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汉书 儒林传

合集下载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2)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2)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注释与翻译(2)公孙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①,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②,风之以乐③。

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④。

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⑤,故详延天下方正博闻之士,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兴礼⑥,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⑦,以广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日校,殷曰序,周日庠。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⑧,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⑨,配天地,本人伦,劝学修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⑩,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11)。

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12),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13),出入不悖所闻者(14),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5),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16),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试,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弟可以为郎中者(17),太常籍奏(18)。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不称者罚。

臣谨案诏书律令下者(19),明天人分际(20),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21),训辞深厚(22),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不能究宣(23),无以明布谕下。

治礼次治掌故(24),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25)。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已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大行卒史;比百石已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26),若不足,乃择掌故补中二千石属(27),文学掌故补郡属(28),备员。

请著功令。

佗如律令(29)。

”制曰:“可。

”自此以来,则公卿大夫士吏斌斌多文学之士矣(30)。

①悼:恐惧。

道:思想、学说,此指儒学。

郁滞:滞结不通畅,此指思想、学说不能被宣扬贯彻。

②制:帝王的命令。

③风:教化,感化。

④居室:指夫妇关系。

汉书·儒林传(2)全文

汉书·儒林传(2)全文

汉书·儒林传(2)全文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1);言《书》自济南伏生(2);言《诗》,于鲁则申培公(3),于齐则辕固生(4),燕则韩太傅(5);言《礼》,则鲁高堂生(6);言《春秋》,于齐则胡毋生(7),于赵则董仲舒(8)。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蚡为丞相(9),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10),天下学士靡然乡(向)风矣。

(1)淄川:郡国名。

治剧县(在今山东昌乐西北)。

田生:姓田。

生,犹今称先生。

下同。

(2)济南:郡名。

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南)。

伏生:即伏胜。

(3)申培公:姓申,名培。

公,称号。

(4)辕固生:姓辕,名固。

(5)韩太傅:姓韩,名婴。

(6)高堂生:姓高,名堂,字伯。

(7)胡毋生:复姓胡毋。

(8)董仲舒:本书有其传。

(9)田蚡:本书卷五十二有其传。

(10)公孙弘: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1) 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2)。

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3)。

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4),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义洽闻,举遗兴礼(5),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与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励)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6),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7),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繇(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励)贤,以风四方(8),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9)。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10)。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11),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12);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13)。

后汉书儒林传原文及释文

后汉书儒林传原文及释文

《后汉书.儒林传》原文:瑕丘江公,受《穀梁春秋》及《诗》于鲁中公,传子至孙为博士。

武帝时,江公与董仲舒并。

仲舒通《五经》,能持论,善属文。

江公呐于口,上使与仲舒议,不如仲舒。

而承相公孙弘本为《公羊》学,比辑其议,卒用董生。

于是上因尊《公羊》家,诏太子受《公羊春秋》,由是《公羊》大兴。

太子既通,复私问《穀梁》而善之。

其后浸微,唯鲁荣广、皓星公二人受焉。

广尽能传其《诗》、《春秋》,高材捷敏,与《公羊》大师眭孟等论,数困之,故好学者颇复受《穀梁》。

沛蔡千秋少君、梁周庆幼君、丁姓子孙皆从广受。

千秋又事皓星公,为学最笃。

宣帝即位,闻卫太子好《穀梁春秋》,以问丞相韦贤、长信少府夏侯胜及侍中乐陵侯史高,皆鲁人也,言教梁子本鲁学,公羊氏乃齐学也,宜兴《穀梁》。

时千秋为郎召是与《公羊》家并说上着《穀梁》说擢千秋为谏大夫给事中后有过在迁平陵令复求能为《教梁》者,莫及千秋。

上感其学且绝,乃以千秋为郎中户将,选郎十人从爱。

汝南尹更始翁君本自事千秋,能说矣,会千秋病死,征江公孙为博士。

刘向以故谏大夫通达待诏,受《穀梁》,欲令助之。

江博士复死,乃征周庆、丁姓待诏保宫,使卒授十人。

自元康中始讲,至甘露元年,积十余岁,皆明习。

乃召《五经》名儒太子太傅萧望之等大议殿中,评《公羊》、《穀梁》同异,各以经处是非。

时,《公羊》博士严彭祖、侍郎申晚、伊推、宋显,《穀梁》议郎尹更始、待诏刘向、周庆、丁姓并论。

《公羊》家多不见从,愿请内侍郎许广,使者亦并内《穀梁》家中郎王亥,各五人,议三十余事。

望之等十一人各以经谊对,多从《穀梁》。

由是《穀梁》之学大盛。

《后汉书.儒林传》释文:瑕丘江公跟鲁申公学习《穀梁春秋》和《诗》,(将所学)传给儿子到孙子做了博士。

武帝时,江公和董仲舒齐名。

董仲舒通晓《五经》,能提出主张,并且善于写文章。

江公言语迟钝,皇上叫他和董仲舒辩论,结果不如董仲舒。

丞相公孙弘本来就研究《公羊》学说,编排他们的辩论内容,(朝廷)最终录用了董仲舒。

儒林列传主要内容

儒林列传主要内容

《儒林列传》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文言文,收录于《史记》中。

该篇文章记叙了西汉前期多位五经儒学大师的事迹,并附带言及大师们的传承弟子数十人,主要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兴盛的局面。

《儒林列传》中不仅记载了儒学代表人物的事迹,还概述了儒家经典五经(见六经)的传授系统,包括《诗》、《书》、《礼》、《易》、《春秋》等五经的传承情况。

同时,也描述了汉兴至武帝时期儒道互黜的史实,即儒家和道家在这个时期内的互相取代和排斥的情况。

《儒林列传》作为合写众多儒学之士的专题性类传,以“儒林”标题,具有重要意义。

它不仅反映了汉武帝时期儒学的兴盛,也为后世提供了关于儒学发展的宝贵历史资料。

同时,该作品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全面系统地记叙五经传承历史的著作,对于研究中国传统文化和历史具有重要意义。

汉书·儒林传(8)全文

汉书·儒林传(8)全文

汉书·儒林传(8)全文(1)不其:县名。

在今山东即墨西南。

(2)太史掌故:太史令下属的掌故(官名)。

(3)王根:王莽的叔父。

长史:官名。

此为大司马的属官。

(4)五官中郎将:官名。

秩比二千石。

属郎中令(光禄勋)。

(5)外属:外戚(邛成太后之亲)。

内卿:光禄勋治宫中。

(6)孔光: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7)《歆传》:《楚元王传附刘歆传》。

(8)师丹:本书卷八十六有其传。

(9)弘农:郡名。

治弘农(在今河南灵宝东北)。

(10)青州:汉十三刺史部之一。

辖区约当今山东省北部。

汉兴,北平侯张苍及梁太傅贾谊、京兆尹张敞、太中大夫刘公子皆修《春秋左氏传》(1)。

谊为《左氏传》训故,授赵人贯公,为河间献王博士,子长卿为荡阴令(2),授清河张禹长子(3)。

禹与萧望之同时为御史,数为望之言《左氏》,望之善之,上书数以称说。

后望之为太子太傅,荐禹于宣帝,征禹待诏,未及问,会疾死。

授尹更始(4),更始传子咸及翟方进、胡常。

常授黎阳贾护季君(5),哀帝时待诏为郎,授苍梧陈钦子佚(6),以《左氏》授王莽,至将军(7)。

而刘歆从尹咸及翟方进受。

由是言《左氏》者本之贾护、刘歆。

(1)张苍:本书卷四十二有其传。

刘向《别录》言《春秋左氏传》的传授序列云:左邱明授曾申,申授吴起,起授其子期,期授楚人锋椒,椒作《抄撮》八卷,授虞卿。

虞卿作《抄撮》九卷,授荀卿,荀卿授张苍。

贾谊:本书有其传。

张敞:本书卷七十六有其传。

《经典叙录》云:贯长卿传京兆尹张敞及待御史张禹。

(2)荡阴:县名。

今河南汤阴。

(3)张禹长子:此人非成帝师张禹子文。

(4)授:谓张禹授。

(5)黎阳:县名。

在今河南浚县东。

(6)苍梧:郡名。

治广信(今广西梧州市)。

(7)将军:陈钦为王莽的厌难将军,见《王莽传》。

赞曰:自武帝立《五经》博士,开弟子员,设科射策,劝以官禄,讫于元始(1),百有余年,传业者浸盛,支叶善滋,一经说至百余万言,大师众至千余人,盖禄利之路然也(2)。

初,《书》唯有欧阳,《礼》后,《易》杨,《春秋》公羊而已。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原文

