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的方法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采购审计的内容与重点
政府采购审计是指依照法律的规定,由各级行政机关对政府采购的当事人实施政府采购的情况和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情况进行审计、监督、评价及鉴证的活动。政府采购审计可以协助解决政府采购中所遇到的问题,维护公开、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秩序,遏制腐败行为,还可以为以后的政府采购积累经验。
一、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
政府采购审计的对象包括采购方、采购主管部门和政府采购中心,延伸审计对象为政府采购中介代理机构,审计调查对象有供应商、服务商、公证人员及评标专家,等等。政府采购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1、政府采购预算的合法性。政府采购预算是部门预算的组成部分,它的编制和确认要遵循一定的程序并办理一定手续,否则就是不合法的预算。根据部门预算的编制要求,批复部门预算时含单位部门政府采购预算。因此必须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上报、采购预算的批复、临时预算的追加等各个环节。审查政府采购预算的形成是否规范时,重点要审查预算过程中有无任意追加或追减现象以及预算的追加或追减是否遵照规定的审批程序办理。
2、政府采购计划的合理性。政府采购计划是根据政府采购预算编制的,它是政府采购预算的具体实施方案,也是年度政府采购预算执行和考核的依据。审查时要看采购机关是否按法律规定履行自己的职责;采购部门提出的采购需求是否必要;是否符合预算和政府采购计划;预算的数字是否有依据;采购机关的拨款申请书是否符合规定;政府采
【审计实操经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财政预算执行审计
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是审计工作的永恒主题,也是一个长期的难题。多年来,众多同仁致力于对财政预算执行的探索,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提出了一个又一个对策与建议,对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工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预算执行审计仍有很多地方值得我们去认真思考。如命名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还是“财政预算审计”,就值得思考。笔者在此谈一谈自己拙见,恭请各位同仁指教。财政同级审自1995年开展以来,就被命名为“财政预算执行审计”。十多年来,一直没有变更,现在似乎也没有变更的必要。但笔者认为:现在看来,用财政预算执行审计来命名财政同级审计并不科学、严谨。理由是:一、涵盖的内容不全面预算执行是财政审计中的重要内容,但并不代表全部。预算编制与预算执行在整个预算体系中都占有相当份量,预算编制在一定情况下,甚至比预算执行更重要。因为,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法、不合理,如果没有得到切实执行,也许所造成的后果还小一些,但如果得到切实执行,所造成的负面效应将会更大、更惊人。对此,审计如何进行揭示、如何进行评价?说预算编制不科学、不合法、不合理?但它并不在审计范围之中。但我们的审计目标却是建立在一个内容完整的基础之上,因此,多年来,为什么财政预算执行审计难以达到预期目标,在这里,就不难理解了。二、没有一个明确责任主体既然说是执行情况的审计,那审计的对象必定是各执行的单位与部门,如财政、税务、各征收部门等等。但这此单位和部门仅仅是一个个执行部门而已,很多决策的确定,并非他们的职责,他们只能
【审计实操经验】“三法”巧审专项资金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三法”巧审专项资金
专项资金是指具有专门用途的资金,是国家为了发展、扶持某项事业而专门设立的。专项资金反映了国家在一段时期内对经济的调控、扶持政策,一般具有较强的政策性和时效性。比如在1998年用于抗洪救灾、在2003年用于抗击非典以及在2008年用于在汶川地震中抗震救灾以及奥运场馆建设、拉动内需、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等等。对专项资金进行审计,应该是对专项资金使用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等全过程进行监督。也就是说,应该监督项目的立项、设计、申报、资金划拨、工程施工、峻工验收等所有环节。审计部门对专项资金的审计,是落实国家政策,促进加强专项资金管理,提高专项资金使用效益,保障专项资金安全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审计人员也常常发现,目前专项资金在使用过程中一般存在着截留、挤占、挪用、设小金库等问题,往往造成工程质量不达标、资金使用效益不佳、滋生腐败、影响社会安定等严重后果。为了查处违纪行为,预防犯罪,充分发挥审计职责,审计人员可采取以下几种方法开展专项资金审计:项目跟踪审查法(看是否截留)专项资金是根据具体项目经过专项审批后设立的。资金既是检查的重点,又是专项资金活动的具体体现。在审计过程中,有必要对项目从开始立项到资金拨付及使用情况整个过程进行追踪审查。要对照项目审批文件中规定的资金额度、用途、到位、管理、使用等多个环节进行核对。用顺查法一步一步、一笔一笔,按照运行轨迹审查。虽然工作繁琐,但只有这样,才可以全面、有效地判断资金来源、到位、拨付和使用等方面是否合规、合法,从而查清项目资金在整个
