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校企合作基础的探索
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
高职院校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作为职业教育的办学模式已写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并成为社会共识。
但校企合作如何向专业(群)深入和深化,则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本文结合浙江金融职业学院金融专业(群)的实践,展示了其基于主体专业(群)校企合作综合体建设的成果。
[标签]专业(群)校企合作高职院校一种教育类型要有生命力,必须有其特色和存在的价值,或者说在人才市场上具有不可替代性。
在高等教育大众化不断推进的情况下,高职教育之所以在一些地区和院校受到青睐和欢迎,关键是适应了人才市场需求,具有应用性特色。
高等职业教育必须具有区别于本科教学、专科教学的不同特点,不同高职院校的相同专业之间也应该具有不同的特色,即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
无论是专业特色和特色专业都说明,必须将人才培养工作的落脚点落实到专业和专业(群)上,以专业与专业(群)建设的成绩来彰显高职教育的特色和生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特点是高教性与职教性的统一,因此,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是重要特征。
一般而言,一所高职院校也不可能像综合性大学那样做到面面俱到、涵盖各方,尤其是一些行业性色彩较强的学校,总有一个或若干个主体专业(群)。
所谓主体专业(群),就是与学校办学行业和区域面向最近、办学规模较大、社会影响最广的专业(群),如机电职业技术学院的机电类专业,金融职业学院的金融类专业,旅游职业学院的旅游类专业等。
即使是一个相对综合性的高职院校,一般也有一些特色和主体专业。
主体专业(群),由于其规模和影响,有的甚至与校名联在一起,因而受到人们普遍关注和重视,其办学水平可以决定和影响一所高职院校的生命和存在的价值。
我们通常所说的办出水平、办出特色,或者说,一所学校有没有特色,主要看三条:一是与本科教学同类专业比,该专业有什么特色;二是与其他地区高职院校比,这个学校和专业有什么特色;三是与本地区同类学校相同专业比较,本院校的专业有什么特色。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思考摘要:文章从高职层面深入讨论校企合作模式的若干问题,校企合作是以社会就业为导向的教育模式,是校企双方共同参与人才培养的过程,切实开展好校企合作,建立校企间良好有效的合作机制,是高职发展的必然趋势,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校企合作;模式,高职职业教育的“以就业为导向”办学方针的提出,要求职业教育在体制上实现回归,通过建立“政府主导、依靠企业、充分发挥行业作用、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公办与民办共同发展”的办学体制,形成倒逼机制,使职业教育实现从计划培养向市场驱动转变、从政府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从升学导向向就业导向转变,从而真正形成有利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体制。
目前所强调的校企合作已不是基础层面的讨论,而是一种思想、理念上的更新和模式的创新,不仅是职业教育特色的体现,更是高职院校深层次和发展的根基。
一、校企合作体制层面分析1.本体分析以政府引导、校企主体。
一是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这方面,可借鉴德国“双元制”的经验。
“双元制”是在国家法律框架下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一种办学制度。
政府为此可以发挥的主导作用有:一是加强职业教育政策法规的调控,为职业教育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为校企双方牵线搭桥,组织学校和企业开展合作,为校企合作提供平台;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职业教育发展的服务体系,保证企业等投资主体对职业教育的有效投入,给予办学的企业以税费的减免或直接给予经济资助等。
二是强化校、企双方的主体责任。
职业教育是一种具有强烈经济行为和企业行为的教育形式,没有企业的参与将是一种不成功的职业教育。
因此,必须规制承担职业教育企业的主要责任和义务,使职业教育真正变成校企合作、企业为主的教育体制,保证企业把职业教育作为“企业行为”来看待。
2.方法分析多元整合、系统设计。
由于校企合作涉及很多参与主体,比如政府、学校、企业等。
在校企合作的内容上,包括受训者选拔的标准和规则、培养目标的确定、培养方式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共享以及师资的合作等方面。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探索与研究
蒋 晓 云
5 1 0 9 2 5 广 州城建职业学院
摘 要 :高等教育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发辰同社会实际工作 部门 合作培养,促进教学、科研、生产三结合。如果说,这种合作对于 所有高等学校都十分需要,那么,对于高等职业技术院使则是不可或缺 的基本条件,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的基誉属性使然。因为, “ 校企合 作”的成功与否关系到高等职业技术教育能否办出特色,而能否办出特 色的关键是校企合作模式的选择,这是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成败兴衰的决 定. 性因素 。 关 键词 :高职院校;校 企台 作 ;探 索;研 究
校 企合 作模 式的基 本 内涵与现 实意 义 1 . 校 企合 作模式 的基 本 内涵 我国学者查有梁先生在 《 教育建模 》一书中,从模式论的高度 对 什么 是模 式给 出 了一 个全 面 的定 性叙 述 : “ 模 式是 一种 重要 的科 学操 作 与科 学思维 方法 。它 是 为解决特 定 的问题 ,在 一定 的抽象 、 简 化 、假 设 条 件 下 ,再 现 原型 客 体 的 某种 本 质特 性 ;它 是作 为 中 介,从而更好地认识和改造原型客体、建构新型客体的一种科学方 法 。从 实践 出发 ,经概 括 、归纳 、综合 ,可 以提 出各种 模式 ,模 式 经 被证 实 ,即有 可能 形成理 论 ;也可 以从理 论 出发 ,经类 比 、演 绎 、分析提 出各种 模式 ,从而 促进 实践 发展 。模式 是客观 事物 的相 似模 拟 ( 实物 模式 ),是 真 实世界 的抽 象描 写 ( 数 学模 式 ),是 思 想观念 的形 象显 示 ( 图像模 式和语 义模 式 J 。” 2 . 校企合 作模 式 的现 实意 义 ( 1】 校企 合 作模 式 实现 了职 业教 育 本质 回 归。 校企 合作 模式 倡导 的 “ 产教 合 作 、工学 结 合 ”是 职 业 教 育职 业 性本 质 的 必 然要 求 ,也 是教 育 与生产 劳动 相结 合原 则在职 业教 育 中的具体 体现 ,实 现 了职 业教 育 的本 质 回归 。 传 统学 徒 制通过 “ 师傅带徒 弟 ” 、 “ 一对 一” 和 “ 自愿 自助 ” 的方式 ,在 工作 过程 中传 授经验 。一 方面 ,在 潜移默 化 中培养 学徒 的职业技能和情感 ,另一方面, “ 一对一”的模式,能根据学徒 的 个 体差 异 因材施教 ,强 调 “ 在做 中学 、学 中做 ” ,可 视 为工学合 作 的 雏形 。随 着工业 化大 生产 的到 来 ,生产 方式 发生 了根本 转变 ,企 业 的规模 化 生产取 代 了传统 的手 工作 坊 ,传 统 的学徒 制在促 进人 的 全面发展 、教育培训效率以及教育的规范性上受到挑战。学校职业 教 育模 式开始 占主 导地位 。但 是 ,学校 教 育制度 的建 立使得 教 育与 职 业相分 离 ,理论 知识 与 实践知识 相脱 节 ,特 别是受 普通教 育模 式 的 影响 ,职业 教育 的职业 性本 质难 以彰显 。 ( 2) 校企合作模式体现了 “ 以就 业 为导 向 ” 的办 学 方 针 。 “ 以服务 为 宗 旨,以就 业 为导 向”办 学方针 的提 出 ,要求职 业教 育 必须 更新 人才 培养观 念 ,把就 业放 在极 其重 要的 位置 ,切实 从专 业 学科 本位 向职 业 岗位 和就 业本 位转 变 ,实现教 育 与就 业的对 接 。而 校企 合作模 式就 是贯 彻这 一办 学方针 的有效 途径 。 校 企 合作模 式可 使职 业 院校学 生获得 实 际的 工作体验 ,帮助他 们 顺 利就 业。在 人 才市场 上 ,诸多 用人单 位希 望 录用具 有一 定工 作 经 验 的人 员 ,这对一 直在 学校 学 习的学 生来说 是 不切 实际 的 ,但 通 过 校企 合作 、工 学结 合 ,使学 生在校 求学 期 间能有机 会 到企 业进行 年或 者 更长 时间 的顶 岗实 习 。按 照企业 实 际的生 产和服 务 要求参 加工作实践 ,获取工作经验 ,学生在校期间就具备了企业等用人单 位 录用 新 员工所需 的工 作经验 。 3 . 校 企合 作模式 重构 了职 业教 育人 才培养模 式 通 过校企 合作 这 一模式 ,教 育界 和产 业界 联合培 养人 才 ,能彻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之探索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之探索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数字营销行业的快速发展,对高素质数字营销人才的需求日益增长。
