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论文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磁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电气工程中的电力系统电磁干扰与抗干扰技术在当今高度电气化的时代,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转至关重要。
然而,电磁干扰现象却如同一颗隐藏在电力系统中的“定时炸弹”,时刻威胁着电力设备的可靠运行和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
了解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及其抗干扰技术,对于保障电力系统的正常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电磁干扰,简单来说,就是指无用的电磁信号对有用的电磁信号造成了不良影响。
在电力系统中,电磁干扰的来源多种多样。
首先,自然现象如雷电就是一个强大的电磁干扰源。
雷电产生的瞬间强大电流和电磁场,可能会通过输电线路、杆塔等传导进入电力系统,对电力设备造成冲击和损坏。
其次,电力系统中的开关操作也会引发电磁干扰。
当开关闭合或断开时,电流的急剧变化会产生瞬间的高电压和电磁场,从而影响周边的设备。
再者,电力系统中的非线性负载,如变频器、整流器等,在工作过程中会产生谐波电流,这些谐波电流也会形成电磁干扰。
此外,还有外部的电磁辐射源,如无线电发射台、通信基站等,其发射的电磁波可能会耦合到电力系统的线路中,对电力设备产生干扰。
电磁干扰对电力系统的影响不容忽视。
它可能导致电力设备的误动作,例如继电保护装置的误跳闸,影响电力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电磁干扰还可能降低电力设备的性能,缩短其使用寿命。
例如,干扰信号可能会影响电力变压器的绝缘性能,导致局部放电增加,进而降低变压器的使用寿命。
在通信系统方面,电磁干扰可能会使电力通信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加,影响通信质量和数据传输的准确性。
为了应对电力系统中的电磁干扰问题,人们研发了一系列的抗干扰技术。
屏蔽技术是其中常见且有效的一种。
通过使用金属材料制作的屏蔽罩或屏蔽线,可以将电力设备或线路包裹起来,阻止外部的电磁干扰信号进入,同时也能防止内部的电磁信号向外辐射。
滤波技术则是通过滤波器对电源或信号线路中的干扰信号进行滤除。
滤波器可以根据干扰信号的频率特性进行设计,从而有效地去除不需要的频率成分,保证电力设备的正常工作。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随着科技的发展与普及,无线网络已经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无线网络中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干扰问题,这些干扰会严重影响网络的性能和稳定性。
因此,为了保证无线网络的正常运行,抗干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无线网络中的干扰与抗干扰技术。
一、无线网络中的干扰种类在无线网络中,主要存在以下几种干扰种类:1.电磁干扰电磁干扰是指来自其他电子设备的电磁信号对无线网络的影响。
常见的电磁干扰源包括电视、微波炉、手机等。
这些设备会发射电磁辐射,干扰无线信号的传输。
2.信号衰落信号衰落是指无线信号在传播过程中因为遇到障碍物、反射或折射等原因而损失信号强度。
信号衰落会导致信号质量下降,甚至影响到网络的连通性。
3.多径效应多径效应是指信号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不同路径到达接收端,导致接收到的信号相位和幅度发生变化。
多径效应会引起信号间的干扰和失真。
4.天气干扰天气因素,如雷电、雨雪等,会对无线信号的传输产生干扰。
这种干扰一般是临时性的,但却会造成网络的中断或信号丢失。
二、无线网络中的抗干扰技术为了应对无线网络中的各种干扰问题,科学家和工程师们开发了许多抗干扰技术。
下面列举了几种常见的抗干扰技术:1.频谱分离技术频谱分离技术是指将无线电频谱划分为多个不重叠的频段,不同设备在不同频段上进行通信,避免信号之间的干扰。
常见的应用包括2.4GHz和5GHz频段的切换。
2.自适应调制技术自适应调制技术是指根据当前信道质量和干扰水平,动态选择最适合的调制方式和编码率。
这种技术可以提高信号的传输效率和鲁棒性,减少干扰的影响。
