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一、建设概述 (1)二、国内和我省相关领域平台建设需求分析 (2)2.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2.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8)2.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0)2.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12)2.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13)三、建设目标和定位 (14)3.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16)3.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17)3.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19)3.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21)3.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22)四、建设主要内容 (24)4.1 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建设 (24)4.2 数据资源共享平台及示范培训基地建设 (30)4.3 野外观测站急需的配套设施建设 (31)4.4 人才培养及学术交流平台建设 (32)五、预期应用效益 (33)5.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35)5.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35)5.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37)5.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38)5.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39)六、运行机制和运营管理制度 (39)6.1 农业有害生物可持续控制武夷山试验站 (41)6.2 农业生态过程泉州试验站 (41)6.3 红壤肥力与生态环境福州试验站 (42)6.4 农业生物资源宁德试验站 (43)6.5 农作物病虫害漳州试验站 (44)七、建设经费概算及来源 (46)八、负责人与专家团队 (49)九、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7)9.1 福建省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总站) (57)9.2 各专业站承担单位与合作单位 (58)十、附件 (65)一、建设概述项目名称: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项目承担单位:xx农业科学院建设年限:2010年至2012年项目负责人:农业科学研究野外观测站是农业科学发展的奠基石,可为农业科学研究提供大量、直接、综合和长期的第一手数据和资料,可大大提高科学研究的原始创新能力,是我省科技创新体系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科研基地。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一、选址与规划:1.根据研究需求,选择地理位置适宜的地区。
例如,高山、沙漠、森林等有特殊地理环境的地区。
2.评估选址地区的自然环境条件,包括气候、地质、生态等因素。
3.根据选址地区的特点,规划研究站的建筑布局。
建筑布局应考虑到科研设施、住宿设施、办公设施等的分布。
二、设备与仪器:1.根据研究需求,选购和配置合适的科研设备与仪器。
例如,气象观测设备、生态监测设备、地质勘探设备等。
2.设计和建造适合于该地区的设备存放和使用的场所。
设备存放场所应具备防潮、防腐等性能。
三、住宿与办公设施:1.根据研究站的规模和预计的研究人员数量,设计和建造合适的住宿设施。
住宿设施应提供舒适的生活条件,包括卫生间、床位、餐厅等。
2.设计和建造适合于科研人员办公的办公设施。
办公设施应包括办公桌、电脑、打印设备等。
四、实验室与样品保存设施:1.设计和建造适合于科学实验的实验室。
实验室应具备合适的温湿度控制设备,以确保实验准确性。
2.设计和建造适合于样品保存的设施。
样品保存设施应具备密封、防潮等功能,以确保样品的保存质量。
五、通信与网络设施:2.设计和建造合适的网络设施。
网络设施应包括无线网络和有线网络,以支持科研数据的传输和共享。
六、人员管理与安全措施:1.制定科研人员入驻和使用规则,并设立管理机构。
2.建立安全管理制度,包括对设备、实验室、住宿等的安全防护措施。
3.建立应急预案和灾害响应措施,以应对自然灾害等突发事件。
七、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措施:1.制定环境保护规范,加强对野外环境的保护和管理。
2.采用环保材料和节能设备,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和破坏。
3.设立可持续发展目标,推动科研活动与环境保护的统一此外,还需要对建设方案进行详细的预算编制和时间安排,以确保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
建设完成后,还需进行验收并制定长期的管理和维护计划,以保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长期运行和发展。
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站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随着人类社会的迅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环境污染日益严重,各种污染物的排放已经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和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为了及时监测环境中的污染情况,保障公众健康,建立环境监测站成为当今社会亟需解决的问题之一。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建立环境监测站的可行性,通过对环境监测站的需求分析、技术实施方案和经济成本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为环境监测站的建设提供科学依据和可行性建议。
三、需求分析1. 环境监测站的功能需求-监测大气污染物浓度,如二氧化硫、一氧化碳、颗粒物等;-监测水质,包括河流、湖泊等水体的水质情况;-监测土壤污染情况,包括重金属等有害物质的含量;-监测噪音和辐射等环境因素。
2. 环境监测站的技术需求-搭建传感器网络,实现对各种污染物的实时监测;-数据采集和处理系统,对监测数据进行实时分析和存储;-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监测站的远程管理和控制。
四、技术实施方案1. 传感器选择根据监测需求,选择适合的大气、水质、土壤和环境因素监测传感器,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数据采集与处理建立数据采集系统,通过传感器网络将监测数据实时传输至数据处理中心,利用数据处理算法进行分析和存储。
3. 远程监控系统搭建远程监控系统,实现对环境监测站的远程管理和控制,包括监测数据的远程查看、设备状态的远程调整等功能。
五、经济成本分析1. 建设投资-传感器和监测设备的采购成本;-数据采集与处理系统建设成本;-远程监控系统建设成本;-人员培训和运营成本。
2. 运营维护成本-设备维护和保养成本;-数据处理和分析人员的工资支出;-远程监控系统的维护费用。
六、可行性分析经过综合考虑,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具有以下可行性:-社会需求强烈,环境保护日益受到重视;-技术手段成熟,传感器技术和远程监控技术已经相对完善;-经济成本可以通过合理规划和运营管理降低,具有一定的投资回报空间。
七、结论与建议环境监测站的建设对于保障公众健康和促进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
