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合集下载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李清照这首《如梦令》是“天下称之”的不朽名篇。

这首小令,有人物,有场景,还有对白,充分显示了宋词的语言表现力和词人的才华。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李清照《如梦令》的原文及赏析,希望对你有帮助。

原文:如梦令李清照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赏析:《如梦令》,写的是词人一次郊游归途中匆忙间“误入藕花深处”的事。

稍加品味,词人心中的无比喜悦可以悟得。

去野外风景绝妙处“溪亭”游玩应该欢快,因为欢快就喝过头了酒,因为醉酒后沉沉睡去在太阳快落山时醒来才匆忙驾船回家;这喝酒是助兴,喝醉酒是爽朗尽兴。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表明临出荷花荡还赏看到了满滩鸥鹭从荡中齐飞出的壮观场面;即惟其晚归才见到了这平时难得见到的.美妙画面,心情定然转生愉快。

归结起来,青年时期李清照的生活由自己意愿而定,大抵以美满尽兴为终极追求目标,人生潇洒,情趣率真。

词中只是写到“满心欢乐”吗?笔者认为,“惊险刺激”在文本中也多有交待。

一个青年女子郊游到“日暮”,路途行走就有不便,此一险;因为“沉醉”于酒恰才醒来,头脑昏昏沉沉,又加上天已擦黑,辨不清方向,此二险;荷花荡水域到处荷到处花,本想撑船回家却终于“误入藕花深处”离开家里反而更远,此三险;天黑心慌,手忙脚乱,“惊起一滩鸥鹭”的同时也极有可能就惊吓了自己,此四险……而所有这些,倘凑巧造成自己醉眼心慌、手忙脚乱而哐铛入水,则是天大的惊险。

以致于如今追忆起来,仍然心悸而魄动;这从词的开头“常记”一词可以体会出来。

词人在对暮归途中迷路的描述,用“争渡,争渡”这种反复的修辞手法,活画了她的焦虑慌张及手脚并用划船的情形。

请看,词人怎能不急呢?连鸥鹭水鸟也倦飞而归巢,而自己竟然迷路了。

因此,描述那种水鸟成片惊起的动作形象实在是反映自己心情的焦灼,或者说,“满滩鸥鹭”惊飞正是词人意乱神散情形的映衬,以景衬情,写照真实。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李清照(1084年3月13日-1155年),号易安居士,济南人。

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李清照的《如梦令》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原文: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如梦令》参考注释:①雨疏风骤:雨点稀疏,晚风急猛。

②浓睡不消残酒:虽然睡了一夜,仍有余醉未消。

浓睡,酣睡。

③卷帘人:有学者认为此指侍女。

④绿肥红瘦:指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清照宋词:《如梦令》赏析:这首小令是李清照的奠定“才女”地位之作,轰动朝野。

传闻就是这首词,使得赵明诚日夜作相思之梦,充分说明了这首小令在当时引起的轰动。

又说此词是化用韩偓《懒起》诗意。

韩诗曰:“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

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

”但李清照的小令较原诗更胜一筹,入木三分地刻画了少女的伤春心境。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两句写昨夜的风很急,还淅淅沥沥的下起小雨;晚上又饮了一些酒,睡的很沉,直到早上醒来酒意还没有完全退去。

一开始就将整首词的时间、环境勾勒得十分清楚。

“雨疏风骤”十分恰当的写出了暮春的特点,风吹的紧而雨却是疏落,四个字即使人能够感受到暮春的气息。

“浓睡不消残酒”则写出了人物现在的状态,刚刚醒来略略还带些酒意,一副慵懒的模样,这种状态下最容易想起昨夜的雨疏风骤,隐隐心底还藏着些许心事,这样就顺理成章地引出下文。

上下两句前者写室外,后者写室内,转折的巧妙恰当,灵动自然。

经历了一场风吹雨打,主人公心中十分想知道园中的海棠是否花瓣零落,令人不忍面对,因此急急地向“卷帘人”询问。

一个“试”字,写出了人物心中的担忧,她不愿意春天就这么快的过去。

“试”字将不忍问却又忍不住想知道的矛盾心理刻画的淋漓尽致。

孰料,“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这让她出乎意料,虽然她内心渴望海棠依旧,但自己也明白风雨之后必是花事凋零,所以“卷帘人”的回答给了她意外的惊喜。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的赏析导语:如梦令曲折婉转的勾勒了一个生活细节,反映了作者的内心世界,以下是由小编为您整理的《如梦令》的赏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还时常记得出游溪亭,一玩就玩到日黑天暮,深深地沉醉,而忘记归路。

一直玩到兴尽,回舟返途,却迷途进入藕花的深处。

大家争着划呀,船儿抢着渡,惊起了满滩的鸥鹭。

溪亭:临水的亭台。

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这首《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以尺幅之短给人以足够的美的享受。

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末,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低上,呼之欲出。

,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如梦令(2)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

纳兰性德《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赏析高永丰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

