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随着中国进入新时代,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也发生了变化。
新时代要求我们采用更加开放、创新且高效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新时代下的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
一、从纵向管理到横向治理在过去的社会管理中,政府通常采用纵向管理的方式,即由上至下的指令式管理。
政府部门向社会下达命令,而社会应当服从。
这种方式能够有效地保证社会的秩序,但是也使得一些低效率的管理模式延续下来,政府的行政效率也不高。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纵向管理的模式被逐渐取代,横向治理的方式越来越被重视。
横向治理即政府、社会、市场等多方参与的共治方式,政府与社会组织可以更加紧密合作,缓解政府压力的同时,也能够让民间更方便参与社会管理和治理。
二、从行政化到规范化过去的社会管理中,政府的行政化管理模式占主导。
政府并没有制定具体的管理规范,而是利用对公共资源的掌控来实现对社会的管理。
这种方式带来了很多问题,例如部分公共资源的滥用、官员的腐败等等。
新时代下,社会治理应该更加规范化。
政府需要制定一系列完备的规范来约束社会,通过规范化的手段来增强社会的治理效能。
这种方式不仅能提高政府和民众之间的信任度,也能让市场信心大幅提升。
三、从单一服务到全面服务在新时代中,社会管理和治理也需要从单一服务向全面服务转变。
政府应当全方位地考虑公共利益,不仅仅是对特定问题进行服务处理。
例如医疗服务,除了对某一领域的医疗问题进行解决之外,还应当从全面的角度设计医疗方案,从而提高全民医疗服务的效率。
四、从效率优先到公平优先在过去,政府通常优先考虑效率问题,往往是以经济效益为导向开展社会管理和治理活动。
这样的导向也带来了一些弊端,例如公共资源的不公、社会的不平等问题等。
新时代中,社会管理和治理应当转向公平原则。
政府的主要任务应当是保障人民权益,提高社会的公平性和平等性。
政策制定过程中,必须充分考虑全民的利益,对弱势群体给与更加多的关注和支持。
总结:在新时代下,社会管理和治理的方式与之前有很大不同。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是一种宏观的、全局性的社会事务管理,这种管理主要包括各级党委和政府。
社会治理则侧重于微观的、局部性的社会事务处理,也就是对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公共服务。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有许多相似之处,但是二者也存在很大差异。
其中最主要的是社会管理不能离开社会治理,如果社会管理没有与社会治理结合起来,将会导致社会管理失控;社会治理离开了社会管理,社会问题得不到解决,也无法得到根本治理。
我们应该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之间的关系,社会管理不能游离于社会治理之外,应当以社会治理为基础,两者紧密结合。
具体来说,社会管理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坚持党的领导,即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三是坚持改革创新,尤其是注意调动广大群众的积极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四是坚持依法办事。
而社会治理的基本原则是:谁执法谁普法,谁主管谁负责,谁服务谁监督。
简单地说,就是“谁主管,谁负责”,而且管理的职责只能是服务,而不能越权干预。
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政府来进行宏观的管理,对于民生的小问题,政府往往会出面协调、调节,大问题就需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来参与管理。
而社会治理则侧重于微观的、局部性的社会事务处理,也就是对具体的单位或个人提供公共服务。
从具体方式上看,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也有所不同。
比如,社会管理的基本原则中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但是社会治理并[gPARAGRAPH3]这条原则。
再比如,社会管理主要是通过党委和政府来进行宏观的管理,因此,党委和政府也就成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主体,也是主要载体。
而社会治理主要是由一些社会组织、企业、公民来进行。
除此之外,在社会治理中还可能存在专门的社会组织来推进和实施社会治理。
这也正是社会治理中的一个显著特点。
社会治理,特指在国家、社会以及社会组织之间形成良好互动关系,使三者之间达到彼此和谐,并促进发展目标的实现,最终实现社会稳定和谐的目的。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摘要:随着社会改革开放进程的不断推进,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更符合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客观要求。
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的社会管理已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需要向社会治理转变,需要转变政府职能。
为此,应从管理到治理重塑政府理念,从一元到多元构建治理网络,从纵向到多向再造权力流程,从失范到规范完善治理法律,从而不断推进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型。
本文浅谈从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转变。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创新;发展引言我国由于受传统政府行为模式影响,将治理理解为管理,与统治的意思更为接近,与当前主流的社会治理理论有些偏离。
在公民社会兴起、公民社会组织日益壮大的今天,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变革符合世界政府治理领域的发展趋势,政府要加快职能转变和创新,建立起多元参与的、协作互动的、依法治理的合作网络,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
1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含义何为社会管理?它是为了实现社会秩序、激发社会活力、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局面,由以政府为主体的社会、企业、公众共同介入,基于一定的价值基础在一定的法律框架内对于社会行为、社会关系、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进行的、自上而下的控制过程。
何为社会治理?它与社会管理类似,都是为建立和谐有序的社会而进行的。
但与社会管理不同的是,社会治理更加强调公众参与,倡导公众在有序合法的情况下与政府通力合作,一道对部分社会问题进行管理。
也就是说,社会治理是一个自下而上参与的过程。
二者看似大相径庭,实则对中国社会发展推动力大有不同。
让我们着眼于中国社会在现有社会管理机制下产生的发展问题。
