殖民化与近代化日治下的台湾

合集下载

论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挑战

论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挑战

论资本帝国主义对近代中国的挑战——李杰(201205002962) 如何看待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从我们中国人自己的角度带有感情色彩来看:外国人侵略中国,这是他们的罪恶,同时也是我们的耻辱!他们在我们领土上犯下了谈天大罪,是不能被原谅的!但从社会发展的角度来说:这又是必然的,又是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当时的世界上,一些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经过二次工业革命,国家已经强盛到了一定的程度,他们已经不满足国内的发展,急需向海外扩张与发展!而反观当时的中国,经过几年的闭关锁国,错过了世界上的几次工业发展的好机会,且当时的政府又腐败无能,这使中国就远落后于世界的其他国家。

外因于内心就导致资本主义国家将目光瞄向中国,开始了他们的侵略。

“弱肉强食”、“落后就要挨打”,不变的发展规律!可以肯定的是近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是一部悲壮的屈辱史。

鸦片战争的爆发揭开了中国近代史的序幕,由此也让中国走上了不断探索发展的道路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拉开了帝国资本主义侵略中国的序幕,中国进入一段屈辱的近代史……自从1840年中国的国门被打开以后,中国就不断遭受西方资本主义的侵略。

如何看待这种侵略,这种侵略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什么?马克思曾认为英国在对印度实行殖民统治时“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这是不是意味着,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对东方社会的发展主要是起了积极的作用,并且给那里的人民带来了文明的福祉呢?党领导人民反对帝国主义,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同西方国家发生往来?这是否导致了对外封闭,影响了开放?在资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多年以后,人们对这场侵略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有学者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彻底否定。

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更为本质的认识。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

日本的明治维新与现代化明治维新,是日本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标志着日本从封建社会转变为近代国家。

这一历史进程对于日本的现代化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从政治、经济和社会三个方面来探讨日本明治维新与现代化的关系。

一、政治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展开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旨在建立现代国家体制。

首先是明治政府建立了中央集权的制度,废除了封建的幕府体制,确立了天皇的实际统治地位。

其次,明治政府进行了许多政治制度的革新,如设立中央政府机构、建立宪法、设立议会等。

这些政治变革为日本后来的现代化奠定了基础。

二、经济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进行了大规模的经济改革,以实现现代化的经济发展。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革是土地制度的变革,废除了封建时代的藩主土地所有制,实行平均地权。

此外,明治政府还推动了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了矿业、制造业等现代产业。

特别是在海外开拓方面,明治政府积极推动日本的殖民化,建立了日本的海外殖民地,为日本的经济现代化提供了资源和市场。

三、社会层面明治维新后,日本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一方面,明治政府废除了武士阶级的特权地位,实行平民法,使整个社会更加平等。

另一方面,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许多传统的社会观念也开始被冲击。

例如,明治政府废除了天皇神格化,实行了宗教自由政策,使得宗教观念得到了空前的宽容和发展。

这些社会变革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提供了社会基础和思想启示。

总结起来,明治维新是日本实现现代化的重要里程碑。

通过政治、经济和社会层面的变革,明治政府奠定了日本现代国家的基础,并推动了日本走向世界舞台的进程。

尽管在现代化过程中也面临了许多困难和挑战,但明治维新为日本的现代化进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对于日本走上现代化之路具有重大的意义。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

台湾历史简介引言概述:台湾历史悠久且多元,经历了多个阶段的政治、文化和经济发展。

从早期原住民社会到中国大陆与外国势力的接触和殖民化时代,再到二战后成为的一部分,台湾的历史充满着变革与挑战。

本文将以台湾的历史为线索,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台湾历史的重要节点和相关事件。

