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合集下载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前瞻

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经验及前瞻

》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研究

新中国成立以来1会治理;发展历程!DUVWX

耿剑利*

摘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了-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系统梳理新中国以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及教训,对于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的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社会治理发发历程基本经验发发前瞻

中国图书分类号D6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4741(2020)05-0022-04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立足本国历史文化传统,吸收西方国家先进经验,在社会治理领域进行了大量的理论和实践探索,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治理之路。系统梳理新中国成立立来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总结其中的基本经验及教训,对于加强和创新新时代社会治理工作、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社会治理的发展历程

(一)政社合一的管控型社会(1949~1978年)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政府的当务之急是把国家组织起来,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①为此,我国建立了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在农村通过“人民公社”组织形式将农民组织起来,实现了农业的集体化,粮食和农副产品统购统销。在城市实行“单位制”管理体制,个人依附于单位,国家通过单位配置资源、管理个人。个人的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社会需求在单位得到解决,单位即是“小社会”;对单位以外的人员,通过“街居制”,即街道办事处和居民委员会实行管理。另外,还建立了户籍制度,区分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严格限制农业户口迁往城市、集镇,控制城乡之间人口流动。

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什么是社会治理,社会治理对社会的重要性是什么?

社会治理是指社会中各种主体按照一定的规则和程序,通过各种方式

开展协调、管理、服务、监督等活动,以实现社会秩序、公共利益、

公正正义等目标的过程。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在于,它关乎到社会的发

展和安定,关乎到广大群众的切身利益。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探索,人

们逐渐认识到了社会治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逐渐形成了一套科学

有效的社会治理体系。

为了更好地理解社会治理对社会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

进行探讨:

1. 改善社会环境,提高社会稳定性

社会治理的核心在于协调各种社会资源,通过各种方式对社会进行管

理和服务,从而提高社会管理的效率和公正性,改善社会环境,增强

社会稳定性。一方面,社会治理可以通过解决基本的社会矛盾和矛盾,消除贫困、犯罪等不良现象,提高社会和谐程度;另一方面,社会治

理可以借助现代化手段,加强安全监控,提高紧急应急响应能力,提

升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智能化,进一步增强社会稳定性。

2. 畅通群众参与渠道,增强社会民主性

社会治理不仅仅是一种从上而下的管理和服务,更涉及到广大群众的

参与和意见,有利于增强社会的民主性和公正性。社会治理需要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发挥群众的表达和监督作用,通过政府部门与公众之间的信息交流,让广大民众更好地了解政策和政府部门的工作,让民意更好地得到体现和汇聚。

3. 增强社会管治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水平

社会治理需要充分发挥政府和其他主体之间的协力作用,通过各种方式进行资源的整合和分配,在不同领域的治理工作中,增强社会管治能力,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水平。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加强行政机构的拓展和完善,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管理制度,增加执法水平,确保各项工作的推进,让社会治理的进程更加稳步、高效和有序。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浅析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浅析

创新社会治理机制浅析

摘要“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是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改革要点之一。在《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5次提到”社会治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一字之差,却折射出中国社会体制改革思路的调整变化。

关键词社会;社会自治;社会管理;社会治理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制的内涵

(一)社会的概念界定

社会的概念,一个是过去社会学讲的社会组织、社会习俗、制度等社会内容;另一个是政府通过公共财政的方式建立的社会福利体制、社会保障体制。正是基于这种理解,社会实际上是居住在同一个社区或不同的社区,来自同一文化或不同文化、同一制度或不同制度、同一组织或不同组织的个体成员组成的群体,他们以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为基础,通过社会组织、政府机构来处理社会事务,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共同价值、共同利益、社会事务、社会公共服务是社会的四个基本特征。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最终达到”努力形成社会和谐人人有责、和谐社会人人共享的生动局面”。党的十八大报告”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指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胜利。”而我们要达到的目标是全面建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小康社会。

(二)社会自治

社会自治比社会管理要产生得更早,它伴随着人类而生,甚至从未中断过,而且将会永远地以这样或者那样的形式存在于人类社会。社会自治注重自上而下、以权利为主导,其主要特征是社会个体在相对自由、平等的基础上,依法或是社会认可的规则对自治体内的公共事务实行自我约束、自我服务等。社会自治往往通过社会自治组织来实现,社会自治组织既包括政治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村民委员会、街道居委会及其他政治性社团,也包括社会意义上的社会自治组织,如各种协会、中介性组织等。社会自治是民主的实现形式之一,也是社会张力的减压阀。