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

还睡,还睡。

解道醒来无味。

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康熙十五年(1676)考中进士,授乾清门三等侍卫,后循迁至一等,常随从康熙皇帝出巡南北,有机会领略到了塞外风光与守卫边疆战士的艰苦生活。

而《如梦令》就是他的作品中极具感染力的一首塞外词, 我们可以从中真切地感受到他豪迈中所渗透着的孤独忧伤的情怀。

1682年三月,正值风华正茂的纳兰性德随从康熙皇帝出山海关,到辽东一带巡视。

在征途中,诗人伫立塞外,思古旷今,面对着雄伟的营地与变幻的气象,把奇景与个人“梦里不知身是客”的感伤摄入笔中,创造出情景高度交融的境界。

开句“万帐穹庐人醉”给人想到边塞战士夜晚葡萄美酒夜光杯以及团团簇簇篝火的喧闹场面,但这种动态的情景与“天苍苍,野茫茫”的寂静、空旷的塞外产生强烈的对比,使作者在热闹中抽离出来,深刻体验到个体的渺小与短暂热闹,思乡的念头也就更加强烈,孤独感也就由然而起,使人欲罢不能,所以只能借酒麻痹自己。

而“人醉”,可以看成是边塞战士思乡情怀的一种无奈的解脱方式,与万帐穹庐同醉,与天地星辰同醉,借醉摆脱思乡熬过难以入睡的寒冷夜晚;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是作者自身的塞外体验,初春的北方冷风呼啸异常寒冷,喝喝酒暖暖身子,沉醉中不仅想起遥远的家人,异常感伤。

接着作者在寂寞的醉态中遥望星空,竟然发现“星影摇摇欲坠”,星影为什么会摇摇欲坠呢?因为星空在夜色下发出一眨一眨的光芒,对于醉酒的人来说,看到的事物都是摇摇晃晃的,所以挂在天上的星星给醉酒的人产生一种随时掉落的感觉。

人醉与星影的欲坠产生一种异质同构的心理态势,表现了一种失落、落寞的心情。

现代格式塔心理学派认为在外部事物的存在形式、人的视知觉组织活动和人情感以及视觉艺术形式之间,有一种对应关系,一旦这几种不同领域的“力”的作用模式达到结构上的致时,就有可能激起审美经验,这就是“异质同构”。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两首《如梦令》词赏析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晚年遭际坎坷,故其词从创作风格上看明显分为前后两期。

前期多描写青少年时期生活,表现出她对大自然的喜爱或对爱情的追求和纯真;后期则主要描写个人遭遇,抒发故国之思,渗透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

其词善用白描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绘细腻心情,语言风格明快自然,朴素清新流转如珠,充分体现词应“协音律”、“别是一家”的创新主张。

下面试赏析比较李清照的两首《如梦令》词来理解其词的风格和特点。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两阕,一是广为传诵的“昨夜雨疏风骤”,一是情趣盎然的“常记溪亭日暮”。

两词均为小令,结构和音律上都是单词,33字,7句,5仄韵,一叠韵。

两词的共同之处是:1.从表现手法上都侧重勾勒线条,写意传神,往往通过一两个字,一两句话,达到概括表现主题的目的。

2.从表现内容上看,也都是反映作者青少年时期的生活,都从醉酒、花美等自然界的变化中刻画主人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和青春的朴素感情。

但从用语、造词以及意境内的创造上去把握,我们也可以从这两首词中看出李清照创作的不同时期不同特色和诗人不同的语言表现技巧。

一、用语、造句一“平” 一“奇” 。

“常记溪亭日暮”一词所记述的内容十分平淡,“常记”表明所叙是一件时常引起词人回忆的往事,是少女时代一次郊游活动的剪影。

小令十分自然地引出了郊游事件:词人曾经饮酒溪亭,被自然界景致和美好生活气氛所熏染,以致“沉醉”迷途,而又“误入藕花深处”的处境,以致慌乱击桨,“惊起一滩鸥鹭”的奇遇。

作者用语、造句一如内容一样的平实、自然。

但由于作者剪辑嫁接得体。

短短三十三字,便成就一幅极有情致的生活图景,从而首开“以寻常语绘精美图”之先河。

“常记”两句起的仿佛平了些,然而却自然和谐,似乎是面对知己叙述一个日常的故事,实际上已将读者带到作者所特设的词境中去,为下句的层层转折作了铺垫,颇有《红楼梦》写王熙凤之笔法。

接下来三个情态动词“误”、“争”、“惊”亦是寻常用语,但三个词连为一体、一气呵成,却正好生动地勾勒出一幅“荷池荡舟惊鸟”的风俗画。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词作赏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原文】如梦令①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赏析】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

古诗词:纳兰性德《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纳兰性德《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原文译文赏析

古诗词:纳兰性德《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原文译文赏析《如梦令·纤月黄昏庭院》清代:纳兰性德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

