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方法的语言路径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
海德格尔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方法作者:朱海斌来源:《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2013年第05期摘要: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相对于得到更多关注的以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为进路,文章借助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提出的“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问题来澄清海德格尔的此一方法。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虽然源于胡塞尔,但这种方法在两个方面突破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方法:首先,通过形式显示,海德格尔将探究的视角伸展至前理论的生活领域;其次,通过“时机化意义”维度的提出,更加深化了意向行为的分析。
关键词:海德格尔;形式显示;本质上机遇性的表达;时机化中图分类号:B516.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3)05—0017—09关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问题,在研究者中存在着争论。
争论首先表现为形式显示是否是一种胡塞尔意义上的现象学方法,主要的观点分为三派。
一派以克孜尔为代表,在他看来,海德格尔通过形式显示并不是改造了现象学,而是发展出了一种完全新颖的方法;另一派以克洛威尔为代表,他认为克孜尔夸大了海德格尔与胡塞尔之间的断裂,尽管海德格尔对胡塞尔有尖锐的批评与不满,但他仍然继承了胡塞尔的遗产,而且通过形式显示更好地调整与改造了胡塞尔的现象学;最后一派的代表是布鲁恩,按照布鲁恩的研究,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观念,不仅仅是受胡塞尔的影响,而且还受到亚里士多德的实践智慧、克尔凯郭尔的间接沟通,甚至雅斯贝尔斯的极端境况等的影响。
但即使在承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的密切关联的情况下,对于究竟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如何从胡塞尔那里转化而来,依然也存在着不同观点。
包括孙周兴、张祥龙与尼尔森在内的不少学者都注意到,海德格尔在《全集》第60卷中将形式显示与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进行了对比,因而,海德格尔所谓的“形式显示”主要是与胡塞尔在《逻辑研究》中阐发的“形式对象性”(formaleGegenstandigkeit)观念联系在一起的,更确切地说,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乃是对胡塞尔的总体化与形式化的区分的深化。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
解读《存在与时间》五|“在之中”:Dasein之da的展开方式前面我们在讨论“在世界中存在”时已经分析过“在之中”了,海德格尔为什么在这里又来讲“在之中”?在此我们有必要说明海德格尔经常使用的方法。
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通常所使用的方法是这样的:他经常先来一般性地摆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从现象学的角度实施所谓的“生存论分析”,即对此在在日常生活的生存论活动进行现象学描述。
做完这项工作之后,他便又返回去在更具体的情况下进一步深入地揭示此在的生存论机制和生存论建构,然后再回到此在的日常生活中在此基础上深入分析此在的日常生存活动。
然后……。
《存在与时间》这部著作基本上就是按照这种“来来回回”的方式进行的。