传统的高等教育模式往往无法满足市场对数字营销人才的需求,学生在校学到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
如何有效培养适应市场需求的数字营销人才成为当前高等教育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旨在探讨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模式,分析其优势和挑战,通过实践案例分析和影响因素分析,总结校企合作在数字营销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
1.2 问题提出目前在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
学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和合作机制,导致培养计划和实践教学不够贴近市场需求。
教育资源和企业实践资源之间的整合不够充分,导致学生在实践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方面存在欠缺。
校企合作的机制和激励措施也不够完善,缺乏有效的长期维护机制。
如何在校企合作模式下,有效地培养高职数字营销人才,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通过对校企合作模式概述、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需求分析以及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挑战进行深入探讨,旨在为提升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参考和建议。
1.3 研究意义校企合作的出现为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机遇和挑战。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加贴近市场需求,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
而企业也可以通过与学校合作,获取更加适合市场需求的人才,并有机会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来,提高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基于校企合作的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不仅对于学校和企业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社会的数字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通过研究该领域,可以更好地发掘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挑战,总结成功的案例经验,分析影响因素,为未来的高职数字营销人才培养提供重要的借鉴和启示。
2. 正文2.1 校企合作模式概述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学生,实现教学与产业的深度融合。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王晖(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职业技术学院 新疆 乌鲁木齐 830002)摘要: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从资源依赖理论角度分析校企合作中双方对资源要素的需求,揭示目前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实践高职院校会计专业校企深度合作的路径。
关键词:校企合作;高等职业教育;资源依赖理论;会计专业一、校企合作现状和问题1985年中央发布《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的文件,确立了职业教育的独立角色,全国就开始不断尝试和实践适用于中国的职业教育模式。
校企合作是学生通过在学校的课堂学习,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后,到企业的实际工作业务环境中去实践所学的理论知识,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从而提升学生专业的综合应用能力。
但一直以来校企合作的现实情况是企业参与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主动性,校企合作的实际效果与预期存在较大差距。
究其原因,主要在于企业是盈利性组织,其主要目标是追求利润,而大多数高职院校是公办院校,属于非盈利性组织,其更注重社会效益,希望通过校企合作,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补齐学校课堂教学的短板,培养出满足社会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
因为追求目标不同,导致双方在合作中存在利益不一致。
校企合作模式下主导者为学校,在合作中企业的利益得不到应有的重视,导致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积极性不高。
即使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双方也很难形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最终学校也无法实现其目标。
国家教育主管部门意识到这个问题,相继在2017年、2019年颁布了《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在原有校企合作的基础上提出产教融合,这两个最大的区别在于校企合作的办学主体是学校,而产教融合办学主体是学校和企业两个主体,这就从机制上保障了企业的利益得到充分的重视,有利于双方的合作能够持续、稳定的进行。
虽然产教融合是发展趋势,然而目前阶段并不是所有高职院校都具备产教融合的条件和资源,有很多高职院校所面临的现实问题是如何在现有条件下深化校企合作,通过不断提高校企合作水平,找到合适的契机实现产教融合。
高职院校“前校后厂(店)”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究
为 宗 旨 、 以就 业 为导 向 ”的 办 学 指 导 方针 和 “ 企 合 作 、 工学 结 校 合 ”的人 才 培 养模 式 。2 0 年 国务 院将 其提 升 到 一 定高 度 , 我 国 05
我 国校 企 合 作 的观 点 ,最 初 是 2 0 年 教 育部 提 出 : “ 02 以服 务 代 表性 的学 校进 行 了访谈 ,现 列举 其二 : 实 例一 :无 锡技 师学 院 无 锡 技 师学 院地 处 美 丽 的太 湖 之 滨 ,创 办 于 1 5 年 。 目前 学 95
、
高 职 校 “ 校 后 厂 ( ) 模 式 运 用 的现 状 前 店 ”
1 前校 后厂 ( )”模式 运用 的可 行性 .“ 店
