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合集下载

学历与就业“倒挂”引发对研究生热潮的冷思考

学历与就业“倒挂”引发对研究生热潮的冷思考

近⽇,各省区市教育厅相继公布了2007届⾼校毕业⽣的初次就业率,许多省市⾸次出现了硕⼠⽣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的情况,有⼈把这种现象称之为学历与就业的“倒挂”。

这从⼀个侧⾯给曾经过热的研究⽣热潮敲响了警钟,也使⼈们得以更加理性地思考对于⾼学历的盲⽬崇拜。

研究⽣报考和择业遭遇双重“寒流”近⽇,吉林省教育厅公布的统计数字显⽰,该省2007届⾼校毕业⽣中研究⽣的初次就业率为78%,本科⽣为83%。

同时,⼭西、⼴东等省都出现了研究⽣初次就业率低于本科⽣的情况。

另据报道,⼭东薪酬对⼭东省⼤学毕业⽣的⼀项薪酬调查显⽰,在⼤学毕业⽣职业⽣涯的起始阶段,学历对薪酬的影响⽇趋降低,⽽综合能⼒才是决定毕业⽣薪酬的关键因素。

11⽉发布的《上海⾼校学⽣职业发展与就业研究报告》显⽰,在⽤⼈单位看重的指标中,“学历”被排在“所学专业”“毕业院校”“学习成绩”“知识技能”“实践经验”之后位列第六……与研究⽣就业疲软的态势相对应,近两年来,研究⽣报考情况也出现了拐点,全国硕⼠研究⽣报考率在经历了多年的⾼速增长后明显放缓了脚步,四川、新疆等地的考研⼈数相继出现了近年来⾸次下降的情况。

研究⽣报考、择业正在同时遭遇“寒流”。

读研优先还是就业优先的两难选择就业与学历出现暂时的“倒挂”现象,这对于即将⾯临毕业的⼤学⽣来说⽆疑是有影响的。

读研还是找⼯作?成了⼀些⼤学毕业⽣⾯临的两难选择。

记者采访了10余名在读的研究⽣,多数表⽰考研的⾸要原因是为了更好的就业。

东北师范⼤学2007届硕⼠毕业⽣王佳的⼯作⾄今还悬⽽未定,她说:“当初考研就是为了找⼀个好⼯作,可是现在看来,研究⽣整体的就业形势远不如预期的那么好。

我现在经常劝学弟学妹们,如果条件⽐较理想就先⼯作,早点步⼊职场增加⼀些社会经验也许⽐直接读研更划算。

”另外,“⼀⼼⼆⽤”的⼈也不在少数,⼤四学⽣李雪菲⼀边认真地准备考研,⼀边看见有好的单位来招聘也会去插上⼀脚。

她说:“不能在⼀根绳上吊死啊,考研的最终⽬的也是找⼀个好⼯作,⼆者并不⽭盾。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热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热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如何看待现在的考研热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自20xx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xx年120万,20xx年127.5万,在经历了20xx、20xx、20xx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xx年起,一直到20xx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xx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年份报名人数(万)录取人数(万)报录比例20xx120393.0:120xx128.236.43.5:120xx127.1240.283.2:120xx117.23.6:1 20xx 94.5 332.9:1 20xx 79.7 272.9:1 20xx 62.4 19.53.2:1 20xx 4611.05 4.2:1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199724.25.14.7:1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

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

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

看着昔日的同窗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已略有小成,看着同出校门的本科小弟们生龙活虎地在一个个待遇“低得不能忍受”的招聘摊位杀进杀出,不禁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

考研热的社会现象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研究随着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考研热逐渐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

考研热不仅对高等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就业市场带来了挑战。

本文将对考研热的社会现象以及其对高等教育与就业的影响进行研究和探讨。

一、考研热的社会现象1. 考研热的定义和解释考研热是指现阶段大量大学毕业生选择参加研究生考试的现象。

在当前竞争激烈的就业市场中,不少大学生认为通过攻读研究生可以提升自己的竞争力,获得更好的就业机会。

2. 考研热的原因分析考研热在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当前就业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激烈程度。

由于大学生数量的快速增长和经济形势的紧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

考研热的兴起也与社会对知识人才的需求及对学历认可的影响有关。

3. 考研热的表现形式考研热主要表现为大学生报考研究生的人数呈年年增加的趋势。

每年,国内各大高校报考研究生的考生数量都刷新纪录,考研竞争之激烈可见一斑。

二、考研热对高等教育的影响1. 高等教育的质量提升考研热的兴起迫使高校提升本科教学质量,以满足学生对更高层次教育的追求。

高校改进教学方法、拓宽选修课程、提高教师素质等举措都是为了适应考研热带来的挑战。

2. 高等教育的结构调整考研热促使高等教育结构发生变化,为不同层次的学生提供更多选择。

不仅本科生可以选择攻读研究生,同时,一些非学术性的专业也开始培养硕士研究生,以满足学生对继续深造的需求。

3. 高等教育的竞争加剧考研热导致了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不断加剧。

为了吸引更多考生,高校之间加大了招生力度,提高了研究生培养质量,使高等教育领域的竞争更加激烈。

三、考研热对就业的影响1. 就业竞争的加剧考研热造成了研究生数量的大幅增加,使得研究生就业市场供大于求。

同时,一些单位更加倾向于招聘有研究生学历的应聘者,大幅压缩了本科生的就业机会。

2. 就业岗位结构的变化考研热使得就业岗位结构发生变化,一些本科毕业生原本可以就业的岗位需求降低,而研究生毕业生的需求增加。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

