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1abd087b84ae45c3a358ca1.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与应用论文摘要文章介绍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产生、发展、类型、特点,指出了其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具体应用,并对将来的发展做出了展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计算机控制技术必将取得进一步发展,在经济社会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必将发挥更大的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类型特点应用0 引言当前,计算机控制技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在国民经济发展和人们日常生活中有着广泛的运用,不管是微型的控制设备,还是大型的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技术都在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今后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人们研究的进一步深入,计算机控制技术将会进一步发展,其作用也将更加凸显。
1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产生与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由数字计算机对动态系统进行控制的技术,它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出现的。
在计算机的控制系统,数字计算机代替自动控制中的常规控制设备,对动态系统进行调节和控制,从而实现了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根本变革。
数字计算机功能强大,具有采集、传送、存贮、处理大量数据的能力,推动了自动控制的发展和变革,实现了以计算机为主要控制设备的新阶段。
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当中,其控制过程主要包括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实时控制三个部分。
系统对被控参数进行实时检测,输入计算机系统当中,并对其进行处理,同时按照已经设计的控制规律计算出控制量,并实时向控制器发出控制信号。
计算机控制技术要求控制实现实时性和实效性,对于信号的输入、计算和输出,要求能够在一定时间内完成。
并且信息处理这个过程是不断重复的,能够按照一定的指标完成工作。
同时,对于被控参数和设备本身所出现的异常情况进行监测,并能够做出迅速处理,促使系统更好的工作,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2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类型根据控制功能和控制目的不同,计算机控制技术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操作指导控制技术。
该技术是指计算机的输出不直接控制被控对象,而是每隔一定时间,计算机进行一次数据采集,将系统的一些参数经过转化之后送入计算机,由计算机进行处理,然后报警、打印和显示。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8f530c9d03d276a20029bd64783e0912a2167c2d.png)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推荐文章会计电算化论文好写吗热度:会计电算化结课论文热度:电大计算机专科毕业论文范例热度:电大计算机专业毕业论文代发热度:网络安全的总结论文热度:计算机控制是指用数字计算机对动态系统进行的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系统论文范文一: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教学改革论文1课程教学中的问题《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在不同高校的课程设置有很大的不同。
有的高校侧重于以计算机为主线,着重讨论直接数字控制系统、以及现场总线控制系统等计算机控制系统。
有的高校侧重于硬件系统的设计和仿真,而对软件却是一带而过。
有的高校针对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数学描述及控制算法。
应该说各个高校在教材的选取和教学环节的进行中都有自己的独到之处,但是对于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这些是远远不够的。
在经历了若干个环节的教学和实践中,我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有自己的一些认识。
2课程教学改革的方法和实践2.1教学环节突出侧重点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水平,在教学环节中突出侧重点。
由于本课程的第一部分主要涉及计算机控制的基础知识、数学模型及控制原理和分析方法。
这一部分内容在前期的自动控制原理、复变函数中都有所讲述,那么在本课程的学习中主要是针对课程内容进行复习和总结,而不作为重点内容进行讲授。
而第二部分中,讲述的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的算法和应用以及系统仿真的算法。
该部分是众多学科实践与应用的理论支撑,包括了经典控制算法如PID控制算法及其改进等,复杂控制算法如最少拍控制及达林算法等以及数字滤波等数据处理方法,同时包括了系统仿真算法。
这一部分作为重点内容讲授。
而第三部分是控制系统的MATLAB仿真和SIMULINK仿真。
该部分需要学生动手实践来完成,实际应用也很广泛,在讲授中同样以举例的方式让学生能亲身体会到软件方面的使用。
2.2教学与教材有机结合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这门课程的特点,现有的高校教材可谓是形形色色,各有各的特点,那么如何使学生更好的学习课程内容而又不依赖于教材呢?或者说如何使学生更好的理解教材内容而更深入的学习课程知识呢?这就要求将教学与教材有机的结合起来。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https://img.taocdn.com/s3/m/0e96b9770029bd64793e2c1c.png)
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_计算机控制毕业论文范文模板计算机控制论文3000字(一):计算机控制系统中硬件抗干扰技术的分析与研究论文摘要针对计算机控制系统运行中的常见问题——系统干扰,在阐述干扰信号入侵途径的基础上,提出抗干扰设计方法与系统的硬件抗干扰技术,旨在为实际的系统抗干扰工作提供技术参考,使系统尽可能不受或少受干扰的不利影响。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系统干扰;抗干扰设计;硬件抗干扰技术在计算机控制系统实际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受到不同因素的影响而被干扰,系统一旦被干扰,将影响系统正常运行,出现运行出错等问题。
