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雁传书的典故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故事源自《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
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个故事对后来的文学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出现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如:(1)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
(2)欧阳修《戏答元稹》:“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3)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
(4)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
【历史典故】历史典故:鸿雁传书_1000字鸿雁传书是中国古代的一个典故,它源自中国古代传信的故事,被后人用来比喻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相传古代,有一次,一位将军在远征途中,收到了家乡的紧急书信,书信内容才几百字,但却道出了敌人的计划和兵力等情况。
于是,将军就把书信系在了一只鸿雁的脚上,让鸿雁飞回家乡传递消息。
鸿雁飞越数千里,终于将书信带到了将军的家乡,没有耽误时间。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传递信息的迅速和准确是多么的重要,就像古人将书信系在鸿雁的脚上,让它迅速传递给将军一样,现代社会也需要高效率的传输渠道,让信息迅速准确地传达到目的地。
而且,鸿雁传书的典故也告诉了我们,在关键时刻,可能出现壮烈牺牲,但也要有不怕牺牲的精神,这是为了家园和亲人。
鸿雁传书的典故带给我们启示,鸿雁传书只不过是一种比喻,但比喻了传递信息的重要性和迅速性。
在信息传递中,有时候信息的传递要比宝贵的生命更加重要。
传递信息的效率高低,往往决定了某个信息的命运和胜败的成败。
正因如此,我们更是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现在的科技时代,信息传递已经有了新的方式和方法,我们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积极提高信息传递的效率,把信息传递得更加快速、更加准确。
比如说,在现在,通信技术已经非常发达,我们可以通过手机、电子邮件、社交媒体等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传递,信息传递已经变得非常快捷和便捷。
特别是在紧急情况下,及时的信息传递可以挽救无数人的生命。
我们应该注重信息传递技术,提高信息传递效率。
除了信息传递的速度之外,信息传递的准确性也至关重要。
就像古代的将军收到的那封紧急书信一样,信息必须准确无误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要做到信息的准确传递,首先要保证信息的准确性,不能出现错误的信息被传递出去,这将给人们带来不必要的麻烦和伤害。
还需要选择合适的传递方式和渠道,确保信息得以准确传递。
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信息交流,包括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以确保信息能够最准确地传递给目标对象。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
古代传递书信的三个典故我们在阅读古文和古诗词时,常会遇到一些有关书信传递的典故,平时见得最多的是“鸿雁传书”,其次是“鲤鱼传书”,另外有一个我们不太熟悉的,至少是我自己不熟悉的“黄耳狗寄信”。
这些典故你知道怎么样来的吗?(一)鸿雁传书据《汉书·苏武传》记载:西汉苏武曾奉命出使匈奴,匈奴迫使他投降,苏武不肯。
被匈奴君主放到北海牧羊。
苏武忍辱负重十多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修好。
汉朝又派使节到匈奴,要求放苏武回汉,但单于仍不愿放人,谎称苏武已死。
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真情告诉了汉使,并让汉使这样对单于说:汉朝皇帝打猎时,曾射到一只北方飞来的大雁,雁足上系着—封信,说苏武没有死,仍在北海牧羊。
