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合集下载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则何为而不至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天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为了谋取我国的好处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看重利益呢?仁义不也是重要的吗?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益?’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益?’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君,那一定是出自千辆兵车的大夫家族;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弑君,那一定是出自百辆兵车的大夫家族。

万乘国家中,有千乘的家族;千乘国家中,有百乘的家族。

这样的家族,数目不少,但为什么国家还是会陷入危机呢?因为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实际上,天下不是为尧而存在,也不是为桀而灭亡。

只要坚持仁义,何必只看重利益呢?”《孟子·梁惠王上》第二章: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然则何为而不至也?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夫天下,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孟子见梁惠王,王问:“老先生,您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为了谋取我国的好处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只看重利益呢?仁义不也是重要的吗?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益?’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益?’士人和百姓问:‘如何使我自己获益?’如果上下都只追求利益,那么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

孟子两章翻译引言孟子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思想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他认为人性本善,通过教育和政治可以使人们的善性得到充分发展。

本文将对孟子的两章进行翻译和解读,旨在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孟子思想的内涵和价值。

第一章:性善篇原文孟子曰:“性之善者,情之所钟爱也。

与之通者众,不与之通者寡也。

爱之其亲也,故非其亲者不爱也。

与之长者众,不与之长者寡也。

义之所出者,情之所瞻也。

义之自强者多,不自强者寡也。

是故君子有不为也,而后可以持其亲;有不爱也,而后可以知其亲。

故曰:人皆可以为。

而莫知其不由也。

由外也者,圣人之序也;由内也者,性之序也。

内外之序皆可以为。

而莫知生之不由也。

”孟子说:“性善的人,是情感关注的对象。

与他人交流者众多,与他人交流较少者少。

对于亲人,因为其亲,所以才会爱。

与他人相处时间长的人众多,与他人相处时间短的人较少。

道义的出发点,是基于情感的需要。

能够自我修养的人多,不能自我修养的人少。

因此,君子有时不为某事,这样才能支持和珍惜亲人;有时不爱某人,这样才能真正了解亲人。

所以说:人人都可以做到一些事情,但他们却不知道这样做的来源。

从外而来的,是圣人所制定的顺序;从内而来的,是人性自身的顺序。

无论内外的顺序都可以做到,但人们不知道生命之源头。

”第二章:性恶篇原文孟子曰:“人皆知有用之用而不知有不用之用也者,将欲人以此也。

大以也才智之谓也。

” 弟子温所问“人的本性是善还是恶?” 孟子回答:“性恶。

”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 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说:“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只有那些聪明有才智的人才懂得这个道理。

”孟子回答:“人性是恶的。

”弟子温问:“既然人性本恶,为什么要提倡仁爱的行为?”孟子回答:“人们都知道有用的东西是可以使用的,但很少人知道有用之外的东西也是有存在的意义。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和翻译《孟子二章》出自孟子之手,别称《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墙,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兵器甲胄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管理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只靠山川的险阻,征服天下不能仅靠武力的强大。

君主施行“仁政”,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君主不施行“仁政”,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孟子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如果你要对贼、贼、贼采取守势,你就得被封,被固定;此世俗所谓知也。

但是,巨盗到来,他会背负着愧疚、尴尬和负担;恐怕它不牢固。

但是,农村所谓知者,非贼也。

所以,试着说说吧。

有没有所谓的世间知者不为贼积?所谓圣人,还有不防贼的?如何知道其恶?昔日齐国与邻城对峙,鸡犬之声相闻,布是王兰铺的,刺是雷兰刺的,两千多里。

四年之内,那么立祠堂、州、市、府、州、乡、宋的人尝过不法圣人的滋味吗?然而,一旦田成子杀了琦君,他偷走了他的国家。

小偷是不是一个人在为国作恶?然后用神识的方法去偷。

故有贼名,但在尧舜之安,小国不敢诛,大国不敢诛,排外齐。

不就是盗齐国,以其圣识守贼身吗?尝试论之,世俗之所谓至知者,有不为大盗积者乎?所谓至圣者,有不为大盗守者乎?何以知其然邪?昔者龙逢斩,比干剖,苌弘胣,子胥靡。

故四子之贤而身不免乎戮。

故跖之徒问于跖曰:“盗亦有道乎?”跖曰:“何适而无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圣也;入先,勇也;出后,义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

