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类黑穗病

合集下载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一、土壤管理
1、改良土壤:选择适宜的土壤,改良土壤,提高土壤通气性和湿度,强化土壤的肥力,调节土壤的酸碱度,使其适宜小麦生长。

2、调节土壤湿度:适当增加土壤湿度,可以防止病菌的潜伏和繁殖,可以通过施加磷肥、有机肥、土壤熔解剂、灌水等方法来改善土壤湿度。

3、改善土壤肥力:应采用多种有机肥料和无机肥料混合施用,加强土壤肥力,促进小麦生长,提高小麦抗病性,从而预防黑穗病的发生。

二、施肥
1、施用有机肥:有机肥可以通过改善土壤的通气性、湿度和肥力,使小麦生长更健壮,抵抗黑穗病的侵袭。

2、施用适量无机肥:施用适当的有机肥,可以提高土壤的肥力,使小麦植株更加强壮,有效抵抗病害的侵袭。

三、植物保护
1、采用施药防治:小麦黑穗病可以采用施药防治,可以通过植物保护剂的施用抑制病菌的潜伏和繁殖,并能有效防治病害的发生。

2、合理施药:施药时应根据地区的病害防治情况而定,选择抗性强的药剂,并严格按照药剂使用说明书正确施药,以保证药剂的有效性。

四、灌溉及收割
1、合理灌溉:正确掌握小麦灌溉的时机和方法,做到不灌溉过度,不灌溉不足,以减少小麦黑穗病的发生。

2、及时收割:收割的时机要把握好,及时收割,以避免病菌的繁殖,避免病害发生和扩散,保障小麦收获。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是由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重要的病害,常见于大麦生长期间。

该病害主要侵袭大麦的穗部,破坏花粉发育和胚芽的生长,导致产量和品质下降。

大麦坚黑穗病的病状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1. 穗部发黑:感染后,大麦穗部表皮发生黑色变化,穗部变得干燥,严重的话会导致穗部脱落。

这是大麦坚黑穗病最常见的病状。

2. 穗部变小:病害的进一步发展会导致穗部变小,花粉发育不良,影响粒数和产量。

3. 穗部瘪缩:病害的更严重阶段,穗部开始瘪缩,花粉无法正常发育,从而导致产量和品质严重下降。

4. 穗部长斑点:感染初期,穗部出现黄色小斑点,随着病害的发展,斑点逐渐扩大,变成黑色,穗部开始枯萎。

为了防止大麦坚黑穗病的发生,种植者可以采取一些措施,如选择抗病品种、注意田间管理、及时清理病残体等。

同时,在发现病害时应及时进行药剂处理,控制病害的进一步扩散。

- 1 -。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是一种常见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散黑穗病初期症状
散黑穗病初期症状表现为小麦穗上出现一些小黑点,这些黑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点,最终整个小麦穗变成黑色。

此时,小麦穗内的颖花和颖壳已经被病菌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二、散黑穗病中期症状
散黑穗病中期症状表现为小麦穗上的黑色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块,同时小麦穗的颖花和颖壳也逐渐变黑。

此时,小麦穗内的颖花和颖壳已经被病菌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散黑穗病晚期症状
散黑穗病晚期症状表现为小麦穗上的黑色斑块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片,同时小麦穗的颖花和颖壳也变成黑色。

此时,小麦穗内的颖花和颖壳已经被病菌侵染,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四、散黑穗病严重症状
散黑穗病严重症状表现为小麦穗上的黑色斑片逐渐扩大,形成黑色斑块,同时小麦穗的颖花和颖壳也变成黑色。

此时,小麦穗内的颖花和颖壳已经被病菌侵染,小麦产量和品质受到极大影响。

散黑穗病是一种严重的小麦病害,其病状类型多种多样,但都会对小麦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

因此,我们应该加强对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采取科学合理的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的生产和质量。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

不同的小麦品种对散黑穗病的抗性有较大差异,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散黑穗病的最有效方法。

2. 建立无病留种田。

在种植前,应选择无病种子田,繁殖和留种时应选择无病田,并对种子进行消毒处理,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3. 及时清理病田。

