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甘厚味易伤脾胃

合集下载

脾瘅病因 过食肥甘厚味 病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

脾瘅病因 过食肥甘厚味 病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

脾瘅
病因 病机
症状 治疗 转归

过食肥甘厚味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 中满,湿热困脾,五谷精 气上泛。 口甘 中满 兰草汤(芳香化湿,醒脾辟浊) 消渴




[案例] 朱某,女,67岁。1970年9月初诊。 患者素嗜糖,近口中常有甜味已两月有余,饮 水亦觉水甜,食道及胃部不适,恶心,纳差, 便秘,十几年靠服用芦荟丸方能解出大便。 夜睡不宁,易惊醒,时睡中遗尿,黎明前有恐 惧感。神疲嗜卧,记忆减退,词不达意。 近十多天发热37.5—39℃之间,伴尿频、尿急。 舌淡红,质嫩,苔薄白,脉细弱。

证属心脾肾虚。 治宜益气固肾,清热利湿。 处方 吉林参9(另炖) 五味子6 淮山药15 浮小麦15 芡实12 生薏仁12 茯苓15 冬瓜仁12 白茅根15 金银花12 谷芽9 麦芽9

服上方六剂,体温恢复正常,尿频尿急 消失,各种症状减轻。 上方去金银花、白茅根等清热利湿之品 再服。 三周后患者口中已无甜味,食道及胃部 不适感已消失,食欲大增,便调。 黎明前有恐惧感消失。精神体力均好转, 可慢步行走,记忆力恢复。
(《中国现代名中医医案精华· 杨志仁医案》)







[按语] 本案患者素有胃病,长期便秘,脾胃不健。 芦荟味极苦,性极寒,主消不主补,长期服用, 正气更遭削伐。 复因素嗜食糖而热蕴脾胃,且进食甚少,脾胃 亏损已极,伤及心肾,而成脾瘅。 近十日来又兼膀胱湿热而见发热,尿频、尿急。 据《素问· 奇病论》“治之以兰,除陈气也”, 可知治脾瘅之常法应为芳香辟浊,但患者病久 气虚阴亏不宜用之。 医者遂采用扶元益气、固肾安神、清热利湿之 法治之而愈。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

因饮食所伤而致病的因素有哪些饮食所伤的基本概念饮食是人体摄取营养,维持生命活动的不可缺少的物质,但饮食失宜则又是导致疾病发生的重要内伤性原因之一。

饮食物靠脾胃消化。

胃主受纳和腐熟水谷,为水谷之海;脾为胃行其津液,主运化转输水谷精微。

故饮食所伤,主要受病之脏腑是脾胃,可导致脾胃气机升降失常,或为宿食积滞,或能聚湿、生痰、化热,且亦可累及其他脏腑而变生它病。

另外,大病之后,余邪未尽,脾胃功能虚弱,则亦可因伤食而复发。

临床上,因为饮食所伤而致病,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等。

饮食不节饮食偏嗜饮食不洁饮食所伤的几种情况1.饮食不节:即饥饱失常和饮食规律失常。

饮食物是后天化生气血的源泉,应以适量、适时为宜。

若饮食过饥、过饱,失其常度,或进食失其规律,则均可导致疾病的发生。

过饥,则营养不足,气血生化无源,气血得不到足够的补充,久之则必然虚亏而为病。

如婴幼儿因母乳不足,营养不良,可影响其正常生长发育;成人因进食过少,营养不足,可致气虚血亏,形体日渐消瘦,正气虚弱,卫外无力,而易感外邪或早衰。

故《灵枢·五味》说:“谷不入半日则气衰,一日则气少矣。

”过饱,即饮食过量,超过了脾胃的纳化能力,亦可导致脾胃损伤,致使饮食物不能及时腐熟和运化,以致阻滞于内,形成宿食积滞。

从而出现脘腹胀痛,恶闻食气,嗳腐泛酸,呕吐或泻下臭秽等食伤脾胃病证。

故《素问·痹论》说:“饮食自倍,肠胃乃伤。

”此种病证,临床上又以小儿为多见,因小儿进食常缺乏规律性,而其脾胃的运化功能又较成人薄弱,故食滞日久,则可郁而化热;伤于生冷寒凉,又可聚湿、生痰。

若婴幼儿食积日久,脾胃功能极度虚弱,正虚邪实,则又常可酿成“疳积”,出现手足心热,脘腹胀满,面黄肌瘦,大便溏泄等症。

若成年人饮食过量,还常能阻滞肠胃经脉气血的运行,或郁久化热,伤及气血,形成下利、便血及痔疮等病证。

饮食不节,伤及脾胃,中气不足,亦可导致营卫虚弱,抗病能力降低,易于招致外邪侵袭而发病。

五味过重会伤身

五味过重会伤身

五味过重会伤身“五味不得偏耽,酸多伤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甘多伤肾,咸多伤心。

