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八法补法

合集下载

《中医学》辩证论治 第三章 八法

《中医学》辩证论治 第三章 八法

第三章八法八法,是祛除疾病恢复健康的基本治疗方法。

通过全面检查,将复杂的证候分析归纳,根据表、里、寒、热、虚、实,决定治疗方法。

由于疾病变化多端,治疗方法也有多种多样,如内服、外敷、针灸、按摩,等等。

这里只讨论临床上应用最广泛的内服药物疗法。

内服药物根据方剂的组合(方剂组合原则见药物篇),分为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种,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法则,是根据证候的阴阳属性和表、里、寒、热、虚、实的鉴别来应用的。

汗法的应用和禁忌汗法是组合各种发汗药物逐邪外出的方法。

外感风寒,病在肌表,证现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都可采用汗法,使邪从外解。

这种疗法适用于一切外感的初期。

运用汗法有一个总的原则,就是必须具有表证才能使用。

表证里面由于感受不同的外邪、不同的体质,出现的证状又有表寒表热的区别。

属于表寒的,应用辛温发散;属于表热的,应用辛凉解肌。

同是邪在表,由于病人体质强弱不同,或素有痰饮,内外因素相互结合,在初期病情表现复杂的,就要灵活地配合运用各种方法,进行治疗:阴虚的体质,在发表剂中配入滋阴药品;阳虚的体质增加固气药品;兼痰兼湿的也应该随证配合祛痰除湿的药物,才能适应复杂的病情,把病治好。

凡遇剧烈吐下以后,以及素有淋疾、疮疡、失血的病人,都不可轻易发汗,如果确有表证存在,也应配合益气滋阴养血的方法,适当治疗。

暑天气候炎热,皮肤疏松,容易出汗,辛温发表的方剂,也应该慎用。

病不在表,或久病气血两虚,都不是汗法的适应证。

吐法的应用和禁忌凡停留胸膈的有形病邪,如痰饮、水、食,既不应该发汗,又不是攻下的适应证,使用有涌吐作用的药物,引导有害病邪从口吐出,以缓和病势,叫做吐法。

吐法大都应用于病情严重急迫、必须迅速吐出积结的实证。

如痰涎雍盛、阻塞咽喉、气息急迫的喉风、喉痹、乳蛾等证,或中风痰厥、顽痰停滞胸膈、痰声像拉锯、不省人事,或食积胃中、胀满疼痛,或误食毒物尚在胃中,都可使用吐法。

吐是一种急救的方法,用的得当,收效迅速;用的不当,最能损伤人的元气。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充实精制]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 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 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 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一类特制
5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酸 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生冷食物 不易散寒。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药宜 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衣被,保暖 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下热稀粥约200毫升 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 汗;若与麻黄、葛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 药细需助,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中医用药“中医治病的八种治法 2、 掌握用药“八法”及相关护理
一类特制
2
中医用药“八法”是清代程钟龄根据历代 医家对治法归类总结而得来,“八法”通 常是指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 清法、消法、补法。每一种治法都是经过 四诊合参、审证求因,辨明证候、病因、 病机之后,有针对性地采取的治疗方法。 中医护理人员掌握用药“八法”有助于辨 证施护顺利进行。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 呕吐物,以便化验。
一类特制
13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 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 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 治邪正俱实之证。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 别处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
服藜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 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 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 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
• 中医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的八种基本治疗大法的总称。它包括:汗 法、吐法、下法、和人的经验,依据疾病的阴、阳、表、里、寒、 热、虚、实的不同性质,把常用的多种治疗方法归纳为八法: • ①汗法,又称解表法,通过发汗,开泄腠理,逐邪外出的治法。②吐 法,运用具有催吐作用的药物或方法,引起呕吐,排除停留在胃及胸 膈之上病邪的治法。③下法,通过通便、下积、泻实、逐水,以祛除 实邪的方法。④和法,和解少阳,扶正祛邪,协调内脏功能的治法。 ⑤温法,祛除寒邪和补益阳气的治法。⑥ 清法,通过寒凉泄热的药物 和措施,消除热证的治法。⑦消法,通过消导和散结,使积聚之实邪 渐消缓散的治法。⑧补法,补益人体脏腑气血阴阳不足的治法。由于 临床上疾病的性质往往是错综复杂的,单独用某一治法不适用这种复 杂的病情,因此八法的运用常根据病情配合使用,如汗法同补法、下 法、消法的并用等(八种治疗法则。见《医学心悟》。八法的实际运 用,早在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已经赅备。) • 中医针灸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中医治病的“八法”是指中医理论中的八种治疗方法,包括食疗、药物疗法、针灸、按摩、拔罐、刮痧、艾灸和气功。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八种方法的相关内容。

食疗是指通过饮食调理来治疗疾病。

中医认为,通过食物的选择和搭配,可以调节人体的阴阳平衡,促进气血运行,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根据病情的不同,可以采用不同的食物来治疗,如清热解毒、补气养血、止咳化痰等。

药物疗法是中医最常见的治疗方法。

中药以天然植物、动物及矿物等为原料,采用煎煮、研磨等方法制成药物。

中药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以治疗多种疾病,且预防和延缓疾病的发展。

针灸是中医的特色治疗方法之一,通过在人体的特定穴位上刺激,调节人体的气血、阴阳等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疗法有温通、化湿、利窍等功效,可以治疗各种疾病,如内科疾病、外科疾病、妇科疾病等。

按摩是利用手法按摩人体的特定部位,以调节经络、疏通经脉、调和气血、舒缓压力等目的,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按摩疗法适用于各种疾病,特别是一些肌肉骨骼方面的疾病,如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等。

