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医学理论:火易耗气伤津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讲课稿:外感病因——六淫现在开始上课。
上一节我们讲了六淫的基本概念,讲了六淫与六气之间的关系,其中重点是同学们记住六淫的基本概念。
在此基础上,根据邪正交争的观点来理解六气转化为六淫的条件,从邪正两个方面来分析。
下面我们从总体上讲一下,(二)六淫致病的一般特征,讲第二个问题。
注意这是六淫风、寒、暑、湿、燥、火致病的共同的属性和特点。
在这个基础上,将来我们具体讲六淫当中每一种致病因素,它们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一)外感性。
所谓六淫致病的外感性,就是风、寒、暑、湿、燥、火侵袭机体的途径,是由表入里,从肌表口鼻侵入人体。
我们在前面讲经络学说的应用的时候讲到,经络是外邪入侵的通道,六淫侵袭肌表,然后沿着络脉、经脉、腑脏,由表入里,层层深入。
就这个意义说,六淫侵袭机体的特征,它致病特征表现为外感性。
也正因为这样,将六淫所致的疾病,称之为外感疾病;也正因为是这样,前面我们定义六淫的时候,说六淫是风、寒、暑、湿、燥、火,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强调其外感性。
(二)季节性。
是指六淫致病所表现出来的病理变化形成的疾病,具有鲜明的时尚性,表现为季节的时相性。
将风、寒、暑、湿、燥、火,大家回忆一下,在讲五行学说,对于自然现象的分类,有个五气。
每一种气,气和六气的变化与五行相类,归成一系统。
而五行和四季,按照五行的规律转化为五时,和它相适应。
根据这样一种思想,体现了六淫致病的鲜明的季节性。
比如,春季的时候,春属木,它们是一个系统,而六气变化,风属木,所以说春季的时候多风病;夏季多暑病;长夏多湿;秋季多燥;冬季多寒,这是一般规律。
注意这里面强调是一般规律,并不等于在其他季节的情况下,不会出现风、寒、暑、湿、燥、火,冬季照样可以出风病;秋季照样可以出寒(病)、出湿(病)。
就是一般的规律,六淫致病有个特点,表现为鲜明的季节性。
(三)地域性。
因为地域是指地理环境来说的,还指工作环境说的。
比如地理环境不同,常常形成特殊的气候类型,表现为六气的变化有所区别,所以六淫致病,又和地理环境有关。
精选最新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版考核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①伤津②耗气③生风④动血【答案】②2.与手太阴肺经的起点相接的是:A.手阳明大肠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阳小肠经D.足厥阴肝经E.足阳明胃经3.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①风性开泄②善行数变③轻扬向上向外④风邪致病最多【答案】③4.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5.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②寒伤阳气③寒性凝滞④寒性收引【答案】④6.寒邪直中脾胃,可见呕吐清涎,泄泻清稀等症是什么原因?()①寒性凝滞②寒性收引③阳气失于温煦气化寒邪闭阻阳气【答案】③7.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8.症见口渴喜饮,尿赤短少是暑邪是什么致病特点?()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②9.伤暑患者常出现气短乏力,头晕恶心,突然昏倒,不省人事等症的机理是什么?()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③10.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11.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发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答案】②。
中医基础理论 10-病因学说
火易扰心神。 (5)火易扰心神。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病邪
性质和致病特点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易袭阳位; 行痹)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风性善行而数变;风为百病之长;风性主动。 寒为阴邪, 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寒为阴邪,易伤阳气;寒性凝滞,主痛; 痛痹)寒性收引。 (痛痹)寒性收引。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为阳邪,其性炎热;暑性升散,耗气伤津; 暑多挟湿。 严格的季节性) 暑多挟湿。 (严格的季节性)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 伤阳气;湿性重浊; 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湿性重浊; 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着痹)湿性粘滞;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燥易伤肺。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火为阳邪,其性炎上;火性急迫,易生风动血; 火易耗气伤津 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耗气伤津; 火易耗气伤津;火易致肿疡;火易扰心神。