”“咸多伤心”。

心主血脉。

咸东西吃多了就会抑制血的生发和输布,使血的粘稠度增加,易导致心脏病。

“苦多伤肺”。

肺主皮毛。

苦主降,多食苦味的东西会降气,导致气血不能上行以滋润皮肤,导致皮肤枯槁、汗毛脱落。

“辛多伤肝”。

肝主筋。

过食辛味的东西就会损伤筋脉的张驰性,使手的筋脉失去弹性,手指甲干枯。

“酸多伤脾”。

脾主肌肉。

酸具有收敛的特性,如果食用过多酸味食物,就会使肝气生发太过而抑制中央脾土,影响到脾的健康。

外在的表现就是肌肉角质会变厚变硬,尤其在秋季,多表现为嘴唇的不滋润、外翻和肿胀。

“甘多伤肾”。

肾主骨。

甘味的食物吃得过多,就会抑制骨头的凝敛功能,出现骨头疼痛的症状。

而肾也主毛发,肾气虚弱的话,毛发就容易脱落。

牙齿是肾的外现,所以爱吃糖的小孩儿易得龋齿。

“忌口”的秘密五味与五脏有密切的对应关系,我们一旦患上了某种疾病,就要学会禁食某些味道的食物,这就称为“五味所禁”,也就是俗话说的“忌口”。

“肝病禁辛,心病禁咸,脾病禁酸,肾病禁甘,肺病禁苦。

”《黄帝内经•灵枢•五味论》假如你患上了肺病,肺主一身之气,而苦味主降,食用了苦味的食物,就会使本来就不足的肺气渲散出来,导致病情加重,对身体造成更大的损伤。

同理,有肝病的话,就要禁食辛味;有心病的话,就要少吃咸味的食物;有脾病就不要吃酸的食物;有肾病就不要吃甜的食物。

这就是在饮食上如何去应对病症的方法。

还是要在于平时注意饮食的清淡。

淡则养中土脾胃,就是养护了我们人体赖以滋养一切的“地”的问题。

长期五味偏嗜小心五脏“揭竿而起”

长期五味偏嗜小心五脏“揭竿而起”

长期五味偏嗜小心五脏“揭竿而起”
长期五味偏嗜小心五脏“揭竿而起”
中医学认为,五味(酸、苦、甘、辛、咸)源于天地之气,五脏对五味各有所主,五味对五脏各有所归。

长期五味偏嗜,会引发五脏的“连锁反应”,不利于健康;反之,五脏病变会影响舌的味觉功能,使人对五味的喜恶发生改变。

1、偏嗜酸味,提示肝脏问题
酸入肝,酸味对肝有滋养作用,适当食酸可滋养阴液。

但是长期偏嗜酸味或过量吃酸味食品,会导致肝失疏泄,气机不畅。

2、偏嗜苦味,多为心火内盛
苦入心,苦味可清心火、消暑热。

长期偏嗜苦味不仅损伤心气,还会加重食欲差、腹部冷痛、拉肚子等脾胃虚寒症状。

3、偏嗜甘味,损伤脾胃
甘入脾,甘味对脾胃有滋养作用,但嗜食甘甜者往往有脾虚的问题。

对于溃疡病患者来说会刺激胃酸大量分泌,加重病情。

4、偏嗜辛味,耗气
辛入肺,辛味可解表行气、调理气血。

长期过食辛辣可致肺气宣发太过,气机耗散,耗伤精神,令人疲惫。

5、偏嗜咸味,损伤肾精
咸入肾,适量的咸味对肾有滋养作用。

肾病患者对咸味、酸味等味道比较麻木,因此很容易口味过咸。

中医认为,长期偏嗜咸味会损
伤肾精,还可能引发高血压、心脏病、哮喘、慢性肾病等。

最肥腻食物盘点 注意:常吃肥腻食物 后患无穷

最肥腻食物盘点 注意:常吃肥腻食物 后患无穷

过食肥甘,醇酒厚味,脾不健运,湿热内生,郁于肝胆,胆汁可浊而不清,湿热之邪与淤浊之胆汁交混,日久则积聚凝结成石。

高脂饮食致胆石症,而胆石症患者又可诱发胆绞痛。

这是因为进食高脂食物之后,刺激胆囊强烈收缩,引起结石在胆道内移动。

嵌顿,或肝内、外胆管结石梗阻。

如胆囊结石,胆石从胆囊中移至胆囊管或胆总管,或从扩张的胆总管移至壶腹部,产生胆石嵌顿,胆囊或胆道平滑肌强烈收缩。

痉挛,即发生胆绞痛。

因此,也有一些胆绞痛病人不敢进肉食而逐渐养成了偏食习惯。

常吃最肥腻食物可致冠心病过量摄人最肥腻食物后,致使血脂(胆固醇、甘油三酯)在血液中长期处于高水平状态,超过了人体利用限度,剩余的部分就存积在人体许多脏器内(如动脉血管)。

这两种物质,尤其是胆固醇可以使动脉内壁受损,久而久之可使动脉发生粥样硬化。

结果是管腔狭窄,使许多脏器血供减少。

如果冠脉受损,必会影响心肌血液供应,导致心肌供血不足,就可以发生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即发生了冠心病。

还有人发现:低密度脂蛋白对导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最强,而高密度脂蛋白对心脏有保护作用。

