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图案
汉代画像砖石农耕图像的造型特色(2)
汉代画像砖⽯农耕图像的造型特⾊(2)汉代画像砖⽯农耕图像的造型特⾊ 汉画中农耕图像的线条不仅在于塑造形象,⽽且起着营造画⾯氛围、组织画⾯形式作⽤。
如⼭东滕县宏道院⽜耕图,以线⽴⾻,画⾯上对线条粗细、转折、顿挫的把握相当纯熟,线条极具表现⼒。
在布局上以⾃由曲线的造型⽅式,虚实相⽣的⾃由曲线之间相互作⽤,构成⾃由、奔放的空间效果,使画像魅⼒四射。
江苏⼆⽜牵引双直辕犁图,运⽤较为细弱的曲线与⾯块交织将内容形象巧妙穿连⼀体,布局⾃然柔美,增强了⾃由曲线的魔⼒。
从汉阙和画像砖⽯中的蹴鞠图像解析汉代蹴鞠⽂化【2】 【摘要】在中国汉代的考古史和美术史中,⼀些出⼟的画像砖⽯中就出现了蹴鞠――现代的“⾜球”图像。
这不得不让我们思考蹴鞠源流在哪⾥,它⼜是在什么情况下产⽣的,以及它的历史意义。
本⽂就以上问题进⾏了论述。
【关键词】汉阙画像砖⽯蹴鞠图像蹴鞠 阙是中国古代⽤于标志建筑群⼊⼝的建筑物。
启母阙位于河南登封县嵩⼭南麓,距离县城⼆公⾥的嵩⼭万岁峰下。
1961年中华⼈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物保护单位。
启母阙为启母庙前的神道阙,与太室阙、少室阙并称“中岳汉三阙”。
汉三阙是中国现存最古⽼和保存最好的阙,是封禅祭祀⽂化的实物见证。
它既有⽯构建筑的典型风貌,⼜在屋顶等细部上反映了⽊构建筑的若⼲特点。
其上的画像和铭⽂也⼗分精美。
启母阙西阙现存⾼3.17⽶,东阙现存⾼3.18⽶,两阙间距6.80⽶,阙顶已经部分遗失。
阙⾝⽤长⽅形⽯块垒砌⽽成,上⾯有长篇⼩篆铭⽂,记述了夏禹及其⽗亲鲧治⽔的故事,字体遒劲俊逸,是汉代书法中的精品,⼀直为国内外⾦⽯学家所注重。
阙的下部是东汉嘉平四年(175年)中郎将堂溪典所书《请⾬铭》,字体为⾪书,只是⼤部分已经剥落。
阙⾝的四周雕刻有宴饮、车马出⾏、百戏、蹴鞠、驯象、⽃鸡、猎兔、虎逐⿅以及“⼤禹化熊”、“郭巨埋⼉”等历史故事画像六⼗余幅,启母阙和少室阙都有蹴鞠画像,其中的少室阙的蹴鞠图,刻画有⼀个头挽⾼髦的细腰⼥⼦,穿长袖舞⾐,双⾜跳起正在踢球,舞动的长袖轻盈飘扬,⼥⼦两旁各站⽴⼀⼈,⼀⼈穿长⾐⼿执⿎桴击⿎,⼀⼈跪坐着伴奏。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
送送送!中国画像石纹样库完结!罗兰·巴特:“对人类来说,似乎任何材料都适宜于叙事。
”于是我们发明文字,用来记载历史。
语言的使用,也使得我们的文化得以传播。
绘画也是一种叙事表达,它给人以更直观的方式获取信息。
汉代不仅是个有一个文字的历史, 而且在图像表现上也呈现出一个多彩的世界。
汉画像石艺术真实、具体、生动、直地描绘了汉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了解汉代社会的第一手材料,值得我们深入研究。
所谓汉画像石,实际上是汉代地下墓室、墓地祠堂、阙等建筑上雕刻画像的建筑构石。
绝大多数刻画在丧葬礼制性建筑上,因此,本质上汉画像石是一种祭祀性丧葬艺术。
铺首衔环左右伏羲。
女娲交尾于环上从绘画技艺上来看,汉画像石运用绘画、雕刻的艺术形式,以现实主义的手法生动形象的刻画汉代生活的各个方面。
综合反映了汉代社会的历史文化面貌,是一副博大精深的历史画卷。
汉画像石中的线条时而婉转流畅时而刚直豪放,刻画准确生动。
需要刻画着高超的技术地刻画物象的细部,才能展现出一幅惟妙惟肖的画作。
西王母、牛羊车汉代,承载了汉代三百多年的历史文化,像华夏民族的少年时代,积蓄着上古的原始野性,吸纳了春秋战国诸子百家的智慧,呈现出人们无限的好奇心以及自信心。
繁荣发展的经济给汉代的文化注入更多新鲜的活力和生命力,这个包容的朝代,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地区的文化,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汉代的艺术的内容。
从内容上看,汉画像石包括神话传说、典章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汉画像石的内容重要涵盖为:一、生产劳动,山东、江苏的画像中的纺织、耕作场景。
北东北的画像素材,反映了屯垦区旱地农耕和牧业生产情况;四川的画像内容更多地反映出南方水田农作的情况;而南方地区的画像,则是以反映官僚富甲的游猎场为主。
从牛耕图中我们可以看到图中有四人,一人在田间除草,一人挑担送饭给劳作的人,一人在田间耕地,还有一个儿童在播种。
牛耕图牛耕图反映了汉代农业的发展情况,有利益我们了解汉代农耕技术。
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讲课讲稿
中 国 画 像 石 砖 图 案
第六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一.画像砖 画像砖和画像石是汉墓出土的一种极珍贵的艺术品。它作为墓室结
构一部分,嵌在内外壁上,有实用价值,又起到装饰作用,汉画像砖多 见于四川,汉画石多见于山东、河南
1.汉代画像砖概况 ■汉代采用改良措施,社会经济空前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 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汉代讲究“厚葬”,认为人死如生,厚葬之风带来墓室修建业的发 展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极高艺术价值,其构图完整,结构严谨, 造型朴实,充满浓厚的汉代雄风 ■画像砖的表现方式: 一种为阳刻,线面结合,用浅浮雕的效果,这 种方法多用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种为阴刻,以线为主,另有彩绘,极少量
