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集经济与城市化:不同城市规模的效应比较
城市经济学名词解释
城市经济学名词解释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经济发展及其影响因素的学科。
以下是城市经济学的一些重要名词解释: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以及城市人口在城市中的增加和聚集。
城市化可以带来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变革。
2. 城市聚集经济:城市聚集经济指城市中企业和人口的聚集所形成的经济效应。
城市聚集经济可以提供更多的工作机会、提高劳动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等。
3. 城市扩张:城市扩张是指城市面积的不断扩大而覆盖更多的土地。
城市扩张受到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规划政策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4. 城市更新:城市更新是指对老旧城区进行改造和重建,以提高城市的环境质量和居住条件。
城市更新旨在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和整体提升。
5. 城市热岛效应:城市热岛效应是指城市中心地区的温度比周边农田和郊区高的现象。
城市热岛效应受到城市建设和人口活动的影响。
6. 城市生命周期:城市生命周期理论认为城市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包括初创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等。
不同的城市生命周期阶段,经济、人口和社会结构会有不同的特点。
7. 城市劳动力分工:城市劳动力分工是指城市中不同职业和行业的劳动力在城市经济中的角色和分工。
城市劳动力分工可以提高生产效率和经济发展。
8. 城市规模经济:城市规模经济是指城市中企业和人口规模的增加所带来的经济效益。
城市规模经济可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市场规模和创新能力。
9. 城市物质流:城市物质流是指城市中各种资源和物质在城市经济中的流动和利用。
城市物质流包括能源、水资源、原材料和废弃物等。
10. 城市交通拥堵:城市交通拥堵是指城市道路网络在高峰时段车辆流量过大,导致交通流动缓慢和拥堵的现象。
城市交通拥堵会影响城市的经济活力和生活质量。
王小鲁: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
王小鲁:城市规模不是越大越好作者:暂无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5年第1期文│王小鲁全国百强镇基本都集中在珠三角和长三角地区。
这是因为这两个区域有相对合理的城市群结构:一两个中心城市,还有一大批更小的城市和镇。
各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密切,交通也比较方便。
这就造成了同城效应,住在这个区域内的小城镇,与住在大城市差别不大。
规模论从1978年中国开始改革开放到现在的36年间,中国经历了人类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城市化进程。
城市总数从193座增加到现在的654座,100万以上(户籍)人口的大城市从13座增加到现在的133座,城镇人口从1.7亿增长到7.3亿,城镇化率从17.9%提高到53.7%。
每年有超过1400万人通过迁移和就地城镇化的途径从农村人口转变为城镇常住人口。
然而,如果按现在的统计口径,实际的城镇化进程,有可能比统计数字显示的还快一些。
我们做过一个推算,2012年按常住人口计算,实际的城镇化率可能已经达到55.4%,比官方公布的城镇化率还要高近三个百分点。
也就是说城镇人口从2012年的7.1亿人上调到7.6亿人,比统计数字多4700万,农村人口从6.4亿人下调到6.1亿人,比统计数字减少3200万。
这主要是因为在人口调查和普查过程中,仍然存在对迁移人口的某些遗漏。
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规模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大城市的数量在迅速增加。
200万以上人口的城市1978年只有6座,30年后的2008年是42座;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当年只有7座,2008年变成147座;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当年27座,2008年274座;20万~50万人口的城市当年60座,2008年157座;20万人口以下的城市当年93座,2008年减少到35座。
其中,1998年以后这一时期变化特别大,小城市迅速减少,大城市迅速增加。
这个现象现在还在持续,只是新公布的统计数据是按户籍人口的地级城市数,不好比较。
主要增加快的是100万~200万人口的城市,这类城市的数量在过去30年中增加了20倍,其次是200万人以上的城市和50万~100万人口的城市,在30年中分别增加了七八倍和10倍,小于50万人口的城市数量,比上世纪90年代已经明显减少了。
城市地理学期末复习名词解释汇总
一、名词解释1、城市:指具有一定人口规模,并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是聚落的一种特殊形态。
(P1)。
城镇:比镇或镇大,且以非农业人口为主的居民集居地,称为城镇。
中心地:城市化地区中没有建制的地方,人口不少于 1.5万。
2、规模经济:某一生产企业,达到一定的生产规模后,才可能生产收入大于生产成本,逐步达到经济合理的原则,但当生产规模超过某一最高限度后,生产成本又可能上升,以致超过生产收入,达到无利润可得,并要亏本的地步。
