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田村村史简介

合集下载

培田村:客家人的“民间故宫”

培田村:客家人的“民间故宫”

培田村:客家人的“民间故宫”
陈平
【期刊名称】《地图》
【年(卷),期】2024()1
【摘要】培田村位于福建省龙岩市连城县宣和镇,距今已有800余年的历史,有“客家庄园”“民间故宫”的美誉。

村中保留着较为完整的明清时期客家民居建筑群,可与永定土楼、梅州围龙屋相媲美,堪称客家建筑文化经典之作。

【总页数】10页(P76-85)
【作者】陈平
【作者单位】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U2
【相关文献】
1.客家古村美丽培田--宣和乡培田村美丽乡村试点建设实践
2."民间故宫"培田村
3.客家人的家园理想--培田九厅十八井
4.培田古民居:福建的“民间故宫”
5.福建培田古村尚武崇文的客家人和“民间故宫”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前溪边村方氏宗祠

前溪边村方氏宗祠

前溪边村方氏宗祠前溪边村方氏宗祠宗祠概况方氏宗祠,位于塘雅镇前溪边村。

始建于大清嘉庆二十年(1815年),咸丰(1831年-1861年)扰婺宗寝又罹兵燹所烬,后由二十世孙方始蔼、方天炳诸公合力重修,直至今日。

为金华市文物保护单位。

建筑特色方氏宗祠于2013年重新修葺,门口为八士门,由正门入内经戏台,过天井,便是正厅,名永思堂。

正厅开阔,原木柱头耸立,主梁挂宫灯八盏,流苏迎风而动。

楹联:庄严祖武追先烈正学家风启后贤源从姬水分支远派自方山赐姓长指天为姓指地为名乃圣乃神惟我祖与父言范与子言孝是彝是训继吾孙宗基巩固菱湖畔庙貌巍峩婺水滨家族历史享八公宗固塘(马头方)迁于前溪边,会合众子孙共建筑宗祠于菱湖之左。

代表人物方金玉,字锦堂,官至福建布政司使照磨,是十九世孙中最为显赫的一支。

当时的大清名人黄秉钧曾为方金玉的母亲写过一篇讃文,而黄秉钧与黄宾虹有师生之谊。

家规家训“家训曰:凡为子必孝父母,为妻必敬丈夫,为兄必爱弟,为弟必敬兄。

勿皆伦以害大义,勿游惰以荒职业,勿横行以欺愚人,勿用妇言以伤和气。

言之在先,切宜深省。

男训曰:家道兴衰在于积善兴积恶(衰)。

何谓积善,在家孝养父母,友于兄弟,出外和睦乡里,敬老慈幼皆是善。

何谓积恶,恃已势力以压弱,逞已刁巧以凌人,或盗人物,或唆人讼,或损人名誉皆是恶。

易曰: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天理昭彰各宜。

亲伯叔祖翁以及五服内外子侄,得罪长辈,依理定规从严处罚,不宥罪之小者,从轻戒责,而已戒之仍不改,鸣公究治。

若理正而触上辈怒者不在此例。

族中有不伦不端之事,来祠告诉,祠首应当秉公酌断,或解劝,或责罚,不得袖手旁观以起纷争而滋事端。

族中有逞奸刁恶,无中生有,扛唆蛮人,捏害良民,以大压小,以强凌弱,一经祠首察出或被害者入祠告诉,祠首秉公查实,即时议罚,以端风俗而敬效尤。

以上五条为子孙者恪遵定规不可抗皆,倘能为孝子、为问孙、为悌弟,不犯规中一条者,方氏之祖宗荣甚、子孙幸甚。

从化古村落概要

从化古村落概要

从化古村落概要作者:日期:从化古村落(概要)从化古村落有:凤院村、松柏堂村、木棉村、钱岗古村、大墩村、钟楼村、大江埔古村落、殷家庄古村落、宣星古村落、溪头古村等凤院村大地见文章”。

村尾与村首的大榕树遥相呼应,村前月牙形池塘碧水微澜,相传因能倒映出双凤山而得“凤”之名。

明隆庆三年(1 5 6 9年)冬^一月,县令唐世谆撰写四言诗《祭双凤山文》,并刻有碑石在村前。

凤院村落整体建筑风格气宇轩昂,规模宏大,使用大量花岗岩石材,灰塑构件,木雕细腻而变化万千,其中祠堂的封檐板上刻的古代戏剧场景最为别致,而且人物故事数量甚多。

松柏堂村松柏堂村位于从化街口街城内团星村城区中心位置。

松柏堂村是黄姓族人在从化最早的聚居村落。

始建于宋淳熙年间,所存建筑多为清代重建;在村南有老松、柏树,村东有两座祠堂,故名松柏。

村前有一个大池塘,塘边村口古榕参天。

各列民居与古巷井然有序,所有房屋与村首的祠堂座座朝南,为砖、木、石结构,硬山顶式建筑,总面积5.2万平方米。

凤院村位于从化江埔街的凤院村,是欧阳氏在南宋期间从江西庐陵南迁到从化的定居地。

过村首门楼,极目远处,双凤山下是一望无垠的葱笼田野。

门楼“凤院”额匾下对联为“凤立丹山舒锦绣,院开每条巷中间都有排水明渠,是排放生活污水和天然雨水的渠道。

民居三间两廊,首尾连接,皆以横冷巷相间,较为独特,其用途是防火、方便往来。

开启每条横冷巷左、右两侧所有大门,从东到西,从西到东,直视无碍,民居天井中皆挖有井。

走在松柏堂古村中,这里曾经的辉煌十分耐人寻味,但经过岁月的洗刷,这里的建筑有些角落已瓦解成了断瓦残垣,多了几分唏嘘的气息,让人不禁感到惋惜。

木棉村木棉村位于神岗圩西面约1公里的神棋公路旁。

宋朝谢氏建村,因村的四周栽木棉树而得名。

木棉村所存多为明、清时期建筑。

村庄面向东、南、西三面,进村路上有一门楼叫“东阁”,村庄建筑整齐排列在一片开阔平坦的土地中,错落有致分布有建于明清的各种不同特色的庙宇、祠堂、书室、民居等;村子东面前排为五岳殿、羽善西公祠、永宽书室、宝珊书舍、和耀陈公祠、文植公书舍、清逸斋公祠、著存堂等,书室和民居被九条古巷间开,每条巷的门上皆有巷名。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词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词

