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教育话语的构成、特征及师生共同体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师生之间密切的互动关系,是一种教育过程中的共生关系。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包括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相互合作、相互促进和共同发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需要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和合作,需要教育者和学习者之间的良好沟通和协作,以促进学习者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1. 相互尊重:师生之间要互相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特长,而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育经验和专业知识。
只有相互尊重,师生关系才能更加融洽,学习氛围也才会更加和谐。
2. 相互理解:教师要能够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学生也要能够理解教师的教育目的和教学方法。
相互理解是师生共生关系发展的基础,只有理解了对方,才能更好地协作和合作。
3. 相互合作:在教育过程中,教师不能单方面地灌输知识,而是要和学生一起合作,共同探讨问题,共同解决困难。
只有相互合作,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发展自己的能力。
4. 相互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相互激励,相互帮助,促进对方的学习和成长。
只有相互促进,教学活动才能更加有效,学习者才能更快地进步。
5. 共同发展:师生共生关系的最终目的是共同发展,教师和学生之间要互相激励,互相扶持,共同进步。
只有共同发展,教学才能更有成效,学习者才能更好地实现个人价值。
1. 加强师生沟通:教师要主动与学生沟通,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困惑,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学生也要主动与教师沟通,向教师提出自己的困惑和建议,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需求。
2. 引导学生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参与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发言、积极思考,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
3. 重视学生个性:教师要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特长,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支持和指导。
4. 激励学生表现: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激励,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提高学生的学习自信心。
5. 提供资源支持: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学习资源支持,包括教材、图书、网络平台等,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学习活动。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之间共同生活、共同成长、共同发展的关系。
它不仅是一种教育方式,更是一种理念,体现了教育的本质目的和核心价值观。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平等和尊重的。
教师和学生在这种关系中都是主体,都拥有平等的权利和尊严。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和需求,给予他们平等的参与和决策权。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听从教师的指导和建议。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互动和合作的。
教师和学生应该建立良好的沟通和交流机制,相互了解和支持。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使他们在互动中共同探索和创造。
学生也要积极参与,主动合作,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团队精神。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关怀和共情的。
教师要关心学生的全面发展,了解他们的需求和困惑,给予他们充分的关怀和支持。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关心他们的生活和成长。
学生也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和生活,理解和体谅教师的辛苦和压力。
师生共生关系是基于引导和激励的。
教师要成为学生成长的引导者和榜样,引导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教师还要激励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和积极的学习态度。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共生关系呢?教师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重视师生共生关系的建立。
教师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成长,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为每个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教育服务。
教师要建立良好的师德师风,做学生的表率和榜样。
教师要积极履行自己的教育职责,兢兢业业,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教师还要与学生建立情感联系,关心他们的成长和生活。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和需求,采取多种教学方法,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充分参与到学习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就感。
教师要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他们解决困惑和问题,鼓励他们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和公益活动,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互惠互利、相互依存的关系。
这种关系依托于教育教学活动,是师生之间的一种交流方式,它是教育教学活动中的一个基本组成部分。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1.互惠互利师生共生关系是建立在互惠互利的基础上的。
在这种关系中,教师和学生彼此需要,互相促进,通过彼此的努力实现自己的理想和目标。
2.相互依存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依存的。
教师的指导和支持对学生的学习起到关键作用,而学生的努力和反馈则能够帮助教师更好地调整教学策略。
3.尊重个性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要尊重每个学生的个性,发掘他们的潜能,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同时,学生也要尊重教师的权威,认真听取他们的指导。
4.信任与合作师生共生关系中,信任和合作是非常重要的。
