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合集下载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 数数: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2. 认识数字5: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3. 比较大小:能够比较5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多、少和一样多。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使学生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操作能力和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数字卡片、磁性小白板、磁性数字卡片。

2. 学具:牛奶瓶图片、计数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个有趣的牧场场景,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 新课内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比较等活动,学习数数、认识数字5、比较大小。

3. 巩固练习:通过PPT展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让学生判断并用数字表示。

4. 小结: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数、认识数字5、比较大小的重要性。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 数数:能够正确地数出5以内的物体数量。

- 认识数字5:理解数字5的含义,能够用数字5表示物体的数量。

- 比较大小:能够比较5以内数字的大小,理解多、少和一样多。

七、作业设计1. 完成练习册相关练习。

2. 家长协助孩子观察家里的物品,数一数并记录下来。

八、课后反思1. 教师应及时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教师应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探索数学世界的欲望。

3. 教师应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7.3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7.3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7.3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年级上册数学的第七章第三节内容——《有几瓶牛奶》。

一、教学内容我们使用的教材是《数学一年级上册》,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集中在第七章第三节。

这一节主要讲述如何通过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以解答“有几瓶牛奶”这样的问题。

我们会通过实际操作,理解并掌握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二、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数数的方法,理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的概念,并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同学们掌握数数的方法,以及理解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难点则是如何将实际问题与数学知识相结合,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为了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课程内容,我准备了一些牛奶瓶的模型,以及一些练习题。

同学们需要准备的是一支笔和一张纸,用来记录答案和解题过程。

五、教学过程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主要包括数数的方法,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以及解答的综合步骤。

我会用简洁明了的方式,将所学知识展示在黑板上,方便同学们理解和记忆。

七、作业设计作业主要包括两道题目。

第一道题目是数数练习,要求同学们数出给定的牛奶瓶的数量。

第二道题目是一个综合应用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所学的加法和减法知识,计算出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会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看看同学们是否掌握了数数的方法,以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

同时,我也会思考如何将所学知识拓展到更广泛的领域,让同学们能够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

这就是我对《有几瓶牛奶》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

我相信,通过实际操作和练习,同学们一定能够掌握所学知识,并能够灵活运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上述的教学设计中,有几个重要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我通过实际操作来展示如何通过数数来确定牛奶瓶的数量。

这个环节是我教学设计中的重点,因为我认为实践是学习的基础。

通过实际操作,同学们可以更直观地理解数数的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情境相结合。

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说课稿

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说课稿

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说课稿一、说教材《有几瓶牛奶》是小学一年级上册数学第二单元《比较》中的内容。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帮助学生建立“多于”、“少于”的概念,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二、说学情一年级的学生刚刚开始接触小学数学,他们的思维正处于直观思维阶段,对具体形象的事物更容易理解和接受。

因此,在教学中,我将以生动有趣的活动和实物为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学会比较两组物体的数量多少。

(2)让学生掌握“多于”、“少于”的概念,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1)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合作交流能力。

(2)引导学生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积极参与、主动探究的精神。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多于”、“少于”的概念,并能用这些词汇描述两组物体的数量关系。

2.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发现两组物体数量的多少,并运用数学思维解决问题。

五、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师:同学们,我们一起来玩一个游戏,叫做“猜猜有几瓶牛奶”。

(出示两瓶牛奶)(2)师:你们猜猜看,这两瓶牛奶,哪一瓶多,哪一瓶少呢?(3)师:那我们一起来数一数,看看哪瓶牛奶多,哪瓶牛奶少。

2.探索新知(1)师:现在,我把这两瓶牛奶分别放在两个盒子里,请你们观察一下,哪个盒子里的牛奶多,哪个盒子里的牛奶少?(2)师:请你们用手势表示一下,哪个盒子里的牛奶多,哪个盒子里的牛奶少?(3)师:谁能用“多于”、“少于”这两个词来描述一下这两个盒子里的牛奶数量关系呢?(4)师:很好,我们再来玩一个游戏。

