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编结业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2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2篇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文一:我国现代文学课程教学改革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教育越来越大众化,本科阶段更强调素质教育或通识教育,其基本目标由精英式的“专才”培养转型为拥有较高文化素养的“通才”培养,同时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使大学本科教学面临教学目标、教学容与教学方法的调整。
汉语言文学专业作为师类院校和综合性大学必设的专业,同样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一、明确教学的总体思路就农业大学的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来看,其中对学生的素质、知识和能力等方面提出了明确具体的培养要求:系统掌握汉语言文学的理论和知识,具备良好的语言文字表达与沟通能力;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的科学研究方法,具有独立获取知识与信息的能力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一定的创新意识,了解本专业的理论前沿和发展动态,具备本专业方向业务工作的基本能力与素质,具备调查研究和协调组织的能力,能适应相邻专业和相近专业的实际工作等。
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定为既强调专业素质,又强调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中国现代文学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在教学目的、教学容和方式、教学过程方面都应与培养应用型人才的目标接轨。
此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鉴赏能力以与写作能力,由此在教材选择、课时分配和教学方式上都与此目标相符。
在教材上选用钱理群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此教材学理性强,文学史的线索清晰明了,授课就依教材的框架进行,对作品的分析教师自行补充,这是教材未展开而教学过程中必须体现的部分,给教师和学生都留有较大的发挥空间。
在课时分配上,明确突出作家作品的教学与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思路,作家作品的讲授占60-70%,而文学运动、文艺思潮、社团流派、文体发展等容占30-40%。
在对具体文本深入分析的基础上,概括重要作家的创作特色与艺术风格。
温儒敏先生在十多年前谈与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的改革时,就已明确提出要“淡化‘史’的线索,突出作家作品与文学现象的分析”,“把文学感受与分析能力的培养放到重要位置”,“注意结合学生阅读印象和问题来分析作品,侧重发掘与培育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力和分析评判能力”。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有关现代文学论文
有关现代文学论文导语:忠厚老实人的恶毒,像饭里的沙砾或者出骨鱼片里未淨的刺,给人一种不期待的伤痛。
以下为大家介绍有关现代文学论文文章,欢迎大家阅读参考!一、现代文学语言,白话并简洁语言是进行文学创作的一个重要环节,对文学思想进行变革,那么就要现对语言进行改革,鲁迅笔锋驰骋纵横,词采飞扬,形式多样,变化多端。
在语言表述方面,鲁迅的文学作品也颇具研究价值,是现代文学语言的典范。
鲁迅擅长用平白如话的语言阐释较为复杂的社会关系和人性特点,通俗点讲,在现代文学语言的呈现上体现出“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的特点。
鲁迅先生作为中国现代文学之父,对采用白话文进行文学创作十分的提倡,暗藏鲁迅最内在的情绪体验和最玄妙的哲理性感悟。
并且在自己的创作中也一直在坚持自己的白话文学主张,在他的杂文中还对那些反对白话文的人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另外,在“五四”时期,西方文化曾经大量的涌人中国,一些新的名词也就随之传人中国,这个时候作家们在进行文学创作的时候,对于这些新名词的运用,鲁迅先生曾说:“欧法文化的侵人中国白话中的大原因,并非因为好奇,乃是为了必要。
”所以说他非常主张主动对这些外国语中的有用成分进行吸收和利用,丰富自己的文学语言。
二、现代文学体裁,新诗应创新关于文学体裁,鲁迅先生予以很多的建设性论述,他用自己的笔坚持社会正义,反抗强权,保护青年,且这些论述对于现代文学理论的构建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在当时新诗的出现,可以说在文学界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者对其进行研究。
鲁迅的艺术创造力是惊人的。
但鲁迅先生在诗歌的创作以及批评方面都没有进行系统的论述,他的新诗只有《梦》、《他》、《桃花》等六七首而已,远不如他的杂文以及小说的创作数量。
鲁迅先生对新诗的理论建设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鲁迅先生认为新诗应该是对真实的情感进行的表达,他对新诗的择选和对新诗诗人的评价,要求用真实的健康的情感引起读者心灵上的共鸣。
第二,鲁迅先生认为诗歌创作时应该对其内容进行重视。
当代文学名著论文(修改版)
莫言《透明的红萝卜》赏析《透明的红萝卜》择取的是“文化大革命”期间的一段农村生活。
他以独特细腻的生命体验,透过黑孩的儿童视角展现了民间氛围中的乡村风景与神秘事物。
这篇小说的主题是不能用一两句话进行概括的,莫言说:“生活原本就有的模糊含蓄,决定了文艺作品的朦胧美。
”因此,在阅读中,抛开寻找主题的期待,细心体会黑孩的鲜明形象所包含的丰富意蕴成了作者要传递给读者的主要信息。