【审计实操经验】管理审计常用方法
【审计实操经验】管理审计常用方法
“因果分析法”与“果因分析法”“因果分析法”是从事件的起因查起,最终查出所对应的结果。“果因分析法”则正好相反,是从事件所产生的结果查起,最终透析出问题产生的原因。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因果分析法”的优点是循序渐进,环环相扣,审计内容较为全面,不足之处是审计所需时间较长,技术难度较大。“果因分析法”的优点是溯果撷因,方法简便,需要时间较短,不足之处是审计过程容易以点带面,内容不够全面。究竟哪种方法效果更好,这要视具体的审计情况和审计目的而定。一般来说,在没有审计线索的情况下,更多地采用“因果分析法”,如果审计人员掌握了审计线索,为了提高审计效率,便可以考虑采用“果因分析法”。“窗帘中间拉开式”审计法如果一个窗帘由两幅组成,在阳光充足的早晨,我们从中间拉开,眼前便会迅速地明亮起来。这种拉窗帘的方法应用到管理审计中,也会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具体来说,就是审计人员根据掌握的审计线索,依据自己的职业经验,对问题产生的原因做出判断。同时,向“左”追查问题产生原因的整体脉络,向“右”验证分析自身判断的准确性。这种方法也可以称为“先入为主”法。例如,某项工程成本管理审计,已知该项工程成本过高。审计人员根据经验判断,知道问题产生的原因是材料采购成本过高。依此判断,审计人员便可向“左”追寻材料采购过程及管理方式,向“右”可通过抽查票据的方式,具体验证材料采购成本是否真的过高。如果向“右”的结果验证了审计人员的判断,向“左”的工作业已完成,此项管理审计便可初步结束。
这种审计方法的优点是工作效率会大大提高,缺点是如果审计人员的判断出现偏差,反而会迟滞审计工作进度。因此,运用该审计方法,职业经验不足的审计人员不宜使用。“遵循性”审计法与“思维创新”审计法“遵循性”审计法是针对管理审计中发现的问题,依据已有的管理模式和固有的思维习惯,对问题的是与非做出判断。“思维创新”审计法则相反,它根据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并打破原有的思维方式,对问题进行判断。举例来说,企业临时用工问题,按照国企固有的管理模式及固有的思维方式,企业临时用工是不可取的,因为国企本身已经存在冗员。按照“遵循性”审计法,就会否定企业临时用工的做法。但我们如果采用“思维创新”法,换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可能又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如果由于临时用工可以使生产效率提高,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大于用国有企业闲置职工,而这种大于效益又足可以抵偿临时工用工成本的话,用临时工也未尝不可。因此,审计人员不能因循守旧,死抱框框。否则,审计结论不可能是实事求是的,甚至会给企业决策带来一定的误导作用。“解剖麻雀”审计法与“高屋建瓴”审计法强调管理审计要进行深入细致地分析与解剖,并不是说管理审计要一味地在“微观世界”中探索。深入地了解“微观世界”之后,审计人员还要“跳”出来,站在一定的高度,对“微观”进行总结、提炼,使之上升到一定高度,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高屋建瓴”审计法。通常所说的“既要进得去又要出得来”,就是这个道理。“解剖麻雀”法停留在“微观”层次,“高屋建瓴”审计法则提高到“宏观世界”,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微观是宏观的基础,没有微观只有宏观是不可能的,同样只有微观没有宏观也是不行的,站在微观
【审计实操经验】提高审计底稿编制效率背后的要素
【审计实操经验】提高审计底稿编制效率背后的要素
第一、我们对底稿总体架构并不明晰。我们的习惯往往是到了人家单位不知道到底该从什么地方入手,或者,一头扎到实质性底稿的具体科目或项目中去了,结果,什么重要性了、主要证据的搜集了之类被抛至脑后,非常容易钻牛角尖,搜集的东西也无法帮助我们形成“报表是否公允”的审计意见。就本所底稿总体看,简化一点说,分为五个方面,一是事前准备底稿,二是评价风险,三是内控测试,四是实质性底稿,五是打点行装回来前的自我检查。
可能很多人(尤其是助理人员)都只对实质性底稿“感兴趣”,以为其他的都可以持与己无关高高挂起的心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因为如果我们的助理人员不了解全局的要求和不掌握全面情况就无法去准确把握自己即将要做的实质性底稿到底做到什么程度才叫到位,同时,也会给项目经理后期复核和写报告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这也许就是很多项目经理到最后都要焦躁的主要原因,因为后期他们的压力太大了。第二、我们对于抽样审计和重要性的把握方面需要加强。实际审计操作中,经常存在着随性抽查和汗牛充栋的复印的情况,弄来一大堆所谓的底稿却没有明确的审计说明、审计意见、审计结论……,这正是对于审计抽样不理解的表现。底稿,不是以厚度来度量证据效率的,而是以清晰的层次、链接成整体的意见以及明确的差误调整和项目数据是否可以确认的审计结论为表现形式的。就证据而言,我们审计人员的人都在现场了,在独立性的和维持职业道德的前提下,我们自己就是审计证据的“人证”,看到了、查到的我们做了记录了,就是底