海德格尔为什么要使用这样的方法?我以为,这是此在之为此在的特点决定的。
此在是能在,它始终处在去存在之中。
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此在可以显现,也可以不显现而“显似”――它不显现自身而显现为别的东西。
因此,此在的存在方式有本真状态与非本真状态的区别。
这样一来,我们对此在的生存论分析就不仅仅是“描述”此在的日常生活――那可能是“非本真状态”,还要“还原”到它的存在方式上去,而“还原”到此在的存在方式上去,也就是由此而展开它的“本真状态”;不仅要“展开”此在的本真状态,还要由此而确定解决存在问题的途径……。
如此等等,不是一次性的描述与还原就可以解决问题的。
所以,海德格尔的方法是,先摆出此在生存论机制的一般性原则,然后对此在的日常生活进行生存论分析,然后回去再确定此在的生存论机制的具体方式或内容,然后再回去分析此在的生存活动……。
当然,正因为如此,《存在与时间》一书存在着重复的缺点。
现在,我们就处在“返回”的方式中:最初我们在“在世界中存在”中就曾经解说过“在之中”,不过那时是“一般性的”,只是摆出了“在世界中存在”的一个生存论环节:说明Dasein与世界之间的关系不是一个在一个之中的存在者状态上的关系,而是生存论的关系,即Dasein生存着融身于世界,展开自身为世界,因而Dasein的世界与Dasein水乳交融,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
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
思想方法的比较清楚的表达。在写作《 海德格尔思想与中国天道》 ( 1 9 9 6 年) 一书的晚期, 我接触到了这批
德格尔早期在弗莱堡大学授课 的讲课稿 ( 1 9 1 9 —1 9 2 3 ) 出版 了, 这期间还有克兹尔 ( T . K i s i e 1 ) 的开创性
研究著作《 海德格尔< 存在与时间> 的起源》 ( 1 9 9 3 年) 的出版。这些文献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到海德格尔初
次 形成 自己方 法 时的思 想特点 , 特别 是对 当时被 他称作 “ 形 式显示 ” 或“ 形式 指 引” ( d i e f o r m a l e A n z e i g e ) 的
4 0
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 存在与时间 和“ 本身” 的方法的真意 。没有与其他哲学方法的 比较 , 没有对此方法的内在步骤和结构 的交待 , 没有具 体 的例证 , 读者如何 区分他所讲的“ 事情本身” 与唯理论 、 经验论 、 唯物论等传统所讲 的事情本身的区别 呢?困难不是完全不可逾越 , 但 毕竟没有提供开 门的钥匙 。这样 , “ 到1 9 2 9 年, 事情已经很清楚 , 《 存在 与时问》 中讨论的存在问题被人们误解 了。 ” 作为补救 , 海德格尔马上 出版了《 康德书》 , 以便“ 在康德那里 寻求对我所提出的存在 问题的辩 护” 。① 但水似乎越搅越浑 , 连《 康德书》 也遭到新康德主义者的抨击 。
要 的恐 怕还 是不 明 了他 的主导 思想 方法 。
在这方面 , 海德格尔本人要担负一定的责任 , 因为他在其主要著作《 存在与时间》 和其他一系列生前 发表 的著作中 , 没有清楚地交待其方法。有的地方好像交待了, 但语焉而未详 , 徒增困惑。比如在《 存在 与时间》 导言 中, 他用第 7 节来阐发“ 此研究的现象学方法” ① , 它就是 : “ 让那显示 自身者 , 以从它本身来 显示它 自身的方式 , 被从它本身那里被看到 。 ” ② 即便联系到上下文 ( 那里对“ 现象学” 这个词 的两部分做
形式显示的方法与海德格尔思想的主题
在与存在者原本就是一个整体性的存在 ,正是在这个整 体性存在的基础上 ,我们才能感知到其他存在者或者认
识 存 在者 ,对 存 在者 进行 归纳 或 演绎 、分 析 和概括 。
作者简介 :蒋邦芹 ( 9 6 ,女,博士 ,讲师 ,研究方向:现代西方哲学和美学 17一)
1 8
武
汉
纺
织
界 中一 在 ” 存 。这 种分 环 勾 连表 现 出来 的意 蕴 整体 表 明存
胡塞 尔对 现 象学 “ 向事情 本身 ” 的方 法贯 彻 明显 表 现 走 为 “ 置” 悬 ,即从 自然 态度 向哲 学 、 论态 度 的转变 , 理 从 事情 之外 走 向事 情 自身 ,让 事情 本 身显 现 出来 。在 胡 塞
第 2 4卷 第 1 期 2 年 0 月 01 1 2
武
汉
纺
织
大
学学报 来自V 1 4 NO 1 o 2 l. .