教师要信任学生的潜力和能力,与学生建立一种合作的关系,共同实现学习目标。
1.建立互信关系教师要注重发掘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差异化发展。
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各个学生的学习差异,帮助学生调整学习方向、提高学习效率。
3.给予学生支持与关心教师要向学生传递爱和关怀,给予学生充分的支持和帮助,让学生感受到教师的温暖。
同时,教师还要注意到学生的实际需要,做好学生事情的引导和支持。
4.提供有效的反馈教师应该给学生及时、有效的反馈,帮助学生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并提供可行的建议和帮助。
这样,学生会更加信任教师,愿意与教师建立稳固的师生共生关系。
以上就是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方法,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建立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学生的成长和发展至关重要,也是教师的基本职责之一。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双方互相支持、互相成就,共同进步。
这种关系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综合素养,也能够增强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成就感。
构建良好的师生共生关系对于教育教学的发展至关重要。
下面将从内涵特征和构建方法两个方面来进行阐述。
1. 相互尊重: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权利和尊严,给予他们自主学习和表达的空间。
学生也应该尊重教师的教学规范和权威,并积极参与课堂学习。
2. 相互信任:教师应该建立起学生对自己的信任,给予他们足够的信任和支持,相信他们的潜力和能力。
学生也应该相信教师的指导和建议,积极接受教育。
3. 相互合作:教师和学生之间应该建立起合作学习的关系,共同探讨问题、解决困难,共同为实现学习目标而努力。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学生通过与教师的互动和合作,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和综合素养。
4. 相互倾听和关怀:教师应该耐心倾听学生的想法和意见,关心他们的成长和发展,并及时给予指导和帮助。
学生也应该倾听教师的教导和建议,在困难时寻求帮助,并向教师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想法。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的方法有以下几点:1. 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教师应该营造积极、和谐的课堂氛围,建立起平等、开放的沟通交流机制,让学生感受到自己被关心和尊重。
2. 建立良好的师生互动机制:教师应该经常与学生进行互动,在课堂中给予他们充分的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教师还可以定期组织学生活动,增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了解。
3. 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观念:教师应该认识到师生共生关系的重要性,理解学生的需求和期望,并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和方法。
学生也应该认识到教师的教导和关心,并主动参与到师生互动中去。
4. 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应该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和学习方式,给予他们个性化的辅导和指导。
学生也应该主动参与学习活动,积极主动地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是非常重要的,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语文知识的理解和应用,增强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
而要构建一个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策略。
本文将针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进行浅析。
一、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创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的第一步。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关注学生的需求和感受,尝试和学生建立平等、信任的关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和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让学生感受到自己的存在和价值。
教师还要充分理解学生的个性差异,注重个体差异的照顾,不要一刀切地对待学生,从而提高师生之间的互信互动,建立积极的师生关系。
二、提倡互助合作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应该提倡学生之间的互助合作,让学生意识到共同学习的价值和意义。
教师可以通过小组讨论、合作学习等方式,让学生之间相互交流、共同学习。
教师还可以设计一些合作游戏、活动,让学生在游戏中体会团队合作的乐趣和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通过互助合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融入师生学习共同体,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成就感。
三、注重情感沟通四、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注重课堂氛围的营造,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课堂环境、播放优美的音乐、采用轻松活泼的语言等方式,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教师还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和热爱。
通过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可以使学生更好地融入师生学习共同体,主动参与到学习中去。
五、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导读、讨论、游戏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小编语:“学习共同体”,即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以下是关于师生学习共同体,供大家参考!范文(一)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学关系就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灌,你装。
师生之间根本无平等可言。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质疑,不少学生发表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或观点。
她或颔首赞许,或妙语点评,或微笑激励,交流中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
师生关系融洽,所以学生有话敢说,对每一个话题都能畅所欲言。
二、师生密切合作,互相促进。
交往,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心灵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共同成长提高。
离开了学生的合作,就没有教学活动。