拔罐是通过烧火将气压降低,使罐子附着在皮肤表面,进而达到治疗疾病的效果。

拔罐疗法主要用于治疗一些筋骨受伤、痛经、感冒等疾病,具有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等作用。

刮痧是使用一种专用工具,在患者的皮肤上刮拭,可以通过刺激皮肤、活血化瘀,从而调理气血,消除疾病。

刮痧疗法主要适用于一些感冒、发热、头晕等常见病,对于疏通经络、排除寒湿有较好的效果。

艾灸是利用艾绒或者艾炷燃烧后的热量和药性刺激人体的穴位或特定部位,以调理气血,活络祛病。

艾灸疗法主要用于一些寒湿病、气滞等病,具有温通经络、祛寒湿的作用。

气功是通过调整呼吸和身体姿势,达到调理体内气机、增强身体抵抗力的方法。

气功练习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和气血、增强人体的机体功能。

气功疗法适用于一些慢性病、气血不足等疾病,也有助于调节情绪、减轻压力。

中医治病的“八法”是中医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这八种方法的综合应用,可以达到全面治疗疾病的目的,而且具有一定的安全性和疗效。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10.使用涌吐药应注意用量、用法和解救方 法
11.食物中毒或服毒患者可根据需要保留呕 吐物以便化验
三、下法及护理
下法亦称泻下法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 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 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 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 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 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 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 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 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 用
4.吐后给温开水漱口及时清除呕吐物撤换被污染的衣 被并整理好床单位
5.服药得吐者叮嘱患者坐卧当风以防吐后体虚复感 外邪
6.吐而不止者一般可以服用少许姜汁或服用冷粥、 冷开水解之若吐仍不止者可根据给药的种类分别处 理; 因服巴豆吐泻不止者可用冷粥解之因服藜芦呕 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呕吐不止者可 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 用麝香0.03~0.06克开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 用绿豆汤解之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 止之
4.观察出汗特点;有汗、无汗、出汗时间、
遍身出汗还是局部出汗等在一般情况下汗出 热退即停药以遍身微微汗出最佳、忌大汗若 汗出不彻则病邪不解需继续用药;而汗出过 多会伤津耗液、损伤正气可给予患者口服糖 盐水或输液;若大汗不止易导致伤阴亡阳应 立即通知医师及时采取措施
5.汗出热退时应及时用干毛巾或热毛巾擦干 忌用冷毛巾擦拭以防毛孔郁闭不利病邪外达; 大汗淋漓者暂时不要给予更衣可在胸前、背 后铺上干毛巾汗止时再更换衣被注意避风寒; 防止复感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亦称解表法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 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 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

中医治病有“八法”,你知道是哪8种方法吗?中医八法温:以温性食材祛除体内的寒冷,补益阳气及温中散寒,适合虚寒体质。

常用:羊肉 ,桂圆,板栗补:补气(大枣),血(猪肝),阴(银耳),阳(韭菜)四大类,补益阴阳气血,津液,适合体弱体质。

清:凉性食材(西瓜,椰子,苦瓜),清除偏热症状喉咙痛,口疮,烦躁,适合热性状态。

汗:将病邪通过发汗带出体外,食用发汗解表的食材,适合感冒/水肿状态,香菜,菊花,和:当邪气布满全身,五脏六腑,和解虚实,寒热状态,适合久病状态。

常用:甘草,大枣,半夏。

消:针对气滞血瘀等经络不通畅,化瘀散结,消食化气,适合气血不通。

常用:白萝卜,黑木耳,玫瑰。

吐:食物中毒,食之过多过急,病邪在上,则吐之,适合急救处理,方法:吐痰,呕吐,吐酒。

下:从大小便里把病邪排出去,病邪在下,则拉出。

清除体内废物,常用大黄、牵牛子、巴豆八法中医:中医8大法及其代表方全方位诠解!中医治法丰富多彩,常用治法是“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正如《医学心悟》说“论病之倚,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而论病之方,则义以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尽之。

”汗法:是通过发汗以祛除外邪的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外感表证及麻疹、疮疡、水肿初起兼有表证者。

其代表方为麻黄汤、桂枝汤、银翘散等。

吐法:是通过引起呕吐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痰涎、宿食或毒物停留在胸膈之上,而病情急剧、实邪壅塞的病症。

代表方为二圣散、瓜蒂散等。

下法:是通过泻下便以祛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实邪积滞肠胃,大便秘结不通的里实病证。

代表方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大柴胡汤等。

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作用以消除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邪在少阳或脏腑失调的症证。

代表方为小柴胡汤。

温法:是通过温中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使寒去阳复的一种治疗方法。

用于治疗中焦虚寒、亡阳厥逆、寒凝经脉等里寒病证。

代表为四逆汤、独参汤等。

清法:是通过清解热邪的作用以祛除里热病邪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治疗八法2009年12月18日星期五 09:14中医治法分发汗、催吐、攻下、和解、清凉、温热、消导和滋补等,简称为汗、吐、下、和、清、温、消、补八法。