知否那人心?旧恨新欢相半。

谁见?谁见?珊枕泪痕红泫。

【译文】黄昏时的庭院,纤月当空,两人情话绵绵,醉意也渐渐消减。

现在,情人已长久未来相会,不知那人心,是真情?还是假意?旧恨新欢,旧情新怨,交织在一起,说不清,理还乱。

有谁能见到我忧伤思念,长夜难眠,脸上红泪涟涟,浸湿了珊瑚枕函。

【赏析】这首词的前两句“纤月黄昏庭院,语密翻教醉浅”是对往日感情的回忆。

那个时候,正好是黄昏,一轮新月笼罩整个庭院,虽然没有落霞孤鹜,却有长天秋水。

词人十有八九是因为心有牵绊,所以就借酒消愁,但是恋人却翩然而来,悦然相伴,说着绵绵的情话,情意真是缠绵,原本浓浓的醉意都被这些缠绵给驱散到九霄云外了。

这回忆的甜美,如饮醇醪。

这大概是那些富贵人家原本就有迟眠晏起,俾昼作夜的好习惯,况且纳兰性德是个公子,白天要在书房读书,要学习骑射,放学归内时,差不多天色已晚,因此所写诗词都以“夜景”居多。

后面一句“知否那人心”把词人从美好的回忆里带到了残酷的眼前。

真不知道离别后,恋人心里怎么想,说不定早就把自己忘了,虽说“旧恨新欢相半”,事实上很有可能迷上新欢,而忘记旧恨。

这里仿佛句句都是埋怨的语气,声声都是质问了。

有道是多情自古空余恨,埋怨也没有什么用处,所以词人只好幽独孤单,相思彷徨,以泪洗面而不能入睡。

“红泫”二字足以看出纳兰性德思念之孤楚。

描写恋人约会只用了“纤月黄昏庭院”六个字,描写被抛弃的悲哀也只用了“珊枕泪痕红泫”,可以说简约精练到了极点。

整首词词人之悲伤已自不待言,然而亦是空惆怅,徒奈何,所以只能对浩渺苍天发一声:谁见?谁见?以决绝之问收尾全篇。

扩展阅读:轶事典故之纳兰与红楼梦轰轰烈烈的“红学”研究已经进行百载有余。

其中有不少文宿巨匠参与研究,取得不少成果和进展。

不但毛泽东对《红楼梦》研究有评述,就是前溯百载,清代的皇帝、公子王孙也侧身其中。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作者:————————————————————————————————日期:【如梦令】[1]ﻫ万帐穹庐人醉[2],ﻫ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ﻫ又被河声搅碎[3]。

ﻫ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4]。

ﻫ【注释】:[1]这首词是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扈从东巡时所作。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2]穹庐:圆形的毡帐。

ﻫ[3]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ﻫ[4]解道:知道。

【分析】:ﻫ这首词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开头两句"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尤其广为传诵。

此词描写了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ﻫ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ﻫ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ﻫ莫教泪洒英雄ﻫ【分析】:ﻫ据说,"弹琴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境,处居庸关内。

容若扈从至此,在苍劲的秋风中,极目关塞,忽起兴亡之感,遂写下了这一首气韵苍凉的《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弹琴峡,现难以确考。

ﻫ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沁园春】ﻫ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7]。

ﻫ【注释】:[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时纳兰性德23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宋代女词人李清照的词作。

这是一首忆昔词,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李清照《如梦令》原文及赏析,欢迎阅读!【原文】如梦令【北宋】李清照常记溪亭①日暮,沉醉②不知归路。

兴尽③晚回舟,误入藕花④深处。

争渡,争渡⑤,惊起一滩鸥鹭。

【注释】①溪亭:溪边的亭子。

②沉(chén)醉:陶醉。

③兴尽:游兴得到了满足。

④藕花:莲花。

⑤争渡:怎么才能把船划出去;争:怎。

【翻译】那是一个多么快乐的日子!醉意未消,暮色苍茫,泛舟误入荷花深处,惊动了水鸟,扑哧哧全飞起来了。

置身于这样优美的情景中,诗人怎不满心欢快呢?【赏析】这是一首忆昔词。

寥寥数语,似乎是随意而出,却又惜墨如金,句句含有深意。

开头两句,写沉醉兴奋之情。

接着写兴尽归家,又误入荷塘深处,别有天地,更令人流连忘返。

最后一句,纯洁天真,言尽而意不尽。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留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嘎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原文、赏析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原文、赏析

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出自清代纳兰性德的《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原文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纳兰性德(1655-1685),满洲人,字容若,号楞伽山人,清代最著名词人之一。

其诗词“纳兰词”在清代以至整个中国词坛上都享有很高的声誉,在中国文学史上也占有光采夺目的一席。

他生活于满汉融合时期,其贵族家庭兴衰具有关联于王朝国事的典型性。

虽侍从帝王,却向往经历平淡。

特殊的生活环境背景,加之个人的超逸才华,使其诗词创作呈现出独特的个性和鲜明的艺术风格。

流传至今的《木兰花令·拟古决绝词》——“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

”富于意境,是其众多代表作之一。

创作背景:有的论者认为,纳兰除先后娶妻卢氏、官氏外,尚有侍妾一人名沈宛。

也有的论者以为,纳兰有表妹,与之曾有婚约,后被选人宫中,但情深不泯,纳兰未人值侍卫时,曾乔装僧人人宫探视,等等。

说法不一,但皆认为作者是因为失去爱人,为表达自己的痛苦相思之情,写下了这首词。

赏析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

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

“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

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轳金井”这一意象,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