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讲解词摘要: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背景与历史二、美学村的建筑风格与特点三、美学村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现状与发展正文: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位于我国福建省三明市大田县,是一座充满文化底蕴的村庄。

它不仅拥有美丽的自然景观,还拥有丰富的建筑文化遗产。

在这里,我们可以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感受到美学村深厚的历史底蕴。

一、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背景与历史大田第二集美学村起源于清朝,繁荣于民国时期,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文化底蕴的地方。

学村的发展得益于当地重视教育的传统,民国时期,这里曾涌现出一批批优秀的学者和教育家。

二、美学村的建筑风格与特点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建筑风格独特,融合了闽南地区特有的建筑特色。

这里的建筑多采用砖石结构,装饰精美,屋檐翘角,色彩鲜艳,富有层次感。

此外,学村中的巷道布局错落有致,呈现出一种别具一格的美感。

三、美学村的文化内涵与教育意义大田第二集美学村不仅是一个美丽的村庄,还是一个充满文化气息的地方。

这里曾有许多著名的学者和教育家,他们为我国的教育事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学村的文化内涵丰富,既有传统的儒家文化,又有现代的教育理念,对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四、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的现状与发展如今,大田第二集美学村已成为一座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景区。

政府对学村进行了修复和保护,使其焕发出新的生机。

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这座美丽的村庄,游客们来到这里,可以感受到大田第二集美学村独特的文化魅力,体验一场别开生面的文化之旅。

总之,大田第二集美学村是我国一处珍贵的文化遗产,它不仅展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还承载了我们的民族精神。

“三贤庙”简介

“三贤庙”简介

“三贤庙”简介田氏三贤受封于我国隋代,约在公元581-618 年间,每逢灾荒,田庆,田广,田真三兄弟都要向百姓施粮,就算没有灾荒,他们也一直大斗出,小斗进。

隋文帝杨坚在位时,得知田氏三兄弟事迹后,深为田氏三兄弟德行所感,敕封三兄弟为“乡贤”。

到了唐朝皇帝李世民主政时,约公元627-650年之间,李世民和他的监察御史(相当于现在的中纪委书记)魏征商定,初建莘县庙头村“三贤庙”。

一代开国皇帝,为什么这么重视一座庙的建设,究其原因主要有二。

一是紫荆树和家的故事。

“三田”父母,治家有方,父子同心,兄弟和睦,人财两旺,其乐融融。

院内有棵紫荆大树,枝繁叶茂,花开满枝。

一天,全家人给老父亲拜寿,仪式结束,老人面对紫荆树留下家训:“紫荆树不枯,不许分家。

”老人去世,三儿娶妻冯氏,妯娌不和闹着分家。

兄弟无奈,议定家产一分为三,树也砍为三段。

第二天早起,欲砍树时,惊現树枯叶落,弟兄仨人,深感有违父训,树木有灵,悔恨不已,抱树大哭,儿媳同受感动,一致表示不再分家。

忽然大树复活,叶绿花红。

从此不再分家。

同时感动村人,随把村名改为“孝义”村。

从此,紫荆树成了兄弟和睦、家濮阳田氏族团结的象征。

“三田兴荆”也就成了孝义文化,并把它们为优良传统垂训教育后代子孙。

田氏兄弟虽在各处为官,但祖业尚存,一直传至七世而未分家产,历经五百余年。

二是李世民祖父李昞外出路经陕西武山时,遭匪抢劫,并被捆绑吊于树上,田庆、田广、田真三兄弟路经此处,打退了匪徒、救下了李昞,李世民感念此举,当皇帝后,令魏征负责修葺这座庙,以纪念田氏三兄弟。

为了发扬中国优秀传统——大爱精神,传承美德,铭记田氏先人,秉承文化自信。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三贤庙”是庙头和多村田家后人集资,在2017 年于三贤庙旧址上重新修建的。

田连华表哥刘文学提供资料,田家后人南乐县的田其然先生,近80岁年龄,为这座古庙的修整东奔西跑,搜集材料,出谋划策,倾注了大量精力,田氏后人都对他赞赏连连、称道不已。

丽水平田古村景点介绍

丽水平田古村景点介绍

丽水平田古村景点介绍
平田村是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丽水市莲都区大港头镇。

平田村在宋朝初年建村,已有800多年的历史。

平田村以其优美
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平田村位于大港头镇东南,距大港头约9公里,村内有一条
小溪穿流而过。

小村四面环山,中间是一片开阔的盆地,小村东西两侧为梯田,北面是连绵起伏的群山。

小村前有一条小溪流过,溪上建有一座小石桥。

小村由一条主街和两条小巷组成。

街道呈东西走向,长约
500米,宽约5米;两条小巷均由卵石铺成,长约200米,宽约
3米。

小街两侧有不少民居和店铺。

小村始建于宋朝初年(公元960年)。

大港头在南宋乾道年
间(1165—1172年)已是商贾云集、店铺林立、百业兴旺的市
场集镇了。

村中有“平田十八间”、“平田十八井”、“平田九井”
等许多历史古迹。

小村曾是莲都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至今保存有宋代古建筑10余处:如以明代建筑为主的大门桥、关帝庙、文昌阁等。

—— 1 —1 —。

liuji

liuji

liuji好的,我将根据您的要求用中文写一篇字数为3000字的文稿。

由于模型的限制,我无法提供广告和超链接。

以下是我的写作:题目:探索刘集村的历史与文化引言:刘集村是位于中国河南省宝丰县的一个古老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与丰富的文化。