在收获时,应及时清理病田,将病株和病穗带出田外集中销毁,以减少菌源,防止病害的传播。

4. 适时播种。

适期播种可以避免在病害高发期播种,从而减少病害的发生。

5. 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施肥、浇水、除草等田间管理措施可以提高小麦的抗病性,减少病害的发生。

6. 药剂防治。

在病害发生初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防治,如百菌清、甲基托布津等。

但应注意药剂的使用方法和浓度,避免对小麦造成药害。

总之,小麦散黑穗病的防治需要采取综合措施,包括选育和利用抗病品种、建立无病留种田、及时清理病田、适时播种、加强田间管理和药剂防治等。

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传播,保障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小麦是我国广泛种植的重要粮食作物之一,黑穗病是小麦上常见的一种病害,严重影响小麦产量和品质。

本文将介绍小麦三种黑穗病的识别、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以帮助农民科学防治黑穗病,提高小麦产量和质量。

一、小麦黑穗病的种类小麦黑穗病主要有三种,分别是炭疽病、赤霉病和镰刀菌病。

1. 炭疽病炭疽病是由炭疽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叶片。

病害初期,叶片上出现小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圆形或卵形黑斑,边缘呈锯齿状。

受感染的穗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穗部变黑,粒子变软,产量大幅下降。

2. 赤霉病赤霉病是由真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红色的斑点,后逐渐扩大变成暗红色的斑块,形成典型的赤霉病斑。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3. 镰刀菌病镰刀菌病是由镰刀菌引起的病害,主要发生在小麦的穗部和茎部。

病害初期,穗部出现淡黄色或浅褐色的斑点,逐渐扩大形成长条形黑斑,呈镰刀状。

受感染的茎部也会出现黑色病斑,严重时茎部变黑,导致小麦倒伏。

二、小麦黑穗病的发生规律小麦黑穗病的发生与气候、土壤、品种、病原体等因素有关。

一般来说,小麦黑穗病在高温多湿、土壤酸性或缺乏养分、品种易感、病原菌多的环境下易发生。

此外,小麦生长期间的管理也会影响黑穗病的发生。

例如,过度施肥、浇水不当、密植等都会增加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三、小麦黑穗病的防治方法小麦黑穗病的防治应采取综合措施,包括品种抗病育种、土壤改良、病害监测、病害防治等。

1. 品种抗病育种小麦品种的抗病性是防治黑穗病的重要措施之一。

目前,已经选育出多个抗黑穗病的小麦新品种,如“华麦1号”、“华麦2号”等,具有较高的抗病性和产量。

2. 土壤改良小麦生长所需的土壤养分和酸碱度对黑穗病的发生有重要影响。

因此,可以通过施肥、增施有机肥、石灰等措施改良土壤,提高小麦生长条件,降低黑穗病的发生风险。

麦类的病害及防治

麦类的病害及防治

2、病原
无性态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纲、瘤座菌目、镰孢属(Fusarium)、 禾谷镰孢(麦类赤霉病菌)F.graminearum. 有性态为子囊菌亚门、核菌纲、球壳目、赤霉属(Gibberella)、 玉蜀黍赤霉菌G.zeae(Schwein)Petch。
3、侵染循环
穗病
茎腐
分生孢子再侵 染
流行
U.tritici(Pers.)Rostr.厚垣孢子球形,褐色, T.caries(DC.)Tul,另一种是小麦光腥黑粉
一边色稍浅,表面布满细刺。
菌T.foetida(Wallr.)Liro。
3、侵染循环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
菌丝
冬孢 子
生长点
菌瘿
种子发芽 菌丝
孢子萌发
芽梢侵入
麦穗
黑粉散生
冬孢子在地 上、肥料、
②栽培管理
播种过深,覆土较厚。
③菌量
种子上黏附的孢子量与感病率有关,菌量高 发病较重。
5、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选用抗病良种,适时播种,合理轮作,加强水肥 管理 (2)化学防治:药剂拌种,12%三唑酮拌种 (3)物理消毒:温汤浸种、冷浸日晒法、生理杀菌处理 (4)加强检疫
二、小麦赤检疫,防止病害蔓延 ②选用高抗品种 ③加强栽培管理 增施有机肥,提高土壤肥力,增加土壤中钙镁锰锌等微量元素,实行稻麦轮 作。 ④化学防治 用甲基硫菌灵对土壤进行处理,用三唑酮拌种。 ⑤生物防治 研究发现荧光假单胞杆菌、水霉菌等对小麦全蚀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5、防治方法
(1)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病品种,适时早播,播种前翻耕清除病株残体,减少田间 菌源数量,控制氮肥用量。 (2)化学防治 常用药剂:多菌灵、甲基硫菌灵以及三唑类杀菌剂。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病状类型
小麦散黑穗病是一种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病害,常见于小麦生长期的后期。

