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合集下载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环境犯罪是指破坏和污染环境的行为、行动和活动。

随着环境问题的日益严重,环境犯罪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环境犯罪不仅会破坏自然环境,影响生态平衡,还会危害人类的健康和安全。

因此,对于环境犯罪问题,我们应该反思以下几个方面。

一、环境犯罪的成因环境犯罪的成因有多种,其中一个主要原因是经济利益驱动。

由于环境犯罪可以追求短期的经济利益,一些企业和个人会采取不当的手段来追求利润,导致环境破坏和污染。

此外,环境监管不严格和法制不健全等因素也是环境犯罪产生的原因之一。

这些成因需要得到关注和改进。

二、环境犯罪的危害环境犯罪不仅会严重破坏自然环境,使生态失调,还会对人们的健康和安全造成威胁。

例如,污染物质会进入大气、水、土壤中,影响空气质量和水质问题,使生活环境恶化。

高水平的环境犯罪还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可承受的压力,如水体退化、植被减少,甚至使生态资源消失。

另外,环境犯罪同时也对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直接影响。

环境犯罪导致的空气和水质快速污染使得空气和水资源都被污染和破坏。

人类在长时间的暴露于污染的环境中,会增加罹患多种疾病的风险并使已生病的病情加重。

三、加强环境执法及环境法治加强环境犯罪的执法力度是非常必要的,法治环境可以阻止环境犯罪的发生,及时制止环境违法行为。

通过加强环境执法,优化法制环境,能够更加有效地对环境犯罪进行监管和制止,从而有效保护生态环境,保障公民的身体健康。

四、推广绿色发展理念绿色发展理念强调经济增长与人的健康和环境的保护相互促进和协调,是一种新型的经济发展模式。

推广绿色发展理念可以改变传统经济发展方式过于依赖能源和环境的状况,探索出一条生产健康、环保、可持续性不断发展的道路。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切实推行绿色发展,坚决反对环境犯罪的行为,不仅可以改善生态环境,同时也为推动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动力。

综上所述,环境犯罪对环境建设与健康生活带来的危害不容忽视,必要的引导和监管措施应该加强,在改善环境治理方式和绿色发展的理念下,尽力减少和防止出现环境犯罪,实现优质的生态环境和人们幸福而健康的生活。

浅析环境犯罪之保护法益

浅析环境犯罪之保护法益

浅析环境犯罪之保护法益浅析环境犯罪之保护法益1.引言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或污染的行为,严重影响到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保护环境法益是保护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要求之一,本文旨在对环境犯罪的法益保护进行浅析。

2.环境犯罪的定义和分类2.1 环境犯罪的定义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律法规、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导致环境资源损害、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被打破等严重后果的行为。

2.2 环境犯罪的分类环境犯罪可以分为大气污染犯罪、水污染犯罪、土壤污染犯罪、固体废物污染犯罪等多个类别。

3.环境犯罪的危害3.1 对自然环境的危害环境犯罪破坏了自然生态系统,导致土壤质量下降、水源污染、空气污染等问题,危害了生态平衡和物种多样性。

3.2 对人类健康的危害环境犯罪导致空气污染和水源污染,直接威胁到人类的健康,引发呼吸系统疾病、癌症等疾病。

3.3 对社会稳定的危害环境犯罪破坏了社会稳定,引发社会不满和民众的不信任感,可能导致社会动荡和社会治安问题。

4.环境犯罪的法益保护4.1 国家层面的法益保护国家在法律法规和政策层面加强环境保护,制定严格的环境法律法规,并通过减少污染物排放、加强环境监测等手段保护环境法益。

4.2 公众参与的法益保护公众参与环境保护是法益保护的重要手段,通过宣传教育、舆论监督等方式,增强公众对环境犯罪的认知和参与度。

4.3 司法手段的法益保护司法机关对环境犯罪进行打击和制裁,加强对环境犯罪的执法力度,确保环境法益的保护。

5.附件本文档涉及附件:无。

6.法律名词及注释6.1 环境犯罪:违反环境法律法规,在生产、经营和日常生活中对环境资源造成破坏或污染的行为。

6.2 生态系统:由生物、环境和地球物理要素相互作用、形成的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的复杂整体。

6.3 社会公共利益:指对整个社会所有成员公平和不可分割的利益。

6.4 污染物排放:指工业、交通、生活和农业等活动中产生的对环境有害的物质的释放。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了一个全球性的重要议题。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类活动的日益频繁,环境问题愈发严峻,对生态平衡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在保护环境的众多手段中,刑法作为一种强有力的法律武器,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刑法对于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具有强大的威慑力。

通过明确规定对严重破坏环境行为的刑罚,能够让潜在的违法者心生畏惧,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遏制破坏环境的行为发生。

例如,对于那些肆意排放有毒有害物质、非法采矿、滥伐森林等行为,如果仅仅依靠行政处罚或者民事赔偿,可能无法起到足够的警示作用。

而刑法的介入,意味着违法者将面临牢狱之灾、高额罚金等严重后果,这无疑会让他们在行动之前深思熟虑。

其次,刑法能够保障环境保护法律的有效实施。

当其他法律手段无法有效制止环境违法行为时,刑法作为最后的防线,可以确保法律的权威性和严肃性。

它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使得这些法律不仅仅是一纸空文,而是具有实际的约束力和执行力。

再者,刑法的适用有助于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当环境被破坏,往往会对广大民众的健康和利益造成损害。

通过对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刑事处罚,能够让受害者得到一定的心理慰藉,同时也体现了社会对于公平正义的追求。

然而,要使刑法在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作用,还需要解决一些现实中存在的问题。

一方面,刑法对于环境犯罪的规定需要进一步完善和细化。

当前,一些环境犯罪的定罪标准不够明确,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存在认定困难的情况。

例如,对于“严重污染环境”这一概念的界定,需要更加具体和可操作的标准,以便于司法机关准确地定罪量刑。

另一方面,执法和司法力度也有待加强。

在一些地区,由于执法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执法手段有限等原因,对于环境犯罪的打击力度不够。

同时,司法机关在审理环境犯罪案件时,也可能因为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和经验,导致案件处理不够及时和准确。

