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合集下载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有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经济学领域的一篇重要文献,它为我们揭示了政治经济学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深入浅出地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研究对象和方法,以及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读完这篇序言,我深受启发,对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理解。

首先,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演变。

他指出,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随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兴起,政治经济学逐渐从伦理学、法学等其他学科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马克思还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在各个历史时期的发展和演变,以及各个历史时期政治经济学的特点和局限性。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历史性很强的学科,必须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下进行考察和研究。

其次,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即人们在生产和分配过程中的经济关系。

同时,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应该是从具体的历史进程中抽象出一般规律,用辩证唯物主义的方法来分析和研究生产关系。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理论性很强的学科,必须运用科学的方法和理论来分析和研究生产关系。

再次,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的重要性和意义。

他认为,政治经济学是研究生产关系的一门学科,而生产关系是社会关系的基础。

因此,政治经济学对于理解当代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同时,马克思还指出了政治经济学在当代社会中的一些问题和挑战,例如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全球化和环境问题等。

这让我深刻认识到政治经济学是一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的学科,必须为解决当代社会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最后,马克思在序言中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未来发展趋势。

他认为,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生产关系也会发生相应的变化。

在未来社会中,政治经济学将会更加注重研究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作用,以及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撰写的一部重要著作,它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洞察力和理论的前瞻性,成为了马克思主义思想的重要基石,对后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种种弊端和不公,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首先,作者在序言中对资本主义的本质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劳动力的雇佣制度。

这种私有制导致了财富的不平等分配,劳动者无法分享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价值,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利润。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阶级分化和社会的不稳定,也是导致资本主义危机不断的根本原因。

其次,序言中还对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指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在的矛盾和不稳定性。

作者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不平衡的,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内部存在着生产过剩和需求不足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经济周期的不断循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不断出现。

这种危机不仅给劳动者带来了巨大的困苦,也给整个社会带来了巨大的不稳定和动荡。

这种不稳定性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内在矛盾所导致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的改革,才能够真正解决这种危机。

最后,序言中还对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深刻的批判,指出了资本主义制度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和操纵来维护自身的统治地位。

资本主义通过宣扬个人主义和竞争,来掩盖自身的剥削和不公,通过媒体和教育来操纵人们的思想,使人们对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盲目的崇拜和迷信。

这种意识形态的渗透不仅使人们失去了对自身利益的认识,也使人们成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奴隶,无法自觉地反抗和改变现状。

通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的阅读,我对资本主义的本质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和剥削,也对社会主义的前景充满了信心。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深刻的著作,它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对当代世界的经济现象和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序言中,马克思提出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目的,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是一个以私有制和剥削为基础的社会形式,它的核心是资本与劳动力的对立和剥削关系。

在这种社会形式下,劳动者被剥夺了生产资料和劳动成果,而资本家则通过剥削劳动者获取了巨大的财富。

这种剥削关系导致了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最终引发了社会革命的必然性。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为我们认识当代社会现象和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阐述了他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和改造的思想。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才能彻底解决社会的矛盾和危机。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成为全体劳动者的共有财产,劳动者将不再受到剥削和压迫,社会将实现真正的平等和公正。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为我们提供了一种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为我们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在当代世界,资本主义的矛盾和危机日益加剧,社会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愈发尖锐,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提醒我们,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是不可避免的,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彻底解决这些问题。

同时,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也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批判资本主义、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理论指导,为我们应对当代经济社会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启示。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首先,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令人深思。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私有制和无产阶级的剥削,这种剥削导致了社会财富的不公平分配和社会的阶级分化。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是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他深刻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本质和内在矛盾,为人们认识和改变现实社会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

其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分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是其内在矛盾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和收缩是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经济不可避免的现象。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在当代经济学理论中得到了充分的验证,资本主义经济的危机不断发生,给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稳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最后,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未来发展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思考。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会导致其自我毁灭,而无产阶级的觉醒和革命将会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的这一观点激励着人们不断地探索和实践,寻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以解决资本主义经济所带来的问题。

