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构建和美语文的小学生态教学课堂
构建和美语文的小学生态教学课堂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对于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的重视越来越高。
而要培养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下一代,教育的力量就显得尤为重要。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构建和美语文的生态教学课堂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样的教学模式不仅可以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自然的美好,还可以培养他们关爱环境、珍惜自然资源的意识,从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探讨一下如何构建和美语文的小学生态教学课堂。
要构建和美语文的生态教学课堂,我们可以从课程内容入手。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我们不仅要教会学生如何正确地读书、写字、做文,更要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感受自然的美好,体验生态的和谐。
可以通过精选一些关于自然风景、动植物世界的课文和作文题目,让学生通过阅读,感受大自然的神奇和美丽,激发他们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还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写作,记录自己在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让他们在用心感受生态美的培养对自然的热爱和保护意识。
构建和美语文的生态教学课堂,还需要通过一些生活化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生态之美。
可以组织学生到校园中的花园或者周边的田野中进行春游,让他们亲身感受大自然的美好。
在这样的活动中,老师可以通过解说和讲解,让学生认识到大自然的美妙和它对我们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自然保护意识。
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环保行动,比如校园垃圾分类、植树造林等,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生态美学习生态知识。
构建和美语文的小学生态教学课堂是一个全方位、多角度的工作,需要教师们培养生态意识,创新教学方法,注重课程内容的生态化,同时也需要学校与社会的支持和配合。
只有这样,才能够真正让学生在语文学习中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增强对环保和生态保护的意识,从而培养出更加具有环保意识和生态文明素养的下一代。
希望未来的教育可以更加注重生态教育,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
多层次推进,让语文课堂美不胜收
多层次推进,让语文课堂美不胜收语文教师要将课堂当作一个美的舞台,抓住一切机会共建和谐的氛围,通过多层次推进,让学生感受到文字当中蕴藏的丰富力量,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美不胜收一、审美引领,推进课堂之美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教师则是引领者,语文课堂的美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引领。
当教师说一口流利标准的普通话,写一手工整漂亮的粉笔字,而且还能够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再加上鞭辟入里的剖析,在学生的眼里,语文课堂不但显得文化底蕴深厚,而且充满了知识的魅力。
一节语文课的好坏,除了学生能够积极地参与课堂之外,更多的是需要教师深入挖掘,将自己丰厚的文化底蕴融入课堂,并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声情并茂的演绎。
很多教师在课堂上并不注意自己的语言,说话随便,句式简单,没有给学生带来更多的审美感受,不能不说这是课堂教学的败笔。
什么样的教学语言才是美的呢?生动的语文课堂,教师的语言一定是有理、有情、有美。
何谓有理?就是说理透彻,能够给人以启迪,激发人有更深的思考;何谓有情?就是能够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激起学生澎湃的心潮,情难自已;何谓有美?就是能够从中感悟到文字的智慧,在字里行间渗透着灵性之美,学生能够从中体会到恬静、跳跃、活泼、喜悦等。
不管是哪一种,语文课堂充满了丰富的个人体验,学生会因为教师的这种审美引领,获得情感和智慧的滋养,从而积极投身于课堂学习。
二、互动参与,推进课堂智慧课堂教学并不是教给学生简单的知识,而是要师生、生生互动交流和情感融合,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共同成长,催生各自的体验,形成自身的领悟。
如果只是教师一个人在那里表演,没有学生的积极参与,这样的课堂只能是独角戏,无美可言。
真正美的课堂,是充满了智慧的课堂,那么何谓智慧?每一个学生能够参与其中,谈谈自己的个人体会,说出自己在文本理解中的个性体会,从自己的角度分析人物角色,这些才是真正的课堂智慧。
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能够冲破各种束缚,用自己的眼光看待世界,大胆质疑,提出所思所想,感悟人生。
让语文教学与“美”同行
让语文教学与“美”同行传统的语文教学似乎更多注重对学生语文基础知识和读写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语文这一学科的审美功能。
语文教学应充分发掘汉语所渗透、蕴含的人文精神和审美因素,不要把教育变成非常枯燥的、单纯的知识传授,不要把学母语、爱祖国的审美情感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排斥在教育过程之外。
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阶段在语文学习过程中,应逐步形成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提高文化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美学家宗白华说:“美是存在着的!世界是美的,生活是美的。
”法国艺术大师罗丹曾说过:“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美不但是不以我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反过来,它还影响我们,教育我们,提高生活的境界和意境。
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文本与教学设计集中的艺术体现,是教师创造性劳动的美。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文本中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尽力让美与语文教学同行。
