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点家长最轻易形成的三种偏见
家长最容易犯的六个错误类型

家长最容易犯的六个错误类型:1、红旗在手型: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2、屡错不改型:知道错了还是重复错误3、跟风吃PI型:人云亦云,随波逐流4、本末倒置型:只关注学习这个小事情5、自我陶醉型:只看教育结果而非教育6、语言障碍型:连话都不会跟孩子说现分别论之。
1、红旗在手型:从来不认为自己有错每一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有辉煌的事业,能够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独占鳌头,能够拥有幸福完整的人生。
孩子永远是家长独一无二的骄傲,没有一个家长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出成就。
但就社会大范围来说,功成名就的是少数;就小范围来说,在一个班里的前几名也是十分有限的,因此,有一个时时处处让人羡慕的孩子,是所有的家长的理想,但绝对不是每个家长都能实现的。
成就一番事业,成为人人瞩目的名人,需要方方面面因素的共同协作,我们姑且不论。
即便是在同一个班级里,同样的老师和教材,相差无几的智商和学习环境,为什么有人总能拿第一,有人就总是考不好呢?许多次在与家长朋友在一起座谈,共同探讨这个问题的时候,发现一个很有趣的现象。
我问家长:为什么孩子的表现不好啊?通常会有两种经典的回复,一是家长通常会说出孩子的一百个不是来;二是做母亲的往往会指责当父亲的如何不管孩子的教育,而父亲则埋怨说他妈妈太娇惯。
总之,能够主动说出自己问题的家长基本上是没有的。
很少有家长在给我介绍孩子情况的时候,能够全面深刻地评价孩子的长处和优点,即使说也只是轻描淡写地说孩子心眼还不错等,除此之外就是长篇大论地、喋喋不休地、咬牙切齿地、恨铁不成钢地痛陈孩子的不是和缺点。
很少有家长能够说自己的行为到底有什么不足,通常不过是一语概括简单掠过象征性地说一句自己脾气不好等,即使如此也常会补上一句“我也是为孩子好啊!”像这样的认识和心态怎么可以让孩子服气,让孩子听话?真是异想天开。
许多母亲谈到子女的教育问题,往往是一肚子苦水。
说什么很辛苦,又做饭又洗衣,孩子作业还要操心,结果还没有人说好,孩子也不怕她等等。
父母容易犯的错误观念

父母容易犯的十个错误观念1、过度照顾:现在许多小孩一生下来,就被照顾的无微不至,其结果却可能剥夺了孩子学习、成长的机会。
从小被喂食到了两三岁甚至更大,孩子的小手缺乏拿汤匙、筷子的练习,会导致手部肌肉的发展问题,上了小学可能连写字都会很困难。
因为怕孩子噎到,所以一直给孩子喂食柔软的食物,会让孩子没办法发展咀嚼能力,甚至没办法正确发音。
怕孩子冷、怕孩子热、怕孩子受伤、怕孩子在外面被欺负,处处保护的结果,反而是在伤害孩子。
2、过度安排:相信在你的周围,一定有许多行程排得比你的孩子还满的孩子。
但许多研究都发现,被过度安排的小孩,最后都容易丧失对生活的热情、也会缺乏自我管理的能力。
美国儿童教育学者汤姆斯。
阿姆斯特朗特别提醒父母,所有的孩子都需要一些无所事事、随性玩耍的时间,尤其是学龄前的孩子,唯有这样才能让他们的想象力充分的发挥。
每天至少要给孩子空出一段时间,什么都不要安排,让生活有一些不可预期的乐趣。
3、说教太多、身教太少:许多父母要求孩子去看书,自己却在看电视。
要求小孩要有礼貌,自己却一天到晚对孩子破口大骂。
当父母言行不一的时候,会失去孩子对父母的尊敬,甚至引起孩子对父母的反感。
如果希望培养孩子阅读的习惯,就该尽量陪着他读书,你可以看你自己喜欢的书,也可以与孩子共读。
如果你希望孩子有礼貌,表现出你对孩子的尊重是最有效的方法。
4、只关心学业,忽视其它生活能力的培养:现代父母的悲哀是把对孩子的投资全都放在功课成绩上,这是现代家长(微博)最大的观念误区。
学校只能给孩子颁发毕业证书,却不能给孩子就业保证书,拿到高学历、好成绩,不是竞争的结束,离开学校才是竞争真正的开始。
父母除了在乎外在的分数、学历、学校之外,对于孩子内在的智慧、美德、快乐和健康等等,更需要关心。
5、用“买”来满足孩子:现代社会进入了一个消费社会,父母想要满足孩子,只要掏出口袋里的钱,就能买到各式各样的东西,从买玩具、买课程、买故事书到买一个个广告中许诺给孩子的美好未来,父母买给孩子的东西不断增加,却不见得能增加孩子的快乐。
父母的偏见

父母的偏见人们经常认为,父母对他们的孩子有自己的想法和偏见。
