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
XI ANG J i a n -y u n
( S i c h u a n I n f o r ma t i o n T e c h n o l o g y C o l l e g e , Gu a n g y u a n S i c h u a n 6 2 8 0 1 7 )
i n f o r ma t i o n c o n t a i n e d i n t h e s i g n a 1 . S o twa f r e r a d i o a n d s ma r t a n t e n n a mu t u a l i n f i l t r a t i o n, mu t u a l p omo r t i o n, a p p l i c a t i o n o f s ma r t a n t e n n a t e c h n o l o g y i n mo b i l e c o mmu n i c a t i o n s y s t e m c a n i mp r o v e t h e s y s t e m p e fo r r ma n c e a n d c a p a c i t y , a n d i t C a l l s i mp l i f y t h e c o n t r o l s y s t e m.
r e c o n ig f u r a b l e s y s t e m,a t t h e s a me t i me ,t h r o u g h t h e s i g n a l s a mp l i ng a n d p r o c e s s i n g i n t i me a n d s p a c e ,c a l l b e mo r e f u l l y d e v e l o p s t h e u s e f u l
软件无线电
软件无线电软件无线电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软件技术实现无线电设备的控制、信号处理和通讯操作。
它的出现对无线电通讯技术的发展起到了重大的推动作用,使得无线电通讯技术向着数字化、智能化、高效化的方向不断发展。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计算机技术的发展以及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进步为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兴起提供了技术基础。
1983年,美国开发了第一套软件无线电系统——软件电台(Software Radio),该系统通过DSP芯片实现了数字信号的采集、处理和发送。
这套系统的出现标志着软件无线电技术进入了实用化阶段。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主要特点是可编程性、可重构性和灵活性。
这些特点使得软件无线电可以符合不同的使用场景和应用需求。
比如,可以根据不同的频段、不同的调制方式以及不同的传输速率进行定制,实现智能化控制和自适应调整。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泛,其中最主要的包括:航空航天、国防军事、广播电视、移动通信等。
在航空航天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于卫星通信、飞行控制、导航等方面,提高了通信的可靠性和精度;在国防军事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于军事通信、雷达和电子战等方面,提高了作战效率和战场指挥的精度;在广播电视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于数字电视、数字音频广播等方面,提高了广播电视的质量和体验;在移动通信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用于3G、4G、5G等无线通信标准,提高了通信速率和网络容量。
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是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
数字化是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传输速率和信道利用率不断提高;网络化是指软件无线电技术不断向网络化方向发展,构建起基于IP网络的无线电通信系统;智能化是指软件无线电技术逐步引入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实现了更智能的调制方式、自适应调整和故障预测等功能。
当然,在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过程中也会遇到很多挑战,如信号干扰、频谱管理问题、网络安全和隐私问题等。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i 与 会I 兰墼 ! I 社 垫墨 ! I 技 苎
天津 滨海 职 业 学 院
2 世纪 9 年代以 随 O 0 来. 着通信技术的 发展, 智能天线 成为 一个新的 研究热点 经 研究 发现, 智能天线可将无线 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 产生空问定向波束. 使天线主 波束 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 D A 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 O,
于大多数系统只要覆盖不同频程的几个窗口, 而不必覆盖
算法将导致系统性能的很大差异, 软件无线电开发式结构 在硬件确定后还有更新能力。三是在抑制干扰方面, 由于 环境等原因的不同, 系统需要采用多种算法 , 而软件无线 电可以满足多种算法于一个系统中,增强抑制干扰的能
力。
全部频段 , 故可以采用组合式多频段天线方案。
完成解扩和部分解跳功能, 是系统数字处理计算量较大的
部分。目 前单个 D P S 还不能完成其功能,需要多个并行
DP S 组成的多处理模块。
的个数和用户容量。 实现智能天线所需要的计算资源取决
于基站的结构,对于一个中频采样的 N软件无线电结构, 智能天线处理占有 D P S 资源的一部分 , 它可以实现P K个 用户信道。 波束形成处理器通常使用自 适应算法去更新权 矢量, 利用最优权矢量算法, 可以使用训练序列来更新权
号的方向. 达到充分高效年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 q
三是无线频带越来越拥挤. 对遘信系统的频带和用率 和抗干扰能力不断提高 重新规划 频带代价过高, 而软件
无线 电可 以实现多频段 、 多用户 、 多体翩的酒 用无线 电系
统, 克服频率资源紧张、 标准竞争激烈的问题。
软件无线电的结构 软件无线电的最终 目的是使通信系统摆 脱硬件系统的
第九章 智能天线与软件无线电技术
第九章智能天线与软件无线电技术9.1 智能天线技术9.1.1 智能天线基本概念与发展过程智能天线(Smart Antenna)可定义为:天线阵+智能算法。
其中,智能算法的作用是根据不同的无线电传播环境,调整天线波束,以达到提取期望信号、抑制干扰和滤除噪声的目的。
智能天线的本质是一种自适应空分多址技术(SDMA),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Software radio)技术是未来无线通信的发展方向。
智能天线的发展过程如下:(1)智能天线的概念最早源于雷达和声纳系统中采用的阵列天线。
(2)阵列天线根据波束形成方式的不同,又可分为模拟波束成形和数字波束成型两种。
