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

合集下载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词语解析:掌握诗中关键词语的意义,如“雁门”、“太守”、“燕然未勒”等,理解诗句的表层意义。
-诗句赏析:分析诗句中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拟人等,领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诗意解读:深入理解诗中所表现的边疆守将的忠诚和壮士的英勇,把握诗歌的主旨。
-文化背景:了解唐代边塞诗的特点和时代背景,认识诗歌的历史文化价值。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词语解析、修辞手法运用等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燕然未勒”等词语的含义,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实际问题,如诗中的修辞手法有哪些,它们的作用是什么。
7.课后作业:布置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课后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二、核心素养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雁门太守行》,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提高文学鉴赏能力,理解并运用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能力,通过分析、解读、创作诗词,提升语言表达和审美创造能力。
2.词语解析:学生在理解诗中生僻字词方面存在一定难度,我在教学中通过举例、联系实际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在课后作业中发现,部分学生对某些词语的含义仍掌握不牢固,需要我在课后辅导中加以关注。
3.诗句赏析:学生在分析诗句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方面表现出较高的兴趣,课堂讨论氛围浓厚。但在具体分析时,部分学生难以把握修辞手法的作用和效果。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加强对修辞手法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赏析能力。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边塞战场景象的诗歌,通过生动的描绘和深刻的抒发,展现了边塞将士的忠诚与勇敢。它是唐代边塞诗的代表作,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总的来说,今天的课堂教学有成功之处,也有需要改进的地方。我将继续探索更有效的教学方法,以帮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诗词,提升他们的文学素养和历史文化意识。同时,我也会注重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他们在传统文化的学习中能够有所思、有所得。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曾经感受到过边塞将士的坚毅和勇气?”(举例说明,如面对困难时的坚持)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这首边塞诗的奥秘。
-艺术手法的分析:识别并理解诗中运用的比喻、夸张、拟人等修辞手法,以及如何通过这些文的阅读理解能力参差不齐,对诗词中的古汉语词汇和句式理解可能存在困难。
-诗词意境的领悟:尤其是对边塞文化的背景知识了解不足,可能影响学生对诗词意境的深入理解。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雁门太守行》的全文阅读与理解,对作者岑参的生平背景介绍,诗词的基本格律知识,重点词汇的释义,以及对诗词意境和情感的深入剖析。《雁门太守行》一诗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文化内涵,特别是对边塞将士生活的描绘和赞美,以及对边塞风光的刻画。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古典诗词的鉴赏方法,提升文学素养,同时加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全文的理解与背诵:《雁门太守行》的全文是本节课的核心内容,要求学生能够正确理解诗意,掌握诗句的节奏和韵律,并能流利背诵。
-诗词意境与情感的把握:分析诗中描绘的边塞景象和表达的情感,如对边塞将士的敬佩、对战争的感慨等,是教学的重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一. 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雁门太守在边疆守卫国家、保家卫民的英勇事迹,表达了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

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充满了爱国主义精神,对学生具有很好的教育意义。

二. 学情分析学生在学习这首诗之前,已经学习了一些古诗文,对古诗文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但八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审美能力仍处于发展阶段,需要通过教师的引导和讲解,才能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诗。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作者对国家、民族的忠诚和热爱,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并默写《雁门太守行》;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体会诗的意境。

2.难点:深刻理解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学会欣赏古诗,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五. 教学方法1.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2.情感教学法:以情感人,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美的同时,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3.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课件,展示诗中的关键词语、句子和意境。

2.参考资料:收集有关雁门太守的资料,为学生提供学习的参考。

3.录音设备:准备录音设备,用于播放诗歌朗诵。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雁门太守行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主题。

然后简要介绍雁门太守的英勇事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25《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材解读作者介绍李贺(790-816),字长吉,中唐著名诗人。

河南福昌人,(今河南洛阳宜阳县)。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唐宗室后裔,远祖是唐高祖李渊的叔父李亮。