风 寒 暑 湿 燥 火
二、 疠 气
1、概念:戾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外感 、概念: 病邪。 病邪。
, (1)传染性强, 易于流行; ) ; 2、戾气的 (2)发病急骤, 病情危笃; 、 , ) ; 致病特点 (3)一气一病, 症状相似; , ) ; (4)病后有免疫性。 ) 。
3、影响疠气发生和流行的因素 、 气候因素; 环境、饮食因素; (1)气候因素; (2)环境、饮食因素; 预防隔离措施;( ;(4 社会因素。 (3) 预防隔离措施;(4)社会因素。
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发病急 --灼伤脉络 急迫--发病急,传变快;动血--灼伤脉络,迫血妄行;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劫伤阴液 生风--劫伤阴液,使筋失所养;且易引动肝阳。
《中医基础理论》自测题3卷
A、主气 B、主水 C、主治节 D、主疏泄 E、主宣发肃降
6、脾的在志、在液、在窍哪几项不对( )
A、在窍为口 B、其华在唇 C、在体合肌肉
D、在志为悲 E、在液为唾
7、小肠的主要生理功能是( )
液和血液之间,常常可以相互化生,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所以说
“津血同源”。
2、肝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疏泄和主藏血。其它功能有;开窍于目,其华在爪,
在体合筋,在液为泪,在志为怒。
七,
1,心主神志,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由心所主司。 ‘神”有广义与狭义之
5、五行相生、相克次序哪项不对( )
A、土生金 B、木克水 C、金生水 D,水克火
6、心者……之本( )
A、气之本 B、封藏之本 C、生之本 b、罢极之本
7、脾(在液为 )
A、涎 B、汗 C、泪 D,唾
17、具有贯心脉以行气血作用的气是( )
A、卫气 B、营气 C、.宗气 D、元气
18、血的生成与哪一脏的关系最密切( )
A、心 B、脾 C、肝 D、肾
19、足少阳经所属的脏腑是( )
A、胃, B、胆 C、小肠 D、大肠
5,凝 (粘)
五、
1、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 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
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2、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
损及阳”。
3、即汗孔。因为汗孔除有排泄汗液作用外,还有宣肺气的作用,故中医把汗孔称
3,心主血脉,包括( )和( )两个方面。
4,肝主疏泄,主要表现在( )三个方面。
精编新版中医基础理论期末模拟考试888题(含标准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寒为阴邪,易伤阳气:2.疾病的基本病机,主要是指:(D.)A.经络的功能失调B.脏腑的功能失调C.卫气营血的功能失调D.阴阳.气血的功能失调E.内生五邪的病理变化3.“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①腠理疏松开泄②升散蒸发③消烁津液④砂伤津液【答案】④4.火邪使血液运行加速属于哪条致病特点?()①火为阳邪②其性炎上③易扰心神④生风动血【答案】④5.火邪致病症见少气懒言.精神萎靡不振是什么原因?()①伤津②耗气③生风④动血【答案】②6.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①耗气②生风③动血④扰及心脾【答案】②7.饮食所伤,主要损伤的是哪一脏腑?()①心②肺③脾④肝【答案】③8.以下哪些原因可致梅核气?()①痰浊了犯头②痰犯咽喉③痰迷心窍④痰浊犯胃【答案】②9.瘰疬痰核是怎样形成的?()①痰浊上犯于头②痰迷心窍③痰浊犯胃④痰浊流窜肌肉筋骨【答案】④10.饮停胁下,症见胁痛.咳唾益甚是饮证的哪一类型?()①痰饮②悬饮③支饮④溢饮【答案】②11.饮溢肌肤四肢,肢体浮肿.小便不利属于哪类饮证?()①痰饮②悬饮③支饮④溢饮【答案】④12.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13.寒邪有何特性和致病特点?14.导致毛窍收缩,腠理闭寒是寒邪的哪一致病特点?()①寒为阴邪②寒伤阳气③寒性凝滞④寒性收引【答案】④1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i. 燥性干涩,易伤津液:ii. 燥易伤肺:1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17.热〔火3邪有N特性和致病持六。