模拟波束成形一般可用于中频、射频直接成形,实现难度大、精度低,而数字波束成形一般在中频以下,实现方便、精度高。
现阶段移动通信中的智能天线就属于这一类。
数字波束成形的发展方向是在射频实现。
(3)智能天线技术中,将中频和射频看作是一个线性系统的信道,为了实现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与最终的射频调整的一致性和等效性,要求中频和射频系统有较高的线性度。
(4)自1959年Van Atta提出自适应天线阵列的概念以来,到目前已经历了45年发展历程,可分为5个阶段:a.1964年IEEE Tran.AP的特刊为标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自适应波束的控制上。
例如,自适应相控制阵列天线和自适应波束操纵天线等。
b.1976年IEEE Tran.AP的特刊为标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自适应零陷控制上。
例如,自适应滤波、自适应调零、自适应旁瓣对消和自适应杂波控制等。
c.1986年IEEE Tran.AP的特刊为标志,研究工作主要集中在空间谱估计上。
例如,最大似然谱估计、最大熵谱估计和空间正交谱估计等。
d.1997年Godara对智能天线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
e.2002年Reed出版了专著,首次从无线电工程的角度全面介绍了软件无线电设计方法学,提出了图9.1所示的软件无线电模型,明确了智能天线在未来无线通信发展中的作用。
浅析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报告
浅析软件无线电发展现状及关键技术的研究报告软件无线电是基于计算机软件的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实现无线电通信的新型技术。
与传统的硬件无线电相比,它具有灵活性、可扩展性、可重构性、可编程性等优点,可以适应不同频段、不同协议的要求,为无线电通信技术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思路。
目前,软件无线电技术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包括通信、雷达、导航等领域。
在通信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无线网络的优化和管理、卫星通信、无线电广播等应用。
在雷达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目标探测、跟踪和识别等功能。
在导航领域,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精确定位和导航功能。
当前,软件无线电技术的瓶颈主要在于以下几个方面:1.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复杂度:软件无线电实现的功能越多,所需软件的复杂性就越高。
因此,研发一个较为复杂的软件无线电系统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
2. 实时处理:软件无线电处理过程中,需要较高的实时性和稳定性。
但是当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计算量增大时,会出现处理速度慢、处理延迟高等问题。
3. 带宽限制:软件无线电处理数据的速度和处理带宽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计算机硬件配置和通信网络带宽的限制。
为了突破这些瓶颈,目前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 基于并行计算的设计:通过在不同的计算机上分别运行软件无线电处理模块,可以缓解计算量大、处理速度慢的问题。
2. 优化算法的设计:研究新的处理算法,能够在保证处理速度的同时,保证数据处理的精度和可靠性。
3. 增加硬件对软件无线电的支持:将计算机和无线电硬件模块相结合,提高软件无线电系统的实时性和可靠性。
4. 引入人工智能技术:采用人工智能技术,增强软件无线电系统的自适应能力和自学习能力,提高系统性能和可靠性。
总之,软件无线电技术发展的趋势是不断完善和优化软件算法、结合计算机和硬件模块的设计、增强自适应能力和自学习能力以及跨平台技术的发展。
随着软件无线电技术不断的完善和优化,将会有更多的应用场景被开发出来,它的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范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到整个系统的性能。
因此,天线优化设计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的研究热点。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天线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以期提高天线性能,满足无线通信系统的需求。
二、天线优化设计的背景与意义天线优化设计是指通过改进天线的结构、材料、尺寸等参数,以提高天线的性能,如增益、带宽、辐射效率等。
传统的天线优化设计方法主要依赖于设计师的经验和试验,设计周期长、成本高、效果不尽如人意。
而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为天线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解决方案。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具有以下意义:1. 提高天线性能:通过优化天线的结构、尺寸等参数,提高天线的增益、带宽、辐射效率等性能指标。
2. 缩短设计周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在短时间内找到最优的天线设计方案,缩短设计周期。
3. 降低设计成本:通过智能算法和仿真技术,可以在不进行实际试验的情况下,对天线进行优化设计,降低设计成本。
4. 拓展应用领域:优化后的天线可以更好地适应不同的应用场景,如移动通信、卫星通信、雷达等。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方法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 数据准备:收集天线的结构、尺寸、性能等数据,建立天线数据库。
2. 特征提取:从天线数据库中提取出与天线性能相关的特征,如结构参数、尺寸参数等。
3. 模型构建:利用机器学习算法,构建天线性能与特征之间的映射关系模型。
4. 优化算法:采用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粒子群算法等)对模型进行优化,找到最优的天线设计方案。
5. 仿真验证:利用仿真软件对优化后的天线设计方案进行仿真验证,评估其性能。
6. 实际制作与测试:根据仿真结果,制作实际天线并进行测试,验证优化设计的有效性。