他幼年丧父,跟寡母过着“衣如飞鹑马如狗”的窘困生活。

李贺自幼聪慧过人,但要改变卑微处境,施展自身才华,在当时的社会状况下,唯一的途径是参加科举考试而“登堂入仕”。

18岁到东都洛阳,以《雁门太守行》拜见韩愈,备受赞赏,遂声名远扬。

据《摭言》记载,李贺以诗卷拜谒韩愈,韩暑卧方倦,欲使阉人辞之。

后韩愈开其诗卷,首乃《雁门太守行》,读而奇之,乃束带出见。

李贺拜见韩愈时把此诗放在首篇,由此可见李贺对此诗的珍爱。

此诗在诗人的心目中应是最能体现其思想情感的代表作。

21岁参加河南府试,被荐举进士,但遭小人的嫉妒和攻击,说李贺父名晋肃的“晋”与进士之“进”同音,犯家讳,依据礼法惯例,应避讳不得参试。

尽管后来有韩愈这样的大人物为其奋臂直呼,写下了著名的《讳辩》,辛辣地反驳:“父名晋肃,子不得举进士;若父名仁,子不得为人乎?”结果仍无济于事。

李贺被迫放弃了考进士的权利,断绝了仁途之路,以后他一直陷于抑郁痛苦之中。

后经人推荐,到长安任从九品的太常寺奉礼郎小官,地位卑微,李贺不堪屈辱,任期未满就告病辞官。

年仅27岁,就病卒家中。

李贺体貌细瘦,巨鼻,通眉,长指爪。

因仕途失意,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外出时背一破囊,得句即写投囊中李贺题跋像[1],暮归足成诗篇。

他的母亲见他作诗辛苦,责怪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

”李贺是中唐的浪漫主义诗人,又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一个代表者。

他所写的诗大多是慨叹生不逢时和内心苦闷,抒发对理想、抱负的追求;对当时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和人民所受的残酷剥削都有所反映。

内心悲愤和不敢直言的矛盾撞击,决定了李贺诗歌创作只能运用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来含蓄地吐露自己的复杂情感。

这种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就必然融合奇特的想象,更带上抑郁低沉的悲郁色彩。

《雁门太守行》教案2

《雁门太守行》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1. 课题名称:《雁门太守行》优秀教案2. 学科领域:语文3. 教学年级:八年级4. 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雁门太守行》。

(2)理解诗歌的背景,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和鉴赏能力。

(2)学会通过诗歌描绘的画面,感受诗人的情感。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背景知识和主题思想。

(2)诗歌中的意象分析和修辞手法。

2. 教学难点:(1)诗歌中古代战争场景的理解。

(2)诗歌中抒情手法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雁门太守行的画卷。

(2)引导学生关注诗歌的背景,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的基本内容。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是什么?(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解析:(1)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等。

(2)解析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想象诗歌描绘的战争场景,感受诗人的情感。

(2)讨论诗人的忧国忧民之心,报效国家的壮志豪情。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五、课后作业1. 背诵《雁门太守行》。

2. 写一篇关于《雁门太守行》的鉴赏文章。

3. 选择一首类似的边塞诗进行学习,下周分享学习心得。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情况,评估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背诵和鉴赏文章,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3.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思考深度和表达能力。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八年级语文上诗词五首第二课时教案

第二课时一、学习《雁门太守行》(一)导入新课(1)故事导入,引入《雁门太守行》。

(2)了解文体:“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3)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唐皇室远支。

家居福昌之昌谷,后人因称李昌谷。

早有诗名,但因父讳而无法应试进举。

因仕途失意,他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

27岁病逝。

今存诗240余首,他的诗继承前代积极浪漫主义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创造出一种新奇瑰丽的境界,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称“奇才”“鬼才”,被人称为“诗鬼”。

(4)写作背景。

在李贺生活的时代,藩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这首诗的背景是唐王朝和地方割据势力之间的长期战争。

(二)朗读、赏析1.听朗读录音。

2.自由朗读。

3.读诗韵:读准字音和节奏。

明确: 1—2句“紧张、壮烈”。

3—6句“凝重、悲壮”。

7—8句“坚定、豪迈”。

4.解诗意。

《雁门太守行》中,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

5.悟诗情:理解诗意。

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请学生回答:通过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联想到了什么?感受到了什么?诗的最后两句,你是怎么理解的?你认为诗的主题是什么?(学生讨论)①师归纳:黑云——使人联想到大敌当前的形势,形势紧急;金鳞——戒备森严,显示出不可侵犯的气概。