中篇小说《透明的红萝卜》中有这样的一段精彩描写:他的嘴第一次大张着,发出一声感叹。
黑孩的眼睛原本大而亮,这时更变得如同电光源。
他看到了一幅奇特美丽的图画:光滑的铁砧子。
泛着青幽幽蓝幽幽的光。
泛着青蓝幽幽光的铁砧子上,有一个金色的红萝卜。
红萝卜的形状和大小都像一个大个阳梨,还拖着一条长尾巴,尾巴上的根须象金色的羊毛。
红萝卜晶莹透明,玲珑剔透。
透明的、金色的外壳里苞孕着活泼的银色液体。
红萝卜的线条流畅优美,从美丽的弧线上泛出一圈金色的光芒。
光芒有长有短,长的如麦芒,短的如睫毛,全是金色,……小说的主人公“黑孩”对那个红萝卜的体验弥漫着一种神秘色彩。
小说又取名为“透明的红萝卜”,这就更突显了这种神秘感。
因此,要解读这部小说就必须回答这个问题——红萝卜为什么是透明的?透明的红萝卜究竟象征着什么?莫言说“大概的意思也许能说出来,说清了也难”①。
为什么连作者自己都说不清楚呢?我想,作家是把笔尖插进小说人物的无意识领域中去了。
无意识是一个人类心理的最黑暗的区域,所以就是作家本人也只能说个大概,“说清了也难”。
在谈创作灵感时,莫言曾说:我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已经听老师讲过很多课,构思时挺省劲的,写作时没有什么顾忌。
我跟几个同学讲过,有一天凌晨,我梦见一块红萝卜地,阳光灿烂,照着萝卜地里一个弯腰劳动的老头;又来了一个手持鱼叉的姑娘,她叉出一个红萝卜,举起来,迎着阳光走去。
红萝卜在阳光下闪烁着奇异的光彩。
我觉得这个场面特别美,很像一段电影。
那种色彩、那种神秘的情调,使我感到很振奋。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中国现当代文学作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的必修课程,在培养学生分析、鉴赏现当代文学作品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修养和道德素质方面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供大家参考。
当代文学优秀毕业论文范文一:社会主义文学当代文学论文一“、当代文学”概念的分裂“当代文学”最早使用时仅仅用来描述建国后十年的社会主义文学创作,然而随着时间的不断拉长,“当代文学”的内容不断扩充,逐渐改变了“当代文学”的面貌,使它最初的属性变得模糊不清。
尤其80、90年代以后,思想空前解放,学术界也异常活跃,各种思想与方法不断碰撞、冲突、融合,旧有的标准已很难用于衡量层出不穷的文学新形式,日新月异的文学实际也远远超出了最初理论预设的范畴。
“当代文学”似乎仅仅成为一个名称的存在。
因此,当眼光敏锐的学者从眼花缭乱的文学理论与现象中抽身回望时发现过去理所当然的事情如今疑点重重,经不起推敲。
1985年,唐弢在《文汇报》上发表了《当代文学不宜写史》的文章,提出了对“当代文学”合法性的质疑。
唐弢认为,历史是需要稳定的,文学史也同样。
就目前而言,当代文学仍然处于发展变化的阶段,并没有经过时间的沉淀、筛选、淘汰而稳定下来,杂质并没有完全汰除,线索与规律也并不明晰,仍不具备写史的条件。
因此古代、现代文学才宜于写史,而当代文学是不宜写史的。
他建议用“当代文学述评”来取代“当代文学史”的称呼。
学者们对唐弢的论断反应强烈,对“当代文学”存在的问题也各抒己见,莫衷一是。
无论是从学科范畴探勘“中国当代文学”,还是以文学史角度审视“当代文学”,其概念内涵存在着诸多含混之处,有许多经不起推敲的盲点以及模糊不清的叙述。
随着历史的发展,文学的嬗变,“当代文学”学科建制的明晰化,这一概念的暧昧不明逐渐显现出问题与漏洞。
首先对“当代文学”概念的争议很大部分是来自于对“当代”一词的不同阐释。
一些学者认为“当代文学”中“当代”指“当前”“当下”,“当代文学”也就是指眼前正在进行的文学。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5篇)现当代文学论文范文第1篇一、以“文”为点,解读经典众多的“文”形成了特定的“史”,因此,以“文”为点进入文学史,是学好文学史的关键,也是让文学课堂富有生气的方法之一。
中国古代的教育与外国的文学教学始终都很重视文学作品的解读,古代文学中的“批注法”与“点评法”可以证明文本学习的重要性。
20世纪20至50年月在英美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新批判”派也强调文本的重要性,认为文学作品是一个独立的有机体。
文学的感性及其人文关怀都是在详细的作品中体现的,同学的文学修养及其力量的培育也是在对文本的分析解读中形成的。
因此,解读经典既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文学“史”的学问点,也是更好地实现中国现当代文学课程教学目标的保证。
不能为了学问的积累而忽视了同学发散思维力量的培育。
那么,如何做到这一点呢?首先是培育同学对文学作品的爱好。
目前,由于网络、影视等媒体的发达,纸质文本的阅读受到很大的冲击,同学阅读量不足和同学不爱读是如今文学课教学中的普遍现象。
因此,选择什么样的文学作品,是先选择同学爱读的还是选择文学“史”爱选的,是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的。
假如同学之爱与文学“史”之爱存在着很大的跨度,该怎么办?笔者认为,在这个过程中可以实行“过渡法”,也就是说在两者之间建一座可以走向彼此的桥。
先让同学列出自己喜爱的作家与读过的文学作品,以便对同学的观赏趣味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在对文学史上的经典作品进行解读时,查找两者的相像点。
比如说“十七年文学”中的《林海雪原》,现在的90后高校生很难宁静地读完这部“红色经典”,也不情愿读。
但他们对“英雄传奇”类的网络小说和网络嬉戏很感爱好,因此,先从中国传统通俗小说如《水浒传》《三国演义》《说岳全传》等谈起,谈报恩与报仇的观念,谈传统观念上英雄人物的形象,或是张飞、武松式的粗豪英雄,或是诸葛亮式的儒将。
逐步引出《林海雪原》中的“英雄形象”———少剑波,然后再分析这部作品,论其在文学史上的意义及影响。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三篇)
现当代文学毕业论文(选篇)1.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2. 探讨汪曾祺作品中的中华人文精神3. 浅析余华小说的先锋叙事及其转型探讨白先勇小说的创伤叙事一、白先勇的创伤经历(一)年幼多病:“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白先勇出生于贵族之家,父亲白崇禧是国民党高级将领,母亲马佩璋是官家大小姐。