一、研究教材,分享文本美语文教材以语言文字为载体,为其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意境,优美生动的语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纯洁高尚的审美理想,成为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极好内容和形式。
以苏教版第六册教材为例,有写自然景观的,如《美丽的南沙群岛》,课文分别以“美丽传说”、“蓝色宝库”、“迷人世界”将南沙的美丽表现得淋漓尽致。
有写生活之美的,如《赶海》,体现出儿童特有的生活情趣。
有写人物形象的,如《花瓣飘香》中的小女孩,《雪儿》中的“我”,这些美好的人物形象,无不包含着情感美和人格美。
学生由“知学”而“乐学”最终获得深切的美感,需要教师从审美的角度去研究教材,处理教学内容,对教材中美的因素细心品味,反复推敲,调动自己的审美经验,将教材中美的因素融入到教案中,再到课堂上引导学生去体验,分享这种美。
二、引导寻美,让学生发现美画家罗丹说:“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助美是极为重要的教学理念。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引导学生赏析美、感悟美、创造美的过程。
通过在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可以让学生更好地领略语言之美、文学之美,提高语文素养,培养文学情操。
发掘美。
语文教学是一个启发学生思维、激发学生兴趣的过程。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优美的诗文、朗诵经典的篇目、引导学生欣赏名家的作品等方式,帮助学生感受文学的魅力,发掘语言的美。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欣赏《离骚》中的“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苍穹”这样的经典句子,解析其中的精彩语言和深刻意境,让学生深刻体验到古文的美妙之处。
展现美。
在语文教学中,展现美要通过多种形式进行。
比如通过学生的朗诵、表演、创作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悟美的魅力。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诵读比赛、朗诵比赛,让学生通过展现自己的语言才华,感悟美的力量。
也可以通过文学作品的展示、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到文学的魅力。
在课堂上播放一些文学名著的电影片段或者根据经典名著改编的动画片,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等多种方式感受文学之美。
借美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感受美的存在,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感受美的过程中掌握语言文字的应用,提升语文素养。
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模仿名家的作品、写作感悟、创造诗文等方式,让学生在感悟美的过程中提高语文水平。
教师可以给学生出示一幅美丽的风景画或者名家的诗作,让学生进行联想、创作,写出自己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实现“借美”和“教学”的有机结合。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具备着重要的意义。
它有利于激发学生对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情感投入和学习积极性。
可以丰富课堂内外的文学资源,通过给学生展现各种形式的美,刺激学生感官,提高学生感悟美的机会。
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语感和语文素养,通过感悟美的同时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把美融入语文课堂 达到优质高效教学
把美融入语文课堂达到优质高效教学小学语文教材中蕴含着许多社会美和自然美的因素,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要在语文教学中融入美育,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美育因素,引导学生通过品词析句、朗读感悟、说画表演等来体会蕴含在语言文字中的意和情,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
这样,既增加了语文教学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还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力,从而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
那么,教师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美育呢?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尝试。
一、图文结合,感知形象在审美教育中,审美对象总是以具体可感知的形象方式存在的,离开了具体的感性形象,就不可能成为审美对象。
因此,美感的获得,首先在于对形象的感知。
有些课文,学生可以依据语言文字,经由想象,直接浮现出作品所描绘的形象,从中得到美的享受。
但是,由于小学生的审美想象力尚不发达,加之表象储存贫乏,有时仅凭文字的叙述,很难使学生呈现形象,唤起美感。
这时最好的办法是利用插图,把文字的内容诉诸于视觉的画面,由于图画比文字更容易产生鲜明的形象,因此可以使学生直接地产生意象整体,以达到陶冶美感和高尚情操之目的。
如《黄继光》一文中描写黄继光为了消灭敌人的一个火力点,争取战斗的胜利,用自己的胸膛堵住敌人枪口的那一幕,单靠课文语言的描述,学生很难在头脑中形成清晰的意象,唤起美感。
而教材以图辅文,在凝炼的瞬间,黄继光那高大威武的形象,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展现出来。
二、展开想象,拓展意境所谓“一草一木皆入景,一事一物总关情”,作者在艺术地反映生活的时候,总会将它与自己的感情熔铸在一起,这就形成了需要读者自己去意会的“意境”。
这些文章寓抽象于形象中,寓理性于感性中,浅浅而读是没法读出什么来的,只有唤起想象,学生才拥有广阔的天地,调动起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去理解文章所包含的深刻内容和强烈感情,才能捕捉到文章所蕴涵的美好的意境,达到“言有尽而意不尽,意有尽而情不尽”的更高境界。
如教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一诗,可以启发学生想象在清晨,美丽的西湖中清香四溢的荷花,一切都显得那么清新、淡雅,使作者忘记了与友人的离别愁绪,然后在进入作品所描绘的意境的基础上,启发学生联想,你可曾在生活中遇到类似的意境。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
浅谈语文课堂教学的和谐美曹永军语文教学是一门美的艺术,语文学习更是追求美的过程。
柏拉图认为协调就是美,反之就是不美。
在语文课题教学里,应创设和谐的美的环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宽松的、美不胜收的课堂里遨游,欣赏学习语文的美。
一、师生关系的和谐美——平等对话一切可以称之为美的作品、美的话语、美的行为等等,都无不体现了人的尊重。
如果师生不是平等的朋友式的,心理的距离必然会增大,心灵上达不到沟通,这将极大地阻碍学生的学习发展、人格建立。