在村子的角落里,每一块石头、每一座建筑都承载着岁月的沉淀和人们的记忆。

本文将带领读者一起探索刘集村的历史与文化,了解这个古老村庄的独特之处。

村庄的历史:刘集村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百年前。

据村里的老人们传说,村子最早是由一位姓刘的先祖创建的。

刘家是当地的一户族人,他们开垦土地、建设房屋,渐渐形成了这个村庄。

古建筑的魅力:刘集村保存了许多古老的建筑,这些建筑展现了不同历史时期的风貌和建筑风格。

例如,村中有一座古老的牌坊,上面刻有“文星巡天”四个字,象征着村庄的文化积淀和独特之处。

此外,村中还有一座古老的寺庙,供奉着村里的守护神。

这座寺庙建于明代,以其精美的雕刻和独特的建筑结构而闻名。

村庄的传统文化:刘集村传承了许多地方的传统文化,其中最著名的是舞狮表演。

每年的春节期间,村里的年轻人会表演舞狮,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项传统已经延续了几百年,成为村庄的一大特色。

村民的生活与习俗:刘集村的村民多以务农为生,他们以农耕为主要生计。

在这个小村庄里,人们保持着简朴的生活方式,尊重传统习俗和伦理道德。

村里的年轻人会在闲暇时间里学习传统手工艺,如编织和陶艺,以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村庄的未来发展:虽然刘集村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但村庄也需要面对现代化和城市化的挑战。

为了保护和传承村庄的独特之处,村委会正在制定开发规划,鼓励旅游业的发展,并保护古建筑和传统文化。

同时,他们也注重教育和培训,培养年轻一代对村庄的热爱和认同。

结论:刘集村作为一个古老的村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

通过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村庄得以延续其独特之处。

希望刘集村在未来的发展中能够保持其原有的魅力和特色,吸引更多的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探索。

高阳县各村历史(一村不落)

高阳县各村历史(一村不落)

高阳县各村历史(一村不落)湘连口本村由肖、兰二姓建于唐前,因地处高河渡口称肖兰口。

唐代于此建福兴寺,著有释迦佛舍利宝塔,称村小良口。

明永乐初,葛、张、杨三姓由山西迁来,分三片定居,分属河间、高阳、肃宁三县,则有东小连口、北小连口、南小连口之别,“小连口”亦称“小良口”或“小梁口”。

后全部划属本县,称相连口。

建国后改为湘连口。

小冯村元至正年间(1341~1368),聂姓于此建村称小堡村,后称小福村。

清初,因村民敢与某亲王抗争,民称小霸村。

抗日战争中为迷惑日军,八路军称之为赵元佐。

民国34年(1945)改称小冯村。

至今民间仍俗称小堡村。

小团丁本村约建于元初,时因村址似船型,四周为沼泽,遂称村为船形村,后称为团丁村。

明处改称小团丁,以别与其南部大团丁。

小王果庄本村原称王古庄。

传明初(1368~1379),刘司聪从本县三岔口迁来定居称王果庄,后改称小王果庄以别于其东部大王果庄(今属任丘市)辛丰庄此处原有一古庙,清王朝于此收租封粮,民称封粮庄,也称王爷庄。

清乾隆间(1736~1795),附近村民迁居于此,取名钦封庄。

后谐音为辛封庄。

辛留佐明代中期,刘姓于蠡县刘佐来此建村,称新刘佐,后刘姓衰落,村改称新留左。

清代简写为辛留左。

建国后改写为辛留佐。

莘桥传本村为唐太宗时帅府司马殷峤(字开山)之后裔所建,称殷峤。

后谐音为新桥。

宋金时期已设新桥镇。

清光绪十二年(1886)后写为莘桥。

新立庄清康熙初,王黑虎由高家庄迁来定居,称黑虎庄。

民国初改称小庄,后与高家庄脱离附属关系更名新立庄。

邢果庄明永乐二年(1404),邢氏由山西迁来建村,冠其姓称邢家庄。

后演变为邢果庄。

邢家南北宋时,此地河汊交错,船行至此易迷失方向,俗称“行家难”。

明永乐初,山西移民来此定居,谐“行家难”音称村为邢家南。

徐果庄唐代中期徐姓于此建庄,冠其姓称徐家庄。

宋熙宁二年(1069),顺安军在此曾广植桑榆,后改称徐果庄。

延福明永乐二年(1404),山西移民来此建村,因居延福屯南,称南延福。

茶东陈氏:一个中国乡村与世界文明拥抱的百年

茶东陈氏:一个中国乡村与世界文明拥抱的百年

茶东陈氏:一个中国乡村与世界文明拥抱的百年作者:叶克飞来源:《同舟共进》2020年第03期2015年的一天,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一个偏僻小镇举行了建埠百年庆典。

当时,小镇常住居民仅有八十余人,但从各地赶来参加庆典的却有五百多人。

现场的锣鼓、醒狮、音乐和舞蹈,无不带有中国元素。

这座名为乐居镇的小镇,于1915年落成,是美国唯一的乡村唐人街,被列为美国文化遗产。

这里全盛时期有两千多名华人聚居,其中以广东香山县(今广东中山市)人居多。

当年读到这则新闻时,我尚不知道它与我生活的广东中山有何关系。

直到不久前,当我探访中山市南朗镇茶东村的陈氏宗祠时,才发现乐居镇的开埠者来自茶东村陈氏家族,名叫陈庭山。

美籍华人史学家麦礼谦所著的《美国华人历史》记载,旧金山港湾区是美国华人最集中的地方,工人多是香山人。

乐居镇原是淘金时代遗址,一片荒凉,1912年,香山人陈庭山移民到此,带头开拓镇子。

茶东村陈氏的数百年谱系中,值得追索的不仅仅是陈庭山一人。

从外交官到实业家,从精武会创办人、陈真的历史原型,到孙中山的儿媳……这个小小村落的陈氏一族,不僅仅在明清两代耕读传家,更是晚清民初广东香山人敢为天下先的参与者,始终未曾停止拥抱世界文明的脚步。

