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转型作用的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
产业融合文献综述产业融合是当今社会经济发展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的重要手段。
产业融合的概念最早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逐步深化,产业融合逐渐成为了推动经济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
产业融合的本质是产业间的交叉和融合,包括不同产业之间的合作共赢、融合发展等,通过相关产业之间的联动合作和互相渗透,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要素的互补与优化配置,形成新的产业价值链和供应链,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和创新发展。
一、产业融合的内涵与特点产业融合是指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与交叉,是新经济形态的重要特征。
产业融合的内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资源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资源的共享和互补利用;二是技术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技术的交叉和融合;三是市场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市场的整合和共同开发;四是管理融合,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的交流与融合。
产业融合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多元性,即不同产业领域之间的融合形式多样,包括横向与纵向融合,以及同质与异质融合;二是综合性,即产业融合是多要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包括资源、技术、市场、管理等要素的综合交叉融合;三是创新性,即产业融合是推动产业创新发展的有效途径,可以促进产业技术创新、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四是良性性,即产业融合是追求合作共赢、资源优化配置和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良性发展方式。
二、产业融合的影响及优势产业融合对促进经济发展和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具有显著的影响和优势。
一是对经济的拉动作用,通过促进产业融合,不仅可以实现不同产业间资源、技术和市场的有机结合,还可以推动相关产业的协同发展和壮大,拉动地方经济和全国经济的增长;二是对产业的优化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实现资源、技术、市场等产业要素的优化配置和整合,提高产业的整体效益和降低成本,推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三是对企业的创新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促进企业之间的技术交叉和合作创新,推动企业产品和商业模式的创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市场占有率;四是对社会的带动作用,通过产业融合可以吸引更多的投资和人才,带动相关产业和产业链的全面发展,提高社会就业率和人民生活水平。
信息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基于29个省(市)2000—2008年面板数据
息服务 业 对 经 济 增 长 的推 动 效 应 在 提 升 。那 么 信 息服 务业 与 经 济 增 长 的关 系如 何 ? 这 种关 系 在 各
个 地 区是 否 有 差 异? 本 文 希 望 通 过 实证 分 析 来 回 答 以上 这些 问题 , 为各 区域 制定 服 务 业 发展 政 策 提
基金项 目:国家礼会科学基金项 目—— “ 现代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模式比较研究” 项 目编号 :0 G 0 2 项 目负责人 : ( 1B L3 ; 胡平 ) 成果之一。
作 者 简 介 :温 春 龙 , 安 交 通 大 学 管 理学 院 管 理 科 学 系 硕 士研 究 生 , 究 方 向 : 息 服务 业 网 络 ; 平 , 理 科 学 与 工 程 博 士 , 安交 通 大 西 研 信 胡 管 西 学 管理 学 院管 理 科 学 系 副教 授 , 究 方 r : 息 产业 集 群 网 络 。 研 Ⅱ信 】
作 为新兴 行业 , 息 服务 业 的标 准定 义 和 产业 信 分类 尚不 明确 , 故虽 然 国 内学 者 对 信息 服 务 业 与经
济 增长 的关 系在定 性 研究 方 面做 了不 少 工作 , 基 但
于数量 经 济模 型 的 实证 文 献 并 不 多 见 。 目前 研 究 更 多地 以信 息 产 业 ( 含 信 息 服 务 业 和 信 息 制 造 包
储、 传递 、 检索 和利 用 , 向社 会 提 供 各种 信 息 产 品或 服务 , 而 实现 信 息 价 值增 益 的 行 业 集 合 体 , 信 从 是 息 产业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信 息服务 业 属 于 科 技 含 量 高 、 业 附 加 值 高 、 产 产业 关 联带 动作用 高 的新 型 产业 , 发展 对 我 国经 其 济 和社 会 转 型有 着 十 分 重 要 的意 义 。袁 丁 采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还有一部分学者强调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认为这是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 展的核心力量(王五,2023)。
2.基本路径
针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国内外学者提出了一系列基本路径。 首先,加快转型升级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赵六(2021)提出,应通过推 进制造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服务业等措施,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其次,优化营 商环境也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刘七(2022)认为,应通过深化“放 管服”
3、农业生产智能化、机械化
农业生产智能化、机械化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农业生产智能化和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不仅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效率,还可以降 低农业生产成本和劳动强度。
4、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利益联结 机制
完善农业产业链条上的利益联结机制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保障。通过建立稳 定的利益联结机制,可以保障农民的利益,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促进农业的可 持续发展。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 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01 摘要
03 主体部分 05 参考内容
目录
02 引言 04 结论
摘要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旨在推动经济转型升 级,实现高质量发展。本次演示通过对国内外相关学者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和整 理,总结研究现状及不足,为未来研究提供参考。本次演示旨在探讨中国经济高 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并提出相应的基本路径。
未来研究可以进一步这些问题,为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更有针对性 的政策建议和发展思路。
参考内容
摘要
本次演示旨在总结和分析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文献。通过对国内 外相关文献的梳理和评价,文章揭示了现有研究的主要成果和不足之处,并提出 了未来研究的方向。关键词: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政策调整,技术创新, 营商环境优化。
数字化转型: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数字化转型: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和社会面临的重要趋势,旨在将传统业务转化为数字化业务,以提高效率、减少成本、增强竞争力。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数字化转型的文献进行述评,并探讨未来的研究展望。
数字化转型是指将传统业务转化为数字化业务的过程,其目的是在数字时代背景下适应市场竞争、提高企业效益。
数字化转型涉及到企业运营的各个方面,包括生产、管理、销售、营销等。
数字化转型的文献涉及到多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管理学、经济学等。
在信息技术方面,学者们主要数字化转型的技术实现,如何通过信息化技术提高企业的效率。
在管理学方面,学者们主要数字化转型的组织变革,如何通过改变组织架构、管理方式来适应数字化转型的需要。
在经济学方面,学者们主要数字化转型的经济效益,如何通过数字化转型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
数字化转型是一个新兴的领域,未来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空间。
学者们可以进一步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的机理,探索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学者们可以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出现的新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以及如何通过新的管理方式来促进数字化转型。
学者们还可以研究数字化转型的政策环境、市场环境等方面的问题,为数字化转型提供更多的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数字化转型是当前企业和社会的重要趋势,未来的研究有着广泛的空间和挑战。
只有不断深入研究数字化转型的各个方面,才能更好地推动数字化转型的发展和应用,为企业和社会带来更多的效益和价值。
公务员创新行为在公共服务和政策制定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
公务员作为政府的执行者,需要具备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公共管理环境。
本文旨在梳理和分析公务员创新行为的相关文献,评价已有研究的成果与不足,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公务员创新行为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创新意愿、创新能力和创新实践。
在创新意愿方面,研究表明公务员的创新意愿受到个人特征、组织氛围和制度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一些研究采用问卷调查法,探讨了公务员创新意愿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
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共3篇
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共3篇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1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全球企业普遍面临数字化转型的考验。
数字化转型是指采用数字技术重新设计企业的生产和营销模式,以此缩短流程周期、提高效率和决策速度的过程。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企业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必然趋势,但对于大多数企业来说,它也是具有挑战性和风险的。
本文将对数字化转型开展知识梳理,归纳出企业数字化转型面临的现实问题,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一、数字化转型的意义企业数字化转型可促进企业内部管理效率的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升级、产品品质的提高,有效地节约企业管理成本。
数字化转型可以实现智能生产、减轻人力成本和提高生产效率。
数字化经营带来的效益不仅仅限于增加产值和提升利润率,还能降低运营成本、加速市场反应速度、提高顾客满意度和增加企业就业机会。