玉虎,辘轳也。

“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

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

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

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

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悲凉绝美李清照《如梦令》译文及赏析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悲凉绝美的李清照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杰出女词人之一。

她的作品多以爱情为主题,情感真挚且精妙绝伦,尤以《如梦令》更为广为传诵。

本文将对《如梦令》进行译文赏析,带您一同感受这首词的韵味。

《如梦令》通过对溪亭日暮、舟归、误入藕花深处的描绘,展示了词人迷失于爱情中的无可奈何与悲凉之感。

下面是我为您翻译的《如梦令》: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这首词以景物描写构建了一个情感的背景。

词的第一句“常记溪亭日暮”直接勾勒出一个将夜幕降临与情感交汇的地点。

溪亭的存在使得词人可以远离外界的喧嚣,沉浸在自己的情感之中。

第二句“沉醉不知归路”展示了词人对爱情的沉溺,将自己完全融入其中,仿佛已经失去了回归现实的道路。

接下来的两句“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进一步强调了词人陷入爱情迷惘的状态。

她错过了舟归的时机,无法回到原先的生活,就像被误入了藕花丛中般困扰。

最后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激发起词人迫切渴望改变现状的决心。

这里的“争渡”意味着词人希望尽快摆脱困境,而“惊起一滩鸥鹭”则象征着词人内心的不安和焦虑。

这首词通过对所处环境和词人情感的交融揭示了深沉的悲凉与绝美。

溪亭日暮的景象为词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使她能够在这片静谧的世界中沉思迷醉。

然而,这种陶醉却引发了她找不到归途的问题,情感上的沉溺使得她无法回到现实生活中。

这种迷失与困扰使得词人的心灵深处充满了哀愁和无奈。

最后的两句“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则更是突显了词人对此境地的不满和焦虑,她渴望通过“争渡”改变现状,摆脱眼下的困境。

李清照的《如梦令》以其悲凉的情感、细腻的描写以及巧妙的意象引起了人们的共鸣。

她通过这首词展示了女性在情感世界中的艰辛与挣扎,将个体的情感体验与普遍的人类情感相结合,成为了传世之作。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

李清照《如梦令》赏析李清照《如梦令》赏析1李清照是处于南北宋之间的女词人,她的词是婉约派的代表,更加上她女性特有的灵性,她的词就比“男子作闺音”来的真切,把女性特有的感觉用来写词就更加要妙宜修,更加能够把女子的内心感受表达的淋漓尽致。

很多人都对她那首晚年更加成熟的《声声慢》评价很高,而我认为她早年的一些作品也很耐人寻味,比如这首《如梦令》就写的很好,下面我就谈一下我自己的一些感受。

时间:昨夜——今早地点:庭院——香闺环境:雨疏风骤人:卷帘人(答者无心)——主人公(问者有心)物:海棠(依旧)——海棠(绿肥红瘦)首句“昨夜”点明时间,在交代“雨疏风骤”发生在昨夜,同时也表明词中所写已是第二天天明发生的事了,也可以知道天明后已是风停雨霁。

“雨疏风骤”,疏者,狂也,谓雨大;骤者,急也,谓风狂,可见天气之恶劣,那么隐含其间的是女主人公昨夜心情不是很好,可以猜想是因为恋人远在他方,没有人陪伴在自己的身边,内心感到苦闷,那么女主人公都有那些行为表现呢?接下一句“浓睡不消残酒”就交代了她的行为,原来是喝了酒。

一个人喝酒,孤独之感油然而生,真是“举杯消愁愁更愁”,在加上下着冷雨刮着凄风,就不能自已地喝的多了。

从那里可以看出来呢?“浓睡”二字说明睡觉的时间之长,而“不消残酒”补充说明喝的酒一定很多,到第二天早上还酒劲未消,可见昨夜喝酒的情形。

但是是真的醉了呢,还是不愿意醒呢,到此时我们尚且还不清楚,有待进一步的分析。

第三句的“试”字用的好,“试”字不仅把女主人公怀着疑问、小心翼翼的心态传达出来,而且把女主人公的害怕的微妙心理刻画的惟妙惟肖,她是怕海棠花在风雨之中已经飘零。

所以“试”字用的很贴切,同时也可以看出词人用词的精准。

词人很善于用曲笔,她不直接的写出来,却借卷帘人之口表达出女主人公内心的希望。

卷帘人的随口无心的一句“海棠依旧”,花儿依然盛开,这让女主人公的心得到了莫大的安慰,也可以看出她怜春惜花的心情,向往美好的愿望。

纳兰性德《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赏析

纳兰性德《如梦令木叶纷纷归路》赏析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赏析:“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这是又一个秋日,秋叶窸窣飘零。