稿真实性的底蕴,除非非常重要的合同和可以认定为不妥的会计处理凭证以及作为重要事项的应该出示证据的资料外,未必都要复印,即使要复印,我们也应该注意及时的去查看这些复印件与审计意见的关系,并且在复印件上注明是否与原件相符等--这样的注明也是你履行审计程序的注脚。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和CPA审计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和CPA审计
一、政府审计与CPA审计政府审计是由政府审计机关代表政府依法进行的审计。现代意义上的政府审计是近代民主政治发展的产物。按照民主政治的原则,人民有权对国家事务和人民财产的管理进行监督。因此,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员在受托管理属于全民所有的公共资金和资源的同时,还要受到严格的经济责任的约束。这种约束方式就表现为政府审计机关对受托管理者的经济责任进行监督。因此,政府审计担负的是对全民财产的审计责任。CPA审计是由经政府有关部门审核批准的注册会计师组成的会计师事务所进行的审计。它是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由于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分离及资本市场的形成应运而生的,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商品经济条件下社会经济监督机制的主要表现形式。从政府审计和CPA审计的定义中均可看出,审计产生的前提是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的确立。正如美国著名会计学家查特菲尔特(Michael Chatfield)所认为:“17世纪公司的出现,使有利害关系者对与账簿分离的独立的财务报表的需求更为强烈,这是因为,债权人和股东均需要得到与他们的投资有关的资料。但是,由于公司管理部门与股东之间潜在的利害冲突,股东对公司管理部门提供的财务报表常常抱有怀疑,因此需要进行审查,以证实其可靠性”。
二、审计的微观需求在受托经济责任关系确立的基础上,目前有三种假设来描述审计的微观需求:代理论、信息论、保险论。在代理关系中,委托人面临两难选择:如果将代理人的报酬与其工作业绩联系起来,一方面会激励代理人更积极地履行管理的职责,但与此同时,也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
【审计实操经验】浅析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重点
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指将建设全过程划分成若干阶段或期间,审计人员在项目建设过程中及时对各阶段或期间的审计事项进行审计,并及时作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供被审计单位纠正存在的问题,改进、完善建设工作,使建设实施得以规范、有序、有效运行,取得最佳的效益。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是对建设项目贯穿始终的全过程审计,涉及到项目建设的方方面面,它的这种广泛性、全面性、过程性,决定了建设项目跟踪审计的内容相当广泛。但是我们强调建设项目跟踪审计要参与全过程,并不是意味着事无巨细,统统跟踪。如果只顾抓全,我们的审计力量根本无法满足。所以,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也要分阶段、抓重点。要根据工程造价管理的不同环节和阶段,有针对性地确定跟踪审计工作的内容和方法。如何选择审计重点,是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必须考虑的策略问题。只有选择好审计重点,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一、确定建设项目跟踪审计重点的基本原则1、体现成本效益。成本效益原则是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建设项目跟踪审计会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自然也要支付一定的交易成本,即审计资源的耗费。而审计资源是有限的,惟有将其用在最能取得效益的审计领域,才能产生较好的审计效益,反之就会事倍功半。因此,建设项目跟踪审计应当在合理的审计成本下发挥其遏制领域的腐败行为,提高建设项目的投资效果等审计效益。2、满足社会需求。社会需求是审计发展进步的重要前提。随着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及公共行政体制的推进,社会公众对效益的关注日益提高。使提高政府管理效率和资
国家审计流程七个环节
国家审计流程七个环节
国家审计流程七个环节:
