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说书艺人的发展历史
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
人民网访评书表演艺术家刘兰芳:讲好故事启迪人生我希望把古今英雄人物的精神贯穿在评书节目里,寓教于乐,使听书者在笑声中获得启迪与思考1979年,长篇评书《岳飞传》在全国近百家电台播出,风靡全国。
我说的是北京评书,没有方言障碍,当时几乎走遍全国,因而得了个绰号——“全国粮票”。
小时候,听妈妈讲岳飞,岳母“细沙当纸、柳枝当笔”教岳飞识字、刺字“精忠报国”等故事深深感动了我。
16岁那年,我跑到茶社听《岳飞传》,说书先生是当时市曲艺团书曲队杨队长,他见我听得认真,就把我招进团里,上课教的就是《岳飞传》。
之后又经过三年学习,我开始登台演出,说的还是《岳飞传》。
《岳飞传》是我的“底活”,我与《岳飞传》结下了不解之缘。
1972年,我在电台录革命故事时,有同志希望录一部传统长书,我又想到《岳飞传》,但当时《岳飞传》手稿已经失传。
后来,有人在图书馆废墟里找到钱彩的《精忠说岳》,我便以此为蓝本,根据回忆把1979年那版《岳飞传》重新创作出来。
《岳飞传》创作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原著《精忠说岳》局限性比较大,必须进行删改增补,其中最难的就是查找资料。
但我没有感觉辛苦,相反,心里总有一股昂扬向上的拼劲儿。
那段时间我每天晚上前半夜创作,后半夜把先生叫起来帮忙修改,五六点钟起床背诵几遍再去电台录音,大概要录四五个小时。
好评书要字斟句酌、反复修改,有时候对作品不满意,我气得撕了重写。
其实各行各业都一样,要想取得成绩绝非一日之功,必须倾注心血。
用评书方式讲述岳飞故事,人们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爱国主义精神熏陶。
对于老百姓来说,历史就是由一个个故事构成,这些故事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岳飞精忠报国、孝敬父母、和睦邻里,他的精神放在现代社会依然值得提倡——无论是“小家”还是“大家”,如果人人都能有岳飞精神,我们的社会就能安定和谐。
20XX年评选全国道德模范,有同志提议将道德模范故事改编成评书,于是我和先生一起改编了百余集评书。
道德模范的故事与我秉持的通过评书宣传正能量理念是一致的,把“尊师重教”“尊老爱幼”等优良传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和充满趣味的故事讲述出来,是当代评书人的责任与担当。
评书大王 ——双厚坪
评书大王——双厚坪中国北京评书艺人。
艺名双文兴(星),师承张君义。
满族。
双厚坪活动于清光绪年至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期之间。
清末民初,常在北城同和轩、东城东悦轩、西城庆平轩、南城福海居等书场、茶馆说书。
他深通文理,知识渊博,熟悉旧北京五行八作,民俗民风。
说书时熟练掌握“以古事而今说,佐以评论”这一艺术特色,运用幽默冷隽的“活口”,敷衍“书外书”来吸引听众;有时还背诵原文,听众佩服至极,誉他为“双记书铺”。
他说书路数宽,尤以《水浒》、《精忠》最为精到。
而无论袍带抑或短打,诸如《隋唐》、《水浒》、《施公案》、《封神榜》、《济公传》等,都各有风味。
擅长旁征博引,能够做细致而有层次的描绘;能用诙谐口吻摹仿各种声音,如咒语、马嘶等等;善于剖析人物的心理状态,即以情打动听众,又按照书情、书理抖响包袱。
传说双厚坪在说《隋唐》中秦琼与其姑母相见时,把书中悲欢离合的情节说得淋漓尽致,使许多听众伤心地流下了眼泪。
其评书对京剧剧目的出新也发挥过作用。
他的《施公案》曾让武生演员沈小庆编出八段短打武戏,即《蜡庙——拿费德功》、《州庙——拿谢虎》、《薛家窝——拿薛金龙》、《殷家堡——拿殷洪》、《河间府——拿一撮毛侯七》、《东昌府——拿郝文僧》、《霸王庄——拿黄隆基》、《落马湖——拿猴儿李佩》,简称“八大拿”,京剧演员杨振纲也撷取一段编成《恶虎村》,后成传世名剧,是杨小楼代表剧目之一。
双厚坪性诙谐、细致、风趣,引人入胜,喜在书中插话,利用细节引申发挥,尤以讽刺当时统治者的昏庸荒谬和抨击时弊最为精彩。
另外,他的口技也令人极为称道。
这些都充分展示了他的知识功底,为听众所击节赞誉。
在今天来看,如果是书馆长期说书,可以继承。
但在某种程度上说这也成为其一个缺点,即枝蔓过多,主题不集中,对于录音录像就不太适合。
要批判着继承。
双厚坪是公认的一代评书宗师,由于他知识渊博,技艺精湛,在清朝末年的北京被誉为“评书大王”,与“戏界大王”谭鑫培和“鼓界大王”刘宝全并称“艺坛三大王”。
评书发展简史
评书发展简史“自古道周书李戏,诸君莫问是假是真。
一遍拆洗一遍新,只若说的赶劲。
一片俱是谎言,费劲才子辛勤。
自古传流到如今,不过是给您消愁解闷。
”一段残诗念罢,咱们言归正传。
今天我要给大伙讲一段评书这门古老艺术的发展历史的故事。
评书的历史考据可以用一句话来形容“可溯之源长,可证之史短。
”第一部分可溯之源“诌书咧戏,听不腻的曲艺。
”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
实际上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周书李戏,听不腻的曲艺。
”什么意思?周和李分别是姓氏。
“周”指的是大周庄王,资料上也有记载姬佗的,那到底是谁呢?实际上指的是一个人,公元前682年10月,姬佗病死,死后的谥号为庄王。
是东周的第三帝。
牵涉到祖师爷的问题,中国的传统是认祖归宗,连唐太宗李世民都不能免俗,把老子认为李家的老祖宗,那么各行各业的从业者都要给本行业找一位身世显赫的祖师爷。
(造酒的祖师爷是杜康;小偷的祖师爷是东方朔,东方朔偷桃;木匠是鲁班,也叫公输班,和墨子是师兄弟。
)评书艺人世世代代口耳相传,认定大周庄王是本行业的祖师爷。
周庄王年间,连年荒旱,老百姓非常困苦,太后又患重病。