此外,提高公众的环境刑法意识也是至关重要的。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联

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联青少年犯罪一直是当今社会面临的一大难题。

无论是小偷小摸,还是涉及严重的暴力犯罪行为,都与社会环境息息相关。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青少年犯罪与社会环境的关联性,并分析其中的一些潜在原因。

首先,社会环境的质量对青少年犯罪的影响不可忽视。

贫困、失业率高的社区容易滋生犯罪活动。

这些社区常常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青少年在这样的环境中容易沦为犯罪的受害者或者加害者。

缺乏教育的青少年可能对追求自身利益而不择手段,甚至误入歧途,而社区缺乏维护治安的力量,则为犯罪行为提供了可乘之机。

其次,家庭环境是影响青少年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一个稳定的家庭环境可以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观念,有利于其成为社会的有益成员。

然而,在一个家庭环境破碎、父母冷漠或缺乏父母监管的情况下,孩子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关爱和指导,心理健康问题和犯罪倾向的可能性也会增加。

因此,建立一个健康的家庭环境对预防青少年犯罪至关重要。

此外,媒体的影响也是导致青少年犯罪增加的原因之一。

随着科技的发展,青少年越来越容易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媒体,如电视、互联网和社交媒体。

这些媒体中的暴力、色情和不良行为的描绘和宣传,对青少年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造成了负面影响。

他们在模仿并接受这些不良行为时,很容易走上犯罪的道路。

因此,媒体教育和监管的重要性无法忽视。

另外,学校环境也对青少年犯罪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学校是孩子们接受教育和培养社会技能的重要场所。

然而,一些学校的暴力行为、欺凌现象和学业压力过大,可能导致一些青少年的情绪和心理问题。

这些问题往往成为他们参与犯罪活动的催化剂。

因此,解决青少年犯罪问题需要一系列综合措施。

首先,政府应该加大对贫困社区的支持,提供良好的教育资源和社会服务,为青少年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

同时,家庭教育也至关重要,父母应该积极参与孩子的成长过程,关注他们的需要和问题,并确保一个稳定和支持性的家庭环境。

此外,对媒体的监管也是必要的,媒体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确保传播正面和健康的信息。

浅析环境对犯罪的影响_董洁

浅析环境对犯罪的影响_董洁

·152·Business!浅析环境对犯罪的影响董洁作者简介:董洁(1989-),女,甘肃张掖人,兰州大学法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刑法学。

摘要:引发犯罪的原因有很多,笔者从整体环境的角度出发,通过地理因素境,家庭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因素对犯罪的影响进行逐一阐述,对正确分析犯罪的原因,预防和打击犯罪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地理因素;家庭因素;经济因素从犯罪原因产生的角度来说,犯罪作为“一种复杂的社会病态现象”,是由多种因素造成的,环境对于影响犯罪的原因之一,又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二者相互作用有机结合,直接或间接影响了犯罪的发生。

一.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一)地理因素与犯罪地理位置的不同,对犯罪的类型和频率都有不同的影响。

在城市的市中心、城乡结合部、和城市的死角地区是犯罪的高发区或者高发点。

城市的市中心往往是一个城市繁华的商业区,人口的流动性极大,而且聚集了大量的财物,所以在此区域内,扒窃,诈骗,抢劫类型的案件频发。

城乡结合的地区由于处于城市管理的真空地带,城市现代文化与犯罪亚文化剧烈的冲突,贫富差距与人口资源矛盾的交织导致此地区抢劫,绑架,持枪作案,杀人等暴力犯罪的案件明显突出。

而城市的死角地区是指社会的控制力所触及不到的空间或地点,如地下通道,电梯,背街的小巷等,大量的城市死角为犯罪分子进行抢劫,盗窃,强奸,杀人等违法犯罪活动提供了天然的隐蔽屏障。

(二)时间季节因素与犯罪时间对于犯罪的影响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来说,夜晚的犯罪率要高于白天,以强奸,杀人案最为突出,但盗窃案件却是白天高发于夜晚,因为住宅区居民大多为上班族白天不在家中,再加上现代社会的快节奏导致邻里关系的冷淡,为犯罪分子混入住宅区进行作案提供了可能。

另一方面,季节对于犯罪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龙勃罗梭和菲利都认为季节和气候是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

事实上,季节对于犯罪的发生并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一旦把季节同人们的习惯与日常的生活联系起来,就成为了犯罪的诱因。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

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社会法律法规的行为,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而个人的生活环境是指一个人在家庭、社会、工作等方面所处的环境。

个人的生活环境对于犯罪的发生和预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犯罪与个人生活环境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通过改善生活环境来预防犯罪。

一、犯罪与家庭生活环境家庭是个人生活的基本单位,家庭生活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和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一个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对于个人的良好的心理发展和道德意识的形成至关重要。

相反,一个不稳定、紧张甚至有暴力倾向的家庭环境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

首先,家庭中的家庭教育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引导,直接影响着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行为准则的形成。

如果父母对孩子缺乏关心、照顾和教育,孩子就容易产生犯罪倾向。

此外,如果家庭中存在家庭暴力等不良行为,也会导致孩子形成暴力倾向,从而增加犯罪发生的可能性。

其次,家庭经济状况也对个人的犯罪倾向产生影响。

一个贫困的家庭容易导致个人对社会的不满和无力感,从而催生出犯罪行为。

因此,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

二、犯罪与社会生活环境社会生活环境是指一个人所处的社会环境和人际关系网络。

社会环境对于个人的犯罪倾向和行为也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社会的道德风气对于个人犯罪倾向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

如果社会道德水平低下,普遍存在不诚信、不守法律的现象,个人就容易受到恶劣环境的影响而产生犯罪倾向。

因此,提高社会的道德水平,建立起健康、文明的社会风气,对于预防犯罪具有重要意义。

其次,社会的安全和治安状况也直接关系到个人的犯罪发生率。

如果社会治安状况不好,犯罪活动频繁,个人容易受到犯罪的侵害,同时也容易受到犯罪行为的诱惑。

因此,加强社会的安全和治安管理,提高社会的安全感,有助于减少犯罪的发生。

三、通过改善生活环境预防犯罪为了预防犯罪,除了加强法律的制定和管理外,改善个人的生活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

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

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指故意或者重大过失破坏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或者其他公共利益,造成严重后果的行为。

这是一项严重的违法行为,对环境和社会造成巨大伤害。

本文将就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展开探讨,从背景、影响和应对措施等角度进行分析。

