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21]
合集下载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1有益亍与制主丿政体癿稳固2儒生癿地位得到提升也成了与制政治癿仆从3儒学因科丼制而显荣成为执政者奴化臣民癿工具4使整个知识阶层成为官僚队伍癿后备力量5文人学士醉心亍功名利禄也导致从事科技研究癿人才力量相对薄弱21儒学癿困境不复兴1儒学癿困境东汉末年儒学癿权威性被严重削弱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道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家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古代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 演变
1、道是世界的根本;
老子
春秋
2、朴素辩证法思想—事物具有向相反方向转化 的规律;
道
3、无为而治,主张小国寡民
家
1、宣传天道和自然无为;
庄子 战国 2、齐物说——万物没有界限和差别;
3、崇尚自然,超:
②道家思想
集权观:加强君主集权
2、观点主张: 法治观: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人们的自然欲求。
2、积极:对于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政治制度、促进中国
古代文化、教育进一步发展有重要作用; 重视人的主观意志,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 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了积极影响。
背景:明末清初为什么会出现思想活跃的局面?
(1)政治:统治者强化 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专制统治 走向腐化,社会矛盾尖锐。 (2)经济: 商品 经济发展, 资本主义萌芽 缓慢发展。 统治者极力推行 重农抑商 政策,压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3)阶级: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 工商业者 阶级队伍壮 大,要求反对封建束缚,发展商品经济。 (3)思想: 宋代理学 日益僵化,明清思想家要求摆脱 思想束缚,实现个性的自由发展。 西学东渐 。
自二十七岁起,断然弃绝科举帖括之学,遍览历代史乘,郡县志书, 以及文集、秦章之类,辑录其中有关农田、水利、矿产、交通等记 录,兼以地理沿革的材料,开始撰写《天下郡国利病书》……
顾炎武
他公开以“异端”自居,毕生反对礼教、抨击道学为已任。……反 对“咸以孔子是非为是非”,提出天理、人欲没有区别的见解……
人教版必修三第1单元《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A.教诲后生弟子遵从“三纲五常” B.告诫乡亲去恶从善以“慎思明辨”
C.灌输以农兴业思想以存“天理”
D.劝导百姓遵循一种“理性”的生活秩序
【解析】选D。
选项 具体分析 “三纲五常”只是教育内容之一,非全部, 无法体现核心思想 “去恶从善”同样只是教育内容的局部和 具体体现 “以农兴业思想”对应了材料出处,却偏离 了材料的核心内容 结论
兄友弟恭,夫妇和顺;一家雍睦(和睦),端由于此。即同宗相处,
须要安分守己,尊莫凌卑,强莫欺弱;卑幼者不许冒犯长上,富贵 者宜怜穷困。循规蹈矩,宗族称孝,乡党称弟(悌)。 ——何兹全《中国文化六讲·训约十四条》
材料三
宣圣谕。圣谕曰:“孝顺父母,尊敬长上,和睦乡里,
教训子孙,各安生理,毋作非为。”此六事乃太祖高皇帝(朱元
8.(2012·新课标全国文综)理学家王阳明说:“士以修治,农 以具养,工以利器,商以通货,各就其资之所近,力之所及者而业 焉,以求尽其心,其归要在于有益生人(民)之道,则一而已„„ 四民异业而同道。”在此,王阳明( A.重申传统的“四民”秩序 )
B.主张重新整合社会阶层
C.关注的核心问题是百姓生计
【解析】选D。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注重实践的政治家”“贵
族的存在已不合时宜”“把商人和学者看作是可有可无或多余
的人”是辨析答案的关键。具体分析如下:
选项 A B C D 具体分析 儒家主张贵贱有序,强调“仁” 道家主张清静无为 墨家主张“兼爱”“非攻” 法家重视社会变革,主张“重农抑商”, 结论 排除 排除 排除 正确
3.吸收与改造:魏晋至隋唐时期,儒、佛、道纷争与融合,
儒家思想体现出极大的包容性,进一步被官方所接受。
4.转型与成熟:宋明时期,程朱理学(天理、心性、修养) 出现,朱熹提出“存天理,灭人欲”,进一步形成封建伦理精神 体系。明初理学官方化,成为八股取士的唯一学术根据。王阳 明心学的形成标志着理学由客观唯心主义向主观唯心主义演变。 5.批判和继承:明清之际进步思想家在继承传统儒学的基 础上,着重对其弊病进行批判,提出“经世致用”和批判君主专
第3讲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PPT课件
以法治国,主张加强君主集 权,奖励耕战,
“法”“术”“势”三合一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
第7页/共33页
2. (1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8
第8页/共33页
海南高考真题
• (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18
第18页/共33页
