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知识讲解

合集下载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人教版完美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人教版完美

一、教学目标
- 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
- 研究分析《三国演义》中的重要场景和片段
- 提高学生的阅读和理解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背景介绍
- 介绍《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东汉末年、群雄割据时期- 分析《三国演义》的创作动机和影响
2. 作者简介
- 了解罗贯中的生平和成就
- 探讨罗贯中为何选择创作《三国演义》
3. 基本情节
- 简要概括《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巩固章节划分和主要事件
- 引导学生思考各个阶段的意义和影响
4. 主要人物
- 列举《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并对其特点进行简要描述- 分析人物关系和其在故事中的作用
5. 重要场景和片段
- 选择《三国演义》中的若干重要场景和片段进行分析
- 引导学生理解场景和片段的意义,并进行深入讨论
三、教学方法
- 合作研究:学生分组进行小组讨论和合作研究
- 课堂演讲:学生自行选择和解读《三国演义》的场景和片段并进行演讲
- 分析阅读:引导学生在课外阅读中对《三国演义》进行分析和反思
四、教学评价
- 课堂参与度:通过学生的积极参与和合作研究来评价
- 课堂演讲和解读:对学生的解读能力和表达能力进行评价
- 阅读反思和分析:通过学生的阅读作业和分析报告来评价
五、教学资源
- 《三国演义》教材和导读教案
- 课堂投影仪和多媒体设备
- 学生个人阅读资料
以上是《三国演义》导读教案的完美版。

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名著。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通用8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学设计准备工作,教学设计是教育技术的组成部分,它的功能在于运用系统方法设计教学过程,使之成为一种具有操作性的程序。

那么写教学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三国演义》导读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目的:1、引导学生学会带着意识阅读《三国演义》;2、指导学生掌握一些阅读《三国演义》的技巧和方法;二、教学重难点:1、把握人物刻画技巧,了解作者着力塑造的主要人物形象;2、领会《三国演义》的进步思想。

三、教学设想:1、借《三国演义》著名片断《失街亭》管中窥豹,感受《三国演义》的思想和艺术特色。

2、设置重点问题让学生自学,力求在合作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有意识地掌握一些阅读名著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每次听到《滚滚长江东逝水》这首歌曲,我总有一种血脉贲张的感觉,仿佛自己又回到那个群雄逐鹿,英雄辈出的三国时代。

今天,让我们一起出征街亭,会晤英雄。

(二)问题探究:探究一、复述故事情节思考:《失街亭》的战争描写亮点纷呈。

你关注到了吗?结合导读中相关战争描写的阐述找出本文的一些片断来讨论交流一下。

《三国演义》著名的战争描写有没有类似的特点呢:官渡之战赤壁之战(伏击战:乌林、葫芦口、华容道,三笑,三惊)彝陵之战……结论:铺垫伏笔,构思严谨,情节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

有张有弛,一波三折,引人入胜。

明确:读《三国演义》,一要读扣人心弦的战争场面。

(我们读《三国演义》,精彩纷呈的战斗场面令人应接不暇,带给人以欲罢不能的阅读快感,是我们读三国最不能错过的精彩)探究二:小小街亭,为何如此重要?如此重要的街亭为什么会失守?课文中有一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街亭的重要战略位置,请大家寻找一下。

“今司马懿出关,必取街亭,断吾咽喉之路”。

结论:马谡麻痹轻敌,孔明用人不当客观原因,司马懿老谋深算,实力不俗作者是怎样刻画马谡和孔明这两个人物形象的?结论:三笑三哭。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_《三国演义》教案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_《三国演义》教案

中国古典名著导读_《三国演义》教案教学博苑11-29 0757中国古典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一、《三国演义》简介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头空。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

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调寄《临江仙》(要求背诵)《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长篇章回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也称《三国志演义》,是我国第一部章回小说,也是我国最有代表性的长篇历史演义小说。

三国故事在我国古代民间颇为流行。

宋元时代即被搬上舞台,金、元演出的三国剧目达30多种。

元代至治年间出现了新安虞氏所刊的《全相三国志平话》。

元末明初罗贯中综合民间传说和戏曲、话本,结合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的史料,根据他个人对社会人生的体悟,创作了《三国志通俗演义》,现存最早刊本是明嘉靖年所刊刻的,俗称“嘉靖本”,本书24卷。