正文内容:一、早期台湾历史1.原住民社会:介绍台湾早期的原住民社会,包括族群分布、社会组织和生活方式等方面。

2.十六世纪的荷兰统治:探讨荷兰人在台湾建立据点并进行贸易活动的历史。

3.清朝统治与移民潮:讨论清朝对台湾的统治和大规模移民的历史背景。

4.日治时期:详述殖民政府对台湾的统治和改革,以及台湾人民的反抗运动。

5.台湾回归中国:描述二战时期,中国政府宣告对台湾的主权,并阐述相关历史事件。

二、二战后台湾的发展1.国共内战与蒋介石时期:介绍中国内战结束后,中华民国政府迁至台湾的历史背景和蒋介石时期的政治措施。

2.反共战争与经济发展:分析蒋介石政府对共产党和台湾社会的镇压政策,并探讨经济发展成就和政治改革的领域。

3.台湾的国际地位和台海关系:讨论台湾在国际社会的地位及与的关系发展。

4.改革开放与经济转型:探究台湾在改革开放后的经济转型和政治变革,并分析其对台湾社会的影响。

5.台湾现代民主化:详述台湾走向现代民主化的历程,包括政治体制改革、社会运动和人权保障等方面。

三、台湾的社会文化1.宗教多样性与民俗文化:介绍台湾丰富多元的宗教信仰和传统民俗文化。

2.教育体制与学术研究:探讨台湾的教育制度和学术研究的发展,以及对社会的影响。

3.文学艺术与传媒发展:详述台湾文学艺术的繁荣和传媒发展的历史,以及对文化产业的贡献。

4.台湾电影与流行文化传播:分析台湾电影和流行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和地位。

5.社会福利与社会问题:描述台湾社会福利制度的发展和面临的社会问题,如老龄化、就业和社会不平等等。

四、台湾与关系1.双方政治争议:介绍台湾与之间的政治争议,如“一国两制”、“九二共识”等问题。

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

关于帝国主义的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侵略(一)殖民化与近代化的关系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促进了近代化。

西方资本主义的入侵,打破了封建主义的禁锢,带来了近代文明,迫使中国走向近代化。

对此,不能再仅仅从侵略与反侵略、压迫与被压迫、奴役与被奴役的立场出发去审视,否则会对这段历史作出消极的、片面的、情绪化的彻底否定。

只有从价值论角度去重新评价“世界走向中国”这一历史问题,才有可能对中国近代史有一更为本质的认识。

很显然,论者强调的是殖民化对近代化的促进作用,虽然他没有使用殖民侵略的说法,而是代之以“世界走向中国”这样一种中性的描述。

一种观点认为,殖民化无碍于近代化。

有学者提出,现代化的发展与民族独立不存在必然的关联。

近代中国所受的军事侵略,对中国的发展产生了负面的影响,但在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等方面,外国在促进中国近代化发展方面作了不少努力,是值得肯定的。

对于以上新观点,也有许多学者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其主要理由如下:首先,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是实现近代化不可缺少的历史前提。

帝国主义促使中国走向了某种程度的近代化,但它又是被严格地限定在是否有利于殖民统治范围内的。

另一种近代化则是要突破帝国主义所允许的范围,争取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从而实现近代化。

对于近代史上这两种不同的近代化趋向应加以区别。

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来看,民族独立地位的不断丧失和政治上封建专制主义的顽固存在,堵塞了近代化前进的道路。

当历史前进到一定阶段,解决民族独立和政治民主两大问题,就越来越成为实现近代化的首要问题。

从世界历史的发展来看,帝国主义也是从自身利益出发,把殖民地中各处妨碍民族进步发展的前资本主义关系有意保留下来,使资本主义只是在有限的范围内发展。

其次,对于随侵略而来的近代文明的影响和作用,需要有一个全方位的客观评价,并确定其主导方面。

有学者指出,西方资本主义为了侵略和掠夺的需要,在中国兴办了一些近代工业和设施,但侵略带给中国的更重要的还是灾难,它造成了中国的贫穷与落后。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台湾的故事科普:
1.台湾历史:台湾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最早的居民是南岛
语族的原住民。

自17世纪以来,台湾先后成为荷兰、西班牙、明朝、清朝、日本和中华民国的领地。

在二战期间,台湾经历了日本殖民统治和美国盟军占领。

1945年,二战结束,台湾重回中国怀抱。

2.自然景观:台湾拥有壮丽的自然景观,包括山脉、海滩、湖泊、
温泉和热带雨林等。

其中,阿里山和日月潭是台湾最著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3.传统文化:台湾的传统文化深受中华文化的影响,包括传统音乐、
舞蹈、戏曲、雕刻和茶道等。

同时,台湾也有许多独特的民间故事和传统节日,如七夕节和妈祖诞辰等。

4.美食:台湾的美食非常丰富多样,包括台湾小吃和地方特色菜等。

其中,台湾小吃如卤肉饭、牛肉面、豆花和珍珠奶茶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

5.经济发展:自1945年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初,台湾实施了进口替代战略,发展本土工业。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末,台湾大力发展出口导向型工业。

自90年代以来,台湾的经济发展重点转向高科技产业和服务业。

6.政治环境:台湾的政治环境比较复杂。

在1945年回归中国后,台
湾经历了多次政治动荡和变革。

目前,台湾实行的是半总统制或
半议会制政治体制,由行政机构、立法机构和司法机构三个部分组成。

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影响

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班级:2014级市场营销班姓名:***学号:**********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双重影响摘要:中国百年近代史,是一部殖民主义的历史。

殖民主义既有破坏性,又有建设性,但列强侵略的本质是掠夺殖民地,对外扩张,发展本国资本主义,改善贸易环境,攫取暴利,即破坏性。

关键词:殖民主义、双重影响、破坏性、建设性、武力征服、经济掠夺、政治控制、文化渗透、思想文化、资本主义、先进制度正文:马克思在《不列颠在印度统治的未来结果》一文中写道:英国在印度完成的双重使命:一个是破坏性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这一论断同样适用于西方列强对于中国的殖民统治。