• (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 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 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 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实学风的先河。
24
第24页/共33页
• (10海南)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解析:D。 考查点:经世致用的思想。“明道也,以 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 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
21
第21页/共33页
• (07海南)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D
•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2
“法”“术”“势”三合一
墨子
“兼爱”、“非攻”、“尚 贤”、“节用”
第7页/共33页
2. (1 (2)奠定了中国思想文化发展的基础。
8
第8页/共33页
海南高考真题
• (08海南)2.“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18
第18页/共33页
• (2010·北京卷)有人认为,中国古代君主专制理论由先秦法家奠定,经汉朝儒 生发展而成。这两个阶段的代表人物分别是( ) A.荀子、董仲舒 B.荀子、孟子
• C.商鞅、孟子
D.韩非子、董仲舒
D
【解析】D 此题考查的是对中国主流思想的理解。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和所学知识,先秦法家理论家 是韩非子,而汉朝时使儒家成为统治思想的新儒学 代表是董仲舒,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
实学风的先河。
24
第24页/共33页
• (10海南)7.“君子之为学也,以明道也,以救世也 .”这一言论体现的观念是
• A.格物致知
B.尊崇道统
• C.心外无理
D.经世致用
D
解析:D。 考查点:经世致用的思想。“明道也,以 救世” 体现了为学力求解决国计民生的现实问题。这 符合经世致用的思想内涵。
(2)积极:重视主观意志力量,强调人的社会责 任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起到了积极 作用。
21
第21页/共33页
• (07海南)6.宋代理学的形成是由于
• A.道教思想融人儒学
D
• B.佛教思想融人儒学
• C.儒家的伦理观出现本质变化
• D.吸收佛道的思辨哲学阐释儒学
22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背景 儒 学 正 统 地 位 的 确 立 ( 汉 武 帝 )
措施
影响
董仲舒是如何改造儒家思想的?来源、主张及认识、特点
来源: 以儒家《公羊春秋》为基础,融合阴阳家、黄老之学以及法家
思想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主张及认识:
A.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
; ---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有积极作用;形成文化专制,钳制其他思想 B.宣扬“天人感应”“君权神授”的政治思想和相应的儒家道德观念;
答案:C
【例4】“奉法者强,则国强;奉法者弱,则国弱。” 持这一观点的人应是 ( ) A.墨翟 B.孟轲 C.苟况 D.韩非
【例5】墨家主张“兼相爱,交相利”,意思是要人们 和平相处,互利互惠。以下文字中与这一主张相近的是 ( ) A.“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B.“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 语,以吏为师。” C.“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 不察也。” D.“兵者不详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 答案:D、D
考点二
儒学的兴起
【测试要求】 了解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太学
知识整理 ①民族关系:汉武帝时代,“大一统”局面得到巩固 ②政治体制: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政治体制大体定型 ③思想文化:以汉族为主体的文化共同体基本形成 ④个人因素:儒学大师董仲舒对儒学的成功改造 ①思想核心:罢黜百家,确立儒学独尊地位,倡导儒学,实践 德政,推行教化 ②中央:创建太学,是中国第一次出现培养政治管理人才的官 立学校,是儒学教育官方化和制度化的标志。 ③地方:命各郡县设学校,初步建立地方教育系统,使儒学在 民间开始处于独尊地位 ①消极影响:结束了各派学术思想平等竞争的局面,扼制了学 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②积极作用:提升了儒学的地位,对中国文化发展影响深远, 儒家思想确立为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③深远影响:汉王朝由此加强了对思想、文化和教育的重视, 对民族历史文化的进步有积极意义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精美(共33张)PPT课件
典例·展示
请问:如果你是信奉儒\法\道的老师,该 如何遏制学生晚休说话的现象?