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现实问题1.资金和技术,资金是数字化转型的重要资本投入。
数字化转型不只是投资IT技术,还包括了人员培训、数据整合、管理系统更新等。
为了完成数字化转型,企业需要有持续的、充足的基础投资。
然而,在拥有顶级技术的基础上实现数字化转型也需要很高的投入。
这就是为什么数字化转型成为中小型企业难以克服的难点之一。
2.组织和文化,数字化转型是一个大胆的变革。
它涉及到企业所有的相关部门,包括组织和人员管理,这是与数字技术和文化密切关联的。
数字化转型需要企业领导者拥有若干的领导品质,包括推动变革、建立数字化文化、协同管理和持续创新等。
3.安全和隐私,随着数据在企业中的重要性越来越高,保护私密信息的需求也将逐渐增加。
由此,企业集中讨论数字化转型的两个要求:数据安全和数据隐私。
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展望数字化转型是持续进行的变革过程。
数字化经营将是未来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未来数字化转型的发展趋势可以被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数字化转型将通过多层级和分布式决策架构向前发展。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
大数据的经济学研究文献综述学院:金融学院班级:13金融学硕姓名:熊美兰摘要:本文从传媒经济本体研究、产业经济学视角下的传媒经济研究、传媒经济研究工具的创新等方面来管窥近年来该领域的主要关注点以及新趋势和新突破,同时关注传媒经济学科体系研究的最新发展。
本年度传媒经济研究主题较为集中,主要是探讨传媒产业的数字化生存、全媒体转型策略与路径。
演化经济学、制度经济学、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等视角和方法的引人,更加凸显了传媒经济学“跨学科”和“融合”的特征。
关键字:全媒体;三网联合;大数据;云计算;传媒经济学一、引言2012年,Twitter上每天发布超过4亿条微博,Facebook上每天更新的照片超过1000万张,Farecast公司用将近10万亿条价格记录来预测机票价格,准确率高达75%,采用该系统购票,平均每张机票可节省50美元Gartner 预测未来5年全球大数据将会增加8倍,其中80%是非结构化数据2013年世界上存储的数据将达到1.2ZB(1ZB=1024EB,1EB=1024PB,1PB=1024TB,1TB=1024GB),如果将这些数据刻录到CDR只读光盘上,并堆起来,其高度将是地球到月球距离的5倍2011年,麦肯锡公司对全世界大数据的分布作了一个研究和统计,中国2010年新增的数据量约为250PB,而欧洲约为2000PB,美国约为3500PB,大数据已经深深地充斥了人类经济社会的许多角落。
著名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1980)[1]很早就在其经典著作《第三次浪潮》中,将大数据热情地赞誉为第三次浪潮的华彩乐章,但是大数据成为高频词是最近一两年的事情。
随着社交网络“物联网”云计算的兴起,数据规模越来越大,2011年5月,全球知名咨询公司麦肯锡(Mckinsey andCompany)发布了《大数据: 创新、竞争和生产力的下一个前沿领域》[2]报告,标志着“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指出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个行业和业务职能领域,逐渐成为重要的生产因素; 而人们对于海量数据的运用,将预示着新一波生产率增长和消费者盈余浪潮的到来,2012年世界经济论坛发布了《大数据、大影响》[3]的报告,从金融服务、健康教育农业、医疗等多个领域阐述了大数据给世界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会。
文献综述
学校代码:11517学号:201011208101HENAN INSTITUTE OF ENGINEERING文献综述题目服务营销文献综述学生姓名杨爱丽专业班级市场营销 1041 学号 201011208101 系(部)工商管理系指导教师(职称) 常英教授完成时间 2012 年10 月26日服务营销文献综述摘要: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服务营销备受关注。
21世纪服务营销发展更为迅速,为国民经济的贡献也越来越显著。
对服务营销的研究也已经成为营销界的主流方向。
本文将从服务营销的概念、发展、营销组合、研究内容加以论述,以达到更全面了解的目的。
关键词:服务营销、营销组合组合、应用一、服务营销产生的背景1、20世纪60年代后,传统制造业普遍向制造-服务业转型,而新兴服务业的兴起使服务业在社会经济中的地位与日俱增。
2、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信息技术和新技术的层出不穷,使企业间竞争的内涵产生了深刻的转变,以顾客价值为导向的竞争能理念为服务管理的产生发展提供了催化剂。
3、市场环境的变化也对顾客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交易营销向关系营销转变。
4、20世纪中期,适逢市场营销的大发展,它有力的推动了服务营销管理最为市场营销子门类在理论和实践上的创新。
[1]二、服务、服务营销的概念有关服务概念的研究首先是从经济学领域开始的,最早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的时代。
1960年美国市场营销协会(AMA)最先给服务下定义为:“用于出售或者是与产品连带出售的活动、利益或满足感。
”[2]1963年威廉·J·里甘把服务定义为“直接提供满足(交通、租房)或者有形商品或其它服务一起提供满足的不可感知的活动” [3] 1974年威廉·J·斯坦顿进一步加以解释,认为服务是“课被独立识别的不可感知的活动,为消费者或工业用户提供满足感,但并非一定要与某个产品或服务连在一起出售” [4]菲利普·科特勒将服务定义为“一方能够向另一方提供的任何一项活动或利益,它本质是无形的,并且不产生对任何东西的所有权问题,它的生产可能与实际产品有关,也可能无关。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一、本文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基本路径文献综述》旨在全面梳理和评述中国经济在追求高质量发展过程中所面临的主要困境,以及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
随着中国经济从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面临的挑战和问题也日益凸显。
因此,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现实困境,以及探索有效的解决路径,对于推动中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首先概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内涵与特征,明确高质量发展的定义和衡量标准。
在此基础上,系统回顾和分析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关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困境的研究成果,包括但不限于经济增长动力转换、产业结构优化、创新驱动发展、资源环境约束、区域协调发展等方面的问题。
本文还将评述针对这些困境提出的各种基本路径,如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推动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加强区域合作和协调发展等。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合分析,本文旨在揭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面临的现实困境及其成因,评估各种基本路径的有效性和可行性,为政策制定和实践操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本文也期望能够推动学术界和政策界对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探讨,为中国经济的未来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现状呈现出一种复杂而多元的局面。
一方面,中国经济继续保持稳健增长,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对全球经济的影响力日益增强。
另一方面,中国经济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包括产业结构不合理、创新能力不足、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积极因素在于其强大的经济基础和庞大的市场规模。
中国拥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日益完善的产业链,使得其在制造业和服务业等领域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
同时,中国政府积极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然而,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也面临着一系列现实困境。
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文献综述
企业数字化转型研究的文献综述
吴滨;李巧明;陈艺华
【期刊名称】《科技创新导报》
【年(卷),期】2022(19)19
【摘要】新一代信息技术浪潮推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领域全方位、全链条数字化
转型,关于数字化转型的理论研究竞相涌现,在总体上呈现出理论滞后于实践的特征。
本文聚焦数字技术变革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力图推进学术互鉴交流,以及丰富
中国特色数字经济理论体系。
通过对国外相关主题文献的梳理,本文首先明确了数
字化转型的定义;然后,以此为逻辑起点,以“研究视角—研究框架—研究主题”为主要框架,阐释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内涵,廓清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分析框架,以及探索企业数字化的主要作用范围;最后,本文讨论了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未来研究方向。
【总页数】10页(P79-88)
【作者】吴滨;李巧明;陈艺华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所;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与智
能治理实验室;中国电子科学研究院;中国电科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华东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270.7
【相关文献】
1.企业适应数字化转型研究框架:一个文献综述
2.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3.企业数字化转型战略研究的文献综述
4.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与研究展望
5.企业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
数字化转型文献综述摘要:随着互联网网络的不断发展,经济在互联网的加持下不断发展壮大,数字经济热度不断增加,企业也不断进行数字化转型的探索,本文回顾了数字化转型的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文献对数字化转型的研究主要是聚集在动因、路径及经济后果上,研究方式多使用实证方式。
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式对数字化转型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概括,有利于推动数字化转型相关理论研究。
关键词:数字化转型;理论研究引言数字经济背景下,随着大智移云互联、5G、人工智能、大数据、区块链等数字技术的普及以及应用,企业不断应用各种数字化技术来为企业生产经营赋能,试图以数字技术为企业创造更高的价值,各种数字技术的不断出现及应用对企业来说既是挑战,也是巨大的机遇。
学术上也不断有专家学者对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动因、过程以及经济后果做出实证或理论研究,为企业的数字化转型不断提供理论支撑。
宏观上,不断有学术理论为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整体的理论构架,微观上,企业不断进行适应数字化转型的手段措施,推动企业转型,适应高质量发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推动数字技术在企业的不断应用,推动建设数字中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保证实体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一、数字化转型的定义吴江等(2021)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通过信息、计算、沟通和连接技术的组合,重构产品和服务、业务流程、组织结构、商业模式和合作模式,旨在更有效地设计企业商业活动的过程,从而帮助企业创造和获取更多价值。
Nambisan (2017)认为,数字化转型成功公司的三个基本要素是数字组件、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平台。