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原文后汉书卷七十九下·儒林列传(4) 书奏,诏即征还,拜议郎。

以寿终。

建武中,郑兴、陈元传《春秋左氏》学。

时尚书令韩歆上疏,欲为《左氏》立博士,范升与歆争之未决,陈元上书讼《左氏》,遂以魏郡李封为《左氏》博士。

后群儒蔽固者数廷争之。

及封卒,光武重违众议,而因不复补。

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

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曰:《五经》无双许叔重。

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

卒于家。

初,慎以《五经》传说臧否不同,于是撰为《五经异义》,又作《说文解字》十四篇,皆传于世。

蔡玄字叔陵,汝南南顿人也。

学通《五经》,门徒堂千人,其著录者万六千人。

征辟并不就。

顺帝特诏征拜议郎,讲论《五经》异同,甚合帝意。

迁侍中,出为弘农太守,卒官。

论曰:自光武中年以后,干戈稍戢,专事经学,自是其风世笃焉。

其服儒衣,称先王,游庠序,聚横塾者,盖布之于邦域矣。

若乃经生所处,不远万里之路,精庐暂建,赢粮动有千百,其耆名高义开门受徒者,编牒不下万人,皆专相传祖,莫或讹杂。

至有分争王庭,树朋私里,繁其章条,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说。

故杨雄曰:今之学者,非独为之华藻,又从而绣其鞶帨。

夫书理无二,义归有宗,而硕学之徒,莫之或徙,故通人鄙其固焉,又雄所谓譊々之学,各习其师也。

且观成名高第,终能远至者,盖亦寡焉,而迂滞若是矣。

然所谈者仁义,所传者圣法也。

故人识君臣父子之纲,家知违邪归正之路。

自桓、灵之间,君道秕僻,朝纲日陵,国隙屡启,自中智以下,靡不审其崩离;而权强之臣,息其窥盗之谋,豪俊之夫,屈于鄙生之议者,人诵先王言也,下畏逆顺势也。

至如张温、皇甫嵩之徒,功定天下之半,声驰四海之表,俯仰顾眄,则天业可移,犹鞠躬昏主之下,狼狈折札之命,散成兵,就绳约,而无悔心,暨乎剥桡自极,人神数尽,然后群英乘其运,世德终其祚。

迹衰敝之所由致,而能多历年所者,斯岂非学之效乎?故先师垂典文,褒励学者之功,笃矣切矣。

汉书_儒林传全文

汉书_儒林传全文

汉书·儒林传(3) 全文(1)沛:县名。

今江苏沛县, (2) 长陵:县名。

在今陕西咸阳市东北。

(3) 少府:官名。

掌山海池泽收入和皇室手工业制造,为皇帝的私府。

(4) 张禹:本书卷八十一有其传。

(5) 结发:指年少。

(6) 甘露:汉宣帝年号,共四年 (前 53 前 50) 。

(7) 石渠阁:藏秘书之所,在未央殿北。

(8) 会稽:郡名。

治吴县 (今江苏苏州 )。

(9) 淮阳:郡国名。

治陈县(今河南淮阳)。

彭宣: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10) 九卿:据《张禹传》,戴崇曾任少府(九卿之一)。

(11) 泰山:郡名。

治奉高(在今山东泰安东)。

邴丹事,见《王贡两龚鲍传》。

(12) 常山:郡名。

治元氏(在今河北元氏西北 )。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 (1) 。

父号孟卿 (2) ,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3) 。

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繁杂,乃使喜从田王孙受《易》。

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4)。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5) ,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 (6) ,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7) ,阴阳气亡(无)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茲也(8)。

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白非古法也。

云受孟喜,喜为名之(9) 。

后宾死,莫能持其说。

喜因不肯仞 (认),以此不见信。

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 (10) ,病免,为丞相掾。

博士缺,众人荐喜,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11) ,皆为博士。

繇 (由)是有翟、孟、白之学。

(1)东海:郡名。

治郯县 (在今山东郯城西北 )。

兰陵:县名。

在今山东枣庄市东南。

(2) 卿:所谓卿,犹称公。

(3)疏广: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4) 耀:炫耀;眩惑。

(5) 同门:谓同师。

疏通:犹言分别。

汉书·儒林传(6)全文

汉书·儒林传(6)全文

汉书·儒林传(6)全文辕固,齐人也。

以治《诗》孝景时为博士,与黄生争论于上前。

黄生曰:汤武非受命,乃杀也(1)。

固曰:不然。

夫桀纣荒乱,天下之心皆归汤武,汤武因天下之心而诛桀纣。

桀纣之民弗为使而归汤武,汤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为何(2)?黄生曰:冠虽敝必加于首,履虽新必贯于足(3)。

何者?上下之分也(4)。

今桀纣虽失道,然君上也;汤武虽圣,臣下也。

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过以尊天子,反因过而诛之,代立南面,非杀而何?固曰:必若云(5),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于是上曰:食肉勿食马肝,未为不知味也;言学者毋言汤武受命,不为愚(6)。

遂罢。

窦太后好《老子》书,召问固。

固曰:此家人言耳(7)。

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书乎(8)!乃使固入圈击彘。

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无罪,乃假固利兵(9)。

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应手而倒。

太后默默,亡(无)以复罪。

后上以固廉直,拜为清河太傅(10),疾免。

武帝初即位,复以贤良征。

诸儒多嫉毁曰固老,罢归之。

时固已九十余矣。

公孙弘亦征,厌(侧)目而视固(11)。

固曰:公孙子,务正学以言,无曲学以阿世!诸齐以《诗》显贵(12),皆固之弟子也。

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13),自有传。

(1)杀:《史记》作弑。

(2)非受命为何:言此非受命更何为。

(3) 冠虽敝必加于首二句见《六韬》。

贯:《史记》作关。

钱大昕曰:关、贯古字通。

(4)分(f n):名分。

(5)必若云:谓必如黄生之说。

(6) 食肉勿食马肝:意谓知味者不必须食马肝,言学者不必论汤武,此欲学者置而勿沦。

(7)家人:庶人。

(8) 安得司空城且出乎:窦太后针对辕固轻《老子》书,怒而贱其所治《诗》,比之司空罪徒之名籍。

盖以章句简短,篇有其目之《诗经》,与首标姓名、次陈案由之刑徒簿籍相似之故(吴恂说)。

(9)假:给与。

利兵:锋利的武器。

(10)清河:王国名。

时清河王刘乘。

(11)事:《史记》作视。

(12)齐:《史记》作齐人。

(13)夏侯始昌: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

儒林传文言文翻译

儒林传文言文翻译

夫儒者,国之栋梁也。

自古圣贤,莫不崇儒而黜异端。

孔子之道,广大而精微,乃百世之师,万世之范。

故有儒者,必有国运昌盛之时。

然而,儒者之途,非一帆风顺。

或困于贫贱,或困于名利,或困于权势,种种困厄,令人感慨。

昔者孔子,生于春秋之际,时世乱离,诸侯割据,民不聊生。

孔子游说列国,以求行其道。

然而,孔子之道,不合时宜,屡遭排斥。

孔子困于陈蔡之间,绝粮七日,犹讲诗书,弦歌不绝。

孔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此言也,足以见孔子之志不可移,其道不可易。

自孔子之后,儒家之学,代代相传。

汉武帝尊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自此,儒家之学,始盛于世。

然而,儒者亦多困于名利。

如杨雄、董仲舒等,虽学问高深,然皆因迎合权贵,失其本心。

又有如王充、何晏之流,虽志在经世,然亦不能免于名利之诱。

唐宋之际,儒学更加昌明。

韩愈、柳宗元、苏轼等,皆以文章传世,崇尚儒道,主张文以载道。

然而,儒者之困,亦未尝少。

如苏轼,因言事得罪权贵,被贬黄州。

韩愈亦因上书言事,被贬潮州。

此皆可见,儒者之路,实非易行。

明末清初,儒家之学,又有新发展。

王夫之、黄宗羲等,主张经世致用,反对空谈性理。

然而,儒者之困,依旧如故。

如王夫之,因直言进谏,被贬为平民。

黄宗羲亦因上书言事,被贬为庶民。

夫儒者之困,固非一代之弊,亦非一时之患。

盖自儒家之学兴,儒者之困,便与生俱来。

或因时世之变,或因政治之困,或因人心之变,种种困厄,令人叹惋。

然而,儒者之志,未曾改变。

他们坚守道义,不忘本心,虽身处困境,仍矢志不渝。

夫儒者之传,如长河之水,源远流长。

虽历尽千辛万苦,仍勇往直前。

今吾辈儒者,当效先贤之志,弘扬儒道,以启后学。

使儒家之学,薪火相传,永远照耀我国之文化星空。

《儒林传》文言文翻译:儒者,国家之栋梁也。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推崇儒学而排斥异端。