校 校 ( 教 育部 鼓 励 高 职 校 采 用 “ 校 后 厂 ( )” 的 办 学 模 “ 企 合作 ”对 教 师和 学生 的要 求 。 “ 企合 作 ”对 于管理 者 提 出 1) 前 店 式 。 中国 高等 教 育学 会会 长 、原 教育 部 副部 长 周远 清在 2 0 年 4 了要 抓 紧市 场指 向标 的 能力 ,并 且要 熟悉 人 才市场 的需 求情 况 ,包 07 月 2—5 2 2 日教 育部 在 天津 召 开 了工学 结合 工 作会 议 讲话 ,他 强 调 了教 括专 业 类别 和专 业层 次 。存在 的挑 战 性主 要是 一般 教 师 的教学 任务 育 g2 o 年 1 号和 1 号 文件 的精 神 ,鼓励 高 职 院 校采 用 “  ̄ lo 6 4 6 前厂 后 和班 级 管理 任 务 都 比 较 重 ,没 有 更 多 的 时 间 去 了解 市 场 、熟 悉市
主要 解决 资金 不足 和 空间不 够的 难题 ,使校 企 双 方 “ 惠双 赢” ;提 出政 府要 扶持 职 业教 育 ,为校 企 更深层 次 的紧 密合作提 供 保 障 ,最 终 互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的不断变革,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中等技术人才和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承担着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实用型人才的重要使命。
为了更好地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高职院校需要不断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模式,从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就业竞争力。
一、校企合作的重要性校企合作是高职院校实施产教融合、深化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
校企合作可以充分整合校内和校外资源,实现教学与生产、学习与工作的紧密结合。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高职院校可以及时了解社会对人才的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提高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校企合作还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习和就业机会,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社会和就业市场的需求。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与问题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职院校与企业的合作往往还停留在企业提供实习岗位和校方派学生实习的层面,缺乏深入的合作机制和长期的合作规划。
2.合作模式单一。
目前的校企合作往往局限于特定专业或特定企业,合作形式单一,缺乏全面的、深入的合作。
3.双方合作意识不足。
一些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意识较弱,对校园企业文化融合的意愿不够强烈,很难形成真正意义上的校企合作。
4.师资和技术力量不足。
部分高职院校在进行校企合作时,由于师资力量不足和科研能力薄弱,很难提供企业需要的技术支撑。
以上问题使得当前的校企合作还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不能够充分发挥校企合作的优势和效果。
三、校企合作的探索与实践为了更好地解决以上问题,一些高职院校积极探索和实践校企合作,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他们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与实践:1.建立合作机制。
一些高职院校通过与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制定了详细的合作协议和合作方案,建立了健全的校企合作机制,实现了校企教学资源共享、人才培养模式共建共享,进一步推动校企合作向纵深发展。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
我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经验总结及研究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是当前职业院校办学特色的深入体现,在多年校企合作探索及实践的基础上,详细总结了本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以及经验,并对校企合作的长效开展提出了一定的观点。
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办学模式一、引言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企业用工的要求逐步提高。
校企合作,是当前学校适应社会激烈竞争的模式下,与企业建立的一种合作模式。
我校高度重视校企合作,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以服务为宗旨,以学生为主体,以能力为本位的办学思想,坚持走校企合作的道路,认真实施技能人才培养工作,及时根据企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采取多样化、灵活化的合作培养模式,深化企业服务,在合作过程中实现校企双赢。
根据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建设内涵要求,我校坚持“因材施教,工学结合,育人为先,学生为本,服务社会,质量第一”的办学理念,开展校企合作,进一步推动示范校建设,同时为学校重点专业建设与企业间的合作搭建了综合发展的平台。
二、校企合作经验总结1.重视校企合作,不断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多年来,学校坚持为企业培养亟需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积极探索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制定有关校企合作的各项规章制度,努力做到有章可循,同时,通过与企业的合作,优化专业设置,调整培养方案,稳定就业渠道,提高师资水平,扩大办学规模,提升办学实力,实现了校企双赢,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以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为核心,积极拓展校企合作平台建设为了更好地开展校企合作,加强学校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根据每个专业的特点以及学校的发展趋势,学校聘请行业专家、高校资深专家和合作企业管理技术人员及校内专业骨干组成校企合作委员会和专家委员会,校企合作委员会旨在为加强学校和企业的联系和深度合作,专家委员会则注重培养目标、教学计划的完善和学校技能人才的培养。
目前已有30多名生产一线的明星技师、中华技能大将获得者以及企业的重要领导者分别担任学校校企合作委员会委员和专家委员会委员,加强了学校的校企合作平台建设。
高职教育校企合作之探索—闽西职业技术学院校企合作的实践与思考
正 确 的价值导 向能 引导 正确 的办 学方 向。高职 教育 以培养适 应 生产 、 设 、 建 管理 、 务一 线 的高素 服 质 、高 技 能的应用 型人 才为 且标 ,是 以就 业为 导 向 的 。从 这个 观点 出发 , 以说 , 职教 育是 以社会 需 可 高
求为导 向的就业教育 , 只有始终坚持以就业为导向,
“ 个历程” 三
口公司、 广州大厦 、 深圳赛亿科技开发有限公司等省
内外 25家企业单 位建立 战略合作关 系 .合 作共 建 0
了 20 0 多个实训基地。这些校外实训基地为各专业
学生 “ 真刀真 枪 ” 参加 企业顶 岗训 练和实 训环节 教学 提供 了重要保 障 。其 次 , 合作 内容得到延展 和丰 富 。 “ 作培 养 ” “ 合 和 订单培 养 ” 到 大力推 行 , 科研 开 得 在
第1 g 第2 l 期
20 点 6 09 B
闽西职业技 术 学 院学报
J u n lo n iVo ain l a d T c n c lC l g o ra fMix c t a n e h ia ol e o e
Vo . 1进校企合作健 康发展的根本保障 ; 现校企互利 双赢是推进校企合作 的关键环节 ; 实 促进文化融 合是 提升校企合作层次的有 效举措 。 关键词 : 高职教育 ; 校企合作 ; 工学结合 中图分类号 :7 9 1 G 1. 2 文献标识码 : A 文章编号 :6 3 4 2 (090 - 0 3 0 17 - 832 0 )20 7— 5