贵族的血统和优裕的生活本该注定着他人生的一帆风顺、无忧无虑。
可是,年纪轻轻的白先勇却患上了肺病。
在那个谈痨色变的年代,白先勇被单独隔离在一幢小房子里,过上了与世隔绝的生活。
他孤零零地躺在床上养病,偷偷窥探外面的欢声笑语。
白先勇自己回忆这段生活时,感伤地写道:我在山坡的小屋里,悄悄掀起窗帘,窥见园中大千世界,一片繁华,自己的哥姊,堂表弟兄,也穿插其间,个个喜气洋洋。
一霎时,一阵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兜上心头,禁不住痛哭起来。
①繁华与孤寂的强烈反差,使得白先勇年幼的心中油然而生一种“被人摒弃,为世所遗”的悲愤感。
虽说这时他对人生和世界的认识仍停留在混沌的阶段,但这段生病的创伤经历便使他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了雏形。
(二)历史动荡:历史沧桑感白先勇出生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爆发,持续八年的抗日战争,接着又是四年国共内战。
他的童年便是在烽火连天的战争岁月里度过的。
白先勇随同母亲在广西老家,躲空袭、跑防空洞已经成为“家常便饭”。
湘桂大撤退和国共内战爆发后,白先勇举家迁移,辗转各地,先后在重庆、南京、上海、香港等地居住。
白先勇回忆时说:我重回“人间”之后,就碰到一连串的动乱,随着家人的迁徙,从上海到广州到香港再到台湾。
你知道,青少年每到一个新环境,总会产生适应的问题。
而且当时我在语言上也不适应,一下子是上海话,一下子是广东话,一下子是台湾话,令我更感觉无所适从,到处都自觉outofplace。
276动荡不安的时局和“逃亡”式的生活对白先勇产生了强烈的心理冲击和创伤,在被遗弃感的基础上又产生了挥之不去的历史沧桑感和不安定感。
在大陆的时候,白崇禧得势,白氏家族力量雄厚。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3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3)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作为一名女性作家,铁凝初涉文坛便以女性独有视角来观察、描摹纯真的人性美。
《哦,香雪》是一篇给人以巨大审美满足、极富天籁感的短篇小说。
与同时期以贫富变化为构思集点的大量面孔相似的作品相比,这个短篇另辟蹊径,通过深山区的一个小站和在小站只停留一分钟的火车,在年轻一代山民精神世界中所荡起的波澜,以表现社会生活所发生的深刻变化。
《哦,香雪》对于人性美的塑造,抓住了少女内心世界那独有的美丽风景进行生动描写,作家用她那敏感的心灵和宽厚的胸怀,对那个封闭的小山村,对那一群普普通通的山里姑娘投来同情、关爱的一瞥,在看似幼稚可笑的心理律动中发掘时代思潮的波澜。
正如著名评论家缪俊杰所高度评价的那样:“作品之所以受到重视,在于它体现出审美意向的转变,这在新时期文学中首先独树一帜,给人以耳目一新的印象。
”以此为标志,铁凝真正找到了自己,确立了自己在新时期小说创作中的独特地位:只有表现行进中的历史,作品中的欢笑、眼泪和诗才具有启人心智、荡人心魄的力量。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比《哦,香雪》对于人性的探索又更进了一步,展示了作者新的思考,除了对人性的赞美,更包含了对个性意识的觉醒和民族文化消极的因素的反思。
作品《没有纽扣的红衬衫》通过一个尚无传统精神负担、率真、坦荡、极富个性的女中学生安然,向一切传统的以自私保守为核心、以虚假掩饰为特征的旧意识发起挑战。
这部小说传递给读者的是一种人生境界的颖悟和冲破藩篱的快感,一种个性意识的觉醒。
与淳朴的香雪对美好生活的潜意识萌动相比,安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代表了一种对个性意识的追求,个性解放的渴望。
这里,真正打动读者的或许并非作者的文字技巧或语言能力,而是因为那个时代背景下的中国人刚刚释放开心灵禁锢,而一个全新的未经污染的少女的“跳出”,振奋了人们久已麻木的想象,清洗了蒙在人们心头多年的灰土,在这里,读者还顾不得揣度文字自身应具备的特质,人们迫切要抓住的是作家通过小说传达出的思想,这也正是这部作品在当时的青年读者中引起强烈反响的原因所在。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2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2) 现当代文学方面的论文范文但长期以来,文学研究只看重文学的文字表达部分,看重由阅读文字所生成的“诗中有画”,而忽略了文学作品的直接绘图,忽略了文学本身即有的图的传统,甚至将文学作品的封面、插图等图像视作出版界、传播界、设计界的研究课题,我们现有的对文学作品图像的研究还是很不充分的。
中国现代文学作品封面作为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码,指向民族精神文化的深层内涵。
研究中国现代温煦额作品封面,还原其历史语境中的文学、文化、艺术价值,不仅可以使我们重新领略彼时社会文化的审美风情、现代作家的文化诉求,而且可以通过现代阅读方式和意义阐释,重新焕发现代文学作品封面图像的生机与活力。
首先,促进图像学理论的建构和应用。
封面是现代文学作品的主要图像因素,并且构成了与“正文本”密切关联的“副文本”。
现代小说封面在图像图案、色彩运用、意义呈现和文化含蕴上都体现出图像自身独有的特色,展现出不同于文字叙事思维的图像思维特色。
本课题拟运用图像学研究理论,从学理研究层面上,在研究范畴、内容、方法等方面为现代小说封面研究的深入提供借鉴和参照,为“语—图”互文解读和欣赏等方面提供指导和启示,从而推进图像学研究的深化和精细化。
第二,突破以文字为核心的新文学研究的单一理路,使文学与图像及视觉文化产生互动,促使研究的深入。
由于文学作品封面参与了文本意义的生成,其存在既具有造型艺术的二维平面属性,又具有含蕴文学内容的文学属性,从发生学角度看,作品封面是以图像媒介承载特定文学内容的创作过程,而封面创作与文本创作又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同一文本内容亦往往具有多种不同的封面表现形式。
从封面与文本的互动关系着眼,不仅可以拓宽我们认识文本内容的视域,带来文学阐释意义的更新,而且可以帮助我们探索图像呈象的本质特征,从而开掘出文学研究的全新意义生成空间,具有一定的方法论意义。
