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史资料整理 - 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
中国近代史知识点整理一、概述中国近代史始于1840年的第一次鸦片战争,终于1949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这是一个长达百年的历史时期,期间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革。
二、主要事件与时期1、第一次鸦片战争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1842年,由于英国对中国大量倾销鸦片引发的战争。
第二次鸦片战争:1856-1860年,由于英法联军侵华引发的战争。
2、洋务运动19世纪60年代至90年代,清政府推行的一场旨在自强、求富的自救运动。
3、甲午战争和戊戌变法甲午战争:1894-1895年,中日之间因朝鲜问题引发的战争。
戊戌变法:1898年,光绪皇帝推行的一场旨在改革政治、经济的变法。
4、辛亥革命1911年,由孙中山领导的推翻清朝统治的革命。
5、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1919年,因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引发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20世纪初,一场旨在倡导科学、民主的文化运动。
6、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抗日战争:1931-1945年,中国对抗日本侵略的战争。
解放战争:1945-1949年,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之间的战争。
三、重要人物1、洪秀全:太平天国运动的领袖。
2、李鸿章: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
3、孙中山:辛亥革命的领袖,中华民国的创立者。
4、鲁迅: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四、对中国近代史的总结与评价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苦难与抗争的历史。
在西方列强的侵略和压迫下,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同时,这也是一个民族觉醒和追求国家独立、民族复兴的历史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社会各阶层进行了多次尝试和探索,包括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以期找到一条适合中国的发展道路。
然而,在近代史上,中国也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政治上,国家四分五裂,长期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状态;经济上,传统的小农经济受到冲击,民族工业发展困难;文化上,传统文化受到西方文化的强烈冲击,社会价值观混乱。
八年级上册中国近代史【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1840
八年级上册
中国近代史
【鸦片战争——新中国成立】
(1840—1949)
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 任务:反帝反封建
1842年《南京条约》
①割香港岛
①中国的领土完整遭到破坏
②赔款2100万银元
①加重人民负担
③开放广、厦、福、宁、上五个通商口岸
①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沦为资本主义附庸; ②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贸易自主权 ③被迫打开国门(由闭关锁国——被迫开放)
④与英国人协定关税
①中国开始丧失关税自主权。 (最能反映英国侵略意图)——商品输出
2、主要内容
系统介绍了世界各国地理、 历史和科技发展状况
“师夷长技以制夷”
中体西用,学习西方技术(洋 务运动实践)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半殖民地是相对于完全殖民地而言的。它 是指形式上有自己政府的独立国家,实际上政 近代治中、国经社济会等是社一会个各半方殖面民都地受半到封外建国社殖会民。主下义列的 对控这制一和认奴识役不,正在确社的会是发(展形态上)是历史的沉沦; A.政它治是上指半是形封半式建殖上是民仍相地是对,封于经建完济统全上治的是和封半自建封然社建经会济而占言主的导。, B.半实封际建上是社指会保已存逐封渐建近主代义化,又资发本展主资义本经主济义、政 C.半治殖、民思地想是文指化丧等失因部素分在国不家断独发立展自壮主大权 D.形式上独立自主,实际上为帝国主义间接统治
地大物博, 能为其提供 丰富的原料; 人口众多, 是潜在的销 售市场
②鸦片走私可牟取暴利
清朝奉行的闭关锁国政策和自给自足 的经济形态顽强的遏制住了英国工业 产品的倾销。
英国商人发现,从鸦片走 私中可以谋得暴利,于是向 中国大量倾销鸦片
英国东印度公司
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史简介最好
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史简介最好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是我国自建国以来的历史阶段,它涵盖了从1949年10月1日建国至今的时间段。
这段时间内,中国经历了多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变革,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本文将就新中国的历史发展进行简单的介绍。
1.新中国的建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人民近代以来的梦想终于实现。
新中国的成立,彻底结束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实现了中国发展的历史性飞跃。
在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面临了巨大的困难和挑战,如国家贫困、减少失业、改善人民基本生活,重建社会秩序等问题,要想走出这种困局,必须采取针对性强的政策。
2.新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1950年代初期,新中国开始实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按照苏联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展开了公有制经济的建设。
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行业取得了显著成就。
周恩来、刘少奇、陈云等人提出了“抓大纲,带头人,带末鼓舞人”的方针,领导人民开始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到了六十年代初期,随着经济模式较为成熟的建立,政府开始侧重于新中国的文化和社会建设。
大力推进了文化事业、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建设。
同时,新中国逐渐加入国际间的事务,1955年5月中国共产党主席毛泽东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与各国和平共处。
3.新中国的改革开放1980年代,中国面临国内生产力水平严重不足的问题,国际竞争压力也不断加剧。
1982年,中国共产党召开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政策。
改革开放的初期,中国国有企业进行了“分拆、独立、自负盈亏”,新的经济环境为私人企业的发展和投资创造了机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逐渐融入了全球市场,市场化思想得到普及,出现了大量的中小型私营企业。