这时左丞相肖彭向周庄王奏道:“大王要想江山稳固,太后病好,必须大赦天下,减免三年赋税,广施仁政。
”他还推荐了姓梅、衡、胡、赵的四个人,编了些“安邦治国,发奋图强”内容的东西,到各地去演唱。
不到三年光景,果然国泰民安,五谷丰收,太后的病也好了。
周庄王大喜,封四位说书人为“四大善相”,并分别授名为:安乐堂、喜乐堂、欢乐堂、永乐堂。
每人又赐尚方宝剑一口,堂印一颗,圣旨一道,可以到全国各地说书。
不管到了哪个州衙府县,碰到贪官污吏,有先斩后奏之权。
四大善相授封后,又到各地去说书,结果没有几个人来听书,只有几个六十多岁的听众。
问其原因,一位老汉说道:“因为挂着尚方宝剑和圣旨,谁敢来听书呀!我们这把年纪了,是不怕死的。
”后来,为了宣扬周庄王打鼓劝善的德政,便用扇子代替了尚方宝剑,手帕就是当年周庄王的圣旨,醒木就是那颗堂印。
袁阔成:追忆时代的说书人
袁阔成:追忆时代的说书人作者:暂无来源:《读报参考》 2015年第9期3月2日,袁阔成先生走了!噩耗传来,文艺界人士与网友纷纷悼念。
六小龄童在微博写下:“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大师袁阔成先生今天凌晨3时30分因心脏衰竭去世,享年86岁。
他与刘兰芳、单田芳、田连元被大家合称‘四大评书表演艺术家’,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水泊梁山》《烈火金刚》等。
他的仙逝是我国评书艺术的重大损失。
沉痛悼念袁阔成先生!”相声演员苗阜动情表示:“先生千古,再无来者了……”请看《法治周末》记者俞飞的报道。
评书世家青出于蓝袁阔成,祖籍辽宁营口,出生却在北方曲艺圣地——天津。
1929年,袁家喜得贵子,胖娃娃呱呱坠地。
评书世家后继有人,可喜坏了全家上下。
提起说书界的袁家,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大伯父袁杰亭被称为“说书的梅兰芳”,二伯父袁杰英和父亲袁杰武,哥仨打虎亲兄弟,合说一部《五女七贞》,赢得满堂彩。
外界送给三兄弟的雅号——“袁氏三杰”,可真是名不虚传。
小阔成自幼耳濡目染,随父习艺,后拜金杰立为师,并得到擅讲《聊斋志异》的评书大师陈士和指点,14岁登台,一鸣惊人。
好个神童!前程远大,不问可知。
只是国事如麻,时局动荡,小小年纪,跑码头谈何容易?风里来雨里去,袁阔成在唐山、天津、哈尔滨、营口、北京等地献艺,为糊口吃了多少苦,受过多少罪,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好在艰难困苦,玉汝于成。
初出茅庐的小阔成,硬是凭自己的真功夫,打出了江湖名号,几部短打书《十二金钱镖》《施公案》烂熟于心,脍炙人口。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旧社会低人一等的说书人扬眉吐气,第一次获得了“艺术家”的光荣称号,不再是下九流的贱民。
1950年代到1980年代,蛰居故乡营口的袁阔成,无惧风言风语,坚定站上说新书的最前线。
第一部新书《小二黑结婚》,旗开得胜,反响不俗。
说好传统难,说好新书更难。
“说新书的时候,你学的那些师承的东西,许多都用不上了,你得重新自己研究。
广式说书演绎——粤语讲古
广式说书演绎——粤语讲古作者:陈楚妍来源:《广东第二课堂(初中)》2022年第12期“担凳仔,听古仔”,茶楼内,凉亭外,或是街口的大榕树下,听讲古人说书,曾是广府人茶余饭后的重要娱乐活动。
所谓粤语讲古,其实是一种用粤语说书的艺术形式。
说书艺人被称为“讲古佬”,他们对小说或民间故事进行“广州话版”的再加工,在说书过程中,用到大量本地民间成语、谚语或俗语等,注重粤语的韵律性和节奏感。
“讲古佬”只需手持醒木和折扇,精彩“古仔”便能娓娓道来。
民间说书,古已有之,若论其源,大约起于宋代。
宋代商业经济发展迅速,文化和教育兴盛,繁荣的社会环境使民间艺术也得到了良好的发展,其中之一便是宋代有名的“讲史”,也称为“平话”。
至于广东粤语地区的说书,俗称为“讲古”,据说起源于明朝末年,江苏泰州的说书大师柳敬亭在随军南征时把这一艺术传来广东。
此后,说书艺术在粤语方言区逐渐流行,珠三角一度涌现出许多职业“讲古佬”。
粤语讲古与北方的评书同源,却又有着自己独特的风格特色。
粤语讲古的叙事角度多以第三者旁述为主,注重对内容进行丰富和润饰,加入一些生活化的粤语俗语、歇后语等,同时会借鉴一些戏剧的表演技巧,使得“古仔”活灵活现。
讲古内容题材丰富,有表现本地民俗文化的,如《老广的乞巧节》,有传颂广府民间掌故的,如《海幢寺的十六罗汉》,当然也少不了讲演经典长篇章回体小说的,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等,以及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在国内盛行的金庸和古龙等作家的武侠小说。
讲古艺人在讲述这些小说或民间掌故时,常常会使用很多古灵精怪的词,它并非粗言,却自带地方民间味道,讲演之中没有太多华丽词句,却生动地渲染了荡气回肠的故事,演绎出日常生活中的悲欢离合与儿女情长。
最初的时候,粤语讲古坛是在寺庙开设的,寺庙主持请来说书艺人对往来香客讲演“劝世文”,并支付酬劳。
随着这种语言表演艺术日渐成熟,讲古艺人开始自搭简陋的“讲古寮”说书。
午后人们劳作归来时,说书艺人便会出现在“讲古寮”的台前,摆放好讲古用的道具(一般为醒木)、香炉、茶壶、茶杯,点上一炷香,开始“讲古仔”。
2019年高考备考 素材积累 之单田芳 第一部分
2019年高考备考素材积累之单田芳要求:梳理人物的经历可以按年代顺序,请同学们勾画出年代+事件,对单田芳大师的经历有个简单回顾。
单田芳的简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单田芳先生一生投入的评书事业,也随着这位大艺术家的去世,从当年的万人空巷走到了“落寞”。
据北京青年报报道,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11日下午3点30分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评书。