马斯洛健康心理学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健康人心里都有一些需要,当满足了基本需要,一个更高的需要才得以出现。
当学生满足了师生间的平等、互尊、合作的要求,学生才会因此发展了自尊、自重,才会轻松地、愉快地投入学习,避免了无谓的争端、烦恼、恐惧。
因此,现代课堂教学应确立师生平等的教学观念,构建平等对话的教学平台,将师生关系“理解为愉快的合作,而不是意志间的冲突,对权威、尊严的威胁”。
应“以自然的坦率代替了做作的尊严”,应“保持像木匠、管道工一样普通的本色”(马斯洛语),让师生在率真、坦诚、互尊的环境里学习,以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
语文的学习是学生与作者、学生与老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感情互相交流的过程。
我们要认清自己的角色,尊重每一个学生,师生关系应亦师亦友。
我们尊重学生的人格,更尊重学生的不同的思维模式、思维的技巧,乃至求新、求异的思维。
对一篇文章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考,师生可以一起谈观点,论认识,说感情,一起沉浸在作品的情感中,同悲欢,同离合。
如在教学《台阶》时要学生说说对文中父亲的看法,教参上说:“他老实厚道,有志气,不甘落后,希望受人尊重。
”我的一个学生却说:“我觉得这个父亲是个贪名图利,爱占小便宜的人。
”一语惊四座,惊讶之余,我问:“你能不能说说理由?”这个学生说道,为了追求名利地位,他连三块粗糙的青石板的便宜也占……如果没有平时的平等,如果没有平时的宽松,这时学生会有这样的想法,会大胆的说出来吗?在平和的气氛中,师生一起学习,一起去发现和探求,才会创造。
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语 意兼得,砥砺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 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 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 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 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 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 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 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 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 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的‘品味’。”
二、“唉乃一声山水绿”----潜心“涵泳”, 唤起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何谓“涵泳”?“涵”,《辞海》的解释是 “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 泳”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 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让课堂生长“冥 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 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 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 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 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 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 “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
1、在语言典型处仿写 2、在情感蓄积处改写 3、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4、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六、“为有源头活水来”——延伸课外,升 华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 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 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 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 可以信马由缰,可以海阔天空,可以突发奇想。 不要总是丝丝入扣,不要都是中规中矩,不能习 惯于循循善诱,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 型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 封闭的学习方式,寻求主动、多元、开放,在学 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 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关注课堂细节让小学语文课堂洋溢生成之美
关注课堂细节让小学语文课堂洋溢生成之美语文是一门美丽的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更是充满了生机和活力。
如何让小学语文课堂洋溢生成之美?我认为关注课堂细节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课堂的环境要营造良好的氛围。
老师可以在教室里布置一些文学作品的展板,例如古诗词、名人名言等,让学生在走进教室的第一时间就感受到语文的魅力。
音乐也是很好的环境营造工具,可以播放一些古典音乐或者与课文相关的音乐,让学生在音乐中沉浸在文学的海洋中。
注重语言文字的修养。
语文是一门文字的学科,文字的美是语文的重要特点之一。
老师要注重学生的语言文字修养,教会他们如何用优美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朗读、书写等活动,培养他们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
还可以让学生欣赏一些优秀的文章,让他们感受到文字的力量,激发他们对语文的兴趣。
注重情感与思维的培养。
语文是一门情感与思维的学科,它能够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和思考。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和思维,让他们通过阅读、讨论等活动,感受到文学作品中蕴含的美好情感和深刻思想。
可以组织学生进行课外阅读,让他们接触更广泛的文学作品,拓展他们的情感和思维空间。
还要注意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语文是一门富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学科,老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课堂上,可以组织学生进行一些寓言创作、古诗模仿等活动,让他们通过创作体验到语文的魅力。
