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

合集下载

孟子生平介绍与讲解

孟子生平介绍与讲解
孟子与荀子的比较
荀子是儒家学派的另一位重要代表人物,他主张人性本恶,强调礼制和法度的 必要性。与孟子不同,荀子更注重外在的规范和约束,而孟子则强调内在的道 德修养。
与墨家、法家等其他学派的比较
孟子与墨家的比较
墨家学派主张兼爱非攻,反对厚葬和繁琐的礼仪。孟子则强调仁爱和义理,认为 人与人之间应该以亲情和道义为基础,而非墨家所提倡的无差别、无差别的爱。
3
知言养气
孟子认为言论和气节是人格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应该通过培养正确的言论和气节来提升个人 品质。
伦理思想的影响和传承
对儒家思想的影响
01
孟子的伦理思想是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儒家学者
和思想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对中国文化的影响
02
孟子的伦理思想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塑造了中国社
孟子生平 孟子简介 • 孟子的教育思想 • 孟子的政治思想 • 孟子的伦理思想 • 孟子与其他思想家的比较
01
孟子简介
孟子的生平
孟子,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邹国人。他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庭,从小受 到良好的教育。
孟子早年曾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门人,并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他一生 致力于推广儒家思想,并成为了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教育的原则和方法
01
02
03
因材施教
根据学生的个性、兴趣和 能力,采用不同的教育方 法,以充分发挥学生的潜 力和特长。
循序渐进
教育应遵循循序渐进的原 则,先从基础开始,逐步 提高,使学生能够逐步掌 握知识和技能。
启发诱导
教师应当采用启发式教学 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 发现和解决问题,培养学 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培养道德品质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

孟子的资料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邹国人,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和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被尊称为“孟子”是因为他的名字在《尚书》中被后来的编辑误写为“子舆”。

孟子是孔子的学生,也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传承者之一。

他的思想主张影响深远,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1. 孟子的生平孟子出生于公元前372年,他的父亲是孟康,是邹国的人。

他在年少时就丧父,但仍然得到了良好的教育。

他对学习非常执着,师从于孔子,并成为其最杰出的弟子之一。

根据记载,孟子曾游历多个国家,传播儒家思想,并担任过多个国家的官职。

2. 孟子的思想2.1. 仁爱思想孟子的思想核心是仁爱思想,他认为人类天生具备善良和仁爱的本性,在人道关系中应该发扬光大。

他强调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关心和帮助,并以仁爱来构建社会秩序。

孟子认为政府的职责是保障人民的生活福祉,促进社会公平与正义。

他提出了“民贵君轻”的观点,强调君主应当以人民为重,理应为人民的利益而努力。

2.2. 教育思想孟子非常重视教育,他认为教育是培养人的德行和修养的重要手段。

他提出了“用心之道”和“教化之道”,强调教育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使其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他主张要根据学生的天性和特点来进行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成为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重要组成部分。

2.3. 社会政治思想孟子对社会政治问题也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他认为政府应该以仁爱为核心,以德治国。

他主张君主应该尽其职责,为人民谋福利,摒弃专权、残暴和贪婪。

他还提出了“王道”和“废黜政权”的思想,认为君主如果不合乎仁义之道,就应该被废黜而由更合适的人来执政。

3. 孟子的影响孟子的思想对中国古代哲学和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仁爱思想成为了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伦理、道德观念和政治制度。

孟子的教育思想对中国古代教育理念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亚圣孟子生平资料简介

亚圣孟子生平资料简介

亚圣孟子生平资料简介孟子,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下面是店铺为你收集整理的孟子资料简介,希望对你有帮助!孟子资料简介孟子是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名轲,字子舆,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与孔子并称“孔孟”,后人称其为“亚圣”。

孟子是孔子的孙子孔伋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思想,并在此基础上加入了自己的见解。

孟子主张仁政,提出了民贵君轻的思想主张,认为君主应以民为本。

孟子还效仿孔子游历各国,希望自己的政治主张能得到推行,但最后并没有成功。

孟子的生平遭遇与孔子比较相似,一生都在求学、教学和周游列国中度过,最后都没能得到君主认可,大展宏图。

孟子有很多著名的作品,如《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被收入了初中的语文教科书中,而《寡人之于国也》也被收到高中的语文教科书中。

相传孟子小时候父亲早逝,母亲没有改嫁,为了孟子能成才,孟母对他的教育非常重视。

最初,母子二人住在墓地边上,孟子就跟邻居的孩子一起学办丧事,跪拜、大哭。

孟母很是不满,于是将家搬到了市集,孟子学起了商人做生意吆喝。

孟母只好带着孟子换了一个地方,那里边上有人杀猪宰羊,孟子学起了买卖屠宰猪羊。

于是孟母又一次带着孟子搬家,这次搬到了学堂附近,从此孟子学习礼仪知识,孟母这才满意地留下,这便是孟母三迁的故事。

孟子是个怎样的人众所周知,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人的孟子有“亚圣”的美誉,他的学术成就是非常高的,被誉为先秦时期中国最重要的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和哲学家,一生都十分尊崇儒家的创始人孔子,并且效仿孔子周游历国,最后也是郁郁不得志,美誉实现他的理想抱负。