单田芳先生于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天津,1953年毕业于沈阳二十七中学,本应继续攻读东北工学院,但因家庭变故未能完成学业。
而后,单田芳先生拜评书演员李庆海为师,走上了说书之路。
期间在辽宁大学历史系(函授)学习,是当年少有的“秀才级”评书演员。
1955年加入鞍山市曲艺团,并在此崭露头角。
文革时期,先生遭受迫害,但仍未忘记评书事业,在改革开放后,他的艺术重焕新生。
1995年,单田芳先生成立北京单田芳艺术传播有限责任公司,开评书艺术走向市场的先河。
2000年,单田芳先生罹患胃癌,接受手术治疗后,先生仍然不放弃自己热爱的评书事业,毅然继续创作并录制了后续的20余部电视和广播评书作品,其中大多数为经过重新创作和修改的新式评书,如《贺龙传奇》、《血色特工》等红色经典系列评书。
2004年,单田芳先生被北京曲艺家协会特聘为名誉主席;2010年被评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继承人;2012年,荣获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单田芳先生博采众长,勇于创新,探索前人不敢涉足的评书题材,形成了独特的“单式风格”。
从艺六十余年来,单田芳先生共录制了广播和电视评书110部,共计12000余集,节目时间约6000余小时,演播内容包罗万象,纵横古今,既有脍炙人口的传统评书《隋唐演义》、《大明英烈》、《三侠五义》、《白眉大侠》等等,又有根据研究创作的历史演义评书《百年风云》、《乱世枭雄》等脍炙人口的做作品。
评书界辈分
评书界辈分四大祖师:柳敬亭王鸿兴双厚坪石玉昆十代之说:评书界有十代之说,它只表示艺人的辈份,而不反映师承关系。
北京评书以柳敬亭之徒王鸿兴为第一代,迄今已经历经十代,现将十代及其代表人物简述如下:第一代,代表人物为王鸿兴。
第二代,代表人物为“三臣”,即安亮臣、邓光臣、何良臣。
第三代,代表人物有张海风、张沛然、赵亭贞、柯亭然。
第四代,代表人物有胡永隆、戴明山、尚魁明、柯光玉。
第五代,代表人物有何茂顺、刘茂顺、张君义、张凤山、牛瑞全。
第六代,代表人物除李长彩、赵连波、梅竹兰外,还有“圣”字辈的陈圣长、“文”字辈的海文泉、双文兴(即评书大王双厚坪)、“德”字辈的奎德顺等,共十三人。
其中“长”、“连”、“竹”不分,可以看成是一个字。
第七代,除曹卓如、陈润发、白敬亭外,还有“岚”字辈的田岚云,“福”字辈的群福庆,“云”字辈的杨云青,“昆”字辈的孟昆永,“殿”字辈的梁殿元,“诚”字辈的潘诚立,“坪”字辈的李坪兴,“致”字辈的王致廉等,共三十四人。
其中“福”、“云”、“昆”、“殿”和“诚”、“坪”、“润”不分,都可以看做一个字。
第八代,除赵英颇、马雄章、陈士和外,还有“正”字辈的品正三,“荣”字辈的张荣久,“伯”字辈的王伯芝,“继”字辈的王继兴,“豫”字辈的李豫鸣,“鹤”字辈的刘鹤云,“华”字辈的陈华启,“杰”字辈的王杰魁、袁杰英等。
其中“荣”、“伯”、“继”和“鹤”、“华”、“豫”、“雄”以及“杰”、“士”不分,都可以看做一个字。
第九代,“信”字辈的齐信英,“荫”字辈的陈荫荣,“祥”字辈的叶祥真,“兴”字辈的段兴云,“存”字辈的李存源、姜存瑞,“轸”字辈的马轸华,“健”字辈的刘健英,“阔”字辈的袁阔成、孙阔应等。
其中“阔”、“轸”、“健”不分,可以看做是一个字。
第十代,除王宽章、李鑫泉、王笑林、刘立福外,还有“枢”字辈的于枢海,“增”字辈的王增志、丁增启等。
其中“增”、“枢”不分,可以看做一个字。
对评书传承的一点补充余下不才,对“我不是一个人”先生对评书辈分的文章作一些补充,如有不成熟之处,还请前辈大家多多指正,学生这厢有礼了。
评书的源流
评书的源流(一)评书的顶祖——王洪兴评书这个家喻户晓的曲种,是在什么时代产生的?这个问题根据评书老前辈的传说,认为评书的前身就是从说书演变而成的。
说书这个形式从古到今是一项群众喜闻乐见的一个曲种。
它从夏禹王时代就有了这项活动,当时的人们劳动完了,饭后茶余不分老幼聚集在一起,或成群、或结夥讲述一些在大自然当中出现的奇光异色。
经过长期的不断地给予加工,添根加叶,逐渐地形成了神话般的故事和部落奇闻怪事等。
说书讲述神话故事是民间普遍性的娱乐活动,它是劳动人民智慧的创造。
其生命力是非常旺盛的。
在漫长的几千年的过程当中,随着社会的演变而得到发展。
但在发展中也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不是缘竿而上的,而是经过无数的奇波险浪才生存下来的。
可贵的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阻碍,始终挺立在巨风恶浪之中,胜利前进的。
总之,或起或伏、或断、或续随着社会前进,而向前发展,由神话而故事,从奇闻到说“传”(即讲述英雄人物的传记),继之演变成为平话、笑话、到说书。
延续传至清初,在北方燕京地带,出现了“三红”说书艺人;所谓三红民间艺人即:王洪兴(说三国演义),陶宏玉(说水浒传),周弘亮(说西游记)。
当时三红鼎立,在舞台献艺时,各展所长,相互比艳夺魁,争夺书座(即听众)。
当时情况三红比较起来听众多,效益好,面较广(各界听众)属于周弘亮,其次是陶宏玉;王洪兴先生虽然上座率低于周、陶,但是他不认为自己的说书艺术低于周、陶,更不承认他们高于自己。
但是为什么在舞台实践中他们的上座率超过自己呢?王先生认真刻苦地查找原因,访知己、问朋友,向书座(听众)请教,结果得到韩九龄先生的指教,开始认识到说书有“皮薄、皮厚”之分(后来拜韩为业师),所说的“皮簿”、“皮厚”这是说书艺人的术语(专用语),皮薄就是书的内容,俗多于雅;皮厚雅多于俗。
多数听众喜欢听皮薄的书,因为一听就懂,容易受到感染,例如西游记是属于皮薄的,水浒传是属于半袍带、半短打,也比纯袍带书的皮子薄,而三国演义则属于皮厚的,因此王洪兴的上座率低于周、陶。
单田芳
单田芳是中国评书事业承上启下的关键性人物,评书作为传统艺术,在他的实践当中得到了发扬光大 。
人物经历