也可以通过一些寓教于乐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到语文的美好。
要注重学生的情感投入。
语文课堂不应该是枯燥的传授知识,而是要让学生在其中投入自己的情感。
老师在上课时要注重与学生的互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要注重对学生情感的关怀,给予他们足够的鼓励和支持,让他们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感受到快乐和幸福。
关注课堂细节是让小学语文课堂洋溢生成之美的重要途径。
只有通过细节的呵护和关注,才能让语文课堂散发出独特的魅力,让学生在其中收获美好的情感和思想。
听盛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有感
听盛老师《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有感这次去北京培训,有幸聆听了特级教师盛新凤的《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的讲座,受益匪浅。
听后有了很大的收获,因为她的和美语文在不断地发展、成熟、完善,真的很想早点看到她的新书。
早就听到过盛老师的大名,第一次见到盛老师,当同事告诉我,这位长发披肩的老师就是盛老师的时候,我就暗暗惊叹:世间竟还有这样的女子!这么温文婉约,柔美细致,让我想到了古代出自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浑身散发的是书卷味,幽香清远,用“空谷幽兰”形容她也绝不为过,她是那么的脱俗飘逸。
她的声音犹如潺潺流水,娓娓而谈,让人如沐春风。
第一次听盛老师上课,是她的《番茄太阳》,我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真的不愧是特级教师,她的课如行云流水,舒卷自如,静静流淌着温情。
第一次聆听盛老师教导,那是三年前了吧,她到我们学校调研,听了我一堂课,记得当时我执教的是《玩出了名堂》,我自己感觉糟糕透了。
但盛老师并没有批评我,语气竟是那么谦逊,她竟然从我的这堂课中找出一些值得肯定的地方,委婉地给我提出了今后要改进的地方,她还看了我的备课笔记,说我字写得漂亮,教学反思写得好。
看着她亲切的面容,我内心是多么的激动,要知道这是我从教以来第一次听到有人这么夸我,至今言犹在耳。
让这样的老师来讲和美语文,我觉得再合适不过了。
美学家们提出了“美在和谐”的重要命题,这与盛老师的和美语文完全契合。
语文本来就是美的,语文的教学也应是美的,这在盛老师的课堂上得到了完美的阐释。
盛老师的和美语文倡导的是雅俗共赏,最初的诗意语文,她觉得是一种极化现象,曲高而和寡,她沿着自己语文教学研究轨迹:诗意课堂——两极之美——两极融通,在对语文教学进行深度思考后,把雅和俗进行融通,提出了“和美语文”的教学主张,课堂教学追求“雅俗共赏”的“和美”境界,逐步形成了婉约、精致、和谐、开放的课堂教学风格。
例如她执教的《番茄太阳》,课文以盲童明明的笑贯穿始终,盛老师以动情的语言引导孩子们用心去感悟,让孩子们用心灵与文本进行对话,不仅让孩子们体悟到盲孩子明明的笑是这么纯美,也体悟到笑中的辛酸、笑中的温暖,在课中所展现的精湛教学艺术把她的和美语文演绎得淋漓尽致。
和美语文的课堂境界
和美语文的课堂境界和美语文阅读课的特点可用以下几个字来概括:美、韵、感、品。
和美语文的课堂智慧表现在“美不胜收、韵味无穷、有感而发、品位高雅”四个方面。
第一节让课堂“美不胜收” 一、课堂情感音乐美动态激情俄国著名作曲家柴可夫斯基说过:“对于我,作曲是一种灵魂的表白。
”如果说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那么语文教学就是一门塑造人心灵的学科。
它们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
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
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这样的语文教师本身也会光彩照人、鲜亮无比。
情感折射出来的魅力是无穷的,因为我们人是情感的动物,情是每个人渴望的最诱人的精神食粮。
语文教师对每一篇课文都应是情深似海:对新课文应一见钟情;对旧课文应旧情复燃,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富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灵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中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师生在这如歌的美丽中适意地栖居……精神升华了、人格提升了,语文教学的美、美的语文教学,在这里共同融会交织成一首美的交响曲。
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语文,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何愁人文素养不能提高?何惧健全人格不能养成?这样的语文课,也是最有“语文味”的语文课。
课堂上激情的手段很多,如导语激情、媒体激情、朗读激情等。
《春日》一诗以白描手法向我们描绘了一幅无边无际的春天的画卷,诗人袒露的是喜春的情怀;《游园不值》一诗则通过一枝红杏,传递着春天的信息,表露的是诗人惊喜的心情。
尽管写作角度不同,然而表达的都是诗人热爱春天、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想方设法引导学生体情悟情,去接受诗句中蕴涵的情感信息,去贴近诗人的情感,努力找到情感的生发点、契合点,使教师、诗人、学生的情感在同一水平线上共振。
1.导语激情。
语文课姓“语”,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语文课研究的是语言艺术,学生应在艺术的语言环境中学语言、用语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是非常重要的。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引导学生从语文中感受美的力量,从而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和情感素质。
要在教学中发掘美。
语文教学应该注重挖掘文本中的美感,引导学生欣赏文学作品中的情感、意境和艺术表现,让他们在阅读中领略文学的魅力。
教师可以通过实际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发现其中的美,比如描写自然景色的诗歌、抒发情感的散文、表现人物性格的小说等等,都是可以展现美的文本。
通过这样的教学方式,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导他们主动去感知、发现、理解和欣赏美。
要在教学中展现美。
教学内容的选择也是非常重要的,应该注重选取有代表性、有感染力的优秀文学作品,通过这些文学作品,给学生展现美的力量。
比如《小熊讲故事》、《草房子》、《三只小猪》等,都是值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展现的美的文本。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帮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中的美,指导他们对文学作品进行赏析,让学生深刻地感受到文学的美丽。