积聚经济:各种产业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集中后产生的经济效果和向心力促使城市发展,当集中程度超过某一限度后,再集聚会带来不经济,产生离心力,需抑制或减小城市规模。
3、逆城市化:整个大都市区出现了人口负增长,人们迁向离城市更远的农村和小城镇。
郊区城市化:是城市化进程中,人口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边缘地区迁移的过程。
再城市化:在逆城市化发展到某一程度后,由于城市更新等措施,城市中心再次吸引大量人口迁入,中央区域人口数量回升。
4、城市职能:某城市在国家或区域中所起的作用,或承担的分工。
城市性质:指一个城市在全国或地区中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中的地位和作用,代表了城市的个性、特点和发展方向。
5、首位度:一国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市人口的比例。
6、位序-规模法:从城市的规模和城市规模位序的关系来考察的一个城市体系的规模分布。
7、生长极理论:经济发展并非均衡地发生在地理空间上,而是以不同地强度在空间上呈点状分布,并按各种传播途径,对整个区以经济发展产生不同的影响,这点就是具有成长及空间聚集意义的生长极。
8、城镇体系:在一个相对完整的区域或国家中,由不同职能分工,不同等级规模,联系密切,相互依存的城镇的集合。
9、城市热岛效应:城市是以钢筋混土为主的人造下垫面,有反辐射和热辐射,可使气温增高,因此城市平均气温一般比郊区高0.5-1℃,冬季平均气温高1-2℃,这种现象称城市热岛效应。
10、尘盖:与热岛有关的另一种现象就是有大量微小粒子悬浮于城市上空,呈盖子形状,称为尘盖。
城市经济学概念
城市经济学概念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活动的学科,它涉及城市规模、城市职能、城市竞争力、城市发展模式等方面的研究内容。
以下是一些与城市经济学相关的概念:1. 城市化:城市化是指人口和经济活动从农村向城市转移的过程,包括城市人口比例的增加、城市面积的扩大以及城市的社会、经济和空间结构的变化。
2. 都市圈:都市圈是由一个核心城市及其周边地区的组合,形成一个相互联系但相对独立的经济和人口系统。
都市圈通常是以区域城市间的交通和经济联系为基础形成的。
3. 中心地理论:中心地理论是城市经济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框架,它强调城市的地位和功能在经济地理上的重要性,包括中心地、居中地和卫星地的概念,通过分析和解释城市等级结构和区域内外关系。
4. 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是指企业在同一地区集中以实现规模经济、技术外溢和效应的经济现象。
城市作为聚集经济的主要场所,鼓励企业和人才的互动和创新,促进经济增长。
5. 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个体通过教育、培训和经验积累而具备的知识、技能和经验。
在城市经济中,人力资本是城市发展的关键因素,因为高技能劳动力的聚集和使用可以提高城市的创新能力和竞争力。
6. 创新与创业:创新是指通过创造新想法、新产品、新服务等来推动经济发展的过程,创业则是将创新转化为商业机会并开展商业活动的行为。
城市创新和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可以促进城市经济的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
7. 城市竞争力:城市竞争力是指城市在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等方面相对于其他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能力。
城市竞争力取决于多个因素,如基础设施、人力资本、产业结构、创新能力和城市形象等。
这些概念在城市经济学的研究和实践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帮助理解城市发展和城市经济的特征、机制和影响因素。
聚集经济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e vr n n a n g me t s u sa d p o lms F n l , frt e p o e s o r a ia in i e p e e c ft e e p o lms n i me tlma a e n s e n r be . i al o i y o r c s fu b n z t n t r s n e o s r be ,w t h n ' h o h h i C ia s h
聚集经济视角下城市发展问题研究
聚集经济视角下城市发展 问题研究
刘玲 玲
( 北京城市学院 ,北京 10 8 ) 003
摘
要 :我 国目前正处于城 市化的加速时期 ,城市发展 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中国城 市普遍存在着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 ,本
文从城 市聚集经济的角度 出发 ,首先分析 了聚集经济效应的交互作用 ,由于城 市化经济与地方化经济的交互作用导致 了城 市化 过程 。其 次,对城 市化 运行 的根本动力进行 了分析 ,分别从 产业推动力、农业剩余 劳动力转移、制度与政策三个层面进 行详尽
o r a iain o i a r f ce n te e ly n , fr r it r ss p oe t n, p b i e vc s p b i aey r s u c s n f u b n z t f Chn , e l td i h mp o me t a me o e s n e e t r tc i o u l s r ie , u l s ft e o r e a d c c
LI Li g l g U n - i n
( e igC t nvri ,B in 0 0 3 hn ) B in i U ies y e ig10 8 ,C ia j y t j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有何积极作用?