1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_陈家刚

1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_陈家刚

学习时报/2012年/10月/22日/第006版

战略管理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陈家刚

所谓社会治理,就是政府、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以及个人等诸行为者,通过平等的合作型伙伴关系,依法对社会事务、社会组织和社会生活进行规范和管理,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具有以下比较突出的特点。

第一,虽然社会管理包括政府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和公民社会组织作为主体的管理行为两个主要方面内容,但社会管理仍然侧重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是社会管理合法权力的主要来源;而社会治理则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社区组织等也同样是合法权力的来源。社会治理的主体是多元的,任何一个单一主体都不能垄断规范和管理的实践过程。

第二,社会管理很容易表现为政府凌驾于社会之上,习惯于包揽一切社会事务,习惯于对社会进行命令和控制,习惯于扮演“全能型选手”;而社会治理更多的是在多元行为主体之间形成密切的、平等的网络关系,它把有效的管理看作是各主体之间的合作过程,它表明在现代社会,原先由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正在越来越多地由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来承担。

第三,社会管理更多地是表现为从自身主观意愿出发管控社会,想当然地自上而下为民做主;而社会治理是当代民主的一种新的实现形式,它更多地强调发挥多主体的作用,更多地鼓励参与者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达成共识,从而形成符合整体利益的公共政策。

第四,社会管理的实践主要依靠政府的权力,依靠发号施令;而社会治理则在运用权力之外,形成了市场的、法律的、文化的、习俗的等多种管理方法和技术。社会治理行为者有责任使用这些新的方法和技术来更好地对公共事务进行控制和引导。例如,政府应更多地引导和更少的管制,民间组织及公民社会更多地承担社会治理的责任,市场力量在社会治理创新中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社会创新和社会企业成为改善社会治理的重要因素,等等。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是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社会事务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社会治理则侧重于微观的、局部性的社会事务处理,也就是对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大差异。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管理不能离开社会治理,如果社会管理没有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将会导致社会管理失控;社会治理离开了社会管理,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也无法得到根本治理。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不能游离于社会治理之外,应当以社会治理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具体来说,社会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尤其是注意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四是坚持依法办事。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谁服务谁监督。简单地说,就是“谁主管,谁负责”,而

且管理的职责只能是服务,而不能越权干预。

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来进行宏观的管理,对于民生的小问题,政府往往会出面协调、调节,大问题就需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参与管理。而社会治理则侧重于微观的、局部性的社会事务处理,也就是对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公共服务。从具体方式上看,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也有所不同。比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中有“坚持和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社会治理并[gPARAGRAPH3]这条原则。再比如,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党委和政府来进行宏观的管理,因此,党委和政府也就成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主要载体。而社会治理主要是由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公民来进行。除此之外,在社会治理中还可能存在专门的社会组织来推进和实施社会治理。这也正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近年来,社会工作逐渐被人们所重视,成为一种非常有用的社

会资源,它是一种利用社会资源和社会技术来帮助不同社会群体

解决问题的社会实践。社会治理则是指通过社会力量及相关措施,对社会力量、社会资源、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等进行管理与调整,促使社会各方面秩序和谐、健康发展的过程。

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具有密不可分的关系,二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社会工作旨在实现社会公平正义,并帮助弱势

群体融入社会,是社会治理中重要的补充和支持。而社会治理则

是通过制度、法规、政策等手段来调整和管理社会,也需要借助

社会工作的力量来推进社会治理工作。下面,我将从几个不同的

角度来阐述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关系。

一、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支持

在当前社会中,许多社会问题已经超出了单纯的政府管理的范畴,比如社会福利、公共教育等,这些问题需要社会工作机构和

专业人员的介入和协助。社会工作具有强大的资源优势和专业技术,可以开发和组织社会资源,整合社会服务资源,为社会治理

提供有力的支持。

同时,社会工作还可以起到社会调节的作用,他们可以了解社会各种群体的实际需求,通过有效的沟通和协调,为政府制定科学合理的政策提供参考。

二、社会工作是社会治理的重要渠道

社会工作是社会化服务的重要方式,它可以促进社会信息的流通和传播,是政府与社会之间的重要桥梁。社会工作机构通过了解社会各种社会群体关注的公共事务,可以帮助政府更好地了解社会民意,为政府决策提供有价值的意见。

同时,社会工作机构还可以利用其专业知识和资源优势,为政府的决策提供高质量的咨询,有助于促进社会治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

1.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定义和概念

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而社会治理则是在社会管理基础上,加强社会自治、社会共治和社会服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运行的有序。

2.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背景和原因

(1)社会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向地对社会进行管理,缺乏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和协同。