三.画像砖的造型特征 1.画像砖一般采用影形造型、线面结合的造型手法来塑造形象
图6-7 《四骑吏》画像砖
图6-8 车马过桥画像砖
2.人物和动物大都取其侧面和3/4,以便能较好刻画其动态,表现其 形
态特征
图6-9 宴饮画像砖
图6-10 宴饮画像砖
3.由于面积大小的限制,画像砖注重大形与动态,简化细节,其形 态高度概括,特征鲜明
图6-1 阳刻石画像
图6-2 阴刻石画像
二.画像砖表现的内容 画像砖和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建筑、车骑出行、
骑射、角抵、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辟邪图案、生产劳动、交易市场、 杂耍娱乐,以及墓主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场面
图6-3 汉代画像石
图6-4 汉代画像石
图6-5 汉代画像石
图6-6 汉代画像石
4.画像砖造型大量运用线,线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现。画像砖上的 线古朴而有张力,流畅而不浮华
图6-11 出行图画像石
汉画四神图像研究的开题报告
汉画四神图像研究的开题报告一、研究背景四神图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组古老的图案,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每一神兽代表着不同的意义和象征。
四神图起源很早,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随着时间的推移,四神图成为了印章、壁画、刻画等多种艺术形式中的重要元素。
斗拱、屏风、门额、壁画等装饰性建筑装饰上都有四神图案,如洛阳白马寺、长安杨家墓等遗址中都有四神图案的遗物出土。
二、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从汉代开始,对四神图的起源、发展和演变进行深入研究,并全面分析四神图的形象、寓意、象征等方面,最终能够揭示出四神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四神图对于中国艺术文化发展的贡献。
三、研究内容1. 四神图的起源及历史演变。
本部分将从汉代开始,探究四神图的起源及历史演变情况,包括四神图的出现时期、最早的四神图作品、不同历史时期四神图的风格发展等。
2. 四神图的形象分析。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四神图进行形象分析,包括青龙、白虎、朱雀、玄武的形象特点和传统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形象的四神图在不同时期的演变及变化规律。
3. 四神图的寓意和象征分析。
分析四神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元素,在不同历史背景下所代表的象征意义及其起作用的原因,对于深入理解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4. 四神图的艺术表现。
对不同历史时期的四神图作品进行艺术表现上的研究,包括构图、色彩、线条等方面的表现手法,分析不同年代四神图在艺术表现上的对比和演变。
四、研究方法本研究采取文献资料法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法,运用历史文化研究和美术史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对四神图的起源、演变、形象、寓意、象征及艺术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研究。
五、预期成果通过本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四神图的形象、寓意、象征等方面的内涵,揭示出四神图作为中国传统文化元素所代表的文化渊源及其在历史文化发展中的作用,拓展对汉代古代艺术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经典纹样(中国2秦汉时期)1
秦汉纹样
• 汉锦乐字纹
秦汉纹样
汉-”长乐明光“锦
团花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
• 尼雅遗址发掘出土一块织 锦护膊,青底白色赫然织 就八个汉隶文字:“五星 出东方利中国”,还有用 鲜艳的白、赤、黄、绿四 色在青地上织出的汉式典 型的图案:云气纹、鸟兽、 辟邪和代表日月的红白圆 形纹,方寸不大内涵丰富。
大几何纹锦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大菱形纹样
纹样以菱形为外轮廓,内 饰小几何纹,这种组合形式与 结构接近于华南、西南少数民 族的土家锦、苗锦纹样。
春秋纹样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六边形纹样
