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3))

合集下载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

2021届高三人教版历史二轮复习综合训练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一、选择题1. “夏朝设秩宗,商朝设卜、巫、史,西周设太史、太祝、太卜、太士等,他们既是神权的掌握者,又是国家的重要执政官,权位显赫。

”这表明中国古代早期政治制度的特点之一是A. 按照血缘亲疏分配政治权力 B. 形成内外相辅的地方政权体制C. 国家与家族宗法制度密切结合D. 神权与王权相结合2. 分封制分封的对象以同姓亲族为主体;同姓亲族的封地居于富庶之地或战略要地,周王室保留了关中地区较大的王畿之地。

这样做的根本目的是A. 开发边疆地区B. 实现中央对地方的集权统治C. 巩固周王统治D. 保障贵族集团对政权的垄断3. 秦始皇设御史大夫,由左右亲信出任,负责起草诰命文书,下达各官也多由御史大夫承转。

有些政事皇帝不愿差使丞相,而是直接交与御史大夫办理。

可见,秦始皇设立御史大夫的目的是A. 牵制承相,加强君权B. 辅佐丞相,处理军政事务C. 掌控军权,统领全国D. 控制地方,便于中央集权4. 西汉时期,盐业官营的形式,是在产盐区设置的盐官备煮盐用的“牢盆”,募人煮盐,产品由政府统一收购发放。

铁业官营的形式,是由产铁区设置的铁官采冶铸造,发卖铁器。

盐铁官营A. 表明政府鼓励工商业的发展B. 增加了百姓的赋税负担C. 有利于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D. 稳定盐铁价格保障民生5. 新疆地广物丰,风光秀美,民风奇特,文化灿烂。

自古以来就是我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二千多年前的西汉时期,中央政府就在此设置了A. 北庭都护府B. 安西都护府C. 西域都护府D. 宣政院6. 有史学家认为:“孔子的学说在生前并没有被普遍接受,更不用说贯彻了。

公元前2世纪,孔子的学说被宣布为国家的官方教义或官方信仰。

”这一改变的原因是A. 顺应了秦始皇集权的需要B. 汉高祖吸取秦亡的教训C. 董仲舒的新儒学适应国情D. 汉武帝开疆拓土的需要7. 成书于5世纪的《洛阳伽蓝记》记载:“自晋宋以来号洛阳为荒土。

昨至洛阳,衣冠士族并在中原,礼义富庶,人物殷阜。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板块提升练(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第三部分 热点串讲篇 板块提升练(二)-人教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第三部分热点串讲篇板块提升练(二)(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2.5分,共50分)1.(2018·东北师大附中模拟)下表为明末清初某国将中国瓷器运往欧洲的航线表。

据表可知( )A.新航路开辟前中国瓷器已销往美洲B.新航路开辟拓展了中国瓷器出口C.中国瓷器销往欧美得益于新航路开辟D.中国垄断了对欧洲的瓷器运输解析新航路开辟前,亚洲与美洲没有往来,故A项错误;从材料可知中国瓷器有多种路径到达欧洲,反映出新航路开辟加强了世界联系,拓展了中国瓷器出口,故B项正确;中国瓷器销往美洲得益于新航路开辟,但中国与欧洲的瓷器贸易由来已久,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了中国瓷器出口的路径,不能体现中国垄断了对欧洲的瓷器运输,故D项错误。

答案 B2.(2018·某某某某模拟)1815年,英国政府为了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通过了《谷物法》,规定对谷物的进口实行限制或禁止,以保证谷物的价格水平。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国内开始反对《谷物法》甚至出现了“反谷物法同盟”。

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英国谷物价格超过世界平均水平B.英国社会阶级结构发生重大变动C.英国国内谷物出现供过于求现象D.英国“世界工厂”地位开始确立解析材料主要强调政府不再保护土地贵族的利益,而不是谷物价格,故A项错误;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工业资产阶级发展壮大,土地贵族逐渐没落,于是开始反对《谷物法》,故B项正确;材料重点强调社会阶级结构的变化,而不是谷物的供求关系,故C项错误;19世纪60年代,伴随着工业革命的完成,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故D项错误。

答案 B3.(2018·某某中原名校考评)“英国是第一个进入工业文明时代的国家,紧随其后,欧洲大陆和北美洲的一些国家也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

这是工业文明的第一轮扩X,其对象是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欧洲大陆、北美国家。

”这说明( )A.要实现工业化就必须建立资本主义制度B.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C.文化传统已成为完成工业化的必要条件D.自然条件在国家发展进程中起重要作用解析欧洲大陆和北美洲与英国有着相同或者相近文化传统的一些国家成功地实现了工业化,建立资本主义制度只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而非必要条件,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建立资本主义制度是实现工业化的重要因素,制度是一个国家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因素,故B项正确;文化传统成为完成工业化的重要因素,而非必要条件,故C项错误;材料强调文化传统的相同或者相近,与自然条件无关,故D项错误。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3) Word版含解析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热点试题综合练:(3) Word版含解析

热点试题综合练()、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五四运动后,郑振铎等人认为要“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

他们也强调其“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要“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

这说明郑振铎等人( ).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扩大了宣传科学思想的群体.重新选择了改造中闰的武器.继续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从年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年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年月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据统计年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共产党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热点练三含解析.doc

2021高考历史二轮专题训练选择题热点练三含解析.doc

选择题热点练(三)(15分钟40分)考点1 唐代的政治经济文化1.在《帝范》中,李世民数次引用荀子之语说明治道,如“君者,仪也,民者,影也,仪正则影正”“上诈其下,下诈其上,则是上下析。

析,离也”。

据此可知,李世民(A.强调了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B.凸显了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C.反思了隋亡唐兴的经验教训D.实践了经世治民的辩证思想【解析】选C。