社会结构本身作为一个社会中各类社会因素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相对稳固的关系,在面临转型时,必然以整体系统形式进行过渡,具体表现为社会结构的整体性、根本性变迁。
而我们当今所面临的中国社会的转型发展包含着两个不同层面:一是从自给自足的传统经济社会向相对较为开放的市场经济社会转变;二是由社会资源配置机构随社会集体利益转变而激发的社会结构、社会生活的演变。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首先要知道“社会”是什么?“社会”,顾名思义就是人与人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一种关系。
例如家庭、单位等。
现在又出来了一个新名词,叫做“社会治理”,它们有什么区别呢?我们都知道,家庭是由夫妻二人组成的;学校里则是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组成的;单位里除了员工与领导的关系外,还有部门与部门之间、员工与员工之间的关系……所以说,社会由这么多不同的关系组成。
再看一下“治理”这个词,“治理”是指为达到共同的目标,依据公认的规则或程序,使各项事务合理化的过程。
是国家机关和社会机构运用公权力来管理公共事务、保障公民权利的活动过程。
通俗地讲,就是按照法律法规进行的有效管理。
说白了,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一个意思,只是治理是对象发生了变化,管理是内容发生了变化。
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管理对象已经发生了变化,由传统的物质资料、企业、经济组织扩展到整个社会的方方面面。
而管理内容也随之发生了变化,除了具体的物质资料、企业、经济组织之外,还包括社会成员,涉及到社会的各个层面,社会管理范围空前拓展。
社会管理就是对社会生活的管理,是对国家的管理、对政府的管理、对政党的管理、对其他社会组织的管理。
我认为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有四个大的差别: 1、治理侧重于宏观层面,注重国家层面,而管理侧重于微观层面,注重社会组织层面;2、治理可能是全局性的,而管理则是具体的;3、治理强调程序,即有章可循,而管理强调依法办事,适用于任何社会形态;4、治理强调自觉,强调人人都遵守规则,都服从安排,而管理更多是对规则的执行。
第二个差别就是主体问题。
在社会管理中,很多东西是由公众完成的,但如果遇到问题需要政府来解决,比如当年温州动车事故,就是政府出面处理的,而且效果良好。
但是在社会治理中,很多工作都是由政府和社会团体来完成的,因为社会团体是非营利组织,有自己的行为准则,他们更专业、更权威,例如联合国维护消费者权益协会,这样做可以最大限度地避免可能的损失。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什么
从“管理”到“治理”意味着什么人们注意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公报9次提到“治理”;全会通过的《决定》则有24次出现“治理”一词。
“治理”是一个新的概念、新的提法,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差凸现了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升华、治国方略的转型,将对中国未来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统治”“管理”“治理”之变,折射着历史发展的进步过去谈到国家和人民的关系,叫国家统治,后来叫国家管理,如今改称“国家治理”——全会《决定》把“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列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提出要“加快形成科学有效的治理体制”“创新社会治理”“提高社会治理水平”“改进社会治理方式”等等。
这一变化,意味着一个重大的突破。
治理理论在上世纪90年代兴起于一些国家,最早由上世纪80年代初的“地方治理”和80年代后期的“公司治理”发展为“公共治理”,现已成为全球政府治国转型的普遍趋势。
治理与管理有着明显区别:管理主体是一元的,治理主体是多元的。
治理是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党、人大、政府、政协等多元主体一起进行国家治理,而不是仅仅依靠一种力量。
管理是垂直的,治理是扁平化的。
治理既有从上到下,也有从下到上,甚至可以从中间向上、向下延伸开来、铺展开来。
管理带有随意性,治理方式是法治化的。
治理是依法治国,依法治理,建设法治国家、法治政府,而不再是简单命令式、完全行政化的管控。
管理常常是单向度的,治理是体系化的。
实现“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是一个制度化、系统化的改革目标。
围绕这一目标,形成政府治理、社会治理、生态文明治理等全面的治理体系。
相对管理而言,治理是一个内容丰富、包容性很强的概念,它更强调灵活性、协调性、沟通性,彰显了国家的公平、正义,社会的和谐、有序。
从“统治”到“管理”,从“管理”再到“治理”,这反映了治国方略总体思想的演变,折射了历史发展的进步。
老子曾说过:“政善治,事善能。
”随着三中全会精神的贯彻落实,国家治理必将逐步达到一个“善治”的境界。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社会组织称谓的提出和使用,有利于纠正社会上对这类组织 存在的片面认识,形成各方面重视和支持这类组织的共识。 我国将社会组织分为三类,即社会团体、基金会和民办非企 业单位。
2006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专门讲创新管 理体制,激发社会活力。
2007年党的十七大提出,完善社会管理、 健全基层社会管理体制。
2012年党的十八大在过去 的基础上进一步丰富和发 展了社会管理的理论,提 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快形成党委领导、政府 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 与、法治保障的社会管理 体制”。*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了社会治理这样一个 新的思想,实现从政府对社会单向度的管 控向政府与社会合作治理社会公共事务的 转变。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
4、从生存问题向公平问题转变
社会各种潜规则 产生的不公平感, 同工不同酬,同 城不同酬,垄断 行业形成的垄断 收入,公积金的 差距,教育的不 公平,医疗卫生 司法不公平等 。
呼格吉勒图
疑罪从无
、
、 呼格吉勒图案承办官员冯志明现任呼 和浩特官都因 为“迅速破获大案”而获得从二等功 到通报嘉奖的表扬。
·
总收入的比重从65.5%下降到57.5%,且持续 下降。
与此相比,美国自 20世纪90年代以来, 居民可支配收入占 比一直保持在73%以 上。
2、社会结构从简单化向复杂化转变。
1978年以前:两个阶级一个阶层,表示 分化不大,差异不大,整个社会的流动 性小。
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
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一、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是一种新的社会管理方式,与传统的社会管理相比,社会治理更加强调社会主体的参与和合作。
在当前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下,传统的单一行政治理方式显得越来越无法满足社会需求。