燕脂——更浓的紫色透出肃杀之气,仿佛战士的鲜血染成。

红旗——红旗半卷,写出行军的诡秘。

角声满天、鼓寒声沉——给人庄严壮烈的感觉。

②诗的最后两句:运用典故,点明主旨,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即誓死报效朝廷的决心和爱国情感。

③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诗人用极其简洁的方式从总体上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绝的斗争精神,给他们的斗争染上了悲壮的色彩——从这个意义上也可以说这是一支振奋人心的战歌。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上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5.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悟诗中所表达的友情、忠诚等美好品质,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6.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诗词背诵、创作实践,锻炼口语和书面语的表达技巧。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诗词背景:学生需了解李贺的生平及其创作《雁门太守行》的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地理背景。
-诗词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背诵《雁门太守行》,把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奏。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首诗是唐代诗人李贺所作,描绘了边塞将士的壮烈与忠诚。它是古诗中边塞诗的代表作,体现了诗人对友情和忠诚的深刻思考。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诗中的具体内容。通过分析“黄河捧土尚可塞,北风雨雪恨难平”等句子,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手法。
4.诗词解析:详细解析诗中的意象、表达手法,如对比、拟人等,深入理解诗意。
5.思想感情:探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感悟作者对友情、忠诚的赞美。
6.艺术特色:分析《雁门太守行》的艺术特色,如对仗、用典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7.诗词背诵:要求学生熟练背诵《雁门太守行》,培养记忆力,增强文学素养。
8.应用拓展:联系现实生活,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创作实践。
-表达手法的运用:分析诗中对比手法的作用,如突显战争的残酷,使学生能运用此类手法鉴赏其他诗词。
-诗词创作背景与情感态度的联系:通过讲解诗歌创作背景,使学生明白作者为何抒发对友情、忠诚的赞美,从而联系到诗中的情感态度。
在教学过程中,针对重点和难点内容,教师应采用生动形象的语言、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合作交流,确保学生理解透彻。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创作练习的结果。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 26《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

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选自部编本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五课《诗词五首》。

本单元的人文主题是品格与志趣,《诗词五首》以诗意语言抒写人生感悟与思考。

《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古体诗,李贺借写边塞战争来抒发自己的理想抱负。

全诗想象丰富,色彩瑰丽,气势恢宏,语言精练,给人很强的震撼力和感染力,是写战争的名篇佳作。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基本具备了诗歌赏析能力,能结合注释读懂诗歌内容,基本理解诗歌情感。

但炼字品情,运用合理的方法赏析诗歌的能力还有所欠缺。

加之,这是学生初次接触李贺的诗歌,对李贺的生平事迹知之甚少,所以学生对本诗的学习还存在着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做好引导和点拨。

教学目标及重难点1.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2.尝试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3.学习诗人的英雄情怀,培养学生的爱国之情。

重点:反复诵读诗歌,把握诗歌的内容,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的画面。

难点:尝试通过品词析句的方法理解诗歌,把握诗人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教法:范读法、引导法、点拨法、合作探究法学法:朗读法、品析法、自主与合作探究法、读写结合法教学准备:纸质教案、教学PPT、多媒体设备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话说盛夏的一日午后,韩愈正解衣欲睡,有家仆呈上诗卷称有人前来拜谒。

韩愈想推辞不见,可打开诗卷一看,前两句诗就令他拍案叫绝,遂整衣冠迎客。

你们知道谁的诗歌有如此之魅力吗?他就是被称为诗鬼的李贺。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雁门太守行》。