孟子的为人处世是很令人敬佩的,他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家族,从小生活艰苦,而且又自幼丧父,全靠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历经艰辛把他养大。

孟母为了给孟子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就有“孟母三迁”和“断机教子”的典故,可见是费尽心思才把孟子培养成一个有学问的人。

孟子资料

孟子资料

孟子资料孟子(前372年-前289年),名轲,字子舆(待考,一说字子车或子居)(按:车,古文;舆,今字。

车又音居,是故,子舆、子车、子居,皆孟子之字也)。

战国时期邹国人,鲁国庆父后裔。

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

孟子及其门人著有《孟子》一书。

孟子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成为仅次于孔子的一代儒家宗师,对后世中国文化的影响全面而巨大,有“亚圣”之称,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孟子是儒家最主要的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

他是战国时期儒家的代表人物,属孔子第四代弟子,是曾子的再传弟子。

他继承并发扬了孔子的思想。

孔子是大成至圣,孟子被称为亚圣。

孟子与孔子合称孔孟其道,多数人称为“孔孟之道”。

孟子曾仿效孔子,带领门徒周游各国,但不被当时各国所接受,随后退隐与弟子一起著书。

孟子与其弟子的言论汇编于《孟子》一书,是儒家学说的经典著作之一。

孟子的文章说理畅达,气势充沛并长于论辩,逻辑严密,尖锐机智,代表着传统散文写作最高峰。

孟子在人性问题上提出性善论,即“人之初,性本善。

”孟子名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孟子·公孙丑上》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孟子·告子下》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孟子·公孙丑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孟子·滕文公下》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枉己者,未有能直人者也。

《孟子·滕文公下》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叙,朋友有信。

《孟子·滕文公上》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粱惠王上》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人之患在好为人师。

《孟子·离娄上》家必自毁,而后人毁之。

《孟子·离娄上》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孟子·公孙丑下》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

《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全文及翻译(一)《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皱国(今山东皱县东南人),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大约百年左右。

关于他的身世,流传下来的已很少,《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得力于母亲的教育不少。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无论是受业于子思也罢,孟子的学说都受到了子思的影响。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和孔子一样,孟子也曾带领学生游历魏、齐、宋、鲁、滕、薛等国,并一度担任过齐宣王的客卿。

由于他的政治主张也与孔子的一样不被重用,所以便回到家乡聚徒讲学,与学生万章等人著书立说,“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今天我们所见的《孟子》七篇,每篇分为上下,约三万五千字,一共二百六十章。

但《汉书.艺文志》著录“孟子十一篇”,比现存的《孟子》多出四篇。

赵岐在为《孟子》作注时,对十一篇进行了鉴别,认为七篇为真,七篇以外的四篇为伪篇。

东汉以后,这几篇便相继亡佚了。

赵岐在《孟子题辞》中把《孟子》与《论语》相比,认为《孟子》是“拟圣而作”。

所以,尽管《汉书.文艺志》仅仅把《孟子》放在诸子略中,视为子书,但实际上在汉代人的心目中已经把它看作辅助“经书”的“传”书了。

汉文帝把《论语》、《孝经》、《孟子》、《尔雅》各置博士,便叫“传记博士”。

到五代后蜀时,后蜀主孟昶命令人楷书十一经刻石,其中包括了《孟子》,这可能是《孟子》列入“经书”的开始。

后来宋太宗又翻刻了这十一经。

到南宋孝宗时,朱熹编《四书》列入了《孟子》,正式把《孟子》提到了非常高的地位。

《孟子》简介ppt课件

《孟子》简介ppt课件

对掠夺性战争等主张。为此,他到各
国去游说诸侯,反对“霸道”,提倡
以“仁”“义”为中心的“仁政”、
“王道”。他继承和发扬了孔子的思
想,希望能够在诸侯中选出一位王天
下的君主。由于他的这些主张与当时
激烈混战的社会状况不符,所以均未
被统治者所采纳。孟子退而与弟子著
书,遂成《孟子》。
3
《孟子》简介
《孟子》是先秦诸子杰出的散文著作, 内容包括孟子的政治学说、政治活动、 哲学思想和个性修养。《孟子》与《论 语》同是语录体散文,但与《论语》相 比,它篇幅较长,内容也更具体,描绘 也更细致。《孟子》比喻准确形象,语 言犀利酣畅,感情洋溢饱满,说理深刻 透彻。
1
目录
孟子、《孟子》简介 词语讲解 分析结构 语言现象 典型例题
2
(公元前372— 公元前289)
孟子简介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人。
他受业于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弟子,是
儒家继孔子之后又一位重要的代表人
物,后称为“亚圣”。孟子生于战国
诸侯混战最激烈的时期,他提出“民
贵君轻”、对人民作一定的让步、反
(2)七十者衣帛食肉
〖衣〗穿
(3)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 有也
〖王〗称王
王无罪岁
〖罪〗归罪、责备。
返回
19
宾语前置
未之有也 〖之〗,在否定句中,“之” 作动词“有”的宾语,放在 了“有”的前面。
返回
20
典型例题
例题1
例题2
例题3
例题4
例题5
返回
21
例题1
1、下列有关“以”的意义和用法不同于 其他三项的是
• A.树之以桑
• B.以五十步笑百步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