第三,美学视域的拓展与深化。
封面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封面承载的文学内涵,最终都将归结为对美感的追求。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通俗文学专题》结课论文题目: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学院:文学艺术学院系别:中文系班级:汉文08级2班姓名:王雷明学号:2008040954指导老师:杨高平中国·新疆·石河子2011 年 10月浅谈抗战时期通俗文学勃兴的原因王雷明 2008040954 08汉文2班摘要:抗战时期,中国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通俗小说自身的发展需要,二是战争的催化作用,三是市场的需要,四是理论建设的推动作用。
中国近现代通俗小说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其文学史地位也已经得到了很多专家学者的肯定。
而要研究这类文学类型,则不能不对其发展繁荣的原因进行研究剖析。
抗战时期,现代文学格局和趋向发生的转变最为显着,通俗小说在此期间不断繁荣并走向成熟,因此本文主要探讨抗战时期通俗小说勃兴的原因。
关键词:通俗小说抗战时期市场理论建设一、通俗小说自身发展需要(1) 小说一直在中国文坛内处于边缘的地位,它走向中心位置得益于梁启超倡导的“小说界革命”。
19世纪末,梁启超在日本发现了政治小说,于是发表了《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提出“欲新一国民”必“先新一国之小说”。
这种倡导促使中国传统文学观念发生了转变,小说的社会作用和文学地位得到了文人的重视,以夏曾佑、狄葆贤、吴趼人、徐念慈为代表的一大批作家视小说为启蒙的工具,开始从事小说的创作。
西方文艺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学和文化产生了重大影响,使我国近现代通俗小说具有了社会性。
西方的文学思潮、文学思想如民主、平等、科学、自由、人性等传人了中国,新小说开始注意表现这些精神对中国民众的影响;小说创作也开始改变传统的情节结构模式和叙事方法,借鉴了西方的手法,如截取生活横断面来表现生活、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和心理描写、景物描写、采用第一人称叙事角度、采用倒叙手法等等。
经过了二十多年的发展,到抗战前期,现代通俗小说已经走向了现代化。
叙事模式、创作技巧、语言运用都已成熟,主题关注现实和社会,审美标准也趋向新文学倡导的西方艺术思想,并且产生了一批实力强劲的作家,他们拥有广阔的市场,有着一定的文学地位。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浅谈徐志摩生命中的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摘要: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三个女性的出现是浪漫诗人徐志摩生命进程中的必然。
爱是徐志摩生命的动力。
他的才华与成就,都是由爱所激发所建立的。
徐志摩之所以是现在的徐志摩,是与他浪漫的婚恋经历分不开的。
对于徐志摩来说,爱是他的精神世界中占统治地位的主题,是他“生命的中心和精华”,是他个性的鲜明标志。
三个女性对徐志摩诗歌的创作都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今天,我们应该重新来思考徐志摩与三个女性及其文学创作的当代意义。
关键词:徐志摩;三个女性;文学创作;当代意义在中国新诗发展史上,有一个名字备受瞩目,那就是被称作“中国布尔乔亚…开山‟的同时,又被指认为…末代‟的诗人”徐志摩,他短暂的一生是追求爱、自由和美的一生,其诗歌创作也追求着美的思想内容和美的形式的统一,为中国新诗的发展做出了贡献。
“爱”在徐志摩的理想追求中排在第一位,对浪漫之爱的追求贯穿了他的一生。
在追求的过程中他为自己的理想所激荡,为自己的勇气所感动,他把追求对象美化成理想的化身,可以不受世俗约束,不顾众人非议,虽有恋爱不可得的痛苦,也永不放弃。
徐志摩希望用无拘无束之笔创造出美好的形式以自由地表达理想—充满真挚感情的人生与自由、平等、和谐的社会。
如果说徐志摩的思想力量全部来自爱来自性灵来自生命,那么诗人生命中的三位女性:张幼仪、林徽因、陆小曼,对他的文学创作乃至一生都产生了巨大影响。
一、三个女性徐志摩在杭州一中读书的时候,被当时金融界和政界的名流张嘉傲看中,张就主动托人向徐申如(徐志摩父亲)求亲,以其妹张幼仪相许。
徐家很快答应了这门亲事,送了聘礼。
两家的联姻,对于实现徐申如的家庭产业繁荣之梦,当然是一个强有力的依托。
是年志摩刚好二十岁,妻子张幼仪刚满十六岁。
这桩婚姻自然是父母的意愿,也是父母一手操办的。
对于徐志摩来说,他并不了解张幼仪,婚前见面也只有一二次,在二十岁的志摩眼里,张小姐不算很漂亮,但很文静,淡妆浅抹之下,透出青春少女的天然美丽,虽然父亲也征求过他的意见,但在他看来,他没有什么理由不同意父亲的安排,婚嫁是人一生中终归要经历的事,他没理由不可以与张小姐成婚。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课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结课论文踏过泥泞五十秋——论陈忠实新时期文学创作踏过泥泞五十秋——论陈忠实新时期文学创作摘要:陈忠实并不是新时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作家,但却是新时期文学发展到后期不得不注目的作家。
50岁以前,陈忠实一直生活、学习、工作于灞桥农村。
50岁之后,他创作了旷世之作——《白鹿原》,恰好描述了渭河平原50年的风云变幻,这可以说是巧合,但更多的是作家本身的积年底蕴的爆发。
研究陈忠实的创作,更有利于理解他的作品,同时还原那个时代的中国。
关键词:陈忠实《白鹿原》新时期文学正文:一、陈忠实简介陈忠实,男,汉族,1942年6月出生,陕西西安市灞桥区霸陵乡西蒋村人,1966年2月入党,1962年9月参加工作,高中学历,文学创作一级。
中国当代著名作家,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
陈忠实于1965年初发表散文处女作,创作生涯迄今已历45年,《白鹿原》是其成名著作,其他代表作有短篇小说集《乡村》、《到老白杨树背后去》,以及文论集《创作感受谈》。