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科学技术部•【公布日期】2019.06.20•【文号】国科办基〔2019〕55号•【施行日期】2019.06.20•【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基础研究与科研基地正文科技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的通知国科办基〔2019〕55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科技厅(委、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科技局,国务院有关部委、有关直属机构科技主管单位,各有关单位:根据《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国科发基〔2017〕250号)和《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管理办法》(国科发基〔2018〕71号)的相关要求,在充分调研和广泛征求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科技部会同财政部研究制定了《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科技部办公厅2019年6月20日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发展方案(2019-2025)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简称“国家野外站”)是重要的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之一,是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野外站面向社会经济和科技战略,依据我国自然条件的地理分布规律布局,通过长期野外定位观测获取科学数据,开展野外科学试验研究,加强科技资源共享,为科技创新提供基础支撑和条件保障。
为更好地推进新时期国家野外站的建设发展,按照《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基础科学研究的若干意见》《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方案》《“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与条件保障能力建设专项规划》等文件要求,制定本建设发展方案。
一、发展现状和建设需求1. 现状与成效。
我国历来高度重视野外科学观测和试验研究工作。
从1999年开始,科技部会同有关部门,围绕生态系统、特殊环境与大气本底、地球物理和材料腐蚀等4个方面,遴选建设了106个国家野外站。
环境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环境保护可行性研究报告一、背景与目的:在当前全球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的形势下,环境保护成为各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
我国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的国家之一,面临着严峻的环境挑战。
该报告旨在研究环境保护的可行性,为制定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提供参考。
二、研究内容:1. 国内外环境保护现状调研:通过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实施情况的调研,了解各国环保措施的有效性和效果,分析国际环境合作的重要性。
2. 环境保护需求分析:通过对我国环境问题的分析,确定我国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探讨环境保护的各个领域的需求,如空气污染、水污染、土壤污染等。
3. 环境保护的可行性评估:从政治、经济、社会、技术等多个角度评估环境保护的可行性,分析环境保护的成本与效益,评估环境保护的操作可行性。
4. 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推荐:根据前述分析结果,提出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如加强环境法规的制定和执行,推动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改善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环境污染等。
三、研究方法:1. 文献调研:查阅相关文献、报告和研究成果,了解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现状、问题和解决办法。
2. 实地调研:参观和调研相关的环境保护项目,了解环境保护的实施情况和效果。
3. 问卷调查:发放环境保护相关的问卷,调查公众对环境保护的关注度和需求。
四、预期结果:1. 对国内外环境保护政策、法规和实施情况进行全面调研,了解环境保护的现状和问题。
2. 分析我国环境保护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明确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挑战。
3. 通过评估环境保护的可行性,提出相应的环境保护措施和建议。
4. 提供科学合理的环境保护策略和措施,为政府和社会各界制定环境保护方案提供参考。
五、研究时间计划:1. 第一周:文献调研,收集国内外环境保护的相关资料和研究成果。
2. 第二周:实地调研,参观环境保护项目,了解实施情况和效果。
3. 第三周:问卷调查,了解公众对环境保护的需求和意见。
4. 第四周:数据分析和报告撰写,提出环境保护的可行性评估和建议。
勘探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
勘探报告和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前资源紧缺的背景下,勘探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对于能源、矿产等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至关重要。
本次勘探工作旨在探测目标区域的地下资源分布情况,为后续资源开发提供数据支撑。
二、研究目标1. 了解目标区域地质构造特征;2. 发掘目标区域的矿产资源信息;3. 探测目标区域的水资源分布情况。
三、研究方法1. 野外地质调查:对目标区域进行实地考察,获取地质构造特征信息;2. 地球物理勘探:进行地球物理测量,如电磁法、重磁法、地震法等,探测地下资源分布情况;3. 地质化探:对目标区域进行钻探,获取地下矿产资源信息。
四、研究结果1. 目标区域地质构造呈现复杂的特征,存在多个地质体;2. 地球物理勘探结果显示,目标区域存在丰富的矿产资源,主要包括煤矿、铁矿等;3. 地质化探数据表明,目标区域地下水资源丰富,具有较好开发价值。
五、研究结论1. 目标区域具有丰富的地下资源,有望成为重要的资源开发基地;2. 勘探工作为后续资源开发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撑;3. 推动了地区经济发展和资源利用的进一步完善。
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在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背景下,资源开发对于地区经济的发展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本次可行性研究旨在对目标区域的资源开发项目进行全面评估,为项目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目标1. 评估目标项目的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2. 分析目标项目的投资风险与回报情况;3. 制定合理的开发计划与落实策略。
三、研究方法1. 调研分析:了解目标项目的市场需求与竞争环境;2. 数据统计:收集项目的投资和运营数据,进行风险评估;3. 经济评价:运用经济学方法,分析项目的投资回报情况。
四、研究结果1. 目标项目符合当前市场需求,具有较好的市场前景;2. 项目投资风险较低,预计投资回报率可观;3. 制定的开发计划与落实策略具有操作性,有利于项目的实施。