常吃最肥腻食物可加重肝炎患者病情最肥腻食物中含有较多的高脂食物。

而无论是急性肝炎病人在发病初期,还是慢性肝炎病情反复时,常有明显的消化道症状,如食欲不佳,有厌油腻、恶心感。

这些患者就非常厌恶食物中的脂肪,有些患者甚至连看都不想看到食物中的油(即脂肪)。

在肝炎恢复期,有很多肝炎患者发生脂肪代谢紊乱,最常见的为脂肪肝,如果此时不加注意,继续摄人过高脂肪食物,加重肝炎患者脂肪代谢紊乱的情况和使脂肪肝加重,甚至导致肝硬化。

高脂食物虽对肝炎病人有如此大的危害,但也并非不能进食脂肪,因为脂肪对蛋白质的消耗及对维生素的吸收都有作用,不能缺少,应少量摄人脂肪,多吃些清淡食物。

常吃最肥腻食物可致循环系统疾病摄人过多的最肥腻食物可导致高血压。

摄入过多的脂肪尤其是动物脂肪后。

除了能造成脂肪沉积。

产生肥胖现象外,还会增加饱和脂肪酸在人体中的含量,从而使血中甘油三酯和胆固醇着很大的作用。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素问.奇病论》清代张琦注:“食肥则气滞而不达,故内热。

食甘则中气缓而善留,故中满.”即过食油腻之物,可使人阳气内郁而生内热;过食甜味之物,则易使中气滞缓而不行,导致脘腹胀满。

《内经》认为,多食肥甘导致脾胃蘊热可以引起“脾瘅”病(一种以口甜为主要表现的病)。

长期过食肥甘,损伤脾胃,酿成内热,消谷耗液,津液不足,脏腑失其濡养,还可能转变成消渴病(相当于今之糖尿病)。

因此,节制饮食,勿贪甘甜厚味,历来被视为养生要诀。

《吕氏春秋.本生篇》说:“肥肉厚酒,务以自强,命之曰烂肠之食。

”枚乘《七发》亦曰:“甘脆肥浓,命曰腐肠之药。

”唐代著名医学家孙思邈主张饮食清淡,未饱先止,有利于脾胃消化,这也是他寿臻百岁的一个重要因素。

现代许多有关健康谚语都谈到饮食当少食肥甘。

如:“少肉多菜,少盐多醋,少糖多果,少食多嚼”,“素食为主,狂食为禁,淡食为宜,杂食为优,慢食为佳,粗食为好。

”现在,人们常常谈到酸性体质对人体的危害。

认为人体的酸性化是“百病之源”。

健康人的血液本来应该是呈弱碱性的,PH值在7.35到7.45之间,但随着不正常生活及饮食习惯,使人的体质逐渐转为酸性。

根据统计,我国70%的人具有酸性体质。

“酸性体质”者常会感觉身体疲乏、记忆力减退、腰酸腿痛、四肢无力、头昏、耳鸣、睡眠不实、失眠、腹泻、便秘等,但又检查不出什么疾病,从而形成一种亚健康状态,如不注意改善,继续发展就会形成疾病,据调查,85%的痛风、高血压、癌症、高脂血症患者,都是酸性体质。

酸性体质是人体大量摄入高脂肪、高蛋白、高热量食物的结果,如肉类、油脂、酒类、白糖等。

这些食物属于酸性物质,其中多为肥甘厚味之品。

当进食酸性物质过多,超过了人体自身的调节能力,或人体对酸碱平衡的调节能力受到影响时,就产生了酸性体质。

因此,我们应当少食这些酸性食物,而多食含钾、钠、钙、镁等元素多的食品,如水果、蔬菜、豆制品、碱性饮料等。

这些饮食一般为碱性食品。

饮食常常“重口味”会伤及五脏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饮食常常“重口味”会伤及五脏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饮食常常“重口味”会伤及五脏对人体健
康造成伤害
四川人吃饭都偏好“重口味”,一方面这与四川气候湿度有关,另一方面也与川菜的高盐辛辣特色有关。

但在中医里面,饮食常常“重口味”会伤及五脏,对人体健康造成伤害。

根据中医五行学说,酸、辛、苦、甘、咸五种味道与五脏有着特定的“亲和性”。

五味浓淡相宜能调养五脏,可若过偏过盛,则会打乱五脏之间的平衡和制约。

过量食用辛辣之物易引起肺气偏胜,影响肝藏血、主筋的功能,导致筋的弹性降低,血运受影响。

因此,有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视物模糊等肝虚症状者,应少吃辣。

咸味吃多可造成肾气过盛而克制心气,损伤心的功能。

因此,有心悸、气短、胸痛等不适的人,一定要少吃咸。

老中医:解析“膏粱厚味”诱发的疾病

老中医:解析“膏粱厚味”诱发的疾病

中医所说的膏粱厚味,膏粱即膏脂与粱米,泛指肥甘美味食物。

一般是指非常油腻、甜腻的精细食或味道浓厚的食物。

这类食物脂肪和糖的含量都很高,容易造成肥胖。

再者,过食油腻食物,对消化功能减弱的人来说,还可造成消化不良及胃肠功能紊乱,从而影响对营养的正常吸收。

长期多食此类食物,不但损伤脾胃,还易发生痰热和疮疡等病证。

古人对此早有论述,如《韩非子》中说:“香美脆味,厚酒肥肉,甘口而病形”。

膏粱厚味引起脾瘅肥胖的中满内热,发展为脾瘅。

脾瘅,瘅,是热的意思。

脾瘅为脾热之病,即由于过食甘美肥味,导致内热中满蓄积于脾,脾气上溢于口,从而出现口甘之症状,日久可转发为消渴病。

在黄帝内经中,脾瘅是病名,高粱厚味是它的成因,膏浊是它的病理产物,中满内热是它的病机。

《素问.通评虚实论》:“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满发逆,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的论述,应与《素问.奇病论》之“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

