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荔枝蜜_教学实录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产地,培养学生对自然环境的关注。
2. 通过阅读课文,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分析能力。
3.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
4. 培养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思考和表达的能力。
教学内容:第一章:导入1. 引入课题:介绍荔枝蜜的背景和特点,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好奇心。
2. 检查预习:检查学生对荔枝蜜的了解,引导学生关注课文内容。
第二章:阅读理解1. 课文阅读:学生自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2. 问题讨论: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荔枝蜜的产地、特点等。
第三章:文学分析1. 文学欣赏: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方式,如比喻、拟人等。
2. 学生展示:学生展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第四章:写作练习1. 写作指导:教师给出写作题目,如“我心中的荔枝蜜”,引导学生运用语文知识进行写作。
2. 学生写作:学生根据题目进行写作,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第五章:课堂总结1. 总结内容:教师引导学生总结课文内容和所学知识,巩固学生的学习成果。
2. 布置作业:教师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阅读其他文学作品,加深学生对文学的理解和热爱。
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荔枝蜜》2. 多媒体课件: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纸张和文具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积极参与程度和表现。
2. 阅读理解:通过问题讨论和回答,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写作能力:评估学生的写作质量和表达能力。
4. 课堂总结:通过学生的课堂总结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第六章: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讨论课文中的主题和寓意。
2. 小组分享:每个小组分享自己的讨论成果,培养学生的合作和分享能力。
第七章:作品展示1. 学生展示:学生选择荔枝蜜相关的话题,通过图片、手工艺品等形式进行展示。
2. 评价与反馈:学生互相评价和反馈,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能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能够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学会欣赏文学作品,提高审美能力。
(3)通过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自然、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
(2)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把握作者的写作思路和表达技巧。
2.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3.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三、教学难点:1.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对荔枝蜜的深层含义。
2. 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和句式,进行写作和口语表达。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内容进行铺垫。
(2)通过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入新课。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自主解决生字词,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让学生分小组,对课文内容进行讨论,总结出课文的主要内容。
(2)全班交流:让学生在全班范围内,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互相借鉴,共同提高。
4. 分析与讲解:(1)教师针对课文内容,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体会作者对荔枝蜜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实践活动:(1)让学生进行仿写、续写等实践活动,提高写作能力。
(2)让学生进行口语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荔枝蜜教案
荔枝蜜教案课时: 2课时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2. 学习制作荔枝蜜的方法。
3. 引导学生体验荔枝蜜的口感和香气。
教学准备:1. PowerPoint或黑板。
2. 荔枝蜜的样品和制作工具。
教学过程:教学步骤教师活动学生活动教学工具/材料时长导入介绍荔枝蜜是一种受欢迎的甜点,然后向学生展示荔枝蜜的样品。
感兴趣地观察和讨论荔枝蜜的样品。
荔枝蜜样品5分钟知识传授通过PPT或黑板向学生介绍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认真听讲并记笔记。
PPT或黑板 15分钟制作荔枝蜜演示制作荔枝蜜的步骤,并提供材料和工具让学生自己动手制作。
按照教师的指导制作荔枝蜜。
荔枝、砂糖、水、锅、搅拌勺 30分钟品尝体验最后,品尝制作好的荔枝蜜,并讨论口感和香气。
享受荔枝蜜的美味,并讨论感受。
制作好的荔枝蜜 10分钟总结总结学习到的荔枝蜜的知识和制作方法。
参与讨论。
PPT或黑板 10分钟作业布置布置作业: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描述其起源、特点和功效,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认真听取作业要求。
书面作业 5分钟拓展活动: 邀请学生制作其他水果蜜,如苹果蜜、柠檬蜜等,并且进行品尝比较。
评估与反馈: 教师评估学生对荔枝蜜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制作荔枝蜜的技能。
并给予相应的反馈和指导。
黑板设计:荔枝蜜教学学习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起源、特点和功效。
2. 学习制作荔枝蜜的方法。
荔枝蜜起源:xxx特点:xxx功效:xxx制作荔枝蜜的步骤:1. xxx2. xxx3. xxx4. xxx书面作业: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描述其起源、特点和功效,并分享自己的体验。
《荔枝蜜》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荔枝蜜》教案一、教案目标1. 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荔枝蜜》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
2. 能够理解并准确运用《荔枝蜜》课文中的语法结构。