因此,本文将探讨为什么要用社会治理取代社会管理的问题,并分析社会治理的优势与不足。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参与、协商、协作,与政府单独运营不同,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场、公众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多方面合作。
它是建立在社会自治的基础之上,通过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参与和协作,共建共治共享的新型社会治理模式。
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是以政府为中心,行政力量为主导,难以贯彻执行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依法依规、市场化运作和社会化服务的管理理念和思路。
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核心是不同的,社会治理强调传统社会管理的自下而上转变,将社会治理的中心转移到公众参与与合作共治,形成了我们熟知的多元主体治理模式。
因此,社会治理模式极大的提高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管理的效率,使政府不再是唯一的管理者,而是与市场、公众、企业和社会组织等各方面进行多方合作来达到共治的目的。
这样的方式,更为人民群众所接受,可以给社会带来更多的利益。
社会治理在实际应用上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之处,如:缺乏权威性、统筹性和资源保障能力差。
但是,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社会治理存在的优势和创新点更为明显,未来还有更大的发展空间。
总结:通过对社会治理和社会管理的比较分析,可以看出,社会治理更符合现代化、科学化、智能化和人性化的管理思想,因此,在未来的管理中,社会治理将是一种更加有效、更为科学的管理方式。
二、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探讨灾害应急管理在自然灾害应急当中,发展灾前预防、灾中救援、灾后恢复从未停止,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是面对灾害突发态势变化的情况,尤其需要社会治理的角度来探讨。
社会治理强调社区自治,防止和化解社区内部冲突、消除社会矛盾、增强社会凝聚力和控制力,尤其是在灾害应急管理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动力逻辑和制度发展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动力逻辑和制度发展社会管理是指通过社会组织、法规政策、行政管理等手段,对社会进行管理和调控,提供公共服务和维护社会稳定。
而社会治理则强调社会成员的参与和自治,注重协商、合作和共治,实现社会的有序运行和公平正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
其动力逻辑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社会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增加。
随着社会结构的不断变化和人口的流动,社会问题愈发多样化和复杂化。
传统的单一管理方式已经无法满足社会的需求,需要更加灵活和多元的治理方式。
公民意识的觉醒。
公民意识的觉醒是社会治理的基础。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们的知识水平提高,社会参与的意识增强。
公民意识的觉醒使得人们不再满足于被管理,而希望能够充分参与社会的管理和决策。
科技的进步与应用。
科技的进步为社会治理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技术支持。
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技术的应用,可以实现社会信息的精确测量、问题预测和反馈,为社会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社会问题的诱发和解决需要协调各方利益。
社会治理需要传统的行政管理与社会组织自治相结合,实现政府、市民和社会组织之间的有效协同合作。
只有形成多方参与、多元利益平衡的治理格局,才能更好地解决社会问题。
针对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发展需求,一系列相关的制度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政府职能转变。
传统的政府行政管理转向了社会治理的角色。
政府在治理中要更加注重协调和服务,通过便民措施和制度建设提供公共服务,同时也要鼓励市民参与社会事务的治理。
法律法规的完善。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和规范。
法律法规的完善既要加强对社会治理各方面的约束,又要为社会治理提供更多的创新空间和制度支持。
社会组织的发展。
社会组织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力量,它们可以在社区、企事业单位等各个领域发挥作用。
政府要加强对社会组织的引导和管理,以促进社会力量的积极参与和社会治理的共治。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它源于社会问题的多样化和复杂化,也得益于公民意识的觉醒和科技的进步。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一、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演进1.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定义和概念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社会经济、文化、生态等各个方面的管理活动。
而社会治理则是在社会管理基础上,加强社会自治、社会共治和社会服务,通过全社会共同参与,实现社会问题的解决和社会运行的有序。
2. 社会管理向社会治理的背景和原因(1)社会管理模式的不足: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主要由政府以及相关部门单向地对社会进行管理,缺乏对社会各方面力量的整合和协同。
(2)社会问题的日益复杂和多元化: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结构的变动,出现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如环境污染、就业压力、社会矛盾等,这些问题需要更加综合、多元和创新的解决方式。
(3)社会参与意识的提升:现代社会中,公民对社会事务的关注度和参与度日益提高,要求政府以及其他社会机构能够更好地倾听公众意见,促进公众参与社会治理。
二、社会治理的主要特点和要素1. 多元化和综合性社会治理是要综合运用各种手段和资源,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形成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治理格局。
2. 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社会治理是以解决社会问题、促进社会发展为导向,以实现社会稳定、人民幸福为目标。
