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中西思维透析《红楼梦》及其英译本的主语省略

合集下载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

《红楼梦》两英文译本比较与研究本文是根据我国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第三回中的内容对两种英译本(霍克斯译本和杨宪益夫妇译本)从称谓语和小说中人物性格等对两译本进行分析比较。

最后,从翻译效果及两译本各自不同翻译策略进行总结。

我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作者为清朝小说名家曹雪芹,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

在清代末期,资本主义社会开始萌芽,社会形态不断发生着各种各样的变化。

曹雪芹就出生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且幼年生活在一个封建官僚地主家庭,极尽繁华。

好景不长,家道衰败,让他有机会接触到下层人民的生活状态,在他以后的人生里许多的体会都出自这种穷困潦倒的生活。

《红楼梦》通过对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兴盛到衰亡的描写,塑造出一系列脍炙人口的故事和经典人物,通过这部作品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及其腐败,歌颂了当时社会的一群具有“异类”思想的青年男女。

如此经典的名著,势必会源远流长,广泛传阅。

其英语读本中,最著名的译本有两版,一个是霍克斯译本,是由英国出版的,另一个是杨宪益、戴乃迭夫妇译本,是1978年出版的。

两种译本各有特色。

本文主要是通过对《红楼梦》中第三回“贾雨村夤缘复旧职林黛玉抛父进京都”部分两个译本进行对比分析。

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称谓语使用频率非常高,而且不是一成不变,是千变万化的。

《红楼梦》的称谓语极具特色,融合了礼貌性,动态性和意图性三种特点。

小说中的称谓语不仅体现出人物关系的复杂性,更能精彩的表现出社会各个阶层的差异性。

因此可以看出,话语语用理论的作用。

在文学作品中,称谓的使用礼貌与否由话语的语用距离远近决定。

而语用距离是可变的,指交际双方在一定的交际环境中所感知和推定的彼此间的关系亲密度。

我们来看看以下的例子:例1:竟忘了老祖宗,该打,该打。

(王熙凤道)霍译:Iforgotyou,dearGranny.杨译:IquiteforgotourOldAncestress.杨氏夫妇把王熙凤口中的“老祖宗”翻译成——OldAncestress,充分体现了贾母在贾府中至高无上,极受尊崇的大家长身份及地位。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

《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红楼梦》第三回两种英译本对比赏析摘要:《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关键词:语言转换;翻译方法;文化输出1.引言《红楼梦》是一部中国语言和文化的百科全书,对《红楼梦》的翻译也必将提高翻译工作者和翻译学习者的汉英翻译水平。

本文分别从语言转化,翻译方法,和文化输出三个方面对杨译本和霍译本的第三回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对两个译本的优劣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并结合实践对一些相关翻译理论进行了阐释,以求对翻译学习者有一些启发和帮助。

2.语言转化翻译的最基本意义就是两种语言间的转化,这种转化不仅是字面意义的对等,更是深层意义的呼应。

汉语表达中,我们偏爱用四字结构。

四字结构音美,形美,它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审美情趣。

在表情达意时,我们会习惯性的,下意识地把要表达的意思浓缩在四个字中;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们也会觉得四字结构郎郎上口,符合习惯。

在英语文学原著中,我们常常能看到许多地道的英语习语。

这些英语习语使原著读起来郎郎上口,为原著增色不少。

这一事实可以给我们一点启示:在进行汉译英实践的时候,我们为什么不能恰到好处的运用一些英语习语来提高英语译文的质量呢?先看下面这个例子:我一见了妹妹,一心都在她身上,又是喜欢,又是伤心,竟忘了老祖宗了,该打,该打! 杨译:I was so carried away by joy and sorrow at sight of my little cousin, I forgot our Old Ancestress. I deserved to be caned.霍译:It was just that seeing my little cousin here put everything else out of my mind. It made me want to laugh and cry all at the same time. I’m afraid I quite forgot about you, Grannie dear. I deserved to be spanked.在翻译同一段原文的时候,两个译本首先在字数上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杨译本用了15个词来翻译原文划线部分的内容,而霍译本则用了29个词,几乎是杨译的二倍。

从红楼梦的翻译处理看中西文化差异

从红楼梦的翻译处理看中西文化差异

2012年第03期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No.03,2012第28卷JOURNAL OF EDUCATIONAL INSTITUTE OF JILIN PROVINCEVol .28(总303期)Total No .303收稿日期:2011—12—10作者简介:徐小球(1980—),女,湖南常德人。

湖南文理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与教学。

从《红楼梦》的翻译处理看中西文化差异徐小球(湖南文理学院外语系,湖南常德415000)摘要:本文比较《红楼梦》的英译本和原语文本,从思维模式、价值观历史典故和宗教观念等方面分析了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

关键词:思维模式;价值观;历史典故;宗教观念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2)03—0023—02《红楼梦》的作者是谁长久以来存在争议,比较普遍的认同是中国清代的曹雪芹。

该书写成于清朝乾隆帝中期,别名有《石头记》《情僧录》《风月宝鉴》《金陵十二钗》等,《红楼梦》曾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被认为是“中国四大名著”之首。

在现代出现了专门研究《红楼梦》学科,被称为“红学”。

除了中国本土,世界上很多其他的国家也有专门研究《红楼梦》的群体,出现了很多《红楼梦》的英译本,其中,中国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翻译的“A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 ”和美籍牛津大学中文教授霍克斯翻译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 ”两种英译本比较成功,被人们广泛接受。

