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合集下载

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上海市徐汇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

徐汇中学2020学年高一年级第一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一、积累应用(10分)1.按要求填空。

(每空1分,共6分)1)千岩万转路不定,。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2)在《赤壁赋》中,苏轼引用了曹操《短歌行》中的句子是:“,。

“3)《劝学》中,用良马设喻,从反面论述坚持不懈的重要性的两句是:“,。

”2.选择题。

(4分)1)选出下列选项中章节排序与《乡土中国》目录一致的一项( ) (2分)A.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B.差序格局家族系维着私人的道德男女有别C.系维着私人的道德家族差序格局男女有别D.家族男女有别差序格局系维着私人的道德2)以下为同一系列的三首小诗,这一系列组诗,最适合作为共同诗题的选项是()(2分)椅子,独自坐着/我站在它旁边时间慢慢走过——《椅子和我》沉思芦花/在秋风中/越摇越白——《芦苇》熄了灯。

我才开始发亮;因为我想到的每一个字/都成了寒夜里的星星——《我想到的》A.偶然的遭遇 B.凄凉的晚景C.孤独的时刻 D.虚掷的光阴二、阅读(55分)(一)阅读下文,完成3——7题。

(12分)材料一: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的总量也在不断加大,部分城市在市郊露天堆放垃圾,对天气、土壤、水的环境造成污染。

大量餐厨垃圾与其他垃圾混合填埋或焚烧,产生有毒物质,威胁着居民健康,这种现象正在向农村地区漫延。

垃圾分类作为垃圾处理的前端环节,其作用早已得到世界的公认,分类收集不仅能大幅度减少垃圾给环境带来的污染,节约垃圾无害化处理费用,更能使资源得到重复利用,有人将垃圾称为“放错了地方的资源”,据保守估计,我国城市每年丢弃的可回收垃圾价值在300亿元左右。

但我国的垃圾分类工作一直难以有效推进,相关调查显示,约四分之一的受访者认为垃圾分类效果不明显或完全没有效果。

材料二:笔者所在的小区,居民楼前三个垃圾桶分别表示出应放置可回收物、其他垃圾和餐厨垃圾。

可是大多数居民还是把垃圾混杂在一起,一扔了之。

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

2020学年高一语文期末试卷及答案中国人早期就与茶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诗经•谷风》中,“谁谓荼苦,其甘如怡”中的“荼”被认为是指“茶”。

在西汉初期的马王堆墓葬中,就出现了茶叶作为随葬品。

不过在两汉之前,茶并不是作为一种饮料存在,而是一种“菜肴”。

晋代XXX为《尔雅》作的注中曾提到,茶“叶可煮作羹饮”。

在制作羹的过程中,需要添加油盐酱醋、姜桂葱椒等调料,还要用一些碾碎的米粉勾芡。

现在,某些地区仍然保留了这种茶的遗风,比如湘西的“擂茶”、陕西的“三炮台”、洛阳的“罐罐茶”等等,这些都介于饮料与菜肴之间。

唐代的“茶圣”XXX完成了茶的“雅化”,这是世界茶史上第一部系统论茶的著作,至今仍被全世界的茶人们奉为经典。

唐代主要饮用的是饼茶,它由茶叶经过蒸、捣、拍、焙等方法制成,在煮茶之前还要烘烤、碾碎,在釜中煮沸后饮用。

在烹煮和品饮过程中,所使用的器具也是饮茶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

XXX还研制了二十四种茶具,大都小巧玲珑,可以贮存在一个美观的笼中,携带方便。

这使得“远近倾慕,好事者家藏一副”,与现在仍在日本流行的茶道类似,当然那是极富诗意的艺术品。

从此饮茶就多了一重意义。

在这种情况下,自然会刺激诗人的想象,于是,便产生了著名的XXX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