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才会有浓厚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才会有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才会有师生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汇合。
在讨论“你会选择逃学吗?”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结合现实争先发言。
一位女同学谈到如果选择了逃学,老师会着急,家长会伤心。
连听者都为之动容,蒋老师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赞赏你。
”还有一位男同学说起了现在学习的种种压力所带来的苦恼,但他毅然选择在校好好学习,并且畅谈了不好好学习对将来走上社会的影响,这对我们教育者不都是一种警示和教育吗?反过来讲,单靠老师一嘴到底,学生能讲得这么多、这么好吗?学生会讲得这么动情吗?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密切合作,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共同分享,互相愉悦。
虽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学习科学文化,掌握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所有的领域都比学生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展开全文我们所说的师生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学生)和助学者(教师)共同组成的,以完成共同的学习任务为载体,以促进成员全面成长为目的的,强调在学习过程中以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作指导,通过人际沟通、交流和分享各种学习资源而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基层学习集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主动性学习、互动式学习的校本模式,它的核心内涵有四点:1.教师是学习者。
教师在活动中指路导航,不断提升自我专业素质,提高自身的科研能力,以及加强协作能力。
在课堂上设置问题情境,分组探讨,在课堂上找到学生的闪光点,调节课堂气氛,努力用现代教育理论打造高效课堂。
全面整党历时三年半,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时期第一次系统的、广泛的党内集中教育活动,参加整党的党员达到4200万人。
这次整党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党内存在的思想不纯、作风不纯和组织不纯的状况,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有力地保证了党始终成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
2.生生之间的合作。
语文教师在评讲时,可以利用生生之间的合作,小组与小组的互批互改,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在学习批改中产生质疑,寻找问题解决的办法,在合作中共同提高、共同进步,以此达到共识、共享。
为解决加湿器启停带来的温湿度惯性,加湿器保持预热状态。
当室内环境湿度需求变化时,根据PID控制算法,SCR可控硅加湿器无级调节输出精确的加热量。
3.教师是共同体文化的建设者。
教师的言语、行动会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教师业务素质的提高,不仅仅是为了教学,而且也是自我能力的提高和锻炼。
教师的内在尊严和价值可以在学生活动中充分的得到体现,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学生的基础素养。
因此,教师的专业素养、专业能力、态度价值感都会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学生的成长。
4.教师发展与学校发展相互促进。
教师的专业化成长,使教师不断意识到,学校不仅是培养学生学习的场所,而且也是教师业务素质不断成长的过程。
教师的业务素质的提高可以优化教学资源,提高教学效果,这又与学校的发展息息相关。
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特点及构建
新型师生关系的内涵特点及构建随着教育观念的更新、社会变革的加速和信息化的普及,新型师生关系逐步走向人性化、平等化、尊重化、合作化的方向。
传统上,师生关系主要是一种权威关系,以“学习、笃行、尊敬”三个层面为主要内涵。
而新型师生关系锚定于以人为本、人际关系为核心,具体有以下特点:一、平等性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平等性是首要的。
这意味着教师和学生在双方的意义和角色上更加平等,既可以互相学习和交换知识、想法和经验,也可以共同探讨和解决问题。
平等性来源于相互理解和认可,教师和学生都应该在平等的前提下互相善待和包容,不因地位、成绩、性别等个人身份条件的区别而产生界限。
二、人性化新型师生关系注重“人文”因素的体现,即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和情感沟通的重要性。
这种交往和沟通不仅有利于增强师生的亲近感,也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升。
学生从师生交往中获得的知识和经验更加丰富多彩,也更有意义和启迪性。
三、尊重性在新型师生关系中,尊重是另一个重要的特点。
尊重教师和学生的个性、思想、兴趣和需求是构建良好师生关系的关键。
教师和学生应该互相尊重、信任和支持,学生应该积极参与到学习和教育过程中,教师也应该理解学生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关注学生的需求。
四、协作性新型师生关系更加注重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协作,强调团队协作精神。
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知识的工具,而是更积极地参与教育过程,独立思考和表达意见。
学生和教师应该在课堂和日常生活中相互协作,共同解决问题,提高教育质量。
在实际操作中,构建新型师生关系需要实现以下几点:一、构建平等、尊重和协作的教育环境,为师生关系提供基础条件。
二、体现师生关系中的人性化因素,增加教学内容的多样性和变化,加强互动和情感交流。
三、打破传统教学方式,实行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四、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学生的综合素质,以更好地推进教学、学习和社区服务。
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沟通机制,促进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其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起到关键作用。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师生之间建立起来的相互信任、彼此支持、共同关注学习过程和目标的教学团体。
下面将从教师角度和学生角度分别探讨小学语文课堂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教师角度的师生学习共同体建构策略:
1. 营造尊重学生的教学环境: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歧视任何学生,包容他们的意见和想法。
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畅所欲言,保证课堂氛围开放和民主。
2. 设计课程内容和方式有针对性: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需求,设计课程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关注学生的学习风格和兴趣,让他们参与感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建构师生共同体。