1.检查: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生成的,以纸质、电子
或其他介质形式存在的记录和文件进行审查,或对资产进行实物审查。
2.观察:审计人员查看相关人员正在从事的活动或实施的程序。
3.询问:审计人员以书面或口头方式,向被审计单位内部或外部的
知情人员获取财务信息和非财务信息,并对答复进行评价的过程。
4.函证:审计人员直接从第三方获取书面答复以作为审计证据的过
程。
5.重新计算:对数据计算进行核对。
6.重新执行: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等。
7.分析程序:分析财务数据关系。
【审计实操经验】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
【审计实操经验】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绩效审计的思考
近年来,国家为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连续出台对中小企业支持政策,中央财政为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对部分小型微利企业实行所得税优惠政策,中央财政预算内技术改造专项投资也覆盖中小企业,并要求地方政府也要加大投入。而企业在争取财政扶持资金时,所编制项目的可行性报告,实际上就是项目预期经济效益分析报告。报告对该项目的建设期、投资额度,产生的投资利润都有详细的指标依据。作为财政资金最高监督层次的国家审计,对此进行效益审计监督责无旁贷,义不容辞。效益审计,顾名思义即是审计机关对被审计单位管理和使用公共资源的有效性进行检查和评价的活动。而对扶持企业发展财政专项资金效益审计,就是对项目企业利用专项资金产生的影响与其编制的可行性效益指标进行对比分析评价。对此,笔者结合对企业效益审计的认识,试议几点粗浅的看法,请同行们酌正。一、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效益审计的作用企业财政专项补助资金效益审计作用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站的投资者即政府的角度来说,它是重要的制约和监督作用;二是对企业来说,效益审计则在建议和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方面发挥作用。(一)制约和监督作用。财务审计只能对有关公共资源的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公充性发表意见,而对于财务报表使用者,也就是投资者,所需要的是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的有效性方面的信息,却没有涉及和反映。效益审计弥补了传统财务审计的这一局限。审计机关通过开展效益审计,对有关财政资金使用和管理有效性方面进行客观独立的审查和评价,向有关政府部门提供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投资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投资审计应注意的问题
近几年,政府投资建设项目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大幅提高,许多建设项目投入使用后,在发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在发挥着重大的社会效益。但据审计了解,政府投资虽然数量在增加,而有的投资应获得的效益没有达到预计的程度,有些项目存在着严重的损失浪费现象,大大降低了政府资金的使用效率。因此,必须加强对政府投资的审计监督。笔者认为,加大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力度应把好“五关”。一要把好投资决策关。规范重大项目决策对项目效益具有决定性的意义,这是节约建设投资,提高政府投资使用效益的前提。所有政府投资建设项目必须严格遵循国家投资、基建管理政策的有关规定,审查项目决策立项的程序,防止违反决策程序、擅自立项的行为发生;审查项目前期论证工作的充分性,是否有充分的科学依据,防止可行性论证变为“可批性论证”的倾向,增强建设项目的民主性,使建设项目的决策公开化、透明化,在加强社会监督的同时,促进职能部门规范重大建设项目投资立项和决策程序的进一步规范与完善。
二要把好招标采购关。一方面,施工队伍的选择,对工程项目的质量与建设投资节约有着密切关系。一些项目往往在招投标后,出现投标单位与施工单位不一致的现象,转包、大包套小包的问题依然存在。审计时,应重点对招投标过程的规范性进行查证,按照招投标法有关规定,审查项目招投标程序是否履行合法程序以确保选择到最佳的具有资质的施工队伍。另一方面,重大投资建设项目中的各类物资及设备的采购,对建设项目成本的高低有着直接的影响。审计时,除对集
中招标采购过程的规范性查证外,结合对市场行情的调查,重点审查所购材料与设备是否处于当期市场最优最低,对招标过程中存在的各种违法违纪行为进行查处。
【审计实操经验】初探我国国家审计的价值体系
【审计实操经验】初探我国国家审计的价值体系