春秋纹样
几何纹
多在织物、编结物、木雕、竹编等工艺 品中出现。商代已经能织出菱格纹,这 种造型与织造中经纬呈斜形相交而出菱 形造型有关。春秋战国的菱格纹更为复 杂,有大菱形套小菱形的,类似漆器中 的羽觞(shang),学界称“杯纹”。
秦汉纹样 • 汉代云气纹
•Leabharlann 在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丝绸中,
数量最多的要数刺绣。这些色泽如
新的刺绣珍品都有着吉祥而极富诗
意的名称,著名的有“信期绣”、
“乘云绣”、“长寿绣”、“茱萸
绣”等等。
秦汉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汉- “乘云绣”绢(湖南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出土)
春秋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春秋纹样
• 汉代云气纹
春秋纹样 • 战国绮杯纹
以菱形组合成的耳杯纹的形式颇为多见,称之为 “杯纹”,寄寓丰收富裕,生活美好。几何纹可向 四周连续延伸,寓意长寿,故又称“长寿纹”。
秦汉纹样 • 西汉漆器草叶纹
春秋纹样
• 战国锦散点几何纹
春秋纹样 • 战国锦几何填燕纹
中国花鸟画赏析-----先秦至两汉
中国花鸟画赏析-----先秦至两汉早在远古时期,我国智慧的先民就在彩陶上描绘着花、鸟、虫、鱼的纹样,是花鸟形象的早期表现。
这些作品充满了神秘色彩,遗留着图腾崇拜的气息。
此后,商周青铜器上出现的优美纹饰,朴拙造型,已逐渐形成了中华民族对与其生活息息相关的花鸟虫鱼的情感认知和审美取向的形象表现。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瓦当、青铜镜上以浮雕和刻线的手法所创造的花鸟纹饰,是从工艺品走向绘画形式的重要一步。
秦汉乃至魏晋以前,花鸟画多是作为人物画的背景出现的。
这些作品或是带有较多的装饰性,或是主要表现人物生活环境。
但从出现时间之早和数量之多,足可以看出我国先民和画家们对草木鸟兽的特殊挚爱。
本篇精选了如《彩陶钵绘鸟纹》、《木案画朱雀图》等代表了先秦至两汉时期较高成就的花鸟画作品,让您在欣赏这些画在原始的彩陶、漆器或木案上的花鸟画同时,感悟我国花鸟画萌芽期画匠们的杰出造诣。
木案画朱雀图木案画朱雀图东汉木质彩绘案长53.5 X宽40厘米甘肃省博物馆藏木案正面中间为白色作底的长方形画面,四周为深灰色。
画面中央以黑和土红两色绘一朱雀展翅欲飞,用笔流畅,造型严谨。
木案背面有墨线画的朱雀、仙鹤、松鼠和云纹等图像,随意杂列,应是正面木案画的画稿。
画稿的出现和使用,是画工技艺发展的标志之一。
漆面罩彩绘鸟兽云气图漆面罩彩绘鸟兽云气图西汉木胎彩绘纵70 X横43.5厘米扬州市博物馆藏此漆面罩是死者罩面所用,主体呈正方形,外壁绘有鸟兽云气图,画面以云纹为主,动物为辅。
云纹飞扬流畅,极富动势,飞禽走兽风格写实,形态各异,极为生动。
此作品1985年出土于江苏扬州市郊。
漆壶彩绘马图漆壶彩绘马图秦木胎漆绘壶高22.8 X宽24.2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漆扁壶于I 9作年在湖北省云梦县秦墓出土,木胎黑漆,一面画奔马飞鸟图,另一面绘牛。
鸟马主次分明,都用褐漆平涂,红漆单线勾勒,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朱雀白虎(曾侯乙墓内棺漆画)朱雀白虎(曾侯乙墓内棺漆画)战国木胎漆绘棺侧纵132 X横249厘米湖北省博物馆藏1978年5月出土于湖北省随县擂鼓墩曾侯乙墓,时代为战国早期。
浅析汉画像中的树木图像
是 众 仙 或神 人 以及 具有 人 神 交往 法 力 的巫
首 先就 需 要 衣 、食 、住 及 其 他 东 西 。 中 师 来 往 天 上 、 间 的 通 道 , 一 棵 神 奇 的 ” 人 是 国 是 桑 树 的 原 产 地 . 在 古 代 人 的观 念 里 天 梯 树 。 树 形 态 的 再 现 . 然 已 经 是 一 桑 而 显 被 看做 是 具 有 神 秘 力 量 的神 树 。 古 代 人 种 程 式 化 了 的 ” 术 符 号 ” 在 艺 .它 代 表 天 地 的 树 木 信 仰 中 . 被 看 作 是 生 殖 和 繁 衍 子 的 沟 通 。 当时 人 们 的 原 始 信 仰 中 , 宇 桑 在 对
连 理 树 ( 种 ) 江 苏 铜 山 睢 宁 出土 三
孙 的 原 始母 神 ;又 由于 桑 叶 采 了再 生 . 继 宙的认识主要分成三个不 同的层次 第一
续 不衰 的实际原 因 使得桑树在古代人 的 个 层次 是 居 住 着诸 多人 格化 的 自然 神仙 的
观 念 中又 和 不 死 与再 生 的 原 始信 仰 结 合在 天 上 世 界 第 二 个 层 次 是 人 类 居 住 的现 实
中 , 们 会 发现 很 多 以树 木 图形 为主 体 的 我
、
树木图像产生的渊源
崇 拜 。 以 , 就 在 人 类 生 存 意识 的需 求 所 树
在 汉 画像 题 材 中 , 历 史 人 物 . 除 历史 下 作 为一 种 信 仰 物 应 运 而 生 了 。
到 了汉 代 成 仙 得 道 之 说 盛 行 . 鬼 对
一
石 、画 像 砖 、壁 画 、 帛画 、漆 画 、玉 饰 、
力 量 。 们 为 了得 到 神 秘 力 量 的 保 护 , 他 为 了 更 好地 生存 借 助 于 某 种 自然 物进 行 便
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