总的来说,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和理论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和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对当代经济学理论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读完这部作品,我深受启发,对马克思的思想和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对当代社会和经济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希望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能够不断地深化对马克思思想的理解,为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不懈努力。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的著作,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和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本质和内在矛盾。

读完这部著作,我深受启发,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首先,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非常透彻。

他指出,资本主义是一种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经济体制,其核心是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

在这种体制下,资本家通过控制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获取剩余价值,从而实现对工人的剥削。

这种剥削不仅导致了工人的贫困和压迫,也导致了社会的不平等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使我对资本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他指出,资本主义社会存在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危机和动荡。

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力的发展迅速,但生产关系却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导致了过剩和失业的问题。

这种矛盾不仅导致了经济危机,也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和不稳定。

马克思的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使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未来进行了深刻的展望。

他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危机将最终导致资本主义的崩溃,而社会主义将成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将归全社会所有,生产关系将由剥削关系转变为合作关系,从而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和公平正义。

马克思的展望给予了我对未来的希望和信心,使我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通过阅读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发展规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对社会主义的未来有了更清晰的展望。

这部著作不仅是一部经典之作,更是一部具有深刻启发意义的著作,它将对我的思想和认识产生深远的影响。

希望更多的人能够阅读这部著作,深刻理解马克思的思想,从而为人类社会的发展进步贡献自己的力量。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是一部经典的著作,作者马克思和恩格斯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

在这部著作中,他们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揭露了其内在的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为人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解和认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根本矛盾在于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和生产者之间的对立。

在这种制度下,生产资料的私有制导致了生产者之间的对立和剥削关系,造成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平等。

这种对立和矛盾不仅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还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

此外,马克思和恩格斯还对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是建立在剥削和压榨劳动者的基础上的,这种剥削和压榨导致了生产力的过度开发和资源的过度消耗,最终导致了资源的枯竭和环境的破坏。

此外,资本主义经济的生产关系还导致了经济危机和周期性的经济萧条,造成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

因此,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导致经济的崩溃和社会的崩溃。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矛盾,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内在矛盾和危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我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是不可持续的,必然会导致社会的崩溃和灭亡,而社会主义制度是人类社会的发展方向和未来。

因此,我们应该深入学习和理解《政治经济学批判》,认真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努力探索社会主义的建设道路,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著作之一,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对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实践的指导。

读完这篇序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理论性和革命性。

首先,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门科学的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批判资本主义的观点是建立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历史和发展规律的深入研究上的,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本质和运行机制进行了深入剖析和批判。

他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本质,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内在原因,描绘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命运。

他的分析和预测在很多方面被历史所证实,显示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科学性和预见性。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重要的理论工具。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目的是为了批判资本主义,揭示其问题和矛盾,并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

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分析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基本规律和趋势,帮助无产阶级认识到他们的处境和使命,激发起他们的革命意识和行动。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提供了一种分析社会问题和解决社会问题的工具,为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指导原则。

再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一种革命性的理论。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目标是革命,是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社会。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经济的批判,揭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角色和命运,激励着无产阶级进行革命斗争,实现自己的解放。

然而,读完《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也意识到了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随着时代的变迁,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出现了新的特点和趋势,这需要我们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现实的变化和变革。

其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实践中也面临着一些困难和局限。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实践中遭遇了挫折和失败,有时也被用作实现个别政治利益的工具。

这使我们需要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和思考,探索如何将其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实现真正的革命和解放。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德国哲学家马克思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基石之一。

这部著作以其深刻的分析和犀利的批判,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避免的崩溃,对于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现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序言中,马克思首先对德国哲学家费尔巴哈的观点进行了批判,指出了他们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局限性。

他认为,哲学家们应该从实践出发,从现实世界的经济和社会关系中去寻找真理,而不是停留在抽象的概念和形式之中。

这种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后来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奠定了基础。

马克思还在序言中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的本质和内在规律。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剥削和压迫为基础的,它造成了贫富分化、社会不平等和劳动者的剥削,导致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马克思还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预言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崩溃和社会主义的到来。