四、实例分析以某型智能手机的天线为例,采用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优化设计。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设计与实现目录一、内容概括 (2)1.1 背景与意义 (3)1.2 研究目标与内容 (4)二、相关工作与技术概述 (5)2.1 软件无线电技术简介 (6)2.2 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研究现状 (7)2.3 软件无线电与调制信号自识别技术的结合 (9)三、系统设计与实现 (10)3.1 系统总体设计 (11)3.2 频谱分析与跟踪模块设计 (13)3.3 自适应滤波与解调模块设计 (14)3.4 系统软硬件协同设计 (15)四、仿真验证与性能评估 (16)4.1 仿真模型构建与验证 (17)4.2 实验设计与结果分析 (18)4.3 性能评估标准与方法 (19)五、结论与展望 (20)5.1 主要成果总结 (20)5.2 研究不足与改进方向 (21)5.3 未来工作规划与展望 (23)一、内容概括本文档主要介绍了基于软件无线电的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设计与实现。
软件无线电作为一种新兴技术,以其灵活性和可重构性在通信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是软件无线电中的关键部分,能够在接收到的信号中准确识别出不同的调制方式,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本文将详细介绍系统的设计要求、设计原则以及实现过程。
我们将概述调制信号自识别系统的背景、目的和意义,阐述其在现代通信中的重要性。
我们将分析系统的关键要素,包括信号接收模块、信号处理模块、特征提取模块以及识别模块等组成部分,并探讨各模块间的相互作用与联系。
在系统设计部分,我们将详细阐述系统的设计思路、设计方法和设计流程。
包括系统架构的设计、算法的选择、关键技术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讨论系统设计的难点和解决方案,如信号特征的准确提取、高效识别算法的开发等。
在实现过程中,我们将介绍系统的具体实现步骤,包括硬件平台的选择、软件编程环境的选择、具体算法的实现等。
我们还将分析系统在实现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问题及解决方案,如系统性能的优化、错误处理机制的建立等。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应用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应用研究软件无线电技术是一种使用软件定义的无线电设备来实现通信的技术。
传统的无线电通信系统通常是硬件固定的,需要通过硬件改变来适应不同的通信需求,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则通过软件配置来实现灵活的通信功能。
雷达是一种利用无线电波进行远程目标探测和测距测速的技术,它可以用于军事、航空、航天等领域。
本文将介绍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的应用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可以实现更高效的频谱利用。
传统雷达需要使用特定的频段来进行通信,而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动态频谱分配,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调整频段的使用,从而提高频谱的利用效率。
这样,可以同时实现多个雷达系统的通信,减少频谱资源的浪费。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可以实现多节点的协同工作。
传统雷达在通信时需要通过有线网络连接不同的节点,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可以通过无线网络进行通信,避免了布线和连接的麻烦。
软件无线电技术可以实现节点之间的实时数据共享和协作,提高雷达系统的整体性能。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测。
传统雷达系统通常需要人工驻守和操作,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系统可以通过远程控制和监测功能,实现远程操作和管理。
这样,可以实现远程控制和监测的雷达系统可以应用于一些危险、恶劣环境中,避免了人员的危险和频繁的人工干预。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可以实现高级数据处理和分析。
传统雷达系统通常只能提供基本的目标探测和跟踪功能,而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系统可以实现高级的数据处理和分析,如目标识别、目标分类等。
这样,可以为用户提供更多的实用和有用的信息,提高雷达系统的应用价值。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雷达通信网络具有灵活的频谱利用、多节点的协同工作、远程控制和监测以及高级数据处理和分析等优势。
通过对这些优势的研究和应用,可以进一步提高雷达通信网络的性能和功能,推动雷达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MIMO和智能天线技术的结合
本文 探 讨 了 4 系统 中的 两大 关键 技 术 . I O卸 智 能 天 G M M
线技 术 的 结台 .文 中首 先 介绍 MI O 和 智耗 天 线 的原 理 . M
对 其 进 行 了 分析 比较 .最 后给 出了 M I MO 和 智 能 天 蛙 技 术 结 台 的 一种 可 行 方 案
维普资讯 专 题
QT C } . . . . CV支 . . . .
Spe a Te ci l chn o ol gY
【 摘
要】
理.从而改善 恃输 的可 靠性 分 集技术 的主要方j 问分集、频率分集 天线分羹 ( 又称空间分羹 ) 等
信号 并删 除或抑制干扰信号 的目的。智能天线是仅在无线 链路 的一端采用阵列天线捕获与合并信号的处理技术, 即用
于 MIO 系 统 和 SMO 系 统 。 S I
图
MI MO和智能天线结合方案的系统 结构 图
图 2中.发送端和接收端均为天线阵列 .天线阵元个 数为 9 .相邻阵元的间隔为 1 波长 (/) / 2 72 。智能天线技术 . 工作 时. 一端使 用全部 9 个天线 阵元 . 另一端 只用一个 5 号
实现可 靠传输 因此 .这一技术非常值得探讨。
是在牺牲频率利用率为代价下提高系统性能 使用 送天线、多个接收天线可以在不降低 频率 利用率条
现天线分集 天线分集分为接收持集 、 发送分集和收发分集三
、
M1 l 能 线 M0 fj
MI MO属于 天线分集技术 善系统性能的一种抗 衰落技术
统 的信道容量 .提高信息传输速率 ,而智能天线技术可以 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比和小区的用户容量, 自提出以来就 深受关注 .已被 T S DMA标准采用 .国 际电联也 明确 D・C