3. 能够通过理解《荔枝蜜》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情节,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4. 能够通过《荔枝蜜》课文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能力。
二、教学重点1. 词汇和短语的理解与运用。
2. 语法结构的理解与运用。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教学设备。
2. 课本和练习册。
3. 板书工具。
四、教学过程Step 1: 情境导入通过播放一段关于荔枝的视频或图片来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接触到荔枝的外观和味道。
引导学生开启对荔枝蜜的好奇之心。
Step 2: 课文阅读1. 教师提前阅读课文《荔枝蜜》,理清课文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关系。
2. 教师带领学生跟读课文,让学生熟悉课文的内容。
3. 分组朗读:将学生分为小组,每个小组分别扮演课文中的不同角色,进行小组活动,发挥创造力,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情节。
Step 3: 词汇学习1. 教师通过多媒体展示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注重词汇的拼写和发音,并引导学生跟读。
2. 教师设计多个例句以及小组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运用这些词汇和短语。
Step 4: 语法讲解教师根据课文内容,讲解并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结构,如现在进行时和情态动词等。
通过例句的呈现和多次练习,让学生掌握并灵活运用。
Step 5: 阅读理解1. 教师出示一些课文中的问题,带领学生进行课文理解和思考。
2. 学生分组完成课后练习册上的阅读理解题目,加强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并进行答案解析。
Step 6: 团队合作活动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一系列团队合作活动,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让学生在合作中相互学习和提高自己的能力。
五、课堂总结通过课堂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和熟练运用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和短语,掌握并灵活运用课文中的语法结构。
通过阅读理解和团队合作活动,学生不仅提高了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也培养了团队合作和创新思维能力。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了解和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使学生感受自然美,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珍惜自然的情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人教版必修的一篇课文,作者通过对荔枝蜜的描述,表现了大自然的美好,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2.2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技巧,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对荔枝的认识,激发学生对《荔枝蜜》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感受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3.3 合作学习: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讲解: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3.5 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评:让学生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
4.2 同伴评价:让学生互相评价,共同进步。
4.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评价,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课文文本:《荔枝蜜》5.2 相关资料:荔枝的生长过程、蜂蜜的制作过程等。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等。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激发兴趣:通过展示荔枝和蜂蜜的相关图片,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学生学习《荔枝蜜》的兴趣。
6.2 引导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深入探究课文内容,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6.3 培养鉴赏能力: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和写作等方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领悟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感恩之心。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简介《荔枝蜜》是现代著名作家杨朔写于1959年的一篇散文。
作者以荔枝蜜为线索,从儿时对荔枝蜜的喜爱,引出对勤劳的蜜蜂的赞美,进而联想到工地上的劳动者,表达了作者对劳动者的赞美之情。
2.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欣赏作者优美的文字。
难点:理解作者从荔枝蜜写到劳动者的写作手法,以及文章所传达的深刻哲理。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教师简要介绍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写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体会作者的写作情感。
3.3 合作学习学生分小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3.4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讨论,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3.5 课堂练习学生口头复述课文内容,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第四章:课后作业4.1 作业内容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2 作业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作业,要求书写工整,答案准确。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评价内容对学生课堂表现、课后作业和学习态度进行综合评价。
5.2 评价方法采用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学生自评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评价。
5.3 评价标准评价标准分为优秀、良好、一般和较差四个等级,根据学生在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和学习态度等方面的表现进行评定。