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模式。校企合作是双方资源共
享, 优势 互补 , 互利 双赢 的互补 性合 作Ⅲ 。当前 , 进一 步 拓展 校企合 作途 径 已成 为高 职 院校改 革 与发 展 的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才的培养成为了国家发展的关键。
而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也在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探索与实践成为了当下教育领域的一个热点话题。
一、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背景和意义1. 国家对高职教育的重视当前,我国高职教育正处于蓬勃发展的阶段。
国家不断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扶持力度,加大对高职院校的投入和政策支持。
作为国家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要力量,高职院校在为社会培养人才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市场对人才的需求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市场对于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
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满足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 教育质量的提高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还可以为学校提供更多实际的教育资源。
通过与企业的密切合作,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也能够得到更好的提高。
4. 培养学生的就业能力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了解职业生涯规划,提高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更好地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
1. 产学合作的机制建设校企合作机制是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的基础。
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依托企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来引导学生进行实践教学。
建立校企合作的长效机制,确保双方合作的长期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2. 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合作开展实际项目的教学实践活动。
通过参与企业项目的实践活动,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实际工作中的需求和挑战,提高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企业导师的指导高职院校可以邀请企业的专业人才担任学生的导师,通过企业导师的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企业运作的实际情况和要求,提高自己的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
4. 实习实践的环节安排实习实践是高职院校校企一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环节。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现状研究分析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社会变革,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中的热点问题。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学校的教学资源和企业的实践资源共享,促进双方的互利共赢,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目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仍存在诸多问题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本文将从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现状和问题以及对策等方面展开研究分析。
一、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发展背景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需求推动:随着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社会对高职院校毕业生的需求越来越大,特别是对于具备实际操作技能和创新能力的人才的需求,校企合作能够更好地满足社会需求。
2.高职院校改革需求:高职院校在培养学生方面面临着新的挑战,需要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校企合作能够提供更多实践机会和实际操作技能培养的机会。
3.政策支持:国家对校企合作提供了政策上的支持,鼓励高职院校与企业开展合作,促进教育与产业的融合发展。
4.高教资源优化利用: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科研资源,而企业则拥有丰富的生产实践资源和市场资源,通过合作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的优化利用。
由于上述发展背景的存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面临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需要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
二、校企合作的现状和问题1.现状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发展成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形式多样:高职院校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形式多种多样,包括联合培养、实习实训、科研合作、人才培养基地等。
(2)合作领域广泛:合作领域涉及到机械制造、电子信息、医药生物、环境保护等多个行业领域。
(3)实施效果显著:许多高职院校与企业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显著,学生实践能力得到了提升,企业的科研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2.问题尽管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合作项目不够深入:有些校企合作项目只是形式上的合作,双方缺乏深入的合作意愿和动力,导致合作项目的实施效果不佳。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与模式探索
然要 求 , 也 是 高等 职 业教 育 改革 的重要 内容 , 是 我 国职 业 教 育发 展 泄露 相关 商业 机 密 。同时 也担 一 t l , 学 生不 会处 理 客户关 系 , 造成 撤单
从 职业教 育 的本 质属 性来 看 , 教育 与生 产 劳动 相结 合是 由职业 教 育的 职业性 本 质特 征所 决 定的 。在 现代 经济 社会 中 , 传统 的 师傅 带徒 弟 的职 业教 育模 式 已经远 不 能满 足经 济对 人 才的需 求 , 现代 化 的学 校 职业 教育 模式 占据 了主导 地位 。但 是 , 学校 教育 制度 的 建立 使 得教 育 与 职业 相 分离 , 理 论 知识 与 实践 知 识相 脱 节 , 特 别 是受 普 通 教育 模式 的影 响 , 职 业教 育 的职业性 本 质难 以彰 显 。 因此 , 高 等职 业 教 育要 获 得进 一 步 的发 展必 须 要 回归 职业 教 育 的 本质 , 坚持“ 以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困境与模式探索