3. 提供积极的课堂反馈: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课堂反馈,包括在学习过程中的鼓励和表扬,以及错题讲解和改正指导。
通过积极的反馈,使学生感受到教师的关心和帮助,增强师生之间的亲近感。
4. 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方法: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好学习方法,帮助他们建立起有效的学习习惯。
教师可以教导学生如何阅读、笔记、思考和总结等,培养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师生共同体的存在。
小学语文课堂中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涉及到教师和学生的双重努力。
教师要营造尊重学生的教学环境,设计有针对性的课程内容和方式,提供积极的课堂反馈,并帮助学生培养学习能力和方法。
学生要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建立有效的沟通渠道,接受和理解教师的指导,尊重师生之间的差异。
只有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构建起良好的师生学习共同体,促进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
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容和特点
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容和特点
良好师生关系的内容和特点如下:
一、内容:
1. 尊师爱生:学生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劳动和人格与尊严,对教师有礼貌,了解和认识教师工作的意义。
教师爱护学生,这是教师热爱教育事业的重要体现。
2. 民主平等:师生关系的民主平等体现了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相互尊重人格和权利、相互开放、平等对话、相互理解、相互接纳等关系。
3. 共享共创,教学相长:共享就是教师和学生共同体验和分享教育中的欢乐、成功、失望与不安,它是师生情感交流深化的表现。
共创就是教师和学生在相互适应的基础上,相互启发,使师生的认识不断深化,共同生活的质量不断跃进。
二、特点:
1.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在交互活动中是民主的,在相处的氛围上是和谐的。
2. 良好师生关系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尊师爱生、民主平等、教学相长三个方面。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可以阅读教育学书籍或请教教育专业人士,了解更全面的信息。
“师生共同体”之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师生共同体”之和谐师生关系探析引言: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十分重要的一环。
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还能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当前社会中存在着一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了学校的教学秩序,也制约了教育教学的发展。
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师生共同体”,对于推动教育事业的进步和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师生共同体的概念所谓“师生共同体”,是指师生之间形成了相互尊重、相互合作、相互关心的和谐关系的一种教育模式。
这种关系是建立在师生之间平等互信的基础上,体现了师生在教育教学中相互依存、相互关照的关系。
在这种关系中,师生之间不仅能够和谐相处,而且能够相互激励、相互学习,共同成长。
建立师生共同体,需要教师和学生双方共同努力。
教师应当作为学生的引路人、榜样和朋友,倾听学生的声音,关心学生的成长,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学生则应当尊重教师,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与教师共同建设一个和谐的教育环境。
二、师生关系中的问题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能够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师生关系。
一些教师对学生进行冷漠、粗暴的教育,令学生感到压抑和恐惧;一些学生对教师缺乏尊重,存在着缺乏合作精神的问题。
这些现象表明,师生之间的关系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认真分析并寻求解决之道。
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需要不断改善和更新。
教育者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合作精神,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也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育水平,关注学生的情感需求和认知需求,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最大的支持和帮助。
三、构建和谐师生关系的途径为了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我们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建立良好的教育生态环境。
教师需要扮演好“温暖的太阳”。
教师要以关爱之心对待每一个学生,理解学生的个性和特点,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指导和支持。
教师要用平等的心态对待学生,与学生沟通交流,尊重学生的意见,促进师生之间的互相尊重和理解。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随着教育理念的不断更新,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也呈现出了以学生为中心的趋势,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发挥主体作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那么如何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呢?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和分析。
一、共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的首要条件是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他们的情感需求,使学生感到在教师面前是平等的,能够互相信任,融入活动、参与讨论,发挥自己的主体作用。
同时,教师要及时发现学生存在的问题,关注学生的变化,从而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心理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好的学习体验。
二、多元教学策略的应用在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的基础上,教师需要采用多种教学策略,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语文素养。
在课堂上设置多样化的任务和活动,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教师可以采用目标导向、启发性、探究性等多种教学策略,挖掘学生潜在的能力,建立师生共同体。
三、促进学生交流互动在语文课堂中,学生的交流互动是一种有益的学习方式。