(1) 火热为阳耶.x性炎L。
[2)决(火)邪易耗气伤津。
(3)热(火)邪局生风动D.k。
[4)火热之邪易致肿疡。
18.七情是怎样影响脏腑气机的?喜则气缓:包括缓和紧张情绪和心气涣散两个方面。
在正常情况下,喜能缓和紧张情绪,使心情舒畅,气血和缓,表现为健康的状态。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
(A)中医执业医师-中医基础理论1(总分:100.00,做题时间:90分钟)一、{{B}}A1型题{{/B}}(总题数:45,分数:90.00)1.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 A.体表∙ B.分肉之间∙ C.四肢∙ D.躯干∙ E.头面(分数:2.00)A.B. √C.D.E.解析:[考点] 经络[解析] 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2.足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 A.从足走头∙ B.从头走足∙ C.从胸走手∙ D.从手走头∙ E.从足走腹(分数:2.00)A.B.C.D.E. √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规律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
3.手足三阳经交于∙ A.手∙ B.足∙ C.头∙ D.腹∙ E.胸(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十二经脉的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从足走腹(胸),在胸中交手三阴经。
4.手厥阴经分布在∙ A.上肢内侧前缘∙ B.上肢外侧前缘∙ C.上肢内侧中线∙ D.上肢外侧中线∙ E.上肢内侧后缘(分数:2.00)A.B.C. √D.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手经分布在上肢,足经分布在下肢;阴经分布在内侧,阳经分布在外侧。
四肢内外侧又分为前缘、中线、后缘。
太阴经、阳明经分布在前缘;厥阴经、少阳经分布在中线;少阴经、太阳经分布在后缘。
手厥阴经分布在上肢内侧中线。
5.足少阳胆经分布在∙ A.下肢内侧前缘∙ B.下肢外侧前缘∙ C.下肢内侧后缘∙ D.下肢外侧中线∙ E.下肢外侧后缘(分数:2.00)A.B.C.D. √E.解析:[考点] 经络 [解析] 下肢内侧,足厥阴肝经分布在前缘,足太阴脾经分布在中线,至内踝上八寸两经交又后,足太阴脾经在前缘,足厥阴肝经在中线。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六淫)1.易于导致干咳少痰,或痰黏难咯, 或喘息胸痛等症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2.易伤人血分,可会聚于局部,腐蚀血肉,发为痈肿疮疡的邪气是A.风B.湿C.寒D.火E.燥答案:E D第十一单元病因病因,即导致疾病发生的原因,又称为致病因素。
如六气异常、疠气传染、七情内伤、饮食失宜、劳逸失度、持重劳伤、跌仆外伤及中毒所伤等,均可导致发病而成为病因。
某些病理产物如痰饮、瘀血,医、药失当及先天因素等,也可成为病因。
《内经》将病因分为阴阳两类,如《素问.调经论》说:“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
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内经》还提出了病因的“三部”分类,如《灵枢.百病始生》说: “夫百病之始生也,皆生于风雨寒暑,清湿喜怒。
喜怒不节则伤脏,风雨则伤上,清湿则伤下。
”陈言在《三因方》中将病因分为外所因、内所因和不内外因三类,即六淫邪气侵犯为外所因,七情所伤为内所因,饮食劳倦、跌仆金刃及虫兽所伤等为不内外因。
中医探求病因,主要是以临床表现为依据,通过分析病证的症状、体征来推求病因,为治疗用药提供依据。
这种方法称为“辨症求因”,又称“审症求因”,是中医病因学的主要特点之一。
细目一六淫1.六淫的概念六淫,指风、寒、暑、湿、燥、火(热)六种外感病邪。
正常情况下,风、寒、暑、湿、燥、火是自然界六种不同的气候变化,是万物生长变化和人类赖以生存的条件,称为“六气”。
当自然界气候变化异常,超过了人体的适应能力,或人体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不能适应自然界气候变化而导致发病时,六气则成为六淫,又称为“六邪”。
2.六淫的共同致病特点(1)外感性六淫致病,其侵犯途径多从肌表、口鼻而人,或两者同时受邪。
如风寒湿邪易犯人肌表,温热燥邪易自口鼻而入等。
由于六淫邪气均是自外界侵犯人体,故称其为外感致病因素,所致疾病即称为“外感病”。
(2)季节性六淫致病常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中医基础理论
奇恒之腑
奇恒之腑, 包括: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等六个脏器组织。
脑为髓之海。