一、背景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出现是与社会发展和环境状况密切相关的。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人类经济迅速发展,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加快,同时环境污染、自然资源过度开发等问题也愈发突出。

这导致许多破坏环境和资源保护的行为频频发生,给生态系统带来严重破坏。

二、影响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首先,破坏环境和资源破坏了生态平衡,破坏了生态系统的功能,导致生物多样性丧失,生态灾害频发。

其次,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引发了各种环境污染相关的疾病。

此外,破坏环境和资源还影响了可持续发展,对经济和社会带来了负面的影响。

三、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类型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类型繁多,包括非法砍伐、破坏湿地、非法捕捞、水污染、土壤污染、空气污染等等。

这些行为在不同的地区和国家都有发生,并对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

这些行为不仅破坏了环境和资源,也侵害了社会公共利益,对公众造成了伤害。

四、应对措施为了应对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各国采取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政策措施。

首先,建立了相应的法律框架,确立了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法律责任。

其次,加强了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了对破坏者的处罚力度。

同时,加强了环境教育和宣传,提升公众对环保的意识和参与度。

此外,各国加强了环境和资源管理,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自然资源,促进可持续发展。

五、国际合作的重要性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是全球性问题,需要国际社会的共同努力来解决。

各国应加强合作,分享经验,共同应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挑战。

同时,国际间应建立合作机制,加强信息交流和执法合作,形成全球共治的格局。

六、结论破坏环境资源保护罪的存在和不断发生给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

关于环境犯罪的几个思考环境犯罪指的是对环境进行破坏或污染的行为,这些行为严重威胁着生态环境的稳定和人类的健康。

环境犯罪包括非法垃圾倾倒、非法采矿、违规排放污染物、非法狩猎和非法木材交易等。

这些行为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损害,同时也引发了我们对环境犯罪的思考。

首先,环境犯罪的危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

环境犯罪不仅引发了各类生态问题,而且对人类的健康造成了直接威胁。

例如非法采矿和违规排放污染物会导致土壤、水源和空气的污染,从而影响人们的生活和健康。

另外,非法狩猎和非法木材交易破坏了生物多样性,导致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危险。

这些环境犯罪的危害不仅在局部范围内显现,而且会对整个生态环境产生长期和难以修复的影响。

其次,环境犯罪的背后存在着利益链条。

环境犯罪往往不是一个人的个体行为,而是一个整体的利益链条。

非法垃圾倾倒、非法采矿和非法木材交易都涉及到不同环节的参与者,包括制造商、中间商、运输商和买家等。

这些参与者往往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而从事环境犯罪。

他们往往利用制度的漏洞和监管的不完善来进行非法活动,从而获得暴利。

因此,为了真正解决环境犯罪问题,我们需要从整个利益链条入手,加强监管和法律制度的完善。

第三,环境犯罪的打击离不开全球合作和共同努力。

环境犯罪往往具有跨国性和全球性的特点,因此单一国家或地区的努力难以根治环境犯罪问题。

例如,非法狩猎和非法木材交易往往发生在贫困国家,但它们的最终市场往往是富裕国家。

因此,打击环境犯罪需要国际社会的合作和共同努力。

只有通过国际协作和信息共享,才能够追溯环境犯罪的源头、制止环境犯罪的扩散,并追责环境犯罪的参与者。

最后,我们需要加强环境教育和意识提高。

环境犯罪的发生往往与经济效益和利益驱使有关,人们对于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不足也是造成环境犯罪的一个重要原因。

因此,通过加强环境教育,提高人们的环境意识,可以有效地减少环境犯罪的发生。

此外,公众意识的提高也有助于监督和揭露环境犯罪行为,进一步加大环境保护力度。

环境变化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

环境变化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剧,环境变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而这种环境变化也深刻地影响着城市的犯罪率。

本文将探讨环境变化对城市犯罪率的影响,并从多个方面进行论述。

首先,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犯罪率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气温的升高和气候的异常事件增多,城市居民的生活环境发生了显著变化。

高温天气不仅使人们容易感到疲劳和不适,还增加了暴力犯罪的发生率。

人们长时间暴露在炎热的环境中,容易变得易怒和冲动,从而增加了暴力犯罪的风险。

此外,自然灾害如台风、洪水和干旱等也会导致社会秩序的紊乱和物资的匮乏,进而诱发相关犯罪活动。

因此,气候变化对城市的犯罪率具有明显的直接影响。

其次,环境变化对城市的经济条件产生了间接的影响,从而影响了犯罪率的变化。

气候变化会对农作物和渔业等经济产业造成重大影响,进而影响到城市的就业和收入水平。

如果城市居民的经济条件变差,社会资源不均衡分配,贫困和失业率上升,那么犯罪率必然会受到影响。

一方面,经济压力可能导致一些人滑向违法犯罪的道路,寻求非法手段来获取生活所需;另一方面,贫困和失业环境也给一些人提供了参与犯罪活动的机会。

因此,环境变化对城市的经济条件产生的间接影响,对犯罪率也具有重要的影响。

再次,城市化进程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是环境变化对犯罪率影响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城市的扩大和人口的集中,城市的社会结构和空间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

一些城市的郊区和贫民窟等地区可能缺乏必要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居民生活条件恶劣。

在这种情况下,犯罪率相对较高。

而城市化的进程可能加剧了资源的分配不均,有利于犯罪活动的发生。

因此,城市化进程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复杂关系也是环境变化影响城市犯罪率的重要原因。

最后,环境变化对城市犯罪率产生影响的背后还隐含着一些深层次的社会问题。

例如,长期以来,城市中的社会经济差距、教育资源不均衡、就业机会不足等不公平现象一直存在,这使得一部分人更容易卷入犯罪活动。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地理环境是指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

它包括地形、气候、水文、土壤和植被等方面的因素。

地理环境不仅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还可能对城市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并提出一些减少城市犯罪的建议。

首先,地理环境的地形特征可能会影响到城市犯罪。

一些地区可能存在地势险要或者地形复杂的地方,这种地形特点可能会给犯罪分子提供隐蔽的地方进行犯罪活动,增加犯罪的难度。

另外,一些地势较低的地区可能容易受到洪涝灾害的影响,造成警力无法及时部署,犯罪分子可能会选择这些时间或地点进行犯罪。

其次,气候和天气条件也可能对城市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温暖的气候可能会导致城市中人们出行、聚集的频率增加,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个机会选择一些繁忙的地点进行犯罪。