汉画像胡人图像研究汉画像胡人图像是汉代文化艺术遗产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从历史、文化、艺术等角度对汉画像胡人图像进行深入探讨。
在汉代,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胡人,作为西方文化的代表,成为了汉画像中的重要形象。
胡人图像不仅展示了汉代对于外来文化的接纳与包容,也为我们提供了研究汉代艺术、文化、社会等方面的宝贵资料。
汉画像胡人图像的研究可以从不同角度展开。
首先,从历史角度来看,胡人在汉代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汉武帝派张骞开通丝绸之路后,胡人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重要媒介。
他们将西方的珍宝、艺术等带入中原,同时也将中原的文化、科技等传播到西方。
胡人在汉代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次,从文化角度来看,汉画像胡人图像展现了汉代文化的多元性。
胡人在汉代的文化交流中,将西方的文化元素带入中原,如胡旋舞、胡琴等。
这些元素在汉画像中得到了生动的展现,为我们了解汉代文化的多元性提供了有力的证据。
最后,从艺术角度来看,汉画像胡人图像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在汉画像中,胡人形象常常被刻画得生动逼真,充满生活气息。
这些形象不仅展示了汉代艺术家们的精湛技艺,也表现了他们对异域文化的独特见解和审美情趣。
总之,汉画像胡人图像是汉代文化交流与艺术展现的重要载体。
通过对这些图像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汉代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也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意义和价值。
徐州汉画像石装饰艺术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中的珍品之一,具有独特的艺术价值和历史价值。
本文将从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的起源、发展历程、艺术风格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一、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的起源汉画像石装饰艺术起源于西汉时期,盛行于东汉。
它是汉代厚葬之风的表现之一,是汉代人对于死后继续生活的追求。
在徐州地区,汉画像石装饰艺术主要分布在徐州市区以及周边地区,其中以徐州汉墓最为集中。
二、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的发展历程汉画像石装饰艺术经历了产生、发展和衰落三个阶段。
画像石教学课件
风格:
• 南阳画像石的艺术风格从形成到衰落基本统一,某些方面有 所变化和发展。早期作品的构图主体突出,形象分布比较疏 朗,不加任何补白装饰,有单纯、朴素的艺术效果。从中期 开始,苍龙、白虎、羽人、鹿车、羲和浴月、嫦娥奔月等作 品的主体形象周围饰以浮动的云气,用圆点加连线表示星座, 使天空景象和神怪世界有着异于现实生活的虚幻、缥缈情境。 大部分作品是一个画面表现一个故事或一组物象,较少堆砌, 形象以平面横向分布为主。造型的运动感极为强烈,驷骑、 动物多呈追逐相搏、奔腾跳跃之状,具有蓬勃的野性与生机。 乐舞百戏中的人物体态多变,如南阳汉画馆藏的一块“冲狭” 画像石,图中一女伎着地未稳,另一位又捷疾冲向狭围,身 影错落,动感明显。西汉时期的画像一般都施朱彩,门扉上 施彩的作法延续到东汉。在大量未施彩的画像中,由于石料 只略经打磨平整,表面仍存粗糙效果,形象的细节均未细致 具体刻画,画像直观上显得随意、自然。造型与雕刻风格的 统一,构成南阳画像石淳朴厚重、恢宏阔大的整体气势。
• 四川是汉阙遗存最多的地区。作为建筑与雕刻复合 的艺术 体,阙面有大量的高、浅浮雕画像石,以著名的 雅安高颐 阙、渠县沈君阙、平阳府君阙为例,上有振翼 昂首的朱雀、 衔着环璧的青龙与白虎,它们形体较大,在长条形的构图中姿 影活跃,有远观亦醒目的效果,呈横 幅状的主要有车骑和 列队人物、西王母图、植物图案等,这类画像石的雕刻,比 墓室画像石更具概括、清晰、醒 目的效果。 四川画像石功能的多样性,表明它是当时社会上较为 普及且居于主导地位的美术形式。它在四川出现的时 间晚 于河南、山东等地,流行于东汉中期至蜀汉时期。这种艺术 样式有可能从外地传入,但四川地区繁荣的社会经济却是它 被大量创作出来的基础。与同地同期的画像砖秀丽的艺术风 貌相比,画像石具有拙朴阔略、沉雄浑厚的特点。整体上看, 雕刻技法与造型风格基本统一,唯新津等地的石棺画像,以 自由新颖的人物体态塑造,迥异常见的侧面式形象,其俊逸 空灵的风格达到平面浮雕 的很高水平,与魏晋人物画有承 启的关系。
汉画像石画像砖15_名人论汉画
汉画像石画像砖15_名人论汉画蔡元培在《记鲁迅先生轶事》里指出,鲁迅早在北京时已经注意搜辑汉碑图案的拓本,“从前纪录汉碑的书,注重文字,对于碑上雕刻的花纹,毫不注意。
先生特别搜辑,已获得数百种。
”这批汉画像石拓本,鲁迅在离开北平时亦带在身边一部分,他在厦门大学还选择一部分参加展览会。
在《厦门通讯?三》中说:“……除教书之外,还希望将先前所集成的《汉画像考》和《古小说钩沉》印出。