城镇化对区域发展有何积极作用?城镇化对区域发展具有以下几个积极的作用:1.经济带动:城镇化能够促进地区经济的发展。
城镇化过程中,人口向城市集聚,形成规模经济和产业聚集效应。
城市作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吸引了人才、资本和技术的集聚,推动了当地经济的增长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2.就业机会:城镇化为就业提供了更多机会。
城市规模扩大,产业发展多元化,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
城市集聚了大量的企业和服务业,为居民提供了更丰富的就业选择,促进了人口就业结构的转变和劳动力的就业机会增加。
3.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提升:城镇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提升。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对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的需求也增加。
政府在城镇化过程中通常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提升交通、水电供应、教育、医疗等方面的服务及设施水平。
4.技术和知识传递:城镇化提高了技术和知识的传递速度和范围。
城市作为技术创新和知识流动的中心,聚集了大量的高科技企业、研发机构、高等院校等。
这有助于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促进了区域内技术和知识的迅速传播和应用。
5.促进区域平衡:城镇化可以促进区域间的发展平衡。
通过引导人口和产业向相对落后的地区转移,缩小城乡差距,促进区域内部均衡发展。
这有助于解决“大城市病”问题,减轻一线城市的压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共同繁荣。
6.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城镇化促进了文化交流和社会融合。
城市作为人口和文化的集聚地,吸引了来自不同地区和背景的人群聚居。
不同文化的交流和碰撞,促进了社会多元性和创造力的提升,推动了社会变革和进步。
尽管城镇化对区域发展有积极作用,但在城镇化过程中也需要解决一些问题,如城市扩张压力、资源和环境压力、社会不平等等。
因此,在城镇化过程中需要科学规划和管理,注重可持续发展,充分发挥城镇化的积极作用,最大程度地实现区域发展的利益均衡和社会持续稳定。
我国聚集经济效应下的城市化进程
…
…
…
砉毒毒墨誊差壹专誊誊写量
图 1 14 - 20 99 城市数量 0 4年 我 国 的 城 市 化 水 平 图 2 9猢 1∞o 我 国各 级 规 模 城 市数 量 1 7 9 6年 - 邶枷m 8 9
因此 , 聚集经济的本 质是由厂 商或居民集中而带来的规模经济
和正外部性 。聚集经济利益是城市经济 的重要特征 , 是城市化 的决定 性力量。 改 革开放以来 , 随着我 国经 济体制改 革的逐步 推行 , 生产 要素逐渐按市场原 则寻求最佳 的行业组合和空间配置 。在 市场 机制的作 用下 , 不仅原 有的城市以其巨大的聚集优势吸 引了大 量生产要 素的进 一步聚集 , 扩大了规模 , 且还在 一些特定地 而 点 因人 口、 资源 的聚 集而 形成 新的城镇 , 集经济效 应极大地 聚
年首次超过 3 %, 0 使我 国的城市化步人 中期发展阶段 。这一阶
段, 我国的中小城市发展 迅速 , 而我 国的大城市和超 大城市 增 长速度较慢 。17 年 至 19 年 1 年间大城市和超大城市总共 98 96 8
增加了 2 个 , 中小贼市新增 4 6 , 8 而 3 个 占新增城市总数的 9 . 1 % 6
均每年增加 1 7 . 个百分点 , 1 我国的城市化 出现“ 大跃进” 现象 。
第三阶段 ,9 1 17 16— 9 7年反城 市化 与城市发 展停滞阶段 。
分, 分析 了各 阶段 的 主要 特 点及 现 阶段 的 发 展 状 况 。研 究 表 明 。 我 国城 市化 已步入 中期 快 速发 展 阶 段 。 已 由上世 纪 9 并 0年 代 中
根据 图 1 显示 出的我 国城市化水平 的变化 情况 , 以将 我 可 国的城 市化进 程大致分为五个阶段 。
生活中的聚集效应
生活中的聚集效应一、引言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可以观察到一些人群或事物会聚集在一起,形成一种聚集效应。
这种聚集效应可以在各个方面出现,如城市中的人口聚集、社交网络中的关系聚集、市场中的竞争聚集等。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来探讨生活中的聚集效应。
二、城市中的人口聚集效应2.1 城市的发展和人口聚集城市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人口聚集效应最为明显的地方。
随着城市的发展壮大,人们会聚集到城市中,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发展机会。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好的教育和医疗资源等,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这种人口聚集效应在一些大城市中尤为明显,如北京、上海等。
2.2 都市化的影响人口的聚集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和挑战,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短缺等。
随着人口的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这些问题和挑战也变得越来越严重。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需要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提高城市的承载能力,并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三、社交网络中的关系聚集效应3.1 社交网络的兴起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社交网络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社交网络通过连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和广泛。