(板书课题)二、解题“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多写边塞征战之事,表现爱国之情。

“行”,古乐府的一种体裁。

三、读出诗韵1.好诗不厌百回读,朗读可以赋予诗歌以新的生命。

请同学们大声地、自由地朗读诗歌,并在书上标出断句。

2.请一位同学范读,其他学生从字音、节奏、情感等角度点评,教师再适时点拨。

明确节奏划分: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册《雁门太守行》教案、教学设计
(二)讲授新知,500字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带领学生朗读全诗,让他们初步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接着,我会对诗中的生僻字词、句式进行详细讲解,如“雁阵”、“霜雪”、“戍楼”等,并结合图片、实物等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这些词语。
在此基础上,我会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让学生体会诗人如何通过这些手法描绘边塞的壮丽景色和将士的英勇形象。同时,我会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王之涣为何要赞美边塞将士,他们的忠诚和勇敢代表了什么价值观。
(2)终结性评价:通过课后作业、小测验等形式,检测学生对本课知识的掌握程度,以及他们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成长。
4.教学难点突破:
(1)针对生僻字词和句式,设计专项练习,帮助学生巩固记忆。
(2)通过朗读、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提高他们对诗歌意境的理解。
(3)结合实际生活,引导学生联系边塞将士的忠诚和勇敢,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雁门太守行》中的生僻字词、句式及修辞手法,如“雁阵”、“霜雪”、“戍楼”等边塞特有的意象。
2.领悟诗人王之涣通过诗歌表达的家国情怀和对边塞将士的赞美。
3.分析边塞诗的特点,把握其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区别。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多媒体手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边塞的自然风光和将士的生活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第三步:分析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从边塞特有的自然景观和将士生活入手,深入剖析诗歌的内涵。
第四步:拓展延伸,比较边塞诗与其他题材诗歌的异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第五步:总结课堂,强调家国情怀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时教案-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
一、教学内容
第25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课时教案,选自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雁门太守行》的背景知识与作者简介。
2.诗词的字词解释:如“雁门”、“太守”、“行”等。
3.诗词的朗读与节奏划分。
4.诗词的意境分析与理解:包括描绘的景象、表达的情感、运用的修辞手法等。
-在创意写作环节,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现代词汇和句式,引导学生将古诗词元素与现代情感相结合,突破写作难点。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需要表现出忠诚和勇气的情况?”(如帮助朋友、面对困难等)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雁门太守行》中忠诚与勇敢的奥秘。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词朗读与节奏划分、意境分析与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诗词修辞手法的识别和理解,我会通过举例和比较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忠诚、勇敢相关的实际问题。
2.诗词创作: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个诗词创作活动。学生可以借鉴《雁门太守行》的写作手法,创作一首以“忠诚”为主题的现代诗。
3.成果展示:每个小组将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成果和诗词创作。
(四)学生小组讨论(用时10分钟)
1.讨论主题:学生将围绕“忠诚与勇敢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这一主题展开讨论。他们将被鼓励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并与其他小组成员进行交流。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边塞诗的背景理解和诗句的翻译解读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我会通过对比现代语言和古汉语的差别,以及通过图片和故事来帮助学生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雁门太守行》相关的诗句,探讨其表达的情感和艺术手法。
(3)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对修辞手法的识别和应用。
-举例:学生往往难以辨识和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教师应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让学生学会在写作中运用修辞手法,提高作品的艺术性。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美景赞叹不已的经历?”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欣赏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人是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自然和生活的感悟。
在课程总结时,我强调了《雁门太守行》所传递的豪情壮志和爱国情怀,希望学生们能够将这些精神内化于心,成为他们成长道路上的动力。同时,我也提醒自己,要在教学中不断总结经验,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他们的学科素养。
3.学习《雁门太守行》的诗意、诗境、诗情,掌握以下诗句的翻译和解读:
-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4.通过对比分析《雁门太守行》与其他四首诗词的异同,提高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
5.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热爱,激发学生学习古文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核心素养目标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情感把握:通过讨论“黑云压城城欲摧”中的紧张气氛,让学生感受诗人在战乱中对将士的担忧和敬意。
-创作技巧:教师要提供具体的指导,如如何构思、如何选择意象、如何运用修辞等,帮助学生克服创作中的困难。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有过对英雄人物的敬佩?”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词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王之涣如何通过诗词表达对边塞英雄的赞美。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及作者简介:了解唐代边塞诗的背景,认识诗人王之涣及其创作特点。
2.诗词朗读与解析:学习《雁门太守行》的朗读节奏,分析诗词的意境、情感和修辞手法。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雁门太守行》的背景和基本概念。这是一首描绘边塞将士的唐诗,反映了唐代边塞的艰苦生活和将士们的英勇形象。它对我们了解古代边塞文化和诗歌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来看《雁门太守行》的具体诗句。这个案例展示了如何通过具体的语言描绘边塞景象,以及如何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情感。
五、教学反思
在今天的教学中,我尝试了多种方法来帮助学生理解和欣赏《雁门太守行》这首诗。我注意到,通过提问和讨论的方式,学生们对边塞文化产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了浓厚的兴趣,这让我感到很欣慰。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
在导入新课的时候,我发现学生们对于英雄人物的敬佩这个话题很有共鸣,这说明他们对于诗中表达的情感有了一定的预判和期待。但在讲解诗句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些学生对诗词的朗读节奏把握不够准确,这可能是因为我对这个部分的讲解不够细致,或者是学生的实际朗读练习不够。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
一、教学内容
《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案,选自2023-2024学年八年级语文上册统编版,第四单元第26课。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包括:
1.诗词背景知识介绍:诗人李贺生平简介,雁门太守行的创作背景。
2.诗词文本学习:逐句解析《雁门太守行》的诗意,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培养审美情趣: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艺术手法,提高学生对美的感知和创造力,激发艺术创造力。
3.强化思维品质:运用批判性思维分析诗词内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逻辑思维和辩证思维能力。
4.增进文化理解:通过对边塞诗的学习,拓宽学生的文化视野,增进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理解和尊重。
5.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模仿诗人的表达技巧,进行诗词创作,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创作能力。
教学反思让我意识到,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需要在教学方法上不断革新,以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同时,我也需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的成长,引导他们不仅在知识上有所收获,更在情感和思维上得到提升。今后的教学之路,我将以此为目标,不断努力。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某种强烈的情感,让你想要表达出来?”(举例说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诗歌情感表达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李贺是如何在《雁门太守行》中抒发情感的。
在实践活动中,分组讨论和诗词创作练习得到了学生们的积极响应。他们在这个环节中表现出了很高的热情和创造力。但同时,我也观察到有的小组在讨论时偏离了主题,需要我及时引导回正轨。这提醒我在设计活动时,既要给予学生足够的自由度,也不能忽视了对讨论方向的把控。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同步教育信息】一.本周教学设计内容:《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讲读)二.要点、难点:1.认识诗歌的特点,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育阅读和赏识诗歌的能力。