基于人力资本视角的“考研热”分析摘要:知识经济推动下的”考研热”持续升温,基于人力资本理论的私人收益、社会收益比较模型,读研的成本与收益模型,深层次探究人才就业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完善当前人才的应用、选拔、评价制度,对当代大学生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关键词:考研热人力资本视角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4914(2012)09-008-03在当代,知识是人类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源泉,是提高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的决定性因素。

伴随着知识经济时代高新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那些高端技术需要大批高学历的技术人才来开发,人力资源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

随着就业难度的加大,社会对高素质、高层次人才需求的急剧增加,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考研,“考研热”已成为一种不容忽视的社会现象一、直面“考研热”,“黑色一月”如何形成?——基本数据及情况大学生历来被称誉为“天之娇子”,走入“象牙塔”就等于捧上了金饭碗。

然而,近年来的高等教育持续扩招使得天之骄子们的就业形势变得十分严峻。

这样,考研就成为缓解就业压力,扩大就业门路、增加就业砝码的新渠道,同时又能提供一个新的更高更宽的发展平台。

因而,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兴起的“考研热”至今仍方兴未艾,并且伴随着近些年的扩招持续升温,几近高潮。

下面两组数据足以佐证。

但是,从以上两组数据我们同时可以看出,由于“考研热”导致的报考人数连年猛增,使得在国家连续扩招的背景下,研究生的录取率并没有提高,反而呈现一种局部下降的趋势;加之思想观念的变化导致的大学生的“掉价”、严峻就业形势所产生的压力以及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挑战,都促使着人们盲目追求高学历,考研因此就成了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个“黑色一月”。

人们不计成本代价对考研的盲目追求和错误理解,是隐藏在考研背后的对于人才评价、选拔、应用的供需结构性矛盾和制度性缺陷,是人们对人力资本的投资与收益的知识的缺乏。

关于普通高校本科生考研问题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校本科生考研问题的思考

关于普通高校本科生考研问题的思考作者:王品来源:《科教导刊》2013年第16期摘要考研构成了高校教育的一道“风景线”,日益升温的考研热已经不仅仅是一种教育现象,而且它更是一种具有时代特色的社会现象。

在考研浪潮的推动下,如何帮助高校本科生理智地看待考研,做出适合自己的人生规划,是我们每一个高校工作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

关键词本科生考研就业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1 考研还是就业的理性选择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和高等院校的持续扩招,每年的高校毕业生也呈现逐年递增的趋势。

据报道,2013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到699万,比2012年增加19万人,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大学毕业生最多的一年。

面对如此复杂严峻的就业形势,大学毕业生是选择继续深造,加入考研大军,还是走入社会,成为职场中人,直接关系到毕业生今后的人生前景。

那么,如何权衡利弊,在考研和就业之间作出理性的选择,是值得我们深刻探讨的话题。

(1)明确考研目的,切忌盲目跟风。

在现在“全民考研”的时代背景下,很大一部分考研的同学并没有认真思考过自己考研的动机,也没有衡量过自己适不适合考研,只是看到周围同学都在考研,担心自己不考研的话会低人一等,不够上进,于是在好胜心的驱使下“毅然”地加入了考研大军。

其实,毕业生选择考研之前,首先应该明确自己的考研目的,想清楚是否真正对自己所学的专业感兴趣,而且不满足现有的知识和才能,希望通过读研来拓展、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从事相关科学研究、解决专业技术问题的能力。

据调查,①有80.9%的学生考研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学历和能力,以期研究生毕业后有更好的就业前景。

只有明确了考研目的,才能潜心复习备战考研,并且制定长远的研究生学习计划,在读研过程中真正学有所成。

(2)正确认识自我,切忌盲目逞强。

与本科学习相比,研究生的学习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动手能力以及学习的自觉性等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尤其是对于理工科的学生而言,除了需要学习书本上的专业理论知识,还需要在阅读中外文文献,掌握国内外课题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的基础上,进行大量的科学实验。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

曾凯琴考研热现象社会学分析1、国家对人才培养的重视多年前,国家领导人就指出:“培养同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数以百万计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百万计的专门人才,发挥我国巨大人才资源的优势,关系到21世纪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研究生教育是立足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主要途径,肩负着为我国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高层次、创造性人才的重任,是我国增强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支撑力量。

不久前,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印发了《关于深化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意见》,深化我国研究生教育改革。

《意见》中强调要过教育改革,到2020年,要基本建成规模结构适应需要、培养模式各具特色、整体质量不断提升、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的高层次人才培养体系,为进入人才强国和人才资源强国行列提供有力支撑。

