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的理论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
国家——社会关系理论流变与理论论争国家和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中的两个重要构成部分,它们之间的关系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
古代哲学家如孔子、荀子等都曾经提出了“天命所归,民之所欲行也”、“有道之德,执政者为公”等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想。
近代以来,随着社会的复杂化和全球化趋势的加剧,对国家和社会关系的思考更加理论化和系统化,形成了多种理论流派和理论论争。
1. 自由主义理论自由主义是以个人自由和个人权利为核心的一种政治理论,在该理论中,国家和社会是两个独立的概念,国家的主要作用是保障人民的自由和权利。
自由主义者认为过多干预社会会导致社会权利的侵犯和个人自由的限制,因此国家应该是最小化的。
2. 福利国家理论福利国家理论是20世纪欧洲和北美洲的一种政治理论,认为国家应该为国民提供一定的福利,以缓解社会不平等和贫穷。
在福利国家理论中,国家的作用是积极介入社会,并通过分配资源、调节市场等手段来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新自由主义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兴起的一种政治经济学理论,认为市场是最有效的分配机制,国家应该减少对市场的干预。
在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家被视为市场的调节者和监管者,其主要作用是保护市场自由和企业自由。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思想理论体系,认为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国家只是资产阶级的代表。
国家在社会主义时期则是劳动人民的代表。
马克思主义认为国家应该承担统一国家、维护社会稳定等职责,同时推进劳动人民的利益。
1.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诉求和依赖的反复循环还是互动共构?对于国家与社会的关系,自由主义者强调国家应该尽可能少干预社会,而福利国家的支持者和新自由主义者则认为国家应该发挥更积极的作用。
马克思主义者则认为国家与社会的关系是阶级统治的反应,是双方互动的反映。
现在,许多人已经越来越认识到,国家和社会之间的关系是一种生命的共同体重构,双方不同的诉求和依赖通过互动共对构建共同的发展愿景。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法治思想,主要包括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的法治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的法治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国家与法的理论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理论基础。
(一)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法治思想马克思主义法学以唯物史观为理论基础,科学地揭示法的本质,系统地论证了法的起源、功能和作用,精辟地回答了法律实践中提出的有关问题,从而实现了世界法学史上的伟大革命。
尽管在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很少使用“法治”这一用语,但在其法学理论中却闪耀着法治思想的光芒!马克思主义法学本体论、价值论和方法论,尤其是他们关于法与经济的关系、关于法的本质、关于人权、关于人民主权、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关于法律权威和关于法的职能的经典论述,是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极为宝贵的理论渊源。
关于法与经济关系的论述。
马克思早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中就发现了这一原理,后来他批评该书时指出:“法的关系正像国家形式一样,既不从他们本身来理解,也不能从所得人类一般精神来理解,相反,它们根源于物质生活条件。
”就是说,法是建基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它决定于经济基础,服从于经济基础,并服务于经济基础(即经济基础有积极的反作用)。
这一历史唯物主义原理,贯穿于马克思恩格斯法治思想的始终。
关于法的本质的论述。
马克思法学划时代的贡献,就是科学地揭示了长期以来被西方法学“弄得糊涂不堪”的法的本质问题。
马克思恩格斯第一次明确指出法是统治阶级意志的体现,首先反映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一书之中,后来在《共产党宣言》中揭露资产阶级法的本质时深刻指出:“你们的观念本身是资产阶级的生产关系的产物,正像你们的法不过是奉为法律的你们阶级的意志,而这个意志的内容是由你们这个阶级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
”这就是说,法具有两重性,即主观意志性、客观物质性,而前者是由后者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虽然在这里是针对资产阶级法讲的,但具普遍指导意义。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路径社会主义是一种国家和社会制度,其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对于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两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的本质和发展。
一、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社会主义理论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提出了社会主义发展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其核心思想包括剩余价值理论、历史唯物主义、阶级斗争理论等。
这些理论和观点揭示了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和矛盾,指导了社会主义国家的建设和发展。
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还包括科学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
科学社会主义是对社会主义理论进行深入研究和发展的产物,旨在探索真正适合人类社会发展的路径。
共产主义理论则是社会主义的最高阶段,是马克思主义对未来社会发展的展望和目标。
二、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的实践路径是指国家在建设社会主义制度的过程中所采取的具体措施和发展步骤。
以下是一些社会主义实践路径的重要方面:1.生产力发展与生产关系的调整社会主义追求生产力的高度发展,这需要不断创新技术、提高劳动效率。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还需要调整和改革生产关系,建立公有制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
通过这种方式,社会主义可以更好地发挥生产力的优势,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2.社会公平与社会福利的提升社会主义追求公平正义,通过改革和政策的实施,不断缩小贫富差距,提高全民福利水平。
这包括教育、医疗、养老等方面的改善,使每个人都能享受到公平的待遇和机会。
3.政治体制与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注重建设民主政治,实行人民当家作主的原则,推行多党合作和政治参与。
通过加强群众组织和基层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可以更好地发挥每个人的主体作用,实现国家治理的民主化。
4.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国家注重传承和弘扬优秀的社会主义文化,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社会主义国家也鼓励多样化的文化交流和创造,提倡民族团结和文化多样性。
通过以上几个方面的实践路径,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在不断探索和改革中逐步推进社会主义发展,实现国家的繁荣和人民的幸福。
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启示
马克思主义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及其启示贾建芳我国正处于数千年未有的社会转型时期,面临的一个重大任务就是调整国家与社会关系、构建新型的现代社会、现代国家①。
对此,各种社会思潮此起彼伏,各有主张,也几乎都有其理论依据或批驳对象。
它们的理论取向大致可归结为西方自由主义或马克思主义。
实际上,对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观和社会观,我们似乎很熟悉,但往往似是而非。
表面上看,这是由于我们并不真正系统地研读文本,只对革命时期形成的国家、阶级斗争、无产阶级革命、无产阶级专政观念记忆犹新。
从深层次看,这是囿于社会发展状况。
东、西方的历史文化传统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很大。
马克思曾说:“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
”②社会主义国家诞生以前及其以后的几十年中,经济结构和经济关系都还是传统意义上的,这种经济状况和社会现实制约了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理论的理解,而我们接受的往往是列宁等共产党领导人从东方国家革命的实际需要出发对有关理论的理解和发挥。
今天,我国现代化过程中已经出现许多马克思恩格斯时代的现象,重温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对于我国构建新型的现代社会、现代国家具有多方面的启示。