第六章:教学策略6.1 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比较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6.2 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图片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
_荔枝蜜_教学实录
《荔枝蜜》教学实录作课:武镇北1 点评:王步谦2(1.新乡市教委教研室, 河南 新乡 453000 2.邢台市教委教研室, 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1)06—0039—04 编者按: 河北省第四次目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6日至18日在保定市召开,会议特邀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新乡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武镇北先生到会并现场作课。
现将武先生作课的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连同邢台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步谦同志的点评节选刊出,供广大目标教学改革实验老师学习借鉴。
教学经过节选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用争问抢答的精神再学一学著名散文作家杨朔的《荔技蜜》(板书课题)师:先复习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的情况。
(课文中的字词测评略)师:课文中的字词大家掌握得较好。
这里还有两个课文以外的词(出示“向往”、“梦寐以求”),同学们会讲吗? (同学讲,略)。
师:这两个词是《荔枝蜜》一文中所没有的。
那么,为什么要大家学习这两个词呢?这是因为我们研读理解课文要用上这两个词,所以提前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荔枝蜜》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
一篇好的抒情散文就像一首诗,一幅画,里面充满了诗情画意,《荔枝蜜》就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散文。
它的作者杨朔一生在文艺的百花园中辛勤采摘,笔耕不止,为我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像蜜一样香甜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不,来品尝这篇散文那香甜的美味吧!品尝什么呢?品尝它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顺序、方法、感情)。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达成的主要目标。
点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多项,这些目标如果一次集中认定,学生是记不住的,必然流于形式。
正因为如此,武先生在研读课文之前只让学生先认定一个主干目标,其他目标则留待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逐一认定,这样更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
《荔枝蜜》优秀教案
《荔枝蜜》优秀教案作为一无名无私贡献的教导工,往往须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控制系统的学问。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列是我细心收拾的《荔枝蜜》优秀教案,仅供参考,欢送大家阅读。
《荔枝蜜》优秀教案1一、教学目的是学生理解本文以“我〞对蜜蜂的感情改变为线索来组织支配材料和学习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理清本文对蜜蜂的感情线索和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2.难点:本文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三、教学模式:导入——感知——品读——迁移四、课时支配:1课时五、教学构想:本文是一篇以记述为主,兼用描写、议论和抒情的散文。
文章以“我‘对蜜蜂的感情改变为线索组织材料,并运用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文章内容并不难懂,应加强朗诵训练,让学生在读的根底上,整体感知文章的内容,理请文章线索,品味文章生动精确的语言。
在读的根底上理解本文借助联想,借物喻人的写法。
然后对文章的难点进行迁移,强化训练,以读促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整体感知,理请线索1.学生听《荔枝蜜》朗诵录音。
2.听完录音后,学生谈态度。
〔要求学找出文中对蜜蜂感情改变的词语或句子。
〕3.老师引导学生归纳:①厌烦蜜蜂②喜爱蜜蜂③称赞蜜蜂④学习蜜蜂三、精读品位,老师质疑1.先叫两名学生朗诵第八段至十六段,然后全体学生齐读十七段。
2.提问①为什么说“蜜蜂是渺小的,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引导学生概括出蜜蜂的主要特征“勤劳贡献〞〕②假如把“我不禁一颤〞改为“我不禁想到〞,叙述效果相同吗?为什么?四、精读感悟,联想迁移1.学生齐读十八段2.学生研究:由蜜蜂联想到了农民,蜜蜂与农民有没有一样的地方,这样联想是否合理?3学生按照自己爱慕或熟识的某一动物或事物,说出它的主要特征,然后联想到了什么?4.老师小结:借物喻人这种表现手法,在文章中经常见到。
我们要留心生活,按照某些动物或事物的某一特征,借助联想,富于其深刻的含义。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通过学习《荔枝蜜》,学生能够了解荔枝的特点和种植方法,了解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
2.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课文分析和解读能力,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此教案的设计,鼓励学生进行创造性思维和写作实践。
教学准备:1. 课文《荔枝蜜》的复印件。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PPT,包括荔枝的形象图、荔枝的树木和果实图片等。
3. 学生用的练习册。
教学步骤:引入:1. 利用图片或PPT展示荔枝的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
2. 引导学生谈论他们对荔枝的了解,鼓励他们分享有关荔枝的知识和经验。
3. 引导学生思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阅读理解与讨论:1. 学生首次阅读课文《荔枝蜜》,师生共同阅读,学生可以自主选择朗读部分段落。
2. 师生共同理解课文,解释生词和短语。
3. 引导学生回答相关问题,鼓励他们展开讨论,例如:- 作者为什么把荔枝的果实比作蜜糖?- 通过这篇课文,你对荔枝有什么新的了解?- 荔枝在中国文化中有着怎样的地位?4. 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复述课文。
分析课文结构和语言特点:1. 引导学生分析课文的结构,包括开头、主体和结尾。
2. 解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例如比喻、排比等。
3. 指导学生掌握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短语,例如“摇曳”、“蕊”等。
写作练习:1. 分组活动,让学生自行选定一个话题,如“我的最爱水果”、“我的家乡特产”等,展开写作实践。