可以说,国家对研究生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

2、社会对高端人才需求增加过几十年的沉淀,我国基本已成为人才大国,无论是人才结构还是数量上,都有了较高增长。

但随着知识经济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于大学本科毕业生来说,如果不继续深造不成为高素质、创造性专门人才,就不能满足知识经济对人才的需求,就会时刻有危机感和落伍感。

如果经过研究生阶段的深入、系统的学习,获得研究生学历就能在未来的市场竞争的天平上增加砝码。

3、研招规模扩大和补助提高为满足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国家也加大了研究生培养的力度。

从1999年以来不断扩招,这为本科生提供了更多深造的机会,因此对广大应届本科毕业生来说,考取研究生并非可望不可及的事情,而是完全可以实现的。

虽然从2014年起,研究生教育完全自费,可能会对考研学生会有一定影响,但不断提高的助学金待遇,这基本上能够解决基本生活费问题另外,过申请各种类型的奖学金和勤工助学等形式,基本上能够缓解经济上的困难,如果时间充裕,还可过兼职等方式创造更多收益,这对顺利完成学业创造了条件。

4、在校生有非常有利的考研条件相对在职人员来说,他们有有利的学习环境。

如何看待“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社会现象?

如何看待“考研热”“考公务员热”的社会现象?

“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是当前社会的两个普遍现象。

这些现象背后反映出了人们对于未来职业发展和生活保障的担忧,以及对于高学历、高薪酬、稳定就业等方面的追求。

从一定程度上来说,这种追求也反映了当前教育体制和就业市场的问题。

在教育方面,过分强调知识面积和应试能力,而忽视了学生的创造力、批判思维和实践能力等素质。

在就业市场方面,由于竞争激烈和机会有限,许多毕业生只能选择通过升学或者考公务员等方式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然而,“考研热”和“考公务员热”的存在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

一方面,这种追求可能导致教育资源浪费和人才流失;另一方面,在过度强调学历和资格证书的情况下,可能会忽略个人兴趣爱好、职业规划以及自身价值观等因素。

因此,在看待这些社会现象时,我们应该理性看待,并倡导多元化的职业选择和评价标准。

教育部门也应该加强素质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并为毕业生提供更多适合他们发展的机会。

同时,在就业市场中也需要营造良好环境,在保障安全稳定就业的同时,注重激发个人潜力与创新意识。

有关“考研热”简析

有关“考研热”简析

关于“考研热”的分析摘要:随着我国经济体制和教育体制的改革,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蓬勃发展,大学毕业生的规模不断扩大,“就业难”成为众多高校和大学生难以回避的难题。

通过考研继续象牙塔中的生活提高自己,从而实现成功就业成为一条途径。

因此,“考研热”成为了一个社会热点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考研热”,是否要考研等诸多问题,也成为了大学生们困扰。

文章对“考研热”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原因,利弊,是否考研引言:毕业生就业竞争越显激烈,考研族日益扩大,对“考研热”的研究非常必要。

就此,希望本文对“考研热”的研究分析,能够给予大学生一些参考和启示。

1.考研热的原因就整体的社会氛围而言,考研热的出现与大学生的价值取向有关。

这种价值取向却是大学生对研究生物质和精神环境认知后的理性选择。

[1]深究考研热的原因,主要因为以下几点。

一是大学生自身原因。

这其中又可以分为两种。

有理想型。

大学毕业生面对当今社会的就业压力,将考研作为一种改变命运的途径。

尤其是一些普通地方院校的大学生,希望通过考研脱掉普通大学的帽子,上一所“985”或者“211工程”的大学,成为知名大学中的一员。

他们为了心中的“名校、名师、热专业”趋之若鹜,名校的优越地位无可替代。

对莘莘学子来说,名校就意味着拥有更雄厚的狮子队伍和一流的教学设施以及丰厚的科研经费。

就读“名校”就意味着为自己加固了一道“保险”,可以一劳永逸,在成就感和幸福感大大增强的同时,也博得了更高的社会地位。

尤其是一些由于高考失利,且没有复读的学生,特别希望能够通过大学四年的努力,来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拥有更扎实的理论知识,才能够更好的服务社会,为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

梦想不足以使我们到底远方,但是到底远方的人一定有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梦想,尽管考研路漫漫,走的也许并不潇洒,但是为了能够更好的就业,选择了考研之路。

盲目跟随型。

很多大学生并不是一上大学就决定考研的。

“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看到别人都考,也就跟随大流了。

对考研的看法

对考研的看法

对考研的看法考研一直以来都备受广大学生的关注和争议。

有人认为考研是一种继续深造的好机会,有人则持反对意见,认为考研是浪费时间和金钱。

就我个人而言,我认为考研无论选择与否都有其利与弊,以下是我对考研的看法。

首先,考研无疑是一种继续深造的方式。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大学学位已经不能保证一个人的就业竞争力。

许多行业和职业对于研究生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通过考研,可以提高自己的学历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更有可能获得较高薪资和较好的职位。