一、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的人本取向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关于人的解放和发展的学说,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
从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视角、主题来解读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可以清晰地把握马克思恩格斯的有关思想及其逻辑和方法,并且得到以人为本构建社会与国家关系的启示。
(一)人的解放和发展是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的旨归马克思恩格斯的一个重要特点和过人之处就是在任何物的关系中看到了人和人的关系。
他们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理论都以人为着眼点、出发点和落脚点。
【摘要】 马克思恩格斯的社会观、国家观和社会与国家关系的理论都是在人的解放和发展这个主题下的核心内容和理论逻辑中的重要环节。
市民社会与国家理论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摘要:现代意义上的市民社会概念最早由黑格尔提出。
他在他在吸收前人思想的基础上,明确将政治国家与市民社会相区分开来。
将市民社会看作是私人利益的体系,认为个人是市民活动的基础,也重视在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的作用,认为市民社会依附于国家。
而马克思的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关系理论是对黑格尔相关理论的批判和继承。
马克思认为是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而不是政治国家决定市民社会。
本文将通过对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概念进行分析,辩证分析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关系,以及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
.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结构性关系。
(一)市民社会决定政治国家。
马克思指出:“家庭和市民社会本身把自己变成国家。
它们才是原动力。
可是在黑格尔看来却刚好相反,它们是由现实的理念产生的,政治国家没有家庭的天然基础和市民社会的人为基础就不可能存在。
它们是国家的必要条件。
马克思早期所确立的这一观点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
它确立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基本关系,是理解马克思市民社会理论的基本出发点。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观点,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的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方法论的基础。
(二)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的二元化。
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是社会和国家的二元化。
从社会发展的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利(经济权利)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三)社会与国家的重新统一。
国家与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因此,马克思关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三.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理论研究对中国的现实意义市民社会研究于本世纪九十年代在中国学界展开以来,取得了一些严肃而认真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本质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对社会现象和社会发展规律进行科学研究的理论体系,也是一种具有指导性的思想方法和方法论。
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对社会经济制度和政治体制进行改革的目标和实践。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本质,并分析它们在现实社会中的作用和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的本质马克思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历史唯物主义: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历史是按照一定的规律发展的,这种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论,它揭示了社会发展的动力和规律,为社会主义的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导。
2.剩余价值理论:马克思主义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
这一理论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主义认为,只有通过消灭剥削,实现按需分配,才能实现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3.阶级斗争理论: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是由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推动着发展的。
阶级斗争是社会的基本矛盾,也是社会变革的动力。
马克思主义主张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4.社会主义理想:马克思主义将社会主义理想作为自己的最终目标,认为只有实现了社会主义,才能最终实现人类的解放。
社会主义是一个无阶级的社会,每个人可以按照自己的需要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二、社会主义的本质社会主义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基础是生产资料公有制,即国家和人民集体拥有和控制生产资料。
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最本质的区别之一。
社会主义经济追求的是共同富裕,而不是个体私利。
2.按劳分配原则:社会主义经济的分配方式是按劳分配,即每个人根据自己的劳动贡献得到相应的物质回报。
按劳分配既体现了社会主义的公平原则,又能激励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人民民主专政:社会主义国家实行的是人民民主专政,即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当家作主。
社会主义国家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政治权力的集中和人民权利的保障。
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让国家回归社会——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与社会的观点
二、马克思主义国家与社会学说 的要点
比较而言 ,我们对 马克思主义的 国家学说论述和
三 、马克 思主义 国家 和社 会理论 的 当代
意 义
只要 国家存 在一天 ,那就必然存在 国家与社会 的
关 系问题 。马克思主义关于 国家与社会关系 的理论对
研究较 多 ,对 其主要 观点也较为熟悉 。概括地说 ,马
让 国 家 回 归 社 会
马克思主义关于 国家 与社会 的观 点
一 俞 可平
一
Hale Waihona Puke 、国 家 与 社 会 学 说在 马 克 思 主 义 理 论
们根源 于物质 的生活关系 ,这种物质 的生活关系 的总
和 ,黑格尔按照 1 8 世纪的英 国人和法 国人的先例 ,称
体 系 中 的地 位
简而言之 ,国家与社会 的关 系问题 ,是整个历史
、
马克思 主义论苑 T H E O R E T I C A L H O R I Z O N
、
冀
编者按 :近 日,中央 党校马克思主 义理论教研 部主办了 “ 马克思主 义关于社会 与国家的 学说”研 讨会 ,邀请
国 内知名专家围绕主题进行深入探讨 。本期笔谈 选登部分专家的发 言,以飨读者。
唯物 主义 的逻辑起点 。唯物史观是 马克思主义整个体 系 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寻找这块基石就是从 研究 国家
之为 “ 市民社会” ,而对市民社会 的解剖应该到政治经
济学中去寻求。 可 以说 ,国家与社会的关系 ,是理解唯物史观 的
钥匙 。不研究 国家与社会 的关系 ,就无法正确理解马 克思的唯物史观 。如何看待 国家与社会 的关 系,直接
最终消亡之 时。马克思 所说的国家 ,既不是领土意义 上的 “ 国家 ” ( c o u n t r y ) ,也 不是 民族 意 义上 的 “ 国 家 ”( n a t i o n ) ,而是政 权意义 上 的 “ 国家 ”( s t a t e ) 。因 此 ,马克思主义语境 中的 “ 国家消亡 ”过程 ,实际上
[精选]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11
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主要特点:1经济上: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破坏,地主对农民的剥削存在,买办阶级和高利贷资本的剥削结合在一起;帝国主义操纵者财政和经济命脉;民族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社会生产力水平落后,发展不平衡。
2、政治上:维持着帝国和贵族的封建专制统治,后来为地主阶级的官僚统治;帝国主义操纵了中国政治、军事力量。
3、文化上:有中国封建主义文化、有帝国主义侵略的买办文化;封建主义的正统思想和帝国主义的努化思想,结成反动同盟。
