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与孙应鳌家世
内容提要:新发现的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未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可补正史之不足。
从孙氏迁黔始祖孙华落籍清平至孙应鳌之子止,已历九世。
从武弁入文儒的家世,对孙应鳌青少年时期思想性格的形成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关键词:族谱孙应鳌家世
中图分类号:K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750(2007)04—54—6
孙应鳌,字山甫,号淮海,贵州清平(今凯里市炉山镇)人,生于明嘉靖六年(1527),卒于万历十二年(1584),是中国著名哲学家王阳明的再传弟子,是晚明黔中王门心学大师,是贵州建省以来最著名的思想家和最有影响的哲学家,“海内群以名臣大儒推之”,“为贵州开省以来人物冠”。
嘉靖二十四年(1545)王阳明弟子徐樾任贵州提学副使,见孙应鳌而大奇之,孙应鳌遂以徐樾为师。
次年举乡试第一。
嘉靖三十二年(1553)中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给事中。
以后先后任江西按察司佥事、陕西提学副使、四川右参政。
隆庆元年(1567)以佥都御史,巡抚郧阳(今湖北郧县),三年(1569)遭谤,遂辞官归里。
万历初年(1573)起任原官,次年升大理寺卿。
其后任户部右侍郎、礼部右侍郎,充经筵讲官,掌国子监祭洒,起刑部右侍郎,直至晋南京工部尚书。
卒后赐祭葬,赠太子太保,谥文恭,学者称之为淮海先生。
孙应鳌是明朝中晚期著名的思想家,可《明史》中竟没有为这位明代贵州心学大师立传,至于其家世,更无从考查。
近人李独清在《孙应鳌年谱》序言中说:“惜传业无人,身没之后,著作湮晦,行迹百不存一,清廷纂修《明史》,遂不为立传,《明儒学案》亦漏载之。
”莫友芝在《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中也说:“惜传业无人,当时行迹百不存一,本朝修《明史》,遂不为立传。
”刘汉忠先生曾考证《明史》之所以无《孙应鳌传》,并非出于其史事材料缺略之故,而是由于《明史》纂修过程中被删掉之故。
其先《明史》最早的蓝本为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万斯同审定的《明史稿》416卷,其中318卷中的《诸臣传》中有《孙应鳌传》,康熙五十三年(1714)及雍正元年(1723)《明史》总载王鸿绪根据万氏审订的《明史稿》而删改成《明史稿》310卷进呈清廷,《孙应鳌传》在王氏进呈稿本中被删掉。
清雍正年间由大学士张廷玉领衔据此编修的今本《明史》,自然便缺失《孙应鳌传》了。
故莫友芝之弟莫祥芝在《孙文恭公遗书叙录》中为之三惜焉:“公以词臣洊践卿贰,外历参政、巡抚,镌巨珰,论革除,清国学,政事赫一时,而《明史》无传,此可为公惜者一也。
心受阳明、心斋之学于徐樾,与罗洪先、汝芳、蒋信、胡直、赵贞吉、耿定向、定理相切蒯,发挥良知,张望眇悟,而《学案》不载其姓字,此可为惜者又一也。
公之著述见于史志者五种,其见录于《四库》者仅三种。