中国经济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变成了国内生产总值最大的经济体之一,也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到了21世纪后期,中国如火如荼地推动着扩大对外开放战略,加强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的经贸合作。
初中历史知识点-新中国成立
初中历史知识点: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
(1)时间:1949年10月1日下午3时
(2)地点:北京
(3)概况:北京30万军民齐集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开国大典。
毛泽东主席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并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是中国唯一合法政府。
接着升国旗,鸣礼炮。
举行盛大的阅兵式和群众游行。
(4)意义:开国大典标志着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已经取得伟大胜利,标志着中国人民受奴役受压迫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时代已经过去;
(2)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成为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
(3)中国历史从此揭开了新的篇章,开始了由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代;
(4)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也使亚非拉美人民增强了民族解放斗争的胜利信心。
·新中国成立经典例题
由深圳市市场监管局正式对快播公司进行处罚一事可以看出,我国的法制建设日趋完善,新中国的法制建设最早可追溯到( )
D
每当五星红旗冉冉升起的时候,我们的心中充满着无限的兴奋和激动,我国的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的时间是( )
D。
关于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史简介最好
关于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史简介最好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指的是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时期。
这段历史十分漫长,经历了从革命到建设,从饱受内外压力到逐渐崛起,从领袖人物的变化到经济制度的转变等一系列的重要事件和发展。
下面我们来简要介绍一下新中国的历史。
第一阶段:新中国的建立和巩固(1949-1966)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
这标志着中国经过多年的内战、民族矛盾的斗争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成功实现了中国的统一和独立。
建国初期,新中国遭受了来自美国、日本等国的各种压力和威胁,国家面临着许多困难和挑战。
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政府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来巩固新中国的政权,包括开展土地改革、整肃反动势力、改善民生等一系列的政策。
第二阶段:文化大革命到改革开放(1966-1978)在历史的进程中,文化大革命是一次重大的事件。
其实是由毛泽东发起的,而且是为了清除他视为敌对的个人、党派和政治思潮,而实行的一系列政治运动。
这种运动引起了国家混乱,造成了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的牺牲。
文化大革命使中国的科技、文化、经济等各个方面受到很大的影响,当时的中国处在一个非常动荡的时期。
1978年,改革开放的决策实行后,中国许多方面都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新的思想、政策、制度的出现也推动了整个社会的发展。
改革开放引入了市场经济、开放政策和更加自由的思想解放,从而使新中国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面貌。
第三阶段:迈向现代化和全球化(1978至今)中国日益迈向大国强盛的道路,成为了世界经济和政治的重要角色之一。
在新中国发展的过程中,科学技术也得到了非常重要的发展,中国取得了一系列的创新成果,如探月、量子通讯等等。
同时,中国领导人也采取了一系列强硬的立场来保护国家主权和利益。
在全球化的旅途中,新中国继续走在一条稳健的道路上,中国不断地与国际社会接触和交流,通过与世界各国的合作来增长网络,加强本身的实力。
总结新中国的建立以及发展历程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启示: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协调发展,尽快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
新中国成立史内容
新中国成立史内容新中国成立史,指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简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过程。
新中国的成立,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
以下是主要的成立过程和事件:1. 辛亥革命: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它在1911年爆发,推翻了清朝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
辛亥革命推翻了君主制,但中国还没有建立起一个稳定的政权。
2. 新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是20世纪初中国的一次文化思潮和社会运动。
该运动主张西化、民主、科学,呼吁革命思想和民主精神。
新文化运动推动了中国的思想解放和社会变革,为中国共产党的兴起打下了思想基础。
3. 北洋政府与国共合作:北洋政府是1912年成立的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中央政权。
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国共两党开始了一系列的合作。
1921年,中国共产党在上海成立,国共两党建立了初步的联系。
4. 五四运动:五四运动是1919年中国的一次反帝爱国运动,以反对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对中国领土主权的侵犯为主要目标。
五四运动是中国现代革命和民主化的风起,为中国共产党的发展提供了社会条件。
5. 北伐战争:北伐战争是中国国共合作推翻北洋政府,统一中国的一次战争。
1926年至1928年,中国国民党领导下的国共合作军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发动了北伐战争,推翻了北洋政府。
6. 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国共两党在南京国民政府中实现合作。
然而,不久之后,国共两党关系紧张,最终演变成著名的分裂事件。
7. 镇压反革命和土地改革: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中共中央政府开始全面镇压反革命势力,进行土地改革运动,推进社会主义革命。