经实证主义论断,国家干预主义与经济自由主义“非此即彼”的经济模式艰险难行,市场和政府都会失灵。国家干预主义,当变革经济模式时,于上世纪末分化了苏联;同样,经济自由主义或国家资本主义,本世纪初让拉美陷入债务危机并波及全球。当意识到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衡或平衡时,危机却已然发生,于是试图开辟一条新道,就成为当下世界普遍的挑战。按马克思主义哲学论:“非此即彼”的矛盾论中不否认“择中”论,而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之所以称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正是基于此,相机抉择于政府和市场之间的效益、效率、公平、公正及均衡。当意识到在政府与市场之间的制衡时,仅仅是经济政策的抉择,难道与民主政治制度、价值观念、历史文化等没有渊源?中国共产党的十八大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意图“交互、对冲”西方普世准则,开辟一条道路;从性质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法超越资本主义,中国只能守着辉煌自我演绎;从内容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目前停留在“国家要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社会要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公民要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三个层次上;从进程看,社会主义建设坚持百年不动摇,让人民当家作主,兴中华民族之复兴。维系政府与市场之间均衡之一的中国国家审计机关,既对政府又对市场予以监控,是国家政治制度的安排、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建设凸显尤为重要。因此,国家审计建设任重道远。当前形势和任务下,探讨国家治理条件下审计建设,笔者认为,须探讨
审计价值内涵。一、国家审计(一)国家审计的简要发展。审计是基于委托经济责任产生而产生的。国家审计是伴随阶级社会产生而产生的,是具有阶级属性的。当前,审计发展的简要脉络:从1985年开始,审计机关的工作重点开始由组建机构转到了开展审计监督工作上。1991年底,《审计工作发展纲要(1991~1995年)》颁布实施。纲要认为,审计机关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专门机关,审计监督是宏观调控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与财政机关履行管理职能进行的监督,在层次上有所不同;纲要设想,到2000年建立起与新的经济体制和运行机制相适应的、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监督作用的审计制度。1992年10月,党的十四大提出,进一步改革计划、投资、财政、金融和一些专业部门的管理体制,同时强化审计和经济监督,健全科学的宏观管理体制与方法。审计工作重点转到为宏观管理服务。((审计文化>中国审计史)湖北省审计厅网站2011-12-9)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国家的审计监督,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和社会健康发展,根据宪法,制定本法。”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2004年,时任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中央财经大学法律系主办的“中国财经法律论坛”演讲时首次提出,“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工具,要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2006年2月28日,修订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2008年,刘家义审计长在中国审计学会五届三次理事会上阐述了审计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重要观点,指出审计本质上是一个国家经济社会运行的“免疫
【审计实操经验】做好审计笔录的“四字”要诀
【审计实操经验】做好审计笔录的“四字”要诀
在审计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通过现有的审计证据无法全面得出水落石出之事实的情况,而且再去漫无边际的寻找线索,既费时又费力。在这种情况之下,通过对相关人员的询问,还原腐败问题的真相始末,并通过签字按手印的形式,以被询问人员之口取得相应的审计证据,既直接又有效。笔者认为,做好审计笔录要做到“实、明、全、密”。一是审计笔录要以“实”字为先导,保证实事求是。审计证据如果是虚假的,不但推不出审计结论,而且会带来极大的审计风险。通过审计笔录获取的审计证据必须让被询问人充分了解证据真伪所带来的利害关系,保证其陈述的事件、数据等真实有效,任何虚假甚至模糊的概念都不应该出现在审计笔录中。二是审计笔录要以“明”字为依据,保证表述明确。所谓的审计证据不确凿往往不是发现线索的方向不对路,而是经常存在证据表达的含糊不清。尤其是中华文字博大精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可能因为一字之差出现“意思之差”,因此,审计笔录的记录人必须在被询问人陈述事实的基础上,清晰明确的形成记录。三是审计笔录要以“全”字为支撑,保证全面细致。“地基越牢固,房屋就越稳当”,审计证据越全面充分,审计结论就越可靠确凿。审计笔录要尽量能够一次性取证完毕,并且签字、按手印同时完成,否则可能被询问人在后期陈述时出现悔供、跟他人串供等现象,造成审计人员的被动,到那时恐怕只能“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四是审计笔录要以“密”字为底线,保证严格保密。审计证据保密的重要性自然不必多言,但审计笔录往往容易被忽视,“大意失荆州”