3.空间分集技术空间分集技术通过增加天线数量和调整天线位置来改善信号的传输质量。
多天线接收可以将多种路径的信号进行合成,提高信号质量和抗干扰能力。
4.编码和调制技术编码和调制技术可以通过添加纠错码提高信号的抗干扰能力。
通过合理选择编码方式和调制方式,可以在信号传输过程中更好地抵抗噪声和干扰。
现代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

现代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在当今数字化、信息化的时代,通信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为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
然而,随着通信环境的日益复杂,各种干扰因素也层出不穷,严重影响了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
因此,研究现代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信干扰是指在通信过程中,对有用信号的传输和接收产生不利影响的各种因素。
这些干扰可以来自自然环境,如雷电、电磁辐射等,也可以来自人为因素,如敌方的有意干扰、其他通信设备的无意干扰等。
通信干扰的存在可能导致信号失真、误码率增加、通信中断等问题,给通信系统的正常运行带来巨大挑战。
为了应对通信干扰,研究人员提出了多种抗干扰技术。
其中,扩频技术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扩频技术通过将窄带信号扩展到一个较宽的频带上,使得信号的功率谱密度降低,从而提高了信号的隐蔽性和抗干扰能力。
常见的扩频技术包括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
DSSS 是将发送的数据与一个高速的伪随机码进行相乘,使得信号的频谱扩展;FHSS 则是使载波频率按照一定的规律在多个频率点上跳变,从而躲避干扰。
另外,纠错编码技术也是提高通信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手段。
纠错编码通过在发送的信息中添加冗余信息,接收端可以根据这些冗余信息对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进行检测和纠正。
常见的纠错编码包括卷积码、Turbo 码等。
这些编码技术能够有效地降低误码率,提高通信系统在干扰环境下的性能。
智能天线技术也是现代通信中抗干扰的重要手段之一。
智能天线通过调整天线的方向图和波束,实现对有用信号的增强和对干扰信号的抑制。
它可以根据信号的来波方向自适应地调整天线的参数,从而提高通信系统的性能。
此外,多输入多输出(MIMO)技术通过在发送端和接收端使用多个天线,增加了通信系统的空间自由度,提高了信道容量和抗干扰能力。
在现代通信系统中,还常常采用分集技术来对抗干扰。
分集技术的基本思想是通过在多个不同的信道上传输相同的信息,然后在接收端对这些信息进行合并处理,从而降低衰落和干扰对通信的影响。
单相电动机的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技术

单相电动机的电磁干扰和抗干扰技术单相电动机广泛应用于家用电器、工业设备、农业机械等领域,为我们的生产生活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然而,单相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常常伴随着电磁干扰问题。
电磁干扰对其他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产生不利影响,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设备故障。
因此,为了提高单相电动机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抗干扰技术显得尤为重要。
一、单相电动机电磁干扰的原因1. 电磁辐射干扰单相电动机在运行过程中会产生电磁辐射,包括功率频率、高次谐波和脉动磁场等。
这些电磁辐射会传播到周围的电子设备中,干扰其正常工作。
尤其是功率频率电磁辐射,其频谱分布在几百赫兹至几千赫兹之间,与许多通信、显示等设备的工作频率范围存在重叠,因此容易引起干扰。
2. 电源线干扰单相电动机的运行过程中会产生脉动电流,这会导致电源线上出现电压和电流的不稳定。
这种电源线干扰可通过传导和辐射方式传播到其他设备中,引起它们的故障或操作不稳定。
3. 地线干扰单相电动机的地线通常与其他设备的地线共享。
因此,当电动机产生地线干扰时,可能会通过公共地线传播到其他设备中,干扰它们的正常工作。