此外,通过考研还可以接触到更多深入的学术研究,扩展自己的知识领域,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

然而,考研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考研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备考阶段需要刻苦学习,进行大量的阅读和笔记整理。

此外,考研还需要进行许多模拟考试和真实考试,这对于一个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一种挑战。

同时,考研还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包括报名费、培训费用等。

对于一些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来说,这可能是一种负担。

通过对考研的观察和思考,我认为对于个体而言,是否选择考研主要取决于自身的目标和意愿。

如果一个人对于自己的专业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要研究生学历,那么考研无疑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但如果一个人对于考研只是出于追求名利或者是家庭的期望,那么可能并不适合考研。

除了个体选择之外,对于社会来说,考研对于提高整体的学术水平和人才质量也有积极的意义。

通过考研选拔出来的研究生能够在学术研究和创新上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学科发展。

此外,考研也可以提高教育的公平性,选拔出来的人才更有可能在社会竞争中脱颖而出。

综上所述,对于考研我认为既有好处也有不足。

考研可以提高个人的学位和专业水平,增加就业竞争力,但也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

选择是否考研应该根据个人意愿和目标来决定,而社会也应该对考研提供更好的支持和引导,以促进教育的公平和科研的发展。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

理性浅析当今大学生“考研热”现象研究生考试在我国已经走过了30 多年的历程,曾一度停滞不前,现如今大学生随着就业压力的日益增加,考研已然成为他们的不二选择,成为继高考之后的又一人生转折。

自2010 年起,考研规模连续三年以超过10 万人的速度在增长,可见大学生“考研热”的确是一个需要引起广泛关注的教育现象。

与此同时,考研结构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1、“考研热”出现的原因1.1社会就业压力当今社会,人才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本科大学生已不再是企业碗里的“香饽饽”,它们通过对高学历的严格把关寻求综合素质更高、专业技能更硬的人才。

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大学生供大于求,本科毕业即意味着失业,尤其近几年,硕士博士已基本成为就业市场的主力,本科毕业生的生存空间压缩,就业竞争力连年下降。

为寻求更高的就业起点,部分本科生也只能选择“一考定江山”。

同时由于二三类学校的竞争力远不及一类院校,这就造成了许多大学生通过考研选择211、985 等重点院校或者热门专业提高自己的竞争力。

1.2个人钻研深造追求当然,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有着远大的理想和更高的追求,不只是仅仅满足于在本科阶段学到的皮毛,一心热爱自己的专业,这类青年成就动机水平较高,希望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提高专业水平,以适应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这类考生对所学专业由入门到入迷,觉得大有继续研究下去的必要,他们对学术抱有较高的热情,考研动机多是为了在某一领域获得继续深造的机会,希望能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期待在学术上有所建树,因而产生考研以继续深造的打算,这是研究生的本来含义,也是最原始意义上的考研动机。

另外许多的大学生攻读的本科专业并非自己所喜欢的,可能由于种种原因被迫调剂,为了理想的专业或院校,唯有通过考研这最后一个机会改变命运,1.3盲从心理在“考研热”的影响下,大部分本科毕业生出于各种各样的原因都选择考研,参加各个辅导班,许多在没有自己的人生规划和目标的同学便一味的从众,抱着试试的态度也加入了考研的大军,这样的同学不在少数。

考研热的对策

考研热的对策

考研热的对策
考研热已经成为了现代社会的一种趋势,越来越多的人都希望通过考研来实现自己的梦想。

但是,考研之路并不容易,需要付出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为了更好地应对考研热,以下是一些对策:
1. 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考研复习需要从基础开始,按照一定的学习计划逐步提升。

合理的学习计划可以让你更好地掌握知识点,提高学习效率。

2. 注重细节和基础知识:考研考试注重细节和基础知识,因此,除了重点知识点外,还需要注重基础知识,并且时刻注意细节问题。

3. 多练习,熟悉考题:考研考试的试题类型和难度都是可以预测的,因此,可以根据历年的试题来熟悉考题类型,提高答题能力。

4. 调整心态,保持积极:考研并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会遇到很多挑战和困难,所以需要保持积极的心态,调整好自己的情绪。

5.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应对考研。

总之,考研热不可避免,但是我们可以通过合理的对策来更好地应对考研,实现自己的梦想。

- 1 -。

大学生考研现状分析及相关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考研现状分析及相关的对策思考

大学生考研现状分析及相关的对策思考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大学本科教育由少数人占有的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变,从而导致就业压力剧增、就业形势日益严峻。

同时,在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之间的竞争也过渡到科技的竞争,这就迫切需要拥有丰富知识的高素质人才。

在就业压力和高素质高学历人才需求的双重因素驱动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选择了考研之路。

一、考研的现状据教育部统计,2012年全国共有165.6万名考生报名参加考研,比2011年增加14.5万人,再创历史新高。

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

业内专家解释,对于考研人数每年递增的原因主要是因为毕业生人数增加。

面对就业压力,考研仍是大量毕业生的选择。

此外,专业学位扩招,也是原因之一。

经过分析调查,学生积极的考研动机主要有以下几点:(1)提高专业技能,充实自我。

有的学生认为,本科阶段的学习,专业知识尚浅,基础理论不扎实,专业技能有一定的欠缺,动手实践能力不强,而读研则会有一个更高的起点,更好的平台,使自己能够更加深入学习研究专业知识,提高专业技能,增加知识储备。