因此,在实际工作中应在掌握干扰特点和规律的基礎上,从设计与实际工作两个方面入手制定有效的抗干扰技术。
1干扰信号入侵途径干扰信号通常会通过以下途径入侵到计算机系统中:(1)直接耦合:控制系统和现场的硬件设备间采用导线的连接作为主要信号通路,而这样也会为干扰信号创造入侵条件,事实上很多干扰信号都是通过这种途径入侵到控制系统中的。
(2)公共阻抗耦合:在公共阻抗中,电源内阻为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电路发生电流变化,会通过耦合对其他电路造成影响[1]。
(3)电容耦合:电路中不同元器件间会有分布电容存在,在分布电容作用下,干扰信号将通过耦合入侵到系统当中,尤其是高频信号。
(4)空间磁场耦合:无论是电流磁场还是空间电磁波,都会通过感应进入到导线及元器件当中,造成不同程度的干扰。
2抗干扰设计干扰信号可使用相位、频率与幅值等基本参数进行描述,主要有下列三种:第一种为持续正弦波,干扰来源于电源等系统设备,近似且断续,可利用特征值进行表示;第二种为偶发脉冲电压波,可利用脉宽、幅值与前沿的上升陡度进行描述;第三种为脉冲序列波,主要来自于系统及其他设备的持续动作,可利用脉宽、幅值与前沿的上升陡度进行描述。
基于干扰类型和特点,对控制系统进行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下列几点:(1)做好元器件筛选:对于系统的各类元器件,其可靠性和性能是保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基础,基于此,元器件使用前必须进行仔细的筛选。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e5595b1c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ea.png)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推荐的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相关论文篇一《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分析》【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越来越多的用计算机来实现控制。
近年来,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CRT显示技术、通信与网络技术和微电子技术的高速发展,给计算机控制技术带来了巨大的发展。
然而,设计一个性能好的计算机控制系统是非常重要的。
计算机控制系统主要由硬件和软件两大部分组成,一个完整的控制系统还需要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系统的抗干扰性能力是关系到整个系统可靠运行的关键。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计算机控制系统是在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
若将自动控制系统中的控制器的功能用计算机来实现,就组成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
它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
其中辅助部件主要指输入输出接口、检测装置和执行装置等。
它与被控对象的联系和部件间的联系通常有两种方式:有线方式、无线方式。
控制目的可以是使被控对象的状态或运动过程达到某种要求,也可以是达到某种最优化目标。
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1.计算机控制的概念(1)开环控制系统若系统的输出量对系统的控制作用没有影响,则称该系统为开环控制系统。
在开环控制系统中,既不需要对系统的输出量进行测量,也不需要将它反馈到输入端与输入量进行比较。
(2)闭环控制系统凡是系统的输出信号对控制作用能有直接影响的系统都叫作闭环控制系统,即闭环系统是一个反馈系统。
闭环控制系统中系统的稳定性是一个重要问题。
2.计算机控制系统采用计算机进行控制的系统称为计算机控制系统,也称它为数字控制系统。
若不考虑量化问题,计算机控制系统即为采样系统。
进一步,若将连续的控制对象和保持器一起离散化,那么采样控制系统即为离散控制系统。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d4313216ba68a98271fe910ef12d2af90242a8bb.png)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随着自动控制理论的发展和单片机、工业控制机的相继开发和应用,使得计算机控制系统获得迅猛发展,其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课程论文篇一摘要随社会的发展,网络覆盖范围也在不断扩大,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必备工具,科技也随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在逐步提高,各个领域的计算机信息技术也在得到利用和普及,电子控制技术作为一种新型技术,也得到逐步发展,深受各个领域大众的喜爱,但限于我国技术发展,电子控制技术还有待提高和发展。
本文对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及应用做了综合阐述。
【关键词】电子控制技术应用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计算机走进了千家万户,由此而诞生了计算机控制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是涉及电子信息、自动控制等多学科综合为一体的复杂技术。
电子控制技术主要是通过获取数据,储存并处理有效数据,来实现系统的有效调控,此过程可实现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提高工作效率和准确度。
因此计算机电子控制技术在各个行业的作用不可小觑,并会进一步发展和提高。
1 电子控制技术分析计算机控制系统包括工业控制机和生产过程两大部分即软件和硬件。
硬件部分由计算机、过程输入输出接口、人机接口、外部存储器等组成,可以实现计算机的联络和控制。
软件系统包括系统软件及应用软件,是可以完成各种功能程序的计算机总和。
从控制系统功能和目的来说,操作指导、直接数字、监督控制、分布及现场总装等组成了计算机的控制系统。
1.1 电子控制技术概况介绍自动控制技术是把人类从复杂繁琐的劳动环境中解放出来,而设备还能按照预先设定的要求自觉运转,并可提高控制效率。
计算机的一些控制设备被电子控制设备所代替,可实现系统的有效控制和调节,计算机的数据传输、接收处理功能可以使计算机系统稳定高效运行。
从而使计算机的控制系统自动实现。
计算机通过对硬件、软件两大核心板块的控制来实现控制系统的正常运行。
1.2 电子控制技术历程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率先将计算机用于工业生产的安全监控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得到应用,因局限于当时的技术水平,计算机控制系统发挥的作用并不大,满足不了工业生产的需要,稳定性方面存在着缺陷,还需通过虚构的方式实现控制,伴随科技水平的进步,半导体材料被应用到计算机控制系统中,使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得到了很大提高。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7bf80baf8c75fbfc77db2fd.png)
