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代码学科门类管理学二级类公共管理专业代码120401英文名称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二、专业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有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和现代公共精神,掌握管理学、政治学、社会学等学科基础知识,通晓公共事业管理基本理论和技术方法,具备较强的公共事业管理实务操作能力以及良好的语言表达和人际沟通能力,能在各类公共事业单位、社区、社会服务机构、行业协会以及政府机关从事公共事业管理与服务工作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毕业要求1、知识结构:(1)具备一定的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知识;(2)掌握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必须具备的专业理论和相关学科知识,熟悉本专业发展的前沿和动态;(3)掌握运用现代科学技术进行数据收集、处理并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4)熟悉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政策与法律法规知识;(5)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掌握公共管理、公文写作知识;2、能力结构:(6)具有较强的获取、应用以及更新知识的能力,具备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技能,具有较强的组织管理、协调和决策能力。
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需的计算机应用的技能;(8)具有英语的听、说、读、写、译的基本能力,具备阅读本专业外文书刊的能力,具有较强的语言表达与写作能力;(9)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社会调查的基本方法,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能力、社会调查和统计分析能力;(10)具有较强的社会交往与人际沟通能力。
3、素质结构:(11)政治立场坚定,政治方向明确,拥护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和政策;(12)具有良好的意志品质、强烈的社会正义感和高尚的职业道德;(13)具有民主法治观念、法律专业思维能力和法律实务素养,求真务实;(14)具有追求法治理想、立志奉献社会、积极探索创新的基本素质;(15)具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健康的体魄。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
国家开放大学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培养方案公共事业管理本科专业设有“公共事业管理(学校管理方向)、公共事业管理(社会教育及应用心理方向)”,开设“公共管理学、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教育法学、教育评价、现代教育管理专题、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心理学、实用教与学技术工具、社会教育及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咨询与辅导”等核心和基础课程。
一、学校管理方向1.主要招生对象教育行政机关、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院校等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的人员。
2.专业培养目标学校管理方向培养能在教育行政机关、幼儿园、中小学校、职业院校等从事教学及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通过本专业学习,学习者能够掌握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专业基础知识;具备开展教育管理相关工作的必备技能,具有教育管理领域问题意识,能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践中常见问题。
3.课程体系该方向专业必修课为“现代教育管理专题、教育心理学、教师心理专题、课程与教学论、教育法学、教育评价、教育组织行为与管理案例、特殊教育概论、班级管理”;专业选修课为:“管理思想史、公共管理学、领导学基础、人力资源管理、比较教育、在线学习理论与实践、参与式培训及活动组织、新课程教学设计”等。
二、社会教育及应用心理方向1.主要招生对象青少年教育相关从业人员、社区教育工作者、场馆教育工作者、家庭教育咨询及辅导人员以及其他社会文化教育事业从业者。
2.培养目标社会教育及应用心理方向培养面向社区、社会场馆等社会教育机构从事教学、管理及心理咨询工作的应用型专门人才。
同时本方向也面向终身学习和全民学习社会,为提升市民的家庭教育素养、教育与心理咨询素养服务。
3.课程体系社会教育及应用心理方向专业必修课为“现代教育管理专题、管理思想史、教师心理专题、公共管理学、教育评价、实用教与学技术工具、社会教育及管理、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家庭教育咨询与辅导”;专业选修课为:“课程与教学论、教育公共服务、教育法学、在线学习理论与实践、远程教育管理、参与式培训及活动组织、课程社会学、考试管理技术”等。
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培养方案(2018版)
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办学历史悠久,学术积淀深厚,涵盖政治学、公共管理两个一级学科,其中政治学学科的历史可追溯到20世纪初;公共管理学科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均为全国同类学科建设最早单位之一。
学院还是全国首批公共管理硕士专业学位(MPA)教育培养单位之一。
学院学科优势突出,办学实力雄厚。
拥有2个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点,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7个博士点,9个硕士点,5个本科专业;1个国家重点学科,2个湖北省重点一级学科,1个湖北省优势学科;1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211工程”三期建设项目,1个“985工程”二期建设项目I类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基地、1个“985工程”二期拓展项目。
学院还拥有1个湖北省重点智库、1个湖北省改革智库、1个湖北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学院两个一级学科在各次学科评估中均位居前列,在2017年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组织的第四轮全国一级学科评估中,公共管理学科被评为A类学科。
学院学术梯队结构合理,师资力量强。
学院现有在职教职工91人、离退休教职工30人。
在职教职工中,专任教师72名、机关管理人员19人;专任教师中教授25人、副教授32人、讲师15人。
