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初三物理教科版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学案语文

合集下载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物理概念,提高学生的理论认知。
(三)学生小组讨论
1.教学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以下问题进行讨论:
a.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与哪些日常现象相关?
b.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对物体性质有哪些影响?
c.温度与分子热运动的关系如何?
2.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流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热爱科学、追求真理的情感,增强学生的科学素养。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敢于质疑的精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
3.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物理现象,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和思考力。
4.培养学生珍惜资源、保护环境的意识,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二、学情分析
九年级学生在学习物理过程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物理知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分子动理论这一章节的学习有以下特点:
5.互动交流,提升能力:组织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心得。教师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分析问题,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分析能力。
6.拓展延伸,激发创新: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如纳米技术、材料科学等。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他们学以致用的能力。
7.评价反馈,巩固提高:设计形式多样的评价任务,如实验报告、小论文、课堂问答等,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策略,巩固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设计意图:增强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
6.情感教育:让学生结合所学知识,思考如何运用分子动理论来保护环境、节约资源,并撰写一篇心得体会。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2.教学方法:采用师生互动的方式,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3.创设实验情境,如红外线照射水分子运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问题导向
1.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如“为什么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如何运动的?”等,激发学生的思维兴趣。
2.引导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分析问题,如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让学生思考分子运动的规律及其影响因素。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生活实例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如茶叶袋的抖动、香味的弥散等,让学生感受到微观世界的运动与相互作用。接着,我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分子运动的规律,如使用红外线照射水分子运动实验,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在实验过程中,我强调观察、思考、总结的能力,引导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
5.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通过本章节的教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观,明白科学是不断发展的,激发他们对科学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同时,培养学生具备团队协作精神、创新能力和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他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3.创设实验情境,如红外线照射水分子运动实验,让学生在实验过程中观察分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
(二)讲授新知
1.引导学生学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基本概念,讲解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的原因及其表现。
2.讲解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分子间作用力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4.培养学生掌握基本的物理实验技能,如使用红外线照射水分子运动实验仪,能独立完成实验并处理实验数据。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生活实例引入分子动理论的概念,让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感受微观世界的运动与相互作用。
2.引导学生运用观察、实验、分析、总结等方法,探究分子运动的规律,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_3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_3

【2019最新】九年级物理上册1、1分子动理论教案新版教科版_3教学目标a.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在一般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b. 能识别并会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c. 知道分子间存在作用力,分子间作用力与分子间距离有关,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实例.d. 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建议“分子动理论”教材分析分析一:本节首先介绍了有关分子和分子运动的初步知识,并对分子大小进行了讨论,使学生对分子体积小、数量大留下深刻印象。

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的思路,依次介绍了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和相互作用力。

分析二:分子运动论是从本质上认识各种热现象的理论。

按照分子运动论的观点,一切热现象都是由构成物体的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引起的,温度就是大量分子无规则运动剧烈程度的标志。

利用分子运动论,可以成功地解释大量的热现象。

分析三:分子运动论的基本内容:物质由大量分子构成,分子体积极小,直径只有10-10米左右,一滴水约含有1.6×1021个水分子,分子之间有空隙,气体分子的间隙最大,液体次之,固体分子间隙最小;分子做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这种运动与温度有关,一般温度高的物体内部分子运动剧烈,所以人们把分子的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热运动,扩散现象是分子无规则运动的例证;分子之间有引力和斥力同时存在,分子间距离小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大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斥力,分子间距离等于平衡位置时,斥力等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为零,分子间距离大于平衡位置时,斥力小于引力,分子间作用力表现为引力,由于分子间的引力,使固体能保持一定的形状和体积,而由于分子间的斥力,使分子间保持一定的空隙,也使得固体和液体较难压缩。

“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教法建议建议一:可以从机械能向内能的转化的实验引入课题,例如关掉动力的汽车慢慢停下来,掉到地面的乒乓球最终停在地面,它们的机械能到哪儿去了?从而将学生注意力从宏观分析转移到微观分析上来。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是以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为主。

一、设计意图:我希望通过一系列的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有分子模型、分子动理论的图片和视频,学具有笔记本、彩色笔。