2.理解作者精良的构想和寓情于景,情形交融的写法。

3.抓住名句,鉴赏剖析。

三. 学习过程:雁门太守行(一)文学知识1.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朝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贺21 岁时,因其父名“晋肃”犯忌,所以禁止他应试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

他的诗歌,除诉说怀才遇的悲忿以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穿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运用神话传说,创建出恢奇诡谲绚丽多彩的鲜亮形象,艺术特点独具,在诗史上自成一家,被称为“长吉体”。

2.背景:在李贺生活的年月,潘镇反叛此起彼伏,而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这首诗写的就是朝廷与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情况。

3.解题:《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后代多用题面意思,写征战之事。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政治抒怀诗,归纳了这场战争的艰辛性,高度赞誉了官军将士们艰辛优秀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发奋报效国家的信心。

首联:写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官军凛然不行入侵的气概。

颔联:写官军待兵的悲壮场面和荒寒惨切的战地氛围。

颈联:写乘夜奔袭之状。

尾联: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愿望。

(三)艺术特点高度归纳与艺术细节的细描相联合。

诗人把一场旷日长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日夜里表现,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日,表现官军警戒威严;一个在傍晚前,表现了官军勤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人意料地侵袭仇敌。

而详细写画面时,则抓住“黑云、角声、半卷红旗、霜重封寒”等细节去表现中心。

(四)名句赏析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衬着了敌军十万火急的紧张氛围和紧急局势。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第26课《诗词五首——雁门太守行》教学设计+2022—2023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雁门太守行》教案一、教材分析《雁门太守行》出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本单元是诗歌和文言文为主题的单元。

本单元的课文都是我国古代的经典名篇,从主题上来说,都与人的品格、志趣、情怀、抱负有关。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诗人构思大胆,用秾艳斑驳的色彩描绘悲壮惨烈的战斗场面,高度赞扬了守边将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抒发了诗人立志报国的决心。