孔子之道,既广大又精深,成为百世之师,万世之典范。

因此,有儒者的存在,必然会有国家繁荣昌盛的时期。

然而,儒者的道路,并非一帆风顺。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

【诗歌鉴赏】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及翻译后汉书?列传?儒林列传下原文高诩包咸魏应伏恭任末景鸾薛汉杜抚召驯杨仁赵晔卫宏董钧丁恭周泽钟兴甄宇楼望程曾张玄李育何休服虔颍容谢该许慎蔡玄《前书》鲁人申公受《诗》于浮丘伯,为作诂训,是为《鲁诗》;齐人辕固生亦传《诗》,是为《齐诗》;燕人韩婴亦传《诗》,是为《韩诗》;三家皆立博士。

赵人毛苌传《诗》,是为《毛诗》,未得立。

高诩字季回,平原般人也。

曾祖父嘉,以《鲁诗》授元帝,仕至上谷太守。

父容,少传嘉学,哀、平间为光禄大夫。

诩以父任为郎中,世传《鲁诗》。

以信行清操知名。

王莽篡位,父子称盲,逃,不仕莽世。

光武即位,大司空宋弘荐诩,征为郎,除符离长。

去官,后征为博士。

建武十一年,拜大司农。

在朝以方正称。

十三年,卒官,赐钱及冢田。

包咸字子良,会稽曲阿人也。

少为诸生,受业长安,师事博士右师细君,习《鲁诗》、《论语》。

王莽末,去归乡里,于东海界为赤眉贼所得,遂见拘执。

十余日,咸晨夜诵经自若,贼异而遣之。

因住东海,立精舍讲授。

光武即位,乃归乡里。

太守黄谠署户曹史,欲召咸入授其子。

咸曰:“礼有来学,而无往教。

”谠遂遣子师之。

举孝廉,除郎中。

建武中,入授皇太子《论语》,又为其章句。

拜谏议大夫、侍中、右中郎将。

永平五年,迁大鸿胪。

每进见,锡以几杖,入屏不趋,赞事不名。

经传有疑,辄遣小黄门就舍即问。

显宗以咸有师傅恩,而素清苦,常特赏赐珍玩束帛,奉禄增于诸卿,咸皆散与诸生之贫者。

病笃、帝亲辇驾临视。

八年,年七十二,卒于官。

子福,拜郎中,亦以《论语》入授和帝。

魏应字君伯,任城人也。

少好学。

建武初,诣博士受业,习《鲁诗》。

闭门诵习,不交僚党,京师称之。

后归为郡吏,举明经,除济阴王文学。

以疾免官,教授山泽中,徒众常数百人。

永平初,为博士,再迁侍中。

十三年,迁大鸿胪。

十八年,拜光禄大夫。

建初四年,拜五官中郎将,诏入授千乘王伉。

应经明行修,弟子自远方至,著录数千人。

肃宗甚重之,数进见,论难于前,特受赏赐。

梁书儒林传文言文翻译

梁书儒林传文言文翻译

原文:汉末丧乱,其道遂衰。

自是中原横溃,衣冠殄尽。

高祖有天下,深愍之,诏求硕学,治五礼,定六律,改斗历,正权衡。

分遣博士祭酒,到州郡立学。

亲屈舆驾,释奠于先师先圣,申之以讌语,劳之以束帛。

为时儒者,严植之等首膺兹选。

严植之,字孝源,建平秭归人也。

少善《庄》《老》,能玄言,精解《丧服》《孝经》《论语》。

及长,遍治郑氏《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性淳孝谨厚,不以所长高人。

少遭父忧,因莱食二十三载,后得风冷疾,乃止。

齐永明中,始起家为庐陵王国侍郎,迁广汉王国右常待。

王诛,国人莫敢视,植之独奔哭,手营殡殓,徒跣送丧墓所,为起冢,葬毕乃还,当时义之。

建武中,迁员外郎、散骑常待。

寻为康乐侯相,在县清白,民吏称之。

高祖诏求通儒治五礼,有司奏植之治凶礼。

天监四年初置五经博士各开馆教授以植之兼五经博士植之馆在潮沟生徒常百数植之讲五馆生必至听者千余人六年,适中抚军记室参军,犹兼博士。

七年,卒于馆,时年五十二。

植之自疾后,便不受廪俸,妻子困乏,既卒,丧无所寄,生徒共敛以葬。

翻译:汉朝末年,天下大乱,儒家学说因而衰落。

从此中原大地动荡不安,士族豪强纷纷陨落。

高祖得到天下之后,深感悲痛,下诏寻求博学之士,整治五礼,确定六律,改革度量衡,校正权衡。

他派遣博士祭酒到各州郡设立学校。

亲自驾车,前往祭祀先师先圣,用宴语来表示敬意,用束帛来表示慰劳。

当时的儒者中,严植之等人首先受到选拔。

严植之,字孝源,是建平秭归人。

他自幼便精通《庄子》《老子》,擅长玄言,对《丧服经》《孝经》《论语》有深刻的理解。

成年后,广泛研究郑玄的《礼》《周易》《毛诗》《左氏春秋》。

他性格纯朴孝顺,谦逊谨慎,不因自己的才华而傲视他人。

少年时遭遇父亲去世,因此守丧二十三年,后来又患上了风冷之疾,才停止守丧。

齐永明年间,他开始担任庐陵王国侍郎,后来升任广汉王国右常待。

国王被诛杀后,国人无人敢去看望,只有严植之独自奔走哭泣,亲手料理殡殓事宜,赤脚送丧至墓地,为其起冢,葬礼结束后才返回,当时的人都认为他很有义气。

汉书·儒林传(4)全文

汉书·儒林传(4)全文

汉书·儒林传(4)全文(1)伏生:名胜,字子贱(见《后汉书伏湛传》)。

(2)济南:郡名。

治东平陵(在今山东章丘西北)。

(3)朝错:本书卷四十九有其传。

(4)大兵起:《史记》作兵大起,是。

(5)二十九篇:即《艺文志》所云经二十九卷。

(6)齐:其下疑脱鲁字。

观上句可知。

(7)贾嘉:贾谊之孙。

欧阳生字和伯(1),千乘人也(2)。

事伏生,授兒宽(3)。

宽又受业孔安国(4),至御史大夫,自有传。

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

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

乃从宽问一篇。

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

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5),为博士。

高孙地余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6),后为博士,论石渠。

元帝即位,地余侍中,贵幸,至少府(7)。

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

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

及地余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

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

地余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

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1)欧阳生:复姓欧阳。

生:犹先生。

疑其名容,字和伯(见《窥管》引欧阳修说)。

(2)千乘:郡名。

治千乘(在今山东高青东北)。

(3)兒宽: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

(4)宽又受业孔安国:何焯曰:兒宽受今文于孔安国,其古文之学自授都尉朝也。

(5)高子阳:名高,字子阳。

(6)太子。

刘奭。

后为元帝。

(7)至少府:时在元光元年,见《百官表》。

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也。

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

后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1)。

当至丞相,自有传。

翁生信都太傅(2),家世传业。

由是欧阳有平、陈之学。

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国龚胜。

崇为博士,胜右扶风,自有传(3)。

而平当授九江朱普公文、上党鲍宣。

普为博士,宣司隶校尉,自有传(4)。

徒众尤盛,知名者也。

(1)平当:字子思。

本书卷七十一有其传。

(2)信都:王国名。

治信都(今河北冀县)。

(3)自有传:《汉书》无殷崇传,卷七十二有龚胜传。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

《史记·儒林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儒林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1、《史记·儒林列传》原文及翻译译文《史记·儒林列传·伏生者》原文及翻译史记原文:伏生者,济南人也。

故为秦博士。

孝文帝时,欲求能治《尚书》者,天下无有,乃闻伏生能治,欲召之。

是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乃诏太常使掌故晁错往受之。

秦时焚书,伏生壁藏之。

其后兵大起,流亡,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学者由是颇能言《尚书》,诸山东大师无不涉《尚书》以教矣。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欧阳生,欧阳生教千乘倪宽。