材料中李世民引用荀子之语,意在强调君主要实行德治教化,用仁义拉拢人心,以身作则,才能上下一心,这体现了对隋朝暴政而亡的反思,故选C;材料体现的是荀子的王道思想,令行禁止的集权理念不符合题意,排除A;李世民作为唐朝皇帝,维护的是君主专制制度,并非凸显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排除B;据材料“数次引用”可知,材料凸显的是李世民对君民关系的一种论述,而非实践,排除D。

2.唐朝初年,以三省长官分掌相权,六部尚书负责具体执行,唐玄宗后,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专职宰相,在其下设立吏房、枢机房、兵房、户房、刑礼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完全听命于宰相。

这一变革的目的是(A.制衡日益膨胀的藩镇势力B.减少皇帝的决策失误C.削弱门阀贵族的政治影响力D.提高中枢机构行政效率【解析】选D。

专职宰相和秘书机构都确保了宰相权力更为集中,可以提高行政效率,D正确;宰相权力的变动体现中央政府内部的权力关系,和地方藩镇无关,排除A;中书门下设置五房作为宰相的秘书机构,与提高效率相关,与减少决策失误无关,排除B;宰相权力的变化,与宰相出身门阀贵族还是平民无关,排除C。

3.《唐律疏议》是我国现存最早、最为完整的封建刑事法典,是中华法系确立的标志。

唐律在亚洲法制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东亚各国也产生了重大影响。

《唐律疏议》首篇“名例”云:“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

”由此可知,唐律的主要特点是(A.法律至上B.礼法并用C.承前启后D.用刑持平【解析】选B。

据材料“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犹昏晓阳秋相须而成者也”,可知《唐律疏议》体现了礼法并用的原则,故选B;材料提到“德礼为政教之本”,可知唐律遵循伦理道德的原则,排除A;材料只提到唐律的地位和作用,没有涉及其承前启后的特点,排除C;材料强调德礼与刑罚相配合,无法体现用刑持平的特点,排除D。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热考主题练3

(新高考适用)2023版高考历史二轮总复习 热考主题练3

热考主题练(三)一、选择题1. (2022·绵阳市三模)下图为战国时期和汉武帝时期我国北方农牧区分界线的变化示意图。

这一变化表明( D )A.黄河流域水患基本解除B.农业生产技术显著提高C.朝廷解决边患的条件已经成熟D.北方生态环境面临破坏的风险【解析】图中可见从战国时期到汉武帝时期,农牧业分界线逐渐北移,说明出现耕地北扩的情况,农业开发耕地相较畜牧业对自然生态的影响更大,故选D项;根据所学可知,黄河流域水患是中国古代始终存在的问题,汉代并未解除,排除A项;材料仅可知农业活动范围扩大,未提及农业工具的变化,因而无法得知农业生产技术是否得到提高,排除B项;汉代以人头税为主,图中可见耕地面积扩大,但无法得知人口变化情况,也无法得知税收变化,人力财力均未知,无法判断解决边患的条件是否成熟,排除C项。

2.(2022·青岛市一模)《辽史》记载,“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

该思想( A )A.有利于生物资源的保护B.加速了少数民族封建化C.推动了北方农业的发展D.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解析】题干内容中“方夏,长养、鸟兽孳育之时,不得纵火于郊”的意思是说夏天是各种动植物生长繁衍的季节,不能够在郊外“纵火”,这种做法有利于保护各种动植物资源,故选A项;少数民族封建化指处于封建社会以前落后状态的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向封建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过渡,而在题干内容中述及的却是有关“生物保护”的内容,这与“少数民族封建化”无关,排除B项;题干内容述及的是有关动植物保护的相关内容,与“农业发展”无关,排除C项;题干内容中的“郊”是指城市周围的地区,而不是“边疆地区”,排除D项。

3.(2022·广西玉林、柳州二模)下表关于中国古代农业的相关文献记载,说明了古代中国( B )B.注意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C.注意通过立法发展农业D.具有了初步的人文意识【解析】题干中所说的意思是,不允许破坏动物的卵和幼虫,不允许砍树、烧田、破坏动物巢穴。

浙江省嘉兴市下学期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三 新课标 人教版

浙江省嘉兴市下学期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三 新课标 人教版

浙江省嘉兴市下学期高三历史第二轮复习综合测试卷三新课标人教版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第Ⅰ卷(选择题共48分)一、本卷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计48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政治制度的变革时期。

回答1—2题。

1.春秋后期,楚、吴、越等诸侯国君先后称王,这表明()A.它们已经成为霸主B.旧的统治秩序已经破坏C.它们称霸于少数民族地区D.它们行使天子的权力2.以下有关秦始皇定“皇帝”称号的说法,不正确的是()A.自以为“德兼三皇,功过五帝” B.表明秦始皇立志效法古代明君C.是君主集权制下的产物 D.具有神化皇权的意图有不少少教民族首领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作出过杰出的贡献。

回答3—6题。

3.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的历史贡献不包括()A.统一了青藏高原B.仿照唐制建立了各级官府和军事组织C.与唐朝订立"患难相恤,暴掠不作"的盟约D.命人炮制了吐蕃文字4.契丹族的耶律阿保机、党项族的元昊、女真族的完颜阿骨打等少数民族首领对我国历史发展最为突出的贡献是()A.建立民族政权,扩大了中国的疆域B.使少数民族内迁,促进了民族融合C.使少数民族封建化,促进了-边疆的开发D.与汉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丰富了人们的生活5.17世纪末,康熙帝面临的维护国家统的问题有①地方叛乱②外来侵略③西藏独立④台湾分离()A.①②③④ B.①②④C.②③④ D.①③④6.康熙帝领导的消灭蒙古贵族噶尔丹的战争,我们对其战争性质持肯定态度,主要是因为()A.是掌握中央政权的民族与周边少数民族的战争B.有利于维护内地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安定C.是反对少数民族进攻的自卫战争D.有利于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列强在侵略中国的过程中,既相互勾结,又相互争夺。