国学经典译文[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国学经典《孟子》介绍《孟子》来历《孟子》为记述孟子思想的著作,完成于战国中后期。

此书的来历有各种不同的说法,司马迁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参与;赵岐、朱熹、焦循等人认为是孟子自著;韩愈、苏辙、晁公武等人认为是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追记,但目前学术界较采用司马迁等人的说法孟子简介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孟子邹国人(也就是现在的山东邹县东南人),距离孔子的故乡曲阜不远。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孟子之照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试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 思想,被称为“亚圣“,与孔子合称为“孔孟”。

儒家著作在汉武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出现了“五经”之说,即《诗经》、《尚书》、《礼记.礼运》、《周易》、《春秋》。

汉后又增加《论语》《孝经》,并称为“七经”。

到唐代,设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连同《诗》《书》《易》,有“九传”之称。

唐文宗时,在九经之外加汉代已列入“径”的《论语》《孝经》,增补《尔雅》构成“十二经”。

宋仁时,增加《孟子》,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儒家十三经,是指封建统治者先后将13部儒家书籍“法定”为“经”,形成了封建社会具有特殊地位的“十三经”。

在今天,“十三经”作为反映先秦历史状况的古籍还有很大价值。

分别是《诗经》、《尚书》、《周礼》、《仪礼》、《礼记》、《周易》、《左传》、《公羊传》、《谷梁传》、《论语》、《尔雅》、《孝经》、《孟子》。

学说要点心性论性善与四端——道德价值的根源孟子的“性善说”,主要发挥孔子“仁”的观念。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关于孟子的简介资料

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年-约公元前289年),姬姓,孟氏,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与孔子并称孔孟。

韩愈《原道》将孟子列为先秦儒家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元朝追封孟子为亚圣公,尊称为亚圣,其弟子及再传弟子将孟子的言行辑录成《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是孟子的言论汇编,由孟子及其弟子共同编写完成,倡导以仁为本。

代表作有《鱼我所欲也》、《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寡人之于国也》编入高中语文教科书中。

孟子人物生平早年受教孟子的出生之时距孔子之死(公元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活动年代约在公元前372年至前289年。

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孟孙氏衰微后,有一支从鲁迁居到邹,就是孟子的祖先。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他的老师孟子没有讲他的姓名,却是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子私淑诸人也。

其受业于何人,自汉代以来颇有争议,一是认为师从子思,一是师从子上,一是师从子思之门人。

朱熹云:私,犹窃也。

淑,善也。

李氏以为方言是也。

人,谓子思之徒也。

司马迁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记载,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

而且根据《史记孔子世家》,子思的父亲孔鲤(孔子的儿子)生卒年,鲁缪公的在位时间进行推算,孟子受业于子思是难以成立的。

由此看来,孟子师从子思之门人较为妥贴。

游说齐宋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政学说,是位非常有抱负的政治家,在诸侯国合纵连横,战争不断时期,作为锐捷的思想家,孟子意识到了当时的时代特征和趋势,建构了自己的学说。

与孔子一样,他力图将儒家的政治理论和治国理念转化为具体的国家治理主张,并推行于天下。

而当时各个思想家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主张,游说各国诸侯。

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孟子开始周游列国,游说于各国君主之间,推行他的政治主张。