诗人饮茶后的感觉竟是“唯觉两腋清风生”,甚至要乘此清风遨游蓬莱仙境。

唐代的饼茶还是比较大众化的,虽然一般平民百姓饮的还只是采下晾干即可饮用的散茶。

宋代的饼茶则是一种特别贵族化的饮料。

尤其是官家监制的,制作时选料严格,其价格超过金玉,还往往被皇家垄断。

朝中大老重臣,每逢年节,才有可能得到朝廷一、两饼的赏赐。

平民饮用的散茶,在宋代被称为“草茶”。

A.明代特别是明中叶以后有些文人雅士以“茶人”自称,在园林之内建立茶室,这是在与少数几个知心朋友品饮时所需要的氛围,它充满了清趣。

B.茶的“清”风格在明代形成,人们把它看作纯洁的象征,宜于和人世间摆脱了名缰利锁的“清高”者相匹配。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江西省南昌市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卷一、基础知识题(每题2分,共18分)1.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 处.(chù)方溘.(kè)死切磋视同至宝B. 商榷.(què)弭.(mǐ)谤箫索既往不咎C. 悼.(dào)念憎.恶(zēng)訾詈嘻皮笑脸D. 肄.业(yì)氛.( fēn )围涸辙浅尝则止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①第四届中日机器人峰会上,一场中雨猝不及防....地降临,名为“小远”的安防巡逻机器人却在雨中从容“执勤”。

②唐诗魅力无穷,唐诗爱好者可以好好读一读《唐诗三百首》,这部书选编唐诗名篇,读之可收尝鼎一脔....之效。

③“四人帮”团伙中,王洪文是典型的文笔推手,他为江青等人摇旗呐喊,冲锋陷阵....,着实炮制了不少反动文章。

④《感动中国》晚会现场,许多观众泪流满面,一个个令人荡气回肠....的感人事迹,深深地打动了观众们的心。

⑤想让文章大气,透露出一些理性的思考和人生的哲理,我们就当登高自卑....、行远自弥,课余多看点“能令头脑起飞”的书,“能令思想沸腾”的书。

⑥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儒家提出了“制天命而用之”的口号,强调人与自然鼎足而立....,人可利用自然,掌握和运用规律,达到改造自然的目的。

A. ①③⑥B. ②④⑤C. ①②⑤D.③④⑥3.依次填入下列句子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1) 新中国的航天人以_______的精神在祖国的大西北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

(2)为了弄清这句话的出处,判断对方说法的真伪,老先生跑了许多图书馆,了大量的文献资料。

(3) 毋庸,我们的教育的确更多的是“适应性教育”,而非“创造性教育”。

的。

A.艰苦批阅质疑以至 B.坚苦披阅置疑以至C.艰苦批阅置疑以致 D.坚苦披阅质疑以致4.下面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如果大学因为学生的身份降格以求,以学位和文凭来换取影响力或实际利益,那既是大学精神的堕落,也是对其他学生的不公。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Word版含答案

哈尔滨市第六中学2019-2020学年度上学期期末考试高一语文试题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诗歌一个最大的特色就是重视“兴”的作用。

所谓“兴”的作用,在中国诗歌传统上可分两个方面来看。

从作者方面而言就是“见物起兴”。

《诗经》上说:“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雎鸠鸟“关关”的叫声,引发君子求得配偶的情意,就是“兴”的作用。

但宇宙间不只草木鸟兽等种种物象能引发我们的感动,人世间种种事象也能引起我们的感动。

《诗经》“靡室靡家,玁狁之故。

不遑启居,玁狁之故”,是写对时代动荡不安的感慨,这也是引起人感动的一种重要的因素。

“兴”的作用,不但作者有之,读者亦有之。

只要你在读李白、杜甫的诗歌时也能产生与他们同样的感动,那么你也就有了与李白、杜甫同样的诗心。

不过,诗在使人感动方面有很多不同的层次。

第一层次是一对一的感动,就是闻一知一,不产生更多的联想。

陆放翁和他的妻子分离之后又在沈园相遇,他写了一首《钗头凤》,千百年之后,我们仍然为陆放翁的悲剧和他的感情所感动,这就是一对一的感动。

可孔子说“诗可以兴”的感动则不仅是一对一的感动,更是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感动。

有一次,子贡问孔子:“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孔子回答:“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于是子贡就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诗经》里所说的是璞玉的切磋琢磨,与做人本不相干,可子贡却从中悟到做人的道理,这正是“诗可以兴”的感发。

由此可见,诗的作用不仅是使作者有一颗不死的心,而且也使读者有一颗不死的心;不仅有一对一的感动,而且有一生二、二生三、三生无穷的“兴”的感发。

同样,西方文学理论中也有类似“兴”的说法。

接受美学一个很重要的理论就是“读者反应论”,认为读者的兴发感动是十分重要的。

他们认为读者可分成不同的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普通的读者;读明月就是明月,读清风就是清风,只从表面去理解。