”粗犷奔放、洋溢生命活力的南阳汉画像石,让鲁迅看到了中华民族鼎盛时期那种强大的民族自信心,他盛赞“唯汉人石刻气魄深沉雄大”。
上个世纪三十年代,除了极少数研究者外,汉画还“养在深闺人未识”,鲁迅先生深刻地敏感到了汉画像石存在的重大意义,他认为,从这些看似古老残缺的东西中,依然留存涌动着新鲜的艺术生命信息与光芒,表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上升期昂扬饱满的精神风貌。
在民族贫弱的时候,这种精神气质尤为可贵。
他认为从画像石上,一是可以窥见秦汉典章文物及生活状态;二是如果参酌汉代的石刻画像,明清的书籍插图,并且留心民间所赏玩的所谓“年画”,和欧洲的新法融合起来,也许能够创出一种更好的版画,“或可另辟一境界”。
他曾感叹说:“唯汉人石刻深沉雄大。
” 他希望汉画像能给现代中国美术提供借鉴,希望汉画像中所涌动的奔放和自信能注入国人的灵魂。
正因为这样,弃医从文、希望从精神上救治国人的鲁迅先生,才会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收集和保存汉画拓片。
1936年8月18日,病魔缠身、身体衰弱的鲁迅给王正朔一封信:“正朔先生足下:顷奉到八月十四日惠函,谨悉一切。
其拓片一包,共六十七张,亦已于同日收到无误。
桥基石刻,亦切望于水消后拓出,迟固无妨也。
知关锦念,特此奉闻,并颂时绥不尽,周玉才顿首八月十八日。
”寥寥数语,足以表明鲁迅先生翘首以待的殷切心情,不幸的是鲁迅先生未等到那一天,便于1936年10月19日与世长辞了。
没能把南阳汉画像编辑出版,是这位中国20世纪文化巨人终生的憾事。
第三章秦汉美术ppt课件全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秦代建设还包括修驰道、筑沟渠。主要线路宽达五十步 ,道旁植树,工程十分浩大,加上其他水陆通道,形成 了全国规模的交通网;疏浚鸿沟(河南汴河) 作为水路枢 纽,通济、汝、淮、泗诸水。又于公元前214年,令史禄 监修长达六十多里的灵渠,沟通了湘、漓二水。
图3-20 河南汴河
第三章 秦汉美术
1 秦汉绘画艺术 2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3 秦汉雕塑艺术 4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
秦汉绘画艺术主要包括宫殿寺观壁画、墓室壁画及 汉代帛画三个部分。本章学习的目标在于了解秦汉绘 画艺术的特点及其文化内涵,重点了解汉代墓室壁画 的分布区域以及绘画内容与绘 画特点;其次了解认识汉代帛画的绘画特征及其对于 中国绘画史的意义。
第二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门楣画像石 东汉(公元25-- 220年) 高40、宽196.5厘 米 1996年陕西省神木县大保当乡汉墓出土陕西省考古研 究所藏 浅灰色砂岩。
图3-8 门楣画像石
第二节 秦汉画像石与画像砖
秦汉画像砖 画像砖是秦汉时代的一种建筑装饰构件 艺术造诣最高的是四川成都一带出土的东汉后期画像实心砖, 画面一次模印而成,构图完整,大多表现现实生活情景,代表 作有《弋射收获画像砖》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另外汉代画像石,以人物、动物、植物为主要纹饰, 古朴生动,矫健大方。其方法多为剔地突起的浅浮雕 法,也有采用线刻的形式,画像石以山东、河南刻线、浮雕等加工方法,所雕物品多精巧玲珑。琉 璃、木器、编织等也各具特点。
思考题
图3-23 汉阙
第四节 建筑艺术与工艺美术
二、工艺美术
1、丝织 产地以山东、四川为主,品种有锦、绫、绮 、罗、纱、绢、缣、缟、纨等。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 土有大量织锦,为汉代织锦的代表。
中国传统图案6—汉代画像石、画像砖图案
图6-23、24 市肆画像石0
图6-1 阳刻石画像
图6-2 阴刻石画像
二.画像砖表现的内容 画像砖和画像石表现的内容十分丰富,有人物、建筑、车骑出行、
骑射、角抵、神话故事、珍禽瑞兽、辟邪图案、生产劳动、交易市场、 杂耍娱乐,以及墓主人的生活和社交活动场面
图6-3 汉代画像石
图6-4 汉代画像石
图6-5 汉代画像石
图6-6 汉代画像石
图6-15 盐井画像石
图6-16 汉代画像石
3.汉代画像的建筑画法——汉代建筑画法很有具创意,不仅将建筑 的结构交代得十分清楚,建筑的空间感和立体感亦有所表现,它不受透 视法的约束,具有强烈的装饰效果
图6-17 市肆画像石
图6-18 庭院画像石
中国画像砖、画像石欣赏
图6-19、20 汉代画像石
图6-21、22 汉代画像石
中 国
画 像 石 砖 图 案
第六节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
一.画像砖 画像砖和画像石是汉墓出土的一种极珍贵的艺术品。它作为墓室结
构一部分,嵌在内外壁上,有实用价值,又起到装饰作用,汉画像砖多 见于四川,汉画石多见于山东、河南
1.汉代画像砖概况 ■汉代采用改良措施,社会经济空前发展。随着经济的繁荣文化艺 术也达到空前的繁荣 ■汉代讲究“厚葬”,认为人死如生,厚葬之风带来墓室修建业的发 展 ■汉代画像石、画像砖,有极高艺术价值,其构图完整,结构严谨, 造型朴实,充满浓厚的汉代雄风 ■画像砖的表现方式: 一种为阳刻,线面结合,用浅浮雕的效果,这 种方法多用在人物的表现上,一种为阴刻,以线为主,另有彩绘,极少量
4.画像砖造型大量运用线,线的表现力得到充分展现。画像砖上的 线古朴而有张力,流畅而不浮华