回答7—9题。

7.两次鸦片战争时期()A.英国是侵略中国的主要敌人B.英国和法国结成同盟侵略中国C.美国从中调停D.俄国极力反对英法侵略中国8.1895年俄法德三国干涉还辽,对此事件下列表述正确的是①目的是为中国主持正义②说明了法俄德在全球利益一致③体现了法俄同盟与德国的勾结一面④反映了列强之间的矛盾和斗争()A.④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9.卢沟桥事变后,日本广田外相说:“日本人民近来认为美国对中日战争的举止,将同它对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一样。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三新人教版

2019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综合卷三新人教版

地地道道的达到(综合卷三)1、《左传》记录 : “晋卻至与周争田。

王命刘康公、单襄公讼诸晋。

晋候使卻至勿政争。

”资料反响出 ()A.周天子丧失土地主宰权B.宗法制度已经全面崩溃C.土地私有制已宽泛确立D.晋侯正式获取霸主地位2、西汉初 , 皇后名义上能够参加国家事务, 并在宫中成立特地机构, 有一系列官吏。

到了东汉 , 这些机构和官吏多被裁撤, 节余官员也改由宦官担当。

这种变化说明汉朝()A.道德因素影响权益分配B.君主权益逐渐转移至外朝C.防备了外戚干政的可能性D.统治者更加重视行政效率3、雅典“公民打破了支配者与被支配者之间的鸿沟, 使从政成为一种展现公民荣誉、责任和潜能的机遇 , 而不会成为少许人控制他人命运和以权略私的机遇。

”这是由于古代雅典()A.确立了以法治国的原则B.实行了轮番执政民主制C.公民以城邦利益为主旨D.提高了执政者的责任感4、有人指出“ 《天津合约》本已明确规定西方公使能够常驻北京, 并获取咸丰皇帝的亲自批准, 但皇帝自己压根就没打算认真履行合约” , 特别是想把取消“公使驻京”作为“第一要事” , “为此竟不惜以全免关税和开放鸦片贸易为条件”。

据此判断 ()A.清政府缺乏近代外交意识B.清政府拥有强烈的民族见解C.清政府放弃天向上国思想D.清政府全力地保护国家主权5、1935 年 6 月 . 美国驻华武官史迪威在其《中国未来的局势》中认为: “他知道自己会吃败仗,而失败就意味着后方会爆发反叛。

因此他情愿坐视不动. 控制住他能够控制的所有.期望外国的影响帮助他保住外国企业十分集中的上海。

”可见 .史迪威认为公民政府()A.睁开了全国抗战的准备工作B.借助外交政策以谋求局势缓和C.放弃了“攘外必先安内”政策D.以对日退步换取领土主权完满6、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 闾阎且千。

九市开场, 货别隧分”。

这里的“九市”是指()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B. 物流利达的草市C.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D.工官看守的夜市7、以下列图是1978-2008 年中国进出口总数及占GDP比重变化图 , 其反响出中国()①进出口贸易总数连续增添②经济系统改革不断深入③向来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④国内生产总值总量连续增添A. ②③④B. ①②④C.①③④D. ①②③④8、对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混乱. 有学者认为 : “今若国之与国之相攻, 家之与家之相篡.人之与人之相贼, 君臣不惠忠 , 父子不慈孝 . 兄弟不和调 . 此则天下之害也。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卷3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卷3

(新课标)高考历史二轮复习历史卷3(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王夫之认为商周之变和周秦之变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的两次政权更替,中国古代的政治体制曾随之发生变化。

下列最能体现“周秦之变”的是( )A.从传位贤能到血缘世袭B.从官僚政治到贵族政治C.从分封诸侯到郡县制度D.从礼乐治国到法律治国C[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从西周分封到郡县制体现中央集权的加强,故选C 项;A、B、D三项均不能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

]2.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

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终东汉之世,一直允许私人生产和销售盐铁。

这反映出汉代( ) A.逐步放弃抑商政策B.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C.盐铁专卖制度解体D.工商业者地位得到根本性转变B[根据材料“西汉惠帝‘复弛商贾之律’,鼓励盐铁民间生产”“东汉和帝下诏‘罢盐铁之禁,纵民煮铸,入税县官如故事’”可见政府推动手工业的发展,即通过行政手段促进工商业发展,故选B项。

]3.唐太宗时期,26位宰相中三人具有科举出身,高宗朝41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已增至13人,玄宗开元年间27位宰相中有科举出身者多达18人,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

这反映出唐朝( )A.国家权力在地方的渗透B.皇权专制体制迅速强化C.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D.科举成为做官唯一途径C[由材料内容可知唐朝中后期,科举出身的宰相不断增多,高级官员和地方封疆大吏也多出于进士,说明唐朝通过科举制选官大大提升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因而呈现出官僚集团的精英化趋势,故选C项。

]4.王阳明曰:“殃莫大于叨天之功,罪莫大于掩人之善,恶莫深于袭下之能,辱莫重于忘己之耻,四者备而祸全”。

这说明王阳明( )A.重视道德修养B.强调格物致知C.倡导知行合一D.主张人性本恶A[材料“殃、罪、恶和辱”等体现了王阳明重视道德修养,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强调探究,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知和行的关系,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关于人本性的探讨,故D项错误。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高考热点重点难点题型专项练习 高三历史统编版二轮复习

高考历史热点重点难点题型练习班级考号姓名总分(一)1.(2023·辽宁·统考高考真题)1955年,在今辽宁省朝阳市喀左县出土一批西周青铜器,其中一件盂造型雅致、纹饰精美,刻有“匽侯”等文字。

“匽侯”即为“燕侯”,是周初分封的诸侯,封地在蓟。

这反映了()A.青铜器的普遍使用B.燕文化影响到辽西地区C.分封制的日趋完善D.诸侯祭祀礼仪活动频繁2.(2023·江苏·统考高考真题)春秋时期,晋国在兼并虞国等同姓方国时,也与无终戎等北方诸戎和好,以免于在同楚国争霸过程中腹背受敌。