(2)增强心理素质,挑战自我。

考研复习中,处处都潜伏着对心理素质的检验,对恒心毅力的考量,对身体素质的试金。

意志薄弱一点的同学,在面对考研复习中遇到困难,很可能选择放弃。

而有些同学则喜欢体验这种过程,因为有压力的考研生活让他们再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和挑战自我的充实。

(3)提高自身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

专科生无人问津,本科生供大于求,研究生供销两旺,这是近几年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形势。

攻读硕士文凭,不仅暂缓了就业压力,而且也提高了自身学历和素质,同时也扩大了就业门路。

(4)为了父母老师和恋人。

有的学生父母对其给予了很高的期望,他们在家人的希望中被推上考研这条路。

有的学生是老师的得意门生,而老师总是向其灌输“高学历、高位置、高待遇”的理念,积极鼓励学生通过考研改变命运。

还有的学生,大学期间谈了朋友,,为了不让恋情付诸东流,于是一方甚至双方共同考研,以期双宿双飞。

再创新高 考研升温背后的冷思考

再创新高 考研升温背后的冷思考

龙源期刊网 再创新高考研升温背后的冷思考作者:来源:《职业》2010年第02期据教育部统计,全国报考2010年硕士研究生人数达到140万人,较2009年增加13%。

这也是2001年以来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的最高纪录,是2001年报考总数的3倍。

今年教育部要求各招生单位要在2009年的基础上按5%~10%减少学术学位招生人数,用于专业学位研究生招生。

同2009年相比,此次专业学位品种增加,还扩大了专业学位中的双证教育,因此吸引了很多应届毕业生和在职人士报考。

由于今年招生规模与2009年基本持平,2010年考研的竞争更激烈。

对于考研人数达到历史最高点的原因,业内专家解释,考研人数的增长主要是因为毕业生人数增加。

面对就业压力,考研仍是大量毕业生的选择。

此外,2010年专业学位扩招,也是原因之一。

大学生就业专家王伯庆博士表示,根据调查的情况,毕业生读研主要的考虑仍为就业。

“就业前景好”(34%)本月仍为国内读研第一位的理由;其次是“想去更好的大学”(26%);而“职业发展需要”和“想做学术研究”分别占19%;另外,值得注意的是,“随大流”者占4%。

王伯庆认为,继续深造并不一定能带来更光辉的前程,是否选择读研究生关键在于是否符合自己的职业理想和规划。

新东方文化发展研究院院长徐小平提醒大学生,考研一定要有明确的职业目标。

他认为,读死书而不考虑就业可能,求学位而不追求就业技能,是中国教育最大的弊病之一。

回顾一下我们发现,因为大专生就业难,所以大家都去专生本;随着大学生就业难,考研成了热点;接着出现研究生贬值现象,人们蜂拥出国;之后又海归就业难(海归就业的症结不在于留学,而在于不顾职业目标的留学)……这个弊病已经到了非改不可、不改足以引起严重个人与社会后果的时候了!因此,读书考研要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要有职业目标。

徐小平建议考研之前,三思而行:第一,读研之后的就业是否有合理保障?第二,你对读研的专业和就业岗位是否有必要的兴趣与合理激情?第三,该学位是否是你目标职业的从业资格、必要条件?对上述三个问题想清楚了才能去考研。

“考研热”现象探析

“考研热”现象探析
研 基 地 ”的 出 现 是 当 代 大 学 精 神 沦 丧 的 一 种 表 现 。
(一 ) 烈 竞 争 打 乱 了 本 科 教 学 秩 序 剧 “ 研 热 ” 的 最 直 接 影 响 就 是 加 剧 了 考 学 生 的竞 争 压 力 。很 多 大 三 的学 生 提 前 参 战 , 原 本 就 激 烈 的竞 争 变 得 更 加 白热 化 。 使
的原因涵盖 了社会发展 的各个方面。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 , 已经走到了一个两难的分岔路 , 对 “ 针 考研热 ” 现状进行研
究生制度改革势在必行 。 [ 关键词 ] 考研热 ”; 响 ; “ 影 归因 ; 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 [ 中图分 类号 ] 6 3 G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 ] 04 7 7 ( 0 )4 0 4 — 4 10 — 0 72 8 — 1 1 0 0 0
外 活 动 (包 括 必 要 的 体 育 活 动 )和 人 际 交 趋 势 。由 于 考 研 热 的 一 边 倒 , 需 求 信 号 早 其 由 于 “ 研 热 ”的 冲 击 , 少 大 学 置 高 考 不
[ 收稿 日 ] 0 7 1— 7 期 2 0 — 2 2 [ 作者简 介 ] 秦臻 (92 ) 女 , 18一 , 山东枣庄人 , 曲阜师范 大学教育 科学 学院 20 级教育经 济与管理专业研 究生 , 05 主要从 事学校
范 ”的 考 试 先 生 ;“ 研 基 地 ” 内 毫 无 p: - 考 k ̄
规 模 的 扩 大 , 会 上 有 关 “ 研 ”的 批 判 、 社 考 “ 研 热 ”现 象 , 得 我 们 思 考 。 考 值 “ 研 热 ”究 竟 是 否 会 导 致 研 究 生 培 考 养 质 量 的- F降 ? 对 选 拔 高 层 次 的 人 才 回 产 生 什 么 积 极 作 用 ? 又 会 给 我 们 带 来 怎 样 的