散黑穗病主要由真菌引起,会导致小麦叶片、茎秆、穗部等部位出现黑色斑点或坏死,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下面将介绍小麦散黑穗病的病状类型。

一、叶片病斑型
小麦散黑穗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型状主要表现为叶片上出现不规
则的黑色斑点,斑点大小不一,有的较小,有的较大。

初期病斑为淡黄色,随着病情加重,逐渐变为黑色,中心部位呈现灰白色,边缘则为黑色。

叶片病斑型的病斑面积一般不太大,但病斑数量较多,严重影响小麦的光合作用和营养代谢,导致小麦生长发育不良。

二、茎秆病斑型
小麦散黑穗病在茎秆上的病斑型状主要表现为茎秆表面出现黑
色病斑,病斑形态呈长条状,沿着茎秆生长方向分布,病斑边缘呈波浪状,病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

茎秆病斑型的病斑面积较大,严重影响小麦的茎秆强度和稳定性,易发生倒伏,从而导致小麦的产量和质量下降。

三、穗部病斑型
小麦散黑穗病在穗部上的病斑型状主要表现为穗部出现黑色病斑,病斑呈不规则形状,大小不一,病斑表面有一层白色粉末状物质。

穗部病斑型的病斑面积较大,病情严重时会导致小麦穗部变形,穗粒发育不良,产量和质量明显下降。

四、混合病斑型
小麦散黑穗病在不同部位上的病斑型状可能会混合出现,即叶片、茎秆和穗部均出现病斑。

混合病斑型的病情最为严重,会导致小麦的整体生长发育受到严重影响,产量和质量降低。

综上所述,小麦散黑穗病的病状类型主要包括叶片病斑型、茎秆病斑型、穗部病斑型和混合病斑型。

农民在栽培小麦时应注意防范散黑穗病的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保障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

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诱发病原|防治措施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等,在我国许多小麦产区都普遍发生,一般发病率在1—5%,严重可达10%以上。