这八法针对病因、症状和发病的部位,指出了治疗的方向,在临证时灵活运用,还能产生更多的法则。

1.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

比如外感初起,恶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诸症消失。

发汗能祛散外邪,也能劫津耗液,血虚或心脏衰弱以及有溃疡一类的患者,用时谨慎,以免发生痉厥等病变。

一般发汗太过,汗出不止,也能引起虚脱的危险。

2.吐法常用于咽喉、胸膈痰食堵塞。

如喉证中的缠喉证、锁喉证皆为风痰郁火壅塞,胀闭难忍;又如积食停滞,胸膈饱满疼痛,只要上涌倾出,便可松快,故亦称涌吐,也即《内经》所说的“其高者因而越之”。

吐法多用在胃上部有形的实邪,一般多是一吐为快,不需反复使用。

某些病人先有呕吐的,不但不可再吐,还要防其伤胃,给予和中方法。

其他,凡病体虚弱或新产后,严重的脚气以及四肢厥冷的,均不宜用吐。

3.下法一般多指通大便,用来排除肠内宿粪积滞,故也称攻下、泻下,也即《内经》所说的“其下者引而竭之”。

攻下剂分为两类,一种是峻下,用猛烈泻下药,大多用于实热证有津涸阴亡的趋势时,即所谓“急下以存阴”时用之。

一种是缓下,又分两类,一类是用较为缓和的泻药,一类是用油润之剂帮助下达。

但不论峻下或缓下,都宜于里实证,这是一致的。

使用下法,须考虑病人体质,并要懂得禁忌。

大致有表证而没有里证的不可用,病虽在里而不是实证的不可用,病后和产后津液不足而便秘的不可用。

4.和法和是和解的意思,病邪在表可汗,在里可下,倘在半表半里既不可汗又不可下,病情又正在发展,就需要一种较为和缓的方法来驱除病邪,故和解法在外感证方面,其主要目的仍在驱邪外出。

5.清法凡用清凉剂来治疗温热病证,都称清法,即《内经》所说“热者寒之”的意思。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论著·社区中医药CHINESE COMMUNITY DOCTORS 清·程钟龄《医学心悟》记载,“论病之源,以内、伤、外、感四字括之。

论病之情,则以寒热虚实表里阴阳八字统之。

而论治病之方,则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温补八法尽之。

”中医临床多年后,对上述论断才有更进一步体会,尤其是治疗“八法”。

汗法汗法是通过发汗解表,宣肺散邪的方法,使在表的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一般运用比较多的外感表证,如风热袭表用辛凉解表法,风寒袭表用辛温解表法,暑湿袭表用化湿解表法等,其中解表治法就是汗法。

自从笔者进修完中医皮肤科后,发觉皮肤科很多疾病治疗也离不开汗法,最突出的就是银屑病的治疗,该类患者多是内毒蕴集、外汗不解,治疗原则:清热解毒、平肝祛风常配以大剂量麻黄、桂枝宣发,较单纯解毒祛风效果更好[1]。

另外,水痘、麻疹、急性荨麻疹的治疗轻清宣发配合辨证论治,疗效肯定[2]。

和法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用,以达到消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比较典型的和解方案就是小柴胡汤证,和解少阳,驱邪外出。

在内科临证中脾胃病中肝郁脾虚证,痛泻要方抑肝扶脾,调和肝脾代表方[3];肝胃不和证,舒肝和胃则以柴胡疏肝散为基本方加减。

下法下法是通过荡涤肠胃、泻下大便或积水,使停留于肠胃的宿食、燥屎、实热、冷积、瘀血、痰结、水饮等从下而解,以解除疾病的一种治法。

临床常用于便秘患者,根据辨证给予润下、寒下、热下等法,达到肠润、寒祛、热清、便下目的[4]。

对于肝硬化或肝癌腹水患者则根据标本缓急,常用五皮饮泄水逐饮配以柔肝解毒散结。

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癥、瘕、积、聚在当前临床中还是比较多见的,比如腹部良、恶性肿瘤:肝癌、宫颈癌、胰腺癌、胃癌、子宫肌瘤、子宫囊肿等,治疗过程中运用行气化痰、化瘀通络、软坚散结的方法,其实就是消法的具体运用。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课件
4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1病室安静、空气新鲜。 2、饮食宜清淡,忌粘滑、肉面、五辛、酒酪、
酸性和生冷食物。因酸性食物有敛汗作用,而 生冷食物不易散寒。
5
汗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3、药宜武火快煎,麻黄煎煮去上浮沫,芳香 药宜后下;服药时温度适宜;服药后卧床加盖 衣被,保暖以助发汗,并且在短时间内大口喝 下热稀粥约200毫升或给予开水、热饮料、热 豆浆等,以助药力,促其发汗;若与麻黄、葛 根同用时,则一般不需啜热粥。因药细需助, 药重不需助,以防出汗过度。
11、注意不可妄汗:凡淋家、疮家、亡血家和 剧烈吐下之后均禁用汗法。病邪已经入里或麻 疹已透,疮疡已溃,虚证水肿,吐泻失水等, 也不宜应用汗法。
12
二、吐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涌吐法,是通过涌吐,使停留在咽喉、
胸膈、胃脘等部位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 口中吐出的一种治法。
13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以“呕家有痈 脓,不可治呕”,“病人欲吐者,不可下 之”为例,阐明审因论治,因势利导的 治疗原则。由于吐法可以引邪上越, 宣壅塞而导正气,所以在吐出有形实 邪的同时,往往汗出,使在肌表的外 感病邪随之而解。常用于中风、痰涎 壅盛、癫狂、宿食、食厥、气厥、胃 中残留毒物、及霍乱吐泻不得等。
芦呕吐不止者,可用葱白汤解之。因服稀涎散 呕吐不止者,可用甘草、贯众汤解之因服瓜蒂 散剧烈呕吐不止者,可用麝香0.03~0.06克开 水冲服解之。误食其它毒物,可用绿豆汤解之。 若吐后气逆不止,宜给予和胃降逆之剂止之。
18
吐法及护理
护理方法: 7、严重呕吐者应注意体温、脉搏、呼吸、
血压及呕吐物的量、气味、性质、性状并记录。 必要时给予补液、纠正电解质等对症处理。 8、患者吐后暂给予禁食,等胃肠功能恢复后 再给少量流质饮食或易消化食物以养胃气。忌 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精选文档

