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米的认识》说课稿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千米的认识》说课稿(2941)

各位评委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千米的认识》,首先我对教材进行简单的分析。

一、说教材

学生对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和毫米有了较深的认识,并能够准确地进行米、分米、厘米、毫米等长度单位之间一些简单的换算,这些都是学习本节课的基础。教材设计了多个生活化的活动,增强学生对千米的感性认识,尽可能地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教材例3利用情境图,引出千米,同时告知400米的跑道2圈半就是1000米,得出1千米=1000米。例4是要学生量出100米,走10个100米来感受1千米的长度,做一做,让学生举例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并体验一下1千米有多远。这个过程在课堂上操作不利于教学,我要求学生在课前做。例5是利用刚才所学的1千米=1000米进行千米与米的有关化聚,化聚对学生来说并不难,可以从已学的单位间化聚得到正迁移。学习千米的认识是日常生活的需要,也是保持长度单位体系知识完整性的需要,因此要切实学习好。

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应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测量的实际意义和作用。

我拟订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长度单位“千米”,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并能进行千米与米间的简单换算。

2.通过估计生活熟悉路段距离,在观察、比较、猜测和推理等活动,培养学生估测意识和能力,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在估计较长距离时,培养学生养成利用生活经验,通过合理推理进行估计的习惯,发展学生空间观念,并养成在不要求精确值时能自觉进行估计的习惯。

由于利用千米和米的进率进行化聚在今后学习中经常遇到,1千米是比较大的长度单位,对学生来说比较抽象,需要通过反复体验和想象、推理来建立观念,而新课程提倡建立单位观念。因此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是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千米=1000米,会用它进行简单的化聚。教学难点是通过推算想象和体验建立1千米的观念。

教学准备:课前学生在250米的操场上走4圈(并记录时间,和步数及感受),课件

接下来说说本节课的教法学法:

二、教法:

1.情景教学法,在特定的情境中,结合学生生活实际,提取一些具体感性的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投入到充满探索和创造的数学活动中去。如:在引入课题时,出示了学生熟悉的路牌,激发学生学生认识千米的求知欲。、

2.引导法: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象发现事物的联系,发展空间想象能力。

三、说学法

在本节课中,我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法为:

1、自主探索法:改变学生学习的被动性为主动权,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这节课我注重突现数学学习的自主化。比如在学习单位间的化聚时我让学生先独立尝试,再集体交流。

2.体验性学习是知情合一的学习,是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数学学习活动,它的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探究活动,学习科学的知识和方法,体验探究的乐趣。

四、说教学程序

为了更好地体现对教材的理解,实践教法和学法的精神,我是这样设计本课教学过程的。

第一环节:复习导入

同学们,我们都学过什么长度单位?你们能用手比一比1毫米有多长吗?1厘米、1 分米,1米呢?它们之间的进率是怎么样的?(通过复习唤醒学生的知识储备,为新课学习作好准备)。

接着我出示书上的情境图。并提问:观察主题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根据学生回答,揭示课题:千米的认识。(千米也叫公里)板书(这样以旧引新,过渡自然,便于学生接受新知、探索新知。顺利进入新课展开环节) 第二环节:新课展开

探索是数学的生命线,倡导探索性学习,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获取过程,是当前小学数学改革的教学理念。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对1千米的长度观念形成表象,是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因此,这一环节我分三个层次进行:

第一层次,教学1千米=1000米。

首先,我提问:谁知道1千米有多长呢?是多少米?(预计学生有说出1千米=1000米。若学生不能说出,我就指出1千米=1000米。)再学生读一读1千米=1000米,说说你怎么读?这时,我适时的指出,应该在哪里停顿,引导学生正确地读。

第二层次,建立1千米的观念。这个层次我分三步进行:

1.1千米到底有多少长?

我出示:①跑道一圈是250米,1千米相当于跑道的几圈呢?

③走了100米,大约走了200步,大约要走()步是1千米?

④走完100米,大约1分30秒的时间,大约用了( )时间能走1千米?

先让学生思考,在学生答后,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1千米的长度?引导来感觉千米相当比米要大得多。(这样通过跑道长、学生跑的时间,步数等常见的距离来帮助学生感知1千米的距离,有利于建立1千米的观念)

2.利用经验帮助建立观念。

我再提出两个问题,让学生研究:

第一个问题:说说从校门口到哪里是1千米?

第二个问题:利用大家都熟悉的距离来说说从哪到哪是1千米或几千米?

(千米是一个较抽象的概念,需要通过熟悉的距离来推算1千米长,这样有利帮助学生建立1千米的观念,也让学生明白数学来源于生活。)

3.研究何时用“千米”作单位

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哪些地方见过用千米作单位?(学生可能或说:公路边的里程碑、指路标志、限速标志、摩托车的速度表等)

在学生举例后,我追问:你有什么发现?引导学生思考怎么样的情况下用“千米”作单位?(要求小组交流,

指名汇报)同时指出用字母KM表示千米。

接着我适时的出示填空题: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北京到杭州距离约是1350()。

摩托车每小时约行50( )。

乐清市白象镇到柳市镇的距离约是8000()。

提示学生要考虑前面的数据,结合生活经验,综合各方面情况,选择合适的单位。提高对概念本质的理解(在这一层次的教学过程中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借助学生熟悉的距离,通过看一看、算一算让学生想象、感悟1千米有多长,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从而突破难点,并培养了学生估测距离的能力。)第三层次,教学千米和米的换算。

我出示例5: 3千米=()米 5000米=( )千米

因为上面学生已经知道1千米=1000米,那这题我就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并交流思考过程。

再出示做一做,也让学生独立完成,并指名汇报,说说想法。

(这样设计:给学生尝试的机会,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去解决问题,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三环节:巩固练习

课堂练习是形成技能不可或缺的环节,这节课的练习,我就直接应用练习二中的题目第1、第2、第3题:

(第1、2题是为学生拓展知识面,为今后应用中提供参照,有助于提高解题的正确率,第3题,学生在教科书上独立完成,集体较对。)

解决了上面3题后,再出示解决生活中的问题练习二第6题

(这样的练习兼顾形象性和抽象性,层次分明有一定梯度,并且针对性,围绕本课所学的新知识展示巩固,有利于学生掌握新知识,获得成功的体验,能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事半功倍)

四、总结拓展

①今天我们学习了什么?你知道了什么?还有什么问题?

②你想知道,在生活中还有哪些长度单位与千米一样,表示的距离较远呢?请你回去查一查,写数学日记来介绍它。

(这样的总结不仅回顾了本课学习的知识,及时回忆、防止遗忘。而且,还向学生提出新的问题,布置探索性的作业,做到新课虽结束,学习不停止,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不仅学好课内知识,还丰富课外知识,一举两得。)

至于本节课的板书,我致力于条理清晰,简明扼要。

板书:千米的认识

1千米(公里)=1000米

3千米=()米5000米=( )千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