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晶体课后反思
分子晶体教案
分子晶体教案
以下是一份以分子晶体为主题的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让学生理解分子晶体的概念、结构特点和性质。
2. 能够通过实例区分分子晶体与其他晶体类型。
3.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和性质。
难点:对分子晶体性质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相关模型。
四、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学习一种新的晶体类型,叫做分子晶体。
大家先想想,什么是晶体呀?
生:晶体就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吧。
师:对,那分子晶体呢,谁来猜猜它的特点?
生:是不是由分子组成的晶体啊?
师:非常棒!那分子晶体有哪些常见的物质呢?
生:干冰?
师:对,干冰就是典型的分子晶体。
那分子晶体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呢?
生:分子间靠分子间作用力结合?
师:没错,这就是它的重要结构特点。
那分子晶体有什么性质呢?
生:熔沸点比较低吧。
师:很好,还有吗?
生:硬度比较小。
师:对,这些都是分子晶体的性质特点。
那我们来看几个例子,判断一下它们是不是分子晶体。
(展示例子)
师:大家都理解了吗?
生:理解了。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师生对话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和参与,效果较好。
但在讲解分子晶体性质时,可以再深入一些,多举些实例帮助学生理解。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节奏和方法。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晶体的常识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晶体,它们都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的内容作为第一节《晶体常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其间出现了诸多抽象名词,如:“自范性、各向异性、无隙并置、晶胞”,以及研究原子对晶胞的贡献等,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运用身边事物,直观录象、图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等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比较巧妙地使科学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本节内容。
利用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固体,教师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硝酸钾等和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以及部分它们的图片,以物激趣,引出晶体的学习。
然后提出疑问:如何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提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
合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展示玛瑙和水晶饰品学生描述外观,播放玛瑙和水晶形成过程的录像,提出问题:二者材质有何关系?水晶的天然规则几何外形是如何形成的?为何玛瑙不象水晶一样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通过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知,紧扣视频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自范性”和“自范性条件”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轻松地了解。
展示晶体二氧化硅和非晶体二氧化硅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晶体呈现多面体外形?晶体有什么性质?怎样鉴别晶体与非晶体?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通过对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务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鲁科版选修三《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教案及教学反思
鲁科版选修三《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教案及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掌握以下知识和能力:1.了解原子和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区别和相互之间的关系;2.掌握晶体的结构、晶格、晶体缺陷等基本概念以及其与晶体性质之间的关系;3.能够根据具体晶体的结构和物理特性,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4.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从而推导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二、教学内容1.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1.1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定义和分类; 1.2 原子晶体和分子晶体的结构模型和组成元素。