这些事件和过程构成了新中国成立史的主要内容。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为中国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并在世界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史重点内容
新中国史重点内容
新中国始于1949年10月1日,这一天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
建立新中国后,国家政权从帝制向共和制转变,也标志着中国从半殖民地
国家逐步走向独立自主的社会主义国家。
以下是新中国史的重点内容。
第一阶段(1949-1956年):建国初期
新中国的建国初期是一个以重建社会经济秩序为核心的时期。
新中国
经济规模小,经济基础薄弱,加上国家财政收支极度不平衡,外交环境也
比较复杂。
实行计划经济,进行土地改革和镇压反革命斗争。
中国共产党
所倡导的民主集中制度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也被全面实行。
第二阶段(1957-1965年):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
第三阶段(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和后文革时期
第四阶段(1976-1989年):改革开放的时代
1978年以后,改革开放成为中国的主题。
这个阶段实施了土地私有化,重点发展工业和提高技术水平。
随着中国与世界各地的贸易逐渐开放,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显著增长,迅速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第五阶段(1990年至今):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加速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进一步加速了改革开放的步伐,更加注重
全球化和西方市场的发展。
中国加入了全球贸易组织,并继续探索社会主
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道路。
作为一个全球性的经济体,中国积极参与世界各
地的地缘政治问题和国际经济问题。
总的来说,新中国建立至今已有七十年历史,这七十年中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无论是从前半段的社会主义时期到后半段的改革开放,都标志着中国正以快速的速度向世界舞台上增强自己的地位。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笔记
新中国史主要内容笔记
摘要:
一、新中国史的概述
二、新中国史的主要内容
1.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
3.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
4.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
正文:
新中国史是一部描绘中华人民共和国自1949 年成立以来的历史,它是一部党领导人民为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历史,也是不断探索和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历史。
1949 年10 月1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北京宣告成立,标志着中国结束了自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一百多年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当家作了主人,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历史新纪元。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的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随后,我国在探索和实践中不断深化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发展了社会主义事业。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是新中国史的重要内容。
在党的领导下,我国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向繁荣富强的历史性跨越,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民族复兴的中国梦正在逐步实现。
总之,新中国史是一部充满奋斗、探索与成就的历史,它记录了中国人民在党的领导下,为实现民族复兴、人民幸福而努力拼搏的过程。
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
新中国诞生前后的历史资料非常丰富,以下是一些关于新中国成立前后的重要历史资料:1.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毛泽东在北京天安门广场上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2. 解放战争:解放战争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军队与国民党军队之间的一系列战争。
1945年至1949年期间,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成功地击败了国民党军队,最终取得了全国革命胜利。
3. 《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这份纲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临时宪法,为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奠定了基础。
4. 《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30日,中国政府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实施的首个土地改革法。
该法通过没收地主阶级的土地财产,将土地分配给农民,实现了土地制度的根本变革。
5.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9月2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正式确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宪政地位。
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宪法,对国家政治体制、经济制度和人民基本权利进行了规定。
6. 三大改造运动:指农村、城市和社会主义教育体育文化领域的三大改造运动,分别是农村中的土地改革运动、城市中的工业改造运动和对知识分子实施的社会主义教育运动。
这些运动在1950年代中期至1960年代初期逐步展开,推动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进程。
7. 《大跃进》运动:1958年至1961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发起了一场大规模的经济和社会改革运动,称为《大跃进》。
这场运动的目标是快速发展中国的农业、工业和科技,但结果却导致了严重的经济困难和人道主义灾难。
8. 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毛泽东发动了中国历史上一场重大的政治运动,称为文化大革命。
这场革命的目标是推翻中国共产党内的保守势力,重塑中国社会和思想,但导致了持续十年的社会混乱和广泛的人权侵犯。
新中国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