王核成等(2021)建立的数字化成熟度评价模型,包括5个关键过程域(战略与组织、基础设施、业务流程与管理数字化、综合集成、数字化绩效)、19个一级指标与63个二级指标,科学和系统地反映了企业数字化的总体水平和具体问题。
陈剑等(2020)将数字化转型定义为商业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根本性改变,重塑企业价值增长模式。
文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文)
⽂献综述(15篇经济类中外⽂)国际经济形势特点与中国外向型模式转变张燕⽣、国家发展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前⾔2008年得⾦融危机对世界不同的经济体产⽣了不同的影响,因此引发了世界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主要国家对全球经济均衡⾏问题的思考以及采取的应对措施,但是主要经济体对承担全球经济失衡的调整责任存在很⼤分歧。
对世界经济形势的研究有助于我国抓住机遇,深化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
正⽂⼀、国际⾦融危机影响的严重性和复苏的曲折性超出预期从美国的“⽹络泡沫”“⾦融与楼市泡沫”的形成与破灭到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的加剧,以及主要经济体国家对引发经济失衡责任的推诿和对⾦融监管的缺失。
如美国在承担全球经济失衡调整代价和全球治理责任⽅⾯企图想把代价对外转嫁,如责难中国的制度和产业政策,控诉中国倾销和政府对汇率的操纵等等,这些因素都导致了经济复苏⾯临着严峻的考验。
西⽅国家多想尽快的⾛出经济的低迷期,也提出了⼀些具体的措施,如奥巴马要为美国社会在未来5年内创造出200万个新的⼯作岗位和提出了”再⼯业化“的⼝号等等,但是其⾯临着⾼失业率、主权债务⾼筑和严重的内需不⾜以及近⼏年在技术专利申请领域增长率下跌了20%左右,同时随着国内的经济刺激政策的到期,都会使得这些措施举步维艰。
总的来说全球经济现状不容乐观,西⽅主要经济⼤国没有很好的监管⾦融市场,由于其奉⾏的⾃由市场和⾃有竞争,缺少政府的宏观调控,是经济危机产⽣的重要因素。
⼆、2010 年下半年的出⼝形势和引资环境由于⾦融危机的影响导致全球市场的需求减少,加之⼈民币汇率的提⾼,势必会使得我国的对外出⼝降低,挑战与机遇并存,此时也是贸易增长⽅式转变的契机,中国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使得中国从⾦融危机中较早的⾛出,国内投资环境良好,但很多投资商从原来的制造业转向房地产业和服务业等。
三、关于我国外向型模式转变的建议中国现在是世界的制造⼯⼚,对外贸易的顺差很多是由处于全球供应链低附加值的环节创造的,因此要强调中国制造,创造⾃⼰的品牌和拥有核⼼竞争⼒,多制造和出⼝⾼附加值的产品。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文献综述: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文献综述:影响因素与经济后果目录一、内容概览 (2)1.1 背景与意义 (2)1.2 研究目的与问题 (3)1.3 文献综述方法论 (4)二、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框架 (6)2.1 数字化转型的定义 (7)2.2 数字化转型的维度 (8)2.3 数字化转型的动因 (10)三、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 (11)3.1 技术因素 (13)3.2 组织因素 (14)3.3 战略因素 (15)3.4 外部环境因素 (16)四、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 (18)4.1 生产效率提升 (19)4.2 组织结构变革 (20)4.3 创新能力增强 (21)4.4 客户体验优化 (23)五、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案例分析 (24)5.1 案例选择标准 (26)5.2 案例描述 (27)5.3 案例分析结果 (29)六、结论与展望 (30)6.1 研究总结 (31)6.2 政策建议 (33)6.3 研究局限与未来研究方向 (34)一、内容概览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与内涵:首先,本文将对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内涵和外延,为后续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影响因素:其次,本文将从内外部两个层面分析影响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因素。
内部因素主要包括企业的组织结构、管理模式、企业文化等;外部因素主要包括政策法规、市场需求、技术发展等。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分析,揭示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关键驱动力。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经济后果:本文将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这包括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创新商业模式、促进产业升级等方面。
本文还将关注企业数字化转型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如就业结构变化、信息安全风险等,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1.1 背景与意义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企业在当今高度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保持竞争力的关键。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背景涵盖了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普及与发展,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正在深度改变企业的运营模式、管理方式以及业务创新方式。
现代产业体系文献综述范文
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我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国家战略。
本文旨在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分析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现状、主要观点和未来趋势。
一、引言现代产业体系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链条已经达到现代化水平,包括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服务业等。
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对于提升国家综合实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进行了广泛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二、现代产业体系研究现状1. 国外研究现状国外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产业结构调整、产业链优化和产业政策等方面。
美国经济学家阿瑟·刘易斯(Arthur Lewis)提出了“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强调发展中国家在工业化进程中要重视农业与工业的协调发展。
英国经济学家克里斯托夫·弗里曼(Christopher Freeman)提出了“国家创新体系”理论,强调政府在产业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2. 国内研究现状国内学者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研究起步较晚,但近年来取得了显著成果。
我国学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研究:(1)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
许多学者认为,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应注重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结构优化。
(2)产业链优化与拓展。
学者们强调产业链在产业体系中的核心地位,提出要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链附加值,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链。
(3)产业政策与区域发展。
学者们认为,产业政策在推动产业体系构建中具有重要作用,应制定合理的产业政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
三、现代产业体系主要观点1. 产业结构调整与升级(1)发展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具有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等特点,是推动产业体系升级的重要力量。
(2)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传统产业在国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应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方式,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2. 产业链优化与拓展(1)延伸产业链。
产业链的延伸可以提高产业附加值,促进产业协同发展。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绿色金融进行了文献综述。
在介绍了绿色金融的概念和重要性。
接着,正文部分分别从绿色金融的定义与意义、发展现状、政策与法规、创新与实践以及影响与挑战等方面进行了详细探讨。
在对绿色金融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通过文献综述,揭示了绿色金融在可持续发展中的关键作用和重要意义,认识到绿色金融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为相关研究和实践提供了有益指导和借鉴。
本文旨在推动绿色金融的进一步发展,促进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良性循环。
【关键词】绿色金融、文献综述、定义与意义、发展现状、政策与法规、创新与实践、影响与挑战、未来发展趋势1. 引言1.1 绿色金融:一个文献综述绿色金融是指以环境友好、社会可持续为导向的金融活动和投资,被视为推动可持续发展的关键领域。
近年来,随着全球对气候变化和环境问题的日益关注,绿色金融的概念逐渐被提出并得到广泛认可。
本文旨在对绿色金融进行文献综述,探讨其在金融领域中的定义、意义、发展现状、政策法规、创新实践、影响挑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
通过文献综述的方式,全面了解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情况,揭示其在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与挑战。
随着全球经济不断变化和环境问题愈发严峻,绿色金融将成为未来金融领域的重要趋势,同时也将为世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持。
通过本文的综述,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的了解绿色金融的框架,帮助相关研究者和从业者更好地把握绿色金融的最新发展动态,推动绿色金融在全球范围内的持续发展与应用。
2. 正文2.1 绿色金融的定义与意义:一个文献综述绿色金融是指在金融活动中注重环境和社会责任,促进环境友好型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金融方式。
其重点是将环保和社会责任纳入金融活动中,通过投资和融资等方式支持可持续发展的项目和企业。
绿色金融的出现是为了应对全球环境问题日益严重的挑战,推动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的良性互动。
绿色金融的意义在于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通过引导资金流向低碳、环保和可持续发展领域,绿色金融有助于减少资源浪费、降低环境污染,推动清洁能源技术的发展,促进社会的绿色转型。
数字化转型: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