黑龙江牡丹江市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黑龙江牡丹江市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  统编版高一必修上

黑龙江牡丹江市2020-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统编版高一必修上2020级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试卷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小题。

(9分)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草案)》首次亮相。

这是我国法治进程中的一件大事,也是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件大事。

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托。

国家治理要达成现代化的转向,依法治理是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方面。

其中,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的民法典就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这一角色意义,不仅在于民法典构建了内容集中、体系分明、价值统一的统一法典,更在于民法典契合了中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时代命题。

一方面,民法典在国家治理体系中位置重要。

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离不开法律制度、法律体系以及法治体系的现代化。

作为保障个人权益的最重要法律之一,民法典事关每一个社会个体的方方面面,它以对人的保护为核心,以权利为本位,系统全面地规定了自然人、法人、非法人组织在民事活动中享有的各种人身、财产权益。

民法是万法之母。

孟德斯鸠在《论法的精神》中说,“在民法慈母般的眼里,毎一个人就是整个国家”,其重要性可见一斑。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民事立法不断进步,但是民法体系仍有待完善。

与单行法不同,民法典全面规范民事关系,具有系统性、层次性、科学性的特点,集中体现民法的价值、理念和原则,是民事司法的基本依据和行为准则。

在这个意义上,制定、颁布和实施民法典,是中国法治健全完善的重要标识,更是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制度布局。

另一方面,民法典与国家治理能力密切相关。

依法治国和依宪治国是提升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路径。

民法是宪法精神的具体化,体系化的民法典则消弥了单行民事立法之间的疏漏、重复和冲突,充分保护了人们在社会中生存发展的民事权利,保证了民事司法的统一、公正、高效和权威,自然也赋予了国家治理能力在民事领域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要求。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

甘肃省兰州2019-2020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说明: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答案写在答题卡上,交卷时只交答题卡。

一、现代文阅读(共34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诗言志”,历来被我国诗人视为指导文学创作的一个基本原则,是中国古代诗歌理论领域的开山纲领。

作为一种文学观念,《诗经》在对作诗目的的叙述中就有“诗言志”的萌芽,明确提出“诗言志”的是《尚书·尧典》:“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作为一种理论概念,“诗言志”最早大约是出自《左传》记载的襄公二十七年赵文子对叔向所说的“诗以言志”。

到了战国时代,“诗言志”的说法就比较普遍了,这个时期各家所说的“诗言志”含义并非完全相同,但占主流的还是指思想、抱负和志向,带有强烈的政治和伦理道德倾向。

汉代,“诗言志”的内涵开始发生了变化,加入了情的内容。

先秦的“志”到了两汉,主要指志向抱负和情感相融合,情理结合。

孔颖达明确提出了“情志一也”:“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

”汉代将情志作为一个统一体来看待,其意义在于,中国历史上向来有“言志”与“缘情”的分别,道学家往往割裂二者,导致对各种情感抒发的抹杀。

而汉人的情志统一,一来是合理的,并且出现了诗歌创作上汉魏风骨的伟大成就,成为后世的典范;二来对后来“缘情”说的兴起起到了示范作用,因此在文学批评史上有重大理论意义。

汉魏之后,特别是六朝时期,诗歌创作则朝向重情的方向发展。

陆机《文赋》提出:“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

”刘勰在《文心雕龙·明诗》中指出:“诗者,持也,持人情性。

”这些观念的提出,反映了诗歌创作从“言志”到“缘情”的变化。

“言志”的“志”在汉代虽然也包含着“吟咏情性”的因素,但是,这种“情”只能是符合“礼义”之情,这种“志”也在儒家政教怀抱的范围。

而六朝的“缘情”说目的在于突破儒家“礼义”的束缚,自由地抒发自己的感情,不再囿于儒家政教怀抱的“志”,而自由地表现自己的愿望与要求,而且“情”甚至反过来包含了“志”。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北京市海淀区2020-2021学年上学期高一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海淀区2020—2021学年第一学期期末练习高一语文2021.01 学校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成绩__________一、本大题共4小题,共13分。

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1-4题。

材料一①如果有一位西洋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他很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