清康熙年间,毛纶毛宗岗父子辨正史事、增删文字,修改成今日通行的120回本《三国演义》。

罗贯中1330年一1400年之间,名本,号湖海散人,明代通俗小说家。

他的籍贯一说是太原今山西,一说是钱塘今浙江杭州,不可确考。

据传说,罗贯中曾充任过元末农民起义军张士诚的幕客.除《三国志通俗演义》外,他还创作有《隋唐志传》等通俗小说和《赵太祖龙虎风云会》等戏剧。

《三国演义》描写的是从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一百年的历史风云。

全书反映了三国时代的政治军事斗争,反映了三国时代各类社会矛盾的渗透与化,概括了这一时代的历史巨变,塑造了一批咤叱风云的英雄人物。

在对三国历史的把握上,表现出明显的“拥刘反曹”倾向,以刘备集团作为描写的中心,对刘备集团的主要人物加以歌颂,对曹操则极力揭露鞭挞。

今天我们对于的这种拥刘反曹的倾向应有辩证的认识。

尊刘反曹是民间传说的主要倾向,在罗贯中时代隐含着人民对汉族复兴的希望。

《三国演义》刻划了近200个人物形象,其中最为成功的有诸葛亮、曹操、关羽、刘备等人。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

三国演义认知讲解教案一、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 重点,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

2. 难点,学生对三国演义的深入理解和对其中人物关系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5分钟)。

教师通过介绍中国古典文学的特点和意义,引出三国演义的重要性,并让学生展开讨论。

2. 学习三国演义的作者和成书背景(15分钟)。

教师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该作品的成书背景,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的生平。

3. 学习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30分钟)。

教师通过讲解和分析,介绍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和人物,让学生对其中的故事和人物有一个整体的了解。

4. 学习三国演义的影响(15分钟)。

教师讲解三国演义对后世文学、艺术和思想的影响,让学生了解到这部作品的重要性和影响力。

5. 分组讨论(20分钟)。

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让他们就三国演义中的某一情节或人物展开讨论,并在小组内展开辩论,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6. 总结(10分钟)。

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并提出问题让学生回答,以巩固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四、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能够了解到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主要内容和影响,培养了学生对中国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辨能力。

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和辩论,也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爱国情感。

在以后的教学中,可以通过更多的阅读材料和讨论活动,进一步拓展学生对三国演义的认知,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1《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案设计)一、教材分析本教案涉及的教材是人教版高二必修教材中的《三国演义》选,共计13篇,全书共32万余字。

本书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所撰,被誉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也是中国小说史上的经典之作,以历史名人关羽、张飞、刘备、诸葛亮为主角,描绘了三国时期的社会与政治风貌,展现了男儿当顶天、江山如画的时代气象,同时也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忠义、仁爱、智慧、勇气等伦理观念。

二、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了解其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和影响。

2.了解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及主要历史人物,掌握其生平事迹、人物性格和代表作品。

3.熟悉小说情节、结构,理解小说中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4.感悟中国传统美德和伦理观念,增强学生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1)读几段经典语句:“桃园三结义,天下无贼”“吾虽赴死,义不抛也”等。

让学生感受这些语句所代表的忠诚、勇气和仁爱精神。

(2)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及创作意图,让学生了解其地位和影响。

提问:“罗贯中为何写三国演义这样的作品?他希望向读者传达哪些思想情感?”引导学生认识到作品的价值和意义。

2.阅读教材(1)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分配章节,阅读教材,掌握历史人物的生平事迹,并在小组内交流讨论,共同挖掘人物的性格、思想、行为等方面的特点。

(2)学生以个人为单位,阅读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等各类习题和探究题,并进行自我检测。

(3)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注意理解小说的情节和结构,反思小说所反映的历史、社会和人生意义。

通过引导学生总结每一个章节、每一个人物所代表的人物形象、艺术形象及其思想道德内涵等方面的主题和含义。

(4)老师批注学生的问答作业,评定学生分数,及时给予反馈。

3.精读教材(1)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对于部分篇章,可以进行精读的建议。

《三国演义》教案3篇

《三国演义》教案3篇

《三国演义》教案《三国演义》教案3篇《三国演义》教案1教学目标: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文学地位2.掌握名著的人物形象特征和名著的主题思想3.初步领悟欣赏名著的方法教学重点:鉴赏人物形象和三绝的性格教学难点:了解名著的主题思想以及名著的启示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辅助点拨法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步骤:第一课时一.激情导入:放电视剧《三国演义》片头曲开场,打开“滚滚长江东逝水”幻灯片开始,导入内容: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由明代杨慎作词,当代艺术家杨洪基演唱这首穿越时空的天籁之音带着我们走进“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二.名著的影响:放幻灯片成语和熟语,以及歇后语,让学生说出人名和歇后语的下句。

激发学生课堂兴趣。

三.名著的形成看课本2-5段,依据幻灯片,理清名著形成的过程四.名著的内容和主题让生浏览课本高度归纳名著内容的情节,依据幻灯片,掌握情节,老师课堂补充名著的三大部分。

特别指出,名著主要内容是以蜀国为主,依此引出主题。

探究:名著从桃园三结义写起,到孔明病逝,后文只有5个回合,作者如此安排情节,是要表现怎样的主题?明确:拥刘反曹是因为刘备出生正统,仁义(打出关于主题幻灯片)作者是要表现忠义思想,仁政思想五.鉴赏任务形象1.了解三绝是谁2.鉴赏曹操打出有关曹操的幻灯片,让学生说说曹操,评价曹操。