透些微黄的叶子随着秋风,纷纷飘零着散落在我归家的路途上,透着一种疏朗凄清的美感,那晓风轻轻浮动着我的衣衫,就像当年你站在身后为我披衣的轻柔,西天的残月一如既往的照耀着大地,却再也没了你的身影,如此的良辰美景,没了你就像缺少了嬉戏人间的精灵,少了几分颜色,让人无心再看下去,你添香研磨伴我读书仿佛就在昨天,回首之间却是又一年过去了,到如今你离开我已经整整七年过去了。

这又是一个秋日,微雨如故,落木成殇,晓风残月,一切与往年并没有什么不同,只是那看景的人,已是形单影孤。

下一句便是难尽的相思,自从亡别后,便再也不知你的消息,你在那边过得还好吗?你可知我在思念你?“消息半浮沈,今夜相思几许”。

即使你已离去,你的音容笑貌已深深的印入我的心底,怎么能忘?在这个清冷萧寂的月夜我又想到了你,红袖添香,笑靥如花,那一转身,一回首间的娇羞是我记忆中永远的最美。

而你如今在哪?“秋雨,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全诗不见一个情字,却字字皆是情,“木叶归路”、“消息浮沉”、“相思几许”、“一半西风”处处都是离愁别恨,这段年仅三载的爱恋,在他心中留下的却是斧凿刻印般的痕迹,此情此景,都是愁,都是痛。

情场的失落,人生的不如意,对他而言,怎是一个愁字了得,残风晓月只会愁上加愁,又怎能忘掉。

那些清愁别绪般的淡漠,点点滴滴的融进他的心脉,至死方休。

词中的意象是纳兰在失控中诉说生离死别的痛苦与人间的孤独,如泣如诉的秋雨与一半西去的秋风,无不诉说着纳兰对死者的牵挂。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总是被情所累,所伤,所误,岂独是他一人。

纳兰性德(1655-1685)本名成德,后避讳改命性德。

字容若,号:楞伽山人。

说其为性情中人,一点也不过分。

他生于豪门贵族,是一代权相之子,自己又是一等侍卫,却少有绮褥纨绔之态。

高中课文《如梦令》赏析6篇

高中课文《如梦令》赏析6篇

高中课文《如梦令》赏析6篇人们读李清照,一般对她后期的作品比较熟悉,脑海里凄凉愁苦的印象比较深。

《如梦令》是她青年时期的作品,追叙一次溪游醉归的欢乐情景,似一帧无拘无束的生活照,使我们得以认识这位著名词人的早年风采。

词意是:仲夏的一个午后,作者和亲人外出游玩,在溪边的一个亭子里饮酒,直到日落西山,还留连忘返。

待兴尽踏上小舟,却迷失了归路。

结果不知不觉闯入了藕花丛中。

他们赶紧划啊赶紧划,扑楞楞,惊飞起一滩鸥鹭。

词一开头就点明了时间(日暮)、地点(溪亭)和事件(沈醉不知归路),并用“常记”二字总领,引起下头对回舟误入荷花深处情景的描绘。

“误入”是因为日暮光线太暗,也是因为沈醉;正是因为“误入”,才产生了“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的景象。

“误”字不仅仅有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并且在词意上巧妙地把读者带进一个朦胧的境地。

也正是出了这样的“岔子”,才使主人公平时不易显露的一些性格特点呈露出来,使读者经过不寻常的举动的描绘,窥见其精神世界。

“争渡,争渡”的重叠,这本是词牌的要求,但在那里却显得妙合自然,形象地刻画了主人公奋争之状,欢快之情,同时使词的音节变得顿挫有力。

充分体现了作者构思和措词的精妙。

(正像曹操《观沧海》中“幸甚至哉,歌以咏志”一样,本是配乐时的套语,在作者笔下却与全诗浑然天成,融为一体。

)至此,桨声、笑语声、惊起鸥鹭的拍翅声和群鸣声互相交织,组成一个优美欢畅的意境,展示了作者青年时代的性格和生活。

鸥鹭在古人诗词中常被写到,它们被认为是“忘机”的飞鸟,独与不失赤子之心的人们亲狎作友。

作者在那里以鸥鹭形象作为陪衬,就是对主人公形象的潇洒天真的品格作一番加意地描摹,从而使全词洋溢地天真无邪、活泼烂漫的青春气息更加浓烈,更加感人。

李清照的词,遣词造句,多有所创新,看来一目了然,却又引人入胜,耐人咀嚼、思索。

这首词写日暮,并没有渲染“落日镕金,暮云合璧”的景象,写藕花,也没有描绘“红稀香少”的情态,全篇虽无写景,却是处处有景,情由景发,情景交融。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黄叶青苔归路清代:纳兰性德黄叶青苔归路,屧粉衣香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版本一)木叶纷纷归路,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竟沉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一半因风吹去。