计算机控制系统设计论文篇一:计算机控制论文《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专业及班级 _____姓名学号授课老师_____________丁健完成时间 XX年6月26号摘要:计算机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动控制技术在许多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日益复杂,控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控制理论有时无法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先进的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推动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前进。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在科学技术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可靠性大大提高,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齐全,成本却越来越低,使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型计算机不仅可应用于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办公娱乐、民用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而且在仪器、仪表及过程控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可以说,21世纪是计算机和控制技术获得重大发展的时代,大到载人航天飞船的研制成功,小到日用的家用电器,甚至计算机控制的家庭主妇机器人,到处可见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作为现代从事工业控制和智能仪表研究、开发及使用的技术人员,必须不断学习,加快知识更新的速度,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才能在工业控制领域里继续邀游。
关键词:计算机技术控制微型电子更新简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以电子技术、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应用技术为基础,以计算机控制技术为核心,综合可编程控制技术、单片机技术、计算机网络技术,从而实现生产技术的精密化、生产设备的信息化、生产过程的自动化及机电控制系统的最佳化的专门学科。
企业对具备较强的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能力专门人才需求很大。
计算机控制技术互联网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互联网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041261c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83.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互联⽹论⽂2019-04-111集中控制与集散控制的分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发展初期,是以集中控制的⼯作⽅式进⾏计算机系统控制的。
集中控制系统会建⽴统⼀的控制中⼼,由控制中⼼负责信息的收集、处理、加⼯等⼯作。
如果集中控制系统出现了任何问题都能够及时发现,有助于企业及时制定科学合理的解决⽅案,系统的控制效率也因此得到了⼤幅度提升。
集中控制技术主要是将信息的输⼊或输出作为控制主体的,主要包括信号采集、信号运算、信息处理及信息反馈、状态显⽰等⼯作内容,以上⼯作内容主要是通过IPC(⼀种⼯业控制计算机)控制完成的。
IPC会收集温度、PH值、压⼒等相关数据,并通过接⼝卡来接受经过处理⽽得到的信号。
集中控制技术具有⼀定的缺陷,⼀旦出现控制失误的情况就会使整个系统的运⾏都会受到某种程度的影响。
⽽且,随着控制系统的⽇益复杂化,⼀台计算机已经⽆法负责控制多种信号的处理⼯作。
为解决以上缺陷问题,以集散控制⼯作⽅式为主的计算机控制技术随之发展起来,集散控制⼜被称为分布式控制系统,根据功能的不同,集散控制⼜被分成了上位机与下位机,集散控制系统将通信作为系统的核⼼。
整个系统的集中监视⼯作主要由上位机负责,⽽下位机则负责控制分布在各现场的⽤于分布控制的个体,集散控制系统的上、下位机通过通讯互联⽹进⾏信息传递,保持信息通畅。
集散控制系统具有较⾼的安全性、有效性及可拓展性。
但许多⼚家为实现经营垄断常常采⽤封闭形式的集散控制系统,阻碍了集散控制系统的推⼴和发展。
2封闭集散控制系统到⼯业现场中线的发展分析封闭式的集散控制系统缺乏较好的兼容性和开发性,系统存在⽆法共享信息的局限。
为增强集散控制系统的兼容性和开发性,在构建系统过程中必须采⽤标准化、⽹络化的⽹络协议,⼯业现场中线技术随之发展起来。
由该技术构建的⼯业现场总线控制系统可以确保⼯业现场中智能化仪器、控制器、执⾏机构设备之间保持信息通畅。
整个控制系统按照总线⽅式有条不紊的运⾏着。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607b56c1aeaad1f346933fd2.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综述自动化1206班张鹏程计算机控制技术是利用计算机知识在不同的行业领域进行自动化生产,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被应用到各行各业中,计算机技术也在科技信息技术迅速发展的背景下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
一计算机控制系统概述计算机控制系统就是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
所谓自动控制,就是在没有人直接参与的情况下,通过控制器使生产过程自动地按照预定的规律运行。
下图为自动控制系统原理框图二计算机控制系统发展概况在生产过程控制中采用数字计算机的思想出现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TRW 公司的开创性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获得了迅速的发展。
其发展过程分为以下四个阶段:1 开创时期(1955-1962)早期的计算机使用电子管。
2 直接数字控制时期(1962-1967)计算机直接控制过程变量,完全取代了原来的模拟控制。
3 小型计算机时期(1967-1972)出现了各种类型的适合工业控制的小型计算机。
4 微型计算机时期(1972至今)微电子学的发展促进出现了各种计算机系统。
三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工作原理从本质上看,计算机系统的工作原理可归纳为以下三个步骤:1 实时数据采集:对来自测量变送装置的被控量的瞬时值进行检测和输入。
2 实时控制决策:对采集到的被控量进行分析和处理,并按已定的控制规律,决定将要采取的控制行为。
3 实时控制输出:根据控制决策,适时地对执行机构发出控制信号,完成控制任务。