童年单田芳 单田芳原名单传忠,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天津 。幼年随父母奔波于哈尔滨、长春、奉天 (沈阳)、齐齐哈尔等城市演出。最终定居奉天(沈阳),六岁念私塾,七八岁即学会了一些传统书目。1942年, 在奉天(沈阳)进入官办小学——协心完小读书,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同年,举家迁往长春,读完一段短暂的私 塾后,改读长通路小学 。同时,他边读书边帮助父母抄写段子、书词,十三四岁时就已经能记住几部长篇大书 。 虽然如此,但是他的父母却希望他不要从事这种“下九流”的职业,希望他读大学,光宗耀祖 。
单田芳
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主要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艺术特色
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2018年9月11日),出生于营口市 ,祖籍山东德平 ,中国评书演员、作家。
1955年,单田芳走上评书舞台。1956年正月初三,在鞍山市内的茶社正式登台亮相。1958年,成为鞍山市 曲艺团的正式演员。1966年,“文革”期间,单田芳受到冲击。1978年,单田芳获得平反。1979年,单田芳重 返书坛。1986年,单田芳提前退休。1988年,出版了长篇评书《白眉大侠》。1990年代初,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播出了单田芳的长篇评书《百年风云》的选段“天京血泪”,听众多达六亿。1995年,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 播有限公司,并出任董事长。2000年,录制了200集的电视评书《栾蒲包与丰泽园》。2002年,为辽宁电视台录 制了电视评书《白眉大侠》续集。2005年,录制完成反映世界现代史的长篇评书《二战演义》(上部)。2007 年初,被河北卫视聘为《天天故事会》节目的主持人。2009年,被确认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 (北京评书) 。2011年,由其本人编写的自传《言归正传:单田芳说单田芳》正式发售。2012年,获得了第七 届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 。2015年,参加了2015年辽宁卫视春节联欢晚会的录制。
陕北说书视觉语言设计表现
058《名家名作》·研究[摘 要] 随着21世纪信息与传媒的发展,各式各样的娱乐休闲方式让人目不暇接,人们开始追求更加丰富的文化生活,但因陕北民间艺术中陕北说书表演方式的局限性,其受众范围日渐减少。
如何有效地继承与发展陕北说书艺术,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根据俄国画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的观点,可以通过绘画中的实践表达音乐。
将陕北说书艺术通过心理上的通感和联想,转化为视觉媒介进行设计表现,解决陕北说书因采用陕北方言进行说唱而导致的受众局限这一问题,达到艺术与心灵的共鸣。
[关 键 词] 陕北说书;抽象绘画;通感;设计表现陕北说书视觉语言设计表现郝凯璐陕北说书主要是由穷苦盲人采用陕北方音进行说唱,其唱词源于日常生活,是深受陕北劳动人民喜爱的一种娱乐方式,也是陕北民间艺术文化的表现形式之一。
陕北说书诞生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是陕北民间艺术中的瑰宝,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陕北说书于2006年5月20日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一、陕北说书的发展与特点(一)陕北说书的历史沿革1.奴隶社会时期陕北说书最初以盲人说唱的形式起源于两千多年前的奴隶社会时期,其集中体现为先秦时期的“瞽矒文化”,即盲人乐官制度[1]。
瞽人,即视觉有障碍的人,他们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对声音极其敏感,并且善于记诵,所以让他们去掌乐律之事是再合适不过了。
当时各地的盲人为了谋生,都向宫廷里的瞽史学习,奴隶主阶级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利用瞽史宣扬奴隶制度下的道德、伦理和政治立场,这便是促使盲人说唱以及后来陕北说书产生的重要原因。
2.清末民初陕北说书兴盛于清末民初。
民国年间,随着说书艺人的不断增加,说书活动日渐频繁,一种以家书、村社书和庙会书为主的说平安书(亦称“愿书”)习俗逐渐形成[2]。
“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后,随着陕北革命斗争的不断壮大与发展,陕北说书艺人积极投身革命,将说书艺术与革命思潮相结合,在思想上革新陕北说书,通过陕北说书宣传革命思想。
鞍山评书艺人及传承脉络论文
鞍山评书艺人及传承脉络研究鞍山评书曾在人们的文化生活中起过不小的作用,它曾深深的陶冶了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情操与追求。
同时也丰富了人们的历史知识,增强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与民族自尊、爱国观念等。
鞍山评书对社会的贡献,早已超出了本省,走出了东北,走向全国、全世界。
就连旅居在外的各国友人,打开收音机,在华语节目中,都可以听到刘兰芳、单田芳等人的评书,那“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情感,那“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的生动情节,令人如闻泉水叮咚,如见珍珠闪亮。