军队院校考研热的冷思考

军队院校考研热的冷思考

军 队院校 考研 热 的冷 思 考
韩 兴龙
( 国防科 学技术大学 理学院 ,湖南 长沙 4 0 7 ) 103
[ 摘
要 ] 经历过 四年 象牙塔 的生活之后 ,行将毕 业之 时 , 去何从成 为 了每一个毕 业生不得 不思考 的 何
问题 。有这样一个群体—— 考研 族 ,他们 ,义无反顾 的踏 上漫漫考研路 ,选择继 续求 学的生活。 而近 年来 ,在 这个考研 大军中,又 出现 了一个不可忽略的新群 体—— 军校 大学生。是 什 么促使 越 来越 多的 军校 本科 学 员也 毫
Ab t a t f rf u —y a f n te io y twe ,i h s b c me a S I U r be t e g a u tsf c a h r e sr c :A t o r e rl e i v r o r t a e o eI S p o lm h rd a e a e t tw e e t y e i h O h h s o l o h r s a go p w o s tfo n t e ln o d o k n r d ae e an w t o th s ain a d c o s u t e h u d g .T e e i ru h e o t o h o g r a f t i g g a u t x l i u e i t n h o e f r r a h t o h su y Ho e e c n l td . w v rr e t e y,e re e oo y n me l ay c l g a est a a me g sa n w c l n a d mi tr ol ec d t t n’ t ei n r d i e h c g o .W h ts u st e t b e a p r h m o

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

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分析近年来,我国年考研人数高速递增,考研热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焦点。

因此,分析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成因及对策,对于大学生理性对待考研、健康成长成才有着重要的意义。

同时,本研究也能为将要立志于考研的学子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借鉴。

本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式,问卷调查的调查对象以教育科学系的学生为主,同时涉及英语系、物理系等系学生;调查对象的男女比例近似1∶1。

调查共发放问卷100份,回收98份,其中有效问卷为86份,有效率为86.00%。

因时间与精力有限,访谈调查的对象仅限于教育科学系的部分考研学生。

一、大学生考研存在的问题(一)考研动机不端正不同的动机会使人们以不同的态度对待客观事物。

大学生的考研动机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考研态度,也影响着他们读研期间的学习态度。

调查发现,大学生的考研动机主要是找一份好工作(42人)、迫于就业压力(28人)、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38人)、学术研究(5人)、父母期望或要求(16人)、受同学与朋友的影响(12人)、爱情需要(4人)、换专业学习(5人)等。

其中,排在前三名的依次是找一份好工作、提升自身素养和能力、迫于就业压力。

明确表示考研的目的是为了“做学术”的学生只有5个。

这说明部分大学生存在考研动机不端正的问题。

在问到考研时报考专业选择的依据时,对“所选专业感兴趣,想进行深入学习”的只有44人,而有相当一部分学生选择了“考上研就行,专业无所谓”(23人)、“该专业就业前景好,好找工作”(20人)、“冷门专业容易考取”(9人)。

还有学生明确指出“如果毕业后能找到一份好工作,即使考上了也可以放弃读研”。

但是如果大学生仅仅为“考研而考研”,这对他们未来的事业成长与发展并没有太大的益处,甚至会产生更严峻的就业压力。

另外,当前大学生考研人数虽多,但是致力于做学术研究以成为适应国家需要的高层次人才的学生并不多,许多人考研只是为了毕业后好找工作,获得较高的收入。

考研热原因及建议与应对措施

考研热原因及建议与应对措施

考研热原因及建议与应对措施一、考研热原因1.1 就业压力推动在当今社会,就业压力逐年增大,许多毕业生面临就业难的问题。

为了提高自身的就业竞争力,许多大学生选择通过考研来规避就业风险,进而推动考研热的形成。

1.2 学术追求驱动一部分学生选择考研是出于对学术研究的热爱和追求。

他们希望通过考研进一步深化专业知识,拓展学术视野,为未来的学术研究和职业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1.3 社会认可度高社会对高学历的认可度较高,认为高学历代表着高能力。

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为了获得更好的职业机会和更高的社会地位,选择考研来提升自己的学历水平。

二、建议2.1 提升个人素质考研热现象的背后反映出了学生综合素质的不足。

因此,建议学生在备考过程中注重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包括英语能力、计算机能力、沟通能力等,以更好地适应未来的职业发展需求。

2.2 优化学科设置高校应优化学科设置,根据市场需求和学科特点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安排,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就业竞争力。