下图给出了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原理框图四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及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当今社会中应用十分广泛,尤其是在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更是逐步提升优化,为企业节省了物资,人力,提高了工作效率,提升产品质量,节约成本,减少能源以及原材料的消耗。
计算机控制技术以计算机技术为基础,用计算机数据系统代替传统操作系统,对一个生产设备的动向进行全程操控,是替代企业常规生产系统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ab2e203fe00bed5b9f3f90f76c66137ee064fd3.png)
目录第一章系统建模 (2)1.1 物理设置 (2)1.2 系统方程 (3)1.3 设计要求 (4)1.4 MATLAB表示 (4)第二章系统分析 (6)2.1 开环响应 (6)2.2 LTI模型特性 (7)2.3 其他形式的输入响应 (9)第三章 PID控制器设计 (11)3.1 比例控制 (11)3.2 PID 控制 (12)3.3调整增益 (13)第四章控制器的根轨迹设计法 (14)4.1绘制开环根轨迹 (14)4.2 找到环路增益 (15)4.3 添加一个滞后控制器 (17)4.4 找一个滞后控制器的环路增益 (18)第五章控制器的频域控制器 (21)5.1 画原始的Bode图 (21)5.2 添加比例增益 (22)5.3 绘制闭环相应 (23)5.4 添加一个延时补偿 (24)第六章控制器的状态空间设计法 (26)6.1 设计全状态反馈控制器 (26)6.2 添加一个预补偿器 (28)第七章数字器控制器设计 (30)7.1 创建系统的一个采样数据模型 (30)7.2 PID控制 (33)第八章 Simulink建模 (39)8.1 物理设置 (39)8.2 Simulink建模 (40)8.3 Simscape建模 (44)第九章 Simulink控制器设计 (48)9.1 提取线性的模型导入MATLAB (48)9.2 开环响应 (50)9.3 滞后补偿的闭环响应 (51)9.4 超前补偿的闭环响应 (52)总结 (55)第一章系统建模1.1 物理设置直流电机是一种常见的驱动器。
它直接提供旋转运动,再加上轮或绳索,可以提供平移运动。
电驱的等效电路和转子的受力图如下所示。
对于这个例子,我们假设系统的输入是作用在点击电驱的电压V,输出是杆的转动速度d(theta)/dt。
转子和轴被假定为刚性。
我们进一步假设粘性摩擦模型,即,摩擦力矩是轴的角速度成比例的。
我们例子的物理参数为:1.2 系统方程在一般情况下,由一个直流电机产生的转矩与电枢电流和磁场的强度成比例的。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 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335a07d584868762caaed585.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1、计算机控制的定义:计算机控制是自动控制理论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自动控制技术在许多工业领域获得了广泛的应用,但是由于生产工艺日益复杂,控制品质的要求越来越高,简单的控制理论有时无法解决复杂的控制问题。
计算机的应用促进了控制理论的发展,先进的控制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推动计算机控制技术不断前进。
自从1971年美国Intel公司生产出世界上第一台微处理器Intel 4004以来,微处理器的性能和集成度几乎每两年就提高一倍,而价格却大幅度下降。
在随后30多年的时间里,微型计算机经历了4位机、8位机、16位机、32位机几个大的发展阶段,目前64位机也已经问世。
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在科学技术上引起了一场深刻的变革。
随着半导体集成电路技术的发展,微型计算机的运行速度越来越快,可靠性大大提高,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齐全,成本却越来越低,使微型计算机的应用越来越广泛。
微型计算机不仅可应用于科学计算、信息处理、办公娱乐、民用产品、家用电器等领域,而且在仪器、仪表及过程控制领域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仪器、仪表在测量过程自动化、测量结果的数据处理及系统控制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应用,在许多高精度、高性能、多功能的测量仪器中都采用了微处理器技术。
过程控制也是微型计算机应用最多的一个方面,控制对象已从单一的工艺流程扩展到整个企业的生产、管理以及现场各种设备的控制中,采用分布式计算机控制,实现了企业的控制和管理一体化,大大提高了企业的自动化程度。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自动控制技术、检测与传感器技术、网络与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CRT显示技术、现场总线智能仪表、软件技术以及自控理论的高速发展,计算机控制的技术水平大大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应用突飞猛进。
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人们可以对现场的各种设备进行远程监控,完成常规控制技术无法完成的任务,微型计算机控制已经被广泛地应用于军事、农业、工业、航空航天以及日常生活的各个领域。
计算机控制技术范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范文](https://img.taocdn.com/s3/m/46c69753a66e58fafab069dc5022aaea998f41da.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范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现代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是把计算机系统与硬件、软件相结合,从而使计算机自动控制现实世界物理系统的技术。
它已
经被广泛应用于现代工业自动化、交通控制、环境控制、生物医学工程、
军事工程等领域,并在电力、航空、航天、原子能等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
我国正在从一个技术落后的国家转变成一个技术先进的国家,计算机
控制技术的发展也越来越快。
目前,已经有多种控制系统,如电子数控系统、计算机辅助控制系统、微机辅助控制系统、智能控制系统等,形成了
一个完备的控制体系,可以实现控制对象的自动化控制、优化控制、动态
调节和智能控制等功能。
计算机控制技术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预计将来将深刻改变人
们的生活方式。
比如,当计算机控制技术运用于交通控制时,将有助于提
高交通安全,减少交通拥堵和交通事故;当它应用于电力控制时,将会更
有效地利用电力资源;当它应用于环境控制时,将会降低污染和危害环境,确保人们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安全有序。
今后,计算机控制技术要面对更大的挑战:系统的复杂性、低成本、