读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我深刻地感受到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深刻批判和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展望。

他的分析深刻而透彻,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内在规律,为我们理解当代社会和经济现象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同时,他对社会主义的美好展望也让人感到振奋和鼓舞,让人看到了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通过这部著作,我们可以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认识到资本主义制度的不公平和剥削性质,从而更加坚定地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

同时,我们也应该从实践出发,不断探索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总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一部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著作,它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分析,为我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希望我们能够从中汲取力量,不断前行,为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目标而努力奋斗。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Ⅰ、导读一、导语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

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在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后,我对马克思的思想深感震撼和思考。

这本书将社会和经济的现象置于马克思主义分析的框架中,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和剥削的本质。

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批判是全面而深入的。

作者在书中通过对商品、货币、资本等概念的逐一剖析,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中经济关系的特殊性。

他指出,资本主义经济的核心是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剥削劳动力的过程。

资本主义的经济体系存在着不平等的关系,劳动者被迫为资本家创造剩余价值,而资本家则依靠剩余价值的积累来壮大自身。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思考使我重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体系中的种种弊端。

这种经济体系以利润最大化为目标,而忽视了社会公平和人的福祉。

它带来的剥削和不平等现象,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

我开始反思,一个完全以经济利益为导向的社会是否可以真正实现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幸福。

此外,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性思维还激发了我对社会变革的思考。

在书中,作者揭示了资本主义内部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必然性。

他认为,资本主义经济体系存在着自我矛盾和不平衡,最终将导致社会的变革。

这种变革是为了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目标,即通过消除阶级差异来建立一个真正公平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阅读,我深刻地理解到经济学是无法脱离社会和政治来进行研究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
其独特的视角和批判性思维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体系的弊端,并提出了实现社会变革的路径。

这让我认识到,经济学的研究必须考虑社会公平和人的福祉,才能真正为人类社会带来进步和发展。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重要著作,它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和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在阅读这部著作的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了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深刻剖析和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坚定信念,同时也对当前社会现实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启发。

首先,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结构进行了深刻的分析和批判。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是私有制的生产关系,这种生产关系导致了生产资料的私有化和剥削阶级对劳动者的剥削。

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不仅导致了贫富分化和社会不公,还导致了经济危机和社会动荡。

这一分析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不可持续性,使我对当前社会现实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其次,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政治制度是建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它是为了维护剥削阶级的利益而存在的。

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被少数人所垄断,而广大劳动者则失去了政治参与的权利。

这种政治制度导致了社会的不稳定和动荡,使我对当前社会的政治现实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最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坚定的信念和批判。

他们认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必然会导致社会主义的胜利,社会主义将会取代资本主义成为人类社会的主导形式。

他们提出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指出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和建设方向。

这一理论使我对社会主义的前景有了更加乐观的展望,同时也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通过阅读《政治经济学批判》,我对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理论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对社会主义建设的前景有了更乐观的展望。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当前社会现实中的种种问题和挑战,对社会主义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期待。

我相信,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引下,我们一定能够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实现社会主义的伟大理想。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含五篇)第一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历史背景《〈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重新进行修改整理,以《政治经济学批判》为名出版的其中第一分册,同时写下了这篇序言。

文章发表于1859年1月。

这篇序言有巨大的理论意义和独立的科学意义,其中对马克思所发现的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作了精辟的说明,对历史唯物主义实质本身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19世纪三四十年代,欧洲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革命实践迫切需要有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作为理论指导。

马克思根据革命斗争的需要,进行了长达15年的各方面的科学研究工作。

在这一过程中他考察了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研究了大量的经济文献,制定了无产阶级的政治经济学说的原理。

在1858年11月到1859年1月,对他在1857年至1858年间写好的手稿进行了修改和整理,写下了这篇序言。

主要内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一)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计划写作的政治经济学巨著的第一分册。