图6-11 出行图画像石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汉
中国古代绘画简介(七):漆画–汉二、汉代漆画汉代是我国漆器制造业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中央在少监府专设“东园匠”专门监督官吏漆器制作,并在蜀汉、广汉郡置工官负责监造各种精美的涂有纹饰的精美漆器,西汉辞赋家杨雄在《蜀都赋》中描绘蜀汉、广汉郡生产的雕填、螺钿、金银扣等名贵漆器制作的盛况时写道:“雕镌钿器,万技千工。
三参带器,金银文华,无一不妙”。
与此同时,民间作坊也分布于山东、河南、广东、广西、陕西、江苏等地。
仅从长沙马王堆一号墓就出土漆器180多件,三号墓出土316件,广西贵县罗泊湾一号墓随葬漆器达七百多件。
随着漆器的大增,漆画创作也进入高峰期。
近五十年来,在湖北、长沙、四川、贵州、江苏、安徽、甘肃、新疆、陕西、浙江、山东、河北,以及蒙古人民共和国、朝鲜乐浪郡等地均发现了丰富多采的中国汉代漆画。
贵州平坝和朝鲜乐浪郡的漆器上还开列有制作分工的详细铭文。
众多的产地和丰富的产量,使汉代漆器在继承战国漆器的基础上,获得了空前的发展。
它继承了前代漆器的工艺传统,使漆器工艺得到更进一步地发展。
其中漆器上的绘画,也以其生动、精美、华丽、典雅的艺术形象,成为汉代绘画的重要组成部分。
漆画的应用既广,技艺也随之提高。
由于漆工艺的发达,汉代竟有“油画”之称。
《后汉书》志卷二十九“舆服”上“屏车”一节,提到当时有所谓“油画屏车”。
这种车,就是在车屏上以油漆画作为装饰,当时应用颇广,除油画车外,还有油幕、油幔、油船、油戟以至漆棺等。
汉代漆器,至今发现的不少,且大都精美无比,色彩绚丽,光泽如新。
汉代漆画,从其艺术特征,表现形式,并依据目前的考古发掘和研究,一般可分为西汉初期、西汉中晚期和东汉三个时期:西汉初期此期漆画主要集中在战国时的楚国地区,如湖南长沙、湖北江陵与云梦、安徽阜阳等地,广西贵县、广东广州、山东临沂、陕西咸阳、四川成都等地也有发现。
西汉前期漆奁以木胎居多,夹1胎少见,说明胎体制作依然延袭战国时期的工艺。
西汉前期漆奁出现七子奁、九子奁,以及开始采用锥画、堆漆、金银箔贴饰新技术,则是西汉前期漆奁有别于战国漆奁的显著时代特征。
东方史汉代画像石与画像砖ppt课件
• 画像砖,就是用拍印和模印方法制成的图像砖。作为中国古代民间美术艺术的一枝 奇葩,画像砖艺术在战国晚期至宋元时期的我国古代美术艺术园林中持续开放了十四 五个世纪之久。其间,朝代更迭,人事沧桑,社会面貌和意识形态都发生了巨大变化 。迄今发现的数千块画像砖不仅真实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这一变化,而且将这一民间 美术艺术的发展历程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画像砖的历史
• 画像砖起源于战国时期,盛行
于两汉,多在墓室中构成壁画, 有的则用在宫室建筑上。画像砖 主要用木模压印然后经火烧制成 ,也有的是在砖上刻出纹饰。画 面的表现形式有浅浮雕、阴刻线 条和凸刻线条。
有时画像砖上会用有红绿白等 颜色修饰,多数画像砖为一砖一 个画砖的题材又可分为画像、文字和花纹三大类: 1:画像类-历史传说、辟邪祥瑞、神话题材、现实题材、动物题材
、佛教题材。 2:文字类-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
形式。 3:花纹类-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
画像类
文字类 以纪年、吉文、名号砖为主。文字有篆、隶、楷等多种形式。
廖若星辰的西汉文字石刻 徐州龟山汉墓出土封石
连云港连岛西汉界 域文字刻石
花纹类 分为植物类、云纹类、火焰类、宝相花纹、几何纹等
四川画像砖
• 四川是画像砖发现最集中的地方,以成都西北平原一带出土最为 精美,时间大多属东汉后期,其形制主要有三种,即 40厘米左 右的正方形砖和约46厘米×26厘米的长方形砖,还有一种就是在 数量和种类最多的条形砖,每块砖都是一个完整的独幅画面,一 次压印而成,一些砖要施彩,面貌接近绘画,正方形砖的浮雕较 低,线面相间,通过线条勾勒细部,强调和夸张动态,使画面具 有刚柔相济之趣,代表了四川地区画像砖造型手法的典型面貌; 长方形砖则浮雕较高,立体感强。
汉画像石PPT课件
.
10
题 字 汉 画 拓 片
.
11
.
12
美 化 生 活
.
13
汉 画 像 石 邮 票
.
14
生 活 真 实
艺
术
表
现
.
15
夸 张 变 形
虎
.
16
汉画造型特点
动物造型夸张精炼
线条流畅而富有韵律
造型规律多S .形
17
汉画的特点
夸张精炼 生动传神
.
18
汉画动物造型规律“S ”形
.
19
(1) 加工泥板
创意汉画-泥版水印
徐州市铜山区大彭中心中学 张义
.
1
.
2
❖徐州是汉高祖刘邦的故乡。 是汉文化的发源地,留有丰富的
汉文化遗存。其中汉画像石是 徐州“汉代三绝”之一。
.
3
小知识
汉画像石是汉代人雕刻在墓室、 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
它在内容上包括神话传说、典章 制度、风土人情等各个方面。
.
4
汉 画 像 石
❖ 2、可以尝试用纸浆做版、石膏版、泡沫版,
尝试干湿不同的印法,不同质地的纸张,获得 各种不同效果,还可以印彩色的。
.
23
(2) 起稿、雕刻加工
(3) 拓印
.
20
练习要求
(1)从汉画资料里选取你最喜欢的动物, 完成练习。
(2) 提倡大胆创新,大胆尝试 (3)注意保持环境卫生
.