这一现象表明当时()A.北方诸戎已融入华夏族B.政治权力下移至卿大夫C.楚国吴起变法成效显著D.宗法政治体制遭到破坏3.(2023·广东·统考高考真题)有学者认为西周时期周王能干预诸侯国的内政,下列史料支持这一观点的是()A.《礼记》记载诸侯国君必须定期朝觐周王B.《诗经》记载周王派遣官员协助诸侯国君营建都城C.西周士山盘铭文记载周王命士山向诸侯国征收贡纳D.西周豆闭簋铭文记载周王命豆闭掌管某诸侯国军事4.(2023·海南·统考高考真题)据《史记·周本纪》载,周武王“率戎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甲士四万五千人,以东伐纣”。

而战国晚期,秦、齐、楚等诸侯国都拥有人数近百万的军队,连七国中最小的韩国也有30万兵力。

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A.军事理论的形成B.生产方式的变革C.政治制度的演进D.地形地势的利用5.(2022·河北·统考高考真题)“太子”在周代是对天子、诸侯权位继承人的称谓。

该词在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和其他文献中绝少见到,而在春秋时期开始频繁出现。

这一现象()A.反映社会尊卑有序B.表明分封制逐渐瓦解C.体现权力过渡平稳D.说明宗法制遭到破坏6.(2023·湖南·统考高考真题)湖南澧县城头山古城遗址距今约6000年,是中国迄今已知最早的新石器时代城址。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3 厚德载物——趋时更新的古代儒家思想【经典

(部编本人教版)最新高考历史二轮复习 能力升级练 主题专项练3 厚德载物——趋时更新的古代儒家思想【经典

主题专项练3 厚德载物——趋时更新的古代儒家思想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5分,共60分)1.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对一些远古传说进行了重新解释,如把“皇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

这一现象表明( )A.儒家思想具有理性精神B.儒家对鬼神敬而远之C.远古神话是儒家的根源D.儒家宣扬君权神授,如把‘皇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体现了一种相对合理的认知,即理性精神,故A项正确;材料“把‘皇帝四面’解释为‘派遣四个大臣去治理四方’,把‘皇帝寿长300年’说成‘影响后世300年’”与儒家对待鬼神态度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重新解释”,与儒家的起源无关,故C项错误;君权神授是董仲舒的主张,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的思想,故D项错误。

2.(2018北京文综,12)“王”字在甲骨文中是一把斧头的形象,象征军事首领的征伐权力。

战国时期,孟子认为,“以力假仁者霸……以德行仁者王”。

他的观点( )A.与甲骨文“王”字的本义一致B.是“无为而治”的理论依据C.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D.奠定了宗法制度的思想基础,推行德治仁政的人才能称王,显然孟子认为统治者应为政以德,这体现出儒家强调教化的政治理念,故C项正确。

甲骨文中的“王”字象征军事征伐权力,而孟子主张的“王”是推行德治仁政的君主,二者本义明显不同,故A项错误;“无为而治”是道家的主张,故B项错误;宗法制度是指按照父系血缘关系进行权力和财产继承的制度,题干中孟子的观点并没有涉及这种制度,故D项错误。

3.荀子不仅彻底否定了天有意志的传统天命论,还把“天”还原给自然,把人还原给社会。

这说明荀子( )A.清除了儒学中的迷信思想B.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C.接受了法家“人治”主张D.完善了儒家“德政”思想,把人还原给社会”表明将人从天命的控制下解放,以人为中心,具有朴素的人文主义思想,故B项正确。

人教历史高考二轮基础习选题(3)附解析

人教历史高考二轮基础习选题(3)附解析

人教历史高考二轮基础习选题(3)附解析1、隋唐时期,造纸、冶铜、制棉等行业出现了行会,并有公推的长老,对内掌管行务,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

这反映了隋唐时期手工业()A.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B.突破了政府管理C.注重加强与市场联系D.部门间联系减弱解析:C根据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行会只是起到协调和配合作用,不能说明在隋唐时期行业经营由官府计划,故A项错误;根据〝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可知隋唐时期的手工业受到政府的监管,没有突破政府的管理,故B项错误;题干〝对外负责处理与其他行业及官府之间的关系,配合政府维持市场秩序〞说明行会注重加强与市场的联系,有利于部门间联系,故C项正确,D项错误。

【新知生成】行会:在封建社会,随着城市的兴起和手工业生产的繁荣,一种手工业的同业团体兴起,由同一行业的工人组成,订有行规,调解会内纠纷,对外办交涉。

行会既有积极作用,也有消极影响。

行会后期的规定,不只限制了自由竞争,限制了从业人员数量,限制了商品的大量生产,也限制了新生产工具的应用。

2、史学家许倬云在«历史分光镜»一书中探讨了中国历朝社会控制的得失,列出了下面的一系列标题:西周的包容——上层的坚凝;秦代的缺失——中层与下层的疏离;宋代的养士——中层的扩大。

那么,关于唐代的标题最有可能是()A.中层的变化B.中下层的整合C.上层的分裂D.上下层的缓和解析唐代科举制进一步得到完善,大量的社会中层人员通过科举制进入国家政权中,所以唐代最恰当的标题是中层的扩大,应选A。

上表所示各种比例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全民族抗战的影响B.抗日根据地扩大C.国际援助的增多D.民营工业的发展解析:A由材料数据可知1942年重工业比例急剧上升,联系此时全民族抗战爆发,基于战争需要,重工业发展较快,故A项正确。

4、(2019·湖南长郡中学高考模拟二,29)鸦片战争后,〝西学中源〞说一度盛行,一些有影响的学者宣称,西学源于中学,是中学在西方的流传和发展。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学科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二轮复习训练:学科热点限时专练 word版含解析

[高中历史]绪论:许多同学头疼历史,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历史需要大量的记忆。