F eb. 2011
J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X T I E U N I E R SI Y 0 L V T
形 式 显 示 的 方 法 与海 德 格 尔 思 想 的 主题
面 内容 :在 现 象 中 被 经 验 为 “ 么 ” 的 “ 容 意 义 ” 什 内 ( eas n ) G hls n ;现象 被 经验 为 “ ti 如何 ” 的 “ 联 意义 ” 关 ( eus i ;“ 联 意义 ” 的到 时 或完 成 的 “ Bzgs n w n) 关 如何 ” 的 “ 实行 意 义 ”( ozgs n o传 统形 而 上学 关 注 的重 V lus n l i 点是 显现 出来 的存 在 者 ,即关心 “ 内容 意 义” 而遗 忘 了
海德格尔的_语言转向_及其语言观
*作者为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研究生。
摘要: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始于弗雷格,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继承和发展了其以数理逻辑为工具对语言进行逻辑分析的思想及通过对语言的分析和阐释进行哲学研究的方法,确立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正是海德格尔提出“语言是存在的家”并对语言本质的论述及其语言观的阐述才使得这一“语言转向”更深入和彻底,才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
关键词:海德格尔;语言转向;存在的家;语言观中图分类号:B516.5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544(2011)03-0056-03海德格尔的“语言转向”及其语言观杨佑文*(温州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温州325035)一、西方哲学的语言转向西方哲学的核心问题是知识问题,围绕这一问题西方哲学经历了三个阶段、两次转折。
第一阶段是柏拉图创立本体论哲学,致力于对存在、对象和客体的研究,这是对知识对象的探求。
第二阶段是笛卡儿创立认识论,使哲学转向对认识的主体和客体及其关系的研究,这是通过对人的认识能力和限度的探究来解决知识的基础和来源问题,被称为西方哲学的认识论转向。
第三阶段就是现代语言哲学所标志的“语言转向”(the linguistic turn),使哲学从对认识能力或知识基础问题的研究转向对主体间的交流和传达问题的研究,这可以说是对知识的表达及其本性的探讨。
语言转向的要旨在于“认为意义比存在或知识更为基本,即用意义来理解存在和知识,而不是把它们看作先于意义的东西。
”[1]总体上看,西方古代哲学在探讨本体论问题时主要采取直观概括和抽象思辨的方法,而近代西方哲学在探讨认识论问题时则主要采用心理主义的方法。
近代认识论哲学的开创者笛卡儿正是通过向内的探求、通过对内在心理过程的省察,建立了“我思故我在”这一哲学原点。
洛克、贝克莱、休谟等人的哲学也完全建基于对人的内在观念所作的心理反省,认为语词的意义在于它在听话人心中所引起的意象。
论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划分_以_走向语言之途_为中心
第24卷 第1期 武汉纺织大学学报V ol.24 No.12011年02月 J O U R N A L O F W U H A N T E X T I L E U N I V E R S I T Y F e b. 201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简介:徐照明(1977-),男,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美学.论海德格尔关于语言的划分——以《走向语言之途》为中心徐照明(中南民族大学,湖北 武汉 430074)摘 要:语言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核心。
而对语言的划分亦标示了其思想行进的站点,具体表现为自然的语言、形而上学的语言、诗意的语言。
自然的语言首先是诗意语言的开端,但却成为遗忘并被耗尽的诗歌。
形而上学的语言首先表现为陈述,其次表现为生产和设定。
根本上却是对自然语言一种形式化的强迫。
诗意的语言一方面在现实中遭遇语言的沉默,另一方面却是试图对作为纯粹语言的自然语言,亦即家园的回归。