本文将通过《红楼梦》上述两个英译本和原语文本之间的比较来探讨一下中西两种文化的差异。

一、家奴名字的翻译曹雪芹先生笔下家奴的命名并非信手拈来,主子的情趣、意愿,人物的性格特征、命运遭遇和作者的爱憎褒贬都包含其中。

两位译者在翻译时多采用意译,且都是一个单词,使得译名简洁生动,深入人心。

如:Pearl (珍珠),Moonrise (小霞),Snowgoose (雪雁),Rich (隆儿),Brightie (旺儿)和Joker (兴儿)。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

《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

ENGLISH ON CAMPUS2022年49期总第645期《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研究摘 要:《红楼梦》是我国经典名著,对我国文化的宣传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翻译《红楼梦》成了推广《红楼梦》的有效手段,然而因为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其中一些语义和内涵难以让外国读者有效地感受,例如双关语。

西方国家也有双关语,但是和我国的双关语相比,其底层的语言逻辑不同,如何做好这方面的翻译,是译者翻译中需要考虑的一个重要问题,因此本文主要对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进行研究,希望对相关的从业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红楼梦》;双关语;英译本作者简介:王晓红(1974-),女,山西大同人,山西工程科技职业大学外国语学院,讲师,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英语语言学与应用语言学。

曹雪芹作为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巨匠,在《红楼梦》这部辉煌的现实主义巨著里,以横绝千古的艺术腕力,运用各种传统的艺术手法,创造出自己独特的语言艺术风格。

在诸多修辞手法中,双关语的运用尤为突出,这些双关语,或用于人名、地名,或用于诗词、谜语,或用于对话,或用于故事情节,无不含蓄自然,恰到好处,对刻画人物形象,暗示故事情节,熏染小说欢乐气氛起了重要作用,显示出双关所特有的巨大艺术效果。

准确地理解领会这些双关语并非易事,而要将它们忠实地译成英语则更是难上加难。

在这方面《红楼梦》两个英译本的译者大卫·霍克斯(David Hawkes)、约翰·明福特(John Minford)和杨宪益、戴乃迭夫妇(Yang Hsien- yi and Gladys Yang)都作了艰苦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文通过典型译例对比分析了霍译本和杨译本在双关语翻译中的情况分析,以及由此造成对原著风格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双关语的英译方法进行有效的分析。

一、《红楼梦》两个英译本中双关语的翻译概述双关语作为一种修辞格,在文学作品中被广泛使用。

它是一种重要的修辞方法,双关语的使用可以丰富语言的含义,增强语言的效果。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精品文档

从《红楼梦》两英译本看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1. 引言在传统翻译观念里,译者主观能动性并没有得到大众的认可,他们遵从的是“文本中心论”。

人们往往认为,译者要无条件地服从原文本和原作者,不得任意增添译者个人的主观因素。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这一因素被忽略。

如今,译者主体性对译作的影响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本文在对比分析杨宪益、戴乃迭夫妇的A Dream of Red Mansions和大卫?霍克斯的The Story of the Stone这两个英译本基础上,指出在对原文本的理解和处理上,两名译者采取了截然不同的方法。

而这种差异性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2.文学翻译文学翻译是由文本、作者、译者、读者这四要素构成。

在对原文本(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基础上,译者才能更好地对原文本进行审美体验,以创造性的文字再现原文本的精神和实质。

在文学翻译中,译者发挥着主观能动性的作用。

即,在忠实于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原文本做出适当的叛逆,这种叛逆可以表现在语言、文化或文学性等方面。

3. 译者主体性查明建提出,“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查明建,2003:1)。

换言之,在不脱离原文本的基础上,允许译者对译作一定程度上的叛逆,而这种叛逆正是译者主观能动性的体现。

4.《红楼梦》两译本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通过对比分析杨宪益和霍克斯这两英译本,可看出两译者对原文本有不同的解读,采用了不同的选词、句式、翻译手段等,体现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4. 1两译者对书名的翻译《红楼梦》一书围绕贾宝玉所佩戴的一块石头展开,而这块石头见证了贾府的兴衰。

霍克斯将书名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反映了译者对原文本整体的把握程度,这一译名合情合理。

相比之下,杨宪益、戴乃迭夫妇将其译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是从全局考虑的。

从《红楼梦》的英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从《红楼梦》的英译看中西方文化的冲突
“ What a nasty , disgusting man! ” said Patience. “A case of ‘the toad on the ground wanting to eat the goose in theபைடு நூலகம்sky’. He’ll come to no good end, getting ideas like that! ” (by Hawks)
在 13 世纪以前, 红色主要是君主贵胄的服装和教 堂装饰的专用颜色。 在现代,它更多地象征热烈、刺 激、兴奋、勇敢,使人联想到火、血、王权和革命。 由 于中国的红色与西方的红色暗含之意不同,于是霍 克斯找了一个相近的词来代替。 从读者接受的角度 看,这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但从文化传递的角度来 看,中国的红所代表的一切美好的东西由此而消失 殆尽,可以说是对中国文化传递上的一大损失。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文化冲突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2)01-0199-03
《红楼梦》是中国的旷世巨著,是中国传统文化 的百科全书。 大陆、香港、台湾都曾改编拍成电影, 家喻户晓。 五六十年代多位中外学者就曾把《红楼 梦》译成英文介绍到西方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都 只是节译而已,直到 70 年代,有一位牛津大学的教 授霍克斯(David Hawks)不惜辞去职务,专心埋 头 于《红楼梦》的翻译。 他的译笔功力深邃,英语语言 流畅,他的英译本与中国著名翻译家杨宪益和夫人 戴乃迭于 1974 年完成的《红楼梦》英译本成了广泛 流传的代表作。但由于两位作者来自不同的文化背 景,因此两个译本风格迥异。 两位作者在翻译过程 中对于涉及同一文化问题的不同处理体现了中西 方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 For a Palace Graduate you are not very smart.” Leng Zixing chuckled. “A centipede dies but never falls down, as the old saying goes … ” (by Yang)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