2. 引导学生运用修辞手法和生动的语言来描述话题,鼓励他们发挥创造力。
3. 学生之间互相交流和修改,通过修改来提高写作水平。
巩固与评价:1. 邀请部分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并提供同学之间的反馈。
2. 对学生的写作进行评价,包括语言表达的准确性、修辞手法的运用和语言的流畅度等方面。
3. 总结课堂的学习内容,再次强调荔枝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意义。
拓展活动:1. 邀请一位农民或植物专家进入课堂,与学生分享种植和维护荔枝树的经验。
荔枝蜜课文的教案
荔枝蜜课文的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理解课文《荔枝蜜》;(2)了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以及制作过程;(3)学会欣赏文学作品中的自然描写和生动形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2)运用图像、视频等教学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3)通过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的观念;(2)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自豪感;(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关心他人的情感态度。
二、教学内容:1. 课文《荔枝蜜》的阅读与理解;2. 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和制作过程的介绍;3.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和生动形象;4. 小组合作讨论:荔枝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5. 写作练习:以荔枝蜜为题材,创作一篇小作文。
三、教学资源:1. 课文《荔枝蜜》的文本;2. 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相关资料;3. 写作练习纸张和文具。
四、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回顾之前学过的与蜂蜜相关的知识,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2. 阅读课文《荔枝蜜》,让学生自主理解课文内容,回答相关问题;3. 介绍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和制作过程,让学生了解荔枝蜜的珍贵性;4. 分析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和生动形象,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美;5. 小组合作讨论:荔枝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6. 写作练习:以荔枝蜜为题材,创作一篇小作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新思维。
五、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理解课文的情况;2. 学生对荔枝蜜产地、特点和制作过程的掌握程度;3. 学生对课文中的自然描写和生动形象的欣赏能力;4. 学生在小组合作讨论中的表现;5. 学生写作练习的创新性和表达能力。
六、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荔枝蜜品鉴活动,让学生亲身体验荔枝蜜的美味,增加对荔枝蜜的了解;2. 邀请当地蜜蜂养殖专家来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专业地了解蜜蜂养殖和蜂蜜生产的过程;3. 开展荔枝蜜相关的手工制作活动,如荔枝蜜糖葫芦、荔枝蜜蛋糕等,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荔枝蜜》教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反馈机制
个性化指导
即时反馈
在课堂上及时给予学生正面的 鼓励或建设性的批评,让学生 了解自己在课堂上的表现和需 要改进的地方。
作业批改与点评
对学生的作业进行认真批改, 指出其中的优点和不足,提供 具体的改进建议和方向。
期末总结报告
在期末时为学生提供一份总结 报告,汇总他们在整个学期中 的表现和进步,以及需要努力 的方向。
作业布置
01
总结词:巩固练习
02 详细描述:布置相关练习题,帮助学生巩 固所学知识。
03
总结词:拓展阅读
04
详细描述:推荐相关阅读材料,引导学生 进一步拓展阅读视野。
03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教学策略
采用讲解、示范、小组讨论和案 例分析等多种策略,帮助学生理 解课文内容。
评估与反馈
通过课堂测试、小组报告和口头 反馈等方式,及时评估学生的学 习效果,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和建 议。
化学习。
数字化教学手段
利用PPT、视频、图片等多媒体资源,丰富 课堂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实地考察教学手段
组织学生实地考察荔枝园和养蜂场,亲身体 验荔枝和蜜蜂的生长环境,加深对课文的理 解。
04
教学评价与反馈
评价方式
01
课堂表现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和创新性, 以及小组讨论中的表现等。
01
激活学生的前知
通过提问学生关于荔枝和蜜蜂的 知识,回顾相关的生物和科学概 念,为新课做准备。
02
03
指导学生学
引导学生通过阅读、观察、分析 和讨论等方式,主动参与学习过 程,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使学生了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以及制作过程。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通过文本阅读,获取信息、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荔枝蜜的产地和特点。
2. 荔枝蜜的制作过程。
三、教学难点:1. 荔枝蜜的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2. 文本中隐含的文化内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荔枝蜜的产地、特点和制作过程。
2. 讨论法:分组讨论荔枝蜜的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 案例分析法:分析文本中涉及的荔枝蜜制作案例。
五、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荔枝蜜的产地,分析荔枝蜜的特点。
2. 第二课时:讲解荔枝蜜的制作过程,探讨制作过程中的关键技术。
3. 第三课时:分析文本中涉及的荔枝蜜制作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荔枝蜜的文化内涵。
4. 第四课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荔枝蜜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5. 第五课时: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课堂反馈。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对荔枝蜜产地、特点、制作过程的掌握程度,以及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影响。
六、教学准备:1. 教材:《荔枝蜜》文本2. 参考资料:关于荔枝蜜的制作工艺、文化背景的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计算机、音响等七、课时安排:本课题共计4课时,每课时45分钟。