2021年第12期(总第317期)㊀㊀㊀㊀㊀㊀学㊀习㊀与㊀探㊀索Study&Exploration㊀㊀㊀㊀㊀㊀㊀㊀No.12ꎬ2021㊀㊀㊀㊀㊀㊀㊀㊀Serial.No.317经济学理论与思潮新探索数字化转型:文献述评与研究展望李载驰1ꎬ吕㊀铁2(1.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ꎬ北京102488ꎻ2.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ꎬ北京100006)摘㊀要:本文围绕数字化转型主题进行文献综述发现ꎬ学者们对数字化转型概念内涵的认识还存在较多分歧ꎬ相对来说ꎬ对数字化冲击方面的研究则更加清晰和全面ꎮ数字化转型影响可划分为宏观㊁中观和微观三个层面ꎬ具体包括消费市场㊁社会生活㊁产业结构㊁产业发展㊁生产要素和企业价值创造等ꎮ而对于数字化转型阻碍因素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微观层面ꎬ多是管理学领域的学者进行单个或多个企业的案例研究ꎬ着眼于企业战略㊁组织结构㊁人力资源等领域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ꎮ未来可以从中小企业选择㊁引入和融合数字技术的过程ꎬ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核心需求㊁个性化需求如何满足ꎬ以及转型扶持政策等方面进行研究ꎮ此外ꎬ还可以从国家和区域层面探讨中国情境下数字化转型体系的构建和治理ꎬ从制度和体制视角研究中国数字化转型演进历程的独特性ꎮ关键词:数字化转型ꎻ数字化冲击ꎻ数字经济ꎻ企业发展中图分类号:F49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2-462X(2021)12-0130-09基金项目:中国社会科学院 学科登峰战略 产业经济学优势学科建设项目作者简介:李载驰ꎬ1993年生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工业经济系博士研究生ꎻ吕铁ꎬ1962年生ꎬ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研究员ꎮ㊀㊀一㊁引言数字化时代下ꎬ先进的数字技术驱动社会和产业迅速发展ꎬ数字化冲击在改变传统商业模式的同时ꎬ对实体经济产生了巨大影响ꎬ颠覆了许多企业往日的生存状态ꎮ未来一段时期ꎬ数字化转型是企业普遍面临的重大挑战ꎮ在过去几年里ꎬ鉴于伴随数字化转型的各种问题不断涌现ꎬ数字化转型的学术关注也一直处于稳步上升状态ꎬ涉及数字化转型的文献数量显著增加ꎬ已成为产业经济学㊁战略管理等领域的重要研究内容ꎮ虽然目前的诸多研究成果可以增强我们对数字化问题的理解ꎬ但理论视角和研究情境等的差异使学者们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㊁前因后果等一般性问题的认识尚未达成一致ꎮ要全面理解把握数字化转型ꎬ有逻辑㊁成体系地对现有文献进行梳理和归纳依然不可或缺ꎮ基于此ꎬ本文围绕数字化转型主题构建综述框架ꎬ将数字化转型问题总结为 是什么 为什么 和 怕什么 ꎬ厘清什么是数字化转型ꎬ数字化冲击为何会推动数字化转型ꎬ以及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阻碍因素主要有哪些ꎬ旨在通过梳理和归纳相关研究文献ꎬ帮助学者们更加系统㊁全面地理解数字化转型问题ꎬ并据此明确未来的研究方向ꎮ㊀㊀二㊁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一)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和内涵进行了阐述ꎮ概而言之ꎬ现有研究主要从主体㊁技术范畴㊁转型领域和转型效果四个方面进行探讨ꎬ但诠释各有不同ꎮ在主体方面可以分为两种主流观点ꎬ一种观点认为数字化转型的最终执行者是企业ꎬ所以应将企业作为研究主体ꎻ另一种观点则认为数字化转型是一种社会行为ꎬ应将视角聚焦于宏观层面ꎬ把国家㊁市场等作为研究主体ꎮ在技术范畴方面ꎬ学者们争论的焦点在于使用哪些技术可以被称之为数字化转型ꎬChanias(2017)031和Legner等(2017)认为使用信息化技术的企业转型就可以被认为是数字化转型ꎻHess等(2016)和Kane等(2017)则认为数字化转型必须依托于新一代数字技术ꎬ但目前对于数字技术的范畴依然没有形成广泛的共识ꎮ转型领域方面的分歧主要存在于以企业为主体的研究中ꎬ大致分为仅业务领域和组织整体两种观点ꎬ如Westerman等(2014)认为数字化转型主要作用于改进或重构企业的业务ꎻHeilig等(2017)则认为数字化转型是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发展趋势的驱使下进行的组织变革ꎮ在效果方面ꎬ学者们更多关注企业ꎬ认为数字化转型可以推动企业业务模式重构(Fitzgeraldetal.ꎬ2014)㊁企业绩效提升(Bekkhusꎬ2016)㊁组织架构变革(Nwankpa和Roumaniꎬ2016)ꎬ只是各自的侧重点有所不同ꎮ聚焦于宏观层面的少数学者则认为转型可以提高社会生活质量(Pramaniketal.ꎬ2016)㊁推动产业发展(徐伟呈和范爱军ꎬ2018)ꎮ总的来说ꎬ由于国内外学者在以上四个方面均未形成统一的认识ꎬ不同见解的排列组合使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见表1)ꎮ㊀表1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视角分类代表学者概念内涵示例主体微观视角ꎬ以企业为主体Bekkhus(2016)ꎻMatt等(2015)数字化转型是一种战略蓝图ꎬ可以引领企业通过集成数字技术实现转型ꎬ并处理好受数字化冲击而产生的一系列变化(Mattetal.ꎬ2015)宏观视角ꎬ以国家㊁市场等为主体Pramanik等(2016)ꎻDemirkan等(2016)数字化转型是社会各主体充分利用数字技术带来的变化㊁机遇以及社会的变化ꎬ推动市场㊁产业㊁业态等发生深刻变化(Demirkanetal.ꎬ2016)技术范畴以信息化技术为主要范畴Legner等(2017)ꎻLi等(2018)数字化转型更多强调了以信息技术与企业业务之间的一致性ꎬ凸显了信息技术对组织架构㊁流程等的适应能力ꎬ以及反过来企业适应信息技术的组织能力(Lietal.ꎬ2018)以SMACIT等新一代数字技术为主要范畴Kane等(2017)ꎻSe ̄bastian等(2017)数字化转型是企业利用数字技术ꎬ根据不断变化的数字化环境ꎬ调整业务流程和企业实践活动ꎬ以获得有效的竞争优势(Kaneetal.ꎬ2017)转型领域主要发生在企业的业务领域Piccinini等(2015)ꎻHaffke等(2016)数字化转型是利用数字技术使企业的主营业务实现改进或转型ꎬ如增强顾客的使用体验或重组业务结构(Piccininietal.ꎬ2015)不仅发生在业务领域ꎬ而是涉及整个组织Heilig等(2017)ꎻClohessy等(2017)数字化转型是在新的信息技术和信息科学发展趋势的驱使下进行的组织变革(Heiligetal.ꎬ2017)转型效果微观视角ꎬ推动企业重构业务模式㊁提高绩效㊁完成组织变革Westerman等(2014)ꎻHess等(2016)数字化转型就是使用数字技术从根本上提升企业的绩效㊁拓展企业业务范围(Westermanetal.ꎬ2014)宏观视角ꎬ提高社会生活质量㊁推动产业发展Pramanik等(2016)ꎻAgarwal等(2010)数字化转型可以利用数字技术提高和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Pramaniketal.ꎬ2016)㊀㊀通过梳理ꎬ我们可以总结数字化转型概念不同表达之间的争议性和共通性ꎮ除了上文的描述ꎬ学者们争议最大的部分在于数字技术的范畴ꎬ目前认可度较高的是Sebastian等(2017)对数字技术的定义ꎬ他们将新一代数字技术总结为SMACITꎬ即社交相关的技术(social)㊁移动技术(mobile)㊁分析技术(analytics)㊁云技术(cloud)和物联网技术(Internetofthings)ꎬ例如大数据㊁云计算㊁区块链㊁物联网㊁人工智能㊁虚拟现实技术等[1]ꎮ基于Sebastian和其他学者的定义ꎬ我们认 131为Bharadwaj等(2013)提出的 数字技术是信息㊁计算㊁沟通和连接技术的组合 的提法可以更加全面且简洁地概括更多学者的观点ꎮ此外ꎬ不同观点之间也存在一些共通点ꎬ如学者们都认为改进是数字化转型的预期结果ꎬ认为数字化转型至少会作用于企业的业务领域等ꎮ基于此ꎬ本文从主体㊁转型领域㊁技术范畴和转型效果四个方面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总结和界定为:通过结合信息㊁计算㊁通信和连接技术ꎬ使转型主体的各方面属性(包括但不限于运营㊁产品㊁管理㊁商业模式㊁生产流程等)发生重大变化ꎬ从而达到改进主体目的的过程ꎮ(二)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的差异对于数字化转型和信息化转型之间的差异还存在许多分歧ꎬ所以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比较ꎮ我们在整理数字化转型的概念内涵时发现ꎬ一些学者仍然认为数字化转型只是信息化转型的升级版ꎬ或是仅基于信息化技术就可实现的(Chaniasꎬ2017ꎻHeiligetal.ꎬ2017ꎻLegneretal.ꎬ2017ꎻLietal.ꎬ2018)ꎮ相较于数字化转型ꎬ信息化转型是一个更加久远的课题ꎬ基于信息技术的企业转型最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已经有学者提出(Zuboffꎬ1988)ꎬ之后Dehning等(2003)在Zuboff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信息化转型产生的三大影响:第一ꎬ自动化生产取代了一部分人类劳动ꎬ提高了生产效率ꎻ第二ꎬ疏通了企业内部的信息渠道ꎬ包括向上为管理层提供信息和向下为其他员工发布信息ꎬ可以改进组织决策和协调的效率ꎻ第三ꎬ优化了企业的业务流程和商业模式ꎬ以提高内部的资源配置能力ꎬ改善与外部的战略合作关系ꎮ虽然数字化转型的效果也符合上述表达ꎬ但其产生的变革影响远不止于此ꎮTan等(2015)表示ꎬ数字技术已经显著地改变了企业创造价值的方式和途径ꎬ最明显的就是谷歌和苹果等开始通过平台和生态系统获取价值[2]ꎮ即使是传统的实体产品制造企业ꎬ也开始将服务和软件作为其创造价值的核心部分ꎬ并且尝试着使它们的下一代产品具备搜集和交换数据的功能(Porter和Heppelmannꎬ2014)ꎮ表2中ꎬ我们以数字化转型概念为基础ꎬ从主体㊁技术范畴㊁转型领域㊁预期效果和转型动力五个方面对两者的差异性进行了对比ꎮ㊀表2数字化转型与信息化转型的比较信息化转型数字化转型主体单个企业企业㊁社会㊁生态系统等技术范畴信息技术ꎬ且主要注重于软件或系统的操作增加了以SMACIT为代表的新一代数字技术ꎬ包括基础设施㊁应用软件等转型领域通常局限于企业的业务流程不仅存在于业务流程ꎬ还包括战略㊁架构等方面企业的组织变革预期效果优化业务流程ꎬ实现效率提升在优化流程㊁提升效率的同时ꎬ往往伴随着组织架构的变化ꎬ与用户沟通方式的变化ꎬ商业模式和企业整体价值获取方式的变化ꎬ以至于上层的制度㊁政策也会发生相应变化转型动力一般由组织高层直接决定除了组织高层决定外ꎬ更多地是被数字化冲击所推动㊀㊀三、数字化冲击的影响一些学者将数字化冲击视为企业进行转型的重要机遇(Tanetal.ꎬ2015)ꎬ但也有学者将数字化冲击视为外生现象ꎬ认为其对企业生存造成了严峻的威胁(Lietal.ꎬ2016ꎻSiaetal.ꎬ2016)ꎮKarimi和Walter(2015)将数字化的冲击描述为 一种颠覆和破坏性的影响 ꎮ可以说ꎬ在数字化的冲击下各方主体面临的机遇与威胁并存ꎬ梳理清楚这种冲击的影响对制定正确的转型战略十分必要ꎮ因此ꎬ我们结合现有文献ꎬ从宏观㊁中观和微观层面对数字化冲击的影响进行以下归纳总结ꎮ(一)宏观层面1.消费者市场发生深刻变化ꎮ数字化冲击已231经对消费者行为产生十分深刻的影响ꎮ数字技术帮助消费者具备了普遍的信息获取能力和社交能力ꎬ例如使用移动设备进行社交活动ꎬ或从社交媒体中获取信息ꎬ其中包括与企业的互动ꎬ这使消费者开始成为企业活动的参与者[3]ꎮ这种现象进一步引起了消费者心理的变化:消费者不再将自己看作是企业产品的被动接受者ꎬ而是具有产品选择权的需求信息提供者ꎬ对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期望也开始逐渐提高(LucasJr.etal.ꎬ2013)ꎮ星展银行(DBSBank)的CEO在报告中明确表示 数字革命已经使星展银行陷入了困境 ꎬ他们的调研显示消费者希望能够使用移动数字银行的解决方案办理大部分银行业务ꎬ以提高业务办理的便捷性和效率ꎮ这种消费者的需求给星展银行等一众企业带来了巨大的竞争压力ꎬ倒逼他们提供新的服务来稳定市场(Siaetal.ꎬ2016)ꎮ在这种冲击下ꎬ市场对企业的动态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ꎬ企业应当对消费者需求进行比较准确的预估并及时做出反应ꎬ而不是被动地感知到需求变化后再做出反应ꎮ如广告公司利用算法实时感知消费者偏好差异ꎬ根据偏好变化进行动态广告投放ꎬ从而实现与消费者的频繁互动并做出实时反应(肖静华等ꎬ2020)ꎮ2.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转变ꎮ一些研究认为ꎬ数字化转型为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供了巨大的推动力ꎬ特别在医疗领域得到了很好的体现ꎮAgarwal等(2010)描述了医疗保健领域的变化ꎬ各种基于数字技术的新功能和新产品层出不穷ꎬ电子健康记录㊁健康大数据分析以及各种实体产品都为行业快速发展做出了宝贵贡献ꎮ也有研究强调数字化对贫困和资源匮乏地区的影响ꎬSriv ̄astava和Shainesh(2015)研究了数字化远程眼科医疗技术在印度农村应用的案例ꎬ发现其不仅可以提高农村的医疗水平ꎬ还免去了诊所所需的物理空间ꎬ显著降低了运营成本和病人的就诊成本ꎮ(二)中观层面1.产业格局受到冲击ꎮ数字技术的出现完全打乱了传统企业运营多年的产业格局(Mithasetal.ꎬ2013)ꎬ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的结合催生了新的商业模式㊁交易方式㊁合作模式甚至是竞争手段ꎮ同时ꎬ以数字技术为媒介进行产品与技术之间的重新组合ꎬ也催生了新的产品和服务[4]ꎮKahre等(2017)认为数字技术的出现ꎬ将产业内的竞争从物理层面转移到了数字化的虚拟层面ꎬ而信息的流动在虚拟层面变得更加自由ꎬ这种情况降低了许多行业的进入壁垒ꎬ进而冲击了产业中现有主导企业持续保持的竞争优势ꎮ例如ꎬ平台的出现使商品和服务的交易得以数字化ꎬ重新定义了零售业和部分服务业ꎬ电商平台㊁打车平台等使每个人都有机会进入该行业工作ꎮ数字化还促进了产业分工ꎬ原因在于搜寻成本和合约成本的下降ꎮ搜寻成本下降提高了同质竞争程度ꎬ加剧了价格竞争ꎬ外购中间品的成本比自制更低ꎬ也提升了中间品的外购比例ꎻ同时ꎬ数字化减少了信息的不对称ꎬ为合约签订提供了更多依据ꎬ降低了机会主义行为或合作商履约能力不足现象发生的概率[5]ꎮ一些学者进一步对不同行业进行了更细致的分析ꎮLucasJr等(2013)对音乐行业进行了研究ꎬ发现原本通过唱片公司等中介销售的实体商品(如专辑唱片)ꎬ已经被与音乐行业毫无关系的其他公司所提供的音乐订阅服务所取代ꎬ如苹果公司的苹果音乐服务ꎻFriedlmaier等(2018)对金融行业进行了观察ꎬ发现区块链作为一种通用且可扩展的技术ꎬ能够创建去中心化的数字基础设施ꎬ这些设施可以应用在金融领域进而完成对传统金融中介机构的补充甚至替代ꎬ如交易双方进行点对点的资金交换ꎬ而不是通过银行这样的金融中介机构ꎮ2.