让学生说出曹操在自己心中的形象。

老师归纳:曹操多疑但是爱才,奸诈然而有雄才大略。

(打出幻灯片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3.欣赏关羽打出有关关羽的幻灯片,根据关羽的故事,让学生讲出自己喜欢的故事,并说说喜欢的理由,以此总结关羽的性格老师归纳:桃园三结义,华容道可见他的义;刮骨疗伤温酒斩华雄可见他的勇但是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可见他的骄傲,狂妄。

第二课时一:复习二全班交流1、了解诸葛亮打出有关诸葛亮的幻灯片,老师读出对联,学生齐读《蜀相》。

让学生积累有关诸葛亮的诗词。

2、合作探究:(讨论并概括诸葛亮的故事。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知识点1、主要人物及其性格特征刘备:宽厚仁爱,求贤若渴,忠义两全关羽:武勇神威,忠贞守义,刚愎自用,骄傲自负张飞:勇猛刚直,粗中有细,正义凛然,嫉恶如仇诸葛亮:智者,智慧的象征,精忠耿直,用人唯贤,谦虚、谨慎、认真、尽职。

赵云:骁勇善战,忠义侍主,处事谨慎曹操:足智多谋,虚伪奸诈,富有韬略,自负多疑司马懿:用兵谨慎,长于谋略,阴险奸诈孙权:智勇兼备,知人善任周瑜:雄才大略,智勇双全,气量狭小2、常考人物歇后语(1)(诸葛亮)借东风——巧用天时(2)(刘备)借荆州——有借无还(3)(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4)(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5)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情大家商量,能想出好办法来)(6)(刘备)访贤——三顾茅庐(7)(关老爷)赴会——单刀直入(8)(关爷)走麦城——死到临头(9)(孔明)斩魏延——借刀杀人(10)(曹操)杀(华佗)——以怨报德(11)(赵子龙)上阵——单枪匹马(12)(关公)面前耍大刀——自不量力(13)(张飞)穿针——大眼瞪小眼(14)(孔明)大摆空城计——化险为夷(15)(曹操)败走华容道——不出所料(16)(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3、《在国演义》中经典成语:三顾茅庐:(刘备) 草船借箭:(诸葛亮)千里走单骑:(关羽) 过关斩将:(关羽)乐不思蜀:(刘禅) 望梅止渴:(曹操)舌战群儒:(诸葛亮) 大意失荆州:(关羽)七擒七纵:(诸葛亮) 刮目相待:(吕蒙)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司马昭)六出祁山:(诸葛亮) 初出茅庐:(诸葛亮)锦囊妙计:(诸葛亮) 羽扇纶巾:(诸葛亮、周瑜) 望梅止渴:(曹操) 单刀赴会:(关羽)苦肉计:(周瑜打黄盖) 如鱼得水:(刘备)刮骨疗毒:(华佗、关羽) 妄自菲薄:(诸葛亮) 舌战群儒:(诸葛亮) 出言不逊:(郭图诬陷张郃)草船借箭:(孔明) 超群绝伦:(马超与张飞)身在曹营心在汉:(徐庶、关羽) 胆大心细:(张飞)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诸葛亮) 回天无力:(曹操)。

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 教案

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 教案

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目标本教案的目标是协助学生理解《三国演义》这部经典文学作品的主要情节、人物形象、文化内涵及艺术价值,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内容1. 背景介绍背景介绍在本节课中,我们将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的文化内涵。

2. 主要情节主要情节在第二节课中,我们将讲述《三国演义》的主要情节,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生活,以及三国诸侯之间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3. 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第三节课中,我们将重点了解三国时期的一些著名历史人物,如曹操、刘备、孙权等,探究他们在《三国演义》中的形象,以及这些形象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4. 文化内涵文化内涵本节课将深入挖掘《三国演义》中蕴含的文化内涵,例如忠诚、胆识、悲壮等情感,以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价值观。

教学方法1. 互动式教学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和小组活动等互动方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高研究效率。

2. 多媒体辅助教学多媒体辅助教学通过图片、音频和视频等多种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三国演义》的情节、人物、文化内涵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该作品。

3. 阅读笔记阅读笔记要求学生在阅读过程中做好笔记,以便后续讲解和复。

评估方式1. 课堂表现课堂表现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回答问题、参与讨论、完成小组活动等方面。

2. 作业考核作业考核布置对《三国演义》的阅读感悟、文化解读和人物分析等作业,评估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总结本教案旨在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评估方式,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和探究《三国演义》这一经典文学作品的内涵和价值,帮助学生提高阅读能力、文学素养和人文情怀。

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教案

五年级名著阅读《三国演义》教案

《三国演义》阅读指导课教案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归纳阅读方法,并运用到课外阅读中去。