在社交网络中,人们可以与自己感兴趣的人建立联系,交流思想和观点,分享生活中的点滴。
3.2 关系聚集的影响社交网络中存在一种关系聚集的效应,即人们更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有共同兴趣和相似思想的人建立联系。
这种关系聚集效应可以在不同的社交网络平台中观察到,如微信群、微博的关注列表等。
人们倾向于与那些与自己有相似背景和兴趣爱好的人聚集在一起,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社交圈子。
四、市场中的竞争聚集效应4.1 市场竞争的背景市场竞争是现代经济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市场中,不同的企业竞争销售同一种或类似的产品或服务。
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取决于市场规模和参与者数量等因素。
有些市场竞争非常激烈,如电子产品市场、餐饮业等,而有些市场竞争相对较小,如农业市场等。
城市经济学完整答案
城市经济学复习资料1.城市经济的内涵内涵:1.要素空间分布的高度聚集性2.经济活动的高开放性3.投入产出的高效性4.外部环境的高外在性5.经济社会结构的多样性和系统性城市的本质特征在于其空间聚集性。
2.城市经济学的产生、城市经济学的含义产生:城市经济学应城市问题而生。
1965年,美国学者威尔伯。
R。
汤姆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含义:解释一城市经济学是研究城市在产生、成长、城乡融合的整个发展过程中的经济关系及其规律的经济学科;解释二城市经济学是运用经济学原理和经济学分析方法去研究城市问题以及城市地区所特有的经济活动。
3.决定城市的形成的影响因素1、经济动因:比较利益、规模经济、聚集经济2、经济机制:市场机制、计划机制、习俗机制3、其他因素:生产力发展水平、地理位置、资源等4.熟悉城市形成与发展的经济动因及应用分析比较经济:比较优势的存在使贸易交换得以出现;规模经济:规模经济促使人口和经济规模不断扩大聚集经济:聚集经济效益则最终组成大城市的诞生5.城市化的动力机制1.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2.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3.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4.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6.聚集经济发展的连锁反应与正反馈效应7.聚集的类型、聚集经济效应聚集类型:①按指向性集聚分:a.同向多产业部门集聚b.同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c.多指向多产业部门集聚②按经济联系而形成的集聚分a.纵向经济联系集聚:指一个企业的投入如果主要来源于另一企业的产出,那么二者之间存在着纵向经济联系。
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b.横向经济联系集聚: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指那些围绕地区主导产业而形成的产业群体内各部门之间的关系。
聚集经济效应:①近邻效应②分工效应③结构效应④规模效应⑤洼地效应8.城市化的动力机制A.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初始动力B.工业化是城市化的根本动力—“量的扩张”C.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质的提升”D.制度安排对城市化产生刚性影响9.城市化各阶段的主要差异1.发展速度的变化⑴城市化初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 ﹚:城市化的发展速度比较缓慢⑵城市化中期阶段﹙城市化水平30%~70%﹚: 城市化高速发展⑶城市化高级阶段﹙城市化水平﹥70% ﹚:城市化发展速度有所回落,进入平稳阶段2.产业结构的变化⑴城市化初级阶段:农村经济依然占主导地位⑵城市化中级阶段:农村经济已退居次席,城市经济全面崛起,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下将,第二、三产业相继上升,双方地位交替互换。
城市经济学重点整理
1、城市经济学一般以1965年美国学者威乐柏·汤普森发表《城市经济学导论》为标志。
2、城市形成的经济动力:一、比较利益,二、规模经济,三、集聚经济。
3、集聚经济的内涵:观点1:指“因社会经济活动及相关要素的空间集中而引起的资源利用效率的提高,即由此而产生的成本节约、收入或效用增加。
观点2:是“一种通过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获得来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的系统力量。
4、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范围经济的关系?集聚经济与规模经济的关系:两者是相互替代的概念。
集聚经济与范围经济的关系:两者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
其中联系性表现在①共存性②相容性5、城市集聚经济的类型:一、地方化经济(一种是工业群集聚经济、另一种是购物外在经济)二、城市化经济6、配第·克拉克定理内容:随着经济的发展,即随着人均国民经济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
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
7、三个产业在城市化中的作用:一、农业发展是城市化的前提条件和基础(农业在城市化进程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1、农业产业率的提高和农业剩余的产生是城市化的基础条件。
2、农业、农村和农民为城市工业生产提供了市场。
3、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工业现代化和城市现代化同步发展的过程。
)二、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动力和发动机(从经济发展的角度来说,城市的形成与发展和以下三个原因有关:1、比较优势。
2、生产的内部规模经济。