中篇小说集《初夏》、《四妹子》,《陈忠实小说自选集》,《陈忠实文集》,散文集《告别白鸽》等。
1997年获茅盾文学奖,其中《白鹿原》被教育部列入“大学生必读”系列,已发行逾160万册,被改编成秦腔、话剧、舞剧、电影等多种艺术形式。
2006年12月15日,“2006第一届中国作家富豪榜”重磅发布,陈忠实以455万元的版税收入,荣登作家富豪榜第13位,引发广泛关注。
二、“蒸馍理论”——爆发前夕的积淀陈忠实曾频繁提起他的著名的“蒸馍理论”:创作就像蒸馍一样,面要好,酵头要老,工夫要到,气要饱。
蒸馍过程中,千万不敢揭锅盖,一揭就跑气了。
1942年,陈忠实出生于西安市灞桥区白鹿原南坡的西蒋村。
这是一个小村庄,陈家是一个世代农耕之家,父亲陈广禄是一个地道的农民,但会打算盘,也能提起毛笔写字,这在当时的农村,就算是有些文化的人了。
父亲对陈忠实的要求很实际。
后来陈忠实回忆:他劝我做个农民,回乡务庄稼。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
现当代文学论文(选篇)1.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2.中国当代文学阅读视野中的日本现当代小说3.试论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农民工”形象理性精神在中国现当代文学中的实践分析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和地球村的日益缩小,各国文化出现了前所未有的交融盛况,现当代文学迅速发展起来。
而现当代文学与理性精神的结合则是价值观的升华过程。
20世纪的中国现当代文学中就体现出很深的价值观升华印记。
本文从中国现当代文学说起,剖析其中的理性精神,简要阐述中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趋势。
关键词:现当代文学;理性精神1、引言文学是人类思想发展的载体,它可以充当社会变革的旗帜,引领人类文明的发展。
现代文学所具备的文体上的严谨性以及其思想上的包容性将理性精神融入其中,人文理性使得文学作品更具艺术性,而科学理性作为一种思想主体来实现其价值,两者相融合为文学的升华与发展提供了合适的培养基础。
2、理性精神概述2.1科学理性2.1.1进化论被喻为“赛先生”的自然科学理性一直是近现代中国文学的精神向导,从《天演论》被翻译成中文从而被大多数学者接触开始,人文自然观点就开始在中国文坛萌芽。
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学创作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渐渐被挖掘出来,矛盾的《文学与人生》、梁启超的《新民说》以及鲁迅的“国民精神”中都少不了科学理性的痕迹。
矛盾认为科学重在求真,因此近代文学中的科学理性精神是对真实的追求。
在当下,学术界提倡生态文学概念,将文学与生态相结合并同步消长,文学观念也在这种观念中优胜劣汰,这就是进化论在文学领域中的运用。
2.1.2科学性从现当代中国文学的解构以及构建过程可以看出科学理性思想已经在文学领域扩散开来,并扮演着思想主体的角色。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到左翼文化运动再到文学复兴直至文学转型,新文学流派的诞生和新文学主体的发展都将科学文化主题渗透其中,这种科学性思想对于人类文明的进展和社会的变革有着积极的作用。
2.2人文理性如何定义人文精神是上世纪九十年代至今一直被人们讨论的问题,虽然没有准确地定义,但人文精神中高度的理性文化修养是其特殊性所在。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向受其制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小编收集了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欢迎阅读。
中国现当代文学论文【一】[内容摘要] 知识经济时代大众传播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
文学与传播媒介之间相互作用,构成了当代文学时空关系场。
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发生了变化。
从传播学立场出发,一种新的文学关系“作家(文本生产者)——传播者(媒介传播)——受众(文本消费者)”,为我们考察当代文学提供了具有操作意义的理论方法。
本文据此分析了当代文学中的商品属性、多元化、多样性、娱乐性和平民化等四个方面的热点问题。
媒介的非理性也给文学带来了负面的影响,经过磨合,文学将进一步向前推进。
[关键词] 当代文学;传播;观照;媒介;受众;文本一当今时代,大众传播对人类社会和人们的生活产生日益深刻的影响,身处这样一种社会环境和传播环境,文学的存在现状和发展趋向受其制约影响是不言而喻的,并构成了当代“文学场”,在如此时空关系里,文学的生态环境和价值取向都具有其新的特点。
一种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特点、多元并存的新的文学格局正在构建之中。
传播是“人类关于赖以存在和发展的机制,是一切智能的象征,且通过空间传达它们和通过时间保存它们的手段”。
(1)就传播学的核心概念而言,它是人们一种信息的交流和分享。
那么,从文学传播的角度着眼,什么样的信息拿出来让大家分享?是谁拿出来这些信息?通过什么渠道或载体?谁在分享?信息制造者是谁?为什么在这样的时刻和场合以这种方式显示出来?能产生什么效果?等等。
对这些从传播学原理出发所提出的问题的探究,使我们自然把注意力集中在当前的文学传播语境上。
人们常常用“后现代”或“后新时期”等概念来为当今社会转型命名。
这是一个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一体化的时代,伴随着资本的流通以及商业广告与大众传播媒介的鼓噪,人们的消费欲望被点燃起来,在市场流通过程中逐渐衍生成一种“消费主义文化”。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萧红的《呼兰河传》
中国现代小说鉴赏结业论文论文题目:萧红笔下的“呼兰河”姓名:孙鹏专业年级:2010级化学工程与工艺学号:2104022158任课教师:郭玉玲摘要:萧红的一生短暂而多难,像一颗划过夜空画出美丽轨道之后迅速逝去的流星,虽曾有耀眼的瞬间但更多是艰辛与沧桑。
她在女性感悟的基础上加上了一层对人性和社会的深刻理解。
给生命的内涵提供了更加深邃和厚重的解读方式。