今三种中,只存《易谈》四卷,而《四书近语》六卷,赖王先生震来刊传之。
其《学孔精舍汇稿》十六卷,久巳散佚。
咸丰甲寅,家兄得写本诗稿六卷于麻哈艾述之,疑即《汇稿》末数卷,甚慨文恭文在诗右,传录无人,而遽散亡;嗣又得《教秦绪言》、《幽心瑶草》两种,其他则皆缺,如此更可为
公惜者一也。
”因此,有关孙应鳌生平事迹的记载,只见载于明人郭子章的《尚书文恭孙应鳌传》、邱禾实的《孙文恭先生传》、清人莫友芝的《黔诗纪略·文恭孙淮海先生应鳌传》、近人李独清的《孙应鳌年谱》中。
至于孙应鳌的家世,仅李独清《孙应鳌年谱》中略有涉猎,然多语焉不详。
今笔者从贵州凯里搜集到孙应鳌后人自行编印的末刊本《‘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以下简称《族谱》),可补正史之不足。
此谱虽是清平孙氏一族之文献,但却较为详细地记载了孙应鳌的家世,其中虽有许多错讹,但内容大体上是可信的,孙应鳌的家世构成了孙应鳌青少年时期的生活环境,对他的思想性格影响是比较大的,鉴于目前学术界对孙应鳌的家世多不甚了解,因此,结合《族谱》对孙应鳌的家世作一考述,应该说是有意义的。
《族谱》有图片11幅:第1幅为孙鸿祖(1931-)、孙润林(1936-)、孙鸿翔(1941-)、孙鸿柏(1944-)四人主持参与第七次修谱的合影。
第2幅为明袭授游击将军、五世祖孙礼之墓。
第3幅为明诰授奉直大夫以幼孙裒故晋封资政大夫、七世祖孙汉(应为“瀚”,《族谱》误,下同)之墓。
第4幅为明诰授资政大夫九世祖孙裒之墓。
第5幅为明诰授光禄大夫、予谥文恭十世祖孙应鳌之墓。
第6幅为明敕授征仕郎十世祖孙应驹之墓。
第7幅为清诰授奉政大夫十五世祖孙禄之墓。
第8幅为十九世祖孙培秀之墓。
第9幅为十九世祖孙培元(号青山)之墓。
第10幅为二十世祖孙锡兰(号瑞芝)之墓。
第11幅为二十世祖孙锡畴(号陈九)之墓。
据《族谱》记载,创修《族谱》为明成化元年(1465),由七世祖孙相主持。
第二次修谱为明崇祯元年(1628),由十世祖孙对主持。
孙对,号心海,明万历三十七年(1609)举人,授淝乡教谕,
迁北直大成县知县,明敕授文林郎。
第三次修谱为清乾隆四年(1739),由十四世祖孙塾冕主持。
孙塾冕,字元章,清例赠修职郎,恩授儒林郎。
第四次修谱为清乾隆五十七年(1792),由十五世祖孙禄主持。
孙禄,字子长,号龙严,乾隆二十一年(1756)进士,官礼部祭司郎中。
第五次修谱为道光二十二年(1842),由十六世祖孙泽健主持。
孙泽健,字象乾,号静轩,清例赠修职郎。
第六次修谱为清光绪二十年(1894),由十九世祖孙培秀主持,二十世祖孙锡兰、孙锡畴参与。
孙培秀,字绍淮,号俊夫。
第七次修谱为2001年,由二十一世祖孙鸿祖、孙润林、孙鸿祥、孙鸿柏四人主持参与,2002年完成《族谱》编印。
《族谱》序言及相关文本有21篇:(1)《锡畴重修宗谱序》,(2)《培秀重修宗谱序》,(3)《培秀廪复祠基序》,(4)《培秀监修祠堂序》,(5)《培元监修祠堂序》,(6)《静轩公续修宗谱序》,(7)《龙严公续修宗谱序》,(8)《元章公重修宗谱序》,(9)《心海公重修宗谱序》,(10)《天衢公朝祖会金序》,(11)《相公创修宗谱序》,(12)《祭文恭公仪注》,(13)《祭文恭公祝文》,(14)《文恭祠对联》,(15)《文恭祠匾额》,(16)《祭家庙仪注》,(17)《祭家庙祝文》,(18)《锡畴重修宗谱凡例》,(19)《龙严公重修宗谱凡例》,(20)《续修族谱前言》,(21)《建议》等。