霍克思《红楼梦》英译底本析论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曾被认为是中国古典文学英译范本,其优秀的译作被公认为开启了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

因此,本文将主要以英译底本的形式,对霍克斯的英译红楼梦进行析论。

首先,本文将从译者的角度解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特色。

作为英译红楼梦的译者,霍克斯采用了以汉语文本为基础,以汉英加以融合的方式来进行译作。

霍克斯不仅把红楼梦原文的语篇精准地表达出来,也很能够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

例如,他在译作中把若干汉字连在一起,形成了“艳后”这样的中式表达,从而表达出典故文化的蕴涵,让英语读者能够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其次,本文将从原文构思的角度,分析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价值。

红楼梦是曹雪芹编写的描写清朝历史文化特色的小说,而霍克斯在翻译红楼梦时,他充分利用了英语特有的表达方式,以使英语读者更深入地了解红楼梦的主题。

他精心选择并变换词语,以反映中国文化的特色,比如“人月明”的英文变换“the bright moon of man”,代表着西施和平月的传说故事,把中国文化独特的历史文化表达出来。

此外,霍克斯还特别注重汉字的音译,比如他用“dowager”来表示“太后”,这样做使得英文读者能够更贴近红楼梦中的汉语文化,从而丰富英文读者的视觉体验。

最后,本文将结合历史背景对霍克斯英译底本的译作历史意义进行讨论。

霍克斯的英译版红楼梦被认为是中国文学走向国际的重要一步,他的英译底本不仅在语义上准确无误,还能体现出中国文化的气质,使英文读者能够更加贴近和理解红楼梦的原文,同时也为世界文学提供了一个新的可能,从而对古今中外文学有着重要的意义。

综上所述,霍克斯考虑到译者面临的实际情况,在英译红楼梦过程中英汉融合,很好地反映出中国文化。

他采用汉英融合的方式进行文本翻译,表达出红楼梦文化的精髓,并为世界文学开拓了新的可能,因此他的英译红楼梦译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中西方翻译策略的不同

从《红楼梦》英译本看中西方翻译策略的不同



杨 氏 、 氏《 霍 红楼梦》 英译本之 比较
直译 广为 译者 所采 用 的原 因之一是 其 能够传 达 原文 意义 、 体现 原 文 风 格 等 。直译 是 一 种 保 留原 作 原汁 原 味的译 法 , 文 读 者 并 不是 完 全 处 于 被 动接 译 受 的状态 中 。译 者 在其 翻译 中给读 悲金 悼玉 的红 楼梦 ( 五 回) 3 : 第 E1 22 霍 氏译 为 : ThsD em fGod n Da s _g “ i ra o le y ”3 , ]
就《 红楼 梦 》 的英译 本 而言 , 氏夫 妇 一 贯 忠 实 杨 于原 文 , 始终 强 调 翻译 和创 作 的 区别 。译 者 在 翻译 的时候 , 必须 准确 如实 地传 达原 文 的 内容 , 对原 文 的 意 思既 不能 随意 歪 曲 , 不 能 任 意增 减 。所 翻译 的 也
内容 除 了指原 文 中所叙 述 的事实 、 明 的道理 、 说 描写 的景 物外 , 包括 作者 在叙述 、 明 和描写 过程 中所 也 说
反 映 出来 的 思想 、 点 、 场 和 感情 。也 就是 说 , 观 立 译
即指黄 金 时代 的梦 忆 。金 玉 象 征 着 富 贵 , 此 处 指 在 黛 玉和 宝钗 , 黛玉 泪尽 人亡 , 故悼 之 ; 钗嫁 给宝 玉 , 宝
文 化 , 而达 到 文化交 流 的 目的 。 从
题 之一 。从 研究 方 法上 看 , 多数 研 究 者 采 用 译本 比 较 法 , 比较— — 分析— — 结论 的模 式 , 究 方法显 即 研 得较 为单 一 。涉及 相关 的研 究理 论包 括尤 金 ・ 奈达 的“ 能对等 ” 功 理论 、 得 ・ 马 克 的 “ 义 翻 译 ” 彼 纽 语 和

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

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

中西文化差异视域下的《红楼梦》英译罗晓芳成都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四川成都610000[摘要]当今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文化交流也就不可避免,文学作品是一个国家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红楼梦》作为我国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国优秀文学作品的重要代表,要想将其传入到其他国家被更多的人所了解,翻译是一项必不可少的工作。

但是翻译必然会涉及到文化差异问题,《红楼梦》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其中的很多表达和语言都具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尤其是其中有很多诗句、成语,甚至是有关服装颜色方面的表达,这些都颇具中国特色,要想将其适当地翻译出来,必然将会受中西文化差异的影响。