鞍山评书艺术,不仅为本省,而且更为中华民族留下了珍贵的精神财富。
在鞍山百年的评书历史中,涌现出了众多令全国观众耳熟能详的评书表演艺术家,他们对评书艺术事业的热爱及付出,使得“鞍山评书”全国闻名,是鞍山文化具有特色的一部分。
但随着时代的变迁,鞍山评书已经不复当年的光彩,曾经叱咤风云的评书艺人们也已经年近古稀,有的甚至离开了我们,除了刘兰芳、单田芳还为我们所熟知外,很多的评书表演艺术家我们也许已经不记得他们的名字了。
历史在前进,但我们却不应该遗忘那些为了鞍山乃至全国的曲艺事业做出过重大贡献的人们,因为对他们学艺生活的认识和研究就是对全国曲艺发展史的回顾,对他们传承脉络的了解和掌握就是对全国曲艺传承过程的认知和梳理。
一、鞍山评书发展历程提到鞍山评书就不能不提辽宁评书,辽宁评书起源何时已无法考证,只能从近百年谈起。
沈阳诗人缪东霖在1878年木刻出版过一本《陪都杂述》,其中有这样一段话“说书人分四等,最上者为子弟书,次评词,次漫西成,又其次为大鼓梅花调……”,“次评词”一句当为辽宁评书最早之文学记载。
1978年,辽宁省博物馆发掘出两张拓片,其中有一张上额横书“江湖行”三个大字,首行刻有“评词、变彩、八角鼓、大鼓书、弦子书”五种艺术形式名称。
拓片上印有“光绪四年”(1878)的字样,由此旁证可见,辽宁评书历史已逾百年。
拓片上印有人名六十九位,戴得顺名列“经理人”之首。
评书家的文化底蕴
评书家的文化底蕴沈阳自古以来就是东北地区的文化中心,沈阳人从小就喜欢听故事,20世纪80年代的街头巷尾总能听到电波里传来评书《杨家将》《岳飞传》《白眉大侠》的声音,就好像一块大磁铁引人驻足聆听欲罢不能,沈阳市曲艺家协会理事洪兆宇就是其中一位。
评书起源于北京,流行于北方地区。
沈阳评书最早在清朝刘世英著的《陪都纪略》中:“说评词,讲架势”。
以前沈阳把评书称为评词,沈阳评书名家辈出,20世纪80年代后沈阳评书名家有丁建中、叶景林、刘浩鹏、郝赫、李慎符等。
评书里的“栓扣”演变成现实,评书的魅力吸引着洪兆宇从懵懂无知少年到了不惑之年,从爱听评书到爱说评书,从业余爱好到成为评书演员。
洪兆宇说,沈阳演员长篇大书与短段并重,注重人物塑造,表演生动、形象幅度大,给听众很强的视觉冲击力。
讲述故事过程中注重给书听,不啰唆,善于制造“悬念”,俗称“扣子”。
评书书目丰富,《三国》《隋唐》《大五义》《小五义》《聊斋》《燕子吕三》《人墙》等皆为经常上演的书目。
作为一名说评书的沈阳人,沈阳悠久的历史传统、厚重的文化底蕴让洪兆宇沉醉其中,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当我沿着历史的足迹走在沈阳的大街小巷,会发现这里蕴藏着数不完的传奇故事,看到故宫会想到《努尔哈赤的金刀铁马》,走到大帅府的时候《一代枭雄张作霖》浮现在眼前,甚至民间流传的《黑猫告状》都是那么别有沈阳特色。
”评书艺术讲究薪火相传,为了提高自己的评书技艺水平,2011年洪兆宇拜沈阳评书非遗传承人郝赫先生为师。
洪兆宇说:“拜师10年,师父不仅教评书技艺,而且以实际行动教我做人的道理。
作为曲艺名家,师父从不以大腕自居,街道、社区、学校找他创作作品、讲传统文化课程,他都答应,没拿过一分钱,义务创作的文艺作品百余篇之多。
”通过拜师学艺,洪兆宇学创作学表演,更懂得了要关注回报社会。
2015年他创作表演的评书《新编武松打虎》获得了沈阳市曲艺大赛一等奖。
洪兆宇创作表演评书扎根于沈阳的历史文化,但他还把目光投向沈阳的现实生活中。
浅谈陕北说书
浅谈陕北说书作者:赵华英陆晓茸来源:《曲艺》2018年第03期陕北说书是陕北当地口头文学与乡土音乐相结合的民间说唱艺术,也是陕北黄土高原从艺人数最多且极具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一、陕北说书的发展过程及影响1.陕北说书的发展过程。
陕北说书由来已久、源远流长。
民间艺人们传说:“它是三皇治世时流传下来的。
”据清代的《榆林府志·艺文志》记载说:“康熙九年,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证明陕北说书至少在清康熙年间就已经很盛行了。
陕北说书能真正讲清楚的历史是从中国曲艺家协会原副主席韩起祥老先生开始的,从韩老出生的1915年算起,已过一百年。
20世纪80年代起,张俊功老先生又把陕北说书推向一个高潮。
2.陕北说书的影响。
目前,陕北说书的发展也算是最鼎盛的时期了,从艺的艺人大约有一千三百多人,完全靠陕北说书维持生活的在三四百人左右。
陕北说书在陕北地区的普及已达到家喻户晓、人人皆知的程度,有超过五百万人接受并热爱它。
安塞的解明生、陆晓茸表演的《一盘腊肉》荣获第二届中国曲艺节牡丹奖。
姚敏学创作的《半碗饸饹》荣获第一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文学奖。
安塞的赵华英根据陕北说书音乐改编并演奏的三弦曲《农家欢歌》荣获“2013亚洲国际音乐舞蹈艺术大赛”金奖。
由安塞陆晓茸、赵华英、曹兆富、张安平、李小安五位演员表演的传统曲目《大脚娘》,横山熊竹英表演的《刮大风》,均于2016年6月,荣获法国巴黎第九届中国曲艺节“卢浮”铜奖。
据不完全统计获得省级以上奖励的有百人之多。
3.陕北说书的传承情况。
陕北说书已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延安市内现有中、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代表性传承人6名。
另外,榆林市有省、市两级代表性传承人12名,共计18名。
现在,陕北说书艺人多、观众多,市场也比较活跃,主要是各种民生民俗活动的演出。
另外,还有各级地方党政部门根据工作需要组织部分艺人,编排节目进行宣传或参与重大文艺活动的演出等。
二、陕北说书艺术传承过程中面临的问题看起来红火热闹的陕北说书,其实,它的传承问题着实令人担忧,并且越来越走向颓势。
论扎鲁特说书艺人队伍的形成
1 乏 1 口 口 l
乏 口 .
寸 口之 j a『 I 口
、砉
^ ∽ 7 - ).