(版本二)标签抒情、思念、愁绪、写雨译文黄叶和青苔铺满了回去的路,原来我们相约幽会的地方如今在哪里?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

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高高的树木萧萧落下的黄叶铺满了回去的路,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你离去后音讯杳无,平添了今夜的无限相思之苦。

窗外秋雨,一半已经被风吹去。

注释屧粉衣香:这里代指所怀念之情人及与之幽会的地方。

屧:本意为鞋子的木底,此处与“衣”字皆以衣物代指情人。

木叶:树叶。

“残月”句:空中的残月破晓的微风让自己六神无主,竟不知在什么地方。

赏析这首词写的是相思之情,词人踏在铺满落叶的归路上,想到曾经与所思一道偕行,散步在这条充满回忆的道路上,然而如今却只有无尽的怀念,胸中充满惆怅。

暮雨潇潇,秋风乍起,“秋风秋雨愁煞人”,吹得去这般情思,这首词写得细致清新,委婉自然。

委婉自然外,还有另一特点,纳兰的词最常用到的字是“愁”,最常表现的情感也是“愁”,这首词的写法,是要写愁而不直接写愁,而通过其他意象的状态来体现这种情感。

这首词化用了前人的许多意象以及名句,使这首词给人一种熟悉而又清新的感觉。

如“木叶”这一经典意象最早出于屈原的《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意象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予人以秋的孤寂悲凉,十分适合抒发悲秋的情绪。

“晓风残月何处”则显然化用了柳屯田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一半西风吹去”又和辛弃疾的《满江红》中“被西风吹去,了无痕迹”同。

这首词和纳兰的其他词比起来,风格相同,仍然是婉约细致。

这首词几乎每句都有不同版本,如“木叶纷纷归路”一作“黄叶青苔归路”,“晓风残月何处”一作“展粉衣香何处”,“消息半浮沉”又作“消息竟沉沉”。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纳兰性德作品)原文、翻译及赏析

如梦令·正是辘轳金井清代:纳兰性德正是辘轳金井,满砌落花红冷。

蓦地一相逢,心事眼波难定。

谁省,谁省。

从此簟纹灯影。

标签抒情、婉约、爱情译文天亮了,井台上响起了辘轳声。

一夜风雨,满阶落花,凋零中透出一丝冷意。

在这样一个清晨,“我”和她蓦然相逢。

“我”对她一见钟情,却难以明了她迷离的眼波背后暗藏的心事。

谁能明白?谁能明白呢?从此以后,无论是在簟席上辗转反侧、孤枕难眠之时,还是独对孤灯、辗转徘徊之际,我都会想念她。

注释辘轳:井上汲水的工具。

砌:台阶。

蓦地:突然地。

省:明白。

赏析小令首句点明了相遇的地点。

纳兰生于深庭豪门,辘轳金井本是极常见的事物,但从词句一开始,这一再寻常不过的井台在他心里就不一般了。

“正是”二字,托出了分量。

纳兰在其它作品中也常使用“辘轳金井”这一意象,如“淅沥暗风飘金井,乍闻风定又钟声,薄福荐倾城”(《忆江南》),“绿荫帘外梧桐影,玉虎牵金井”(《虞美人》)。

玉虎,辘轳也。

“满砌落花红冷”既渲染了辘轳金井之地的环境浪漫,又点明了相遇的时节。

金井周围的石阶上层层落红铺砌,使人不忍践踏,而满地的落英又不可遏止地勾起了词人善感的心绪。

常人以落红喻无情物,红色本是暖色调,“落红”便反其意而用,既是他自己寂寞阑珊的心情写照,也是词中所描写的恋爱的最终必然的结局的象征吧。

最美最动人的事物旋即就如落花飘堕,不可挽留地消逝,余韵袅袅杳杳。

在这阑珊的暮春时节,两人突然相逢,“蓦地”是何等的惊奇,是何等的出人意表,故而这种情是突发的,不可预料的,也不可阻拦的。

在古代男女授受不亲的前提下,一见钟情所带来的冲击无法想象。

可是,恋人的心是最不可捉摸的,“心事眼波难定”,惊鸿一瞥的美好情感转而制造了更多的内心纷扰,所以,“谁省,谁省,从此簟纹灯影”这一直转而下的心理变化,正是刹那间的欣喜浸入了绵绵不尽的忧愁和疑惑中——对方的心思无法琢磨,未来的不可测又添上了一份恐慌,于是,深宵的青灯旁、孤枕畔,又多了一个辗转反侧的不眠人儿。