3、产品生产和市场营销的集聚经济使厂商向城市集中,从而引起城市的发展。
)三、第三产业是城市化的后续动力。
(原因:由于生产服务产业与生活服务产业构成城市的第三产业,它们在很长的时间内将保持向上发展的趋势。
)8、制度安排对城市化的影响:从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涉及经济要素和人口流动与聚集的制度安排都影响着城市化进程。
从间接作用于城市化的制度来看,一切作用于工业化的具体制度都会通过工业化而间接地作用于城市化。
城市简答
㈣城市社会问题
就业问题;贫困问题;老年人问题;种族与社会争端;内城问题。
㈤城市安全问题
安全防安问题;防卫问题;公共卫生问题;化学品事故问题。
11、规划实践中,对城市功能地域概念使用频率较高的几个概念的解析。
大多数城市CBD发展演变经历“传统商业中心”(商业、办公业混杂)-商业、商务逐渐分化-现代专门化商务办公中心-多商务中心网络形成,这样一个初级向高级的发展阶段。
商业与办公混合:在具有一定历史背景的城市中,CBD往往是蜕变于传统的商业中心区。
CBD和商业中心分化: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中心区水平尺度逐渐扩大,商务活动沿着有限的道路网络围绕一些分离的节点扩展形成分区,这些分区共同构成一个CBD区域式集中结构。
② 核心和边缘间有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者主要是核心向更高层次核心的联系和从边缘区得到原料等。后者是核心向边缘提供商品信息、技术等。通过两种联系,发展核心带动边缘。
7、试分析地租理论对我国城市土地利用的影响。
①地租是调节城市土地利用效能的重要方式,是指定产品价格的重要依据,是加强土地管理的重要经济杠杆,它为制定土地价格,进行征地补偿等提供基础。
2.绝对集中:工业化遍及大多数城市,吸引大批劳动力,城市化水平上升,各都市的人口规模都在绝对增加,人口主要向中心市集中。
3.相对集中: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都市区人口迅速增长,但中心市人口的增长速度高于郊区人口增长,但仍是向心聚集的过程。
4.相对分散:中心市人口仍有增长,但郊区人口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中心市,中心市在整个都市区人口中的比重开始下降。
5.绝对分散:中心市的离心分散力量超过了向心聚集力量,人口从中心向郊区迁移,绝对量下降,郊区人口低速增长。
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现状与原因
人口100万-2007 19 12 81 62万50万-100万6 35 29 118 8320万-50万32 80 48 151 7120万以下84 49 -35 264 215合计132 193 61 655 462图1:不同人口规模城市的数量数据来源:《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
(二)城市间经济水平差距巨大从城市经济规模来看,一线城市的经济规模巨大,而广大中小城市的GDP总量不高。
截至2008年底,我国有13个城市市辖区人口超过400万(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南京、杭州、深圳、沈阳、广州、西安、武汉、哈尔滨、成都),这13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江苏统计年鉴(2009)》、《山东统计年鉴(2009)》、《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9)》、各城市年度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等。
四、我国城市规模两极分化的原因(一)市场选择下的城市规模有“两级分化”的倾向在市场的选择下,城市的实际规模会大于最优规模,这个理论已被经济学界证明。
埃德尔等人的成本一收益理论分析能较好地分析城市实际规模与最优规模之间的关系。
如图3,平均成本曲线( AC)代表每个城市居民负担的成本,平均收益曲线(AB)体现了规模经济带给城市居民的收益。
平均收益曲线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加先升后降,因为在城市扩大规模的初期,规模经济效应的作用表现得很明显,当城市规模进一步扩大时,会增加城市的交通成本、产生污染、拥挤等外部负效应。
平均成本曲线随着人口的增加一直上升,原因很简单,在城市空间不变的情况下,人口数量的增加必然引起拥挤程度的增加。
对于一个迁移者而言,他对进入城市的收益和成本进行比较后,才会决定是否迁入到这个城市,只有当收益大于成本,他才会考虑迁入。
因此,当AB> AC,城市人口增加;AB=AC时,城市人口不再增加,城市达到均衡,得到城市的实际规模点E。
但是,城市的最优规模点由边际成本曲线(MC)和边际收益曲线(MB)的交点D决定。
城市化与城镇化的区别
城镇化与城市化的区别“城市化”容易被与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和科研部门所接受,并可较好地体现社会发展的前进方向。
“城镇化”便于与城镇人口增长和城镇体系发展直接相联系,且有助于防止忽视发展小城镇的倾向。
因此我们在理解这两个概念的时候,不能把“城市化”片面理解为主要发展现有大中城市,也不能把“城镇化”片面理解为重点发展小城镇,这都是对“城市化”或“城镇化”本意的扭曲。
狭义上来理解,“城镇化”与“城市化”是有区别的。
“城镇化”着重强调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以致城镇人口增加、城镇数量增多、城镇用地规模扩大、城镇初级产业相对发达、城镇基础设施相对完备、城镇景观逐步推进的过程;“城市化”则指与大中城市有关的规划、建设、管理等进一步优化的过程;“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后,往往出现逆城市化。
城市化一般指发展成地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城镇化一般指发展成县级市规模和经济程度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验证明,“城镇化”是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
没有过去的城镇化,就没有今天的经济成就。
我们比一些西方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快,直接原因是我们的城镇化步伐快。