新中国历史重要知识点总结一、新中国的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
这一天标志着中国历史上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中国人民结束了漫长的辗转和磨难,走上了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
为了实现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领导了长达数十年的艰苦斗争,先后经历了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最终取得了全国胜利。
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攻占了全中国大陆,宣告了新中国的成立。
新中国由此走上了建设社会主义、发展国家独立、维护世界和平的道路。
二、新中国的初期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急需开展各项建设来发展国家经济和社会。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中国共产党领导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和建设活动。
首先是进行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件大事,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革命。
在土地问题上,中国共产党坚持“无代价的土地分配”和“减租减息”,从根本上彻底解决了中国农民的土地问题。
接着是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社会主义改造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一个重要任务,其目的是要实现国家工业和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改善国家生产关系,促进国家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化。
最后是进行经济建设。
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和建设。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加快了国家工业和农业的发展,推动了国家经济的增长和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在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使国家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明确和具体的发展方向,成为了中国国家建设的基本方针。
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内容主要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进行经济建设,一个是进行政治建设。
在经济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领导了国家经济的改革和发展。
中国共产党实行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措施,积极发展国有经济和集体经济,并促进了国家经济的持续增长和发展。
在政治建设方面,中国共产党坚持了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方针,推行了一系列的政治运动和政治改革,改善了国家政治环境,促进国家政治的健康发展。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全整理
中国近代史复习资料全整理,超实用!中国近代史一、【概念阐释】1、中国近代史:时间范围: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兴起到胜利的历史,共近110年总特点:屈辱社会性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要矛盾:⒈外国资本主义和中华民族的矛盾(最主要)⒉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的矛盾2、中国近代化:晚清时期,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社会转型时期。
一方面,西方列强逐步侵华,使中国社会不断地半殖民地化;另一方面,中华民族不屈求索,中国发展艰难地步入近代化(亦即现代化)。
具体表现:①政治上:一是列强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陷入灾难深渊;二是中国奋起抗争求索,帝制受到致命冲击。
(法制化、民主化)②经济上:一是小农经济开始解体,中国卷入世界市场;二是近代工业蹒跚起步,民族资本艰难成长。
(工业化、市场化)③思想文化上:西学东渐,谋求民族独立自强成为近代思想主流。
(科学化、大众化)④社会生活上:西风东飘,工业文明的城市化发展成为中国趋势。
(城市化、多样化)二、【中国近代史模块知识体系(纵向)】⒈政治民主化: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840—1919):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太平天国运动、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亥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1919—1949):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崛起、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解放战争⒉经济工业化: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⒊思想科学化: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⒋生活西方化: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大众传媒的变迁三、【中国近代史通史知识体系(横向)】阶段划分:(一)总体划分分期界标:“五四”运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1840年-1919年。
【旧民主主义革命(近代前期);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年-1949年9月(近代后期)】阶段划分依据:领导阶级不同1、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年)【含义】旧民主主义革命是指由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国家为目的,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其中辛亥革命是比较完整意义上的一次旧民主主义革命。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
部编版中国近现代史第十单元《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必背知识点及考点梳理考点一、新中国的成立和巩固政权的斗争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一)历史条件——①、军事上:人民解放战争已在全国范围内取得基本胜利;②、政治上:国民党反动政府已推翻;③、思想上:中国共产党七届二中全会决议和毛泽东的《论人民民主专政》,为新中国成立作了理论和路线、方针准备;④、人心向背:全国人民ZYB可调式渣油泵的热烈拥护。
(二)成立过程: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召开(1949.9.北平)(建国准备)——⑴、中心议题:是讨论成立新中国的问题。