单于听后,知道无法隐瞒,遂放苏武归汉。
鸿雁是大型的侯鸟,勇猛,每年秋季南迁。
看到鸿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后来,人们便把传递信件的使者称为“鸿雁”。
“鸿雁传书”一词也由此而来。
(二)鲤鱼传书古代写书信,写完后,用两个木板夹住,两个木板都雕刻成鲤鱼的形状,这就是“鲤鱼传书”的来历之一。
另有“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内有尺素书。
”这可能就是“鲤鱼燕传书”的.来历之二吧!"鲤鱼"的"鱼"与"余"谐音,有剩有余,是非常吉利的!因此这个典故也被广东泛的运用!(三)黄耳狗寄信晋书陆机传:“初,机有骏犬,名曰黄耳,甚爱之。
既而羁寓京师,久无家问,笑语犬曰:‘我家绝无书信,汝能赍书取消息不?犬摇尾作声。
机乃为书以竹筒盛之而系其头,犬寻路南走,遂至其家,得报还洛。
其后因以为常。
”这就是“黄耳狗寄信”的典故!不过这个典故在诗词中用得很少,因为狗这种动物太俗,不雅观,没有“鸿雁”、“鲤鱼”那么吉祥。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成语鸿雁传书的出处
“鸿雁传书”出自《苏武牧羊》这一典故。
汉武帝时,匈奴扣押使臣苏武多年。
汉朝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有人献计,让汉朝使者对匈奴说:汉皇射下一只大雁,雁足上有苏武的书信可证明其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只好释放苏武返回汉朝。
相关典故:1、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2、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王宝钏苦守寒窑十数年矢志不移。
一日,王宝钏正挑野菜,忽闻空中鸿雁连声呼唤,遂请求代为传书于平贵夫郎,然一时难寻笔墨,情急之下,撕下罗裙,咬破指尖,写下血泪书信,倾诉对爱情忠贞和盼望夫妻团圆的心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
鸿雁传书的成语典故鸿雁传书的典故:鸿雁传书又称飞鸽传书,鸿雁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1.相关诗句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早在花开之前,就起了归家的念头;但等到雁已北归,人还没有归家。
诗人在北朝做官时,出使南朝陈,写下这思归的诗句,含蓄而又婉转。
以雁写思的还有“夜闻归雁生相思,病入新年感物华”(欧阳修《戏答元稹》)、“残星数点雁横塞,长笛一声人倚楼”(唐人赵嘏《长安秋望》)、“星辰冷落碧潭水,鸿雁悲鸣红蓼风”(宋人戴复古《月夜舟中》)等。
鸿雁作为传送书信的使者在诗歌中的运用也就普遍了。
如“鸿雁几时到,江湖秋水多”(杜甫《天末怀李白》)、“朔雁传书绝,湘篁染泪多”(李商隐《离思》)等。
2.成语典故一2500年前,我们祖先就开始驯养信鸽。
在西夏与北宋的战争中,西夏军队利用信鸽做军事通讯。
南宋初,大将曲端的军队中也使用信鸽传达消息召集军队。
古代称信鸽为“飞奴”。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3.成语典故二另一种更为人所知所喜欢的是民间流传的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来自哪个故事
《鸿雁传书》出自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
诗歌以“鸿雁”为书信的代称,借大雁飞翔之事,抒发了征夫离妇相思怀远的情意。
诗中借用大雁传书比喻游子远行,虽然自己很想念对方,却又不能相见的矛盾心理。
整首诗表达了丈夫远赴边疆时妻子深切的怀念和盼望丈夫早日归来的心情。
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内容是:王昭君在远嫁塞外时,就经常给家里写信,一到秋天,西北的大雁南飞,也会捎带上她的家书,所以古人有“雁足系书”的说法。
后来汉元帝为了联络大将军王恢,就让他老婆从西域取回大雁,让宫女们学习射术,让这些宫女把学会的本领教授给那些没有学过射箭的人,结果成效显著,这种训练也叫作“胡射”。
后来皇帝知道后觉得此举太过浪费,而且引起一连串的麻烦,遂下令废除。
还有就是鸿雁可以托人带信物、食物等等都因为这个典故流传至今。
而“锦书”即书信、信件之义,由于邮递员在送信途中看到雁阵,从雁阵中解下锦书交与收信者的缘故。
现在,鸿雁仍然被视为吉祥如意的象征,春节贴剪纸“肥猪拱福”图,即源于此。