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还可以增强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口头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因此,教师需要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鼓励学生相互交流、分享自己的学习经验。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学会倾听他人,提出自己的观点,帮助他们从中获得成长。
四、注重形成性评价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形成需要不断地评价和反思,这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发现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改进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教师需要采用多种形式的评价方式,鼓励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
此外,教师还应该关注学生的自我评价,帮助他们发现自己存在的问题,并指导他们进行改进。
综上所述,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需要注重多方面的策略和措施,只有通过不断地努力,才能创造出具有学生个性特点且能适应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
教师应该不断调整教学思路,注重创新,并不断探索好的建构师生共同体的方法,从而实现更好的教学效果和更优秀的教学质量。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
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内涵及构建在当今教育领域,“师生学习共同体”这一概念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它代表着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和教学模式,旨在促进师生共同成长、共同进步。
那么,究竟什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又该如何构建这样的共同体呢?师生学习共同体,简单来说,是指教师和学生在共同的学习目标引领下,相互交流、合作、分享,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实现知识的建构和能力的提升。
在这个共同体中,师生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教”与“学”的关系,而是平等的合作伙伴,共同探索知识的奥秘,追求真理。
首先,师生学习共同体强调师生之间的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往往处于权威地位,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知识。
而在学习共同体中,教师要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交流,倾听他们的想法和观点,尊重他们的个性和差异。
只有这样,学生才会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积极参与到学习活动中来。
其次,师生学习共同体注重共同的学习目标。
这个目标不仅仅是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更包括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如思维能力、创新能力、合作能力等。
同时,教师自身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实现专业成长。
再者,师生学习共同体倡导合作学习。
学生们在学习过程中相互帮助、相互启发,共同解决问题。
通过合作,学生们不仅能够学到知识,还能培养团队精神和人际交往能力。
教师则在其中发挥引导和协调的作用,促进合作的顺利进行。
那么,如何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呢?第一,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是基础。
一个宽松、民主、和谐的学习环境能够让学生感到自由和舒适,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教师可以通过布置温馨的教室环境、开展有趣的学习活动等方式来营造这样的氛围。
第二,建立共同的愿景和目标至关重要。
教师要与学生一起讨论,明确大家共同追求的方向,让每个成员都清楚自己在这个共同体中的责任和使命。
例如,制定班级的学习计划、开展小组竞赛等,让学生们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努力。
第三,选择合适的学习内容和方法是关键。
学习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具有挑战性和趣味性。
扬帆启航,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扬帆启航,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建立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学习方式和师生关系的变革,也是学校课改追求的终极目标和理想境界。
在建设“卓越课堂”的背景下,包鸾镇中心小学校在学校管理中大胆尝试,做到传承与创新并举,在师生学习共同体建设方面吸取了点滴经验。
一、文化领航,共愿景师生学习共同体与单纯的小组合作学习最大不同在于有没有共同的愿景和行动,而承载并驱动这一愿景的就是学校文化。
作为学校的管理者,想要学校师生有着共同的愿景与行动,营造“团结和谐、积极进取”文化氛围,这与自己的管理理念与方法是分不开的。
1、给文化定魂,打造发展共同体办学理念:包山容水,鸾飞凤翔文化核心:包容厚德校训:我精彩在你眼里校风:友善宽容,接纳不同教风:包容善教,以学为本学风:积善成德,有学无类2、主题教育活动,打造育人共同体“读经典书、写隽秀字、做文雅人”,是学校坚持了四年的主题教育活动。
早上7:40到8:10是经典诵读时间。
学校根据学段特点分别编写了三个读本,包括120首唐诗宋词,另外低段有弟子规,中段有三字经,高段有论语选读。
为促进学生对国学的喜爱,每周排了一节经典诵读课。
每天12:50到1:10练字20分钟,要求学生静心书写,潜心揣摩,把汉字写得规范整洁。
“一笔一画练字,一言一行立德。
”方块汉字,中国书法,其间蕴含着华夏子孙行世立人的道理,所以在教育学生读书写字的同时更重要的是教学生做人。
因此我们分学段提出了育人目标。
低段主要是“懂礼貌,爱学习”等礼仪常规和学习习惯教育;中段主要是“讲诚信,爱劳动”的良好品质教育;高段主要是“树理想,爱祖国”的人生价值观教育。
3、民主管理,打造管理共同体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板块。
学校让学生化被动为主动,参与学校德育工作,建立德育共同体。
首先让少先队辅导员组织召开中队长以上的会议,讨论修订学校一日常规,制定《一日常规考评细则》,然后各考评组成员竞争上岗,组成一个在辅导员参与下的管理共同体。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教学策略对于构建师生学习共同体具有决定性作用。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指教师与学生在课堂环境中形成的学习合作群体,共同探究学习问题,相互尊重,相互信任,共同促进教学过程的顺利展开。
只有通过教师的精心策划和有效实施,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素质。
下面从以下几个方面浅析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建构策略。
一、建立尊重学生的教学观念教师应该以相信每一个学生都具有自己的优点和个性为出发点,采用平等、互信、尊重的态度对待每一个学生。
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听取学生的声音,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给学生自主发现和解决问题的机会,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信心。