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一段,互参。

也就是说,过食高粱厚味,导致肥胖。

肥胖的中满内热,发展为脾瘅。

脾瘅,一方面可以发展成仆击、偏枯痿厥等脉损(大血管病),一方面可以转为三多一少的消渴(即消瘅,最终发展成络损—微血管病)。

这就完整地阐述了脾瘅发展的全过程:脾瘅前期(肥胖)、脾瘅期(代谢综合征)、脾瘅后期(消瘅、仆击、偏枯、痿厥等)。

膏粱之变,足生大疔膏粱之变指长期饮食肥甘厚味食物使体内湿热蕴积生毒,好发疔疮痈肿等疾患。

《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高(膏)梁(粱)之变,足生大丁(疔)。

”疔是指发病迅速而且危险性较大的急性感染性疾病,多发生在颜面和手足等处。

若处理不当,发于颜面者易引起走黄危证而危及生命,发于手足者则可损筋伤骨而影响功能。

本病总以火热之毒为患,常见有下列两种原因。

感受火热毒邪,蕴结肌肤:感受火热之气,或因昆虫咬伤,或因抓破染毒,毒邪蕴蒸肌肤,以致经络阻隔、气血凝滞而成本病。

感冒初愈少吃肥甘厚腻食物

感冒初愈少吃肥甘厚腻食物

感冒初愈少吃肥甘厚腻食物据史书记载,清朝有个文臣,平时非常喜欢吃红烧肉。

有一次得了重感冒,刚刚痊愈,皇帝便派太监去慰问并送去一盘半生不熟的红烧肉,该大臣对皇帝的用意心知肚明,无非希望他早日死掉,以除心头之患。

无奈只得吃下这盘红烧肉,吃完就一命呜呼了。

大病初愈,因饮食不节而复发,或变生他证,中医称这种现象为“食复”。

“食复”尤其易发于外感疾病初愈之际,特别是流行性感冒,应引起足够的重视。

近日,笔者接诊一感冒发烧的7岁小女孩,她吃了一剂药方后就退烧了,中午的时候胃口大开,吃了两碗红烧牛肉面,结果到了傍晚时分,又开始发烧,一直烧到40℃。

这是典型的因感冒后不忌口,使疾病复发的例子。

感冒后饮食不当而复发的原因,主要是由于余邪未尽,饮食不节而至复发。

因为感冒初愈,并不等于完全恢复,致病因素仍未完全消除,所谓“炉烟虽熄,灰中有火”,此时若忽视肃清余邪,而急于进食一些与本病有碍的食物,势必“助纣为虐”,火势复燃。

中医认为,感冒初愈,饮食上应以清淡为主,素食为先,宜先稀后浓,先素后荤,先少后多。

下列食物应当慎食:
1、海鲜等发物;
2、肥甘厚腻之品,否则容易生热;
3、生冷、寒凉之物,否则容易造成脾胃受损,症状加重,日久不愈;
4、如果发烧,最好忌食高蛋白食品,比如牛奶、奶粉要冲得淡一些;
5、甜食,甜食助热,使咳嗽症状不易治愈;
6、不易消化的食物,如鸡蛋等;
7、花生、瓜子等含油脂较多的干果,食后容易滋生痰液;
8、酸味的事物,比如酸奶;
9、补品。

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附语音)

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附语音)

肥甘厚味,最易引“火”上身(附语音)今天彭鑫博士讲解:肥甘厚味生内热来自中医彭鑫博士工作室00:00 09:04【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附语音)-精华篇-之五十四。