高可靠性、高效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51b3299ed3a87c24028915f804d2b160b4e8662.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计算机控制是指用数字计算机对动态系统进行的控制,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供大家参考。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篇一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各种新型技术不断的被广泛的应用于各个行业之中,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完善,也带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文章重点以某市中珠围洪湾水闸计算机自动化控制系统研究为例,探讨了自动控制的重要性以及无人值守机械运行的操作技巧以及如何更好地实现自动化水闸控制。
关键词:水闸;计算机;自动控制;无人值守;自动运行1 概述中珠联围洪湾水闸工程是集挡潮、排涝、通航、灌溉、交通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水利工程。
工程主要由五扇单孔净宽、十米水闸闸门以及变配电设备、开关设备等组成,其中设备的左侧一孔主要功能是通航与泄水,其中零孔是泄水闸。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水闸的闸门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它主要是由四扇重11.1吨和一扇16.1吨钢材质的平面闸门组成,泄水闸门的启动器也是由四套QPPYD-2X125-4.6液压机组成。
然通航闸门是由一台QPQ-2X-16提升横拉式卷扬启闭机控制组成。
根据实际操作的工程环境,由于每台设备之间相距较远,为此在操作管理上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水闸计算机技术的引入大大解决了这一问题的出现,提高了其管理水平以及工作效率,这里所指的计算机技术主要是指计算机监控系统以及闭路电视监测系统两部分。
计算机监控主要是利用通信核心技术原理,可以将超声波液位传感器放置其中进行实地的水位监测,将分散的设备进行集中的操作,这样监控技术也是水闸监控技术的核心部分,对于水位的测定与参数管理以及变化趋势都有明显的数控信息提示,能有准确的自动完成水闸的开关,无须人为的进行操作,真正做到了“无人值守”的检测与实施。
电力对于整个综合性的水利工程来说,也是极其重要的。
计算机的使用,可以全面的对供电设备进行管理与维护,当发现短路或者因设备故障而引发的供电问题时,计算机会自动切断相应的供电,此时,发电机会由事前设置好的程序装置继续发电,这样就减少了很多设备因电力问题而出现的损害,恢复其正常的供电所需。
有关计算机控制论文
![有关计算机控制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04b18c9a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04.png)
有关计算机控制论文随着大规模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技术的飞速发展,微型计算机的应用已经渗透到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有关计算机控制论文,供大家参考。
有关计算机控制论文篇一【摘要】计算机控制系统是一个实时控制系统,其可靠性是计算机控制系统应用成败的关键,计算机控制系统必须具有完善的人机联系方式,随着被控生产过程的不同。
常常要求采用不同的控制方案或控制算法,要求计算机控制系统能够灵活地组成用户所需要的各种控制方案。
工业生产过程进行计算机控制是提高产品质量、降低成本、减少环境污染的必由之路,计算机控制系统已成为生产设备及过程控制等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代替人的思维成为工业设备及工艺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控制的指挥和监督中心。
【关键词】工业计算机控制组成重要意义应用引言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是人类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产物,科技的进步与发展,技术的创新与改善,对控制系统的要求逐渐提高,精密仪器的生产过程以及微电子技术的制造都要求一套成熟而缜密的计算机控制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需要有处理复杂程序、进行精密控制的能力,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发展需要依托先进的计算机技术、强大的自动化控制为基础,计算机控制系统对工业自动化生产具有开拓意义。
企业应用计算机控制技术进行优化生产结构,将会为公司扩大生产、提高生产效率。
一、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的组成工业自动化体系主要包括工业自动化软件、硬件和系统三大部分。
作为20世纪现代制造领域中最重要的技术之一,工业控制自动化技术主要解决生产效率与一致性问题。
自动化系统与计算机信息科学的紧密结合,给工业生产过程带来了新的技术革新。
工业计算机控制系统(CCS)是应用计算机参与控制并借助一些辅助部件与被控对象相联系,以获得一定控制目的而构成的系统。
计算机控制系统由控制部分和被控对象组成,其控制部分包括硬件部分和软件部分,这不同于模拟控制器构成的系统只由硬件组成。
计算机控制系统软件包括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
计算机控制技术3篇
![计算机控制技术3篇](https://img.taocdn.com/s3/m/7edf4234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50ecca9.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计算机控制技术(一)计算机控制技术是指将计算机技术应用到控制领域,通过运用计算机的运算、存储、控制等能力,从而实现对设备、机器人、生产线等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
它主要包括计算机辅助控制(CAC)、计算机数值控制(CNC)、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计算机远程控制(CRC)、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CAD、CAM及CAE)等方面。
一、计算机辅助控制(CAC)计算机辅助控制是指利用计算机对传统控制方法进行辅助改善的方法。
计算机辅助控制主要采用人机界面方式完成进行操作,从而实现对控制系统的监控、控制和管理。
通过计算机辅助控制能够有效地提高整个生产过程的效率和可靠性,并且方便用户操作,提高管理效率,降低设备运行成本等好处。
二、计算机数值控制(CNC)计算机数值控制是指利用计算机对数控机床、数控加工中心等进行控制的一种技术。
靠着计算机的控制,可以使得机床按照预定的工艺和程序进行自动化数控加工。
数控加工设备可以根据不同的要求来调整加工参数,完成各种各样的加工任务,从而实现更高效、更精准的加工效果。
三、计算机集成制造(CIM)计算机集成制造是建立在计算机控制基础上的集成制造系统。