五、研究结论1. 目标项目的开发具有一定的可行性,值得进一步推进;2. 需要细化项目实施方案,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与运营;3. 可持续发展的开发策略将有助于项目的长期发展与利益最大化。
科研用地可行性研究报告
科研用地可行性研究报告一、研究背景科研用地是指用于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的土地,包括科研院所、技术开发中心、实验基地等。
科研用地的规划和建设对于促进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但是,科研用地的规划和选择需要进行可行性研究,以确保其科研功能的发挥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对科研用地的可行性进行全面分析,包括土地资源、环境影响、社会经济效益等方面的研究,为科研用地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三、研究内容本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科研用地选址分析:通过对土地资源、地理位置、交通条件等因素的分析,选择适宜的地点用于科研用地建设。
2. 土地资源评估:对选址地区的土地资源进行调查和评估,包括土地类型、土地利用现状、土地所有权等情况。
3. 环境影响评估:对科研用地建设可能对周边环境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估,包括水土流失、生态系统破坏、噪音污染等方面。
4. 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分析科研用地建设可能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包括就业、税收、科技创新等方面。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包括实地调查、文献分析、专家访谈等。
通过对不同方面数据的收集和分析,形成全面的研究结论。
五、研究进展目前,我们已经完成了对选址地区的实地调查和土地资源评估工作。
初步分析显示,选址地区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交通条件,适宜用于科研用地建设。
下一步,我们将进行环境影响评估和社会经济效益评估工作,并形成最终的研究结论。
六、研究意义科研用地的规划和建设对于提升国家科技水平、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的成果将为科研用地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有助于确保科研用地的科研功能发挥和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七、研究展望未来,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科研用地可行性研究,探讨科研用地规划和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为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国家土地资源管理局关于做好科研用地规划、选址、审批工作的指导意见》2.《科研用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技术规范》3.《科研用地规划与管理》4.《土地利用政策与管理》以上就是科研用地可行性研究报告的全部内容,谢谢!。
环境检测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检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环境污染日益加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
因此,对环境进行检测监测成为了一项迫切需要的工作。
本报告将对环境检测可行性进行研究,为环境监测提供更加准确和有效的方法和技术支持。
二、环境检测的重要性环境检测是指对自然环境中的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因素进行监测和分析,以及对环境质量进行评价的一种措施。
环境检测是保护人类健康、维护生态平衡、促进可持续发展的必要手段。
通过环境检测,可以及时发现环境问题,防止环境恶化,保护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三、环境检测的方法目前,环境检测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 传统采样分析法:通过采集样品,使用仪器对样品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方面的分析,得出参数值,以评价环境质量。
2. 在线监测技术:利用传感器、网络技术等监测设备,实时在线监测环境参数,通过数据处理得出结果。
3. 遥感技术:利用遥感卫星等技术对环境进行监测,获取大范围、全方位的环境数据。
四、存在的问题及挑战在环境检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1. 传统采样分析法存在采样不足、分析不准确等问题,需要长时间的实验操作和处理。
2. 在线监测技术虽然实时性强,但设备昂贵,维护成本高,难以推广。
3. 遥感技术虽然数据全面,但受限于分辨率、灵敏度等方面的问题,准确性不高。
五、环境检测可行性研究针对以上存在的问题和挑战,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环境检测可行性研究:1. 探索新的检测技术,如纳米技术、生物传感技术等,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
2. 发展智能化的环境检测设备,通过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自动化监测和分析。
3. 加强国际合作,借鉴国外先进经验和技术,推动环境检测的国际化发展。
六、结论通过对环境检测可行性的研究,可以发现当前环境检测存在的问题和挑战,探索新的技术和方法,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效率,促进环境监测工作向更加科学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
附件1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建设方案(格式)野外站名称:野外站站长:依托单位(公章):主管单位(公章):联系人:联系电话:第一部分基本信息第二部分建设方案一、野外站基本情况及建设必要性野外站基本情况,重点介绍区域和学科领域代表性;建站的目的和意义,重点阐述对自然资源部主责主业及地方建设发展的支撑保障作用;依托、共建单位简要情况(限300字)等。
二、目标定位与研究方向简要介绍野外站目标定位和研究方向。
三、基础条件试验观测场地、基础设施、辅助设施等情况;试验观测场地的土地使用权情况附土地证或土地使用协议或土地使用证明复印件;主要试验观测仪器设备使用、维护状况等;条件保障情况;试验观测数据累积、规范观测、数据汇聚系统建设情况等。
四、人才队伍状况包括人员结构、研究团队、野外站站长及学术带头人简介,中青年人才与研究生培养与引进情况等。
五、研究工作基础以及示范服务状况近5年野外站以及依托本站条件(仪器设备、试验观测场地、数据等)所承担的科研任务情况;取得的研究成果;选择不超过5项代表性的成果、论著重点阐述,突出其主要学术影响、支撑自然资源主责主业和地方建设发展做出的贡献,对生态文明建设和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试验示范服务情况等。
六、开放共享与合作交流情况客座人员数量及主要研究成果情况、国内外学术交流和合作情况、科技资源开放共享情况、开放研究经费的数量和使用情况等。
七、运行管理包括组织机构、运行管理机制及制度建设情况;主管单位、建设单位支持与投入情况等。
八、五年建设发展规划、预期目标和重点任务九、依托单位意见意见中要明确加强对野外站的管理;给予经费、仪器设备和科技人员等条件的支持;遵守章程和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资源数据共享的规定。
依托单位负责人签字:(单位公章)年月日十、主管单位推荐意见意见中要明确加强对野外站的管理;给予经费、仪器设备等条件的支持;实现资源数据共享。
