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视域下高校双创教育

合集下载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研究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当前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

随着经济的转型和社会的发展,创新创业能力已成为高职院校大学生必备的一项重要素质。

本文将结合当前形势,对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更好地培养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分析当前,我国正处于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关键时期,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政府提出了一系列的政策扶持和激励措施,鼓励个体创业和企业创新,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创新型发展。

科技进步和全球化的趋势也为创新创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挑战。

二、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现状分析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在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方面已经开展了许多探索和实践。

一方面,学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增加相关课程的开设,涵盖创业概论、创业管理、创意设计等多个方面,以期为学生提供更加系统和全面的知识基础。

学校组织学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创业实践、科技创新项目等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需要认识到的是,目前高职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还存在不少问题。

部分学校的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设置和教学质量有待提高,缺乏系统性和前瞻性。

学校的创业实践环境仍然不够完善,缺乏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机会,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难以真正发挥。

学校在引导学生创新创业方面的指导和辅导力度还不够,大部分学生缺乏相关的创新创业能力。

为了更好地培养高职院校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1. 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的建设。

学校应该根据当前社会的需求和发展趋势,结合实际情况,重新审视和完善创新创业课程设置,引入一些先进的理念和方法,提高课程教学的前瞻性和实用性。

加强教师队伍的培训和建设,提高教师教学水平和业务能力,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服务。

2. 打造创业实践平台。

学校应该积极寻求与社会企业合作的机会,建立创业孵化基地、技术创新中心等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更加丰富和多样的创新创业实践环境,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业项目的策划和实施,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路径研究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第一次向全国人民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号召,并且在2015年两会上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并给予特殊强调,希望将其打造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双引擎”之一[1]。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国家新战略的顺利实现,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的支持,而大学生群体不仅最具创新创业潜力,而且也是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战略的重要力量。

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如何有效提高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以创新带动创业,进而更好地解决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已经成为当前高校应该积极关注和研究的新课题。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加强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意义(一)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需要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发展必须以创新驱动、科技进步助推经济发展,而高校青年大学生作为最具有创新创业潜力的群体之一,理应成为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有生力量。

新形势下高校必须不断加强创新创业教育,从而有力促进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顺利实施。

(二)高校实现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近年来,伴随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的日益突出,高校如何改革人才培养方案的呼声日益强烈。

这就要求高校必须不断深入推进教育改革,转变教育观念,不断创新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出更多适应社会发展和经济转型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这已经成为当前我国高校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中之中。

另外,通过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可以帮助在校大学生提高自身的创业就业能力,更好地帮助他们顺利就业,进而更好地促进我国高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

(三)大学生自身发展的现实需要由于传统就业观念的影响,许多毕业生就业目光仍然集中关注在公务员、事业单位等“铁饭碗”岗位上,许多毕业生就业眼光过于狭窄,进而导致自身难以顺利就业。

与此同时,由于大学生主要时间和精力放在应付公务员考试上,普遍不重视培养自身的创业精神和创新意识,自身综合素质能力不高而难以在激烈的就业市场竞争中立足。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分析在经济新常态背景下,李克强总理首次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要求。

当前时代下,高校在人才培养、创新创业中发挥着关键性作用,并拥有丰富的资源与雄厚的人才库。

高校应明确创业教育实况,从思想认识提升入手,充分发挥榜样作用,健全教育教学体系,改善人才培养环境,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标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高校;创业教育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剖析大众创新、万众创业不仅是创新创业理论的基本内涵与根本要求,而且是践行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的有效途径,可促进创新的发展。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关乎经济发展,并可促进经济增长。

我们应一改往常发展老路,尤其是青年大学生,他们作为创新主体,需积极探索,不断努力。

而高校以及教育工作者应响应创新驱动发展这一战略,深化教育改革,构建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一致的创业教育体系。