⑵、主要内容:①决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②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国家性质(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国家)及各方面政策的总原则;③选举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毛泽东当选主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为副主席;④决定改北平为北京,定为首都,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代国歌。
⑶、意义: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民主协商的政治制度。
2、成立——⑴中央人民政府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1949年10月1日)。
内容:国家领导人宣布就职;会议决定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以“共同纲领”为施政方针。
⑵开国大典:1949年10月1日下午举行,毛泽东在天安门城楼上庄严宣告:“中华人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三)历史意义——国内意义:①中国人民经过一百多年的英勇斗争,终于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统治,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②标志着中国从此走上了独立、民主、统一的道路,开始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时期。
国际意义:冲破了帝国主义齿轮式渣油泵的东方战线,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巩固政权的斗争1、追歼残敌、统一大陆:1951年中央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达成《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西藏和平解放。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
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初中历史知识点全总结历史是研究过去人类社会发展变化的学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反映。
历史的学习不仅可以了解到古代社会的文化、习俗、政治、经济情况,而且可以借鉴历史经验为现代社会的发展提供参考。
学习初中历史知识可以帮助学生们构建起完整的历史观,丰富知识,提高中华文化的认识和传承。
下面是初中历史知识点总结。
一、新中国成立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成立,给中国和世界带来了重大的历史变革。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1)毛泽东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2)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套国家旗帜和国徽的设计。
(3)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入到了和平的时代,开始全面进行全民建设。
2.中共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挥的作用(1)建立新的政治制度。
(2)采取了土地改革、合作化改造、国营企业和集体经济建设等一系列措施,彻底完成了土地革命和人民革命。
(3)大力推行工业化和国防建设,为国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中国历史上发生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政治运动,被称为“文化大革命”。
1.文化大革命的背景(1)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特点和矛盾。
(2)经济困难和政治局势不稳定。
(3)中华人民共和国主要领导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
2.文化大革命的两个重要阶段(1)“四人帮”掌权和挑起的直接闹革命的行动。
(2)伟大领袖毛泽东故去以后,全国范围大规模开展的“要红不要专”的群众运动。
三、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中国近代史的又一次伟大实践,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基础。
1.改革开放的背景和意义(1)我国面临经济落后、工业基础薄弱、农业生产水平低、国际环境紧张等问题。
(2)改革开放引导我国经济建设走上了正确的轨道。
(3)改革开放是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过程中的一次伟大转型和更新换代。
2.改革开放的主要内容(1)农村的土地承包制度和农业生产条件的大幅度提升。
(2)整个经济体制的改革,包括价格、贸易、金融、招商引资等多个方面。
根据《大医》整理出中国(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史的知识点
根据《大医》整理出中国(清末到新中国成立前)近代史的知识点
(原创版)
目录
一、新中国成立的意义
二、新中国成立的背景和过程
三、新中国成立后的成就
四、国庆日的设立
正文
新中国成立,通常指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是近代中国历史上的一件开天辟地的大事,揭开了中国历史新的篇章。
领导和组织人民革命取得胜利的中国共产党,成为在全国范围执掌政权的党,踏上了带领人民创造幸福美好生活的新征程。
党的历史也揭开了新的篇章。
新中国的成立并非易事,它的背景是近代中国的积贫积弱,以及由此引发的民众疾苦和国家危亡。
清末以来,中国在列强的压迫和割据下,国家分裂,民生凋敝,民众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在这个时候,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它带领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最终取得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得以诞生。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经济上,我国在短短几十年间,从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政治上,我国坚持社会主义制度,保障了人民的民主权利,使国家政治稳定,民族团结;文化上,我国弘扬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吸收外来文化,推动了文化的繁荣发展;科技上,我国在航天、电子、生物等高科技领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突破。
为了纪念新中国的成立,每年的 10 月 1 日被定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庆日。
这一天,全国各地都会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表达人们对新中国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憧憬。
新中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中华民族从此走上了繁荣富强的道路。
中国近代史详情介绍
中国近代史详情介绍