五者不备而能成大盗者,天下未之有也。

”由是观之,善人不得圣人之道不立,跖不得圣人之道不行;天下之善人少而不善人多,则圣人之利天下也少,而害天下也多。

故曰:唇竭则齿寒,鲁酒薄而邯郸围,圣人生而大盗起。

掊击圣人,纵舍盗贼,而天下始治矣!富川尽而谷空,邱毅深而固。

圣人死,贼不起,天下平白。

圣人不死,贼不停。

圣人治天下固然重要,盗脚也很重要。

你为它量,就用它偷;称之以称之,然后用称之以盗;为傅而信,与傅而盗;正其为义,盗其为义。

何以知其然邪?彼窃钩者诛,窃国者为诸侯,诸侯之门而仁义存焉。

则是非窃仁义圣知邪?故逐于大盗、揭诸侯、窃仁义并斗斛权衡符玺之利者,虽有轩冕之赏弗能劝,斧钺之威弗能禁。

此重利盗跖而使不可禁者,是乃圣人之过也。

故曰:“鱼不可脱于渊,国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彼圣人者,天下之利器也,非所以明天下也。

故绝对圣人弃知,贼唯一;玉毁珍珠,贼不起;烧符破印,而民淳朴;斗争是平衡的,但人民不争;破坏世界神圣的法律,人民可以讨论。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孟子》长于言辞,其文气势磅礴,论证严密,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对后世散文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孟子两章》是《孟子》中选入初中语文教科书的两篇文章。

下面是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请参考!孟子两章文言文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注释(1)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选自《孟子·公孙丑下》。

标题是编者加的。

《孟子》是孟子及其门人所作,儒家经典之一。

(2)天时: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

地利: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人和:作战时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3)三里之城:方圆三里的内城。

城:内城。

(4)郭:外城。

在城外加筑的一道城墙。

(5)环而攻之而不胜: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6)必:一定。

(7)然而:这样却。

(8)是:这。

(9)城:城墙。

池:护城河。

(10)兵革非不坚利也:武器装备不是不坚硬锐利。

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坚利:坚硬,锐利。

(1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委,放弃。

去:离开。

(1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域,这里是限制的意思。

以:凭借。

(1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固:巩固(1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威:震慑。

兵革之利:武器装备的锐利,这里意思延伸为武力。

(15)寡助之至:得到的帮助少到了极点(16)亲戚:身边的人。

文言文翻译孟子两章

文言文翻译孟子两章

《孟子·梁惠王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译文】孟子拜访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难道是为了谋取我国利益吗?”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关注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如何使我国获利,大夫问如何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平民问如何使我个人获利,上下都只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机。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谋杀君主,必然是拥有千辆兵车的大夫;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谋杀君主,必然是拥有百辆兵车的大夫。

从万乘之国中选取千乘,从千乘之国中选取百乘,不算少。

但如果只看重利益而忽视仁义,就会导致不满足。

没有仁德的人会遗弃自己的亲人,没有义的人会背叛君主。

大王只需关注仁义,何必只说利益呢?”《孟子·滕文公上》【原文】孟子见滕文公,滕文公问曰:“滕小国也,僻处东夷,臣民寡弱,民不聊生,吾将如何?”孟子对曰:“滕小国也,为邻国之患,民不聊生,其君安得安宁?臣以为,滕君宜修政事,以礼义教民,使之安居乐业,国家富强。

夫政者,正也。

子帅以正,孰敢不正?”【译文】孟子拜访滕文公,滕文公问道:“我国是个小国,地处东夷,臣民稀少且弱小,民不聊生,我该如何是好?”孟子回答说:“我国是个小国,却成为邻国的祸患,民不聊生,君主怎能安宁?我认为,滕君应该整治政事,用礼义教育百姓,让他们安居乐业,国家才会富强。

政事就是端正,你带头端正,谁还敢不端正呢?”。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二章(原文及翻译)《孟子》二章鱼我所欲也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