马克思第一次科学地、系统地阐述了自己关于商品和货币的学说,完成了劳动价值论方面的革命,标志着马克思的经济理论达到了成熟阶段。

后来,马克思在1867年发表了《资本论》第一卷。

可以说,《政治经济学批判》是初篇,《资本论》是续篇。

1.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

马克思1815年5月5日出生于法国莱茵省特利尔城。

大学毕业时,他获得的是耶拿大学的哲学博士学位。

(1)马克思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迫使他必须正视社会现实。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读后感《政治经济学批判》是马克思和恩格斯合作的一部经典著作,它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奠基之作,对于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部著作的深入阅读和思考,我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认识。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中,马克思和恩格斯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深刻的剖析和批判。

他们指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通过剥削工人阶级的劳动来实现资本家的利润最大化。

同时,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还存在着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和贫富分化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充满了内在的矛盾和危机。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将最终导致它的崩溃,而无产阶级将成为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的主要力量。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阅读,我深刻地认识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和特点。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它通过市场竞争和货币交换来实现资源配置和利润最大化。

然而,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内在矛盾和危机使得它充满了不稳定性和不可持续性。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贫富分化、环境污染、资源浪费等。

因此,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所在,寻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和路径。

除了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深刻的批判外,《政治经济学批判》还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进行了积极的探讨和展望。

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它通过社会计划和协作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

在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下,劳动者将成为生产资料的主人,社会财富将得到公平分配,人们将摆脱剥削和压迫,实现自由和平等的社会。

通过对《政治经济学批判》的阅读,我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它通过社会计划和协作来实现资源配置和社会公平。

在当代中国,我们也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所带来的一系列成就,比如经济增长、社会稳定、民生改善等。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本站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本站还可以找到更多《《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后感(优秀范文五篇)》。

第一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第四节读后感近日,经老师介绍,阅读了这篇《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完后,我对此文依然似解非解,个中滋味难以陈述。

粗略概括如下:《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在1857年8月底至9月中旬为计划中的经济学着作《政治经济学批判》写的“总的导言”。

它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是马克思主义极其重要的经典文献。

恩格斯曾高度评价说:“这个原理,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都是一个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共有七个自然段。

第一段讲写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情况;第二段讲为什么写《序言》;第三、五、六段着重讲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和经过;第四段主要讲通过研究所得出的结论;第七段表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态度。

重点问题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以及所得出的结论。

为了制定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马克思早在40年代初就开始系统地研究政治经济学。

因为他发现要了解资本主义运动的规律,就必须研究生产方式发展的规律。

文中,马克思对自己的研究结果如下表述:“人们在自己生活的社会生产中发生一定的、必然的、不以他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关系,即同他们的物质生产力的一定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这些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结构,即有法律的和政治的上层建筑竖立其上并有一定的社会意识形式与之相适应的现实基础”。

这就是马克思通过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得出的结论――历史唯物主义原理,同时也是指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基本原则。

这个结论的基本观点是:1、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物质生活决定精神生活,还是精神生活决定物质生活,或者说,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还是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对这个根本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两种截然对立的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与历史唯心主义。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体会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是在1857年席卷欧美的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下完成的,是他未完成的经济学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手稿的一部分,这一暴露资本主义制度弊端的大危机促使他加快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和著书。

但是在他生前包括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出版时都没有发表这篇导言,而只是写了一篇序言,理由是马克思觉得导言的概括能力太强,他认为导言包含了《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要证明的结论。

他希望读者能够跟着他的思路走,而不是从一开始就受到干扰。

在他去世之后,这篇导言才被发表在《新时代》杂志上。

马克思在这篇《导言》中集中论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对象,也就是社会生产,并且使用唯物辩证法深入分析了生产、分配、消费、交换等四个社会再生产环节的联系,提出了建立政治经济学体系的科学方法。

导言的第一节阐明了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物质生产。

在物质生产问题上,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把孤立的个人生产当做出发点,这种观点是唯心主义、形而上学的。

但我们思考进行生产的个人在社会中的关系时,我们就能发现其实他的表现是不独立的,因为他或多或少会牵扯到家庭、家族或是工作场所中。

在导言中,马克思批判了这种把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内在联系割裂的错误观点,并提出研究物质生产,就是研究人们在物质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社会关系,即生产关系。