女子胞:是发生月经孕育胎儿的器官。
脏与脏之间的关系
心与肺:是心主血和肺主气,心主行血和肺主呼吸之 间的关系。
心与脾:心主血,脾主统血,脾又为气血化生之源, 故心与脾的关系密切。
心与肝:心主血,肝藏血。人体的血液,生化于脾, 贮藏与肝通过心以运行全身。
3.防御作用
四、气的运动和运动形式气的 运动,称为“气机”。
气的运动形式可归纳为: 气的升、降、出、入四种基本运动形式。
气机失调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受到阻碍—气机不畅 某些局部发生阻滞不通—气陷 气的上升太过或下降不及—气逆 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降太过—气陷 气不能外答而结聚于内—气结或气郁 气不能内守而不能外逸—气脱
(二)事物的五行属性推演和归类
(三)五行的生克乘侮
(1)生克和制化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 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2)乘侮 相乘: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的“一行” 克制太过,从而引起一系列的异常的反应。
相侮: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 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亦称反 克。
第二节 血
一、血的基本概念 血是红色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物之一。
二、血的生成 主要由营气和津液组成。
三、血的功能 营养和滋润全身的生理功能,是机体活动的主 要物质基础。
四、血的运行 血在脉管中运行不息,流注全身,环周不休。 随着血液的运行,为全身各脏腑组织器官提供 了丰富的营养,以供其需。血液的运行,主要 依赖于气的推动。
物残渣两部分。 将水谷精微吸收,把食物残渣向大肠输送。 小肠在吸收水谷精微的同时,也吸收了大量的水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病因
中西医执业医师-综合笔试-中医基础理论-第十二单元病因[单选题]1.劳神过度,常见临床表现是A.腰酸腿软,精神萎靡B.气少力衰,神疲消瘦C.心悸、失眠、纳呆、腹胀、便溏D(江南博哥).动则心悸,气喘汗出E.以上均非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劳神过度:指思虑劳伤过度,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见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眠、多梦,以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
掌握“劳逸失度”知识点。
[单选题]3.六淫致病,最容易引起疼痛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湿邪D.燥邪E.火邪正确答案:B参考解析:寒邪伤人,阳气受损,失其温煦,易使经脉气血运行不畅,甚或凝结阻滞不通,不通则痛。
故寒邪是最易导致疼痛的外邪。
掌握“六淫”知识点。
[单选题]4.具有升散耗气特性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暑性升散,易扰心神,易耗气伤津。
掌握“六淫”知识点。
[单选题]5.最易伤肺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燥邪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肺为娇脏,喜润而恶燥。
肺司呼吸,开窍于鼻,燥邪易从口鼻而入,故最易损伤肺津,从而影响肺气之宣降,甚或燥伤肺络。
掌握“六淫”知识点。
[单选题]6.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是A.为阳邪,易伤阴位B.为阳邪,其性轻扬,可致腠理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挟湿致病E.为阳邪,其性炎热正确答案:C参考解析:火邪的性质与致病特点是:(1)火热为阳邪,其性燔灼趋上;(2)火热易扰心神;(3)火热易伤津耗气;(4)火热易生风动血;(5)火邪易致疮痈。
掌握“六淫”知识点。
[单选题]7.侵犯人体,易于引起肿疡的邪气是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正确答案:E参考解析:火邪易致疮痈:火热之邪入于血分,聚于局部,燔灼腐肉,则发为痈肿疮疡。
“痈疽原是火毒生”。
“火毒”、“热毒”是引起疮疡的比较常见的原因,其临床表现以疮疡局部红肿热痛为特征。
掌握“六淫”知识点。
[单选题]8.“行痹”主要是由何种邪气引起A.风邪B.寒邪C.暑邪D.湿邪E.火邪正确答案:A参考解析:风性善行而数变:“善行”,指风性善动不居,游走不定。
中医基础理论17
中医基础理论17一、火邪火性燔灼是什么?火性燔灼:燔即燃烧;灼,即烧烫。
燔灼,是指火热邪气具有焚烧而熏灼的特性。
故火邪致病,机体以阳气过盛为其主要病理机制。
临床上表现出高热、恶热、脉洪数等热盛之征。
