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详解
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详解2014年11月,我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能耗强度的年度目标是降低3.1%,比去年实际完成的4.8%下调了35%,与2013年的减少3.7%也相差16%;2015年的碳强度下降目标也是3.1%,比也去年3.9%以上的目标也下调较大。
”王毅分析,这些目标与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行动有一定落差,“我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设定2015年度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十二五’目标和稳增长,而应与时俱进,并建议将这一目标提高到4%左右。
”王毅指出,为了早日达到碳排放峰值,建议国家应该把短期目标与长期达峰任务相结合,在“十三五”规划中把碳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为今后15年的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量控制是“十三五”建立全国性碳市场的基础水晶碳投:您建议国家“十三五”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否为时过早?王毅: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实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只承诺了峰值年份目标,但并未明确峰值总量。
无论如何,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未来向低碳能源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已是大势所趋。
为尽快实现能源结构变革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尽早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同时,设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利于协调已有的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
碳总量是涵盖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的综合性指标,并与目前节能、环保、能源清洁化紧密相连,特别是影响到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的综合性转型;总量目标能够和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等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直接挂钩并相互补充,倒逼绿色低碳创新、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碳总量约束还能避免单纯使用能源总量约束带来的潜在经济发展限制,为发展清洁能源留出创新空间。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应对策略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与中国应对策略第一章:气候变化的背景与应对意义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环境问题,由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等人类活动引起,导致全球气候系统发生变化,对人类社会造成了极大的影响。
气候变化的影响表现为极端气候事件频发、海平面上升、冰川融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这些现象对人类社会和生态系统都造成了重大的威胁。
面对气候变化的挑战,国际社会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这一问题。
全球各国均需采取行动,实施减排措施,加速转型为低碳经济,改善环境状况,保护自然生态系统,促进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
第二章:国际合作与气候变化议题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需要全球合作来解决。
联合国框架公约下的气候变化议题一直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1992年联合国环境和开发会议签署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文件,旨在促进全球减排和适应气候变化。
2009年哥本哈根气候大会达成的《哥本哈根协议》是全球各国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文件,旨在控制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防止全球气温升高超过2摄氏度,促进全球低碳经济发展。
第三章: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战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长,中国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也在迅速增加。
为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挑战,中国制定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中国在国际气候变化谈判中积极参与,并提交了自己的减排目标。
2014年第三次全国气候变化工作会议提出了“十三五”清洁能源规划,明确提出到2020年,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15%左右。
同时,中国还推广绿色建筑、养殖、农业等低碳技术和实践。
第四章:未来展望气候变化是一个需要全球合作的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对气候变化意识的不断提高,各国都在采取行动应对气候变化。
尤其是国际机构和发达国家正在提供更多的技术、资金和经验支持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
未来,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中国家的努力,应对气候变化的情况将逐渐得到改善。
结论:气候变化的挑战是全球各国面临的重要问题。
“天人合一”发展理念,看中国式力量应对全球气候变化
入冬以来,雾霾问题一直困扰着东北和华北大范围的地区,让北方居民很“受伤”。
一时间,各大媒体和环保机构对高耗能和供暖企业一片讨伐之声。
不过据专家分析,东亚冬季风的减弱和北极秋季海冰的消融与全球气候变暖可能存在一定的联系,因此全球气候系统的剧烈变化可能对我国雾霾的发生具有部分贡献。
尽管,全球气候变暖和厄尔尼诺现象是造成气候变化的部分原因,但也不容小觑。