在中国,这句话模糊得很,这个“家”字可以说最能伸缩自如了。

“家里的”可以指自己的太太一个人,“家门”可以指叔伯侄子一大批,“自家人”可以包罗任何要拉入自己的圈子,表示亲热的人物。

自家人的范围是因时因地可伸缩,大到数不清,真是天下可成一家。

②为什么我们对“家”这个最基本的社会单位的名词会这样不清不楚呢?在我看来却表示了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

西洋的格局像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差序格局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

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

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③我们社会中最重要的亲属关系就是这种丢石头形成同心圆波纹的性质。

亲属关系是根据生育和婚姻事实所发生的社会关系。

从生育和婚姻所结成的网络,可以一直推出去包括无穷的人,过去的、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物。

我们俗语里有“一表三千里",就是这个意思,其实三千里者也不过指其广袤的意思而已。

这个网络像个蜘蛛的网,有一个中心,就是自己。

我们每个人都有这么一个以亲属关系布出去的网,但是没有一个网所罩住的人是相同的。

④在我们乡土社会里,不但亲属关系如此,地缘关系也是如此。

每一家以自己的地位作中心,周围划出一个圈子,这个圈子是“街坊”。

有喜事要请酒,生了孩子要送红蛋,有丧事要出来助殓。

可是这不是一个固定的团体,而是一个范围。

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的势力厚薄而定。

有势力的人家的街坊可以遍及全村,穷苦人家的街坊只是比邻的两三家。

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河南省郑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郑州市2020-2021学年上期期末考试 高一语文试题卷 本试卷分试题卷和答题卡两部分。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考生应首先阅读答题卡上的文字信息,然后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仓顿之初作书,益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说文·叙》中的这段文字说明:汉字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文”的阶段和“字”的阶段。“文”的造字方法是象形,其形成的多是独体字;“字”的造字方法是相益,即组合,其形成的是合体字。这表明汉字构形在独体字发展到一定数量后便不再走独体发展的道路,而是以现有的独体字形为构件,采用相互组合的方式产生新字。造字方式的这种改变本质上体现的是建立群体合作机制的思想。 后期用“字”来表示汉字,与“字”的本义有关。《说文·子部》:“字,乳也。”《说文·乙部》:“乳,人及鸟生子曰乳,兽曰产。”所以“字”最初是生子的意思。男女结合才能孕育下一代,两个独体字结合才会产生新的合体字,因此就用“字”表示汉字后期的造字方法,也用来指称汉字。用“字”表示汉字有重大寓意,它表明的是组合造字已成为主流,即会意、形声已成为汉字构字的主要发展方向。就现有文献看,用“字”指称汉字最早出现在秦初的琅琊台刻石,其文曰“同书文字”,这个“文字”是“文”和“字”的意思,即包括独体字和合体字。名称的出现一般晚于观念的出现,所以,至少在战国时期汉字的造字方法已经是组合造字为主了。 组合构字的构形结构多是有层次的。如“骑”字,其构成起始于“口”与“丁”的组合,其后是“大”与“可”的组合,再其后是“马”与“奇”的组合。“骑”的构形过程经过三次组合而完成,形成等级性的三层结构形式。组合构形的结构包括形体和功能两个方面,“骑”字形体上是“马”与“奇”的组合,功能是“马”表义、“奇”表音的音义组合。由此可以看出,形体层次的升级是形体成分不断增加的过程,形体各层间是包容关系,处于各层的构字成分都可出现在单字形体中,也就是说,虽然增加了一个单字形体,但构字成分的数量并未增加,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汉字构形的科学性和系统性。 与形体层次间的包容关系不同,功能层次间的关系是生成关系。所谓生成是指功能的组合不是组合成分的简单相加,而是创造出一个内涵远远超出原组合成分的新的功能。如“休”字,从人从木,在形体层次上是“木”与“人”相加之和;而在功能层次上,“人”“木”与“息止”却没有必然联系。功能层次间的生成关系所形成的功能组合的特点是:新功能一经产生。旧功能即刻消失。虽然有时旧功能也会部分地保留在新功能中,但由于总体关系的不相同,并不能影响新功能的新生性。形体层次的包容关系,能够展示每个成员的存在。而功能层次的生成关系,相当于一加一大于二,如此构形,能够发挥成员及组织结构的最大能量。在有限成员及简单结构的前提下,创造了新成员无限发展的可能。 (摘编自王贵元《汉字构形中的思想和智慧》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文”和“字”两个阶段,其造字方法分别是象形和组合。 B.象形造字法形成的多是独体字;会意、形声是组合造字法,形成的多是合体字。 C.“字”产生之初即被用来表示“形声相益”的造字方法,这与“字”的本义有关。 D.用“字”指称造字方法的记载,最早出现在秦初琅琊台刻石碑文“同书文字”中。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在阐述观点时,多次引用《说文》这样的权威文献来佐证,增强了说服力。 B.文章第三段举“骑”这个字例,是为了证明汉字发展后期组合造字已成为主流。 C.文章三四段从汉字形体层次间关系与功能层次间关系两方面论述,层次分明。 D.