(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高梁之變,足生大丁,受如持虛。

”——《黃帝內經·生氣通天論》原文是:“高梁之变,足生大丁,受如持虚。

”什么叫“高梁”呢?“高”通“膏”,就是牙膏的“膏”,古人把“膏”认为是脂肪类的食物,也就是说吃的是肥肉。

“梁”通“粱”,这个“梁”是底下是木字旁,通底下是米字旁,高粱那个“粱”,指的是精细的粮食。

“高梁”合在一起,指的是肥甘厚味之品,“肥”就是肥肉,“甘”就是甜的,就是甘味的。

粮食大多数都是甜的,味道还特别“厚”的。

这种食物叫做“高梁”,也是泛指的肉食、肥肉和这种精细食物。

“足生大丁”这个“丁”,就是疔疮的意思。

翻译到现在的医学名词,也就是“毒疮”,长在皮肤表面的这种“毒疮”。

关于“足生大丁”这句话,后世不同的医家有不同的理解。

我先阐述一下不同的医家理解,然后我再说说我自己的理解。

王冰认为:“所以丁生于足者”,他就把这个“足”理解为脚的意思。

他认为之所以疔疮生于足什么原因呢?叫做“四肢为诸阳之本也”。

(请关注微信:pengxinboshi)因为四肢,像脚、手,是诸阳之本,所有的阳气,到最后会通于四肢。

所以,经常吃“高梁”这种肥甘厚味的话,内在就会产生热,这种热到最后会在身体的四肢末端,也就是脚上产生疔疮,用这种形式来发出来。

《素问经注节解》,这是另外一个医家的注解。

认为:“热毒伤人,无处不到,岂必在足?”就是说热毒伤人哪个地方都能伤到,不一定在脚上。

“注言丁生于足,误也。

”他认为王冰的注解是错误的。

《素问吴注·卷一》里边注解为“足,能也”,“足”就是能的意思,就是足以、能够的意思。

“高梁之人,内多滞热”,经常吃这个肥肉、精细粮食的这种人,他的内热特别多,而且会“滞”——就是停滞不前的意思。

解读中医之肥甘厚腻

解读中医之肥甘厚腻

解读中医之肥甘厚腻有网友说自己经常睡眠质量不好,睡不够,老是无精打采的、浑身发沉,一到阴天下雨就更想睡觉,去医院检查又查不出具体的疾病,问这是为什么?这是由体内的痰湿所引起,这些人往往鼻子、额头等处都是油油的,特别是鼻子两侧,一摸一手油。

为什么会这样呢?很多人喜欢吃辛辣的、味道重的、甜的食物,中医将这类食物归于肥甘厚腻。

中医认为,由于这类食物又黏又腻,常吃这类食物,就会困住脾胃,当脾胃没有办法把所有的东西都转化为人体能够利用的营养成分的时候,那些没有被转化的东西,就变成了痰湿,很多糖尿病人发病前,都有类似的经历,就是发困乏力瞌睡睡不好。

中医认为这些东西一旦困住了脾胃,短时间内会迅速变胖,乏困,懒言,长时间若还是得不到纠正,就会生出很多的病来,糖尿病、风湿骨痛,心脑血管堵塞,慢性病就会接踵而来。

人的脾胃被困住了,就会出现浑身发沉、倦怠无力,爱睡觉的症状。

西医也认为这种情况是不好的,会导致代谢紊乱,如果得了代谢综合症,那就是糖尿病了。

发胖常是脾胃被困的直接反应,但并不是说所有的肥胖症者都是痰湿的原因引起。

实际上由痰湿引起的肥胖很好识别,他们不仅痰多怕热喜出虚汗,还有大腹便便、脂肪松软、腹胀胸闷、口腻口干、易累易热等特点,除了这些症状处,还有面色淡黄而暗,眼泡微浮,平素舌体胖大,舌苔白腻或口甜,大便正常或不实,小便不多或微浑等。

这种所谓的亚健康若是任其发展,最容易出现高血脂,糖尿病,心脑血管病等慢性病,还会出现高尿酸血症、痛风等,所以对此要予以高度重视,早些控制,这就叫防病于未然,治病于萌芽状态。

这也是中医的一种治病境界,是西医所无法比拟的优势,因为此时西医的仪器是检查不出任何毛病来的,它只能判断身体健康,现在又搞了一个新概念叫亚健康,就是身体处在健康与生病之间这么一种状况,这倒是有些形象。

所以我说,很多的慢性病都是吃出来的,睡出来的,懒出来的。

遇到这种情况怎么办?一是:改变生活方式,由吃肥腻的东西改为清淡一些的,由不动到运动起来,由每次撑得饱饱的,到只吃七分饱,给脾胃调整消化排毒的机会,这是根本。

过食膏粱厚味与脾胃病

过食膏粱厚味与脾胃病

过食膏粱厚味与脾胃病证型,略陈管见如下。

寒热错杂其人脾胃素弱,复因饮食不节,或过食肥甘,致使脾胃功能失调,寒热之邪错杂于中。

寒热之邪蕴久生湿,湿蕴生热,湿热蕴结,损伤脾胃;寒热阻遏气机,气机不畅,寒热之邪停滞胃脘,而现中焦痞满。

症见胃脘痞满,纳呆,口黏腻,或呕逆,或下利,或灼心反酸,或嗳气,或疼痛等症。

治宜辛开苦降,和中消痞,方选半夏泻心汤加味。

方中芩、连苦寒泄热,姜、夏辛温散寒,更佐以参、草、枣补益中宫,以助健运。

若湿热蕴结中焦,症见口黏腻,呕恶、痞满者,可去人参、干姜、炙甘草、枣,加藿香、防风、白豆蔻、薏米等化湿之品以祛湿;灼心,反酸者加吴茱萸(黄连配吴萸乃左金丸)、海螵蛸、煅瓦楞子以制酸;脘腹胀满者加炒枳实、厚朴、大腹皮、炒麦芽之属,以消胀满;嗳气、呕逆者加旋覆花、代赭石、柿蒂、刀豆诸品以镇冲降逆止呕;疼痛者加五灵脂、蒲黄、元胡以化瘀止痛。