关注全球气候变化问题,不免得要提起正在法国巴黎如火如荼召开的世界气候大会,该会议即将在12月11日闭幕,开幕一个周以来,议案探讨不断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具体情况,永续圣珂与您一起瞩目了解。
气候大会开幕伊始的第一周内,各方尚未就主要分歧作出让步。
这些主要分歧包括:如何在协议中落实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发达国家在2020年如何继续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等。
此外,在减排行动长期目标、各国自主行动计划提交周期、盘点机制等细节安排上,各方也有不同立场。
这些问题将由部长级官员在接下来的会议中磋商解决。
截然不同的是,中国为改善全球气候所作出的努力已得到全世界普遍的认可。
可遇见的是,中国的发展转型不仅将帮助中国处理来自资源消费和环境退化方面越来越大的压力,而且还将同样向世界其他国家,特别是其他发展中国家表明:走上一条既更加可持续、又更加环境友好型的新的发展道路是可能的。
这一转变是必要的,因为在气候变化问题上及时采取普遍性行动是世界各国能够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消除贫困,加强经济建设,建设更安全、更健康和更宜居社会的唯一保证,其他发展中国家也可从中获得更多的好处。
解决,应对气候变化问题是中国的目前极为重要内在需求,而挑战与机遇是并存的,同时中国已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行动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并取得显著成效,相关政策和行动仍有进一步大幅优化完善空间。
中国参与应对气候变化国际治理角色的重要性不断增强,应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实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能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
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深圳作为全球经济发展的重要城市,早在2024年就提出了碳中和的目标,并在此后的十几年间,采取了一系列政策和措施来推进碳达峰和碳中和的实现。
以下是深圳碳达峰碳中和的政策和措施的详细介绍:1.能源结构优化:深圳制定并实施了一系列政策来调整能源结构,推动清洁能源的发展和利用。
其中,关停污染严重的煤电厂、减少煤炭消费,加快推进清洁能源产业发展,提高清洁能源比重,是其中的重要举措。
2.能源消费调控:深圳通过建立能源消费总量控制机制,实行能源使用许可制度,设置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目标,并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和需求,制定具体的能源消费控制指标。
3.节能减排:深圳加强节能减排工作,通过推广能源管理体系、加强能源审计和评估,推动企业和居民节能减排。
此外,深圳还大力推广节能环保技术和设备的应用,引导社会创新,推动绿色低碳发展。
4.强化行业减排要求:深圳对高耗能、高排放的行业制定了相应的减排要求和指标,并鼓励企业采取技术改造、更新设备等措施,降低能源消耗和排放。
5.建立碳市场:深圳作为全国首个建立碳市场的城市,通过引入碳排放权交易制度,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碳排放的减少。
此外,深圳还鼓励企业和机构积极参与碳市场交易,推动碳市场的发展和运行。
6.推广低碳生活方式:深圳通过宣传教育、政策引导等方式,促使居民和企业形成低碳、节能、环保的生活和生产方式。
通过开展低碳环保示范活动,提高居民的环保意识和绿色生活意识。
1.加强技术研发:深圳通过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开展碳中和相关技术的研发,推动技术创新和进步。
针对碳中和的关键技术难题,深圳鼓励创新和合作,寻求解决方案。
2.发展低碳产业:深圳积极培育低碳环保产业,加大对新能源、清洁能源等领域的投资和扶持。
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导向,推动低碳产业的快速发展。
3.推广绿色交通:深圳鼓励使用新能源汽车和公共交通工具,减少传统交通工具的使用。
此外,深圳还推进城市轨道交通等低碳交通系统的建设,提升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可用性。
行动方案建议
“十三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建议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是指《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下的除二氧化碳以外的其他温室气体种类,主要包括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五类气体。
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明确提出“控制非能源活动二氧化碳排放和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取得成效。
”《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强调“工业生产过程等非能源活动温室气体排放得到有效控制”。
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有关要求,为主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深化相关政策与行动,需研究提出《“十三五”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行动方案》。
一、重要意义(一)主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我国全面实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政策与行动。
2005年,我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约为14.9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的20%,近年来排放量仍有所上升。
为进一步扩大温室气体排放控制范围,不断健全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相关制度,需要把非二氧化碳排放逐步纳入到温室气体排放量化管控范围,强化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的战略导向作用,落实相应的政策与行动。
(二)主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提升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形象。
据估算,2010年中国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量占全球排放总量的11%左右,应该说这个占比不算小,且巴西、南非等发展中国家也已明确将非二氧化碳排放纳入温室气体总量控制范围。
因此作为负责任的大国,主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排放应是中国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一项重要战略举措,也有助于落实中美元首气候变化联合声明的相关要求。