近年来,特别是在农民自留麦种的地区,小麦散黑穗病有逐年增加的趋势。

让我们了解一下如何进行防治吧!小麦散黑穗病表现症状主要危害穗部,茎和叶等部分也可发生。

1、穗部受害形成一包黑粉,外部包有一层浅灰色薄膜,随后表皮破裂,黑粉散出,最后残留一条弯曲的穗轴。

有时穗的上部有少数健全小穗,下部变为黑粉。

在大多数情况下,病株主杆及分蘖全部抽出病穗,但有时部分分蘖未受到病菌的危害而生长正常。

2、茎部受害在田间不易看到,病部多发生在邻近穗轴的基部,孢子堆成疱状和条纹状,灰黑色。

3、叶部受害,症状多出现在叶片的基部,其症状类似于茎部,发生也很少。

黑穗病菌侵染小麦后,除外部表现典型的症状外,其内部组织也发生变化,使细胞增大,气孔增大且数目增多,叶肉栅栏组织变得紧密,细胞变短。

小麦散黑穗病诱发病原小麦散黑穗病病原为黑粉菌,小麦散黑穗病分枝菌丝为单核,培养基上菌落性状不稳定,菌丝生长仅由原来的先菌丝细胞发生。

冬孢子球形至卵形,浅黄色至褐色,一半色泽较暗,一半较淡,表面有微刺。

孢子大小5—9微米,平均6.5—7 微米。

冬孢子在水中和营养液中均能萌发,萌发最低温度为5℃,最适温度为20—25℃,最高为35℃。

1、越冬和传播小麦散黑穗病的病原菌以休眠菌丝在种子胚内越冬,因此,唯一的越冬方式是种子带病。

冬孢子在田间只能存活几个星期,越冬后绝无侵染的可能性。

在田间,小麦散黑穗的病菌的冬孢子主要由风力传播,通过伸出或张开的雄蕊颖壳裂口侵入内部。

一般冬孢子可以传播到距发病中心100米以外的地方,最远客传播到1000米以外。

传播远近与风速和气流的运动有关。

2、侵染目前大多数人认为,小麦散黑穗病菌侵入丝是直接从子房壁侵入的。

扬花和授粉期是病菌侵染的最适时期。

当病菌冬孢子落到柱头、花柱、子房壁上后,24小时就能萌发,长出先菌丝,在子房下部或籽粒冠毛基部,从子房壁表皮部分直接侵入,然后穿过珠被侵入珠心组织,再进入籽粒基部,潜伏于胚部。

小麦黑穗(粉)病

小麦黑穗(粉)病

小麦黑穗(粉)病Wheat Smuts小麦黑穗(粉)病包括散黑穗病、腥黑穗病和秆黑粉病,是小麦上的重要病害。

小麦散黑穗病俗称黑疸、灰包、火烟包、乌麦等,是病理学上的一个典型性病害,普遍发生于各国产麦区。

一般发病比较轻,在1%~5%之间,个别发生较重的地区,如在南亚和拉丁美州,发病率在10%以上。

小麦腥黑穗病在世界各国麦区均有发生。

我国主要是光腥黑穗和网腥黑穗。

其中光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华北和西北各省,网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华中和西南各省,矮腥黑穗病和印度腥黑穗病在我国尚未发生,是重要的进境植物检疫对象。

解放前和解放初期,腥黑穗病是全国各产麦区的主要病害,一般减产达10%~20%。

解放后,大力开展防治工作,20世纪60年代后大部分地区已基本消灭此病危害。

但近年来一些省的局部地区,病情有所回升。

此病不仅使小麦减产,而且还降低面粉品质。

病菌孢子因含有毒物质三甲胺,使面粉不能食用。

如将混有大量菌瘿和孢子的麦粒作饲料,会引起家禽和牲畜中毒。

小麦秆黑粉病又称“铁条麦”,过去在我国曾普遍发生于黄淮海冬麦区,以河南、山东等省发生较重。

解放后经大力防治,已基本上控制了该病的危害。

但20世纪70年代后,在一些地区又有所回升。

症状小麦散黑穗病:系统性侵染病害,病株在抽穗前症状不明显,一般病株较矮而直立,抽穗早。

起初,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

抽穗后不久,薄膜破裂,黑粉飞散,剩下穗轴。

一般病株比健株提早几天抽穗。

表2-2 小麦黑穗(粉)病症状特点比较病害名称散黑穗病腥黑穗病秆黑粉病危害部位整穗籽粒茎杆、叶片、穗株型正常或稍矮正常或稍高,但矮腥黑穗病植株明显矮化,分蘖增多植株矮化,常扭曲,枯死茎秆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叶片正常正常产生条纹状黑褐色冬孢子堆,易扭曲、干枯穗部整穗或多数小穗变为黑粉穗形正常,颖壳外张多不抽穗,或穗小畸形籽粒无籽粒籽粒变为菌瘿粒少粒秕小麦腥黑穗病:主要在穗部表现症状。

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增多,矮化程度及分蘖情况依品种而异。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
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小麦的3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明显不同。

(1)小麦腥黑穗:小麦收获时,病粒掉落田间或小麦脱粒打场时病菌孢子沾附穗子的外表。

秋天播种后,小麦种子发芽,病菌也发芽,病菌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并到达生长点。

到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侵入子房,破坏子粒,种子全变成黑粉。

(2)小麦散黑穗病:小麦开花时,病菌孢子借风力传到健株的柱头上,孢子萌发并侵入子房,到小麦成熟时,以休眠菌丝在种胚内进行休眠。

秋天播带病的种子,种子发芽时,种胚内病菌也开始萌动并到达生长点。

第2年春天,小麦孕穗时,病菌迅速蔓延到麦穗,麦穗除穗轴外全部变成黑粉。

(3)小麦秆黑粉病:小麦生长后期,随着病株枯死,病菌孢子部分落入土中,或打场脱粒沾附种子外表。

小麦播种后,麦种发芽,土壤中或种子外部的病菌也发芽,并从小麦幼芽的芽鞘侵入内部。

第二年春天,随小麦生长发育而进入叶片、叶鞘和茎秆,形成银灰色的条纹,病菌在病组织表皮下形成黑粉。

- 1 -。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监测规范-最新国标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监测规范-最新国标