更可贵的是,即使百年激荡,古朴宗祠仍屹立至今。

【屡毁屡建的陈氏宗祠】如今从中山市城区前往茶东村,驱车不过20分钟即可抵达。

可即使地处这个珠三角富庶城市,茶东村依然古朴。

陈姓为中国第五大姓,人口超过7000多万。

广东为当代陈姓第一大省,全省陈姓人口占全国陈姓总人口的14.7%,占本省总人口的10.52%,珠三角流传的谚语:“天下李,广东陈,黄林满街排。

”谈及的便是这一现象。

据史料记载,陈姓最早出自妫姓,是舜帝的后裔。

周武王建立周朝以后,找到舜的后人胡公满,封他在陈这个地方,建立陈国。

到了陈闵公的时候,陈国被楚灭掉了,亡国后的陈国子孙便以原国名为姓氏,于是有了陈姓。

此后,陈姓在中原发展成为名门望族。

秀田古树的简介

秀田古树的简介

秀田古树的简介秀田古树是位于中国浙江省杭州市西湖区的一处历史悠久的古树群。

这片古树群分布在秀田村的周边地区,涵盖了大约1.5万亩的土地。

秀田古树群以其众多的古树而闻名,其中有一些树龄甚至超过千年,被誉为“活化石”。

秀田古树群的树种主要包括柳树、枫树、松树等,其中以柳树最为著名。

这些古树高大挺拔,树干粗壮,树冠茂密。

每到春天,古树抽出新绿,繁花似锦,景色美不胜收。

夏季,这些古树为村庄提供了绿荫,给人们带来了凉爽的感觉。

秋天,古树的叶子逐渐变黄,呈现出美丽的金黄色,成为了一道独特的景观。

而冬季,古树依然挺立在田野中,给人们带来了一种庄重与厚重的感觉。

秀田古树不仅在景观上有着独特之处,还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

这些古树见证了秀田村的兴衰历史,承载了丰富的文化遗产。

在古树的周围,保存着许多传统的农业设施,如古井、古房屋等,这些古老的建筑物与古树相互辉映,形成了一幅古朴而宜人的画面。

在秀田古树群中,人们还建有一些庙宇和祠堂,供奉着一些古代名人或神明,这些庙宇和祠堂也成为了人们祈福和朝拜的地方。

秀田古树群作为一处历史悠久的文化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每年的春季和秋季,秀田村都会举办一些庆祝活动,吸引着大量游客前来参观。

在这些活动中,人们可以欣赏到古树的美丽,了解到古树的历史和文化价值。

除了观赏古树,秀田古树群还提供了一些休闲和娱乐活动。

在古树的周围,有一些小径和田间小路,人们可以在这里散步或骑行,呼吸新鲜空气,感受大自然的美丽。

在秀田村,还有一些农家乐和茶园,人们可以在这里品尝地道的杭州菜和西湖龙井茶,体验农村生活的乐趣。

秀田古树群的存在,不仅丰富了杭州市的旅游资源,也为人们提供了一个了解古代农耕文化的机会。

通过观赏古树,人们可以感受到大自然的力量和生命的韵律,领略到古代农民智慧的结晶。

秀田古树群的保护和开发,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传承,也是对自然生态的保护和呵护。

秀田古树群作为一处具有丰富历史和文化价值的景观,吸引着众多游客前来观赏。

培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培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培田古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可持续发展1. 引言1.1 培田古村落的概况培田古村落位于中国湖南省岳阳市岳阳县境内,始建于唐代,距今已有千年历史。

整个古村落坐落在山坳之间,房屋错落有致,石板路蜿蜒曲折,保存了大量古建筑和传统民居,展现出浓厚的南方乡村风情。

村中古树参天,小桥流水,清新宜人。

培田古村落不仅是岳阳市的历史文化名村,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传统文化内涵吸引着许多游人前来观赏。

除了建筑文化,培田古村落还有丰富的民俗风情和传统手工艺。

当地居民传承着丰富的乡土文化,民间艺人手工制作的竹编、土陶等工艺品深受游客喜爱。

村中的传统节日和民俗活动也吸引了许多游客前来体验。

培田古村落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和历史价值,成为了岳阳市乃至湖南省重要的文化遗产之一。

保护和传承培田古村落的文化遗产已成为当地政府和居民关注的重点。

1.2 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在当今社会日益凸显。

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独特精神财富,是历史的见证,是传统的延续,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保护文化遗产不仅是对过去的尊重和珍爱,更是对未来的负责和留存。

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可以增强人们对自身文化身份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自己的历史和传统,从而更加珍视和传承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对人类历史和文明的保护。

许多文化遗产是人类智慧和创造力的结晶,是一座座历史的丰碑。

保护文化遗产可以让后人了解和感受到古代人们的智慧和艺术造诣,从而传承和发扬这些宝贵的文化遗产。

文化遗产的保护还能促进文化交流与传播。

许多文化遗产都具有跨时空的意义和价值,通过展示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可以促进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与传播,加深人们对其他文化的了解与尊重。

文化遗产的保护不仅是对自身文化、历史的珍视和传承,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宝贵财富的保护。

只有高度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人类的文化传统,实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