狭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直接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和产品分配关系。

而广义的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再生产的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等诸多关系在内的生产关系体系。

而在第二节则对生产与分配、交换、消费的相互关系作了唯物辩证分析。

生产和消费首先是具有直接的同一性:我们在生产的过程中就进行着劳动者个人能力和生产资料的消费,而在人们消费的同时也在进行产品的再生产,也就是生产劳动力自身。

比如说,我们在生产粮食的过程中,我们就消费了种子、肥料、水、土壤和人力甚至是畜力等,而在我们消费粮食的过程中我们又补充了体力,相当于再生产了劳动力自身。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

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第一篇: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读书笔记记得那晚我第一次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一遍下来,满头雾水,什么也没看明白;于是第二遍,这次好多了,依稀知道到是关于马克思写书和研究的历程。

第三遍已豁然开朗:整篇文章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政治经济学批判》的体系和写书的初衷;第二部分是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历,其中大致有四个阶段:(1)1842——1843年,马克思做《莱茵报》编辑期间对一些社会问题进行了哲学分析。

(2)1844年,巴黎,马克思发表了他的第一部著作,并形成了后来马克思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

(3)1845——1847年,布鲁塞尔,马克思和恩格斯相会,对哲学问题进行了一次深入的讨论。

(4)1950年以后,不列颠博物馆,马克思又分析了大量资产阶级史料。

我认为最重要的是1845—1847这一阶段。

在此期间,马克思提出了政治经济学的基本观点:(1)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意识。

”(2)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随着经济基础的变更,全部庞大的上层建筑或慢或快的发生变革。

”(3)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社会的物质生产力发展到一定的阶段,便同他们一直在其中运动的现存生产关系或财产关系发生矛盾,于是这些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的桎梏,那时社会革命的时代就到来了”,以及其他的一些精彩的论述。

众所周知,马克思对政治经济学的批判是以学为基础的,读了这篇文章,能深刻领会到蕴涵其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使我对诸多问题的看法豁然开朗。

我来自农村,对社会低层的生存状态有诸多的接触。

记得在我读小学的时候,那时的农村还叫做农村,农民还是农民,鸡犬之声相闻,农村副业很发达,一派繁荣。

可到我读初中之后,农村经济开始低迷,一片死气沉沉。

而当时的国家统计数字却说,国民经济稳步快速健康发展,保持了8%以上的高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稳步提高。

《政治经济学批判》观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观后感

《政治经济学批判》观后感在浩瀚的学术海洋中,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这部作品不仅是马克思公开发表的第一部政治经济学著作,更是他对于社会经济结构和运转机制的深入剖析。

尽管我并非经济学者,但这部作品所揭示的社会经济现象与规律,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世界。

《政治经济学批判》写成于1857~1858年,并于1859年6月由柏林敦克尔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标志着政治经济学从纯经济学向社会学与经济学交叉研究的转型。

在内容上,全书由三部分组成,即《序言》、《商品》章和《货币或简单流通》章。

每一部分都蕴含着马克思对于社会经济现象的深刻洞见。

首先,《序言》部分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宏观的视角,使我们对全书的主题和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

马克思在此阐述了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以及政治经济学批判的核心任务。

这为我们理解整部作品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在《商品》章中,马克思深入剖析了商品这一经济现象。

他指出,商品不仅仅是物质交换的媒介,更是劳动价值的表现。

通过对商品属性的深入分析,马克思揭示了商品背后隐藏的社会关系和价值规律。

这一章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我们日常生活中司空见惯的商品。

最后一章,《货币或简单流通》则进一步探讨了货币的职能和其在社会经济中的作用。

马克思不仅揭示了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的本质,更指出了货币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双刃剑作用。

在肯定其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其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提出了警示。