(三)主动控制非二氧化碳排放有利于落实国家温室气体排放控制方案。
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结合《强化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中国国家自主贡献》有关要求,需要在“十三五”控温方案中明确提出非二氧化碳排放控制的总体要求及主要目标、政策行动和重点工程、保障及配套措施,统筹协调能源活动、工业生产过程、农业、废弃物处理等领域非二氧化碳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的主要政策与行动。
龙岗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
龙岗区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环境保护已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
龙岗区作为深圳市的重要城区,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环境问题。
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一、龙岗区环境现状分析龙岗区在过去的发展中取得了显著成就,但也付出了一定的环境代价。
目前,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环境问题:1、空气质量有待改善。
随着工业的发展和机动车数量的增加,大气污染物排放增多,导致空气质量下降,尤其是在某些重点区域,雾霾天气时有发生。
2、水污染问题较为突出。
部分河流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水质恶化,影响了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居民的用水安全。
3、固体废弃物处理压力较大。
生活垃圾、工业废弃物等产生量不断增加,而处理设施和能力相对不足,造成了一定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4、生态系统受到破坏。
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开发和建设,导致一些自然生态区域遭到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
二、环境保护的目标和原则(一)目标在十三五期间,龙岗区环境保护的总体目标是:显著改善环境质量,使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明显提高,河流水质达到相应功能区标准,固体废弃物得到安全有效处理,生态系统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为居民创造更加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
(二)原则1、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从源头控制环境污染,加强全过程管理,综合运用多种手段解决环境问题。
2、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将生态环境保护放在优先位置,推动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实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
3、坚持政府主导、社会参与。
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同时引导企业和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形成全社会共同治理的良好氛围。
4、坚持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根据龙岗区的实际情况,确定环境保护的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
三、主要任务和措施(一)大气污染防治1、加强工业废气治理。
严格控制工业企业的废气排放,推进重点行业的污染治理和技术改造,提高废气处理效率。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实施方案“十四五”时期推动高质量发展,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
把握新发展阶段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现实依据,贯彻新发展理念为把握新发展阶段、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了行动指南,构建新发展格局则是应对新发展阶段机遇和挑战、贯彻新发展理念的战略选择。
必须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创新驱动、高质量供给引领和创造新需求,提升供给体系的韧性和对国内需求的适配性。
必须建立扩大内需的有效制度,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加强需求侧管理,建设强大国内市场。
必须坚定不移推进改革,破除制约经济循环的制度障碍,推动生产要素循环流转和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有机衔接。
必须坚定不移扩大开放,持续深化要素流动型开放,稳步拓展制度型开放,依托国内经济循环体系形成对全球要素资源的强大引力场。
必须强化国内大循环的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一、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落实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目标,制定2030年前碳排放达峰行动方案。
完善能源消费总量和强度双控制度,重点控制化石能源消费。
实施以碳强度控制为主、碳排放总量控制为辅的制度,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和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
推动能源清洁低碳安全高效利用,深入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低碳转型。
加大甲烷、氢氟碳化物、全氟化碳等其他温室气体控制力度。
提升生态系统碳汇能力。
锚定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
加强全球气候变暖对我国承受力脆弱地区影响的观测和评估,提升城乡建设、农业生产、基础设施适应气候变化能力。
加强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
坚持公平、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及各自能力原则,建设性参与和引领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推动落实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积极开展气候变化南南合作。
二、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推进精准、科学、依法、系统治污,协同推进减污降碳,不断改善空气、水环境质量,有效管控土壤污染风险。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目标更加明确