未 ¨ a ^ ? √. t ∞ 。
挈 ;
^
∞● ? v. 差
q ^_ ,】 v. 口 】 ∞ _ p ∞
謇 ;
; 口 ● l ∞ ,^
; 蚤 、 】。 _1 (∞ 1 ∞ . _ - 豪
:委
砉
砉 乏
v .垂
;
;
砉
^ 92 o
芝
u
之 . 未 . 予 乏 .
芰 u :乏 m 尊
塞
;
^ 。
;
; nu
^_。 . ∞ v .1 - 】 ∞ 口l ; 【
^ 。 . 。 . ∞ 西v
砉
塞
习 ^ ∞ ● ∞
a
霉 习 q 口 ^】 - ∞ ^ ∞ ∞ ∞
v 习一 导 . 口 『
^ ∞| ∞ 】
0v: 霉 o . 0 ^ ∞ 们
;主
∽ . 才a ∞
0 . .
^ 8。 1
^-。 】 ∞
^ ∞∞ J^ 0
∽. 塞 v
】 . √.
●
;
^∞ H
7.
习 砉
. ).
; 乏 ^。
u砉
们 0 v. ∞ v.
;
习
^. ● H 】 ∞ ∞
^ ∞ 7- 导 (謇 ● ). I
.
末 乏
_1。 v .
謇 啦 v.
— ; 支翥
。 H ∞ ∞ v.
^ ∞● 9. 暑 砉 垂 ).
蒙 ; q妻 口 I
中国十大著名评书大师,其中5位已经离世,让人感到无比怀念
1.单田芳单田芳,1934年12月17日出生于营口市的一个曲艺世家,是中国评书表演艺术家、作家,1954年走上评书舞台,1979年5月1日,单田芳重返书坛,1995年,单田芳成立了北京单田芳文化传播有限公司,2007年1月26日,单田芳宣布收山,《老店风云》是他的收山之作,其代表作品有《三侠五义》、《白眉大侠》、《三侠剑》、《童林传》、《隋唐演义》、《乱世枭雄》、《水浒外传》等评书,2018年9月11日下午3点30分,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因病在中日友好医院去逝,享年84岁。
2.刘兰芳刘兰芳,1944年生于辽宁省辽阳市,随母姓,六岁学唱东北大鼓,后拜师学说评书,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79年开始,先后有百余家电台播出她播讲的长篇评书《岳飞传》,轰动全国,影响海外,后又编写播出《杨家将》《红楼梦》等30多部评书,多次获国家级文艺大奖及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三八红旗手”等称号。
3.袁阔成袁阔成,1929年出生于天津,是享誉海内外的评书艺术大师,有“古有柳敬亭,今有袁阔成”之说,袁阔成在继承传统评书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勇于创新,语言生动幽默,人物形象鲜明,具有“漂、俏、快、脆”的特色,其作品特点为内容新、风格新、语言新,代表作品有《三国演义》、《西楚霸王》、《水泊梁山》、《烈火金刚》,2015年3月2日凌晨3点30分,袁阔成先生因心脏衰竭,在北京去世,终年86岁。
4.连丽如连丽如,1942年出生于北京,中国煤矿文工团评书演员,著名评书表演艺术家,国家一级演员,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主要作品有:《水浒传》、《红楼梦》、《鹿鼎记》、《斩莽剑》、《康熙大帝》、《三国演义》、《康熙私访》、《龙图公案》(《三侠五义》) 、《刘墉传奇》、《智圣东方朔》、《大隋唐》、《东汉演义》等。
5.田连元田连元,1941年12月16日出生于长春市,评书表演艺术家,出身曲艺世家,九岁拜王起胜为师,学唱西河大鼓兼练三弦,1959年末入本溪市曲艺团,1966年3月在辽宁人民广播电台录制了他的第一部长书《欧阳海之歌》,1982年,《杨家将》在电台广播,1 986年参加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春节文艺晚会并任主持人,1990年赴天津中国北方曲艺学校任教,1991年为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栏目开播撰稿并任主持人,2015年2月17日,在辽宁卫视春晚演出节目《老潮人》。
论说书艺人对对口好来宝的推动作用
^_。 ● 1 v. 】 。 9
^ 。 ∞● 。 v.董
一-。 , l √.2 ^_。 ● l v. 】 ∞ 9 1 ∞ 9
^I 。 】
.
之
J 萋 :
( I 萋
~q . }
宇 弓l 6一
莹
l7v暑 9。
疋
1r 口 :
雪 冀 罢 营 戈 乏 :乏 要
毋 事 ( 司I 3 . ( 豆 1 g I 差 『 口
J 0 7 ∽ 0v
专
2
妻
乏
:
萋
更 9, } e
.
姜
l 6要
.董
宇
c I
委
芝 主 墨
睾
乏
量
乏
8 u ^ ∽●? v[u.
誊
^ 8。 l v 1. 9 7
妻
量
要 = 》 3
孑
菱
雾 亲 乏 q 口 r
董
:
u 星
* 霉
.主 .委
萎
萋
芰 萋
.鼋 一 】 。 v: 。- 。
一 n 习l
0 。
9 (星。∽ 量 重) v 】 u 奏 。 N
砖 J:
乏
墨 ’I 于 口 ’ 妻。妻 ; 口 v 。 口 l r ,
之
垂 宝
多
乏
王
委 鬈
乎 复 u
口 、 ,委
戈 委 喜
董 董
重
墨 u . 皇 量 口 I , 量 .毒
一-∞ ● 】 ① v. 】 ∞ .