译文是对语言所进行的再创造,更加应该讲究对其的推敲与锤炼,笔者将以杨宪益等人的译文为例,具体分析在中西文化差异的视域下,译者怎样对《红楼梦》进行恰当的翻译。

[关键词]中西文化差异;《红楼梦》;英译DOI:10.16412/ki.1001-8476.2016.24.03161语文建设2016.8y ūw én ji àn sh è关注教学语言文学文化纵横学术·还写活了,仿佛拥有思想一般。

花儿如娇羞的姑娘一般,迷得玉堂中人神魂颠倒。

其中“媚”乃是传神的字,带有动态性、情态性。

但是杨在翻译时并没有体现花的动态美、情态美。

反而,大卫·霍克斯的翻译倒显得略胜一筹,“Its flowers a queen -ly visitor bewitch ”其中“bewitch ”这个词实现了活用,显得花儿更加得迷醉动人,完全超出了意蕴本身。

另外,《红楼梦》中第七十回,“香残燕子楼”一句,传神的字在于“残”字。

平白的翻译则是燕子楼充溢这残留的香味,没有任何的感人之处,如果此时把“残”活用为动词,则能够更加丰富诗句的意蕴,显得更加有意境。

译者是这样翻译的“By swallow tower theirfragrance slowly fades ”,译者的翻译在形式上富于音韵美,主要体现在“fragrance ”“fade ”等词语的运用,并且细腻地表现了红颜渐衰这一隐约的过程,栩栩如生地表现了林黛玉对自身方面,汉英之间不存在文化差异,所以翻译相对简单直译就好了,“绿绸”翻译成“green silk ”。

从《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缺损看翻译的局限性

从《红楼梦》英译中意象的缺损看翻译的局限性

tr sgo ensi neby, gua d“ 曲 s u o r ga tyo r d om , ”
种 语 言 文 字 的 转 换 , 实 更 大 程 度 上 是 其
Ti ha i he lm e i ndl a d sw t tme t fa s W l ki e, n l
t fr w il o um e. he ie l c ns
两 种 文 化 的 转 换 。 歌 翻 译 同 样 体 现 了 不 两 者 一个 是 “ 色 的 房 间 ” 一 个是 “ 色 的 诗 红 , 红
同文 化 的 融 合 与 碰 撞 。 否 在 译 品 中完 全 能 体 现 出 源语 的文 化 意 象 正 是 笔 者 所 要 探讨 的初衷 。

中 , 红楼 ” 别被 译 成 “ d h mb r 和 “ 分 Re C a e ”
“ d Re Ma so s 。 过 回译 , n in ” 通 我们 可 以看 出 宅 邸 ”, 者 均 是 对 “ 楼 ” 字 面 翻 译 , 两 红 的 所 以 , 从 字 面 翻 译 , 们 根 本 看 不 出 “ 楼 单 我 红 梦 ” 隐 含 和 比 喻 意义 。 的 因此 “ 楼 ” 一 文 红 这
摘 要: 曾雪 芹在《 红接 梦》 这部 历史 巨著 中大量使 用 了文 化意 象 , 生动 形象地达 到服 务主题 的 目的。 但从跨 文化 交 际的要求 与 目的来 看 ,《 楼 梦》 红 荚译 中 意 象的表 述 有 着不 同程 度 的缺 损 。 文通 过《缸接 梦》 本 三个 译 本 中对 意 象翻译 的缺损 来 看 翻译 局限 性 。
Ke W o d : ma e; f c ; mi a i n y r s I g De e t Li t to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

从目的论角度谈《红楼梦》的两个英译版本【摘要】作为中国古典文学的鸿篇巨著之一,《红楼梦》的英译版本受到人们普遍关注。

而在众多的译本中,杨氏夫妇和大卫·霍克思的版本最具研究价值和代表性。

目的论将翻译视为一种目的行为,其目的法则决定了译者在不同的文本及文化背景下对翻译策略不同的选择。

对于不同的翻译策略,本文将以杨氏和霍氏版本为素材,探讨翻译目的论对译者所采取的翻译策略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红楼梦》【中图分类号】h315.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045-02【abstract】as one of the four classic chinese novels, “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 has always enjoyed high level of popularity. among all the translational versions, the couple of yang and david hawks’ works are of great value. based on the skopos theory, which focuses above all on the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this paper sets out to address the problem of choice of translational strategies with the two versions as the analytical materials. purpose of the translation determines the translation methods and strategies that are to be employed in order to produce a functionally adequate translation because of translators’ different culturalbackgrounds.【key words】skopos theorytranslation strategiesthe dream of the red mansions一、引言作为中国四大古典名著之一,《红楼梦》以杰出的文学成就和独特的艺术形式征服了无数中国读者,数十年来也吸引着外国专家争相翻译。