文章陈说观点时使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等说法,体现了语言的严谨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以独体字为基础组合造字至少在战国时期已成为主流,由此推知合体字在汉字中所占比例更大。 B.汉字的形体层次越多,则该汉字构字成分的数量越多,它在功能层次上创造出的新功能也越多。 C.“从”字在形体层次上是“人”与“人”相加之和,在功能层次上却创造出内涵超出原组合成分的新功能。 D.汉字兼具包容性与生成性的构形方式为新汉字产生创造了无限可能,这是汉字构形的智慧所在。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所谓弹幕,是指用户在观看视频或直播时,将自己的想法或情绪以文字的方式打在屏幕 上而产生的评论性字幕。每一条字幕犹如子弹般从屏幕的一端滑到另一端,其他用户也会 在屏幕上看到密集文字移动的幕布效果。发弹幕这种新潮的互动方式使视频用户从“旁观 者”变成了“参与者”,弹幕甚至直接成为视频作品的重要组成要素。通过弹幕,受众可以实 现对原始视频内容的“二次加工”,弹幕淡化了视频创作者与受众之间的界限。 (摘编自《年轻人为何享受弹幕狂欢》,《中国青年报》2020年6月19日) 材料二: 弹幕能够让观众边看视频边把即时感受、情绪和看法用文字直接在视频上发表出来,不 仅能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还能够与其他观看者进行实时讨论与交流。 在视频播放某一节点,观众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聚焦细节,形成热烈讨论的氛围,营造 出虚拟会客厅的效果。观众借助对视频内容的参与式对话,或展示知识储备、或寻求文化认 同、或制造相互陪伴的氛围。可以说,弹幕是对过去客厅式集体观剧、闲聊式社交文化的虚 拟化转换,是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 得益于参与式的社交评论文化,弹幕既向年轻一代普及历史文化,又把年轻观众熟悉的 流行文化与文化经典、主流价值相对接,打开网生代通向经典作品的新入口,推动文化和价 值的代际传承。 对影视生产和制作者而言,观众对人物设置、角色表演以及剧情合理性的即时性讨论, 可以督促创作者不断提高创作质量。此外,弹幕还经常以集体智慧的创造力,对影视内容进 行二次阐释,使影视内容与当代流行文化、当下现实生活产生连接,从而孕育影视创新契机。 (摘编自《用好弹幕 优化内容》,《人民日报》2020年7月17日) 材料三: “弹幕”这个词形象地表明了碎片化的状态:电光石火,只言片语,率真,机智,反讽,偶尔一两句奇思异想,还有相当一部分表态式的感叹。碎片化状态缺乏对作品的整体理解。严 格地说,作品的整体理解并非弹幕的即时评论愿意考虑的问题。 尽管弹幕被纳入“评论”范畴,但是,弹幕文化与传统的文艺批评存在巨大的鸿沟。传统 的文艺批评来自阅读之后的深思熟虑,对作品的整体观照与解读、分析、阐释构成了其基本 的工作方式。尽管金圣叹、毛宗岗、张竹坡等擅长的评点式文学批评与弹幕存在某种相似的 形式,但是,对文本的细读以及品鉴、沉吟、揣摩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操作程序。弹幕评论带有 明显的即兴意味,令人瞩目的是现场、此刻与交互性的狂欢气氛,而不是严肃的反思与真知 灼见。 我们没有理由否认弹幕文化的狂欢气氛,若干小创意甚至让人耳目一新。然而,也没有 理由否认另一个事实:众声喧哗的表象不是来自思想的真正激荡,而是来自互联网新型文化 套餐的事先设计。 (摘编自《弹幕:一个奇特的屏幕现象》,《光明日报》2020年5月13日) 材料四: 近日,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发布《网络短视频平台管理规范》和《网络短视频内容审核标准细则》,对短视频的发布者和平台方提出详细要求,其中一大亮点是将弹幕划入“先审后播”的范围,进行“实时管理”。 对弹幕实施严厉监管,恐怕与弹幕文化兴盛及其逐渐失范有关。当下很多视频的火爆, 依赖于弹幕发送者带来巨大流量。对于直播,弹幕的作用更强,它为观看者带来互动感,大 大增强观影黏性。弹幕已不再是小众事物,而是成为网络时代独特的文化现象,记录着时代 变迁。然而,日渐普及的弹幕,有时会因监管不力而成为低俗信息的传播渠道。毫无疑问, 缺乏约束的肆意发展不利于新兴事物成长。 弹幕文化方兴未艾,其蓬勃发展的步伐不会被审核规则阻拦,而是一种相互磨合和促进。 当外部监管力度与互联网的宽松自由达到良好平衡时,才能确保短视频行业可持续发展。 (摘编自《将弹幕划人先审后播范围是一大亮点》,《人民日报》2020年2月15日) 4.下列对“弹幕”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弹幕是用户观看视频或直播时打在屏幕上的评论性字幕,具有如密集子弹飞过般的幕布效果。 B.弹幕成为视频作品的组成部分,与相关视频细节构成图文对话关系,提升了视频受众的参与度。 C.弹幕可以即时表达丰富内容,涉及讨论剧情、品评人物、角色表演以及剧情合理性等诸多方面。 D.弹幕与评点式文学批评形式上存在某种相似,但其即时性决定了它无需对作品进行整体而深人的理解。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视频内容是弹幕产生的基础,它能引发话题、触发感受,观众可以针对视频内容进行即时交流。 B.网络视频与直播的涌现,以及互联网技术的日渐成熟,助力弹幕成为一种新型网络社交文化。 C.材料一和材料二都提及弹幕的互动性特征,并从相同的角度对弹幕互动性的具体表现进行了阐释。 D.有关行业组织将弹幕划入先审后播的范围,进行实时管理,这是对弹幕文化长远发展的支持和保护。 6.我们应该如何辩证看待“弹幕”这一文化现象,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 / 10 2020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编 辑:__________________ 时 间: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资料范本 2 / 10