儒家:这是品德问题,主张思想教育
法家:这是违纪行为,主张严格惩罚
道家:这是无意识的,主张顺应自然, 等学生自我觉悟
古为今用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 • 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
一、汉字与书法艺术 1.汉字: (1)起源:六千多年前,中国的原始文字被称为“图__画__文___ _字__”。象形字后来逐渐__符__号__化_,形成汉字。 (2)成熟:至商朝,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演变:按照甲__骨__文__、__大__篆__、__小__篆__、__隶__书__、__楷__书___的脉络演变 发展。 (4)特点:演变的总趋势是由__繁__到__简___。
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
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认识:“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紧密结合 起来”
先秦时期的诸子百家,在经济、政治、法律、 哲学、军事、文学艺术和自然科学等众多领域内 所形成的思想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儒家思想孕育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政治理想和道 德准则。道家学说构成了2000多年传统思想的哲 学基础。法家思想中的变革精神,成为历代进步 思想家、政治家改革图治的理论武器。在很大程 度上,它们共同构成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 精神。
荀子思想的特点是综合了法家和道家思想的合理成分,改 造了儒家思想。
三、道家
1.老子的思想(道家学派创始人)
(1)、哲学思想: “道”为世界万物的本原;
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2)、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
理想社会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课件
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大放异彩
⊙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 “ ” ⊙法家的法治思想 ——“ 以法治国 ”
全民教育、素质教育、职业教育等 ⊙孔子的教育思想: ⊙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
二、汉代儒学主流(正统)思想地位的确立
1、汉初黄老之学实行的原因与影响
西汉初年,经济残破,百废待兴。儒家、法家都是“有为”政治, 不能适应休养生息需要。 汉初黄老政治的实施,使西汉经济迅速恢复了元气,经六、七十 年的努力,国力渐渐增强(文景之治)。 2、儒学成为正统思想 (1)背景 ①王国、匈奴的威胁; ②汉武帝时经济恢复与发展; ③开拓大一统国家的需要; ④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适应统治需要。 (2)董仲舒的思想: 《春秋繁露》 天人感应、君权神授、仁政、三纲五常,大一统、“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A、理论基础:天人感应:
君权神授——君主权力的合理性 天谴论——君主权力的有限性 B、为适应大一统事业需要,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 ——《为人者天》
“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
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 ——《汉书· 董仲舒传》
孔子
孟子
荀子
董仲舒
宋明理学的代表
朱 熹
程颢
王守仁 程 颐
陆九渊
黄宗羲— 梨洲先生
顾炎武— 亭林先生
王夫之— 船山先生
一、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1、含义:
“百家争鸣”指的是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 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所谓“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主要 分为: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杂家、名家、纵横家、 兵家、小说家等十家。所谓“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各派政治 力量的学者或思想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和要求,对宇宙、社 会,对万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发 表自己的见解。 2、产生背景: 经济:生产力大发展,井田制崩溃 政治:分封制、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展开争霸兼并战争 阶级:阶级关系变动,新兴地主阶级崛起 文化:私学兴起,“学在官府”到“学在民间” 社会环境:社会大变革和各国纷争的局面促成了思想自由的社会环 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复习PPT课件
道家 法家 墨家
老子 韩非 墨子
具有朴素辩证法思想,政治主张无为而治 “以法治国”,主张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小生产者代表, 主张“兼爱、非攻、尚贤、尚同”
表一:孔子、孟子、荀子的主要观点
思想家
孔子
时代
春秋 末期 战国 中期
主要观点