中药用药“八法”及护理-PPT精选文档

2、适应症:
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
其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 速消除,必须渐消缓散。
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
不同: 下法是适用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之证,必 须急下,速除;
消法适用于病势较缓,虚实夹杂之证,尤其 是气血积聚而成之癥块,不可能迅速消除, 必须渐消缓散。消法也常于补法或下法配合 运用,但仍然是以消为目的。


最难言的是“阳痿” 最无奈的是“早泄” 最危险的是“肾虚” 最尴尬的是“秒射” 最心碎的是“老公” 最伤心的是“老婆” 所以请关爱它,保养它,做个自信的男人吧 , 应当在中医的建议下,积极配合治疗,对症下药。 欢迎迦葳亻言msdf003咨询。
七、消法与护理
1、定义: 消法,亦称消导法,即通过消食导滞和软 坚散结作用,对气、血、痰、食、水、虫 等积聚而成的有形之邪逐渐消散的一种治 法。 消法又分消导食积、消痞化癥、消痰祛水、 消疳杀虫、消疮散痈等。
四、和法及护理
1、定义: 亦称和解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作 用,以祛除病邪为目的的一种治法。
2、适应症:
适用于邪犯少阳,肝脾不和,寒热错杂
等病邪在半表半里之证。
3、护理方法:

1.饮食宜忌。
2.注意饮食要配合药物。 3.服调和肝脾药时应配合情志护理。
4.注意服药时间,注意病情观察。
阴、阳之一,或全部虚弱。
补法的内容很多,既有补阴、补阳、补血、
补气、补心、补肝、补脾、补肺、补肾之 分,又有峻补、平补之异,更有兼补、双 补、补母生子之法。
3、护理方法:
1.生活起居及一般护理。 2.补益药的正确煎煮方法与服用方法。 3.饮食调护上应对证进补。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名词解释
中医用药八法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八种基本方法,包括汗法、吐法、下法、和法、温法、清法、补法、消法。

这些方法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通过八纲辨证,概括出的对多种病证的治疗,制订出来的基本法则。

1. 汗法:又称为解表法或解肌法,是运用发汗解表的方药,以开泄腠理,调和营卫,逐邪外出,解除表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2. 吐法:又称为催吐法,是利用药物涌吐的性能,引导病邪或有毒物质从口中吐出的一种治疗方法。

3. 下法:又称为泻下法,是运用具有泻下作用的药物,攻逐体内实热或寒实,祛除停留于肠胃内的宿食、燥屎、痰饮等的一种治疗方法。

4. 和法:又称为和解法或调和法,是通过和解或调和的方式,使表里、营卫、阴阳、寒热等得到调和,从而治愈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5. 温法:又称为温里法或散寒法,是运用温热性质的方药,以温通阳气,祛散内寒,治疗里寒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6. 清法:又称为清热法或泻火法,是运用寒凉性质的方药,以清解火热之邪,治疗热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7. 补法:又称为补益法或滋补法,是运用补养药物,以滋养和补充人体气血阴阳的不足,治疗虚证的一种治疗方法。

8. 消法:又称为消导法或化滞法,是运用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等功效的方药,消除体内积滞的一种治疗方法。

中医 八法

中医 八法

中医八法
中医药是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一,其中八法是中医药的核心内容之一。

八法是指:汗法、吐法、下法、攻法、泻法、温法、清法、补法。

每一种法都有其独特的疗效和使用方法,下面分别进行简要介绍:
1. 汗法:也称发汗法,通过鼓励体内的汗液分泌来达到治疗的目的。

主要适用于外感风寒、感冒发热等病症。

2. 吐法:也称泻法,通过引导体内的湿气而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中风、咳嗽、哮喘等病症。

3. 下法:也称泻法,通过增加身体的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主要适用于腹泻、胃病等病症。

4. 攻法:也称祛病法,通过刺激身体的敏感部位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风湿病、痛风等病症。

5. 泻法:也称排毒法,通过排出体内的毒素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肝炎、胆囊炎等病症。

6. 温法:也称暖法,通过加热身体来增强其代谢水平,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寒性疾病、肌肉酸痛等病症。