这次我准备了三瓶牛奶,分别放在三个盒子里,请你们用刚才的方法,来判断这三个盒子里的牛奶数量关系。

3.巩固练习(1)师:现在,请你们拿出自己的学具,每个人准备三瓶牛奶,分别放在三个盒子里,然后用“多于”、“少于”这两个词来描述一下你们盒子里的牛奶数量关系。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數學教案設計教案名称:《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实际操作,理解数量的概念。

2. 学生能运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教学对象:小学一年级学生教学时间:一课时(40分钟)教学步骤: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以故事形式引入课题:“今天小明去超市买牛奶,他买了三瓶。

回到家后,他又发现冰箱里还有两瓶牛奶。

现在小明有多少瓶牛奶呢?”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

二、讲授新知(20分钟)1. 教师解释“加法”的概念,并在黑板上写下算式“3+2=?”,然后引导学生思考答案。

2. 教师请几位学生上台进行实物操作,例如用积木或者瓶子来模拟牛奶,让他们通过实物操作来理解和解答这个问题。

3. 教师再次强调“加法”的概念,并讲解其符号和读法。

三、实践操作(10分钟)1. 教师布置课堂活动:每位同学找一个搭档,一人出题,一人作答,题目是关于加法的简单算式,如“2+3=?”、“4+1=?”等。

2. 教师巡视课堂,对学生的操作进行指导和纠正。

四、总结巩固(5分钟)1. 教师请几位学生分享他们的学习心得,以及他们在活动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加法的意义和使用方法。

五、作业布置(5分钟)让学生回家后找出生活中可以应用到加法的例子,并尝试计算。

教学反思: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概念,通过实际操作和互动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观察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思维。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作为一位无私奉献的人民教师,通常需要用到教案来辅助教学,教案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有着重要的地位。

那么什么样的教案才是好的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一年级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1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北师大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20以内进位加法》的第一课时“有几瓶牛奶”。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初步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几的进位加法。

2、能力目标: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3、情感目标:让学生经历自己提出问题,自己解决问题这一过程,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获得成功解决数学问题的喜悦,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挂图。

学具准备:每人20根小棒、算式卡片、数字牌。

设计思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数学)的编写特点是以学生活动为主线进行安排,关注学生数学学习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设计和实施教学时,应充分注意并恰当把握教材的这些特点,在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中实现三维目标的有机统一、协调发展。

为此,本设计力求突出以下几点:1、创设情境,突出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通过创设学生熟悉的具体生活情境,让学生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加法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2、运用直观手段,让学生在“做数学”中体验数学,培养学生数学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本设计力求改变以单纯被动接受方式为主要特征的传统的数学学习方式,重视对学生主动获取知识能力的培养。

教学过程:一、游戏铺垫。

凑十“对口令”游戏。

师:看!谁来啦?齐天大圣孙悟空想和大家一起做游戏呢!指定学生戴上孙悟空头饰:孙悟空说一个数,你们也说一个数,这两个数合起来是10。

(策略建议:游戏活动,为学习新知识做了铺垫,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理解物体的数量,能够数出物体的数量并说出总数。

2. 培养学生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数能力。

3. 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和表达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学习数数的方法,能够数出物体的数量。

2. 学习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如“一瓶牛奶”、“两瓶牛奶”等。

3. 学习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能够说出“一瓶牛奶比两瓶牛奶少”等。

三、教学重点:1. 学会数数的方法,能够数出物体的数量。

2. 学会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会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四、教学难点:1. 数的顺序和数的连续性。

2. 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3. 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五、教学准备:1. 准备一些牛奶瓶子作为教具,用来让学生观察和操作。

2. 准备一些数数卡片,用来让学生练习数数。

3. 准备一些比较卡片,用来让学生练习比较物体数量的多少。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出示一些牛奶瓶子,引导学生观察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 新课导入: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数数的方法,讲解数的顺序和连续性。

3. 课堂活动:学生分组进行数数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巩固练习:学生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如“一瓶牛奶”、“两瓶牛奶”等。

5. 课堂小结:教师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数的顺序和连续性,以及用数词表示物体的数量。