总之,火热为病,热象显著,以发热、脉数为其特征。
二、火性炎上是什么?火性炎上:火为阳邪,其性升腾向上。
故火邪致病具有明显的炎上特性,其病多表现于上部。
如心火上炎,则见舌尖红赤疼痛,口舌糜烂、生疮;肝火上炎,则见头痛如裂、目赤肿痛;胃火炽盛,可见齿龈肿痛、齿衄等。
三、火邪为什么伤津耗气?伤津耗气:火热之邪,蒸腾于内,最易迫津外泄,消烁津液,使人体阴津耗伤。
四、火邪生风动血是什么?4生风动血:火邪易于引起肝风内动和血液妄行。
生风:火热之邪侵袭人体,往往燔灼肝经,劫耗津血,使筋脉失于濡养,而致肝风内动,称为热极生风。
风火相煽,症状急迫,临床上表现为高热、神昏谵语、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目睛上视等。
动血:血得寒则凝,得温则行。
火热之邪,灼伤脉络,并使血行加速,迫血妄行,易于引起各种出血,如吐血、衄血、便血、尿血,以及皮肤发斑,妇女月经过多、崩漏等。
火邪易致肿疡。
五、火邪为什么会扰心神?易扰心神:火与心气相应,心主血脉而藏神。
故火之邪伤于人体,最易扰乱神明,出现心烦失眠,狂躁妄动,甚至神昏谵语等等症。
321六、什么是疠气?疠气的概念:疠气是一类具有强烈传染性的病邪。
又名戾气、疫疠之气、毒气、乖戾之气等。
七、疠气通过什么传播? 疠气通过空气和接触传染。
八、疠气与六淫有什么不同?疠气与六淫不同,不是由气候变化所形成的致病因素,而是一种人们的感官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微小的物质(病原微生物),即“毒”邪。
疠气经过口鼻等途径,由外入内,故属于外感病因。
由疠气而致的具有剧烈流行性传染性的一类疾病,称之为疫、疫疠、瘟疫(或温疫)等。
温病与瘟疫不同,温病为多种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温病无传染性和流行性。
九、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是什么?疠气的性质及其致病特点.发病急骤,病情危笃:疫疠之气,其性急速、燔灼,且热毒炽盛。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
《中医基础理论》学习笔记:六淫之燥与火燥:燥具有干燥、收敛清肃特性,为秋季主气。
从秋分、寒露、霜降,到立冬四个节气,为燥气当令。
秋季天气收敛,其气清肃,气候干燥,水分匮乏,故多燥病。
燥气乃秋令燥热之气所化,属阴中之阳邪。
燥邪为病,有温燥、凉燥之分。
初秋有夏热之余气,久晴无雨,秋阳以曝之时,燥与热相结合而侵犯人体,故病多温燥。
深秋近冬之际,西风肃杀,燥与寒相结合而侵犯人体,则病多凉燥。
燥与肺气相通。
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征:燥胜则干,易于伤肺,为燥邪的基本特征。
干涩伤津:燥与湿对,湿气去而燥气来:燥为秋季肃杀之气所化,其性干涩枯涸,故曰“燥胜则干”。
燥邪为害,最易耗伤人体的津液,形成阴津亏损的病变,表现出各种干涩的症状和体征,诸如皮肤干涩皲裂、鼻干咽燥,口唇燥裂、毛发干枯不荣、小便短少、大便干燥等。
燥易伤肺:肺为五脏六腑之华盖,性喜清肃濡润而恶燥,称为娇脏。
肺主气而司呼吸,直接与自然界大气相通,且外合皮毛,开窍于鼻,燥邪多从口鼻而入。
燥为秋令主气,与肺相应,故燥邪最易伤肺。
燥邪犯肺,使肺津受损,宣肃失职,从而出现干咳少痰,或痰粘难咯,或痰中带血,以及喘息胸痛等。
燥为秋季主气,与肺相应。
燥邪以干涩伤津和易于伤肺为最重要特征。
不论外燥还是内燥,均可见口、鼻、咽、唇等官窍干燥之象,以及皮肤、毛发干枯不荣等。
火(热):火具有炎热特性,旺于夏季,从春分、清明、谷雨,到立夏四个节气,为火气主令。
因夏季主火,故火与心气相应。
但是火并不象暑那样具有明显的季节性,也不受季节气候的限制。
温、暑、火、热四者性质基本相同,但又有区别。
温与热:这里的温和热均指病邪而言。
温为热之渐,热为温之甚,二者仅程度不同,没有本质区别,故常温热混称。
在温病学中所说的温邪,泛指一切温热邪气,连程度上的差别也没有。
暑与火(热):暑为夏季的主气,乃火热所化,可见暑即热邪。
但暑独见于夏季,纯属外邪,无内暑之说。
而火(热)为病则没有明显的季节性,同时还包括高温、火热煎熬等。
2016山大中医基础---大作业(答案)
中医基础作业题一、单项选择题(从每题的A、B、C、D 4个备选答案中,选出1个最佳答案,并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本大题共 30 题,每题1分,共30分。
)1、中医学理论体系的奠基之作是( A )A、黄帝内经B、难经C、神农本草经D、伤寒杂病论2、金元四大家中倡言“阳常有余,阴常不足”的是( D )A、刘完素B、张元素C、李杲D、朱震亨3、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肝为( C )A、阴中之至阴B、阳中之阴C、阴中之阳D、阴中之阴4、阴偏盛形成( A )A、实寒证B、实热证C、虚热证D、虚寒证5、“阴阳之征兆”指( C)A、天与地B、上与下C、水与火D、左与右6、下列说法中,不符合五行相生规律的是( D )A、火为土之母B、火为木之子C、水为木之母D、土为金之子7、称“君主之官”的脏腑是( A )A.心 B.脾 C.肝 D.肾8、肺的行水功能主要依赖于( C )A.肺主一身之气 B.肺司呼吸 C.肺主宣发肃降 D.肺朝百脉9、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 D )A.