浅议作为礼貌策略的零主语的翻译——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为例

浅议作为礼貌策略的零主语的翻译——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为例
S b or ro wed, g oo d ne s S k n ows h o w muc h t h at WO Ul d c o me
o .( v o 1 . 2 ,5 5 1) 都有体现。 ( S i e w i e r s k a ,2 0 0 8 :2 3 5 — 2 3 6 )英 语 书 面语 中 t 【 霍译 】 I h o p e h e w o n ’t t h i n k I a m c o m p l a i n i n g , 零 主 语 虽 少见 ,但 在 口语 及 便 函 中却 常 见 。如 :
O 不知还 了多少了。 ……” ( 红楼梦》第7 2 回 )0
【 杨 译 】A t t h e r i s k o f o f f e n d i n g h i m I ’d 1 i k e
t o s a y t hat i f he r e m e mbe r ed t o p a y US b ac k a1 l he ’
梦》 及 其 英译 本 的 一些 例 子对 这 类 比较 特 殊 的零 主语 的 翻译 作 了探讨 。
关键词:零主语
礼貌策略
红楼梦 一Fra bibliotek、引言
人 为 自 己争 取 的 公共 的 自我 形 象 ,而 一 些 言语 行 为 在 本 质
汉 语 重 意 合 , 表 达 上 富 有 弹 性 , 句 子 并 不 需 要 都 具 上 有违 交 际 者 的面 子 需要 , 构 成 “ 威胁面子行 为” ( F a c e 备 主 语 ;英 语 重 形 合 ,语 法 关 系 比 较 严 密 ,主 语 通 常 不 能 T h r e a t e n i n g A c t ,下 文 简 称 F T A )。为减轻F T A 的 负面 影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

红楼梦英译本对比翻译分析《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四大名著之一、由于其深刻的社会观察、丰富的人物刻画和复杂的情节结构,这本小说一直受到国内外读者的热爱和推崇。

在英语世界中,有很多不同的翻译版本,本文将对比并分析其中的几个版本。

在早期的翻译中,最有名的是杨宪益先生的翻译版本,他在193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A Dream of Red Mansions"。

杨宪益的翻译对中国古典文学的推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他没有用英文直接翻译小说的原名“红楼梦”,而是给出了一个新的名字,这可能导致读者对小说的认知产生混淆。

其次,他对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理解可能不够深入,导致了一些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地方。

后来,高鼎先生在1981年将《红楼梦》翻译为英文,名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

高鼎的翻译更加准确和流畅,对于一些细节和文化背景的解读也更加全面。

他对于船仔、螃蟹等特色词汇给出了合适的解释,保留了中国文化的独特性。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高鼎将小说的名字翻译为"The Story of the Stone",强调了其中石头的重要象征意义,和小说中道出的“石头有性情”之说相一致。

这个翻译版本的问世,为西方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红楼梦》提供了很好的途径。

此外,还有一些较新的翻译出现,如董斯扬的版本"The Dream of the Red Chamber"和陈荑华的版本"A Dream of Red Mansions"等。

这些版本在语言流畅度和准确性上都有所提高,对于一些细节的解读也更加细致入微。

同时,由于翻译技术和工具的进步,这些版本还恢复了原文最初被删减或修改的部分,使读者更贴近原著。

总体而言,英译本中各个版本都有其独到之处和值得欣赏的地方。

从中西思维差异谈汉英翻译中主语的确定

从中西思维差异谈汉英翻译中主语的确定

语言的发展同时也推动着思维的发展。
虽然语言和思维是互为映证 的,但思维毕竟是主观的 ,
主观 的思维与客观的现实世界之 间必然是存在着相 当距离 的。 语言作为人类符号系统 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未必可以容得 下思维 内 的存在 。 容 尽管有人认为 , 由于语言可 以通过表 层 结构表达深层含义 , 以可 以使有限的句法结构表达无限的 所
由 于英汉思维差异而造成的。 所以译者必须熟悉英语文化的
思维方式 , 必须考虑英语 的思维方式和造句心理 , 不能 完全
用汉语的思维 习 惯取代英语 的思维 习惯 , 否则翻译 的意义 或
作用就会受到影响
思维内容, 但实验表明, 人类的思维有时只体现为意义, 而
不具备句法结构 , 零星而模糊得并不能 用人类现存的任何语 言具体地表现, 换句话说 , 思维有其特殊的、 在许多方面与
过程中主语的确定进行探讨, 一斑窥豹, 以说明思维方式的
转换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性 。
它是人类特有的一种精神活动,是从社会实践中产生的。 ”
(9 3 18 ) 18 : 0 5
与思维有着密切联系的是语言。 语言是由语音、 词汇和 语法构成 的符号系统 , 是人类最主要的交际工具 。 它是人类
内 ,参 与思维括动。
随着 改革开放步伐 的加快 , 国与世界各国的经济、文 我 化、教育 、政治等方面 的交往 日益频繁 ,合作进一步扩大 ,
思维反映现实和语言不可分割地联系着。 一方面。 不论
从思维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 , 还是从认识的逻辑过 程来看 , 不仅思维依靠语言表达 , 而且就其形成来说一般也
耍求译者不但要有扎实 的语言功底 , 而且还要对中西文化 的

汉英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对比研究——以《红楼梦》及其英译为例

汉英语篇中省略现象的对比研究——以《红楼梦》及其英译为例

2017.11语言应用研究一、引言省略(ellipsis)指的是在语篇中省去某个语言成分以避免重复,从而使得语篇表达更为简明清晰的衔接手段。

作为语篇衔接的手段之一,“省略”一直被认为是一种特殊的替代手段,Halliday和Hasan(1976)称之为“零替代”(zero substitution)。

其主要功能是在语篇构建中省去已知信息以突出新信息或主要信息,在避免重复的同时,保持语篇的衔接与连贯。

本文以《红楼梦》及其英译本中的省略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省略类型在汉英语篇中的分布,通过语料的对比分析揭示语篇省略在汉英语言中的不同特点。