此外,恶劣的天气条件,如大雨、暴风雪等,可能会让警力无法正常出动,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水文条件也可能对城市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存在湖泊、河流等水域,这些水域可能成为犯罪分子藏匿、逃跑的地方。

另外,一些地区可能存在下水道网络,犯罪分子可能会利用这个通道进行逃跑。

土壤和植被也可能对城市犯罪产生一定的影响。

一些地区可能存在密集的植被,为犯罪活动提供了隐蔽的地方。

同时,一些地区可能存在贫瘠的土壤,这可能导致该地区人口贫困,增加了犯罪的可能性。

贫困是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贫困地区可能存在更多的犯罪活动。

基于上述影响,我们可以提出一些减少城市犯罪的建议。

首先,加强对地势险要地区的监控和巡逻,增加警力的部署。

其次,加强对水域地区的巡逻和防控,阻止犯罪分子利用水域逃跑。

同时,加强对下水道等地下通道的监控和封堵。

此外,要加强对植被密集地区的侦查和巡逻,防止犯罪活动的发生。

最后,要加强对贫困地区的扶贫和改善生活条件,减少贫困地区的犯罪问题。

总而言之,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有一定的影响。

了解并利用地理环境因素,可以减少城市犯罪的发生。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城市犯罪一直是社会问题的焦点之一。

人们对犯罪的关注主要集中在犯罪率的上升趋势和反犯罪措施的有效性上,而较少关注地理环境因素对犯罪的影响。

然而,地理环境在城市犯罪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文将探讨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的影响。

首先,城市的地理布局对犯罪的分布产生直接影响。

城市通常有不同的街区,这些街区的地理位置和区划决定了不同社会群体的聚集程度和犯罪活动的易发性。

例如,贫困街区通常存在高犯罪率,因为这些地区的经济条件差,社会资源匮乏,使得居民更容易陷入犯罪行为中。

此外,街道网络的形状和布局也会影响犯罪率。

街道的曲折与交叉口的数量会对犯罪活动产生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街道的曲折程度与犯罪行为呈正相关,而交叉口的数量与犯罪行为呈负相关。

这是因为曲折的街道难以被监控,容易给犯罪分子提供逃离的机会,而交叉口的多样性能提供更好的警务覆盖和社会控制。

其次,城市的地理环境影响了城市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社会互动,进而影响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例如,城市中的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的分布情况会对犯罪率产生影响。

缺乏公园、运动场所等休闲娱乐设施的地区,容易导致居民无所事事,增加犯罪的可能性。

相反,社区设施完善的地区,人们有更多的活动选择,减少了无意义的闲逛,从而减少了犯罪行为。

此外,交通状况也是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

拥挤、破烂的交通环境使得警察和犯罪分子之间的猫捉老鼠游戏变得更加困难,加大了犯罪的隐蔽性和逃离的便利性。

另外,城市的地理特征还与环境犯罪有关。

环境犯罪是指违反环境法规的行为,如非法倾倒、污染排放等。

城市中的工业区和污染源集中地往往容易产生环境犯罪。

这与工业区远离居住区的布局、环境监管的不足以及有关部门的监管能力有关。

这些地方的环境犯罪不仅对城市居民的健康和生活品质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诱发其他犯罪行为,增加治安压力。

总之,地理环境因素对城市犯罪有着重要的影响。

城市的地理布局、公共空间和社区设施的分布情况以及环境特征等都会影响到城市犯罪的发生和分布。

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分析

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分析在当今社会,犯罪问题一直是广受关注的话题。

犯罪的发生不仅给社会秩序和安全造成严重威胁,而且对人们的生活和心理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在城市环境中,地理环境被认为是影响犯罪模式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将分析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并对其中的深层次原因进行探讨。

首先,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犯罪热点区域的形成和犯罪类型的分布。

研究发现,城市中存在一些特定区域,如贫困区、城市边缘地带等,容易成为犯罪活动的高发地点。

这与地理环境密切相关。

一方面,贫困区的居民普遍生活水平较低,教育程度较差,容易陷入犯罪圈子;另一方面,城市边缘地带因缺乏安全设施和社会服务,公共秩序相对较差,也成为犯罪分子的理想场所。

此外,不同地理环境中犯罪类型的分布也各不相同。

比如,在商业区,盗窃、诈骗等财产犯罪占主导地位;而在人口密集的居住区,强奸、抢劫等暴力犯罪可能更为突出。

其次,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还体现在犯罪动机和手段上。

城市中的地理环境对个体产生直接的生活和心理影响,从而引发不同类型的犯罪动机。

例如,失业率和经济条件恶劣的地区,住户可能面临经济压力和就业机会不足,从而增加了财产犯罪的动机。

此外,城市生活与高压力、竞争等因素紧密相连,社会负担和心理负担加重,这也增加了一些人产生犯罪行为的可能性。

同时,地理环境还提供了犯罪所需的手段和便利。

比如,繁忙的商业街区具有相对较低的警惕性,容易成为扒窃和抢劫的目标。

再次,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的制约。

城市社会结构的不平等和社会资源的分配不均,往往使得某些地区出现贫穷、失业和社会边缘化现象。

这将进一步促使犯罪问题在这些地区集中,形成犯罪热点。

同时,城市的文化背景也对犯罪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文化倾向于暴力解决问题的社会,暴力犯罪可能更为突出。

因此,地理环境对城市犯罪模式的影响需要结合社会结构和文化背景等因素综合考量。

论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

论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

论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一、我国关于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的现状早在一百多年前,许多西方国家就已经将犯罪学作为一门研究对象,并把它从其他学科中独立出来。

而在中国,法制体系发展相对较晚,直到本世纪的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我国才初步形成犯罪学研究的雏形。

十年之后,中国对犯罪的研究进入了高速发展时期,也有了许多犯罪学研究的著名作品和独特的观点。

但是对于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的影响始终没有提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一)我国关于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产生影响的研究现状回顾历史,中国犯罪学的发展历程坎坷而又艰辛。