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

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鱼我所欲也鱼是我所喜爱的,熊掌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种东西不能同时都得到的话,那么我就只好放弃鱼而选取熊掌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大义也是我所喜爱的,如果这两样东西不能同时都具有的话,那么我就只好牺牲生命而选取大义了。

生命是我所喜爱的,但我所喜爱的还有胜过生命的东西,所以我不做只为求利益而不择手段的事。

死亡是我所厌恶的,但我所厌恶的还有超过死亡的事,所以有的灾祸我不躲避。

如果人们所喜爱的东西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到生存的办法,什么手段不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事情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躲避灾祸的坏事,哪一桩不可以干呢?通过某种办法就可以得到生存,但有人不用,通过某种办法就可躲避祸患但有人不去干这种事情,由此可见,他们所喜爱的有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那就是"义”),他们所厌恶的有比死亡更严重的事(那就是“不义”)。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加点字解释、句子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重点词语解释:天时(有利作战的天气和时令)不如地利(有利作战的地理形势),地利不如人和(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之城(内城),七里之郭(外城),环(围)而(表承接)攻之而(却,表转折)不胜。

夫(句首发语词)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这)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城墙)非不高也,池(护城河)非不深也,兵革(泛指武器装备。

兵,兵器。

革:甲胄,用以护身的盔甲之类。

)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放弃)而去(离开)之(它),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限制)民不以(靠、凭借)封疆之界(界限),固(巩固)国(国防)不以山溪之(的)险(险要),威(震慑)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施行仁政)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到)至(极点),亲戚(内外亲属,包括父系的亲属和母系的亲属。

)畔(通“叛”)之;多助之至,天下顺(归顺,服从)之。

以(凭借)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指上文所说的“得道者”)有(要么)不战,战必胜矣。

二、句子翻译:1.委而去之:意思是弃城而逃。

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意思是,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

3.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

4.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5.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所以君子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重点词语解释:舜发(起,指被任用)于(从)畎亩(田地、田间)之中,傅说举(任用,选拔)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土(狱官),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集市)。

故天将降大任(责任,使命)于(给)是人也(语气助词,用在前半句末,表示停顿,后半句加以申说),必先苦(使……痛苦)其心志,劳(使……劳累)其筋骨,饿(使……饥饿)其体肤(使他经受饥饿之苦),空乏(资财缺乏。

这里是动词,使他受到贫困之苦)其身,行拂(违背)乱(扰乱)其所为,所以(用来)动(使……惊动)心忍(使……坚强)性,曾(通“增”,增加)益(增加)其所不能(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翻译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孟子二章》翻译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公孙衍和张仪难道不是真正的大丈夫吗?发起怒来,诸侯们都会害怕;安静居住下来,战争停息,天下太平。

"
孟子说:"这怎么能够称为大丈夫呢?你没有学过礼吗?男子举行加冠礼的时候,父亲给以训导;女子出嫁的时候,母亲给予训导,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到了你丈夫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以顺从为准则的人,是妇人家的准则。

大丈夫应该住在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实现理想,便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不能实现理想,便独自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我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我节操改变,威武不能使我意志屈服。

这样才叫做大丈夫!"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前六句用课本注释上的解释。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的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之苦,使他身处贫困之中,使他做事不顺,通过这样的途径,使他的心受到震撼,使他的性格坚忍起来,增加他过去没有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犯错误,这以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才能有所作为;憔悴枯槁,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才能被人们了解。

一个国家如果在国内没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辅佐君王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势力、地位相当的国家侵犯的危险,这个国家常常会灭亡。

这以后才知道长处忧愁祸患之中可以使人生存,常处安逸快乐之中可以使人灭亡。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孟子二章全文解析 孟子二章翻译和原文