CIM 是一种高度自动化、柔性化的制造方式,可以对生产过程进行快速、精确的控制,满足不同的加工需要。
CIM 系统主要由 CAD/CAM 系统、计算机控制系统、传感器和执行器组成。
通过 CIM 系统,可以将各种加工设备、工具、自动运输系统等进行集成,提高企业的生产水平和竞争力。
四、计算机远程控制(CRC)计算机远程控制是指通过远程计算机网络对另一台机器进行监控、控制和管理的一种技术。
远程计算机网络可以实现对多个设备进行远程控制,极大地提高了企业的管理效率。
远程控制技术可以应用于电力、金融、交通等多个行业,使得不同地点的设备或系统都可以互相控制和监视,从而提高生产效率。
五、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CAD、CAM及CAE)计算机故障诊断与维护是指利用计算机技术对设备、机器人、自动化生产线等进行故障诊断和维护的一种技术。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7ab928c633d4b14e85246843.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及应用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在生产过程中已发挥其重要作用,成为生产过程安全、稳定、自动化运行不可缺少的工具。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工业控制计算机,又叫工控机。
工业控制计算机是将PC机的CPU高速处理性能和良好的开放式的总线结构体系引入到控制领域,是自动化设备和信息产业基础设备的核心。
工业计算机的应用已经由智能建筑、交通智能、车载计算机、医疗仪器等工业领域扩展到无线基础设施、网络应用设备、网络安全、多媒体应用、金融服务等网络通信与数字多媒体相关的领域。
新的工业计算机体系结构有更强的交互和互操作性,同时也是多种信息系统的融合平台。
工业计算机将朝着创建一个开放、标准化平台的方向发展。
工业计算机产品和技术的一个主要特点,就是属于中间产品,是为其他各行业提供可靠、嵌入式、智能化的工业计算基础平台。
随着社会信息化的不断深入,国民经济许多行业的关键任务将越来越多地依靠工业计算机,而以工业计算机为共性技术和基础平台的低成本工业自动化正在成为传统行业升级改造的主流技术路线,中国的工业计算机厂商所受到的重视程度也越来越高。
随着电力、冶金、石化、环保、交通、建筑等行业的迅速发展,从数字家庭用的机顶盒、数字电视,到银行柜员机、高速公路收费系统、加油站管理、制造业生产线控制,金融、政府、国防等行业信息化需求不断增加,对工业计算机的需求很大,工业计算机市场发展前景十分广阔。
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正以迅猛的速度发展着,工业计算机控制技术正向着网络化、集成化、智能化、标准化方向发展,这些趋势推动着工业计算机不断向前发展。
各种层次的计算机网络在控制系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规模越来越大,控制系统的网络化时代渐渐到来。
除了集散控制系统以外,现场总线控制系统(FCS)也是计算机控制技术网络化下诞生的一个控制结构。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
![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 -精选全文完整版](https://img.taocdn.com/s3/m/7eacfe42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e8.png)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浅谈计算机控制技术引言:计算机控制系统是自动控制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的产物,利用计算机(通常称为工业控制计算机,简称工控机)来实现生产过程自动控制的系统,它由控制计算机本体(包括硬件、软件和网络结构)和受控对象两大部分组成。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现代控制理论的快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诞生并迅速蓬勃发展起来,其应用遍及国防、航空航天、工业、农业、医学等多种领域。
本文将主要针对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历史、当今现状以及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趋势做一介绍,并结合它的具体实例介绍计算机控制技术的一些主要应用领域。
正文:一、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概述1、计算机控制的定义:计算机控制是自动理论和计算机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计算机控制技术是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2、计算机控制的发展历史:计算机控制技术的思想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美国TRW航空公司与美国德克萨斯州的一个炼油厂合作,进行计算机控制的研究,他们设计出了一个利用计算机控制实现反应器供料最佳分配,根据催化剂活性测量结果来控制热水的流量以及确定最优循环的系统。
这项具有跨时代意义的工作为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此,计算机控制技术迅速发展,并被各行各业广泛应用。
伴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计算机控制技术也紧随其后,迅猛的发展起来。
现如今,微型计算机的出现和发展使计算机控制技术又进入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二、计算机控制技术的应用领域1、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实例在农业日趋机械化及自动化的今天,自动控制技术在农业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利用计算机控制技术管理控制农业生产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重点。
农业大棚、智能化养殖场等等都是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农业生产领域应用的鲜明例子。
智能温室大棚中利用计算机进行远程监控和操作,还可设计自动控制无人管理温室大棚。
根据远程传感器搜集来的温度、湿度、光照等模拟信息,经输入通道进行AD转换,传入计算机,计算机既可以利用这些数据进行监控,同时又可以利用这些数据对大棚进行控制,进行加湿、加温、增加光照等控制,从而实现温室大棚的自动化智能控制。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1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1](https://img.taocdn.com/s3/m/1ce9dc2758f5f61fb73666e6.png)