关键词:自然语言;形而上学语言;诗意语言中图分类号:B516.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160(2011)-0022-04语言问题无疑是海德格尔后期思想的主题,在此,作为道说的语言既不同于其思想第一阶段世界中的语言,即显现为言谈,亦不同于第二阶段历史中的语言,即把语言理解为存在之家,建立历史的真理,而是一种具根本性转变的语言的本性。
这种语言作为语言走向语言,并在根本上是一种诗意语言,“语言本来也是这样,它在其真实的起源上即是诗”。
[1]此种转变不仅与海德格尔自身相区分,而且作为一种重要的现代思想与传统作为工具的语言,即形而上学的语言思想相决裂。
因此,语言思想的转变即投射出不同时期思想的光芒,一方面,作为工具的语言随着形而上学传统的亚里士多德直至洪堡相始终。
另一方面,这种语言思想的穷尽及被质疑,直接为一种新的语言思想开辟了道路,开启了“把语言作为语言带向语言” 的语言之道。
生活形式与可能性之指引———论海德格尔“形式指引”思想的纵深维度
生活形式与可能性之指引———论海德格尔“形式指引”思想的纵深维度-哲学生活形式与可能性之指引———论海德格尔“形式指引”思想的纵深维度李俊作者简介:李俊,(济南250100)山东大学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博士生。
①formale Anzeige更多地被翻译为“形式显示”,笔者也曾采用过这一译法。
字面上二译皆可,但“形式”自身已经容易有具象化的理解,加上“显示”,更容易被误解为某种对象化形态的显现,这与海德格尔的思想旨趣背道而驰,或许“指引”是更恰切的译法。
②参见Theodore Kisiel,The Genesis of Heidegger s Being and Time (Berkeley,Los Angeles,Lond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93);Overgaard,S ren,Husserl and Heidegger on Being in the World (Dordrecht: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2004),82-90;Georg Imdahl,Das Leben verstehen:Heideggers formal anzeigende Hermeneutik in den frühen Freiburger Vorlesungen (Würzburg:K nigshausen und Neumann,1997).③参见张祥龙:《海德格尔传》,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第84—99页;张祥龙:《海德格尔的形式显示方法和〈存在与时间〉》,《中国高校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第40—61页;孙周兴:《形式显示的现象学:海德格尔早期弗莱堡讲座研究》,《现代哲学》2002年第4期,第85—95页。
④在《存在与时间》中,“形式指引”一词只出现了不到十次,并且没有专题论述。
但其中如达在、死亡、时机性等主题都是从之前关于形式指引的讨论中发展而来的。
存在与情态——海德格尔追问情态的道路
. A一ll般囊Ri括gh存t在s 、R思e想se、语rv言ed,与. 之相应,美、美感、
艺术构成了美学的题中应有之义。围绕此三者 展开的讨论分别关乎美自身的本性,与美合一的 经验状 态,关 于 美 的 表 达 和 创 造。而 在 美 感 论 中,情态占据重要一维。为了区分于心理学意义 上的情绪和情感,我们将哲学领域的相关研究定 性为情态问题研究,他旨在厘清情绪和情感的本 性。情绪和情感二者虽然存在一定的差异,譬如 前者具有生理性、情境性、短暂性,而后者具有社 会性、稳定性、持久性,但他们往往可以通用。作 为哲学的研究对象,情绪和情感曾被视为感性认
. A而ll言,R对ig存h在ts自身Re的s畏er惧v才ed是.更为根本的。
畏惧不仅展开了作为虚无的存在,还展开了 此在的存在。如前所述,此在存在的基本结构为 “在世界之 中 存 在 ”,而 世 界 的 本 性 又 是 虚 无,因 而,此在“在世 界 之 中 存 在 ”同 时 意 味 着 “在 虚 无 之中存在”。海德格尔将此在的这种存在状态描 述为“无 家 可 归”(Unheimlichkeit)。③ 与 无 家 可 归相反,此 在 沉 沦 于 熟 悉 的 日 常 生 活 世 界,则 意 味着“在家”(Zuhause-sein)。依循常理,与安定 的在家状态相比,无家可归是要被否定和消除的 状态。而在海德格尔这里,无家可归作为此在的 本真存在样态恰恰意味着在家,而惯常意义上的 在家作为此在的非本真存在样态恰恰显示出其 无根性。不同于日常生活的实在性,虚无本质上 自行隐匿,这决定了此在首先与通常以非本真状 态存在着。而 “畏 惧 把 此 在 抛 回 到 他 所 畏 者 那 里,即抛回此在的本真的能在世那儿去”。[1](P249)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