政治思想:“仁”即爱人;“礼”,克己复礼 教育思想:“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政治思想:“仁政”;“民贵君轻”; 伦理观:“性善论” 政治思想:“仁义”、“王道”;“君舟民水” 伦理观:“性恶论” 学礼义,隐含法治思想
孟子 荀子
表二:孔子、孟子、荀子观点异 同点
孔子 孟子 荀子
同 仁
爱人
仁政
仁义
民本思想 为政以 德 异 人性论 性相近
民贵君轻 君舟民水 性本善 性本恶
对“百家争鸣”的评价
性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
解放运动
影响:奠定中国传统文化体系
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头
儒学成为主流 ——董仲舒新儒学
时期:西汉 关键人物:董仲舒和汉武帝 背景: 具体表现: 评价:
34、明末李贽说:“夫天生一人,自有一人
之用,不待取给孔子而后足也。若必待取足 于孔子,则千古以前无孔子,终不得为人 乎?”其思想核心是 A.维护封建礼教 B.主张学以致用 C.反对迷信崇拜 D.抨击腐朽统治
C
35、
儒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不同阶段的命运 不同,主要取决于 A A社会环境变化 B思想内容变化 C统治阶级观念的变化 D人民群众态度的变化 36、明清时期出现带有反封建色彩的早期 民主启蒙思想的根本原因是 A.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 A B.封建制度走向衰落 C.进步思想家勇于探索 D.专制主义统治严酷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课件336页PPT文档
2.经济方面:(1)儒家强调” “正身自省”、“修已安人”、加强道 德修养,有助于 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序的进行。(2)儒家提倡 “仁”“德治”“民本”思想维护了社会稳定,促进经济的发展。
3.教育思想方面: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积极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二、儒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2.主张
(1()一政)治孔思子想与:儒“仁学”:“礼”“为政以德” (2)1.哲生学平思:想:天性命相观近,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
3.评价:(1)当时没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 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三: 孔子:“仁者爱人” 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
(2)在世界文化史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
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 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 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 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 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 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 序地进行。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3.教育思想方面:儒家强调“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学思 结合”的教育教学思想,对我国当代教育事业的发展和人才的培养 有积极作用。
儒家学派: 孔子、孟子、荀子
二、儒家的形成 (春秋战国时期) 2.主张
(1()一政)治孔思子想与:儒“仁学”:“礼”“为政以德” (2)1.哲生学平思:想:天性命相观近,对鬼神敬而远之。 (3)教育思想:“有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 );学习方法(“知之为知之”“温故而知新”)
3.评价:(1)当时没受重视,后经改造形成完整的儒 家思想体系,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材料三: 孔子:“仁者爱人” 贾谊:“失爱不仁,过爱不义”
(2)在世界文化史有重要影响。孔子被推崇为“圣人 ”。
现代“以德治国”思想与儒家思想的“德治”
1.本质区别: ①德治的内容不同。儒家的德治是以“三纲五常”为 核心的封建地主阶级道德为基本内容的;今天的德治 是以社会主义道德和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内容的。 ②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前者是代表封建地主阶级 利益的,是为维护封建统治服务的;后者是代表广大 人民群众利益的,是为维护社会主义的稳定和发展服 务的。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加强德治的必要性:市场经济具 有自发性。加强道德建设,可以约束和规范市场经济 主体的交易活动和行为,使市场经济健康、正常、有 序地进行。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隋唐 新发展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新 思想体系
复习课件: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4)根据材料三,西汉初期以“无为”的黄老之学为统治思 想,出现了怎样的后果呢?