2021计算机控制技术论文(精选5篇)范文 【第一篇】论文题目:浅析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的应用 摘要: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由微机原理、控制理论、通信原理、软硬件开发技术等多学科专业知识交叉形成的综合性科学技术,自动化生产线是由自动化设备组合而成的能够自动完成产品制造的生产系统。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中不仅能够提高产品制造的质量和效率, 而且能够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水平。
因此, 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对于提高产品的制造管理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计算机控制技术;自动化生产线; 自动化生产设备; 自动控制系统; 1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制造装备的智能化水平不断提高, 传统的制造行业正面临着新的发展机遇。
将计算机控制技术应用于自动化生产线, 提高了产品制造的自动化水平, 不仅有利于提高产品的质量和制造效率, 而且也有利于提高自动化生产线的管理水平。
目前, 为提高制造业的竞争力, 世界各发达国家都越来越重视计算机控制技术在制造行业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研究。
针对这样的生产需求和技术现状, 本文将主要研究计算机控制技术在自动化生产线中的应用。
2计算机控制技术及自动化技术的基本概念 计算机控制技术是一门由微机理论、经典控制理论、现代控制理论、硬件开发技术、软件开发技术、通信原理、网络技术、系统工程等多个专业门类组合形成的综合性的交叉学科。
典型的计算机控制系统一般以ISA/PCI总线工控机或IBM-PC微机作为控制核心,以各种输入输出装置、外部存储装置为外围电路, 借助各种检测传感器和伺服电机等执行装置, 最终实现对被控对象的控制功能。
控制单元和被控对象之间可以通过电缆等有线方式传输信号, 也可以通过无线电、红外线等无线信号实现信息交互。
软件是计算机控制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底层系统软件和上层用于完成各种具体功能的应用软件组成。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4f34430f90c69ec3d5bb7591.png)
《计算机控制技术》课程结业论文专业:电气工程及自动化年级:2009级班级:电气5班姓名:余刚学号:200940735252012年06月21 日摘要采用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增量式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控制双向晶闸管导通角的大小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
解决了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
关键词:PID算法单片机脉宽调制电热水器目录摘要 (I)1引言 (1)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 (2)2.1系统的硬件组成 (2)2.2系统硬件设计 (2)3 系统软件设计 (4)3.1增量式PID控制算法 (4)3.2软件设计 (4)结论 (5)参考文献 (6)致谢 (7)附录 (8)1引言在工程实际中,应用最为广泛的调节器控制规律为比例、积分、微分控制,简称PID控制,又称PID调节。
PID控制器问世至今已有近70年历史,它以其结构简单、稳定性好、工作可靠、调整方便而成为工业控制的主要技术之一。
当被控对象的结构和参数不能完全掌握,或得不到精确的数学模型时,控制理论的其它技术难以采用时,系统控制器的结构和参数必须依靠经验和现场调试来确定,这时应用PID控制技术最为方便。
即当我们不完全了解一个系统和被控对象,或不能通过有效的测量手段来获得系统参数时,最适合用PID控制技术。
PID控制,实际中也有PI和PD控制。
PID控制器就是根据系统的误差,利用比例、积分、微分计算出控制量进行控制的。
针对传统的电热水器用冷热水闸门调节温度出现的温度不稳定,不易调节的缺点,本文设计了以AT89S51单片机作为控制核心,将PID算法和PWM脉宽调制技术相结合,通过光耦来控制双向可控硅导通角的大小来实现热水器的恒温控制的控制系统。
2 系统的硬件组成与设计2.1系统的硬件组成本系统由单片机控制系统、前向通道、后向通道、人机对话通道4个主要的功能模块组成,总体框图如图1所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干扰问题是机电一体化系统设计和使用过程中必须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工作环境中,存在大量的电磁信号,如电网的波动、强电设备的启停、高压设备和开关的电磁辐射等,当它们在系统中产生电磁感应和干扰冲击时,往往就会扰乱系统的正常运行,轻者造成系统的不稳定,降低了系统的精度;重者会引起控制系统死机或误动作,造成设备损坏或人身伤亡。
抗干扰技术就是研究干扰的产生根源、干扰的传播方式和避免被干扰的措施(对抗)等问题。
机电一体化系统的设计中,既要避免被外界干扰,也要考虑系统自身的内部相互干扰,同时还要防止对环境的干扰污染。
国家标准中规定了电子产品的电磁辐射参数指标。
由于工业现场的工作环境往往十分恶劣,计算机控制系统不可避免地受到各种各样的干扰。
这些干扰可能会影响到测控系统的精度,使系统的性能指标下降,降低系统的可靠性,甚至导致系统运行混乱或故障,进而造成生产事故。
干扰可能来自外部,也可能来自内部;它可通过不同的途径作用于控制系统,且其作用程度及引起的后果与干扰的性质及干扰的强度等因素有关。
干扰是客观存在的,研究抗干扰技术就是要分清干扰的来源,探索抑制或消除干扰的措施,以提高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本章首先介绍干扰的种类及传播途径,然后根据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的不同,分别加以论述。
关键词:干扰的因素干扰源屏蔽滤波目录摘要 (I)1产生干扰的因素 (1)1.1干扰的定义 (1)1.2形成干扰的三个要素 (1)1.3干扰来源 (2)2干扰存在的形式 (3)2.1串模信号 (3)2.2共模信号 (3)3抗干扰的措施 (4)3.1抗干扰方法 (4)3.2屏蔽 (4)3.3隔离 (5)3.3.1光电隔离 (5)3.3.2变压器隔离 (5)3.3.3继电器隔离 (6)4 系统接地 (7)4.1一点接地 (7)4.2多点接地 (8)5软件抗干扰设计 (9)5.1滤波简介 (9)5.2低通滤波器 (9)6提高系统抗干扰的措施 (11)6.1逻辑设计力求简单可靠 (11)6.2硬件自检测和软件自恢复的设计 (11)6.3从安装和工艺等方面采取措施以消除干扰 (11)6.3.1合理选择接地 (11)6.3.2合理选择电源 (12)6.3.3合理布局 (12)结论 (14)致谢 (15)参考文献 (16)1产生干扰的因素1.1干扰的定义干扰是指对系统的正常工作产生不良影响的内部或外部因素。
从广义上讲,机电一体化系统的干扰因素包括电磁干扰、温度干扰、湿度干扰、声波干扰和振动干扰等等,在众多干扰中,电磁干扰最为普遍,且对控制系统影响最大,而其它干扰因素往往可以通过一些物理的方法较容易地解决。
本节重点介绍电磁干扰的相关内容。
电磁干扰是指在工作过程中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出现的一些与有用信号无关的,并且对系统性能或信号传输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
这些有害的电气变化现象使得信号的数据发生瞬态变化,增大误差,出现假象,甚至使整个系统出现异常信号而引起故障。
例如传感器的导线受空中磁场影响产生的感应电势会大于测量的传感器输出信号,使系统判断失灵。