在阅读这部作品的过程中,我深感震撼。

马克思以其独特的视角和深入浅出的语言,将复杂的社会经济现象剖析得淋漓尽致。

他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规律,更对未来的社会发展趋势做出了预测。

这使我对于社会经济的认识有了质的飞跃。

当然,这部作品也并非完美无缺。

由于其诞生于19世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今天有着天壤之别,因此其中某些观点和论述可能不完全适用于当今社会。

但这并不影响其对于我们理解当今社会经济的指导意义。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序言》的感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序言》的感悟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序言》的感悟马克思主义是一个对后代有着巨大影响力的学说,他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直接理论根据,也是当代诸多欧洲学科的研究依据,比如传播学里的两大学派之一的欧洲批判学派,即是以马克思主义为依据来分析当代传播、大众传媒的种种显现的。

在马克思的诸多理论和著作里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批判》堪称经典中的经典,这本著作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分析批判、剩余价值的发现、劳动价值论的提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层面的分析和社会主义主要经济特征公有制的论断等等都对给读者以巨大的启发。

《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是马克思于1859年为他的第一部经济学重要著作《政治经济学批判》一书所写的序言。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思主要讲了三方面的内容:第一,简要叙述了自己研究政治经济学的情况和部分的写作计划;第二,着重对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作了全面、系统的总结,对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作了经典性的表述;第三,简单回顾了他同恩格斯共同钻研、共同创立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经济学的战斗历程。

很少有人能像马克思那样以理论和判断深深影响了世界广大范围内的社会进程,他对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论断和描述成了世界人民期盼的蓝图。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上个世纪社会主义国家在世界版图上出现了,而不是始终停留在书本里。

当时的社会主义国家都是又不发达的国家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状态,而未经发达的资本主义过程。

当时的人们忽略了一点,那就是社会主义的拥护者、理论构建者马克思在《马克思政治经济批判序言》里说:“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胎胞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

”他接着说:“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给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会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我相信那些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者都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理论家,他们一定也看到了马克思的这些论断,他们可能觉得自己的国家现在虽然不具备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发达资本主义物资条件,但是已经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精心整理]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精心整理]

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的心得体会摘要: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着重阐述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之间的关系。

揭示了政治经济学基本的研究方法——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

在批判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在对资本主义经济关系肤浅的三段论认识的基础上,使我们清晰透彻的看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同时,他的一些方法论的研究也为我们当前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了宝贵的理论参考。

关键词: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具体、抽象一、马克思对生产的理解和认识《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开篇就指明了物质生产的重要性。

然而,当时的人们还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政治经济学研究的是在一定社会生产关系总体中活动着的物质生产。

没有认识到生产是历史的、具体的生产。

人们紧紧把生产局限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去进行研究和分析。

他们也看重在生产过程中作为生产主体的人的重要性,却没有正确的认识到在这些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孤立的个人生产观点在当时的资本主义社会普遍存在。

在把握物质生产这一首要对象时不能够把人类发展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生产的共同点抽象出来。

仅仅把眼光局限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伟大上,而忽视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之所以创造了其它生产方式所不可比拟的物质基础,是建立在过去的已经成为历史的生产方式的不断地积淀的前提之下的。

没有过去生产方式的发挥作用也就不会有眼下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先进。

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之所以要否定历史上已有的生产方式为人类社会所做的贡献就是旨在说明资产阶级生产方式的唯一伟大之处,就是在极力的维护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

马克思针对当时存在这样一种不够客观实际的观点就指出了在研究一个时期的生产方式和经济形式时应该客观地去加以分析。

应该把生产的发展看成是一个具体的历史的过程。

他在这里批判了那种孤立个人观点的肤浅性,同时也指出了奴隶社会的生产方式被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从而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封建社会的生产方式被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方式所取代从而取得了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所有社会生产总和还要多得多的经济总量,所以就不可避免的随着生产力的继续向前发展,资本主义的这种生产方式也不是凝固不变的,它必然的会表现出一些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消极方面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马克思《政治经济学批判》有感一、导语马克思于1859年6月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连同这篇《序言》,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史上占有突出地位。