二、抑制单相电动机电磁干扰的技术手段为了减小或消除单相电动机的电磁干扰,需要采取一些技术手段,如下所述:1. 滤波器的应用安装滤波器是抑制电磁干扰的常用措施之一。
滤波器可以将电动机产生的高频噪声滤掉,从而减小辐射干扰。
常见的滤波器包括差模滤波器和共模滤波器。
差模滤波器是通过串联电感和电容的方式,将差模信号滤出,减小干扰传播。
共模滤波器则是通过并联电感和电容的方式,将共模信号滤出。
2. 软启动技术单相电动机在启动时会产生较大的起动电流,这会引起电源线电压波动,进而影响其他设备的正常工作。
采用软启动技术可以逐渐增加电机的电源电压,使电机起动时电流逐渐升高,从而减小电网的波动。
3. 接地和屏蔽在单相电动机的设计中,合理的接地和屏蔽措施可以有效地减少电动机产生的电磁干扰。
通过保持电动机和其他设备之间的地线独立,并采取适当的屏蔽材料和结构,可以阻止干扰信号的传播。
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及抗干扰设计

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及抗干扰设计一、引言仪器仪表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帮助人们监测和控制各种工艺参数,确保生产过程的稳定性和高效性。
仪器仪表一旦出现故障或者受到干扰,就会对生产过程产生不良影响。
保证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和抗干扰性是非常重要的。
本文将对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和抗干扰设计进行讨论和总结。
二、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分析1. 可靠性概念可靠性指的是一个系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规定的条件下完成规定的功能的能力。
对于仪器仪表来说,可靠性主要包括其稳定性、准确性和寿命等方面。
2. 可靠性分析方法在对仪器仪表的可靠性进行分析时,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故障模式效应分析(FMEA)、故障树分析(FTA)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工程师找出潜在的故障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解决。
3. 评估指标评估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可以通过多个指标来进行,如平均无故障时间(MTBF)、平均修复时间(MTTR)、故障率(FR)等。
这些指标可以帮助人们了解仪器仪表性能的稳定程度和寿命情况。
4. 提高可靠性的方法为了提高仪器仪表的可靠性,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合理的设计、优质的零部件选择、严格的工艺控制等。
在使用过程中,及时的维护和保养也是非常重要的。
三、仪器仪表的抗干扰设计1. 干扰来源在工业生产中,仪器仪表容易受到各种干扰,如电磁干扰、机械振动、温度波动等。
这些干扰会导致仪器仪表性能下降,甚至出现误差,严重影响生产过程。
2. 抗干扰设计原则要提高仪器仪表的抗干扰能力,需要遵循一些设计原则,如信号处理的合理布局、屏蔽性能的提高、输入端的过滤和滤波等。
3. 抗干扰技术针对不同的干扰,可以采用不同的抗干扰技术。
在电磁干扰方面,可以采用绝缘互感器和屏蔽罩等措施;在机械振动方面,可以采用吸振器和减振骨架等技术。
4. 抗干扰性能测试在设计完成后,需要对仪器仪表的抗干扰性能进行测试。
这可以通过模拟实际场景下的干扰条件,检验仪器仪表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计算机控制系统的可靠性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胡 月明 范 勇 ( 西南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学院, 四川 绵阳 6 1 1) 200
摘 要
对计算机控制 系统的可靠性作 了定量表示 , 并从软硬件两方面入 手提 出了提 高系统可靠性的几种措施。抗干扰技 术是 保证控制 系统可靠性的一个关键 。 目前针 对各种干扰施行 的抗 干扰技术单独列出 , 把 也分别从硬 、 件两方面作 了较为详细 软
可靠 度 R表 明运 行 n此 不 发生 故 障 的 概 率 。 也 可 表示 为 :
11系 统 可 靠 性 的 定量 表示 .