在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和看法时,教师要认真听取,耐心倾听,打开心扉,理性对待,让学生感受到尊重和关注的信号。
只有将学生当成有感受有思想的人,才能创造一个积极向上的教学氛围,才能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构建师生和谐共处的教学环境。
二、积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为了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参与度,教师应该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例如,情境教学、合作学习、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等。
这些教学方法不仅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潜能,更能激发学生积极性,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合理搭配教学方法,注重因材施教,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和情感特点,使教学方法和学生的个性发挥最大程度的相互作用。
通过这种方式,教师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发挥主动性,帮助学生自主构建知识结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信心。
三、注重班级管理和组织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建构师生学习共同体还需要教师注重班级管理和组织。
教师应该清楚班级组织结构,了解学生之间的相互关系,构建和谐的班级氛围,将班级打造成为一个相互协作、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学习共同体。
在班级管理和组织上,教师可采用班委会制度和小组合作制度,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班级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
师生共生关系的内涵特征及构建师生共生关系指的是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和互相依赖的关系。
它是一种相互促进和相互发展的关系,对教育过程至关重要。
师生共生关系旨在构建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使学生能够充分发展自己的潜力,并帮助教师实现自己的教育目标。
1. 知识传授和经验分享:在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通过传授知识和经验,帮助学生获取和理解新的信息。
教师也能从学生那里获取新的知识和经验,丰富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方法。
2. 学习和成长:师生共生关系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并在学习过程中积累经验,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成长。
教师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潜力,帮助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和特长。
3. 值得信任和尊重: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了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基础。
教师需要认真倾听学生的意见和需求,关心学生的发展,并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4. 心理支持和健康发展:师生共生关系不仅关注学术方面的成绩,还注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全面发展。
教师在课堂和校园中提供情感上的支持,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和积极的态度。
5. 双向反馈和改进:师生共生关系中,教师和学生之间进行双向的反馈和沟通。
教师通过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和能力,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和策略。
学生也通过反馈教师的教学效果和方法,促使教师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质量。
构建师生共生关系需要以下几点:1. 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教师应与学生保持经常沟通的机会,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意见和需求。
教师也要向学生传达自己的教学目标和期望,使双方能够理解对方的立场和要求。
2. 关心学生个体差异:教师应关注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和措施。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和校园活动,并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支持和辅导。
4. 建立互相信任和尊重的关系:教师应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尊重学生的选择和决定。
教师还应给予学生适当的自主权,培养学生的自信和自律能力。
“师生共同体”之和谐师生关系探析
“师生共同体”之和谐师生关系探析当前社会,教育教学已经成为一个日益重要的领域。
而师生关系则是教育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学生成长。
为了构建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各个学校不断尝试着从不同方面入手,其中一个重要的方式便是建立“师生共同体”。
什么是“师生共同体”?顾名思义,它是指教师与学生之间共同生活、共同学习、共同进步、和谐共处的一种关系。
也可以说,“师生共同体”是一种密不可分、彼此依存并充满温情的教育共同体。
即,教师和学生之间建立起一种互相尊重、互相信任、互相支持的关系,共同将教学任务完成得更优秀。
“师生共同体”中,教师做到公正客观,尊重学生的自主性,把他们视为独立、平等、自由的人;同时,学生们也应该表现出自觉、守纪律,既要有自己的特点,又要及时与老师沟通,而且,它还强调了自我完善、自我进步和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观念。
这样的教育环境可以让学生和教师建立起良好的个人关系,达到双赢的效果。
“师生共同体”的优势:第一、建立了平等、开放的关系。
学校的教师在教学科研、教学管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指导,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同时,学生有机会听取师长的好建议,可以吸取教师的错误经验,从而更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各个方面。
通过这种平等、开放的关系,可以有效地发挥学校的教育教学效益,提高教育教学成果。
第二、建立协同育人、合作教学的机制。
师生之间的相互协作和共同学习,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也可以增强教师的自学能力和自我反思能力。
这种协作机制可以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需要,进而更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教学,更好地涌现出教师的才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潜能。
第三、共同发展,互惠互助。
师生之间建立共同发展机制,我们应该学会不断进取,不断学习。
大家都先后在这里进行学习,不同的是谁进步更快,谁就会更倚门壁而听之,故求大家共同努力,促进彼此共同发展。