加速产业优化升级ꎮ学者们普遍认为数字化增强了各个产业整体的灵活性ꎬ改进了产品质量ꎬ提高了生产效率ꎬ降低了生产成本ꎬ从而促进产业优化ꎮ如利用生产计划优化算法软件可以提高产业的灵活性ꎬ或者利用仿真模拟工具低成本地进行设计研发工作ꎬ监测和控制也可以降低次品率和设备空置率ꎬ而企业与供应商和客户之间更好的信息流动也可以显著降低库存ꎮ相应地ꎬ将这些技术应用于产品的生产和研发ꎬ也可以提高整体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6]ꎮ还有学者指出数字技术可以促进产业结构升级ꎮ徐伟呈和范爱军(2018)认为数字技术在制造业结构升级方面331发挥着重要作用ꎻ李晓钟和黄蓉(2018)则研究了传统纺织产业如何通过与数字技术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的问题ꎮ但同时一些文献也指出ꎬ数字化冲击也带来了新的问题亟待解决ꎬ主要集中在安全和隐私领域ꎮ例如ꎬPiccinini等(2015)发现汽车行业的数据和隐私泄露问题十分严重ꎬ且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妥善解决ꎻNewell和Marabelli(2015)也认为利用算法做决策会给社会和个人带来重大的信息安全风险ꎬ但目前最主要的问题不在技术方面ꎬ而是相关机构和人员不愿承认并投资解决这些问题ꎬ安全和隐私应当成为政府机构㊁企业和从业人员需要重点关注的领域ꎮ(三)微观层面1.数据成为可用生产要素ꎮ数字化还促进了数据的生成和使用ꎬ最典型的就是通过移动设备生成数字痕迹ꎬ以及用嵌入式设备生成的实体运行数据ꎮ谢康等(2020)指出ꎬ数据已经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之一ꎬ通过与劳动㊁资本㊁技术㊁知识和管理这五大生产要素的结合ꎬ数据可以成为具有现实生产力的要素[7]ꎮ在数字技术的加持下ꎬ企业既可以通过提升自己开发利用数据的能力来创造价值ꎬ也可以通过将数据卖给第三方来直接变现(Loebbecke和Picotꎬ2015)ꎮ吕文晶等(2019)对海尔集团进行了深入研究ꎬ发现海尔通过搜集设备运行数据ꎬ使设备深度学习调整焊接参数并不断迭代ꎬ将焊接问题物耗减少了60%ꎬ并通过COSMO平台采集用户的使用行为等数据ꎬ加以分析后对产品进行改进ꎬ高精度地改善了用户体验ꎮ同时ꎬ数据已成为企业的一项重要竞争资源ꎬ这种资源可以提高企业的动态能力(罗仲伟等ꎬ2017)和学习能力(Ghasemahaei和Calicꎬ2019)ꎬ企业通过大数据的处理和分析可以进行有效的探索式学习(陈国青等ꎬ2018)ꎬ从而为用户提供更好的服务以满足其不断增长的需求ꎬ或者使用数据驱动的算法进行决策ꎬ以更有效地执行流程ꎬ从而获得竞争优势ꎮ如Kane(2014)以荷兰皇家航空公司(KLM)为案例对数据的可用性进行了研究ꎮKLM使用Twitter和Facebook等社交媒体与用户进行互动ꎬ并将部分服务业务移植到社交媒体中ꎬ之后其对这些互动和服务所产生的数据进行分析ꎬ以理解用户情绪的动态变化ꎬ并针对性地采取行动来维持用户的情绪稳定ꎮ2.价值创造模式得以创新ꎮ数字化本身对一个企业来说并不是一种新的创造价值途径ꎬ只有在特定环境下使用它们ꎬ才能帮助企业开拓创造价值的新途径ꎮ通过梳理文献ꎬ大致可以将数字化冲击下新的价值创造途径分为新的价值主张㊁重构价值网络㊁建立数字通道以及强化企业柔性ꎮ第一ꎬ数字化能够帮助企业创造出新的价值主张[8]ꎬ并且新的主张更加偏向于服务的提供ꎬ而不是实体产品ꎮ同时ꎬ在提供解决方案时还可以收集用户使用产品的数据ꎬ进而用于不断改进价值主张(Poter和Heppelmanꎬ2014)ꎬ形成一种良性循环ꎮ美国奈飞公司(Netflix)就完美演绎了这一过程ꎬ奈飞最初的商业模式是租借存储在物理媒体上的电影ꎬ后来它脱离了这一价值主张ꎬ成为美国第一家大规模视频流媒体服务提供商ꎬ之后又利用收集到的用户使用流媒体服务的数据分析观众的喜好和消费习惯ꎬ以帮助它们制造更受欢迎的视频内容(饶佳艺等ꎬ2017)ꎮ第二ꎬ数字化帮助企业完成价值网络的重新构建[9]ꎮ数字技术可以使企业绕过中介ꎬ与价值网络参与者(如合作商)进行直接交流ꎬ达到去中介化的效果(Hansen和Siaꎬ2015)ꎬ从而加强价值网络参与者之间的联系ꎬ使参与者之间密切协作成为可能ꎮ数字技术还赋予用户在价值网络中价值共创者的角色(马永开等ꎬ2020)ꎬ如在线社区㊁社交媒体和网络社群ꎬ几乎完全依赖于那些没有义务参与的用户的积极贡献(罗珉和李亮宇ꎬ2015)ꎬ以推动价值共创ꎮ第三ꎬ数字化帮助企业开辟数字通道ꎬ实现销售和沟通渠道的拓展和改进ꎮ企业利用社交媒体建立与用户进行直接对话的通道ꎬ将数字世界与现实世界联系起来ꎬ以支持建立一种多渠道营销战略(Hansen和Siaꎬ2015)ꎮ另外ꎬ数字技术还进一步打通了企业内部的沟通渠道ꎬ数字算法决策实现了由系统软件来协调企业内部活动的功能(Newell和Marabelliꎬ2015)ꎬ在制造业中ꎬ物联网技术的应用还可以打通人与机器设备之间的黑盒ꎮ431第四ꎬ数字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柔性以帮助其快速适应环境变化ꎮSebastian等(2017)对25家企业进行了调查研究ꎬ发现对于企业来说ꎬ柔性能力是要比运营管理能力和数字化服务能力更重要的核心能力ꎮDu等(2016)指出数字技术可以增强企业发现并抓住新机会的能力ꎬ提高企业识别未开发市场机会的洞察力和与用户的亲近度ꎮ如Poter和Heppelmann(2014)通过对一家制造企业的研究发现ꎬ该企业在产品中嵌入了某种传感器ꎬ通过传感器提供的产品状态数据可以为用户提供及时主动的维护服务ꎮ㊀㊀四、数字化转型的阻碍因素面对数字化冲击ꎬ为了适应新的市场环境ꎬ满足日益提升的消费者需求ꎬ数字化转型是多数企业不得不选择的道路ꎬ但转型之路并不平坦ꎬ大量企业或半途而废或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ꎬ这种现象使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阻碍因素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ꎮ由于对该问题的探索需要从实践中总结经验ꎬ所以已有文献研究更多聚焦于微观层面ꎬ通过案例分析企业数字化转型的具体过程ꎮ以下我们从企业的组织结构㊁组织战略和人力资源三个方面分别总结已有文献对数字化转型阻碍因素的讨论ꎮ(一)组织结构方面1.传统职能部门结构设置很难满足转型需求ꎮMaedche(2016)指出ꎬ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需要企业具备较强的跨职能协作能力ꎬ而实现这种协作必须将组织结构与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战略有机地融合在一起ꎬ这种融合难度很大ꎬ需要克服包括专业技能㊁沟通等在内的大量阻碍[10]ꎮ例如ꎬHess等(2016)对3家德国媒体公司的数字化转型过程进行了研究ꎬ发现每家公司都存在因传统财务系统不适配而影响数字技术使用效果的问题ꎬ强调企业必须仔细设计组织结构的变更以更好地利用数字技术ꎮ为此ꎬSia等(2016)提出可以创建一个独立的部门负责推进数字化转型战略ꎬ该部门与企业其他部门之间保持一定的独立性ꎬ使其可以获得较强的灵活性来进行创新ꎮDremel等(2017)以奥迪集团的案例为基础提出了另一种方法ꎬ即在企业内组建一支专门的跨职能㊁多学科团队推动战略实施ꎮ2.企业刚性ꎮ许多学者的研究表明ꎬ刚性是数字化转型最重要的障碍之一ꎮ首先ꎬSvahn等(2017)认为ꎬ企业现有的资源和能力所形成的刚性是企业转型的最大障碍ꎬ企业深深植根于客户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网中ꎬ拥有完善且经过多次优化的业务流程ꎬ僵化但舒适的状态使他们不愿意重新配置资源[11]ꎬ经典的柯达集团案例就说明了组织核心能力反而阻碍了新技术为企业带来的转型升级的机会(LucasJr.和Gohꎬ2009)ꎮ其次ꎬ固化的企业文化也可能成为转型的重要阻碍ꎮHaffke等(2017)对此进行了细致研究ꎬ发现在许多老牌企业中ꎬ数字技术与业务职能之间相分离的观点已经扎根于企业内部ꎬ甚至成为了企业价值观的一部分ꎬ极大地阻碍了数字化转型的推进ꎮ企业文化必须随数字化转型发生相应的改变ꎬ以保障其顺利进行ꎮ例如ꎬKarimi和Walter(2015)对报纸行业数字化转型的研究发现ꎬ许多企业希望通过使用数字平台来改变其价值主张ꎬ要顺利推进数字平台的使用需要企业内部形成一种多维度的文化体系ꎬ包括培育员工的创新思维和多媒体思维ꎬ但在该过程中企业无一例外受到了强力的内部阻碍ꎮ可以发现ꎬ对于根深蒂固的老牌企业ꎬ企业的结构性特征根植于日常工作和员工价值观之中ꎬ这些多年来积攒的生产资料㊁无形的企业文化和客户资源反而成为阻碍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问题ꎮ对此ꎬFeher和Varga(2017)提出ꎬ企业在将数字化转型战略全面铺开之前ꎬ需要先进行小规模推广实验ꎬ以培养企业内部进行转型和承担风险的意愿ꎬ为后续扩展到企业其他部门打下基础ꎮ这样企业就可以利用渐进㊁迭代的方式来促进学习ꎬ同时根据实验结果不断调整ꎬ最终完成数字化转型的长期战略ꎮ(二)组织战略方面1.领导层缺乏数字化战略思维ꎮ无论是机遇还是威胁ꎬ对于企业来说数字化转型都是一种高层行为ꎬ需要企业领导层对数字化冲击做出相应的响应ꎮ在数字化冲击背景下ꎬ企业的领导者必须具备数字化的战略思维方式ꎬ同时还需要努力531。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溢出效应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经验证据
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溢出效应基于供应链视角的经验证据一、本文概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全球经济的深度融合,数字化转型已成为企业提升竞争力、实现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在这一过程中,企业不仅要关注内部流程的优化和效率提升,更要关注数字化转型对整个供应链的影响。
本文旨在探讨企业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的信息溢出效应,并基于供应链视角提供经验证据。
本文将对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溢出效应的概念进行界定,为后续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接着,通过文献综述,梳理现有研究中关于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信息溢出效应的关系,并找出研究的缺口和需要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在此基础上,本文将运用实证研究方法,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企业进行案例研究,通过深入访谈、问卷调查等方式收集数据,并运用统计分析方法对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
研究将关注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如何通过信息技术手段提升供应链管理的效率和透明度,进而实现信息溢出效应的最大化。
本文将对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和讨论,提出相应的管理启示和政策建议。
通过本文的研究,旨在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关于数字化转型和供应链信息溢出效应的深入理解,为企业制定数字化转型战略提供参考和借鉴。
也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关于促进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和信息溢出的政策依据。
二、文献综述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企业数字化转型已成为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手段。
在供应链管理的背景下,企业数字化转型的信息溢出效应逐渐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信息溢出,指的是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中的广泛应用和普及,所带来的信息流通效率提升、资源共享、协同作业等积极影响。
这些影响不仅限于使用信息技术的企业本身,还可能对供应链中的其他成员乃至整个供应链网络产生积极的外溢作用。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企业数字化转型与供应链管理的关系进行了广泛研究。
早期的研究主要关注企业内部信息系统的建设及其对供应链管理的优化作用。
例如,一些学者研究了企业资源规划(ERP)系统如何提升企业内部流程的透明度和协同效率。
随着研究的深入,学者们开始关注信息技术在供应链伙伴间的共享和溢出效应。
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