老香山下的红色村庄

老香山下的红色村庄

老香山下的红色村庄作者:来源:《源流》2019年第04期高要、高明、新兴三县交界的老香山,曾是要南人民革命武装斗争的策源地之一。

山下的大姚村(今称姚村),是具有光荣革命斗争历史的红色村庄。

1945年冬,要南游击队黄仕聪率部驻扎姚村,受到村民热烈欢迎。

1947年3月,“挺进要南”的合水之战的胜利,为当地革命武装斗争的开展奠定了基础。

高鹤游击队的一支武工队在阮明的带领下,阮小林、阮剑女等越过高明边界进入姚村。

由于当时情况复杂,阮明化装成牛贩佬或商人,阮小林等则扮成“后生”(跟班),先到大端、洞心活动。

因受当地土豪势力的干扰,只好转到大端附近的姚村。

在姚村,武工队党组织对村民姚六、姚仲英、卢伟等进行了考察,并由阮明、阮小林、阮剑女作介绍人,吸收为中共党员,成立了上迳片(大端片)第一个党小组。

党小组组建后,在武工队的直接指导下,深入群众宣传共产党的方针、政策,让群众了解共产党的革命主张,从而积极协助武工队开展工作。

1948年春,在武工队的帮助下,姚村成立了上迳片第一个农民协会,姚六任主席,卢辉任副主席,干事有姚仲英、卢伟等。

与此同时,还组建了民兵队伍和妇女协会。

党组织、农会的成立,标志着姚村革命武装斗争之火已经点燃,配合“饮马西江”的斗争锋芒将直指敌阵。

在革命大潮中,姚村群众的思想觉悟迅速升华,积极配合我武工队开展各种革命活动。

1948年春,一支90多人参加的武装民兵队伍在姚村成立,他们打土豪、除劣绅,协助武工队解除敌人武装。

是年8月,姚六率上迳民兵200多人直插水口,配合李法的要明基于队围歼踞守水口广华乡公所的三乡联防队,以迅雷不及掩耳的神速歼敌取胜,守敌被全俘,还缴获轻机枪一挺,步枪30余支,子弹一批。

1948年冬,为铲除阻碍开辟新兴十乡新区恶势力,趁着新兴国民党参议李定宁、乡长张铁夫在靠近高要边界的云卓面村饮喜酒的机会,姚六同志带领民兵随阮明、何江的要明部队包围了这个山村,活捉了李、张二人,从此,新兴十乡的武装斗争迅猛发展。

方田乡泗溪畲族村概况

方田乡泗溪畲族村概况

方田乡泗溪畲族村概况
泗溪畲族村座落在宁化县方田乡西部,桥下水库库区,距集镇所在地16公里,与江西省横江镇小库管理区毗邻,属少数民族村,革命老区基点村,全村206户920人,分居12个村民小组,36个自然村落,耕地面积1047亩,林地面积16983亩,其中毛竹林4000余亩。

以种植粮食为主,经济收入靠生产闽笋干,出售毛竹、烟叶、茶油等。

少数民族集居地猫公段、焦里组植被丰富,森林茂密,有多种名贵树种,如罗汉松、红豆杉、八月桂等,盛产红菇。

自然景观有金光寨瀑布,全长100余米,尚待开发。

东莞市厚街——方氏宗祠(102)

东莞市厚街——方氏宗祠(102)

东莞市厚街——方氏宗祠(102)2023年2月10日,参观了位于东莞市厚街镇和田村——方氏宗祠。

宗祠地处和田路中心运河边,与村民房屋并排。

走进一个小院子便是方氏宗祠,宗祠门口有一对雌雄石狮子,石狮台座部分约2.7米高。

狮身线条流畅,纹路深浅交错,昂首相视。

雄狮左脚踏着绣球,雌狮右脚护着小狮,都口衔石珠,眼鼻凸显,气势如虹。

狮子温顺可爱笑迎八方来客。

关于保护石狮子,还有一段佳话,据老人讲:文革期间,为保护石狮,村中几位长者相约,在石狮各自右侧的土地挖一深坑,用工具在石狮左侧竭力一撬(当时留下的缺口,现尚在),将石狮埋在深坑中覆以厚土。

文革过后,村里香港同胞方子友出资,请村民合力将石狮取出,原位安置,石狮才免遭破坏。

逢年过节,当地人还会带贡品到石狮脚下,烧香插烛拜祭祈福,香火鼎盛。

此情形直至宗祠2009年重修竣工后才基本歇止。

石狮已成为宗祠乃至村民心中的守护神。

宗祠门口的椽子、梁柱,刀工精湛,动物、植物,雕梁画栋,栩栩如生,让人流连忘返。

宗祠门口有一幅对联,引起了我的兴趣,也告诉了游客方氏来历:“三阳世泽、六桂家声”。

木门配以传统的秦叔宝、尉迟恭门神画像,更显神圣不可侵犯。

最早迁往福建莆田的方姓为唐时方叔达官泉州,后居莆田方山,后裔称"方山方";晚唐另一支迁莆方姓为唐末古歙人方廷范官长乐,被封金紫光禄大夫.方廷范后定居福建莆田城厢方巷,生七子,除老七仁杰外,其余六子皆出仕闽国:长子仁逸,官检校水部员外郎;次子仁岳,官秘书少监;三子仁瑞,官著作郎;四子仁逊,官大理司直;五子仁载,官礼部郎中;六子仁远,官秘书省正字。