■张 鹏 潍 坊科 技学 院
理 的难度 。同时学 生往 往缺 乏 必要 的职 业素 养 , 难 以保障 学生 不会
或 者索赔 的情 况 。 3 . 学校 教 学 管理 受 影 响 。学 校教 学 管 理 强 调连 续 、 稳定 , 规 范
企 业 与高 职 院校 之 间 的合作 不 仅 是市 场 经 济发 展 对 企业 的必
安 排 不断 变 化 , 难 以协 调 。 甚 至 出现 , 企 业 临 时取 消实 习 的情 况 , 使
学 校 教学 陷入 被 动 。( 2 ) 学 校 专任 教 师束 缚 于课 堂 。职业 院校 的教
师往 往 以教学 为主 要任 务 ,既 不能 自己 下 企业 实 习 ,提 高个 人 素 质, 也 因为其 他 班 的课 程安 排 , 不 能往 返 企业 为 学 生提 供 教学 和专 业指 导 。( 3 ) 企业 兼 职教 师 的教 学质 量 难 以保 证 。 首 先 是工 作 时间 与 t课 时 间难 以协 调 。 正 常教 学 时间 内 , 也是 企 业兼 职教 师 在企 业 的上 班 时 间 , 因此 只能 把企 业 兼 职教 师 的安 排在 晚 上或 者 周末 。 同
校企合作职业教育办学模式的实践探索——以烟台职业学院为例
一条校企共赢互惠袁 将企业的根本利益和学院的教育利益紧紧捆绑袁 实现校企联姻的道路遥 让学生在工作中学习袁在学习中工作袁实现了高 职教育野教育尧培训尧就业冶一体化的大学生就业直通车计划遥
3 校企合作实际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渊1冤政策法规的缺失制约着校企深度合作的进程遥 虽然自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以来袁国家不断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鼓励校企合作袁但是 这些政策法规都只是停留在宏观层面上袁而在校企合作的具体细节上 比如企业应承担的义务尧学院享有的权利尧参与教学的企业享有的优 惠措施等方面则没有相应的保障措施遥 这就使得在校企合作教学的具 体开展过程中学院始终处于被动状态袁企业则在有利可图时处于积极 状态袁无利可赚时则消极迎合遥
渊2冤 高职院校和企业现有的管理机制不利于校企合作的进一步开 展遥 目前我国的公立高职院校完全由教育行政部门管理袁企业是属于独 立的法人袁它们的生产经营活动完全由市场导向遥 而作为高职院校和企 业之间的桥梁作用的行业协会对职业教育的指导力度不够袁使得校企合 作长期处于民间活动状态袁 因而他们在合作过程中权尧渊下转第 80 页冤
科技视界
酸冶袁其代表企业有丰原生化尧八一化工等遥 产品附加值不高袁同时特别 向化工一类产品的生产对环境的破坏较为严重遥 蚌埠市对外贸易发展 仍主要依靠资源尧能源尧土地和环境等有形要素投入袁资源和环境压力 较大遥 蚌埠市能源资源消耗大袁单位产品能耗高遥 预计今后一段时期袁 蚌埠市外贸发展的资源和环境约束将更趋强化遥 2.2.2 县域外贸发展不均衡袁总体规模偏小
以 2009 年为例袁怀远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558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 实绩企业 8 家曰五河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184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实绩 企业 3 家曰固镇县累计实现进出口 250 万美元袁发生进出口实绩企业 3 家遥 三县总进出口额不足 1000 万美元且县域外贸发展的不均衡袁这 会制约蚌埠市的对外贸易发展遥 2.2.3 传统比较优势逐步削弱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探索与实践随着高等教育的不断发展,校企合作已经成为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校企合作是指学校与企业之间建立起的合作关系,旨在通过双方资源的共享和互补,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和就业能力提升。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模式,它通过学校和企业的紧密合作,为学生提供更加贴近实际的教学环境和实践机会,有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提高就业竞争力。
本文将探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协同育人的实践探索,并结合具体案例加以分析。
一、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意义1.促进产教融合,提高教学质量校企合作是产教融合的重要途径。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和企业用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使教学内容更加贴合实际需求,提高教学质量。
学校可以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产教融合”的授课,使学生在校期间就能够接触到最新的理论和实践知识,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
2.丰富实践教学资源,提升学生素质校企合作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
通过与企业进行合作,学校可以邀请企业提供实习机会,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专业技能。
学校还可以建立实践基地,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技能,提高综合素质。
3.促进学生就业,提高竞争力校企合作可以帮助学校更好地为学生提供就业机会。
通过与企业的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学校还可以邀请企业进行校园招聘,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就业市场,提高就业竞争力。
1.建立校企合作机制,促进产教融合3.开展校企合作就业服务,促进学生就业以某高职院校与某大型企业的合作为例,通过与企业合作,学校积极开展产教融合,丰富教学资源,促进学生就业。
学校与企业签订合作协议,搭建了校企合作平台,明确双方的合作内容和方式,建立双向沟通机制。
学校还邀请企业专家进行“产教融合”的授课,丰富了学生的实践教学资源,提高了教学质量。
学校与企业合作建立了实践基地,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地方性高职院校创新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学 提 供 了有 益 的 尝 试 。
关 键 词 : 方性 高职 院校 地 校 企合 作模 式 创 新
近 年 来 ,校 企 合 作 已经 越 来 越 广 泛 地 受 到 高 职 院
资 源 组成 强大 的智囊 顾 问机 构 。 健 依 靠 的是 市 场 机制 。 关
格 毕业 生 . 由 华 大菁 英 教 育 有 限公 司 负 责 安 排 到合 作 则
株 洲 职 业 技 术 学 院 作 为 一 所 由 湖 南 省 株 洲 市 政 府 主 办 的 地 方 性 高 职 学 院 , 有 行 业 与 企 业 背 景 , 依 托 其 多 没 但 年 的职 教 办 学 积 淀 , 极 解 放 思 想 、 变 现 念 。 终 坚 持 积 转 始
有 益 的尝 试 和 探索 。
一
学 校 是 否 有 条 件 , 方 面都 具 备 是 毕 业 生 就 业 通 畅 的前 两
提 条 件 。在 一 般 情 况 下 , 校 在 专 业 设 置 前 根 本 没 有 足 学 够 的 精 力 、 力 和 实 力 对 人 才 市 场 进 行 充 分 调 研 . 而 能 因 具 有 较 大 的盲 目性 。株 洲 职业 技 术 学 院 的合 作 方— — 深 圳 市 毅 俊 企 业 管 理 咨 询 有 限 公 司 ,长 期 以 来 主 要 从 事 为
正 是 由于市 场 机 制 在起 作 用 ,才 能长 期 保 证 公 司 开发 产 品 的先进 性 , 才 能保 证 校 企合 作 的协 调 发展 。 也
3合 作 管 理 标 准 化 .