七、课后作业:1. 学生回家后,数一数家里的牛奶瓶子,并用数词表示数量。

2. 家长签字确认,加强家校合作。

八、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课堂中的优点和不足,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九、评价建议: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程度、回答问题的情况等,给予相应的评价。

2. 课后作业: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家长反馈:加强与家长的沟通,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给予合适的建议。

十、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思考:牛奶瓶子除了用来数数,还可以用来做什么?2. 学生展示:邀请学生分享自己用牛奶瓶子做的手工艺品或其他创意用途。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进一步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

本节课通过让学生数牛奶瓶子的数量,自主探究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数数的基本技能,对10以内的数字有一定的认识。

但他们在进行加减运算时,可能还不太熟悉运算的规则和方法。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耐心引导,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逐步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基本概念。

2.培养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解决简单数学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让学生掌握10以内数的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方法。

2.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法和减法之间的关系,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感受和理解加减法的计算方法。

2.游戏教学法:通过设计有趣的游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3.小组合作学习:让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准备一些牛奶瓶子的模型,用于让学生实际操作。

2.课件准备:制作课件,展示加减法的计算过程。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一些牛奶瓶子的图片,引导学生数一数瓶子的数量,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呈现一些简单的加减问题,如3+2=?,4-1=?等,让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3.操练(10分钟)教师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际操作,使用牛奶瓶子模型进行加减运算。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设计一些游戏,让学生在游戏中练习加减法。

如“捉迷藏”游戏,让学生在找出隐藏的牛奶瓶子的过程中,完成加减运算。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一些实际问题,如“如果我有一瓶牛奶,然后我喝掉了一半,我还剩下多少?”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加减法知识解决问题。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

一年级上册教案《有几瓶牛奶》教学目标:1. 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 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

2.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教学难点:1. 理解故事中的情感。

2.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故事课件或图书。

2. 牛奶瓶道具。

3. 计数器或数学卡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教室里的物品,如桌子、椅子、书本等,引导学生学会数数。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学会的数数技巧。

二、故事讲解(10分钟)1. 讲解故事《有几瓶牛奶》,引导学生理解故事内容,体会故事中的情感。

2. 引导学生关注故事中的数学元素,如牛奶瓶的数量、颜色等。

三、实践活动(10分钟)1. 学生分组,每组有一瓶牛奶,要求学生用数学卡片或计数器表示牛奶瓶的数量。

2. 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有更多的牛奶瓶,我们如何表示它们的数量呢?3. 学生互相交流,分享他们的想法和解决方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故事中的数学知识和情感体验。

2. 学生分享他们在实践活动中的收获和感受。

五、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画出故事中的牛奶瓶,并写上它们的数量。

2. 学生完成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应该能够理解故事内容,学会数数和简单的加减法,并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实践活动环节,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互相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通过作业布置,教师可以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为后续教学做好铺垫。

六、教学拓展(10分钟)1. 教师出示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用加减法计算。

例如,教师展示3瓶牛奶和2瓶牛奶的图片,问学生:“一共有几瓶牛奶?”学生回答:“一共有5瓶牛奶。

”2. 学生分组进行加减法游戏,每组有一瓶牛奶,通过增加或减少牛奶瓶来完成加减法题目。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

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教案:一年级上册数学教案7.3 有几瓶牛奶|北师大版一、教学内容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的7.3节,是《有几瓶牛奶》。

这一节主要讲述的是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们将通过一些有趣的实践活动来学习这个概念。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2. 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生能够理解和运用“有几瓶牛奶”的概念。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难点:学生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并理解“有几瓶牛奶”的概念。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瓶子模型、牛奶模型、数字卡片学具:练习册、铅笔、橡皮五、教学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学生展示一些瓶子模型,并提问:“你们看到几个瓶子?”让学生通过观察来确定瓶子的数量。

2. 讲解:我会向学生解释,通过观察和数数,我们可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会用数字卡片展示不同的数字,并让学生和我一起数数,确定卡片的数量。

3. 实践:我会给学生发放练习册,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练习册中的物体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铅笔在练习册上写下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4. 例题讲解:我会给学生展示一些牛奶模型,并提问:“有几瓶牛奶?”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牛奶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牛奶的数量。