现如今的中国在犯罪学研究领域取得了傲人的成就,对犯罪的概念、因素等方面的研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但是我国的犯罪学研究仍有许多不足之处,例如:犯罪学研究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我国的犯罪学研究进展缓慢、研究不够全面,因此也难以实现质的飞跃。

而我国的犯罪研究不足主要体现为,外在环境因素对犯罪学产生的影响的研究不够全面。

众所周知,诱发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

它包括社会因素、心理因素、自然环境、和教育因素。

我国对构成犯罪的必要条件的研究十分透彻,甚至对犯罪学的基本理论研究水平已处于先进水平。

当前,我国对犯罪的外部环境研究主要还是纠结于其是一种个人行为,还是社会各方面综合作用的结果。

也就是说,我国对于犯罪的外部环境还只是从原则方面来分析,并没有综合的分析外部环境的各个因素。

目前,我国大多数学者认为诱发犯罪的因素多种多样,但是对于犯罪的诱发因素却没有进行系统的分析。

在个人行为和社会现象这两者中,我国选择了后者。

我国把犯罪的外部环境因素当作一种社会现象来研究,无形中增加了犯罪研究的对象,也扩大了犯罪的研究范围,并从中发现了准确的发展规则,综合犯罪根源和发展规则,制定出了相应的预防犯罪的策略,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我国犯罪学的研究进程。

(二)我国关于外在因素对犯罪产生影响的研究缺陷犯罪的形成离不开外部环境的诱导,犯罪行为有时也具有强烈的时代色彩,因为它的构成是政治、经济、教育、法律、道德等各个因素综合的结果。

第七章犯罪的自然原因

第七章犯罪的自然原因
原生性 间接性 具体性
1、原生性
指就特定的犯罪行为及犯罪人而言,
自然因素属于本来就存在的东西,是 特定个体所无法选择与抗拒的
如山川、河流、昼夜、四季、城乡等
自然因素,是长期的地质运动或人类 生活所形成的
2、间接性
气候、地理等自然因素不具备直接
导致犯罪的力量,而仅仅是作为一 种背景,或引起犯罪行为的可能因 素
这些特殊地理形势,决定了不仅某
些犯罪只可能发生在这类空间,而 且决定了其犯罪率、犯罪原因和作 案手段等,均与一般地区具有一定 的差别,从而要求采取特定的犯罪 预防措施
如破坏森林资源、渔产资源的犯罪
4、国、边境地区
国、边境地区常是走私、贩毒、抢
劫、偷渡以及间谍活动的频繁之地。 随着全球化而来的同时也是犯罪的 全球网络化,跨越国、边境的有组 织犯罪随之增加
思考题
如何理解时间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如何理解地理环境与犯罪之间的关系?
3、独居住宅
独居住宅包括单身一人的独居室和远
离住宅群的独立住户。这类居住者不 仅易遭罪犯的袭击,其本身也为居住 者提供了社会无法控制的便利作案场 所
如黄勇杀人案,其住宅环境为其提供
了犯罪的便利条件
4、流动空间
商场、市场、旅馆、车站、码头、
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经贸繁荣、人 员流动频繁的空间,铁路、公路、 航空、港航、海上和火车、城市公 共汽车等交通工具内,也常易发生 盗窃、抢劫、流氓滋事等越轨行为
2、农村与犯罪
农村是人类社会最早出现的社区形
式,一个个村落就是由从事农业生 产活动为主的居民所组成的区域社 会。由于农业生产劳动需要以宽广 的土地为基本条件,而农作物的生 长又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具 有季节性和周期长等特点,因此对 农村社会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而 也作用于农村社会生活中的犯罪现 象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分析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分析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关联分析近年来,犯罪行为频发成为社会问题的热点之一。

为了更好地理解犯罪行为的成因,我们需要分析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之间的关联。

本文将以不同角度探讨这一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首先,社会经济因素对犯罪行为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贫穷和失业率高的地区,人们面临着更大的生存压力,迫使他们采取非法行为来满足基本需求。

偷窃、诈骗和抢劫等犯罪行为在这些地区屡见不鲜。

因此,改善社会经济条件成为减少犯罪的重要措施之一。

政府可以通过提供就业机会、提高教育水平和加强社会保障等手段来促进社会公平,降低社会犯罪率。

其次,家庭环境也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一个稳定、温暖的家庭对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

如果孩子在一个家暴或者失职家庭中成长,他们更容易陷入不良行为的泥沼。

研究表明,与有爱的家庭相比,犯罪家庭出生的孩子更容易在未来从事犯罪活动。

因此,我们需要加强家庭教育意识,推动家庭和谐,提供帮助和支持给那些有家庭问题的人。

此外,社会道德观念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紧密联系。

当社会伦理道德标准下降时,犯罪行为更容易出现。

例如,盗窃是一种触犯道德底线的行为,但当道德观念淡漠时,盗窃行为也就变得更为普遍。

因此,加强社会道德建设也是解决犯罪问题的重要途径。

学校、家庭和社区等各方面都应当加强对人们的道德建设,强调个人责任和社会规范的重要性。

进一步,心理健康问题与犯罪行为密切相关。

许多犯罪者都存在着心理问题,如抑郁症、焦虑症等。

这些心理问题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决策能力和行为控制能力。

因此,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提供心理咨询和治疗服务非常关键。

社会应该鼓励心理健康知识的宣传和心理医生的培训,以支持那些心理困境中的人们,帮助他们摆脱犯罪行为的泥沼。

此外,科技的不断发展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信息技术的普及不仅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也给犯罪分子提供了新的机会。

网络诈骗、网络暴力等犯罪行为已经威胁到了社会的安全和稳定。

因此,提高网络安全意识,完善监管机制,加强网络犯罪打击力度成为当务之急。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

从刑法角度论环境保护在当今社会,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范围内的重要议题。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日益严峻,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构成了巨大威胁。

刑法作为维护社会秩序和保障公民权益的重要法律手段,在环境保护中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环境保护对于人类社会的重要意义。

清洁的空气、干净的水源、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自然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然而,由于人类活动的不当干预,如过度开采、污染排放、非法捕猎等,导致生态平衡被打破,环境质量急剧下降。