《族谱》瓜藤图共19幅:(1)《维扬皋邑孙氏鼻祖宋尚书孙道夫之后瓜藤图》,(2)《清平华祖分房图》,(3)《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一)》,(4)《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二)炉山》,(5)《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三)高坪庄》,(6)《重公长子衣公房图(四)麻江》,(7)《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一)孙家寨》,(8)《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二)孙家寨》,(9)《重公次子衮公房图(三)孙家寨》,(10)《重公三子四子五子房
图》,(11)《重公六子房图(一)》,(12)《重公六子房图(二)上堡》,(13)《重公六子房图(三)老北门、白岩山》,(14)《重公六子房图(四)老鸦山》,(15)《重公七子房图》,(16)《汉(应为“瀚”)公三子介公房图:湾水》,(17)《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一)葛洞》,(18)《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二)葛洞》,(19)《汉(应为“瀚”)公四子合公房图(三)葛洞、高坡田、陡坡》。
在19幅瓜藤图中,《维扬皋邑孙氏鼻祖宋尚书孙道夫之后瓜藤图》、《清平华祖分房图》、《重公长子衣公房图(一)》展示了孙应鳌及相邻各代的传承关系。
为了方便起见,现将三图合并简化为(见文后附图)。
从《族谱》的总目录及全书结构看,《族谱》正文包括《老谱上部》、《老谱下部》、《第二十世祖》、《第二十一世祖》、《第二十二世祖》、《第二十三世祖》、《第二十四世祖》、《第二十五世祖》、《第二十六世祖》九个部分,这九个部分构成《族谱》的主体。
以“八三公”为一世祖,止于生于2000年9月23日的孙学能为第二十六代子孙。
其中《老谱上部》载一世祖至十二世祖,《老谱下部》载十三世祖至十九世祖。
孙应鳌则位于《老谱上部》中。
孙应鳌,祖籍江苏如皋,其入黔始祖华,以南京神策卫千户于明洪武二十五年来贵州任龙里卫总旗,明永乐年间升为副千户,驻清平,其后遂在清平落籍。
清平,位于今凯里市西北35公里,北至黄平重安镇20公里,西至福泉马场坪37公里,今镇区有面积19平方公里。
境内丘冈叠起,溪河环流,在历史上是黔东南的一个军事城堡和政治中心,为黔东南文化的首善之区。
这里自古以来为苗族等少数民族聚居区域,春秋属南蛮牂舸国,战国属夜郎且兰国,秦汉属且兰县、隋属宾化县,唐属宾化、新兴二县,宋为绍庆府下羁縻州,元为
麻峡县和播州所辖。
自明初始清平即为黔东南重镇,明洪武五年(1372),置清平堡,隶平越卫(今福泉市),旋裁。
十三年(1380)设清平驿。
十四年(1381)重置清平堡。
二十二年(1389)升为清平长官司。
二十三年(1390)置清平卫,隶贵州都司。
卫城指挥使,下设守备1名、卫千总1名、把总2名、外委3名、千户6名,兵制156名。
弘治七年(1494)设清平县,与卫同城,隶都匀府,上隶贵州布政使司。
民国二年(1913),因原名与山东同,改清平县为炉山县,以境内香炉山起名。
民国二十一年(1932)设炉山镇。