2. 晶体的结构和晶格2.1 晶体的结构类型和晶体系统; 2.2 晶体的晶格和晶面;2.3 晶体缺陷和其对晶体性质的影响。
3. 晶体的物理性质3.1 晶体的各向同性性质和各向异性性质; 3.2 晶体的导热性、导电性和光学性质; 3.3 晶体的磁学性质。
4. 晶体物理实验4.1 晶体的X射线衍射实验; 4.2 晶体的红外光谱实验;4.3 晶体的热膨胀实验。
三、教学方法1. 讲授针对教学内容,采用以讲授为主,结合示范讲解和图像演示的教学方法,将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入浅出的讲解。
2. 实验教学对于晶体物理实验,采用以实验教学为主,结合讲解和示范操作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晶体物理规律,培养学生实验设计、数据处理和分析的能力。
3. 课堂讨论通过课堂讨论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和思考,促进学生思维的深入和理论知识与实践应用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反思本课程的教学目标主要是帮助学生来了解原子和分子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晶体的结构、晶格、晶体缺陷等基本概念以及其与晶体性质之间的关系,并能够根据具体晶体的结构和物理特性,设计相应的物理实验并分析实验结果,并能够对实验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和解释,从而推导出相应的物理规律。
教师会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将图像、动画等材料进行深度解析,便于学生理解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
教师不仅要了解课程的核心概念,也需要深入到细节层面,以确保教学过程中的每个细节都足够清晰。
《第三章 第二节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高中化学人教版19选修
《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掌握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和区别。
2. 能够理解并解释一些典型物质(如水、二氧化碳、金刚石等)的晶体类型。
3. 培养观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实验操作技能。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以及如何运用这些概念解释和预测物质晶体类型。
2. 教学难点:如何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物质晶体类型,以及如何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复杂的化学现象。
三、教学准备1. 准备相关的PPT课件,包括图片、视频和案例等。
2. 准备实验器材,如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图片等。
3. 准备相关的教学模型,如分子结构模型和晶体的结构模型等。
4. 准备一些典型的物质样本,以便学生进行实验观察。
5. 设计一些开放性问题,用于课堂讨论和课后思考。
四、教学过程:本节课是《分子晶体与共价晶体》的第一课时,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掌握它们的基本性质和区别。
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导入、讲解、讨论、实验、总结和作业等环节。
1. 导入:通过展示一些常见的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实物或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它们的共同点和区别,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 讲解:分别讲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基本概念、性质和区别。
在讲解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例来说明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和应用。
同时,可以通过一些实验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
3.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讨论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在生活中的应用、制备方法、稳定性等方面的区别和联系。
通过讨论,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4. 实验:进行一些简单的实验,如展示不同类型分子晶体的熔点、沸点等物理性质,或者通过化学反应来制备一些常见的共价晶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
5. 总结:教师对教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帮助学生梳理知识体系。
6. 作业:布置一些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作业,如让学生自行查找一些常见的分子晶体和共价晶体的性质和应用,或者设计一些简单的实验来验证所学知识。
高中化学_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四、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思路: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中对课程的基本理念阐述中指出“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将要经历的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帮助学生认识化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关系”。