二、学情分析本课的授课对象是八年级的学生,在七年级的学习基础上,学生对于古诗词的认知与学习已经有了一定的水平,但是在主动鉴赏、探究方面还是有很大的不足。

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由浅入深,引导他们主动鉴赏研读,探究文章的主题和细节,激发学生主动参与的热情,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进行学习。

三、教学目标1.通过反复朗读诗歌,体会诗中情,理解诗中意,并背诵积累诗歌。

2.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3.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激发对古诗词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传扬中华优秀文化。

四、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探究诗歌细节,咀嚼品读诗歌语言,以读促知,以知促读,读好诗歌情感,感受全诗意境。

教学难点:了解作者,体悟作者构思奇特、幽冷浓艳的独特艺术风格。

五、教学方法讲授法、提问法、合作探究法、交流讨论法六、课时安排1课时七、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我们知道,边塞诗有怨,有恨,但是豪情终将战胜一切。

这就是文人心中不肯凋零的英雄大梦。

不仅仅是边塞诗,豪情是整个大唐生命的基色。

为什么李贺那样纤弱的诗人,都会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因为他自已也曾经写下充满奇情的诗篇,比如他写的《雁门太守行》。

2.解题“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

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3.作者简介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二语文《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教程【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诗词五首》之《雁门太守行》《无题》《天净沙》《山坡羊》(讲读)二. 重点、难点:1. 了解诗歌的特点,理解每首诗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培养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

2. 理解作者精巧的构思和寓情于景,情景交融的写法。

3. 抓住名句,鉴赏分析。

三. 学习过程:雁门太守行(一)文学常识1. 作者: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省宜阳县西)人。

他是唐代中期浪漫主义诗人的代表。

李贺21岁时,因其父名“晋肃”犯讳,所以不准他应考进士。

他只做过三年礼郎之类的小官,郁郁不得志。

他的诗歌,除诉说怀才遇的悲愤之外,也有一些反映人民疾苦,揭露统治者残暴荒淫的篇章。

其诗善于熔铸词采,驰骋想象。

运用神话传说,创造出恢奇诡谲璀璨多彩的鲜明形象,艺术特色独具,在诗史上独树一帜,被称为“长吉体”。

2. 背景:在李贺生活的年代,潘镇叛乱此起彼伏,并且发生过多次战争。

李贺这首诗写的就是朝廷与河北藩镇之间的战争状况。

3. 解题:《雁门太守行》乐府曲名。

后人多用题面意思,写征战之事。

行,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整体感知这是一首政治抒情诗,概括了这场战争的艰苦性,高度赞扬了官军将士们艰苦卓越的斗争精神,表达了诗人立志报效国家的决心。

首联:写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官军凛然不可侵犯的气势。

颔联:写官军待兵的悲壮场面和荒寒惨切的战地气氛。

颈联:写乘夜奔袭之状。

尾联:抒写官军全体将士的心愿。

(三)艺术特色高度概括与艺术细节的细描相结合。

诗人把一场旷日持久的战争高度集中在一昼夜里表现,只写了三个画面: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了官军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地袭击敌人。

而具体写画面时,则抓住“黑云、角声、半卷红旗、霜重封寒”等细节去表现中心。

(四)名句赏析首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黑云压城城欲摧”,一个“压”字,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次句写城内的守军,与城外敌军对比,忽然,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透射下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只见金光闪闪,耀人眼目。

此刻他们正披坚执锐,严陈以待。

这里借日光来显示守军的阵营和士气,情景相生,奇妙无比。

艺术的真实和生活的真实不能等同起来,敌军围城,未必有黑云出现;守军列阵,也未必有日光前来映照助威,诗中的黑云和日光,是诗人用来造意造境的手段。

无题(一)文学常识1. 作者:李商隐(812—858),字义山,号玉溪生。

晚唐杰出诗人,与杜牧齐名,人称“小李杜”。

他一生政治不得意,其诗多是抨击黑暗现实,忧时伤乱,慨叹身世,抒写怀才不遇;构思新颖,想象奇妙,词句精辟,色彩绚丽,形象鲜明,言简意丰,开创了新的风格与流派,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擅长近体,尤其精于七律,特别是无题诗很有名,意境美又令人费解,有《李义山诗集》,《樊南文集》。