(单位公章)年月日第三部分附表及其他证明材料一、现有主要观测仪器设备二、已累积观测数据三、人才队伍状况1.野外站固定人员名单注:工作性质分研究、技术、管理三个类别。
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气象观测站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目录1.项目背景 (1)1.1前言 (1)1.2需求与必要性分析 (1)1.3监测系统的发展现状 (3)1.4监测技术的发展趋势 (4)1.5本项目与其它相关部分之间的关系 (4)2.指导思想 (8)3.项目概况 (9)3.1总体建设目标 (9)3.2分系统建设目标 (10)3.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3.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3.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0)3.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3.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目标 (11)3.2.6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3.2.7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目标 (12)3.3项目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3.3.1概述 (12)3.3.2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2)3.3.3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3)3.3.4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4)3.3.5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5)3.3.6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3.3.7通信网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3.3.8技术保障分系统建设的主要内容和规模 (16)4.系统功能 (16)4.1总体功能 (16)4.2分系统功能 (17)4.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17)4.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功能 (19)4.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功能 (21)4.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功能 (24)4.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功能 (26)4.2.6通信网络分系统功能 (28)4.2.7技术保障分系统功能 (30)5.系统结构 (31)5.1总体结构 (31)5.2分系统结构 (32)5.2.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结构 (32)5.2.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结构 (33)5.2.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结构 (34)5.2.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结构 (34)5.2.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结构 (34)5.2.6通信网络分系统结构 (34)5.2.7技术保障分系统结构 (34)6.系统布局 (35)6.1 布局原则 (35)6.2 分系统布局 (35)6.2.1 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布局 (35)6.2.2 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布局 (36)6.2.3 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布局 (36)6.2.4 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布局 (37)6.2.5 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布局 (38)6.2.6 通信网络分系统布局 (39)6.2.7 技术保障分系统布局 (39)7.系统总体技术要求 (39)8.系统建设优先级 (40)8.1地面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优先级 (40)8.2高空气象探测分系统建设优先级 (41)8.3大气成分观测分系统建设优先级 (42)8.4生态气候观测分系统建设优先级 (43)8.5海洋气象观测分系统建设优先级 (43)9.资源共享 (43)9.1目的 (43)9.2政策保障 (44)9.3机制与策略 (44)10.项目培训 (45)10.1指导思想 (45)10.2培训策略 (45)11.项目管理与实施计划 (46)11.1组织管理 (46)11.2项目实施进度 (46)12.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 (46)12.1投资估算说明 (46)12.2建设投资估算 (48)12.3资金筹措 (48)13.效益分析 (48)14.结论 (49)附图、附表、附件 (49)1.项目背景1.1前言气象观测是气象工作的基础,也是发挥“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作用的关键。
观测站点数据分析报告(3篇)
第1篇一、引言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观测站点在各个领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观测站点通过收集各种环境、气象、地质等数据,为科学研究、政策制定、灾害预警等领域提供有力支持。
本报告针对某观测站点的数据分析,旨在全面了解观测站点数据的特征、规律及其在相关领域的应用价值。
二、观测站点概况1. 观测站点简介某观测站点位于我国某地区,占地面积约10平方公里。
该站点具备完善的观测设备,包括气象观测设备、地质观测设备、环境监测设备等。
观测内容主要包括气象要素、地质参数、环境质量等。
2. 观测项目及设备(1)气象观测项目: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日照时数等。
(2)地质观测项目:地震波速、断层活动、地壳形变等。
(3)环境监测项目: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
观测设备包括自动气象站、地震监测台、环境监测仪等。
三、数据分析方法1. 数据预处理(1)数据清洗:剔除异常值、缺失值等无效数据。
(2)数据标准化:将不同量纲的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便于后续分析。
2. 数据分析(1)描述性统计:计算均值、标准差、最大值、最小值等统计量,描述观测数据的整体特征。
(2)相关性分析:分析不同观测项目之间的相关性,揭示数据之间的内在联系。
(3)时间序列分析:分析观测数据的趋势、周期性、季节性等特征。
(4)空间分析:分析观测数据的空间分布规律,揭示地理空间特征。
四、数据分析结果1. 描述性统计通过对观测数据的描述性统计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象要素:温度、湿度、风速、风向、降水量等气象要素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符合我国气候特征。
(2)地质参数:地震波速、断层活动、地壳形变等地质参数在观测周期内波动较大,可能与地震活动有关。
(3)环境质量: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土壤质量等环境质量指标整体较好,但部分时段存在超标现象。