2、在具体情景中让学生进行思考、体会,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合作意识。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学习重、难点:归纳阅读方法,进行课外阅读,实现由课内到课外的延伸。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阅读《三国演义》学习过程:一、创设意境,走近人物1、说说喜欢阅读课的原因2、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创设意境3、检测阅读情况,出示书中主要人物图片,说出人物的名字想想他们的精彩故事。

二、畅谈方法,分析故事1、交流拿到这本书后首先要做什么师相机指导封面、前言、目录的作用。

2、交流读书的方法师相机引导并板书:通读、精读、思考课件出示通读和精读的相关知识3、运用方法,指导读《草船借箭》(1)出示视频《草船借箭》(2)通读故事,理清情节通读故事,理出故事的主要情节。

(板书:理情节)(3)精读故事,分析人物师:以小组为单位,精读故事,探究一下这些人物丰富的内心和鲜明的性格。

(板书:析人物)(4)深入思考,得出启示掩卷深思,想想从这个故事中,这些人物身上得到了什么样的启示。

(板书:得启示)三、延伸阅读,交流收获1、用刚才的方法结合自己的方法,以喜欢的方式,读喜欢的故事,可小组读也可独立完成2、自由读书,师相机倾听、交流3、班内交流读书收获四、倡导读书,教师赠语1、推荐图书馆的相关名著2、教师赠语:《阅读,终身的承诺》附:教师赠语:阅读,终身的承诺世界上最动人的皱眉是在读书时那苦思的刹那;世界上最舒展的一刻是在读书时那会心的微笑。

自己再累也要读书;学习再忙也要谈书;收入再少也要买书;住处再挤也要藏书;交情再浅也要送书。

最庸俗的人是不读书的人;最吝啬的人是不买书的人;最可怜的人是与书无缘的人。

同学们,让我们与书为伴,让书香伴我们成长!。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简介《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小说的四大名著之一,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故事以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为背景,描写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的一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教案概述本教案是针对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教学内容,通过《三国演义》的名著导读,旨在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并以此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主要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简介与作者罗贯中的背景介绍2. 《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形象及其主要事件3. 《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与社会风貌4. 通过名著导读,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2. 理解《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3. 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4. 激发学生对中国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和热爱教学方法1. 教师讲解2. 学生小组讨论3. 配套阅读和背景知识的引导4. 学生自主阅读和思考教学步骤1. 引入《三国演义》的背景知识,介绍作者罗贯中的简要情况。

2. 在学生读书之前,通过讲述《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引起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三国演义》的第一印象和感受。

4. 提供相关的配套阅读,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三国演义》所描绘的历史背景和社会风貌。

5. 学生进行个人阅读,通过导读问题的引导,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6. 学生自主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受。

7. 教师对学生的读后感进行点评和指导,帮助学生进一步深化对《三国演义》的理解。

以上为《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的概述和大致安排。

通过本教案的实施,希望能够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了解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并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历史与文学之间的联系。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

人教版部编五年级下册语文《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三国演义》是我国古典文学名著之一,描绘了东汉末年到西晋初年之间近百年的历史风云。

五年级下册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文学素养和历史知识,但对于《三国演义》这样一部容量较大、人物众多、情节复杂的名著,还是需要教师的引导和解读。

因此,本节课的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欣赏人物形象,领会作品的艺术特色,并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

二. 学情分析五年级的学生处于小学高年级阶段,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和理解力,对于文学名著也开始有了自己的认知和评价。

但同时,他们对于《三国演义》这样具有丰富历史背景和复杂人物关系的作品,理解起来仍有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细心引导,让学生逐步掌握作品的精髓。

三. 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把握主要人物形象。

2.领会《三国演义》的艺术特色,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3.激发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兴趣,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

四. 教学重难点1.掌握《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

2.理解作品的艺术特色,如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结合等。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五. 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对《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进行讲解,为学生提供准确的信息。

2.引导法:教师引导学生对名著进行自主阅读,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分享阅读心得,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三国演义》基本情节、人物关系和艺术特色的课件。

2.阅读材料:为学生准备《三国演义》的阅读材料,以便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自主阅读。

3.黑板:用于板书课程重点内容。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作品的历史背景,引发学生的兴趣。

2.呈现(10分钟)教师利用课件展示《三国演义》的基本情节和人物关系,让学生对作品有一个整体的认识。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书籍导读——《三国演义》教案课程概述《三国演义》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创作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以东汉末年和三国时期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地描绘了曹操、刘备、孙权等历史人物的形象,并通过一系列战争和政治斗争,展现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风貌。

本课程旨在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提高文学素养,培养批判性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成书背景和历史价值。

2. 掌握故事情节和主要人物形象。

3. 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教学内容第一课时:作者、背景与作品概述1. 作者简介:罗贯中,明代小说家,生平事迹不详。

2. 成书背景:中国古代历史小说的发展,以及《三国演义》在历史上的地位。

3. 作品概述:故事情节、人物关系、历史背景等。

第二课时:主要人物与情节1. 曹操: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三国时期魏国的奠基人。