二、创业培养现状1.创业教育认识不完全因经济社会的约束,在就业导向背景下,高校更加侧重理论知识传授、专业技能培养与学术能力提升。

在教学体系、原有人才培养形式与师资力量的作用下,创业教育一般通过就业指导活动和专业讲座来进行,无法覆盖整个大学生活,且认可度不高,氛围不浓厚。

2.创业教育偏于形式化李克强总理正式提出“两创构想”后,部分高校纷纷设立创业课程,组织创业比赛,开展不同类型的创业讲座。

部分高校也为创业开辟了绿色通道,然而,大多数学校通常开设其中一门课程,且只开一学期,因课程单一,缺少延续性,制约了创业教育的开展。

3.创业教育模式单一高校创业教育应开设不同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创业课程,优化传统教学模式。

然而,现阶段,只有一小部分高校能做到,大多数仍旧采用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并少量开设其他活动。

此类教育模式剥夺了学生探索、实践、交流的机会,无法使其发挥自主性,降低了创业教育效果。

三、高校创业教育完善策略1.转变思想,全面认识创业教育高校转变创业教育思想认识,这既是社会前进、学生进步的基本要求,还是高校践行教育改革的前提条件。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

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环境下高校创业教育热的思考

中图分 类 号 : G6 4 2 . 0 文 献标 志码 : A 文章 编号 : 1 0 0 2 — 0 8 4 5 ( 2 0 1 5 ) 1 0 — 0 0 9 1 — 0 4
“ 大众创业 、 万众 创新 ” 是 我 国政 府 应对 全 球
学院、 工学院延伸至校 内更多的学院。此外 , 将有
2 . 创 业讲 座频繁 进校 园
上 的优势 。高校作为创业家 的重要培育机构 , 在 “ 大 众创 业 、 万众创新” 的环 境 下 成 了创新 创 业 教 育 的重要阵地 。大学 生 、 教师 以及高校科研人员
都 被社 会 赋 予 了新 的使 命 , 希 望他 们能 成 为 “ 大众
创业 、 万众创新 ” 的弄潮儿 , 各大高校也纷纷开设 创新创业课程 , 开办创业园 、 创业街 , 组织 创 业 类 竞赛活动等等 , 掀起 了一股“ 创业教育热 ” 。
2 0 1 5 年第 l 0 期 ( 总第 2 9 2 期)
旋盲探圣
EDUCATI ON EXPL 0RAT1 0N
No . 1 0, 2 0 1 5
S e r i a l No . 2 9 2
对“ 大众创业 、 万众创新 " 环境下 高校创业教育热 的思考
陈 池
( 丽水 学院 , 浙 江 丽水 3 2 3 0 0 0 )
力 日益 增 大是 高校 创 业教 育 热 的根 本 原 因。从 外 因上讲 , 良好 的创 业环 境是 高校创 业教 育热 的
主要 推 动 力 。为此 , 各 高校 不仅 要 对 创 业教 育 的 目标 进 行 准确 的定 位 , 还要 对创 业教 育 的教 学
内容 和 方 法进 行 改革 。 关 键词 : 高校 ; 创 业教 育 ; 就业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共3页word资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共3页word资料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对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结构调整与就业形式严峻必然产物。

高等学校承担着创业人才培养、社会服务、新技术研究、文化传承教育等诸多方面重要功能,作为创业人才库与资源库,要很清楚知道当前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发展状况,增强有关创业教育重要性方面认识,利用好当前良好创业环境,为我国经济转型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我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调整时期。

这是一个国家经济走向世界所必然要经历。

李克强总理在很多报告与视察强调指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举措,不仅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更是解决当今大学生“就业难”问题一个重要手段。

每一年,都有上万大学生毕业面临就业,大学生就业一直是社会就业压力重点。

通过学校创业教育,让越来越多高校毕业生选择自主创业。

高校实施创业教育意义有助于提升我国在国际上竞争力。

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是看不见摸不着东西,但是他们确是社会向前发展重要支撑。

属于国家之间竞争软实力。

我们国家这就几年一直保持着很快发展速度,但高耗能、高污染这些传统行业带来了严重食品安全与环境污染问题。

所以国家整个产业结构都在调整。

转变过程如果缺乏创业能力与创新精神。

就不是质转变,所以各高校要培养学生创新与创业能力。

有助于我国产业结构转型与发展。

近些年来,我国相关部门为了鼓励大学生创新创业,陆续制定出了一系列政策措施,涉及创业培训、注册登记、税收贷款等多方面。

明显国家给予创新创业在政策上支持力度,使得创新创业政策环境有了较大改善。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升级改造不断深入,会出现很多新行业与新技术,这就需要我们大学生能够参与进去。