5. 随堂练习:我会给学生发放一些练习题,让他们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

我会引导学生用数字来表示物体的数量,并检查他们的答案。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有几瓶牛奶观察数数数字七、作业设计1. 请写出你们看到的瓶子的数量。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写上相应的数字。

2. 请写出你们看到的牛奶的数量。

答案:根据学生观察的结果,写上相应的数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们能够通过观察和数数来确定物体的数量,并用数字来表示。

他们在解决“有几瓶牛奶”的问题时,能够理解和运用这个概念。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设计

《有几瓶牛奶》數學教案設計
教案设计:《有几瓶牛奶》
一、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理解并掌握加法的概念和运算方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比较、归纳等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培养他们乐于探索、善于思考的学习习惯。

二、教学内容:
1. 介绍加法的基本概念和运算规则。

2. 利用“有几瓶牛奶”的实例,进行加法的实际操作和应用。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教师可以先问学生:“如果你有两瓶牛奶,你的朋友又给你三瓶牛奶,你现在一共有多少瓶牛奶?”以此来引入加法的概念。

2. 新知讲解:教师解释加法的含义——将两个或多个数量合并在一起的过程。

然后,引导学生了解加法的运算规则:相同单位才能相加,从个位数开始加起,满十进一。

3. 实例操作:教师给出“有几瓶牛奶”的问题,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计算出牛奶的总数。

例如,如果第一排有4瓶牛奶,第二排有5瓶牛奶,那么一共有多少瓶牛奶?
4. 小组讨论:分组进行讨论,每个小组选择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利用加法来解决实际问题。

5. 教师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加法的重要性和在生活中的应用。

四、教学评价:
1. 对学生的回答和表现给予及时的反馈和鼓励。

2. 通过课堂练习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加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五、教学反思:
1.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观察学生的反应,调整教学策略。

2.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 注重知识的实际应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加法的意义和价值。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教案主题:解决数学问题《有几瓶牛奶》教案目标:学生能够利用已知条件解决数学问题,并运用逻辑思维和数学知识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培养学生运用逻辑思维解题的能力,熟练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学生能够用所学的数学知识推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黑板、粉笔、数学课本、习题册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5分钟)1.教师出示一道数学问题:“小明家里有很多瓶牛奶,小张来小明家玩,小明说:‘我家里有两个妹妹还有两个哥哥,同爸爸同妈妈养大,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你猜我家里有几瓶牛奶?’小张不解,你们能想出答案吗?”2.让学生思考问题,并不要立刻给出答案。

步骤二:呈现问题(10分钟)1.教师告诉学生根据题目的信息,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关键信息:-小明的家里有两个妹妹、两个哥哥。

-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

2.教师提示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步骤三:分组讨论(15分钟)1.把学生分为小组,每组自由讨论解决这个问题的思路,帮助分析并列出可能的答案。

2.教师引导学生思考问题中提到的相关信息,并引导学生进行逻辑推理。

3.教师可以提出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的思考,比如:“我们能否根据小明的妹妹和哥哥的数量推测牛奶瓶数?为什么?”“每人可以喝一瓶牛奶的条件对我们推理有何帮助?”4.鼓励学生积极讨论,促使他们更好地理解问题。

步骤四:小组展示与总结(15分钟)1.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进行答案展示与解释。

2.教师引导学生评价每个小组的答案,并指出解题方法和推理是否正确。

3.引导学生总结解决这个问题的过程和方法。

步骤五:拓展与应用(15分钟)1.教师可以提出其他类似的题目,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解题思路解决。

2.学生可以互相出题、交流解题思路。

步骤六:课堂总结(5分钟)1.教师对学生解题过程进行总结,强调使用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作业布置:1.布置相关习题作为课后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9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9篇)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精选9篇)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篇1在语言表述上,既要把问题论述清楚,又切忌过长,避免陈词滥调,泛泛而谈,力求言简意赅,文词准确,语言针对性强。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希望大家喜欢!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学法指导:分小组合作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检查预习) 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 (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 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二、初学新课(初步探究) 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 (5)