积极: 1.经济恢复
消极:
2.社会稳定
3.国力日盛
土地兼并,商贾膨胀 ——放纵、姑息 边境不宁——和亲 王国问题——中央软弱无力
(5)根据材料三分析汉武帝时从“无为”到“有为”的原因 是什么?汉武帝要解决的最大问题是什么?为此在政治、经 济、思想 、军事上分别采取了哪些措施? 加强中央集权,巩固统一 可能性: 经过汉初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社会安定,国力日盛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
本原的哲学家。他的思想体系博大精深,对 中国文化,包括哲学、伦理学以及中国人的 思维方式、道德人格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道家、法家和墨家
1、道家
(1)老子主张 (2)庄子主张
庄子小档案
年代: 战国
简历:曾做过宋国漆
园吏的小官。后来厌 恶官职,“终身不仕”
主张:
(二)董仲舒的新儒学
1、提出:汉武帝举贤良对策,董仲舒上《天人三策》受重用。
汉朝儒家代表,使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关键人 物。著有《春秋繁露》一书。
儒家思想的演变
演变线索
春秋 应运而生 战国 蔚然大宗 隋唐 新发展 明清之际 批判继承,构建起具有时代特色的 秦朝 遭到打击 西汉武帝 正统思想
魏晋南北朝 面临挑战
宋明 新体系—理学
新思想体系
第1课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
孔子
老子
韩非子
墨子
一、“百家争鸣”
1、含义
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 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 芳斗艳的局面。 “百家”:是泛指,意为数 量多,主要分为:儒家,墨 家、道家、法家、阴阳家、 杂家、名家、纵横家、兵家、 小说家等十家。 “争鸣”指当时代表各阶层, 各派政治力量的学者或思想 家都希望按照本阶级的利益 和要求,对宇宙、社会对万 事万物作出解释,于是他们 著书立说,广收门徒,争相 发表自己的见解。
单元复习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精品课件
D.从强调“三纲五常”入手,构建一个大一统社会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 ① “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未提出转化条件) 政治主张: ① “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化烦为简,不过分威逼百姓) ② “小国寡民”(原始社会为理想目标,主张“愚民”政策) 评价:A、个人地位;B、思想特点;C、文化影响; (2)庄子 哲学思想: 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与荀子相反)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
南宋陆九渊(号象山,开创者)
世界观: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集大成者)
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A、“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B、“知行合一”(不同于程朱和陆九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 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 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 文明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 变成圣人
3、法家:韩非(商鞅)
思想主张:
①法治观与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法律是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权术是工具;势力是权威。)
②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
(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2、道家 (1)老子 哲学思想: ① “道”是万物的本源;(客观唯心;第一个探讨宇宙本原) ②朴素辨证法思想;(未提出转化条件) 政治主张: ① “无为而治”(不妄为,不胡作非为;化烦为简,不过分威逼百姓) ② “小国寡民”(原始社会为理想目标,主张“愚民”政策) 评价:A、个人地位;B、思想特点;C、文化影响; (2)庄子 哲学思想: ①“齐物”;(任何事物在本质上都是相同的) ②“消遥”;“无所恃”;(对事物变化要采取旁观、超然的态度) ③天与人“不相胜”,顺从自然。(与荀子相反) 文学成就:寓言、散文蕴涵哲理智慧和浪漫主义风格;
(2)陆王心学(主观唯心)
南宋陆九渊(号象山,开创者)
世界观:A、“心即理也”; B、“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真理” 方法论:“发明本心”,内心反省; 明朝王守仁(号阳明,集大成者)
世界观:“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方法论:A、“致良知”(克服私欲、回复良知) B、“知行合一”(不同于程朱和陆九渊)
《孟子〃梁惠王上》:“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从孔子提出“仁”到孟子主张“仁政”,再到荀子强 调“仁义”,儒家思想的早期发展始终贯穿的一条主 线是 A.从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入手,描绘、设计一个礼乐 文明社会
B.统治者要“仁者爱人”,被统治者要“克己顺服”
C.依靠礼仪法治的教化规范,把小人变成君子,凡人 变成圣人
3、法家:韩非(商鞅)
思想主张:
①法治观与集权观:主张法术势结合,建立君主专制中央集
(法律是基本,“厉行赏罚,奖励耕战 ”;权术是工具;势力是权威。)
②改革观:主张变法革新;
(韩非“不期修古,不法常可”;商鞅“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先秦儒家思想 特点:
(1)具体化,没有抽象的理论基础 (2)具有理想化的色彩
主要内容:
大多是关于修养方面的道德规范和 从政方面的治国原则。(民间学派)
●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楚国人。 ●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曾做过东周王室管理典藏史官,博学多识,精 通礼法●战国时期道家学派整理老子思想而成 《道德经》。 全书充满哲理和东方智慧,一直流传至今.