倪宽既通《尚书》,以文学应郡举,诣博士受业,受业孔安国。

倪宽贫无资用,常为弟子都养,及时时间行佣赁,以给衣食。

行常带经,止息则诵习之。

以试第次,补廷尉史。

是时张汤方乡学,以为奏谳掾,以古法议决疑大狱,而爱幸宽。

宽为人温良,有廉智,自持,而善著书、书奏,敏于文,口不能发明也。

汤以为长者,数称誉之。

及汤为御史大夫,以倪宽为掾,荐之天子。

天子见问,说之。

张汤死后六年,倪宽位至御史大夫。

九年而以官卒。

宽在三公位,以和良承意从容得久,然无有所匡谏;于官,官属易之,不为尽力。

张生亦为博士。

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不能明也。

自此之后,鲁周霸、孔安国,洛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事。

孔氏有古文《尚书》,而安国以今文读之,因以起其家。

逸《书》得十余篇,盖《尚书》滋多于是矣。

《史记·儒林列传第六十一》译文:伏生,是济南郡人。

先前做过秦朝博士。

孝文帝时,他想找到能研究《尚书》的人,遍寻天下不得,后听说伏生会讲授,就打算召用他。

当时伏生已年寿九十余岁,人很老了,不能行走,于是文帝就下令太常派掌故晁错前往伏生处向他学习。

秦朝焚烧儒书时,伏生把《尚书》藏在墙壁里。

后来战乱大起,伏生出走流亡,汉朝平定天下后,他返回寻找所藏的《尚书》,已丢失了几十篇,只得到二十九篇,于是他就在齐鲁一带教授残存的《尚书》。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作者:兰薇王展妮来源:《科技视界》2017年第07期【摘要】“论从史出,史从文献出”,本文回溯至汉代我国最早的两部儒家史传文献《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探究“儒”及“儒林”含义,并从文献中梳理汉前儒学发展脉络,包括春秋战国时期儒学创立与传播、秦朝焚书坑儒、西汉儒学尊为正统等。

【关键词】儒;儒林;汉前儒学【Abstract】“Theory from history, from the literature history”, the paper back to the han dynasty of China's earliest two Confucian historical biography literature and biographies of historical records,the scholars’ circle and han shu,a biography of the scholars’ circle, comb before the han Confucianism development from the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spring and autumn period and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 Confucianism created and spread, the qin dynasty burying Confucian, such as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Confucianism as orthodoxy.【Key words】Rulin biography;Before Han Dynasty;Confucianism1 “儒”、“儒林”释义1.1 “儒”义溯源研究《史记·儒林列传》和《汉书·儒林传》,应先弄懂“原儒”问题。

汉书·儒林传(7)全文

汉书·儒林传(7)全文

汉书·儒林传(7)全文(1)公孙弘:本书卷五十八有其传。

(2)江都:王国名。

治江都(在今江苏扬州西南)。

(3)遂之:杨树达引吴承仕云:遂之疑当作之遂,传写误倒。

遂,谓名位成达者。

(4)东平:县名。

今山东东平县东北。

(5)温:县名。

在今河南温县西南。

(6)眭孟:姓眭,名弘,字孟。

鲁国蕃县人。

本书卷七十五有其传。

其传有从嬴公受《春秋》之语。

(7)符节令:官名。

属少府。

严彭祖字公子(1),东海下邳人也(2)。

与颜安乐俱事眭孟。

孟弟子百余人,唯彭祖、安乐为明,质问疑谊(义),各持所见。

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乐各颛(专)门教授(3)。

由是《公羊春秋》有颜、严之学(4)。

彭祖为宣帝博士,至河南、东郡太守(5)。

以高第入为左冯翊,迁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权贵。

或说曰:天时不胜人事,君以不修小礼曲意,亡(无)贵人左右之助,经谊(义)虽高,不至宰相。

愿少自勉强!彭祖曰:凡通经术,固当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从俗,苟求宫贵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终。