试论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海德格尔的存在论语言观是“诗化语言观”,它表现在三个方面:从本体论上,认为“语言本身就是根本意义上的诗”;从语言与世界的关系上,以“境域式”的“显示关系”代替了“线式”的“揭示关系”;从对语言诗化本性的思考和表述上,采用“文学化”的思维和表达策略。
海德格尔的诗化语言观是对西方理性主义哲学传统的反思和批判在语言问题上的延伸,即扬弃主流语言哲学传统的主体性的“理性主义语言观”,建构一个非主体性的“诗化语言观”——这在西方20世纪诗化语言传统中占有重要地位。
在论及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时,学界一般惯用“存在论语言观”来概括。
此种概括有其长处,即清楚地表明了海德格尔的语言观与其存在论哲学思想之间的密切相关性,但也有其短处:一方面略显笼统,另一方面又难以传达其语言学说与西方传统语言思想之间的传承与发展关系。
本文试图从“诗化语言观”的角度把握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以期弥补用“存在论语言观”概括其学说之不足,使我们能够更加准确和深入地认识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一、何为“诗”以及“诗化语言观”?在西方诗学传统中,“诗”通常有两个涵义:一个指“诗歌”,是一种与”小说、戏剧、散文”等文学体裁并列的特殊的文学样式;另一个指广义的“文学”,是对所有文学形式的统称。
诗作为狭义的诗歌,是随着近代文学类型学的发展才出现的一种说法,而诗作为广义的“文学”的代称,则有悠久的传统。
亚里士多德的《诗学》可谓是后一种传统的滥觞,而且这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
如法国当代学者达维德·方丹的《诗学》的副标题为“文学形式通论”,他在开篇就指出:“诗学指文学的整个内部原理。
”然而,在这两个涵义之外,“诗”还有一个相当于“审美”或“艺术”的重要所指,主要来自德国浪漫派美学。
如施莱格尔在《关于神话的谈话中》说:“这就是诗的开端:抛弃那个理性的思维着的理性具有的格式和章法,把我们重新置于想象的美的迷惘中,置于人类自然初始的混乱中。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
略论海德格尔的语言思想我们生活在一个由语言建构的意义世界之中,语言是海德格尔后期思考的重点。
他借用荷尔德林的诗作——“词语,口之花朵”——将语言的本质与花朵联系起来,认为语言作为气息来自于大地,具有命名、敞亮、生成万物的力量。
而甲骨文中的“帝”字恰如一朵盛开的花朵,蕴含着创造万物的力量。
通过解析海德格尔的语言观,我们可以更深入地认识语言的本质。
标签:海德格尔语言花朵舌头从海德格尔的存在论来看,“此在(人)”操劳着寓世而居,“此在”与世界始终有着“在之中”的结构。
语言所揭示的就是以境域(Horizont)方式展示的世界的含义整体。
因此,对语言所命名的“世内存在者”的含义,必须将其置于整体的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之中才能得以理解。
对语言所表达的人的存在方式,也必须将其放回“自我绽出地生存”(Ex-istenz)所分解出来的含义整体之中。
诗歌是最纯粹的语言,在诗歌中,这个互相关联的意蕴世界得以纯粹地呈现,使得我们本真地栖居。
海德格尔认为语言不能被理解为语言哲学,而要放回“此在”的生存之中。
相对于索绪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language)与“言语”(Parole),海德格尔将语言区分为“语言”(Sprache)与“言谈”(Rede)。
他认为,语言的存在论基础是“言谈”(Rede)。
“话语”(Rede)是海德格尔对古希腊“逻格斯”(Logos)一词的翻译。
相对于“说”,更为本真的是“听”。
海德格尔将巴门尼德残篇中的“Logos”理解为“言说”,而在《新约》中,“Logos”就是耶稣基督。
对基督的信仰,首先是人作为个体生命的存在者独立地认信和拒斥耶稣基督的上帝的选择。
从“人意”的角度看,神学也的确属于人聆听上帝的话(神言)的产物。
“沉默”是言谈的另一种本质可能性。
为了能够沉默,“此在”必须有话可说。
“沉默”这种言谈方式以充分的力量说明了言谈对于“此在”存在的“先天性”。