3. 麻痹性和容错性社会治理强调鼓励创新和尝试,容许一定的错误和失误,通过试错和修正来不断优化治理方式。
4. 法治和规范性社会治理必须建立在法治基础之上,依法行政、依法治理,各参与主体都要遵守法律和规范。
三、构建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举措1. 强化社会组织的作用建立和完善各类社会组织,鼓励公民积极参与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发挥社会组织在社会问题解决中的积极作用。
2. 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全面覆盖的社会信用体系,提高公民诚信意识,形成社会诚信共同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3. 推动信息化和智能化建设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分析,提高社会治理效率和精准度,加强对社会动态的监测和预警能力。
4. 建立公共参与机制通过多元化的公众参与机制,广泛征求民意,增加公众决策的透明度和公正性,提高社会治理的合法性和公信力。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维护社会稳定与发展的重要环节。
它关系到整个社会的秩序与公平,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在我国得到了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意义、内容和路径。
一、社会治理的意义社会治理是一个国家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它的核心在于通过规范行为、维护秩序、提供公共服务等方式来实现社会的正常运转。
社会治理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保障人民安居乐业具有重要的意义。
首先,社会治理有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
社会治理通过制定和实施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打击犯罪行为等手段来维护社会的安定。
稳定的社会环境有助于人民群众的生产活动和创造力的释放,为经济的健康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
其次,社会治理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发展。
社会治理通过提供公共服务,改善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推进社会公平正义,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促进社会的进步发展。
同时,社会治理还有助于实现社会资源的有效配置,通过发展社会组织、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社会的整体效益。
最后,社会治理有益于保障人民的安居乐业。
社会治理通过提供基本公共服务,解决社会问题,改善人民的生活环境,保障人民的合法权益,维护人民的基本利益,实现人民安居乐业,为构建和谐社会创造良好条件。
二、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内涵社会治理是对社会文明活动采取有序的引导和依法管理的一种方式和手段,它是一种管理行为,包含社会规范的制定与执行、社会问题的解决与协调等方面。
社会管理则是对这些管理行为进行组织和实施的具体操作。
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
社会治理的内涵非常广泛,包括社会公共管理、社会文化管理、社会安全管理、社会生态环境管理等。
社会管理则是社会治理的运行机制和方式,既包括政府的社会管理,也包括非政府组织和个人的社会管理。
三、推进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的路径推进社会治理与社会管理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综合运用政府、市场、社会等各种力量,建立多元共治、共商共建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
2015年河南省公考 《申论》真题粉笔解析
2015年河南省公考《申论》真题粉笔解析一、一、体制机制方面:健全村务、居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制度,发挥社会组织在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中的作用。
例如:1.建立完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体制:创新合作模式、整合资源、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由政府指导,多部门合作,社会组织提供专业服务。
2.建立完善调处医患纠纷工作机制:成立第三方组织,聘请专职调解员,坐班管理;组建专家库,提供咨询帮助。
3.成立社区参理事会,与媒体合作,建设公益性社会服务组织,实现居民自治。
二、方式方法方面:注重运用法治方式,实行多元主体共同治理。
社会治理主体多元化、平等化。
例如:1.创建民主法治村:落实村党务、政务公开制度,健全依法管理基层事务机制,全面推行村级人民调解委会建设。
2.利用互联网创新工作方法,开启线上线下互动服务。
3.建立信访工作新模式,畅通渠道:研发并开通信访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建立来访接待中心和电子网络服务中心;全方位监督管理。
4.政府联合市场主体,对违法行为进行治理。
二、1.当代社会面临诸多挑战,依赖政府对社会进行全方位管理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日显局限性。
例如:老龄化社会养老负担重;基层矛盾纠纷多;新兴互联网领域用户多,信息传播速度快、犯罪分子身份信息确认难度大、网络犯罪数量多;医疗纠纷增多;居民需求多样化等。
2.因此现代应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注重运用法治方式,政府、市场与社会平等协作,实行多主体共同治理,强调主体的多元化与平等性。
具体是:①让市场主体发挥自身优势,参与社会治理,实现政企合作;②实现社会组织专业化,结合居民自治等方式,利用互联网技术,畅通监督反馈渠道。
三、“幼儿园喂药事件”出现政府发现问题和应急处置不及时,核实有误,处理不当,反馈不实等问题,具体建议如下:1.严肃处理态度,公开向公众道歉,向受害儿童家属解释情况,承诺调查事实并及时公布意见;2.展开详细调查,邀请权威检测机构对食物化验检查,重新安排体检;3.加强社会监督,邀请第三方机构、媒体、公众参与时间监督;及时公布信息,对于处理过程及时向公众公布;4.启动法律程序,请求法律援助处理涉事人员,联合司法部门介入调查,确保依法处理;5.进行赔偿事宜,组织部门安抚受害家属情绪,提供赔偿确保治疗顺利;6.反思总结教训,组织涉事人员总结教训,反思制度工作缺失,建立长效机制。
如何认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
如何认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马庆钰 2014年03月24日08:22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其中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社会治理”“政府治理”等概念中,将以往通常使用的“管理”改为“治理”,就是一大创新。