时间 。如 果 该 值很 小 , 示 系统 可 维 护 性 好 , 易 修 复 。 表 容
() 5 有效度 A (v i bl ai) A al iy rt a i t o
4 一
’ F于 i 一 j i -
可 工 作 时 间
j 丽 :F
控 制 系 统 抗 干 扰设 计 和施 工 是 工 程 中 非 常 重 要 的 环 节 仪 表 及控 制 系 统 可 靠 性直 接 影 响 到 生产 装 置安 全 、 定 的运 行 , 制 稳 控 系 统抗 干 扰 能 力 是关 系到 整个 系统 可 靠 运 行 的 关 键 。 1 计 算 机 控 制 系 统 的可 靠 性
作 , 行不久即出现故障 , 运 有效度降低 。
( ) 靠 度 R R l bl ai) 6可 ( ei iy rt a i t o
R 『 尸几 f = l 次运行不发 生故障f f
低, 如可靠度 、 维护率 、 失效 率 、 均故障间隔时 间( B )平均 平 MT F 、
维护时间 ( T )有效度 等。具体解释如下[】 MT R 、 1:
假 定 系 统 投 入 运 行 后 , 作 了 一 段 时 间 t后 出现 了故 障 , 工 不 得 不停 机 维 修 。经过 一 段 时 间 T 的 维 修后 , 障 排 除 , 统 又 正 1 故 系 常 运 行 。这 样 , 时 间 坐 标 轴 上 , , , , 是 系 统 正 常 工 作 时 在 tt … t , 间 , 1 2… , n 维 护 时 间 , 有 : T, , T 是 T 则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管理与抗干扰技术研究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管理与抗干扰技术研究随着无线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高速、高质量的无线通信需求越来越大。
然而,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问题也日益突出,给通信质量和可靠性带来了挑战。
因此,干扰管理与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变得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无线通信系统中的干扰管理策略和抗干扰技术的研究进展。
一、干扰管理策略在无线通信系统中,干扰管理是保障通信质量的重要环节。
针对干扰管理,可以采取以下策略:1. 频率规划:通过合理分配频率资源,避免不同系统之间频谱的重叠,减少干扰产生的可能性。
2. 功率控制:采用自适应功率控制算法,根据信号接收质量动态调整发送功率,使干扰信号降至最低。
3. 信道分配:合理分配信道资源,避免不同用户或设备之间信道的冲突,从而减小干扰。
4. 引入干扰测量和监测:通过定期检测干扰源的信号特征和干扰功率,实时了解系统中的干扰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干扰抑制措施。
二、抗干扰技术研究进展为了降低通信系统中的干扰,科研人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多种抗干扰技术,如下:1.自适应均衡技术:通过接收端的均衡算法,对接收信号进行恢复和增强,以抵消信号传输中的干扰。
2.多用户检测技术:在多用户的通信环境中,采用多用户检测算法,准确识别出目标用户信号,并削弱干扰信号影响。
3.码分多址技术:通过引入独立的扩频码,实现数据之间的隔离传输,以抗击干扰信号的影响。
4.空间分集技术:利用天线阵列实现空间上的分集和波束形成,提高通信系统对干扰的抵抗能力。
5.频谱感知与动态频谱分配技术:通过频谱感知技术,实时监测频谱使用情况,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动态频谱分配,从而减少干扰。
6.智能干扰抑制技术:通过引入智能算法,实现对干扰源进行识别和定位,并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抑制,以降低干扰对通信系统的影响。
抗干扰技术的研究一直是无线通信领域的热点。
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和突破,各种新型的抗干扰技术相继涌现,为无线通信系统的稳定运行提供了有力支撑。
卫星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应用与发展