授琅邪王中(仲),为元帝少府(6),家世传业。

中(仲)授同郡公孙文、东门云。

云为荆州刺史(7),文东平太傅,徒众尤盛。

云坐为江贼拜辱命(8),下狱诛。

(1)严彭祖:本姓庄,班氏因避汉明帝讳改之。

陈直曰:郑康成《六艺论》云:治公羊者眭孟弟子庄彭祖及颜安乐。

(公羊序疏引)足证彭祖本姓庄,因避汉讳而改。

准此例,严延年亦当作庄延年。

(2)下邳:县名。

在今江苏邳县西南。

(3)专门:言各自名家。

(4)有颜、严之学:周寿昌曰:汉《严訢碑》,宋政和中出于下邳,云:訢字少通,治《严氏》、冯君《章句》。

《通典》引公羊说,有高堂隆曰昔冯君八万言《章句》云云。

足证严氏有书,并冯君为之《章句》、而《志》不录冯君之名。

(5)东:此字衍。

《百官表》:元帝初元五年,河南太守刘彭祖为左冯翊。

二年,迁太子太傅。

王先谦指出刘为严字之误。

据《表》,东字衍。

(6)为元帝少府:王仲为少府,《百官表》不载,盖它宫少府(王先谦说)。

汉书·儒林传

汉书·儒林传

汉书·儒林传儒林傳第五十八班固漢書卷八十八古之儒者博學虖六蓺之文六蓺者王教之典籍先聖所以明天道正人倫致至治之成法也周道既衰壞於幽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陵夷二百餘年而孔子興以聖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廼歎曰鳳鳥不至河不出圖吾已矣夫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於是應聘諸侯以答禮行誼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陳奸七十餘君適齊聞韶三月不知肉味自衛反魯然後樂正雅頌各得其所究觀古今之篇籍廼稱曰大哉堯之爲君也唯天爲大唯堯則之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煥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監於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於是敘書則斷堯典稱樂則法韶舞論詩則首周南綴周之禮因魯春秋舉十二公行事繩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獲麟而止蓋晚而好易讀之韋編三絕而爲之傳皆因近聖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學而上達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沒七十子之徒散遊諸侯大者爲卿相師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隱而不見故子張居陳澹臺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貢終於齊如田子方段干木吳起禽滑氂之屬皆受業於子夏之倫爲王者師是時獨魏文侯好學天下竝爭於戰國儒術既黜焉然齊魯之間學者猶弗廢至於威宣之際孟子孫卿之列咸遵夫子之業而潤色之以學顯於當世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詩書殺術士六學從此缺矣陳涉之王也魯諸儒持孔氏禮器往歸之於是孔甲爲涉博士卒與俱死陳涉起匹夫歐適戍?立號不滿歲而滅亡其事至微淺然而搢紳先生負禮器往委質爲臣者何也秦禁其業積怨而發憤於陳王也及高皇帝誅項籍引兵圍魯魯中諸儒尚講誦習禮弦歌之音不絕豈非聖人遺化好學之國哉於是諸儒始得修其經學講習大射鄉飲之禮叔孫通作漢禮儀因爲奉常諸弟子共定者咸爲選首然後喟然興於學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孝惠高后時公卿皆武力功臣孝文時頗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及至孝景不任儒竇太后又好黃老術故諸博士具官待問未有進者漢興言易自淄川田生言書自濟南伏生言詩於魯則申培公於齊則轅固生燕則韓太傅言禮則魯高堂生言春秋於齊則胡母生於趙則董仲舒及竇太后崩武安君田蚡爲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以百數而公孫弘以治春秋爲丞相封侯天下學士靡然鄉風矣弘爲學官悼道之鬱滯廼請曰丞相御史言制曰蓋聞導民以禮風之以樂婚姻者居室之大倫也今禮廢樂崩朕甚愍焉故詳延天下方聞之士咸登諸朝其令禮官勸學講議洽聞舉遺興禮以爲天下先太常議予博士弟子崇鄉里之化以厲賢材焉謹與太常臧博士平等議曰聞三代之道鄉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其勸善也顯之朝廷其懲惡也加之刑罰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師始繇內及外今陛下昭至德開大明配天地本人倫勸學興禮崇化厲賢以風四方太平之原也古者政教未洽不備其禮請因舊官而興焉爲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復其身太常擇民年十八以上儀狀端正者補博士弟子郡國縣官有好文學敬長上肅政教順鄉里出入不悖所聞令相長丞上屬所二千石二千石謹察可者常與計偕詣太常得受業如弟子一歲皆課能通一蓺以上補文學掌故缺其高第可以爲郎中太常籍奏即有秀才異等輒以名聞其不事學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蓺罷之而請諸能稱者臣謹案詔書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際通古今之誼文章爾雅訓辭深厚恩施甚美小吏淺聞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諭下以治禮掌故以文學禮義爲官遷留滯請選擇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蓺以上補左右內史大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補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邊郡一人先用誦多者不足擇掌故以補中二千石屬文學掌故補郡屬備員請著功令它如律令制曰可自此以來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學之士矣昭帝時舉賢良文學增博士弟子員滿百人宣帝末增倍之元帝好儒能通一經者復數年以用度不足更爲設員千人郡國置五經百石卒史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養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學弟子少於是增弟子員三千人歲餘復如故平帝時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業如弟子勿以爲員歲課甲科四十人爲郎中乙科二十人爲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補文學掌故云自魯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魯橋庇子庸子庸授江東馯臂子弓子弓授燕周醜子家子家授東武孫虞子乘子乘授齊田何子裝及秦禁學易爲筮卜之書獨不禁故傳受者不絕漢興田何以齊田徙杜陵號杜田生授東武王同子中雒陽周王孫丁寬齊服生皆著易傳數篇同授淄川楊何字叔元元光中徵爲太中大夫齊即墨成至城陽相廣川孟但爲太子門大夫魯周霸莒衡胡臨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要言易者本之田何丁寬字子襄梁人也梁項生從田何受易時寬爲項生從者讀易精敏材過項生遂事何學成何謝寬寬東歸何謂門人曰易以東矣寬至雒陽復從周王孫受古義號周氏傳景帝時寬爲梁孝王將軍距吳楚號丁將軍作易說三萬言訓故舉大誼而已今小章句是也寬授同郡碭田王孫王孫授施讎孟喜梁丘賀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施讎字長卿沛人也沛與碭相近讎爲童子從田王孫受易後讎徙長陵田王孫爲博士復從卒業與孟喜梁丘賀竝爲門人謙讓常稱學廢不教授及梁丘賀爲少府事多廼遣子臨分將門人張禹等從讎問讎自匿不肯見賀固請不得已廼授臨等於是賀薦讎結髮事師數十年賀不能及詔拜讎爲博士甘露中與五經諸儒雜論同異於石渠閣讎授張禹琅邪魯伯伯爲會稽太守禹至丞相禹授淮陽彭宣沛戴崇子平崇爲九卿宣大司空禹宣皆有傳魯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莫如至常山太守此其知名者也繇是施家有張彭之學孟喜字長卿東海蘭陵人也父號孟卿善爲禮春秋授后蒼疏廣世所傳后氏禮疏氏春秋皆出孟卿孟卿以禮經多春秋煩雜廼使喜從田王孫受易喜好自稱譽得易家候陰陽灾變書詐言師田生且死時枕喜膝獨傳喜諸儒以此耀之同門梁丘賀疏通證明之曰田生絕於施讎手中時喜歸東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趙賓好小數書後爲易飾易文以爲箕子明夷陰陽氣亡箕子箕子者萬物方荄茲也賓持論巧慧易家不能難皆曰非古法也云受孟喜喜爲名之後賓死莫能持其說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見信喜舉孝廉爲郎曲臺署長病免爲丞相掾博士缺眾人薦喜上聞喜改師法遂不用喜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爲博士繇是有翟孟白之學梁丘賀字長翁琅邪諸人也以能心計爲武騎從太中大夫京房受易房者淄川楊何弟子也房出爲齊郡太守賀更事田王孫宣帝時聞京房爲易明求其門人得賀賀時爲都司空令坐事論免爲庶人待詔黃門數入說教侍中以召賀賀入說上善之以賀爲郎會八月飲酎行祠孝昭廟先敺旄頭劒挺墯墬首垂泥中刃鄉乘輿車馬驚於是召賀筮之有兵謀不吉上還使有司侍祠是時霍氏外孫代郡太守任宣坐謀反誅宣子章爲公車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廟居郎間執戟立廟門待上至欲爲逆發覺伏誅故事上常夜入廟其後待明而入自此始也賀以筮有應繇是近幸爲太中大夫給事中至少府爲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年老終官傳子臨亦入說爲黃門郎甘露中奉使問諸儒於石渠臨學精孰專行京房法琅邪王吉通五經聞臨說善之時宣帝選高材郎十人從臨講吉廼使其子郎中駿上疏從臨受易臨代五鹿充宗君孟爲少府駿御史大夫自有傳充宗授平陵士孫張仲方沛鄧彭祖子夏齊衡咸長賓張爲博士至揚州牧光祿大夫給事中家世傳業彭祖眞定太傅咸王莽講學大夫繇是粱丘有士孫鄧衡之學