个个荣登进士,生7子, 其中6子皆仕,时称"六桂联芳",尊方廷范为"六桂之父", 后裔称"金紫六桂方氏".该支方氏的一些外迁支派以"六桂堂"为堂号。

“六桂家声”指先祖廷范公七子六进士,称六桂之家。

20210824田面_徐婷

20210824田面_徐婷

20210824田面70年代从岗厦分出去之前属岗厦生产大队第二生产队田面主要有李、林、张三个大姓,是本地人,但三个姓氏人口相对其它村还是比较少的上山下乡时,有惠东、茂名、广州、台山这些地方的人下放到田面,还介绍老乡过来,后面就在田面安家了田面原来是包括在岗厦里面,原花卉市场也属于岗厦现在村庄地址包括深南路以北,东边是福田河,北边是振华西路,另一边是皇岗路一直以来人不多,目前股东200多名,以前更少80年代的老厂房,现在是比较现代的设计园—设计之都厂房属于田面实业股份有限公司的物业,是村出租给他们,然后再包装最开始是种田,种田完了之后,80年代初可以去香港打工,累积一点钱后,回来建房子厂房多是个人的,但是也有集体的很整齐那一排是公司的物业,是2002年建的深南路进来左手边是商品房,右边是集体物业,集体物业里面包括以前拆迁补偿的一部分私人的《田面二十年》与国外的关系:偷渡到外国去有同乡会田面香港同乡会区政府要求,租厂房打造设计之都私人住宅56栋九层半设计园区,田面设计之都,八十年代的旧厂房,村集体出资征地赔偿了一笔钱股东不需要投入给公司,每年有分红外婆、妈妈两代都是住在田面外公是田面的,外婆是沙尾的,爸爸是广州的,妈妈是田面的妈妈那一代有从东莞嫁过来的和其它村关系都挺好,外姓比较多赶集到老街田面村种水稻甘蔗木薯甘蔗一般是榨糖70年前村里可以榨糖,后面村里没有了,区里有,再后面要去南头(70年后的事情不清楚了,去到香港)去香港的途径有逃过去的,有通行证过去的,很多田面和岗厦有时候合在一起,有时候分开,不固定婚嫁范围原宝安县城罗湖区、福田、南山、龙岗、光明都有嫁没有从香港嫁过来的外婆是从香港嫁过来的,在河边种出来的东西政府、自由市场自己村里建房是你帮我、我帮你基本上,每一个大队都有砖厂户口还在香港。

长汀概况

长汀概况
二是红色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非常重视其外延的发展,轻视其丰富内涵的挖掘。红色资源的内涵在于革命遗址、历史文物、纪念地所承载的革命精神。长汀县在红色资源开发中存在着重硬件轻软件的现象,非常重视对革命遗址和历史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利用,而对革命历史文化的丰富内涵挖掘很不够,对红色革命精神的时代特征和生动的表现形式挖掘更不够。对于本县珍贵的革命史料的整理和研究还有待于深入,目前真正有代表性的、有价值的研究成果还不多。长汀县红色资源的整合力度不够,总体开发利用的深度有限。形式较为单一,主要以博物馆、纪念碑、故居、塑像为形式,以观光为主。红色资源的宣传、展示方式和手段也比较落后,缺少多媒体、幻影、动漫、光电声等现代高科技手段,单纯依靠实物、照片、文字、图片等形式,静态展示,缺乏生动性和动态感,比较枯燥乏味。此外,不少景区外围红色历史环境氛围不够浓厚,无法充分体现出历史的真实性与严肃性,不少景点尚不能很好地呈现出原生态性质的历史感和沧桑感,缺乏思想深度上的震撼力和感染力。由于难以让观光者长时间保持较高的游览兴致,长汀县红色资源对游客们所能够产生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还很有限。
长汀县的红色资源得到了比较好的保护和开发利用。长汀县邀请了部分专家和教授协同编制了《长汀县红色旅游发展规划》和《长汀县红色旅游景点项目建设》,不断加大了对红色资源的保护力度。上世纪60-80年代,由福建省文化厅、国家文物局等拨款按照原样修复汀州医院旧址、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旧址等已经陈旧不堪了。近年来,长汀县不断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多元投入,对革命遗址群进行了开发、修缮和复原。投资40万元维修了长汀县革命委员会旧址(云骧阁)、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医院——福音医院和红四军司令部和政治部旧址(毛泽东、朱德旧居)——辛耕别墅,特别是在福建省苏维埃政府旧址(汀州试院)内复原了“省苏”各部、办、委、办公室,增设了共和国闽籍将军谱的陈列和“省苏”历史辅助陈列,修缮了“省苏”旧址,并对其周边的环境进行了整治。群众集资了22万元修复了中共福建省委召开第四次反“围剿”紧急会议旧址(朝斗岩寺庙)和兆征县“县苏”旧址。团省委和县财政共投入10万元修复了“省苏”团省委旧址,国家文物局拨款20万元修复了福建省职工联合会旧址。③“建设完成了由近300幅珍贵照片,200多件珍贵文物展品组成的120米长,面积450平方米的“红色小上海”陈列馆和毛泽东休养所、福音医院内部陈设、停车场等中央苏区第一所红军医院——福音医院旧址群,建设完成了杨成武将军红色广场。2005年11月,长汀县成功举办了龙岩市第三届旅游节、长汀红土地文化节。”④宣成乡是长汀县的将军之乡,“目前,已投入50多万元,对杨成武将军故居进行挖掘、修复和开发,形成杨成武将军出生地、杨成武将军生平事迹展及与杨成武将军一生息息相关的神奇古樟树等景点。正在筹措资金,对张赤男烈士纪念碑进行维修,把张赤男烈士纪念碑建成集瞻仰、教育、集会、文化活动于一体的教育基地,从而形成将军故居—烈士纪念广场—长桥旧址红色旅游线路。”⑤此外,还将投入专项资金,开发建设红军长征纪念园。长汀县大力推动红色旅游产业的发展,重点启动“一村(红军长征出发地第一村——中复村)、一园(瞿秋白纪念园)、六址(省苏、省委,省职工联合会,第一所红军医院,红四军司令部、政治部,中央苏区第一个县级红色政权、长汀革命委员会等6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⑥红色旅游业的发展方兴未艾,日益成为长汀县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增长点。