心肝肾 B.心脾肾 C.脾肝肾 D.脾肺肾10、肾在液为( B )A、汗B、唾C、涎D、泪11、称为“生气之主”的是(肺)A、肺B、脾C、肾D、三焦12、“孤府”是指( C)A、胆B、胃C、三焦D、膀胱13、一身之气的生成与哪组脏腑的关系最为密切( C )A.心肝脾 B.心肺肾 C.脾肺肾 D.肝脾肾14、维持呼吸的深度主要依靠哪脏的功能( D )A.肝 B.肺 C.心 D.肾15、称为“百病之长”邪气是( B )A. 热邪B. 风邪C. 疠气D. 寒邪16、与生长发育迟缓、生殖机能低下等病理变化密切相关的是( A )A、元气B、宗气C、卫气D、营气17、风寒湿三气杂至可致“痹证”,其中“行痹”的特点是( A )A、痛无定处B、冷痛剧烈C、红肿热痛D、重着疼痛18、卒然大惊则( B )A、气结B、气乱C、气逆D、气上19、下列哪项是七情的致病特点( C )A、损伤阳气B、耗气伤津C、直接伤及内脏D、易于流行20、一般认为以下哪项不会导致出血( D )A、血瘀B、肝不藏血C、气虚D、血寒21、临床上以补气药配合止血药治疗出血证的理论基础是( C )A、气能行血B、气能生血C、气能摄血D、血为气母22、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A、元气B、宗气C、营气D、卫气23、“气逆”常见哪组脏腑( C )A、肺脾肾B、肺胃肾C、肺胃肝D、肝胃肾24、“凝滞”“收引”是下列哪一种邪气的致病特点( A )A、寒邪B、风邪C、湿邪D、暑邪25、“百病多由痰作祟”是指痰饮致病的何项特点( D )A、阻滞气血运行B、阻滞脏腑功能C、易于蒙蔽神明D、致病广泛,变幻多端26、导致发病的内在因素主要是( A )A、正气不足B、邪气C、七情内伤D、饮食不节27、下列属于“用寒远寒”治法的是( C )A、阴盛慎用寒药B、阳虚慎用寒药C、冬季慎用寒药D、夏季慎用寒药28、“壮水之主,以制阳光”的治法适用于( C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29、根据不同的地域环境特点,来制定适宜的治疗原则,称为( A )A、因地治宜B、因人治宜C、因时治宜D、三因治宜30、“至虚有盛候”是指( C )A.阳盛阴虚B.阴盛阳虚C. 真虚假实D.真实假虚二、多项选择题(下列每题5个备选答案中至少有2是正确的,请为每题选择2个或2个以上的正确答案,并将序号填在题干后的括号内。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Z》平时作业03
中医基础理论平时作业03共100道题总分100分1.“吐下之余,定无完气”的生理基础是?A气能生津B气能化津C气能摄津D津能载气E气能行津■津液是气的载体,气必须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否则就将涣敬不立而无所归。
因此,津液的丢失,必导致气的耗损。
如暑病伤津耗液,不仅口渴喜饮,且津液虚少无以化气,而见少气懒言、肢倦乏力等气虚之候。
若因汗、吐太过,使津液大量丢失,则气亦随之而外脱,形成“气随液脱”之危候,故曰:“吐下之余,左无完气”。
■ D2.“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的理论依拯是?A气能生血B气能化津C气能摄血D津能载气E津血同源■InL与津液的关系是津血同源。
津血同源是指血和津液都来源于水谷精气,并可相互化生,两者关系密切,盛则同盛,衰则俱衰。
病理上,血和津液之间也多相互影响。
《灵枢•营卫生会》所说的"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之说,即是"津血同源“理论的实际应用。
■ E3.十二经脉大多循行于?A体表B分肉之间C四肢D妪干E头而■经络为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经脉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分布,循行部位较深,大多循行于分肉之间:络脉是经脉的分支,纵横交错的分布,犹如网格一样遍布全身,循行部位较浅。
■ B4.手三阴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走足C从胸走手D从手迫头E从足走腹■ C5.足三阳经的走向规律是?A从足走头B从头迫足C从胸走手D从手走头E从足走腹■ B6.手足三阳经交于?A手B足C头D腹E胸■ C7.手太阴经分布在?A上肢内侧前缘B上肢外侧前缘C上肢内侧后缘D上肢外侧中线E上肢外侧后缘■ A8.足阳明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后缘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外侧后缘■ B9.足少阴经分布在?A下肢内侧前缘B下肢外侧前缘C下肢内侧中线D下肢外侧中线E下肢内侧后缘■ E10.循行于内踝上八寸以下内侧前缘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足少阴肾经C足厥阴肝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 C11.手三阳经在躯干部的分布是?A胸部B腹部C背部D肩胛部E体侧■ D12.分布在血腹部的经脉是?A足少阳胆经B手少阴心经C手太阴肺经D足太阴脾经E足阳明胃经13.