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7.3《有几瓶牛奶》教学设计(5)一. 教材分析《有几瓶牛奶》是北师大版一年级上册数学第7.3节的内容,主要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感知和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事物——牛奶,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运算,培养学生的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二. 学情分析一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的数数和识数,但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还不够深入。

他们在日常生活中对牛奶有较多的接触,因此对牛奶这一主题较为熟悉,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通过实际操作求解。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培养数感和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学生能够理解10以内的加减法,并能在实际操作中正确求解。

2.难点:学生对加减法运算的理解和应用。

五. 教学方法采用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学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六. 教学准备1.教具准备:牛奶瓶模型、卡片、小棒等。

2.学具准备:学生每人一套牛奶瓶模型、卡片、小棒等。

七. 教学过程导入(5分钟)教师出示一瓶牛奶,提问:“这瓶牛奶有多少毫升?”学生回答后,教师继续问:“如果再给你一瓶同样的牛奶,一共有多少毫升?”引导学生思考10以内的加法。

呈现(10分钟)教师展示PPT,呈现不同数量的牛奶瓶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每个图片中牛奶瓶的数量。

然后,教师提出问题:“如果给你两瓶这样的牛奶,你该如何计算一共有多少瓶?”学生尝试用小棒摆出答案。

操练(10分钟)学生分成小组,每组有一套牛奶瓶模型、卡片和小棒。

教师给出加法题目,学生通过实际操作,用卡片和小棒求解。

例如:教师出示3个牛奶瓶,再出示2个牛奶瓶,让学生求解一共有多少个牛奶瓶。

巩固(10分钟)教师继续出示加法题目,学生独立完成。

完成后,教师选取部分学生进行答案展示和讲解。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学会数数,能够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

2.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会数数,能够准确数出物体的数量。

难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一定见过牛奶吧,那你们知道有几瓶牛奶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有几瓶牛奶》。

2.学习新课(1)观察图片,找出牛奶瓶师: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张图片,找出牛奶瓶,并数一数有几瓶牛奶。

(2)学生动手操作,数牛奶瓶师:请同学们分组,每组发一张图片,用手指数一数牛奶瓶,把你们的答案告诉小组其他成员。

(3)汇报答案,引导讨论师:请各组汇报你们的答案,如果有不同的答案,可以互相讨论,看看哪组数得正确。

师: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发现,只要我们认真观察,用手指数数,就能准确地数出牛奶瓶的数量。

3.巩固练习(1)数一数,填一填师:请同学们拿出练习本,完成下列题目:①图片中有()瓶牛奶。

②图片中有()个苹果。

(2)课堂小结师:通过刚才的练习,我们进一步巩固了数数的方法,也学会了如何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4.拓展延伸(1)生活中的数学师:同学们,你们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问题呢?比如:家里有多少个人?桌子上有几个碗?请同学们举例说说。

(2)数学故事分享师:我给大家讲一个数学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明的数学之旅》。

希望大家能从故事中学到更多的数学知识。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有几瓶牛奶》,学会了数数,也知道了数学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希望大家能在生活中多观察,多思考,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四、作业布置1.完成课后练习第1、2题。

2.家长签字确认。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让学生观察、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学会了数数,培养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仍有个别学生注意力不集中,需要加强课堂管理。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精选7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时常要开展教案准备工作,通过教案准备可以更好地根据具体情况对教学进程做适当的必要的调整。

如何把教案做到重点突出呢?以下是店铺精心整理的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有几瓶牛奶一年级数学教案篇1教学目标1.通过解决有几瓶牛奶这一问题,让学生学会“9+几”的进位加法。

2.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的实际问题。

3.理解凑十法的思考方法,培养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

4.培养学生合作交往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理解掌握9加几的计算方法。

教学方法创设计情境、引导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小棒。

小棒.数字卡片。

一、复习。

1.24689∧∧∧∧∧1()1()1()1()1()齐答后,让学生观察:这些数被分成了几和几?指出:这种方法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学习新知识。