的确如此,学好历史的基础就是记忆。

人的智力系统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等等。

其中,记忆力是基础,思维力是核心。

法国著名思想家伏尔泰曾经说过:“人如果没有记忆力,就无法联想和发明创造。

”日本记忆学家高木重郎认为:“记忆力是效率的别名……是发展创造性的基础。

”记忆的东西越多,观察就越敏捷,思维推理就越缜密,判断就越准确,就越富有创造力。

因此,发展记忆力是和发展其他智力因素相辅相成的,是发展智力的基础和纽带。

对于历史学科的记忆来说,有以下一些具体的方法:(1) 顺序记忆法:按照事件本身的发展的顺序依次记忆。

(2) 特征记忆法:对于内容相似的知识,通过细致地观察和全面地比较后,找出所要记忆内容中特别容易记住的特征。

(3) 规律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寻找具有规律性的东西加以记忆。

(4) 隔年记忆法:将发生时间具有某种特定规律的历史事件放在一起,加以记忆。

(5) 重复记忆法:通过反复阅读来巩固记忆。

(6) 回忆记忆法:将学过的内容,经常地、及时地尝试回忆,在回忆过程中加强记忆。

(7) 谐音记忆法:将要记的东西,变成读音相同或相近的词、词组、短语或杜撰的句子,使之便于记忆。

(8) 形象记忆法:对于较抽象的内容,可用图、表等形象地描绘出来。

(9) 讨论记忆法:在学习过程中有不够理解的地方,不妨先按照自己的意见与同学讨论,在讨论就比较容易记住。

(10)口诀记忆法:将记忆内容编写成口诀或歌谣,是一种变枯燥为趣味的记忆方法。

(11)词头记忆法:将要记忆材料的词头连成句子。

(12)练习记忆法:一些可以通过动手来记忆的内容可以自己亲自练习、检测、实验,增强记忆效果。

(13)联想记忆法:利用联想是促进记忆的有效方法之一。

(14)多种感官参与记忆法:多种感觉器官参与记忆活动,可大大提高记忆的水平。

(15)信息压缩记忆法:先记住大体轮廓,然后逐渐记住每一细节,由粗到细进行记忆。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考题型专攻练(三)

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热考题型专攻练(三)

热考题型专攻练(三)计量史学型选择题(15分钟·48分)1.(2015·宝鸡三模)2014年9月1日,民政部公布了首批300名著名抗日英烈与英雄群体名录。

下图为该名录构成示意图,从中可得到的正确认识是 ()A.八路军在抗日战争中发挥中流砥柱作用B.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C.抗日英烈都牺牲于1937—1945年间D.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解析】选D 。

八路军奋战于敌后战场,很难说得上是“中流砥柱”,且从图中无法看出,故A 错误;图表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无直接联系,故B 错误;东北抗日联军的英烈牺牲于1931年九一八事变前后,故C 错误;国民革命军陆军牺牲数目占29%,仅次于八路军,说明国民政府的军队在抗战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故D 正确。

2.(2015·长沙一模)下图为清代前期中国人口增长表,造成清代人口增长能够远远超过明代的根本原因是 ( )A.政府为增加人口税的有意推动B.工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就业机会C.中医药学的发展降低了死亡率D.海上丝绸之路促进了物种交流【解析】选D。

题目要求是根本原因,政府政策是直接原因,并非根本原因,故A错误;清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而人口增加需要大量粮食养活,故B错误;题目要求选择根本原因,需要从经济角度考虑,故C错误;根本原因应该是生产力的发展,人口的大量增加说明粮食产量迅速增加,而海上丝绸之路从欧洲传入了高产作物品种,故D正确。

3.(2015·聊城一模)下面是1652—1888年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变化示意图。

该图最能说明( )A.传统农业的解体B.近代工业的兴起C.国际贸易的发展D.经济结构的优化【解析】选C。

田赋在清政府财政税收结构中比例下降,但传统小农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还未完全解体,故A错误;近代工业兴起于19世纪六七十年代,而非1652年以后,故B错误;清政府在关税税率较低的情况下,关税在财政税收结构中比重的增加,反映出国际贸易的发展,故C正确;材料反映出晚清经济结构的变动,但未体现出其结构的优化,故D错误。

新高考河北省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卷

新高考河北省届高考历史二轮综合复习卷

(新高考)河北2022届高三二轮综合卷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 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本卷共15个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春秋战国时期,孝的对象由西周时期的神明和先祖转变为家庭核心的“父”,表现形式由西周时期的祭祀变为相对简单的“养”“敬”。

这一变化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儒家思想的活跃 B .血缘政治的强化 C .农业经济的转型 D .中央集权的建立 【答案】C【解析】由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孝”的观念发生了变化,原先以孝敬祖先和神明为主,而春秋战国时期则转变为孝敬家庭的核心成员“父”,这主要是由于春秋战国时期小农经济的产生,强调以家庭为中心,故选C 项;儒家思想强调礼仪和孝敬,但这一时期这些观念却在淡化,故排除A 项;血缘政治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淡化,排除B 项;中央集权的建立发生在秦统一之后,故排除D 项。

2.如表所示为不同史籍关于秦始皇东巡会稽事迹的历史叙述(部分)。

据表可得出的结论是( ) 出处记述《史记•秦始皇本纪》至湘山祠,逢大风,几不得渡。

……始皇大怒,使刑徒三千人皆伐湘山树,赭其山。

出土文献《秦始皇禁湘山诏》始皇帝“凌涉洞庭之水,登湘山、屏山”,因其“树木野美”,而下令“皆禁勿伐”。

A .传世史料可信度低B .综合多元史料即可得出结论C .出土文献价值最大D .史学研究需要进行史料辨析 【答案】D【解析】由材料可知,对于秦始皇东巡会稽的事迹出现了不同的叙述,《史记》强调秦始皇砍伐湘山的树木,而《秦始皇禁湘山诏》则说秦始皇下令保护湘山,传世的史料和出土文献的记载出现了差异,这说明需要对史料进行辨析才能得出历史结论,故选D 项;传世史料和出土文献存在不同,并不表明传世史料可信度低,也不表明出土文献价值最大,故排除AC 两项;历史的真实需要通过史料的辨析、整理和解读才能得出,只综合多元史料并不能得出结论,故排除B 项。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热点训练3 含答案 精品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习题:热点训练3 含答案 精品