他们可能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影响孩子的思想、价值观以及对外界的反应。
他们的偏见可能会使孩子在未来的人生中遇到很多困难,或者错过很多更好的机会。
父母的偏见可以反映在孩子的家庭环境、教育方法、朋友圈以及文化底蕴上。
在家庭环境方面,一些父母总是想要把孩子抱紧,而不允许他们参加室外活动、参加没有人陪伴的旅游,或去学习一些新技能。
他们可能过于担心孩子会受到伤害或混蛋,从而限制了孩子的发展。
另一方面,有些父母可能会宠溺子女,以至于他们能够以较低的价格享受他们想要的一切,但却不考虑他们的经济实力和道德责任。
这样的偏见可能会轻视孩子为致富作出的努力,以及他们自己对家庭和社会的贡献。
在教育方面,一些父母会有很严格的教育标准和方法。
他们往往会强迫孩子非常努力地学习,放纵自己的欲望。
他们往往会忽视孩子的个性和兴趣,而且不会包容孩子的智力发展水平。
他们也可能会把孩子的注意力放在学习考试上,而不是在实践中掌握新知识、培养新技能以及获得更全面的知识。
他们还会以自己的价值观和操守规范孩子,而忽视孩子自身的价值观和操守。
父母还可能会根据自己的偏见来选择孩子的朋友。
他们也许会想要选择一些有钱有势的朋友,却忽视孩子和这些朋友之间的情感。
这种偏见还可能导致孩子对社会环境的偏见,因为他们可能会把所有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都视为一个类别。
他们会认为某一类人和自己的家庭价值观和态度有所不同,甚至会通过立场抵制、歧视和贬低的方式表达自己的看法。
最后,孩子的文化底蕴也可能受到父母的影响。
父母可能会忽视孩子对文化的兴趣,从而使孩子们缺乏对文化的尊重和理解。
他们的文化水平可能会受到影响,因为他们学习文化的方式可能与父母的期望有所出入。
因此,父母的偏见可能会给孩子带来很多问题,从而影响孩子的社会发展和个性成长。
希望父母能及时发现自己的偏见,并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自由自在、发展充分的环境。
【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易犯的错误

【家庭教育】教育孩子家长易犯的错误1、让他人带孩子许多中国父母认为,只要他们的孩子有人照看,他们的生命就不会有危险。
事实上,从出生起,孩子们就需要交流,比如拥抱、关注、与他交谈等。
交流让孩子们更聪明、更安全。
2、把孩子当作比较的对象一些家长经常说,你可以看到他们的孩子学习多么努力,他们的成绩有多好,他们的孩子获得了什么样的奖励。
这种比较是最糟糕的。
这只会给孩子们带来不满和痛苦。
3、不尊重孩子隐私和权利许多父母不把他们的孩子视为拥有完全权利的个人,这导致了许多不良后果。
当父母进入孩子的房间时,他们应该先敲门。
他们应该被允许移动或使用孩子的东西。
涉及孩子的决定应该与孩子讨论。
他们不应该随意查看孩子的日记。
他们孩子的所有权利都应该得到尊重。
不受尊重的人永远不会知道如何尊重他人。
4、把孩子塑造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许多父母把一生的遗憾寄托在孩子身上,强迫孩子走上正确的道路。
在这种压力下,孩子们变得不快乐。
5、把学习成绩当唯一指标许多家长认为孩子越努力学习越好,他们的学业成绩代表一切。
事实上,综合能力、活力、毅力和个性是影响孩子生活的重要因素。
6、以为早起好,否则是懒惰许多孩子每天6点起床,睡眠不足8小时,而父母仍然坚持早起是为了健康的错误观念。
事实上,成长中的孩子需要充足的睡眠,睡眠不足会影响他们的发育。
7、认为孩子不该做家务,该把时间拿来学习社会学家的调查结果显示,经常在家做家务的孩子将来会生活得更幸福,处理事情的能力更强,更容易面对挫折。
剥夺孩子做家务的机会剥夺了他学习分担责任和面对问题的机会。
8、缺乏幽默和轻松由于生活的压力,父母失去了幽默感和安逸感。
在这种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轻松和幽默的气氛中,小小的挫折就会导致冲突。
9、对子女提出不合理要求在父母和孩子之间,爱不是他们想做什么就做什么的借口。
父母的要求应该是合理的,并说服孩子。
10、认为养孩子是艰苦义务中国父母习惯于把抚养孩子视为一种艰难的义务,并经常暗示或表达他们的孩子应该报答父母,孝顺父母。
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都有哪些

家庭教育最容易出现的坏习惯都有哪些
父母不懂尊重孩子。
这是大多数父母都会犯的一个毛病,在外工作压力过大,回到家看到孩子不听话就会心烦意乱忍不住发脾气。