(2)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更加综合、多元和创新的解决方式。

(3)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现代社会中,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要求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能够更好地倾听公众意见,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和要素

1. 多元化和综合性

社会治理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2. 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

社会治理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为目标。

3. 麻痹性和容错性

社会治理强调鼓励创新和尝试,容许一定的错误和失误,通过试错和修正来不断优化治理方式。

4. 法治和规范性

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各参与主体都要遵守法律和规范。

三、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

1. 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

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作用。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一、概念:

1、社会管理:是指政府和民间组织运用多种资源和手段,对社会生活、社会事务、社会组织进行规范、协调、服务的过程,其目的是为了满足社会成员生存和发展的基本需求,解决社会问题,提高社会生活质量。

2、社会治理:是指各种公共或私人机构和个人管理其共同事务的诸多方式的总和,是使相互冲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调和并且采取联合行动,最终实现公共利益最大化的过程,强调多元的分散主体达成多边互动的合作网络。(全球治理委员会的界定)

二、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关系: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1联系:两者都是为了维护和达成社会秩序,对公民社会领域的社会组织、社会事务和社会活动进行规范和协调的管理过程。

2区别:

(1)二者的主体不同。

①社会管理是从政府和公民社会组织两个方面进行的管理行为,但其重点突出政府的主导性作用,主要是各级政府及其职能部门。

②而社会治理强调合法权力来源的多样性,其来源既可以是政府机关,也可以是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公民等。

(2)主体承担的职责范围不同。

①社会管理的主要内容在于政府对社会进行管理,政府的作用具有不可替代性。

②社会治理更多强调多元化主体共同承担责任,主体之间关系紧密,存在着较好的合作关系。国家和政府承担的责任日益减少,而各种社会组织、私人部门和公民自愿团体日益发挥着重大作用。

3二者的实现形式不同。

①社会管理表现为主体从自身主观愿望出发来管理和控制社会,因此实现形式是单一的自上而下型。

②社会治理体现了民主发展的新趋势,它重视主体之间的合力作用,鼓励主体自主表达、协商对话,并形成共识,从而形成代表最广大群众根本利益的公共政策,因此其实现形式是立体式的多元互动型。

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

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

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

近年来,基层管理和社会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核心组成部分,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基层管理是指在社会组织中居住和工作的居民,以及社会管理机构直接接触和管理居民的过程和活动。社会治理则对社会发展中的各种问题进行综合管理和解决,从而实现社会的合理秩序和进步。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密切关系以及相互促进的作用值得深入探讨。

首先,基层管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基层管理的有效实施能够为社会治理提供坚实的基础和保障。在基层社区中,居民数量庞大,居民需求多样,面临各种问题和矛盾。只有通过有效的基层管理,才能使社会治理工作有序展开。例如,社区居委会作为基层管理的重要机构,能够及时收集并反映居民的需求和诉求,从而为社会治理提供决策和执行的依据。

其次,社会治理需要依靠基层管理来进行有效实施。社会治理的范围广泛,涉及到各个领域和层面的问题。而基层管理作为社会治理的前沿阵地,能够直接与居民接触,了解他们的实际需求和问题,并提供适当的解决方案。比如,在社区治理中,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参与公共事务的讨论和决策,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推动社会治理的良好展开。

另外,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之间还存在相互促进和互动的关系。基层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着社会治理的效果。良好的基层管理能够确保社会治理的顺利进行,而混乱和薄弱的基层管理则会导致社会治理难以有效展开。同时,社会治理的完善可以促进基层管理的发展和进步。通过对社会治理的科学规划和组织,可以更好地调动和利用基层管理的资源和力量,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能。

基层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关系还体现在他们共同服务于人民群众的宗旨上。无论是基层管理还是社会治理,其核心目标都是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需求和提高他们的幸福感。基层管理通过提供优质的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和正义,满足人民群众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

郭星华石任昊*

原文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

摘要:针对“法是怎么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命题,以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律革命”为时代背景,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予以回顾,进而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归纳出“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拨乱反正”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制”模式,强调法治的价值启蒙,以“压制型法”为手段、追求政治领域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制度设计,以“自治型法”为手段、追求经济领域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实践关切、以“回应型法”为手段,追求社会领域的共建。经历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仍没有实现现代法治建设所追求的“法治秩序”,“社会治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在此基础上,回归“规范—秩序”的命题,针对“回应型法”的时代要求,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规范多元”三个角度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予以前瞻。