这不仅影响了当代人的生活质量,也对子孙后代的福祉造成了潜在威胁。

刑法在环境保护中的介入,具有其必然性和重要性。

一方面,刑法具有强大的威慑力,能够对那些严重破坏环境的行为进行严厉制裁,从而有效遏制环境犯罪的发生。

另一方面,通过刑法的规范作用,可以明确界定哪些行为属于环境犯罪,为人们的行为提供明确的指引,避免因法律界限不清而导致的违法行为。

从具体的法律规定来看,我国刑法对环境犯罪设立了多个罪名。

比如,污染环境罪,针对违反国家规定,排放、倾倒或者处置有放射性的废物、含传染病病原体的废物、有毒物质或者其他有害物质,严重污染环境的行为进行惩处。

非法采矿罪,对未取得采矿许可证擅自采矿,情节严重的予以定罪量刑。

非法捕捞水产品罪,对违反保护水产资源法规,在禁渔区、禁渔期或者使用禁用的工具、方法捕捞水产品,情节严重的行为进行打击。

在司法实践中,对于环境犯罪的认定和处罚,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

犯罪的主观方面,即犯罪嫌疑人是否具有故意或者过失的心态,对于定罪量刑具有重要影响。

例如,如果犯罪嫌疑人明知其行为会对环境造成严重破坏,仍然执意为之,那么其主观恶性较大,应受到更严厉的处罚。

客观方面,包括犯罪行为的方式、手段、后果等。

比如,同样是污染环境,排放的污染物种类、数量以及对环境造成的损害程度不同,处罚的力度也会有所区别。

然而,在运用刑法保护环境的过程中,也面临着一些挑战和问题。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

社会环境与犯罪行为在当今社会中,我们无法否认犯罪行为的存在。

无论是小偷盗窃,还是恶性杀人案件,这些事件不仅令人震惊,也对整个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伤害。

那么,社会环境是否与犯罪行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呢?首先,经济因素是犯罪行为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贫困与犯罪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一方面,贫困导致了人们物质生活的困难与不平等感,他们可能会为了满足自己的需求而选择犯罪行为。

另一方面,贫困可能限制了一些人的正当就业机会,迫使他们背离法律规定谋生。

因此,社会环境中的经济现状对于犯罪行为的发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除经济因素外,社会和家庭环境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了显著影响。

社会对个体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价值观、人际关系以及社会规范等方面。

一个缺乏道德教育和社会纪律的社会环境容易滋生犯罪行为。

家庭则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背景,家庭的稳定与关爱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基石。

破裂的家庭、单亲家庭或家庭暴力等不良家庭环境可能导致年轻人的违法行为。

因此,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的防范至关重要。

此外,人们的教育受教育程度也对犯罪行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有研究表明,受教育程度越高的人犯罪率较低。

教育可以提高个体的社会适应能力,增强他们合理行为的意识。

而缺乏教育的人可能容易被不良信息所蛊惑,而有更大的可能去从事违法犯罪活动。

除了上述因素,还有一些综合因素也会对犯罪行为产生影响。

诸如物质文化的大量传播、社交媒体的普及、道德缺失、法律监管不力、社会的针对性救助等。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社会环境更加复杂,社会犯罪现象更加多样化。

然而,我们不能否认人类是有选择权的。

尽管社会环境对犯罪行为有一定影响,但个体对于自身行为负有责任。

我们要加强个体的法律意识,进一步完善社会制度与法律保护,营造一个正义公平的社会环境。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预防犯罪行为的发生。

为了构建一个更加和谐稳定的社会,我们不仅需要改善社会阶层分化,减少贫困困境,同时也应加大对家庭的关注与支持,提高家庭教育水平。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李茜2012104020334 历史1203班[摘要]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地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每个类别又有不同层次。

因此,应该说,自然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的一种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掌握其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对于分析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发生、科学打击犯罪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季节;时间;犯罪一、前言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产生犯罪的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

可见环境也是滋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环境又包括天然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地理、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二、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定义:指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包括地域、季节、时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自然因素总是和社会因素及主体因素相结合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所影响。

1)地域因素。

指边境、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农村与城市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因素。

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为犯罪人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如边境、沿海多发生走私案件,农村多发生盗窃耕畜案件,城市多发生盗窃汽车案件。

二是犯罪人可凭借地理环境增强既能作案成功又能确保安全的侥幸心理,如扒窃案件多发生在繁华闹市和公共场所,抢劫和强奸案件多发生在偏僻地区。

入室行窃多发生在独门独院和高层建筑的高层居室。

2)季节因素。

季节只有同人们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例如,春夏之际,特别是夏季,由于人们户外活动多,相互接触多,穿着单薄,体型清晰,对具有不良意识的人易产生刺激,而形成流氓、强奸犯罪心理,因此,温暖的季节中,流氓、强奸案件比其他季节要多。

又如,扒窃案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因为夏季人们穿着单薄,事主容易觉察;冬天穿得多,钱包多在内层衣袋,扒窃不易得逞。

天生犯罪人理论的研究探析

天生犯罪人理论的研究探析

天生犯罪人理论的研究探析天生犯罪人理论,即指认为自然环境和遗传因素是造成某些人天生有犯罪倾向的主要原因的一种理论。

该理论认为,犯罪行为是受到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而天生的遗传基因是造成犯罪倾向的主要原因。

该理论最早由欧洲二十世纪初期的学者提出。

当时,一些医学科学家和社会学家通过研究犯罪家族的遗传结构和家族史,认为犯罪倾向是一种生理性的特征,是由遗传基因所决定的。

该理论随后被广泛应用于犯罪学和刑事犯罪的研究当中。

在早期的研究中,天生犯罪人理论得到了一定的支持。

许多研究表明,在很多犯罪家族中,子女往往会遗传父母的暴力和犯罪倾向。

此外,一些家庭和社区环境的不良引起了某些人天生的犯罪倾向。

然而,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只凭遗传因素无法完全解释犯罪行为,环境因素在犯罪行为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研究人员发现,如果在适当的情境中,即使有犯罪倾向的人也可以自我控制和纠正自己的行为。

虽然有些人天生具备犯罪倾向,但并不意味着他们必定会犯罪,因为环境和教育等因素也会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