自鸦片战争始,西方列强通过武力征服、经济掠夺、政治控制、文化渗透等方式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使中国人民备受压迫凌辱。

西方列强的侵略活动也有积极的一面:将西方先进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资本主义入侵导致了传统落后的小农经济的解体,中国资本主义出现发展;西方先进的政治制度的传入,也加速了封建专制制度的解体。

但我们必须认识到,国外的侵略者的本意是要侵略中国,使中国沦为其殖民地,掠夺中国的资源和财富,这让中国人民遭受了巨大的苦难,使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处于一个极度的不平衡的状态中,使中国在世界资本主义体系中处于劣势地位。

关于殖民主义对中国的影响,我们要用马克思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看待,既看到积极影响又看到消极影响;同时要学会抓住矛盾的主要方面,正确评价殖民主义的功过。

一、殖民主义的建设性(一)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人民思想解放,开眼看世界。

伴随着殖民主义入侵,西方思想文化传入中国,促进中国人民的觉醒,中国与西方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上的巨大差距使中国人民不再沉浸在天朝上国的美梦中,一部分知识分子注目看世界,寻求强敌御侮之道,新思潮萌发,冲击了传统封建思想。

从林则徐的开眼看世界到魏源的“师夷长技以制夷”,从洋务派的自强求富到维新派的变法图存,从革命党人的民主共和到新文化运动的民主科学,在西方思想文化的影响下,中国掀起了一场场思想解放运动。

2022-2022年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

2022-2022年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

2022-2022年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2022-2022年初中历史中华书局版《八年级上》《第四单元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14课抗日救亡运动的兴起》综合测试试卷【3】含答案考点及解析班级: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分数:___________1.答题前填写好自己的姓名、班级、考号等信息2.请将答案正确填写在答题卡上一、选择题1.毛泽东上世纪60年代初说,讲到重工业,不能忘记张之洞。

下列工业中属于张之洞创办的有()①安庆内军械所②江南制造总局③汉阳铁厂④湖北织布局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教材内容的识记能力,难度较低,从题型而言属于组合式选择题宜用排除法,洋务运动晚期张之洞在湖北创办了一系列民用工业,其中最为著名的是③汉阳铁厂和④湖北织布局,所以答案选B,①②两项军事企业的创办与张之洞无关。

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近代化的探索·洋务运动2.长征精神一直以来鼓舞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不断进取。

下列红军长征路线按照行程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A.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湘江——金沙江——赤水河——吴起镇B.中央革命根据地——金沙江——遵义——赤水河——湘江——吴起镇C.中央革命根据地——湘江——遵义——赤水河——金沙江——吴起镇D.中央革命根据地——遵义——金沙江——湘江——赤水河——吴起镇【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1934年10月,第五次反围剿失利,党中央和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大转移。

从中央革命根据地出发,向湘西出发,渡过湘江,人员损失过半。

后来在毛泽东建议下改向敌人力量薄弱的贵州进军,渡过乌江,解放遵义;遵义会议后,四渡赤水河,打乱了敌人的追剿计划;巧渡金沙江,跳出了敌人的包围圈,翻雪山、过草地,终于到达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吴起镇。

选择正确答案为C.考点:人教新课标八年级上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红军不怕远征难3.“大将筹边尚未还,湖湘子弟满天山。

中国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中国国近现代史纲要-第一章

• 网友二 • 把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爆发归为中国人引起的。 因为“马神甫事件”是中国人不遵守中法已 经签定的不平等条约<黄浦条约>,擅自把胡 作非为的马神甫处死而引发的 . • 袁教授骂义和团反人类,反文明,那么英法 联军火烧圆明园,血洗北京城算什么呢? 这种只骂抵抗不骂侵略的文章又一次宣告了 其向汉奸的道路迈出了深深的一步。

• 他们是憎恶欧洲资本家和为资本家之命 是从的欧洲各国政府。那些到中国来只 是为了大发横财的人,那些利用自己的 所谓的文明来进行欺骗、掠夺和镇压的 人,那些为了取得贩卖毒害人民的鸦片 的权利而同中国作战(1856年英法对华 的战争)的人,那些用传教的鬼话来掩 盖掠夺政策的人,中国人难道能不痛恨 他们吗?”《列宁选集》第1卷,P214
“殖民侵略有功”的代表性言论
•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西方近代对落后 民族的殖民化是一种进步,殖民化在世 界范围内推动了现代化的进程。殖民化 打开了一个个封闭的地域,开拓了一个 个商品市场和文化市场,使整个世界、 特别是东西方不再相互隔绝,而是相互 开放。更重要的是,殖民化把原来只属 于西方人的人权、平等、自由、民主、 竞争带给了世界,形成了国际性的自由 竞争。没有殖民化就没有世界化、国际 化。”
• “鸦片战争是在执行一种历史使命,是对 中国闭关锁国、因循守旧政策的一种必 然回应,它是用侵略手段来达到使中国 向世界开放的目的”。“从某种意义上 来说,是鸦片战争一声炮响,给中国送 来了近代文明”。
如何看待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 侵略?
• 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改变 了中国的历史进程,给中国人民带 来了深重的灾难,严重的阻碍了中 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成为近 代中国一切灾难与贫穷落后的总根 源。
• 2、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镇压太平 天国、义和团等) • 3、扶植、收买代理人(奕訢、文祥; 曾国藩、李鸿章;慈禧太后;袁世 凯及北洋军阀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6
社會運動