《如梦令》赏析

《如梦令》赏析

赏析
现存李清照《如梦令》词有两首,都是记游赏之作,都写了酒醉、花美,清新别致。

“常记”两句起笔平淡,自然和谐,把读者自然而然地引到了她所创造的词境。

“常记”明确表示追述,地点在“溪亭”,时间是“日暮”,作者饮宴以后,已经醉得连回去的路径都辨识不出了。

“ 沉醉”二字却露了作者心底的欢愉,“不知归路”也曲折传出作者流连忘返的情致,看起来,这是一次给作者留下了深刻印象的十分愉快的游赏。

果然,接写的“兴尽”两句,就把这种意兴递进了一层,兴尽方才回舟,那么,兴未尽呢?恰恰表明兴致之高,不想回舟。

而“误入”一句,行文流畅自然,毫无斧凿痕迹,同前面的“不知归路”相呼应,显示了主人公的忘情心态。

盛放的荷花丛中正有一叶扁舟摇荡。

舟上是游兴未尽的少年才女,这样的美景,一下子跃然纸上,呼之欲出。

一连两个“争渡”,表达了主人公急于从迷途中找寻出路的焦灼心情。

正是由于“ 争渡”,所以又“惊起一滩鸥鹭”,把停栖在洲渚上的水鸟都吓飞了。

至此,词戛然而止,言尽而意未尽,耐人寻味。

这首小令用词简练,只选取了几个片断,把移动着的风景和作者怡然的心情融合在一起,写出了作者青春年少时的好心情,让人不由想随她一道荷丛荡舟,沉醉不归。

正所谓“少年情怀自是得”,这首诗不事雕琢,富有一种自然之美。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纳兰性德词及注释

【如梦令】[1]万帐穹庐人醉[2],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3]。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4]。

【注释】:[1]这首词是作者于康熙二十一年扈从东巡时所作。

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2]穹庐:圆形的毡帐。

[3]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4]解道:知道。

【分析】:这首词在写景上相当成功,开头两句"万帐穹庐人醉,星影摇摇欲坠",尤其广为传诵。

此词描写了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清平乐】弹琴峡题壁泠泠彻夜谁是知音者如梦前朝何处也一曲边愁难写极天关塞云中人随雁落西风唤取红巾翠袖莫教泪洒英雄【分析】:据说,"弹琴峡在今北京市昌平县西北境,处居庸关内。