【审计实操经验】延伸审计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延伸审计
什么是延伸审计
延伸审计是审计机关在审计工作中向被审计单位以外的相关单位及个人调查、了解有关情况,取得相关证据的过程。延伸审计涉及面广,且被延伸审计单位情况千差万别。
当前,延伸审计涉及政府职能部门、司法机关、相关企事业单位、开户银行以及个人等众多对象,工作具有复杂性的特点。实践证明,通过延伸审计,既加大了审计机关查处问题的深度和广度,又为全面准确地揭露问题提供了保证。从某种意义上讲,延伸审计是揭露违规、违纪、违法问题,发现暗箱操作的利器,是审计发现和揭露大案、要案线索的重要手段,是实现审计深挖一层、前进一步的重要方法。
审计机关通过延伸审计取得了大量的直接证据,加快了审计工作进程,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强化了审计机关的行政执法地位,提升了审计监督的社会效果。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延伸审计执法环境和操作规程的进一步规范,延伸审计将成为实现审计机关在更高层次、更大范围实施经济监督,有效维护经济秩序的重要工作方式,在审计监督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延伸审计的范围
(一)向相关年度延伸。
由于有些问题时间跨度较长,如果单从某一年度的帐面上看,难以了解事情的实质,发现问题的真相,要查清楚事情的来龙去脉,必须注重以资金的流向为主线,向以前或以后年度延伸。如我们在某单位的
【审计实操经验】行政事业单位普通发票违规的主要表现与审计方法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审计实操经验】行政事业单位普通发票违规的主要表现与审计方法
发票是指购销商品,提供或者接受劳务和其他经营活动中,开具、收取的收付凭证,是记录经营活动的一种原始证明。发票有增值税发票、普通发票和专业发票。本文的普通发票是相对增值税发票和专业发票而言的,行政事业单位的支出除了工资、保险等支出外,其他大部分支出都是由普通发票来支撑,因此审计部门在常规的财政财务收支审计中,对普通发票的真实性,合法性进行审计是对单位支出审计的重要内容之一。自中央“八项规定”发布以来,公款消费在很大程度上得到了遏制。然而,“上有政策,下有对策”,一些单位在发票上做起了文章,将超预算、超标准、超范围的各项开支,或巧立名目,或化整为零,或空手套白狼,演绎发票“变形记”。一张小小的发票,会隐藏很多违纪违规问题。审计人员要在短时间内发现这些不合规发票,查明违纪违规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下面根据自己的实践经验,谈谈行政事业单位违规发票表现形式以及违规发票的审计方法,与大家共勉。一、违规发票表现形式一张完整的发票构成要素主要有:开票时间、经济内容、单价、规格、数量、金额,小写金额、大写金额,开具发票单位盖章、经办人签字,收款人签字、发票使用有效期限等。发票到财务报帐前必须办理审核手续,除经办人签字外,还要有证明人、审查人签名,购买物品时还需物品验收人签字。发票的各种要素之间有其内在的联系或规律,单位在发票上违规,发票各种要素之间的关联性多少都有些破坏。财务上违规发票表现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1.发票要素不完整。如无发票专用章,或印章模糊,或不填
审计方法主要包括
审计方法主要包括:
1.审计调查:对被审计单位的经济业务、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等进行了解和研究,以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
2.审计分析: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和经营数据进行分析,以评估其经济状况、经营效率和财务报告质量。
3.审计测试:通过一定的程序和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财务报表等进行测试,以确定其可靠性和合规性。
4.审计复核: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报表、会计记录等进行复核,以验证其准确性和完整性。
5.审计抽样:从被审计单位的总体中选取一定比例的样本进行测试,以推断总体的情况和特征。
此外,还有许多其他具体的审计方法和技术,例如审阅法、核对法、分析法、盘存法等。这些方法和技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使用,以达到最佳的审计效果。
【审计实操经验】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思路的理性调整