要在教学中借美教学。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语言知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语文教学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借助美的元素,来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知识。
比如在教学诗歌的时候,可以让学生体味诗歌中的美感,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在教学作文的时候,可以借助文学作品中的形象、情感、意境,激发学生的写作创作灵感。
通过这样的借美教学,可以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积极性。
希望以上内容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如果您有任何其他问题,欢迎随时向我提问。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在语文课中,美育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项教学工作。
通过美育教学,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的提升他们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化素养。
下面是我对美育教学的一些总结。
一、注重艺术欣赏在语文课上,我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艺术作品,包括文学作品、音乐作品、绘画作品等。
我会给学生播放一些经典的音乐作品,让他们感受其中的美妙旋律和情感表达;我会选取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让学生阅读,引导他们去感受其中形象描绘和情感表达的艺术之美;我还会让学生欣赏一些艺术画作,让他们从中领略艺术家的创作技巧和独特的艺术语言。
通过这些欣赏的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提高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
二、激发创造力美育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欣赏艺术作品,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语文课中,我会组织一些创作活动,让学生动手创作一些文学作品或艺术作品。
我会让学生写一篇自己的小说或散文,让他们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塑造人物形象和情节;我会给学生提供一些绘画材料和主题,让他们画一幅自己的艺术作品。
通过这样的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培养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提高自己的艺术修养。
三、培养审美意识在语文课中,我也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我会引导学生去发现身边的美,比如美丽的自然风景、优美的音乐声、精美的艺术品等等。
我会带领学生去美术馆、音乐厅等地参观,让他们亲身感受艺术和美的魅力。
我还会设计一些与美有关的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去欣赏一场音乐会,或者举办一个小型的文学艺术展览,让学生深入参与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
四、注重与其他学科的融合在语文课中,我也注重将美育教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
我会在教授文学作品时,引导学生将文学作品和音乐、美术等其他艺术形式进行联系,让学生在欣赏文学作品的了解其与其他艺术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我还会组织一些跨学科的活动,比如与音乐老师合作,组织学生演唱一些文学作品中的诗歌或散文;与美术老师合作,组织学生创作一幅与文学作品相关的艺术画作等等。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
语文课中的美育教学_语文老师教学工作总结一、课堂氛围的构建教学环境对于美育教育非常重要,因此我们首先要创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
首先是课堂布置,我们可以通过悬挂美术作品、文学名言、古诗词,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接触美,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其次是课堂讲解,我们可以通过生动有趣的讲解方式,如多媒体展示、配合图片、视频等形式,来讲授课文内容。
在课文内容欣赏和文学知识学习中,要特别注重美育内容的融入。
让学生在过程中慢慢接近美,感受美,学会欣赏美,品味美,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品位和鉴赏能力。
二、阅读和写作的培养语文课的阅读和写作也可以成为美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在阅读过程中,要引导学生注意作品的审美特点,如语言表达的美、情感的美、形式结构的美等。
同时要求学生了解诗词、小说等文体特点,领略其中的艺术魅力。
在写作部分,要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写作素材,如文学作品、艺术照片、音乐作品等,激发学生的写作灵感。
同时也要在批改作文中注重美育方面的内容。
对学生的语言、结构、情感进行指导,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触和感知美丽的东西,从而提高他们的写作水平和美育素养。
三、课外活动的组织除了课内的美育教学之外,课外美育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由于语文教育本身的特点,可以为我们提供很多丰富多彩的美育活动。
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走进美术馆、博物馆等场所,让他们欣赏艺术之美,感受文化之美。
同时,我们也可以组织学生参与语文主题活动,如诗歌朗诵比赛、小说阅读分享会等。
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美育的含义和意义,从而提高他们的审美意识和情感品质。
总之,作为语文教师,我们需要在教学中更注重美育教育。
通过以上方法,我们能够为学生提供更丰富的学习体验和更深刻的认识,让他们具备更加丰富的审美体验和更高的情感品质。
我相信,在美育的关怀下,我们的学生一定会愈加成熟、优秀。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美”
在语文教学中体现“三美”语文是中学各门课程中最美的课程。
它运用美的语言,刻画了许多美的风景和场面,塑造了许多美的形象,表达了各种丰富细腻的感情。
语文课堂教学的形式美,表现在课堂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细微。
作为教育科学分支学科的语文教学,同其它学科教学一样,具有学科教学相同的一般特征,同时,它也是一门艺术。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具有自己鲜明的特点:(1)情感性。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流动着丰富热烈的教与学的良性情感,还要流动着课文所具有的丰富情感,形成一个流动着热烈浓郁情感的和谐的情感场。