在一个积极健康的家庭和社区中,即便是有犯罪倾向的人也可以得到足够的照顾和教育,从而避免了犯罪行为的发生。

基于以上观点,现在很多学者将天生犯罪人理论看作是不准确或过于简化的,它只是对犯罪因素的一种简单解释,不能完全解释犯罪行为的复杂性。

因此,在研究犯罪行为时,不能仅仅将犯罪归因于遗传因素,而应该综合考虑个人、家庭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综上所述,天生犯罪人理论的研究结果得到了一定的支持,但目前该理论已经被认为是不准确或过于简化的。

犯罪行为的形成和发展是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包括个人遗传、生理、心理、教育、文化和社会环境等因素。

因此,我们应该针对具体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有效的预防和治理措施,为保障社会的平安和稳定贡献力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自然环境对人的犯罪的影响李茜2012104020334 历史1203班[摘要]个人社会行为的环境系统,全面地说,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两大类,每个类别又有不同层次。

因此,应该说,自然因素是对人的社会行为,包括人的犯罪行为具有影响的一种环境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虽然不是犯罪的原因,但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掌握其与犯罪现象之间存在的某些规律,对于分析犯罪原因、预防犯罪发生、科学打击犯罪都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地理;季节;时间;犯罪一、前言根据犯罪心理学的研究,产生犯罪的原因大致来自三方面:社会原因、个人原因、环境原因。

可见环境也是滋生犯罪的重要因素之一。

而环境又包括天然环境(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因素:地理、季节、时间、自然灾害。

二、自然环境因素与犯罪心理的形成定义:指与犯罪人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的时空因素包括地域、季节、时间和自然灾害等因素。

自然因素总是和社会因素及主体因素相结合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有所影响。

1)地域因素。

指边境、沿海与内地,山区与平原,农村与城市繁华闹市与偏僻小巷等因素。

地域因素对犯罪心理形成的作用表现在一是可以为犯罪人提供满足某种需要的对象,如边境、沿海多发生走私案件,农村多发生盗窃耕畜案件,城市多发生盗窃汽车案件。

二是犯罪人可凭借地理环境增强既能作案成功又能确保安全的侥幸心理,如扒窃案件多发生在繁华闹市和公共场所,抢劫和强奸案件多发生在偏僻地区。

入室行窃多发生在独门独院和高层建筑的高层居室。

2)季节因素。

季节只有同人们的习惯和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才能对犯罪心理的形成起一定的影响作用。

例如,春夏之际,特别是夏季,由于人们户外活动多,相互接触多,穿着单薄,体型清晰,对具有不良意识的人易产生刺激,而形成流氓、强奸犯罪心理,因此,温暖的季节中,流氓、强奸案件比其他季节要多。

又如,扒窃案件多发生于春秋两季,因为夏季人们穿着单薄,事主容易觉察;冬天穿得多,钱包多在内层衣袋,扒窃不易得逞。

3)时间因素。

时间包括时刻和日期,对犯罪心理的形成也有影响。

例如,抢劫、盗窃、杀人、放火、猥亵、强奸等犯罪,多发生在夜间。

白天工作时间,则易发生入室抢劫和盗窃,因为这时室内多只有老人或无人。

至于日期,发薪日及其后几天,多发生扒窃和酗酒伤害的案件;重大节日前扒窃也较多;节日期间伤害罪较多。

4)自然灾害因素。

自然灾害发生后,群众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突然变得困难,群众中存在紧张、恐惧、焦虑、忧伤等情绪。

在这种情况下,有不良意识的人容易乘人之危,产生盗劫、抢劫、强奸等犯罪动机。

三、影响犯罪的各种自然环境因素分析(一)地理因素对犯罪的影响不同的地理位置,为犯罪人实施某种犯罪提供了一定的方便条件。

1.住宅等私人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西方行为地理学派在对社会病态研究上,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在分析犯罪心理的基础上,探讨犯罪作案地点的规律,并得出以下结论:(1)社会病态即犯罪行为的空间秩序,深受居民的态度和行为的影响。

如果居民对犯罪监视性强,举报率高,则犯罪分子不易下手,犯罪行为可能受到遏制。

(2)犯罪行为明显因地点而异,如这一学派的佩尔经研究发现:行窃多发生于市中心,夜盗偷车多发生于高收入住宅区,抢劫、酗酒、谋杀、强奸多发生于低收入住宅区。

(3)犯罪率的高低,同具土地利用形式、建筑设计、城市布局有关。

布兰丁及姆对美国塔拉哈西的研究发现:盗窃、入室抢劫多发生于住宅外围邻街的地点,还有高层住宅内犯罪率较高。

第一,高层住宅犯罪率高,取决于高层建筑本身所固有的缺陷。

这种建筑结构多采用单元式,不同层之间不容易互相观察处于相对封闭状态,居民流动性小,对犯罪分子的监视不足,罪犯作案时隐蔽性强,犯罪后容易逃离。

特别是电梯、第一层和顶层。

第一层犯罪后便于逃逸,而电梯和顶层隐蔽性很强,形成了易于犯罪的环境。

第二,邻街房屋中的犯罪,以盗窃案发案率最高。

目前许多地方的居民区直接面对繁华商业区街道、公共区域。

从表面上看,人员流动性大,能起到监视作用,但实际上由于监视主体不明,利害关系不大造成责任过度分散,加上人员流动大,犯罪分子易于混入和逃跑,为犯罪提供了便利条件。

第三,新住宅区发案率高,主要原因有:(1)新住宅区多为高层建筑,而且忽略必要的安全措施;(2)新住宅区多为年轻人,白天大多在外拼搏,住宅内居民太少;(3)新区居民间不熟悉,互动率低,犯罪分子容易混入,有时甚至连续作案。

2.公共场所的自然环境对犯罪的影响及分析与私人空间相比,公共场合的犯罪率相对较低。

但公共场所的犯罪也有他自身的特点,比如抢夺、伤害、杀人、扒窃、绑架在这些场合还是时常发案。

这里我们所指的公共场合主要是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

而城市死角特指都市具有触引、便利或者隐匿犯罪的有利地理环境,社会控制力所不及的空间,如地下通道、地铁、电梯间、窄小的胡同或小巷等。

大量的城市死角,为犯罪分子作案提供了得天独厚的隐蔽性条件。

流动空间包括商场、市场、酒店、广场、商业街、车站、码头、体育场馆、影剧院等经贸繁荣、人员流动频繁的空间,另外还有飞机、火车、汽车等公用交通工具内。

商业区、娱乐区是财产型、娱乐型、暴力型犯罪的高发区。

这类地区是城市最繁华的区域,集中了大量的财物,而且人口、财物的流动性最大,具有高度的犯罪诱惑力,因此在这一区域有关盗窃、诈骗、抢劫等财产性犯罪的发案率较高。

同时,娱乐区滋生了一些非法性服务、赌博等行业,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给人极大的感官刺激,过于放肆则可能引发彼此间的冲突,甚至酿成伤害杀人案件。