【审计实操经验】大数据时代国家审计思路的理性
调整
为什么大数据环境下的国家审计需要创新?国家审计在大数据时代应
当做出何种创新?笔者拟就这两个问题, 结合相关理论研讨成果与实
际经验感受, 作粗浅讨论。一、“大数据”话语背景的现实性(一)大数据为国家审计提供了独特机遇。在“大数据”概念提出之前, 计算机、互联网等类似概念早已存在, 并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促进了国
家审计的发展。多年来, 审计署始终坚持推广计算机审计, 尤其2010年国家审计准则的颁行为组织开展计算机审计明确了审计准则规范,
提供了准则规范保障。但之所以特别强调“大数据”概念, 是因为大
数据的价值并不仅在于拥有海量的数据资源, 更能通过对海量数据的
科学处理, 提供对事物的新的认知方法, 可以使问题变得更加透明化, 为认知主体深入、准确地把握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 特别是对事物未
来发展趋势作出预测提供判断基础。大数据为合理预测提供了科学基础, 而这种合理预测的可能性, 反过来又使得大数据成为必须被加以
重视的独特话语背景。(二)大数据为科学决策提供了客观依据。包括国家审计在内的权力配属及运作, 其现实性并非一种固化的前提预设, 而是一种动态的后天证明。这种证明, 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领导者决策
的科学性。在大数据时代之前, 领导者只能根据意愿或者经验进行决策, 而这种决策因为不具有充分、科学的预见性, 可能导致决策的执行过程缺乏效率, 甚至决策的结果事与愿违。大数据时代, 海量数据的迅速处理, 将在很大程度上弥补决策在科学预见性方面的短板。无论是大的战略决策, 还是具体的战术决定, 都应该, 并可以建立在相关数据的提示或判读基础上, 从而保障决策的客观性与科学性。虽然必须承认, 在大数据处理过程中也会存在数据不准确、不完整、不及时等数据质量问题, 但这只是技术性问题, 完全可以通过数据处理方法的完善加以解决。况且, 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者依然是人, 而非数据处理的结果。从这个意义上, 大数据时代的决策者, 也面临更大的挑战, 需要以大数据为客观依据, 在科学甄别、判读海量数据的基础上, 作出科学决策。(三)大数据为决策的科学执行提供了技术保障。在大数据时代到来之前, 虽然借助计算机及网络科技, 决策的执行效率有所提高, 但在执行过程中, 因为决策本身缺乏科学预见性, 执行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执行主体的个人能力或经验, 执行质量无法保证。大数据的发展推动决策的科学化、资源配置合理化, 更为重要的是, 大数据所具有的系统性、协同性、动态性等优点, 可能成为决策执行效率的倍增器, 推动决策执行的高效化。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 能够有效检查各种数据, 确定数据关联性, 为决策执行提供查错、试错的机会与可能, 减少误报和漏报的几率。国家审计是为决策执行提供查错、纠错的监督机构, 只有将自身置于大数据背景下, 才能更有效发挥监督职能。推进大数据环境下的审计监督, 才能真正发挥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 尤其是在监督和促进国家政策落实方面的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只分享有价值的知识点,本文由梁志飞老师精心收编,大家可以下载下来好好看看!
【审计实操经验】政府审计的方法
审计监督是《宪法》、《审计法》赋予的高层次经济监督,它不仅肩负着维护财经秩序、严肃财经纪律的重要任务,而且对加强廉政建设、开展反腐败斗争也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实践告诉我们审计机关除要有在发现大要案线索方面的责任感与敏感性外,还应注重审计方法。如何及时准确发现案件疑点和线索,一下总结了八种方法,以供大家参考借鉴。
一、从走访座谈中发现案件线索
在现场审计和审前调查时,注意以被审计单位外部相关单位及相关人员为询证对象,通过座谈寻找线索。审计组进驻后,可以走访被审计单位的主管部门、干部监管部门、综合经济管理部门和业务关联单位,如其上级主管部门、国资委、监事会、纪检、监察、组织、财政、税务、工商、海关、开户银行等单位,听取各部门、各单位从各自角度所掌握的对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介绍、评价,以及对其领导人或单位存在问题线索的介绍,并查阅有关部门对被审计单位的检查和处理报告,以供审计参考,找出切入点和突破口。
二、通过个别谈话发现案件线索
在现场审计时,以被审计单位内部工作人员为询证对象,通过谈话寻找线索。操作上应采取一对一的方式,以打消谈话人的思想顾虑。审计组进驻被审计单位后,采取个别谈话的方式,分别找被审计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各职能部门或主要生产经营单位负责人或部分职工谈话,了解被审计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重大违纪违规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