2.9+()=10问:9+几等于10?强调:9和1凑成10。

3.抢答:9+1+1=9+1+3=9+1+8=9+1+5=抢答后问:你们为什么能算得这么快?得出:9加1得几,10再加几就得十几,这种题目很好算。

4.怎样相加才能算得快?为什么?291小结:先算凑成10的两个数,再加第三个数,这样就能很快算出结果是多少。

这节课就要用这个方法来学习新的知识。

二、新课1.教学9+5=14(1)出示有10个格的盒子:数一数里面有几个格?能放几瓶牛奶?老师放进9瓶,盒子外面放5瓶,要求一共有多少瓶?怎样列算式?板书:9+5=(2)问:你能通过怎样移动能使我们很快算出得几吗?(一人说,老师演示)A:9加5等于几,我是通过数出来的。

B:9加5等于几,把9分成4和5,5加5等于10,10教学过程加4等于14。

C:9加5等于几,把5分成1和4,9加1等于10,10加4等于14。

(3)理清计算过程:(老师再演示一次移动过程)为什么你移动一个放在格子里呢?(因为9和1凑成10)一个从哪儿来?(把5分成1和4)此时板书成:9+5=这时可以怎样算:9加1得几?10加4得几?所以9+5等于几?不看图谁能说说计算过程?(指一两名说)全班跟着老师说。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

小学数学一年级上册《有几瓶牛奶》教案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生活情境的创设,使学生学会9+?的进位加法。

二、过程与方法使学生初步体会计算方法的多样化,并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小组合作的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9+?的进位加法。

教学难点使学生在活动中理解凑十法的意义。

教学方法故事举例法、问答法、探究法。

课前准备课件、多媒体、电脑、投影仪,使用“学乐师生”APP拍照,和同学们分享。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2.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9+5=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二、新课学习1.做一做,说一说。

“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2.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3.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随机报题。

9 + 2 = 9 + 5 =9 + 8 = 9 + 6 =9 + 9 = 4 + 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4.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

《有几瓶牛奶》(教案)2023-2024学年数学一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和操作,能够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数量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发现数学问题的能力,并能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1. 认识数字1-5,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2. 学习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习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会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数字卡片、牛奶瓶模型、PPT课件。

2. 学具:学生自带的牛奶瓶、彩色笔、纸张。

五、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出示牛奶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并说出瓶子的数量。

2. 新课导入:教师用PPT展示数字1-5,引导学生认识并理解每个数字所代表的数量。

3. 活动一:教师发放牛奶瓶模型,让学生分组进行观察,并用数字表示瓶子的数量。

4. 活动二:教师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如“我有3瓶牛奶”。

5. 巩固练习:教师出示一些物体的图片,让学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并描述出来。

6. 总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让学生明确数的概念和用数字表示物体数量的方法。

六、板书设计1. 板书《有几瓶牛奶》2. 板书内容:- 数字1-5的认识- 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七、作业设计1. 让学生回家后,观察家里的牛奶瓶,用数字表示瓶子的数量,并描述给家长听。

2. 让学生用彩色笔和纸张,画出5瓶牛奶,并用数字表示出来。

八、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中,让学生理解数的概念,并能够用数字表示物体的数量。

同时,通过让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物体的数量,培养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度,引导他们积极观察、思考和表达,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

《有几瓶牛奶》数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体验从生活中抽象数的概念的过程,感受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数数、识数的能力,以及运用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

二、教学内容1. 学习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

2. 学习用数来表示物体的数量。

3. 学习简单的加减法运算。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操作,用数来表示物体的个数和数量。

2. 教学难点:让学生能够理解加减法运算的含义,并能够运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方法1. 采用情境教学法,以生活中的牛奶瓶为载体,引导学生认识数的概念。

2. 采用直观教学法,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意义。

3. 采用游戏教学法,以趣味性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五、教学准备1. 教具:牛奶瓶模型、卡片、实物等。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文具等。

教案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出示牛奶瓶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引出数的概念。

2. 学生尝试用数来表示牛奶瓶的个数和数量。

二、新课(15分钟)1. 教师通过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数的意义。

2. 学生跟随教师学习数数、识数的方法。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数数、识数的心得。