本节课我从学生熟悉的“冰”作为切入点创设三个教学主题情景,从生活出发认识晶体,从晶体的角度学习化学。
第一块“冰”—既熟悉又神秘的“冰”【环节一】归纳分子晶体的常见类型分子晶体:只含分子的晶体称为分子晶体。
归纳推理法,简称归纳法,是指从认识个别的、特殊的事物推出一般原理和普遍事物的方法。
1、分析冰中构成粒子的特点及组成元素,并举出更多的与冰晶体类似的分子晶体进行分析。
2、依据元素形成物质类别的一般规律,归纳出分子晶体的常见类型。
归纳分子晶体的常见类型学生归纳结论:非金属氢化物、非金属单质、非金属氧化物、酸、有机物等。
教科书上对分子晶体类型的描述:(1)所有非金属氢化物,如水、硫化氢、氨、氯化氢、甲烷等;(2)部分非金属单质,如卤素(X2)、氧(O2)、硫(S8)、氮(N2)、白磷(P4)、碳60 (C60)、稀有气体等;(3)部分非金属氧化物,如CO2 、P4O6 、P4O10 、SO2 等;(4)几乎所有的酸;(5)绝大多数有机物的晶体。
【环节二】归纳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1、以冰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为例,按照下面线索归纳分子晶体中存在的作用力类型。
2、依据作用力强弱的不同,预测分子晶体可能具有的物理特性,阅读课本进行总结。
【环节三】认识冰的结构和冰中氢键的意义【练习】常压下,水冷却至0℃以下,即可结晶成六方晶系的冰。
日常生活中见到的冰、霜和雪等都是属于这种结构,其晶胞如右图所示(只显示氧原子,略去氢原子),晶胞参数侧棱c=737 pm,菱形底边a=452 pm,底面菱形的锐角是60°。
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之间分子之间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较弱)分子晶体具有低熔点、硬度小等特点=3102231086607374521002.6418)(.-⨯⨯⨯⨯⨯=0.917 g·cm 3冰融化,分子间的空隙减小冰的结构冰晶体中位于中心的一个水分子周围有4个位于四面体顶角方向水分子。
2024-2025学年高中化学第3章第3节第2课时分子晶体教案鲁科版选修3
2.拓展要求:
a.学生应利用课后时间进行自主学习和拓展,加深对分子晶体的理解和认识。
b.教师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指导和帮助,如推荐阅读材料、解答疑问等。
c.学生可进行小组讨论或与他人分享学习心得,促进学术交流和团队合作。
3.在线课程:推荐一些在线课程,如Coursera、edX等平台上的分子晶体相关课程,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4.实验视频:分子晶体性质的实验操作视频,如分子晶体溶解实验、分子晶体熔融实验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分子晶体的实验操作和性质。
二、拓展建议:
1.学生可以阅读科普文章,了解分子晶体的神奇世界和在生活中的一些应用,激发学生对分子晶体的兴趣。
d.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特长,选择适合自己的拓展方向,如实验操作、科研探究等。
e.学生应定期反馈学习进展和遇到的问题,与教师保持沟通,寻求帮助。
f.学生可通过撰写读后感、科研报告、心得体会等方式,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
g.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鼓励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h.学生可尝试将分子晶体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和工作中,提高知识的实用性。
1.分子晶体的定义与特点:分子晶体是由分子间作用力构成的晶体,具有低熔点、低沸点、易挥发、溶于有机溶剂等特点。
2.分子晶体的结构:分子晶体包括线性分子、非线性分子、环状分子等结构类型。
3.分子晶体的性质:分子晶体具有分子间作用力、分子极性、分子振动等性质。
4.分子晶体的应用:分子晶体在材料科学、药物化学、有机合成等领域具有广泛的应用。
i.教师可组织课后讲座、研讨会等活动,邀请专家分享分子晶体的最新研究动态和应用前景。
高中化学_第三章 晶体结构与性质 第二节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1)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分子晶体》教学设计一、设计思想本节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晶体的常识,初步建立了联系构成微粒、晶体类型及晶体性质三者关系的认知模式的基础上,继续学习微粒间通过分子间作用力和共价键两种本质不同的相互作用构成的晶体的结构类型和性质特点。
既要求将学过的共价键理论及分子构型和分子极性的知识应用于建立分子晶体模型,同时又要求学生能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的物质性质特点加以联系,使得前后知识联系呼应,从而建立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
二、教材分析晶体具有的规则的几何外形源于组成晶体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周期性的重复排列。
本节延续前面一节晶体的常识,以“构成微粒---晶体类型---晶体性质”的认知模式为主线,着重探究了典型分子晶体冰和干冰的晶体结构特点,使学生对分子晶体的结构和性质特点有一个清楚的认识,并为后面学习原子晶体做好了知识准备。
三、学情分析由于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只是了解了晶体的常识,所以本节内容的学习要深入浅出。