马克思自称《序言》是他多年经济学研究工作的“总的结果”,恩格斯在1859年8月对此发表的书评中指出,历史唯物主义不仅对于经济学,而且对于一切历史科学(凡不是自然科学的科学都是历史科学)都是具有革命意义的发现,只要进一步发挥唯物主义论点,并且把它应用于现时代,一个伟大的,一切时代中最伟大的革命远景就会立即展现。

正是在这篇《序言》中,马克思对运用到人类社会和人类社会史的唯物主义原理作了周密的说明。

在这篇《序言》里,马克思叙述了他研究政治经济学的艰苦探索的历程,其中包括对他和恩格斯共同创立的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和实质所作的经典概括。

它是我们了解和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唯物主义的重要文献,具有独立的科学价值和巨大的理论意义。

二、文章背景介绍1857年的世界性经济危机,曾经预示着无产阶级新的革命运动的临近,马克思决定在无产阶级革命洪水到来之前完成政治经济学和唯物史观原理的创建,他夜以继日勤奋研究,发狂似地通宵总结他的经济学研究,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问题搞清楚。

1858年8月到1859年1月,马克思对他的研究进行了总结,并写了这篇著名的序言,于1859年6月出版。

三、主要内容介绍《序言》的基本思想是阐明“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从而揭示了社会形态历史更替的一般规律。

《序言》共七段,分三个部分,一是考察资产阶级经济制度的次序和方法,二是研究政治经济学的动因、经过和结论,三是阐述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些基本原理。

综合来看,《序言》的主要内容有两方面:一方面叙述了马克思研究政治经济学的经过;另一方面经典式地揭示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内容。

1、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马克思透过各种社会现象,发现了一个简单的,但却长期被人忽视的事实。

这就是:无论在哪一个社会当中,人们都必须首先解决了吃喝穿住的问题,然后才能从事政治、科学、艺术、哲学、宗教等活动。

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

没有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就不可能有其他种种社会活动,也不会有社会历史。

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把人同自然界联系起来,形成生产力系统,同时也使人发生一定的联系,形成生产关系系统,派生出社会的上层建筑,并且由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产生出政治法律思想,以及道德、哲学、科学、艺术、宗教等社会意识形式。

生产力是人们在生产中解决社会和自然之间的矛盾的实际能力,是影响和改造自然并使它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它是社会存在的首要因素。

2、社会历史变化发展过程的基本内容社会是由自身的内在要素构成的相互作用的有机系统,它有既相区别又相从属、制约的三个层次的要素和关系,即: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决定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以及它们各自相应要素的反作用。

虽然,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或一切社会活动、社会关系、社会生活的主体都是现实的人,但人在这里是被决定的;人们不能任意选择某种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度。

人们只有在这样那样地适应了或正确认识了自己生活的社会和社会物质生活条件基础上,才能历史地发挥其改造社会的能动作用。

马克思所强调的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的基本意思正在于此。

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马克思在概要论述社会运动过程基本内容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实质,指出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

这就是马克思主义者常说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唯物史观的基本点和出发点。

在这里,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的物质生活过程,主要是指生产方式,特别是指生产关系。

占主导地位的一定生产关系的性质,直接决定一定社会形态的性质。

正如列宁所说,历史唯物主义的创立,消除了以往历史理论领域两个主要缺点;第一,以往的一切历史理论,至多是考察人们历史活动的动机,而没有考察这些动机的原因,没有发现社会关系体系发展的客观规律性。

第二,过去一切历史理论恰恰没有说明人民群众的活动。

从此,在历史唯物主义指导下才有真正的严格意义上的社会科学。

4、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马克思指出,无论哪一个社会形态,在它们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

所以人类始终只提出自己能够解决的任务,因为只要仔细考察就可以发现,任务本身,只有在解决它的物质条件已经存在或者至少是在形成过程中的时候,才会产生。

这实质上提出了革命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的问题。

革命的客观条件是陈旧过时的制度发生危机,它的各种社会矛盾激化。

这个客观条件既包括经济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状况),也包括社会政治条件,首先是阶级矛盾的发展和阶级力量的对比(生产关系的状况)。