深刻认识从“管理”到“治理”的转变,对于深入学习贯彻《决定》精神具有重要意义。
从“管理”到“治理”,虽然仅有一字之差,但其内涵与外延有了巨大变化。
“治理”是特定范围内各类权力部门、公共部门以及社会组织的多向度相互影响,是公共事务相关主体对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平等参与,是各类主体围绕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协商互动。
相对于“管理”在内涵上的单打独斗、居高临下,“治理”的提出是理念上的一个巨大进步,有利于促进社会参与、激发社会活力,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并使相应的国家和社会治理创新的外延得到极大拓展。
“治理”的着眼点是促进社会参与。
“治理”这一概念,强调的是社会各类主体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的地位和作用。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趋势看,世界各国政府管理改革的一个基本趋势是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向走向互动,总的追求是公共治理。
这是由传统政府管理暴露的公共权力局限性决定的。
我国正在推进的政府职能转变,落脚点是“简政放权”和“促进参与”,不断创新社会参与机制、疏通社会参与渠道,促进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
《决定》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政府治理”和“社会治理”的新理念,意味着今后在国家和社会事务中,各类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具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和舞台。
“治理”的着力点是激发社会活力。
从“管理”转变为“治理”,就是要突出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共治,并为此构建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平台、完善多元主体平等协商的机制,从而激发社会活力。
《决定》为此设计了几个着力点。
比如,推进协商民主广泛多层制度化发展。
构建程序合理、环节完整的协商民主体系,为社会各类主体参与决策创造条件、拓宽渠道。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
从社会管制、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郭星华石任昊*原文载于:《黑龙江社会科学》,2014年第6期摘要:针对“法是怎么适应社会需求、解决现实问题”的历史命题,以1978年以来的“第三次法律革命”为时代背景,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变迁历程予以回顾,进而按照理想类型的方法归纳出“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这三种国家治理模式。
“拨乱反正”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制”模式,强调法治的价值启蒙,以“压制型法”为手段、追求政治领域的稳定;“促进经济发展”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管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制度设计,以“自治型法”为手段、追求经济领域的发展;“构建和谐社会”阶段的法治建设属于“社会治理”模式,强调法治的实践关切、以“回应型法”为手段,追求社会领域的共建。
经历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取得了重大的历史成就,但仍没有实现现代法治建设所追求的“法治秩序”,“社会治理”成为进一步深化改革的重要理念。
在此基础上,回归“规范—秩序”的命题,针对“回应型法”的时代要求,从“程序正义”、“实质正义”、“规范多元”三个角度对我国现代法治建设的未来发展予以前瞻。
关键词:社会管制;社会管理;社会治理;法治建设在20世纪中国法律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伴随着三次历史性巨变,产生了三次法律革命,即1911年辛亥革命所引发的第一次法律革命,1949年中国人民大革命胜利所形成的第二次法律革命,以及与1978年改革开放相伴而生的第三次法律革命。
[1]这里所说的“第三次法律革命”是改革开放以来的现代法治建设。
2011年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时,吴邦国委员长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
2013年党的十八大提出“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等方针昭示着我国的现代法治建设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历史时期。
从1978年到2013年,走过三十五年的现代法治建设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有很多东西值得总结。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动力逻辑和制度发展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动力逻辑和制度发展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意义上的社会管理是指政府机构负责对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处理,而社会治理则更加强调民主化、参与化、综合化和协调化的方式来解决社会问题。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变革,社会治理取代了传统的社会管理,成为解决社会问题的主要途径。
社会治理的动力逻辑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
社会治理的主要目的是维护社会的稳定和安全。
社会的稳定和安全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条件。
只有当社会处于稳定和安全状态下,社会各方面的发展才能够得到保障。
第二,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利益。
社会治理应当以满足社会的需求和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和措施,为社会提供更多的公共服务和保障,从而满足社会的基本需求和公共利益。
第三,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社会治理应当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为最终目标,通过综合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能力,实现社会的持续发展和进步,从而提高社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