法律㊃经济研究D O I :10.3969/j.i s s n .1003-0964.2023.01.005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基于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山东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山东青岛266590)摘 要:数字经济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㊂文章基于我国30个省份2015-2019年数据,借助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揭示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研究发现:(1)在全国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可分为单核驱动型和双核驱动型㊂单核驱动型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双核驱动型包括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两种组态㊂非对称分析表明,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包括数字基础设施建设不足㊁数字产业发展不充分㊁数字生活水平较低㊁数字政府建设不完备㊂(2)在区域层面,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组态路径为综合驱动型,中西部地区驱动路径为双核驱动型㊂关键词: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组态效应;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O S I D :中图分类号:F 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964(2023)01-0028-07一㊁引言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过去粗犷型发展模式已很难维持[1]㊂近年来,伴随互联网㊁云计算㊁大数据㊁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的发展与运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㊂数字经济具有发展速度快㊁辐射范围广㊁影响程度深的特性,表现出良好的经济效应[2],已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3]㊂现有不少研究探讨了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关系㊂从数字经济整体角度出发,一些研究发现数字经济不仅可以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4],而且还通过提高创新绩效[4]㊁推动产业结构升级[1]等路径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㊂此外,从数字经济单个因素角度出发,一些研究发现数字新基建[5]㊁数字治理[6]等均可促进我国高质量发展㊂数字经济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已得到广泛证实[3],然而,现有研究仍存在一些可完善之处㊂首先,数字经济是一个综合系统且具有复杂的内部结构[7],但针对数字经济各因素间的互动关系探讨不足,这限制了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解释力度;其次,数字经济各因素相互影响相互依赖,但现有研究较多采用回归分析探讨变量间相互独立的线性关系,忽略了数字经济各因素相互影响的事实[8],需要进一步挖掘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非线性关系;最后,现有研究发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存在区域差异,并且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也存在区域差异[9],然而针对数字经济发展策略的区域差异研究却涉及较少,从而难以体现不同区域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非对称路径㊂揭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有助于各省份㊁各区域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㊁合理安排有限的社会资源[8],更好驱动高质量发展㊂本文以我国30个省份为研究对象,基于组态视角探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尝试回答以下问题:数字经济单个因素是否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是什么?如何进一步增强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二㊁文献综述(一)数字经济内涵近年来,数字经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㊂数字收稿日期:2022-10-11基金项目:全国统计科学研究项目重点项目(2022L Z 35)作者简介:张咏梅(1969 ),女,山东莱阳人,博士,教授㊁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财务成本管理;赵金凯(1990 ),男,山东武城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通信作者㊂㊃82㊃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 o u r n a l o f X i n y a n g N o r m a l U n i v e r s i t y第43卷 第1期 2023年1月 (P h i l o s .&S o c .S c i .E d i t .)V o l .43N o .1J a n .2023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经济的内涵较为丰富,G20杭州峰会提出 数字经济是指以使用数字化的知识和信息作为关键生产要素,以现代信息网络作为重要载体,以信息通信技术的有效使用作为效率提升和经济结构优化的重要推动力的一系列经济活动 ㊂大量学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数字经济展开研究,发现数字经济是一个具有复杂内部结构的综合系统[7]㊂关于数字经济内部结构的划分,不同机构与学者各有侧重㊂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㊁数字化治理以及数据价值化(简称 四化 )四个方面㊂陈岳飞等在 四化 基础上,认为数据价值化蕴含在前三个方面之中,故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简称 三化 )三个方面[8]㊂葛和平和吴福象在 三化 基础上,将数字发展环境作为数字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10],且该划分得到了蔡延泽等的借鉴[11]㊂袁徽文和高波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基础设施㊁数字产业发展㊁数字企业应用㊁数字渗透程度四个方面[12]㊂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之上,将数字经济划分为数字基础设施㊁数字产业化㊁产业数字化以及数字化治理四个方面㊂(二)高质量发展评价对于高质量发展的评价,经历了从单一指标评价向综合指标评价的演进㊂部分学者采用人均实际地区生产总值[10]㊁全要素生产率[8]等单一指标进行衡量,然而,单一指标无法揭示高质量发展全貌,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能更好地涵盖高质量发展的多个维度㊂因此,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来衡量高质量发展受到越来越多学者青睐㊂王伟认为高质量发展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体现 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 的新发展理念,故应从创新㊁协调㊁绿色㊁开放㊁共享五个维度构建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13]㊂王婉等同样从这五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其认为高质量发展是一种可持续发展[14]㊂宋洋和李先军基于新发展格局,从内生动力与外在表现两个方面构建评价指标体系[15]㊂本文所探讨的高质量发展内涵与袁晓玲等的观点[16]相近,即认为高质量发展是数量增长与质量提升同步实现,体现新发展理念的一种可持续发展㊂(三)数字经济与高质量发展数字经济作为一个综合系统,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驱动力[4]㊂然而,数字经济内部发展并不均衡[7],各因素相互依赖㊁相互竞争㊂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基础[17]㊂数字基础设施包括5G网络㊁大数据中心等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其为推动我国发展的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支撑[5]㊂新型数字基础设施既可以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5],又可以通过提升数字化能力[5]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18]等路径间接促进高质量发展㊂郭朝先等发现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具有数字化平台㊁固定资产投资㊁现代基础设施三重属性,故其通过新动能㊁促增长㊁强支撑三条路径促进高质量发展[19]㊂数字产业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动力源泉[12]㊂借鉴现有文献[10,20],本研究认为数字产业化包括信息传输与数字技术应用两个因素㊂刘家旗和茹少峰研究发现数字产业化通过提升技术效率促进高质量发展㊂此外,将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融合,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高级化,进而促进高质量发展[21]㊂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发展的主引擎[22]㊂借鉴现有文献[10],本研究认为产业数字化包括数字生活与智能制造两个因素㊂伴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传统产业把握机遇进行数字化转型,产业数字化规模不断壮大㊂一方面,企业利用大数据对市场供需状况进行分析,发现客户需求偏好,提供定制化服务;另一方面,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实现 无人车间 ,助力企业实现规模化生产[20]㊂数字化治理是数字经济健康发展的保障[23],其主要指数字技术在政府治理中的应用情况[8]㊂借助数字技术构建数字政府,可以提高治理效率㊂我国数字政府建设涵盖数据治理㊁政务服务以及数字治理三个方面,加强数字政府建设对提升我国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6]㊂推动政府进行数字化建设可以起到先导性作用,进而激发社会和经济各方面进行数字化转型,加快实现高质量发展[24]㊂综上,数字经济共包含6个因素,分别为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㊁智能制造与数字政府㊂现有研究较多关注以上6个变量相互独立的线性关系,忽视了变量间存在的组态效应,无法解释因素间的复杂因果关系㊂因此,本文借助f s Q C A软件探究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三、高质量发展水平测度高质量发展要求以创新为第一动力㊁以协调为内生特点㊁以绿色为普遍形态㊁以开放为必由之路㊁以共享为根本目的,通过质量变革㊁效率变革㊁动力变革为我国经济发展注入动力㊂本文借鉴王伟[13]㊁王婉等[14]关于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的研究,选取经济增长㊁创新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协调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6个一级指标,21个二级指标构建高质量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具体内容如表1所示㊂本㊃92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研究采用熵值法对指标赋权,得到综合指标值㊂表1 高质量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目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二级指标指标属性高质量发展经济增长创新发展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开放发展共享发展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正政府财政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城镇登记失业率负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技术市场成交额正R&D 从业人员全时当量正R&D 经费内部支出正第三产业产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正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比负城镇化率正城乡居民消费水平比负单位G D P 能耗负工业污染治理完成投资总额正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正森林覆盖率正进出口总额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正外商投资总额正每十万人口高等学校平均在校生数正城乡基本养老保险年末参保人数正公共图书馆个数正每千人口卫生技术人员正四、研究方法与设计(一)研究方法本文采用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 s Q C A )方法进行数据分析㊂f s Q C A 方法相较于传统回归方法,可以探究多个条件变量对结果变量的影响,揭示变量间的组态效应[25]㊂本文采用f s Q C A 方法主要基于以下考虑:第一,f s Q C A 方法可深入探究数字经济各因素之间的互动关系[26],揭示数字经济各因素间的多重并发机制㊂第二,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借助f s Q C A 方法可以探究数字经济各因素与高质量发展之间的复杂因果关系[25]㊂第三,我国不同省份资源禀赋不同㊁数字经济发展环境不同㊁数字经济发展策略不同,借助f s Q C A 方法不仅可以准确定位每条路径所解释的案例省份[26],识别不同省份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策略差异,并且可以深入挖掘被测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自身发展策略的优势与不足㊂第四,本文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下同)作为研究对象,传统量化研究方法对中等规模数据难以得出准确结论[25]㊂而f s Q C A 方法结合了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的优点,并且对样本量要求不高㊂(二)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1.