江西省于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于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江西省吉安市
吉安市吉安县安塘乡早桥村
江西省宜春市
宜春市丰城市泉港镇泉山村、荣塘镇芳田村老汉口组、铁路镇井冈村于家组
宜春市铜鼓县永宁镇上源村
宜春市靖安县雷公尖乡长坪村、香田乡白鹭村
江西省九江市
都昌县字辈:名辈(42至50世)似为:
尧钦济宗荣致使天时
都昌县狮山乡黄荆林于氏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玲。
狮山乡八都村西边山自然村于氏源流
元素生于乾德甲子年(964),字季友,生二子,长璋幼玲。
璋生于大中祥符乙卯年(1015),字仲慧,生五子,长庠次序三广四庆幼京。庠生于熙宁乙卯年(1075),字德甫,生四子,长彦隆次彦明三彦诚幼彦达。彦诚生于宣和甲辰年(1124),字信夫,自兴能坊迁丰城长丰乡七十一都展
江西省于氏源流及宗亲分布
地市
源流
分布
江西省南昌市
江西进贤《润镇于氏家谱》序言
从家谱序言中知道泗镇是现在江西省进贤县钟陵乡,始祖为唐于^九世孙,本文所参考的家谱为1998年八修版本,目前润镇于氏已经完成家谱九修,。泗镇于氏首修家谱序
尝闻家之有谱犹国之有史也,国而非氏,则建革莫之纪,理乱莫之载,藏否莫之分,而国非其国矣,家无谱乘往往源流未远,而不谙厥祖之名情,服未书而不达,厥宗之序以至显晦莫别,生殁不详,又岂得号为名家哉。按邑之于族为祁叔之后,由周来德种于东海,光泽河南,历汉唐迄宋,邦基公由进士于河南迁间奉命官于兹邦,遂家兹土,迄今云福日盛,派衍支繁,近而池溪,远而河涧,宦辄南北,家谱之修乌容己耶?乃有酒泉先生,生而颖敏,读书能于简篇中见圣贤精蕴,修举子业下笔若泉达,然就试有司不得志,翻然舍去,潜心理学,以德性问学为生涯,以训子孙恤族当表正,乡里为功化之人靡不受敬而服之,尝请于官立转轮仓于其乡,则经济之绪余也。爰自早岁即锐意家谱,守乃伯来公之家传,宗乡贤大节公之心法。自监镇公以上则缺其不可靠,以下则详其所可知,不牵合不愆忘。谱也而寓有史之义例者哉,梓成出以示余且嘱之序,予日:于变时雍之化,由九族既睦得之,兹谱成而人之爱敬油然生心矣,任纪明风化厚矣,其公不亦大乎!其传不亦久乎!予忝成未乐厥成因,不揣耄倦,敢赞一言用,附于不朽云。

兴平与汉武帝有关的村子

兴平与汉武帝有关的村子

兴平与汉武帝有关的村子发布时间:2018/3/28 10:10:03 作者:wenlian在兴平市东北塬上和东南,有与汉代帝王刘彻有关的村名:策村来源于董仲舒在此上策,董仲舒(前179-前104)字宽夫,汉景帝时封为博士。

建元元年(前140年),汉武帝亲策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百余人,仲舒以“天人三策”获得第一。

由于武帝重视并履行了“三策”,董仲舒也得到了重用,被封为江都易将家迁至今茂陵北的村庄,这个村庄称之为策村。

史村来源于当时的史官正是司马谈、司马迁父子。

后人为了纪念司马迁,方改赵村为史村。

今马嵬镇史村,是唐景龙四年由茂陵史村迁去的)因为著名的汉武帝茂陵陵园内,所以取名茂陵村。

汉武帝的母亲孝景王皇后(?-前126年),姓王氏,名娡,为汉景帝第二任皇后,汉武帝生母。

王皇后是槐里(今陕西兴平)人,母臧儿为燕王臧荼孙女,父为槐里人王仲。

王皇后信佛经常念经、拜佛,在距茂陵博物馆300米处,修建一佛堂(道场),时间长了老百姓就把这个道场所处的村子叫道常村。

汉武帝刘彻登基第二年,派人为他选陵址。

传说当年风水先生给汉武帝选陵位推荐了两个地方,让汉武帝挑选。

一个是现在的汉武帝陵,一个是汉武帝陵西北2.5公里现留位村的地方。

汉武帝看了以后认为两个地方都很好,说把陵定在东边这个地方,但西边那个位置还得留下,因此有了留位村名。

汉武帝在位后,(公元87年),修建茂陵时,需要大量的水。

当时只有汉武帝陵东北有一眼井,水非常大,永不枯竭,因此就由这口井向汉武帝陵工地供水,人称它为井中之王,以后就有了井王村名。

通往长安的道路称为官道,居住在官道北面的村庄称之为上官道村,南面的称之为下官道村。

武帝死后,葬埋此村附近,掌管祭拜礼仪之处设置于此地,就像现在的人死了以后要有个礼房,故又称“掌礼村”。

后演变成为“张里村”。

汉武帝陵外边只盖了一层土,下边全是沙子,这是为了防止被盗。

汉武帝下葬后,朝廷调来大量劳力,由渭河滩往陵上运沙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芳田村村史简介
江西省寻乌县留车镇芳田村是一个山清水秀、地肥水美、资源丰富、人杰地灵的好村庄。

东起冷石嶂;西到石壁山,南临乱罗嶂,北至石榴花山。

乱罗嶂是芳田河水的主要发源地,一条小河曲曲弯弯流经佑头、石牛湖、芳田、黄姜、在留车段汇入寻乌河,是东江的一支源流。

据记载,宋代先后在此落居的有,朱、张、李、赖。

元末明初年间,曾姓二世祖元二郎携父文光公骨骸由广东省兴宁县龙归洞迁居芳田。

同姓异姓和睦相处,艰苦创业,各姓都建有宗祠。

曾姓在墩子上象形建立始祖文光公宗祠。

四世祖仕程公、仕聪公、仕明公、仕和公分别居住在芳田上中下三村为主。

仕明公后裔回广东兴宁宝龙落居。

仕程公在竹园下建立祠堂,仕聪公在石牛湖建立祠堂,祠堂内有一头石牛栩栩如生。

仕和公后裔六世祖卓公在新泉石下五虎山下建有三大栋的祠堂。

九世祖前锋公在湖垇虎形建立三大栋祠堂,前岗公在上寨建立祠堂。

十二世祖之佑公在神宫围建立三大栋、九厅十八井、厅内三十六柱、雕龙画凤的祠堂,克毅公兴建坪头寨,十三世祖绍唐公兴建山坑寨,各项建筑雄伟壮观,有神仙洞、洞神仙、仙神洞之誉称。