7. 清法:也称凉法,通过降温降火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高热、热毒病等病症。

8. 补法:也称滋补法,通过给予身体营养物质来达到治疗目的。

主要适用于虚症、气血不足等病症。

以上八种中医治疗法在使用时,必须根据患者的具体状况和病情来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中医用药“八法”及护理
02
病位在表者服药后仍无出汗,纵然热不退,也不可给予冷饮和冷敷,避免“闭门留寇”使邪无出路,而入里化热成变证,热反更甚;可以针刺大椎、曲池穴位达到透邪发汗目的。
01
对表证兼有风湿者,须用数次微汗,以达祛风除湿之功效。由于风湿互结,湿性重浊,粘滞不爽,要使其遍身微似汗出,缓缓蒸发,则营卫畅通,风湿才能俱去。忌大汗,因风为阳邪,其性轻扬,易于表散;湿为阴邪,其性濡滞,难以速去,若大汗而出,则风气随去而湿邪仍在,不仅病不能愈,还使卫阳耗伤。
大承气汤,应先煎方中的枳实和厚朴,大黄后下,芒硝冲服,以保其泻下之功效。
服药期间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生命体征,观察排泄物性质、量、次数、颜色、腹痛减轻的情况,若泻下太过出现虚脱,应及时配合救治。
在服药期间应暂禁食。待燥屎泻下后再给以米汤、面条等养胃气之品,禁食3~5日后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忌油腻、辛辣食物及饮酒,以防热结再作。
汗法,亦称解表法。
01
是通过宣发肺气,调畅营卫,开泄腠理等作用,促使人体微微出汗,将肌表的外感六淫之邪随汗而解的一种治法。
02
一、汗法及护理
汗法以疏散风寒为目的,常用于外邪侵犯
肌表,即《内经》所说“在皮者汗而发之”,
故亦称解表、解肌、疏解。比如外感初起,恶
寒发热,头痛,骨节痛,得汗后便热退身凉,
是通过运用泻下药,荡涤肠胃,通利大便,使停留在肠胃中的宿食、燥屎、冷积、瘀血、结痰、停水等从下窍而出,以驱邪除病的一种治疗方法。主治邪正俱实之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中说到:“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就是下法的理论依据之一。由于邪在肠胃以致大便不通,燥屎内结,或热结旁流,以及停痰留饮,瘀血积水等邪正俱实之证,均可使用。由于病性有寒热,正气有虚实,病邪有兼夹,所以下法又有寒下、温下、润下、逐下、攻补兼施之别,以及与其他治法的配合使用。

八法名词解释中医

八法名词解释中医

八法名词解释中医中医里的“八法”,那可是相当有讲究!就像一场精彩的表演,每个“法”都有自己独特的角色和魅力。

先说“汗法”,它就像是给身体来一场大扫除,把藏在肌肤里的邪气驱赶出去。

你想想,夏天闷热的时候,出一身汗是不是感觉特别清爽?汗法就是这样,通过让身体出汗,把那些捣乱的病邪给“赶跑”。

“吐法”呢,就好比把不小心吃进肚子里的“坏东西”给吐出来。

就像吃了变质的食物,身体会自然地想要呕吐,把这些有害的东西清除掉。

吐法就是运用一定的方法,帮助身体更有效地把这些“毒物”吐出来。

“下法”,这就像是给肠道来一次“大清理”。

便秘的时候难受吧?下法就是解决这种问题的,把积聚在体内的糟粕、实邪通过泻下的方式排出去。

“和法”,像是一位和事佬,调和身体里各种矛盾和不和。

比如脏腑之间的关系不和谐了,和法就来调解,让它们重新和睦相处。

“温法”,那是给身体送温暖的。

就像冬天里的暖炉,让身体里那些因为寒冷而凝滞的气血重新流动起来。

“清法”,仿佛是给身体来一场“灭火行动”。

身体里火气太旺,清法就来清热泻火,让一切恢复平静。

“消法”,则像是把身体里多余的东西慢慢“消磨”掉。

比如积食了,用消法来消除这些多余的食物。

“补法”,这可是给身体的“大补汤”。

身体虚弱了,缺气少血了,补法就来给身体补充能量,让身体重新充满活力。

中医的八法,各有各的神通,就像八仙过海,各显其能。

它们相互配合,为我们的健康保驾护航。

我们可不能小看了这些方法,它们可是老祖宗传下来的智慧结晶。

在日常生活中,了解这些八法,能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的身体,知道什么时候该用什么方法来调理。

比如说,感冒了,如果是风寒感冒,那可能就需要用汗法来驱寒解表;要是吃坏了肚子,吐法或者下法或许就能帮上忙。

总之,中医的八法是个神奇的宝库,值得我们去深入探索和学习,让它们为我们的健康服务。

难道不是吗?。

八法-消法、补法

八法-消法、补法

八法-消法、补法消法消法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

适应症:适用于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癥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等。

注意:消法与下法虽皆治有形之实邪,但两者有所不同。

下法是对于病势急迫,形证俱实,必须急下,并且可以从下窍而出的情况下使用。

消法则是对病在脏腑、经络、肌肉之间渐积而成,病势较缓,而多虚实夹杂,必须渐消缓散而不能急于排除的病情而设。

但两者亦可配合使用,并依据病情之寒热,与温法、清法合用,若涉正虚者,又需与补法配合应用。

分类1、消坚磨积:适用于癥瘕积聚的病证。

2、行气消瘀:适用于气结血瘀之证。

3、消食导滞:适用于饮食不节,脾胃不运,以致饮食停滞之证。

4、消痰化饮:适用于痰饮蓄积的病证。

5、消水散肿:适用于气不化水,水邪外溢的病证。

定义: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等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渐积形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散的一类治法。

定义挺长,第一个,讲了消法的机理。

它的机理是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水、驱虫,这种机理主要针对什么东西?气、血、痰、食、水、虫。