孟子大约在45岁之前率领弟子出游各国。

孟子第一次到齐国,是在齐威王(公元前356年至前320年)年间。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导读讲义
孟子40多岁时,开始周游列国,宣传他的“仁政”等思想主张。到过宋、齐、魏、鲁、滕等国。
稷下学宫
公元前319年,齐宣王继位,恢复了建于临淄城西的“稷下学宫”,一时间,汇集了上千名士,成为当时政治咨询、学术文化的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孟子再次前往齐国,希望在这里能够实现他的理想。齐宣王聘他为客卿。 在稷下学宫,孟子吸收各家所长,突破了孔子的思想局限,较全面、系统地阐明了君仁臣义、尊贤使能、以民为本、统一天下等仁政理论。这既是孟子从事政治活动的一个重要阶段,又是其思想发展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孟子的仁政主张曾使齐宣王受到一定鼓舞和赞赏,但齐王欲以武力称霸诸侯,与孟子产生了分歧。由于政治抱负不能实现,孟离开齐国返归故里。
《孟子》主要思想
性善说,是孟子思想的基石,它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之中。都具有“四心”,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恭敬之心和是非之心。
“施仁政,行王道”是他政治思想的中心内容。主张“以德服人”,反对暴力治国,认为只有用“德”才能使人“心悦诚服”。“重民轻君”是他“仁政”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还十分注意人格修养,他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名言对于塑造中华民族的精神性格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生命与义,都是人所珍贵的,当生命与义不可兼得时,应当舍生取义。在教育思想上,孟子非常重视培养贤才,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作为人生最大的乐事。认为尊贤使能,俊杰在位是国家富强的根本。
3良知良能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孩提之童无不知爱其亲者,及其长也,无不知敬其兄也。--《尽心上》
4天爵与人爵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义忠信,乐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从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弃其天爵,则惑之甚者也,终亦必亡而已矣。”——《告子上》

《孟子》

《孟子》

《孟子》作者介绍:孟子(约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鲁国邹人(今山东邹县东南部人)。

是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孔子学说的继承者,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而他继承了孔子“仁”的思想并将其发展成为“仁政”思想,被称为“亚圣”。

作品内容:《孟子》是继《论语》之后又一部语录体的儒家经典著作,被列为“四书”之一。

它记载了孟子的言行和一些平生事迹,涉及政治、哲学、教育和文艺思想等各个方面。

全书共分为十四卷。

有一切施政措施都要符合仁义展开的卷一;进一步阐述仁政思想和学说的卷二;阐述“四端说”和“浩然正气说”的卷三;记叙孟子在齐国的言论、活动,反映孟子思想品德的卷四;宣扬儒家道统、反对墨家主张、提出注重农业和“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的卷五;强调应有大丈夫气概的卷六;谈论仁义的功利性价值的卷七;进一步阐述儒家传统的卷八;宣扬“君权神授”的卷九;论述周天子统治下的爵禄制度、交际之道以及君臣关系的卷十、卷十一;倡导“尊王抑霸”的卷十二;说明心、性、天三者统一的卷十三;进一步阐释“尽心”、“知性”、“知天”的思想的卷十四。

此书对发扬儒家思想、影响后人等有着重要作用。

赏析一:《五十步莫要笑百步》中“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意思是孟子回答道:“大王喜欢打仗,请让我拿打仗作比喻。

咚咚地擂起战鼓,刀刃剑锋相碰,有士兵丢盔弃甲,拖着兵器逃跑。

有的逃了一百步停下来,有的逃了五十步住了脚。

如果凭着自己只逃了五十步就嘲笑那些逃了一百步的人,那怎么样?”这里孟子运用举例子,通过使用这个例子,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地说明了梁惠王的这点小恩小惠还不是治国的根本大计,和邻国相比只不过是“五十步”与“一百步”之差,没有本质上的区别。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孟子(约前372~前289)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

名轲,(英文名称:Mencius)邹(今山东省邹城市)人。

约生于周烈王四年,约卒于周赧王二十六年。

相传孟子是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受业于子思的学生。

学成以后,以士的身份游说诸侯,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到过梁(魏)国、齐国、宋国、滕国、鲁国。

当时几个大国都致力于富国强兵,争取通过暴力的手段实现统一。

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

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成为其政治思想的核心。

他把“亲亲”、“长长”的原则运用于政治,以缓和阶级矛盾,维护封建统治阶级的长远利益。

孟子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起来,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

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

”后来《大学》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这种思想发展而来的。

孟子把道德规范概括为四种,即仁、义、礼、智。

同时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孟子哲学思想的最高范畴是天。

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天命思想,剔除了其中残留的人格神的含义,把天想象成为具有道德属性的精神实体。

他说:“诚者,天之道也。

”孟子把诚这个道德概念规定为天的本质属性,认为天是人性固有的道德观念的本原。

《孟子》简介《孟子》一书共七篇,是战国时期孟子的言论汇编,记录了孟子与其他各家思想的争辩,对弟子的言传身教,游说诸侯等内容,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共同编撰而成。

《孟子》记录了孟子的治国思想、政治策略(仁政、王霸之辨、民本、格君心之非,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和政治行动,成书大约在战国中期,属儒家经典著作。