2. 背景:李商隐的无题诗都与男女恋情有关,而大部分都寄寓了他的身世之感,这是因为他受牛、李党争牵连,无法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的难言之痛只好托男女恋情作隐晦的表示。

(二)整体感知《无题》诗既隐其题,又晦其意,创造出扑朔迷离的艺术境界。

这首诗既可以说是感遇诗,抒写自己的身世之感——难以实现自己政治抱负的郁闷之自我排解;也可以说是爱情诗,表现了男女间离别的忧伤及别后相思缠绵的情意。

诗的前两句用了两个“难”,说明相见不易,离别更为不忍。

更何况在东风无力,百花凋残的暮春时节,其离愁别恨更为难以言表。

三、四句运用比喻和谐音双关,把坚贞不渝的爱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五、六句是设想对方正晨妆临镜,因备受离别相思之苦,想来容颜也衰老了;月下独吟,孤苦凄怆,也应防寒气相袭,保重身体,表现关切之意。

最后两句,借助神话传说表达对恋人的无比挚爱与深切思念,照应首句。

(三)名句赏析“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双关的方法,组成脍炙人口的名句,形象地歌颂了情人之间的忠贞不渝的爱情。

诗人以“丝”谐“思”,即情思;“到死丝方尽”,反言之,则不死不尽,犹言我对你的爱至死不变;对句写“泪”,这不单指别时的泪,也包括别后的泪,泪与思合,有思即有泪;“成灰”“到死”为对文,义同,亦不死则泪不干之意,这两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天净沙·秋思(一)文学常识1. 作者:马致远(1250~1321),字千里,号东篱。

元代著名散曲家,戏曲家。

代表作有《汉宫秋》,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并称元曲四大家。

在当时有“曲状元”之称。

《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2. 体裁:散曲(小令)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兴起的一种艺术形式,包括杂剧和散曲两部分。

杂剧就是戏剧。

散曲包括小令和散套两部分。

小令是单个的曲子,按曲调创作,每个曲调有自己的名称。

各个曲调的字数和句式不同,常用于写景、抒情。

散套又称“套曲”、“套数”,通常用同一宫调的若干曲子联缀而成,长短不论,一韵到底,一般都有“尾声”,适宜叙述较复杂的内容。

(二)整体感知这首小令是马致远的惊世之作,通过写秋日黄昏的景象表现了旅人的无限愁思。

小令虽短,仍可分为两层:前三句为一层,通过游子的眼光心境,描绘出黄昏时分萧瑟凄凉的深秋景色,并以此烘托游子天涯沦落的悲凉情绪。

后两句为一层正面抒发游子浪迹天涯的思乡之情。

(三)艺术特色情景交融,寓情于景。

这首小令旨在表达天涯旅人的凄苦之情。

但人的思想感情,是抽象的,难于表达。

作者运用传统的寄情于物的写法,把这种凄苦悲凉之情刻画得淋漓尽致。

枯藤、老树、昏鸦、西风、瘦马、夕阳,这些有形而可感的事物,具有明显的深秋色彩,与无形的抽象的凄苦之情有相通之处,用有形表现无形,方使人感到具体生动。

自然景物本来是没有思想感情的,但当诗人把这些客观事物纳入审美的认识和感受中,这些事物便被赋予了感情色彩,同人的思想感情融为一体了。

小桥、流水、人家,不过是极常见的普通景色,但当它与“断肠人在天涯”同处于一个图景中,便不再是孤立的景物,而成为使“断肠人”心碎肠断的融发物,使图景带上悲凉的气氛。