临证时药随症变,灵活加减,以取其效。

湿热中阻湿有外湿内湿之分,而内湿为湿从内生。

叶天士云:“湿从内生者,必其人膏梁酒醴过度,或嗜饮茶汤太多,或食生冷瓜果及甜腻之物。

”“又有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然其化热则一。

”吴瑭云:“湿之入中焦,有寒湿,有热湿。

”尔今人们过食肥甘,脾胃壅滞,而湿热中阻之症,每为临床多见。

过食肥甘,易致脾胃壅盛,湿阻中焦,聚湿生热,湿热蕴结,阻滞气机。

症见脘腹胀满,纳呆、乏力、口黏腻,或口有甜味,或口苦、口干,或有低热,尿赤,苔黄腻,脉濡数。

治宜宣畅气机,清热利湿,方选三仁汤化裁。

方中杏仁苦辛,轻宣上焦,开宣肺气,白豆蔻苦辛,宣畅中焦,行气化湿,薏米甘淡,渗利下焦,淡渗利湿。

半夏、厚朴行气散满,除湿消痞,滑石、竹叶、通草清热利湿,使湿去有通道。

若舌苔黄腻,当选藿香、防风、羌活、佩兰、石菖蒲等品,以芳香透化湿邪;心烦、欲呕,口渴加栀子、石膏、连翘以清热透邪;湿热消除后,若舌质红、口干者,可选加葛根、石斛、玉竹、天花粉、沙参之属,以养阴清热。

肥甘厚味伤五脏

肥甘厚味伤五脏

肥甘厚味伤五脏“肥甘厚味”,顾名思义就是油腻、香甜、味道浓郁的食物,它们如今无处不在。

走进食品店,各式肥肉制品、点心蛋糕、干果零食、含糖饮料,诱惑着人们把它们带回家。

一说聚餐,今天羊蝎子,明天水煮鱼,后天麻辣香锅,大后天还有比萨、汉堡,没完没了。

殊不知,这些美味佳肴都属于中医所说的“肥甘厚味”。

“数食甘美而多肥,肥则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

”自古医家就告诉我们,如果饮食不节,会影响人体正常的代谢过程。

肥甘厚味归纳起来有五大罪过:脾胃受损:脾的功能是运化水谷,胃的功能是接纳、消化,脾胃互为表里,共同完成食物的消化吸收与输送,为气血生化之源、后天之本。

若过食肥甘厚味,食物不能及时消化、运输,脾气不升,胃气不降,浊气不能下行,入里化热,则出现口中异味、胃痛、食欲下降、腹胀腹满、泛酸、牙龈肿痛等一系列病症。

很多人吃过多肥甘厚味,还会出现失眠,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

肝胆受损:肝的功能是疏泄,与胆互为表里;胆贮藏、排泄胆汁,以助消化。

如果爱吃肥甘厚味,湿热内生,在肝胆蕴结,肝气不能疏泄,气滞血淤,则出现两肋部疼痛。

如果湿热蕴内,胆汁上溢,会出现口苦;若溢出皮肤,则可出现皮肤眼睛发黄(黄疸);湿热下注,可导致阴部湿疹或睾丸炎症,妇女则会出现白带多、阴部瘙痒等问题。

心和小肠受损:心主神明,开窍于舌,与小肠互为表里。

吃过多辛辣厚味,会导致心火旺盛,出现心中烦热、口舌生疮和严重失眠。

心热移到小肠,可使小便发黄,尿道灼痛,甚至出现血尿等症状。

肺和大肠受损:肺主气,主管呼吸,与大肠相表里。

大肠的功能是排泄糟粕。

爱吃肥甘厚味的人,湿热内盛,侵犯到肺,就会出现咳嗽、咳痰、气喘、胸痛等症状。

湿热侵袭大肠,则会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甚至腹泻、便血等。

肾和膀胱受损:肾主水,与膀胱相表里。

膀胱的功能是贮尿、排尿。

若饮食不节,湿热蕴结膀胱,热迫尿道,会导致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畅、血尿等病症。

如果湿热长时间不解除,尿中的杂质会浓缩,形成结石。

关于“肥甘厚腻”的两则医话

关于“肥甘厚腻”的两则医话

关于“肥甘厚腻”的两则医话【一】前几日有患者通过微信咨询与我:孙大夫,我最近时间吃完饭总想躺着,不想动,这是怎么回事呢?我告诉他,显然这是吃得过于肥甘厚腻了。

脾胃主运化水谷,当水谷入胃,脾胃即开始运化。

若食物厚腻难消化,就会大量消耗脾胃阳气。

为了继续消化这些食物,全身气血都会向脾胃集中,造成人体感觉乏力,懒于活动。

我自己体会,如果吃得清淡些,少吃点,就完全没有这些不适了。

那么进一步说,什么样的食物属于肥甘厚腻呢?我认为,所谓“肥”,就是脂肪含量多,看上去过于油腻的食物。

比如肥肉、动物内脏、蛋黄、油炸食品等等;所谓“甘”,即是味甜的食物,如巧克力、点心、奶茶、各种超加工饮料,还有各式各样的甜羹、甜品、甜汤等等;所谓“厚”与“腻”,就是黏糊发腻,不容易消化的食物,如汤圆、糍粑、粽子、年糕等等。