芳田村上中下三村居住以曾姓人口众多,朱、张、李、赖、王、黄、谢同村居住,姓氏宗族之间互相尊重,友好相处,淳朴善良,尊礼守义,努力拼搏,不断追求,共谋发展。

曾姓后裔有十八顶衙娇的光辉历史;与毛泽东,古柏等一起闹革命的有曾有兰、曾加杰等老一辈革命家诞生此地;当代各级党政官员、国家公务员数不胜数,各行各业顶尖人物大有人在。

芳田村曾经设立芳田公社政府驻地,是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区域。

一条公路贯穿上中下三村,直通贵石至留车圩。

随着果业发展,农用车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

大汽车、小汽车、农用车、摩托车,车水马龙,你来我往。

公社化时期,兴建过芳田松脂化工厂,芳田水力发电站、碾米厂,新田火力碾米厂、水力碾米厂,石牛湖碾米厂,乌坑里碾米厂,取代了砻、碓、磨,方便着人民群众的粮食加工。

历史上有芳田中心村榨油坊,下村榨油坊,石牛湖榨油坊,主要加工茶籽榨油,对油茶生产起着重要作用。

后来改革为电力碾米厂,电力榨油坊,实现了机械化,电气化。

上世纪60年代,村里就有了电影。

放映队来到村里,男女老少都提早吃晚饭,自带板凳,来到放映场所看电影。

到了80年代,村里有了电视机,靠天线架接收信号。

90年代升级为闭路电视,电视的普及率达到百分之九十八。

通讯从60年代有线电话发展到了智能手机,4G
网络的覆盖率达到百分之一百。

现代电器、太阳能都得到了普及,方便着人们的工作、生产、生活和娱乐。

芳田村以种植水稻为主要粮食作物,花生,大豆,油茶为经济作物的一个村庄。

池塘放养草鱼、鲢鱼为主要鱼种,混养鲤鱼、鲫鱼等杂鱼。

有“粜不尽芳田的谷”之声誉,“和尚塘的鲩“、"长塘的鲢’‘肉质鲜嫩,美味可口,营养丰富,真可是鱼米之乡。

水利设施解放前以坡圳引水、水车车水灌溉农田。

特别是神宫围饭枝头的水车又高又大,车水量大。

解放后党政重视农业发展,兴修水利,修建了庵下水库,山尾窝水库,安装了“三0型”水轮泵,确保了旱年不旱,粮食得丰收,让老百姓过上丰衣足食的生活。

开放改革以来,芳田村民在当地党政“强果富民”战略思想的指导下,利用本地特优资源,在山上、坡地种上脐橙、蜜桔。

山上果飘香,田里粮满仓,建房又买车,生活奔小康。

在早期革命斗争年代,芳田村创办了列宁学校,传授文化知识,传播先进思想,解放后命名为“芳
田小学”。

随着形势发展,人口增多,教育重视,又兴办了“石牛湖小学”和“新田小学”,还兴办了"芳田初中”,桃李芬芳,人才辈出。

2004年教育网点调整,整合为"芳田片小",学生生源来自贵石,佑头、石牛湖、芳田等行政村。

医疗卫生事业也得到了发展,设立了芳田卫生院,并在上中下三村分别设立了乡村医疗站,对防病,治病起着积极作用,提高了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

芳田石牛湖酒厂的烧酒香飘赣州、梅州和福州。

有籼米酒、糯米酒、禾米酒、黑米酒,酒质醇香,包装精美,畅销江西、广东、福建等地。

糯米酒有丰富的糖类、蛋白质、氨基酸、维生素、脂类等,长期食用能强身健体、活血通脉、防病驱寒,有较强的保健作用。

芳田村的豆腐选料优质,制作精细,又柔又软,可作小吃,又可做菜肴下饭,口感甚好,营养丰富。

“四盘十碗”是芳田村喜庆宴席的传统食仪,“炒三丝”、“清炖鸡”是不可缺少的菜肴。

深受亲朋好友的喜爱。

“酒酿蒸鸡蛋”具有滋阴补肾、强精健神的功效,是成年人滋补的营养品。

故此,村民们都有酿糯米酒的风俗习惯。

芳田村村民遵纪守法,履行乡规民约,也敬神敬佛。

有芳田下村“七月十二菩萨游排”大型庙会,有湖垇“香火龙”活动。

中心村有“社官”、“神宫祭拜”活动。

上村也有“社官”、“庵堂”祭祀等活动。

春节、端午节、中秋节家家户户酒香菜美,敬祖祭神,合家团圆,醉叙天伦。

芳田村地大物博,资源丰富。

有珍贵的稀土;石牛
湖的石牛、七叶布惊树;墩子上的象形的鼻孔、山坑寨的铜锣石,都是芳田村外迁他乡人们的古记;有丰富的水力资源,可大力发展电力产业,村民也用上了干净达标的自来水;有丰富的旅游资源。

芳田村领导正在描绘发展旅游产业的宏伟蓝图,招商引资,着力打造山坑寨红色旅游,乐公塘瀑布,十二排空中栈道、笔架山云梯、乐公塘仙人坐石、农家乐,打造一个集吃、喝、玩、乐、行、坐、看的好去处,健身、舒心,使人流连忘返。

纵观历史、展望未来,芳田村村民在各级党政的领导下,发扬先辈的优良传统,为建设秀美芳田、富裕芳田、和谐芳田、活力芳田而努力奋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