消法作用机理,作用对像,还有作用特点,这个很重要。

它消的对象,是积形成的,这四个字,然后它消的过程是一种渐消缓散的过程,渐积形成,渐消缓散,这是它特点。

所以从这个定义来看,要了解它的作用机理、作用对象、作用特点这几个方面。

反应了消法的总体的一种规律。

因为它消的东西很多,一种总规律,一种共性。

特别是其中强调的渐积形成,渐消缓散。

这个很重要。

适应病证饮食停滞,气滞血瘀、症瘕积聚、水湿内停、痰饮不化、疳积虫积,疮疡痈肿。

气、血、痰、食、水、虫,这六类病理产物,用渐消缓散的方法治疗。

所以它适应病证的就涉及到这六类东西,所产生的具体病证。

饮食停滞,我们用消法,它能行气活血,当然我们气滞血瘀,针对一些气滞血瘀的消散问题,气滞血瘀,蓄积日久,造成症瘕积聚,这是程度的不同。

补法

补法

分类
1

2

3

4

5

平补法主要适用于一般的体质虚弱、无病以及病后气、血虚损患者的进补。一般而言,气以通为补,血以和 为补,病去则食养之。药物宜选择气味甘淡、其性平和、不热不燥、补而不滞、滋而不腻之品。如补气可选四君 子汤、补中益气汤,补血选四物汤,气血双补选八珍汤等。已故名老中医岳美中特别推崇《金匮要略》中治“虚 劳诸不足、风气百疾”的薯蓣丸。此方重用补益脾肾的山药为君,还有八珍汤的气血双补,外加干姜补阳、阿胶 补阴以及桔梗、杏仁升降气机,还有柴胡、防风等驱除风气,此方不壅不腻、补而不滞,对多数人都比较适合。
清补法主要适用于阴虚体质、病后邪热未清以及夏季、秋季的进补。常用药物可选择西洋参、沙参、麦冬、 生地、白芍、枸杞子、百合、玉竹、黄精、太子参、莲子、山药等滋阴清热或药性平和之品,即所谓“清滋法”。 其用药的原则是清而不凉,以免阴阳俱伤;又要滋而不腻,以免妨碍脾胃的消化吸收。一般可选叶天士的养胃汤, 重症可选大补阴煎,夏季可选竹叶石膏汤、清暑益气汤等。
总之,“药证相符,大黄亦补;药证不符,参茸亦毒”,所以进补一定要“辨证施补”,采取适合自己的剂 型,按规定的剂量进补。注意对“单纯邪实者不补(患病而正气不虚)”,谨防“虚不受补”。对于体虚而兼有实 邪的患者,也可酌情采用补泻双施或补中寓消等法则治疗。
注意事项
①若属实证,邪气有余,而正气不虚者,不可妄用补法。
简介
运用具有补益气、血、阴、阳作用的药物组方,以治疗各种虚证的方法。中医辨证论治八法之一。补法通过 补益气血阴阳,增强脏腑的生理功能,从而提高机体抗御外邪,预防疾病的发生,以及祛病延年的作用。由气血 阴阳不足所产生的虚证,常以脏腑虚弱的证候表现出来,根据各脏腑不同的虚证,采用不同的补法。一般可分为 补气、补血、补阳、补阴、补心、补肝、补肺、补脾、补肾等方法,其中补脾、补肾在补法中占有重要地位。人 体的脏腑、气血、阴阳在生理上有着密切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在病理上也相互影响。因此,各种补法在临 床上可根据具体证候配合使用。各种疾病出现虚证时都可使用补法,其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与西医所说的补 充人体所需的营养物质不同。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
中医治病“八法”是中医学中的重要理论,是指中医治疗疾病的方法和手法。

八法包括:藥、食、針、灸、按、拔、捏、助。

中医治病“八法”中的“藥”是指中药治疗疾病,中医认为草药和药物可以调理人体
的阴阳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药以其安全、疗效明显、疗效持久、不易反复
等特点,被广泛应用于中医临床治疗。

“食”是指通过调整饮食来调理身体。

中医认为饮食和药物一样,可以调理人体的阴阳,通过食疗可以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針”是指针灸治疗疾病,包括针灸、推拿、刮痧等。

中医认为通过针灸可以调理人
体的气血经络,从而治疗疾病。

“按”是按摩疗法,中医认为通过按摩可以促进气血运行,调节脏腑功能,从而治疗
疾病。

“拔”是指刮痧、拔火罐等方法,通过刺激皮肤,调整经络,以治疗疾病。

“助”是指辅助治疗方法,包括气功、音乐疗法、心理疗法等,这些方法可以调整人
体的心理状态,增强免疫力,帮助治疗疾病。

在中医治病“八法”中,各种方法相互配合,相辅相成,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认为身体的阳气足,邪气自然会消失;反之,身体阳气不足,邪气就会乘虚而入。


医强调从整体和动态的角度看待人体的生理和病理,充分发挥人体的自身调节和修复能力,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八法6-补法补法什么是补法:补法:是指人体内阴阳气血出现亏损的虚浮时,用可以补益的药物来滋养亏损的气血的方法。

虚证虚证:是指人体内生理功能比较低下。

造成原因:1、人体先天禀赋不足。

2、缺乏后天适当的调养。

3、疾病的耗损。

虚证的主要表现为全身气、血、阴、阳的不足,而这些虚像又大多体现于某些脏腑功能的衰退。

虚证的分类:虚证可分为气虚、血虚、阴虚、阳虚四类。

具体表现:1、气虚和阳虚都属于阳气不足的病证,两者临床表现十分相似,容易出现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等症状。

区别,气虚体质虚弱无寒象,阳虚体质虚弱有寒象。

(怕冷、畏寒)2、血虚与阴虚都属于阴血不足的病证,两者的临床表现类似,具有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症状。

区别,血虚者热象较少,阴虚者通常会发热。

三、补法1、适用范围:凡是人体出现虚证的情况时,都可使用补法来治疗。

虚证造成原因:1、先天禀赋不足。

2、后天失养。

3、疾病不断损耗等。

补法的具体方法:补法包括,补阴、补阳、补气、补血四个方面,(从阴阳五行),从藏象学说来讲补法包括补肝、补心、补脾、补肺、补肾五个方面。

在使用补法时,应将补法分为不同的层次,才能根据病人不同的层次,达到满意的疗效。

3、补气与补血补气是指人体出现了气虚的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可用补气药如人参、白术、茯苓来治疗。