社会治理的发展离不开制度的建设和创新。
在推动社会治理创新的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关键点:第一,推进制度建设。
当前,我国的社会治理仍存在许多问题和难点。
要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推进制度建设,建立健全的制度体系,提高制度效能和执行力。
第二,推进社会参与。
社会治理的优劣取决于社会参与的程度和质量。
要推进社会参与,在制度创新上要注重民主、参与和协商,鼓励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社会治理。
第三,提高政府效能。
政府是社会治理的主要责任方,提高政府效能是促进社会治理创新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要加强政府的能力建设和管理能力,提高政府的信息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水平。
第四,保障公平正义。
公平正义是社会治理的核心价值。
要推进公平正义,在制度创新上要注重权利保障、法制建设和规则执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底线。
总之,社会治理作为社会管理的新形态,必须树立创新思维,贯彻创新精神,推进制度创新,提高社会参与,提高政府效能,保障公平正义,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
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的几点认识一、引言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政府和社会组织对社会生活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
但是,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无法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问题,因此,中国开始转向更加科学、民主和有效的社会治理模式。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二、社会管理与社会治理的概念1. 社会管理传统意义上,社会管理是指国家或政府对人民生产生活等各个方面进行组织、调节、协调和控制的行为。
这种管理方式强调行政部门对公共事务的掌控和处理能力。
2. 社会治理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相比,“治”更强调参与性和协作性。
它是指国家或政府与市民团体、企业等各种力量之间建立起一种合作关系,在共同参与中实现公共事务管理目标。
三、从“管”到“治”的转变1. 理念上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制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代多元化需求,因此需要建立一个多元化参与机制。
这种机制可以促进政府与公民、企业之间的交流和协作,实现社会治理的共同目标。
2. 体制上的转变在体制上,社会治理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
这种结构应该是多元化、协调性强、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
这样,才能更加有效地解决社会问题。
3. 方法上的转变传统意义上,政府主导下的单向管理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多元化需求。
因此,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管理方法。
这种方法应该是以人为本、多元化参与、公开透明和科学决策为基础。
四、社会治理的优势1. 多元化参与社会治理强调多元化参与,可以提高公共事务决策的质量和效率。
在这个过程中,政府不再单方面掌握权力,而是通过各种渠道与市民团体、企业等进行合作。
2. 公开透明在社会治理中,信息公开透明度大大增加。
这有助于避免信息不对称现象发生,并提高了公众对政府决策的信任度。
3. 科学决策社会治理强调科学决策,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依据事实和数据进行决策,而不是凭空臆想。
五、社会治理的挑战1. 体制机制不完善在社会治理中,需要建立一种新型的组织结构。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
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区别社会管理和社会治理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相比之下,社会管理与我们的生活联系更为紧密。
而社会治理这个概念,可能大家并不是很熟悉,我今天就来谈谈它们之间有什么区别。
一、目标不同社会管理主要是为了使城市更美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而社会治理的最终目标是要解决发展中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注重改善民生,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保证人民平等参与、平等发展权利,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二、原则不同社会管理,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性质,在社会管理上,坚持党的领导,贯彻党的群众路线,动员和组织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管理城市,协调城市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创造良好的城市发展环境。
社会治理是国家基于共同意愿而创设的治理模式,它将法律、道德等社会规范融入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之中,促进城市良性运行和健康发展。
社会治理从内容上看包括了五大领域: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建设。
三、对象不同社会管理,对象主要是指城市居民或其他企事业单位和人员。
它是在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下,为了推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提高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对城市的各种社会关系及其运行所进行的管理活动,它的最终目标是建立起一种适应城市社会发展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一般来说,它是对具有独立的组织机构和特定职能的政府及其各级职能部门,以及街道、居委会等组织体系和运行过程所进行的管理活动。
如,由政府负责管理的新兴产业园区,由于园区有着较强的公共性,而且涉及公共利益,必须由政府或者类似机构统一管理。
但政府并不一定直接进行管理,而是通过一定的管理机构进行协调管理,协调相关利益主体,建立统一的合作机制。
社会治理则以人民群众为服务对象,它通过广泛动员和组织人民群众的力量,共同参与到城市的管理与建设中来。