热点训练3 创新精神1.[2017·黄冈质检]秦代“以法为教,以吏为师”,官员选任方面完全是熟悉文史法律的“文吏”。

汉初,训练有素的文吏仍然占据着政治机构的主导地位。

武、宣之时,文吏依然掌握着国家政权的主要命脉,而儒生已经从文化方面向整个社会开始渗透,文吏和儒生形成了对峙局面。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A.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B.罢黜百家,独尊儒术C.贵族政治到文人政治 D.黄老之术到霸王道杂之答案 A解析汉承秦制,但汉对秦灭亡作出反思,在官吏任用、政治思想方面吸收儒学因素,促进了儒生政治地位的提高。

2.[2017·武汉调研]王定保《唐摭言》中说:“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绂(zān fú)望之继世。

孤寒失之,族馁矣;世禄失之,其族绝矣。

”材料强调的是科举制( ) A.提高行政效率完善中央集权B.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C.有利于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D.有助于选拔创新意识的人才答案 B解析材料反映出科举制对平民和士族造成同样的影响。

由此可知,科举制为贫家子弟提供了入仕为官的途径和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B项正确;题干材料无法反映中央集权的完善、思想控制的加强和创新意识人才的选拔,A、C、D三项均可以排除。

3.[2017·开封一模]清朝在新疆实行军民分治,伊犁将军管军政和边防,民政根据原有的社会组织推行伯克制。

清朝在西藏却实行政教合一,驻藏大臣管僧俗高级官员任免,稽查财政收支、军队调防、边境防务。

材料体现了( )A.因地制宜的管理 B.中央集权的加强C.专制主义的削弱 D.地缘政治的特点答案 A解析材料表明,清朝尊重新疆和西藏原有的制度,对其实施了不同的管理政策,说明清朝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注重因地制宜,故A项正确。

材料强调的是清朝加强对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管理,至于中央集权是否得到加强,材料依据并不充足,B项错误;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误读材料,排除。

4.[2017·合肥一检]二十四节气是用来指导农事的补充历法,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

(浙江选考)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三中国近代史

(浙江选考)2021版高考历史二轮专题复习阶段综合检测三中国近代史

阶段综合检测(三) 中国近代史(时间:90分钟分值: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30小题,每题2分,共60分。

每个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项选择、错选均不得分)1.据史料记载,清光绪二十一年,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拱宸桥辟为日租界,主权沦丧,民族蒙耻。

“杭州开为日本商埠〞是在( )A.1842年B.1894年C.1895年D.1901年答案 C解析1895年?马关条约?签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故C项正确。

2.有学者认为甲午战争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在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带有近代意义的对外战争,其主要标志最可能是( )A.近代海军的出场与角逐B.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C.清廷的宣战与媾和D.维新变法与海军角逐答案 A解析士子群体的关注与震撼并不能代表真正意义上的近代化,故B项错误;清廷的宣战与媾和不能表达近代化色彩,只能表达清廷的对外政策,故C项错误;维新变法发生于甲午战争后,故D项错误。

3.(2021·浙江名校协作体学考检测)比照?南京条约?和?马关条约?,英日从中国攫取利益的最主要出发点是( )A.为资本主义国家商品输出创造有利条件B.为资本主义国家资本输出提供有利条件C.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D.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开展的阶段性要求答案 D解析此题考察的是对英日两国与中国签订的近代不平等条约产生的共同影响的理解。

A项符合?南京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B项属于?马关条约?的经济扩张需求;促进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初步形成的是工业革命,故应排除C项。

4.?辛丑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完全成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

以下选项中,最能表达这一结论的内容是( )B.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C.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D.允许各国派兵驻扎北京到山海关铁路沿线要地答案 C解析严禁中国人民参加反帝活动,清政府不但放弃领导中国人民反帝,而且帮助帝国主义制止和镇压中国人民反帝,因此最能表达材料中的结论,故C项正确。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经济类热点专练卷(含试题,含详解)

高三历史二轮复习 经济类热点专练卷(含试题,含详解)

【创新方案】2014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经济类热点专练卷(含2013试题,含详解)一、选择题1.(2013·石家庄质检)马克垚在《中西封建社会比较研究》一文中指出:“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而西欧农牧混合的农业则是生产技术落后的、带有原始性的粗放型农业,在农业发展阶段上比中国的集约化农业落后得多。

”可见,“集约化农业”的主要特征是( )A.自给自足B.广种薄收C.集体耕作D.精耕细作解析:选D 本题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农耕经济的理解能力。

材料中“中国的粮食种植农业是高度劳动密集型的、先进的集约化农业”,投入大量的劳动力,进行粮食生产,反映了中国古代农业生产方式是精耕细作。

故选 D 。

2.(2013·合肥质检)下图是我国某一时期的耕作方法示意图。

这一耕作方法始于( )A.春秋战国B.秦汉C.隋唐D.明清解析:选A 图片信息反映的是垄作法,该耕作方法始于春秋战国时期,故A项符合题意。

3.(2013·湖北重点中学联考)“帝王们也是‘经济人’,也要追求效用最大化,他们的政策‘选择’也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社会结构和政治经济制度,都是‘经济人’在特定资源环境下‘理性选择’的结果。

”按此观点来解释“重农抑商”政策的话,下列结论可以成立的是( )A.“重农抑商”政策实现了古代经济政策效用的最大化B.“重农抑商”政策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C.“重农抑商”政策是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时的必然选择D.“重农抑商”贯穿于中国古代史解析:选C 本题可用排除法。

重农抑商政策曾经在中国古代起到积极作用,但到了封建社会后期,该政策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