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壽延壽云嘗從孟喜問易會喜死房以爲延壽易即孟氏學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至成帝時劉向校書考易說以諸易家說皆祖田何楊叔丁將軍大誼略同唯京氏爲異黨焦延壽獨得隱士之說託之孟氏不相與同房以明灾異得幸爲石顯所譖誅自有傳房授東海殷嘉河東姚平河南乘弘皆爲郎博士繇是易有京氏之學費直字長翁東萊人也治易爲郎至單父令長於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辭十篇文言解說上下經琅邪王璜平中能傳之璜又傳古文尚書高相沛人也治易與費公同時其學亦亡章句專說陰陽灾異自言出於丁將軍傳至相相授子康及蘭陵毋將永康以明易爲郎永至豫章都尉及王莽居攝東郡太守翟誼謀舉兵誅莽事未發康候知東郡有兵私語門人門人上書言之後數月翟誼兵起莽召問對受師高康莽惡之以爲惑眾斬康繇是易有高氏學高費皆未嘗立於學官伏生濟南人也故爲秦博士孝文時求能治尚書者天下亡有聞伏生治之欲召時伏生年九十餘老不能行於是詔太常使掌故朝錯往受之秦時禁書伏生壁藏之其後大兵起流亡漢定伏生求其書亡數十篇獨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齊魯之間齊學者由此頗能言尚書山東大師亡不涉尚書以教伏生教濟南張生及歐陽生張生爲博士而伏生孫以治尚書徵弗能明定是後魯周霸雒陽賈嘉頗能言尚書云歐陽生字和伯千乘人也事伏生授倪寬寬又受業孔安國至御史大夫自有傳寬有俊材初見武帝語經學上曰吾始以尚書爲樸學弗好及聞寬說可觀廼從寬問一篇歐陽大小夏侯氏學皆出於寬寬授歐陽生子世世相傳至曾孫高子陽爲博士高孫地餘長賓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後爲博士論石渠元帝即位地餘侍中貴幸至少府戒其子曰我死官屬即送汝財物愼毋受汝九卿儒者子孫以廉絜著可以自成及地餘死少府官屬共送百萬其子不受天子聞而嘉之賜錢百萬地餘少子政爲王莽講學大夫由是尚書世有歐陽氏學林尊字長賓濟南人也事歐陽高爲博士論石渠後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當梁陳翁生當至丞相自有傳翁生信都太傅家世傳業由是歐陽有平陳之學翁生授琅邪殷崇楚國龔勝崇爲博士勝右扶風自有傳而平當授九江朱普公文上黨鮑宣普爲博士宣司隸校尉自有傳徒眾尤盛知名者也夏侯勝其先夏侯都尉從濟南張生受尚書以傳族子始昌始昌傳勝勝又事同郡蕳卿蕳卿者倪寬門人勝傳從兄子建又事歐陽高勝至長信少府建太子太傅自有傳由是尚書有大小夏侯之學周堪字少卿齊人也與孔霸俱事大夏侯勝霸爲博士堪譯官令論於石渠經爲最高後爲太子少傅而孔霸以太中大夫授太子及元帝即位堪爲光祿大夫與蕭望之竝領尚書事爲石顯所譖皆免官望之自殺上愍之廼擢堪爲光祿勳語在劉向傳堪授牟鄉及長安許商長伯牟鄉爲博士霸以帝師賜爵號襃成君傳子光亦事牟鄉至丞相自有傳由是大夏侯有孔許之學商善爲筭著五行論歷四至九卿號其門人沛唐林子高爲德行平陵吳章偉君爲言語重泉王吉少音爲政事齊炔欽幼卿爲文學王莽時林吉爲九卿自表上師冢大夫博士郎吏爲許氏學者各從門人會車數百兩儒者榮之欽章皆爲博士徒眾尤盛章爲王莽所誅也張山拊字長賓平陵人也事小夏侯建爲博士論石渠至少府授同縣李尋鄭寬中少君山陽張無故子儒信都秦恭延君陳留假倉子驕無故善脩章句爲廣陵太傅守小夏侯說文恭增師法至百萬言爲城陽內史倉以謁者論石渠至膠東相尋善說灾異爲騎都尉自有傳寬中有雋材以博士授太子成帝即位賜爵關內侯食邑八百戶遷光祿大夫領尚書事甚尊重會疾卒谷永上疏曰臣聞聖王尊師傅襃賢雋顯有功生則致其爵祿死則異其禮謚昔周公薨成王葬以變禮而當天心公叔文子卒衛侯加以美謚著爲後法近事大司空朱邑右扶風翁歸德茂夭年孝宣皇帝愍冊厚賜賛命之臣靡不激揚關內侯鄭寬中有顏子之美質包商偃之文學嚴然總五經之眇論立師傅之顯位入則鄉唐虞之閎道王法納乎聖聽出則參冢宰之重職功列施乎政事退食自公私門不開散賜九族田畝不益德配周召忠合羔羊未得登司徒有家臣卒然早終尤可悼痛臣愚以爲宜加其葬禮賜之令謚以章尊師襃賢顯功之德上弔贈寬中甚厚由是小夏侯有鄭張秦假李氏之學寬中授東郡趙玄無故無故授沛唐尊恭授魯馮賓賓爲博士尊王莽太傅玄哀帝御史大夫至大官知名者也孔氏有古文尚書孔安國以今文字讀之因以起其家逸書得十餘篇蓋尚書茲多於是矣遭巫蠱未立於學官安國爲諫大夫授都尉朝而司馬遷亦從安國問故遷書載堯典禹貢洪範微子金縢諸篇多古文說都尉朝授膠東庸生庸生授清河胡常少子以明穀梁春秋爲博士部刺史又傳左氏常授虢徐敖敖爲右扶風掾又傳毛詩授王璜平陵塗惲子眞子眞授河南桑欽君長王莽時諸學皆立劉歆爲國師璜惲等皆貴顯世所傳百兩篇者出東萊張霸分析合二十九篇以爲數十又采左氏傳書敘爲作首尾凡百二篇篇或數簡文意淺陋成帝時求其古文者霸以能爲百兩徵以中書校之非是霸辭受父父有弟子尉氏樊竝時太中大夫平當侍御史周敞勸上存之後樊竝謀反廼黜其書申公魯人也少與楚元王交俱事齊人浮丘伯受詩漢興高祖過魯申公以弟子從師入見于魯南宮呂太后時浮丘伯在長安楚元王遣子郢與申公俱卒學元王薨郢嗣立爲楚王令申公傅太子戊戊不好學病申公及戊立爲王胥靡申公申公愧之歸魯退居家教終身不出門復謝賓客獨王命召之廼往弟子自遠方至受業者千餘人申公獨以詩經爲訓故以教亡傳疑者則闕弗傳蘭陵王臧既從受詩已通事景帝爲太子少傅免去武帝初即位臧廼上書宿衛累遷一歲至郎中令及代趙綰亦嘗受詩申公爲御史大夫綰臧請立明堂以朝諸侯不能就其事廼言師申公於是上使使束帛加璧安車以蒲裹輪駕駟迎申公弟子二人乘軺傳從至見上上問治亂之事申公時已八十餘老對曰爲治者不至多言顧力行何如耳是時上方好文辭見申公對默然然已招致既以爲太中大夫舍魯邸議明堂事太皇竇太后喜老子言不說儒術得綰臧之過以讓上曰此欲復爲新垣平也上因廢明堂事下綰臧吏皆自殺申公亦病免歸數年卒弟子爲博士十餘人孔安國至臨淮太守周霸膠西內史夏寬城陽內史碭魯賜東海太守蘭陵繆生長沙內史徐偃膠西中尉鄒人闕門慶忌膠東內史其治官民皆有廉節稱其學官弟子行雖不備而至於大夫郎掌故以百數申公卒以詩春秋授而瑕丘江公盡能傳之徒眾最盛及魯許生免中徐公皆守學教授韋賢治詩事大江公及許生又治禮至丞相傳子玄成以淮陽中尉論石渠後亦至丞相玄成及兄子賞以詩授哀帝至大司馬車騎將軍自有傳由是魯詩有韋氏學王式字翁思東平新桃人也事免中徐公及許生式爲昌邑王師昭帝崩昌邑王嗣立以行淫亂廢昌邑群臣皆下獄誅唯中尉王吉郎中令龔遂以數諫減死論式繫獄當死治事使者責問曰師何以亡諫書式對曰臣以詩三百五篇朝夕授王至於忠臣孝子之篇未嘗不爲王反復誦之也至於危亡失道之君未嘗不流涕爲王深陳之也臣以三百五篇諫是以亡諫書使者以聞亦得減死論歸家不教授山陽張長安幼君先事式後東平唐長賓沛褚少孫亦來事式問經數篇式謝曰聞之於師具是矣自潤色之不肯復授唐生褚生應博士弟子選詣博士摳衣登堂頌禮甚嚴試誦說有法疑者丘蓋不言諸博士驚問何師對曰事式皆素聞其賢共薦式詔除下爲博士式徵來衣博士衣而不冠曰刑餘之人何宜復充禮官既至舍中會諸大夫博士共持酒肉勞式皆注意高仰之博士江公世爲魯詩宗至江公著孝經說心嫉式謂歌吹諸生曰歌驪駒式曰聞之於師客歌驪駒主人歌客毋庸歸今日諸君爲主人日尚早未可也江翁曰經何以言之式曰在曲禮江翁曰何狗曲也式恥之陽醉逿墬式客罷讓諸生曰我本不欲來諸生彊勸我竟爲豎子所辱遂謝病免歸終於家張生唐生褚生皆爲博士張生論石渠至淮陽中尉唐生楚太傅由是魯詩有張唐褚氏之學張生兄子游卿爲諫大夫以詩授元帝其門人琅邪王扶爲泗水中尉陳留許晏爲博士由是張家有許氏學初薛廣德亦事王式以博士論石渠授龔舍廣德至御史大夫舍泰山太守皆有傳轅固齊人也以治詩孝景時爲博士與黃生爭論於上前黃生曰湯武非受命廼殺也固曰不然夫桀紂荒亂天下之心皆歸湯武湯武因天下之心而誅桀紂桀紂之民弗爲使而歸湯武湯武不得已而立非受命爲何黃生曰冠雖敝必加於首履雖新必貫於足何者上下之分也今桀紂雖失道然君上也湯武雖聖臣下也夫主有失行臣不正言匡過以尊天子反因過而誅之代立南面非殺而何固曰必若云是高皇帝代秦即天子之位非邪於是上曰食肉毋食馬肝未爲不知味也言學者毋言湯武受命不爲愚遂罷竇太后好老子書召問固固曰此家人言矣太后怒曰安得司空城旦書乎廼使固入圈擊彘上知太后怒而固直言無辠廼假固利兵下固刺彘正中其心彘應手而倒太后默然亡以復辠後上以固廉直拜爲清河太傅疾免武帝初即位復以賢良徵諸儒多嫉毀曰固老罷歸之時固己九十餘矣公孫弘亦徵仄目而事固固曰公孫子務正學以言無曲學以阿世諸齊以詩顯貴皆固之弟子也昌邑太傅夏侯始昌最明自有傳后蒼字近君東海郯人也事夏侯始昌始昌通五經蒼亦通詩禮爲博士至少府授翼奉蕭望之匡衡奉爲諫大夫望之前將軍衡丞相皆有傳衡授琅邪師丹伏理斿君潁川滿昌君都君都爲詹事理高密太傅家世傳業丹大司空自有傳由是齊詩有翼匡師伏之學滿昌授九江張邯琅邪皮容皆至大官徒眾尤盛韓嬰燕人也孝文時爲博士景帝時至常山太傅嬰推詩人之意而作內外傳數萬言其語頗與齊魯間殊然歸一也淮南賁生受之燕趙間言詩者由韓生韓生亦以易授人推易意而爲之傳燕趙間好詩故其易微唯韓氏自傳之武帝時嬰嘗與董仲舒論於上前其人精悍處事分明仲舒不能難也後其孫商爲博士孝宣時涿郡韓生其後也以易徵待詔殿中曰所受易即先太傅所傳也嘗受韓詩不如韓氏易深太傅故專傳之司隸校尉蓋寬饒本受易於孟喜見涿韓生說易而好之即更從受焉趙子河內人也事燕韓生授同郡蔡誼誼至丞相自有傳誼授同郡食子公與王吉吉爲昌邑王中尉自有傳食生爲博士授泰山栗豐吉授淄川長孫順順爲博士豐部刺史由是韓詩有王食長孫之學豐授山陽張就順授東海髮福皆至大官徒眾尤盛毛公趙人也治詩爲河間獻王博士授同國貫長卿長卿授解延年延年爲阿武令授徐敖敖授九江陳俠爲王莽講學大夫由是言毛詩者本之徐敖漢興魯高堂生傳士禮十七篇而魯徐生善爲頌孝文時徐生以頌爲禮官大夫傳子至孫延襄襄其資性善爲頌不能通經延頗能未善也襄亦以頌爲大夫至廣陵內史延及徐氏弟子公戶滿意桓生單次皆爲禮官大夫而瑕丘蕭奮以禮至淮陽太守諸言禮爲頌者由徐氏孟卿東海人也事蕭奮以授后倉魯閭丘卿倉說禮數萬言號曰后氏曲臺記授沛聞人通漢子方梁戴德延君戴聖次君沛慶普孝公孝公爲東平太傅德號大戴爲信都太傅聖號小戴以博士論石渠至九江太守由是禮有大戴小戴慶氏之學通漢以太子舍人論石渠至中山中尉普授魯夏侯敬又傳族子咸爲豫章太守大戴授琅邪徐良斿卿爲博士州牧郡守家世傳業小戴授梁人橋仁季卿楊子榮子孫仁爲大鴻臚家世傳業榮琅邪太守由是大戴有徐氏小戴有橋楊氏之學胡母生字子都齊人也治公羊春秋爲景帝博士與董仲舒同業仲舒著書稱其德年老歸教於齊齊之言春秋者宗事之公孫弘亦頗受焉而董生爲江都相自有傳弟子遂之者蘭陵褚大東平嬴公廣川段仲溫呂步舒大至梁相步舒丞相長史唯嬴公守學不失師法爲昭帝諫大夫授東海孟卿魯眭孟孟爲符節令坐說灾異誅自有傳嚴彭祖字公子東海下邳人也與顏安樂俱事眭孟孟弟子百餘人唯彭祖安樂爲明質問疑誼各持所見孟曰春秋之意在二子矣孟死彭祖安樂各顓門教授由是公羊春秋有顏嚴之學彭祖爲宣帝博士至河南東郡太守以高第入爲左馮翊遷太子太傅廉直不事權貴或說曰天時不勝人事君以不修小禮曲意亡貴人左右之助經誼雖高不至宰相願少自勉強彭祖曰凡通經術固當修行先王之道何可委曲從俗苟求富貴乎彭祖竟以太傅官終授琅邪王中爲元帝少府家世傳業中授同郡公孫文東門雲雲爲荊州刺史文東平太傅徒眾尤盛雲坐爲江賊拜辱命下獄誅顏安樂字公孫魯國薛人眭孟姊子也家貧爲學積力官至齊郡太守丞後爲仇家所殺安樂授淮陽泠豐次君淄川任公公爲少府豐淄川太守由是顏家有泠任之學始貢禹事嬴公成於眭孟至御史大夫踈廣事孟卿至太子太傅皆自有傳廣授琅邪筦路路爲御史中丞禹授潁川堂谿惠惠授泰山冥都都。