参考文献[共3页]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 136 – 参考文献[1] 汪纪锋,张毅.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 重庆邮电学院学报,2001年6月增刊:10-12[2] 赵颖.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5年1月[3] 魏红.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实现. 通信与信息技术,2008年第3期:81-83[4] 刘传润.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探讨. 电子产品可靠性与环境试验,2005年8月第4期:64-47[5] 张辰光. 软件无线电在智能天线中的应用. 现代电子技术,2007年第1期:50-51[6] 焦效初,裴昌幸. 软件无线电中的智能天线技术. 通信技术,2002年第12期:1-2[7] 杜志敏,薛强,吴伟陵. 智能天线技术简介. 移动通信,2000年第2期:38-40[8] 向新,等.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技术. 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美]Joseph Mitola Ⅲ. 软件无线电体系结构——应用于无线系统工程中的面向对象的方法. 赵荣黎,王庭昌,李承恕,译. 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3[10] [美]Jeffrey H. Reed,等. 软件无线电——无线电工程的现代方法. 陈强,等译.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4[11] 李俊峰. 智能天线技术及其基于软件无线电实现的研究. 湖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年10月[12] 虞舟凯.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算法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13] 马蓉.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科技与社会,2007年2月:36-37[14] B. Widrow, P. E. Mantey, L. J. Griffiths, B. Goode. Adaptive Antenna System. Proc. IEEE, 1967, V ol.55:2143-2159[15] J.Capon. High resolution frequency-wave number spectral analysis. Proc. of the IEEE, V ol.57, No.8, 1969:1408-1481[16] 鲁欣菂. 智能天线的DOA估计算法的研究. 哈尔滨工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17] 付晓蕾. 智能天线DOA估计及自适应波束形成技术研究. 重庆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年10月[18] 钮心忻,杨义先. 软件无线电技术与应用. 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01[19] 杨小牛. 软件无线电原理与应用.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1[20] 王春雷.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中波束形成算法的研究. 东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6年10月[21] 高速ADC:防止前段冲突./article/art_113_3507.htm[22] Analog Devices. [23] 电子零件贸易网.[24] 孙增军. 软件无线电设计的AD采样分析. 现代电子科学技术,2003年10月:45-46。
基于硬件平台的软件无线电技术研究
( . ec i f i f e G a zo 1 T ah gA a s f , u n h uMa t eC lg , u n zo u n d n 1 7 5 C i ; n rO  ̄ g ri o ee G a gh uG a og 5 0 2 , hn im l g a
软件无线电_第六章_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
智能交通
智能天线可用于智能交通领域,实现车辆的精准定位和 通信。
ABCD
军事通信
智能天线可用于军事通信领域,提高通信的抗干扰和保 密性能。
物联网应用
智能天线可与其他物联网技术结合,实现高效、实时的 信息传输和处理。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03 软件无线电与智能天线的 结合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系统架构
硬件平台
提供通用、可编程的硬件接口,支持多种无线通信标 准。
软件模块
实现信号处理、调制解调、信道编码等功能,可根据 需求进行动态加载和卸载。
智能天线算法
利用软件无线电技术实现自适应波束形成和干扰抑制, 提高信号接收质量。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关键技术
软件无线电_第六章_基于软件无线 电的智能天线
contents
目录
• 软件无线电概述 •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 • 软件无线电与智能天线的结合 •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性能评估 •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未来发展
01 软件无线电概述
软件无线电的定义
软件无线电是一种利用可编程硬件和 软件实现无线通信功能的系统。它通 过将无线信号的接收、发送和处理过 程抽象化,使得不同频段、不同制式 的无线通信系统能够通过同一套硬件 平台实现。
智能天线需要实时处理信号, 对计算能力和处理速度要求 较高,目前仍存在一定的技 术瓶颈。
不同厂商和标准组织对智能 天线的实现方案存在差异, 导致不同系统之间的兼容性 问题。
成本与功耗
智能天线技术的实现需要高 性能硬件和软件支持,导致 成本和功耗较高,不利于大 规模应用。
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
算法优化
未来通信中的智能天线设计
未来通信中的智能天线设计在当今数字化飞速发展的时代,通信技术的革新犹如一场永不停歇的赛跑。
其中,智能天线设计正逐渐成为提升通信质量和效率的关键因素。
智能天线,简单来说,就是一种能够根据通信环境和用户需求自动调整波束方向和形状的天线系统。
它就像是通信领域中的“智能导航员”,能够精准地将信号发送到目标方向,并有效地减少干扰和噪声。
过去,传统的天线设计往往采用固定的波束模式,无法灵活适应复杂多变的通信场景。
比如在高楼林立的城市中,信号容易受到建筑物的阻挡和反射,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而智能天线则可以通过实时监测和分析信号环境,动态地调整波束,确保信号的稳定传输。
那么,智能天线是如何实现这种智能调控的呢?这主要依赖于一系列先进的技术和算法。
首先是波束形成技术,它能够通过控制天线阵元的相位和幅度,合成特定方向的波束。
比如说,当手机用户位于某个特定方向时,智能天线可以将波束集中指向该用户,从而提高信号强度和质量。
其次,自适应算法在智能天线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这些算法能够根据接收到的信号特征,实时计算出最优的波束参数。
常见的自适应算法包括最小均方误差算法、递归最小二乘算法等。
通过不断地优化和调整,智能天线能够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中保持良好的通信性能。
在未来通信中,智能天线设计面临着诸多挑战。
一方面,随着 5G乃至 6G 技术的发展,通信频段不断扩展,对智能天线在高频段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频信号的传播特性更加复杂,波束的控制难度也更大。