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监测规范1范围本文件规定了由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病菌引起的小麦矮腥黑穗病的调查监测程序和方法。

本文件适用于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的疫情监测。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中的内容通过文中的规范性引用而构成本文件必不可少的条款。

其中,注日期的引用文件,仅该日期对应的版本适用于本文件;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改单)适用于本文件。

GB/T18085-2000植物检疫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检疫鉴定方法NY/T2289-2012小麦矮腥黑穗病菌检疫检测与鉴定方法3术语和定义本文件没有需要界定的术语和定义。

4监测依据小麦矮化腥黑穗病菌是危害麦类作物的一种担子菌,属担子菌亚门(Basidiomycotina),冬抱菌纲(Teliomycetes),黑粉菌目(Ustilaginales),腥黑粉菌科(Tilletiaceae),腥黑粉菌属(Tilletia),是危害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野麦草等植物的农业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

小麦矮腥黑穗病的典型症状(参见附录A)和室内检测结果是该病害监测的主要依据。

5监测准备收集各地小麦、大麦、黑麦、燕麦、野麦草等种植情况,小麦矮化腥黑穗病发生历史和现状等有关资料;制定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监测计划。

6监测植物栽培的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大麦、黑麦、燕麦、野麦草等7监测区域7.1未发生区重点监测疫情发生高风险区域,包括毗邻发生区的区域、境外引进小麦种子的区域、小麦产品集散地周围麦类种植区域等。

7.2疑似发生区重点监测疑似发生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的有代表性的地块。

7.3小麦繁育基地重点监测各地小麦繁育基地。

8监测时期选择小麦成熟期,特别是后期籽粒成熟期进行2次~3次调查。

9监测方法9.1未发生区9.1.1访问调查向当地小麦种植农户、农技人员等询问调查当地小麦种植和病虫害发生的情况,特别是种子来源和有无疑似小麦矮化腥黑穗病的发生,做好访问调查记录,访问结果填入附录B中表B.1。

小麦散黑穗病发病条件,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doc

小麦散黑穗病发病条件,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doc

小麦散黑穗病发病条件,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小麦散黑穗病主要在穗部发病,病穗比健穗较早抽出。

最初病小穗外面包一层灰色薄膜,成熟后破裂,散出黑粉(病菌的厚垣孢子),黑粉吹散后,只残留裸露的穗轴。

病穗上的小穗全部被毁或部分被毁,仅上部残留阔数健穗。

一般主茎、分蘖都出现病穗,但在抗病品种上有的分蘖不发病,今天小编就给大家介绍一下小麦散黑穗病发病条件,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散黑穗病发病条件:散黑穗病是花器侵染病害,一年只侵染一次。

带菌种子是病害传播的唯一途径。

病菌以菌丝潜伏在种子胚内,外表不显症。

当带菌种子萌发时,潜付的菌丝也开始萌发,随小麦生长发育经生长点向上发展,侵入穗原基。

孕穗时,菌丝体迅速发展,使麦穗变为黑粉。

厚垣孢子随风落在扬花期的健穗上,落在湿润的柱头上萌发产生先菌丝,先菌丝产生4个细胞分别生出丝状结合管,异性结合后形成双核侵染丝侵入子房,在珠被未硬化前进入胚珠,潜伏其中,种子成熟时,菌丝胞膜略加厚,在其中休眠,当年不表现症状,次年发病,并侵入第二年的种子潜伏,完成侵染循环。