4、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上:出线为帝国主义服务的买办阶级,产生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形成了广大的城市小资产阶级。
主要矛盾:中华民族与帝国主义的矛盾(主)和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的矛盾。
中国共产党是无产阶级政党,两个条件:1、马克思主义2、一定发展程度的工人运动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理论原则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是中国共产党集体智慧的结晶。
三个基本方面: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
新民主主义革命:毛泽东科学阐明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基本问题:1、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决定了中国革命的两步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2、新主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群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3、新主的政治纲领是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各科目阶级联合专政的民主共和国。
、经济纲领是没收操纵国际民生的大银行、大工业、大商业,建立国营经济。
文化纲领是废除封建买办文化,提倡民族的科学的大众文化。
4、新主的发展前途必然是社会主义5、新主是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指导的。
制定了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新主革命的总路线。
三大灵魂:实事求是、群众路线、独立自主三大法宝:武装斗争、统一战线、党的建设三大经济纲领:没收封建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以蒋介石、宋子文、孔祥熙、陈立夫为首的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三大作风:理论联系实际、密切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毛泽东论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毛概参考资料课后答案完整版
1课后习题答案第一章第一章 1.1.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如何正确认识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意义? ?2.2.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怎样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内涵?3.3.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重要思想各自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和实践基础?和实践基础?4.4.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重要思想各自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重要思想各自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5.5.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怎样正确把握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各自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
6.6.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如何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思想、基本要求和重大意义?7.7.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如何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之间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关系?8、如何科学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什么说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第一个问号的答案为下述五点内容,第二个问号的答案为后四点的内容)第二章第二章1.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毛泽东是怎样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的? 2.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邓小平、江泽民和十六大以来党中央对党的思想路线有哪些贡献? 3.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基本内容有哪些?如何理解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是实事求是?4.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为什么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各个理论成果的精髓?5.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如何科学理解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之间的关系?6.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为什么说革命、建设和改革都要走自己的路?7.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为什么要不断地推进理论创新?怎样科学地理解理论创新?第三章第三章1.1.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如何理解中国革命的实践与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之间的关系?2.2.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权问题?3.3.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4.4.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如何认识中国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道路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毛泽东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为这条道路的开辟作出的巨大贡献?5.5.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如何理解新民主主义革命三大法宝及其相互关系?第四章第四章1.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为什么说新民主主义社会是一个过渡性的社会?2.中国为什么在20世纪50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年代选择了社会主义?3. 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如何认识具有中国特点的社会主义改造道路?4.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我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经验是什么?5.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如何认识中国确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重大意义? 第五章第五章1.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为什么要提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第二次结合?2.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怎样全面、准确地把握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新概括?3.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为什么说发展才是硬道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4.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如何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5.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如何理解党必须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 第六章第六章1.1.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如何理解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科学内涵及其基本特征?2.2.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主要内容?如何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和改革开放的统一?3.3.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的统一?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内容是什么,如何理解党的最高和最低纲领的统一?4.4.试述我国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会 关系 , 在 交 换 和 消 费 形 式 产生 并 发 展 到 一 定 阶 段 , “ 就 会 有 相 应 的社 会 制 度 、 相 应 的家 庭 、 等 级 和 阶 级 组织 , 一句话 , 就会有 相应 的市 民社 会 , 有 一 定 的 市 民社会 , 就 会 有 不 过 是 市 民 社 会 的 正 式 表 现 的 相 应 的政治国家 。 ” ① 可见 , 马克思 运用历史 唯物主 义 , 辩 证 地 揭 示 了 国家 的 产 生 、 国家 和社 会 的 关 系 , 堪 称 国 家 与社 会 关 系 理 论 的经 典 。