同时,高校还应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3 改革招生制度招生制度对考研热现象也有一定的影响。

建议相关部门改革招生制度,逐步推广研究生招生多元化录取模式,注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的考察,避免单一的考试成绩作为唯一的录取标准。

三、应对措施3.1 强化导师引导在研究生阶段,导师对学生的影响至关重要。

因此,应强化导师对学生的引导作用,建立师生互动机制,加强师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研究生生活和学习。

3.2 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科技的发展和创新的需求,学科交叉融合已成为一种趋势。

高校应积极推进学科交叉融合,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学科学习,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做好充分准备。

我国“考研热”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考研热”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我国“考研热〞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我国“考研热〞问题的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的不断扩招,高校本科毕业生面临着工作难找、工资低、就业压力大的严峻形势。

在这种背景下,考研已日益成为多数大学本科生选择的道路。

分析高校大学生考研热的深层次原因,并针对考研热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建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考研热;现状分析;对策研究1 高校学生“考研热〞的现状概述由于目前我国高校招生的不断扩招,受到就业难等现实压力的困扰,很多学生选择了继续留守校园,考研将校园生活进行到底已经成为很多高校应届毕业生的重要选择之一。

根据调查资料的结果显示,由于2000年前后我国高校本科生就业行情总体较好,我国200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为46万人;而随着高校扩招的加剧和就业困境的压力,2021年研究生报名人数预计约增加到180万人,增幅为391.30%。

从全国范围来看,考研现象不断升温,并附带带动了考研培训市场持续多年的火爆、考研书籍的热销,“考研热〞已逐渐陷入一种疯狂的境地。

为了提升学生考研成功机率,很多院校都专门开辟了“考研专用教室〞,专门用于局部学生的考研复习使用,海天、文登、启航等一系列考研辅导班不断增加招收的人数。

种种迹象无不说明考研热在不断升温。

2 高校学生“考研热〞的原因分析2.1 在综合国力的竞争中国家重视高层次人才的培养随着现代社会国际竞争的日趋剧烈,国家与国家的竞争主要集中在人才的竞争。

尤其是高层次人才的培养,成为各国人才培养的重要范畴。

研究生教育作为更高层次的、更为专业化的教育,以培育适应社会开展需要的专门人才为目标,肩负着为民族振兴培育人才的重任,对于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具有重要的影响。

江泽民同志曾强调,培养与现代化要求相适应的高素质劳动者和专门人才,这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开展的全局。

推行“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是导致我国近年来加强研究生教育的重要政策背景。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

对考研热的看法近年来,考研热持续升温。

无论是高校内外,还是社会大众中,考研都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对于考研热,人们的看法不一,有人支持,有人质疑。

笔者认为,考研热虽然存在一些问题,但在当下的教育背景下,仍然具有积极意义。

首先,考研热体现了人们对知识的追求。

在当今竞争激烈的社会环境下,知识成为了最宝贵的财富之一。

考研是提升知识水平、开拓思维的一种有效途径。

因此,考研热可视为人们对知识追求的一种表现,体现了他们对未来发展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其次,考研热有助于提高国民素质。

通过考研,学生能够接受系统化、深入的学习训练,培养扎实的专业知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这将为未来的学术研究、科技创新、社会服务等方面提供坚实的人力资源支持。

从宏观角度来看,考研热对于国家的发展与进步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再次,考研热有助于提升就业竞争力。

目前的就业市场,岗位需求量大,竞争激烈。

考研所带来的专业知识和研究能力的提升,无疑会使求职者在就业市场中更具竞争力。

而且,一些高薪、高端岗位常常对考研背景持有更高的青睐。

因此,考研热对于提升就业竞争力有一定的积极影响。

然而,要客观看待考研热所存在的问题。

首先,考研热压力过大。

因为考研的竞争激烈程度,许多考生为了追逐高分,不得不进行长时间、高强度的备考。

这不仅增加了考生的压力,也容易导致身心健康问题。

其次,考研热容易造成资源过度集中。

优质教育资源在考研热下会更加偏向于重点高校和热门专业,而其他学校和专业的发展却相对滞后。

这会加剧教育资源的不均衡现象,不利于整个教育体系的全面发展。

因此,对于考研热,我们既要肯定其积极意义,也要面对其中存在的问题。

针对问题,学校和社会可以采取一些措施来加以解决。

例如,学校可以优化教育资源的分配,增加研究生招生名额,并提供多样化的科研项目。

同时,考生也要理性对待考研,不要过分追求分数,而是重视自己的兴趣和发展方向,避免盲目从众。

综上所述,考研热在当前的教育背景下具有积极意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研热背后的冷思考
近年来,“考研热”逐渐成为人们经常谈论的话题。

自200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人数首次超过百万以来,考研大军逐步壮大,2005年120万,2006年127.5万,在经历了2007、2008、2009的三年下降之后,从20XX年起,考研人数强势反弹,20XX年140万,20XX年151万,20XX年更是达到史无前历的165.6万,考研人数历史记录不断被刷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然“考研热”高烧不退,硕士生的实际就业情况却年年下降,数据显示,从2005年起,一直到2009年,硕士生就业率连续下降,而且2009年和20XX年,硕士生的就业率连续两年均不及本科生。