十二经脉中循行于腹部的经脉,自内向外的顺序是?A足少阴、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B足少阴、足阳明、足厥阴、足太阴C足太阴、足阳明、足少阴、足厥阴D足阳明、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E足阳明、足太阴、足厥阴、足少阴■ A14.与手厥阴经相表里的经脉是?A足厥阴B足少阳C足阳明D手太阳E手少阳■ E15.足阳明胃经属于?A胆B胃C小肠D大肠E三焦■ B16.手太阳经络于?A肝B心C脾D肺E肾■ B17.按照十二经脉气I血流注次序,心包经下交的经脉是?A手少阳三焦经B手少阴心经C足厥阴肝经D足少阳胆经E足少阴肾经■ A18.按照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次序,膀胱经上交的经脉是?A足厥阴肝经B足少阳胆经C足阳明胃经D手太阳小肠经E足少阴肾经19.十二经脉气血充盛有余时,则渗注于?A经别B别络C浮络D孙络E奇经■ E20.“一源而三歧”的奇经是指?A 冲、任、带脉B 任、督、带脉C 冲、任、督脉D 督、冲、带脉E 冲、任、跷脉■奇经八脉中的督脉、任脉、冲脉三条经脉均起于胞中,同出于会阴部,督脉循行于人体后正中线上至头面,任脉循行于人体前正中线上行到额面,冲脉与肾经相伴循行于腹部两侧上至目眶下,称为"一源三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与发病
发病类型
复发
旧病复发(重新发作的疾病,称“复病”) 证候类似初病,但不仅是原病理,是诱因
作用于宿根,再次的病理损害 复发次数越多,预后越差,常留下后遗症
(未能恢复的机体损害,与主病有因果联 系)
发病类型
复发
引起复发的三大因素
余邪未尽 正虚未复 诱发因素(新感、劳累、饮食不慎、用药不当)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湿邪
性质
致病特点
阴邪 阻碍气机
损伤阳气
重浊 周身困重
粘滞
分泌物、排泄物秽浊不 清
症状的粘滞性
趋下
病程的缠绵性 伤及人体下部
常见症状 症状多 腹泻,水肿 头重身困,关节重着疼痛 小便浑浊,大便溏泻
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涩而不畅、 苔腻 病程长、反复发作 淋浊、带下、泄泻、痢疾、下肢 水肿
1、湿为阴邪,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
湿为重浊有质之邪--阻碍脏腑、经络气机 影响脾胃气机的升降和运化功能 损伤脾阳
2、湿性重浊
重--沉重、重着 浊--秽浊垢腻。分泌物和排泄物秽浊不清
六淫各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3、湿性粘滞
症状黏滞不爽 病程缠绵难愈
4、湿性趋下,易袭阴位
下肢水肿、淋浊、带下、泄痢等
三、饮食偏嗜
五味偏嗜 偏寒偏热 偏嗜饮酒 偏嗜异物
劳逸失度
一、过劳
劳力过度-伤气、伤筋骨 劳神过度-伤心脾 房劳过度-伤肾
二、过逸
气血运行不畅 全身虚弱 神气衰弱
病理产物形成的病因
一、痰饮
1、痰饮的基本含义: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 的病理产物。
湿聚为水,积水成饮,饮凝成痰(有形之痰、 无形之痰)。
瘀血的形成
外邪
精选最新版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完整考试题库888题(含答案)
2020年中医基础理论期末考试题库888题[含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饮在肠间,症见腹满食少,肠鸣沥沥有声的是哪一类饮证?()①痰饮②悬饮③支饮④溢饮【答案】①2.下列哪项是人类赖以以生存的必要条件?()①六淫②六邪③六气④内生六气【答案】③3.风为阳邪,是因为什么?()①风性开泄②善行数变③轻扬向上向外④风邪致病最多【答案】③4.下列哪项是风性开泄所致的临床表现?()①面目浮肿②汗出恶风③病变部位游走不安【答案】②④病变变化多端5.风邪致病出现“头颈强痛”,是什么致病特点所为?()①风为阳邪②易袭阳位③为百病之长④善行数变【答案】②6.病见高热.心烦.面赤.脉洪数,是暑邪的何性所致?()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①7.暑邪侵人见四肢倦怠,胸闷,头重如裹是什么原因?()①暑性炎热②伤津③耗气④挟湿【答案】④8.湿邪困脾见泄泻.尿水.水肿是什么原因?()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重浊④湿性趋下【答案】①9.感受湿邪常见头重如裹,全身肌肉困重发沉,产生的原因是什么?()①湿伤阳气②湿阻气机③湿性粘滞④湿性趋下【答案】②10.“燥性干涩”伤津液的机理是什么?()①腠理疏松开泄②升散蒸发③消烁津液④砂伤津液【答案】④11.火邪致病为什么见四肢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等症?()①耗气。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病因试题及答案归纳