结果变量结果变量是高质量发展水平㊂借鉴王伟[13]㊁王婉等[14]的方法,从高质量发展内涵出发,选取经济增长㊁创新发展㊁绿色发展㊁协调发展㊁开放发展㊁共享发展6个维度构建综合评价指标体系(见表1),并采用熵值法进行测算㊂2.条件变量(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㊂目前采用互联网普及率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衡量的方法受到普遍认同[6],但由于近两年省份数据缺失,因此借鉴蔡延泽等[11]的方法采用互联网宽带端口密度对新型数字基础设施进行衡量㊂(2)信息传输㊂信息技术服务业是数字产业化的核心部分,借鉴郭蕾和黄郑恺[6]的方法采用信息技术服务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对信息传输进行衡量㊂(3)数字技术应用㊂在数字技术应用层面,软件业务收入增长明显,借鉴巫景飞和汪晓月[27]的方法采用软件业务收入对数字技术应用进行衡量㊂(4)智能制造㊂关于智能制造衡量指标,借鉴葛㊃03㊃第43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和平和吴福象[10]的方法采用企业每百人使用计算机台数对智能制造进行衡量㊂(5)数字生活㊂互联网的应用使人们生活方式发生重大变革,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消费优化升级,进而可以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需求保障[3]㊂因此,本文采用电子商务销售额对数字生活进行衡量㊂(6)数字政府㊂数字化治理借助政府数字化实现㊂ 互联网+政务服务 成为建设数字政府的重要组成部分㊂因此借鉴郭蕾和黄郑恺[6]的方法采用省级政府网上政务服务能力总体得分对数字政府进行衡量㊂限于数据的完整性与可获得性,本文选取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不包括西藏和港澳台),针对其2015~2019年数据进行研究㊂本文数据来源于相关年份‘中国统计年鉴“㊁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统计年鉴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电子政务研究中心㊂分析框架如图1所示㊂图1 分析框架五、实证分析(一)变量校准借鉴杜运周和贾良定[25]的研究,本文采用直接校准方法进行校准,即将三个锚点分别设为样本数据的80%分位数(完全隶属点)㊁50%分位数(交叉点)㊁20%分位数(完全不隶属点)㊂对于模糊集隶属分数为0.5的情况,为了避免其不被分析,将其修正为0.501㊂结果变量与条件变量的校准锚点如表2所示㊂表2 各变量校准锚点变量校准锚点完全隶属点交叉点完全不隶属点高质量发展46.50039.84534.346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0360.0130.006信息传输0.0490.0140.004数字技术应用3162.745423.59071.556智能制造31.16024.60021.800数字生活4886.7482663.935639.926数字政府86.34679.93375.653 (二)必要条件分析首先检验数字经济的单个因素(包括其非集)是否构成高质量发展或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26]㊂一般当一致性水平高于0.9时,该变量就是结果的必要条件[25]㊂关于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分析见表3,由表中数据可知无论对于高质量发展还是非高质量发展,单个条件变量的一致性水平均低于0.9,不构成必要条件㊂因此需要进一步探究条件组态对高质量发展的影响㊂表3 必要条件分析条件变量高质量发展非高质量发展一致性覆盖度一致性覆盖度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8490.8600.3560.361~新型数字基础设施0.3690.3640.8620.851信息传输0.7310.7760.3140.333~信息传输0.3720.3520.7890.745数字技术应用0.8150.8560.3230.339~数字技术应用0.3710.3540.8630.824智能制造0.4490.4620.6000.617~智能制造0.6280.6110.4770.464数字生活0.8560.8840.3190.330~数字生活0.3510.3410.8880.860数字政府0.7790.7730.4430.440~数字政府0.4350.4390.7710.777注:~表示非 ㊂㊃13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三)条件组态分析1.全国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条件组态的充分性分析可以揭示构成结果的可能路径组合㊂借鉴杜运周和贾良定[25]的研究,将一致性阈值设为0.8,案例频数阈值设为1,P R I 阈值设为0.75㊂通过软件分析可得到简单解㊁中间解㊁复杂解㊂当一个条件变量被简单解和中间解同时包含时,该条件变量就是核心条件;当一个条件变量仅被中间解包含时,该条件变量就是边缘条件[26]㊂根据现有研究,本文重点分析中间解,辅之简单解㊂最终结果如表4所示㊂表4 产生高质量发展与非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组态条件变量高质量发展非高质量发展A 1A 2A 3B 1B 2B 3新型数字基础设施••ʻʻʻ信息传输•Әοοο•数字技术应用•Әʻοο•智能制造ӘοοӘӘ数字生活Ә•Әοοο数字政府Әʻʻʻ一致性0.9500.9620.9420.9800.9430.893原始覆盖度0.3650.3370.1720.5430.4430.151唯一覆盖度0.2750.2310.1010.1800.0800.068总体覆盖度0.7150.691总体一致性0.9630.952注:Ә代表核心条件存在,ʻ代表核心条件缺失,•代表边缘条件存在,ο代表边缘条件缺失,空白代表相应条件可有可无㊂下同(1)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分析由表4可知,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三条路径,即A 1㊁A 2㊁A 3㊂三条路径的一致性与总体一致性均超过阈值0.8,说明这三条路径均为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且三条路径整体上也是高质量发展的充分条件㊂三条路径的原始覆盖度分别为0.365㊁0.337㊁0.172,说明有相应比例的案例是通过这三条路径实现的;总体覆盖度为0.715,说明这三条路径可以解释超71%的案例㊂根据核心条件存在情况,可将三条组态路径归纳为单核驱动型㊁双核驱动型两大类型㊂具体路径分析如下㊂第一,产业数字化主导型㊂在该条路径下智能制造与数字生活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新型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作为辅助条件存在㊂该路径所解释的省㊁市包括北京市㊁上海市㊁广东省㊁天津市㊁辽宁省,均位于我国东部地区㊂数字技术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形成以产业数字化为主导的数字经济,对高质量发展起到重要推动作用㊂第二,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㊂在该条路径下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政府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生活作为边缘条件存在,智能制造作为边缘条件缺失㊂该种路径说明,即使产业数字化水平较低,但是借助数字产业化与数字化治理也能实现高质量发展㊂该路径解释的省份包括江苏省㊁浙江省㊁四川省㊁福建省㊁湖北省㊂第三,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在该条路径下数字生活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政府作为核心条件缺失,新型数字基础设施作为辅助条件存在,信息传输㊁智能制造作为辅助条件缺失㊂该路径覆盖度较低,仅包括河南省㊂该路径说明只要数字基础设施建设达到一定水平,在此基础上进行产业数字化转型,仍有机会实现高质量发展㊂(2)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组态分析由表4可知,导致非高质量发展共有三条路径,即B 1㊁B 2㊁B 3㊂在这三条路径中,新型数字基础设施均作为核心条件缺失,即使智能制造条件存在,也无法产生高质量发展㊂这三条路径解释的省(直辖市㊁自治区)包括青海省㊁新疆维吾尔自治区㊁内蒙古自治区等㊂2.区域层面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我国东部地区与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①㊂对两者进行组态分析,结果如表5所示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一条路径,即C 1㊂在C 1路径中没有条件变量缺失,说明数字经济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㊂在数字基础设施的支㊃23㊃第43卷 第1期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年1月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撑下,数字产业化与产业数字化协同发展,共同驱动高质量发展㊂该路径解释的省㊁市包括北京市㊁上海市㊁浙江省㊁广东省㊁江苏省㊁山东省㊁福建省㊁天津市㊁辽宁省㊂表5 不同区域产生高质量发展的数字经济组态条件变量东部地区中西部地区C 1D 1D 2新型数字基础设施•Ә信息传输•Әο数字技术应用Ә•ʻ智能制造οο数字生活Ә••数字政府Әʻ一致性0.9840.9170.929原始覆盖度0.8420.3650.344唯一覆盖度0.8420.2260.205总体覆盖度0.8420.570总体一致性0.9840.922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共有两条路径,即D 1㊁D 2㊂具体路径分析如下:第一,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㊂在D 1路径中信息传输㊁数字政府同时作为核心条件存在,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作为辅助条件存在,智能制造作为辅助条件缺失㊂该路径解释的省份包括四川省㊁湖北省㊂第二,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在D 2路径中数字基础设施和数字生活条件存在,其他条件缺失,与产生高质量发展的A 3路径相同,解释的省份是河南省㊂3.稳健性检验本文借鉴唐开翼等[26]的方法,将P R I 阈值由0.75提升到0.8,对全国以及分区域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进行稳健性检验㊂结果显示无论单个组态还是整体,其一致性水平均高于0.8且所得组态与原组态一致或是原组态子集,结果通过了稳健性检验㊂六、结论与建议(一)结论本文以我国30个省(直辖市㊁自治区)为研究对象,借助f s Q C A 软件揭示不同省(直辖市㊁自治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差异化组态路径㊂结论如下:第一,数字经济的单个因素不构成高质量发展的必要条件;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路径包括单核驱动型(产业数字化主导型)㊁双核驱动型(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非对称分析表明,导致非高质量发展的原因是数字基础设施㊁信息传输㊁数字技术应用㊁数字生活㊁数字政府条件缺失㊂第二,东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类型是综合驱动型,中西部地区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组态类型是双核驱动型(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驱动型㊁数字基础设施+数字生活驱动型)㊂(二)建议十四五 规划再次强调发展数字经济㊂在新的发展阶段,我国应立足 十三五 时期的发展基础㊁补齐短板弱项,进一步推动高质量发展㊂综合上述结论,提出以下建议:第一,优化数字经济内部结构㊂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且通过上述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是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基础㊂对于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省份,需要加大5G 基站建设力度㊁提高互联网普及率㊂数字产业化与数字化治理组合是驱动高质量发展的一条重要路径,因此两者应该协同发展㊂产业数字化是数字经济驱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因此应加强工业互联网㊁人工智能㊁数据分析等技术的运用,推进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㊂第二,各区域因地制宜制定数字经济发展策略㊂东部地区数字经济各方面发展相对均衡,应在保持现有优势的同时,进一步增强其对高质量发展的驱动作用㊂对于中西部地区,加强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是首要任务,同时在此基础之上建立数字产业集群并协同推进治理方式数字化转型,提升产业数字化水平㊂㊃33㊃张咏梅,王晓艳,赵金凯.数字经济驱动中国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Copyright ©博看网. All Rights Reserved.。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转型作用的文献综述贺绍莉 贵州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摘 要:信息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经济转型产生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从优化资源配置、产业集聚、经济发展方式等方面梳理了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相关文献。