(2)形象性。
教师要用多种手段和方法让课文的语言符号表述的形象转化为学生头脑中的鲜活的形象,让他们栩栩如生地活现在学生的头脑里。
(3)灵活性。
审美化的语文教学应该是具有创造性的灵活多样的教学,这种创造像水一样,有形而又无形,有原则却不因循现成的方法,体现“教无定法”。
作为语文教学重要组成部分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应该体现出这些特点,创设审美化的教学情境,使语文课既有情又有趣,充满着艺术的魅力,让学生“可以带着一种高涨的、激动的情绪从事学习和思考,对面前展示的真理感到惊奇甚至震惊”(苏霍姆林斯基语)。
一、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美任何事物都有自己固定的结构。
结构的差异对于事物的体征、属性、价值、功能都具有直接的影响,对事物的美丑同样具有直接影响。
无论是自然物还是艺术品,如果没有恰到好处的结构美,纵然有瑰丽的色彩,那么还是不足以显现其美。
语文课堂教学的结构,是形成课堂教学的“骨架”,这骨架是否美,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
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可根据学生的认知顺序,相应地形成自己的教学思路;也可以沿着课文思路逆向思维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即从课文精彩的部分教起;或采用比较逻辑的方法确定自己的教学思路;或从调动学生头脑中的形象为教学主要目的,来确定教学思路,如教李清照的一剪梅,先展示画面配古筝曲,让学生根据画面和诗情,结合自己的想象,谈谈这首词的感情基调。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发掘美展现美借美教学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掘美、展现美、借美进行教学,是一项极为重要的任务。
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是一种对文学艺术的体验和感悟。
通过发掘美、展现美、借美的方式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
一、发掘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要想发掘美,首先要从教材中找寻美的点滴。
语文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学艺术,无论是课文还是课外阅读,都蕴含着美的含义。
教师可以通过解读课文,分析词句,让学生感受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蕴。
可以通过引导学生朗读课文,感受其中的节奏和韵律,展现出文学作品的美感。
在课外阅读方面,可以选择一些生动有趣的小故事、诗歌或者寓言故事,让学生感受其中的美好和真善美。
在语文教学中要多引导学生观察生活,感悟美好。
学生可以通过观察大自然、感受季节的变化、观赏鲜花和树木、聆听鸟语和蝉鸣等方式,来体验美好的生活。
也可以通过欣赏美术作品、音乐作品、电影作品等,来开拓学生的审美视野,让他们了解更多的美的形式。
要鼓励学生多写作,多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受。
写作是一种表达情感和情感的方式,通过写作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感受到心灵的美。
可以让学生写一些感人的故事,或者是自己的成长感悟,让他们体会到文字的魔力,激发出写作的兴趣和热情。
二、展现美在发现了美的生活中,艺术作品中后,教师要善于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将美展现给学生。
可以通过课堂朗读、声音的起伏和抑扬顿挫来展现文学作品的韵律美。
可以通过描述自然景色和描绘生活场景来展现文学作品的图像美。
还可以通过播放优秀音乐作品、欣赏美术作品、观赏电影作品等,将美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还可以通过课堂讲解、生活实例等方式,向学生展现人文美。
人文美是人的思想感情、道德品质、性格修养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可以通过讲解一些古诗词名句、名家名言、优秀作家的作品等,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人文美。
浅谈语文课堂的和谐美
浅谈语文课堂的和谐美和谐的课堂气氛,能促进学生智力的开展、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
在和谐的课堂气氛中,学生的思维处于积极的状态,情绪是高涨的,思维是活泼的。
“和谐的语文课堂是学生成长的沃土”,是语文课堂美的所在。
一、和谐易于激发兴趣和热情,促进情感交融,彰显美课堂教学,必须是学生和教师的共同劳动,劳动过程中愉悦与否、劳动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师生能否创设一个能实现价值的、宽松和谐的语文课堂环境。
师爱的渗透是教学和谐及教学成功的必要条件。
“教育之没有情感,没有爱,如同池塘里没有水一样,没有水就不能成为池塘,没有情感,没有爱,也就没有教育。
”鲁迅也说“: 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教学中,师生是平等的伙伴关系。
教师陪着学生成长,陪着学生缘文会友,在这一的过程里感情是和谐教学的催化剂。
教师如果能声情并茂、披文入情、融情于课,使课堂形成一个特定的富于感情色彩的教学气氛,这样,就能够吸引学生,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起来;又运用平和、传神的言语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和热情;再寻觅最能表达主题的优美画面,引领学生沉浸到优美的情境之中,走近作者,走进文中的主人公,实行跨越时空的情感交流。
在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三位和谐一统中再现美。
一滴水能够辉映太阳的光辉。
莫怀戚一曲真、善、美的颂歌《散步》“: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背上的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诗化的语言,诗中有画。
清新、流畅、自然与人浑然天成的画面告诉我们:正是在古朴的“尊老爱幼”美的主宰维系下有了这样和和美美的家庭,就有了民族、国家以至世界的和谐与和平。
课堂上通过角色的动情诵读引起心灵的共鸣,经过对“正因为如此”的玩味,领受作者的诚恳与孝心。
运用对画面的直观感受切入到人性分析,采用观照讨论的方式,读懂人物面对“分歧”时的心理,提醒家庭和美的原那么、珍爱生命的本质———孝道。
这样,学生在教学总目标的宏观调控下,在教师引导下,从中拓宽了视野,看清了这些人、事的意义;通过形象照顾,学生个个有话可说,辩主次;人人学有所得,长智慧;从渐趋明晰的认知中,欣赏美,探求美,彰显美,树立高尚审美理念;进而,朝自觉、自足、自在的学习境界迈进,积极自主地探求那充满神奇魅力的文学艺术的殿堂。
美丽的语文课堂
美丽的语文课堂语文课是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重要环节,也是培养学生综合素养的关键课程。