五、活动过程:1. 引入:我会向孩子们展示一些分子动理论的图片和视频,让他们观察并描述图片中的分子运动。

2. 讲解:我会向孩子们讲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碰撞等。

3. 实践:我会让孩子们自己动手制作分子模型,观察分子的运动,并尝试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分子的运动。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是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难点是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这就是我对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分子动理论。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分子的动理论这一章节的教学设计中,我认为有几个重点和难点需要特别关注。

让孩子们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是本节课的难点。

分子动理论是一个理论性的知识,如何将它运用到实际的生活中,对于幼儿园的孩子们来说可能比较困难。

因此,我需要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孩子们能够亲身体验和观察到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意到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是需要重点培养的。

观察能力是孩子们获取知识的基础,通过观察分子的运动,他们能够更好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思考能力是孩子们解决问题的核心,通过思考和解释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现象,他们能够更深入地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应用。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1.通过有趣的视频引入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让学生知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
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3、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提问:你知道物体是由什么组成的吗?
展示图片:水和水分子模型、钻石和分子模型
讲解研究历史,让学生知道物体是由分子构成的
请学生认真阅读课本并找出分子的有关特点
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课题
第一章 第1节分子动理论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并能初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能够用它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二)过程和方法
1.通过展示图片以及认识物体的组成发展历史来了解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朗读古诗,体会古诗的意思;
思考回答问题;
提出猜想:分子是运动的;
学生根据实验器材设计实验完成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看视频
通过总结形成概念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学生思考
学生小组合作探究完成实验及实验报告
学生汇报实验结果
观察图片,认真听讲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观察图片回答问题
完成课堂练习回答问题
三. 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同时存在的
课后总结
本节课内容比较抽象,尽量用图片视频以及分组合作探究实验的方式让学生直观的认识到抽象的物理知识,本堂课的设计遵从“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生活”的课程理念。让学生学会从生活现象出发:“提出猜想—设计实验—合作探究—得出结论”。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教案:1.1《分子动理论》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材第一章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这部分内容主要包括: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理解分子运动的规律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释生活中现象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运动的规律、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教学重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教师通过展示一段生活中的现象,如茶叶袋中的茶叶运动,引导学生思考微观世界中的分子运动。

2.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教师简要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等。

3. 分子的运动规律:教师通过多媒体课件演示分子的运动规律,引导学生观察和分析分子运动的特点。

4.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师讲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并通过实例让学生了解分子间相互作用力在生活中的应用。

5.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教师引导学生探究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温度变化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6. 随堂练习:教师设计一些有关分子动理论的练习题,让学生即时巩固所学知识。

7. 例题讲解:教师选取一些与分子动理论相关的例题,讲解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8.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2. 分子的运动规律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4. 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根据本节课所学内容,简述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的运动规律以及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2. 答案: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分子动理论

2019年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物理教案:1.1 分子动理论教案:分子动理论我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深知孩子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因此,在设计这一节分子动理论的课程时,我采用了情境引入和实践活动相结合的方式,旨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感受和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一、设计意图本节课的设计方式是通过情境引入,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在活动中,我让孩子们观察和体验分子的运动,从而引导他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

活动的目的是让孩子们能够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二、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2. 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体验分子的运动,并能够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

3.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思考力和动手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PPT、实验器材(如显微镜、分子模型等)。

学具:实验记录表、作业本。

五、活动过程1. 情境引入(5分钟)通过播放一段关于分子运动的动画,让孩子们初步了解分子的运动。

然后,我向孩子们解释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让他们对分子动理论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2. 实践活动(10分钟)让孩子们使用显微镜观察分子模型,并观察分子的运动。

在观察过程中,我引导孩子们思考分子运动的原因,并让他们记录下来。

3. 小组讨论(5分钟)4. 课堂小结(5分钟)5. 课后作业(5分钟)布置一道关于分子动理论的应用题,让孩子们课后思考和解答。

六、活动重难点重点:让孩子们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分子动理论的核心思想,并能够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我进行了反思。

我觉得孩子们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非常积极,通过观察和讨论,他们对分子动理论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但在课后作业的布置上,我可能过于简单,下次可以考虑增加一些挑战性的题目,让孩子们更好地运用所学的知识。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分子动理论》。