2. 相关性分析通过对观测数据的相关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气象要素之间:温度与湿度、风速、降水量等要素存在正相关关系;风速与风向存在正相关关系。
环境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
环境监测可行性研究报告一、引言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环境污染问题愈发突出,环境监测工作显得尤为重要。
针对环境监测的可行性进行研究,有助于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有效解决环境问题。
本报告旨在对环境监测可行性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为环境监测工作提供参考和指导。
本报告将从环境监测的背景及意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可行性研究的结果及结论等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二、环境监测的背景及意义环境监测是针对环境问题的监测和评估工作,通过对环境装备和环境因子的监测、数据分析和评价,掌握环境状况和趋势,为环境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环境监测的背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保障公共健康:环境监测可以及时掌握大气、水、土壤等环境的质量,防止环境污染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
2. 促进环保法规的制定执行:环境监测可以为环保法规的制定提供实时的监测数据,保障法规的有效执行。
3.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环境监测可以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保护生态环境。
4. 推动经济发展:环境监测可以为企业的环保改造提供科学依据,推动企业生产方式的转型升级。
综上所述,环境监测对于保障公共健康、促进环保法规的制定执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和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三、可行性研究的目的及意义环境监测的可行性研究旨在评估环境监测工作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环境监测的规划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其主要目的和意义包括:1. 评估环境监测工作的技术可行性和经济可行性,确定监测工作的实施方案。
2. 分析环境监测工作可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3. 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设计和实施提供科学依据,提高监测工作的效率和准确性。
4. 促进环境监测工作与环境保护工作的结合,保障公共环境质量和健康。
通过可行性研究,可以科学评估环境监测工作的可行性,为环境监测工作的规划和实施提供有效支持。
四、可行性研究的基本内容及方法环境监测的可行性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 技术可行性分析:评估环境监测技术的成熟度和适用性,确定监测设备和方法。
建设环境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范文
建设环境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范文全文共3篇示例,供读者参考建设环境实验室的可行性报告范文篇11、项目概况本项目拟投资22,.98 万元,项目将建设先进实验室,引进高精度研发测试设备,积极进行包括半导体设备在内的新产品、新技术研发,巩固行业技术优势。
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和项目经营前景(1)半导体产业固定资产投放加速且设备附加值较高,赛道明确,是公司在现有产品框架下布局未来业绩增长点、提升持续盈利能力、提升企业品牌优势的重要方向半导体设备是集成电路产业的重要支柱和基础。
按照工艺流程,半导体设备可分为前道晶圆制造、前道制程控制设备、后道封装设备和后道测试设备四个大类。
随着我国自动化设备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受国际贸易等因素的影响,半导体设备国产化需求不断释放,其中,后道封装和测试设备是目前能够在中短期有效实现快速国产化替代的机种之一。
正是基于对半导体设备产业发展前景的判断,以及自身在视觉检测方面的技术积累,发行人优先选择在半导体检测设备领域积极布局,为后续公司发展提供持续动能。
发行人成立至今,始终专注于自动化设备行业,在消费电子领域积累了丰富的客户资源和技术优势;在上市前积极布局新能源赛道,目前已在注液机等锂电设备、换电站等细分市场有所建树。
对于发行人而言,消费电子是公司的优势领域和现金牛业务,新能源是公司新的中短期业绩增长点,而半导体业务则是代表了未来中长期的重要布局方向。
从公司未来五至十年的业绩持续快速增长的角度出发,在确保业务拓展稳健性的基础上,公司有必要在市场前景确定性较高,且与公司目前业务与技术储备关联度较高的半导体领域提前进行业务布局,丰富半导体领域的研发面与技术储备,在相对明确的赛道中延伸新的业务亮点。
(2)同行业公司纷纷布局,行业同体量公司竞争加剧,半导体设备的生产制造能力已成为世界级装备企业的必备能力目前,已有越来越多的国内自动化设备公司登陆资本市场,但收入规模超过20 亿元(以下简称“规模化公司”)的企业相对较少。
环境检测实验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建议书
环境检测实验室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立项申请建议书具体如下:
一、背景介绍
现今,随着我国GDP的快速增长,科技的高速发展,人们的生活快速提高,环境污染问题更加凸显。
空气污染、水污染、噪声污染等环境污染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健康。
而环境检测实验室则可以对环境中相关污染物指标做出相应的检测,为保护环境出谋划策。
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我校决定建立一个环境检测实验室以提供基本的环境污染检测服务。
二、项目目的
本项目旨在建立一个具有现代化实验室设备及相关技术的环境检测实验室,为我校及周边社会提供环境污染的检测服务。
三、建设内容
1、实验室设备清单
实验室设备包括:
(1)环境污染检测仪器:包括空气污染仪器、水污染仪器等。
(2)办公自动化设备:如电脑、打印机、复印机等。
(3)安全防护设备:如防毒面具、安全鞋、一次性护手套等。
2、实验室技术人员配备
实验室技术人员包括:
(1)专业环境检测工程师:提供环境污染检测及分析服务。
(2)设备维护人员:对实验室设备及检测仪器进行维护。
(3)办公室行政人员:负责实验室的日常管理工作。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作共建协议
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合作共建协议甲方:单位名称:_________大学(以下简称甲方)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电子邮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乙方:单位名称:_________环境研究中心(以下简称乙方)。
单位地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法定代表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联系电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电子邮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鉴于甲乙双方在科研领域的共同兴趣和深厚的合作基础,经友好协商,决定共同建设一个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为促进双方在环境监测、生态研究和气候变化等方面的合作,特制定本协议。