1.2形成干扰的三个要素干扰的形成包括三个要素:干扰源、传播途径和接受载体。
三个要素缺少任何一项干扰都不会产生。
干扰源:产生干扰信号的设备被称作干扰源,如变压器、继电器、微波设备、电机、无绳电话和高压电线等都可以产生空中电磁信号。
当然,雷电、太阳和宇宙射线属于干扰源。
传播途径:传播途径是指干扰信号的传播路径。
电磁信号在空中直线传播,并具有穿透性的传播叫作辐射方式传播;电磁信号借助导线传入设备的传播被称为传导方式传播。
传播途径是干扰扩散和无所不在的主要原因。
接受载体:指受影响的设备的某个环节吸收了干扰信号,并转化为对系统造成影响的电器参数。
接受载体不能感应干扰信号或弱化干扰信号使其不被干扰影响就提高了抗干扰的能力。
接受载体的接受过程又成为耦合,耦合分为两类,传导耦合和辐射耦合。
传导耦合是指电磁能量以电压或电流的形式通过金属导线或集总元件(如电容器、变压器等)耦合至接受载体。
辐射耦合指电磁干扰能量通过空间以电磁场形式耦合至接受载体。
根据干扰的定义可以看出,信号之所以是干扰是因为它对系统造成的不良影响,反之,不能称其为干扰。
从形成干扰的要素可知,消除三个要素中的任何一个,都会避免干扰。
抗干扰技术就是针对三个要素的研究和处理。
1.3干扰来源内部干扰则是由系统结构,制造工艺等决定的。
内部干扰主要有:系统的软件干扰、分布电容或分布电感产生的干扰、多点接地造成的电位差给系统带来的影响等。
长线传输的波反射,多点接地的电位差,元器件产生的噪声也属于内部干扰。
在设备内部,线圈或变压器的漏磁也会引起干扰;在设备外部,平行架设的两根导线也会产生干扰。
其中,ω为感应磁场交变角频率,M为两根导线之间的互感,I1为导线1中的电流。
另外,长线干扰具有天线效应,即能够辐射干扰波和接收干扰波。
例如,在大功率的广播电台周围,当垂直极化波的电场强度为100mv/m时,长度为10cm的垂直导体可以产生5mv的感应电动势,这也是一个不小的数字。
外部干扰指那些与系统结构无关,而是由外界环境因素决定的,主要是空间电与磁的影响,环境温度,湿度等气象条件也是外来干扰。
外部干扰的主要来源有:电源电网的波动、大型用电设备(如天车、电炉、大电机、电焊机等)的启停、高压设备和电磁开关的电磁辐射、传输电缆的共模干扰等。
大量物体表面都有静电电荷的存在,特别是含电气控制的设备,静电电荷会在系统中形成静电电场。
静电电场会引起电路的电位发生变化;会通过电容耦合产生干扰。
静电干扰还包括电路周围物件上积聚的电荷对电路的泄放,大载流导体(输电线路)产生的电场通过寄生电容对机电一体化装置传输的耦合干扰等等。
大电流周围磁场对机电一体化设备回路耦合形成的干扰。
动力线、电动机、发电机、电源变压器和继电器等都会产生这种磁场。
产生磁场干扰的设备往往同时伴随着电场的干扰,因此又统一称为电磁干扰。
2干扰存在的形式2.1串模信号串模干扰是叠加在被测信号上的干扰信号,也称横向干扰。
产生串模干扰的原因有分布电容的静电耦合,长线传输的互感,空间电磁场引起的磁场耦合,以及50Hz 的工频干扰等。
图2-1 串模信号转换器2.2共模信号共模干扰往往是指同时加载在各个输入信号接口断的共有的信号干扰。
如图2-2所示检测信号输入A/D 转换器的两个输入端上的公有的电压干扰。
由于输入信号源与主机有较长距离,输入信号U s 的参考接地点和计算机控制系统输入端参考接地点之间存在电位差U cm 。
这个电位差就在转换器的两个输入端上形成共模干扰。
以计算机接地点为参考点,加到输入点A 上的信号为U s +U cm ,加到输入点B 上也有信号U cm 。
图2-2 串模干扰示意图3抗干扰的措施3.1抗干扰方法提高抗干扰的措施最理想的方法是抑制干扰源,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或将其干扰影响限制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由于车间现场干扰源的复杂性,要想对所有的干扰源都作到使其不向外产生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
另外,来自于电网和外界环境的干扰,机电一体化产品用户环境的干扰源也是无法避免的。
因此,在产品开发和应用中,除了对一些重要的干扰源,主要是对被直接控制的对象上的一些干扰源进行抑制外,更多的则是在产品内设法抑制外来干扰的影响,以保证系统可靠地工作。
抑制干扰的措施很多,主要包括屏蔽、隔离、滤波、接地和软件处理等方法。
3.2屏蔽屏蔽是利用导电或导磁材料制成的盒状或壳状屏蔽体,将干扰源或干扰对象包围起来从而割断或削弱干扰场的空间耦合通道,阻止其电磁能量的传输。
按需屏蔽的干扰场的性质不同,可分为电场屏蔽、磁场屏蔽和电磁场屏蔽。
电场屏蔽是为了消除或抑制由于电场耦合引起的干扰。
通常用铜和铝等导电性能良好的金属材料作屏蔽体。
屏蔽体结构应尽量完整严密并保持良好的接地。
磁场屏蔽是为了消除或抑制由于磁场耦合引起的干扰。
对静磁场及低频交变磁场,可用高磁导率的材料作屏蔽体,并保证磁路畅通。
对高频交变磁场,由于主要靠屏蔽体壳体上感生的涡流所产生的反磁场起排斥原磁场的作用。
选用材料也是良导体,如铜、铝等。
在变压器绕组线包的外面包一层铜皮作为漏磁短路环。
当漏磁通穿过短路环时,在铜环中感生涡流,因此会产生反磁通以抵消部分漏磁通,使变压器外的磁通减弱。
屏蔽的效果与屏蔽层数量和每层厚度有关。
在同轴电缆中,为防止在信号传输过程中受到电磁干扰,在电缆线中设置了屏蔽层。
芯线电流产生的磁场被局限在外层导体和芯线之间的空间中,不会传播到同轴电缆以外的空间。
而电缆外的磁场干扰信号在同轴电缆的芯线和外层导体中产生的干扰电势方向相同,使电流一个增大,一个减小而相互抵消,总的电流增量为零。
许多通信电缆还在外面包裹一层导体薄膜以提高屏蔽外界电磁干扰的作用。
3.3隔离隔离是指把干扰源与接收系统隔离开来,使有用信号正常传输,而干扰耦通道被切断,达到抑制干扰的目的。
常见的隔离方法有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和继电器隔离等方法。
3.3.1光电隔离光电隔离是以光作媒介在隔离的两端间进行信号传输的,所用的器件是光电耦合器。
由于光电耦合器在传输信息时,不是将其输入和输出的电信号进行直接耦合,而是借助于光作为媒介物进行耦合,因而具有较强的隔离和抗干扰的能力。
一般光电耦合器组成的输入/输出线路。
在控制系统中,它既可以用作一般输入、输出的隔离,也可以代替脉冲变压器起线路隔离与脉冲放大作用。
由于光电耦合器具有二极管、三极管的电气特性,使它能方便地组合成各种电路。
又由于它靠光耦合传输信息,使它具有很强的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从而在机电一体化产品中获得了极其广泛的应用。
由于光耦合器共模抑制比大、无触点、寿命长、易与逻辑电路配合、响应速度快、小型、耐冲击且稳定可靠,因此在机电一体化系统特别是数字系统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3.3.2变压器隔离对于交流信号的传输一般使用变压器隔离干扰信号的办法。
隔离变压器也是常用的隔离部件,用来阻断交流信号中的直流干扰和抑制低频干扰信号的强度。
隔离变压器把各种模拟负载和数字信号源隔离开来,也就是把模拟地和数字地断开。
传输信号通过变压器获得通路,而共模干扰由于不形成回路而被抑制。
当含有直流或低频干扰的交流信号从一次侧端输入时,根据变压器原理,二次侧输出的信号滤掉了直流干扰,且低频干扰信号幅值也被大大衰减,从而达到了抑制干扰的目的。
另外,在变压器的一次侧和二次侧线圈外设有静电隔离层S1和S2,其目的是防止一次和二次绕组之间的相互耦合干扰。
变压器外的三层屏蔽密封体的内外两层用铁,起磁屏蔽的作用,中间用铜,与铁心相连并直接接地,起静电屏蔽作用。
这三层屏蔽层是为了防止外界电磁场通过变压器对电路形成干扰,这种隔离变压器具有很强的抗干扰能力。
3.3.3继电器隔离继电器线圈和触点仅有机械上形成联系,而没有直接的电的联系,因此可利用继电器线圈接受电信号,而利用其触点控制和传输电信号,从而可实现强电和弱电的隔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