刚产生厚垣孢子24小时后即能萌发,温度范围5—35℃,最适20—25℃。

厚垣孢子在田间仅能存活几周,没有越冬(或越夏)的可能性。

小麦扬花期空气湿度大,常阴雨天利于孢子萌发侵入,形居病种子多,翌年发病重。

小麦同时受腥黑穗病菌和散黑穗病菌侵染时,病穗上部表出腥黑穗,下部为散黑穗。

散黑穗病菌偶尔也侵害叶片和茎秆,在其上长出条状黑色孢子堆。

小麦散黑穗病防治方法:(1)温汤浸种①变温浸种先将麦种用冷水预浸4—6小时,涝出后用52—55℃温水浸1—2分钟,使种子温度升到50℃,再捞出放入56℃温水中,使水温降至55℃浸5分钟,随即迅速捞出经冷水冷却后晾干播种。

②恒温浸种把麦种置于50—55℃热水中,立刻搅拌,使水温迅速稳定至45℃,浸3小时后捞出,移入冷水中冷却,晾干后播种。

(2)石灰水浸种用优质生石灰0.5kg,溶在50kg水中,滤去渣滓后静浸选好的麦种30kg,要求水面高出种子10—15cm,种子厚度不超过66cm,浸泡时间气温20℃浸3—5天,气温25℃浸2—3天,30℃浸1天即可,浸种以后不再用清水中洗,摊开晾干后即可播种。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小麦黑穗病防治方法
1. 选择抗病品种:选用抗小麦黑穗病的品种进行种植,可以有效地抵御病原菌的侵袭。

2. 合理轮作:将小麦合理地轮作,避免连续种植小麦,可以降低病害的发生和传播。

3. 病害预测:病害预测可以预防小麦黑穗病发生,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4. 田间管理:留意田间小气候的变化,及时修剪、收割和清场,保持田间整洁。

5. 化学防治:在小麦成抗期,可以使用药剂进行化学防治,有效地控制病害的发生和扩散。

但注意使用药剂的类型和剂量,不要过度使用,以免产生药害。

6. 生物防治:可以利用微生物和有益昆虫进行生物防治,如利用拟革属真菌等微生物防治,或引入天敌昆虫进行控制。

7. 种植结构调整:将小麦与其他作物交错种植,调整作物的种植结构,以减少病原菌的传播。

小麦病虫害——腥黑穗病

小麦病虫害——腥黑穗病

小麦腥黑穗病
一、简介
小麦腥黑穗病,别名小麦腥黑粉病,真菌病害。

二、病状
主要危害穗部,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

小麦接近成熟时,病穗颖片仍保持绿色,病穗颖片张开,病粒稍微露出,病粒比健粒短而胖,初为暗绿色,最后变成灰白色,外面包一层灰褐色薄膜,里面充满黑粉,为病菌的冬孢子,病菌孢子内含有带鱼腥味的三甲胺,故名腥黑穗病。

三、发病条件
1)菌量一种病害的发生,常需要一定数量的病原物,称为致病菌量,种子或土壤中菌量高时,一般发病较重;
2)土壤温度土壤太干,由于水分不足,限制了孢子萌发;土壤太湿,则氧气不足,也不利于孢子萌发。

一般土壤温度40%以下对孢子萌发有利,在10%-24%范围内发生侵染;
3)播种时间和播种深度病菌只能在幼苗出土前侵染,一旦幼苗出土,则需经伤口才能侵入,春麦早播或播种过深则土温偏低,出土迟缓,延长了幼芽受侵染的时期,发病较重。

四、侵染循环
冬孢子附着在种子表面或落入土壤和粪肥中越冬而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春天小麦发芽时,越冬的冬孢子也随着萌发。

病菌的双核侵染丝由胚芽鞘侵入幼芽,达到生长点,随小麦生长而扩展。

到小麦孕穗期,病菌侵入幼穗,破坏花器,形成黑粉。

五、防治方法
1)种子处理用内吸杀菌剂拌种,目前效果好的有粉锈宁、羟锈宁、拌种双等;
2)建立无病留种田;
3)栽培措施春麦适当晚播,播种勿过深,促使小麦早出苗;
4)采用优良抗病品种小麦品种间对小麦腥黑穗病有一定抗性差异,尤其在土壤传病地区是一项十分有效的防治措施,如吉林扶余曾推广合作一号控制了当时土壤传病的问题。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病状类型
大麦坚黑穗病,又称为大麦黑穗病,是一种由真菌引起的病害。