持其 阶级统 治。同时 , 被压 迫 阶级也会 利用 这一 管
理 社 会 的 机 构 表 达 自 己 的 利 益 诉 求 和 争 取 阶 级 利 益, 此 时 国家 无 形 中 充 当 了 缓 和 阶 级 冲 突 , 维 持 社 会
既 定 运 转 秩 序 的角 色 。
基 于 以上 认 识 , 马克 思 、 恩 格 斯 对 国 家 冠 以 了 “ 虚 幻 的共 同 体 ” 这 一 概 念 。不 得 不 承 认 在 这 里 马 克 思 主 义 者 即 暗含 了 国家 的 阶级 性 又 承 认 国 家 具 有
二、 国家脱离 、 驾 驭 社 会 的理 论
阐释 马 克 思 、 恩 格 斯 国家 脱 离 、 驾 驭 社 会 理 论 的
逻 辑 思 路 不 得 不 从 国家 的起 源 谈 起 。
在 生 产 力 发 展 的一 定 状 况 下 , 私有财产产生 , 导 致原始社会公有财产解体 , 阶级 随之 产 生 , 社 会 内部 由此 形 成 了不 同 的利 益 集 团 。在 不 同利 益集 团 相 互 之 间 的矛 盾 不 断 加 剧 的状 态 下 , 社 会 需 要 并 呼 吁 能
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反思——从政党、国家及社会关系的视角看社会主义民主
内容提要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历程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和深刻的教训。
本文试图从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视角来反思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从而为我国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提出一点参考建议。
本文正文共分为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从民主的性质、民主的根本原则以及民主的运行机制三个层面来界定民主制度。
指出这三个层面的有机统一,方能构成民主制度的完整内涵,但是社会主义制度在落后国家首先建立的现实决定了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的核心问题,就是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问题。
第二部分阐述了列宁时期苏俄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发展历程,指出苏俄民主制度还处于不断徘徊和摸索之中。
列宁晚年思想似乎给社会主义制度下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良性发展指出了合理的道路,但他的早逝使这些思想没能成为现实。
第三部分论述了斯大林时期苏联形成了政党、国家与社会关系倒置的社会主义模式,苏联模式走向了民主制度的反面t斯大林与戈尔巴乔夫之间的~段时期.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不过是苏联模式的延续与修补。
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具有明显的“双重效应”,能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进行客观评价和深入反思,将直接关系到改革和完善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成败。
第四部分论述了戈尔巴乔夫的激进改革主动放弃了苏共的领导核心地位和削弱中央权威,导致社会离心,国家分裂;从民主的性质上说,苏联剧变实际上是一种倒退而非进步。
第五部分在反思苏联模式的经验教训和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体实践的基础上,论证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制度建设就是实现执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并提出了实现这种良性互动必须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则。
关键词:苏联:社会主义;民主制度;政党、国家与社会AbstractThedevelopment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givesUSagreatdealofpreciousexperienceandaprofoundlesson.ThispapertriestoretrospecttheconstructionofSovietsocialismdemocracyfromtheperspectiveoftherelationsandsocietytoprovidesomesuggestionsfortheanaongthePaRy,thecountry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inourcountry.Themainbodyofthispaperincludesfiveparts:PartOne:todefinedemocraticinstitutionfromthepropeny,thefundamentalprincipleandthecirculatemechanismofdemocracy;itpointsoutonlywhenthethreeaspectsbeunitedorganicallytheintegralconnotationofdemocraticinstitutioncanbeachieved.PartTwoexpoundsthedevelopcourseoftherelatio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ofSovietRussionwhenLeninwasleading,italsopointsoutthatSovietdemocraticinstitutionisstillwanderingandfeelingaround.InLenin’soldyears,histhoughtsseemstopointoutareasonablewayforthesounddevelopmentoftherelationamongParty,countryandsocietyundersocialism.However,hisearlydeathmakesthesethoughtsfailtobecometrue.PartThreedissertatestheconversesocialismpatternamongtheParty,countryandsocietyformedinStalin’speriod,Sovietpatternwenttotheoppositesideofdemocraticinstitution.DuringtheperiodStalinandMikhailGorbachevled,thereformationofSovietsocialismwasnothingbutextensionandmendingofSovietpattern.Sovietsocialismpatternhasapparent“diploideffect”,whethertheSovietsocialismpatterncanbeobjectivelyevaluatedandthoroughlyretrospectisdirectlyrelatedtotheoutcomeofthereformationandperfectionofsocialisticdemocracy.PartFourdiscoursesuponMikhailGorbachev’sradicalreform,hegaveuptheleadingstatusofSovietCommunistParty,weakenedtheauthorityofthecentral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R’STHESISgovernment.Thiscausedthesocietybecomeacentricandthecountrysplit.Intermsofthepropertyofdemocracy,theupheavalofSovietwasnotakindofprogressbutretrogress.OnthebasisofretrospectingtheexperienceandlessonofSovietpatternandcombiningthatwiththeidiographicpracticeofChinesecharacterizedsocialism,socialisticDartfiveexpoundsthattheconstructionofChinesecharacterizedinpower,thecountrydemocracyistorealizethesoundinteractionamongthePartyandsociety.Italsoprovidesaseriesoffundamentalprinciplesweshouldabidebyinordertoachievethatinteraction.Keywords:SovietUnion;socialism;democraticinstitution;Party,countryandsociety⑧硕士学位论文MASTEIt'STHESIS华中师范大学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说明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研究成果。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复习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是指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核心的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思想的基石和指导思想。
在此次文章中,我们将对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进行复习和探讨。