该章节主要内容包括: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和原理,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的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如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等。

2.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包括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以及它们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3. 掌握气体的压强和温度的概念,了解它们与分子运动的关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及其对物质性质的影响。

2. 教学重点:分子的概念、分子的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如气体膨胀、液体沸腾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背后的原因。

2. 分子概念的讲解:介绍分子的定义、特点,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3. 分子运动的讲解:解释分子为何会运动,运动的规律及其与温度关系。

4. 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讲解:介绍引力、斥力和范德华力的概念及其作用。

5. 气体压强和温度的讲解:解释气体压强与分子运动的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的关系。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实际问题,如气体压强的计算、温度对物质性质的影响等。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决一些简单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板书设计如下:分子动理论1. 分子的概念及其特点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单位体积小、质量小不断运动相互之间有间隔2. 分子的运动分子运动的规律运动速度与温度关系3.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引力斥力范德华力4. 气体的压强和温度压强与分子运动关系温度与分子运动速度关系七、作业设计1. 题目: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下列现象:(1)气体膨胀(2)液体沸腾2. 答案:(1)气体膨胀:气体分子间距离增大,分子运动速度加快,压强减小。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 教学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 分子动理论 教学设计

《分子动理论》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本节教材是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一节,是本章的基础。

本章的重点是内能,本节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作用力,为探究内能打下伏笔,也为从微观结构理解物体内能奠定了基础,因此本节内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2、教学目标: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动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演示实验提高学生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理分子的特征,并渗透物理研究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的重点难点:(1)重点:分子热运动(2)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学情分析: 针对初三学生1.能力方面:他们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2.知识方面:前面他们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停留在宏观领域。

三、教法学法教法:1、演示实验法;2、设疑法;3、举例法。

学法:1、观察实验法;2、分析比较法。

四、教学过程包括:1.课前准备 2.导入新课 3.实验探究 4.总结归纳 5.中考链接 6.作业布置 7.版式设计1.课前准备:播放音乐《小梦想大梦想》2.导入新课:播放音频王安石的《梅花》设疑引入新课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再开一瓶香水,一会满屋生香,为什么?由梅花和香水把同学们带入今天的微观世界,去探究微观微粒分子的特征3、实验探究:A:三个动画探究实验由上面三个探究活动,分析讨论总结,得出本节重点和中考的考点。

1.从固、液、气说明了构成物质的微粒分子都在不停的做无规则运动 2.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重点: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B: 进一步探究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温度C:进一步探究分子特征:分子间的作用力示铅块与铅块挂在一起,下面的铅块掉不下来,说明分子之间有引力,乘胜追击,同学们为什么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呢?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D:继续探究分子的特征:10毫升水10毫升的酒精混合后体积小于20毫升说明分子间存在间隙4、总结归纳:学生总结归纳分子动理论的内容1.(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2)温度越高,分子无规则(热)运动就越剧烈。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9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4.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讲授、讨论、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丰富了课堂形式,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同时,我还注重课堂互动,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全面的教学评价:我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法,既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也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并及时给予反馈和鼓励,帮助学生不断提高。
2.实验演示与互动:在教学过程中,我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直观地展示了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同时,在进行实验操作和数据分析时,我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进行互动讨论,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3.问题驱动与小组合作:我采用问题驱动法和小组合作探究法,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通过提出引导性和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团队合作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小组互评,总结学生的学习成果和不足之处。例如,让学生互相评价小组合作实验的结果,并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
3.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重点和难点。例如,总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以及温度与分子运动的关系,并强调分子动理论在生活中的应用。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巩固学生对分子动理论的理解和应用能力。例如,让学生选择一个日常生活中的现象,运用分子动理论进行解释和分析。
2.利用实验和动画演示,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例如,进行“魔术液体”实验,让学生观察到分子间的引力现象。
3.设计情境题目,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日常生活中的现象。例如,让学生分析解释为什么在寒冷的天气里,湿衣服干得比较慢。
(二)问题导向
1.提出引导性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究欲望。例如,引导学生思考:“分子是如何运动的?它们之间有什么相互作用力?”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 第1节 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学过程设计┃——甜味,就再往下分,假设分到某种程度而取一粒再分时就失去了糖的本质,那么这个最小的颗粒就是糖分子。