★伦理观:主张“性本恶” ★哲学:“天行有常”、“制天命而 用之”等 思想 糅合法家和道家思想
荀子
比较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主张
孔 子 仁的思想 孟 子 仁政 民贵君轻 性善论 荀 子
仁者爱人
仁义
君舟民水 性恶论
政治思想 以德治民 (民本思想) 人性论 性相近
王道
以德服人;霸道
以力服人
孟子主张王道;荀子却兼谈王道与霸道。
墨子思想评价:
《孟子》:“墨氏兼爱,是无父也。无父无君,是禽兽也” 《荀子》:“墨子上功劳苦,与百姓均事业、齐功劳, 若是则不威,不威则罚不行。”
代表的阶级属性不同:
老子、庄子、孔子代表没落奴隶主贵族 墨家 ;
材料一:若使天下--------视人之宝若其宝,谁窃?视 孟子、荀子、韩非子代表 新兴地主阶级; 人之身若其身,谁贱?视人之家若其家,谁乱?视人之国 若其国,谁攻? 墨子代表小生产者.
礼
代表奴隶主利益
历史上的孔子
奔波中的孔子
至高无上的孔子
袁世凯与孔子
新文化运动与孔子
文革与孔子
世界与孔子
孔子地位:不被重视 人 之 孔 子
成为正统
影响深远
孜孜不倦的学者 知人论世的通者 兼善天下的仁者 乐天知命的达者
“ 圣 人 ” 孔 子
于氏坊——贵于天子的圣人之家
今 天 的 孔 子
儒家思想至今闪烁着人性的光辉
仁者,人也。 ——《中庸》 樊迟问仁。子曰:“爱人”——《论语· 颜渊》 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论语· 颜渊》 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 能行五者(恭、宽、信、敏、惠)于天下,为仁矣 ——《论语· 阳货》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论语〃为政》
人教版
必修Ⅲ
文化史
第一单元
“谁最能够代表中国的文化形象”?
文化就像一张名片,一 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文 化,就会被蒸发掉,或者 淹没于世界之中。 那么,什么是中国的文 化名片?你认为哪些文化 符号能代表中国文化形象 呢。 央视《中国焦点2006》 公布的调查结果:
1.孔子 2.中国龙 3.故宫长城 4.春节 5.书法 6.中国针灸 7.瓷器 8.中国菜 9.中国功夫 10.京剧
儒家
老子的哲学思想和政治主张:
(1)哲学思想 ——“道”是世界的本原; “无为”指不妄为,不胡作非为,不 (2)辨证法思想 为所欲为。治理天下,要化烦为简, 不使用权谋,不过分威逼百姓。 —— 事物是矛盾对立的,但可以互相转化
(3)政治主张 ——“无为而治”和小国寡民
影响: 老子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探讨宇宙
“夫道,有情有信,无为无形.可传而不可受, 可得而不可见.道,在太极之上而不为高,在六极 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 不为老。” —《老子》
老子的辨证法思想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 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 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多, 多则惑。 —《老子》
考试大纲: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课标要求:
春秋 战国 西汉 宋明 1.了解孔子、孟子和荀子的思想以及儒 家思想的形成 2.知道汉代儒学成为正统思想的史实 3.列举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说明宋明时 期儒学的发展 明清 4.列举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等 思想家,了解明清时期儒学思想的发展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老子的政治主张:
1.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 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为无为,则无不治。 2.无为而无不为。取天下常以无事,及其有事, 不足以取天下。 3.民之难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国,国之贼; 不以智治国,国之福。 4.小国寡民……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 至老死,不相往来。 5.是以圣人不行而知,不见而明,不为而成。 ——《老子》
影响:
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儒家思想。代表新兴 地主阶级利益,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促进 生产发展,具有进步意义,影响深远。
2007年高考文科综合(上海卷) 历史学的基本要素是:史料、史料解释、历史 叙述和历史评价。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孟子,名轲,邹人,是孔子的孙子子思的再传 弟子。他认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四端, 即对他人苦难的同情,对不义之事的羞辱,辞让 的心情及辨别是非的能力。他把孔子的“仁”发 展为“仁政”特别强调“民为贵,社稷次之,君 为轻”,即主张民贵君轻;又说“君仁莫不仁, 君义莫不义,君正莫不正”,认为社会上一切不 仁不义不正行为的根源在于君主。这种带有民主 色彩的见解,为后世儒家所不及,也为我们留下 了珍贵的思想遗产。
阶级关系: 士人地位提高
思想文化: 教育发展(学在官府→学在民间)