《天净沙·秋思》堪称是景中有情,寓情于景的佳作。

山坡羊·潼关怀古(一)文学常识1. 作者:张养浩(1270~1329):字希孟,号云庄,元著名散曲家。

曾任监察御史,因批评时政为权贵所忌,免官。

后复官至礼部尚书、参议中书省事,辞官归隐,屡召不起。

后关中大旱,任陕西行台中丞,办理赈灾,这首小令即作于赴任途中。

2. 体裁:散曲(岭)(二)整体感知这是作者登临潼关古塞,怀古思今,写下的抒情名篇。

全曲可分三层:第一层(前三句):写潼关险要的形势,暗含兵家必争之意。

第二层(中四句):写从关中长安万间宫阙化为废墟而产生的深沉的感慨。

第三层(后两句):揭示主旨,指出历代王朝的兴、亡,带给百姓的都是灾祸和苦难。

三层意思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思想越来越显豁,感情越来越强烈,浑然一体;将写景、抒情、议论熔于一炉,揭示封建统治者剥削人民、压迫人民的本质,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模拟试题】一. 基础知识:1. 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 锦衾.(qín)提携.(xié)踌躇.(chú)B. 云鬓.(bìn)瀚.海(hàn)羌.笛(qiāng)C. 阑.干(lán)峰峦.(luán)蜡炬.(zhú)D. 宫阙.(quē)狐裘.(qiú)辕.门(yuán)2. 下面诗句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组是()A. 胡天 / 八月 / 即飞 / 雪B. 半卷 / 红旗 / 临 / 易水C. 小桥 / 流水/ 人家D. 东风 / 无力 / 百花残3. 下面对《天净沙·秋思》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此曲中的前三句选取了富有特征的九种事物构成了一幅深秋晚景图。

B. 第二句中用动态中的“流水”与处于静态中的“小桥”,“人家”相映衬,更在说明环境的幽静。

C. 从整个构图来看,前四句写景,末一句写人,写景是为了烘托人。

D. 从题目来看,作者要表达的是对秋的伤感,并无思乡之情。

4. 下面对《山坡羊·潼关怀古》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 前三句是说高峰群峦紧挨着如同集结聚会一样,大河浊水涌起的波涛好像在发怒咆哮,潼关地势险要,龙盘虎踞,背山临水,这是一条饱经历史兴衰的路啊!B. 第四、五句,作者西望长安——秦汉帝国的都城,山高水深路远,不知何往,因此心意犹豫,彷徨不定。

C. 第六、七句,由潼关路而联想到秦汉的兴亡,作者突出了“伤心”二字,写出此地往昔的兴衰,为这种不由自主的联想平添了无限苍凉凄楚之情。

D. 最后四句,旨在说明兴也亡,亡也罢,受苦受难的终究是百姓。

5. 文学常识(1)“李杜诗篇万古传,至今已觉不新鲜。

”“李杜”指的是唐朝的和;另有“小李杜”之称的是唐代的和;唐代诗人中有一位诗人号称“诗鬼”,指的是。

(2)《天净沙·秋思》的作者是元朝的,他与,,,齐名,合称为。

6. 默写(1)角声满天秋色里,。

(2)《山坡羊·潼关怀古》中的主旨句:。

(3)《天净沙·秋思》作者直抒胸臆,道出天涯游子之悲的句子:,。

(4)《无题》中的千古名句是:。

7. 春天的大地到处生机勃勃。

花园里开满了鲜花,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争奇斗妍,真是“”。

A. 霜叶红于二月花B. 映日荷花别样红C. 百般红紫斗芳菲D. 乱花渐欲迷人眼二. 阅读理解(一)阅读《雁门太守行》完成以下习题(课文略)1. 对“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这一句理解不正确的是()A. 这一句既是写景,也是写事,成功地渲染了敌军兵临城下的紧张气氛和危急形势。

B. 诗中一个“压”,把敌军人马众多,来势凶猛,以及交战双方力量悬殊,守军将士处境艰难等等,淋漓尽致地揭示出来。

C. 文中的黑云指的是天边乌云滚滚,大雨就要倾盆而下的景色。

D. “甲光向日金鳞开”写的是风云变幻,一缕日光从云缝里透射上来,映照在守城将士的甲衣上。

2. “半卷红旗临易水”中的“半卷红旗”指的是()A. 狂风卷得红旗展不开。

B. 黑夜行军,偃旗息鼓。

3. “报君黄金台上意”中的“报”与下面()项中的“报”意思相同。

A. 报告B. 报复C. 报效D. 报酬4. 诗中有两处用了燕太子丹起用荆轲、燕昭王筑黄金台的典故,是句。

表达的感情是。

(二)读下面两首诗,回答问题。

甲: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

乙: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