因此,对于有人提出的“能否不去大力推进城镇化而实现‘城乡一体化’”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否定的城镇化与城市化概念的区别城市化与城镇化有所区别,分别代表城市化的两个不同阶段:农村城镇化和城镇城市化(城镇自身的发展和素质的提高)。
以城镇化替代城市化,实际上是把城市化的两个不同发展阶段混为一体。
农村城镇化作为整个城市化过程的重要侧面,是城市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是指以乡镇企业和小城镇为依托,实现农村人口由第一产业向二、三产业的职业转换过程,居住地由农村区域向城镇区域(主要为农村小城镇)迁移的空间聚集过程,表现在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质量的改善和整体科技文化素质的增强。
从实践角度看,农村城市化和农村城镇化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
两者的相同点是指人口从分散到集中,农村人口到城镇人口,农村地域到城镇地域,农业活动到非农业活动,农村价值观念到城镇价值观念,农村生活方式到城镇生活方式的多层面、宽领域、纵深化的综合转换过程。
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增长
城市化如何促进经济的发展与增长一、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城市化是现代经济发展的重要标志,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城市与农村、城市与城市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城市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也愈发明显。
这种推动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即时效应:城市化可以促进产业的转移和外向型经济的发展,为城市注入了更多的活力与机遇。
在全球化时代,不同品牌、制造商和服务商都要依赖运输、贸易流通以及信息网络等链条形成的都市网关才能实现连接,而城市化可以将这些链条更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进一步提高经济的运行效率和地位。
2.品质效应:当城市规模扩大到一定程度,便会吸引大量的人流、资金、物流等资源,这些资源的规模和质量会相应提高。
通过规划和开发,城市可以建设出越来越先进的经济设施与功能区,配套出更加完善的服务与管理体系,这些品质效应将会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3.系统效应:城市化不仅仅是投资、消费、收入等单一因素,也是多重因素的综合效应。
例如,在城市中,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互动往往比农村更加频繁,这将会促进知识、技术和创新的传播,提高城市经济的创新性和竞争力。
4.规模效应:城市化以其规模效应对经济具有极大推动作用。
在同等的经济条件下,城市经济因为规模大而造成的生产率优势与技术进步,可以促进更大规模的经济活动,从而进一步促进经济增长。
二、城市化如何促进产业升级城市化的基础是产业化发展,而城市对产业升级也同样有着重大促进作用。
城市化可以提高产业的竞争力和国际化水平,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
1.发展新经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新产业、新业态和新模式不断涌现,逐渐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支撑。
例如,科技创新、互联网+、文化创意、绿色能源和环保等新型产业发展迅猛,在促进城市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加速了产业升级和转型升级。
2.打造产业集群:城市化可以聚集各类产业和企业,并以之形成竞争、创新和合作的产业集群。
在产业集群中,企业之间进行模式创新、技术创新、营销创新和管理创新等多维度合作,形成互补与共赢的合作关系,从而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
产业集聚与城市规模
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规模影响摘要:文章在有关产业集聚的传统研究方法基础上,从模块化的角度重新解释产业集聚现象;并据此探究集聚效应条件下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的区位选择对城市规模的影响;文中系统分析了产业集聚对我国城市规模增长的影响。
文章从定性的角度,采用规范分析的方法,阐述了产业集聚和城市化的内涵,分析产业集聚的作用和城市化的影响因素,研究了产业集聚对城市规模的影响。
研究表明,模块化条件下的产业集聚效应对城市规模具有正向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产业集聚;城市规模;城市化一、模块化视角下的产业集聚与城市规模模块化生产作为日前追求创新效率的分工形式,已经成为全球零部件工业生产的发展趋势。
现代企业的生产特点主要表现为产品和技术趋于复杂化、产品的模块化分解、产业分工逐步细化、产业集聚趋势不断加强;产业聚集理论以及城市规模理论受到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经济地理理论的影响。
其理论主要以克鲁格曼为代表,在经济聚集理论的研究基础上,以垄断竞争模型为支撑,用价格指数和相关的市场效应充分分析了产业聚集产生的原因,为理论界从空间角度研究经济活动提供了一个主流的分析框架。
但是,新地理经济学未能深入分析产业聚集现象的内在机理,未能从微观角度探讨经济演进机制的影响因素。
因此,对促进产业集聚和城市规模扩大的企业模块化生产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1.模块化企业的生产机理模块化是现代企业生产的重要组织方式,其发展历程已有近一个多世纪理论界普遍认为,模块化的概念主要偏重十对分工的理解,主要指对标准化零部件的生产进行分工;青木昌彦等学者将模块的概念定义为:“模块是半自律性的子系统,通过与其他同样的子系统按照一定的规则相互联系而构成更加复杂的系统或过程”。
1.1模块化的分解与集中从目前看来,模块化的概念已经在工业生产领域中得到了普遍的运用,模块化生产的本质在于把产品生产中的分解和集中两种过程相结合。
产品的模块化过程主要包括模块化的分解与模块化集中两个过程。