2. 刘备:仁爱、谦逊、勇敢,三国时期蜀汉的开国皇帝。

3. 孙权:果断、智慧、宽容,三国时期吴国的建立者。

4. 故事情节:桃园结义、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等。

第三课时:艺术特色与历史意义1. 艺术特色:人物形象塑造、情节安排、语言风格等。

2. 历史意义:《三国演义》对后世的影响,如文学、戏剧、影视作品等。

第四课时:批判性思维与文学鉴赏1. 分析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如忠诚、义气、勇敢、智慧等。

2. 探讨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如何看待历史小说中的历史事实与艺术加工。

3. 学生展示:分组讨论、撰写心得体会、课堂分享。

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背景、人物和情节等内容。

2. 讨论法:引导学生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和历史意义。

3. 实践法:让学生撰写心得体会,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学生课堂发言和讨论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课后阅读和心得体会的撰写。

3. 期末考试:考查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参考教材1. 《三国演义》:罗贯中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三国演义》
名著导读教案
简介
该名著导读教案适用于部编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的研究教学,主要讲解《三国演义》这本名著。

内容
该教案分为八个部分,包括了《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简介、文学特色、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结构、名句赏析和名著价值
等内容。

每个部分都从不同角度剖析这本名著,旨在帮助学生更好
地理解和欣赏《三国演义》。

教学目标
通过本教案的研究,学生将能够:
- 了解《三国演义》的历史背景和作者简介;
- 掌握《三国演义》的文学特色、主题思想、人物形象、篇章
结构、名句赏析等内容;
- 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 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方法
该教案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如课前预、课堂讲解、小组合作、个人思考和展示等,旨在促进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教学建议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教学实践,自由发挥,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研究兴趣和需求,引导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中来。

结语
该教案是一份全面系统的《三国演义》名著导读教案,内容详实、严谨,既有理论分析,又有实际案例,适合广大语文教师和学生参考学习,希望能够对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

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案一、背景介绍《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其作者是明代小说家罗贯中。

该书描绘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三国时期,表现了各个势力之间的斗争与智谋。

本教案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三国演义》的情节、人物以及其中蕴含的价值观。

二、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作者以及主要内容;2.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3. 理解小说中的战略与智谋,掌握历史事件与人物之间的关联;4. 探讨小说中所体现的价值观,启发学生思考与珍惜传统文化。

三、教学内容1. [《三国演义》的创作背景与作者简介](#1)2. [主要人物形象及其特点](#2)3. [战略与智谋的体现](#3)4. [价值观的探讨](#4)四、教学方法1. 讲授与演讲相结合:通过讲述小说的背景与内容来引导学生理解;2.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自由讨论小说中人物的特点以及智谋的体现;3. 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进行角色扮演,更好地体验故事情节。

五、教学评价1.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的讨论与角色扮演表现,评价其对小说的理解与深度参与程度;2. 学生的书面表达:要求学生撰写关于小说中所体现的价值观的个人观点,评价其书面表达能力。

六、教学参考1. 《三国演义》原著;2. 与学生共同选择的相关媒体资源,如电影、动画等;3. 课外阅读资料,用以拓宽学生对三国历史的了解。

七、教学过程1. 引入:通过简单介绍中国历史上的三国时期,激发学生对《三国演义》的兴趣;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根据所读章节的内容讨论人物形象以及智谋的体现;3. 共同分享与总结:每个小组派代表分享讨论结果,再进行总结,引导学生形成对故事情节的整体理解;4. 表演与角色扮演: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物并进行角色扮演,更深入地体验故事情节;5. 结束:对于小说中所蕴含的价值观进行讨论与思考,鼓励学生思考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名著研习:《三国演义》教案分析

名著研习:《三国演义》教案分析

名著研习:《三国演义》教案分析1. 引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长篇小说。

本文将对《三国演义》的教案进行分析,以帮助教师更好地教授该作品。

2. 教学目标-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背景和历史价值。

- 熟悉小说中的主要人物、情节和故事线索。

- 分析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理解能力,提高他们对中国古代文学的认识。

3. 教学内容- 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以及小说的创作背景和历史意义。

- 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如刘备、关羽、张飞、曹操等,以及他们的性格特点和重要事件。

- 解读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如桃园三结义、赤壁之战、三顾茅庐等,让学生对故事情节有整体的了解。

- 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如忠诚、仁爱、权谋等,引导学生思考并进行讨论。

- 阅读和解析小说中的经典语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 教学方法- 讲授法:通过讲解和讲述,向学生介绍《三国演义》的基本情况和重要内容。

-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或全班讨论,探讨小说中的人物、情节和主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表达能力。

- 阅读法:指导学生阅读小说中的选段和经典语句,帮助他们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意义。