八、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荔枝蜜制作的短视频,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讲授新课:按照预先制定的教学内容,进行荔枝蜜产地、特点、制作过程的讲解。
3. 互动环节: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各自对荔枝蜜制作过程的理解和感悟。
4. 案例分析:分析文本中涉及的荔枝蜜制作案例,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荔枝蜜的文化内涵。
5.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荔枝蜜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和价值。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荔枝蜜》,让学生了解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1.2 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教学文本:人教版必修教材中的《荔枝蜜》。
2.2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分析文章的写作手法和表达技巧。
2.3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自主学习: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
3.2 课堂讲解:教师针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讲解课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3 合作探讨: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分享学习心得。
3.4 课堂练习:针对文章中的重点内容,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能力。
4.2 课后作业评价:对学生的课后作业进行批改,了解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
4.3 综合评价:结合学生的课堂表现和课后作业,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综合评价。
第五章:教学资源5.1 教材:人教版必修教材《荔枝蜜》。
5.2 参考资料:关于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的相关资料,以及其他与本文相关的文学作品。
5.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如投影仪、电脑等。
第六章:教学方法6.1 讲授法:教师在课堂上通过讲解,传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手法。
6.2 互动讨论法: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6.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让学生深入了解文章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了解荔枝蜜的来源、特点和营养价值。
2. 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4.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1. 掌握散文的基本阅读方法。
2. 理解荔枝蜜的来源、特点和营养价值。
教学难点:1. 散文的阅读理解。
2. 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哲理。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课文《荔枝蜜》的相关资料。
2. 学生预习课文《荔枝蜜》。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预习课文《荔枝蜜》的内容。
2. 提问:你们对荔枝蜜有什么了解?二、自主学习(15分钟)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荔枝蜜》,理解课文内容。
三、课堂讨论(15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分享对荔枝蜜的理解和感悟。
2. 学生互相交流,拓展对荔枝蜜的认识。
四、课文解析(20分钟)1. 教师对课文《荔枝蜜》进行解析,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内容。
2. 教师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难点。
五、情感体验(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人生哲理,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进行情感交流。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自主学习、课堂讨论、课文解析和情感体验等环节,让学生全面了解荔枝蜜的来源、特点和营养价值。
通过感悟人生哲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解答学生的疑问,帮助学生克服阅读难点。
六、阅读理解(15分钟)1. 教师设计有关课文《荔枝蜜》的阅读理解题目,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
2. 学生独立完成阅读理解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七、作文练习(20分钟)1. 教师布置以“荔枝蜜”为主题的作文题目。
2. 学生现场作文,锻炼写作能力。
八、课堂分享(10分钟)1.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文作品,分享写作心得。
2. 教师对学生的作文进行评价和指导,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九、拓展学习(15分钟)1. 教师推荐与荔枝蜜相关的阅读材料,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语文教案-荔枝蜜
语文教案-荔枝蜜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掌握荔枝蜜的相关知识。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美好生活的情感态度,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荔枝蜜的特点和价值。
2.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难点:1. 课文中所涉及的荔枝蜜的相关知识。
2. 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和分析。
教学准备:1. 课文:荔枝蜜2. 相关资料:荔枝蜜的图片、视频等。
3. 教学工具:投影仪、白板等。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荔枝蜜的图片,让学生对荔枝蜜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2. 学生分享对荔枝蜜的了解,教师总结并板书课题:荔枝蜜。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自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 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生讨论,回答问题,教师点评并总结。