【最新】20xx年高一语文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高一语文试题 注意:本试卷满分为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命题 审题 一、基础知识(每题3分,共21分) 1.下列加点字字音、字形全都正确的一组( ) A. 偌大nuó 踯躅zhízhú 商榷qiè 猗郁yī B. 裨益bì 訾詈zì lì 蜕变tuì 蕈菌xùn C. 咀咒zǔ 敛裾jù 肄业yì 相勖xù D. 弥除 mǐ 赍钱jī 椽笔chuán 磐石pán 2.下列加点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道芷阳间行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 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D. 交广市鲑珍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A.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能极夫游之乐也 其孰能讥之乎 B. 相与枕藉乎舟中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C. 余与四人拥火以入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夫人之相与 不知老之将至 4.下列句式不相同的一项是( ) A. 秋以为期 B.高余冠之岌岌兮 C.客有吹洞箫者 D.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 5.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国家没有制定统一的价值评估标准,致使坊间对夜明珠的认定具有极大的主观性,这也使得许多人造宝石充斥市场,________。 ②广大民族地区保障和改善民生,就是要把与各族群众生产生活________的社会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提升民族地区公共服务保障水平。 ③虽然华尔街对苹果在上个季度的业绩给出“表现平平”或者是“失望”的评价,但苹果仍是美国最盈利的公司,其他竞争对手难以________。 3 / 10