一、民主观的概念及其内涵民主观是马克思主义重要的理论组成部分之一,具有广泛的内涵。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人民民主:马克思主义坚信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的主人,主张实行人民民主,即广大劳动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和社会管理的权力。
2. 阶级斗争的民主: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的阶级矛盾和斗争,因此,社会主义国家必须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无产阶级的民主。
3. 集中与民主的辩证关系:马克思主义认为,集中和民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
在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核心中,集中是必需的,但必须与广泛的民主相结合,以保证广大人民的参与和监督。
4. 法制与民主的有机结合:马克思主义坚持法制建设与民主相结合,认为法律是保障人民民主的重要手段之一,通过法律来确保人民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二、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与现实社会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特别是在当代社会的背景下。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呼唤人们要通过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发展的方式来构建更为公正和民主的社会。
在当前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环境下,虽然现代社会普遍宣扬民主,但实际上存在着许多问题和挑战。
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充分认识到了这一点,并提出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认为,真正的民主不仅仅是选举投票的形式,而是广大人民对国家决策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因此,现代社会应该加强人民的民主权力,建立和完善民主制度体系,增强人们对国家事务的直接参与和监督。
其次,马克思主义的民主观强调了社会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通过消除剥削和压迫,实现人民的平等、自由和全面发展,进一步构建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
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要义作者:张明霞范鑫涛来源:《人文杂志》2015年第05期内容提要作为一个“不是现成的,而是解释学的”逻辑-开放体系,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概括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这一学说的逻辑机理可归结为:社会之于国家具有本源意义;国家之于社会具有实现意义。
自上世纪二三十年代以降,这一学说凭借三次大的“复兴”浪潮,不断得到有效辩护和切实推进。
正确理解和诠释经典马克思主义超越“国家主义”与“自由主义”抽象对立的“国家-社会”理论,在当代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当代中国“国家安全”和“社会建设”问题,都可以在这一经典学说中获得应有和本有的理论地平线及其方法论启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国家社会“国家安全” “社会建设”〔中图分类号〕B0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47-662X(2015)06-0022-04较之于学界熟知的马克思主义“国家批判理论”的称谓,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理论关系要义,似乎更能标明此一学说的实相。
学界皆知,黑格尔的国家理想主义被马克思批判后,马克思揭露出国家的阶级统治本质。
由于受到近代市民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马克思因之也就拥有了一个消解“国家神话”的规范性范畴——市民社会。
相形之下,国家与社会的关系问题就在马克思及其继承人那里被再次勾连并不断获得重新定位。
吊诡的是,马克思并没有沿袭“自然状态说”和“社会契约论”赋予社会以前政治或国家的生命,而是断言市民社会与政治国家都是阶级社会的产物,二者必将随着阶级的消亡而逐步统摄于以“每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旨归的“人类解放”(相对于单纯的“政治解放”),依此理论逻辑,进而实现其“新世界观”的真正创制乃至完成。
可以说,经典马克思主义的“国家-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框架可归结为:国家源于社会理论;国家脱离并驾驭社会理论;社会摆脱国家控制理论;国家消亡或者国家回归社会理论。
浅析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及其现实启示
136理论纵横理论版一、马克思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一)传统国家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同一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
在古希腊时代,人们都依存于城邦共同体,“对全体希腊人来说,城邦就是一种共同生活”。
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市民社会就是城邦共同体,国家与社会是复合而一的,两者是没有区别的,城邦的正义和善就是这种复合的基础,总体来说他的国家理论为传统国家主义奠定了基础。
亚里士多德虽然承认这种国家与社会的复合,但是他将城邦与家庭和作坊相区分,在一定意义上也做出了对国家与社会进行区分的尝试。
西塞罗明确了传统意义上市民社会的概念,指出了市民社会不仅指国家,还包含着市民生活的领域,但是他把正义和理性看作是国家的基础,总的来说他关于国家与社会的思想依旧是存在于国家与社会的混合中,并没有对国家与市民社会作出区分。
国家与社会不可能长期复合,中世纪基督教兴起,独立于政权之外的教会的出现是后期国家与社会分化的根源之一。
(二)近代自由主义:社会先于国家在霍布斯自然法学说的基础上,近代自由主义的思想家们提出了“自然状态”这一概念,认为自然状态位于国家产生之前,自然状态的社会先于国家而存在,这已经从一定程度上试图对国家与市民社会进行区分。
洛克、孟德斯鸠、卢梭等是政治自由主义思想的代表人物,而经济自由主义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当属亚当·斯密。
洛克是近代自由主义的集大成者,他高度评价了自然状态,认为人在这种状态中是自由且平等的,他以自然状态的理论论证了政治国家产生和存在的合理性,并把这种状态作为先于政治国家的存在。
卢梭也具有社会先于国家这一理论逻辑,认为国家权力的合法性植根于基于“公意”的社会契约,他虽然也没有对国家和社会做出根本上的划分,但是他强调了国家的整体性,建立了普遍意义上的现代性国家。
康德从他所认为的没有法律和国家的原始自然状态出发,认为不基于法律保护的社会是完全可以先于国家而存在的,正是契约的缔结才使得国家产生。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必考考点总结导论一、当代中国的主题和基本问题1、当代中国的主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当代中国的主题。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蕴含着鲜明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建设什么样的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
二、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和制度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2)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坚持和发展。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从时代和全局高度,围绕改革发展稳定、内政外交国防、治党治国治军,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
习近平总书记系统重要讲话科学回答当代中国面临的一系列重大问题,鲜明提出新形势下党治国理政的一系列重要方略,特别是“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开拓了马克思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是指导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最鲜活的马克思主义。
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就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以及建立在这些制度基础上的经济体制、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社会体制等各项具体制度。
2、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总布局和总任务。
法律论述题——精选推荐
1.1、试述法律的特征。
作为行为规范的法律与其他社会规范相比,主要有四方面的特征:(1)法律是一种概括、普遍、严谨的行为规范。
法律首先是指一种行为规范,所以规范性就是它的首要特性。
法律同时还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又称一般性)的特征。
法律规范不同于其他规范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它的严谨性,它具有严谨的逻辑构成。
(2)法律是国家制定和认可的行为规范,这是法律来源上的一个重要特征。
法律是国家意志,它必须是由代表国家的机关来直接规定。