三、作品鉴赏(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描写手法和表达方式。
2. 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教师点评并指导。
四、写作练习(10分钟)1. 教师布置写作任务:以荔枝蜜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总结与拓展(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荔枝蜜的特点和价值。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教师点评并指导。
3. 学生课后拓展:收集更多关于荔枝蜜的资料,了解荔枝蜜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式,使学生对荔枝蜜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培养了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写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
六、深入探讨(15分钟)1. 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探讨荔枝蜜在生活中的应用和文化意义。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阅读《荔枝蜜》,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提高学生对散文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大自然和生活的热爱,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 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2. 培养学生对散文的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理解作品中的深层含义。
2. 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四、教学准备:1. 教材:《荔枝蜜》2. 相关资料:关于荔枝蜜的背景知识,作者的简介等。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引出本课的主题。
2. 朗读: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语言的美。
3. 讨论:让学生围绕课文内容进行讨论,理解作品的基本情节。
4. 分析:引导学生分析作品中的形象描写,理解作者的表达技巧。
5. 拓展: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对荔枝蜜的认识。
6.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作业。
作业:1. 熟读课文,巩固知识点。
2. 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可以是描述、议论或抒情。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讨论、分析等环节的积极性、主动性。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学生反馈:收集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意见和建议,以便进行教学调整。
七、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分析具体实例,掌握作者的表达技巧。
3. 采用启发式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八、教学拓展:1. 组织学生进行荔枝蜜实地观察,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2. 邀请蜜蜂养殖专家进行讲座,增加学生对蜜蜂和蜂蜜的了解。
3. 开展关于大自然主题的写作活动,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九、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不断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以确保教学效果。
《荔枝蜜》 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
《荔枝蜜》教案(人教版必修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掌握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提高学生对散文作品的鉴赏能力,学会从不同角度进行文学评论。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协作能力。
2. 学会通过细节描写来分析人物性格,体会作者的情感倾向。
3. 学会对比分析,从文章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感受作者对荔枝蜜的热爱和赞美之情,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生活中美好事物的热爱。
2. 引导学生关注农村生活,了解农民的辛勤劳动,增强对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感激之情。
3. 通过本文的学习,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人文素养。
第二章:教学重点与难点2.1 教学重点1. 掌握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了解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
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协作能力。
2.2 教学难点1. 理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倾向的方法。
2. 对比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新课1. 简介作者杨朔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提问:“荔枝蜜”在文中象征着什么?引发学生思考。
3.2 自主学习1. 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
2. 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了解荔枝蜜的相关知识。
3.3 课堂讨论1. 小组内讨论:分析并欣赏文中运用丰富的修辞手法。
2. 各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
3.4 教师讲解1. 讲解作者通过细节描写表达人物性格和情感倾向的方法。
2. 对比分析文章的结构、内容、表现手法等。
3.5 课堂练习1. 学生按要求进行课文仿写。
2. 学生互相评改,教师进行反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课堂表现1. 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回答问题时的表现,了解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协作能力。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蜜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蜜第一章:教案简介1.1 教学目标了解课文《荔枝蜜》的基本内容和主旨。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鉴赏能力。
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和思维分析能力。