校 的重 视 , 取 得 了 一 系 列 可 喜 成 绩 , 而 在 实 践 过 程 并 然 中 也 存 在 着 许 多 问 题 ,特 别 是 对 于 地 方 性 高 职 院 校 而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
浅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摘要】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指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开展教学、科研、实训等方面的合作与交流。
这种合作模式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适应市场需求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文章从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模式、具体形式、优势、难点以及促进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校企合作的形式多样化,包括实习就业、共建实验室和科研基地等。
合作的优势在于能够提升学生就业竞争力,促进企业技术创新。
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难点,如信息不对称、合作机制不够完善等。
为了促进校企合作,需要加强双方合作意识、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和推行项目评估机制。
未来,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有望进一步深化,为双方带来更多发展机遇。
【关键词】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合作模式、具体形式、优势、难点、促进、发展前景、总结1. 引言1.1 什么是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是高等职业院校与企业之间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旨在促进学校与企业资源的共享和互补,推动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的对接。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可以更好地了解市场需求,调整专业设置和课程方向,提高教学质量和就业率;企业可以借助学校的人才和科研力量,提升技术水平和创新能力,解决人才短缺和技术壁垒等问题。
校企合作不仅是学校与企业之间的一种合作形式,更是一种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有助于构建产学研用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推动高等教育服务实体经济发展,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良性循环。
通过校企合作,学校和企业可以共同育人、共同研究、共同发展,实现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为高职院校和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1.2 校企合作的意义校企合作的意义在于实现产教融合,加强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深度合作,促进双方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实现互利共赢。
高职院校作为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机构,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可以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校企合作可以促进教学科研与生产实践的结合,使校园人才培养更加贴近企业需求,更具市场竞争力。
通过校企合作,学生可以接触到最新的产业技术和市场信息,增加实践经验,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以成都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纵观 国外产学研 结合 ,校企合 作办学 发展 职业
教育 的典型模式 ,大致有德 国 “ 双元制 ”模 式 、美 国 “ 合作教育”模 式 、英 国 “ 工读交替 ”模 式 、澳 大利亚 “ A E”模 式 、 日本 “ 学 合 作 ” 模 式 。 TF 产
成人 教育工作会议 ” 中指出 ,校企合 作可 以解决 当 前职业教育发展 中的一系列 相关 问题 ,高职 院校要
深入推进校企合作 ,努力 开创职业 教育科 学发展 新
异 ,使其 在校企 合作 的具 体操作上 各有其 特征 ,但
是概括起来 ,主要呈现 为三种不 同的模式 :一 是 以
局面 。我 国高职院校 只有 不断探 索与实践 校企合 作
部 门成为职业教育 的主要组织 者 。它将学 生在企业
与办学 ,如学校 管理 、专业 设置 、师 资培养 、教学
的培训纳入学校 的教 学计划 ,学生 以接受学 校教育
本文是成都职业技术学 院 2 0 0 9年度高职教育研究重点课题—— 《 高职 院校校企合作模式 创新研究 》 阶段成果之
一
,
( )战略思考不足 一 我 国 目前 已形成 的校 企合作 大都是学校 为求生
存 、求发展和适 应市场 经济 的要 求 ,而主动 向企业
寻求教 育合 作 伙 伴 ,而 较 少 有 真 正建 立 在 优 势互
养模式和评价模式 的关 键环节 ,同时他把职业 教育 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 发展规划 ,促使 了职业教
课题编号 :C S8一 4 。 J0 O 4