中国近代史,通常指的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这一时期。
这一时期,中国历经了战乱、民众疾苦和民族危亡的重重困境,但在中国人民的努力下,最终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
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国家,列强纷纷侵略瓜分中国。
为了振兴中华,中国人民进行了多次尝试,如洋务运动、戊戌变法等。
然而,这些尝试都未能改变中国的困境。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民主思想传入中国,民主制度开始在中国萌芽。
然而,民国政府内部矛盾重重,战乱不断,民生凋敝。
抗日战争期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展开了浴血奋战的抗日斗争。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新中国的诞生。
此后,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工业化建设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国际地位不断提高,为世界和平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总之,中国近代史是一个充满挑战和奋斗的历程。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不断探索适合国情的发展道路,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
中国近代史纲要整理(01-03章)
中国近代史纲要第一部分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一至三章)侵略与反侵略(第一章)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背景知识)第二节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侵略)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斗争)早期探索(二、三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农民阶级的探索太平天国运动)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地主阶级的探索洋务运动)第三节维新运动的进行和夭折(资产阶级的探索维新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第二节辛亥革命的胜利与失败第二部分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一节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第二节马克思主义传播与中国共产党诞生第三节中国革命的新局面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一节对革命新道路的艰苦探索第二节中国革命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三节总结历史经验,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一节日本发动灭亡中国的侵略战争第二节从局部抗战到全国性抗战第三节国民党与抗日的正面战场第四节中国共产党成为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第五节抗日战争的胜利及其意义第三部分社会主义建立与发展(1949至今)第七章为新中国而奋斗第一节从争取和平民主到进行自卫战争第二节国民党政府“处在全民的包围中”第三节中国共产党与民主党派的合作第四节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的历史性选择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中国的确立第一节从新民主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开始第二节社会主义制度:历史和人民的选择第三节走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的道路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前进第一节良好的开局第二节探索中的严重曲折第三节建设的成就,探索的成果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第一节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历史性转折第二节改革开放的起步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展开第三节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就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社会(单选)(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①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
新中国史简介 新中国史简介 最好
新中国史简介新中国史简介最好新中国是指建立于1949年10月1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它的成立标志着中国的现代化起步和民族独立,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历了许多艰辛和波折,但始终坚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并不断取得了重大成就。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新中国史的简要概述。
新中国的成立从1840年的鸦片战争开始,中国就陷入了一系列的不平等条约和战争中,这一时期被称为“百年屈辱”。
在这个时期内,中国的封建王朝逐渐崩溃,而中华民族经历了国家分裂、人民倒霉、内忧外患的时期。
直到1949年,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取得了国共内战的胜利,成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结束了旧中国的统治王朝,揭开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序幕。
这标志着中国的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
新中国的建设与改革新中国成立后,为了逐步建立起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国家建设和经济建设。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中国共产党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制定了一些计划和政策,包括人民公社、大炼钢铁等等。
然而,这些政策并不总是成功的,尤其是人民公社,它在1960年代初期对中国经济造成了很大的损失。
于是,中国进行了所谓的“为了发展必须改革”的运动,进行了一些重要的改革措施,这个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
所谓的改革开放,主要指的是从1978年开始的一系列政策和措施。
这些政策和措施帮助中国经济开始向市场化方向转变,吸引了世界各地的外国投资,并激发了私营企业的发展。
到了1980年代,中国经济已经开始逐渐崛起,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经济之一。
新中国的现代化和国际地位提升随着新中国经济的崛起,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也逐渐提高,开始与苏联和美国等国家展开了比较平等的贸易和外交关系。