第一条协议目的为了推动科技创新和环境保护,甲乙双方决定共同出资、共建并运营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这座研究站将成为我们在野外科研领域的重要基地,提供数据支持,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生态环境的变化,尤其是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通过这个平台,我们希望能够进行长期、系统的科学观测,并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与应用。
第二条研究站建设与管理1. 建设目标:研究站的建设将着重于科研设施的完善和科学实验的支持。
主要包括环境监测设备的安装、野外实验场地的建设以及科研人员的办公与住宿设施。
2. 责任分工:甲方的责任:甲方负责提供科技支撑、科研设计、技术指导等方面的工作,确保研究站能够高效运作并且按时完成建设任务。
同时,甲方将提供一定数量的科研人员和设备,协助乙方进行科研任务的规划与执行。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度建设情况报告》-V1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度建设情况报告》-V1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度建设情况报告一、建设背景随着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科学家们越来越重视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和发展。
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是为了加强对生态环境变化的监测和研究,为当地生态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建设目标1. 建设一流的科学观测站,为对湖北省的生态环境变化进行准确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持。
2. 加强对湖北省各地生态系统的研究,探索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机理,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3. 向广大公众普及生态环境保护知识,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三、建设内容1. 建设观测站区域在湖北省选取适合建设观测站的区域,根据当地自然环境和生态特征确定建设方向,建设符合生态环境保护要求的观测站。
2. 建设观测设施建设先进的观测设备和配套设施,包括气象站、森林生态系统观测设备、水文监测设备等,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3. 建设生态研究室建设生态研究室,开展各种生态研究工作,为生态环境保护提供科学技术支撑。
四、建设进展1. 观测站区域已选定,建设方案初步设计已完成。
2. 气象站、森林生态系统观测设备、水文监测设备等已购置,并已完成安装和调试工作。
3. 生态研究室已建设完成,已开展各类生态研究工作,成果已初步取得。
五、存在的问题1. 建设资金不足,需要加大投入。
2. 专业人才不足,需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3. 没有形成良好的数据共享机制,需要加强协作与合作。
六、未来发展1. 继续完善观测设备和科学研究方法,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2. 加强与国内外生态研究机构的合作,推动生态科学研究水平的提高。
3. 积极探索公众生态环保教育与科普宣传的新方式,提高公众的生态环保意识。
总之,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工程,需要不断努力和探索,为保护当地生态环境、推动地方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技术和理论支撑。
野外探险可行性研究报告
野外探险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野外探险活动是一种充满刺激和挑战的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喜爱。
本文通过研究野外探险活动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了野外探险活动的可行性,并提出了相关建议和措施,以期推动野外探险活动的发展。
一、绪论1.1 研究背景野外探险活动是一种以探险为主题的户外活动,通常包括徒步旅行、山地攀登、河流漂流、野外露营、山林探险等。
这些活动不仅能够锻炼人的体魄和意志,还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兴起,野外探险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1.2 研究目的本文旨在通过研究野外探险活动的可行性,分析其发展现状和趋势,为推动野外探险活动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和建议。
二、相关理论研究2.1 野外探险活动的定义野外探险活动是一种以探险为主题的户外活动,通常包括徒步旅行、山地攀登、河流漂流、野外露营、山林探险等。
这些活动强调挑战和刺激,能够锻炼人的身体和意志,并且能够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
2.2 野外探险活动的发展现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兴起,野外探险活动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青睐,成为了一种流行的旅游方式。
同时,很多旅游公司也开始推出野外探险活动产品,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2.3 野外探险活动的可行性野外探险活动有其独特的魅力和吸引力,但其也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
因此,我们需要对野外探险活动的可行性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其安全可靠。
三、可行性分析3.1 野外探险活动的市场需求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休闲旅游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追求刺激和挑战,野外探险活动的市场需求非常旺盛。
3.2 野外探险活动的资源条件我国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风景名胜,各地都有适合开展野外探险活动的条件和基础设施。
这为野外探险活动的开展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3.3 野外探险活动的风险控制野外探险活动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和挑战,为了确保活动的安全和可靠,我们需要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包括活动规划、安全保障、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
野外考察研究情况汇报范文
野外考察研究情况汇报范文野外考察研究情况汇报。
本次野外考察的主要目的是对当地自然环境和生物多样性进行调查研究,以便更好地了解该地区的生态系统和保护工作。
在此次考察中,我们深入了解了当地的地理环境、气候特点、植被分布和动植物资源等情况,同时也对当地的生态环境进行了初步评估和监测。
首先,我们对当地的地理环境进行了详细的调查。
通过实地勘察和地图测量,我们了解到该地区地势起伏较大,地形复杂多样。
山地、丘陵、平原等地貌类型交错分布,形成了丰富多样的地理景观。
此外,我们还发现了一些地质构造和地质遗迹,这些都为该地区的生态环境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和条件。
其次,我们对当地的气候特点进行了详细的观测和记录。
通过气象站数据的收集和分析,我们了解到该地区的气候类型为温带季风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降水充沛的特点。