在具体的工作中,首先,通过宣传引导和教育,转变广大市民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增强主人翁意识,促进城市的发展。
其次,通过培养、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市民理解和支持城市管理者的工作,增强城市的凝聚力。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进步摘要: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提出,对于解决我国社会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具有更加切实可行的意义,是社会管理领域的进步,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无论从服务理念、促进民生等方面都比传统的社会管理更能体现其优越性。
关键词:社会管理社会治理公众参与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将社会治理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形成决议,这标志着我国传统的社会管理体制已经开始转型。
社会治理是我国一直以来在管理社会事务等领域进行研究和探索的改革目标与方向,意义较为宽泛和富有弹性,对于解决中国现阶段的问题更具有可行性。
对治理的关注,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公共管理不能有效应对日益复杂的社会变化和社会动态逐渐开始的,社会治理模式是多个组织、多个层面形成的网络管理模式,体现的是群防群治的思想。
但是社会治理也离不开政府的管理,而是在社会事务的管理和协调中,更多的体现社会组织及其成员自治、自律的活动行为,但无论从哪个层面来讲,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都是一种进步。
一、社会治理的提出顺应了时代发展的要求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的趋势我国经济社会经过近些年的快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然而在社会领域却积累了一些矛盾和问题,这与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极不协调,并且这类现象越积越多,对经济社会的科学、良性运转有着一定的影响。
国家对社会问题也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进行管理,社会管理工作对协调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公正、应对社会风险、维持社会和谐等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面对日渐复杂的社会现状,原有的社会管理模式已经不能适应其管理需要,而需要有一种新的模式来取而代之,急需建立一种科学和完善的社会管理模式,保证经济社会的发展。
2.传统的社会管理显现出一些弊端我国社会管理工作应该是政府管理和社会自主管理的统一体,然而社会管理的行为理念在应对当前的社会现实显得有些滞后。
以往的社会管理是以政府管理为主导,但是由于传统的官本位思想导致管理中存在着种种弊端,如服务思想不够,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去替代社会管理中的服务环节等。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变革,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模式也在不断演进和完善。
近年来,我国在社会管理领域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和探索,逐渐由传统的"管理"模式向"治理"模式转变。
这一转变不仅在理论上取得了丰硕成果,也在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经验。
本文将从历史渊源、政策演变以及未来展望等方面,探讨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政策脉络。
一、历史渊源1.传统社会管理模式我国传统社会管理模式以"治"为主,以政府为主导,通过行政手段来维护社会秩序,解决社会矛盾。
这种模式在一定时期内能够维持社会稳定,但也存在一定的弊端,比如政府权力过于集中、行政效能不高、民众参与度低等问题。
2.社会治理理念的崛起随着全球化、信息化的发展,社会管理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治理这一概念应运而生。
社会治理强调的是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各方协同合作,共同参与社会管理和问题解决,实现社会的自我调节和自我完善。
二、政策演变1.社会管理转向社会治理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提出了"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的转变。
这标志着我国开始将政府职能从单一行政管理向社会治理转变,主要表现在政府放权、市场监管和公民参与等方面。
从此,社会治理理念开始在我国的政策制定和实践中得到贯彻和推广。
2.重大决策和举措我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促进社会治理的重大决策和举措,比如《社区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社会组织管理暂行条例》等。
这些举措旨在营造良好的社会治理环境,促进政府、市民社会和市场的有效互动,保障社会治理体系的良性运行。
3.实践与探索除了政策层面的倡导以外,各地也积极探索和实践社会治理模式。
比如通过推进社会组织参与基层治理、加强社区矛盾调处机制建设、推动居民自治等,都是在落实社会治理理念的过程中取得的实实在在的成果。
三、未来展望1.社会治理向深度发展未来,我国社会治理将朝着更深层次、更广领域的方向发展。
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概念、逻辑、原则与路径
利 ,并 使 公 民享 有 各 种 政 治 、经 济 、社 会 和 文
_
本 团 2 0 1 期 4 . 0 话 结 1 题 B E N Q I H U A T I
渡 给 独立 的公 民 社会 进 行 自我 管 理 .或 者 与公
民社 会 进行 共 同 治 理 。从 某 种 意义 上 来 说 。治 谈 得 上 现代 意义 上 的 政 府社 会 管 理 本 着 服 务 于社 会 .定位 好 政 府 的 功 能 与角 色 .建 立 起 有 限政 府 和 服务 型政 府 是 达 成 现代 社 会 治 理 的前
B E N O I H U A T I 本期话题
团 结
2 01 4 . 01
府 和 公 民社 会 都 是 一 方 治 理 主体 .二 者 平 等
合作 对公 共 事 务进 行 共 同治 理 。 其 次 。过 程 上 ,社 会 管 理 是 单 向 度 的 ,
强 调 政 府 对 社 会 单 方 面 的 自上 而 下 的 管 控 :
说 .社 会 治 理概 念 的提 出是一 种 改 革 理 念 的升 华 .那 么 ,十八 届 三 中全 会 之前 已经 提 出 的社
化 权 利 .达 到 社 群合 作 和 社会 互 助 的一 种 社 会 政 治 状 态 , 主要 表 现 为 : ( 1 ) 坚 持 社 会 公 平 正 义 .促 进 人 民群众 享 有基 本 公 共 服务 权 利 平