萧红作品的深刻性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有很多偶然的因素也有很多必然的因素,而不是某一个简单的原因直接作用的结果。
其中有很多复杂和丰富的原因需要去探求。
关键词:儿童视角坚强多难三十年代批判与反思正文:还在游离于手机上网聊天的我,耳畔忽然接收到了一个声音——“今天我们来了解一下东北的女作家萧红”。
就是这句话让我毅然决然的放弃了选修课上一直陪伴我度过的通讯工具,也许你会好奇,是因为他是东北的作家?还是因为他是一个女作家的缘故呢?不……“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景画,一串凄婉的歌谣”①就单单是这几句话就足够吸引我这个半个文学爱好者了,能够让矛盾先生对文学作品发出这样感慨的我想文学世界中也没有几个了,因为这句话我第一次搜索了萧红,第一次了解了萧红,第一次读懂了萧红。
萧红短暂的一生让我们看到的是一个不屈服于命运的坚强女性。
她总在为自己的命运抗争,却又总是被困扰其中,最后凄然病逝而觉得不甘。
她是富家小姐,同时她也只是个初中文化的人,她留给我们的作品仅几万字,但却是不可估量的财富,她的语言文字会产生一种强烈的电波,震撼着每个读者的心灵。
了解他不是因为同情,也不是因为崇拜,更多的是因为喜欢。
喜欢她对于人生的执着追求,喜欢她的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淡淡愁绪。
提及萧红的作品就不得不提及本人最喜欢的萧红的代表作《呼兰河传》,其实《呼兰河传》就是萧红人生的一部分。
《呼兰河传》以作者的童年回忆为引线,描绘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的北疆呼兰小城的风土画。
作品展示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幕幕悲剧性的生活图景:令人窒息的东二道街的大泥坑,面对沉积着层层淤泥的给自己带来灾难的大泥坑,人们宁可想方设法地绕道而行,或者幸灾乐祸地在围观“抬车抬马,淹鸡淹鸭”中获得“乐趣”,也不愿改变现状。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
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文学作为人学,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作为一种整体而存在的。
文学作品不只是作家主体意识的凝结物,更是社会中诸种因素的集合。
下文是为大家搜集整理的关于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的内容,欢迎大家阅读参考!现当代文学的论文范本篇1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发展一、我国现当代文学从时间上来划分,我国现当代文学是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开始的,它的源头便是著名的五四文学运动。
五四新文学是中国文学史上的文学革命,它是与传统文学迥异的现代文学,它不仅仅是艺术形式的不一致,思想上也更为新潮,更为突出。
随着新中国的逐步建立,他推动新文学运动走向了一个新的阶段,标志着我国当代文学的伟大开端。
从文学发展的多样性、主题的走向以及与中国社会的关系,中国现当代文学大致可以分为五个阶段:文化整体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批判时期、政治分野与文化反思时期、政治与文学一体化时期和政治变革与文化转型时期。
二、我国现当代文学的具体发展变化1文学内容涉及的生活范围更广泛五四文学运动之后,中国文学进入了现代文学史的开端。
中国的作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有了明显变化。
文学创作者笔下融入了更多的平民形象和普通生活。
其中以普通农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尤为突出,作品涉及的内容以及生活范围有所丰富和增加。
这些作品从普通群众视角出发,通过对普通人生活中的幸福与痛苦的描写,侧面上反衬出社会的安稳与动荡,并根据当时的生活环境,描绘了一幅幅民主历史时期的社会形态。
随着中国人从压迫中解脱后,中国发生了惊天动地的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使得文学反映生活的领域明显扩大,为文艺创作开辟了宽阔的道路。
文学创作者的视野开拓到农村、工厂、部队、学校,等等。
尤其是过去文学作品中很难见到的工业、科技题材,少数民族生活题材等都有了新的开拓和创造,极大地填补了文学创作题材上的欠缺部分。
中国现当代文学中涉及的内容更为广泛,上天入地,无所不及。
这标志着我国现当代文学的不断解放、突破与创新。
2人物形象的塑造有了新的进展“艺术源于生活更高于生活”应用在文学方面,意思就是说文学的创作源泉是源自于实际生活的。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合集6篇)
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1篇1、鲁迅的民间文艺观2、民俗文化传统对鲁迅的'影响3、鲁迅关于民间文艺的思想与实践4、鲁迅作品中的方言与俚语5、《故事新编》中的故事6、人有鬼气,鬼有人情——论鲁迅笔下的“鬼”7、鲁迅与民间宗教8、民间传说在鲁迅作品中的运用9、鲁迅作品中的神话10、《朝花夕拾》的民俗描写11、鲁迅看社戏及其他12、《二十四孝图》中“孝”13、《故乡》中的风俗画14、《野草》“梦”解15、鲁迅谈“民间陋习”16、鲁迅论风俗习惯的改革17、鲁迅的民俗文化情结18、鲁迅与地方戏曲19、鲁迅论中国现代乡土文学20、《朝花夕拾》的人情味21、《雪》的乡土风俗画22、鲁迅与中医23、鲁迅小说对民间文学的借鉴与创新24、朱自清记人散文研究25、对五四新文学启蒙主义精神的探讨26、对宋剑华《质疑五四》的质疑27、五四文学革命的功过与成败28、鲁迅后期著作及书信日记中搜购图书考29、鲁迅后期杂文之得失论30、中国现代文学中改革国民性主题31、茅盾小说中性爱描写研究32、“再批判”的批判33、革命样板戏批判34、从“黄金”到“黑铁”——论王小波的创作道路35、试论三十年代的女性写作36、沈从文小说创作中的民间立场37、沈从文湘西小说中的苗族风情38、从《丈夫》看沈从文对湘西民间叙事的改写39、论现代小品文的创作特点——以周作人、林语堂、梁实秋小品创作为例40、现代散文文体认知41、现代散文类型初探42、萧红创作中的生命意识43、现代文学创作中的知识分子类型探析44、试论老舍创作中的平民视觉45.女性视角下的男英雄?解读《青春之歌》中的男性人物形象中国现当代文学作品论文范文第2篇现当代美学史研究论文许多人不满意前人的观点学说,常停留在指陈弊病缺憾,但却提不出行之有效的方法或更具说服力的观点来代替。