这个问题,早在2000多年前人类就已经提出,从古到今,人们一直在探索研究物体组成的奥秘。

请同学们自学教材“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这一部分,并交流讨论。

二、进行新课。

(一)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问题:1.物质是由大量的________组成的,它能够保持物质原来的性质。

(分子)2.分子非常小,如果把分子看成小球,它的直径用________m来度量。

(10-10)为了进一步让学生认识组成物质的分子的数目是“大量的”,也就是感知分子是非常小的,除了阅读讨论教材第3页中“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以外,还可以提供以下事例材料: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

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m。

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

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

通常情况下,1cm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二)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1.趣味演示:教师用毛笔蘸酒精在黑板上书写问题:“我现在用什么写字?”生:酒精。

师:你们是根据什么来判断的?生:闻到酒精的气味。

等黑板上的字迹消失以后,教师再提问。

师:请看,写在黑板上的字迹慢慢消失了,用来写字的酒精到哪里去了?生:被蒸发到空气中去了。

小结:酒精是由酒精分子构成的,本实验表明酒精分子在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演示:气体扩散实验。

操作:如图1-1-1所示,上、下两个广口瓶分别装有空气和二氧化氮气体,中间用玻璃板隔开,抽去玻璃板。

如有侵权请联系告知删除,感谢你们的配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1.分子动理论优秀教学案例
2.强调分子动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实际生活中的重要意义,激发学生对科学的热爱和好奇心。
3.引导学生思考分子动理论在解决问题和创新发展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五)作业小结
1.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2.鼓励学生进行自主学习,深入研究分子动理论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包括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分子间的碰撞等。
2.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扩散、气球膨胀等。
3.理解分子动理论在科学研究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如热力学、催化等。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实验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科学方法进行探究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学生小组讨论
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理解,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设计小组合作实验,让学生共同完成实验操作和观察,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协作精神。
3.引导学生进行小组总结和汇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总结归纳能力。
(四)总结归纳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和知识点进行总结归纳,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
4.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教学中综合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策略,使教学过程丰富多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同时,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在掌握知识与技能的同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5.教学评价的全面与细致: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知识掌握、能力和价值观的培养,为学生提供及时的反馈和指导。在反思与评价环节,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小组评价,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反思能力,使学生能够不断改进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分子动理论教案

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教科版九年级物理上册第1章第1节,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1.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分子动理论是研究物质微观粒子(如分子、原子等)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的理论。

2. 分子的基本性质:分子是物质的基本组成单位,具有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3. 分子的运动规律: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4. 分子的相互作用: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如固态、液态和气态等。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概念,掌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2. 能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一些生活中的现象,如蒸发、沸腾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难点: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教科书、笔记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观察一杯热水和一杯冷水的现象,提问学生为什么热水会蒸发得更快?2. 分子动理论的定义:介绍分子动理论的定义,让学生理解物质微观粒子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

3. 分子的基本性质:讲解分子的质量小、体积小、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相互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等基本性质。

4. 分子的运动规律:讲解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其运动速度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运动速度越快。

5. 分子的相互作用:讲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这种相互作用决定了物质的宏观性质。

6. 例题讲解: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7.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其他生活中的现象,如扩散、溶解等。

8. 板书设计:分子的基本性质和运动规律。

9. 作业设计:题目1:请简述分子的基本性质。

题目2:请简述分子的运动规律。

题目3:请运用分子动理论解释蒸发和沸腾的现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 分子动理论导学案设计

教科版九年级上册第一章第1节 分子动理论导学案设计

三学一论坛大单元教学导学案编号编制人张万林审核人班级学生姓名辅导教师张万林单元主题分子动理论与内能课题第一课分子动理论学习目标【知识目标】1.知道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2.知道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与斥力。

【能力目标】经历观察实验的过程,应用分子动理论解释某些生活、生产以及自然现象中的实例【思维目标】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总结得出结论学习重点分子的无规则运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学习难点分子作用力与物态的关系学习过程备注◆正面思考主动学习【自学过程】[课前感受]尝试学习(看书P2—P5完成)1.物体是由大量_________组成的。