主观因素就是能够根据客观条件所提供的可能性,善于提出革命的任务。

不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一发生冲突,就会爆发革命。

群众只有被深刻的经济需要推动,才会起来革命。

革命不能在条件不成熟时人为地制造出来.但是生产力的发展也不会自动决定革命的成熟,不能无所作为地坐等革命的到来。

社会革命要求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的统一,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推动的。

5、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马克思把人类社会当作自然历史过程来研究的结果,是发现它既是连续的,又是具有不同形态和性质的不同阶段的。

这就是“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代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社会经济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

这是基于对商品经济最发达的资本主义社会这一特殊社会形态的系统研究而发现的。

尽管马克思在作上述结论时,也说得很谨慎,但它对于各国、各民族社会历史的研究,仍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当然也不能以此为公式,简单地戴套在具有各自特点的各民族的社会历史。

如是这样,就违反了历史唯物主义的本义。

马克思指出,社会化大生产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矛盾,是—种对抗性矛盾,社会化大生产的本性要求生产资料的占有制也必须社会化,或社会地占有,而不是资本家的私人占有。

共产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的历史结论就是由此得出的。

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同时也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矛盾对抗的发展;这两个阶级的矛盾正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生产力这一社会最基本矛盾的阶级表现。

这个矛盾不可能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范围内得到真正解决,只有社会主义革命才能解决。

过去如此,现在和今后也必然如此。

而资本主义生产的现代发展,一方面为共产主义制度的产生准备了社会化大生产的物质基础,另一方面,又同时铸造了资本主义制度灭亡的掘墓人——现代无产阶级。

这个阶级的历史使命,就是埋葬资本主义,通过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而走向共产主义。

四、启示《序言》对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方法,即从抽象到具体的科学方法做了说明,阐述了在认识过程中,历史考察和逻辑分析相互关系的重要方法论问题。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是当代最主要的两种价值观,也是当代最基本的两种社会制度。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并且对人类社会形态作出了科学划分。

这两种划分对应关系在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对应于“人的依赖关系”;资本主义社会对应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共产主义社会对应于“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人类社会目前处于“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阶段,中国也不例外。

如果按照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关于社会状态的划分,中国社会现阶段的发展状态应该对应于资本主义社会。

但这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是,中国历史上虽然出现过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但并没有真正形成资本主义制度。

中国社会的发展演进,的确出现了特殊形式。

封建社会没落之后,中国没有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进入资本主义社会,而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夺取了国家政权,开始了新民主主义社会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应该是在中国特殊的国情条件下,在人类社会发展的第二大形态中,具体社会制度演进的一种特殊形式。

它在本质上不同于经典的资本主义,完全有理由承担起为人类社会向第三个阶段——共产主义迈进创造十分发达的生产力和极为丰富的物质财富的一部分任务。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具有巨大的包容性。

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中创造的、诸如市场经济体制、先进的科学技术、社会化大生产、现代企业制度等等,都是人类文明的先进成果,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理应吸收和继承。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生产关系具有明确的“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的本质要求和终极目标。

这是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内生弊端的觉悟,是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扬弃。

它通过自己的发展、壮大而扬弃资本主义生产方式。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方式把发展生产力和消除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弊端当作己任。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整个历史过程中的初始阶段。

按照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分析,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同一性表现为合作、借鉴、发展,斗争性表现为对抗、摩擦、代替。

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都会共存于人类社会。

它们之间既对抗又传承。

在当代世界,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之间的矛盾运动虽然错综复杂,但两者的共存占现实主导地位。

它们的存在都是现实的,都有其合理因素。

不论是资本主义国家,还是社会主义国家,生产力发展水平都还远远没有达到人们期望的那种高度发达的程度,贫富差别是目前所有国家面临的共同问题。

因此,社会主义还不可能上升到现实主导地位。

但是,历史发展的趋势是社会主义必将逐渐的取代资本主义。

并且,人类社会一定会实现共产主义,但是任重而道远,需要我们几代、十几代人不懈的努力和奋斗,甚至是流血牺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