分析现有研究的作用,提出问题及优化策略。
关键词:信息服务业 信息产业 产业升级 经济转型一、引言按《统计上划分信息相关产业暂行规定》把信息服务业分为电子信息传输服务、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其他信息相关服务。
信息服务业作为知识密集型产业拥有增长快、效率高、绿色环保特点,可优化资源配置,转变经济发展模式。
高创新、高产业关联、高附加值的经济特征,具有改善民生、拉动经济增长的功能。
信息服务产业已成为衡量综合国力与经济发展的重要指标。
本文将从信息服务业对空间布局产业集聚,对经济发展,新兴产业形成等角度的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分析信息服务业对经济转型的作用,有助于推动产业深度融合,促进产业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二、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信息服务业对区域经济的作用因地理位置、资源经济环境、人文消费观念不同而存在较大差异。
对资源配置的优化作用主要体现在空间分布、产业集聚两个方面。
空间集聚对区域经济、关联产业发展、人才结构分布都具有积极推动作用。
空间结构的有序合理化,可获得产业布局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状态。
张惠萍以福建省为例,分析了信息服务业的空间分布、区位策略与集聚,建议推动“增长极”区域信息服务业快速增长,带动周边产业发展。
蒋丽在广州市生产性服务业空间分布研究时发现信息服务业极大依赖金融中心、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
王炳清等对中国分地区信息服务业竞争优势的综合评价分析得出信息服务业在沿海地区发展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
信息服务业作为新兴、跨产业、复合型产业,呈现出的空间差异化和极化效应,将会导致地区经济的失衡。
东部沿海地区交通便利、自然环境优越、经济发达、人才汇聚,成为了信息服务业发展差异化的主要原因。
蒋三庚指出现代服务业集群是现代服务及有关机构在地理上的空间集聚。
王颖指出信息服务业集群是相互协同的信息服务企业,是基于地缘、供应链或价值链等,在同一地理或网络空间上的聚集。
张惠萍等以上海为例,对信息服务业所在的空间分布与邻近大学、机构、企业的角度阐述信息服务业集聚原因。
信息服务业在区域上集中是对物质基础设施,经济发展水平,高科技劳动人才的依赖所产生。
上海信息服务业以金融、物流、创意产业为重点,把聚集区建设作为突破口,发展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信息服务业体系。
江苏把基础科学、应用技术开发作为当地信息服务业的重点,优化产业结构,提高产业附加值。
浙江以高科技创新能力作为重点,把新兴形式的信息服务业成为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
三、对经济发展方式的作用经济发展方式包括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资源利用等方面。
驱动经济增长的要素都可称之为经济发展方式的构成部分。
经济的可持续增长,需要把劳动人口转化为人力资源,以科技进步提高资源利用率,实现产业间的优化配置。
1.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信息服务业属于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产业关联带动高的新兴服务产业,对区域经济具有强烈的正向推动作用。
我国经济的增长方式由要素依赖的粗放型向提高要素使用率的集约型转变,特别是以技术进步为核心的全要素生产率是判断经济发展方式转型的重要依据。
徐盈之 使用非参数的Malmquist生产率指数方法对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进行分析,人力资本、信息化、研发投入要素正改变着经济增长方式。
齐志强等运用多投入多产出模型,得出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比重较大、效率低的结论。
以资源要素规模驱动型作为经济增长的方式可持续性低、增速慢,在竞争中无法获取优势,需要依靠物质、人力、资本的大量投入。
因此转向以人力素质提升和高科技创新为发展关键因素,将会突破这种传统经济发展模式。
把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作为经济增长核心因素,将对产业融合、结构优化产生较强推动力。
2.产业融合。
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物联网、智能化等新的技术和理念出现,使得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模式迅速改变,推动着相关产业的快速增长。
产业融合是以数据、信息、网络、知识等要素作为基础,改变原有产业产品特征与市场需求,使得企业之间竞争合作关系发生变化。
本部分将通过信息服务业与农业、制造业、金融业的关系,阐述对经济转型作用中的产业融合。
2.1信息服务业与农业。
2015农业部颁布了《关于扎实做好2015年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意见》。
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大力推进“互联网+农业”,应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移动网络等信息技术及手段对农业产业链全面进行改造升级。
信息技术的较早发展使得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实现较早,通过对农业环境信息收集,利用决策信息系统减轻损失,提高收益。
信息技术是改变农业生产方式、发展模式,提高生产效率的关键手段。
农业信息采集管理,智能分析,信息标准建立,科学化指导,使农业大规模生产成为可能。
信息服务业与农业深度融合,以电商、智能、产业链模式,提高生产力水平、生产率,有效解决我国“三农”问题,使得农业经济向着多样化、产业化发展 。
2.2信息服务业与工业。
物联网、信息技术、信息服务业的介入正在引导着工业向着高度自动化、高效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中国制造2025,美国再工业化,德国工业4.0,韩国新增长动力战略为工业融合提供了方向。
R.M.Hayes等通过对美国信息服务业与制造业间投入产出关系的计算,指出美国制造业对信息服务业利用不足。
H.J.Engelbrecht则通过对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实证分析,指出信息服务的增长是工业经济向信息经济过渡的一部分。
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有利于促进与制造业的协同发展与融合,实现两个产业的循环提升。
一方面,通过信息的深化应用,为传统工业注入新的发展元素,形成新型工业化道路。
另一方面,信息工业化也为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提供更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空间。
信息技术在制造业服务化中作为关键因素,有效支持了服务的专业化和制造的服务化,转变为了个性化、智能化的生产。
上下游供应链形成统一价值体系,生产制造环节自动化、智能化,使得品质优化、零缺陷成为可能。
信息服务业提升了工业的制造实力与水平,实现了从生产型到服务型的转变。
2.3信息服务业与金融业。
传统金融的垄断提高了资本的流通成本,阻碍了资本的优化配置;三农、中小企业的消费贷款无法获得满足。
信息透明化、便捷、开放、创新性使得金融业的格局正向着无时差、无界限发展,而信息服务业是金融业服务模式与价值链改变的关键因素。
第三方支付、移动支付、移动理财终端;商业银行、证券业务、保险业务网络化;P2P贷款、众筹融资、综合性交易平台应运而生。
王达对美互联网金融及中美比较阐明了信息服务在互联网金融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信息服务业使得融资渠道得以扩展,市场由封闭转向开放透明。
交易、支付、理财的结合,提高了金融行业的网络化2016年·12月·下期经营管理者学 术理 论经营管理者 Manager' Journal271272[8]张惠萍 林善浪, 邻近性、区位指向于信息服务业集聚[J]. 经济管理, 2011(2): p. 7.[9]熊励, 基于融合创新的现代信息服务业比较研究[J]. 图书情报工作, 2009. 53(2).[10]云鹤,等 王平, 中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判别标准与动力源泉[J]. 上海经济研究, 2009: p. 8.[11]温春龙 胡平, 信息服务业对区域经济带动作用——基于29个省(市)2000—2008年面板数据[J]. 科技与经济, 2010(02): p. 64-68.[12]高峰, 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增长方式的演变[J]. 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6.[13]徐盈之 赵玥, 中国信息服务业全要素生产率变动的区域差异与趋同分析[J]. 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2009(10): p. 49-60+86.[14]齐志强 康春鹏, 中国经济增长来源实证研究[J]. 工业技术经济, 2013(2): p. 9.[15]赵立昌, 互联网经济与我国产业转型升级[J]. 当代经济管理, 2015. 37(12): p. 6.[16]许世卫, 农业信息智能分析关键技术与应用[J]. 中国科技论坛, 2010: p. 8.[17]徐娜, 李红, 等 张帆, 现代农业信息服务发展探究[J].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16: p. 5.[18[HAYES R M BRICKSONY, Added Value as a function of perchanceof Information Services[J]. Information Society, 1982.[19]ENGELBRECHT H J, Are Purchased Information Services Underused in ManufacturingEvidence From Japan,Korea and Taiwan[J]. Applied Economics, 1990.[20]李耀东 李均, 互联网金融框架与实践[J].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 2014.[21]陈文 王飞, 网络借贷与中小企业融资[J]. 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4.[22]赵亮 张睿, 互联网与金融产业链重塑[J]. 银行信息化变革, 2015.[23]谢平 邹传伟, 互联网金融模式研究[J]. 金融研究, 2012.[24]芮晓武 刘烈宏, 中国互联网金融发展报告[J]. 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4.[25]王达, 美国互联网金融的发展及中美互联网金融的比较[J]. 2014: p. 11.[26]杨继瑞, 薛晓, 等 汪锐, “互联网+”背景下消费模式转型的思考[J]. 消费经济, 2015. 31(6).[27]郑英隆, 基于关系网络的电子商务创新与消费行为变革[J]. 中国流通经济, 2012: p. 8.[28]郭燕, 陈国华, 等 陈之昶, “互联网+”背景下传统零售业转型的思考[J]. 经济问题, 2016.[29]张亚明, 赵培卿, 等 邢圣飞, 新兴服务业的演化与创新研究[J]. 信息化建设, 2009: p. 7.[30]田光宁 王德, 互联网经济的金融创新分析[J]. 宏观经济管理, 2014: p. 2.[31]马方, et al., 中国服务外包产业集聚与协同创新研究[J]. 经济问题探索, 2012: p. 6.[32]胡昌平, 漆贤军, 等 邓胜利, 创新型国家的信息服务体制与信息保障体系构建[J]. 图书情报工作, 2010. 54(6): p. 4.[33]朱宗尧, 李宁, 等 王建会, 上海现代信息服务业关联效应与波及效应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 上海经济研究, 2012(09): p. 43-54.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