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_________。

2.分子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运动。

并举例说明_______________。

3.分子之间存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系统牵引]1.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阅读本节第一、二自然段可知,物体是由大量组成的,如果把分子看成球形,分子的直径是以 m来量度的,所以分子体积非常,数目非常。

2.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

将一束鲜花插入花瓶,整个屋内都能闻到花香,这是因为从鲜花中散发出的具有香味的物质分子。

补充实验:二氧化氮的扩散现象,仔细观察教师的演示(右图所示),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能运动到上面盛空气的瓶子内,使其它变成色,而下面瓶中气体的颜色变(填“深”或“浅”),最后两瓶的颜色变得。

分析现象,说明气体分子在。

像这样,由于分子运动,某种物质的现象叫扩散。

扩散现象说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观察实验P3-4,结合图1-1-7,图1-1-8讨论,交流。

液体,固体分子间都会发生现象,但要慢得多,表明一切物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3.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提出问题:分子在不停地运动,为什么液体和固体有一定的体积呢?猜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教科版
课题
第一节 分子动理论
执教
教学
目标
1知道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2知道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重点
分子运动论的内容。
难点
理解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扩散形象的判断和解释
教具
学生
主 要 教 学 过 程
学生活动
教学过程设计
一.新课引入。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周围有空气、石头、水等,它们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二.新课教学
(4)如何判断是否扩散:可以这样认为:发生扩散后的两种物质不会自动分开,也没有发生化学反应。如果会自动分开或发生了化学反应的则不是扩散。如水变浊了、扫地时尘土飞扬、铁生锈了等。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间存在间隙。
(2)分子间存在相互的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用弹簧连着两个乒乓球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当r大于分子直径的十倍时,分子相互作用力可忽略不计)
4.练习
5.小结:
1、分了动理论的内容:
①.物质由分子组成。
②.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③.分子间存在着引力和斥力。
(2)、扩散现象表明了分子永不ຫໍສະໝຸດ 息地做无规则运动,还表明分子间有间隙
举例
1.分子
(1)物质由分子组成。
(2)分子是化学性质不变的最小粒子。分子直径:10 米=1埃。
2.分子运动
(1)一切物体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扩散现象:不同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3)举例说明扩散现象:墨水滴入清水中、闻到香味、放煤的墙角变黑、腌(炒)菜变咸、糖放进水中水变甜等。

2019-2020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版)教科版

2019-2020九年级物理上册 1.1《分子动理论》教案 (新版)教科版

《分子动理论》【知识与能力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知道分子的体积和质量都非常小,一般物体含有的分子数非常多。

2.了解扩散现象的重要意义,能识别扩散现象,并会解释扩散现象。

1.知道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并知道一些分子间相互作用力的事例。

【过程与方法目标】观察气体和液体的扩散现象,尝试将生活和自然界中的一些现象与扩散现象联系起来。

学会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探索微观世界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关心生活中的一些自然现象,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扩散现象。

【教学重点】分子热运动的初步知识【教学难点】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提示物质的微观结构1.多媒体课件。

2.实验器材:墨水温度不同的水分子引力演示器试管酒精水等。

一、新课引入在17世纪和18世纪期间,人们开始认识到热现象是则物质内部大量微粒的运动引起的,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科学理论------分子动理论.到19世纪建立了能量的概念,人们又逐渐认识到与热现象相联系的能量------内能.利用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观点,可以解释很多热现象.本章就学习分子动理论和内能的知识,首先来看第一节分子动理论。

打开ppt我们生活在一个物质的世界,周围的空气、水、木头等等它们都是物质,那么物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这是一个古老的话题,我们来看看人类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历程。

出示ppt二、新课教学(一)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分子是一种非常小的微粒。

(展示ppt)1、提问:一个分子有多大?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那么一般分子的直径只有几亿分之几米,也就是说,分子的直径是以10-10m来量度的。