由于本节课可读性较强,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们采用学案导学,利用教师提供的导学提纲,让学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小组互助、教师点拨及评价,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以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四、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常见的分子晶体。
2.知道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及性质。
3.理解分子晶体的晶体类型与性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1.通过阅读、思考、讨论、查阅资料等方法,提高学生自主学习化学的能力。
2.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间的合作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主动参与科学探究,体验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和进一步认识“物质的结构决定物质的性质”的客观规律。
五、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分子晶体的空间结构特点和性质。
教学难点:分子晶体微粒的堆积方式。
六、教学策略与手段情景激疑、问题引导、学案导学、多媒体辅助教学七、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复习回顾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存在哪些化学键或作用力?共价键、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氢键)2、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的性质有哪些影响?分子间作用力越大,物质的熔、沸点就越高。
高中化学_第1节 认识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第1节认识晶体【学习目标】1、从认识一般固体出发,重点了解晶体的基本特征、类型以及不同类型晶体的一般物理性质。
2、晶体形成的途径及特性。
3、晶胞的概念。
4、知道晶胞是晶体的最小结构重复单元,能用切割法计算一个晶胞实际拥有的微粒数。
【学习重难点】重点:建立关于晶体的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和认识方法计算一个晶胞实际拥有的微粒数难点:晶体中微粒的空间堆积方式计算一个晶胞实际拥有的微粒数【教学过程】引入:投影:巴西向美国追讨世界上最大的祖母绿引入新课展示学习目标。
学习重难点。
各种晶体。
一.晶体的特性活动·探究让学生阅读教材P70-71,完成下面问题1、什么是晶体?2、晶体有什么特性?3、晶体是如何分类的?学生规律总结1、晶体概念________2、晶体的特性⑴__________⑵ _________⑶ ___________ ⑷ _____________二.晶体结构的堆积模型引入:晶体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是由什么决定的?学生思考回答:晶体内部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
那么,你是否想了解晶体内部的微粒是如何排列的?认识晶体晶体内部的微粒按一定规律周期性重复排列可以通过实验手段——X射线衍射,也可以从理论上分析,充分发挥我们的空间想象力。
活动·探究完成教材P73活动·探究,讨论金属晶体在形成晶体时的排列方式。
1、等径圆球的密堆积金属晶体的结构形式可归结为等径圆球的密堆积。
每一层都是最紧密堆积,也就是每个等径球与周围相接触。
而层与层之间的堆积时有多种方式:一种是“…ABAB…”重复方式,叫型的最密堆积,一种是“…ABCABC…”重复方式,叫型的最密堆积。
配位数:在密堆积中,一个原子或离子周围所邻接的原子或离子的数目称为_______________。
思考:阅读教材P 74相关内容回答1、在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是怎样的堆积的?2、在分子晶体中分子是如何堆积的?学生规律总结2.非等径圆球的密堆积离子晶体中,阴、阳离子的半径是不相同的,因此离子晶体可以视为______________的密堆积,即将不同半径的圆球的堆积看成是大球先按一定方式做_______________,小球再填充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晶体的常识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晶体,它们都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的内容作为第一节《晶体常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其间出现了诸多抽象名词,如:“自范性、各向异性、无隙并置、晶胞”,以及研究原子对晶胞的贡献等,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运用身边事物,直观录象、图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等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比较巧妙地使科学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本节内容。
利用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固体,教师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硝酸钾等和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以及部分它们的图片,以物激趣,引出晶体的学习。
然后提出疑问:如何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提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