补血药是用在患者出现血虚的症状(头晕目眩、心悸失眠、皮肤萎黄等),常用药物:当归、川芎、鸡血藤、阿胶等。

阳虚与补阳阳虚:具有气虚的一切症状(容易疲劳、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同时兼有怕冷、畏寒、四肢冰冷、容易腹泻等。

常用药物巴戟天、杜仲、续断等。

5、阴液亏虚:具有血液亏虚的症状(心悸失眠、皮夫萎黄),同时伴有脸上潮红的潮热、手脚心流汗、口干舌燥、心悸失眠等症状。

通常使用白芍、麦门冬、熟地等补阴药来治疗。

6、补血药比较温燥,容易造成口干舌燥产生虚火;补阴药比较寒凉滋润,容易造成体质偏寒。

7、补气药的温热程度比不上补阳药来得迅猛。

单纯气虚,可以使用人参、白术、党参等药物来治疗。

如果出现了阳虚(虚寒体质),必须使用补阳药物如巴戟天、杜仲、附子、干姜等。

补阳药温热程度补气药大,补阴药的寒凉程度比补血药大。

8、气虚的治疗:气虚在五脏中,出现气虚的脏腑有脾、肺、肾、心。

即(脾气虚、肺气虚、肾气虚、心气虚)治疗时可根据上述四脏进行补益。

9、血虚的治疗:血虚通常属于肝血虚和心血虚,治疗时可以针对肝、心二脏来进行补益。

10、阴虚的治疗:阴液亏虚主要是肺、肝、肾、心四脏,很少出现脾阴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四脏来进补。

11、阳虚的治疗:阳虚症状大多跟肾、脾、心三脏有关,(肾阳虚、脾阳虚、心阳虚),治疗时主要针对上述三脏来进行补阳。

12、补肝的药物:肝脏发生病变时,通常属于肝阴虚和肝血虚的病变,很少有其它病变。

补肝阴的药物如白芍、天麻等。

补肝血的药物如当归、阿胶等。

补心的药物可以分为补心阳、补心气、补心血的药物;补脾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脾气、补脾阳的药物;补肺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肺气、补肺阳的药物;补肾的药物的药物可以分为补肾阳、补肾阴、补肾气的药物。

掌握上述原则,通过辨证论治,可以大大提高疗效。

13、补阳药与祛寒药的区别:祛寒药又称温里药如:附子、肉桂、干姜、丁香、小茴香等;补阳药如:巴戟天、杜仲、续断、补骨脂等。

区别:补阳药具有补益阳气党参效果,主要治疗虚证;而祛寒药则只能袪除体内的寒气,主要治疗寒证。

治疗时应分清阳虚明显还是体内寒气明显,对症用药,方显奇效。

14、虚不受补应如何应对:部分病人由于虚证时间过长(3月以上),有的也有时几年时间由于虚证时间过长,造成了其它脏腑的损伤。

如血虚、最初只是肝脏和心脏,但长期不愈必然影响到脾、肾、肺三脏,形成其它疾病,不能只靠补益药物来治疗。

这类患者已经形成了一种虚热的症状,治疗时应同时祛除虚热,先以清热药为主,待虚热消退后,再以补益药物为主。

虚不受补的确定:凡是病程超过3个月以上的虚证,都会引起其它脏腑的损伤,形成虚热、痰饮、瘀血、便秘,治疗时应该首先清除上述各证在进补,或是以治疗上述各证的药物为主,补益药物为辅来进行治疗。

虚不受补的治疗:首先治疗虚热、痰饮、瘀血、便秘等,以功邪为主,补益为辅,邪气清除后,以补益为主,千万不能颠倒。

15、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1)服用补益药物后,应注意忌食辛辣、油炸、冰冷的食物,不能喝烈酒。

不能过度熬夜或是纵欲过度;否则,将出现新的病证。

16、因工作压力、疲劳过度、生活压力引起的虚证的治疗:上述虚证大多数属于肝血虚或肝阴虚,以肝阴虚的症状明显。

容易出现疲劳、烦燥、肝火上升、口干、口苦的症状。

可用天麻、北沙参、麦门冬等滋阴药那治疗。

病情特别严重者,出现发怒、烦躁不安、口干特别严重,睡眠不好等,表明已经出现了肝火,必须在原来药物的基础上加上清热泻火药物,如龙胆草、黄芩、夏枯草等。

一方面补充肝脏中的阴液,另一方面清除体内虚热。

诊断时应特别注意是否有口干、口苦、胸口烦躁、胸闷的现象。

病案举例:患者男30岁,由于长期服用归脾汤与补中益气汤,造成皮夫明显枯槁,毫无润泽,阴液十分亏虚。

原辩证时只是脾胃功能不好,肾阳虚一症,未注意到该患者有明显的肾阳虚证,由于长期服用上述药物造成阳气偏盛,阴液更加亏虚,因此形成皮肤干瘪枯槁,过度的补脾反而造成脾胃功能的消耗。

治疗原则:补脾同时,必须兼顾补肾阳及阴液,补脾、补肾、补阴药物应有一定比例。

注意:当病人症状好转后,应改变药物剂量。

病人体内的阴液补充上来之后,不宜长期服用补益药物。

参考处方: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麻黄3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