《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记何休卒年献疑

《后汉书·儒林列传》所记何休卒年献疑

作者: 孟祥才
作者机构: 山东大学历史系教授
出版物刊名: 中国史研究
页码: 173-174页
主题词: 《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古代史籍;历史研究;卒年;中国
摘要:《后汉书·儒林列传》记载东汉著名今文经学家何休卒于光和五年,即公元182年。

以后,此一记载一直没有引起人们的怀疑,所以,一些著名的出版物,如刘汝霖《汉晋学术编年》、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等,均无一例外地照抄《后汉书》本传,将何休的卒年定在光和五年。

其实,细读《后汉书·儒林列传·何休》,就会发现其卒年与行状间有着明显的矛盾。

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

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

从《汉书儒林传》看《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
许富宏
【期刊名称】《徐州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卷),期】2009(024)001
【摘要】<儒林外史>题名中的"儒林"和"史"字都透露出它与史传文学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儒林外史>的艺术构思在人物出场的线索设置、人物退场方式以及主旨确立等方面受到<汉书·儒林传>的诸多启发.<儒林外史>虽日"外史",却是依托"正史"进行艺术构思,从而探索出了一条汲取历史营养进行小说创作的新路.
【总页数】4页(P53-56)
【作者】许富宏
【作者单位】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41
【相关文献】
1.从关联理论看《儒林外史》中习语的英译——以杨译《儒林外史》为例 [J], 张秀
2.从《文选》等看《儒林外史》和《红楼梦》——以对"《儒林外史》和魏晋六朝文学"之命题的辨析为中心 [J], 甘宏伟
3.从《史记·儒林列传》、《汉书·儒林传》看汉前儒学发展 [J], 兰薇;王展妮
4.从《儒林外史》对《水浒传》的模仿\r看吴敬梓的思想 [J], 杨大忠
5.从《西游补》《斩鬼传》《儒林外史》三书看讽刺艺术 [J], 王定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书卷八十八儒林传第五十八(第11册P3589--3622)古之儒者,博学乎《六艺》之文。

《六艺》者,王教之典籍,先圣所以明天道,正人伦,致至治之成法也。

周道既衰,坏于幽、厉,礼乐征伐自诸侯出,陵夷二百余年而孔子兴,衷圣德遭季世,知言之不用而道不行,乃叹曰:"凤鸟不至,河不出图,吾已矣夫!""文王既没,文不在兹乎?"于是应聘诸侯,以答礼行谊。

西入周,南至楚,畏匡厄陈,奸七十余君。

适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究观古今篇籍,乃称曰:"大哉,尧之为君也!唯天为大,唯尧则之。

巍巍乎其有成功也,焕乎其有文章!"又曰:"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

"于是叙《书》则断《尧典》,称乐则法《韶舞》,论《诗》则首《周南》。

缀周之礼,因鲁《春秋》,举十二公行事,绳之以文、武之道,成一王法,至获麟而止。

盖晚而好《易》,读之韦编三绝,而为之传。

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仲尼既没,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大者为卿相师傅,小者友教士大夫,或隐而不见。

故子张居陈,澹台子羽居楚,子夏居西河,子贡终于齐。

如田子方、段干木、吴起、禽滑DA3E之属,皆受业于子夏之伦,为王者师。

是时,独魏文侯好学。

天下并争于战国,儒术既黜焉,然齐鲁之间学者犹弗废,至于威、宣之际,孟子、孙卿之列咸遵夫子之业而润色之,以学显于当世。

及至秦始皇兼天下,燔《诗》、《书》,杀术士,六学从此缺矣。

陈涉之王也,鲁诸儒持孔氏礼器往归之,于是孔甲为涉博士,卒与俱死。

陈涉起匹夫,驱適戍以立号,不满岁而灭亡,其事至微浅,然而搢绅先生负礼器往委质为臣者何也?以秦禁其业,积怨而发愤于陈王也。

及高皇帝诛项籍,引兵围鲁,鲁中诸儒尚讲诵习礼,弦歌之音不绝,岂非圣人遗化好学之国哉?于是诸儒始得修其经学,讲习大射乡饮之礼。

叔孙通作汉礼仪,因为奉常,诸弟子共定者,咸为选首,然后喟然兴于学。

然尚有干戈,平定四海,亦未皇庠序之事也。

孝惠、高后时,公卿皆武力功臣。

孝文时颇登用,然孝文本好刑名之言。

及至孝景,不任儒,窦太后又好黄、老术,故诸博士具官待问,未有进者。

汉兴,言《易》自淄川田生;言《书》自济南伏生;言《诗》,于鲁则申培公,于齐则辕固生,燕则韩太傅;言《礼》,则鲁高堂生;言《春秋》,于齐则胡母生,于赵则董仲舒。

及窦太后崩,武安君田 分为丞相,黜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以百数,而公孙弘以治《春秋》为丞相,封侯,天下学士靡然乡风矣。