从中医来分析,肥甘厚腻食物最容易消耗脾胃,造成脾胃运化功能下降,而脾胃虚弱,则气血化生不足,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失于濡养,就容易诱发多种慢性疾病;再者,肥甘厚腻食物最容易代谢出痰浊水饮等产物,这些都属于病理代谢产物,容易积滞于脏腑之间或皮下,亦会诱发各种疾病。

【二】现代不少年轻的女性特别喜欢喝奶茶,被她们称为“续命水”。

网红奶茶店也成了年轻人的热门打卡地点,从而遍地开花。

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超过25.6万家奶茶店。

她们认为,在寒冷的冬日里喝杯热奶茶,会感觉温暖舒畅,也能够带来好的心情;在炎热的夏季里喝杯冰爽奶茶,感觉被工作或学习消耗掉的精气神瞬间又回来了。

但从临床来观察,显然,奶茶对健康影响很大,偶尔喝勉强可以,但若经常喝,就容易导致各种健康问题,甚至造成急性疾病。

某女生喜喝奶茶,有时一次性买回10余杯奶茶一天喝完。

平时奶茶不离手,渴了就喝,结果突发头疼、四肢抽搐,陷入昏迷被抢救。

医生提醒:奶茶中含有较高糖分和脂质,会造成血液浓稠度增加,导致血液流速变慢。

从中医来分析,奶茶属于肥甘厚腻类食物,容易耗损脾阳,且易造成痰浊水湿阻滞脉络。

杏林早报肥甘厚腻,到底有多伤身?

杏林早报肥甘厚腻,到底有多伤身?

杏林早报肥⽢厚腻,到底有多伤⾝?碣⽯调·幽兰龚⼀ - 龚⼀·古琴打开⾳乐,开启早报唠嗑的⼀天~01肥⽢厚腻,多⽣内热如果你的脸上或者后背容易长痘痘、痤疮,那么很有可能是你的饮⾷习惯出问题了。

⼤夏天,很多⼈喜欢就着烤⾁喝点烧酒,再来点餐后甜品,不要太舒爽。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酒、烤⾁以及佐料都是阳性之品,⼊胃后,很容易⽣内热,从⽽引起⾝上长疮。

02阳热蓄积,易⽣疮《黄帝内经》讲:“⾼粱之变,⾜⽣⼤丁,受如持虚。

”⾼粱,这⾥通“膏粱”,意为肥⽢厚腻之品,⽐如说肥⾁、甜腻的奶油。

“⾜”,明代医家张介宾认为其指“多”,他是这样说的:“味过太厚,热蓄积在体内,多⽣⼤疔”。

也就是说,如果偏⾷、喜吃膏粱厚味之品,阳热多蓄积于体内,⽪肤就容易⽣疮。

⼀般来讲,这样的⼈多肥胖。

《黄帝内经》⼜讲:“热胜则腐⾁,⾁腐则为脓。

”再次表明,内热容易造成疮疡。

03⾷饮有节、谨和五味《黄帝内经》还讲:“肥则令⼈内热,⽢者令⼈中满。

故其⽓上溢,转为消渴。

”也就是说,喜欢肥⽢厚腻之品,还容易导致消渴病。

消渴病,上消表现为⼝⼲⼝渴、爱喝⽔;中消表现为吃得多、饿得快,但⼈⼜⾮常消瘦;喝得多、尿得多,则是下消病。

总⽽⾔之,喜⾷肥⽢厚腻是⾮常错误的饮⾷⽅式。

⽽“受持如虚”这句话,正在提醒我们,如果经常吃膏粱厚味,长疮就像拿着空器⽫装东西那么容易。

要想“年半百⽽不衰”,保持苗条的⾝材,必须做到⾷饮有节、谨和五味(如何做到谨和五味?点击蓝⾊字体即可跳转)。

五⾕杂粮、⼀菜⼀素,合理搭配,把⾷物变成有⽤的能量,⽽不是致病的诱因。

肥甘厚味指哪些食物

肥甘厚味指哪些食物

肥甘厚味指哪些食物
肥甘厚腻的食物一般指的是肥肉、动物的内脏、甜食等。

肥甘厚腻的食物一般分为以下三种:
1、指脂肪含量较多,过于油腻的食物,如肥肉,动物的内脏,猪肝,羊肝等。

2、含糖量较高的食物如巧克力,点心,饮料等。

3、厚味的食品,指的是味重的食品,如咸菜等过咸的食品。

油腻食物吃多了解决方法:
1、多喝开水
多喝开水可以加快胃肠道代谢,减轻大量肉类食物和酒对肝脏的危害。

如果嫌开水没有味道,那么喝茶也可以清除胃肠道的油腻,使胃肠道尽快恢复到正常水平。

2、多吃蔬菜
新鲜蔬菜是一种碱性食物,不仅含有丰富的纤维素,而且能够中和体内多余的酸性物质,维持人体新陈代谢的需要。

其中,蔬菜中的纤维素可解油腻、促进胃肠蠕动、预防便秘。

如萝卜、芹菜和辣椒等。

3、吃水果
平衡消化春节饮食杂乱,更容易使人上火、便秘,此时不妨多吃些香蕉,因为香蕉具有很好的清热、解毒、润肠等功效。

梨子性寒凉,富含糖分、维生素、矿物质及果胶等,具有降压化
痰、润燥和生津的功效;山楂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尼克酸、铁等成分,对食欲不振、消化不良尤其有较好的疗效。

现代人,多是因为吃肥甘厚腻,身体产生湿热...