卫星通信中的抗干扰技术研究与应用与发展在当今信息时代,卫星通信凭借其覆盖范围广、不受地理条件限制等优势,成为了现代通信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然而,卫星通信也面临着诸多干扰问题,这些干扰可能来自自然因素,如太阳风暴、电离层闪烁等,也可能来自人为因素,如敌方的有意干扰、同频段其他通信系统的干扰等。
为了保障卫星通信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抗干扰技术的研究、应用与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卫星通信中的干扰类型多种多样。
首先是自然干扰,太阳活动产生的高能粒子会引起电离层的扰动,导致信号传播路径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信号衰落和误码。
此外,恶劣的天气条件,如暴雨、雷电等,也可能对卫星通信信号造成衰减和散射。
其次是人为干扰,这是目前卫星通信面临的主要威胁之一。
例如,敌方可能会使用大功率干扰设备对卫星通信频段进行阻塞式干扰,或者采用瞄准式干扰来破坏特定的通信链路。
还有无意的人为干扰,比如同频段的其他合法通信系统因频率分配不合理而产生的互调干扰等。
为了应对这些干扰,研究人员开发了一系列抗干扰技术。
扩频技术是其中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
扩频通信通过将信号的频谱扩展到一个较宽的频带上,使得单位带宽内的信号功率降低,从而提高了信号在干扰环境下的生存能力。
直接序列扩频(DSSS)和跳频扩频(FHSS)是两种常见的扩频方式。
DSSS 通过将原始信号与高速的伪随机码进行乘法运算来扩展频谱,而 FHSS 则是使载波频率按照预定的规律快速跳变,使得干扰方难以跟踪和干扰。
编码调制技术也是提高卫星通信抗干扰能力的重要手段。
采用纠错编码可以在接收端检测和纠正传输过程中产生的错误,从而提高系统的可靠性。
例如,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DPC)和Turbo 码等具有优异性能的编码方式在卫星通信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此外,先进的调制方式,如正交幅度调制(QAM)和相移键控调制(PSK)等,可以在有限的带宽内传输更多的信息,同时提高信号的抗干扰性能。
智能天线技术为卫星通信抗干扰带来了新的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研究
【摘要】本文研究了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
【关键词】可靠性;抗干扰技术
许多控制系统,如plc、单片机等,其编程简单、可靠性高、通用性好、功能强等,而且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工业控制领域。
由于直接用于工业控制中,要把它设计成能在各种环境条件下可靠的工作,并且每个控制环节都有自己的技术条件。
尽管如此,在现场环境过于恶劣,如温度过高、湿度过大、震动和冲击太强,以及电磁干扰严重或安装使用不当等,都会直接影响设备的正常、安全、可靠的运行。
因此,分析研究系统可靠性和抗干扰技术是十分必要的。
1.系统应用中的可靠性分析设计
1.1环境技术条件分析设计
环境对系统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温度、湿度、振动和冲击的影响。
过高的温度,会使集成电路、晶体管半导体器件性能恶化,寿命降低,电容器件漏电流增大,模拟电路的工作点偏移等。
温度过低,可能会引起控制系统动作不正常,特别是温度的急剧变化,由于电广器件热胀冷缩,更容易引起器件的特性变坏。
温度过大的环境中,水分容易通过模块上的集成电路的金属表面缺陷浸入内部,印刷板可能由于高压或高温使电路引起短路;极干燥的环境下,绝缘物体上可能带静电,特别是mos集成电路,由于静电感应强而损坏。
一般系统能承受的振动和冲击频率为10-55hz,振幅为0.5mm,超过这个极限,可能会引起电磁阀或断路器误动作,机械结构松动,电
气部件疲劳损坏以及连接器的接触不良等后果。
针对卜述问题,必须对具体应用场合采用相应的改善环境的措施。
(1)控制系统的环境温度极限超过55℃时,盘、柜内必须设置风扇或冷风机,通过滤波器把自然风引入。
有条件的还可把控制系统置于空调室内,防止阳光直射,同时在安装如电阻器或电磁接触器等发热元件时,要远离控制器或把控制器安装在下面。