中医基础理论第五单元病因一、A11、下列哪项不是六淫共同的致病特点A、外感性B、相兼性C、转化性D、季节性E、传染性2、六淫是指A、六种毒气B、风寒暑湿燥火C、六种外感病邪的统称D、六气E、六气的太过和不及3、寒邪致病,多见疼痛症状的主要原因是A、寒主收引,气机收敛而止痛B、寒客机表,卫阳被遏而痛C、寒性凝滞,气血阻滞而疼痛D、寒为阴邪,伤阳失于温煦而痛E、寒性收引,经脉拘急而疼痛4、易袭人体阴位的是A、湿邪B、寒邪C、暑邪D、风邪E、燥邪5、湿邪致病最易困阻的是A、心阳B、肺阳C、肝阳D、脾阳E、肾阳6、暑邪、火邪、燥邪的共同的致病特点是A、纳少B、发热C、伤津D、生风E、动血7、暑邪伤人出现气短乏力的症状主要是由于A、暑为阳邪,其性炎上B、暑性升散,伤津耗气C、暑多夹湿,阻遏气机D、暑性升发,易扰心神E、暑性干涩,易伤津液8、具有外感致病因素总称的是A、风邪B、湿邪C、燥邪D、寒邪E、暑邪9、为外邪致病先导的是A、风邪B、暑邪C、燥邪D、寒邪E、火邪10、下列哪项体现出风邪致病具有发病急、变化快的特点A、风为阳邪B、风性轻扬C、风性善行D、风性数变E、风性主动11、湿邪致病出现小便混浊,或面垢、眵多等症状的主要的原因是A、湿性粘滞B、湿性趋下C、湿性重浊D、湿为阴邪E、以上均非12、六淫邪气中,易损伤人体津液的是A、燥邪、暑邪B、湿邪、寒邪C、寒邪、风邪D、风邪、湿邪E、火邪、湿邪13、火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为A、为阳邪,其性升发向上B、为阳邪,其性轻扬开泄C、为阳邪,其性炎上D、为阳邪,多夹湿邪E、为阳邪,其性炎热14、最易致人体疮疡肿痛的邪气是A、火邪B、暑邪C、燥邪D、戾气E、风邪15、疠气和六淫最主要的鉴别要点是A、多与季节气候有关B、多与地理环境有关C、体外入侵D、具有强烈传染性E、多从皮毛口鼻而入16、瘀血致病脉象多为A、沉弦B、沉迟C、弦数D、濡滑E、洪数17、瘀血所致的疼痛特点为A、胀痛B、刺痛C、灼痛D、重痛E、窜痛18、与痰饮形成密切相关的脏腑为A、心、脾、肾、膀胱B、肺、脾、肾、三焦C、心、肺、肾、脾D、肺、肾、膀胱、脾E、心、肾、三焦、膀胱19、劳力过度,主要是损伤人体的A、精气B、血C、津D、神E、液20、偏食辛温燥热,则可导致A、肝经湿热B、心肝火旺C、肠胃积热D、肺胃热盛E、肺胃津伤21、过怒影响下列哪种功能A、呼吸功能B、藏血功能C、疏泄功能D、纳气功能E、运化功能22、疫疠发生和流行因素为A、气候因素B、环境因素C、预防措施不当D、社会因素E、以上都是23、下列关于疠气的命名错误的是A、异气B、毒气C、废气D、疫气E、乖戾之气24、七情内伤致病多损伤的脏腑为A、心、肝、脾B、心、肺、脾C、心、肝、肾D、心、脾、肾E、肺、脾、肾25、下列哪些情志异常可以引起二便失禁A、过度愤怒B、过度悲伤C、过度恐惧D、过度忧思E、突然受惊26、思虑过久,易致A、脾失健运B、肝失疏泄C、肺失宣降D、心悸失眠E、肾气不固27、劳神过度,临床多见A、梦遗,早衰B、心悸,失眠,多梦C、腹胀,便溏,消瘦D、腰膝酸软,眩晕耳鸣E、少气懒言,体倦神乏28、除哪项外均为瘀血的致病特点A、易阻滞气机B、影响新血生成C、刺痛为主要表现D、影响血液运行E、部位固定二、B1、A.气结B.气消C.气上D.气缓E.气乱<1> 、惊则A B C D E<2> 、喜则A B C D E<3> 、思则A B C D E答案部分一、A11、【正确答案】 E【答案解析】六淫致病一般具有以下的共同特点:(1)季节性、地域性。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6、火(热)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燥性属阳 燥易伤肺 4、湿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火易生风动血
外感因素:六淫(风、寒、暑、湿、燥、火);
火易致肿疡
(二) 疠气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1、病理状态:阴或阳任何一方虚损的前提下,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一方,形成阴阳两虚。 5、燥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气之出入障碍,不能外达,闭郁结聚于内 3、临床表现:面色晃白,畏寒肢冷、喜静踡卧、小便清长、下利清谷、舌淡脉迟(虚寒证) 2、寒邪的性质和致病特点 寒为阴邪 易伤阳气 3、影响发生与流行的因素 1、病理状态:邪气亢盛 虚实错杂 虚中夹实 实中夹虚 (一)正邪相争与发病
虚实转化 由实转虚 由虚转实
(肝热-脾虚)(气虚-血瘀)
虚实真假 真实假虚 真虚假实
(气虚-气滞)(腑实-气虚)
(四)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1 正胜邪退则病势向愈 2 邪胜正衰则病势恶化
正气
邪气
(五)正邪相争与疾病转归
正邪相持 正虚邪恋 邪去正未复
急性转为慢性 慢性病持久不愈
过饥 1 饮食不节 过饱
食无定时
2 饮食不洁 3 饮食偏嗜
(1)五味(2)寒热
(三)劳逸失度
1、过劳
劳力过度 劳神过度 房劳过度
2、过逸
三、其他致病因素
外伤 烧烫伤 虫兽伤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可致病的病理产物
(一)痰饮
(二)瘀血
病因病机
病机
Pathogenesis
不同的病证有不同的病机
中医基础理论--病因病机
病因、病机的概念
病因:破坏人体自身及其与外界环境之间 的相对平衡状态而引发疾病的原因。
病机:各种致病因素作用于人体所引起的 疾病发生、发展与变化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