滋阴:白芍10克、麦冬15克、生鳖甲30克共55克;补血:当归10克。

健脾:茯苓15克、白术15克、甘草5克共35克。

宣肺:麻黄3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温里:附子5克、干姜5克共10克。

服用补益药物应注意的事项:任何一种药物,我们必须了解它的功能与适用症,了解药物带来的负作用。

对于病症复杂的患者,所服用的药物都不能超过10天。

每一方剂都在服用10天后,应改变处方,将补益的脏腑作调整,才能全面改善脏腑气血功能而又不引攴、其它副作用。

病案举例:1、患者男80多岁,由于患有肺气肿,经西医治疗后,肺气已经全愈,出现了双腿肿胀的水肿病。

西医用强心剂、利尿剂等无法治好。

治疗原则:先以六成的补益药,同时配伍四成的利湿药,补益肝、肺、肾同时用健脾利湿药来袪除体内多余的水份并配合针灸进行治疗。

一周后,待患者水肿消了7-8成后,加大补益药物为八成,减少利湿药物为两成,2-3周后全愈。

参考处方:(加强利湿)巴戟天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麻黄5克、制首乌15克、麦门冬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健脾利湿药:白术15克、苍术15克、泽泻15克参考处方:(加强补益气血)杜仲15克、续断15克、附子5克、干姜5克、甘草5克、白术15克、茯苓15克、人参10克、麻黄5克、怀牛膝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丹参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

补益气血:人参10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制首乌15克、女贞子5克、枸杞子15克。

2、患者男45岁,皮肤发黄(非常黄)头发基本上花白,同时有腰酸背痛,全身酸痛、颈痛的症状。

主诉经常喝酒应酬,几年前导致胃出血,经治疗后体力衰退很多,并引起其它并发症。

诊断:由上述症状,确定为虚证,属于血虚证。

由于患者全身酸痛,说明肌肤表面有风寒邪气停滞,或是体内有气滞血瘀引起。

治则:补血加袪除风湿的药物,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的药物。

由于头发花白,主要是肾气受损伤。

因此,在上述药物中应同时配伍补肾的药物。

组方主要以补为主,同时配伍行气、活血、祛邪药物,待全身酸痛消失后,集中补血、补益进行治疗。

参考处方: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白芍10克、威灵仙15克、麻黄3克、怀牛膝15克、柴胡5克、桔梗5克、杜仲15克、续断15克、茯苓15克。

活血补血:丹参15克、当归5克、鸡血藤20克、怀牛膝15克共55克。

祛风湿:威灵仙15克、麻黄3克共18克。

滋阴:白芍10克。

理气:柴胡5克、桔梗5克共10克。

补肾阳:杜仲15克、续断15克共30克。

健脾:茯苓15克。

补法常用方剂说明补法适用于各种虚证,某些患者同时具有虚实夹杂证,必须根据患者的症状变化,采取功补兼施的治疗方法。

(一)阴液亏虚证:(由于阴液亏虚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口干咽燥、两颧红赤、潮热盗汗、五心烦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代表方剂:(一贯煎)北沙参12克,麦门冬9克,当归9克、生地黄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6克。

加减:肝阴虚证:两目干涩、口苦烦闷、胁肋灼痛应加入白芍10克、天麻10克。

心阴虚证:心悸、失眠、烦躁不安应加入五味子5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脾阴虚证:涎少唇红、食少腹胀、大便干结应加入玉竹10克、百合15克。

肺阴虚证:声音嘶哑、咽喉干燥、干咳少痰应加入北沙参10克、麦门冬加到15克。

肾阴虚证:咽喉疼痛、耳鸣健忘、腰膝酸软应加入制首乌15克、女贞子10克。

(二)阳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且偏重于阳气的温煦、蒸腾、气化作用功能减弱所引起的症候。

主要症状:精神萎靡不振、嗜卧嗜睡、畏寒肢冷、大便溏薄、舌质淡胖、脉沉迟无力。

代表方剂:附桂八味丸:附子3克、肉桂3克、干地黄12克、山药9克、山萸肉6克、泽泻6克、牡丹皮6克、茯苓6克。

加减应用:心阳虚证:呼吸不畅、心胸闷痛、心悸、唇舌青紫(配伍药物附子5克、桂枝5克、炙甘草10克。

脾阳虚证:食欲不振、脘腹闷胀、大便稀溏。

(配伍药物益智仁10克、草果10克。

)肾阳虚证:五更泄泻、腰膝酸冷、阳痿遗精或性冷淡感。

(配伍药物附子5克、肉桂10克。

)(三)血虚证:是指由于血液亏虚所引起的证候。

主要症状:面色痿黄、口唇淡白、头目眩晕、手足麻木、心悸、妇女月经量少色淡、舌淡苔百、脉细无力。

代表方剂:四物汤熟地12克、当归12克、白芍9克、川芎6克。

阴虚证和血虚证的区别:阴虚证除具有血虚证特点(头晕、目眩、心悸、脉细等)外,通常会导致身体出现热象,如口干、咽干、颧红、潮热、脉细数等,而血虚证则很少出现热象,主要以面色、口唇、眼脸、肤色、舌淡白为主要特征。

(四)气虚证:是指由于阳气亏虚,并偏重于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作用等功能减弱所引起的证候。

阳气亏虚主要症状:头晕目眩、神疲乏力、少气懒言、容易感冒、自汗、舌淡苔白、脉沉弱。

代表方剂:补中益气汤黄芪15克、人参9克、甘草9克、柴胡9克、当归12克、白术12克。

加减应用:肝气虚证:与心气虚、肺气虚证类似,(配伍人参15克、黄芪15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