所谓国家制定和认可是指法律产生的两种方式。
国家制定的就形成成文法,国家认可形成的是习惯法。
法律的权威性、统一性,其主要来源是国家的权威性和统一性。
(3)法律是国家确认权利和义务的行为规范。
法律所规定的权利和义务,不同于其他社会规范的权利和义务,它是由国家确认和保障的一种关系。
(4)法律是以国家强制力保障实施的行为规范。
一个国家法律的实施,从长远和根本上来说,主要不是依靠国家的暴力或国家强制力,而是主要依靠人民的自觉遵守,尤其社会主义国家更是应该如此。
但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法律,都不可能离开国家强制力。
法律的实施是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法律的强制性是国家施加的强制性,道德的强制性是社会施加的强制性,社会组织的强制性是社会组织施加的强制性。
1.2、试述法律规范的逻辑构成。
答:每一个法律规范有行为模式和法律后果两个部分构成。
行为模式是指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所提供的标准和方向。
其中行为模式一般有三类:(1)可以这样行为,称为授权性规范;(2)必须这样行为,称为命令性规范;(3)不许这样行为,称为禁止性规范。
其中(2)和(3)又称为义务性规范。
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的具有法律意义的行为在法律上所应承受的结果。
法律后果分为两类:(1)肯定性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按照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要求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积极的结果,包括国家承认行为合法、有效,应予保护甚至奖励。
(2)否定性法律后果,是指行为人违反法律规范的行为模式的规定而行为,从而导致的一种消极的结果,包括国家不承认其行为合法,行为无效,或者受到法律的制裁。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
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是一种理论体系,包含了对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分析和思考。
民主制度则是一种政治体制,通过选举和民众参与来实现政权的分配和决策制定。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现实世界中的相互影响和表现。
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基础与民主制度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等人提出的一种关于社会历史发展和社会变革的理论体系。
它以唯物史观为基础,认为社会变革的根本动力是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斗争。
在马克思主义的眼中,民主制度是一种政治形式,它是为了实现阶级的平等和人民的自由而设立的。
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分析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
首先,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制度的实现必须建立在社会和经济基础的发展之上。
只有社会主义条件下的民主才能真正实现人民的利益。
其次,马克思主义主张的民主制度是一种代表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利益的民主,与资产阶级的自由民主制度有所不同。
二、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相互影响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有着紧密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首先,民主制度为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提供了条件。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通过选举、人民代表大会等形式,人民可以直接参与国家事务的决策和管理,实现社会主义民主。
其次,马克思主义对民主制度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和改造。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民主制度往往受到资产阶级的操控和扭曲,无法真正代表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
因此,他们主张通过无产阶级专政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让劳动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
三、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实践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实践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形式。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通过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代表大会,实现了人民政权的建立和民主决策的进行。
而在资本主义国家,尽管民主制度被广泛应用,但由于经济基础的限制和资产阶级的控制,民主的实际效果可能受到一定的制约。
然而,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关系并非一成不变。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不同国家和地区可能在马克思主义与民主制度的结合上有所创新和实践。
2021年10月自考00312政治学概论试题及答案含评分标准
调整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2 分)
3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实行区域自治,
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2 分)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31.政治学是研究以国家为核心的各种政治现象、政治关系、政治活动及其发展规律的 科学,政治学的研究对象区分两个层次:(1 分) (1)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 形式、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2 分) (2)从广义的角度,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 政治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研究同国家密切相关 的政治现象和政治问题。(2 分)
2021 年 10 月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政治学概论答案及评分参考 (课程代码 00312)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30 小题,每小题 1 分,共 30 分。 1.C 2.B 3.D 4.C 5.A 6.D 7.B 8.D 9.D 10.A 11.C 12.A 13.A 14.C 15.C 16.B 17.D 18.B 19.B 20.A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1.AC 22.ABCDE 23.ABCDE 24.BCD 25.ABCD 三、名词解释题:本大题共 5 小题,每小题 2 分,共 10 分。 26.政治是阶级社会中以经济为基础的上层建筑,是经济的集中表现,是以政治权力为核心 展开的各种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总和。 27.社会职能,也称社会管理职能,是指统治阶级为了实现和维护自己的政治统治,所必须 实施的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职能。 28.国家历史类型,就是指根据不同国家在国家本质方面所对应的阶级属性内容的不同,对 国家进行的体现历史演进规律的类型划分。 29.政治改革是指一定统治阶级中的政治领导集团通过和平的方式,有步骤、有计划地调整 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从而达到政治和社会制度完善的一种过程。 30.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指在国家统一领导下,各少数民族聚居 地方实行区域自治,设立自治机关,行使宪法和法律授予的自治权。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 6 小题,每小题 5 分,共 30 分。 31.答: (1)从狭义的角度上讲,政治学要以国家为研究对象,即政治学要研究国家的活动、形式、 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等。 (2)就广义的角度而言,政治学要以公共权力为研究对象,研究以公共权力为中心的政治 关系、政治制度、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行为的内容和规律。 32.答: 第一,国家是有阶级社会的政治组织。 第二,国家是阶级统治的工具。 第三,国家是一部机器。 33.答: 第一,中国社会政治发展的历史表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我国人民的历史选择。 第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我国的政权性质,是最适合于我国人民当家作主和管理国家 的政权组织形式。 第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实现了国家权力机构与其他国家机关之间的合理分工,能够保障国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