作者简介 :黄永久 (9 9一) 16 ,男 ,成都 职业 技术 学 院科 研处 副处 长 、副教授 。研究 方 向 :汉语 言文学 、高教研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究主要从分析 高职院校 “ 校 企合作” 模 式的本质 内涵与现 实意义 出发 , 整理 当前关 于校 企合作 的模 式类型 , 并探 索其 具体的 实践方
式, 以期为今后 高职 院校 “ 校企合作 ” 的深入进行提供相应 的参考 。最后 , 笔者就该模 式在 实践过程 中所遇到 的问题 , 提 出了 自己的
稃
离 职皖 敕“ 校芷合作’Βιβλιοθήκη ’ 模 式 硇 搽 索 与 实 跬
山 东省 科 学 院情 报研 究所 王珏琛
[ 摘
山 东凯 文科技 职 业 学 院 聂媛 媛
要] 目 前, 越来越 多的 高职 院校在人 才培 养的过程 中, 尝试 采用“ 校 企合作” 的模 式 , 以 实现教 学 目标与市 场需求的接轨 。本研
学校 教师对所教 内容的感性认识 ; 另一方面 , 企业直接提供 各岗位上综 合 素质较 好 、 业务 能力较 强的人 员作 为指导教 师 , 直 接指 导学生 的操 作 。第二 , 共 建课程设 置。主要 是指校企双 方围绕共 同教学 目标 的要 求, 大胆 实行 课程改革 , 对专业进 行岗位工作分析 , 确定课程 的结构 、 内 容, 并开 发专业 教材 , 以确保 课程教 学 的质量 。第三 , 共建实 训基 地 。 主要从 培养学生 的实践能力 出发 , 共 同建立与 教学理论 、 技能训练 、 职 业素养培 养 、 职业资格认证等相关 的一系列教学基地 , 完成 对人 才的一 条龙打造服务 。 三、 高职 院校“ 校企 合作” 办学的思路与展望 1 . 开展校企合作 , 选择合适企业是关键 实行校 企合作 , 最终是要 实现学校 、 学生与企 业的合作 共赢 , 其教 学 的开 展是与企业 定位密切 相关的 , 因此 , 要开展 校企合作 , 选择 合适 的合作企业 是关 键。首先 , 学校要有 自己的教学 目标定位 , 要 明确 自身 的办学条件 。第 二 , 了解企业 的发展理念 、 规模 、 技术及发展趋 势 , 寻求 可长远发展 的合作 对象。第三 , 寻求深层合 作。从 目前来看 , 大部 分高 职院校在与企业合作 的过程中 , 还处 于较低层 次的合作 , 没有进行 深入 的探讨 , 特别是管理专业 等涉及企业核心 内容 的部分 , 在学生人企 实习 过程 中 , 并不能参 与其 中, 较 多 的还 只是单纯 的基层 工人性 质的操作 , 这对培养 技工性质 的人才较 为有效 , 但 并不能很好 地进行 管理层 面的 人才培养 。 2 . 建立全面的教学评价体系 教学评 价是完善教 学过程 的重要手段 之一 , 特别 在高 职院校校企 合作的教学过程 中 , 对于所涉及的教学 主体 、 内容较 单一的课堂教 学来 说更为复 杂 , 且关 系到校企合作 的进一 步展开 , 因此 , 健全 完善的教学 评价是很 有必要 的, 一方面 , 它能够及 时反映学生 的学习情况 , 有利 于 教师对其进行相应 的指导 , 以促进下一步学 习环节 的顺 利进行 ; 另一方 面, 及时准确 的教学评价 , 还能够使学校及企业反思 自己在教学过程 中 的不足 , 从 而进行调 整 , 以更好 地实现教学 目标 。从评 价 的内容来看 , 首先是对教学 目标及培养 方案的评价 ; 其次是对 教学过程的评价 ; 再 次 是对学生 的学习质量评 价 、 教师 的教学质 量评价 ; 最后 , 还包 括对毕业 学生在企业 中的表现评价 。 3 . 实施“ 一体化” 教师培养 般来 说 , 高职院校 的教 师多为直接从高校毕业 的学术型人才 , 具 有较强的理论知识 , 而高职院校区别于普通 的高校 教育 , 它注重对人才 实践能力及 职业技能 的培养 , 因此 , 从教师 队伍来看 , 高职 院校教师还 缺乏对职业 的感性认识 , 无法切 身体会所 教内容 。从 现有 的校企合作 模式 中也可看 出 , 大部 分企业都 承担着为 高职院校提 供职业技 术指导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索
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探索1. 引言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中等职业教育(以下简称“中职”)和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专业建设、资源共享等方面具有紧密的联系和互补性。
为了更好地服务国家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发展,探索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2. 背景与现状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体系不断完善,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在专业设置、课程体系、教师队伍、实训基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然而,在当前职业教育发展过程中,中职与高职教育仍存在一定程度的脱节,导致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3. 新模式探索为了更好地实现中职学校与高职院校之间的协同发展,本文提出以下几种新模式:3.1 人才培养一体化模式该模式旨在实现中职与高职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无缝对接。
通过制定统一的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评价标准等,确保学生在中职阶段就能明确高职阶段的学习目标和路径。
此外,还可以采用“3+2”、“3+3”等学制,让学生在完成中职教育后直接升入高职阶段学习。
3.2 课程资源共享模式通过搭建课程资源共享平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的共建与共享。