- 影视欣赏法:通过观看相关的电影或电视剧片段,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三国演义》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5. 教学评价- 课堂讨论与提问:通过参与讨论和回答问题,评价学生对《三国演义》的理解程度。

- 作品阅读与解析:评估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 作业与项目:布置相关作业或项目,如写读后感、创作相关作品等,评价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和拓展能力。

6. 教学资源- 《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读本- 相关电影或电视剧片段- 课堂展示材料:人物介绍、情节梳理、经典语句等- 计算机及多媒体设备7. 教学进度安排- 第一课: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和背景- 第二课:分析小说中的主要人物和性格特点- 第三课:解读小说中的主要情节和事件- 第四课:探讨小说中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第五课:阅读和解析小说中的经典语句- 第六课:课堂讨论和作品阅读解析- 第七课:课堂展示和教学评价8. 总结通过对《三国演义》的教学分析,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部中国古代名著。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创作背景。

2. 通过阅读精彩片段,让学生领略《三国演义》的魅力,培养阅读兴趣。

3. 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引导学生正确认识历史与文学的关系。

4. 学习人物形象塑造的方法,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5. 引导学生思考作品中所体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创作背景。

2. 第二课时:阅读《三国演义》精彩片段,分析人物形象和事件。

3. 第三课时:讨论作品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观。

4. 第四课时:分析三国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作者生平、创作背景和历史事件。

2. 阅读法:让学生阅读精彩片段,培养阅读兴趣。

3. 讨论法:分组讨论人物形象、事件和道德观念。

4. 鉴赏法:分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提高学生的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作者介绍、作品梗概、历史事件等。

2. 准备《三国演义》原著或简化版,方便学生阅读。

3. 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文学作品。

五、教学评价2.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讨论和鉴赏过程中的参与程度和表现。

3. 知识测试:测试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形象和道德观念的掌握程度。

六、教学活动1. 第六课时:人物分析课让学生选择一个或几个三国时期的人物,进行深入了解和研究。

学生可以查找历史资料,了解人物的真实背景和在历史中的作用。

学生通过PPT或口头报告的形式,分享自己选择的人物。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在《三国演义》中的表现。

2. 第七课时:历史事件探讨选择三国时期的几个重要事件,如赤壁之战、官渡之战等。

教师简要介绍事件的历史背景和经过。

学生分组讨论事件的影响和意义。

七、教学活动3. 第八课时:文学鉴赏课教师选取《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经典片段,进行深入分析。

分析片段中的文学手法、人物塑造和情节安排。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三国演义》,使学生了解中国古代历史背景和三国时期的重要历史事件。

2.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3. 引导学生从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中领悟到忠诚、勇敢、智慧等品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

二、教学内容1. 第一课时: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成书背景及作品特点。

2. 第二课时:分析故事开端的三个重要事件:黄巾起义、曹操崛起、刘备流浪。

3. 第三课时:讲述桃园三结义,引导学生了解刘备、关羽、张飞的性格特点。

4. 第四课时:学习曹操打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分析曹操、袁绍的性格特点及战争结果。

5. 第五课时:讲述刘备收购荆州,诸葛亮出山,引导学生了解刘备的求贤若渴和诸葛亮的智慧。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探究问题。

2. 采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典型事件和人物形象,使学生深入了解故事内容。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团队意识。

四、教学评价2. 课堂讨论:评价学生在讨论中的表现,包括观点阐述、逻辑思维、团队协作等方面。

3. 阅读笔记:检查学生的阅读进度和理解程度,鼓励学生做笔记、划重点。

五、教学资源1. 《三国演义》原著:提供给学生阅读,要求学生提前预习。

2. 相关历史资料:为学生提供更多背景信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故事内容。

3. 影视作品:《三国演义》改编的电视剧、电影等,可作为辅助教学资源。

六、教学内容6. 第六课时:分析赤壁之战的背景和过程,探讨其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意义。

引导学生思考:赤壁之战为何会成为三国时期的转折点?分析人物形象:周瑜、诸葛亮在战争中的作用和形象。

7. 第七课时:讲述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诸葛亮的智谋和胆识。

讨论:诸葛亮为何能成功借到箭?他的智谋体现在哪里?8. 第八课时:分析三国鼎立的形成及其影响,引导学生了解三国时期的政治格局。

探讨:三国鼎立对当时中国社会的影响有哪些?分析人物形象:曹操、刘备、孙权三个国家的领导者。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

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三国演义》导读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写作背景以及内容概述。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能正确理解故事中的重要情节。

3. 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的兴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点:1. 了解《三国演义》的作者和写作背景。

2. 掌握《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和事件。

3.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三、教学难点:1. 了解《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和事件,并理解其在历史中的意义。

2. 理解《三国演义》中的重要情节和意义。

四、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问答的形式引入话题,提问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什么了解,是否已经阅读过或听说过相关内容。