孟子的著述

孟子的著述

孟子的著述
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哲学家,他的主要著作为《孟子》。

《孟子》是一部论述人性、政治和道德的经典著作,被誉为儒家学派的经典之一。

《孟子》一共包含七篇,主要内容包括人性善恶问题、政治理论、道德伦理等。

以下是《孟子》七篇的简要介绍:
1. 《公孙丑上》:讨论人性的善恶问题,认为人性本善。

2. 《公孙丑下》:强调人的修养与教育的重要性,提出为政的原则和方法。

3. 《离娄上》:论述人与天的关系,提出人应该与天地万物和谐相处的观点。

4. 《离娄下》:讲述君臣之间的关系和民众对政府的责任。

5. 《滕文公上》:以滕国的故事讲述了治国理政的道德原则。

6. 《滕文公下》:探讨了君臣关系中的道德问题,提出了谏言和忠诚的重要性。

7. 《告子上》:论述人的天赋和自觉,提出了教育的目的和方法。

《孟子》以其对人性、政治和道德的深刻思考和阐述,对后世的儒家学说产生了重要影响,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孟子人物背景介绍

孟子人物背景介绍

孟子人物背景介绍
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

当时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据《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记载,他是子思(孔子孙,名伋)的再传弟子,曾游说齐、宋、滕、魏等国。

当时“天下方务于合从连横,以攻伐为贤”,孟子却说“唐、虞、三代之德”,被诸侯认为迂阔、远离实际,不被采纳。

因此,孟子“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一书全面反映了孟子的思想。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一个最大的儒学大师,一向被认为是继承孔子学说的正统,后世将他和孔子并称。

他曾拒杨墨,反纵横,维护和发展了儒家学说,对当时和后世思想界影响很大。

《孟子》在写作上很有特色。

首先是善于雄辩,具有气势充沛、感情强烈、笔墨酣畅的风格;采用了多种方式方法进行辩论,逻辑谨严。

其中最多的是各种发问的方式方法,时而提问,时而设问,时而反问,运用自如,灵活多变。

其次,善用比喻和寓言陈述事理,辩论是非。

八上《孟子三章》复习资料

八上《孟子三章》复习资料

《孟子》三章【作者作品】孟子(约前372前289),名轲(k),邹(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战国时期思想家,儒家学代表人物之一。

孟子是继子之后儒家学派的另一位大师,被尊称为“亚圣”,后世常以“孔孟”来并称二人。

他主张实行“仁政”,崇“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反对暴政害民。

这在当时是很有进步意义后世的政治思想也有积极的影响。

《孟子》是记录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它不仅是儒家的重要学术著作,也是我国古代极具特色的散文专集。

其文气势充沛,感情洋溢,逻辑严密;尤长喻,即用形象化的事物和语言来说明复杂抽象子》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文题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是中心论点,“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是结论。

《富贵不能淫》:题目是编者加的,“富贵不能淫”是文中的一句话,是大丈夫所须具备的道德操守之一。

《生患死于安乐》题目是编者加的文题的意思是:常处忧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死亡。

题目是文章的中心论点,以此为题主旨显豁。

【课文解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译文】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孟子介绍50字左右

孟子介绍50字左右

孟子介绍50字左右
《孟子》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由孟子及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

全书共七篇,内容主要围绕孟子的思想和主张展开。

《孟子》一书主要介绍了孟子对于人性的看法。

孟子认为人性本善,人都具备了天赋的善性和良知。

在《滕文公上》一篇中,孟子提出了“性善论”,认为人天生都有良善之心,只要进行正确的培养和教育,就能发扬光大。

他主张以仁爱之心待人,提出“仁者爱人”、“恶者惧人”的思想。

他强调要以仁为本,以仁
义为治国理政的根本原则。

孟子的思想还包括了自我修养的观点。

他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强调了个人修养和品德的重要性。

他指出,要通过修身来达到身心的和谐,并通过自觉的行为来实现仁义的追求。

他提出了“为政以德”、“道德修养”的理念,主张君子应符
合道德规范,并以德行引领社会风尚。

此外,《孟子》还探讨了天命和王道的思想。

孟子认为天命是人与众生的特殊关系,是天地赋予人类的使命和权利。

他主张君权神授,认为君主应该遵循天道,以仁义来治理国家,实行民主政治和德治。

他提出了“王道”、“救天下之急”等概念,倡
导君主以仁义之道来愉悦天地,同时也关注人民的生活和利益。

总而言之,《孟子》一书介绍了孟子的人性观、修身观以及政治思想。

他主张人性本善,提倡以仁爱待人;他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重视个人品德的培养和社会道德的规范;他探讨
了天命和王道的问题,认为君主应该以仁义来治理国家。

《孟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宝库中的重要经典之一,对后世影响深远。

孟子介绍50字左右

孟子介绍50字左右

孟子介绍50字左右孟子(公元前372年-公元前289年),战国时期著名的儒家学者,被尊称为“孟子”。

他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经典《孟子》的主要作者。

他的思想与孔子一脉相承,深受四书五经的影响,并且对儒家学说进行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