政治運動 蔣渭水 林獻堂 六三法撤廢運動 台灣議會設置請願運動 政治結社組織運動 地方自治運動
17
文化啟蒙運動
台灣文化協會 台灣民報 讀報社 講習會 夏季學校 講演會 青年運動

18
農民運動
蔗農爭議及農運萌芽 二林蔗農組合 農運團體的興起 台灣農民組合

日本統治基盤已經穩定,抵抗不易; 兒玉源太郎總督時代的民政長官後藤新平積極
招降,有相當的成果。
6
第二階段的武裝抗日 (1907-1915; 1930)

苗栗事件 北埔事件(1915)
經過及意義
西來庵事件 ( 1915 )
經過及意義
霧社事件 (1930)
經過及意義

樺山資紀
3
日治初期的武裝抗日活動

抗日活動興起的原因
軍紀廢弛、不當殺戮 剝奪了臺灣住民的既得利益與工作機會 民族主義:「反日復清」與「防衛鄉土」

武力鎮壓的措施
三段警備制
土匪招降策
4
第一階段的抗日 (1895-1902)

北部地區的抗日
林李成、林大北 陳秋菊、簡大獅

10
殖民經濟與台灣的現代化
土地調查與改革 林野調查 改革幣制及度量衡 交通建設 人口調查 農業發展


公共埤圳規則
11
農業商品化的發展


工業日本、農業台灣 稻米的增產與商品化 甘蔗生產的資本主義化 香蕉及鳳梨的開發 糖業的發展 米糖相剋
12
工業化的進展
第一階段(1931-1936) 第二階段(1937-1941) 第三階段(1942-1945) 工業化的結果

13
日治時代的社會與文教


教育政策的演變
公學校
同化政策:推廣日語 實用至上的教育方針 目標導向的高等教育 留日風氣的形成

14
社會變遷
人口的變化 宗教文化 社會結構 風俗習慣

15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星期制 守時觀念 守法觀念 衛生建設
巴爾頓(William Kinninmond Burton)

19
勞工運動
台灣文化協會指導的勞工運動 台灣民眾黨指導的勞工運動 台灣共產業指導的勞工運動

20
戰爭體制下的臺灣
南進政策 內地延長主義 皇民化運動 太平洋戰爭 美軍轟炸 日本統治的結束

安藤利吉
21
軍事動員


志願兵 高砂義勇隊 拓南工業戰士 台灣少年工 看護婦 慰安婦
殖民化與近代化:日 治下的台灣
20080520
1
本週進度綱要
抗日運動的經過及意義 殖民統治體制及社會控制政策的演變 政治與經濟:殖民化與近代化的雙重過程 日治時期的台灣社會變遷

2
日治初期的反抗活動

日本據臺的野心 日本接收與臺灣民主國的成立
丘逢甲 北白川宮能久親王

日治游擊抗日活動的過程
、林火旺

中部地區的抗日
柯鐵、張大猷
「雲林大屠殺」

南部地區的抗日
黃國鎮、林少貓 「武裝大討伐」
5
初期武裝抗日的類型及日軍優勢
反對日本在台統治政策,希望恢復過去體 制者。 受日軍掃蕩或是受誣告被迫反對的人。 具有某種盜賊意圖的抗日份子。 臺灣總督府有效鎮壓武裝抗日行動因為:
22
戰爭時期的經濟

資金動員
獎勵儲蓄運動 發行公債

物資動員
物資動員計畫
台灣糖業令
23
文化控制
精神改造 國語運動

國語傳習所
改日姓 皇民奉公會

24
對日本殖民政策的衝擊
7
日治時期的統治體制
殖民統治政策之演變 無方針主義及漸進政策 同化主義(內地延長主義) 皇民化運動

8
總督專治體制的建立

總督專治體制的形成
六三法 三一法 法三號

總督府的組織 行政及司法制度 總督性格的改變
9
警察政治及社會控制
警察制度的建立 警察的職權 理蕃政策 保甲制度的內涵 相互依存的警察與保甲制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