合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展示玛瑙和水晶饰品学生描述外观,播放玛瑙和水晶形成过程的录像,提出问题:二者材质有何关系?水晶的天然规则几何外形是如何形成的?为何玛瑙不象水晶一样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通过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知,紧扣视频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自范性”和“自范性条件”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轻松地了解。
展示晶体二氧化硅和非晶体二氧化硅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晶体呈现多面体外形?晶体有什么性质?怎样鉴别晶体与非晶体?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通过对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务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分子、原子》教学反思范文
本人作为一名物理老师,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深深地认识到教学反思的重要性。
年轻的学生们需要更具有启发性的教育和更有效的教学方式,而教师本身也需要不断地学习和进步。
在这里,我将以我的教学经验为基础,分享我对《分子、原子》课程的教学反思。
我发现学生们在理解化学知识时,需要更多的实践。
在教学中我注重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起来。
例如,当我介绍电子运动时,我会让学生们通过实验了解电荷、电压和电流的概念。
这样可以让学生们更细致地理解化学理论,并且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我意识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更多的互动和实际操作。
在我发现学生们在某些理论概念上产生困惑时,我安排他们小组进行相关实验让他们亲自操作,这可以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某些化学实验和应用。
在实验中,学生们互相协作,交流思路,发扬团队精神,增强自己的沟通能力,这对于他们以后的学习和工作都非常有益。
与此同时,我也注意到学生们在学习化学时需要一个清晰的理解框架。
在教学中,我使用草图和实例来解释复杂的概念,帮助学生们建立起自己的理解框架。
例如,在介绍原子结构时,我会先让学生看图解原子的构成,再让他们分组去设计自己的模型来构建一个模拟原子的研究实验,这种互动性更能够促进学生的思考和理解。
我认为教师应该以学生为中心,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
在课堂中,我经常通过教学问答的方式,了解学生们在学习上的困惑,在给他们提供解答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了课堂的互动。
我会在课后进行教学评估,根据学生们的意见和建议来对自己的教学方法进行反思和改进。
在进行《分子、原子》的教学过程中,不断的反思和改进教学方法是至关重要的。
学生们需要更加实践性、互动性和个性化的教学方式,而教师应该注重学生的需求和反馈,不断地完善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
希望我的教学反思能够给大家带来一点启示和帮助。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教学反思
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习了晶体和晶胞的关系及通过均摊法,利用晶胞求算晶胞中所占的粒子数得出晶体化学式后,开始学习一类晶体的结构和性质。
所以,本节课首先是通过前置作业,来复习前面所学知识,并构建学生的在新课学习中所应用的思维模型:将晶体分类是根据构成晶体的微粒种类不同和晶体熔沸点的高低的决定因素是粒子间作用力的大小。
然后再按照知识线:常见的分子(原子)晶体一分子(原子)晶体结构特征一分子(原子)晶体所具有的物理性质特征一晶体熔沸点比较的方法。
本节课知识线清晰,注意了知识点之间的衔接且分析透彻,知识规律总结全面到位,且注重了学生的思考和整理。
在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上,大面积的提问,来诱导各个学习层次的学生参与回答。
当然仍有不足之处,在组织学生教学方面,如果再多一次小组合作交流机会,课堂会更加活跃些。
再将各晶体模型分到各个组,让学生能真切近距离地观察分析,效果更好。
还有在教师的语言引导上,语言更简练些更好。
一节课堂的效率高低,是看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
本节课可以说是一节常态化课堂的稍作改进,可能没有优质课的一些各种各样的形式组织,但是从课堂反馈练习来看和我对学生的理解,我确定我的学生们,对本节课的掌握效果很好。
高中化学_认识晶体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认识晶体》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书前两章从微观角度介绍了原子、分子的结构与性质,第三章将系统学习晶体的结构与性质。
认识晶体这节课的学习为学生后续更全面的认识物质结构及结构对性质的影响奠定了基础。
本节课不仅概括了晶体的共性,还初步探讨了学习晶体的基本方法,对比了晶体和非晶体的差异,构建了联系宏观与微观的桥梁。
二.教学目标1.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从固体外形角度区分晶体和非晶体;通过对比实验,探究晶体自范性的条件;观察分析晶体SiO2和非晶体SiO2结构示意图,了解晶体中微粒的空间排布存在周期性。
2.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实验探究方解石在不同方向上硬度、折光率的差异,探究晶体的各向异性。