2.讲解(15分钟)a. 介绍《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及其写作背景,包括明朝末年的社会背景和罗贯中写作的目的。

b. 简要概述《三国演义》的内容,包括三国时期的政治形势、蜀、魏、吴三个国家的兴衰,以及主要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3.阅读(20分钟)学生自主阅读《三国演义》导读,理解其中的内容,包括主要人物和事件,以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斗争。

4.合作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三国演义》中的一个场景或情节,包括人物的心理活动、行动和结果,以及这个情节对整个故事的影响。

5.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来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其他学生可以提问和评论。

6.课堂讲解(10分钟)老师根据学生的讨论结果,对《三国演义》中的一个重要情节进行详细讲解,解释人物之间的关系和争斗的原因和影响,并引导学生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

7.总结(5分钟)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总结《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以及这些对于中国历史的意义。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导读教学,学生对《三国演义》的主要内容、人物和事件有了初步的了解,对于古代文学作品的阅读和理解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了学生合作学习和交流的能力。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

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共3篇三国演义导读(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1随着人们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和网络媒体的不断发展,电影和电视剧等受欢迎的视听作品不断涌现,但是文学作品在传承文化方面具有独特作用,而且也具有非常广泛的呈现方式,例如以电影、电视剧、音像资料等多种形式呈现。

而《三国演义》作为我国古代文学代表之一,在历史传承、文化影响力和文学价值方面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也是了解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途径。

而这就需要教师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语文知识结构,对《三国演义》进行文学导读教学,使学生通过对“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研究,从感性认知逐渐转向理性认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提高。

一、选取教材和设置教学目标1、教材选取《三国演义》中含有波澜壮阔的历史史诗词、逼真的真实细节和强烈的人文情感,而且结构严谨、语言优美,非常适合作为高中语文必修教材之一。

因此, 选用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三国演义》作为教材。

2、教学目标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历史背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对《三国演义》有一个全面且深刻的理解,掌握文学鉴赏的基本方法和技巧,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得到综合发展。

二、课程设计和教学过程1、教学方法本次教学以启发式教学为主,为学生提供书面材料和一些活动学习,同时要求学生深入思考,积极探究,注重学生的实际操作和展示。

2、教学过程第一节《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通过课件、PPT、影片等方式将“三国时期”的历史背景向学生展示,分析“三国时期”中国的政治分裂、文化交流、军事斗争和经济发展等方面的内容,让学生了解“三国时期”人物形象和文学语言的相互关系,所处历史背景和文化环境对文学作品的影响。

第二节《三国演义中的人物形象》通过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如刘备、曹操、孙权等分析人物形象的特征,真正揭示《三国演义》中的人物性格、行为特点和演义风格。

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体验和阅读感受,并参考相关材料,对人物形象的深度分析和评价。

阅读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阅读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阅读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阅读教案名著导读--《三国演义》一、导言《三国演义》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

创作于14世纪明代,作者罗贯中通过对中国历史上的著名战争和英雄人物的描写,展现了战争背后的复杂权谋、忠诚与背叛、友情和家族之间的关系等丰富的情感和哲学思考。

本文将通过导读的方式,带您一探《三国演义》的精彩内容。

二、背景介绍1.历史背景《三国演义》的故事发生在中国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贯穿了公元184年到280年的历史时期。

东汉末年的政治腐败和贫富分化导致了社会的动荡,形成了各种政治集团和势力。

曹操、刘备、孙权等英雄人物在这个时代崛起,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势力,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政治斗争。

2.人物介绍《三国演义》中的主要人物众多,包括曹操、刘备、孙权等著名历史人物。

他们都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和才干,曹操机智狡诈,刘备仁义宽厚,孙权沉稳果断。

他们的角色塑造深刻而生动,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故事梗概1.《三国演义》的故事围绕着东汉末年的政治动荡展开,主要分为三个阶段:黄巾之乱、群雄逐鹿和三国鼎立。

2.黄巾之乱黄巾之乱发生时,朝廷内外腐败,官员贪污受贿。

刘备、关羽和张飞等黄巾起义军领导者,与黄巾军展开斗争。

刘备等通过与曹操结盟,共同击败了黄巾军。

3.群雄逐鹿群雄逐鹿阶段是《三国演义》最精彩的部分。

曹操、刘备和孙权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和军事斗争,力图争夺中原的统治权。

在这个阶段中,刘备得到了诸葛亮的助力,建立了蜀国;曹操则控制了中原地区,并创建了魏国;孙权则占据了江东地区,建立了吴国。

4.三国鼎立三国鼎立阶段是《三国演义》的结尾部分。

随着曹操的去世,曹操的儿子曹丕继位,建立了魏国。

在同吴国和蜀国的争斗中,魏国逐渐占据优势,但最终并未统一中国。

魏国、蜀国和吴国形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标志着三国时代的开始。

四、主题思想《三国演义》是一部以人物感情为主线的小说,探讨了人性的复杂和各种命运的不可抗拒。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文必修5名著导读《三国演义》教学设计
课程说明: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阶段学生要阅读5本以上名著,字数达到150万以上。