45.8%,保持了持续下降”。
生态环境部副部长赵英民对此表示,这个数字已经提前达到了2020年碳排放强度比2005年下降40%至45%的国际承诺。
而从目前进展情况看,到2020年年底,“十三五”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将全面完成。
应对气候变化的路径更加明确中国是全球环境治理的坚定支持者,也是落实《巴黎协定》的积极践行者。
早在2020年9月,中国已经宣布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力争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在此次气候雄心峰会上,习近平主席进一步宣布:到2030年,中国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将比2005年下降65%以上,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森林蓄积量将比2005年增加60亿立方米,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将达到12亿千瓦以上。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对此高度评价称,习近平主席的重要讲话为摆脱全球气候治理困境指明了出路,有力提升了国际社会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信心与雄心,更有力凝聚了国际社会应对气候变化的共识与团结。
赵英民表示,此次中国进一步阐述了实现2030年和2060年目标愿景的具体细化措施,使碳达峰和碳中和的路径更加清晰明确,必将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注入强劲动力。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表示,中国承诺努力争取在2030年前“碳排放”达到峰值和2060年前达到“碳中和”的目标,充分彰显了中国全面落实《巴黎协定》的大国担当。
而4条新举措为完善国际气候治理体系贡献了中国方案,其中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将达到25%左右,无疑是实现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
航拍湖北省宜昌市夷陵区分乡镇百里荒风电项目呈现的山乡风景如画。
深圳市比较全面的气候分析资料
第1章深圳市气候特征和主要灾害性天气孙晓玲李辉深圳濒临南海,位于北回归线以南,地处广东省南部,珠江口东岸,东临大亚湾和大鹏湾,西濒珠江口和伶仃洋,南边深圳河与香港相联,北部与东莞、惠州两城市接壤,辽阔海域连接南海及太平洋。
陆域位置为东经113°45′44″~114°37′21″,北纬22°26′59″~22°51′49″。
全市总面积1952.84平方公里,呈东西狭长形,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大部分为低丘陵地,间以平缓的台地和阶地丘陵。
东南部的大鹏、葵涌主要为低山;中部和西北部主要为丘陵,也有500米以上的低山突起,山间有较大片冲击平原;西南部主要为较大片的滨海冲击平原,平原占陆地面积的22.1%。
海岸线长257.96公里,海域面积1145平方公里。
1.1 深圳市气候特征深圳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夏长冬短,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丰沛。
夏季长达6个月,春秋冬三季气候温和。
受季风的影响,深圳旱涝季节明显:4~9月为雨季,主要受锋面低槽、热带气旋和季风低压影响,盛行偏东南风,湿热多雨;其它时间为旱季,主要受中高纬度西风带天气系统影响,盛行偏东北风,干燥少雨。
近年来受全球气候变暖和深圳城市发展的影响,深圳气候已悄然发生了变化,呈现出气温升高、降水强度加大,日照减少、湿度下降、能见度降低的趋势。
深圳市年平均气温22.5℃,东北部气温较低,特区内和西部气温较高,东南部居中。
一年中,以1月平均气温最低,为14.9℃,7月平均气温最高,达28.6℃。
根据深圳国家标准气象站50多年观测记录,极端最高气温为38.7℃(1980年7月10日),极端最低气温为0.2℃(1957年2月11日)。
建立经济特区以后,气温逐渐增高,1980年以后的平均气温比1980年以前提高0.9℃,增幅超过1.0℃的月份有1、10、11月,其中10月增幅最大,达到1.5℃,而5月气温变化较小,为0.3℃。
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详解
十三五总量控制目标详解2014年11月,我国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中宣布我国计划在2030年左右实现二氧化碳排放峰值,明确了应对气候变化和发展低碳经济的战略方向。
“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2015年能耗强度的年度目标是降低3.1%,比去年实际完成的4.8%下调了35%,与2013年的减少3.7%也相差16%;2015年的碳强度下降目标也是3.1%,比也去年3.9%以上的目标也下调较大。
”王毅分析,这些目标与我国政府一直强调的大力推进节能减排行动有一定落差,“我在审议政府工作报告时,曾提出设定2015年度目标不能仅仅满足于实现‘十二五’目标和稳增长,而应与时俱进,并建议将这一目标提高到4%左右。
”王毅指出,为了早日达到碳排放峰值,建议国家应该把短期目标与长期达峰任务相结合,在“十三五”规划中把碳排放总量控制作为约束性指标,并为今后15年的节能减排和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制定更有针对性的低碳发展时间表和路线图。
总量控制是“十三五”建立全国性碳市场的基础水晶碳投:您建议国家“十三五”制定和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否为时过早?王毅: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是实现“2030年左右达到碳排放峰值且努力早日达峰”的必然要求。
虽然我国只承诺了峰值年份目标,但并未明确峰值总量。
无论如何,根据我国的可持续发展要求和全球绿色低碳发展趋势,未来向低碳能源转型和温室气体减排已是大势所趋。
为尽快实现能源结构变革和绿色低碳转型,需要尽早制定碳排放总量控制时间表和路线图,并在转型发展过程中不断调整完善。
同时,设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有利于协调已有的能源、环境等约束性指标。
碳总量是涵盖社会经济发展全过程的综合性指标,并与目前节能、环保、能源清洁化紧密相连,特别是影响到经济发展模式和能源结构的综合性转型;总量目标能够和资源承载力、环境质量等可持续发展的外部约束条件直接挂钩并相互补充,倒逼绿色低碳创新、经济转型和结构升级;碳总量约束还能避免单纯使用能源总量约束带来的潜在经济发展限制,为发展清洁能源留出创新空间。
深圳先行示范 全力为全省实现碳达峰目标作贡献
封面专题深圳:先行示范全力为全省实现碳达峰目标作贡献文/李水生18Environment广东生2020年9月2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第七十五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上郑重宣布,“中国将提高国家自主贡献力度,采取更加有力的政策和措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将“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列为2021年的重点任务之一。