为了保证可靠性,环境温度最好控制在30℃以下,即留有三分之一的富余量;对于温度过低,盘、柜内可设置加热器,控制温度保持在所要求的范围之内。
(2)若环境的湿度过大,盘、柜设计成密封型,并放入吸湿剂,或把外部干燥空气引入柜内,印刷板上最好再覆盖一层保护层,如喷松香水等,在湿度低即干燥的场台进行检修时,人体尽量个接触集成电路块的电子元件,以防感应电损坏器件。
(3)在有振动和冲击时,如果来自盘、柜之外,可采用、防振橡皮或远离振源的地方。
如果振动来自盘、柜内,则拖产生振动的设备移㈩单独设置。
同时强固控制器或i/o模块及印刷板等可产生松动的器件。
1.2供电系统的分析设计
供电系统的设计直接影响控制系统的可靠性,因此在设计供电系统时考虑到电源系统的干扰能力以及供电方式的要求,通常最好用下列几种设计方案。
1.2.1使用隔离变压器的供电系统
为使用隔离变压器的供电系统图,控制器和i/o系统分别由各自的隔离变压器供电,并与主电路电源分开。
这样当某一部分电源出了故障时,而不会影响其它部分,如输入、输出供电中断时控制器仍能继续供电。
提高了供电的可靠性。
1.2.2使用ups供电系统
不间断电源ups是电子计算机的有效保护装置,当输入交流电失电时,ups能自动切换到输出状态继续向控制器供电,是ups的供电系统图,根据ups的容量在交流电失电后可继续向控制器供屯10~30min。
因此对于非长时间停电的系统其效果更加显著。
1.2.3双路供电系统
为了提高供电系统的可靠性,交流供电最好采用双路,其电源就分类来自两个不同的变电站。
当一路出现故障时,能自动切换到另一路供电。
是双路供电系统图。
kv为欠电压继电器,若先合a开关,kv-a线圈得电,铁芯吸合,其常闭触点断开b路,这样完成a 路供电控制。
然后合上b开关,而b路此时处于备用状态。
当a路电压降低到整定值时,kv—a欠压继电器铁芯释放,其触点复位,则b路开始供电,以此同时kv-b线圈得电,铁芯吸合,其常闭触点kv-b断开入路,完成a路到b路的切换。
2.系统应用中的抗干扰技术
2.1电源抗干扰技术
一般机电一体化产品的控制系统包括弱电系统和强电系统。
为了确保系统稳定运行,常采用强电与弱电、交流和直流等部分的相
互隔离措施。
隔离的方法有光电隔离、变压器隔离和继电器隔离等。
使用隔离变压器将电网与控制器侧供电有效的隔离,为了改善抗干扰性能,使用隔离变压器将屏蔽层良好接地,并且两侧连线使用双绞线,以减轻电源线间的干扰.对于有条件的还可以接滤波器,干扰信号经滤波器和隔离变压器两者的连接方式。
2.2大容量负载抗干扰技术
通常交流接触器的触点在通断大容量负载电路时会产生电弧干扰,因此可在主触点两端连接c、r浪涌吸收器,若电动机或变压器开关干扰时,可在线间采用c、r浪涌吸收器。
3.外部配线抗干扰技术
3.1输入、输出信号线的配置
为了防止或减少外部配线的干扰,交流输入、输出信号与直流输入、输出信号应分别使用各自的电缆,如果在30m以上长距离配线时,输入信号与输出信号线也应分别使用各自的电缆,对于集成电路或晶体管设备的输入、输出信号线,必须使用屏蔽电缆,屏蔽电缆在输入、输出侧悬空,而在控制器侧接地,其处理方式。
另外输入、输出信号线与大电流的动力线要分开配线,以防相互之间的干扰。
3.2输入、输出信号线配线距离要求
在30m以下的短距离配线时,直流和交流输入、输出信号线最好不要使用伺一电缆,如走同一配线管时,输入信号线要使用屏蔽电缆,30~300m为中距离配线时,直流和交流输入、输出信号线必
须分别使用各自的电缆,并且输入信号线一定要用屏蔽线;300m以上长距离配线州,可使用远程i/0通道。
4.装置的接地
良好的接地是保证控制系统可靠工作的重要条件之一,可以避免偶然发生的电压冲击危害。
接地线与机器的接地端相联,基本单元必须接地,如果选用扩展单元,其接地点与基本单元接地点接在一起。
为了抑制附加布电源及输入、输出端的干扰,应给系统接以专用地线,接地线与动力设备(如电动机)的接地点分开,若达小到此要求,则可与其它设备公共接地,严禁与其它设备串联接地。
5.结语
控制系统工作的可靠性,提高其抗干扰能力,是确保控制系统可以长期、稳定、可靠工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因此在实际应用中,针对各种控制系统的技术条件、被控负载的性质和现场环境,要充分考虑到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在设计中采取一定的技术措施,使控制系统的硬件条件满足其要求,并达到一个较理想的工作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