同时也 并 不 排 斥 政 府对 社 会 公 共 事 务 的管 理 , 并 强调 政 府与 社会 的合作 共 治 。 最 后 .结 果 上 .社 会 管 理 体 现 为 刚 性 的 、 静 态 的 、被 动 的管 控 ,是 主体 与 客 体 之 间 的 管 理 与 被 管 理 状 态 :而 社 会 治 理 则 体 现 为 柔 性 的 、动 态 的 、主 动 的治 理 ,是 多元 平 等 主体 之 间 的最佳 状 态 社 会 治 理 理 念取 代社 会 管 理 .意 味着 社 会 秩序 的维护和达成不再 是政府单方 面的事务 . 而是 政 府 与 公 民 和社 会 共 同的事 务 :政 府 不 再 是 单 一 的管 理 主体 .公 民社 会不 再 是 被 管 理 的 客 体 :治 理 过 程 不 再 是 自上 而 下 的 单 向度 管 控 .而 是 多 元 主 体 的 平 等 协 商 与 合 作 。如 果
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和体系
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和体系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作为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现象,是一个社会革命的重要领域,它与社会化新的生产力、信息技术、舆论传播连接起来。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当下,社会治理和社区管理也越来越成为人民群众关心的焦点。
社区管理是一个社区正常运作所必须经历的阶段,它的目的是通过调和与人民群众的矛盾,维护社区的安全、稳定、和谐;社会治理则是整个社会运行的过程,包括政府、法律、市场、公民社会、网络等诸多方面,是一个维系整个社会运行秩序和稳定的基本方式,也是一个推动社会长期优化和改革的基本动力。
社区管理和社会治理的实践和体系建设,对于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里就做一个简要探讨。
一、社区管理社区管理是社区建设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也是完善城市社会治理的不可缺少的一环。
它涉及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其具体实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区管委会和社区自治社区管委会是社区管理的核心和中心,它负责整个社区的管理和服务工作,其职责是对居民的安全、文明、卫生、交通、环境、文化、教育、健康、娱乐等方方面面进行综合管理和监督。
而社区自治则是社区管理的重要方式,通过居民委员会的发挥,使居民在管理中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形成一个组织有序、分工明确的小社会,促进社区和谐和繁荣。
2、党委和政府工作力量的加强党委和政府的工作力量是社区管理的重要保障,加强其工作力量,使其在管理中能够具有更大的发挥空间,促进社区各项工作的开展和规范化。
3、技术治理和风险控制技术治理和风险控制是社区管理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具体实践包括对社区各种资源、信息、资金等的监管和调配,以及对风险因素的识别和预测,使社区可以在风险中具有更大的抗压和应对能力。
4、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建设社区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在该社区中生活、工作、进行娱乐活动的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社会服务和公共设施。
这些服务和设施包括医疗、教育、文化、交通、物业、公安、环卫等方面的各项服务和设施,并要确保其规范化、合理化、生态化和开放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创新体制机制,共筑中国梦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孟子曰:”民贵君轻“。
可见人民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是多么的重要。
不论是科学发展观,还是习近平总书记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核心都是一个”人“字。
只有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幸福指数上升了,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主才能繁荣富强。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政府为主的传统社会管理方式,这种管理方式虽然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此种管理方式已跟不上时代的步伐,甚至阻碍中国的发展。
所以,必须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实行多元化主体共同治理,强调政府、市场与社会平等协作。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及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的政府报告中都对创新社会治理体制、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做了详细的阐述。
不仅是因为它能体现政府自我变革的决心,更在于它能使中国更好的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提高,人与人更加和谐,社会更加安定有序。
社会管理犹如以蒸汽机为动力的火车,已经跟不上时代的步伐。
时代不断进步、社会不断发展,每一个时代都应有属于自身的发展模式。
不可否认,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历史的长河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为中国的发展进步贡献了巨大的力量,但那只局限于改革开放之前的时代,更确切地说应该是满足人民温饱水平的时代。
当今时代,我们的国家正大踏步走在时代的前列,国内生产总值已跃居世界第二位,2014年达到69.6万亿元,人民正向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努力着。
所以,以体现政府对社会全方位管理,强调政府权威性、管理责任唯一性的传统社会管理已不得人心,必须改革创新。
社会治理仿佛中国制造的高速动车,正大踏步走出国门,引领世界。
现代社会治理强调行动主体的多元化与平等性,各主体在协调基础上形成合作、共同解决问题,最终实行共生共赢。
近年来在全国各地都在推进社会治理的创新,出现了很多好的创新模式,并取得了很好地效果。
北京市海淀区的相关部门与慈爱嘉公司成立的”社区养老助残服务体制创新试点“合作项目,建立了一套更为完善的政府购买居家养老体制,使广大老年人受益匪浅,还有信阳市村级人民调解委员会及佛上市罗村的”社区参理事会“,都是很好地探索。
因此,当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社会治理的创新,也只有现代社会治理方式才符合当今时代的需要。
从社会管理到社会治理,看是一小步,其实是一大步。
它体现着政府自我变革的决心,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盼,是国家繁荣富强的昭示。
那么就让我们以此为契机,加大创新力度,共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