这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彰显了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走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的雄心和决心,为应对气候变化、绿色低碳发展提供了方向指引、擘画了宏伟蓝图。
新时代新使命下,深圳将紧抓"双区”建设战略机遇,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更实举措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率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中国典范,争当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坚定信仰者、忠实践行者、不懈奋斗者。
立足先行示范,深刻理解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宣布新达峰目标与碳中和愿景,是党中央、国务院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对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乃至本世纪中叶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绿色低碳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更高要求,有利于促进经济结构、能源结构、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有利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对于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中国,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作为先行示范区,《中共深圳市委关于制定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O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提出要“以先行示范标准完成国家碳排放达峰行动任务”。
“十四五”期间,深圳将切实增强核心意识,强化责任担当,积极开拓创新,把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大宣示作为践行“两个维护”的重要体现,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开展碳达峰和空气质量达标协同管理,以低碳环保引领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全面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和绿色发展的道路上迈出坚定步伐。
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
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务院•【公布日期】2024.09.26•【文号】国函〔2024〕144号•【施行日期】2024.09.26•【效力等级】国务院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土地资源正文国务院关于《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批复国函〔2024〕144号广东省人民政府、自然资源部:你们关于报请批准《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的请示收悉。
现批复如下:一、原则同意自然资源部审查通过的《深圳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深圳市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基本依据,请认真组织实施。
深圳是经济特区,国家创新型城市,现代海洋城市,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
《规划》实施要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统筹发展和安全,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发挥全国性经济中心、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开放门户、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等功能,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成为我国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城市范例。
二、筑牢安全发展的空间基础。
到2035年,深圳市耕地保有量不低于3.24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3.40万亩(含易地代保0.4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872.02平方千米,其中海洋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94.28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130.74平方千米以内;单位国内生产总值建设用地使用面积下降不少于41%;大陆自然岸线保有率不低于上级下达任务,其中2025年不低于43.8%(含深汕特别合作区);用水总量不超过30亿立方米,其中2025年不超过24亿立方米;除国家重大项目外,全面禁止围填海;严格无居民海岛管理。
明确自然灾害风险重点防控区域,划定洪涝、地震等风险控制线以及绿地系统线、水体保护线、历史文化保护线和基础设施建设控制线,落实战略性矿产资源等安全保障空间。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的通知
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林业局(已撤销)•【公布日期】2016.05.30•【文号】办造字〔2016〕102号•【施行日期】2016.05.3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应对气候变化正文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关于印发《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的通知办造字〔2016〕102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林业厅(局),内蒙古、吉林、龙江、大兴安岭森工(林业)集团公司,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林业局,国家林业局各司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林业发展“十三五”规划》和《应对气候变化林业行动计划》,着力推进“十三五”期间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我局组织制定了《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见附件),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认真抓好落实,确保各项任务圆满完成。