另一方面,未来通信场景将更加多样化和复杂化,如物联网、车联网等新兴应用场景的出现,使得智能天线需要同时服务于大量的终端设备,并且要保证不同设备之间的通信互不干扰。
这就要求智能天线具备更强的多用户处理能力和更高的频谱效率。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研究人员正在不断探索新的智能天线设计方案。
例如,采用新材料和新工艺来制造天线,以提高天线的性能和集成度。
同时,结合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技术,让智能天线能够更加智能地学习和适应不同的通信环境。
认知无线电中智能天线波束成型算法比较研究
5 加入扩频序列的S M l — L S C M A 算法
S M I — L S C M A 算法 [ 5 ] 是一种 多波束赋 形算法,由协方差矩 阵
求逆( S M I ) 和最小二乘恒模 ( L S C M A ) 构成。
在真实 的无线通信 环境中, 由于众 多的用户量 和外界的干 扰 很强 。 单纯使用恒模 算法不能完全恢 复用户的信号。 正是 基 于这个原因, 将S M I 算法 ̄ H L S C M A 算法结合。 将S M I 算法 来确定横 模 阵列的初始权 , 权 向量 的更新用L s c M A 方法 。 由于得到稳定的
1认知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波束形成理论
智能天线系统 的主要部分 为天 线阵列、 波束形成单元和 自 适应控制单元 。 天线阵列是对发射 和接收机信号处理 的辐射部 分, 波速 的形成部分是 由这部分的天线单元感 知的空间信号相 加权得 到的。 智能天线 的重要部分 是 自适应 控制单元 , 主要 的 功能是在相应 的算法和优化准则下, 能适应周 围电磁环境的变 化, 利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技术 , 调节 阵元的加 权幅度和相位 , 使 空 间定 向波束 动态地产 生, 从而跟踪 用户信号 的到达方 向, 最
1 ] R o b e r t A M o n z i n g o a n d T h o m s W M i 1 l e r . I n t r o — d u c t i o n t o 优 的主 波束 的算法 , 研 究 的最 多的准则 有最小均 方误 差准 则 [
( M M S E ) , 最大信 噪比( M a x S N R ) , 最小方 差 ( M V ) 准 则等 。 在一定的 [ 2 ] E R F e r r a r a . F a s t i m p l e m e n t a t i o n o f L M S a d a p t i v e f i 1 t e r s [ J ] . E E E T r a n s .0 n A S S P , 1 9 8 0 , 2 8 ( 4 ) : 4 7 4 — 4 7 5 . 最 优准则基 础上 , 形成了自适 应波束算法 , 学者们 也都对此 进 I 行 了大 量 的研 究 工作 , 就现在 提 出的各 类 白适应波 束 形成 算 a d a p t i v e f i l t e r [ J ] . I E E E T r a n s . o n A S — S P . 1 9 8 2 , 3 o ( 5 ) : 7 2 6 - 7 3 4 . 4 ] Z S L i u a n d J L i . A Q R — B a s e d l e a s t m e a n s q u a r e s a l g o r i t h m 法而言, 主 流的分类包括非盲算法和 盲算法两个大类 。 对 于非 [
智能天线设计和优化
智能天线可以 提高信号接收 质量,降低干 扰,提高通信 系统的性能
智能天线的应用场景
移动通信: 提高信号覆 盖范围和通
信质量
物联网:实 现设备间的 高效连接和
通信
汽车电子: 提高车辆导 航和通信系
统的性能
航空航天: 实现卫星通 信和导航系 统的高精度 定位和通信
02
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
波束形成技术
智能天线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发展
智能天线的发展趋势:智能化、小型化、集成化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机器学习、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 智能天线与人工智能技术的融合:提高天线性能、降低成本、提高效率 智能天线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实现自主学习、自适应、自校准等功能
智能天线在物联网和车联网等新兴领域的应用前景
模拟退火算法:适用于求解 离散优化问题,具有较好的
全局搜索能力
梯度下降算法:适用于求解 连续优化问题,计算简单,
但容易陷入局部最优解
仿真验证与结果分析
仿真模型建 立:根据智 能天线的设 计原理和参 数,建立仿
真模型
仿真参数设 置:设置仿 真参数,如 频率、功率、 天线尺寸等
仿真结果分 析:对仿真 结果进行可 视化分析, 如功率分布、
原理:通过 调整天线阵 列的相位和 幅度,实现 信号的定向 发射和接收
应用:广泛 应用于无线 通信、雷达、 声纳等领域
优势:可以 提高信号传 输质量,增 强抗干扰能 力,提高系
统容量
挑战:需要 解决阵列设 计、信号处 理、算法优
化等问题
干扰抑制技术
干扰抑制技术的重要性:在智能 天线设计中,干扰抑制技术是提 高系统性能的关键技术之一。
智能天线设计和优化
xxx, .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范文
《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篇一一、引言随着通信技术的迅猛发展,天线作为无线通信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其性能的优化变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的天线设计方法主要依赖设计师的经验和理论知识,设计过程复杂且耗时。
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的崛起为天线优化设计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本文将探讨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分析其原理、方法及优势,以期为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人工智能在天线优化设计中的应用原理人工智能技术通过模拟人类的学习和决策过程,实现对复杂问题的求解。
在天线优化设计中,人工智能技术可以用于分析、预测和优化天线的性能。
具体而言,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对大量天线设计数据的学习和分析,发现设计参数与天线性能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为设计师提供更高效、更准确的设计方案。
三、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方法1. 数据驱动的优化设计数据驱动的优化设计是利用大量历史天线设计数据,通过机器学习算法训练出预测模型。
该模型能够根据设计师提供的设计要求,自动生成满足性能指标的天线设计方案。
这种方法可以大大提高设计效率,降低设计成本。
2. 智能算法的优化设计智能算法如遗传算法、蚁群算法等可以用于天线的参数优化。
这些算法通过模拟自然界的进化过程或生物行为,能够在复杂的设计空间中寻找最优解。
将智能算法与天线设计相结合,可以实现天线的自动优化,提高天线的性能。