学院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人,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1人,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人,国家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1位,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教育部重点教材编写课题组首席专家3位(第一首席1位),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人员2人,教育部高校公共管理类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教育部高校政治学学科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第一层次入选人员1人,湖北省“楚天学者计划”人才2人,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2人,珞珈杰出学者1人,珞珈特聘教授2人,珞珈青年学者4人;湖北省教学名师1人,武汉大学教学名师1人;国家精品课程暨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程3门,省级优秀教学团队1个;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教育部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湖北省优秀教学成果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公共财务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方案专业代码:110302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具备现代公共事业管理及公共财务管理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能力,能在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各种协会、社团、基金会等公共组织从事财务管理及其他管理工作或教学和科学研究工作,人文底蕴深厚、专业基础扎实、知识视野宽广、创业能力强劲、具有“信敏廉毅、慎独尚公”素质的创业型人才。
二、培养规格要求1、基本素质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有坚定的政治方向,热爱祖国,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认真学习并基本掌握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原理;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道德修养和敬业爱岗、艰苦奋斗、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有较好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2、基本知识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备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公共组织财务管理与核算的理论、技术与方法。
3、基本技能要求:本专业毕业生应具有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所必须的管理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技能;掌握基本报表与辅助报表制作的基本技能;具有规划、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技能。
4、基本能力要求:本专业毕业生还应具备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知识和能力;熟悉我国现有的公共事业及公共财务管理方面的法律法规、方针政策以及制度;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写作能力;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从事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及其他工作能力。
三、培养特色1..培养目标特色本专业紧紧围绕创业型人才培养目标,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一方面将创业型人才培养与专业教育有机结合,突出公共组织经济财务核算与管理方面的要求,发挥我们财经院校的传统优势,另一方面将创业意识、创业知识、创业能力培养融入到各课程模块和各教学环节之中,加强非营利组织的营销与管理方面的教学,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使我们的毕业生具有更广阔的就业与发展空间。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具有较高思想政治素质、道德素质和专业理论素养,具备政治学、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秘书学等现代管理多学科基本理论和实践能力,具备一定理论分析、实证研究、应用写作和社会调查实务等多方面的基本能力,具有较强的公共服务能力、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处置和应变能力、管理沟通能力,能胜任城乡政府机关以及企事业单位、各种社会基层组织从事应急管理、公共管理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二、培养规格1、热爱祖国、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热爱公共管理事业,具有较强的社会使命感和公共责任感,具有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2、具有扎实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熟悉公共管理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全面掌握公共事业管理的理论基础、知识体系和实践技能;3、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办公自动化等计算机运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熟悉和掌握社会调查的方法和技能,具备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4、了解国内外危机管理的前沿和发展趋势;具备在城乡公共服务部门和机构、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基层组织从事各类公共服务工作的基本技能;具备应急预案写作、危机预警、各类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能力;5、具有较强的外语能力、口头与书面表达能力、办文、办事能力以及较高的计算机运用水平。
三、学制、学位及学分要求基本学制为4年,实行弹性学制,学生在校修业年限为3-6年。
本专业学生在学期间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170学分方能毕业。
其中通识教育课程54学分,学科基础课程26学分,专业核心课程64学分,专业选修课程26学分,达到学位要求者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四、专业主干课程与学位课程1、专业主干课程: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管理沟通与谈判、秘书学、应用统计与软件运用、专业素质教育2、专业学位课程(9门课程,29学分):管理学原理、社会学概论、经济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学、危机管理学、公共关系学、社会调查原理与方法、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五、课程设置:(170学分)(一) 通识教育课程(54学分)1、通识教育必修课程(39学分)逐级修读。