如何打造一堂美丽的语文课堂,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兴趣,提高学习效果,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论述如何创建一堂美丽的语文课堂,涵盖课堂氛围、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一、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一个美丽的语文课堂应该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愉悦学习。
首先,必须保持课堂秩序,确保学生能够安静听讲。
教师可以通过提前布置座位,设置课堂规则等方式,引导学生在严肃认真的氛围中学习。
其次,注重师生互动。
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发言,避免独占讲述,通过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欲望。
再次,多用鼓励和正面评价的方式进行师生交流。
教师要及时给予学生肯定和鼓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培养积极向上的学习态度。
二、合理设计教学内容语文课堂的内容设计应该有针对性,关注学生的需求与实际,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首先,要注重选材。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实际情况,选择生动有趣的教材,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
同时,要注意教材的丰富性和多样性,避免单一的教学资源。
其次,设计活动形式。
除了传统的听讲、读书和写字等方式,教师可以引入游戏、小组合作等形式,增添课堂的趣味性和参与感,提高学习效果。
再次,关注实际应用。
语文知识要与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结合,教师可以通过案例分析、实际应用活动等方式,让学生理解并运用所学的语文知识。
三、灵活运用教学方法在美丽的语文课堂中,教师需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首先,启发式教学。
教师要善于提问,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独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思维能力。
其次,情景教学。
通过创设情境,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的魅力,提高学习的情感认同。
再次,差异化教学。
教师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水平和特点,灵活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适宜的学习。
最后,运用多媒体技术。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
浅谈如何让语文课堂美起来语文教学是美的,它的美是教材与教师集中的艺术体现。
它不仅可以促进学生身体健康地成长,而且还能让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促进学生智力的发展,提高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和创造力,培养高尚的人格。
教师要充分发现美的因素,引导学生去品赏。
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对于陶冶学生情操,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也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语文课堂学习兴趣教学质量一、教学个性——教态美在学生的眼里,教师就是偶像,不但教师的品德修养、业务能力、就是风度仪表,在学生看来,都应符合一定标准规范。
语文教师如果不懂得美的观念,就不能理解美感,也就不能称职地进行美感教育了。
语文教师要成为一个优秀美的使者,必须全面加强美的修养,从语文教学的角度说,教师应该着重加强自己对美的感受能力、鉴赏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审美的心理品质等方面的修养。
我们的语文课有行散神聚的散文、有含蓄隽永的诗歌、还有科学严谨的科学小品文……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多愁善感”之人,以此创造自己的教学风格,形成一种独特的教学氛围。
我们可以把语文课上得如李清照的词般婉约动人,也可以把课上得如长江、黄河般的大气。
我们可以选择清越、清新、自然、深厚、旷达等任何一种境界,也可以追求行云流水、气吞万里、丝丝入扣、意蕴深厚的任何一种忘美,用语文独有的人性美和人情美去丰化和磁化语文教学过程。
如此教来,就会使我们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学生整个心灵都会被浸润,课堂上就会流淌美妙的旋律。
在这样美的语文境界中学习语文,也会使语文教师本身光彩照人,鲜亮无比,同时也能更好地促进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优化教学的气氛,提高教学的效率。
二、妙用导语——愉悦美人们都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
因此,教师要在上课伊始即迅速地捕获学生的“芳心”,精心设计导语,巧妙导入新课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教学环节。
适当得体的导语不仅能消除学生的疲劳,集中学生的精力,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而且能给学生一种和谐愉悦的心理体验,感受愉悦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凸显语文意识,孕育课堂精彩 、凸显语文意识, 2、链接学习经验,简约不失内涵 、链接学习经验,
多元解读, 三、“一树花开满庭芳”——多元解读,倡 一树花开满庭芳” 多元解读 导体验, 导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朱光潜先生在《咬文嚼字》一文中指出: “对文学,无论阅读或写作,我们必须有一字不 肯放松的谨严”。汪曾祺在《中国文学的语言问 题》文中说:“语言是一种文化现象。语言的后 面是有文化的。语言是一种文化积淀。语言的文 化积淀越是深厚,语言的含蕴就越丰富。”建构 主义心理学认为,语文学习过程是学生根据已有 的经验和认知水平,对语文教材主动进行加工, 并在头脑中重新建构认知结构的过程。所以学生 理解课文不可能也不应有一个客观标准,绝对真 理,学习的方法与结果可以是多元的,可以让学 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多角度感受课文,去表达独 特体验。
记得特级教师王崧舟有一小段经典的教学感言: “母语应该成为学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绿洲、成为 学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风景、成为学生心灵世界中 的一股甘泉。”语文教师,要步入并陶醉于母语的 殿堂,在那撩人心弦的辞赋、言简意隽的文章中寻 找母语的光芒和喜悦,并在这光芒和喜悦中向我们 的孩子招手:孩子,请跟我来吧。教师要在自己心 灵最柔软之处,牵起一根琴弦,以母语温润澄净的 音符时时撩拨,使自身之于母语,有如渊鱼之于池 水,水乳交融而又冷暖自知,并由此引发学生的审 美共鸣。还原语文本色,追寻有效课堂,引领学生 感悟语言的趣味、情味、韵味,让学生在语文学习 过程中,情感得以激发,智慧得以生成吧!