海德格尔思想的出发点是“存在”与“时间”,要理解他的语言思想就必须先理解他的时间思想。
论海德格尔的_存在_之_道_
333第23卷第4期绥化师专学报2003年12月 Vol.23 No.4Journal of Suihua Teachers College Dec.2003①②论海德格尔的“存在”之“道”冷志勇1 张 浪2(1、湖南师范大学 湖南长沙 410081;2、华容一中 湖南岳阳 414200)摘 要:从现象学的“回到事情本身中去”这一视角出发,通过“时间性”境域和“语言”之途,海德格尔阐释了其现象学存在论的“存在”之道,使得生活与思想的表达在一个原发的“境域世界”中充分贯通,这样,就跳出了西方传统的存在论和认识论二元分立的襁褓,使得各种在世的问题都澄现出来并获得解决。
关键词:现象学,时间性,语言,存在中图分类号:B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8499(2003)04-0031-03 一我们中国人常言“道”为:“道可道,非常道”,用道来言说世界的演化为:“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并且常存于我们视域里的还有客观自然的“天道”;贯穿于我们日常生活行为中的“行道”,还有人类文明进步过程中所体现出的“人道”。
不管是“微几”的天道,规整的行道,还是代表正义的人道,它们都不能被称之如海德格尔所言说的那种形而上的道。
在前者,道被遮蔽了!而在海德格尔那里,道却敞开着、流动着、散发着大地泥土的气息,这就是“存在”之道,在荷尔德林的诗:“母亲亚细亚,我向您……致意,凭借多瑙河,每当它从山头下来,向东方奔出,寻找世界,乐意载着舟楫,我便驾着滚滚波涛,拜见你。
”[1](P117)中,存在的根系就显现在海德格尔的视角里。
二从梅斯基(Messkirch)镇的钟志到托特瑙山中小屋附近的田间小道(Feldweg);从一位虔诚的天主教信徒到“反犹的纳粹党员”;从“存在”到“诗”,海德格尔一直处在存在“思”之途中,却没有完成。
作为对形式显示的思之道路在海德格尔那里是一种直接的照面,是一种在静观中对存在之道的境域的无穷反思,这种存在之道已不再是传统经验论或唯理论在抽象的二元论基础上建构了感情之实或“理性之光”,在这种“存在”之道上已没有感性与理性、本质与内容、形式和质料、偶然和必然、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取向关系,用胡塞尔的话说:“抽象的二元区分,比喻现象与本质,个别与一般、对象与意识、直观与理智,在此已不再有效,或不完全有效”,胡塞尔用其意向性现象学说明了他所意指的形式显现境域:“即在一个围绕在显示点周围的边缘域,它总总是已在暗中匿名地,非主题地准备好了下一步的显示与可能性。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
如何阅读海德格尔海德格尔的思想路径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 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般认为,阅读他的作品时要分两个步骤——从“存在的意义”到“存在的真理”;然后是“存在的地形学”——每⼀次都将他的思想更切近地带⼊到对开端的居有上。
但如果唯独地形学提供了⾜以接近海德格尔从⼀开始就持续追问的唯⼀问题——存在问题的话,那么显然,他的作品需要倒退着阅读,⽽不是正序阅读。
四次研讨班的内容现在⽇本都已经拿到了,在其中⼀次研讨中,海德格尔做了⼀个简短的评论,如果理解正确的话,告诉⼈们应该如何阅读他的整个著作。
为了避免对他的思想起点的误解,他写道,“在《存在与时间》之后,我的思想⽤‘存在的真理’取代了‘存在的意义’。
⽽且为了避免对真理的任何误解,以及排除将其理解为符合论,‘存在的真理’已经被阐明为‘存在之处所’——真理作为存在的处所特征。
不过,这预设了处所是什么的⼀种理解。
因此表达的是存在的地形学。
”他的思想路径因此就可以根据三个相继出现的引导词来追踪:存在的意义、存在的真理和存在的地形学,不过前两个词汇依然有被误解的可能。
第⼀个词汇被误解为⼀种(新康德主义)意义哲学的⽼话题,第⼆个词汇被先⾏假设为与⼀种外在于语⾔的事实状态相⼀致的语⾔表现的品质。
唯独第三个引导性词汇可以让海德格尔回答关于存在的真理这⼀古⽼问题:它是存在的“处所特征”。
适⽤于“存在”这个词的⼀个例外且持久的误解——即将存在表达为存在者整体——当海德格尔说在场与出场的差异⽽不是说存在论差异时也已被抛弃。
只有在他晚期的⼀些⽂章⾥他才提出了出场的问题作为那个“地形”。
这些地形是历史的诸经济学。
在每⼀瞬间,它们都组建着在场的⼀个区域。
纵观每个时代,出场都以不同的⽅式阐明⾃⾝,安排⾃⾝不同的运作。
出场的“诗性”特征就是海德格尔称为“诗”的东西。