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作计划
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作计划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培养具有管理、组织、协调和服务能力等综合素质的应用型人才,主要服务于政府、企事业单位以及社会组织等公共事业领域。
二、工作目标1.深入了解公共事业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流程,提升专业技能和管理水平;2.制定科学合理的工作计划和预算,确保项目进展和成果;3.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协调,提高工作效率和协同能力;4.积极探索创新管理模式和服务模式,提升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三、工作内容1.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明确工作目标和任务分解;2.深入调研和分析公共事业领域现状和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和建议;3.参与公共事业项目的招标、合同管理和实施监督;4.加强与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组织等的沟通协调,促进资源共享和优化配置;5.定期检查和评估项目进展情况和成果效益,及时调整工作计划和预算;6.积极推动和参与公共事业领域的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服务质量和用户体验。
四、工作要求1.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基础和管理实践经验;2.熟悉公共事业领域相关政策法规和管理流程;3.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团队合作能力;4.具有创新思维和开拓精神,能够积极主动地探索新的管理和服务模式;5.具备良好的责任心和执行力,能够承担一定的工作压力。
五、工作计划1.第一年:制定年度工作计划和预算,加强调研和分析工作;2.第二年:参与公共事业项目的招投标和实施管理,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沟通协调;3.第三年:定期检查和评估项目进展情况和成果效益,推动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
六、工作效果1.提升公共事业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促进公共事业领域的发展;2.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组织的合作与协调,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益;3.推动公共事业领域的创新管理和服务模式,提高用户体验和社会满意度。
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作计划范文
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工作计划范文第一章:引言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涉及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的学科,旨在培养具有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人才。
本人在大学期间专业课程学习扎实,同时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具备较强的理论和实践基础。
在此基础上,本人将制定一份工作计划,以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能够更好地发挥自己的专业优势。
第二章:工作目标1. 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具有高水平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2. 提高实践能力: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在团队中积极参与,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第三章:工作计划1. 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1)认真学习专业课程,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
(2)阅读相关专业书籍和论文,了解最新的研究成果和发展趋势。
(3)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和研讨会,增加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2. 积极参加实践活动(1)参加社会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实践活动,如社会调查、政策研究、项目管理等。
(2)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提高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和公益意识。
(3)参加企业实习,了解企业的运作模式和管理方法。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1)积极参与团队活动,学习团队协作技巧。
(2)与同学和同事进行合作,提高自己的沟通和协调能力。
(3)参加团队建设活动,提高自己的领导能力和组织能力。
第四章:工作成果1. 提高专业素养:通过学习专业知识和技能,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成为一名具有高水平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2. 提高实践能力:通过积极参加各种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为将来从事社会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做好准备。
3. 提高团队协作能力:通过积极参与团队活动,提高自己的团队协作能力,为将来的职业生涯打下基础。
第五章:结论社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个重要的学科,对于社会公共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宜春学院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方案(Public Affairs Management)一、专业代码:120401二、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一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现代治理理念和公共精神,具备现代公共管理理论、方法与技术等方面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的能力与技巧,能在文化、体育、教育、卫生、环境保护、市政管理、城市维护、社会保障、公用事业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非政府组织等公共部门从事业务管理与综合管理工作的应用型人才。