这种气候条件为当地的植被生长和动植物繁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条件,也为我们后续的研究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在对当地植被分布和植物资源进行调查时,我们发现了丰富多样的植被类型和植物资源。
从山地到平原,从湿地到干旱地区,各种类型的植被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我们还对一些珍稀植物进行了重点调查和保护工作,以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宝贵的植物资源。
最后,我们对当地的动物资源和生物多样性进行了初步的调查和评估。
通过布设野外摄像机和进行生物样本的采集,我们发现了多种珍稀动物的踪迹和栖息地。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濒危动物的存在和生存现状,这为我们后续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依据。
综合以上所述,本次野外考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为我们对当地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的保护工作提供了重要的科学依据和数据支持。
同时,我们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和挑战,需要我们进一步加强研究和保护工作。
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相关研究工作,为当地的生态环境和生物资源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023)《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度建设情况报告》(一)
(2023)《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度建设情况报告》(一)建站背景•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一项重要的科研项目,旨在加强我国对自然环境的监测和研究,为保护生态环境和推动可持续发展做出贡献。
•该项目由湖北省科技厅于2021年启动,预计将于2023年建成。
建设情况报告概述•该报告主要介绍了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的建设进展,包括选址、工程量、资金来源、建设进度等内容。
•据报告显示,目前选址工作已经完成,建设工程总量与资金来源也已经得到明确。
建设进度方面,已经完成了初步规划和方案设计。
报告评价•从报告中可以看出,该项目的建设进展比较顺利,基本上是按照预定计划进行的,这是一个好的信号。
•不过,该报告也存在一些缺陷,比如对于具体的施工进度没有进行详细说明,对应该项目的重要性和实际实施情况也没有进行充分的阐述。
因此,需要进一步完善报告的内容和形式。
面临的问题•根据该报告,该项目还面临着一些困难和挑战,包括人员招募、资金管理、设备采购等方面。
•此外,由于该项目的特殊性,还需要加强与周边社区和政府的沟通,消除可能存在的质疑和疑虑。
结论•湖北省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是一项重要的科学研究项目,需要得到政府和社会的大力支持。
•为确保该项目顺利推进,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建设方案、加强沟通和协调、加大工作力度,让这个项目早日建成,为推动我国科技和环保事业做出贡献。
建设方案完善•为确保项目的进展顺利,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的建设方案。
例如,完善项目的施工计划,明确工期和完成节点,以便对工程进度进行较为明确的监测和管控。
•此外,需要进一步明确项目的各项指标和目标,如仪器设备的具体配置和数量、数据采集和处理方法,以便为后续的项目实施提供明确的指导。
沟通与协调•为消除项目可能存在的质疑和疑虑,需要加强与周边社区和政府的沟通。
•例如,可以通过召开村委会、政府部门、专家和科学家的座谈会等方式,向社区普及项目的意义和价值,增强社区的关注和支持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可行性研究报告摘要:本文较系统地介绍了某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布局、发展历程和取得的主要成就,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关键词:资源环境科学;野外观测试验;某科学院一、引言资源环境科学的研究对象是广阔的大自然,野外长期观测与定位试验是其基本研究手段。
野外监测和试验可为相关学科的发展提供基础数据,为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为减灾防灾、资源可持续利用、生态与环境保护、农业发展等提供优化示范模式。
即使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时代,这一手段仍不可缺少(同遥感技术和计算机模拟技术等高新技术结合更能发挥其作用)。
野外观测试验站是开展野外观测、试验、研究和示范的基本平台,是野外科学研究和生活的基地。
发达国家十分重视野外观测与试验工作,重视野外站的建设。
英国洛桑试验站(Rothamsted Experimental Station)长期开展土壤肥力与作物生长关系的监测、试验和研究,为土壤学和农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为英国和世界农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美国Manua Loa监测站通过长期连续的监测,发现了近50年来全球大气中CO2浓度逐年升高的事实,为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基本数据并引发了人类对于全球变化的广泛关注。
目前国际上野外站正朝国际化、网络化方向发展,已经成立大气本底污染监测网(BAPMoN)、国际地磁台网(INTERMAGNET)、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Network)、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网络(GT-Net,包括生态网络GTN-E、冰川网络GTN-G、永久冻土网络GTN-P和水文GTN-H)等国际野外站网络。
某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科学工作和对野外观测试验站的建设,自建院以来在全国各地相继建立了130个以上野外站,涉及地学、生物学、天文学、声学、岩土力学、高能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多个学科领域,其中资源环境科学领域(包括大气、海洋、固体地球、地理、环境、生态、宏观生物等多个学科)的野外站最多,达100多个。
在发展过程中,部分站因学科布局调整等原因被移交给其它部门或地方政府,部分站因站区环境发生变化而被放弃。
目前,某院在资源环境科学领域拥有91个野外观测试验站(本文下文所称野外站即指这些站)。
它们以监测、试验和研究为最基本任务,同时兼有人才培养任务,部分站(如大多数生态站)还担负着优化管理模式示范任务。
野外站已成为某科学院科技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重要的学术交流窗口,已经并将继续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二、台站分布某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野外站,地域分布广,类型多样,具有典型的地域代表性和鲜明的学科特色,体系较为完整。
野外站地域分布广。
西起塔克拉玛干沙漠,东至三江平原,南自海南岛南端的三亚,北到大兴安岭北部的漠河,从海拔-70米的吐鲁番盆地到海拔5300米、邻近珠穆朗玛峰的地区,从海洋到陆地,从平原、丘陵到高原、高山,从热带到寒温带,从干旱区到湿润区,某各主要地理区域内大都有某院的野外站分布,如图1所示。
目前在全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级行政区中,仅天津、上海两市和山西、福建两省没有某院所属的资源环境科学类野外站分布(在福建厦门曾设有海洋生物试验站,现已停止工作)。