弘为学官,悼道之郁滞,乃请曰:"丞相、御史言:制曰'盖闻导民以礼,风之以乐。

婚姻者,居室之大伦也。

今礼废乐崩,朕甚愍焉,故详延天下方闻之士,咸登诸朝。

其令礼官劝学,讲议洽闻,举遗兴礼,以为天下先。

太常议,予博士弟子,崇乡里之化,以厉贤材焉。

'谨与太常臧、博士平等议,曰:闻三代之道,乡里有教,夏曰校,殷曰庠,周曰序。

其劝善也,显之朝廷;其惩恶也,加之刑罚。

故教化之行也,建首善自京师始,由内及外。

今陛下昭至德,开大明,配天地,本人伦,劝学兴礼,崇化厉贤,以风四方,太平之原也。

古者政教未洽,不备其礼,请因旧官而兴焉。

为博士官置弟子五十人,复其身。

太常择民年十八以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

郡国县官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

二千石谨察可者,常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

一岁皆辄课,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

即有秀才异等,辄以名闻。

其不事学若下材,及不能通一艺,辄罢之,而请诸能称者。

巨谨案诏书律令下者,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谊,文章尔雅,训辞深厚,恩施甚美。

小吏浅闻,弗能究宣,亡以明布谕下。

以治礼掌故以文学礼义为官,迁留滞。

请选择其秩比二百石以上及吏百石通一艺以上补左右内史、太行卒史,比百石以下补郡太守卒史,皆各二人,边郡一人。

先用诵多者,不足,择掌故以补中二千石属,文学掌故补郡属,备员。

请著功令。

它如律令。

"制曰:"可。

"自此以来,公卿大夫士吏彬彬多文学之士矣。

昭帝时举贤良文学,增博士弟子员满百人,宣帝末增倍之。

元帝好儒,能通一经者皆复。

数年,以用度不足,更为设员千人,郡国置《五经》百石卒史。

成帝末,或言孔子布衣养徒三千人,今天子太学弟子少,于是增弟子员三千人。

岁余,复如故。

平帝时王莽秉政,增元士之子得受业如弟子,勿以为员,岁课甲科四十人为郎中,乙科二十人为太子舍人,丙科四十人补文学掌故云。

自鲁商瞿子木受《易》孔子,以授鲁桥庇子庸。

子庸授江东馯臂子弓。

子弓授燕周丑子家。

子家授东武孙虞子乘。

子乘授齐田何子装。

及秦禁学,《易》为筮卜之书,独不禁,故传受者不绝也。

汉兴,田何以齐田徙杜陵,号杜田生,授东武王同子中、雒阳周王孙、丁宽、齐服生,皆著《易传》数篇。

同授淄川杨何,字叔元,元光中征为太中大夫。

齐即墨城,至城阳相。

广川孟但,为太子门大夫。

鲁周霸、莒衡胡、临淄主父偃,皆以《易》至大官。

要言《易》者本之田何。

丁宽字子襄,梁人也。

初,梁项生从田何受《易》,时宽为项生从者,读《易》精敏,才过项生,遂事何。

学成,何谢宽。

宽东归,何谓门人曰:"《易》以东矣。

"宽至雒阳,复从周王孙受古义,号《周氏传》。

景帝时,宽为梁孝王将军距吴、楚,号丁将军,作《易说》三万言,训故举大谊而已,今《小章句》是也。

宽授同郡砀田王孙。

王孙授施雠、孟喜、梁丘贺。

繇是《易》有施、孟、梁丘之学。

施雠字长卿,沛人也。

沛与砀相近,雠为童子,从田王孙受《易》。

后雠徙长陵,田王孙为博士,复从卒业,与孟喜、梁丘贺并为门人。

谦让,常称学废,不教授。

及梁丘贺为少府,事多,乃遣子临分将门人张禹等从雠问。

雠自匿不肯见,贺固请,不得已乃授临等。

于是贺荐雠:"结发事师数十年,贺不能及。

"诏拜雠为博士。

甘露中与《五经》诸儒杂论同异于石渠阁。

雠授张禹、琅邪鲁伯。

伯为会稽太守,禹至丞相。

禹授淮阳彭宣、沛戴崇子平。

崇为九卿,宣大司空。

禹、宣皆有传。

鲁伯授太山毛莫如少路、琅邪邴丹曼容,著清名。

莫如至常山太守。

此其知名者也。

由是施家有张、彭之学。

孟喜字长卿,东海兰陵人也。

父号孟卿,善为《礼》、《春秋》,授后苍、疏广。

世所传《后氏礼》、《疏氏春秋》,皆出孟卿。

孟卿以《礼经》多、《春秋》烦杂,及使喜从田王孙受《易》。

喜好自称誉,得《易》家候阴阳灾变书,诈言师田生且死时枕喜膝,独传喜,诸儒以此耀之。

同门梁丘贺疏通证明之,曰:"田生绝于施雠手中,时喜归东海,安得此事?"又蜀人赵宾好小数书,后为《易》,饰《易》文,以为"箕子明夷,阴阳气亡箕子;箕子者,万物方荄兹也。

"宾持论巧慧,《易》家不能难,皆曰"非古法也"。

云受孟喜,喜为名之。

后宾死,莫能持其说。

喜因不肯仞,以此不见信。

喜举孝廉为郎,曲台署长,病免,为丞相椽。

博士缺,众人荐喜。

上闻喜改师法,遂不用喜。

喜授同郡白光少子、沛翟牧子兄,皆为博士。

由是有翟、孟、白之学。

梁丘贺字长翁,琅邪诸人也。

以能心计,为武骑。

从太中大夫京房受《易》。

房者,淄川杨何弟子也。

房出为齐郡太守,贺更事田王孙。

宣帝时,闻京房为《易》明,求其门人,得贺。

贺时为都司空令。

坐事,论免为庶人。

待诏黄门数入说教侍中,以召贺。

贺人说,上善之,以贺为郎。

会八月饮酎,行祠孝昭庙,先驱旄头剑挺堕坠,首垂泥中,刃乡乘舆车,马惊。

于是召贺筮之,有兵谋,不吉。

上还,使有司侍祠。

是时,霍氏外孙代郡太守任宣坐谋反诛,宣子章为公车丞,亡在渭城界中,夜玄服入庙,居郎间,执戟立庙门,待上至,欲为逆。

发觉,伏诛。

故事,上常夜入庙,其后待明而入,自此始也。

贺以筮有应,由是近幸,为太中大夫,给事中,至少府。

为人小心周密,上信重之。

年老终官。

传子临,亦入说,为黄门郎。

甘露中,奉使问诸儒于石渠。

临学精孰,专行京房法。

琅邪王吉通《五经》,闻临说,善之。

时,宣帝选高材郎十人从临讲,吉乃使其子郎中骏上疏从临受《易》。

临代五鹿充宗君孟为少府,骏御史大夫,自有传。

充宗授平陵士孙张仲方、沛邓彭祖子夏、齐衡咸长宾。

张为博士,至扬州牧,光禄大夫给事中,家世传业。

彭祖,真定太傅。

咸,王莽讲学大夫。

由是梁丘有士孙、邓、衡之学。

京房受《易》梁人焦延寿。

延寿云尝从孟喜问《易》。

会喜死,房以为延寿《易》即孟氏学,翟牧、白生不肯,皆曰非也。

至成帝时,刘向校书,考《易》说,以为诸《易》家说皆祖田何、杨叔元、丁将军,大谊略同,唯京氏为异,党焦延寿独得隐士之说,托之孟氏,不相与同。

房以明灾异得幸,为石显所谮诛,自有传。

房授东海殷嘉、河东姚平、河南乘弘,皆为郎、博士。

由是《易》有京氏之学。

费直字长翁,东莱人也。

治《易》为郎,至单父令。

长于卦筮,亡章句,徒以《彖》、《象》、《系辞》十篇文言解说上下经。

琅邪王璜平中能传之。

璜又传古文《尚书》。

高相,沛人也。

治《易》与费公同时,其学亦亡章句,专说阴阳灾异,自言出于丁将军。

传至相,相授子康及兰陵B227将永。

康以明《易》为郎,永至豫章都尉。

及王莽居摄,东郡太守翟谊谋举兵诛莽,事未发,康候知东郡有兵,私语门认,门人上书言之。

后数月,翟谊兵起,莽召问,对"受师高康鸀。

莽恶之,以为惑众,斩康。

由是《易》有高氏学。

高、费皆未尝立于学官。

伏生,济南人也,故为秦博士。

孝文时,求能治《尚书》者,天下亡有,闻伏生治之,欲召。

时伏生年九十余,老不能行,于是诏太常,使掌故朝错往受之。

秦时禁《书》,伏生壁藏之,其后大兵起,流亡。

汉定,伏生求其《书》,亡数十篇,独得二十九篇,即以教于齐、鲁之间。

齐学者由此颇能言《尚书》,山东大师亡不涉《尚书》以教。

伏生教济南张生及殴阳生。

张生为博士,而伏生孙以治《尚书》征,弗能明定。

是后鲁周霸、雒阳贾嘉颇能言《尚书》云。

欧阳生字和伯,千乘人也。

事伏生,授倪宽。

宽又受业孔安国,至御史大夫,自有传。

宽有俊材,初见武帝,语经学。

上曰:"吾始以《尚书》为朴学,弗好,及闻宽说,可观。

"乃从宽问一篇。

欧阳、大小夏侯氏学皆出于宽。

宽授欧阳生子,世世相传,至曾孙高子阳,为博士。

高孙地馀长宾以太子中庶子授太子,后为博士,论石渠。

元帝即位,地馀侍中,贵幸,至少府。

戒其子曰:"我死,官属即送汝财物,慎毋受。

汝九卿儒者子孙,以廉洁著,可以自成。

"及地馀死,少府官属共送数百万,其子不受。

天子闻而嘉之,赐钱百万。

地馀少子政为王莽讲学大夫。

由是《尚书》世有欧阳氏学。

林尊字长宾,济南人也。

事欧阳高,为博士,论石渠。

后至少府、太子太傅,授平陵平当、梁陈翁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