- 1 -。
鸿雁传书的故事
鸿雁传书的故事
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chán)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
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
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鸿雁传书的小故事
鸿雁传书的小故事导读:【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又名】飞鸽传书【出处】《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释义】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的历史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鸿雁传书出自哪里
鸿雁传书出自哪里
《鸿雁传书》出自《史记》苏武牧羊的历史故事。
据《史记》记载,汉武帝时,使臣苏武被匈奴拘留,并押在北海苦寒地带多年。
后来,汉朝派使者要求匈奴释放苏武,匈奴单于谎称苏武已死。
这时有人暗地告诉汉使事情的真相,并给他出主意让他对匈奴说:汉皇在上林苑射下一只大雁,这只雁足上系着苏武的帛书,证明他确实未死,只是受困。
这样,匈奴单于再也无法谎称苏武已死,只得把他放回汉朝。
从此,"鸿雁传书"的故事便流传成为千古佳话。
而鸿雁,也就成了信差的美称。
青鸟传书:
传说西王母驾临之前,总有青鸟先来传书报信。
据说,西王母前往汉宫时,青鸟前去传书,青鸟一直飞到了承华殿前。
汉武帝看到这只美丽可爱的鸟儿,甚为惊奇,便问大臣东方朔这鸟叫什么名字?是从哪里飞来的?东方朔告诉他说这只鸟叫青鸟,是西王母的使者,现专门为报信而来的,西王母很快就要来了。
果然过了一会儿,西王母就由大黧、少黧两只美丽的鸟儿左右扶持着,来到了殿前,汉武帝与群臣赶忙迎接西王母,热情款待。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鸿雁传书典故源自哪个历史故事这则成语的最早出处是汉代刘向的《列女传》,原文是这样说的:“女曰:‘父为人所制,当奈何?’长跪告曰:‘妾得托于子,生死毕矣。
请为父报仇!’女闻之,泣涕如雨。
”从此以后,人们便把通过鸿雁传递书信称作“鸿雁传书”,鸿雁也因此被赋予了美好的寓意。
鸿雁在汉语中读作hong yan,相关词语还有“鸿雁长飞光不度,鱼龙潜跃水成文”,指的是鸿雁在高空中飞行,鱼龙在水中嬉戏,都看不见它们,也听不到它们的叫声。
《三国志》中也有一段记载:“肃初拜荆州牧,于南阳刘表坐共语,有人夜亡奔肃。
肃问:‘谁也?’曰:‘荆州刺史郭贡也。
’肃便疑之,谓贡客曰:‘此人非常人也。
’既至,客告肃曰:‘郭贡来卖盐,闻人说公名,故来致意。
’肃乃心喜,酌酒饮之。
既饮而还,客问:‘去人远近?’答曰:‘百步之外耳。
’明日视之,东方云雾,客谓曰:‘去人近也。
’又明日,复如言。
贡遂知肃可任用,乃夜怀金十斤,往见肃。
”后来的史学家们,都对此故事进行了考证,据清代康熙年间的《襄阳府志》记载:“按贡赴许,至宛,为表客所拒。
使归,具白其事。
表自后与贡相遇,但笑而不言。
贡自失,归语其客曰:‘吾知不为人所容,乃如此。
’”关于郭贡在得知刘备派诸葛亮来辅佐他之前,刘备和诸葛亮的关系密切的这个故事,诸多的版本里,也流传着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郭贡和刘备交谈完毕准备回去时,路上偶然碰见了刘备,刘备热情地和他打招呼,郭贡见状赶紧掉头跑开,并且立刻返回向刘备汇报了自己所听到的消息,刘备大惊,表示自己只是在闲谈罢了。
另一种说法是刘备宴请郭贡的那天晚上,正值严冬,天气寒冷,大雪纷飞,刘备等人要安排好下人们做好保暖工作之后才开始吃饭,刘备将一碗热气腾腾的面端给郭贡时,他却说:“我们离荆州这么近,就算天下大乱,我也愿意和先生共存亡,今天你先吃吧。
”于是刘备和郭贡就在寒风中共进了这碗面。
郭贡在得知了刘备的真实身份后便迅速决定投靠他,并表示自己日后定当报效刘备。
鸿雁传书源自于什么历史故事
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是一个汉语成语,拼音是hóng yàn chu án shū。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成语出处
传说汉高祖刘邦被楚霸王项羽所围时,就是以信鸽传书,引来援兵脱险的。
张骞、班超出使西域,也用鸽子来与皇家传送信息。
清乾隆年间,我国广东佛山地区每年5、6月份举行放鸽会,每年都有几千只参加,赛距约400华里。
当时在上海、北京等地,也有类似的赛鸽会。