孟子的学说主要包括重视人性的善、宣扬仁政、强调学习和修养个人的道德品质。

他的思想强调人的天性本善,并且通过教育和自身的努力来实现个人的完善。

他认为人类的道德善恶是由社会环境所决定的,而人性本身是具备善良本能的。

他主张,只要给予人们良好的教育,并创造一个仁爱和公正的社会环境,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有道德价值观和高尚品质的人。

孟子对政治和社会问题也有独到的见解。

他提出了君王应当以仁政为中心的理念,主张政治权力应该用于造福人民,通过正确的统治来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平正义。

他主张君主与民众之间应当保持互动和互通有无的良好关系,君王应当理解民众的需求,并尽力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生活和发展条件。

他反对专制和暴政,并强调君王应该以仁慈和智慧来治理国家。

此外,孟子也非常重视教育的作用。

他认为人的成长和发展是通过学习和教育来实现的,每个人都应该尽力培养自己的才能和优秀品质,以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他主张教育应该注重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思维能力,通过经典教育和个人修养来塑造人的性格和智慧。

他的教育理念影响了后来的儒家学说,并对中国古代的文化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孟子的学说强调了人类的道德责任和社会公正,主张通过教育和个人的努力来实现人的完善。

他的思想对儒家学派的发展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也具有普世价值,仍然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人物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人物

孟子简介及《孟子》介绍人物
孟子,又译作“孟轲”,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是一位经典思想家,他在学术上强调伦理学、政治学、法律学等一系列经典的学说,对中国的思想文化产生重大影响。

孟子的主要著作是《孟子》,又称“孟子七篇”,记载了孟子著名的教诲、政治思想、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思想和信仰思想等。

孟子持一种“仁政”思想,做到以人民为本,以财富分配决定国家未来,以政治为先导,以法律约束,以伦理学为根本,这也是当时最受人们欢迎的社会思想。

也许为了传授仁政思想,孟子也散步东窑、西谟、楚邑,与百姓交流,跟封建官僚制度的宗室有激烈的冲突,也因此被朝廷除名,只能躲过南归,投奔到楚国,在楚国里活了三十六年,后来他又被追赶回到了北方。

孟子去世后,他的思想流传甚广,对后世影响深远。

直到今天,人们仍以他的教诲为和平与正义的力量而力求建构以人而论的社会、今日中国社会中,仍有许多人在孟子弘扬普泰、仁爱之道,维护严明的伦理和礼仪,使着中国的核心价值文明得以上溯,历久弥新。

孟子介绍100字左右

孟子介绍100字左右

《孟子介绍》
小朋友们,今天我要给你们介绍一位古代的大思想家,他叫孟子。

孟子生活在很久很久以前,他可聪明啦!他有很多很棒的想法,还把这些想法告诉了好多好多人。

孟子特别重视善良和正义。

他说我们要对别人好,要关心别人。

就像有一次,一个小朋友摔倒了,我们把他扶起来,这就是善良。

他还讲了很多有趣的故事。

比如说,有一个人想要去种庄稼,可是他总是偷懒,不按时浇水、施肥,结果庄稼都长不好。

孟子用这个故事告诉大家,做事情要认真,不能偷懒。

小朋友们,你们觉得孟子厉害吗?
《孟子介绍》
小朋友们,咱们接着聊聊孟子。

孟子还说,我们要尊敬长辈,爱护小朋友。

就像在家里,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帮他们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

他还觉得,一个国家的国王要对老百姓好,要让大家都能过上好日子。

如果国王不好好对待老百姓,那老百姓就可以不喜欢他。

我记得有一次,老师给我们讲孟子的故事,大家都听得特别认真,还争着回答问题呢。

小朋友们,你们想不想多听听孟子的故事呀?
《孟子介绍》
小朋友们,我再给你们讲讲孟子。

孟子的话很有道理,一直到现在,我们还在学习他的想法。

比如说,他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这就是告诉我们,想要做大事,就得先吃苦,锻炼自己。

而且孟子很勇敢,他不怕别人不同意他的想法,还是坚持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说出来。

小朋友们,让我们一起向孟子学习,做一个善良、勇敢、有想法的人!。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的资料《孟子》介绍孟子简介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东南)人,有人认为邹国是鲁国的附属国,也有人说孟子是鲁国人。

战国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

儒家的主要代表之一,是儒家的思想主义流派。

在政治上主张法先王、行仁政;在学说上推崇孔子,攻击杨朱、墨翟。

孟子相传为鲁国贵族孟孙氏的后裔。

父名激,母邹氏。

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

战国时期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是孔子之孙孔伋的再传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被尊称为亚圣。

著有《孟子》一书,属语录体散文集。

孟子幼年丧父,家庭贫困,曾就学于子思(孔子的孙子)的门人。

他提倡仁政,提出“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游历于齐、宋、滕、魏、鲁等诸国,企图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前后历时二十多年。