附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国家林业局办公室2016年5月30日附件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行动要点气候变化是当今人类生存和发展面临的严峻挑战,是国际社会普遍关注的重大全球性问题。
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努力增强碳汇功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国际共识和发展趋势,也是我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大机遇和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明确提出了2020年和2030年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目标。
为落实行动目标,研究制定了《国家适应气候变化战略(2013—2020年)》和《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
为落实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相关行动目标、战略规划,统筹做好“十三五”林业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确保林业“双增”目标如期实现、林业增汇减排能力持续提升,充分发挥林业服务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大局的作用,特制定本行动要点。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
“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印发“十三五”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方案的通知》(国发〔2016〕61号)精神,深入推进全省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和应对气候变化的各项工作,结合我省实际,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以实施新一轮东北振兴战略为契机,把低碳发展作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途径,积极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综合运用调整产业结构、发展非化石能源、节约能源和提高能效等多种手段,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建立和完善有利于低碳发展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以低碳为特征的产业体系和消费模式,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基本原则。
政府引导,市场调节。
充分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落实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目标和责任,调动企业、中介组织及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构建政府、企业、社会共同推动低碳发展的新格局。
统筹协调,有序推进。
统筹经济发展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的关系,协调各地区、各部门形成合力,积极稳妥有序开展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工作,努力实现绿色、低碳、可持续的发展目标。
体现特色,突出重点。
围绕新一轮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重大战略的实施,针对各市和各重点领域的不同特点,采取多种措施,探索形成具有地区和行业特色的低碳发展模式,有效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科技支撑,制度保障。
充分发挥科技进步的先导性和基础性作用,加快低碳技术和产品的研发和推广,为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提供科技支撑。
建立和完善控制温室气体排放统计、碳排放权交易等制度,形成有利于低碳发展的制度保障体系。
(三)发展目标。
到2020年,全省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15年下降18%,碳排放总量得到有效控制。
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四五时期规划
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十四五时期规划为充分把握时代机遇,统筹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节能降碳、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的内在联系,深入推进能源低碳革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
按照国家和本市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总体部署,为努力实现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在碳达峰碳中和实践进程中探索出经验、贡献力量,确保应对气候变化和节能工作继续走在全国前列,特制定本规划。
一、发展回顾“十三五”时期,深入推进应对气候变化与节能工作,率先建立能源消费和碳排放“双控”机制,先行先试协同推进能源节约、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和污染防治工作,综合运用市场机制、标准引领、技术推广、工程支撑、宣传引导等多重手段,取得积极成效。
规划主要目标均超额完成,能源活动碳排放进入达峰平台期,2020年能源消费总量控制在65万吨标准煤,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0%以上和22%以上,能源利用效率和碳排放强度保持全国省级地区最优水平。
(一)绿色低碳的高质量发展格局基本形成深入落实城市战略定位,率先树立减量发展理念,经济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
发布新增产业禁止和限制目录,并动态调整。
严格开展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审查,从源头禁止建设高耗能、高排放项目。
累计淘汰退出1850家不符合功能的一般制造业和污染企业,工业能耗和碳排放量持续下降。
积极开展绿色制造体系创建,创建国家级绿色工厂55家。