国外利用信鸽传递消息的最早文字记载,见于公元前530年,当时利用信鸽传送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成绩。
鸿雁是书信的代称,有时亦代称邮递员。
何以"鸿雁"代称书信和邮递员?溯其源,汉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流放北海去放羊。
10年后,汉朝与匈奴和亲,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把苏武的情况密告汉使,并设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皇帝打猎射得一雁,雁足上绑有书信,叙说苏武在某个沼泽地带牧羊。
单于听后,只有让苏武回汉。
后来,人们就用鸿雁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这就是"鸿雁传书"的传说了。
典故:
《汉书》卷五十四〈李广苏建传‧苏建‧(子)苏武〉~2466~
数月,昭帝即位。
数年,匈奴与汉和亲。
汉求武等,匈奴诡言武死。
后汉使复至匈奴,常惠请其守者与俱,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
教使者谓单于,言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言武等在某泽中。
鸿雁传书的成语故事典故_字词解析_造句
鸿雁传书的典故:汉武帝时汉廷与匈奴之间常有战事。
有一次,匈奴派使者前来求和,并把扣留的汉朝使者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的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
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
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鸿雁传书的汉语词典解释: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鸿雁传书的近义词/反义词如下:近义词:飞鸽传书反义词:无用鸿雁传书造句:1、自从毕业分配后,他俩鸿雁传书的历史就开始了。
2、鸿雁传书:今夜星汉灿烂,银河璀璨,遥望鹊桥之上,柔情似水,佳梦如花,浪漫之会即将开启,请收到此讯息的才子佳人,自行参加:七夕牵手派对!3、相思银河,又见鹊桥,鸿雁传书,恩爱绵延。
鸿雁传书的故事由来
鸿雁传书的故事由来本文是关于鸿雁传书的故事由来的文章,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导语: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下面是yuwenmi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相关历史故事,欢迎阅读与借鉴,谢谢!鸿雁传书的故事由来在汉武帝那时,汉廷与匈奴之间时常都有战事。
记得有一次,匈奴想与汉廷和解,于是便派使者来到汉廷要求和解,匈奴为了表示诚意,把所有扣留的汉朝使者通通都放了回来。
汉武帝为了回应匈奴这一善举,派中郎将苏武拿着旌节,带一干人等出使匈奴,没想到却出了意外。
单于想逼迫苏武投降,苏武说:"要我投降,除非海枯石烂,日从西升。
"他宁死不屈,举刀自刎,经过抢救才幸免于难。
苏武随后被单于流放到北海无人区牧羊。
苏武一个人在冰天雪地里放羊,万般艰辛。
没有粮食,他就挖田鼠藏在洞里的食物充饥;口渴了就抓把雪吞下解渴。
唯一和他做伴的就是那根代表朝廷的旌节,日子一久,旌节上的穗子全掉了。
转眼间十几年过去了,这时汉昭帝已继位,匈奴老国王也已驾崩,换了新单于,汉匈议和,汉人和匈奴人通婚。
汉昭帝遂派使者前往匈奴,要求放苏武回去,单于谎称苏武已经死去,使者信以为真,就没有再提。
当汉昭帝第二次派使者到匈奴时,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常惠设法买通了禁卒,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还活着、正在北海牧羊的消息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匈奴既然存心同汉朝和好,就不应该欺骗汉朝。
汉朝天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信,上面写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牧羊,你怎么说他死了呢?"单于听后大为震惊,以为苏武的忠义感动了飞鸟,连鸿雁也替他传送消息了。
他无法再抵赖,只能向汉使道歉,把苏武放了回来。