关键词: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法治建设

在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次法律革命,即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1949年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所形成的第二次法律革命,以及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第三次法律革命。[1]这里所说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法治建设。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时,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针昭示着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从1978年到2013年,走过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本文运用国家治理的不同视角,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进行宏观上的梳理,以期寻找一些带有前瞻性的判断。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一、引言

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开始转向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

1. 社会管理

传统意义上,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这种管理方式强调行政部门对公共事务的掌控和处理能力。

2. 社会治理

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相比,“治”更强调参与性和协作性。它是指国家或政府与市民团体、企业等各种力量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参与中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目标。

三、从“管”到“治”的转变

1. 理念上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参与机制。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同目标。

2. 体制上的转变

在体制上,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这种结构应该是多元化、协调性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 方法上的转变

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这种方法应该是以人为本、多元化参与、公开透明和科学决策为基础。

四、社会治理的优势

1. 多元化参与

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化参与,可以提高公共事务决策的质量和效率。在

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再单方面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市民团体、企业等进行合作。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三大区别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三大区别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三大区别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有三大区别

中国社会科学报讯(记者王春燕)3月15—16日,新改革时期中国社会学的传承与创新学术研讨会在天津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李培林、南开大学校长龚克及有关高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出席会议。

李培林作了题为“社会学当前应该加强研究的几个问题”的主题演讲,就创新社会治理研究、城乡一体化研究、橄榄型分配格局研究、社会组织的研究、劳动关系的研究等五个方面问题发表了看法。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写进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我国第一次提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

社会治理的核心议题,李培林认为就是处理好政府与社会的关系,正像经济改革的核心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实际上是要处理好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的关系,就是要弄清楚,哪些社会事务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各自分担,哪些需要政府、市场和社会共同承担。他说,要更好地调动起社会各方面的力量,政府该交给社会就交给社会,就像当年我们说该交给市场要交给市场。交给市场,市场要求有一个竞争规则,交给社会,社会要有一个运行秩序。

李培林表示,“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虽只有一字之差,但还是有很大区别。“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区别集中在三个方面:一是覆盖的范围不同,“社会管理”在实践中往往被理解为无所不包,涵盖的领域过于宽泛,在实践中不容易把握、很难界定;“社会治理”则聚焦于激发社会组织活力、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健全公共安全体系等。二是“社会治理”相比于“社会管理”,更突出地强调“鼓励和支持各方面的参与”,强调更好地发挥社会力量的作用,而不是政府的管控。三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制度建设,特别要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化解社会矛盾,社会治理体系可以说是国家治理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要研究政府、市场、社会三者之间可能出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与进步的必然需求,它们在构建和谐社会、促

进社会稳定与发展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虽然紧密相关,但又有不同的侧重点和实施方式。本文将从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定义、特点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的体现等方面,探讨其意义与关系。

首先,社会管理指的是通过制度、法治等手段来协调社会中各种资源,解决社

会问题,保障社会运行的有序进行。社会管理的特点在于它以制度性的手段来维持社会稳定,通过落实法律法规、政策措施等实施管理,确保社会秩序的正常运转。例如,城市管理部门对城市环境进行整治,严格执行垃圾分类制度,就是社会管理的一种体现。

与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社会成员的参与和共治。社会治理是指全

社会共同参与、共同管理,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秩序的维护。社会治理的特点在于它注重多元主体的参与,强调社会的自治和自律,倡导社会成员共同解决问题和管理社会的方式。比如,在一个小区里,居民可以通过业委会的组织,共同管理小区事务,制定规章制度,解决居民生活中的问题。这是社会治理的体现。

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和相互促进关系。社会管理强调制

度与法治,是社会治理的基础。而社会治理则通过各种方式激发社会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力,形成共同管理的合力,增强社会管理的效果。可以说,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相互依赖、相互贯通,共同构建了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体系。

在日常生活中,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贯穿于方方面面。它们通过各个领域的实施,影响着每个人的生活。举个例子,交通管理部门规定了红绿灯的使用规则,以维护道路交通的畅通与有序。同时,社会治理也参与其中,比如各地开展交通安全宣传活动,加强交通法律法规的宣传教育,引导公众自觉遵守交通规则,共同维护社会交通秩序。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

近年来,随着社会发展的迅猛,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话题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社会治理是指依法合规,通过多元参与,有效利用社会资源,增进社会公平正义,维护社会秩序的一种行为方式。而公共管理则是指政府以及相关机构对社会事务进行组织和实施的过程。本文将就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现状以及未来展望进行探讨。

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关系密不可分。社会治理作为一种行为方式,需要通过公共管理来实施。公共管理则是社会治理的具体手段和工具,它涵盖了对社会资源的调度、社会问题的解决以及社会活动的组织等方面。社会治理的有效性与公共管理的科学性息息相关,只有通过科学、规范的公共管理,社会治理才能够更好地实施和发挥作用。