祁志祥是在学习反思前人各种学说观点的基础上,从美的“乐感”性能出发,推导、剖析美的语义、范畴、根源和特征,周密谨慎地推出自己取而代之的观点学说——“美是有价值的乐感对象”,用这一核心观念统帅全局,辐射广远。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中国现代文学史》期末论文题目及范例
一、论文题目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二、论文范例
1.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中国现代文学是面向近现代时期的文学作品总称。
它经历了近百年的发展,其中主题的演变对于当代文学起到了重要的启示。
本文将分析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并探讨其对当前文学创作的影响。
论文结构安排如下:
1.1 背景介绍
本部分将简要介绍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背景,包括时期、重大
事件和影响因素。
1.2 中国现代文学主题的演变
本部分将从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中选取典型的主题进行分析,
如“民族主义与国家建设”、“现代性与个体解放”、“战争与和平”等。
通过对这些主题进行比较和对比,揭示出主题在不同时期的变化和
发展趋势。
1.3 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的启示
本部分将探讨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通过对历史发展的总结和分析,分析其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指
出当代文学创作中应该关注的主题和价值取向。
1.4 结论
本部分将对论文进行总结,提出对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
其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观点,并展望未来可能的发展方向。
该论文旨在深入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主题演变,通过对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的分析,整理出其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对当代文学创作的启示。
希望能够为读者提供对中国现代文学的更深入了解,并在当代文学创作中引发新的思考和探索。
以上是关于中国现代文学主题演变及对当代文学的启示的论文范例。
希望能对您的期末论文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沈从文《丈夫》中丈夫的形象
内容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文章中丈夫的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等细节描写的分析来探讨丈夫的人物形象。
关键词:丈夫形象愚昧麻木怯懦
一、分析
1、探访
文章第一次提到丈夫时是这样的一句话:“名分不失,利益存在,所以许多年青的丈夫,在娶妻以后,把妻送出来,自己留在家中耕田种地安分过日子,也竟是极其平常的事”,丈夫竟然认为送妻子去做这种生意是极其平常的事,把维持家庭生活的重担推给了妻子,文中一开始就给读者展现了丈夫愚昧、麻木、懦弱和不负责任的形象。
当想及在做生意的妻子时,作为丈夫的年青男子就背上整箩整箩的“红薯糍粑之类”去探望妻子了,从此我们可以看出乡下农民的纯朴、憨厚、善良,可是令人惊讶的是他是怎样做到“象访亲一样”从一号船一直问到自己妻子的船的,难道他不觉得尴尬吗?难道他不觉得这是不光彩的事吗?显然,他不觉得!“象访亲一样”简单的几个字像刀一样刺痛读者的心!他竟会愚昧、麻木到这种地步!而且不仅是他,整个社会都是那样的愚昧、麻木!终于,问到船了,从男子“到了船上,小心小心的把一双布鞋放到舱外护板上”这个细节我们捕抓到了男子充满自卑的卑微形象,这种自卑是城里给他的,所以当女人问起钱和豢养的猪时,懦弱的他才意识到自己做主人的身分并不在船上失去。
另外,男子的对于妻子在外貌、衣着上的改变以及妻子塞给他哈德门香烟的这两次惊讶为什么会是短暂的呢?大概因为人是他送出来的,这种改变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吧。
于是面对自己与生疏了的妻子逐渐拉开的距离,他选择了从容面对,逆来顺受。
2、探访中妻子的第一次生意
在探访时男子第一次碰到妻子做生意时,文中写到“于是这丈夫不必指点,也就知道往后舱钻去,躲到那后梢舱上去低低的喘气,一面把含在口上那枝卷烟摘下来,毫无目的的眺望河中暮景。
夜把河上改变了,岸上河上已经全是灯火,这丈夫到这时节一定要想起家里的鸡同小猪,仿佛那些小小东西才是自己的朋友,仿佛那些才是亲人,如今与妻接近,与家庭却离得很远,淡淡的寂寞袭上了身,他愿意转去了”。
“不必指点”、“怯生生的”、“钻”、“躲”、“低低的”几个词把男子的猥琐描绘得淋漓尽致,特别是“钻”、“躲”、“喘气”这几个动词更是使男子猥琐、卑微、无奈的形象跃然纸上。
男子在后舱“毫无目的的眺望河中暮景”,想起的却是家里的鸡和猪,仿佛那些才是朋友,才是亲人,离家访妻却有一种淡淡的莫名的寂寞袭身,那么,妻子在做生意他一点也不上心吗?他还真没怎么上心!因为他太愚昧了,他已经麻木了!对呀,他又怎么能逃避得了肆虐于整个社会的愚昧、麻木的阴霾呢!可是他感到寂寞了,他迷茫了,惆怅了,矛盾开始在他心中颤动,人性的种子也开始在他心中萌发了。
妻子到底是谁的?她是妻子还是用于做生意赚钱的工具?这种想法突然闪
进了他的脑海,但仅仅是一闪而过!甚至他开始有一丁点抵触和抗拒妻子做生意了,所以他愿意转去了。
可是当真转去了没?没有!因为三十里路上的“豺狗”、“野猫”和“团丁”都是不好惹的,虽然岸上有非常吸引他的“三元宫夜戏”、“四海春清茶”、“街灯”和“城市人”。
但他还是等大娘的空暇。
与其说这是农村人的老实憨厚不如说是他胆小、懦弱连上岸也不敢自己去!