1.2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品的主题和写作技巧。
难点:深入领会作者对荔枝蜜的描绘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利用图像和多媒体资料,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分组讨论和分享,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第二章:课文解读2.1 课文概述介绍课文《荔枝蜜》的作者、背景和文学地位。
简要回顾课文的主要情节和结构。
2.2 课文分析分析课文的开头和结尾,探讨其作用和意义。
解读课文中的重要句子和象征意义。
探讨作者如何通过描绘荔枝蜜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感悟。
第三章:写作技巧分析3.1 描写技巧分析课文中的视觉、嗅觉和味觉描写,感受荔枝蜜的美妙。
讨论作者如何运用细节描写来丰富作品的表现力。
3.2 修辞手法识别和解释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探讨修辞手法在文中的效果和作用。
第四章:课文讨论与思考4.1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思考课文所表达的主题和信息。
分组讨论:荔枝蜜在文中的象征意义是什么?4.2 联系实际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思考课文对现实生活的启示。
进行小组分享,交流各自的感悟和思考。
第五章:总结与拓展5.1 课堂小结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和写作特点。
强调学生通过阅读文学作品来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
5.2 课后拓展推荐学生阅读其他有关荔枝蜜的文学作品或相关资料。
鼓励学生尝试写作,以进一步提高文学表达能力。
第六章:教学活动设计6.1 课前准备收集与荔枝蜜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资料。
准备课文朗读和讨论所需的设备。
6.2 课内活动朗读课文,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美。
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对荔枝蜜的理解和感悟。
分析课文中的写作技巧,如描写方法和修辞手法。
6.3 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写一篇关于某种食物的作文。
2024年语文教案-荔枝蜜
一、教案基本信息《荔枝蜜》适用年级:八年级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掌握生词和短语,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理解作者的表达意图。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1. 课文的朗读与理解。
2. 生词和短语的掌握。
3.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难点:1. 理解作者对荔枝蜜的赞美背后所蕴含的深层含义。
2. 学会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荔枝蜜的相关知识,激发学生兴趣。
(2)学生齐读课文,感受语言美。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读课文,圈出生词和短语。
(2)教师讲解生词和短语,学生跟读。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
(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第二课时1. 复习导入学生齐读课文,回顾上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深入探讨(1)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审视课文,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2)学生谈谈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3. 实践活动(1)学生分组进行角色扮演,模拟课文中的场景。
(2)各组展示表演,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
4.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学生分享学习收获。
四、作业布置1. 熟读课文,巩固生词和短语。
2. 写一篇关于荔枝蜜的短文,发挥想象,描述自己喜欢的荔枝蜜的特点和味道。
3. 预习下节课内容。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教学方法,发现问题并及时改进,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的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荔枝蜜》教学实录作课:武镇北1 点评:王步谦2(1.新乡市教委教研室, 河南 新乡 453000 2.邢台市教委教研室, 河北 邢台 054000) 中图分类号:G4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01)06—0039—04 编者按: 河北省第四次目标教学观摩研讨会于2000年11月16日至18日在保定市召开,会议特邀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河南省新乡市教委教研室原副主任武镇北先生到会并现场作课。
现将武先生作课的教学实录(第一课时)连同邢台市教委教研室副主任王步谦同志的点评节选刊出,供广大目标教学改革实验老师学习借鉴。
教学经过节选师:同学们,今天让我们用争问抢答的精神再学一学著名散文作家杨朔的《荔技蜜》(板书课题)师:先复习检查一下同学们对课文中的字、词掌握的情况。
(课文中的字词测评略)师:课文中的字词大家掌握得较好。
这里还有两个课文以外的词(出示“向往”、“梦寐以求”),同学们会讲吗? (同学讲,略)。
师:这两个词是《荔枝蜜》一文中所没有的。
那么,为什么要大家学习这两个词呢?这是因为我们研读理解课文要用上这两个词,所以提前做好准备。
师:同学们,《荔枝蜜》是一篇以抒情为主的散文。
一篇好的抒情散文就像一首诗,一幅画,里面充满了诗情画意,《荔枝蜜》就是一篇如诗如画的散文。
它的作者杨朔一生在文艺的百花园中辛勤采摘,笔耕不止,为我们写下了一篇又一篇像蜜一样香甜的散文,《荔枝蜜》就是其中的一篇。
这一节课就让我们共同来欣赏——不,来品尝这篇散文那香甜的美味吧!品尝什么呢?品尝它按什么顺序,用什么方法,抒发了什么样的感情(板书:顺序、方法、感情)。
——这就是我们学习这篇文章要达成的主要目标。
点评:本课的教学目标有多项,这些目标如果一次集中认定,学生是记不住的,必然流于形式。
正因为如此,武先生在研读课文之前只让学生先认定一个主干目标,其他目标则留待研读课文的过程中逐一认定,这样更能充分发挥教学目标的导学作用。
为了引出这条主干目标,武先生又用诗一样的语言和充沛的感情,描绘了这篇散文诗画般的意境,激起了同学们浓厚的学习兴致,这就把认定目标和激发兴趣紧密联系在一起,认定目标的过程也就是创设学习情景、激起学习兴趣的过程。
师:让我们带着目标来仔细研读课文吧。
先看题目,大家觉得题目有没有需要思考、研讨的问题?生:本文的主要内容是赞美蜜蜂,题目为什么叫作《荔枝蜜》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这就是说,文章的主要内容既然是赞美蜜蜂,题目不该是《赞蜜蜂》或《蜜蜂赞》吗?“荔枝蜜”和赞蜜蜂有什么联系呢?生:因为荔枝蜜是蜜蜂酿造的,由荔枝蜜自然引起对蜜蜂的好感。
师:讲得好。
这就是说,由荔枝蜜引出对它的酿造者蜜蜂的感情变化(出示字幕显示“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以此来赞扬蜜蜂。
这样命题,具体含蓄,耐人寻味。