利用自己掌握技术与学到理论知识。

为行业健康发展下去做出自己努力。

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目标与时俱进。

高校是学生踏入社会最后一步,为了能够让学生很快适应社会。

就必须要主动对接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高校加大创新、创业教育力度,联合企业一起建立适应国家政策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业教育平台。

最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最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研究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我国经济发展的一大引擎。

在这一浪潮中,大学生面临重大机遇与挑战,推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成为高等教育改革的迫切需求。

本文在这一背景下通过实地调研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现状,分析当前我国大学创新创业教育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进措施。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1研究背景1.1“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发表致辞,指出: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推动中国经济科学发展,在960万平方公里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新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态势。

其目的就是要调动起千千万万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把新一代的年轻人带动起来,把科学技术转化成生产力。

由此,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引起了多方的关注,也成为2015年的发展热点。

“大众创业”与“万众创新”的意义不仅在于经济,也在于政治和文化,三者相互配合,共同进步。

1.2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背景当代大学生是新时代担负发展重任的中坚力量,他们在享受着社会发展成果的同时,也面临着经济转型、突破等重大难题,于是创新创业显得格外重要,高等院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便应运而生。

高校作为创业人员的孕育机构,在高等学校中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对于促进高等教育科学发展,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长远的战略意义。

依托第二课堂,鼓励大学生自主创业,自主就业,这样不仅可以缓解就业压力的需求,同时也是创新型国家的需求。

但就现实情况而言,大学教育要想使创业摆脱纸上谈兵,真正做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社会,并不是一蹴而就的。

首先,目前我国多数高校都以传统式专业知识教授为主,创新创业教育意识相当薄弱,仅仅将鼓励大学生创业以口号式教学方式传授给学生,这就造成了现代大学生象牙塔式的学习状态缺乏独立自主的能力、广阔的学识和创新探索精神的现象。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的高校创业教育一、本文概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本文旨在探讨这一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挑战与发展路径,以期为高校创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文章首先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进行解读,分析其对高校创业教育提出的新要求和新挑战。

然后,通过梳理国内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理论与实践,总结高校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与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文章提出了一系列促进高校创业教育发展的策略与建议,包括完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创业教育环境、强化创业实践环节等。

本文旨在通过深入研究和分析,为高校创业教育的创新发展提供有力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与特点“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政府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旨在鼓励全社会广泛参与创新创业,推动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

这一战略的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对于高校创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它强调创业主体的广泛性,不仅仅是企业家、科技人员等特定群体,而是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广大社会成员。

它注重创新精神的培育,鼓励人们在创业过程中不断探索、尝试,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它强调创新创业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通过创新创业推动产业升级、提高就业质量,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在特点方面,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创新性,即鼓励人们在创业过程中注重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二是广泛性,即创业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属,而是广大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三是协同性,即创新创业需要政府、企业、高校等多方协同合作,形成合力。

四是实践性,即强调将创新创业理念转化为实际行动,通过实践检验理论的正确性。

高校作为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应深入理解和把握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与特点,积极调整创业教育策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业人才。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摘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一种支持市场经济的基本国策,旨在鼓励普通民众自主创业和创新,发挥自己的特长。

对于高校而言,每年为国家和社会输出了大量的人才,大学生的就业和创业问题需要得到重视。

创新和创业教育的目的就是为大学生今后的创业和就业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本文主要站在学校以及教师的角度分析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基本内容、重要性和不足,并提出了改进教育的具体策略,希望能够帮助学校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关键词:大学生;创业;创新;创新创业研究引言:近年来,随着各大高校对大学生创新以及创业教育的重视,高校教育工作质量得到了显著的提升。