流动空间由于人员复杂、流动快,极易发生侵财案件,扒窃、抢劫尤为突出。

宾馆、车站更是犯罪分子猖狂的地区。

交通工具也成了犯罪频发的场所,特别是盗窃、诈骗、抢劫,甚至还有拐卖人口、强奸等。

(二)季节因素对犯罪的影响季节本身对犯罪心理的形成并无直接关系,只有当它同人们的习惯和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时,才成为影响犯罪心理形成的一种外在相关因素。

早在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就指出:“气候影响人的体格、性格和道德风尚,进而对犯罪产生影响。

”此外,龙勃罗梭、菲利都将季节、气候作为影响犯罪的因素之一。

事实证明这种认识是正确的。

据西部某县人民检察院统计,刑事犯罪呈现出明显季节性,不仅整体犯罪现象随季节而变化,而且犯罪类型也随之变化。

一般而言,夏秋两季是案件的高发期,盗窃、强奸、抢劫等案件多发生在夏秋两季,而失火等犯罪则集中在冬季。

2005年受理批捕的盗窃、强奸、抢劫三类案件共110件,其中发生在夏秋两季的犯罪案件86件,占78.1%;而2005年受理批捕的5件失火案,则全部集中在冬季。

另外,气候影响农作物生长周期,农作物生长周期决定农忙与农闲,农忙与农闲影响着农村人口涌向城市的流量,人口的流量又与发案的升降有关。

农忙时,涌向城市的人较少,刑事案件相对减少;农闲时,流动人口增多,刑事案件就上升。

以8月为中心的暴力型犯罪高峰和以12月为中心的侵财型犯罪高峰都值农闲时节。

由此可以看出:在不同的季节里,气温、湿度等气候因素的变化,会通过人的神经感受器、下脑、植物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等对人体产生影响,出现相应的生理变化,从而导致某一类犯罪的增加。

因此,研究季节与犯罪的关系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是十分必要的。

四、对频发性犯罪的环境预防措施狭义上的犯罪预防是指国家、地方组织、社团通过消除或限制孕育着犯罪因素的物质和社会环境的目的,从而达到更好的控制犯罪所采取的一种手段。

[7]环境预防理论就是通过研究环境与犯罪的关系采取相应对策的一种犯罪预防理论。

(一)地理预防:根据不同的地理环境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根据我们前面的分析,对于地理环境的预防措施,主要是针对住宅区等私人场所和社会公共场所两方面。

1、针对私人住宅的预防措施首先,国家应该及时制定一步法律或法规,采取强制规定来提高每幢住宅内部结构本身防范犯罪的功能。

要求房屋开发商设计和建设时对住宅进行基本的安全措施布置。

比如在门上安窥视孔、安装防护栏、锁部报警器等防范措施,推广密码式门锁,安装水镘式玻璃(这种玻璃不能从外部窥视内部,但可以从内部看到外面,家中有人时可以对屋外进行监视,又保护隐私)。

其次,在私人住宅与公共空间之间形成明显的界限。

比如对住宅小区的建设中,住宅楼不要直接面对街道;与繁华商业区等公共场所毗邻时,要用围墙或防护栏相间隔,以阻隔和辨认陌生人。

住宅楼群间要有空地或绿化地作为缓冲区,形成一块半公开区域,既可美化环境,又能提高居民间的流动性,防范效果会更佳。

但应避免栽种、设置过高而又不便于观察的屏障物,象灌木丛等。

同时,住宅区内应及时清除空间上的死角,住宅区内道路建设也应避开偏僻地区,尽量减少多处通道和无人看管的电梯,以免形成死角,而且小区内的道路强制要求安装路灯。

2、针对公共场所的预防措施经过分析,可能发生犯罪的公共场所大致可分为城市死角和流动空间两部分。

对城市死角现象,要从设计和管理两方面入手。

在城市规划上,尽量减少设计可能产生死角的建筑,比如地下通道要安装必要的照明设施;电梯间安装电子监控系统;对已有胡同和小巷道进行改造,新修建的道路一定要符合国家相关标准,从源头上消灭死角。

同时,要及时对已产生的死角进行清理,对上述安全设施进行必要维护,以消除潜在的犯罪环境。

而对于流动空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预防:(1)降低犯罪收益。

流动空间是消费较高且交易频繁的场所,应该鼓励这些场合使用非现金交易,比如使用信用卡、进行转帐等,来减少犯罪分子可能获取的利益,使他们放弃犯罪;(2)改变拥挤状态。

公共场所或某些特定场合的拥挤状况往往是导致犯罪发生的重要条件,象扒窃和抢夺。

通过改变这些场所的拥挤现状来达到预防犯罪的目的;(3)加强监控体系。

必要时增加巡警和保安,安装与警察部门、保卫部门相连的警报系统或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提高对犯罪分子的威慑效果;(4)严格控制促进因素。

有些物品和现象对犯罪的发生会起到辅助或有力的推动作用,被称为促进因素。

这些因素既包括犯罪工具,也包括通过作用于人的生理、心理促进犯罪的物品或现象。

如枪支、弹药、爆炸物、剧毒物;以及酒精、毒品、媒体色情和暴力。

加强对这类物品的管理,也可以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

(二)季节预防美国犯罪学家亨得廉等人创立的生活方式暴露理论认为:一个人之所以被害,是由于其生活方式具有某些特性,这些特性决定个体经常暴露在公共场所、处于被害的危险情境中或经常与具有犯罪特征的人接触,增加了他的被害危险或使之成为被害人。

[8]对休闲娱乐及其他公共场所与被害人的关系研究表明,个人暴露于公共场所的频率与被害风险成正比。

即一个人出入于歌舞厅、酒吧等休闲娱乐场所和其他公共场所的时间越多,被害的可能性越大。

反之,个人的被害风险和参与家庭活动的多少成反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