这就是苏武牧羊的故事,随着故事的流传,鸿雁传书也广为人知,并逐渐演化为传信的象征了。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
鸿雁传书】典故释义
典故:鲤鱼传书
我国古代神话中说,早在商朝末年,姜太公在 渭水边垂钓的时候,他就曾捕获一条鲤鱼,鱼肚里 有一封信,预告他以后被封在某地。后来他辅助周 武王打天下成功,果真被封在那里。 有一首汉乐府诗是这样写的:“客从远方来, 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长跪读素 书,书中竟何如?上言长相思,下言加餐饭。”意 思是说,有远方来客,送给诗人一对鲤鱼,叫儿子 剖开鲤鱼烹食,却发现鱼腹中有一尺长的帛书。书 信上讲的是劝他多加餐饭,同时表达了长久思念之 情。这就是“鲤鱼传书”的典故。
【鸿雁传书】典故释义 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 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 亲之情和羁旅伤感。鸿雁传书 指通信。后来,人们就用鸿雁 比喻书信和传递书信的人。
典故:鸿雁传书(男人版)
据载,汉武帝天汉元年(公元前100年),汉朝使臣中郎 将苏武出使匈奴被单于(匈奴君主)扣留,他不肯就范,单于 便将他流放到北海(今贝加尔湖)无人区牧羊。19年后,汉昭 帝继位,汉匈和好,结为姻亲。汉朝使节来匈,要求放苏武回 去,但单于不肯,却又说不出口,便谎称苏武已经死去。后来, 汉昭帝又派使节到匈奴,和苏武一起出使匈奴并被扣留的副使 常惠,通过禁卒的帮助,在一天晚上秘密会见了汉使,把苏武 的情况告诉了汉使,并想出一计,让汉使对单于讲:“汉朝天 子在上林苑打猎时,射到一只大雁,足上系着一封写在帛上的 信,上面写着苏武没死,而是在一个大泽中。”汉使听后非常 高兴,就按照常惠的话来责备单于。单于听后大为惊奇,却又 无法抵赖,只好把苏武放回。 苏武因此被誉为中国历史上最有气节的外交官,而“鸿雁 传书”一时亦被传为美谈,这只虚拟的大雁就从此成为了中国 邮政翩翩展翅的象征的雏形。
典故:鸿雁传书(女人版)
唐朝薛平贵远征在外,妻子王宝钏苦守 寒窑数十年矢志不移。有一天,王宝钏正在 野外挖野菜,忽然听到空中有鸿雁的叫声, 勾起她对丈夫的思念。动情之中,她请求鸿 雁代为传书给远征在外的薛平贵,好心的大 雁欣然同意,可是荒郊野地哪里去寻笔墨? 情急之下,她便撕下罗裙,咬破指尖,用鲜 血写下了一封盼望夫妻早日团圆的家书,让 鸿雁捎去。
鸿雁传书典故
鸿雁传书典故鸿雁传书,又名飞鸽传书,指通信,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接下来由店铺给大家带来鸿雁传书典故,希望大家喜欢!鸿雁传书典故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鸿雁传书相关诗句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人归落雁后,思发在花前。
鸿雁传书出自
鸿雁传书出自
鸿雁传书出自:苏武牧羊。
解析:鸿雁传书源于汉朝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当时苏武自汉武帝时出使匈奴,被逼到北海一带牧羊,一直到汉昭帝之时,由常惠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把他救出,后世称这个为“鸿雁传书”。
鸿雁是候鸟,每年秋季南迁,人们常常用鸿雁比喻传递书信的人。
鸿雁传书之前还有“青鸟传书鸿雁是书信的代称,后来才有信鸽出现。
苏武牧羊的故事就是汉武帝派苏武出使匈奴,匈奴单于对苏武带来的礼物并不感兴趣,反而听从小人挑唆,将苏武等人扣押了起来,单于将苏武送到被海边上去牧羊。
苏武在荒无人烟的北海度过了较长的岁月,直到汉武帝死去,汉昭帝即位。
鸿雁传书与哪位历史人物有关
鸿雁传书的来源
鸿雁传书源于汉朝苏武北海牧羊的故事。
苏武于汉武帝时期出使匈奴,因手下欲刺杀单于事泄而受牵连,不降而受罚,收经折磨后流放到北大海牧羊,而单于谎称苏武已死,一直到汉昭帝之时,由常惠想出“大雁脚绑帛书”的计策后苏武把书信绑在鸿雁在脚上,汉朝人打下雁将书信上交汉昭帝,汉朝向匈奴施压,苏武得还。
前后十九年!
扩展:
“鸿雁传书”之起
这个成语说信息的传递,古时多指是书信来往传递的人。
有差不多同义之成语“飞鸽传书”。
鸿雁指是大型候鸟,在这个词中代表传递信息的媒介,相当于现代的邮递员。
传说在刘邦和项羽的楚汉之争中,刘邦受困时就是以信鸽传递求救信息,才把援兵引来的,后来汉朝就多以信鸽传送信息。
这个成语也是有历史故事的,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给大汉打怕了,低头求和,汉武帝就把苏武派了去匈奴。