金融、信息、科技等现代服务业优势更加凸显,数字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四成,全市地区生产总值先后跨越两个万亿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全员劳动生产率保持全国领先。
(二)能源清洁低碳化进程取得明显成效大幅减少煤炭用量,平原地区基本实现无煤化,全市煤炭消费总量由2015年的1165万吨削减到2020年的135万吨,煤炭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下降至1.5%。
天然气消费占比上升到37.2%,电力消费占比为27.8%,实现了能源结构优化转型,化石能源内部清洁化调整基本完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二〇一六年八月目录前言 (1)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 (2)第一节发展基础 (2)第二节发展环境 (6)第二章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9)第一节指导思想 (9)第二节发展目标 (10)第三章主要任务 (12)第一节控制温室气体排放 (12)第二节适应气候变化影响 (21)第三节加强体制机制创新 (27)第四节强化科技支撑作用 (30)第五节深化区域交流合作 (31)第四章重点工程 (33)第一节能源结构优化工程 (33)第二节低碳交通建设工程 (34)第三节绿色建筑推广工程 (35)第四节低碳试点示范工程 (36)第五节废弃物处理工程 (38)第六节水环境管理工程 (39)第七节生态系统完善工程 (40)第八节灾害风险管理工程 (42)第五章保障措施 (43)第一节加强组织领导 (43)第二节健全政策法规 (44)第三节加大资金投入 (44)第四节加强能力建设 (45)前言气候变化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对维护城市生命线系统运行、人居环境质量、居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安全至关重要。
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推进新的产业革命的重大机遇。
为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将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要求融入经济社会发展的各方面和全过程,依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规划(2014-2020年)》和《深圳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深圳市应对气候变化“十三五”规划,本规划将成为“十三五”期间深圳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指导文件和行动纲领。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深圳坚持质量引领、创新驱动,坚持绿色循环低碳发展理念,实现了有质量的稳定增长和可持续的全面发展。
在新的历史时期,深圳立足国家战略,坚持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应对气候变化对节能、非化石能源发展、生态建设、环境保护、防灾减灾等工作的引领作用。
第一节发展基础“十二五”时期,深圳勇于实践、善于创新,坚持绿色低碳发展,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推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一、产业低碳化趋势更加明显科学把握产业低碳转型的重点和力度,积极发展低碳新兴产业,先后出台了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文化创意、新一代信息技术、节能环保等低碳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政策,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0%,年均增速约17.4%,约为同期GDP增速的两倍。
有力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围绕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和有效降低碳排放水平,出台一系列鼓励服务业发展的专项规划和政策,不断提升服务业发展能力和规模,2015年服务业占GDP比重达到58.8%,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9.3%。
不断加快传统产业低碳化转型,出台《关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和产业导向目录(2013年本)》等政策文件,推动优势传统产业逐步向总部、研发设计等高端环节发展,五年淘汰转型低端企业超1.7万家,2015年先进制造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76.1%,工业碳排放基本达到峰值。
二、能源结构不断优化电力建设取得新成就,境内电源总装机容量达1306万千瓦,核电、气电等清洁电源装机占全市电源总装机容量比重达85.37%。
天然气多气源供应格局基本形成,大力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广深支干线及香港支线、深圳天然气高压输配系统工程建设,2012年8月西气东输二线正式投产,可供应我市天然气40亿立方米/年,占全线可供气能力的15.3%。
可再生能源加快发展,建成垃圾焚烧发电厂6座,总发电装机容量达14.5万千瓦,总设计垃圾处理能力7425吨/日,垃圾焚烧发电量居全国大中城市第一;积极推进光伏发电,全市建成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70兆瓦。
一次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从12.5%下降至6.4%;石油从32.4%下降至31.7%;天然气从10.2%上升至12.7%;其它能源从45.0%上升至49.2%,清洁能源比重提高了6.8个百分点。
三、城市低碳化管理成效显著城市空间结构更加紧凑,强化“三轴两带多中心”的轴带组团式空间布局,推进城市向紧凑型结构转型。
碳汇能力稳步提升,建立了基本生态控制线联席会议制度,积极开展城市碳汇计量及监测研究工作,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45.1%,森林蓄积量达313万立方米。
大力推进低碳交通发展,建成和在建轨道交通累计达389公里,公共交通占机动化出行分担率提升至56%;推广新能源汽车超过3.5万辆,新能源公交大巴占公交车总量比例超过20%,居全球前列;建成集中式充电站135个、快速充电桩3869个、慢速充电桩15134个。
因新能源汽车推广的卓越表现,我市荣获C40城市气候领导联盟颁发的“全球城市气候领袖奖”。
鼓励绿色出行,采取机动车限行、机动车牌摇号、HOV车道等措施,降低机动车污染排放。
大力推进绿色建筑发展,率先出台《深圳市绿色建筑促进办法》,所有新建民用建筑100%执行绿色建筑标准。
截至2015年底,绿色建筑总面积达3300万平米,320个项目获得绿色建筑评价标识,项目数量及规模稳居全国领先水平。
四、低碳试点示范效果突出积极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努力探索通过市场化手段推动节能减排。