城市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其负面影响分析
城市化发展的经济效应及其负面影响分析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化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种重要趋势。
城市化与城市经济的发展密不可分,它带来的经济效应对于社会发展产生着巨大的影响。
然而,城市化发展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也值得我们深思。
城市化的经济效应城市化本质上是一种人口流动的过程,这一过程带来了一系列的经济效应。
首先,城市化促进了劳动力的流动。
城市的工作机会更多,这使得许多来自农村的劳动力流入城市。
这为城市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人力资源。
其次,城市化带动了产业结构的调整。
城市对于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资源具有更好的聚集和流动条件,这使得城市发展更加活跃,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同时,城市在聚集经济活动的基础上,成为越来越多国家国内贸易的发展中心,也为国际贸易发挥着积极的作用。
城市化发展不仅带来了产业结构优化,也带来了商贸、物流、信息等服务业的迅速发展,这些产业结构和服务业的不断发展,推动城市经济的健康发展。
最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城市要素的聚集和集聚带来的综合效应,不仅促进了政治、文化、科技等行业的繁荣,也为城市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城市化的负面影响城市化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负面影响。
首先,城市化过程中,城市的人口数量密度增加,城市规模扩大,民生问题日增,包括市政公共设施建设的滞后、交通拥堵、空气污染等都给城市的发展带来了阻碍。
其次,城市化使地区基础设施不断地扩大和增强,使城市内部和城市外部的贫富差距不断扩大,增加了社会不平等的因素,这些不平等会导致一系列的社会问题。
例如,贫富差距扩大会加重犯罪率、社会流动等负面影响。
在城市化的过程中,国有企业、大企业的主导市场地位加强,小企业、小市场的发展逐渐受到了限制,这对于扶贫、失业人群等的社会发展产生了一定的阻碍。
最后,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城市环境问题日益凸显。
大量的人口集聚,环境问题恶化,特别是废气排放、噪音等问题日益严重,被重视的城市环境问题将阻碍经济发展。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
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在不同城市规模时的适用性研究摘要:分析了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的主要动因,初步从城市交通角度出发讨论了单中心模式的适用规模,探讨了单中心和多中心模式布局的在不同城市规模中的适用性关键词:单中心;多中心;聚集效应;城市交通1 引言近年来,我国各大城市的城市交通问题不断恶化,成为影响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制约因素。
限发牌照、单双号限行、提高城市中心停车费用等措施陆续出台以试图缓解这一日益恶化的交通状况。
但除了道路容量严重不足、汽车增长速度过快等原因外,大城市城市交通拥堵与城市的布局结构有着更为先天性的关联。
这类城市已北京为主要代表,它采取的是同心圆式的环市道路与放射型道路作为基本骨架,即单中心、圈层式城市布局结构。
普遍认为,单中心模式城市布局发展到一定规模大多会产生各种负面的问题,但是城市选择这种布局模式的理由是什么?究竟发展到多大规模会形成负面影响较大的“摊大饼”?“多中心、组团式”的城市布局是否一定优于“单中心”模式?2影响城市布局结构发展的主要动因2.1 城市空间结构演化与地租理论根据城市地租理论,在单中心城市模型中,中心区获得的聚集利益最大,这个利益主要包括两大块,一是聚集经济利益,二是交通运输费用节约的利益。
随着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中心区的聚集规模及其辐射范围也会扩大。
在一定的城市规模内,聚集利益会递增,但规模如果再扩大,则运输距离和拥挤成本——即通勤成本逐渐增加,最终净聚集利益为零甚至为负。
2.2 城市公共物品供给城市公共物品包括设施和服务,如交通和水电气暖等基础设施,医疗、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服务设施,还有治安服务、环境控制、政策等。
显然,公共物品的供给状况,影响到城市的聚集规模。
前者供给水平高,后者的规模就越大,反之亦然。
单中心结构存在一个不易克服的先天缺陷,这也是它不受青睐的一个原因:由于城市功能是不断完善的,新出现的一些功能有时需要最优区位,但却被过去的功能占据了。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
城市聚集效应的经济学分析2019-08-10[摘要]聚集效应是影响城市化进程主要的经济规律之⼀,从经济学的视⾓来探讨城市聚集机制中的双重乘数效应,以西安市城市聚集经济的发展为例,揭⽰西安市城市聚集效应过程中的问题,指出强化城市聚集效应对中⼼城市发展所带来的重要意义,并结合西安市在关中—天⽔经济区中的经济核⼼地位,强调了增强西安市的城市⾃⽣发展能⼒,强化其城市聚集效应可以引领、带动我国西部地区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聚集效应;双重乘数效应;西安市[中图分类号]F299.27 [⽂献标识码]A [⽂章编号]2095-3283(2012)02-0110-03⼀、引⾔空间集聚使城市经济具有显著的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经济的本质特征。
聚集经济的形成来源于分⼯与专业化、规模经济、外部经济和市场效率的提⾼(吕⽟印,2000)。
基于以上四个⽅⾯来研究城市与聚集经济内在联系的经济理论最早可追溯⾄以韦伯为代表的新古典区位理论,之后是以克鲁格曼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派的区位理论,两者将研究的重点都放在了城市聚集经济的微观机制上。
⽽以佩鲁为代表的区域⾮均衡增长理论则从宏观层⾯上将城市聚集和区域发展的⾮均衡联系起来,认为城市化是地区不平衡增长的结果。