二、语篇省略的分类韩礼德和哈桑(1976)把语篇衔接中的省略分为名词性省略(nominal ellipsis)、动词性省略(verbal ellipsis)和小句性省略(clausal ellipsis)。

汉英两种语言的语篇省略在分类上呈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所有的语言在省略使用上都会有自己的使用倾向。

换言之,上述四种省略类型在汉英语篇会有这怎样的分布呢?下文将结合语料分析四种省略类型在汉英语篇中的分布情况。

(一)名词性省略名词性省略指的是名词词组内部的省略,包括中心词的省略、中心词与部分修饰成分的省略、整个名词词组的省略。

如:(1)a.门子道:“……反正薛家有的是钱,老爷断一千[e]也得,五百[e]也得,与冯渊作烧埋之费。

……”(《红楼梦》第四回)b.The usher said:“…And since the Xues are rolling in money,you can say anything you like.Five hundred[e],a thousand[e]—it doesn't matter.Then you award the Fengs compensation to cover funeral expenses and so on…”(选自霍克斯和闵福德译本,以下简称霍译本)例(1)a中的“钱”和例(1)b中的“money”在第二次出现的时候被省略。

《红楼梦》英译的中外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的中外对比研究

《红楼梦》英译的中外对比研究作者:张娜燕来源:《大观》2015年第05期摘要:文化内容的翻译是《红楼梦》英译研究的焦点之一,基本涵盖了文化范畴的方方面面,更有深入的研究已然触及节气、官制、玉器乃至服饰等非常细微的领域。

所以对《红楼梦》的英译中外对比研究是非常有意义的,本文主要从“男风”文化英译对比研究、丫鬟人物命名英译对比、判词文化意象英译对比分析和元话语“原来”与其英译对比四方面对英文全译本的翻译策略进行了详细的研究。

关键词:红楼梦;英译;中外对比《红楼梦》是中国古典小说的巅峰之作,是我国四大名著之一。

这部小说自问世以来被翻译成各国文字在世界范围内广泛传播,其中英文全译本共三个,本研究中邦译文的中文底本参照海南出版社1995年翻印的《红楼梦》(亚东本),这个版本经王金波考证应是邦译本所依底本的翻印本;霍译文及底本参照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年汉英对照本,杨译文及底本参照外文出版社2004年汉英经典文库英汉对照本。

一、“男风”文化英译对比研究1.男风人物描写《红楼梦》中出现过多个男风人物,无论是年少者中的冯渊、宝玉、秦钟、薛蟠,还是年长者中的贾珍、邢大舅等;无论是出身低贱的家奴喜儿,还是身为皇室贵胄的北静王,都与书中男风情节脱不了干系。

书中男风人物出场时均有或繁或简的描写,内容涉及男风人物的相貌、品性及情感等。

邦译文对于含有独特中国文化的人物描写,倾向于使用更为直白的译文,相对其一贯的直译与加注策略而言,男风人物的译文反倒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原文中的男风人物描写属“静态”描写,除此之外,原文作者还通过大量笔墨描写了展现男风人物活动的“动态”情节。

2.男风情节描写原文作者通过“隐”与“显”刻画出数个栩栩如生的男风人物,典型男风人物间的交流自然构成原文的男风情节。

这类情节的描写也不在少数,主要集中在第九回“闹学堂”一节、第四十七回薛蟠纠缠柳湘莲反遭苦打一节、第七十五回邢德全与薛蟠参加贾珍天香楼以射鹄为名聚赌淫乐一节以及几个主要人物如贾宝玉与秦钟、蒋玉菡、北静王间的情节等,如下例:原文:次日,(柳湘莲)又来见宝玉。

《红楼梦》英译本的显化翻译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的显化翻译研究

《红楼梦》英译本的显化翻译研究以“《红楼梦》英译本的显化翻译研究”为标题,写一篇3000字的中文文章《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一部卓著的代表作,其长达一百余节,内容丰富,构思巧妙,文字精练,引人入胜,被誉为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

由于其深厚的文学底蕴和传播力,《红楼梦》更是被众多国家和地区翻译成多种语言,成为海外读者所共识的文学经典。

其中最重要的莫过于1970年英国翻译家张昌濂将其汉语原著翻译成英语,完成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红楼梦》英译本。

尽管近几十年来,国内外研究者为了进一步推动《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发展,不断推出相关的书籍和论文,但是如何完善张昌濂的英文翻译仍是一个未解的问题,也是翻译学及文学领域的学者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

《红楼梦》英译本的研究,不仅能够进一步发掘其文学价值,而且有助于全球大众更深入理解中国文学的古典精神,并实现文化的互通互融。

因此,本文将着重从文本显化角度探究《红楼梦》英译本的翻译问题,以期为其传播提供更完善的科学研究。

《红楼梦》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完整的现代小说,其文字结构复杂,思想层次分明,融合了尔雅传统文化的审美底蕴。