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是现代社会科学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而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应用方向。
本文将探讨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和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念马克思主义是由卡尔·马克思和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创立的一种社会学说。
其基本理念包括历史唯物主义、剩余价值理论、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革命等。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的发展是历史的必然结果,社会形态会由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逐渐转化为资本主义社会。
同时,马克思主义还强调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即事物的根本原因是内因和外因的辩证作用。
二、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社会主义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应用方向,旨在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建立无产阶级专政,逐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
社会主义的核心原则包括公有制、计划经济、社会主义民主,以及社会主义道德观等。
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体人民所有,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代替了资本主义的私有制经济,实现了财富的公平分配。
三、马克思主义与社会主义的关系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二者密不可分。
马克思主义提供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指导和方法论,为社会主义的发展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思想。
社会主义则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实践,通过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的途径和方法。
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武器。
马克思主义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的内在矛盾和必然崩溃的规律,指出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
社会主义革命需要通过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揭露资本主义的剥削本质,动员和组织无产阶级与广大劳动群众进行革命斗争,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的胜利。
社会主义的实践验证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
在苏联、中国等社会主义国家,马克思主义被应用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全过程。
通过社会主义革命,这些国家建立起了无产阶级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实施了一系列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改革。
这些实践的成功证明了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毛概1-7章辨析题
辨析题31、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答:正确。
中国特设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邓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这个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聚了几代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最可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中国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32、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统筹兼顾(2010年插本试题)答:错误。
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
以人为本,就是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本,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6、革命、建设和改革都应该照搬别人的经验。
答:错误。
1.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问题上,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一切从本国实际出发,敢于和善于走自己的路。
2.走自己的路,在思想方法上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在基本立场上体现了独立自主和对外开放的统一,在理论原则上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走自己的路,我们既不能照搬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做法,也不能照搬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做法,更不能丢掉我们制度的优越性。
31、帝国主义是中国革命的首要对象,是中国人民第一个和最凶恶的敌人。
答:正确。
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最大压迫是来自帝国主义的民族压迫。
帝国主义发动的一系列侵略战争,给中华民族带来无尽的战祸和灾难,使近代中国变成半殖民半封建社会。
帝国主义通过野蛮的侵略战争,不但操纵了近代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操纵了中国的政治和军事,是阻碍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首要因素,是近代中国贫困落后和一切灾祸的总根源。
推翻帝国主义的压迫是中国走向独立和富强的前提。
32、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因此中国革命的性质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答:错误。
1.判断一场革命的性质主要看革命任务,鸦片战争后中国进入半殖民半封建社会,革命的敌人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革命的任务是反帝反封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马克思的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深圳大学管理学院罗艺 518060)内容摘要: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理论的三个基本原理是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国家和社会二元化的原理;国家和社会重新统一的原理。
这三个基本原理科学地阐明了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及其一般规律,对指导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要以此为指导,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关键词:社会主义民主马克思国家社会马克思一生众多的理论著述构成了人类自有文字以来最博大精深的“思想库”,在这座“思想库”中,人们不断地发现许多对现时代人类社会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的思想素材。
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的科学论述, 就是属于这座“思想库”中具有真知灼见的组成部分。
所以,研究马克思的国家和社会理论,对于我们把握社会政治经济全面改革的实质和方向,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理论的基本原理对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发展的理论进一步作理论上的概括,可以总结出三个基本原理:(一)社会决定国家的原理是国家决定社会,还是社会决定国家这是国家和社会理论首先必须解决的历史观问题。
在马克思以前,传统政治学始终坚持国家决定社会的思想路线,只“在历史上看到元首和国家的丰功伟绩”,把国家看作是决定历史发展的主要力量。
从国家决定社会的历史观出发,“由此就产生了对国家以及一切有关国家的事务的崇拜”。
这种“国家崇拜”观念使人们习惯于认为社会的一切活动只能通过国家来处理和保护,社会的所有权力都必须交由国家来掌握。
马克思坚决反对国家决定社会的历史观,他通过艰苦的理论探索而建立了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从而为科学地研究国家和社会的基本关系奠定了唯一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
从政治学的意义上来把握,建立社会决定国家的历史观具有双重的理论价值:其一、阐明了国家的社会起源及其消亡的历史过程。
国家是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阶级冲突的产物;当阶级消失时,国家将不再居于社会之上,国家开始把所有权力逐步移交给社会,从而完成国家的自行消亡。
其二、阐明了社会制约国家的历史地位。