据《族谱》记载,孙应鳌先祖多有功朝廷,授有军功,自其曾祖孙瀚始,皆以儒学科第传家,为入黔始祖孙华为孙氏四世祖。
一世祖孙八三,字庠,号教先,原系姑苏人,其远祖为北宋尚书孙道夫,其后历鼎臣公、时用公、云从公、大馥公四世而至八三公。
宋理宗宝庆间(1225—1227),以明经举乡贡,教授海陵,遂卜江苏如皋之南古燕庄而家焉。
生于宋宝祐甲寅年(1254),殁于元至元戊寅年(1340),享年87岁。
《族谱》载其生于宝庆千(疑为“甲”)子年,恐误,因以87岁逆推之为宝事占二年(甲寅),而非宝庆年,宝庆乃其中举之年。
妣孺人王氏,有一子名九三。
二世祖孙九三,字定受,号德辅,幼习儒业,以孝行上闻,元帝征不应召,杜门著书,日聚生徒讲学不辍,为元之隐士。
生于宋咸淳壬申年(1272),殁于元至元丙申年(1356),享年85岁。
《族谱》载其生于宋咸渲壬午年,殁于元元统丙午年,恐误。
宋并无咸渲年号,恐系“咸淳”之误,元元统亦无丙午年。
妣孺人钱氏。
有五子:福一、贤五、正六、贵六、贵十,皆为孙氏三世祖。
福一,号元正,明太祖时讨张士诚有功升虎贲卫,调征酉定
阵亡,明诰授昭信校尉。
生于元大德癸卯年(1303),阵亡于明洪武庚戌年(1370)。
妣安人氏。
乏嗣,以季弟正六之次子孙华为嗣。
贤五,有一子名富二。
正六,号端甫,生于元大德乙巳年(1305),殁于明洪武已巳年(1389),享年85岁。
《族谱》载其殁于明洪熙年,恐误。
妣黄氏。
生四子:荣一、华(嗣继福一)、安六、安十二。
贵六,任明陕西西安卫指挥佥事,明诰授武德将军。
贵十,任明云南鹤庆卫指挥佥事,明诰授武德将军。
四世祖孙华,为入黔始祖。
弓马娴熟,屡战有功。
明洪武间,升授南京神策卫副千户,调贵州清平卫中左所副千户。
世袭其职,遂家于此。
生于元至元丁丑年(1337),殁于明永乐丁亥年(1407),享年71岁。
《族谱》载其生于元元统丁丑年,恐误,元元统无丁丑年。
明诰授游击将军。
妣宜人氏。
《族谱》又谓孙华,名“华四”,恐误。
根据李独清先生的考证,孙氏入黔始迁祖讳华,而非华四。
所引明万历人邱禾实《循陔园集·孙文恭先生传》云:“先世祖曰华,以从龙功,授神策卫千户。
……永乐中,调清平,传其子礼,礼传钦,屡官万户。
”《清平县志》亦云:“孙华,如皋人。
洪武二十五年,调龙里卫总旗,寻升副千户,调清平。
”自孙华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任职贵州清平后,其子孙世代留居清平,并繁衍为较大的家族,至今已有600余年,共23代子孙。
孙应鳌《述祖德》诗云:“怀我上胄裔,雉皋繁干枝。
皇朝开天地,从龙兴义师。
功成裂爵土,世禄清平陲。
”
孙华生子三:礼、贵、美。
故三子同为孙氏五世祖和入黔二世祖。
孙礼,生于洪武已未年(1379),殁于正统癸亥年(1443),袭
授游击将军,享年65岁。
葬清平城南教场坝。
妣宜人氏。
生子三:钦、铎、锐。
三子同为孙氏六世祖和入黔三世祖,
孙钦,屡战有功,因征香炉山,晋指挥佥事,诰授武德将军。
妣宜人氏。
生子二:源、演。
李独清先生《孙应鳌年谱》卷一谓孙氏入黔世祖云:始迁祖华,二世祖礼,三世祖钦,孙应鳌高祖铎。
如此,孙铎,应为钦之子而非钦之弟。
此说恐误,盖因李独清先生未得寓目《清平孙文恭公祠族谱》之故。
孙铎实乃孙钦之弟,而非孙钦之子。
依据《族谱》所载孙氏第七世孙相于明成化乙酉年作《相公创修孙氏家谱摘要序》云:“八三公以逮不肖凡七世矣。