21
汉画动物造型规律“S ”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22
举一反三
❖ 1、有兴趣的同学们课后可以用自己本课所学 知识,印制书签、藏书票、贺年卡、生日卡, 分送给亲朋好友、同学老师、家长留念。
秦汉绘画艺术
秦汉绘画艺术秦汉绘画艺术殆侯妻墓帛画西汉205X92x47·7厘米设色绢本。
汉墓帛画幅面成T形,自上而下分成3个部分,上段绘"天界",人首蛇身的女姻居中,周国有日、月、扶桑、升龙、神仙、怪兽等,充满飞动的意态和雄健的活力。
中部为:人间,在接近"天厥"的华盖下面,一年老的妇人拄杖而行,即墓主人生前的形象,前后有男女侍从。
最下段画一怪人,赤裸着身体蹲在两条大鱼的背上,用头和手支撑着地面,竭尽全力托举着现实世界。
两条穿过谷纹玉璧的长龙相交缠绕,将各个画面自然分割,并穿插描绘着羽人,仙鹤、怪兽及准备宴拾的人物,加强了各部分的有机联系。
整个画面构图复杂,内容繁复,刻画细腻,色彩绚丽,天地融成一片,人神相安共处。
秦汉时期,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与巩固时期,也是中国民族艺术风格确立与发展的极为重要的时期。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在政治、文化、经济领域的一系列改革使得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变化。
为了宣扬功业,显示王权而进行的艺术活动,在事实上促进了绘画的发展。
西汉统治者也同样重视可以为其政治宣传和道德说教服务的绘画,在西汉的武帝、昭帝、宣帝时期,绘画变成了褒奖功臣的有效方式,宫殿壁画建树非凡。
东汉的皇帝们同样为了巩固天下,控制人心,鼓吹"天人感应"论及"符瑞"说,祥瑞图像及标榜忠、孝、节、义的历史故事成为画家的普遍创作题材。
汉代厚葬习俗,使得我们今天可以从陆续发现的壁画墓、画像石及画像砖墓中见到当时绘画的遗迹。
秦汉时代艺术以其深沉雄大的气魄,在中国美术史上放射着夺目的光彩。
一九五二年在河北望郡县城东二里发掘出一汉代古墓,在墓的前室四壁及甬道两壁上布满了壁画。
画分上下两层,上层绘吏属人物形象,下层则是禽兽,并各有榜题。
在过道券上绘云气鸟兽图案。
前室象征墓主前厅,南壁门两侧绘职掌守卫的“寺门卒”和“门亭长”,东西北三壁画墓主人生前衙寺内的门下诸吏、椽属和侍卫,如负责击鼓禀奏的“槌鼓椽”、掌管刑狱的“仁恕椽”、维持治安的“贼曹”、登记功过管理罚赏升降的“门下功曹”、为墓主人车前护卫的兵卒“辟车伍佰”等。
汉画中的日月星辰画像探析
汉画中的日月星辰画像探析作者:***来源:《文物鉴定与鉴赏》2022年第10期摘要:汉画像石是一部绣像的汉代史,内容丰富,题材多样,几乎涵盖了汉代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日月星辰画像是汉代画像石创作的重要题材之一。
文章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简要分析汉画中的日月星辰画像。
关键词:汉代;画像石;日月星辰;探析DOI:10.20005/ki.issn.1674-8697.2022.10.003汉画像石包罗万象,汉代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社会,祭拜信仰的对象众多,对于众神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
本文只是把汉画祭祀礼俗中关于日神羲和、月神常羲、太一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牛郎织女星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简要的分析,来充分说明汉代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神祭祀的重视程度。
1 汉代祭拜自然神的起源自然神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
日、月是人们最崇拜的自然神。
对日神、月神的祭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山顶洞人祭拜用的赤鹿角上的鸟、太阳图案,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祭拜太阳神的祭品,约4000年以前的连云港将军崖是一处远古时期的祭祀场所,岩画上面有3个排列规整的同心圆加放射线的太阳图案,反映出古代东夷部落的太阳崇拜,在云南沧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贺兰山岩画上都有太阳神的形象。
对于月神的崇拜同样追溯到远古时期,古代先民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观察,发现它是在晴天的晚上给人类带来光明。
古代也将日月同称为“明神”,《国语·周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①對于日月星宿的祭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
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所祭祀的神祇,除了祖先和上帝外,还有对日、月、星辰及山、河等众多自然神。
而且周朝时已经有完备的祭祀日、月的仪式。
《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
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
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画图案浅析
[摘要]汉画像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寓意深、象征性强,分析神灵图案、动物图案、植物图案、几何图案的寓意。
装饰性强,寓绘画性于装饰之中。
汉化图案为研究汉代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及美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关键词]汉化图案文化遗产寓意象征性装饰性