B项中的“始终是古代帝王的明智选择”与史实不符,可排除。

商周时期,国家曾采取鼓励政策,支持商业的发展;战国时期,为了禁止农民弃农经商,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故排除D项。

选C。

4.同治以后,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如上海、南汇等地“均栽种棉花,禾稻仅十中之一”,江苏如皋、通州、海门也“一望皆棉花,并无杂树。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综合试题3含解析

2021届高考历史二轮复习中外历史综合试题3含解析

中外历史综合试题(三)一、单选题1.(2020·山东)周天子分封诸侯时要举行授土授民仪式,既要给受封者颁赐礼器以作凭证,又规定受封者应“以供王职”,“法则周公”,并将这些载入文告,公布于世。

这一做法旨在(C)A.缓和周王与诸侯之间的矛盾B.遏制诸侯国之间的相互攻伐C.明确周王与诸侯的隶属关系D.推动诸侯为周王朝开疆拓土【解析】根据所学,诸侯与周天子之间存在臣属关系,享有权利的同时,也要尽到一定的义务,而周天子通过举行授土授民仪式,进一步明确其与诸侯间的隶属关系,故C项正确;缓和矛盾并不是周天子的主要目的,排除A项;材料强调周天子与诸侯的关系,而不是诸侯间的关系,排除B项;D项是分封制的内容之一,但不是周天子举行授土授民仪式的主要目的,排除D项。

2.(2020·河南)孟子说:“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

”下列观点中与上述思想一致的是(B)A.夫子所以教人者,无非以立天下之人伦B.是故欲人之爱己也,则必先爱人;欲人之敬己也,则必先敬人C.人生有好恶,故民可治也,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D.损一毫利天下,不与也;人人不损一毫,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矣【解析】孟子话语的意思是有仁德的人就像射手,射手先端正自己的姿势然后才放箭;如果没有射中,不怪比自己射得好的人,而是反过来找自己的原因。

B项的意思是尊敬自己的长辈,进而推广到尊敬别人的长辈;爱护自己的幼小,进而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幼小。

与孟子的思想一致,故选B项;A项的意思是先生所拥有的教育人的方法,不过就是用来树立天下人的人伦道德;C项的意思是人有好恶感情,所以奖赏和刑罚可以使用,所以禁令可以立,而治道就完备了;D项的意思是牺牲个人来满足社会,错误;只有个人和社会都不受损,才是“天下大治”;A、C、D三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3.(2020·江苏)在推翻秦朝的战争中,表现最激烈的是南方的楚,其次是齐、赵,再次是韩、魏、燕,至于关中秦地,完全没有发生反秦暴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热点试题综合练(3)1、台湾著名时政评论家李敖认为:“五四运动把胡适所希望的一个单纯的文化运动转变为政治运动,扰乱了他那为中国建立非政治的文化和思想基础的梦想,对这个梦想的达成而言,五四显然是一条岔路。

”对此观点中“岔路”一词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五四运动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B.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主张背道而驰C.五四运动继承了胡适解放思想运动初衷D.五四运动改变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轨迹2、五四运动后,郑振铎等人认为要“向着德莫克拉西一方面以改造中国的旧社会”。

他们也强调其“改造的方法是向下的”,要“把大多数中下级的平民的生活、思想、习俗改造起来”。

这说明郑振铎等人( )A.放弃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道路B.扩大了宣传科学思想的群体C.重新选择了改造中闰的武器D.继续以西方文化变革中国3、从1921年7月召开的中共一大到1922年7月二大的召开,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年时间,但是中国共产党的发展和进步却是明显的,革命纲领逐渐由脱离中国革命实际的单纯理论转变为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中共在如此短暂的时间里产生这样巨大飞跃的主要原因是( )A.对国际国内形势的正确分析B.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科学理解C.建立了广泛的民主联合战线D.已经成为独立成熟的现代政党4、1930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发出第七十号《目前政治形势与党的中心策略》通告,认为全国群众斗争已经“走向平衡发展的道路”,国内已经开始出现直接的革命形势。

该通告( )A.正确反映了当时的国内革命形势B.预示着国内的革命高潮即将到来C.对国内革命形势的估计偏离实际D.是党内右倾机会主义路线的反应5、据统计,1927年11月后,中共中央各类文献中频繁出现“割据”一词,如:“暴动割据”“农民割据”“农村割据”“割据局面”“割据带”“割据区域”等。

这说明当时中共中央( )A.对革命方式有了新认识B.放弃了城市革命中心论C.支持井冈山式革命道路D.开始注重农民阶级力量6、美国学者史华慈说:“在苏维埃阶段,共产党把全部精力用在湖南和江西农村战略方面,但这是对城市无产阶级运动的辅助。

……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他的无产阶级概念已经具有新的内容。

”这里的“新的内容”( )A.属于新民主主义理论的组成部分B.为即将成立的新中国做了准备C.论述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理论D.阐述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7、抗日战争爆发后,苏联主动对华提供贷款,三次贷款共25000万美元,年息均为3厘。

新中国成立初期,苏联再次主动给中国3亿美元贷款,年息1%,分10年还清。

苏联的这两次主动对华贷款( )A.都有利于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发展B.都与当时国际格局的重大变化有关C.都明显提高了当时中国的国际地位D.都长期影响了中国基本国策的制定8、1938年2月美国记者的纪实报告文学《红星照耀中国》中译本在上海出版发行,考虑到时局因素,而特意改名成《西行漫记》。

据此推断其“改名”的主要原因是( )A.南京国民政府的文化高压政策B.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政策C.中共陕甘宁边区采取开明政策D.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权利影响9、1946年10月,在攻下张家口之后,国民党上下踌躇满志,多数高级将领对战争前途表示乐观。