容若扈从至此,在苍劲的秋风中,极目关塞,忽起兴亡之感,遂写下了这一首气韵苍凉的《清平乐》,并用以题壁。

" 弹琴峡,现难以确考。

【沁园春】丁巳重阳前三日[1],梦亡妇淡妆素服,执手哽咽,语多不复能记。

但临别有云:衔恨愿为天上月,年年犹得向郎圆。

妇素未工诗,不知何以得此也。

觉后感赋长调。

瞬息浮生,薄命如斯,低徊怎忘记绣榻闲时,并吹红雨[2],雕阑曲处,同倚斜阳。

梦好难留,诗残莫续,赢得更深哭一场。

遗容在,灵飙一转[3],未许端详。

重寻碧落茫茫[4],料短发,朝来定有霜。

便人间天上,尘缘未断,春花秋月,触绪还伤。

欲结绸缪[5],翻惊摇落[6],两处鸳鸯各自凉!真无奈,把声声檐雨,谱出回肠[7]。

【注释】:[1]丁巳:即康熙十六年,公元1677年,时纳兰性德23岁。

[2]红雨:这里指落花。

[3]灵飙:神风。

[4]碧落:天界。

《度人经》注,"东方第一天,有碧霞遍满,是云碧落。

"[5]绸缪:缠绵的情缘。

[6]摇落:原指木叶凋落,这里是亡逝之意。

纳兰容若诗词《如梦令》鉴赏

纳兰容若诗词《如梦令》鉴赏

纳兰容若诗词《如梦令》鉴赏自那年分离,别后经年,那人是“消息半浮沉”。

以下是小编分享的纳兰容若诗词《如梦令》鉴赏,欢迎大家阅读!木叶纷纷归路。

残月晓风何处。

消息半浮沉,今夜相思几许。

秋雨,秋雨。

一半西风吹去。

——纳兰容若《如梦令》彼时,他与她相遇,彼此是两不相识。

却又仅仅因这当下一面,他就再不能忘了她。

也是才子风流,遇得佳人如她,只稍一瞬,便似春风迎面,花繁满园。

世间一切喧扰都默默退去,唯剩他与她,四目相对。

一见钟情之美,就在于彼此目光交会的一刹。

纳兰容若这首词极有可能是写给女子沈婉的。

当年,也是经至交顾贞观介绍,容若方才有机会与汉女子沈婉江南一见。

却因是初见,彼此都是心中怯怯,就只是那么隔着春花,默默相望。

当时,容若爱妻卢氏去世时日已久,虽也继娶官氏为妻,一样是美人,但落在容若眼中到底是有了差别。

亡妻卢氏可谓是雅人深致,虽不是才绝,却也是善书知画的女子。

官氏虽贞静贤淑,却不善文墨,多少令容若多了几分寂寞。

沈婉却恰是那百花丛中最婀娜婉丽的一朵。

人美,敏慧,琴棋书画,无一不精,是难得的好女子。

如此良人,在容若挚友顾贞观的`眼中,大约也只觉容若可与之匹配。

因与容若交往甚密,也是深知容若内心孤楚,于是,便有心促成二人。

但二人情路并不平顺。

彼时,容若在江南逗留时间有限,与沈婉也就匆匆一面便分离。

而后,尽是想念,尽是相思。

是日,落叶满地,秋意深浓。

他走在这既熟悉又陌生的路上,记起她。

曾经执手走过海棠花下,而今却分散在天涯,叫他不能不伤感。

每一段感情开始,都以为会与那人携手到老。

直至物是人非曲终人散,独自走过那长街短衢,方才知道,与那人,果然是再不能回去了。

纳兰词当中容若化用前人词句现象是常见的。

虽是语词相近,被他转而一用,便往往有原本无有之妙趣。

一如这阕词当中“残月晓风何处”和“秋雨,秋雨,一半西风吹去”两处。

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是少年时便熟记在心之句。

唯美意境当中尽是寥落暗淡的心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梦令》纳兰性德词作赏析
【作品介绍】
《如梦令;万帐穹庐人醉》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

此词描创造了千古壮丽的大境界,表现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原文】
如梦令①
万帐穹庐人醉②,星影摇摇欲坠,归梦隔狼河,又被河声搅碎③。

还睡、还睡,解道醒来无味④。

【注释】
①如梦令:相传为后唐庄宗自制曲,中有"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句,因改今名。

②穹庐:圆形的毡帐。

③归梦二句:言家乡远隔狼河,归梦不成。

纵然做得归梦,河声彻夜,又把梦搅醒。

狼河:白狼河,即今大凌河,在辽宁省西部。

④解道:知道。

【白话译文】
千万顶行军毡帐之中,将士们酣歌豪饮,酩酊大醉,满天繁星摇曳,那星空仿佛摇摇欲坠。

狼河阻隔,回家的梦,被那河水滔滔之声搅的粉碎。

闭上眼睛,让梦境延续吧,我知道,梦醒之时,更加百无聊赖。

【创作背景】
此词是纳兰性德于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春,扈从圣驾东巡时所作,时年作者二十八岁。

即使扈从圣驾风光无限,但东巡营塞此时正驻扎在白狼河畔,无垠天际、摇曳星影以及浪河的涛声都激起作者对家园的思念,思归折磨着诗人,因而作者写下这首诗表达了深沉的思乡之情,以及作者对官场生活的厌烦。

【赏析】
歌词以穹庐、星影两个不同的物象,于宇宙间两个不同方位为展现背景,并以睡梦和睡醒两种不同的状态通过人物的切身体验,揭示情思。

布景与说情,阔大而深长。

王国维论诗词之辨,既曾提出“诗之境阔,词之言长”,亦曾提出“明月照积雪”“大江流日夜”“中天悬明月”“长河落日圆”,此中境界,可谓千古壮观。

求之于词,唯纳兰性德塞上之作。

尘世中总有着夜阑独醒的人,带着断崖独坐的寂寥。

就算塞外景
物奇绝,扈从圣驾的风光,也抵不了心底对故园的冀盼。

诺瓦利斯说,诗是对家园的无限怀想。

容若这阙词是再贴切不过的注解。

其实不止是容若,离乡之绪、故园之思简直是古代文人的一种思维定式,脑袋里面的主旋律。

切肤痛楚让文人骚客们创作出这样“生离死别”、这样震撼人心的意境。

那时候的人还太弱小,缺乏驰骋的能力,要出行就得将自己和行李一样层层打包。

离别因此是重大的。

一路上关山阻隔,离自己的温暖小屋越来越远,一路上昼行夜停风餐露宿,前途却茫茫无尽,不晓得哪天才能到目的地,也可能随时被不可预期的困难和危险击倒。

在种种焦虑不安中意识到自身在天地面前如此渺小。

这种惶恐不是现在坐着飞机和火车,满世界溜达的人可以想象的。

归梦隔狼河,却被河声搅碎的痛苦,在一日穿行几个国家的现代人看来简直不值一提。

【作者介绍】
纳兰性德(1655年-1685年),叶赫那拉氏,原名成德,避太子保成讳改名为性德,字容若,满洲正黄旗人,号楞伽山人。

皇太子改名胤礽,才得以恢复。

清朝著名词人,词风与李煜相似。

纳兰出身显赫,父亲是康熙时期武英殿大学士纳兰明珠。

纳兰性德自幼修文习武,康熙十五年(1676年)高中进士。

初授三等侍卫,后晋为一等,长年被迫追随康熙左右。

纳兰性德生性淡泊名利,最擅写词。

他的词以“真”取胜:写情真挚浓烈,写景逼真传神。

纳兰性德在清初词坛独
树一帜,词风“清丽婉约,哀感顽艳,格高韵远,独具特色,直指本心。

”著有《通志堂集》、《侧帽集》、《饮水词》、《渌水亭杂识》等,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亡于寒疾,年仅三十一岁。

被王国维称为“以自然之眼观物,以自然之舌言情”的词人。

更多古诗词赏析内容请关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