中国还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并拥有了一个相对独立的外交政策,这都是在新中国建国后经历了一番艰苦卓绝的努力达到的。
此外,中国还积极扩大自己的军事实力。
中国是世界上拥有世界最大军队的国家之一,它在朝鲜战争、中越战争等战争中也表现出了很强的军事实力。
中考历史 记忆知识点速记 中国现代历史新中国建国初期(1)
【速记中国】中国现代历史(一)
中国现代历史
(一)新中国建国初期
中共七届二中全会
一九四九,三月春,
西柏坡村传喜讯。
七届二中全会开,
主席注讲话为指针。
工作转移抓经济,
艰苦奋斗永记心。
注:指毛泽东。
第一次全国政协会
一九四九、九二一①,
人民政协开会议。
“共同纲领”来制订,
规定国歌和国旗。
确立北京为首都,
毛朱刘宋②当主席。
注:①指1949年9月21日。
②指毛泽东当选中央人民政府主
席,朱德、刘少奇、宋庆龄等同
志分别当选副主席。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一九四九、十月一,
政协会议选总理;
恩来当选兼外长,
全国人民齐欢喜。
当天下午十五时,举行开国大典礼;主席注庄严作宣告,人民共和国成立。
注:指毛泽东主席。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
中国近代史概述(1840年鸦片战争--1949年新中国成立)⏹一个社会形态: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社会性质)⏹两大主要矛盾:外国资本主义同中华民族的矛盾(更主);封建主义同人民大众的矛盾⏹一大时代课题:救亡图存(特别是甲午战后)⏹两大革命任务:民族革命--反侵略,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民主革命--反封建,求得国家富强和人民富裕⏹两个历史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1840-1919);新民主主义革命(1919-1949)晚清时代(1840--1911);民国时代(1912--1949)⏹三个主要政府:晚清政府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清帝退位北洋军阀政府1912年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成果-1928年张学良东北易帜南京国民政府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1949年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在大陆覆灭⏹两条基本线索屈辱史:资本主义列强侵华,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抗争探索史:中国人民反侵略反封建,争取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道路近代前期--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鸦片战争—1919五四运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第五册第一单元天朝的危机一、单元主题解读1、时间:19世纪中叶(40年代)到19世纪60年代2、线索:进入近代以后,清王朝所面临的内外危机以及为了应对危机所采取的自强之策3、危机表现:内忧外患(1)外部危机:两次鸦片战争(2)内部危机:太平天国运动4、危机应对:(1)农民阶级的救国探索:太平天国运动(2)地主阶级的王朝自救:洋务运动5、应对影响: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是现代化开端:即中国开始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开始。
二、单元知识联系:1、纵向:上接第三分册第六单元“明朝兴亡与清前期盛世”,明清时期的社会特征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艰难、曲折的重要原因之一(另一原因是外国的侵略)。
2、横向:同一时期的世界:美国通过南北战争进一步巩固了资本主义制度,为美国的崛起和第二次工业革命奠定基础。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帝国主义形成的新秩序被称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2.1919.3 在列宁领导下诞生了共产国际
3.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的是俄国
4.新民主义革命的开端是1919年爆发的五四爱国运动
5.新文化运动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是《狂人日记》
6.新文化运动的背景是:北洋军阀利用封建专制思想禁锢民众的头脑,尊孔读经的复古逆流甚嚣尘上,一部分民主主义知识分子开始从思想文化方面反思辛亥革命
7.新文化运动兴起的标志是陈独秀在上海创办的《新青年》。
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是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
新文化运动所主张的文学革命包括文学的内容革命和形式革命。
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是提倡民主和科学。
新文化运动反对文言文、旧文学
8.在中富最早比较系统地介绍马克思主义,第一次举起社会主义大旗的人物是李大钊。
《我的马克思主义观》的作者是李大钊。
1927.年4月.28日被奉系军阀张作霖杀害的*共产党*创始人是李大钊
9.1919年五四运动中,爱国学生提出的口号是:“外争国权,内除国贼”;“拒绝和约签字”;“取消二十一条”;“还我青岛”;“诛卖国贼曹汝霖、陆宗舆、章宗祥”。
五四运动直接的结果是:释放被捕学生,罢免曹、章、陆三个卖国贼职务,未在“和约”上签字。
五四运动后期斗争的中心由北京转到上海
10.中国早期接受、宣传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新文化运动的精神领袖,包括李大钊、陈独秀;五四运动中的左翼骨干,包括毛泽东、周恩来等;原中国同盟会会员、辛亥革命时期的活动家,包括董必武、吴玉章、林伯渠
11.成为中国共产党后备力量的组织是社会主义青年团
12.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的早期,影响较大的进步刊物有:新青年、每周评论、星期评论、
少年中国、觉悟、湘江评论、国民
13.1920.11.12,在共产主义小组领导下建立起来的第一个工会组织是上海机器工会
14.1921.7月出席中共一大的长沙代表是毛泽东、何叔衡。
中国共产党成立的标志是中共一大的召开。
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于上海
15.中共二大选举了新的中央领导机构,其中,中央执行委员会委员长是陈独秀。
第一次明确提出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的大会是中共二大
16.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成立了中国劳动组合书记部,作为领导工人运动的专门机关。
17.国民革命时期,中央领导了:香港海员罢工、安源路况工人罢工、京汉铁路工人罢工。
1923年京汉铁路罢工中牺牲的共产党员有林祥谦、施洋等。
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转向低潮的事件是二七惨案。
二七惨案后,中国工人运动掀起了全国范围的大革命高潮起始于五卅运动
18.领导新式农会和农民运动的有:澎湃、毛泽东、沈定一
19.中共成立后,农民运动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1921年9月成立的中国第一个农民协会的是衙前农民协会成立
20.1923年6月召开的中共三大集中讨论了国共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问题。