不料到了匈奴,匈奴的单于却出而反而,把大汉使者扣押了起来,逼迫他们投降,苏武不服,就给送到北海一带去做苦力牧羊,并且说,只有等公羊生了小羊仔,才能把他放回大汉。
于是苏武就着北海没有人烟,艰难的开始漫长的牧羊生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鸿雁传书的典故
本文是关于鸿雁传书的典故,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感谢阅读。
鸿雁传书的解析
拼音:hóng yàn chuán shū
又名:飞鸽传书
解释:鸿雁是大型候鸟,每年秋季南迁,常常引起游子思乡怀亲之情和羁旅伤感。
鸿雁传书指通信。
也有以鸿雁来指代书信。
如隋人薛道衡《人日思归》:“鸿雁传书
鸿雁传书的典故
汉武帝天汉元年,匈奴向汉朝求和,于是,汉武帝就派中郎将苏武出使匈奴。
苏武接受任务以后,带着使团及丰厚的礼物出发到匈奴。
不料,反复无常的匈奴单于不但不感谢,反而受坏人挑唆,把苏武等人扣押起来,要苏武投降。
金钱、高官厚禄、冻饿折磨,这些都没能使苏武屈服,他坚决不投降。
没办法,单于只好下令将苏武送到北海边上(现在的西伯利亚贝加尔湖一带)去牧羊。
并且对苏武说:“等公羊何时生了小羊,就送你回汉朝去!”公羊怎么能生小羊呢?用意十分明白,单于是坚决不放苏武回汉朝了。
北海一带,荒无人烟,终年白雪覆盖。
苏武只能以野鼠洞里的草子充饥。
每天,苏武一边牧羊,一边抚弄着出使时汉武帝亲手交给他的旌节,心中深深地怀念着自己的祖国。
夜晚睡觉时,他将旌节紧紧抱在胸前。
就这样,日复一日,艰苦地度过了漫长的岁月。
后来,汉武帝死后,汉昭帝即位,匈奴又与汉朝议和,但单于仍不让苏武回汉朝,还谎称苏武已经死了。
与苏武一起出使匈奴的常惠,千方百计把苏武的情况告诉了汉朝使者,还为使者想出了一个要回苏武的妙计。
第二天,汉朝使者去见单于,按照常惠的计策对单于说:“你们匈奴既然要诚心跟汉朝结好,就不该再欺骗我们。
苏武明明没有死。
有一天,我们皇上在上林苑里射猎,射下一只大雁,大雁的脚上系着一条绸子,那是苏武写给皇上的一封信。
信里说他在寒冷的北海地方牧羊,你们怎么说他死了呢?大雁能带信,这是天
意,你们怎么可以欺骗天呢?”单于听了,不觉大吃一惊,只好承认自己说了谎话,而后又说:“苏武的忠心都感动了飞鸟,难道我们还不如大雁吗?”说完,他立即向汉朝使者道歉,并答应赶快派人把苏武从北海地方找回来。
苏武回到了阔别二十年的京城长安,汉昭帝接见了他们,还叫他到先帝庙里去拜见汉武帝的灵位,并把那根光秃秃的旌节交还到汉武帝灵前。
鸿雁传书的造句
1、自从毕业分配后,他俩鸿雁传书的历史就开始了。
2、鸿雁传书:今夜星汉灿烂,银河璀璨,遥望鹊桥之上,柔情似水,佳梦如花,浪漫之会即将开启,请收到此讯息的才子佳人,自行参加:七夕牵手派对!
3、相思银河,又见鹊桥,鸿雁传书,恩爱绵延。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牛郎织女,真情不渝。
知音情侣,牵手浪漫,共享婵娟。
七夕佳节,愿有情人,终成眷属!祝福爱人,吉祥幸福!
4、你在网上认识了很多优秀的朋友,一时间鸿雁传书,玉照纷飞,我不该用报纸上的报道打击你。
5、七夕佳节,鸿雁传书,鹊桥搭建爱情路。
好运健康喜相逢,包揽人间钞票无数。
友情似水,情意如故,悠闲自在小康路。
愿你幸福久长,幸运时常眷顾!
6、其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要比鸿雁传书或是绿衣使者快的多,手写的书信似乎成了落后的代名词。
7、鸿雁传书,传不尽的浓情蜜意;短信传情,道不尽的深深思念。
不管你在天涯海角还是在漠北江南,我的爱将紧紧跟随你不变。
世界邮政日,我的爱永远将你跟随。
8、黄河远上白云间,鸿雁传书表思念;一片孤城万仞山,真情永远不会变。
羌笛何须怨杨柳,无怨无悔把你恋;春风不度玉门关,感动岁月感动天。
亲爱的,什么时候嫁给我?等你爱你一万年!
9、鸿雁传书,雁鸣是期盼的表达;邮差送信,邮票传递温暖牵挂;短信祝福,送给想念的他;铃声是浓情的酒,震动似馨香的茶,世界邮政日,形式常变,情意不改,祝福依然。
10、祝福不怕相距远,万水千山只等闲。
真情问候滕喜浪,鸿雁传书飞鱼丸。
雪中送炭浑身暖,梅开二度心不寒。
更喜友情白如雪,短信看后尽开颜。
大雪节气,祝福大慈大悲的你大富大贵幸福快。
11、鸿雁传书喜报来,榜上有名显风采,十年寒窗勤耕耘,换得幸福花儿开。
祝君快马再加鞭,顺风行帆再豪迈,开心快乐奔前程,再登如意状元台。
发条短信祝福你:再接再厉,顺利愉快。
12、家欣鸿雁传书将这一喜讯告诉丈夫,但一等三年了,孩子都三岁了,丈夫渺无音信,家欣思夫心切,准备带着儿子去找他爸爸。
13、琴声悠扬,也能驿寄梅花鸿雁传书。
14、有些院门上方有前伸的屋檐和精美的砖雕装饰,有的还保存着刻有鸿雁传书、白鹿衔草等历史故事的木雕,具有较高的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