“能思的诗本是存在的地形学。
”⽆需说,这与创作诗节的艺术没有任何关系,甚⾄与⼈类的语⾔也没有关系。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
存在与时间[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代表著作]哲学内涵人学语法前期海德格尔寻得语言本体来诠释此在意识世界的生存论建构,语言就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后期海德格尔更是沉迷于诗性语言,探求言说本己之美。
海德格尔的目的是要排除传统哲学中一切类似于“世界”、“内在”和“外在”等等这些“在存在论上没有充分的理由却一开始就设置了一件东西”的概念作为前提;这些概念只是此在“在之中”的“基本建构”。
换言之,以此在为核心诠释存在才不会使存在本身“退回到哪个存在者上去”。
“在存在论上,'在世界之中’复又包含在此在之存在的结构整体之中。
操心则被标画为这一结构整体的特征。
这样一来,为了能对实在进行分析而首须澄清的基础和视野就被标识出来了。
而且,只有在这一联系中才能从存在论上理解'自在’的性质”。
“操心”是海德格尔此在诠释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欲望和意志都显示为操心的变式,只有具有操心这种存在方式的存在者才能撞上阻碍者这种世内存在者”。
就此,海德格尔意在指出,类似于尼采“强力意志”等概念只是操心的变式,操心是立足于此在生存论的更加原始的概念;并且由此,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也被“倒转过来”。
“'我思’等于说:我维系。
一切维系都是'我维系’。
在一切联系与关系中总有'我’作为根据”。
“'我’的存在被领会为res cogitans(思执)的实在性。
”这样,以此在为核心的意识世界就与外在世界建立了联系;自在实则是此在让其在,也就是理所当然的在。
因此,“必须让此在自己解释自己。
在这种开展活动中,现象学阐释只是随同行进,以便从生存论上把展开的东西的现象内容上升为概念”。
由此可见,现象学诠释的目的是语言;这种诠释本身就是从人出发解释存在的语法。
作为语言哲学的重要研究方法之一,以概念诠释为基本内容的语法是语言哲学语法概念的必要组成部分。
[4]人学概念在海德格尔的代表作《存在与时间》中,“时间性”、“空间性”、“他人”、“因缘”和“意蕴”等等以此在为枢轴的人学概念被细腻诠释。
海德格尔的存在之思与语言、诗
东方论坛2013年第1期海德格尔是当代西方哲学界最有创见的思想家之一。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思想的纯正源头是柏拉图以前的古希腊思想,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开始把思想弄成了哲学,弄成了形而上学。
最初的形而上学尽管还保持着古希腊思想的伟大精神,但已开始遮蔽人的存在问题。
后来的形而上学始终没有超越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旧框架,最后在黑格尔和尼采那里发展到顶峰。
海德格尔认为西方历史的发展也是对古希腊纯正源头的变异。
人最初因为惧怕自然的强大力量而寻求技术的支持,但技术却反过来挤占了人的位置。
海德格尔强调,形而上学的思想框架和技术统治的专制蛮横终于孕育出一个没有神性、从而也不关心人存在价值的世界。
海德格尔要提醒人们重新关注一个久久被忽略的问题,即人存在的意义是什么?海德格尔说:“任何存在论,如果它未首先充分地澄清存在的意义并把澄清存在的意义理解为自己的基本任务,那么,无论它具有多么丰富多么紧凑的范畴体系,归根到底它仍然是盲目的,并背离了它最本己的意图。
”[1](P15) 海德格尔认为,澄清存在意义的新的哲学之“思”可以通过语言、诗而挣脱形而上学的僵化束缚,捣毁技术霸权的强行奴役,从而为神性的重新来临、人的存在意义的回归创造新的可能性。
一、存在之思与语言海德格尔说:“生存论概念把科学领会为一种生存方式,并从而是一种在世方式:对存在者与存在进行揭示和开展的一种在世方式。
然而,只有从生存的时间性上澄清了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真理之间的‘联系’,才能充分地从生存论上阐释科学。
”[1](P421-422)那么,如何“从生存的时间性上澄清存在的意义以及存在与真理之间的‘联系’呢”?海德格尔先指出人的存在是由时间构成的,他说:“我们必须把时间摆明为对存在的一切领悟及对存在的每一解释的境域。
必须这样本然地理解时间。
为了让人能够洞见到这一层,我们须得源源始始地解说时间性之为领会着存在的此在的存在,并从这一时间性出发解说时间之为存在之领悟的境域。