但孟子的仁政学说被认为是“迂远而阔于事情”,而没有得到实行的机会。

最后他退居讲学,和他的学生一起,“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生平阅历孟子像(20张)孟子的出生距孔子之死(前479年)大约百年左右。

孟子字号在汉代以前的古书没有记载,但魏、晋之后却传出子车、子居、子舆等多个不同的字号,字号可能是后人的附会而未必可信。

孟子本为“鲁国三桓”之后,父名激,母仉氏。

孟子远祖是鲁国贵族孟孙氏,后家道衰微,因而从鲁国迁居邹国。

孟子三岁丧父,孟母艰辛地将他抚养成人。

孟母管束甚严,其“孟母三迁”、“孟母断织”“不敢去妇”等故事,成为千古美谈,是后世母教之典范。

《韩诗外传》载有孟母“断织”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孟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

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说,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

但从年代推算,似乎不可信。

《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倒是有可能的。

有一种说法是,孟子在十五、六岁时到达鲁国后拜入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下,但根据史书考证发现孟子出生时子思已逝世三十载。

所以还是如《史记》中所记载的受业于子思的门人的说法比较可信。

就连孟子自己也曾说:“予未得为孔子之徒也,予私淑诸人也。

”(《孟子离娄下》)无论是否受业于子思,孟子的学说的确受到了子思 * 。

所以,荀子把子思和孟子列为一派,这就是后世所称儒家中的思孟学派。

(孔子逝世后,儒家分为八派)历史地位孟子孟子(5张)山东邹城孟子故里周显王46年魏惠王后元12年齐威王34年戊戍(公元前323年)孟子与农家陈相辩论周慎靓王1年魏后元15年齐威王37年辛丑(公元前320年)梁惠王“厚币卑礼”召贤纳士孟子见梁惠王,时约五十二岁孟子与周霄论出仕周慎靓王2年魏惠王后元16年齐宣王1年壬寅(公元前319年)孟子与公孙丑论短丧. 周慎靓王3年魏襄王1年齐宣王2年癸卯(公元前318年)孟子约五十四岁,见梁襄王孟子在范遇齐王子孟子至齐,答齐宣王问孟子论“我四十不动心”周慎靓王5年燕王哙5年乙巳(公元前316年)孟子出吊滕文公周慎靓王6年楚怀王14年鲁平公10年齐宣王5年丙午(公元前315年)鲁平公欲见孟子孟子墓孟子返回齐国,与充虞论葬母齐宣王问孟子伐燕周赧王3年齐宣王8年楚怀王17年己酉(公元前312年)燕人叛齐,齐宣王说“吾甚惭于孟子”孟子论“臣视君如寇雠”孟子与淳于髡辩论孟子约六十岁,辞官离开齐国孟子遇宋于石丘周赧王25年辛卯(公元前290年)《孟子》约编撰于此时周赧王26年壬申(公元前289年)孟子约卒于此时经典语录(1)不以规矩,不成方圆。

【译文】不用圆规和曲尺,就不能正确地画出方形和圆形。

(2)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译文】称一称,才晓得轻重;量一量,才晓得长短。

(3)人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有为。

【译文】人要有所不为,才能有所为。

(4)虽有天下易生之物,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译文】即使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晒它一天,又冻它十天,没有能够再生长的。

(5)其进锐者,其退速。

【译文】前进太猛的人,后退也会快。

(6)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

【译文】心这个器官职在思考,思考才能获得,不思考便不能获得。

(7)惟仁者宜在高位。

不仁而在高位,是播其恶于众也。

【译文】只有道德高尚的仁人,才应该处于统治地位。

如果道德低的不仁者处于统治地位,就会把他的罪恶传播给群众。

(8)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诸侯不仁,不保社稷;卿大夫不仁,不保宗庙;士庶人不仁,不保四体。

【译文】天子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天下;诸侯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国家;卿、大夫不行“仁政”,便保不住他的宗庙;一般的老百姓不行“仁义”,便保不住自己的身体。

(9)国君好仁,天下无敌焉。

【译文】一国的君主如果喜爱仁德,整个天下便不会有敌手。

(10)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

【译文】减免刑罚,减轻赋税,让百姓能深耕细作,早除秽草。

(11)仁者无敌。

【译文】仁德的人是没有敌人的。

(12)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译文】每家给他五亩土地的住宅,四围种植着桑树,那么,五十岁以上的人都可以有丝棉袄穿了。