四、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优势1. 提高设计效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自动分析、预测和优化天线性能,大大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效率。
2. 降低设计成本:通过数据驱动的优化设计和智能算法的优化设计,可以减少设计师的工作量,降低设计成本。
3. 提高天线性能: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通过学习和分析大量数据,发现设计参数与天线性能之间的潜在关系,从而实现天线的自动优化,提高天线的性能。
4. 适应性强:人工智能技术可以适应不同的天线类型和工作环境,为设计师提供更广泛的设计方案。
五、结论基于人工智能的天线优化设计是无线通信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
软件无线电技术特点及其应用
构系统最早是由美国的Joe Mitola 在1992年5月提出的。
它的基本思想是使宽带A/D 转换尽可能靠近射频天线。
这意味着尽快将接收到的模拟信号数字化,并通过软件充分实现无线电台的各种功能。
软件无线电可以运行不同的算法来实时配置信号波形,因此它可以提供各种无线通信服务,例如语音编码,信道调制,载波频率,加密算法等。
一个软件无线电站不仅可以与其他现有的无线电站进行通信,而且还可以充当两个不同无线电系统之间的“无线电网关”,从而使两个无线电系统可以相互通信。
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软件无线电结构框图2 软件无线电技术特点与常规无线系统相比,软件无线系统的结构有很大不同。
在传统的模拟无线电系统的情况下,射频部分,滤波等均采用模拟方法,并且特定频带和特定调制方法的通信系统对应于特殊的硬件结构。
随后开发的数字无线系统在低频部分使用数字电路,例如用于本地振荡器的数字频率合成器,源编码解码器和调制和解调由专用芯片完成,而射频部分和中频部分仍然是模拟的,它不能和模拟电路分开。
软件无线电系统的A/D 和D/A 转换从中频开始,并尽可能靠近RF 端,从RF 端开始,对整个系统频带进行采样,甚至进行数字处理直至射频。
也就是说,除了射频滤波以外,低噪声放大和功率的能相对独立,从而可以基于相对通用的硬件平台通过软件来实现不同的通信功能,以及工作频率和系统频率可以调整的频宽,调制模式,源代码等均受到编程和控制,系统的灵活性大大提高,这是软件无线电的突出特点。
通过预先分析传输信道和相邻信道的干扰特性,不仅可以传输信号,而且可以检测和确定最佳传输路径。
选择并确定最适合信道传输的调制和编码方法。
它确定宽带天线的位置,以便使传输波束获得最佳方向,并且可以自动调整适当的传输功率,以避免不必要的功率损耗。
它还可以分析在传输信道和相邻信道上接收到的信号的分布特性,自动调整接收天线的方向,并识别接收到的信号的调制模式和编码模式。
通过在硬件平台上安装其他软件,软件无线电可以完成各种功能,因此可以通过软件升级来实现系统功能,而无需更改硬件设备。
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
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软件无线电技术成为了无线通信领域的关键技术之一。
软件无线电接收机是软件无线电系统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其设计和实现对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和灵活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介绍一种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方案。
FPGA(Field-Programmable Gate Array)是一种可编程逻辑器件,具有灵活性高、可重构性强的特点,因此在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流程主要包括信号接收、信号解调和信号处理三个关键步骤。
首先,信号接收是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基本功能,其核心是将无线电频率的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在FPGA中,可以利用高速ADC(Analog-to-Digital Converter)模块将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并通过FPGA的输入输出端口进行数据传输。
其次,信号解调是将接收到的数字信号转换为原始数据的过程。
在FPGA中,可以使用数字信号处理算法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
例如,可以利用快速傅里叶变换(FFT)算法对信号进行频谱分析,提取出信号的频率、幅度等信息。
最后,信号处理是对解调后的信号进行进一步处理和分析的过程。
在FPGA中,可以利用各种算法对信号进行滤波、解码、解调等操作。
例如,可以使用数字滤波器对信号进行滤波,去除干扰和噪声,提高信号的质量。
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具有许多优点。
首先,FPGA具有可编程性强的特点,可以根据不同需求对接收机进行灵活的配置和调整。
其次,FPGA的并行处理能力强,可以实现高速、实时的信号处理。
此外,FPGA具有低功耗、体积小的特点,适合应用于便携式设备中。
综上所述,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的设计方案具有良好的性能和灵活性。
随着FPGA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将在无线通信领域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基于FPGA的软件无线电接收机将成为无线通信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基于软件无线电QPSK调制解调实现的研究毕业论文
摘要软件无线电在无线通信领域被称为是自模拟通信过渡到数字通信之后的又一次革命,在军用和民用方面都有着广阔的应用。
它是一种新的无线通信技术,基于通用的可编程的硬件平台,把尽可能多的通信功能用软件实现,从而使系统的改进和升级都非常方便,容易实现不同通信系统之间的兼容。
调制与解调是整个数字通信系统基带处理的基本组成部分,也基本上构建了数字通信系统的总体性能框架。
其中,QPSK调制与解调是一种性能较好,易于实现且已广泛应用于实践的调制解调方式。
本文在深入地研究了国内外有关软件无线电调制解调方面论文的情况下,以现代移动通信最常使用的QPSK调制解调模式为研究对象,给出了具体的调制解调实现的方法,Matlab仿真。
关键词 : 软件无线电,QPSK,调制解调,matlab仿真。