除在我国领土、领海设立野外站外,某院还在南极设有2个地磁观测台(依托长城站和中山站)。
野外站类型多样。
91个野外站中,大气观测站占2个,特殊环境或灾害监测研究站(以下简称特殊环境与灾害站)8个,地球物理参数监测站(以下简称地球物理站)6个,遥感试验站1个,生态系统监测试验研究站(以下简称生态站)71个,生物试验站3个。
特殊环境与灾害站包括监测研究冰川、积雪、冻土、沙漠等主要特殊环境的野外站和监测研究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野外站;地球物理站包括观测地磁场的地磁台和进行重力测量及空间大地测量的动力大地测量站;生态站包括农田生态站、复合农业生态站、森林生态站、草地生态站、荒漠生态站、湿地生态站、湖泊生态站、海湾生态站、海洋生态站;生物试验站包括淡水生物试验站和海洋生物试验站,其中农田生态站、森林生态站、草地生态站等又分别包括多种类型。
各类台站的类型分布如表1所示(由于学科交叉和某些台站具有多重任务,上述分类只是粗略和相对的)。
野外站的选址标准因台站类型的不同而不同,但站址的确定都要经过大量的调查、踏勘工作,先初选若干个候选站址然后遴选最优站址,最后进行严格论证。
某院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现有野外站,空间分布较为合理,类型较为齐全,体系较为完整。
表1 某院地学和生物学类野外台站类型分布三、发展历程某科学院建院之初,就开始了野外站的建设工作。
从资源环境领域野外站数量分析,可把近50年来野外站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①五十年代──起步阶段,②六十年代──停滞阶段,③七、八十年代──加速发展阶段,④九十年代──稳步发展阶段,如图2、图3所示。
某院于五十年代初就开始建立资源环境科学领域的野外站,于1952年建立烟台海洋生物试验工作站(该站现已停止工作)。
现有野外站中,沙坡头沙漠研究试验站和武昌时辰站(后与武昌固体潮基准站合并为现在的动力大地测量实验站)建立时间最早,均建于1956年。
现有野外站中有7个建于五十年代,这一阶段可称为野外站的起步阶段。
六十年代,野外站建设落入低谷,相关工作基本停滞,十年仅建3个站,这一阶段可谓野外站的停滞阶段。
七、八十年代,野外站数量逐年加速增长,20年内共建野外站61个(占目前野外站的67%),此阶段可称之为野外站的加速发展阶段。
此阶段末,某院野外站的基本格局已经形成。
九十年代,某科学院更加注重野外站质量的提高,野外站建设转入稳步发展阶段,10年内新建15个站。
在某院野外台站建设史上,对于台站建设具有深远影响的主要事件有5件,即:①1986年召开的某科学院第一次野外观测试验站工作会议,②1987年决定实施的野外台站开放制度,③1988年开始筹建某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hinese Ecosystem Research Network, CERN ),④1997年召开的某科学院第二次野外观测试验站工作会议,⑤2001年决定完善和构建资源环境领域体系完整的4大野外观测试验站网络。
第一次野外观测试验站工作会议明确了野外台站在促进学科发展和服务于经济建设方面的作用和地位。
会议要求:贯彻“开放、联合”精神,加强综合试验研究,建立仪器设备的定期维修和标定制度,保证各项观测试验数据和资料的规范化、标准化。
这次会议对于野外站建设和工作的制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为开放制度的建立和CERN 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思想基础。
某科学院于1987年决定采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的运行机制和管理办法,实施野外站开放制度,选取部分站作为开放站,设立开放基金,供院内外科研人员申请。
现已批准15个基础较好的野外站对外开放(1988、1989、1990、1997年分别批准5、3、3、4个站对外开放)。
开放制度的实施,有效地促进了野外站作用的充分发挥,促进了学科交叉与发展,也进一步提高了野外站的地位。
某科学院于1988年开始筹建CERN。
CERN现拥有29个生态站、5个学科分中心和1个综合中心,已成为在国际上具有重要影响的国家级生态网络,与美国长期生态研究网络(LTER Network)和英国环境变化网络(ECN)并称为世界三大国家级生态网络,是国际长期生态研究网络(ILTER Network)和全球陆地观测系统生态网络(GTN-E)的发起成员。
CERN的建立是野外站建设工作的一次飞跃,它克服了单站监测和研究的局限,使得在我国开展生态学对比研究成为可能,可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更全面系统的科学数据。
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和国家“八五”大中型基建项目的完成,大大提高了CERN开展监测、研究和示范的能力。
某科学院第二次野外观测试验站工作会议于1997年召开,会议建议国家有关部分要像重视实验室一样重视野外站,要像建立国家重点实验室一样建立国家重点野外站。
这一建议得到国家科技部的高度重视并予以采纳。
科技部从1999年开始开展国家重点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试点工作,从而使全国野外科学观测试验站的工作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某科学院于2001年决定完善和构建资源环境科学领域体系完整的4大台站网络:CERN、地磁台链、特殊环境与灾害监测研究网络、区域大气本底监测研究网络,并通过综合数据交换中心将4大网络联为一体,实现数据共享。
目前这一工作正在实施。
该项任务的完成,必将大大提升某科学院乃至我国野外监测、试验和研究的能力,为学科发展和国家建设做出重大贡献。
四、主要成就1.野外工作和生活平台基本建立某科学院历来重视野外站的建设,通过投入专项经费和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等多种方式,加强野外站仪器设备及相关配套设施建设,加强野外工作和生活用房、站区环境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野外站交通与通讯状况。
“七五”期间,该院投入1600万元专项经费用于野外站建设;“八五”期间,争取到世行贷款2000万美元和国家大中型基建项目经费4500万元并自筹241万元,用于生态系统研究网络(CERN)和生物多样性研究信息管理系统的建设。
目前,大部分野外站(其中包括全部院开放站和CERN站)都具有较为齐备和良好的野外观测设施、野外观测仪器、室内分析仪器、计算机系统,水、电等配套设施较为齐备的工作和生活用房,相对好的交通与通讯条件,为长期野外工作和生活构筑了良好平台。
某院野外站已经成为承担和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某院知识创新项目的重要力量,国家大科学工程的重要依托力量,国际合作的重要窗口和实施平台。
2.数据积累丰富长期监测与定位试验是野外站最基本的任务。
81个野外站中,大部站具有较长的建站历史,只有18个站的建站历史不足10年。
各站通过长期的监测与试验,已经积累大量的科学数量。
以CERN的25个陆地生态站为例,仅就网络统一规定的必测项目而言,每年获取的气象与辐射观测数据量达480MB以上,土壤观测与分析数据量达4MB以上,生物观测与分析数据量达3MB以上,水分观测与分析数据量达18MB以上。
多数站的数据为数字化数据,由数据库管理系统进行管理。
CERN各站最近3年的数据已全部进入数据库并通过联网进行数据共享,历史上积累的大部分数据也已整编和入库完毕。
多站、多要素、多年积累的大量野外监测与试验数据为开展科学研究尤其是全球变化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第一手资料,为国家的宏观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
3.创新成就显著各野外站通过长期的野外观测与试验并结合室内模拟试验、计算机模拟和遥感等多种手段,在理论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尤其是在泥石流、滑坡等山地灾害的形成机制,沙丘流动机制,干旱区水分平衡规律,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机制,各主要类型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生产力形成机制等方面做出了卓有成效的理论贡献,得到了国际同行的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