很多高校毕业生不仅树立了正确的就业和创新观念,而且提升了就业质量。

部分高校毕业生思想观念发生了较大变化,倾向于通过自主创业的方式体现价值。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创新创业教育概述(一)主要内容学校或者教师是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主要推动者,学校需要提供资源,教师需要制定教育的方式和方法,最终实施创新创业教育。

具体来说,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的内容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第一,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很多大学生心理素质不高,害怕困难,通过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创新创业精神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自信心,坚定大学生的创业决心[1]。

第二,向大学生传授创新创业的知识,学校和教师必须要认识到完整的知识体系对大学生今后创业创新和重要性,全面的向学生传输法律、财务、营销、管理等多方面知识。

第三,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大学或者教师要为大学生提供实践的机会,让大学生在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提升个人的创新创业能力。

(二)重要意义对于学校而言,加强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第一,为国家经济发展提供动力,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国家和社会都鼓励民众创业,尽可能的发展市场经济。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力量,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积极创新和创业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整个社会的就业压力,为就业市场和国家经济发展都带来了转机,提供了动力。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创新和创业已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作为培养创新人才和推动科技创新的重要力量,高校承担着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任。

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更是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和重视。

本文将就“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进行探讨和分析。

“双创”是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以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核心的国家战略。

在这一背景下,高校不仅需要有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支撑国家的创新发展,也需要通过创新创业教育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来推进高校的创新发展和科技成果的转化。

“双创”背景下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促进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的重要途径。

在高校中培养更多的创新创业人才,不仅可以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多具有创新能力和创业精神的人才,也可以为科技成果的转化和科技创新提供更多的人才支持。

这将有力地推动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升级,有助于提高我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创新影响力。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有效手段。

当今世界,产学研深度融合是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重要途径。

高校作为科研和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创新创业教育中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有助于提高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率和社会经济效益。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是适应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迫切需要。

随着经济的转型升级和科技的飞速发展,未来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的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需要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来推动新兴产业的崛起和发展。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必须适应未来经济发展的趋势,培养更多具有创新创业能力的人才,为国家的未来经济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发展呈现出一些明显的特点和趋势。

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迅速走向“双轨制”。

传统上,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主要是通过课程设置和资源支持的方式来进行。

而在当前,“双创”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正迅速走向“双轨制”,即将课堂教学和课外实践相结合,通过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组织创新创业实践活动、激励学生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来促进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研究深化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促进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的重要保障。

近年来,我国高校创新创业教育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也存在着一些不足。

在分析创新创业教育内涵、意义及不足的基础上,提出新形势下创新创业教育的可行性路径,树立科学教育理念,完善课程设置,制定一体化人才培养方案,提升创新创业师资力量,搭建创新创业教育实践平台,让学生在创新创业中综合发展。

标签: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教育体系;可行性路径近几年,高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不断推进,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2014年全国GDP增速稍有下降的情况下,仍实现了1 300万的新增就业。

李克强总理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中指出,2015年毕业生人数达到749万,创历史最高。

在新形势下加强毕业生就业创业教育,推动高校毕业生顺利就业,是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努力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鼓励劳动者转变观念、自主创业,实现多种渠道就业,实现创业带动就业。

深化高校创业就业教育改革,是提高高校教育质量、实现毕业生高质量就业、促进毕业生全面发展的有效保证。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作为中国新常态下经济提质增效升级的“双引擎”之一,由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夏季达沃斯论坛上首次提出,并强调要借改革创新的东风,在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掀起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浪潮,形成万众创新、人人创新的新局面。

大学生作为新时期创新创业的主体和“草根创业”的重要力量,对于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在这个大背景下,既要求大学生努力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也要求他们积极投身实践,提升创新创业能力,走“需求拉动、创新驱动”之路,加快创新成果的转化。