三、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通过学习公共管理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接受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的培养和训练,掌握各项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知识,能够胜任各级公共管理组织中的管理工作,具有领导、协调、组织和决策方面的基本能力。
毕业生应获得以下几方面的知识和能力:1.掌握管理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并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2.掌握适应办公自动化、应用管理信息系统必需的定量分析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3.具有进行质量管理、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进行统计分析的基本能力;4.熟悉我国有关法律法规、方针政策和制度;5.了解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6.具有较强的社会调查和语言表达与协作能力;7.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学制、学分及学位要求学制四年,弹性修业年限3~7年。
学生在校期间必须修满培养方案规定的159.5学分、2332学时方能毕业,其中:通识教育课程模块34学分(通识必修课程28学分,通识选修课程2学分,公共选修课程4学分)、624学时;专业教育课程模块85学分(专业必修课52学分、1056学时;专业选修课40学分、700学时)、计1628学时;实践环节课程模块30学分(不含课内实践);素质拓展项目25学分(含第二课堂素质拓展5学分)。
达到《宜春学院学士学位授予工作实施细则》规定要求的,可授予管理学学士学位。
五、主干学科公共管理六、核心课程政治学原理、管理学原理、行政管理学、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公共经济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公共政策学、人力资源管理与开发、公共组织财务管理、城市管理学、非政府组织管理、公共项目管理等。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一、专业名称公共事业管理专业(PublicAffairs AdministrationMajors)专业代码:110302二、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掌握管理、经济、社会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具备在社会保障、教育管理、文化产业管理等方面的专业技能;掌握现代公共事业管理技术和方法,具有较强的专业能力、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能够从事社会管理相关工作的应用型高级专门管理人才。
三、基本规格毕业生应掌握如下知识与能力:1. 掌握管理科学、经济学、社会学等现代科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具有进行自我知识更新的能力;2。
掌握公共管理专业知识和方法;具备现代化的管理工作能力,包括:公共政策分析能力;以电子化、自动化手段处理管理事务的能力;社会调查、市场调查及其定性、定量方法处理分析的能力;较强的策划、组织、执行能力;3。
了解国内外社会经济发展大局,了解本学科的前沿信息和发展动态和理论前沿;4。
熟悉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我国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组织工作的实际情况、基本政策和法规;15。
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和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获取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6。
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良好的沟通交流、较好的团队协作能力,较强的计算机操作和熟练应用外语的能力。
四、学制与修业年限学制四年;修业年限3—8年五、授予学位管理学学士六、专业核心课程管理学原理、政治学原理、公共管理、管理心理学、公共经济学、公共政策学、社会保障、教育管理学、文化产业管理。
七、全学程时间分配八、毕业基本要求23九、课程设置与教学进程一览表456789。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辅修、辅修学士学位)-2020级培养方案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辅修、辅修学士学位)
(Public Administration)
一、培养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目标是为党政机关及非政府部门公共机构、涉外企业、新闻媒体、文化体育管理、企事业单位、基层政权和社区、社会福利和服务机构、社会团体等部门,培养德才兼备,为国家现代化建设服务的高级管理型专业人才。
具备较强的运用知识和实践的能力,包括较强的外语能力、运用专业语言的能力、熟练运用计算机的能力以及较强的策划能力、组织能力、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掌握新型管理理论与技术的复合型、应用型公共管理和行政管理专门人才。
二、学分要求
辅修26学;
辅修学士学位34学分(含毕业论文)
三、教学计划表
四、修读要求
辅修学生需修读通识教育课程(15学分)和学科基础课(11学分),共26学分。
修读辅修学士学位学生,除上述辅修要求的两类课程之外,还需选修两门专业选修课(共4学分)以及毕业论文(4学分),共34学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培养方案
(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
一、培养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专业旨在培养具备较全面的社会政策和公共管理学理论、较熟练的公共政策分析和研究能力、适应广泛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并具备行政工作和决策参与能力的高素质专门人才。
本专业要求学生掌握管理学和社会政策分析的基本知识,熟悉公共管理学的相关学说,善于分析有重大影响的理论和政策;掌握研究分析社会动向的方法和技能;熟练掌握一门外语;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和决策参与能力、较强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
毕业生能够在政府机关、大型企业、公共媒体、公共部门、非政府组织、教育科研部门及相关行业从事社会调查与研究、政策分析与评估、发展规划与管理、研究与预测等方面的工作。
二、学分要求
选本专业为第二专业的学生必须修满教学计划规定的41学分,包括专业必修课程33学分和选修课程8学分。
达到规定要求者发给复旦大学公共事业管理(社会管理方向)第二专业证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