道夫公以前渊源甚远,而名断字乏,余不能起九原之祖一一而问之,仅就其见闻之确者,汇东西及分清平者,修集共成一帙,欲拜之当代名公,浮誉溢美,转生影响之弊,故敢以俚句铨次始末,使后之观览者,信其可据云尔。
”据此,则《孙氏族谱》之缘起最迟当为明成化乙酉年(1465),早在孙应鳌之前即有一至七世祖的族谱线索。
孙相为孙氏之七世祖,又是明成化间人,所作《孙氏家谱》所言必多可据。
此外,依孙氏《族谱》所载的《瓜藤图》,孙礼之三子钦、铎、锐皆金字旁辈,铎之四子济、瀚、藻、洁,皆水字旁辈,盖孙氏之祖用金、水、木、火、土五行相生之意取字派,以之取名不得相乱。
故此今依孙氏《族谱》之排序(见前《孙应鳌世系简表》),以孙铎为孙钦之弟,同为孙氏入黔之三世祖。
高祖孙铎,号克振,精通黄老之术,明诰赠朝议大夫,赐封通议大夫。
生子四:瀚、济、藻、洁。
曾祖孙瀚,字宗渊,成化丁酉(1477)举人,官桂林府同知。
明诰授奉直大夫,后晋封资政大夫。
妣王恭人。
孙应鳌《述祖德》
诗云:“三传奋大祖,业儒崇圣规。
褒然举上第,政教扬当时。
郡丞入桂林,挂冠不可追。
高风动宥府,肃袵任赞伟奇。
”可见入黔孙氏家族,至孙瀚始由武弁入文儒,成为书香门第。
享年78岁,墓在清平城南较场坝。
生四子:重、厚、介、合。
祖父孙重,字威卿,号小山,正德庚午(1510)举人,授眉州学正,知绵竹县。
罢繁苛,除蠹梗,性耿直,不苟为顺承,改学博,迁云南左卫经历,乞骸骨归隐,以子裒官赠陕西道监察御史。
诰封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大夫。
享年71岁。
御史张岳铭其墓,墓在清平城南较场坝。
妣宋氏。
生子七:衣、衮、卞、雍、襄、褒、裒。
父孙衣,字宜之,别号南明山人。
生于弘治甲子年(1504),嘉靖辛卯(1531)举人,典教犍为,寻知云南保山县,后升云南府同知。
以丁父忧归,遂不复仕,焚牒自隐,专治易学,名重乡里。
后以子应鳌贵,赠都察院左·副都御史。
万历十七年(1589)卒,享年86岁。
邱禾实《循阶园集·孙文恭先生传》载,有别子曰铎,生瀚,瀚生重,重生衣,衣乃生先生。
自衣以前,三世皆以孝廉起家,至郡丞守令。
衣后以先生贵,封中宪大夫。
孙应鳌自幼受其父的教导培养,孙衣的人品学问,对孙应鳌个性的形成和学识的成长起了直接的作用。
嘉靖四十三年癸亥(1563),孙衣60岁,夫人司氏59岁,孙应鳌乞语遥祝之。
孙应鳌《督学文集》卷四《合寿遥祝乞语》云:“家大夫名衣,别号南明山人……既服阕,诸戚党向大夫劝驾。
大夫曰:‘吾少负报主心,已乃周旋郡邑间,不得展所蕴。
今儿鳌且在仕路,代吾报主,发吾未展之蕴,幸有托,吾何为复出?’遂焚牒自隐,筑舍之右为学易斋,藏图书;筑舍之西隅为南明精舍,植卉木,日盘桓其中,不接一贵势。
时约二三
宦游之罢归者,相为赓酬。
居常急人之难,以孝友重于乡闾,不谈人短长,好览究今古,时时以谦厚道训族姓。
”孙应鳌《述祖德》诗云:“吾父缵前服,文彩光陆离。
讲幄横六经,弦诵环犍为。
百里歌神君,尽化哀牢夷。
总管佐滇云,岂复恤所私。
例满罢谒选,焚牒甘自颐。
荣华亦健羡,清约信足持。
乡里悬雅躅,祚阀崇厚基。
遂令高大积,允及菲薄儿。
”
孙应鳌之母司氏,临淮人,为训导司恕斋公之长女,明初功臣六安侯王志之后裔,及笄归先生父衣,称贤母。
享年77岁。
生子五:应鳌、应豸、应玉、应驹、应祥,生女一,适于本邑贡士李大状。
孙应鳌《督学文集·合寿遥祝乞语》云:“家宜人为训导司恕斋公之长女,国初功臣六安侯王志之女裔。
其笄而归大夫,孝以承舅姑,咸各得其欢心。
和族里,内外无闲言。