国民党一大宣言中阐述的新三民主义,包括:民族主义突出了反帝的内容,强调中华民族的独立,主张各民族一律平等;民权主义强调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民生主义的重要原则:平均地权、节制资本、改善工民的生活状况
21.国共两党实现第一次合作的政治基础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
22.第一次国共两党合作形成的标志是国民党一大的召开
23.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是周恩来。
黄埔军校同一切旧式军校的根本区别在于把政治教育提到和军事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
24.1924.10,发动北京政变,电邀孙中山北上“工商国是”的是直系将领冯玉祥
25.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劈裂,大革命最终失败的标志是“七一五”分共事件
26.1926.3.5,蒋介石为打击共产党员和工农革命群众力量制造的事件是中山舰事件和整理党务案事件
27.1928年12,宣布东北三省“遵守三民主义,服从国民政府,改良旗帜”的是张学良
28.国民党的南京国民政府的性质是地主阶级、大资产阶级政权。
国民党统治时期,农民受到的剥削方式有地租、商品资本和高利贷资本
29.官僚资本的垄断活动,首先和主要的方面是在金融业。
还从事大规模的商业投机活动,对工业实行垄断性的掠夺
30.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重要任务是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
31.中国的民族资产阶级所经营的是中规模和小规模的资本主义经济
32.在中间派别中,由邓演达领导的是中国国民党临时行动委员会
33.1927.7月中旬,中共中央临时政治局常委会决定了三件大事:将党所掌握和影响的部队向南昌集中,准备起义;组织湘鄂赣粤(xiang e gan yue)四省的农民,在秋收季节举行暴动;着急中央会议,讨论和决定新时期的方政和政策。
1927年,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著名武装起义有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广州起义
34.中共七八会议召开的地点是在汉口。
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兴起的历史转折点是八七会议。
毛泽东在八七会议上提出“以后要非常注意军事,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的重要论断。
中共八七会议确定的方针是土地革命和武装斗争
35.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的新型人民军队的重要开端是三湾改编
36.点燃“工农武装割据”星星之火的是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
37.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是井冈山土地法
38.兴国土地法对井冈山土地法进行的一个原则性改动保护了中农利益的是改“没收一切土地”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
39.工农武装割据思想阐述了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武装斗争的辩证统一关系
40.1931年,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的地点是江西省瑞金。
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实行各级工农兵代表大会制度
41.临时中央政治局迁到中央根据地后,全面推行“左”倾教条主义错误,福建开展的运动是:反对“罗明路线”的斗争
42.中央红军和中共中央机关长征开始于1934.10
43.1935.1月遵义会议的召开,挽救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工农红军和中国革命,成为中国共产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遵义会议后代替博古对党负责的是张闻天
44.1935.10月中国中央和红十五军团会和于陕北吴起镇
45.中国共产党在政治上达到成熟是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一、选择题
1.明治维新后,日本推行的政策是大陆政策
2.1927年日本召开“东方会议”指定了《对华政策纲领》
3.日本实施的变中国为其独占殖民地的实践是“九一八”事变。
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的借口是士兵失踪。
日本制造的策动华北五省两市“防共自治运动”的事变是华北事变
4.1932.日本对东北人民实行殖民统治是通过伪“满洲国”
5.标志着中国人民抗日救亡运动新高潮的到来的是一二·九运动
6.1933年,在福州发动抗日反蒋事变的国民党第十九路军将领是蔡延锴(kai)、蒋光鼐(nai)
7.1933年,冯玉祥在张家口成立的抗日队伍是察哈尔抗日同盟军。
加入共产党的察哈尔
抗日同盟军北路前敌总指挥是吉鸿昌
8.1936年9月1日,中共中央明确提出党的总方针是:逼将抗日
9.1937年,红军主力奉命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其正、副总指挥分别是朱德、彭德怀
10.以国共合作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建立的标志是国民党公布了合作宣言和蒋介石发表承认中国国名党合法地位的讲话
11.1938,国民党正面战场取得了大捷是台儿庄战役。
全面抗战爆发后,中国军队取得的第一个大的胜利是平型关战役。
1940年八路军在华北发动的大规模破袭进攻战是百团大战12.抗日战争进行相持阶段后,日本帝国主主义以国民党政府采取的方针是:政治诱降为主、军事打击为辅
13.1939年,国民党确定“防共、限共、溶共、反共”方针会议是国民党五届五中全会
14.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第二次反共高潮达到顶点的标志是皖南事变
15.抗战后期,国民党大溃败的战役是豫湘桂战役
16.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抗日战争要经过的三个阶段是:战略防御、战略相持、战略反攻
17.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民主政权实行的“三三制”原则是在抗日战争时期
18.中共在六届六中全会上提出的命题是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19.、1941年和1942年毛泽东为延安整风运动所作的报告是:《改造我们的学习》《整顿党的作风》《反对党八股》
20.中国*共产党*内反复出现“左”“右”倾错误的思想认识根源是主观主义
21.1945年,将毛泽东思想规定为党的一切工作指针的的会议是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
22.通过《关于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的会议是中共六届七中全会
23.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是9月3日。
抗日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重要标志是收回了澎湖列岛和台湾
24.敦促日本无条件投降的是波茨坦公告。
日本天皇宣布无条件投降的时间是1945年8月15日
25.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第一次取得反侵略完全胜利的战争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
26.中国成为联合国的创始国和五个常任理事国是在联合国制宪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