汉画像是我国民族历史文化遗产中的一颗明珠,汉画中种类繁多的图案都与人们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它以绘画、雕刻的艺术形式形象地记录和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和意识形态,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本文试从汉画图案的寓意、装饰性方面作一粗浅的探讨。
一、寓意深、象征性强
寓意深、象征性强是我国汉画图案的特点,无论是几何图案,还是人物、动物、植物图案,都有其特殊的寓意。
(一)神灵的寓意
1.仙人:如神荼、郁垒、西王母、东王公、蹶张等。
他们的大量出现,与其各自的神话传说有关。
神荼、郁垒:《黄帝书》:“上古之时,有神荼与郁垒兄弟二人,性能执鬼,度朔山上立桃树下,简阅百鬼,无道理妄为人祸者,荼与郁垒缚以苇萦,执以食虎。
”西王母:汉画中的形象颇多,多为半人半兽形。
西汉时,人们开始奉祀。
《汉武帝内传》则称其为三十容华,容貌艳美的女神。
又因其居于瑶池,植有“仙桃,故民间
遂以西王母为长生不老之象征。
2.四灵的寓意。
四灵是我国汉代十分流行的传统图案纹样,包括朱雀、玄武、青龙、白虎。
常见的画面有:仙人乘龙、仙人乘虎图、仙人豢龙图、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图,羽人戏龙图、青龙·白虎·大螺图、白虎(2)铺首衔环·天鹿图、白虎·铺首衔环·云纹图、朱雀·铺首衔环·神荼图、二龙穿壁图等相关汉画不胜枚举。
(二)动物图案的寓意
在汉画中,表示吉祥的主要动物有:虎、象、鹿、羊、龟、蛇、鱼、兔,豹、熊、牛、马、狗、蟾蜍等。
这些动物以其自身的特性和人为的宠爱,融于独特的汉画题材中,寓意着不同的吉祥内涵。
常见的画面有:虎吃鬼魅图,蟾蜍、北斗图,百戏·吉羊图、虎牛相斗图、龙虎相斗图、象人斗虎图、骑驼驱象图、仙人乘白鹿图、玉兔捣药图、猛豹图等。
虎的题材在汉画中较常见,广泛应用于神话故事、日常生活、天文星象中。
汉画中多刻虎于墓门作为护墓门神,在汉墓中,虎作为镇墓兽常见于墓的四角,汉墓前也有放置石虎的惯例。
豹在汉画中出现较少,仅见于墓门上,其作用和其它墓门守护神无二。
也有学者把墓门中的“虎豹”释为天门神——帝阍。
羊:汉画。
“百戏·吉羊图”分上下两层。
上层为百戏图,下层为吉羊图。
吉羊图左刻一虎一龙二羽人,羽人手持灵芝草飞翔其间,图右刻一马一羊,整个场面呈现出歌舞升平的景象。
羊与“祥”相通,亦通“阳”,吉祥多写作吉羊,常见‘大吉羊”等在汉刀、汉
洗、汉瓦当中为铭,“三阳开泰”作为岁首祝颂,至今不衰。
(三)植物图案的寓意
汉画中表示吉祥的植物主要有:柏树、灵芝、桃梗、苇萦等。
汉画中常见的植物图案是柏树、在阙、柏树这一画像石中,双阙间立有一株高大繁密的柏树,在整幅画面中占有相当的位置。
柏树是汉人崇拜的植物,它四季常青,是永恒的象征。
汉砖上也常模印的柏树,有驱鬼辟邪之意。
《风俗通义》中:墓上树柏,路头石虎……魍象畏虎与柏。
”
灵芝是一种瑞草,汉画中多由羽人或仙人手持,据说服之有使人容颜不老和起死回生之功能:《论衡》云:”芝草延年,仙草所食。
”芝草的出现,生动形象地表达了墓主人向往仙界和对常生不老的渴求。
桃梗、苇萦则是镇凶缚鬼,求得平安的有力工具。
尤其是桃树,传说神荼郁垒在桃树下阅鬼,而桃树是夸父追日的手杖化成的。
“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
饮于河渭,北饮大泽,未至,道而死,弃其杖,化为邓林…。
邓林即桃树林。
自古以来,为人祝寿,桃作为鲜果,或作为面桃,或以桃形图案出现,成为人们不可缺少的吉祥角色。
(四)几何图案和简单图案的寓意
菱形纹饰是汉画中常出现的图案。
菱形套连图案在汉代还是一种较为流行的吉祥图案——方胜。
胜是汉代妇女的首饰,由金、铜、或玉石做成,戴在头上以装扮修饰。
取“优美”、“优胜”之意。
传
说西王母曾“蓬发戴胜”。
方胜一方面取“胜”的吉祥意义,寓意“优胜”,一方面由于其形压角相叠,寓意“同心”。
因而,方胜除具有优美、优胜的含义,又增添了同心、昌盛的意思,成为寓意丰富,纹样精美的吉祥图案。
网状纹是渔猎的产物。
汉代人撒网捕鱼,张网捕兽,都离不开劳动工具—网。
古人把网状纹刻在石刻上,象征着劳动、丰收和希望,反映了汉人人定胜天,向往美好生活的思想。
简单纹样如鱼形纹、卷云纹等。
鱼形纹是汉砖上常模印的纹样,取“家中有鱼(余)”,或“富贵有鱼(余)”之意,反映了古人美好的愿望。
卷云纹是取材于大自然的作品。
在汉画中,祥云多与升仙题材有关。
在汉代,常以云代天,视云气为祥瑞之物,以云的形状表示吉祥。
把祥瑞之云刻于汉画中,与吉祥题材组合,使人们的求吉心理得到完美的表现和烘托。
二、装饰性强,寓绘画性于装饰之中
(一)装饰性强: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形象本身就具有浓厚的装饰性,再一种是形象单一地看,绘画性强,被作为印模连续打印在砖上,形成了具有装饰效果的图案。
在汉代画像砖中花卉常常是作为较规则的图案出现的,比如《砖拓》本中常见的柿蒂纹、四瓣花纹、梅花图形,莲花纹样,这些花卉图案装饰性都很强,但与商周青铜器花纹上的花卉图案相比,还是向写实靠近了一步。
如梅花图案,枝条上穿插安排的梅花,已近似唐代的“折枝花卉”。
除花卉之外,一些鸟虫、走兽也有一大批装饰趣味的。
(二)寓绘画性于装饰之中。
这一类的图案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形象也较生动。
从密县打虎亭汉墓中的墓门画像来看,就是把绘画性表现手法很强的各种动物图案安排在整个有规律的装饰花纹之中,整体效果缜密而匀称,细部活泼生动,使整个墓门显出一种华贵,威武的气势。
如《石刻》本图85中被猎狗追逐着的兔子,作仓惶飞奔逃遁状,与《石刻》本图18的跑兔动态有别,可见汉代画工能够根据主题内容和情节的不同要求而维妙维肖地刻画出不同的动态和神情来。
这样的例子在画像石与画像砖中比比皆是。
又如《砖拓》本图34
阴刻的虎,身上的纹斑刻画得非常真实,虎作回首卷尾状,前爪微抬,缓缓行走的姿态与神情被刻画得入术三分。
《砖拓》本图43中用十分洗练的线条把猎狗刻画得十分准确,猎狗的脖颈上戴着项圈,头向前伸,似乎嗅到了什么。
还有那高飞于青天的大雁结伴成行,昂首向天,使人不仅可以领略到诗般的意境,还能从那规律性的飞行行列里听到音乐般的雁鸣。
汉画图案千变万化,就象一幅幅绚丽的图画,美不胜收,体现了汉代工匠们同中求变,刻意求新,执着追求艺术的精神。
同时,也给我们后人留下了一笔丰厚的文化遗产,为研究汉代社会政治、经济、思想文化、风俗及美术史等方面提供了宝贵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