孩子再小也有他的尊严,如果不给孩子一定的尊重,一味的粗暴,那么孩子以后是很难会站在别人的角度想问题。
父母敷衍孩子。
如果你关心孩子只是习惯性的问他一些问题,而不用心听他说话,这样的行为会让孩子觉得你并不在意他的任何回答。
这样孩子也就在父母身上学会了敷衍别人。
父母做错事情,不愿意认错。
有些父母会觉得:我是大人,没必要在一个小孩子面前认错,就算说了孩子也不懂。
这样对孩子不是一个好的教育方法,家长要是犯了错误,不会认错的话,孩子也就会跟着一错到底。
中国父母对教育的3大偏见.DOC

中国父母对XX教育的3大偏见估计大部分对美国文化不太熟悉的国人们都觉得美国是孩子们天堂。
当中国家长心疼要面临高考的孩子时会说,提到美国教育。
美国教育又真的像我听说过的那样轻松快乐吗?中国父母对美国教育的5大偏见,下面文章由出guo所,希望能帮助到您。
就先来说说高考。
作为孩子学生生涯里最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谈到教育。
中国高考已经被老师和家长们妖魔化了虽然事实上,这只是人生中众多需要体验的经历之一,并不会真的重要到能决定你未来几十年的道路,但依旧每年都有无数学子为了这场考试接受巨大的压力。
也并不能证明在美国读名校就比在中国简单。
恰恰相反,但即便如此。
一定水平上,美国被哈佛录取比在中国上清华北大还不容易。
高考分数是大学录取的唯一规范,中国。
也几乎是寒门出贵子的唯一途径。
尽管有诸多弊端,但基本上是最公平的录取方式。
而在美国,考上名校的前提,往往都需要你有优越的家庭环境和各方面都出色的综合素质。
相当于中国高考的SA T美国确实能考很多次,但同样需要你得很高的分数,并且这个分数只作为参考规范之一。
大多从小就在价格不菲的私立学校学习,美国的孩子们如果想读常青藤名校。
乐器丶体育丶外语丶美术等等都需要掌握,除此之外还要参与各种活动,比如做义工丶参与俱乐部丶慈善活动丶扮演丶比赛等等。
因为这些都将是申请大学时需要参考的重要资料之一。
除此之外,申请人还需要有过硬的推荐信以及令人耳目一新的自荐信。
然后将资料提交给招生官进行审核以及决定是否录取。
总之需要方方面面都出色才行。
如果有朝一日中国也改成了这种由审核者的人为偏好决定是否录取的形式,恐怕会有更多的家长表示反对吧。
就很好理解为什么美国父母并没有风闻中那么温和了廓清美国孩子上大学一点也不比中国小孩容易之后。
中国家长太功利,有人说。
美国家长更注重你不是快乐。
这话说的确实有失偏颇。
由于法律和文化的不同,美国父母确实不会以体罚打骂等方式教育孩子,但这并不代表美国的猫妈是病猫。
父母们也会在下课以后给孩子们安排十分生动的课表,家境相对不错的白人家庭里。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

家庭教育的三大误区
1. 只关注孩子学习成绩,忽视其全面发展。
很多家长认为,孩子的学习成绩是最重要的,因此会把大量时间和精力放在孩子的学习上,忽略了孩子的个性发展、兴趣培养、情感陪伴等方面。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的聪明才智得到提升,但情感和社交能力却没有得到充分发展,最终可能会影响到孩子的综合素质。
2. 过度护短,不让孩子碰壁。
有些家长对孩子非常溺爱,沉溺于“宝贝心理”,感觉孩子不能受到任何委屈和挫折。
这种做法容易导致孩子缺乏自主能力和逆境能力,以及对挑战和失败的逃避心理。
长期下来,这些孩子可能会变得依赖性强,难以独立生活和处理复杂环境。
3. 对孩子过度干预,剥夺其自主权。
有些家长在孩子成长过程中,过于干预孩子的生活,掌控孩子的种种行为和决策,导致孩子失去了自主权和责任感。
这样的做法容易引发孩子和家长的矛盾,破坏亲子关系。
同时,孩子缺乏自主能力和对世界的认知,也会导致对未来的困惑和迷茫。
家长经常出现的个偏差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未来的社会,科科都是100分的学生并不是最受 欢迎的学生,“合格+特长”才是社会需要的人才,最值钱的不是学历而是能力。
家长经常出现的个偏差
家长经常出现的10个偏差(一)
1、不依规矩,不成方圆----过于规矩,束缚发展; 2、重奖之下出成绩----精神嘉许胜于物质奖励; 3、期末算总账----平时多关心; 4、孺子不可教也----没有教不好的孩子,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5、艺多不压人----样样都学累垮孩子;
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德智体美劳,样样要发展
谢 谢!