3.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交流讨论视频中的岩石鉴别的方法,归纳晶体和非晶体的鉴别方法,使学生的基础得以夯实、难点得以突破、化学学科素养得以提升;通过创设问题情境,营造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诱导学生积极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学生逐步养成用化学的眼光和视角观察、思考身边与化学有关的现象和问题,形成化学来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学生对生活中、实验室和自然界常见固体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对物质微观结构有了初步的了解,具备一定分析、推理能力;已经具备了基本的实验操作技能,能够顺利完成实验探究的过程,对比、归纳、总结的能力已初步形成。
但是学生对晶体的自范性、各向异性等概念相对陌生,存在一定的理解障碍;对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还不够清楚;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相结合的理性思维能力还有待提高。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形成认识晶体宏微结合的视角,形成认识晶体的认识思路,了解晶体的特征。
2.了解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区别和性质上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讨论法、演示和展示法、实验法七.板书设计1.晶体的特征(1)自范性(2)各向异性(3)对称性(4)有固定的熔点2. 晶体的本质3. 晶体的分类4.鉴别八.教学反思本节课创设情境,将理论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紧密联系,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教程文件
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晶体的常识》教学反思晶体的常识安排在原子结构、分子结构以及结构决定性质的内容之后来学习,对于学生的学习有一定的理论基础。
本章比较全面而系统地介绍了晶体结构和性质,不管是哪种类型的晶体,它们都具有一些共性,这些共性的内容作为第一节《晶体常识》。
本节内容主要是通过介绍各种各样的固体为出发点来过渡到本堂课的主题——晶体和非晶体,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是本节课的重难点。
由于这一节内容比较抽象,其间出现了诸多抽象名词,如:“自范性、各向异性、无隙并置、晶胞”,以及研究原子对晶胞的贡献等,如何将这些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化,并深入浅出地介绍给学生,成为本节课的难点。
作为执教者运用身边事物,直观录象、图片、亲自动手操作实验等方法,利用多种教学手段,比较巧妙地使科学知识与学生的认识、学生的情感产生共鸣,通过主观感悟使学生轻松地学习本节内容。
利用具体的实物和图片进行教学,让学生展示课前收集的各种固体,教师展示一些实验室常见的晶体实物:食盐、蓝矾、明矾、硝酸钾等和非晶体实物:玻璃、松香,一些塑料以及部分它们的图片,以物激趣,引出晶体的学习。
然后提出疑问:如何对这些固体进行分类?提出晶体与非晶体的概念。
这样从学生身边的固体入手,直观、简洁地引入课题,潜移默化地使学生融入课堂。
合理地创设情境,培养学生把所学的化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从化学视角观察、分析周围的事物与现象,寻找其中的规律和联系,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活动,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和学习效率。
展示玛瑙和水晶饰品学生描述外观,播放玛瑙和水晶形成过程的录像,提出问题:二者材质有何关系?水晶的天然规则几何外形是如何形成的?为何玛瑙不象水晶一样形成规则的几何外形?通过视频材料,给学生以直观的视觉感知,紧扣视频设计问题,层层推进,让学生对晶体形成过程中的“自范性”和“自范性条件”这两个难以理解的概念轻松地了解。
展示晶体二氧化硅和非晶体二氧化硅的微观结构示意图,引导学生自主讨论为什么晶体呈现多面体外形?晶体有什么性质?怎样鉴别晶体与非晶体?分析晶体与非晶体的本质差异,通过对晶体内部微观结构的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务实严谨的学习作风和学习化学的兴趣,通过“内部有序造就了外部有序”的事实,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
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3预习案:3.2.1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
精品文档2019-2020年高中化学选修3预习案:3.2.1分子晶体与原子晶体含教学反思设计教材分析【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分子晶体的概念和结构特点;掌握分子晶体的性质与范德华力和氢键的关系;记住典型的分子晶体及其物理通性;用均摊法确定分子晶体的组成。
2.过程与方法利用模型、图片、结合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掌握二氧化碳晶体的结构,培养辩证地认识物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预习任务】[阅读课本P65—P67]1.分子晶体的概念:。
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
在分子晶体中,分子内的原子间以结合,而相邻分子靠______________相互吸引。
分子晶体所包含的物质类型有:2.根据构成分子晶体的微粒与所存在的作用力,推测分子晶体有什么物理特性(熔点、沸点、溶解性、硬度、是否为电解质等)。
物理特性:3.阅读课本P66并分析图3-11冰和液态水结构,思考:(1)冰中一个水分子与个水分子形成氢键,形成最小的环有个水分子。
(2)含1mol水分子的冰中含mol的氢键?(3)为何干冰的熔沸点比冰低,密度却比冰大?。
(4)冰熔化克服哪些作用力,是否破坏共价键?。