“名著导读”是新教材增设的一个板块,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掌握阅读名著的方法,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提高语文素养。

教学设想:
教学“导读”应结合文本的视觉和影视的视觉,使学生产生欣赏的欲望,然后以学生的潜心阅读为主。

本导读拟设2课时,第1课时以教材中的导读内容为依托,较全面地介绍名著;第2课时让学生通过活动(名著故事会、精彩片段选读),感受名著的艺术魅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了解《三国演义》的背景、作者、思想内容、价值等;
2)识记一些与《三国演义》有关的成语、熟语、歇后语;
3)复习《赤壁怀古》《蜀相》;
4)掌握名著欣赏的的基本方法。

2、过程与方法
1)语言积累以抢答的形式完成;
2)理解教材中导读内容,把握要点;
3)文学作品与历史记载的比较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树立“谋事在人”的积极人生观;
2)确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的社会历史观;
3)通过鉴赏典型形象获得精神愉悦。

教学重点:
1、激发阅读名著的兴趣;
2、语言知识积累;
3、了解阅读名著的基本方法。

教学难点:
文学语言与史传语言的比较鉴赏。

教学准备: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1、播放电视剧《三国演义》序幕。

2、展示篇首词,略作欣赏。

3、联系复习苏轼词《念奴娇-赤壁怀古》
二、展示课题:名著导读《三国演义》
一提起《三国演义》,几乎家喻户晓、妇孺皆知,一个个耳熟能详的英雄我们脱口而出:诸葛亮、关羽、张飞、曹操……的确,这是一个群星璀璨的时代,智谋、权术、机变、口才、勇气……在三国鼎立的舞台上,发挥得淋漓尽致。

三、导读名著
1、名著的形成
1)《三国演义》的编撰者是罗贯中,名本,号湖海散人,生卒年不详,
大约生活在元末明初。

2)《三国演义》的形成,课件展示:晋陈寿《三国志》和裴松之注宋
代讲史平话“说三分”元代讲史话本《三国志平话》《三分事略》
明初罗本贯中编撰《三国志通俗演义》清初毛纶毛宗岗整理和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
2、名著的影响
1)老师讲意思和运用,学生抢答出自《三国演义》的成语、熟语
课件显示:唱空城计,过五关斩六将,说曹操曹操就到,乐不思蜀,赔了夫人又折兵,人在曹营心在汉,扶不起的阿斗。

2)课件显示歇后语前半句,学生抢答后半句。

3)名著其他影响如:京剧“失”“空”“斩”是传统剧目;大型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易中天《品三国》让经典走向普通民众;教材选编《出师表》《赤壁之战》《孔明挥泪斩马谡》。

3、名著的价值
1)课件出示《三国演义》的内容和思想;教师介绍《三国演义》的情节时间跨度、线索、作品倾向。

2)提问,要求从教材“导读”中找答案:
《三国演义》给予我们人生最宝贵的启示是什么?
《三国演义》表现了一种怎样的社会观、历史观?
课件展示。

4、名著的欣赏
1)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
要求学生说出几个《三国演义》故事回目。

2)生动典型的人物形象:
提问:毛氏父子评点《三国演义》所谓“三绝”是?
课件展示:奸绝——曹操
义绝——关羽
智绝——诸葛亮
课件展示“曹操小档案”,建议阅读长篇小说时,由于情节复杂,人物众
多,可以通过制作人物档案的方式理顺内容。

谈谈诸葛亮的形象:
诸葛亮是群众智慧的化身,他足智多谋、神机妙算、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课件出示武侯祠楹联;复习背诵杜甫律诗《蜀相》
3)欣赏《三国演义》中《孔明挥泪斩马谡》与晋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中对斩马谡的记载。

a)分角色朗读《孔明挥泪斩马谡》中孔明“三哭”片段
分5个角色:孔明、马谡、蒋琬、先主刘备及叙述者。

b)讨论“三哭”各含怎样的感情?
一哭:挥泪哀伤之哭
二哭:流涕惋惜之哭声
三哭大哭不已惭愧之哭
c)阅读《诸葛亮传》中记载,理解“戮谡以谢众”,意即:杀了马
谡来向众人谢罪。

d)文学作品语言的形象性与正统史书叙事的客观性。

四、小结:
名著欣赏的方法: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抓住小说三要素;
4积累语文知识。

五、作业:
1)课后准备“三国”故事会;
2)阅读《同步作业》中两篇文章《孔明挥泪斩马谡》和《群英会蒋干中计》
六、在《三国演义》片尾曲声中结束。

附板书提要:
名著《三国演义》导读
怎样阅读名著?
1、了解名著的形成和影响;
2、把握名著的基本内容和思想;
3、通读名著,欣赏精彩篇章;
4、积累语文知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