中职学校可以借鉴高职院校的精品课程、在线教育资源,提高课程质量和教学水平;高职院校也可以利用中职学校的实训基地、实习资源,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3.3 师资队伍共建模式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开展师资队伍共建,通过互派教师交流、共享优质师资资源,提高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
此外,还可以联合开展师资培训、教学研究等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水平。
3.4 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模式通过共建共享实训基地,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提高实践教学条件,为学生提供更多实践操作机会。
此外,实训基地还可以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实现校企合作共赢。
3.5 产学研合作模式中职学校和高职院校可以与企业深度合作,共同开展产学研项目,推动科技成果转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利益 互补 ,达到双 赢的效果 。 词 高职;校企合作 ;基础
1.99 j iS .6 149 .0 00 .9 0 36/ .S n 17—8 X2 1.50 6
、
人 力资源 的合作
i . 对人才培养的劣势与优势。 企业
全 国各地 去参 加各种 招聘 会 ,做广 告 己 解 决 了 实 践 教 师 少 、 实 等 ,好 不容 易招来 人员 ,但通 常情 况 践 设 备 不 足 、学 生 就 业 难 下 招进 i 0 ,两 个 月 以后就 只 剩2 等 问题 。 另外 ,校 企共 同参与 确立 培 O人 0
一
加 强双 师 素质 教 师 队伍 的建
设 。每 位 专 业教 师 定点 挂靠 个 企 业 ,进 行 现 场 锻 炼 ,培 养 专
人 了 ,这 些 员工并 没有 为企 业创造 效 训 模式 和培 养方 案 的培训 项 目有新 技 业 实 践 能 力 , 并 及 时跟 踪 学 习现 场 的 益 ,但 企业 已经 为这些 人 员付 出 了车 术 、新 工 艺、 新设 备 、新 材料 为主 的 新知识 、新 技术 、新 工 艺、新 设备 , 费 、工资 、管理 等成 本 ,因此 ,这种 专业 技术 骨干 培训 ,高 层次 、 复合型 使教 学更 好地 贴近 生产现 场 。专业 教 招 工 成 本 是很 大 的 。 人 才 培 训 。校 企 合 作 使 学 生 的 就 业 率 师 在 学 校 工 作 一 段 时 间 后 , 再 送 到 企 优 势 : 企 业 有 大 量 的 设 备 、场 提 高 ,质 量提 高 ,培养 的成 本 下降 。 业 培 训 , 使 之 确 保 能 跟 上 企 业 新 技 地 ,成熟 的工作 经验 ,规 范 的工作 流 因此 ,校 企合 作 是双赢 ,企业得 到好 术 、新工 艺 的发展 ;老 师带 领学 生共 同参 加上 岗训练 、到实 训基 地参加 新 程 ,可 以为学 生提供 大量 的 实习 岗位 处 , 学 校 得 到 好 处 。 及 以后 的就业 岗位 。 2 高职 院校对 人才 培养 的劣势 与 .
一
企业 与高职 院校合 作 ,
作 为企业 ,可 以直 接到 学校
企 业 将 一 名 后备 力 量培 养 的培 训 等 多形
招 到半熟练 的工人 ,企 业就 招 进 的 新 员 工 培 式 、 多 层 次 的 培 训 模 式 , 来 减 少了招工 的成本 ,还 减少 养 成 熟 练 技 术 工 满足 企 业人 才 需求 和 发展 需 劣 势 :企 业招进 一 名员 工 ,要 花 了 一 半 的对 员 工 的 培 养 成 人要 花 费 大 量 的 要 。另 外 ,校 企合 作 也 是教 师 队伍 建 设 的需 要 ,有 利于 费 大 量 成 本 , 有 时 企 业 招 聘 人 员 要 到 本 。 作 为 高 职 院 校 , 则 为 自 时间和成 本 。
萋
《
要 出 大 量 资 金 为 主 , 将 企 业 的研 发 部 门 引入 学 校 , 与 企 业 合 作 建 学 校 的 科 研基地 。
警 越 I I 霎
由企业 来管理, 这样企业可 以依托 学校的研发 力嚣 部分设施, 从而减少 研发成 本的投 入。 学校则可以让教师积
点。高 职教育 校 企 合 作 的设计 理 念主
优 势 : 学 校 有 大 量 的 文 化 素 质 相互培养人 才' 使各培养成本下 降。
要包 括 两点 : 是理 论联 系实 际培 养 较 高 的学 生供 企业 的招 工挑选 ,学校 一
企业需要 的高级应用型 人才; 二是充分 可 按 企业 的要 求培养 学 生 ,这 样 ,最 养 技 术人 员 ,那 要 比合作 培养 技术人 发挥 学 校和 企 业 的不 同职 能 , 实现 人 终到 企业 工作 的学 生 已经是 半熟 练工 员所 花费 的成本 高 ,时 间长 。例如 , 才和 经济 效 益 的双 赢 。 核心是 满足 人 ,降低 了企业人才 培养 的成本 。 其
二、技 术力量的合作
技 术培 训 ,最后是 依托 企业 ,可 常年
企业 技术人员与学校教师合作 , 可 聘请 现场 工 程技术 人 员作 为学 院兼职
一
1 萎 I
l
蓦 j
秘
蓬蓄
l
翻
一
礴
_
r
j
涵 f 崩 |
i 鲞
_
一
高职校企合作基础 的探索
■ 陈 建 东
高职 教育 的校 企 合 作模 式 , 要 优 势 。 主 是 应 企 业 人 才 实 际 需 求 状 况 而 产 生
劣 势 :高 职 院 校 不 可 能 有 数 量 的, 按 照企 业 部 门和学 校 的 安排 实 大 、 门类 全 、能 实 际 生 产 的设 备 仪 并 施的、 交替 进行 课 堂 教学 和 企 业实 际 器 ,学 生只 能学 到大 量 的理论 知识 , 操 作 培训 的教 育 模 式 , 也是 高 职教 育 而 实践 活动 甚少 。学 校里 也缺 乏实 践 区别于 一 般学术 型高 等教育 的核 心特 经 验丰富 的实践教师 。 以形成 人力资源优势互补、 同发 展, 共 如果 企业 只通 过 自己的力 量去培
企 业 本 身 的 高 级 应 用 型 人 才 的需 要 。
憾- _ ]
学校 可 以对 企业 中层 管理 人 员培训 , 对外 语人才 培 训 ,可 以进 行 短期培 训 和学 历 教育 相 结合 的培训 ,
3 合作 的优势 。 .
学校 与企 业 的双 赢合 作体现 为 以 下几个方 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