参谋总长陈诚十分自信地表示:“也许三个月至多五个月便能解决。

对于交通,任何一线均可于二周内打通。

”这一判断( )A.是基于抗战形势的全面分析B.促使了全面内战的爆发C.准确预估了战争发展的走向D.轻视了中共的作战能力10、解放战争爆发之初,西方媒体通过计算国共双方的武器装备、军队数量、控制的区域等数据得出了一致的结论,那就是共产党支撑不过半年必定灭亡;而毛主席却做出“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的著名论断。

这主要是因为毛主席( )A.看到了中国人民力量的伟大B.充满对战争胜利的必胜信心C.发现了西方数据来源不准确D.预判了国际形势对我党有利11、毛泽东在多次谈话中做出判断,“党的统一战线的成分正在发生变化,一部分人减少了,一部分增加了”,“减少的是地主……增加的是中间派”,“在新的形势面前,全国各阶级、各党派必须考虑自己的立场,计算将来出路。

”毛泽东所说的“新的形势”是指( )A.工作重心逐渐转移到农村B.中日民族矛盾的日益尖锐C.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反攻D.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12、1948年11月4日,陈毅率领军队于临沂附近向南发动攻势,国民党军队将兵力向徐州集中,两军准备于此决一死战。

这反映了( )A.国民政府组织徐州会战B.解放战争中战略决战的开始C.渡江战役开始D.淮海战役已拉开帷幕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个多世纪过去了,马克思的学说依然闪烁着耀眼的真理光芒!材料一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

……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

1858年马克思曾写信给恩格斯表达这种担心:当欧洲实现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西方社会主义社会。

马克思并未将自己限制在理论上和写作上。

在他的一生中,为组织和鼓动工人们,他将知识同各种尝试结合起来。

——(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材料二毛泽东年谱(节选)1.根据材料一,概括马克思对未来社会的构想。

结合所学知识,写出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青年毛泽东思想发生转变的时代背景。

以1925—1930年毛泽东撰写的著述为视角,简述马克思主义是如何实现“中国化”的?14、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不同的历史时期,国共两党合则有利于民族的利益,分则有损民族的利益。

材料一 (见示意图)材料二日本军国主义者发动对华全面侵略,最致命的错误是大大低估了中国民众内部深深蕴藏着的那种无穷无尽的力量,特别是当中华民族处于生死关头时那种万众一心的民族凝聚力。

日本侵略者眼中看到的只有武器而看不到人。

他们只从两国军事力量的对比出发,以为只要给中国有力的“一击”,只需要几个月就可以使中国屈服。

可是,他们的算盘完全打错了,结果大大出乎他们意料,深深地陷入中国全民族抗战的泥淖中无法自拔。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材料三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

光辉业迹,已成定论。

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

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

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

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

……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1982年7月24日《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反映的历史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辩证地指出国民革命运动的结局。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形势的错误估计是什么?材料说到“民族凝聚力”深刻影响了这场反侵略斗争,举例说明这种“凝聚力”在政治、军事上的主要表现。

3.据材料三,指出作者的愿望,并综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至少三条有利于海峡两岸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

答案1.D2.D解析:1915年,资产阶级知识分子以“民主”“科学”为旗帜掀起新文化运动,促进民众的觉醒,唤起人们对政治事务的关心;1919年的五四运动是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革命活动,让知识分子看到变革中国的新力量。

材料中的“德莫克拉西”即“民主”,故A、B选项错误;由材料信息无法得出C选项的结论;郑振铎等人的活动及主张,表明他们在此时仍以“民主”为武器,只是要将宣传的对象扩大到平民。

故选择D选项。

3.A4.C5.A解析: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逐渐认识到城市中心道路的不可行,开始思考革命的新出路,把承心转到农村,故A项正确;国民革命失畋后党把工作重心逐渐从城市转向农村,但直至1930年都没有放弃城市革命中心论,故B项错误;材料提及“割据”等理论不等同于井冈山式革命道路,故C项错误;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开始注重农民阶级的力故D项错误。

6.A解析:材料中的“当毛泽东在西北树立了精神领导权时”指的是延安时期毛泽东思想的成熟。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思想成熟的标志是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论,故选A项;B项是解放战争时期的《论人民民主专政》,排除;C项是新中国成立初期提出的,排除;D项是井冈山时期提出的,排除。

7.B8.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8年上海已被日军占领,由于日本侵略者的文化殖民政策,故《红星照耀中国》改名成《西行漫记》在上海出版发行,故B正确;1938年上海已是沦陷区,国民政府已迁往重庆,不能管辖上海,故A排除;中共陕甘宁边区也没有管辖上海,故C排除;西方国家言论自由权利与《红星照耀中国》改名成《西行漫记》无关,故D排除。

9.D 10.A 11.C12.D13.1.构想:工业化在全球扩展;西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

发现: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2.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国家分裂;康梁改良和孙中山革命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

简述:1925年《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一文,明确指出农民是中国无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1927年《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再次强调进行农村革命的伟大意义。

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建立后,发表《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文章,提出“工农武装割据理论”,探索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解析:第(1)问,第小问根据材料一“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只能向那些不发达国家显示其未来的景象”可得出:工业化在全球扩展;根据材料一“马克思断定革命将首先在西方爆发”可得出:西欧率先建立社会主义政权;根据材料一“当欧洲实现社会主义时,繁荣的殖民地仍然维持着资本主义,因而会进攻和‘扼杀’新生的两方社会主义社会”可得出:社会主义制度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对抗。

第二小问回忆所学知识可知马克思的两个伟大发现是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二表格中的时间和所学知识可得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深重,军阀混战,国家分裂;根据材料二“1910年”“受康有为、梁启超改良主义思想的影响”“1911年”“受同盟会影响,拥护孙中山及同盟会的纲领”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康梁改良和孙中山革命都没能挽救中国危亡;根据材料二“1918年”“开始接受俄国十月革命的思想影响”“1919年”“读了《共产党宣言》等马克思主义书籍”“1920年”“已接受马克思列宁主义,走俄国十月革命的道路”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给中国社会带来了一丝光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