图表1 97-08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考与招生情况表
97-08年考研报名人数与录取人数比例统计
年份
报名人数(万)
录取人数(万)
报录比例
2008
120
39
3.0:1
2007
128.2
36.4
2006 127.12 40.28 3.2:1 2005 117.2 32.494 3.6:1 2004 94.5 33 2.9:1 2003 79.7 27 2.9:1 2002 62.4 19.5 3.2:1 2001 46 11.05
2000
39.2
8.5
4.6:1
1999
31.9
6.5
4.9:1
1998
27.4
5.8
4.7:1
1997
24.2
5.1
4.7:1
此一现象的原因不妨从两方面来找,一是考生自身心态方面。

职业发展不明朗,对自身的未来缺乏明确的目标规划,单纯为回避就业压力、提高文凭或是满足虚荣心等而考研,结果两三年研究生读下来,走出校门却发现外面的世界已换了新天地。

在择业时,没有本科毕业生年龄优势和闯劲,又缺少博士毕业生的高学历和社会经验,昔日的天之骄子最终沦落为上不着天,下不着地的“夹心层”。

看着昔日的同窗
经过两三年的打拼已略有小成,看着同出校门的本科小弟们生龙活虎地在一个个待遇“低得不能忍受”的招聘摊位杀进杀出,不禁感叹,“不是我不明白,是这世界变化太快”。

二是研究生教育体制方面。

我国现行的研究生的课程、培养目标、培养方式还是30年前定的,当年的硕士培养定位很高,而且是以学术型为主。

抛开所培养出的研究生是否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不论,也就是说从各高校出来的研究生主要是学术研究型人才,社会应用性不足。

因此,除非是都去搞学术研究,否则要找到一件称心如意的工作还真不是件容易的事,这样看来,硕士研究生就业率不高的现象也就不足为奇了。

高校学生将漫长的暑假完全用于复习考研,从而为我们的考研热再加一把火,这应该是一件好事,至少,这是高校学生热爱学习的一种表现。

今天,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都深刻地认识到,“六十分万岁”的时代,早已经一去不复返,仅仅混一张本科文凭,现在看来,已经是很容易的事情,因此,为了提升自己的实力,他们自我加压,认真学习,用三四年前的高考拼搏精神再一次武装自己,在考研道路上艰难跋涉。

不过,我们再追问一下,这股来势汹汹的考研热,究竟是因何而起呢?那么,我们可能就不会为考研热叫好了。

高校学生们不惜代价拼命考研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工作。

为什么找一份工作就必须考研呢?这可能与我们这个社会在招聘人才时的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有关。

因为重视学历甚至是“唯学历论”,所以,学历越高的,竞争力也就越强。

为了让自己拥有更重的竞争筹码,高校学生必然放弃休假放弃实习而为考研放手一搏。

而从用人单位来看,似乎自己员工的学历越高,单位的外在形象也就越完美,人气与底气也就高人一等。

于是,你招专科的,我就要招本科;
你找本科的,我就要招硕士;
你招硕士的,我就要招博士。

参聘学生与用人单位相互竞争,就像哄抬物价一样,让整个社会对学历的要求越来越高。

这样的恶性循环,也许对用人单位并没有直接的影响,而对于急于谋求一份工作特别是一份可心的工作的大学生而言,“求职成本”就会被无形扩大。

据调查,许多大学生,为了考研而不得不购买各种资料,不得不参加各种辅导,一次考研所耗费的资金,有的甚至高达万余元之多。

而这么一笔巨大的投资,显然,高校大学生,只能将其转嫁到父母的身上。

所以有人说,不读大学,一辈子受穷,而读了大学,则马上就穷。

“唯学历论”,导致的最为直接的后果就是,我们的教育投资,越来越大,大到许多家庭根本就无法承受。

过分追求高学历,不仅导致“学历贬值”,更容易陷入认识的误区,忽视了实践能力的培养。

对用人单位来说,过分追求高学历人才,加大了用人成本。

再者,我国高等教育远未大众化,受高等教育的人还较少,让他们从事一般劳动,是高级人才的严重浪费,也使低学历者失去合理竞争工作岗位的机会和权利,加大了就业市场的压力。

盲目寻求高学历的人才,其实是一种典型的浮夸病。

这其实也是社会资源的极度浪费与贬值。

如果一份校园保安也必须拥有中国公安大学硕士的学历,那只能说,我们的教育越来越没有价值。

这不仅无法创作价值,相反,它还会逼迫整个社会为此而付出巨大的代价。

因此,我们必须从正本清源。

工作与专业,强调的是对口;
岗位与发展,强调的是能力。

盲目追求高学历而引发诸如考研热考博热,与教育,与工作,都是背道而驰的。

我们的职业教育,为什
么得不到充分的发展,与盲目追求高学历也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

鉴于此,考研热,必须要引起我们整个社会的冷思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