社会决定国家是政治民主的理论基础,人民广泛地直接地参与国家政治管理,其实质就是社会制约国家,就是“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
(二)国家和社会二元化的原理社会在自身的发展过程中分裂出国家,由国家来管理社会,这是社会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必经阶段。
在这个阶段中,社会由国家管理到多大程度,实际取决于社会自身的发展程度。
当社会处在落后的幼稚的状态中时,国家有可能管理社会的一切活动。
但是,国家把全部社会权力都占为己有时,并不有助于社会的正常发展。
因为社会的经济活动有着和国家政治活动根本不同的运行规律,政治对经济的无限制千预只能使经济萎缩发展。
因此,社会总体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就是政治和经济的二元化,其实质也就是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
马克思认为,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首先是由资本主义完成的。
在前资本主义社会中,政洽对经济的强制实际取消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过程, 政治对经济无孔不入的渗透, 严重阻障了社会的发展。
资本主义的历史进步作用在于它完成了“政治生活同市民社会分离的过程”,资本主义自由经济完全“抛弃了共同体的一切外观并消除了国家对财产发展的任何影响”,同时,“由于私有制摆脱了共同体,国家获得了和市民社会并列的并且在市民社会之外的独立存在”。
由于资本主义迅速完成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从而保证了社会经济在没有政治干预的条件下自由地发展。
当然,资本主义所完成的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并没有使国家完全放弃对社会经济的干预作用,但资本主义的国家干预作用和封建的超经济强制已有质的区别。
从社会发展总过程来看,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是国家把权力(经济权力)逐步还给社会的一个重要阶段;从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来看,政治和经济相对分开,是政治和经济充分发展的前提。
因此,国家和社会二元化是社会发展总过程中的一个不可逾越的阶段,这对社会主义社会来讲,也是如此。
(三)国家和社会重新统一的原理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实际上已经预示着“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历史性方向,因为国家把本属于社会的经济权力重新还给了社会。
但是,在马克思看来,资本主义所完成的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并没有使全社会重新普遍占有经济权力,原因在于社会内部所存在着的对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迫使一部分人丧失了经济权力。
这一部分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是占居大多数,他们就是无产阶级。
因此在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对立状态中,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不可能真正代表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决定了国家不断脱离社会的控制、日益凌驾于社会之上的趋势。
资产阶级民主代议制不是解决而是继续扩大国家和社会之间的矛盾这一特点,使马克思认识到,新型的民主制度的基本要求是国家和社会的统一,即通过国家和社会的二元化过程来实现人民重新掌握自己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
马克思认为,只有无产阶级专政才可能完成国家和社会的统一这个历史性的任务。
在劳动人民真正当家做主的条件下,人民不仅直接占有生产资料而获得了经济权力,而且通过各种组织形式占有了政治权力在全社会的普遍利益和国家政权没有根本冲突的前提下,社会能够有效地制约国家,从而逐步地把国家送到历史博物馆去。
国家和社会的统一,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实质性内容,是从过程和结果的辩证关系中,揭示了人民群众参与国家政治的必要性,同时又揭示了国家自行消亡的历史趋势。
所以,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的理论,构成了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理论基础。
二、马克思关于国家和社会关系理论对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指导意义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统一,把国家政权重新还给社会,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历史过程,无产阶级的国家政权在现阶段还不可能由社会全体公民直接掌握,但无产阶级民主必须体现着国家回归社会这一方向。
因此,实现国家和社会的统一在现阶段的主要意义是建立并完善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制约机制、社会议政机制,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证人民民主权力的实现,使国家政权及其官吏真正成为人民的“社会公仆”,从组织上制度上保证国家向“自行消亡”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社会通过政治改革使人民直接参与国家政治,是社会从政治上制约国家以达到国家和社会统一的必然要求这和社会在经济上要求自主权一样,同时构成了国家逐步回归社会的两条基本路线,即国家通过经济改革把经济权力还给社会,社会通过政治改革使人民参与国家管理。
很显然,这正是国家和社会统一的过程。
毋庸讳言,在我国的社会主义政治实践中,国家和社会的矛盾尚未彻角解决,这主要表现在国家政治生活对人民现实生活的“彼岸性”尚未完全消除,人民和国家之间的社会主人和社会公仆的关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社会有效地参与和制约国家的一系列政治民主机制尚有待建立和健全,这些存在的问题和无产阶级民主制度应当具有的国家和社会统一的原则是不相吻合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应当根据国家和社会统一的原则,向彻底的真正的人民民主制度方向发展。
为达到这一目的,社会主义政治改革应当在下述三个方面作出重要的进展。
(一)社会参与机制社会参与国家政治是通过有组织的形式进行的,自古希腊以来,公民代表大会一直被看作是人民意志的直接体现。
马克思在评价巴黎公社选举制度时,明确肯定人民代表会议(普选制度)是人民参政最主要的途径。
只有人民代表大会才能集中地反映人民的普遍意志并用法律的形式固定下来,成为国家一切活动的准则。
所以说,社会参与最重要的机制只能是人民代表大会。
政治改革的主要方向应当是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设机构的权力,真正确立人民代表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的地位。
人大常委会作为人大的常设性机构,只能向全体人民代表并通过人民代表向全体人民负责。
(二)社会制约机制社会制约机制有两个基本的功能,一个是制衡功能,一个是监督功能。
在现阶段,社会对国家的制约主要是通过国家本身来进行的,社会委托一部分国家权力对其他国家权力进行制约和监督,是为了达到社会制约国家和控制国家的目的,不使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
在社会主义国家中,分权主要是从制衡的意义上去理解,为确保全社会的利益不受侵犯,防止权力被腐蚀,巩固政治民主,必须建立一种新型的权力制衡关系,以权力制约权力,以法律制约权力。
社会监督国家,是保证政治民主的重要手段,但社会监督必须法律化和制度化,党的纪检系统和政府的监察系统必须是社会监督的体现,把全社会的利益看作是党和政府的最高利益。
同时,社会可以通过各种途径直接监督国家,以便最大限度地保障社会利益不受侵犯。
(三)社会议政机制如果说社会参与机制和社会制约机制在现阶段主要是通过国家的有组织的形式进行,社会必须委托它的一部分代表来实施社会对国家的影响那么,社会议政机制在宪法的指导下应不受任何限制,社会任何一个公民都有权利和义务对国家的任何政治行为发表自己的见解,既使是反对的见解。
社会议政的广泛性、普遍性、直接性是国家和社会统一的重要标志,是政治民主不可缺少的内容。
因此,社会主义政治改革要建立起健全的社会议政机制,必须充分地保障社会的言论自由、创作自由、学术自由,应当提倡每一个公民和国家的直接对话,使国家政治生活真正成为人民现实生活中的“此岸存在”。
三、结语从社会主义政治和经济改革的实质可以看到,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正在印证着马克思提出的“社会把国家政权重新收回”的伟大预想,正在向着人民管理制的方向发展。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第一次不是象以往任何一个阶级的国家政权那样,不断地凌驾于社会之上,脱离社会的控制,而是甘愿把自己所有权力逐步地完全地归还给社会,由人民自行掌握。
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在现阶段建立和健全政治法律制度,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从根本上讲,是为了保证人民民主的彻底实现,保证国家向“自行消亡”的方向发展,最后实现共产主义。
参考文献: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M]. 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2.邓正来. 国家与市民社会[M]. 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3.洪韵珊.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社会关系的论点述略[J].社会科学研究,1992(1)4.李佃来. 马克思关于国家与市民社会关系内涵之探讨[J].湖北行政学院学报[J]. 2007(3)5.李年锦、姚华平. 社会主义民主:政党、国家与社会的良性互动[J].社会主义研究,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