家长一定要注意培养孩子的综合能力,要克服六重六轻的现象,即“重智 力轻道德、重分数轻过程、重学历轻能力、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
题外总结
《不输在家庭教育上》是我们家庭教育中的良师益 友,在教育孩子的道路上适时地提点我们,提醒自己也 鼓励在座的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碰到困难时或平时有空 的时候能够看一看,它真的可以在我们觉得无助、迷惘 时帮到我们,也可避免我们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教育的误 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清點家長最輕易形成的三種偏見
偏見1:我的所作所為都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
每當孩子不聽話時,大部門父母都會習慣地說這樣的話:『這都是為了你好啊!你看看媽媽說的有哪一點是錯的?』
教訓孩子後,有哪個父母心裡會好受呢?他們也會對孩子有歉疚感,看到無精打采的孩子,心裡也會不好受。
『我是不是太過分了?』當父母們有這樣的想法主意時,很快就會給自己找借口,使自己的行為更加公道。
『我說得也沒錯啊!』『等孩子長大後總會明白我的一片苦心的。
』『最後他們還會感謝我的。
』等等。
由於父母都以為自己的所作所為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所以大部門父母以為孩子必需遵守自己劃定的人生規則。
但是,只要冷靜地反省一下,就會發現父母的所作所為並不完全是為孩子著想。
良多情況下,父母是為了自己的偏愛或興趣,纔要求孩子按照父母的思路成長。
我熟悉的一個晚輩的丈夫,特別看不慣孩子站在門口的樣子,因此只要孩子在門口玩耍或者無意中站在門口,都會受到爸爸的嚴肅呵斥。
即使媽媽替孩子說:『站在門口,妨礙到你了嗎?』丈夫仍是固執地為自己找借口說:『小時候我媽媽說過,假如站在門口就會帶來惡運。
』
請大家好好想一想吧。
在這種情況下,不讓孩子在門口玩耍,真的是為了孩子的前程嗎?謎底當然是否定的。
這只不外是晚輩的丈夫在強迫孩子將就自己由於各種理由所形成的固執習慣而已。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根本不需要這種教育。
這只是從父母的某種習慣和觀點上,對孩子的一種強求。
另外,這種教育中還含有『由於你是我的孩子,所以必需遵從我的觀點』的據有欲。
從某種意義上看,父母常常說的『快來學習吧』、『好好收拾整頓書桌吧』、『按時吃飯吧』等囑咐,跟『不要站在門口』的劃定如出一轍。
是不是不想陪孩子玩,纔逼著孩子學習;是
不是不想清理環境,纔要求孩子好好收拾整頓書桌;是不是因為緊張的日程,纔讓孩子『按時吃飯』的呢?在這一刻,你是不是還在向孩子強加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偏見、自己的習慣呢?從今天開始,請所有父母徹底掙脫『任何事情都是為孩子的前程著想』的偏見吧!這樣纔能消除強乞降逼迫,進行真正同等的對話。
偏見2:孩子必需完全服從父母的鋪排
『醫生,為什麼只要孩子不聽話,我就忍不住發火呢?』有一天,一位媽媽找我諮詢。
她有一個8歲的兒子,只要孩子不聽話,即使她在內心裡對自己說『不要氣憤』,但仍是無法克制自己的情緒。
聽完這位媽媽的敘述後,我請她舉出能讓她氣憤的各種情況。
『我們一般都是九點半就要睡覺,在睡覺之前我會叫孩子穿上睡衣。
當我要求他換睡衣時,他都會爽快地允許。
但是到了睡覺時間,他仍是沒有穿上睡衣,依然在做自己的事情,這時我就會忍不住發火。
』