一-。 ● 1 v. 2 】 ∞ 9
; cj - 之 国复 u ’- 墨 口 ; 才 冀 殳 u 善 戈 冀 嗥 墨 耄 夏 ul ( ( 乏 拿 妻 / u 要 u 毋萋 )(∞ 1 ^- ● l ∞ 】∽ ∞ 9 .末 ^ ∞。 H 西 1 v 习 _。 . 。 乏 妻 毒 昱/
乌力格尔
校本教材微型课历史学科胡琴悠扬的扎鲁特旗——“乌力格尔之乡”乌力格尔,蒙古语意为“说书”,俗称“蒙古书”、“蒙古说书”、“蒙古琴书”,是蒙古族的一种曲艺形式,主要流传于内蒙古自治区及我国东北各省蒙古族聚居区。
与草原上的蒙古族群众生活习性一致,这种艺术具有浪漫开阔的气息。
它最初的形式与西方中世纪的吟游诗人相似,艺人们身背四弦琴或者潮尔(马头琴),在大草原上随风漂泊,四处流浪,追逐蒙古包和王爷贵族们的府邸,一人一琴,自拉自唱,精彩的说唱、长篇的传奇成为草原上最受人们欢迎的艺术形式之一。
一、简介乌力格尔是流传较广深受当地蒙古族群众喜爱的娱乐方式。
在它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吸收了蒙古族史诗说唱、祝赞词、好来宝、叙事民歌、祭祀音乐以及汉族曲艺等多种艺术精华,形成了富有当地特色的曲艺形式。
乌力格尔具有适应性、灵活性特点,它不需要舞台、道具、服饰等,只用一把琴伴奏,随拉随说唱。
乌力格尔所用乐器叫四弦琴,蒙古语叫“胡尔”,其音质浑厚深沉,富有草原韵味。
乌力格尔讲述内容多是传说故事和史书演义,反映蒙古族历史的书目如《格萨尔》、《江格尔》、《降服蟒古斯》、《青史演义》等,同时还有大量蒙古译汉文书目。
如《三国演义》、《封神演义》等古典名著。
乌力格尔艺人被称为“胡尔沁”,很多老艺人都具有非常丰富的语言造诣,说唱技术高超、精湛,嗓音洪亮生动,由他们表现的故事情节波澜起伏,旋律和节奏富于变化,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由于个人表演风格不同以及故事内容的差别,艺人们的现场表演会带给听众多种感受———有的词句押韵,如诗如歌,优美动听;有的低沉浑厚、内容风趣幽默、神情悠闲自得,直把听众吸引得神往不已。
经验丰富的艺人们也常常即兴表演,只要给出个题目,说书人便能出口成章。
二、发展历程远在成吉思汗时代就有了这种艺术形式,初期所表现的题材多为神话故事。
到了清初,满族入驻中原后,为防止蒙汉接触,修筑了长达数千里的“柳条边”。
雍正年间,河北、山东连年旱灾,民不聊生,哀鸿遍野。
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
陕北说书的发展历程一、起源与形成陕北说书起源于古代的陕北民间曲艺,是当地人民在长期的历史演进中创造出来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
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唐朝的变文和宋朝的鼓子词等民间文学形式,经过元明时期的演变和发展,逐渐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曲艺形式。
二、传承与演变陕北说书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不断吸收和融合了多种艺术形式的元素,如民歌、小调、评书等,逐渐形成了以说、唱、演、弹为主的表演形式。
在历史的演变过程中,陕北说书的表演形式和内容也不断得到丰富和拓展,如从传统的单人说书发展成为多人合作的说书表演,从单纯的曲艺表演拓展到与观众的互动和交流。
三、曲目与曲调陕北说书的曲目多取材于历史故事、民间传说和现实生活,如《水浒传》、《三国演义》、《红岩》等。
在说书的音乐方面,陕北说书以陕北民歌为基础,通过吸收其他曲艺形式的元素,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曲调和唱腔。
这些曲调和唱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和情感表达力,为说书表演增添了更多的艺术魅力。
四、艺人群体与传承方式陕北说书的艺人群体主要来自当地的民间艺人,他们通过师徒传承的方式传承和发展这一艺术形式。
在说书的传承过程中,艺人群体不仅注重技艺的传承,还注重文化内涵和历史精神的传承。
近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多元化,陕北说书的传承方式也得到了不断的创新和发展,如通过学校教育、文化机构和互联网等途径进行传播和推广。
五、社会功能与文化内涵陕北说书作为陕北地区独特的艺术形式,具有丰富的社会功能和文化内涵。
首先,陕北说书是当地人民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说书表演传递了历史故事、道德伦理和民间信仰等方面的信息。
其次,陕北说书具有娱乐功能,为当地人民提供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娱乐活动。
此外,陕北说书还具有社会教化功能,通过说书表演传递积极向上、爱国主义等思想观念,起到了文化育人的作用。
六、保护与传承现状近年来,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深入开展,陕北说书的保护和传承工作也得到了不断的加强和推进。
有关评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
有关评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有关评书的知识点归纳总结评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叙事艺术形式,通过口述的方式表达故事情节,以吸引听众的注意并引发共鸣。
它起源于民间,经过改良和发展,成为古代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归纳总结有关评书的相关知识点,从其历史发展、艺术形式、表演技巧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评书的起源与发展评书作为一种口头文学形式,其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埋头唱曲的艺人。
这些艺人通过叙述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来吸引听众。
随着时代的演变,评书逐渐形成了独立的艺术形式,并开始影响到戏曲、小说等其他艺术形式的发展。
在唐宋时期,评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专业化的表演艺术。
评书艺人开始以专业化的方式演绎各种故事,传递历史、社会等方面的信息,受到国君和社会精英的赏识。
然而,由于当时缺乏文献和记录,很多唐宋时期的评书艺术无法直接传到后世。
明清时期,评书经历了一些变革与发展。
大量文人开始涉足评书这一领域,并参与创作评书脚本,使评书更趋向于文学化。
明代的《水浒评话》和清代的《剪灯新话》等作品,被视为评书发展的重要里程碑。
二、评书的艺术形式1. 叙事结构评书通常采用线性的叙事结构,将故事的场景、人物和情节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评书艺人通过巧妙的描写和演绎,使听众如同身临其境般感受到故事情节的起伏和悬念。
2. 文学艺术评书不仅仅是一种口头表演,还是一种文学艺术形式。
评书艺人通过运用修辞手法、描写技巧和语言表达等方式,丰富了故事的内涵和情感。
同时,一些著名的评书艺人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表现力成为评书界的代表,如“立体声艺术评书”、“曲艺评书”等。
3. 音效与配音评书表演中音效和配音的运用也是重要的艺术手段。
艺人通过声音的高低、重音的运用等方式,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故事情节,并将人物形象和情节表现得更加生动。
配音则是评书艺人通过模仿不同人物的声音和口音,使故事中的角色栩栩如生。
三、评书的表演技巧1. 口才训练评书艺人需要通过长期的口才训练来提高他们的口述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q目 口
萎
耋
:
之 .萋 ]
重
支秀 宇
q 口
( ) 口委 重 毫 u 善。 :乏 芝 、 ,
毒 冀 望 q要 6 I 垂
u 乏呈 乏 善 主 乏 壹 u 豪 量 乏 ( 塞 I 量 t 乏
:乏 妻 口 、 , 夏 殳 乏 雹
量 鹭 蔓 墨 乏
支 ) 参 ) c委 I 季
乏 ) 乏 )
手 。 窆
象爱 墓 垂
~ 委
c I
3 之 窆 量 菩勇 q 口 r
量 ( I
口 q寻 ; 、口 ,— .