三、练习(10分钟)1. 学生完成学生用书上的练习题。

2. 学生进行小组内的互动练习,互相检查答案。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数的概念。

2. 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五、作业布置1. 学生用书上的课后作业。

2. 学生自由发挥,创作一幅以牛奶瓶为主题的数学画。

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分析教学过程中的成功与不足,针对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以提高教学效果。

六、教学评价1. 通过课堂表现、练习完成情况、课后作业等方面,评价学生在数概念学习中的掌握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上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一年级上册数学《有几瓶牛奶》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结合具体情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探索9加几的进位加法的计算方法。

2、过程与方法借助摆小棒,拨计数器的直观操作活动,初步感知计算方法的多样性,理解“凑十”的计算策略和进位的计算道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具体的计算中,养成认真仔细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教学难点:
理解“凑十法”的思维过程。

教具准备:
CAI课件,小棒。

教法运用:
合作探究法、创设情境
学法指导:
分小组合作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检查预习)创设情境:有几瓶牛奶
星期天,笑笑家来了几位好朋友,妈妈买回2箱饮料招待他们,小客人走后,笑笑帮妈妈一起清理房间(出示挂图)。

看着箱子里的饮料,笑笑想起了一个数学问题,你能猜出她在想什么问题?(现在一共有几瓶饮料?)学生自主思考,并与同桌交流讨论让学生通过具体的情景讨论
二、初学新课
(初步探究)你准备怎样解决这个问题呢?把你的想法和小组的同学说一说,
每一组请一个同学汇报你们的想法。

根据这个问题请你能列一道算式吗?怎么列?
9+5=
你能说说9加5可以怎样算吗?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观察小结:“凑十法”就是把没有学过的9加几变成已经学过的10加几来计算。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汇报。

学生按照书上的提示活动讨论(可能出现不同的说法)
(鼓励学生说出不同的算法。

)可结合学生的回答,可以指出凑成10来算的方法叫做“凑十法”。

学生动手操作。

出示具体的情景图,让学生明确知道怎么列式,了解本节课的知识点。

更直观的认识看图列式的方法。

三、引导释疑
(合作学习)做一做,说一说。

1、“9+3=”可以怎样算,你能用小棒摆出你的算法吗?自己想好后,摆给小组同学看,并说说你的想法。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2、请学生自己摆一摆,算算“6+9=?”
观察书上的图,圈一圈并填出得数。

并问学生:虚线框是做什么的?
3、圈一圈,算一算。

请你也用圈一圈的方法,算一算练一练的第一题。

请学生汇报自己的想法,允许学生有不同的想法,拆大数或拆小数都可以。

学生在开展观察周围的活动时,可以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分清图形的过程中,说一说理由
请学生汇报,在书上圈一圈,说一说。

学生在说理由的过程中自然地体会到看图列式根据一定的标准。

初步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基本环节教师授课过程(教师活动)学生学习过程(学生活动)教学意图
四、拓展学习
(深入探究)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2=9+5=9+8=9+6=9+9=4+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分小组讨论交流,并把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同桌之间谈谈如何更快算出答案。

学生说说自己对这种题目有哪些认识。

学生能比较直观地掌握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
五、当堂检测
(学习诊断)指导完成练一练第2—5题。

1、第2题目的:在解决问题中巩固进位加法。

(实施方法:仔细看图后,所以说图意,独立完成。


2、第3题:通过登山游戏,体会到交换两个加数的位置和一样。

(实施方法:小组竞赛后核对答案,交流发现规律。


学生先自己完成书本习题,在分小组讨论各自完成的情况。

学生在讨论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六、课堂小结
(梳理归纳)巩固练习,内化新知
1、随机报题。

9+3=9+7=9+8=9+6=9+9=4+9=
选择1-2道题,学生所以说算法。

学生思考并举手回答巩固新知识
板书设计:
1、完成新概念配套练习。

2、完成书本练一练的习题。

有几瓶牛奶(9加几)
9+5= 9+3= 6+9=。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