在一天內,大部門父母也許會碰到好幾回類似的情況。
媽媽就喜歡不停地乾涉乾與孩子日常糊口的瑣事,而當發現孩子違反劃定時,就會大發雷霆。
既然大家早已預料到會發生這樣的情況,又為什麼要氣憤呢?當自己的建議受到對方的冷落時,任何人都會有一種困難感。
在父母與子女的關系中,這種困難感尤為顯著。
固然大部門父母都不肯承認,但是他們的腦子裡卻深深地印著『他離不開我,他是我的所有』等據有的想法主意。
事實上,剛出生的孩子確實沒有自我生存能力,因此只能依靠父母。
而父母在全心庇護孩子的同時,將擁有對孩子無窮的權力。
在盡情地享受自己權力的過程中,父母的腦海裡會形成『孩子的思惟必需跟父母的思惟一致』的錯誤觀念,因此當孩子違反父母的意願時,他們就會有莫大的困難感和失蹤感,這種感慨感染終極會以『發火』的方式表現出來。
擁有一家之長地位的爸爸,最輕易泛起這種傾向。
假如孩子面無表情地坐在餐桌前,爸爸就會吼叫:『你為什麼在吃飯時還要愁眉苦臉啊?』只要孩子不老誠實實地吃飯,爸爸就會說:『吃飯時怎麼還不誠實點?』有些父母就是喜歡把自己的糊口方式強加到孩子身上,他們並沒有完全接受孩子擁有跟父母不同性格和不同思維的事實,因此一味地主張孩子必需絕對聽從父母的鋪排。
『小家伙怎敢在父母眼前放肆!』——這就是他們的基本思維模式。
這樣的父母與孩子之間怎麼會有同等的對話呢?
我們童年的時候,是如何評價過於權勢巨子的大人的呢?請大家回想一下曾經嚴肅處罰
學生的老師,極其頑固的老奶奶、老爺爺、大伯??在他們眼前,我們也曾經不敢大聲說話,更不敢向可怕的班主任老師說出自己的心裡話。
『孩子必需服從父母的話』的想法主意是關閉孩子的思惟,斷絕與孩子對話的不明智手段。
只要不想抹殺孩子的靈魂,就請拋卻『孩子必需絕對聽從父母的鋪排』的偏見吧!
偏見3:語言是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全部
在病院的走廊上,我常常提前看到來找我諮詢的媽媽和孩子。
通過媽媽與孩子的坐姿,我能大概地知道她們之間的關系。
坐在媽媽的身邊,但是上身盡量闊別媽媽,而且東張西望的孩子,有可能是厭煩嘮叨的媽媽的孩子,富婆這種孩子的自律性受嚴峻侵害的幾率很高。
另外,牢牢地捉住媽媽的手,一時都不敢放松的孩子,有可能是養育者常常更換或是還沒有找到『能讓自己安心的地方』的孩子。
肢體動作、表情和語氣是很難用意識去改變的語言,因此只有身體纔能最真實地表達我們的想法主意,但是大部門父母很輕易忽略這一點。
我有一位朋友曾經發誓不會拿孩子的學習成績來過於求全孩子。
她女兒的學習欲望很強,而且學習成績也不錯,上初中以後,女兒的第一次考試成績卻讓她非常絕望,但是她沒有責怪孩子,只是簡朴地鼓勵了一句:『考得還可以,請繼承努力吧!』但是女兒卻安慰媽媽說:『媽媽,是不是很傷心啊?下次我一定會得到好成績。
』
女兒的這番話讓她感到很驚奇,她反問道:『我什麼時候在乎過你的成績了?』可是女兒的回答更讓她吃驚:『固然您沒有拿我的成績當回事,但是每當我獲獎時,您仍是特別興奮啊!』這時,她纔發現自己實在很但願女兒學習成績好,並且在無意中不停地傳遞這種信息給女兒。
孩子們並不是只觀察父母的語言,她們還會敏感地接受父母在無意中發出的各種信號。
因為父母與子女相處的時間非常長,因此很難躲藏自己真正的感情。
在現實糊口中,這種非語言的感情交流會佔據所有交流的70%,孩子會依此來對父母進行判定。
例如『固然我媽媽沒說出來,但是她更喜歡我弟弟。
』『假如在競賽中獲得第二或第三名,媽媽就說「還可以」,這就表示她仍是由於我沒有獲得第一名而感到惋惜呢!』
孩子們的這些心裡話真實地表明,孩子能夠非常清晰地感慨感染父母的內心世界。
由此可見,任何父母都不能肯定自己沒有傷害過孩子的心靈。
說不定冷淡的眼神、滿臉的絕望都將成為父母與孩子之間對話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