【第二章】妾妇之道与大丈夫之道
【原文】 景春①曰:“公孙衍②、张仪②岂不诚大丈夫 哉?一怒而诸侯惧, 安居而天下熄①” 孟子曰:“是焉得 为大丈夫乎?子未学礼乎?丈夫之冠也,父 命之(5);女子之 嫁也,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曰:‘往之女家,必 敬必戒,无 违夫子!’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居天下之广居, 立天下之 正位,行天下之大道(6);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 其 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
无,那么,木匠车工都可以从你那里 得到吃的。比如说这里有一
个人,在家孝顺父母,出门尊敬长辈, 奉行先王的圣贤学说,来
培养后代的学者,却不能从你那里得到 吃的。你怎么可以尊重木
匠车工却轻视奉行仁义道德的人呢?”
彭更说:“木匠车
工,他们干活的动机就是为了求饭吃。读书人研究学问,其动机
也是为了求饭吃吗?”
【第六章】胁肩诌笑,病于夏畦
【原文】 公孙五问曰:“不见诸侯何义?” 孟子 曰:“古者不为臣不见。段干木①逾垣而辟②之,泄柳闭门 而不 内③,是皆已甚;迫,斯可以见矣。阳货欲见孔子④而恶无礼, 大夫有赐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则往拜其门。阳货瞰⑤孔子之亡 也, 而馈孔子蒸豚;孔子亦瞰其亡也,而往拜之。当是时,阳货 先,岂 得不见?曾子曰:‘胁肩馅笑,病于夏畦(6)。’子路 (7):‘未同而言, 观其色赧赧然,非由之所知也。’由是观 之,则君子之所养,可知 已矣。”
【注释】
①景春:人名,纵横家的信徒。②公孙
衍:人名,即魏国人犀首,著 名的说客。③张仪:魏国人,与苏
泰同为纵横家的主要代表。致力于游 以路横去服从秦国,与苏泰
“合纵”相对。④熄:指战火熄灭,天 下太平。⑤丈夫之冠也,
父命之:古代男子到二十岁叫做成年,行加冠 礼,父亲开导他。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导语:阅读孟子两章,可以让人得到终生受益的教育。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供各位阅读和参考。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二章》古文译文

《〈孟子〉二章》古文译文

《〈孟子〉二章》译文【翻译】:得道多助,失道寡助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三里的小城,七里的外城,包围着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包围着攻打它,必定是得到天气时令的有利条件了,这样却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

城墙不是不高,护城河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不是不精良,粮食不是不多,但守城者弃城而逃走,这是因为对作战有利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使百姓定居下来,不能依靠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威慑天下不能靠武器装备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人,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兄弟骨肉都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多到了极点,天下人都归顺他。

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所以施行仁政的人要么不作战,作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从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工作中被举用,胶鬲从贩卖鱼盐的工作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后被举用为相,孙叔敖从海边被举用进了朝廷,百里奚从市井中被举用登上了相位。

所以上天将要降落重大责任在这样的人身上,一定要道先使他的内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经受饥饿,以致肌肤消瘦,使他受贫困之苦,使他做的事颠倒错乱,总不如意,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使他的性格坚定,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人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困苦,思虑阻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这一切表现到脸色上,抒发到言语中,然后才被人了解。

在一个国内如果没有坚持法度的世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敌对国家和外患,便经常导致灭亡。

这就可以说明,忧愁患害可以使人生存,而安逸享乐使人萎靡死亡。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重点翻译

原文: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何以利吾国?’大夫亦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译文:孟子去见梁惠王,王说:“老先生不远千里而来,也一定有什么利益可以给予我国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益呢?只要讲究仁义就可以了。

大王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一个拥有万辆兵车的国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参与;一个拥有千辆兵车的人家,如果有人要弑君,必然会有百辆兵车的人家参与。

在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在千乘之家能得到的利益,也不算少了。

如果舍弃仁义而先追求利益,就会贪婪无厌。

从来没有有仁心而舍弃亲人的,也没有有义心而背叛君主的。

大王也问:‘怎样使我国获利?’大夫们也问:‘怎样使我家获利?’士人和庶人也问:‘怎样使我自己获利?’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国家就会陷入危险。