由于分子很小,物体里含有的分子数通常是很多的。

2、例如,草叶上的一颗小露珠,就有1021个水分子。

假如有一个微小动物,每秒钟喝去1万个水分子,喝完这滴露珠,要用30亿年!(二)活动1、将墨水滴入水中,观察到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教师演示,同时出示ppt,学生观察1气体的扩散(二氧化氮与空气)2液体的扩散(硫酸铜水溶液与水)3固体的扩散(铅块与金块)再回到活动1总结:二、分子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出示ppt(三)活动2、把水和酒精倒在一块,观察它们的总体积变化情况。

2019秋教科版版九年级物理 1.1分子动理论(导学案)

2019秋教科版版九年级物理  1.1分子动理论(导学案)

1.1分子动理论知识点一: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1.分子:物质是由分子构成。

2.分子的大小分子的体积很小,如果把分子设想成球形,一般分子的直径大约是1010 m,因为分子数目巨大,可以根据有关的数据想像出分子有多小。

例如,一个每次呼出的气体中约含2110个分子,用肉眼和光学显微镜无法看到分子,只能靠电子显微镜才能观察到。

拓展: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但不是微观世界的最小粒子.名题诠释【例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一般分子的直径的数量级是10-9mB.固体不易拉伸,说明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C.分子是组成物质的最小微粒D.借助光束,可看到空气中灰尘“乱舞”,这是分子运动的证据之一解:A、分子直径的数量级约为10-10m,故A错误;B、固体不易被拉伸,是因为分子间存在相互的引力,故B正确;C、分子是由原子组成的,而原子还可以再分,故C错误;D、在空中飞动的灰尘不是分子而是众多分子组成的固体小颗粒,因此不能看作是分子的运动;故D错误;故选B.方法总结:分子动理论包含以下内容:物体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分子在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间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变式训练1.1mm3的一滴油滴在水面上,充分扩展后面积最大为3m2,则估测一下油分子的直径约为()A.3.3×10 -6dm B.3.3×10 -10mC.3.3×10-8m D.3.3×10-6m知识点二:扩散现象内容举例或说明扩散现象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表明一切物质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气体之间,以及固体之间。