目前,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面临着一些现状和挑战。首先,社会治理中存在着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使得不同利益主体在社会治理中的地位和权力存在较大的差距,造成了资源分配的不公平和社会问题的加剧。其次,公共管理中存在着相对低效的问题。政府机构繁多、职能交叉、各部门之间协同性不高,导致了公共管理体系的运行效率不高,难以及时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此外,社会治理和公共管理中缺乏社会参与的问题也需要解决。社会治理的参与主体单一,往往只有政府机构的参与,缺乏民众和社会组织的广泛参与,使得社会治理的效果受到了一定的制约。

为了改善社会治理与公共管理的现状,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的措施。首先,建立健全信息公开和透明机制,提高社会治理的效能。通过信息公开,增加社会各界对于社会问题的了解,促使各方参与并提出建议,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其次,加强政府机构的整合和改革,提升公共管理的效率。合并相关职能,消除部门之间的壁垒,实现信息共享和资源整合,使得公共管理能够更加高效地进行。此外,鼓励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

摘要: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对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

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意义,是社会管理领域的进步,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服务理念、促进民生等方面都比传统的社会管理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开始转型。社会治理是我国一直以来在管理社会事务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改革目标与方向,意义较为宽泛和富有弹性,对于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更具有可行性。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动态逐渐开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多个组织、多个层面形成的网络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群防群治的思想。但是社会治理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而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中,更多的体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自治、自律的活动行为,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都是一种进步。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

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的趋势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社会领域却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极不协调,并且这类现象越积越多,对经济社会的科学、良性运转有着一定的影响。国家对社会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社会管理工作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状,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社会治理创新ppt课件
12
中国的治理词源
含义:通过合理管治形成有条理、乃至自发的秩 序 • 《孟子》:“天下之生久矣, 一治, 一乱”; • 《墨子》:“天下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 • 经典案例:大禹治水的“疏”与“堵”
背景:权力集中、利益多样、规律自在
13
特征:
• 主体的多层性:从国家到个人分级,国家事 务优先
国家主导、多元合作的主体架构
• 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各方参与、责任共担
法治、德治、自治并用的治理规则 实质就是一场政府改革,主要表现为从全能政府到
有限政府的转变,从管制政府到服务政府的转变, 及从权力政府到责任政府的转变。
27
二、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与经验
上海社会管理体制改革历程的简要回顾
11
启示: 公民社会,高度自治
•日本地震时,日本大国民、大社会的作用:日本政府的表现颇遭人诟病, 但政府的无能并没有导致毁灭性后果,因为政府并不是这个社会仅有的承重 墙。 •日本社会是一个自治的社会:一个自治的社会是一个多中心的社会,有着 密如蛛网般的承重墙,其中某道承重墙的塌陷,影响是局部的,不足以造成 全局塌陷。 •公共媒体所起的作用:以NHK(日本放送协会)为代表的日本媒体,没有恐 慌,但也没有煽情,而是以无微不至的、平实而精确的信息服务有人慨叹, NHK在救灾中所起的作用,甚至比日本政府还要大。 •日本的学校、社区、民间社团,都不约而同地起到了力挽狂澜的作用:没 有行政命令,也不需要行政命令,几乎本能地投入了有序的救灾之中。免费 的公用电话,免费的避难物资,免费的食物供给,有序而畅通的公共交通。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体制机制,共筑中国梦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孟子曰:”民贵君轻“。可见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不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都是一个”人“字。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上升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主才能繁荣富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此种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阻碍中国的发展。所以,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行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平等协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报告中都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做了详细的阐述。不仅是因为它能体现政府自我变革的决心,更在于它能使中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与人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犹如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不可否认,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那只局限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足人民温饱水平的时代。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大踏步走在时代的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达到69.6万亿元,人民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着。所以,以体现政府对社会全方位管理,强调政府权威性、管理责任唯一性的传统社会管理已不得人心,必须改革创新。

社会治理仿佛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正大踏步走出国门,引领世界。现代社会治理强调行动主体的多元化与平等性,各主体在协调基础上形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实行共生共赢。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出现了很多好的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北京市海淀区的相关部门与慈爱嘉公司成立的”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建立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体制,使广大老年人受益匪浅,还有信阳市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佛上市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都是很好地探索。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治理的创新,也只有现代社会治理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看是一小步,其实是一大步。它体现着政府自我变革的决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昭示。那么就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大创新力度,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