”解读:孟子在此章中强调了仁义的重要性。

他认为,国家的繁荣昌盛不在于追求利益,而在于讲究仁义。

如果上下都追求利益,就会导致国家陷入危机。

孟子用“万乘之国”和“千乘之家”的例子,说明了在追求利益的过程中,权势和财富的积累会导致野心和欲望的膨胀,进而引发内乱和叛乱。

孟子主张,人们应该以仁义为本,关注他人和社会的利益,而不是只追求个人利益。

他批评了当时社会上普遍存在的追求利益的现象,认为这种风气会导致国家灭亡。

孟子认为,一个有仁心的人不会舍弃亲人,有义心的人不会背叛君主,因此,仁义是治国安邦的根本。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

孟子原文及翻译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孟子战国时期邹城(今山东邹城市)人。

本文是小编精心编辑的孟子两篇原文及翻译,希望能帮助到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原文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孟子两章原文对照翻译(每句对照着翻译准确)

18《孟子》两章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舜发于畎qu ǎn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经 受 饥 饿, 身 受 贫 困 之 苦, 使 他 做 事 不顺,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二章》文言文翻译

孟子曰:“离娄之明,公输子之巧,不以规矩,不能成方圆。

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

今有仁心仁闻,而民不被其泽,不可法于后世者,不行先王之道也。

故曰:‘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孟子在这里谈论的是道德与政治的关系。

他认为,无论是个人还是国家,都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和道德准则,才能实现和谐与繁荣。

首先,孟子以离娄之明和公输子之巧为例,说明了规矩和技巧的重要性。

离娄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以明察秋毫著称;公输子则是古代著名的工匠,以巧夺天工闻名。

然而,如果他们没有遵循规矩,就无法创造出完美的方圆和五音。

这说明,无论是个人的才华还是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规矩和准则的约束。

接着,孟子提到了师旷之聪。

师旷是春秋时期著名的音乐家,以六律(即六种音阶)来调音。

如果没有六律的规范,就无法准确地调出五音。

这个例子告诉我们,音乐和国家的治理都需要有科学的规范和准则。

最后,孟子以尧舜之道为例,说明了仁政的重要性。

尧舜是中国古代的圣君,以仁政著称。

如果国家没有实行仁政,就无法平治天下。

这说明,国家的治理必须以仁政为基础。

孟子进一步指出,如果一个君主有仁心仁闻,却不能让民众享受到他的恩泽,那么这样的君主就不值得效法。

这是因为他没有遵循先王的道德准则,没有实行仁政。

孟子总结说:“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

”这句话的意思是,仅仅有善心是不够的,还需要有相应的制度和规范来保证善心的实现;仅仅有法律是不够的,还需要有道德的引导来确保法律的执行。

总之,孟子在这段话中强调了道德、规矩和法律在个人和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

他认为,只有遵循道德准则、遵循规矩和实施法律,才能实现个人和国家的和谐与繁荣。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

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本文是关于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感谢您的阅读!初二语文《孟子两章》原文及翻译原文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

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一定能胜利。

感谢您的阅读,本文如对您有帮助,可下载编辑,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8《孟子》两章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 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方圆三里的内城,方圆七里的外城,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夫环而攻之, 必有得天时者矣,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包围起来攻打它,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
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
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粮食供给并不是不充足,弃城而逃,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向背、内部团结啊。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川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能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亲戚也会背叛他。

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能行“仁政”的)君主不战则已,战就一定胜利。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qu ǎn
亩之中,傅f ù说yu 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 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áo 举
于海,百里奚x ī举于市,
舜从田野中被任用 ,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自鱼盐贩中被举用,管夷吾从狱官手里释放出来并得到任用,孙叔敖从隐居海边被任用,百里奚从市井之间被任用。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使命给这样的人, —定要先使他的内心痛苦, 筋骨劳累,
饿 其 体 肤,空 乏 其 身,行 拂 乱 其 所为,
经 受 饥 饿, 身 受 贫 困 之 苦, 使 他 做 事 不顺,
所 以 动 心 忍 性,曾 益 其 所 不 能。

(通过这些)使他的心惊动,使他的性格坚强, 增 长 他 的 才 干。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一个人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内心忧困,思虑堵塞,然后才能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只有)从脸色上显露出来,在吟咏叹息声中表现出来,然后人们才能了解他。

入则无法家拂b 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h éng
亡,
在国内如果没有守法度得大臣和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没有敌国外患,这个国家往往会灭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因沉迷安乐而导致衰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