4.阅读课本P66并分析图3-12干冰及其晶胞,思考:(1)与一个CO2分子距离最近且相等的CO2分子共有个?(2)一个干冰晶胞中平均有个CO2分子?(3)干冰晶体中,CO2分子的排列方向有种?【组内检查】1、分子晶体的概念有构成微粒、分子晶体的物理特性。
2、冰和干冰晶胞结构特点(预习任务中3和4的内容)【自主检测】1.下列物质在固态时不是分子晶体的有()A.干冰B.冰醋酸C.氯化钠D.碘2.下列对干冰性质的推断,其中正确的是()①干冰是离子晶体②CO2分子间存在范德华力③具有很高的熔点和沸点④具有很大的硬度A.仅有①B.仅有②C.仅有②③D.仅有①③④3.完成课本习题4、7。
.可编辑修改。
《分子》化学教学反思
《分子》化学教学反思《分子》化学教学反思身为一名人民教师,我们的工作之一就是课堂教学,写教学反思能总结我们的教学经验,如何把教学反思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店铺精心整理的《分子》化学教学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分子》化学教学反思1分子这节课的特点是微观性强,看不见摸不着,学生难以理解,如何选择实验,变抽象为具体是教学中的关键一环,因此本节课选择了芳香四溢、变幻莫测、完璧归赵等三个演示实验来设置情景,激发兴趣引入课题,并合理利用教材,把酒精和水等体积混合由演示实验变为探究试验,冰糖溶于水后液面的改变也由家庭实验改为探究试验,又补充了用注射器压缩空气和把小米与黄豆混合两个试验,充实了教学内容,变抽象为具体,即突破了难点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创造了小组合作学习的机会,使情感目标得以进一步落实。
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课后回想,感觉到课题的引入中变幻莫测这个实验如果也能以探究的方式即提出问题-猜想假设-实验验证则会更符合新课改精神突出化学课中科学探究的意义,了解探究的过程和方法,但如果这样一节课就难以完成,尤其对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纯净物与混合物从分子观点如何进一步认识更是难以深入,因此这个设想还是能实现《分子》化学教学反思2在本节课中有一个酚酞与浓氨水反应的实验,我不是像以前先讲“氨水有挥发性,酚酞有遇氨水能变红的性质”,然后在做实验,从而说明分子在不断运动;而是以“小魔术”的形式进行导课:先展示两瓶无色液体,然后各倒入两个烧杯中,在用大烧杯把它们罩住,过一会其中一个烧杯内的无色液体变为红色。
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鼓励他们大胆猜想,并用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是否正确,这样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氨水有挥发性,挥发出肉眼看不见的粒子”的结论,在进一步研究这种粒子的性质。
在验证分子之间有间隔时,用等体积的酒精与水混合,学生做完演示实验后,我没有像以前上课时直接问“为什么混合后体积小于两者体积之和?”,而是故意很严肃地说:“刚才做实验时谁偷着喝酒了?”他们当然没喝,也就不会承认了,这是我再说:“谁能做一回福尔摩斯,把这个案子给破了?”这样就引起了全部学生的注意,教学效果明显比以前好,而且对这个实验印象深刻。
高中化学-原子晶体与分子晶体-教学反思
八、教学设计反思:
本节课恰当的选择了切入点,“三块冰”的引入始终引领学生把握分子晶体的主题。
从生活出发认识晶体,从晶体的角度学习化学,使学生牢固掌握分子晶体的结构特征和氢键对物理特性的影响。
通过实践活动、探究实验、模型、图表、图片、各种分子的的多媒体动画等,培养学
生关心科学、研究科学和探索科学的精神;通过讲授、讨论、小组合作、学生制作等教学方法和实验条件控制、比较、类比、模拟、抽象、模型等科学方法与逻辑方法,教给学生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用新概念理解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对比观察学习,并根据不同分子的结构不同,得出可能的规律的能力。
本节课将其设计成探究活动,通过同学们亲身参与到模型的制作以及探究,帮助学生对此重点内容的掌握,通过各分子结构的探究,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探索新知识的欲望,且在实验研究中培养求实、进取的优良品质。
使学生初步掌握研究物质的方法——结构解析、推测可能的性质、设计实验、观察现象、解析现象、得出
结论,再辩证地解析结论的适用范围
通过课堂体验让学生在晶体结构之美和自然与科学的和谐之美中得到了情感的升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分子晶体课后反思
杨转红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主要是让学生明确分子晶体的概念,了解常见的分子晶体;掌握分子晶体的结构特点,知道分子晶体熔沸点高低与晶体结构及微粒间作用力的关系以及氢键对物质物理性质、结构的影响。
本节课归结起来优点主要有:
(1)课堂内容条理清晰,重点突出。
先由干冰和碘晶体引出分子晶体的概念同时讲解分子间存在分子间作用力(范德华力和氢键),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书的第一自然段解决上述问题,用干冰和冰的晶体结构作对比再次强调氢键对物质结构的影响。
这样做显得知识条理,重点突出,环环相扣,便于学生们的学习和掌握。
(2)难点内容的讲解,处理较好
本节课不足之处有:
(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分子晶体的特点与性质,但是对于冰晶体结构特点的描述需要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大部分学生理解不透。
(2)课本中关于分子晶体熔沸点的比较,由于部分晶体内含有氢键,而学生对氢键的知识掌握不熟练,故学生在掌握和应用时是有难度的。
(3)语速有点快
(4)课堂上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太少,和学生互动性不强,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5)对应的练习题的梯度设计不够合理
(6)对有些知识点提的太多,生怕学生不知道,有点啰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