我国学者冯云廷(2001)从城市化经济的现象⾓度研究了个体城市聚集过程及其聚集后产⽣的效应。
虽然他们的研究视⾓各不相同,但都提⾼了聚集经济在城市发展中的理论地位。
聚集经济效应制约并决定着城市的发展、壮⼤,对城市经济的增长有着明显的影响。
我国⽬前基本进⼊城市化的加速发展时期,因此城市聚集效应的研究对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动具有⼀定的参考意义。
⼆、城市聚集过程中的乘数效应城市聚集的动⼒源于不同空间上存在的⽐较优势所形成的经济势能差,在由“⽐较优势利益—功能互补利益—机会选择利益”共同构成的动⼒机制下,存在利益关系的经济个体便发⽣相互作⽤,从⽽导致⼈⼝、资源等要素的实际流动。
⽀撑城市发展的全部要素在三种动⼒机制作⽤下相互间发⽣作⽤是通过双重乘数效应实现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思政 【07 l 20 】 号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第2 9卷
聚集经济。考虑如下模型 : P= I eg n ,( , , , ) i }
其 中, P为劳 动生产 率 , 即某 一行 业平 均 每 个
弹性概 念 : 方化 弹性 ( z 示 ) 地 用 表 和城 市 化 弹性 ( u 示) 用 表 。地方 化弹性 用 于估算 在 、、 en不变
不 同城市规 模下 聚集经济对城 市化 的作用有
来, 从而产生专业化分工效应 , 这种专业化分工效 所 不 同。本 文试 图通过 考察不 同规 模城市 的地方 应表现 在地域上 往往就是 区域 分工 带来 的 比较利 化经济 和城市 化经 济 , 以期 更 深入 地揭 示 聚集 经 益; 城市 化经济 的 内在 化 主要 表 现 为城 市 聚集 经 济对城市 化 的影 响 。 济的积极 的外在 因素 由外 向 内地 向产 业体 渗 透 , 二、 聚集经 济效应 的衡 量与计算 使 得产业 体在要素 配置 、 产业结 构 、 企业 内部 治理 和技术 等方 面引起 一系列涉及 效应并 发生积极 变 城市 化 的过程 是地方 化经济和城市 化经 济交 化, 使城市 产业 聚集 的 总体 效益 提 高 。地方 化 经 互 作用 的过程 , 聚集 经 济效应 主要通 过 规模 经 济 济 和城市化经 济 的共 同作 用 , 得 我 国城市 化 经 和外 部经 济表现 出来 。规模 经济和外部 经济带来 使
第2 9卷第 1 期
20 09年 2月
黄
冈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V0 . 9 No 1 12 . F b2 o e .O 9
J un l fHu n g n r lU iest o ra a g a gNoma nv ri o y
聚集经济 与城市化 : 不同城市规模的效应 比较
周 华蓉
( 黄冈师范学 院 商学院 , 湖北 黄冈 4 8 0 ) 30 0 摘 要: 聚集经济效应是城市 化过程的基础效应 , 不同城市规模下聚集经济对城市化 的作用也不 同。本
文通过计算比较大城市与中小城镇的地方化效应和城市化效应 , 发现聚集经济对城市化的总效应为正。在达 到一定城市规模 以前 , 城市规模越 大, 城市化过程中的聚集经济效应总体上越显著 ; 但是在达到一定城市规模
化 表 现 为在 产 业 聚集 的 过 程 中 , 区域 文化 、 与 制
化 和城 市化 弹性 , 上述 两个 地 区 的研究 结 论有 对
较大 的不 同 , 江 的 地方 化效 应较 城市 化 效 应 显 浙 著 , 辽宁 的情况恰好 相反 。 而
度 、 会关 系网络密不可分 的产业集 中发 展 , 社 使得 企业 之间 的专 业 化 分 工 与合 作 关 系 变得 紧密 起
一
、
聚集经济 效应与城市化 进程
规 模扩大 一倍 会 使 生 产 率提 高 4 5 , 城 市 人 .% 而 口增加 一 倍 会 使 生 产 率 提 高 3 4 。H nesn .% edr o (96 估计 了美 国和 巴西 的地方 化 和城 市 化 18 ) 经济, 其结论 更 倾 向 于支 持地 方化 经 济 。国 内的 相关 研究 中 , 冯云廷 (05 计算 了浙 江 省余 姚 20 )
的假设条件下, 行业产值 q的变化对该行业劳动
生产率 P的 影 响 程 度 。地 方 化 弹 性 的计 算 公 式 为 ::某行 业 劳 动 生产 率 的 变化 率/ 业 产 值 的 Z 行 变化率 ; 城市化 弹性 用 来 估 算 在 k eq不 变 的假 、、 设条件 下 , 规模 /的 变化 对 某 行业 劳 动生 产 城市 1 .
等 四城 市 7行 业 的地 方 化 和城市 化 弹性 , 苗丽 静 等 ( 0 7 计 算 了辽 宁省 沈 阳等六 城 市 的地 方 20 )
城市 化的进程是地 方化经 济和城 市化经 济这 两种 聚集 经济效应交互 作用 的结 果 。地 方化经 济 强调产业 聚集 的 聚集 效益 , 市 化经 济 强调 城市 城 自身规模扩 张的 聚集效 益 , 市化 过 程 中聚 集经 城 济效应作用 的发挥是通 过地方化 经济 的外在化 和 城 市化经 济的内在化实 现的 。地 方化经 济 的外在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劳动力的产量( ; 为每个劳动力所操纵的资 值) k
本设备 ; 为劳 动力 的教 育水 平 ; e q为该 行 业 的 总 产量 ( )n为城 市人 口总量 。其 中 , 值 ; 每个 劳动力
济不 断发展 , 市规模边 界不断 扩大 。 城
国外 的研 究 中, a a ua 18 ) 考察 了 日 N km r( 9 5 … 本 的地 方 化和城市 化对 生 产率 的作 用 , 发现 产 业
收稿 日期 :08 1. 20 —01 3
行 业劳动 生产率 的提高 , 而导 致城 市 化发 展 的 从 质 的提升 。这 里通 过 估 算 出行 业 产 量 ( ) 值 和城 市 规模 的变化对该 行业劳 动生产率 的影 响来衡 量
作 者 简 介 : 华 蓉 , , 冈 师 范学 院商 学院 讲 师 , 济 学 硕 士 。 周 女 黄 经 基 金 项 目 : 北 省 教育 厅 科 技 处研 究项 目 , 目编 号 :7 I 2 ;2 0 20 6 湖 北 省 人文 社 科 研 究项 目, 目编 号 : 湖 项 0 B) " B0 7 70 ; 0 ̄ 项 鄂
以后 , 城市人 口规模越大 , 包含地方化经济和城市化经济 的聚集经济效应呈现递减趋势。 关键词 : 聚集经济 ; 城市化 ; 地方化弹性 ; 城市化弹性
节囤分 类 号 :2 1I F 9 .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38 7 (0 9 0 -170 10 -0 8 2 0 ) 1 3 -3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