ABSTRACTSoftware radio has called another revolution in radio communication after transition from analogue communication to digital communication. It has vast use in both of military and civil. Software radio is a novel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 which is based on a versatile programmable platform to realize all kinds of communications criterions and to meet the need of many increasing new molds and function. When doing this, the change and upgrade of the system are convenient, and different systems can communicate effectively.Modem is the basic elements of the whole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the performance of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is influenced easily and has been used in the projects widely. QPSK is a linear narrowband modulation,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high spectrum utilization, better spectrum specification, and stronger ability of anti-fading and applicability of non-coherent detection.This article by thoroughly studied the domestic and foreign related software radio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aspect papers , Take QPSK as the research object . Produced the detailed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realization method .Implement and test the QPSK using MATLAB.Key words: Software radio, QPSK, Modulation and demodulation, matlab Simulation.第一章绪论1.1引言回顾通信的发展历史,可以看到通信技术发展迅速。
智能天线技术原理及其应用
智能天线技术原理及其应用发表时间:2009-04-08T12:34:28.153Z 来源:《科海故事博览•科教创新》2009年第3期供稿作者:龙金林[导读] 本文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进展。
摘要: 智能天线是一种安装在基站现场的双向天线,通过一组带有可编程电子相位关系的固定天线单元获取方向性,并可以同时获取基站和移动台之间各个链路的方向特性。
与其它日渐深入和成熟的干扰削除技术相比,智能天线技术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研究更显得方兴未艾并显示出巨大潜力。
本文介绍了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其在移动通信中的应用以及应用进展。
关键词: 智能天线技术原理应用一、智能天线技术的原理智能天线原名自适应天线阵列(AAA,Adaptive Antenna Array)。
最初的智能天线技术主要用于雷达、声纳、抗干扰通信等,用来完成空间滤波和定位,后来被引入移动通信系统中。
智能天线通常包括波束转换智能天线(Switched Beam Antenna)和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Adaptive Array Antenna)。
智能天线的原理是将无线电的信号导向具体的方向,产生空间定向波束, 使天线主波束对准用户信号到达方向DOA(DirectionofArrinal),旁瓣或零陷对准干扰信号到达方向,达到充分高效利用移动用户信号并删除或抑制干扰信号的目的。
同时,智能天线技术利用各个移动用户间信号空间特征的差异, 通过阵列天线技术在同一信道上接收和发射多个移动用户信号而不发生相互干扰, 使无线电频谱的利用和信号的传输更为有效。
在不增加系统复杂度的情况下, 使用智能天线可满足服务质量和网络扩容的需要。
总之, 自适应阵列智能天线利用基带数字信号处理技术, 通过先进的算法处理, 对基站的接收和发射波束进行自适应的赋形, 从而达到降低干扰、增加容量、扩大覆盖和提高无线数据传输速率的目的。
移动通信信道传输环境较恶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研究摘要:针对无线通信领域中存在的多种通信体系共存,各种标准竞争激烈等问题提出基于软件无线电的智能天线技术。
简述了目前软件无线电的研究状况及无线电的关键技术之一——智能天线,采用软件无线电和智能天线融合的方法研究,较好地解决了体系共存和频带资源使用问题。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天线采用开放式结构,系统可重构,通过同时对信号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采样和处理,可以更充分地开发信号中蕴含的有用信息。
关键词:软件无线电;智能天线1. 引言智能天线是一种用于个人移动通信,能够根据所处的电磁环境智能地调节自身参数,从而使通信系统保持最佳性能的阵列天线,它通过调节各阵元信号的加权幅度和相位来改变阵列的方向图形状,从而对干扰信号进行抑制,提高所需信号的信噪比,改善整个通信系统的性能。
2. 智能天线的基本特点2.1智能天线与通常的自适应天线的不同点1)首先,两者的应用目的不同。
自适应天线阵是采用迭代自适应算法,应用于军事抗干扰通信的阵列天线,主要用于雷达系统的目标跟踪和干扰抵消;而发展智能天线的初衷是通过抑制干扰和抵抗衰落来增加移动系统的容量,提高频谱利用率,进而实现SDMA。
2)常规自适应天线阵一般接收到的干扰信号具有很强的功率电平,并且干扰源数目与天线阵列单元数相当。
而在无线通信系统中,由于多用户通信以及多径传播环境,使得到达天线阵列的干扰数目远大于天线阵列单元数,同时其功率电平一般都小于直射信号。
3)自适应天线只是从干扰中捕获一个源的期望信号,而智能天线是多用户系统,需要从同一信道中提取出各个用户的信号,不仅包括智能化接收,还包括多用户多波束智能化发射。
考虑到用户的移动将带来信道的时变性,因此智能天线实现起来更复杂,技术要求更高。
2.2.智能天线应用于移动通信具有以下优势:1)可以大大减少电波传播中的多径衰落。
由于无线通信系统的性能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衰落的深度和速度,因此,降低信号在传播中的变化可以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2)可以大大提高系统容量。
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提高信号干扰比SlR,而系统容量取决于SIR,SIR的提高意味着容量的增加。
3)可以延长移动台电池的使用寿命。
天线波束赋形的结果等效于提高天线的增益,因此移动台的发射功率也可以相应降低。
4)采用智能天线较全向天线具有更大的覆盖区。
智能天线可以提高天线的增益,这等效于同时提高了天线阵列的接收灵敏度或增加了基站发射机的等效全向辐射功率(EIRP)。
在同等条件下,天线方向增益增加9dB等效于增加通信距离50%(按4次方律衰落计算)。
5)可以放松对功率控制的要求。
CDMA系统是一自干扰系统,它必须通过功率控制来克服远近效应和抑制系统的干扰。
而在实际系统中,信号的实时衰落特性是未知的,信号不仅经受阴影衰落,还要经受瑞利衰落,因此,系统必须严格进行功率控制,采用智能天线可以放松这一要求。