玩完回来时,他“小心小心使声音放轻,省得留在舱里躺到床上烧烟的人发怒”,“到要睡觉的时候,他悄悄的从板缝里看看客人还不走,丈夫没有什么话可说,就在梢舱上新棉絮里一个人睡了”男子的善良,纯朴已到了近乎懦弱的地步了!整篇文章极力地塑造的男子愚昧、麻木的形象再度浮现。
后来他更是似乎为了一片冰糖而不得不原谅妻子的行为,人是他自己送去做生意的,他又能说什么呢?,于是乎,“尽她在前舱陪客,自己也仍然很和平的睡觉了”,可悲!可叹!
文章接着为我们揭示了造成这种令人难以置信的,不可思议的现象的根源。
他们是为生活所逼,在乡下再勤劳也难以解决温饱呀!他们面对生活有太多的无奈和心酸。
在他们那个年代连理想都显得那么骨感,更何况是现实呢!因此种种,人性被严重地扭曲和无情地践踏,愚昧、麻木成了一种习惯!而男子仅仅是这个社会中很普通的一个代表。
3、水保来访
从一开始不敢作声到后来又虚又怯地回答,到出来时“非常拘束的望着来人”,男子因为怯懦、胆小和自卑而对水保十分谦卑恭敬,答话十分小心,生怕得罪水保,就连问到麦子这种他十分感兴趣的话题时,他也因为谦卑而很快停止说话,进船舱后还紧张到把贮栗的小坛子打翻了。
当慢慢熟络并再次聊到他感兴趣的话题时,纯朴善良、憨厚天然的男子不再拘束了,农民本来就热情好客、友善随和。
于是他的话匣子就打开了,变得健谈起来。
他谈到了地名“栗坳”的新闻,谈到了小猪“乖乖”,谈到了石磨和石匠的笑话,谈到了失而复得的镰刀,甚于连“希望明年来一个小宝宝”这种只适合对自己媳妇说的话也说了,粗话、蠢话说了半天。
而从他找到镰刀并想向老七解释,道歉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对妻子细心、爱护有加的人,一个敢于放下身段,勇于承认错误的人。
可是在那个年代,那个社会,作为一家之主的丈夫这种身段究竟还存在吗?
当水保要他转告老七让她不要接客,他晚上要来并说他跟男子是朋友时,迟顿的男子大概还没想到“朋友妻,不可欺”吧!他还一再地唱山歌来庆幸能和有身份的人成为朋友呢!过了好一阵子他才发现刚才那句当着丈夫面前说的话隐隐地刺痛了他的心,践踏着他那被蒙蔽得剩得可怜的尊严。
他那遮蔽在当时社会那堆叫作愚昧、麻木的血红的磐石下的人性萌发得越发强劲了,并已经触及那磐石堆的底部了,矛盾在他心中震动,自尊也开始勃发了!但是愤怒的他只想到逃避——明天就回家。
要不还能怎样呢?只好拿湿柴出气了。
读到这里不禁想到鲁迅先生的一句话:“哀其不幸,怒其不争”。
看到自己扔到海里的柴被别船的人被捞起来而且点着了,脾气爆燥的他冲动了,他决定马上“走路”。
可是当在路上遇到为自己买琴的妻子时,意志不坚定的他再一次软弱了。
一把胡琴就把刚刚的怒火浇灭了,妻子的一句硬劲的“回船去”让他屈服了,
他只好摸摸发烧的额角,幽幽地挤出“回去也好,回去也好”两句话来,是为琴更是为了妻子,因为他来就是为了看望妻子的。
回到船上,调琴试音后,那股莫名的愤怒就完全被快乐的微笑取代了。
麻木的丈夫在艰难生活的折磨下实在太容易满足了!不过也好,知足常乐。
这似乎为后来夫妻双双回转乡下埋下了伏笔。
4、探访中妻子的第二和第三次生意
跟大娘对话后,男子就沉默了,一切都沉默了,这次连琴音也无法平息他心中的矛盾、煎熬、痛苦和心酸。
因为他不再麻木了!他的人性已经回归,人性的种芽找到了磐石堆中的石缝,充分地萌发了,自尊也已经寻回,可他却依然懦弱!无法做出抉择,只能在进退两难的境地里挣扎,无所适从!
“但这时节望到老七睡起的样子,上半晚的气已经没有了,他愿意讲和,愿意同她在床上说点家常私话,商量件事情,就傍床沿坐定不动”,对妻子的怜惜爱护,对和谐的夫妻生活的渴望与向往再次平息了他心中的不满与愤怒。
可是水保和巡官的考察让他彻底崩溃了。
妻子反倒像是别人的,自己却像是客人了,经过一夜的彻夜难眠,他痛定思痛,终于决定明天一早就走路,当然还想带上妻子,但却不知怎么说,不知该不该说……
第二天一早他还是沉默,他端整了草鞋,找到了烟袋,一切都归一了。
来到妻子床边懦弱的他优柔寡断,欲言又止。
到底说还是不说,他仍在挣扎,拿不定主意。
城里的一切对他而言不再新鲜,不再有吸引力。
面对妻子的询问他也只摇头不答,越临近离别的时刻他越发难受了!最终掩面而哭。
可幸的是他表达了自己的心声,虽然是以这样的方式,不管怎样,人性终于回归了,尊严也重新燃起了,他们夫妻俩终于双回转乡下去了!
二、丈夫形象的总结
首先,他是一个善良纯朴、憨厚天然、老实安分、热情好客、友善随和的健谈的乡下农村青年的形象。
其次,他愚昧,麻木,怯懦,软弱。
面对重要抉择时,优柔寡断,意志不坚定,没有主张。
再者,他把养家糊口的重担推给妻子是不负责任的表现,但对妻子却很真诚,很细心,很怜惜和爱护。
另外,在城里人、权贵面前,他是自卑的,卑微的,胆小的,谦卑的。
他还有一点小虚荣和一点小骄傲,或者说是中国农民长期以来特有的自满自足,安于现状,逆来顺受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