知识解读(1)扩散现象只能发生在不同物质之间,且这两种物质要相互接触。

(2)扩散现象说明分子在不停在做无规则运动,同时也间接说明了分子之间有间隙。

拓展:判断是否扩散现象的依据:(1)扩散运动是分子运动的结果,肉眼看不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在长期堆放煤的地方,地面和墙角都会染上一层黑色,用力刮去一层墙的表皮,可以看到里面还是黑色,这说明________________;两滴水银靠近时,能自动结合成一滴较大的水银,这一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着_________________;“破镜重圆”是一种良好的愿望,我们可以将两块表面光滑的铅块挤压后黏在一起,但是两块破镜却做不到,这是因为镜子断裂处的绝大多数分子间的距离较________________,分子间几乎没有作用力。
知识点3:
分子间作用力
思维
导图:
练习:
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用力将橡皮绳拉长时,橡皮绳内的分子间只存在引力B.压缩装在密封容器中的水时,水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C.只要分子间存在斥力,分子间就肯定同时存在引力D.固体很难被压缩,这表明固体分子间只存在斥力
2.俗话说:破镜难以重圆。从物理角度来看,镜子打碎后,碎片无法再称为一个整体的原因是()
B.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C.分子间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D.分子之间有引力时无斥力,有斥力时无引力
4.对下列常见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
A.物体热胀冷缩,是因为分子的大小随温度的变化而改变
学案-13.1节分子动理论学案
知识点1:
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
思维
导图:
练习:
1.关于分子的说法正确的是( )
A.空气中的灰尘就是分子B.有些分子可以被肉眼捕捉到
C.空气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是分子D.肉眼看不到分子
2.下列对于微观世界的描述中,不正确的是()
A.物质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B.分子是微观世界中的最小微粒
C.一粒灰尘不是一个分子,而是由大量分子组成的D.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不变的微粒
知识点2:
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扩散
思维
导图:
练习:
1.将150mL的酒精和150mL的水混合后,液体体积小于300mL.下列对此现象的解释最合理的是()
A.分子间有作用力B.分子的质量及体积都很微小
C.分子做无规则的热运动D.分子间有空隙
玻璃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B.玻璃分子是静止不动的;
C.玻璃碎片距离远,分子间引力等于0 D.玻璃是固体,固体分子间没有引力;、
3.如图所示,将两个铅柱的底面削平、削干净,紧紧压在一起,在下面吊一个重物都不能把它们拉开。这个实验事实说明( )
A.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B.分子在不停地做热运动C.分子之间存在引力D.分子之间存在斥力
7.我国传统文化中古诗词不仅词句优美,而且蕴含了丰富的物理知识。“花气袭人知昼暖,鹊声穿树喜新晴”,“花气袭人”是____________现象;“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轻舟”的运动是以____________为参照物。
8.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演示气体扩散现象,其中一瓶装有密度比空气大的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另一瓶装有空气,为了有力的证明气体发生扩散,装二氧化氮的应该是____________(填“A”或“B”)瓶,根据____________现象,可知气体发生了扩散现象,扩散现象说明气体子____________。若实验温度分别为(1)0℃(2)4℃(3)20℃(4)30℃,则在____________温度下(填序号),气体扩展最快。
4.如图所示,在灌满水的瓶口处用一张纸盖住,压紧后将瓶子倒置,此时水和纸都不会下落,其原因是( )
A.分子间有相互作用力B.电荷间有相互作用力C.磁极间有相互作用力D.大气有压力
5.打碎的玻璃即使拼在一起,也不能“破镜重圆”,其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
B.玻璃的分子之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2.列现象不能说明分子处在永不停息的无规则运动中的是( )
A.衣柜里的樟脑丸过一段时间变小了B.花开时香味扑鼻
C.扫地时尘土飞扬D.红墨水在水中散开
3.美丽的荷城贵港自古以来就是一个风光胜地。下列四季美景的现象中,属于扩散的是( )
A.春天,鲤鱼江畔柳枝摇曳B.夏天,东湖公园荷花飘香
C.秋天,南山公园落叶纷飞D.冬天,平天山上云雾缭绕
7.“破镜”不能“重圆”的原因是( )
A.分子间的作用力因玻璃被打碎而消失B.玻璃的分子间只有斥力没有引力
C.玻璃碎片间的距离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吸引的距离D.玻璃表面太光滑
8.固体、液体很难被压缩的原因是( )
A.由于分子间无间隙B.由于分子间存在着斥力
C.由于分子总是在不停地运动D.由于分子间无作用力
2.根据分子动理论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公园会闻到花香,说明分子在运动
B.粉笔在黑板上一划就留下了字迹,这是扩散的结果
C.钢铁等固体难以拉伸,是因为分子间有引力,没有斥力
D.分子间距离变小,分子间斥力增大,分子间引力也增大,斥力增大得更快
3.关于分子,你认为下面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一切物体都是由分子组成的
C.玻璃表面太光滑
D.玻璃碎片间的缝隙太大,大于分子间发生相互作用的距离,分子间的作用力很小、
6.棉线一拉就断,而铜丝却不容易拉断,这是因为( )
A.棉线的分子间没有引力,而铜丝的分子间有引力
B.棉线的分子间有力大,而铜丝的分子间的引力比斥力大
D.棉线、铜丝的分子间都有引力,只是铜丝分子间的引力比棉线分子间的引力大
知识点4:
分子动理论
思维
导图:
练习:
1.分子很小,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可以通过一些直接感知的现象,经过合理的推测来认识分子,下列推测既合理又符合事实的是()
A.钢棒很难压缩——分子之间没有间隙B.空中沙尘纷飞——分子在做无规则运动;
C.水很难压缩——分子之间存在斥力D.磁铁能吸引铁屑——分子之间存在引力
4.如图所示的情景,能说明分子无规则运动的是( )
5.下列例子中不能说明分子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的是( )
A.室内扫地时,在阳光下看见灰尘在空中飞舞
B.晒衣服时,水蒸发衣服变干
C.卫生球放在箱子里,过几天整个箱子充满樟脑味
D.把一块方糖投入一杯开水中,过一会儿整杯水变甜
6.将图甲所示装置中的玻璃板抽掉后,两个瓶子内的气体会彼此进入对方,这种现象叫做____________;如图乙所示,用力击出下部棋子时,上面的棋子没有飞出,是由于上面的棋子具有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