因此,显化翻译是翻译《红楼梦》英译本的重要手段。

显化翻译主要指文本中精细的细节,如文体形式、句子构造、修辞手法等,其目的是让目标语读者能够看懂原文,从而体现出原作的最大精神。

文字成分显化的翻译手段包括实现原文样式,按原文习惯进行修辞,使用最接近原文的词汇,以及杰出地译出原文的象征意义等。

这种显化翻译要求翻译者必须领略原文的语言形式及其背后的文学意图,从而创造出更准确的翻译文本。

因此,对《红楼梦》英译本的显化翻译研究非常重要,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探究。

首先,要研究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文化特征,以及语言的差异特点,并着重分析汉语句式在英译本中的表达方式,以此来找出语言表达上的翻译策略。

其次,要从显化翻译中去研究《红楼梦》英译本及其背后的文化价值,从语言级别上来把握英译本中语言的细节,并尽量在保留原文特色的前提下完成文本显化翻译,以期能够依据原文真实情境,传达精神淋漓尽致。

_红楼梦_两个英文译本文化信息传_省略_的比较_基于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_郭茶红

_红楼梦_两个英文译本文化信息传_省略_的比较_基于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_郭茶红

2010年01月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Jan.2010第16卷 第1期 Journal of Inner M ong olia U niversity for N ationalities Vo l.16N o.1《红楼梦》两个英文译本文化信息传递的比较———基于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郭茶红(湖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湖南湘潭422101) 〔摘 要〕借助归化和异化的分析视角,比较了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两个英译本在传递文化信息方面所采取的处理原则和方法。

在对《红楼梦》两个译本中牵涉到文化因素的一些隐喻、明喻和典故等翻译进行分析后,我们可以看出如果考虑到不同的翻译目的、文本的类型、作者意图以及读者对象,“归化”和“异化”两种方法都能在目的语文化中完成各自的使命,因而也都有其存在的价值,翻译中文化信息的传递不存在“归化”和“异化”之争。

〔关键词〕《红楼梦》;归化;异化;文化信息传递〔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5149(2010)01-0021-02 一、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的交际,它不仅涉及语言的转换,而且涉及文化的转换。

传统的语言学家把语际翻译看作对不同语言符号的诠释或语言符号之间的转换,并且强调等值的重要性。

而在翻译实践中,仅仅从符号本身出发寻求语言之间的转换形式,往往很难达到意义上的等值,甚至可能导致交际失败,所以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开始,翻译研究越来越向文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Bassnett和Lefevere所主张的文化转向。

他们特别强调文化在翻译中的地位,认为翻译的基本单位并不是词,也不是句子,甚至也不是篇章,而是文化〔1〕。

从翻译角度来讲,我们所说的“文化”是指一个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或者一个民族的全部活动方式。

它包括一个民族的思想体系、伦理道德、官僚制度、风俗习惯、文学艺术、语言等。

不同的民族文化渊源不同,因此各民族之间彼此的性格气质和生活方式也不同。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红楼梦 英译本 对比分析 英汉互译