同时,我们也应该特别关注那些成绩不好、有困难的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注和关怀,鼓励他们跨越困难,以期让他们在未来也能成为成功的人。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
浅谈师生学习共同体师生学习共同体,顾名思义,是师生围绕学习建立起来的平台,是师生之间双向作用的产物,表达了一种相互作用式的学习观。
它不仅是一种学习的协作组织,它更是教师和学生精神成长的家园。
在这个共同体中并不只是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教师教授过程的融合,更是教师和学生之间精神和心灵的碰撞,情感、思想和智慧的交融。
随着科技的快速发展和现代信息技术不断与教育融合,特别是在互联网技术日益普及下,传统的师生关系受到新的冲击。
学习的场所不再局限于教室、课堂;学生可以随时随地求教于教师,也可以自主学习,而教师在指导学生时也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自己成长的养分,甚至是在某些问题上向学生学习,或与学生一道学习、共同提高。
因此,当下的师生关系中,学习合作者的因素在增长,教学相长、生师互动的学习共同体在形成。
教师和学生是学校得以生存、延续、发展的两个最基本的要素,任何一所学校都是由教师和学生组成的共同体,因此,在现代社会中,教师和学生是相互平等的两个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是以学习为中心任务,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始于课堂,但又不止于课堂,它将课内的互动与课外的交流,线上的学习与线下的咨询等多种形式结合起来,以相互交流、彼此信任、联系紧密、互动频繁、友好和谐的师生关系,达成教师和学生共同进步、共同成长的目标。
师生学习共同体是对传统的、特别是师道尊严式的师生关系的扬弃与超越,是现代教育师生关系的集中表现,是现代教育教学过程的本质要求。
教师是师生学习共同体的引路人。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是学生潜能的唤醒者,是教育内容的设计者,也是教育实践的推动者,是影响和决定学生成长成才的主导力量。
对于师生关系,有一个十分流行的比喻,那就是花朵与园丁。
苗木要生长,花朵要盛开,园丁很关键。
园丁要依据苗木的生长特点、生长周期营造出适宜的生长环境,才能让苗木茁壮成长、花朵应时盛开。
园丁不能模具式地把学生批量生产成一模一样的器具,也不可违反生长规律揠苗助长。
从这种意义上说,育人不应像工业,而更应像农业。
师生学习共同体
师生学习共同体小编语:“学习共同体”,即新课程倡导的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以下是关于师生学习共同体,供大家参考!范文(一)一、人人参与,平等对话。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是知识的占有者和传授者,学生是知识的被动接受者。
对于求知的学生来说,教师就是知识宝库,是活的教科书,没有教师对知识的传授,学生就无法学到知识。
所以教学关系就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灌,你装。
师生之间根本无平等可言。
没有交往、没有互动,就不存在或未发生教学,那些只有教学的形式表现而无实质性交往发生的“教学”是假教学。
蒋老师的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讨论、质疑,不少学生发表了颇有见地的看法或观点。
她或颔首赞许,或妙语点评,或微笑激励,交流中师生是平等的对话者。
师生关系融洽,所以学生有话敢说,对每一个话题都能畅所欲言。
二、师生密切合作,互相促进。
交往,就是一个互动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达到心灵相通,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从而共同成长提高。
离开了学生的合作,就没有教学活动。
正是由于有了学生的主动参与和积极合作,才会有浓厚的热情和积极的思维,才会有身心自由和谐的发展,才会有师生灵魂的碰撞和精神的汇合。
在讨论“你会选择逃学吗?”这一问题时,许多学生结合现实争先发言。
一位女同学谈到如果选择了逃学,老师会着急,家长会伤心。
连听者都为之动容,蒋老师情不自禁地说:“你真是一个懂事的好孩子!老师赞赏你。
”还有一位男同学说起了现在学习的种种压力所带来的苦恼,但他毅然选择在校好好学习,并且畅谈了不好好学习对将来走上社会的影响,这对我们教育者不都是一种警示和教育吗?反过来讲,单靠老师一嘴到底,学生能讲得这么多、这么好吗?学生会讲得这么动情吗?所以教师必须在课堂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学生密切合作,研究学生的心理,这样才能够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让学生学有所获。
三、共同分享,互相愉悦。
虽然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处于“教”的主体地位,学生处于“学”的主体地位,学生从教师那里学习学习科学文化,掌握知识技能,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在所有的领域都比学生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话语研究的历史巴赫金认为话语具有生活性,它并不是纯粹的语言形式,它以语言的方式存在,但涉及到很广泛的生活内容,话语具有实践性。
“我们所清楚的话语的所有特点———就是它的纯符号性、意识形态的普遍适应性、生活交际的参与性、成为内部话语的功能性,以及最终作为任何一种意识形态行为的伴随现象的必然现存性,所有这一切使得话语成为意识形态科学的基本研究客体。
”[1]在巴赫金的眼中,话语只有在被使用时,才能具有意义和相关的价值。
在现代哲学中,也出现了超越传统语言学的“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即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研究哲学和思想问题,其基本前提是语言本质观的变革。
在这一点上,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在承继索绪尔、海德格尔、加达默尔、德里达等人的语言学的基础之上,认为:“语言对于意义而言,有一种‘先在性’和‘生成性’,换言之,意识和语言,意义与语言是不可分的。
意识的发生和扩展依赖于语言,只有掌握了语言,才可能有意识。
另外,意识的存在方式和运动方式也是语言,没有语言,意识将是一片黑暗,一片混沌,无定形的。
”[2]思想和意识本质上即语言,所以不能脱离语言来谈思想和意识问题。
哈贝马斯的话语理论正是建立在这样一种语言观基础上的。
福柯在“话语研究”作为一种新的学术范式的确立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话语构成了《知识考古学》的中心内容:“考古学所要确定的不是思维、描述、形象、主题,萦绕在话语中的暗藏或明露的东西,而是话语本身。
”[3]而陈述和档案则构成了话语最基本的内涵。
法国思想家皮埃尔·布迪厄将索绪尔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所得出的有关社会分化存在于语言中的论点给予了一种社会学的解释。
这种解释的核心意旨就是认为在人与人的交流中语言所表达的是一种权力关系。
布迪厄从语言市场和文化资本的角度论述了话语权力,并和场域概念结合在一起,他认为“在高度分化的社会里,社会世界是由大量具有相对自主性的社会小世界构成的,这些社会小世界就是具有自身逻辑和必然性的客观关系的空间,而这些小世界自身特有的逻辑和必然性也不可化约成支配其他场域运作的那些逻辑和必然性”。
[4]这里的“小世界”指的即是不同利益群体构成的场域,在每个群体内部都存在自身的逻辑和话语体系,在这里,群体内部成员个人的私人事务可以上升为群体内部的公众话题,不同群体之间既存在着话题的碰撞,也存在着话语的隔离。
二、教育话语的构成我们可以根据话语研究的目的或侧重点的不同,将话语区分成三大类:社会关系话语,行业话语,“问题话语”。
在所有话语中都有一个公共的预设,即不同的话语之间存在着语境、语言符号及其使用上的差异。
而本文所要讨论的教育话语交叉带有三类话语的师生教育话语的构成、特征及师生共同体———————————————————胡之骐/重庆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博士,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社会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教育社会学、教育学原理●胡之骐摘要:教师与学生的话语是教育话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