李克强总理在首届“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决赛上指出,教育部门和教育工作者要认真贯彻国家决策部署,积极开展教学改革,把创新创业融入人才培养,切实增强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厚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土壤,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智力支撑。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哈尔滨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高校创业教育的思考——以哈尔滨市
进行分析。

味跟风, 不结合学校、 专业及学生的实际情况, 以创业结
果为导向, 更注重学生创新创业的结果 , 而忽略 了大学生 创新创业能力 的逐步积累与培养 , 使得创业教育过于狭
根据调查结果 , 哈尔滨市有 5 所( 占调研总数的 3 0 %)
本科院校开设了专门的创业课程——“ 创业管理” , 多为必 隘。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如果创业基础没打牢, 创业无
笔者通过调查走访 , 了解到哈尔滨工业大学、 哈尔滨 活动画 上等号, 将创业讲座、 创业大赛等同于创业教育。
工程大学、 黑龙江大学等哈尔滨市的 1 5 所本科院校的创 这些都表明 高校流于形式, 缺乏对创业教育的准确定位,
业教育情况 , 从课程设置、 考试形式、 是否有科技园等角度
的科技创业园, 为学生提供创业基地。哈尔滨工业大学、
式还是继承了传统的以教师、 书本、 课堂为中心的模式, 教
31
师单项灌输, 学生被动接受。师生间几乎没有互动, 不利 缺乏持续的跟进和外部政策 、 资金的扶持。第一, 学生创 于调动学生的参与度, 从而丧失对创业的热情。第三, 过 业的 “ 第一桶金” 很难获得。 不少高校对创业虽有资金支 分重视理论知识的传授, 忽略了 更为重要的实践环节。根 持, 但仍杯水车薪 , 这就加剧了创业的难度。第二, 缺乏引 据调查 , 几乎没有学校将创业实训 、 模拟创业、 商务谈判等 进机制 , 有些高校设置 了创业孵化基地, 但缺乏正确的引
无压力, 课堂不听讲, 课后不思考, 论文抄袭现象时有发 创业氛围和实习场地, 使得理论与实践再次脱轨。第四, 生, 造成许多学生重视程度不够, 让创业教育课程的开设 学校重视比 赛环节, 更注重培养比 赛中的一些技巧, 但赢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分析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双创”分析
“双创”政策降低了创业门槛,鼓励更多的人参与创业创新,激发 了市场主体的活力,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
“双创”政策的实施,带来了大量的创业机会和就业岗位,有效扩 大了就业规模,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
02
“大众创业”现状分 析
创业环境及政策支持
政策鼓励
近年来,政府出台了一系列鼓励 创业的政策,如降低注册资本、 减免税费等,为创业者提供了更
1 2 3
市场竞争激烈
随着创业创新的热潮不断高涨,市场竞争也日益 激烈,创业者需要面对来自国内外众多优秀创业 项目的竞争。
融资难题
许多初创企业在发展初期面临融资难题,如何获 得足够的资金支持成为制约其快速发展的关键因 素。
人才短缺
创业过程中,优秀的人才团队是企业成功的重要 保障,然而人才短缺问题一直困扰着众多初创企 业。
背景
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的加速推进,创新创业已经成为推动经 济发展的重要动力。中国政府提出“双创”政策,是为了适 应和引领这一全球趋势,促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 展。
“双创”政策的意义和目的
意义
通过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激发全社会的创新创造活力,推动新技术、新 产业、新业态的快速发展,促进经济增长和就业创造。
建立创业导师制度
社会可以建立创业导师制度,邀请成功创业者担任导师,为初创企 业提供指导和帮助,提高创业成功率。
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
社会需要营造良好的创业氛围,鼓励尝试、宽容失败,激发更多人 的创业热情和创新精神。
06
结论与展望
“双创”成果总结
01
02
创业创新热情高涨
新兴产业蓬勃发展
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提出 以来,全国范围内创业创新热情持续 高涨,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创业道路, 为社会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是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是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

作为当代大学生,你是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并谈谈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举措。