3.智能天线的功能结构与主要技术智能天线利用用户空间位置差异,通过上行空域滤波和下行选择性发送来提高系统容量。
主要途径有:1)利用智能天线的波束形成和自适应测向跟踪能力,实时地形成窄的主波束对准期望信号,在其它方向尽量压低付瓣增益,从而降低同信道干扰(CCI)以及因多径引起的衰落和码间串扰(ISI)来提高接收信号的信干噪比、提高系统容量。
2)把智能天线等效为空域滤波器,实现空分多址传输(SDMA)。
在SDMA中,各用户可以共享同一常规信道(频道、时隙、码道),但各用户信号是经历了不同的空间路径到达基站阵列的,即具有不同的“空间信道”,因此能使通信容量得到成倍提高。
3.1 智能天线的系统实现框图。
智能天线的关键技术包括智能化接收和智能化发射两个方面。
系统实现框图如图3-1所示。
图3-1智能天线的系统实现框图3.2智能化接收智能化接收的研究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类是空域处理,主要关心阵列输出,不涉及具体的接收机技术;另一类属于空时二维信号处理,即将接收机时域处理与空域处理相结合进行研究。
在智能天线系统中,由于各用户占用同一信道,信道共享带来的CCI和多径信道带来的ISI将会使到达基站的用户信号发生畸变,因此必须采用一些自适应算法、利用信道估计和均衡技术将各用户精确分离和恢复。
完成智能化接收的方法主要分为盲算法和非盲算法。
非盲算法使用训练序列或导引信号,占用了一定的信息资源,所以,目前盲算法倍受重视。
在盲算法中,波束形成以及多用户分离是一种全盲的辨识过程,整个上行信道等效为一个“多重单输入多输出系统”(MSIMO系统) ,唯一可以利用的是信号的时域信息和先验特征,这些特征包括:a. 恒模特性在移动通信中,许多传输波形具有恒定的包络。
1980年Godard提出了一种无需借助训练序列的自适应恒模算法,其基本思想是:恒模信号在经历多径衰落或受到干扰时会产生幅度扰动,因此可定义一种“恒模准则”控制权矢量迭代,使自适应滤波器的输出恢复成恒模信号。
特点:是所依靠的先验知识只是信号的恒模特性,不需要额外的参考信号(自身生成参考信号),对阵列模型误差不敏感。
缺陷:是当存在多径时有可能收敛到局部最优点,即意味着捕获了非期望信号或选择了信噪比差的路径。
b. 循环平衡特性统计特性随时间变化的随机过程统称为非平衡过程。
非平衡过程中有一个重要的子类:它们的非平衡性表现为循环平衡特性。
通信中的信号由于经过人工调制均具有循环平衡特性,即使对于基带数字码流,当对其进行时间或空间过采样后也会表现出循环平衡性。
与平衡信号不同,循环平稳信号的二阶统计量包含有相位信息,因此可以进行信道辨识而无需借助复杂的高阶统计量(如累积量)方法。
另外,在阵列信号处理中可以利用循环平稳信号的谱相关性使算法具有较强的信号选择能力、过载能力、抗干扰能力和对各种带宽信号的适应能力。
此外,为了给智能下行提供依据,以便在下行传输时形成物理波束,在上行时还需要估计出一些反映用户空间位置的参量,如DOA、空域特征(SS)等。
高分辨阵列处理技术近年在无线通信和智能天线研究中常常被用来获取空间信号的参数(主要是DOA和SS),基于这些参数可以按最优化准则设计出阵元加权矩阵,从阵元输出中滤出各用户信号,同时实现下行多波束形成。
与智能天线有关的高分辨阵列处理方法可分为两大类:子空间方法(如MUSIC、ESPRIT 等)和基于参数估计准则的方法(如最大似然方法等)。
3.3智能化发射智能化发射又叫下行选择性发送,即利用用户的空间差异,保证每个用户只接收到基站发给它自己的下行信号而不受同一信道中基站发给其它用户信号的干扰。
下行链路采用智能天线的最大优点是:把基站盲目的、广播式的传播变为定向的信号传递。
采用智能天线后,一方面可能简化基站的设备,例如:过去基站要发射10OW的功率则需要10Ow的功放,当采用十单元的天线阵列后,每单元只需IW的功放来激励。
另一方面,定向传播将极大地减少基站对其他用户的人为的干扰,净化了电磁环境,提高了系统容量。
3.4当前实现智能化发射主要方法:1)基于反馈的方法。
其主要思想是,基站通过下行信道周期性地向各移动台发射训练信号,根据移动台通过上行链路反馈的信号,可以估计最佳的下行链路加权矢量。
该方法的最大缺点是既浪费上行信道又浪费下行信道的带宽,实际上属于传统训练序列信道辨识方法。
2)基于上行链路估计的方法。
该方法是利用一些特征参量(如DOA,空域特征)相对于上下链路的不变性,通过对各用户上行信号的盲估计确定下行链路的波束形成方案。
当上下链路同频(如时分双工)时,根据互易原理,可以认为上下行链路的信道响应相同,上行链路的信道估计可以直接用于下行链路。
然而,对现行通信标准,上下行的载波的频率不同(移动通信系统中一般相差45MHZ)所以上下行链路的信道特征差异很大,只能利用上下行链路之间某些几何参数的不变性来形成下行波束,即认为下行链路具有相同的传播路径。
因此,可以基于对上行信号的DOA估计构造下行发送的加权矢量,然后针对各用户的下行路径同时形成波束。
4.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天线软件无线电核心思想是在尽可能靠近天线的地方使用A/D和D/A转换器,在通用的硬件平台上,尽最大的可能通过软件来定义无线电的功能。
智能天线作为通信中接收和发射电磁波的空间信号处理器件,客观上要求它必须与软件无线电的发展进行技术上的兼容。
要求A/D,D/A尽量靠近前端,用数字信号处理的方法进行波束合成。
美国1995年在DAMPS系统中首次将软件无线电技术应用于智能天线系统,用软件完成算法更新。
所以说,智能天线系统是软件无线电技术的一个成功的应用实例。
随着DSP处理速度的提高,智能天线技术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融合具有必然性,而且基于软件无线电基站的智能天线系统己经得到实验验证和广泛的研究。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天线的基本思想:核心是使用高速的数字信号处理器完成中频采样之后的所有数字运算,其具有智能的、可编程的数字信号处理核心可以对固定阵列天线接收下来的信号进行加权、优化组合,实现数字波束形成;其灵活的个性化配置可以引入软件模块、算法库、空时二维信号处理等技术,构成了可以动态配置的智能天线。
4.1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天线结构图4-1软件无线电系统的智能天线功能框图基于软件无线电系统的智能天线功能框图如图4-1所示。
在这个图中,天线部分是由M 个全向天线阵元组成的天线阵。
每一个天线阵元有它自己的下变频和宽带A/D采样,接收信号通过下变频器将射频信号搬移到中频,再通过A/D采样送入软件处理部分。
在软件处理部分,首先要对信号进行参数估计,包括信号个数、信号到达角(DOA)、信号到达时间(TOA)、极化形式、功率、带宽等,如有必要还要对信号环境进行识别。
根据这些参数的估计,然后进行算法的选择,选择最佳算法对信号进行信道分离,并进行波束形成。
4.2 基于软件无线电技术的智能天线的优点1)软件无线电技术智能天线系统采用模块结构提供了条件,可以将天线阵的功能单元分为模块结构,各模块间通过标准的接口进行消息的传递,而不必知道其内部是如何实现的,所以每个模块都可以独立地进行开发,而不影响其它模块的功能,从而实现自适应天线阵的开放式结构,保证该天线阵在技术上的不断升级。
2)由于使用了软件无线电技术的基站和终端设备都采用高速数字信号处理器和高速A/D 变换器,全部基带信号处理和变换都用软件来完成,也能有效保证智能天线的实现;在抑制中干扰方面,难以有一种普遍适用的最佳算法,软件无线电中的智能天线可以汇集多种算法于同一系统,能做到通过改变软件来实现算法的更换。
3)基于软件无线电结构的智能天线系统可以引入算法库的思想。
依据现实经验以及理论结果,将不同信号形式、通信环境对应的最佳算法组成算法库;并且该算法库可以动态刷新,在算法库中将不同信号形式对应的高分辨率估计方法及自适应波束形成、自适应调零算法建立一种表对应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