御奴仆,济以严厚。
居不苟笑,行无惰容,总家务,昧爽而兴,丙夜始寝。
节约其用舍,诸耕织皆自筹理。
人或谏以太劳,辄答曰:‘吾夫官十余年,能守清白,田舍无增其旧什之一二。
吾儿官又益贫,即吾不劳不俭,家业堕矣。
’于是人人叹服,称为贤母。
有乞济者,随力以赒,不为勉强。
仲儿豸既丧已,乃侧室柳氏生有子(三人:应玉、应驹、应祥一引者注),宜人爱护不啻己出,是宜人之行也。
”孙应鳌的祖辈历代当官,以旺族称姓,但到了孙应鳌青少年时代,正是其父孙衣从云南去官归隐之际,家境并不十分充裕。
因而其母司氏的“昧爽而兴,丙夜始寝”的辛苦劳作,“节约其用舍,诸耕织皆自筹理”的勤俭持家的精神,对孙应鳌不能不产生较为良好的影响。
孙应鳌叔父共有6人,而李独清《年谱》却说仅5人,可考见者仅3人,盖因未见孙氏《族谱》之故。
今依《族谱》补之。
孙衮,字补之,号南原,岁贡,官云南顺宁府训导,迁郧西令。
居官节俭,居乡谨饬。
孙应鳌《督学文集》卷四有《祭叔父南原先生文》云:“叔久幽密戒惧,不愧屋漏,可谓居官身有道;孝亲敬长,友爱宗党,可谓处家有礼,官十余年,萧条淡泊,无一长物,可谓不负于君,不负士民,力崇古道,厌薄轻靡,可谓邦之典型,后之模范,位不在大,寿不在高,生顺没宁,是曰无忝。
”诰授奉政大夫。
生子二:应麒、应阳。
孙卞,号南野,诰封奉政大夫。
生子四:应鹏、应麒、应凤、应凰。
孙雍,号南冈,生子三:应骥、应鸿、应鹍。
孙襄,号南皋,生子三:应鹄、应雕、应鹒。
孙褒,号法齐,嘉靖庚子(1540)举人,授湖广衡山知县,升江西建昌府通判。
诰授奉直大夫,生子三:应鹗、应图、应雁。
孙裒,字益之,号虑吾。
嘉靖癸卯(1543)举人,丁未(1547)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
先后官陕西道监察御史、汝宁推官、云南户部副郎等,张居正《答中丞孙淮海书》中曾提及“归见令叔虑吾”,即此人。
应鳌有诗《思虑吾先叔》怀之。
享年47岁。
葬清平城南教场坝。
诰授资政大夫。
生子二:应槐、应桂。
现存孙应鳌诗文中,均未见述及妻与子之情状,李独清先生《年谱》考之无果。
今据《族谱》补之。
据孙氏《族谱》载,孙应鳌元配夫人李氏乏嗣,享年80岁,回葬如皋。
继立嗣(另外选定同宗辈分相当的近亲为嗣子)三子:善述、善继、善行。
孙善述生子一,名守谟,回如皋河东。
孙善继,回如皋河西。
孙善行,留清平,卒葬父茔左侧,生子一,名克顺,早殁无传。
另孙应鳌侧室鲍氏生女二,一适于生员冯起英,二适于廪生王志。
从以上孙应鳌家世的考察中,可以看到孙应鳌家世是从武将世家而到书香门第。
孙氏《族谱》亦云:“始以武功世传,继以文教世业,故自七世见一祖肇科以至十五世。
”即从一世八三公至六世孙铎,多以武行授官,至七世孙应鳌的曾祖孙瀚始,即肇科举,研习儒业,成为书香仕宦人家,祖父孙重、父亲孙衣,皆是科举入仕,故孙应鳌出身于三代儒学科举家庭,为其入黔始祖孙华定居贵州的第八代子孙。
孙应鳌的家学渊源和家世风格,无疑熏陶和培育了孙应鳌,对他思想性格的形成自然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和影响。
孙应鳌自幼便生活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熟读经史,学贯古今,以至于尔后成为了一代大儒和黔中王门心学大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