一、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企业要勇于创新。

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企业创新不仅是“不进则退”,而且是“慢进也退”―――再大再强的企业,如果不能跟上时代的潮流,最终会被市场无情地抛弃。

在新常态下,面临的环境会越来越复杂,遭遇的变化会越来越多,企业必须要让变革成为企业的文化基因,在管理体制、商业模式、产品服务等方面不断创新,才能顺应经济发展的大趋势,从容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把握转瞬即逝的新机遇,在转型升级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政府要营造有利于创业创新的环境。

改革开放的实践一再证明:经济的繁荣不是管出来的,而是放出来的。

政府管理部门要勇于“自我革命”,进一步简政放权,用政府权力的“减法”,换取市场活力的“乘法”,也就是要真正还权于市场,充分激活各类市场主体的活力。

同时,要积极落实创业创新优惠政策,建立健全创业服务体系,为创业者提供尽可能多的资金、政策支持和市场分析指导,从而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每一个创造的梦想成为现实,让每个人都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

一个创业创新激情燃烧的社会,才是一个生机无限、充满希望的社会。

我们要真诚地尊重每一份奋斗的价值,努力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府新举措万事开头难。

经营成本和融资难题是众多返乡创业者的难承之重和心理诉求,国务院推出“定向减税”、“普遍性降费”和“贷款财政贴息”等措施,意在为创业者提供一个良好的启动与生存空间,更好发挥贷款扶持“四两拨千斤”的倍增效应和撬动创业、促进就业的“杠杆”功能。

而在返乡创业较为集中地区探索发行“中小微企业集合债券”的创新举措,则不失为对破解“融资难”的有益尝试。

同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为大学生创业在政策和资金上面广开大门,比如将原来多部门审批的政策文件下放到一个部门,这样大大节约创业的时间,对于大学生创业给予贷款等,为大学生的融资困难解决雪中送炭,尤其是允许为盈利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为大学生的创业前景换上了光明的颜色。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大

“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大

B RAND WORLD \ 公关世界 105“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文/臧炎君摘要:在“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意识具有重要作用,因为大学生现在已经成为“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中的新生主力军,在高校进行创业教育是如今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环节。

在培养大学生的创业创新素养时,需要涵盖创业创新能力、创业创新知识以及创业创新意识三方面,这样可以有效保障大学生的创业创新活动能够顺利开展提升其能力。

本文将会对“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精神视域下大学生创新创业的重要意义和策略进行分析,希望能对高校以及高校教师提供帮助。

关键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学生,创新,创业前言创业是促进国家发展的重要环节,而大学生是推动国家进步发展的基础,当一个国家想要快速发展,必须加入高素质人才。

在我国的高素质人才储备库中,大学生占据的比例最多,因此大学生是促进我国形成小康社会的主要力量。

我国如今的社会经济正在不断地发展,但随着大学生数量的逐年增多,就业市场已经基本饱和,大学生进行自主创业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的就业率,“大众创业 万众创新”的背景,为大学生塑造了优秀的创业环境。

在这些年的政策引导下,高校已经为大学生创新创业活动开设了相关的教育课程,当大学生的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提升后,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还能实现学生个人的人生价值。

一、关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精神视域李克强总理曾在2014年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当前阶段,我国需要借助创新型的人才来推动社会发展,而且科技已经成为第一生产力。

因为创新是民族的灵魂所在,所以我国政府应积极引导创业者开展创业,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来为创业者营造更好的创业空间,让其不仅得到物质财富,还让其实现精神追求。

“双创”最大化地发挥出我国人力资源强国的优势,激发人民的创业精神,给市场经济增加更多新鲜活力。

随着“双创”理念的不断深入,如今各级各类的部门、单位都在全面落实这一观念。

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等教育

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等教育

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等教育随着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的理念正在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在这样的背景下,高等教育需要紧跟时代的步伐,积极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念,为社会各界提供更为优质的人才服务。