该病害主要影响大麦的穗部,导致大量减产和品质下降。

大麦坚黑穗病主要分为两种类型:非产孢型和产孢型。

1. 非产孢型
非产孢型大麦坚黑穗病病害主要表现为穗部颜色变黑,外观上类似于烧焦的颜色,因此也被称为“烧穗病”。

在发病初期,穗部会出现不规则的黑色斑点,随着病情发展,黑色斑点会扩大并融合,最终整个穗部呈现黑色。

此外,非产孢型大麦坚黑穗病还会导致穗部变软,黄化和秕粒多。

2. 产孢型
产孢型大麦坚黑穗病通常在穗部的颜色变化之前会产生许多黑色小点,这些小点是真菌孢子的产生地,称为产孢点。

随着病情发展,产孢点会不断扩大并融合,最终导致整个穗部变黑。

此外,产孢型大麦坚黑穗病还会在穗部产生大量的黑色粉末,这是由真菌孢子形成的。

为预防和控制大麦坚黑穗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选择抗病品种,保持田间通风,定期除草和清理病残体,避免浸种和连作,及时施肥和灌溉等。

- 1 -。

小麦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

小麦黑穗病的发生及防治

等 的影 响 。 度 较 低 . 利 于 冬孢 子萌 发 . 此 , 麦 晚 播 , 温 有 因 冬 春
麦早 播 , 病 较 重 。 发 冬孢 子 萌 发 需要 氧气 和 水 分 , 干过 湿 不 过
利 于其 萌 发 侵 入 。播 种 深 。 照 时 间长 , 光 发病 率 高 。
3防 治 方法 。防 治 该病 , . 主要 应 加 强 内检 和 外 检 工 作 , 个 别 地 区应 着重 消灭 菌 源 。
雨 打 散 。 穗 仅 残 留 一 条 弯 曲 的 穗 轴 。 也 有 少 数 小 穗 仍保 持 病
黑 粉 ( 菌 的 厚 垣 孢 子 ) 易破 裂 , 出黑 色 粉 末 , 有 鱼 腥 病 , 散 带
味。 2发 病 规 律 。小 麦 腥 黑 穗 病 的冬 孢 子 有 很 强 的存 活 力 , .
冷 浸 日晒种 子 。 麦种 冷 水 浸 4 5小 时 后 , 在 太 阳 中 将 ~ 再
面 粉 厂 筛 出的 “ 脚 ” 加 工 后 的 麸 皮 , 禽 畜 饲 料 时 . 下 和 作
必 须 煮熟 。洗 麦 的 污水 , 导 入 深坑 , 要 直 接灌 入 麦 田 。 应 不 进 口 的商 品 粮 小 麦 ,必 须 按 照 国 家颁 布 的植 检条 例 1发病 症 状 。 株 一般 较 健 株 稍 矮 , 蘖 稍 多 。 穗 短 而 . 病 分 病 直 立 。 当 小麦 即将 成 熟 而 健 穗 变 黄 时 , 穗 为 灰 绿 色至 灰 白 病
色 , 片 张 开 . 粒 全 部 变 为 灰 色 薄膜 包 住 的 菌瘿 , 颖 籽 内部 充 满
1发病 症 状 。 该 病 主 要 发生 于穗 部 , 尔也 发 生 于茎 和 . 偶 叶等 部 位 。 病 株 比健 株 稍 高 , 株 抽 出多 在 健 株 抽 穗 扬 花 期 病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

小麦的三种黑穗病在发生规律上有何不同汇报人:日期:contents •引言•三种黑穗病的概述•发生规律及差异研究方法•研究结果及讨论•结论•参考文献目录01引言研究背景小麦是全球重要的粮食作物,三种黑穗病(条锈病、叶锈病和秆锈病)是小麦生产中的重要病害,严重影响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三种黑穗病的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生物学特性各不相同,对小麦生产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危害。

了解三种黑穗病的发病规律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控制病害的传播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三种黑穗病的发生规律进行深入研究,揭示其发病规律、传播途径和影响因子,为制定科学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研究目的本研究对于提高小麦产量和品质、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有助于推动植物病理学相关领域的发展。

研究意义研究目的和意义02三种黑穗病的概述腥黑穗病是由真菌门担子菌纲腥黑粉菌引起的。

腥黑穗病病原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多,抽穗早,但抽出的穗短而粗,全部或部分颖壳和芒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腥味黑粉。