2013年6月18日,在全国率先启动碳交易市场,2015年636家管控企业碳排放总量较2010年下降18.2%,配额成交总量累计超过1591万吨、成交金额突破5.4亿元,位居全国前列。
深圳碳市场成为配额规模最小,但交易最活跃、配额流动性最大、市场价格最高的市场,为全国碳市场的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积极推动低碳试点示范项目建设,深圳国际低碳城入选首批国家低碳城(镇)试点,经过三年试点,初步走出了一条高增长低排放的道路。
绿色单位创建工作取得积极成效,截至2015年底,全市绿色单位共有1036家,为我市低碳城市试点工作由点到面、全面推进积累了较好经验。
五、城市水设施建设不断完善“十二五”期间,新建污水管网1402公里,新增污水处理能力213万吨/日,积极推进污水再生利用,城市再生水利用率达67%,污水处理能力大幅提升。
通过新建泵站或排水管网、疏通河道或管渠,共整治内涝点400多处。
观澜河、龙岗河等河流基本达到100年一遇防洪标准,城市防洪能力整体增强。
完成238公里河道综合治理,河流水环境质量得到进一步改善。
积极统筹水源、水厂及管网建设,新增供水调蓄能力6036万立方米,水源供水保障体系逐步增强。
全面推动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工作,完成123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作,水资源得到有效保护。
大力推行节约用水,实行用水总量控制,获得“国家节水型城市”、“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示范区”荣誉称号。
六、灾害预警能力不断提升预警预报质量和气象服务精细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气象灾害监测与预报综合准确率从80%提高到89%。
预警信息系统建设能力进一步加强,不断推进预警信息发布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进程,深化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发布机制,初步完成预警信息发布中心的预警信息系统建设。
打造了包括“市政府在线”、微博、微信及手机客户端等新型媒体在内的12类43种气象信息发布体系,实现气象灾害高级别预警信息全媒体全网免费发布。
气象数据共享开放实现突破,通过“市政务信息资源交换平台”,实现气象数据与各级政府和职能部门的共享。
加强灾害应急体制机制建设,构建市、区、街道、社区四级部门协同联动、公众主动响应的防灾减灾运行机制,灾害联动联防机制更加完善。
“十二五”时期,我市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一是碳排放“达峰”压力大。
目前深圳单位GDP能耗和碳排放强度在全国和全省都处于领先水平,产业结构偏轻,工业碳排放已处于较低水平,但交通和建筑碳排放仍处于上升期,占全市碳排放总量比重不断提高,碳排放强度进一步下降的空间有限,对实现碳排放峰值目标构成了巨大挑战。
二是能力建设有待加强。
温室气体统计、核算制度有待完善,低碳发展数据支撑能力需进一步提升,相关应对气候变化专业统计人才、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团队较为缺乏。
三是城市适应气候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短板。
原特区内、外的防洪排涝设施标准不统一,已建防涝设施的治涝标准部分低于国家现行标准,不能适应极端天气影响。
四是自然灾害应急处置能力仍需提升。
突发事件和气象灾害预警的联动和社会响应机制不够完善,相关法规标准执行不到位,智能化、信息化的气象防灾减灾协同管理体系尚未建立。
第二节发展环境一、应对气候变化是全球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气候变化是环境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对当今人类社会提出了巨大挑战。
近十年来,气候变化引起的风雹、洪水、干旱等灾害的发生频率和严重性明显增加,对经济、健康、安全等方面的威胁日益加剧,已成为当前世界最突出的环境问题。
2014年中美双方共同发表《中美气候变化联合声明》,宣布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
2015年12月在法国巴黎举行的第21届联合国气候大会,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国际社会已就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达成共识,并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提出规避气候变化灾难性影响的举措和实现低碳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为全球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影响的未来行动指明方向。
各国纷纷把应对气候变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加快制定相关规划和政策,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低碳发展逐渐成为全球经济转型发展的方向和潮流。
二、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我国新常态下的国家重大战略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处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经济发展方式较为粗放,能源消费结构相对不合理,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水平仍显偏高,温室气体排放总量较大,资源环境面临形势日趋严峻。
国家对外承诺2030年左右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且将努力早日“达峰”,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所面临任务更加艰巨。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优化开发区要率先达到碳排放峰值,深化各类低碳试点,实施近零碳排放区示范工程,推动建设全国统一的碳排放交易市场等要求。
同时,进一步强调实施适应气候变化行动计划,加强气候变化系统观测和科学研究,健全预测预警体系,提高应对极端天气和气候事件能力。
应对气候变化已经成为新时期新常态下的国家重大战略。
三、应对气候变化是深圳实现绿色低碳发展的迫切要求经过三十多年快速发展,深圳人均GDP已超过2.5万美元,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阶段,能源消费总量和碳排放总量短时期内仍将持续增长,相应的环境污染负荷持续增加,绿色循环低碳发展面临巨大挑战。
深圳作为国家首批低碳试点城市,取得了先行先试的明显成效,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深圳的新特质、新名片。
但与发达国家和先进城市相比,城市在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和水平方面仍有较大差距,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未充分考虑气候变化对城市生产和生活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