一、大众创业与高等教育大众创业是指推动各阶层、各群体创业,发掘和培养创业人才,实现全社会的创业与创新。

而高等教育是大众创业的基础,高等教育的任务不仅是传授知识、培养人才,更是肩负着社会责任,推动着社会创新和发展。

当前,高等教育不仅仅要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更要以大众创业作为目标,积极为学生提供足够的创业平台和资源,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高等教育应该关注于自己对学生的影响力,从根本上推动大众创业蓬勃发展。

二、万众创新与高等教育万众创新是指通过技术创新、产业创新和社会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

高等教育作为科技和人才的重要智力源泉,必须积极践行万众创新,为科技和教育的创新做出贡献。

高等教育机构应紧跟科技创新的步伐,积极鼓励教师和学生参与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提供开展创新性教学和科研的宽广平台和条件。

通过培育学生的科技创新意识和研究能力,以及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和支持,高等教育可以为万众创新贡献更优秀的人才和科研成果。

三、高等教育如何践行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1.积极推进“双创”教育高校应该积极推进“双创”教育,以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开展创新创业理论教育和实践教育,并给予符合条件的学生资金和资源的支持,让学生能够在大学就开始了解创业和实践。

2.增加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数量为了帮助学生实现创业梦想,高校应当加大资源投入,增加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数量和规模。

通过创新创业孵化器的支持,可以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创业环境和创业资源,增强学生创业的成功率。

3.重视创业教育质量的提高高等教育应该注重提高创业教育的质量,不断推陈出新地改进创新创业理论课程、创新创业实践课程和创业实训课程,引导学生真正掌握创业精髓。

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于“创客”,王昊有自己的理解——创客是一种精神,并不是单纯为了
创业,而是发自内心的爱好。永不服输、永远坚持,王吴坚信自己能创 造属于自己的奇迹。我们看到了一个80后创客的执着和韧劲,这正是 中国经济不断成长的动力之源。 高校教育只有营造了“大众创业”的良好基础,才能诞生“万众 创新”的全面升级,鼓励支持高校学生追逐梦想,敢为人先的良好氛 围,充分调动高校学生的内在能量,发挥创业导师的资源优势和创业平 台的服务功能。让“创客小圈子”影响社会发展“大环境”,把“大众 创业、万众创新”从梦想转变为现实,让学生真正实现自己的创业梦! (作者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作者简介:董峥楠(1989.12一),河南平顶山,成都理工大学传播学研究生在读。
Busm芋s_
万方数据

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作者: 作者单位: 刊名: 英文刊名: 年,卷(期): 董峥楠 成都理工大学 商 BUSINESS 2014(46)
引用本文格式:董峥楠 高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期刊论文]-商 2014(46)
-..I‘