症状腥黑穗病是一种毁灭性病害,在小麦、大麦、玉米等作物上都有发生。

分布症状病株显著矮化,分蘖多,抽穗早,不孕穗增多。

抽出的穗短而粗,颖壳和芒全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腥味黑粉。

病原矮腥黑穗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分布矮腥黑穗病主要分布在东北三省、河北、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区。

矮腥黑穗病病原散黑穗病是由担子菌亚门真菌引起的。

散黑穗病症状病株一般较健株稍矮,分蘖多,抽穗早,但抽出的穗短而粗,全部或部分颖壳和芒变为灰紫色或灰黑色,散出大量黑粉。

与腥黑穗病和矮腥黑穗病相比,散黑穗病的腥味较弱。

分布散黑穗病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及黄河流域各省(自治区)。

03发生规律及差异研究方法搜集与小麦黑穗病相关的历史文献,了解该病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

对比分析不同文献中关于小麦三种黑穗病发生规律的描述,找出其中的异同点。

文献综述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小麦种植地区,如河南、山东和河北等地的农田作为研究对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防治
• 小麦黑穗病都是以种子带菌传播为主的病害,因此,进行种子消毒处 理,基本上可以达到预防的目的。其主治方法如下: • 1、建立无病种子田。 • 2、抽穗前后在田间拔除穗,带出田外烧毁,减少病菌传播。 • 3、小麦黑穗病,除种子带菌外,还有土壤和粪肥带菌。一般可用 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立克锈按种子重量的0.2—0.3%拌种。 • 4、浸种:每50公斤麦种用20%多菌灵0.5公斤,先用水稀释,药液以 浸种子为宜,在20—30℃温度下浸了3—4小时即可。 • 5、药剂拌种。 目前治疗小麦黑穗病较为明显的药剂有:12%三唑醇 可湿性粉剂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20-30克 (有效成分)拌种;2%戊唑醇可湿性粉剂。每100千克种子用药20克 (有效成分)拌种;3%苯醚甲环唑悬浮种衣剂按 1:1000( 药:种 )进 行种子包衣;50%多菌灵、75%五氯硝基苯。每100千克种子用 药 200 ~300 克( 有效成分) 拌种;5.5%二硫氰基甲烷乳油,每100千克 种子用药1 克(有效成分) 拌种;每100千克种子用20%萎锈灵乳油 500ml拌种。
病原
病原有两种,既网腥黑穗 病菌和光腥黑穗病菌, 都是担子菌亚门真菌, 黑粉菌目,腥黑穗菌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危害症状
• 麦类黑穗病有腥黑穗病、散黑穗病、秆黑粉病3种。其特 征如下: (1)腥黑穗病:病株较健株矮,分蘖多,病穗短, 直立,初期呈灰绿色,后变为灰白色,颖片略向外张开, 露出病粒;病粒粗短,初为暗绿色,后为灰白色,内部全 变为黑粉(病菌孢子),带鱼腥味。 (2)散黑穗病:病株抽穗 略早于健株,病穗除穗轴外,全变为黑粉(病菌孢子),黑 粉堆外面最初包一层灰白色薄膜,很快破裂,黑粉被风雨 吹冲散,只留下穗轴。 (3)秆黑粉病:病株显著矮小,分 蘖增多,病叶卷曲,多不能抽穗,少数虽能抽穗,常卷曲 旗叶鞘内,很少结实。病株茎秆、叶片、叶鞘坐生银灰色 的条纹,以条纹逐渐隆起,表皮破裂,散出黑粉(病菌孢 子),病株逐渐枯死。
麦类黑穗病
麦类的天敌
麦类黑穗病种类
• 麦类黑穗病主要有小麦腥黑穗、散黑穗、 秆黑粉病、大麦、燕麦的坚黑穗、散黑穗、 秆黑粉病等,均属真菌性病害,是产麦区 的重要病害。近年来,由于不重视选用良 种和种子消毒工作,致使部分麦区病害逐 年加重。
越冬与传播
• 越冬方式:以厚垣孢 子越夏、越冬。 • 传播途径:麦类黑穗 病主要由种子带菌传 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