A.鱼目混珠 息息相关 望其项背 B.鱼龙混杂 息息相关 望尘莫及 C.鱼目混珠 休戚相关 望尘莫及 D.鱼龙混杂 休戚相关 望其项背 6.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今日的四川大学以江河奔涌之势不断推陈出新,极大地推动了边缘学科、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学科群。 B.为了梦想,我们常常急于向前赶路,但或许我们也应该不时驻足回望,等一等父母日渐蹒跚的脚步,就像我们小时候,他们等我们那样。 C.金秋八月,来自全国各高等院校、政法机关的专家学者参加了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与法律实施”为主题的第四届中国法律实施论坛。 D.《中华好诗词》《写在墓碑上的人生》这些节目内容充实,不仅直指人心,引领社会风气,更触摸到了流淌在中国人血液中的文化情结。 7.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散文的“形”主要指散文的选材和行文方式, 。 。 。 。 。 。 ①所以古人常有“传神”“神韵”等说法 ②没有了它,一篇散文就散了架,也就支撑不起来 ③而散文的“神”主要指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绪、主题、意蕴、发展线索等 ④如同兼具形体和精神才能成为活生生的人一样,好的散文也应该“形”“神”兼备 ⑤可以说,“神”是散文的主心骨 ⑥好像一个人的精神等内在的东西,你只有经过细细琢磨才能感受到 A. ②①③⑤④⑥ B. ③⑥⑤①④② C. ③⑥⑤②①④ D. ②①③⑥⑤④ 二、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1题。 王荆公①以次女适蔡卞,吴国夫人②吴氏骤贵,又爱此女,乃以天下乐晕锦为帐。未成礼,而华侈之声已闻于外。神宗一日问王荆公,云:“卿大儒之家,用锦帐嫁女?”荆公谔然无以对。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明日再对,惶惧谢罪而已。 先公言:与阎二丈询仁同赴省试,遇少年风骨竦秀于相国寺。及下马去毛衫,乃王元泽③也。是时盛冬,因相与于一小院中拥火。询仁问荆公出处,曰:“舍人何久召不赴?”答曰:“大人久病,非有他也。近以朝廷恩数至重,不晚且来。雱不惟赴省试,盖大人先遣来京寻宅子尔。”询仁云:“舍人既来,谁不愿赁宅,何必预寻?”元泽答曰:“大人之意不然,须与司马君实④相近者。每在家中云: 4 / 10

‘择邻必须司马十二,此人居家事事可法,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王荆公知制诰,丁母忧,已五十矣,哀毁过甚,不宿于家,以藁秸为荐,就厅上寝于地。是时,潘夙公所善,方知荆南,遣人下书金陵。急足⑤至,升厅,见一人席地坐,露头瘦损,愕以为老兵也,呼院子⑥令送书入宅。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舍人⑦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左右曰:“此即舍人也。”急足皇恐趋出,且曰:“好舍人,好舍人!” 陈秀公罢相,以镇江军节度使判扬州。其先茔在润州,而镇江即本镇也。每岁十月旦、寒食,诏许两往镇江展省,两州迎送,旌旗舳舰,官吏锦绣,相属于道,今古一时之盛也。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街告,于舟中喝道不绝,人皆叹之。荆公闻其来,以二人肩鼠尾轿迎于江上。秀公鼓旗舰舳正喝道,荆公忽于芦苇间驻车以俟。秀公令就岸,大舟回旋久之,乃能泊而相见。秀公大惭。其归也,令罢舟中喝道。 【注】①〔王荆公〕即王安石。 ②〔吴国夫人〕王安石妻子。 ③〔王元泽〕王雱,王安石之子,字元泽。 ④〔司马君实〕司马光,字君实。因排行十二,又称司马十二。 ⑤〔急足〕急行传递书信的人,属递铺管辖,日行一百里。 ⑥〔院子〕旧时称仆役。 ⑦〔舍人〕官名。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欲令儿曹有所观效焉 效:学习 B.方知荆南 知:主持 C.相属于道 属:嘱托 D.秀公令就岸 就:靠近 9.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 B.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 C.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 D.是时/王荆公居蒋山/骑驴出入/会荆公病愈/秀公请于朝/许带人从往省/荆公诏许之/舟楫衔尾/蔽江而下/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安石夫人用乐晕锦给爱女作嫁妆,王安石并不知情,但受到了皇帝的严厉批评。 B.王安石重视对子女的教育。派儿子到京城租赁房子,要求选择与司马十二作邻居。 5 / 10