1、着眼语言形式 、 2、把握对话层次 、 3、情理交融相和 、
读写结合, 五、“妙笔且抒个中情”——读写结合, 妙笔且抒个中情” 读写结合 深化体验, 深化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于永正老师说过:“语文教学就如一棵大 树,我们应该删除那些细枝末节,枝枝丫丫, 保留住主枝干,抓住最根本的东西。”张志公 先生曾指出:“语文教育肩负的任务不是单一 的,但是语文教学的基本任务是语言学习,是 语言的理解和运用,是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 语言是工具,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如何 把语言这个工具变成自己手里的工具,唯一的 途径就是训练。表达分口头和书面两种形式。 表达训练的形式应丰富多彩,可以是想象补白 训练,可以是延伸拓展训练,也可以是模仿迁 移训练。不管是何种形式的训练,都要着眼于 “段”,引导学生说、写一段话。
1、在语言典型处仿写 、 2、在情感蓄积处改写 、 3、在文本空白处补写 、 4、在意犹未尽处续写 、
延伸课外, 六、“为有源头活水来”——延伸课外,升 为有源头活水来” 延伸课外 华体验, 华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胡东芳先生在《谁来改造我们的课堂》一文 中描述了当下课堂的经典情形:“在中国的课 堂……犹如到了军营一般。在让人感到神圣与威 严的同时,也让人感到巨大的压抑和束缚。”正 是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有时可以旁逸斜出, 可以信马由缰,可以海阔天空,可以突发奇想。 不要总是丝丝入扣,不要都是中规中矩,不能习 惯于循循善诱,用不着处处品味咀嚼。那我想, 语文综合性学习是在新课程理念下应运而生的新 型学习方式,它超越了传统教学中被动、单一、 封闭的学习方式,寻求主动、多元、开放,在学 生感兴趣的自主活动中促进知、情、意、行和谐 发展,全面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 语文课堂:教学走向和美、丰实
福清市城关小学 陈玮
台湾如中师范学院著名教授王财贵曾说: “教书是一件很简单的事,只要你找对方向。” 当然,这一“找方向”的过程,“看似寻常最奇 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语文味”不是“语文 是个筐,啥东西都能装”;“咬定青山不放松”, 定心静气,不被“语文的外延”之类似是而非的 口号所迷惑,而专心致志地耕好自己的“一亩三 分地”,回归语文的本色,把握好这门教育学生 更多、更高、更好、更自觉地掌握与运用言语交 往活动形式——听、说、读、写的形式的课程, 让学生通过语文学习形成现代社会人必须具备的 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是语文老师应有的共同 追求。
四、“天光云影共徘徊”——语 天光云影共徘徊” 语 意兼得,砥砺体验, 意兼得,砥砺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语文味是什么?王崧舟老师是这 样说的:“‘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 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 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字所承载的内容, 即‘写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 言形式来承载这些内容,即‘怎么写 的’。语文要学的就是‘这个’,语 文味所指的就是‘这个味’。具体来 说,语文味表现在‘动情诵读、静心 默读’的‘读味’,‘圈点批注、摘 抄书作’的‘写味’,‘品词品句、 咬文嚼字’的‘品味’。”
一、“浓墨素描总相宜”——情境创 浓墨素描总相宜” 情境创 激发体验, 设,激发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体验是由学生主体置身于自己喜爱的、 能充分满足自身心理需求的情境、活动而 激起的心理感受,是内心产生的,发自肺 腑的。只有当学习者对内容,情境发生浓 厚的兴趣,才能倾心投入,“入乎耳,箸 乎心,布乎四体,行乎动静””----潜心“涵泳”, 唉乃一声山水绿” 潜心 涵泳” 唤起体验, 唤起体验,追寻有效课堂 何谓“涵泳”?“涵”,《辞海》的解释是 “沉浸”;“泳”,自然就是游于水中。“涵 泳”一词在中国古代语文教学言论中经常出现。 朱熹说:“学者读书,须要致身正坐,缓视微 吟,虚心涵泳,切己省察。”让课堂生长“冥 思力”,其实是引导孩子们站到文字后面去。 肖川曾引用一位海外中国诗人的话说,每当他 看到“碧海、沧桑、江湖”这些汉语独有的词 汇时,都会莫名地激动、甚至落泪。确实,语 言的背后是家园,是永远无法忘却的记忆。只 有学会站到文字后面,才会真正体悟到母语的 “根”之情怀,才会真正得到心灵的荡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