杨译: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旨在将中国的传统文化介绍给西方读者。
霍译:只用”years“泛化的译了”春秋',采用了规划的翻译策略, 使原文的文化色彩在译文中变得浅淡,这样更利于西方读者的理解 和接受。 观点: 杨译保留了中国的文化信息,霍译在文化信息的传达上有所亏损, 但英语语言的表达更地道。各有千秋,难分伯仲。
Y:Realizing that he could not talk his mother round, Hsueh Pan had perforce to order his servants to make straight for the Jung Mansion. 杨译:在”扭“字的把握上,用一个”round“准确的再现了 原文的蕴含意义。 霍译:;用并列句式,”obstinate“”shaken“在英语语言 表达上更加地道。
观点:
都在翻译原则的指导下完整地传达了原作的意义 杨译:忠于原文,文字流利顺畅 霍译:善于变通,极具异国情调
《红楼梦》两英译本比较之 ——文化翻译
原文:贾政便使人上来对王夫人说:“姨太太已有了 春秋,外甥年轻不知世路”
(春秋:有了各自不同的见解和主张)
H:My sisiter-in-law has seen many springs and autumns,and my nephew is young and experienced. Y:Your sister is getting on in years and our nephew is very young and seems rather ——名字
原词:薛蟠 Y:Hsueh Pan(Wen-chi) H: Xue pan
杨译:Hsueh在英语中就是薛姓,并且还将薛蟠 的字加入译文之中。 霍译:将汉语 拼音直接作为翻译。 观点:杨的版本努力将中国文化表达给外国人, 并且将中国特有的字也加入译文之中,霍的版本 则直接将字略去。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摘 要 ] 中国古典 名著《 红楼 梦》 现 了中华 民族 的语 言 文 化特 色 , 宪 益 、 乃 迭 所译 的 体 杨 戴 英文本 A Dem o e ni s 称《 ra f dMas n 堪 R o 红楼 梦 》 英译 的上 乘 之作 。 本 文从 中 西思 维 的差 异视 角 , 用韩 礼德 的篇章 衔接 理论 , 运 挖掘 英汉语 篇在 衔接 上存 在差 异 的 内在 原 因,揭 示 汉英 主语
省略 差异 的深层 成 因。
[ 键词 ] 《 关 红楼 梦》 A Dem o e ni s 思维差 异 ; 语省 略 ; ra f dMas n ; R o 主
[ 中图分类号]22 I 4
[ 文献标识码 】 A
[ 文章编号】6230 (00 0 - 9 - 17 — 5 2 1 )40 3 3 8 0 0
交融 , 是个 和谐 的 统一 体 。这 种 哲 学 思 想渗 透 到 人们 的思 想 中 , 成 了整 体 性 思维 方式 。 中 国哲 形 学注 重整 体观 的实 质在 于对事 物进行 系统评价 和
综合 把握 , 旨在 对事 物进行 全 面 、 准确 的认 识 。
维” 为基础 的语言 意 义生成 方式
对 于《 楼 梦 》 其 英 译 本 的解 读 从 它 诞 生 红 及 起 就 没有停 止 过 。随 着 , 言学 研 究 的重 点逐 渐 语 从 句 子转移 到 了语 篇 的层 面上 , 言 学 家们 已不 语
满 足 于对单个 句 子 的 分析 , 是 从 意 义 上 去把 握 而
句 子之 间的联 系 , 于是 “ 接 ” 衔 的概 念诞 生 了。基
瞧 ,0— ) 头看 去 ,0— ) ( 2从 ( 3 越看 越爱 ,0— ) ( 4 不
本文 以韩礼 德 的篇 章衔 接 理 论 为主 要 依 据 。
顾饭 工夫 , 将十 六 出俱 已看 完 。 ( 0—5 自觉 词藻 )
警人 , 余香 满 口。 ( 0—6 虽看 完 了书 , 只 管 出 ) 却
中国传 统 哲 学 崇 尚 “ 天人 合 一 ” 。孔 子 认 为
作 为君 子 必 须 “ 天 命 ” 才 能 “ 心 所 欲 不 逾 知 , 从
距” 。孟子说 “ 尽其心者 , 知其性也。知其性 , 则 知天 矣 。存 其 心 , 其 性 , 以事 天 也 ” 养 所 。老 子 提
出 “ 生一 , 道 一生 二 , 生 三 , 二 三生 万 物 ” 。庄 子认
为 , 泛 爱万 物 , 地 一 体 ” “ 天 。这 些 论 断 都 体 现 了
以整体 为 主 “ 人 合 一 ” 整 体 观 的思 维 倾 向 。 天 的
由此 可见 , 国传 统哲 学 , 论 儒 家或 道 家 , 强 中 不 都
于衔接理 论 , 文 以《 本 红楼 梦 》 杨 宪益 、 乃 迭 及 戴 所译 的英 文本 《 em o e ni s 以 中西 ADr a fRdMas n) o ) 方 思维模 式为 背景 进行英 汉语 篇衔接 手段 中的主
涉 到一个 民族 的历史 、 学 观所 衍 生 的思 维方 式 哲
和 思维 风格 。 ”
在他的《 红楼梦》 里活现了当时的社会 风俗风貌 并处 处体 现 了中华 民族 的语言 文化特 色 。现有 的 两个 英译本 , 克斯 的英文 本 和杨宪 益 、 乃迭 所 霍 戴 译 的英文 本 。霍 译 和 杨 译 都 堪 称 《 楼 梦 》 译 红 英 的上乘 之作 , 但相 比较 , 杨译 本更 忠实 于原 文 。
层次) 和思 维 方 式 、 维 风格 ( 层 ) 个 层 级 。 思 深 三
《 红楼 梦 》 视 为“ 被 当与 日月 争 光 , 万古 不灭 ”
的“ 开天辟 地 , 古 到 今 第 一 部 好 小 说 。 曹 雪 芹 从 ”
语 言差 异绝 不仅 仅 是一 个 表 层 结 构 问题 , 它牵 涉 到 我们 的文 化所 衍 生 的喜 闻乐 见 的 表 现法 , 牵 更
韩 礼德认 为 , 当语 篇 中某 一 语 言项 目的 意义 依 赖
于另 一语 言项 目时就 产生 了衔接 。韩礼 德和 哈桑
神, 心内还默默记诵。( 红楼梦》 2 《 第 3回)
译 文 : a u l d d w e ad n g to o D i a o n h rgre i ol t y i n s
语省 略进 行对 比研究 。

调 整体 观点 。他 们 认 为 天 地合 一 , 自然 界 和人 是
相互 作用 的 整体 , 自然界 和人 类都 服从 同一规 律 , 人类 和 自然界 、 自然 界 和人 的精神 相关 相应 、 水乳

中西方 思维模 式 : 整 体 思维 ” “ 体 思 “ 与 个
[ 作者简介 】杨传鸣 (90 )女 , 18 ~ , 黑龙江哈尔滨人 , 东北农业大学人文学 院讲 师 , 士 ; 究方 向: 国语言学及 应用 硕 研 外
语 言 学

9 4・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第 8卷
二、 语篇衔 接理 论
原文 : 黛玉 把 花 具 都 且放 下 ,0—1 接 书来 ( )
第 卷
第 期

东 北 农 业 大 学 学 报 ( 会 科 学 版) 社
Vo . No 4 18 . Au u t 0 0 g s 2 1
201 0年 8月
从 中西 思维 透 析《 红楼 梦 》 及 其 英 译 本 的 主 语 省 略
杨 传 鸣
( 东北农业大学 , 黑龙江 哈尔滨 10 3 50 0)
思 维是语 言 的 内容 , 言是思 维 的工具 , 语 是思
维的载体。刘宓庆认为 , 对 比语 言学理论研究 “ 应 当是 多层次 的 , 语 言结构 表 层 、 现 法 ( 间 即 表 中
[ 收稿 日期 ]20 09—1 0 2—3 [ 基金项 目】黑龙江省教育厅 20 09年度人文社会科学项 目计划( 140 2 15 2 1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