£芝
冬 口 、 ,
昱 委
委 莲 m 争、 1 ① 之 . 8。 《 : 善
委 乏 乏 量 . 童口 、 , 至
喜
季
乏 ^。 ∞。 1。 _1 8 _
、宇 . 口
乏 . 口 . _  ̄ , 里
口 童 6 : 轰要 、 , 尊 l丢 : 乏 萋
之
耄
q1 口 f ,遗 盘 § u ≮ 之 q . f
i 差 芝 差 芰 量 室 炙
孑 毒
* 霉
.委
^
萋
再
童 萋
戈 于
:
4 0
末
.
复. )
乏 。 凳 马置 舅f h ,
要
:
挚 t 差 乏 善 乏 乏m
u
量
耋
曼
口 I ,量 量 垂
乏
墨
o
牙 司乏
:t
6姜 I q - 口
口 I ,
耋
1 习 ) 童
黄 戛
至
口 、 ,
蔓 J
) 1 )[ ]
s I
口 、 ,
垂
未 莓 萤
至
】 . ∞要
蔓
6毫 I
戈
B
∞
室
蔓
垂
q更 6 1
H u萋
苞
姜
是 丢
之 u 萋
爹
萎 u墨
要
墨
乏 差
?
乏
口 、 ,
耋
乏 6星 I
国 ^ ∞。 6 ● I
黄一 之u t 囊 口 莹 口 垂 、 , 、 ,
∞ 之 乎 要重 :
是 之 . 。 ). 6 I
耋
∞∽ ∞ .
黑 .芝 善
u 。 ● H ∞ v. ^ 。
哭 :
之 . 墨
’ , 垂 口
A口 一 q誊
口 、 ,
习
∽ 要
是
。。之 。
马
目
霉
*
n 妻
妻
。 盂 百 ]
6 I 宁
之量
蚤 ,
乏 芰
口 、 ,
s I 毒
乏 萋u . n 至
.萋
菩
6毫 I
口 、 , 复u 重 妻 . u . 善 ;宇 ; 之量
乏
手乏 垂 量 藿 差 ( 委 : ’ 】∽ _。 ∞
季 萋
鼋
.
主 置 雪
吾 戈童 . 垂
. 。荟 螽 :重 ] t 乏 量 主 :杀 兰 ∞ 。 口 要 、 ,
戈
q量 6 I 霎 :更 ) _ 】∞ _ 之 墨翥 . ∞ u ∞ 。
u q 6 I
要 季
乏 乏 口 委 、 , 6 I
口 、 ,
6 萤 之 1. I 乏 芝 .
之 1. .
皂 t ∞要 砉 二 t
i乏
口 I ,
:t 萎 . )
目 垂
§电
量
i 差 差
.之 垂
差 童. :萋乏 差 ) £ 萋 黄. .
.差 . .
量
6 l
委
蚤
蕾
差
垂
(釜 I
重 c I 主 芝 囊 羊 7 要 e量 置 鼋 ∞ 习’ :乏
未 要 妻
.
更
萎 口 l ,
之 差
。 乏 垂
蔓 u
.
^∞ 】∞ I ∞。 .巷 v
蔷
^ ∞ 。 ∞ 甘 ^ ∽ ● ∞ ● ∞ √. 爿 ∞ ① ∞
差
:
g .
雨.甘习 .
乏
量 I . 之 6 乏、宝 萎) 盘 口 ,
、 、£ q 口 , -
予
 ̄ , nu 灸 之 才 炙 《 ∞ 毒 宝 口 每 : 量 u. :】 】- - a c l、 ∞
m 、 = 季 》
萤 量 . .蔓
善 乏 乏 罢 萎 . 砉 之 ]
q 6 I 差 .
壹
乏 )1 : ( u 之 萋 J ( 委 乏
口 董 、 , p
要
善 量 . 垂拳 . 亍 垂
誊
殳 垂
量
蔓 :
乏
.
t 妻
萋
芝 1I .
: 星
q; 口 戈
^ 乏 囊 姜 量 毫
之 1 口 盖 乏冬 星 量 一 q 毫 芝 罢 j 妻 r
宝 . 京 蕾 萋
姜
置 至
] 鬈 ). . .乏
垂 u 口妻 重、 ,
乏 葛 一 :
. . 之 垂 : (8王 17 乏 蒿 差 .
乏 :
妻
J
宇H 要
垂
蠢
更
i
、口 、 ,
妻
Ja c I要
萋 差
.
毒芝
[8 1
q口 、 ,
u
q 口 习司
_ 1∞ u ∞ ∞
】 】 __ ∞。
之 u 乏
∞三 ∞ I u ]l 要
p
:
J
々 . 强
.
善
口 、 ,
口 | 之 、 言 ,6
曩 差
萎
乏 —
立. ) 萋
乏乏
叁 口 、 ,差
要 萎 :
乏
灵 妄 主
.
弓 弓 牙
蚕 。
c 鸯乏 垂 ’
乏 霍
.
】∽ 之 : _】 _
亏曩 口 I J l
. 。】 ∞ _之
弓、 口 , 。 乏 ¨ 垂 妻 习 、 宇 墨 盈 乏 泪己 是 q 丁 量 拿 垂 g 差 :宇 委
要 .
口 、 ,
.
乏 囊
鬈
量 孚
茎
差
垂
2.
墨 t
国6. ;I , m ~ 季
乏 叉 :季 爱 u 妻
京
之差
u
戈
.叁 孑
u
之
之
黄u
盘
~
乏
妻
.
. q垂 ( 6 委 I
6季 l
:
乏 妻£ u
.寸 j 乏 ( ( 雪
要 u罢 荠 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