C.王安石恪守孝道。他按照传统习惯,离职守孝,极为虔诚,被送信人误认为老兵。 D.王安石简朴低调,出行时坐二人抬的鼠尾轿,令大讲排场的陈秀公极其惭愧。 11.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归问之,果然,乃舍之开宝寺福胜阁下为佛帐。 (2)公遽取书,就铺上拆以读。急足怒:“舍人书而院子自拆可乎?”喧呼怒叫。 三、诗歌鉴赏(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13题。 春日耕者 苏 辙 阳气先从土脉知,老农夜起饲牛饥。雨深一尺春耕利,日出三竿晓饷①迟。 妇子同来相妩媚,乌鸢飞下巧追随。纷纭政令②曾何补,要取终年风雨时。 [注]①晓饷,指送早饭到田间。②政令,指当时王安石变法所颁布的各种法令。 12. 请对颈联作简要赏析。(5分) 13.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四、名句默写(10分) 14.请在下列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句。 ⑴ 苏轼在《赤壁赋》中慨叹“人生短促,人很渺小”的句子是: , 。 ⑵ 《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一句是: , 。 ⑶ 《离骚》中表明自己所处的社会本来就是善于投机取巧,违背规矩的现状的两句: , 。 ⑷ 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 ⑸ ,心念旧恩。 ⑹ 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 ,亦不能至也。 ⑺ ,桃李罗堂前。 五、实用类文本阅读(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5~18题。 科学春天的歌者,现代文明的歌者 ——纪念徐迟先生百年诞辰 铁 凝 ①今天,我们在中国现代文学馆隆重举行徐迟百年诞辰纪念座谈会,表达我们对徐迟先生的敬意和怀念。 6 / 10

②1996年12月13日,在武汉同济医院,徐迟如一颗璀璨的流星划过最后的夜空,享年82岁。 ③回望徐迟,我想我们都会发出由衷的感叹,这个人,他的生命是多么辽阔,就像骏马渴望着大地,徐迟一生都在不断地拓展认识、表现和创造新疆域,在他的身后,留下了广袤的空间,让后来者满怀敬仰和感激。 ④上世纪30年代,年轻的徐迟步入诗坛,成为较早开始现代主义探索的诗人。他的第一部诗集《二十岁人》是中国新诗表现都市经验的开拓性文本之一,其中的《都市的满月》《微雨之街》被广为传诵。徐迟一生都是年轻的,都是一位诗人。他毕生都对现代化的青春中国满怀热望,热爱一切推动民族生活文明进步的事物。这样的徐迟,永远倾听着时代的召唤,他的生命注定和中华民族争取解放和复兴的事业紧密联系在一起。“九一八”事变之后,当时还是东吴大学一年级学生的徐迟,积极参加学校的“爱国学生援马团”,北上参加抗战。全面抗战爆发后,徐迟清醒地意识到诗歌必然要接受严酷的时代的洗礼。在《最强音》《一代一代又一代》等诗集中,一改早期现代主义的唯美风格,这位曾经纯真、敏感、耽于幻想的诗人变得激越高亢,浓墨重彩地书写对民族命运和社会现实的深沉思考,体现出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家园情怀,用诗歌谱写了战斗的青春,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 ⑤徐迟先生热爱书斋生活,寂寞书斋中的阅读和写作使他感到充实和自由。但是,他的一生不断地走出书斋,走向田野,走向前线,走向沸腾的生活和建设。这不仅是由于个人的际遇,更是一个诗人、一个作家出于独特的天性和禀赋,出于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的自觉选择。抗战时期,他亲赴昆仑关等抗日前线,冒着随时可能牺牲的危险采访和写作。抗美援朝战争中,徐迟又两次奔赴前线,写出了大量战地通讯和特写。1961年,徐迟举家离开北京迁往武汉,他先后六次到长江水利工地体验生活,推出了一系列具有广泛影响的通讯特写集。 ⑥“文革”十年过去,大地回春,像一座沉寂的火山重新喷发出炽热的岩浆,曾被剥夺写作权利的徐迟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了他一生创作的辉煌高峰。1978年1月,他在《人民文学》发表了《哥德巴赫猜想》,读者奔走相告,一时洛阳纸贵,所有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们,都会记得这部报告文学给人们带来的感奋和启迪。一种新的视野在人们面前打开,一种被重新认识的价值和意义在人们面前雄辩地展现,一种新的人物形象、新的英雄和楷模在人们面前矗立起来。这是极具勇气的拨乱反正,长期被视为改造和教育对象的知识分子被擦去尘埃和污垢,昂首走在时代进步的前列,而长期被认为是“白专道路”的科学探索,被有力地肯定、热情地讴歌。《哥德巴赫猜想》因此远远超出文学的范围,汇入了思想解放的大潮,成为时代精神的嘹亮号角。就在同一年,全国科学大会召开,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科学的春天来临了,而徐迟无疑是报春的燕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