不过,本文是通过“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来赞美蜜蜂的,这只是我们根据题目所作的一种猜想,一种推测,仅凭猜想、推测来判断文章的写法是不够的,还必须从文章内容实际出发,来加以证实。
也就是说,《荔枝蜜》一文中有写“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语句吗?大家找一找,找到的请读给大家听。
点评:再读课文从研讨题目开始,显得非常自然。
研讨文章的命题,由学生提出疑问开始,一下子激起了学生研讨的兴趣。
通过对题目的研讨,起了三个作用:(一)懂得本文巧于命题,具体含蓄,耐人寻味;(二)知道了本文的抒情线索是“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三)自然引出了用来划分文章段落层次的目标,即画出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语句,据此划大段。
从解题入手,引出目标,可以称之为“破题式”,这是引出目标一种较好的方法,很有实用价值。
师:同学们找到了“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句子了吗?生:第1段“我却总不大喜欢。
”生:第5段“我不觉动了情想去看看不大喜欢的蜜蜂。
”生:第17段“我不禁一颤,多可爱的小生灵啊!”生:第17段还有一句,“蜜蜂却又多么高尚啊!”生:第1段还有一句“感情上疙疙瘩瘩的,总不怎么・39・舒服。
”生:还有19段,“梦见自己变成一只小蜜蜂。
”师:好,同学们一共从1、5、17、19段找出6句写“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
这样看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的确是本文的抒情脉络。
(再次出示字幕,显示“抒情脉络”)既然如此,让我们沿着这条脉络,也就是以“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为标准,把全文19个自然段,适当划分为几个大段好吗?该怎样划分呢?生:第一大段为第1段;第二大段为第2至第4段;第三大段为第5至17段;第四大段为第18段;第五大段为第19段。
生:第一大段我也同意为第1段,第二大段为第2至第5段,第三大段为第6至16段;第四大段为第17至第18段;第五大段为第19段。
生:第一、第二大段我同意第二位同学的意见;第三大段为第6至第17段,第四大段为第18至第19段。
师:同学们共提出三种划分意见,哪一种分法符合我们所说的“我”对蜜蜂的感情变化这一划分标准呢?这好办,只要看看这一大段中有无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语句就行了。
大家看(指板书),第一段有没有“我”对蜜蜂感情变化的句子?众生:有。
有两句。
师:那第1段为第一大段就没问题了。
第2至第4段有没有?众生:没有。
分到第5段有。
师:好,第2至第5段没问题了。
那么,下边呢?众生:第6至第17段。
第17段有两句。
第18至第19段有1句。
师:“我”对蜜感情变化的四个阶段已经清楚了。
那么,每一大段、每一阶段到底是怎样一种感情呢?能分别用四个字说出来吗?先说第一大段吧。
生:讨厌蜜蜂。
师:你从哪个句子看出我讨厌蜜蜂呢?生:从“我却总不大喜欢”看出来的。
师:“不大喜欢”就是讨厌吗?我不大喜欢唱歌,因为我的喉咙有点沙哑,但我决不讨厌唱歌,对于一些好歌曲我可爱听了。
再说,“不大喜欢”,并非不喜欢,说不定还有点“小喜欢”呢?——注意,读书也要咬文嚼字,要仔细品味作者的感情啊!生:用“不大喜欢”吧。
师:好。
这位同学真聪明,他知道概括段意尽量运用文中的词语。
(板书“不大喜欢”)那么,第二大段该怎样概括呢。
生:不觉动情。
生:想看蜜蜂。
师:把两位同学的意见综合在一起多好啊——动情想看。
(板书“动情想看”)第三大段呢?生:赞美蜜蜂。
师:好。
(板书“赞美蜜蜂”)那第四大段呢?生:变成蜜蜂。
师:作者真的退化成蜜蜂了吗?生:梦见蜜蜂。
师:仅仅是梦见了蜜蜂吗?生:梦中变蜂。
师:好。
(板书“梦中变蜂”)大家看,“我”的感情变化由“不大喜欢”,到“动情想看”,再到“赞美蜜蜂”,最后“梦中变蜂”,抒情脉络多清楚啊。
点评:研究文章分段基本上全是学生的活动,学生争先恐后发言,且各抒己见,热烈讨论,兴致很高。
老师只是略加引导、点拨而已,显得很轻松。
分段的过程和结果充分显示了“基层目标导达”的特点。
师:我们既然已经理清了本文的抒情脉络,并据此适当地进行了分段。
现在就让我们逐段加以研读,进一步仔细体味作者深厚的感情吧。
哪位同学把第一段读一下?生:(读第一段课文)师:读得好。
大家想一想,第一段有需要讨论的问题吗?生:这篇文章是赞美蜜蜂的,可是第一段为什么要写“我却总不大喜欢”、“感情上疙疙瘩瘩,总不怎么舒服”呢?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就是说,第一段写“不大喜欢”,“不怎么舒服”,这对于本文赞扬蜜蜂的感情是会增强呢?还是会减弱呢?众生:增强。
师:又是“不大喜欢”又是“不怎么舒服”,反而能增强赞美蜜蜂的感情,是怎样增强的呢?生:这是欲扬先抑的写法。
师:讲得好。
(板书“欲扬先抑”)那么,什么叫欲扬先抑,扬什么抑什么呢?生:对蜜蜂的感情本意在赞扬,但在赞扬之前先把这种感情向下压一压,就叫“先抑”。
师:欲扬先扬,扬得不更高吗?为啥一定要先抑一下呢?生:为了使文章有变化,有趣味,吸引读者。
师:讲得对,“文似看山不喜平”吗。
不过,我们问的是先“抑”为什么有利于后“扬”,回答的却是先“抑”为什么能吸引读者,这是答非所问。
谁来回答,先“抑”为什么有利于后“扬”呢?生:先“抑”后“扬”形成鲜明对比,写出了“我”的感情变化。
师:讲得真好。
先“抑”后“扬”,写出我对蜜蜂感情的巨大变化,拉大了感情变化的反差——一百八十度的大・40・转弯。
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是对蜜蜂的所见所闻感动了“我”,“我”受感动的过程就是赞美蜜蜂的过程,也是读者跟着“我”一起被感动的过程。
这样来赞扬蜜蜂多么有力啊。
这正是欲“扬”先“抑”的好处。
——研究文章的写法,不能只死记“欲扬先抑”四个字,一定要理解并能说出来为什么要欲扬先抑,这种写法好在何处。
不过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欲扬先抑”是就全文而言的,即文章开头先“抑”,到后边再“扬”。
可是,我们读文章总是一段一段来读的。
当我们读了第一段,尚未读后边各段的时候,你对蜜蜂的感情是怎样的呢?是觉得蜜蜂可恼可厌呢?还是可敬可爱呢?众生:可恼可厌。
师:可是,同学们,老师我和大家的感受却完全不一样啊,我读了第一段就觉得蜜蜂可敬可爱。
谁知道老师是从哪个句子读出这种感情的吗?生:“大人告诉我,蜜蜂轻易不蜇人,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一蜇,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从这个句子感到蜜蜂可敬可爱的。
师:这个句子找得好。
你能说说,从这个句子来看,蜜蜂是怎样可敬可爱吗?生:蜜蜂不愿伤害别人,但也不能忍受别人伤害。
师:对呀,“蜜蜂轻易不蜇人”,人不犯我——众生:我不犯人。
师:蜜蜂是善良的,与人友好相处的。
和平共处不是今天世界发展的大趋势吗,不是当今的世界潮流吗,大家看,蜜蜂做得多好啊。
可是“准是误以为你要伤害它,才蜇”,人若犯我——众生:我必犯人。
师:对呀,蜜蜂又是勇敢的,不容侵犯的。
决不因为自己的形体弱小就忍受超级大体者的侵略。
为了反抗侵略“它自己就耗尽了生命,也活不久了。
”为了维护自己的尊严,牺牲性命,也——众生:在所不惜。
师:是啊,小蜜蜂宁愿尊严地死,不愿——众生:屈辱地生。
师:大家说,小蜜蜂可敬不可敬?可爱不可爱?众生:可敬!可爱!师;第一段中,除了这个句子外,还有哪个句子也让我们觉得蜜蜂可敬可爱呢?生:还有“小时候有一回上树掐海棠花,不想叫蜜蜂蜇了一下,痛得我差点儿跌下来”。
师:这个句子为什么使你觉得蜜蜂可爱呢?生:因为蜜蜂蜇“我”是为了勇敢的自卫。
师:对。
大家再想一想,年幼顽皮的“我”,上树掐海棠花,这是什么行为?众生:破坏行为。
师:是啊,破坏自然景观,破坏我们美好的居住环境,对这种破坏行为该不该给予惩罚,蜇他一下亏不亏?众生:该惩罚,不亏。
师:这种惩罚将起到什么作用呢?生:保护了自然环境。
师:对年幼的“我”呢,是伤害还是保护?生:伤害。
师:是伤害吗?再仔细想一想。
生:是保护。
师:为什么?生:如果不蜇他,他上树成瘾,天天上树,不定那一次从树上摔下来,不把腿跌坏吗?这一惩罚。
“我”不敢上树了,不就安全了吗?师:讲得好。
小蜜蜂惩罚“我”,一保护自然景观,二保护了“我”的安全,自己呢,却为此献出了小小的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