形式化与形式显示
形式化与形式显示【摘要】:海德格尔关于形式显示的论述的积极意义在于克服、抛弃对象化、理论化的先入之见,寻找一种前理论、非对象性的经验构成方式和与此相应的言说方式,真正实现”让那自身显现者以自己显示自己的方式在自身中被观看”的”面对实事本身”的现象学态度,就此而论,海德格尔声称自己比胡塞尔更为彻底的贯彻了现象学精神。
【关键词】:形式化;形式显示;现象学作为现象学家的海德格尔与胡塞尔现象学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常谈常新的问题,而要对海德格尔思想的现象学性质进行具体而微的思考,我们就不能仅仅停留在《存在与时间》而应该将这一思想源头推进到他的早期现象学思想。
1919年一战结束后,海德格尔在弗莱堡大学开了一门题为”哲学观念与世界观问题”的课程,其中较为集中的探讨了他对哲学本身、对作为哲学的现象学的思考,根据布莱希特所做的笔记,海德格尔一开始就宣称”现象学的基本态度唯有作为生命本身的生活态度才能达到。
”为了详细的阐述这一观点,海德格尔对两种体验--”问题体验”与”周围世界体验”作了分析。
所谓问题体验就是我们对”有东西吗?”这一问题的体验,他认为”在问题开端’有……?中,就研究有某个东西了。
”面对或更准确的说--投身这一问题之中,意味着我们要严格的遵守现象学”无前提性”的原则,如其所是的体味这一问题在海德格尔看来当我们质朴的投身于这个体验之中时,我们并没有认识到一个过程,一个发生事件的什么,在这里尚没有什么生理心理的区分,这种区分恰是对象化反思的结果,因此恰恰使体验自身实体化了,在对这个貌似最微薄贫瘠的”有……?”的体验中,我们已然”听”出了动因,而在这里其中的关键是,在质朴的观审中并没有一个”自我”这样的东西。
但海德格尔认为这个摆脱了所有具体的什么的”有本身”,恰恰因为它的简单性而有了它的多重神秘性,在这个”有……”之中,一个的东西被绝对的给于,这一体验包括所有的体验就其本身的内在含义而言都不是实事,不是像一个过程那样生硬的实存、开始终止的实事。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
《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第一篇范文:《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语言、存在和时间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涵。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震撼,不仅对海德格尔的哲学思想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语言、时间和存在有了全新的认识。
首先,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和场所。
语言是人类与世界联系的中介,是我们表达自我、认识世界和沟通他人的基本方式。
没有语言,就没有人类的存在。
这一观点让我深刻地认识到语言的重要性和价值,也使我更加珍惜语言的力量。
其次,海德格尔对时间和存在的理解让我受益匪浅。
他认为,时间是存在的本质维度,是我们理解和把握世界的基础。
时间是开放的、动态的,它不断地向我们展现着世界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存在是时间的基础,没有存在就没有时间。
通过深入探讨时间和存在的关系,海德格尔揭示了人类存在的真实状态,即不断地面对时间、应对时间和超越时间。
此外,海德格尔在书中还对现代社会中语言的滥用和异化现象进行了批判。
他认为,在现代社会中,语言失去了原有的纯粹性和真实性,变成了单纯的工具和手段。
人们滥用语言,追求表面的华丽和形式的空洞,却忽视了语言的本质和内涵。
这种现象导致了人类沟通的障碍和误解,也使得人们越来越难以把握真理。
第二篇范文:《在通向语言的途中》[德]海德格尔著读后感——全新视角的探索《在通向语言的途中》是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的一部重要著作,通过对语言、存在和时间等核心概念的深入探讨,揭示了人类存在的本质和真理的内涵。
从全新视角出发,我对这本书的理解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也从中探索到了语言、时间和存在的新意涵。
首先,从存在论的角度来看,海德格尔在书中提出了“语言是存在之家”的观点。
他认为,语言不仅仅是人类交流的工具,而是人类存在的方式和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