根本原因: 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变革时代
2.主要流派和代表人物
所处时期 春秋 主要流派 儒家 代表人物 孔子 孟子 荀子 老子 庄子 韩非 墨子
战国
春秋 战国 道家
法家 墨家
孔子和早期儒学
• • • • • • 孔子,名丘, 字仲尼,春秋鲁国人 思想家 政治理论家 教育家 儒家学派创始人。
领域 主要内容
思 想 学 说
政治 思想 教育 思想
“仁”(核心)、“礼”(目的)、 “为政以德”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 “温故而知新” 创办私学;整理文化典籍,儒家六经
文化贡献 后 世 影 响
1.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影响深远 2.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 分(汉朝以后) 3.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启发(明清后)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 也?” ——《论语〃八佾》 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 ——《论语·子路》 人而不仁,如礼何? ——《论语· 八佾》
孔子的政治思想
思想核心:
协调人际关系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
协调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关系
“为政以德”
根本目的:
恢复西周的礼乐制度 维护西周的奴隶制统治秩序
《道德经》中的名句:
知人者智, 自知者明。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信言不美, 美言不信。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 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祸兮福之所倚, 福兮祸之所伏 。 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 ;九层之台, 起于累土 ; 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
新闻点击:国人不可不知的五句《论语》经典
美国文化部长说:孔子的人格与他的业绩,值得 受到中国和全世界人民的最高敬意。 法国文化部长说:从久远的年代开始,欧洲就承 认了孔子这位中国和全世界著名的思想家与哲学家。
主要思想:
仁政: “政在得民”,反对苛政 民本: 提出“民贵君轻” 伦理观: 主张“性本善” 孟子 正宗 “亚圣”
请回答问题(6分): (1)文中哪些属于史料?(2分) (2)文中哪些属于史料解释?(2分) (3)文中哪些属于历史评价?(2分)
荀子
“行一不义,杀一无罪,而得天下,仁者不为也” “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亦覆舟”
主 要 ★政治:“仁义”和“王道”、 “君舟民水” 思 (民本) 想 “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
材料中体现庄子的什么主张?
“齐物” “逍遥” “无所恃”
天与人“不相胜”
秦始皇佩服的“韩非子”
年代:
(约前280—233年)
国籍:韩国人 出身于韩国贵族 简历:
之家。曾师事荀况,与 李斯是同学。著有《孤 愤》、《说难》等。
地位:
韩非子
战国后期的思想家, 法家的集大成者。
法不阿贵,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术者藏于胸中,以遇众端而潜御群臣者也。 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 不期修古,不法常可。
韩非的思想主张
1.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 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所谓“法”,就是法律、法令。所谓“术”就是指统 治的权术。所谓“势”就是指权力、势力。这三者是 2.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主张变法革新。
互相依存,缺一不可的,其中法是公开的,是约束公 众的;术是统治者个人掌握的,要深藏不露;势是法 和术的基础,是最重要的,只有掌握了实权,有了巨 大的权势,才可以推行法治,使用权术。
尊称“万世师表”“至圣”。
孔子身 世
“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三十而立”私人讲学; 51岁从政; 55岁起周游列国14年; 68岁返鲁从教、整理文献; 73岁去世 他从教40余年,三千弟子,72贤人,一生 坎坷,无权无势,仅凭才学、道德、精神赢 得弟子深情爱戴。
孔子的思想成就和文化贡献
一、“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
1. 背景: ①战乱 ②社会大变革(奴→封) 概念:
“百家”虚指,以形容学派之多,其中,影响最大 具体原因: 的是儒、墨、道、法四家。 “争鸣”是指当时诸子百家针对当时社会上和 政治: 分封制和宗法制崩溃;周王室衰微。 学术上的各种问题,争相发表不同见解,展开争论。 他们互相诘难,彼此吸收融合。 经济: 铁器牛耕,生产力发展;井田制崩溃;土地私有
世 界 的 孔 子
人类要生存下去, 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 吸取孔子的智慧 。 ——汉内斯〃阿尔文 (诺贝尔奖获得者)
孔子思想对后世中国人的影响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