现代人,多是因为吃肥甘厚腻,身体产生湿热...

现代人,多是因为吃肥甘厚腻,身体产生湿热...
现代人,多是因为吃肥甘厚腻,身体产生湿热,并且多思虑,而伤脾土之阴,所以养太阴脾土要重视起来。

▌脾阴虚证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1.运化失常者。

如升降不利,纳呆食少,大便不通,腹胀烦满,口干少饮。

2.濡养不足。

如形窍失荣,阴不制阳,虚火内生,五心烦热,夜寐不安,神疲乏力。

3.血失统摄。

如血液循行不循常道,妄行脉外,唾血便血,妇人功血。

对脾阴虚证的治疗,基本原则是:用药取甘平、甘凉,治疗气阴兼顾。

这是源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中所说的:以「土生甘,甘生脾」确定以甘味补脾阴之大法。

滋补的同时,还要注重「补而不燥,避免滋腻。


推荐给大家一个小方子:

配方
山药9克、莲子肉9克、薏米9克、麦冬6克、沙参6克、生地
6克(来源于罗大伦博士)
以上是基础用量,小孩子也可以用,大人如果用要根据个人情况适当增加!
这个方子起到很好的补脾、祛湿、滋补阴液的作用,其中以山药为滋补脾阴的要药。

平时应酬多,常吃肥甘厚腻的人群,建议进行周期性的「轻食」,启动低能量高转化的模式,给脾胃做「休息-锻炼-休息」的恢复训练,是为上策。

另外,进入冬季养脾,遵循《脾胃论·摄养》中说:「遇天气变更,风寒阴晦,宜预避之。

大抵宜温暖,避风寒,省语,少劳役为上。


越是在气候变冷时,我们的身体越应该休养生息,减少不必要的口舌消耗、重体力劳作。

另外多静以养阴,静则阳气归根。

这个根即是阳根,是来年春天阳气生发的源泉。

《黄帝内经》给肥胖找原因

《黄帝内经》给肥胖找原因
痰湿体质的人想瘦下来,需要温阳化饮。消胃健脾是调理的根本原因。
食疗方法:鲤鱼
中医认为:鲤鱼有补脾健胃、利水消肿、通乳、清热解毒、止咳下气的食疗作 用。平时做成鲤鱼汤,是很好的食物。
请您及时更换请请请您正在使用的模版将于2周后被下线请您及时更换
《黄帝内经》给肥胖找原因
《黄帝内经 素问 奇病论》中说:“数食甘美而多肥,肥者令内热,甘者令人中 满,故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气上溢。”是说肥甘的食物非常滋腻,不容易消化,会给脾胃带来负担,进 而妨碍了脾胃的运化作用,使身体的液体循环受到阻碍,从而凝聚成痰;未被消化 的食物被堆积,是身体越来越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肥甘厚味易伤脾胃
上火,上火是怎么引起的呢?我们知道不良的饮食也会引起上火,那么预防上火要少吃哪些食物呢?下面就来了解一下。

甜食与大鱼大肉一样属于肥甘厚味,是不宜多吃的。

因为肥甘厚味食入过多,最易损伤脾胃。

火气大不是什么疾病,往往是因为生活作息或饮食不正常引起的。

但是你知道吗?甜食吃多了也会引起上火。

甜食与大鱼大肉一样属于肥甘厚味,是不宜多吃的。

因为肥甘厚味食入过多,最易损伤脾胃,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尤其是在夏季,自然气候湿气较重,中医认为人体的内湿和自然气候的外湿相互感应。

外湿有助于内湿的产生,湿浊郁积日久就可化热,湿热相搏即可形成湿热之证,具体表现为身体肥胖困重,脘腹胀满,不思饮食,甚至出现发热缠绵,身目黄染,小便短赤,舌苔黄腻等症状,有时也把这些症状称为上火。

在吃东西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容易引起火大的食物,应避免或少吃:
1、油炸类食物:在中医里面,将食物分为温、热、寒、凉四种,通常前二者食物容易造成火气大,不过只要是油炸的食品,不管是哪一种食物都容易让人上火。

2、“温”、“热”食物:如生姜、辣椒、大蒜或是水果中的荔枝、龙眼等。

3、中药中的补品:如四物或八珍等作为滋补女性体虚、调经的药品,性较“热”,所以体燥体质的人是不适合服用的。

火气大的人除了要避免上述容易上火的饮食外,充足的睡眠、少喝含咖啡因的饮料,也能帮助改善火气大的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