师生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关于教育话题的各种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具有异质性和同质性共存的特点。
教师与学生在对教育问题及其现象进行言说的过程中,体现出教育的公共性,具备了构成共同体的条件。
关键词:教育话语;师生教育话语;师生共同体———————————————————*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青年基金项目《西部地区师范院校师生课堂话语模式研究》阶段性成果(课题编号:10YJC880049)*特征,它由教育中各个群体具体的言说所构成,话语的内容属于教育行业的一部分,话语的重点是对一些教育基本事件的问题和看法。
因此,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以及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等所有参与教育活动者之间的,对教育问题的多元的、复杂的言论、观点以及态度。
关于教育话语的研究,在国内可以找到一些。
比如我国有学者认为“教育学也存在话语现象,它既标示出了教育学研究的内容,同时也标示出一个时期或一段时间内教育研究的兴奋点”[5];也有学者指出“在学术场内,学术人既要遵从已经形成的场域规则,又要不断寻求“区隔”……作为一种特殊的人类理性话语生产场域,学术场自主性的确立就表现为特定话语的出现、话语生产的制度化、话语生产内容的转换以及话语生产范式的变革,这种话语生产受到生产者自身因素的影响,但它并不是纯粹的逻辑建构活动,它还受到各种其他场域力量的影响……”[6]。
另外笔者在一篇澳大利亚昆士兰(Queensland)的个案研究的文献中发现,通过赋予共享的教育公共讨论以特权,可以使不同的甚至毫不相关的地点的教学实践联系起来,并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教育政策[7]。
教育话语是能够发挥自己特有的功能的。
(一)教育话语的构成要素教育话语的主体是学校教育活动中的教师、学生、教育研究者以及与教育活动相关的国家行政部门和其他一些非官方的组织,其中又以教师和学生的教育话语为主要构成要素。
关于现今教育活动的思考大多集中在学校教育活动中,而学校教育活动的发源地是学校[8],教师和学生是学校中最基本的社会角色。
因此他们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他们的言论是教育话语的主要成分。
对于教师的身份历来存在着很大的争议,但总的来说他们的身份具有“双重意义”,即半支配阶层代言人半公共知识分子的“悖论性”角色[9]。
他们一方面需要为国家的利益代言并实施国家教育政策所分配的具体工作;另一方面他们具有公共知识分子的身份,有自己的意见并渴望得到发挥[10]。
在具有这样的双重身份条件下,教师本身便处于一种体制内和体制外共同张力的作用之下,因此教师向国家教育政策和教育行为发问的权力和机会并非漫无边界,有一定的限制范围。
与教师群体相依存的是学生群体,相对于前者来说后者更具有特殊性———他们既不完全属于成年人的世界,也不完全属于儿童的世界,即是说学生群体是并非依靠职业劳动而生活也并非完全不承担任何社会责任的“边缘人”[11]。
学生群体的特殊社会属性决定了其言论的多样化:在正式教育活动中他们的言论趋向于主流意识形态,并且与教师群体共同完成国家教育政策所规定的教学任务;在正式教育活动之外,他们的言论可能会对自己所面临的教育环境、教育措施发出不同的声音,甚至颇为偏激的言论。
相对于教师群体而言,学生群体的言论更加直接、更加尖锐和更加难以把握,比如学校中经常会出现的学生对于某位教师或某位领导的不满言辞,大多是产生于学生群体中间,并且有可能自始至终都处于“地下”状态。
没有完全融入成人世界,让他们的言论并不完全面临社会责任的监督,而正是这种半融合的状态也让他们具备了儿童和婴儿所没有的独立思考能力。
他们的言论对于学校教育活动没有教师群体那么大的影响力,但是并没有被忽视的理由。
需要强调的是,在教育话语中来自各方面的力量并非总是保持一个明确的界限,比如高校教师中既可能是攻读更高学位的学生,也可能是某一研究机构的研究人员,更有可能本身就是管理层的成员。
所以,当个体在具备多重社会身份的时候,他(她)在教育话语中所表达出来的言论背后的影响因素是复杂的。
换句话来说,教育话语中的所有成员都具有各自的立场和利益,他们的言论和态度都是教育话语的主要内容,是复杂和多元的。
(二)教育话语中的师生教师和学生处于教育活动的最基本层面,也是教育系统运行过程中的基本要素,所有的教育目的、教学目标以及宏观意义上的教育规划都必须依靠二者的努力配合而达成。
也就是说,在教育话语中教师和学生的“影子”是始终存在的。
研究者将二者作为考察教育话语的切入点的原因也在于此。
首先,教师受到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的控制必然存在。
我国有学者曾就教师的意识形态身份作出过界定:“首先,教师在接纳社会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后,便成为意识形态的传承主体,而传承意识形态的功能是与教师自我成功和发展联系在一起的;同时,教师把自己也置于意识形态的统治关系中,即教师对学生的控制。
”[12]一般而言,加入教师群体的个体都受过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的训练,并且具备更新个人知识的能力,这也决定了他们在从事自己的专职工作的同时有能力进行理性的反思。
其次,学生群体是受教育者群体,在学校学习阶段他们主要的任务是接受国家法定的知识传输,并且获得国家所规定的社会所需要的生存技能和知识,协助国家完成社会再生产的任务。
但学生群体并不仅仅是被动地接收知识,无论从我国教育目标上还是发展心理学的角度上讲,学生群体都必须或者说不可避免地对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反思,并且产生获取新的(甚至是超出国家法定知识以外的)知识的需求。
虽然教师和学生是两个具有差异的群体,但他们与国家教育权力机构相比都缺少教育行动的支配权;与教育研究者相比都缺少深层的理论知识和思辨能力,都需要从两者身上获得更多的“启蒙”。
因此,两个群体所面临的共同的角色困境在教育话语体系中具有了相互认同的可能。
作为教育实践场域的直接参与者,自身的角色使得他们也就具备了参与教育话语的资格,具有一定的话语权和话语的合法性,成为能够对教育话题发表自己言论的“公众”。
也正是在此基础之上,师生教育话语便产生出来。
因此,所谓师生教育话语可以理解为由教师和学生参与的关于教育话题的各种意见和态度的总和。
它的本质是一种社会角色和权力的反应,是各种力量博弈后所形成的话语网络和体系。
三、师生教育话语的特性(一)社会角色规定下的异质性教师和学生的社会角色,在学校空间中所进行的教育活动中的差异是明显的。
教师是教育系统中的知识传授者,其对于国家法定知识的掌握能力仍是毋庸置疑的。
他们对学生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支配—服从的关系模式并没有被根本改变。
学生是受教育者,是学校教育活动的作用对象,在接受知识传输的同时还必须接受学校权力层和校规的管理。
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在社会责任、任务和目标方面都无法统一到一个社会角色之中。
因此在教育话语之中二者的角色及其话题和言论首要的特征是异质性。
第一,不同的公共利益。
教师之于学生而言存在权力上的支配—服从的关系,教师群体和学生群体虽拥有共同的活动———教学,但是他们的“目标”并不一致。
他们利用公共教育资源提升自身的社会资本,其目的既在于维持和提高私人的“社会资本”又在于对社会的“回报”。
比如教师的利益在于完成教学任务从而拿到报酬,而学生的利益在于获得生存技能和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
第二,不同的公共利益再生产。
在国家控制之下的公共教育资源首先满足的是国家利益的再生产,此外私人也借助这些资源维持既得利益和谋求高位发展。
在二者再生产行为的过程中,公共利益的再生产是无法避免的。
这就意味着,国家或者私人在满足自身利益诉求的情况下,自愿或者被动的都会为了各自的私人利益而进行公共利益的再生产。
(二)共同生活中的同质性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教师与学生存在着共同的生活空间———学校,他们同时都是现行教育制度的依附者,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必须得到制度层面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