鸡狗与猪这类家畜,不去打乱它的繁殖期,那么,七十岁以上的人就都有肉可吃了。

一家给他一百亩土地,并且不去打乱它季节生长的规律,那么数口人的家庭便都可以吃得饱饱的了。

办好各级学校,反复地用孝顺父母、敬爱兄长的大道理来开导他们,那么,须发花白的老人便会有人代劳,不致头顶着、背负着东西在路上行走了。

孟子(4张)(13)易其田畴,薄其税敛,民可使富也。

【译文】搞好耕种,减轻税收,可以使百姓富足。

(14)君仁,莫不仁;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

【译文】君主仁,没有人不仁;君主义,没有人不义;君主正,没有人不正。

(15)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

【译文】以百姓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以百姓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的国君,百姓也会以国君的忧愁为自己的忧愁。

(16)仁则荣,不仁则辱。

【译文】诸侯卿相如果实行仁政,就会有荣耀;如果行不仁之政,就会遭受屈辱。

(17)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

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

【译文】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才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没有一定的产业收入的人便不会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

假若没有一定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就会胡作非为,违法乱纪,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18)争地以战,杀人盈野;争城以战,杀人盈城,此所谓率土地而食人肉,罪不容于死。

【译文】为争夺土地而战,杀死的人遍野;为争夺城池而战,杀死的人满城,?这就是带领土地来吃人肉,死刑都不足以赎出他们的罪过。

(19)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

【译文】君主把臣下看成自己的手足,臣下就会把君主当作腹心;君主把臣下看成牛马,臣下就会把君主当成路上遇见的一般人;君主把臣下看成泥土或野草,臣下就会把君主看作仇敌。

(20)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译文】鱼是我想要的东西,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东西,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鱼而选取熊掌。

生命也是我想要的东西,义(真理、信仰、正义有益大众的思想和行为)也是我想要的东西,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够同时得到,我就舍弃生命而选择义。

(21)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译文】尊敬我的长辈,从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晚辈,从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晚辈。

(22)孟子曰:水性无分于东西,无分于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

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

今夫水,搏而跃之,可使过颡;激而行之,可使在山。

是岂水之性哉?其势则然也!人之可使为不善,其性亦犹是也。

【译文】孟子说:“水性是不分东西方向的,难道它也不分上下吗?人性的善良,就像水向低处流一样(势所必然)。

人没有不善良的,就像水没有不向低处流的一样。

现在论水(的另一面),用力拍打使它跳跃,它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堵截令它激流回旋,可以使它停在山上。

这怎么是水性如此呢?这实在是外力使然啊!人,可以使他做不善的事,这种违背他善良本性的行为,跟让水违背它向低处流的行为,本质是一样的。

”(23)杀一无罪非仁也,非其有而取之非义也。

【译文】杀一个无罪的人,是不仁;不是自己所有,却去取了过来,是不义。

(24)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

残贼之人谓之“一夫”。

闻诛一夫纣,未闻弑君也。

【译文】破坏仁爱的人叫做“贼”,破坏道义的人叫做“残”。

这样的人,我们就叫作他“独夫”。

我只听说周武王诛杀了独夫殷纣,?没有听说过他是以臣弑君的。

(25)贤者在位,能者在职。

【译文】使有德行的人居于相当的官位,有才能的人担任一定职务。

(26)尊贤使能,俊杰在位。

【译文】尊重有道德的人,使用有能力的人,杰出的人物都有官位。

(27)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译文】百姓最为重要的,代表国家的土谷之神为次,君主是最为轻的。

(28)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亚圣殿孟子是儒家最重要的代表人物之一,但孟子的地位在宋代以前并不是很高。

自中唐的韩愈著《原道》,把孟子列为先秦儒家中唯一继承孔子“道统”的人物开始,出现了一个孟子的“升格运动”,孟子其人其书的地位逐渐上升。

《孟子》一书,在汉代就被认为是辅翼“经书”的“传”,和孔子的《论语》并列。

至五代,后蜀主孟昶下令将《易》《书》《诗》《礼》《周礼》《仪记》《公羊传》《谷梁传》《左传》《论语》《孟子》十一经书写刻石。

宋神宗熙宁四年(1071年),《孟子》一书首次被列入科举考试科目之中。

元丰六年(1083年),孟子首次被官方追封为“邹国公”,翌年被批准配享孔庙。

以后《孟子》一书升格为儒家经典,南宋朱熹又把《孟子》与《论语》、《大学》、《中庸》合为“四书”,《大学》和《中庸》被认为是孔子弟子曾参和孔子之孙子思的著作,这样,《孟子》一书便与孔子及孔子嫡系的著作平起平坐了,其实际地位更在“五经”之上。

元朝至顺元年(1330),孟子被加封为“亚圣公”,以后就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孔子。

在明清两代,官方规定,科举考试的八股文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要“代圣人立言”。

于是,《孟子》一书便成了明清两代士子们的必读书了。

追封追谥朝代年代帝王封谥宋朝元丰六年(1083年)宋神宗邹国公元朝至顺元年(1330年)元文宗邹国亚圣公明朝嘉靖9年(1530年)明世宗奉为亚圣,罢公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