校教育工作如何践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内涵
董峥楠
摘要:今年,“创客”这个名词频繁进入人们视野,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3月11 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发展众创空间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指导意见》,正式开展部署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工作,毫无疑问,这 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动力,新引擎本文旨在阐释在人人创客的“互联网+”时代,国内高校如何科学认识创业教育,营造良好创业氛围 以及探索高校创业教育对创新的科学认识和应对措施: 关键词:创业教育;科学创新;改革体系;“联网+”时代 “创客”这一名词最早源于英文单词“Maker”,指的是出于兴趣与 爱好,努力把各种创意转变为现实的人。伴随着知识社会的来临,高校 大学生正是处在“互联网+”的创客时代,正享受着无所不在的网络、 无所不在的数据、无所不在的知识,有着得天独厚的社会环境和时空新 常态,他们毫无疑问将迎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浪潮,激 发起民族的创业精神和创新基因。 一、探索高校创业教育的新模式 1.整合提升创业教育师资力量 高校在创业教育中最主要的优势在于拥有高水平高质量的师资团 队.他们能够科学引领学生开展创业学习。首先建立高校“创业导师” 团队,帮助解决创业学子在创业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其中努力培养 “高校创业指导师”(IEEM)成为今后重要的师资培训项目,它是教育 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的认证的培训项目,专门 用来培训专注于高校创业教育的教师和领导。 过去高校没有创新创业方面的专业老师,学生在创业之初,完全是 摸着石头过河,浪费了很多时间和精力,走了很多弯路。而今培养“高 校创业指导师”旨在帮助各高校创业教育教师和负责人,让教师更科学 专业的掌握创业知识、方法和流程,提升其教授创业课程、开展创业指 导工作的能力,并且定时定点的开展创业就业指导会议,让专业的“创 业导师”直接与学生对话,解决学生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减 少冗杂繁复的探索过程。积极支持有创意的团队项目落地实施,以有效 的方式推进高校创业教育与时代和社会接轨。 2.探索搭建学生创业平台 建立服务学生发展的T作平台,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将理论 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解决实际生产和服务需要。让“众创”平台更加 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和网络化。 积极依托校园优势,将创业教育融入学生培养计划和基础中,开展 专业课程教学,创建专门的学生“校园创业园”,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尝 试成立创业学院,以创业学分替代部分专业课程,实现学分制的弹性学 制,免费提供创业场地、创业设备,激发创业想法。“校园创业园”以 其独特的优势营造校园创业氛围,从制度上激励和引导大学生创业,在 专业的创业平台上,有助于学生探索和处理创业过程中涉及的全部议 题,让学生全面了解如何将一个“点子“转变成为一个完整的企业, 大大提升学生成功创业的综合素质。一些高校开设了电子商务创业板, 探索出一条适合自己的新的创业教育模式,从“批量生产”网商老板 到现在网上创业开店,逐渐形成了与市场接轨的学生创业氛围。 学校积极探索与知名企业的共同组建,为创业学子搭建面向市场的 创业平台,以开放企业“创业史展览馆”等服务形式,激发学生的创 业干劲,培育学生的创业能力和责任。开展“学校创业创新大赛”,将 学生的创业项目与市场对接、与企业挂钩,寻求校企合作新模式,在比 赛过程中以市场要求进行检验,让校园创业大赛成为企业真正的孵化器 和创新平台。“开展模拟创业活动”,从寻找商机到制定创业计划、组 建创业团队、进行创业融资和创意管理的过程进行模拟,提高学生对创 业过程的感性认识,达到实践中学习和提高的目的。“开展创业者系列 讲座”,邀请创业校友和创业导师对学生进行创业经验和知识的交流, 让学生了解创业的艰辛和坚持的动力。 3.建立科学的创业服务体系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要求下,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 识和能力成为高校重要的教育任务,应将创业教育全面渗透到学校的教 学工作中去,并搭建起比较完整的大学生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真正 做到帮助大学生迈出创业的第一步。 创业能力培养服务体系应以“激发一实践一创业”为主线,全面 服务于实现大学生的创业需求,有效利用学校创业师资和创业平台的通 力合作,建立“创业基础理论”、“创业实践训练”、“创业教育导师辅 导”、“创业孵化系统”四大科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学生的创业不 再只是一个“idea”,而是需要严格按照体系一步步展开实践的科学教 育体系,达到创业全过程的学习,有效提高大学生的创业能力。 二、开展“科学创新”教育认识 1,创新是创客文化的内涵 中国经济发展方式已经从规模速度粗放型转向质量效率集约型增 长,经济发展动力从传统增长点转向新的增长点,这都离不开“创新” 二字,而当今社会的创新重担坚实的落在了年轻一代肩上。他们出生在 互联网刚刚兴起的年代,正值青春走向“互联网+”时代,毫无疑问 将在时代的风雨洗礼中接受考验,承担重任。不是人人都能成为创业 者,每一个创业者也并非都是创客,创新精神正是“创客”的内涵和 本质所在。 在欧美国家,创新仓4业的氛围很浓,学校、社区都具有培养动手创新的 深厚基础,而在国内,我们过去一直停留在“中国制造”阶段,创新技术 发展缓慢。而如今政府支持创新环境对推动创新很重要,要求更多的年轻一 代客观看待中国技术和中国产品,真正激发创业创新浪潮。 2,培养学生“科学创新”新思路 过去高校教育以理论为主,脱离实际,方式方法缺乏自主性、探索 性,培养出的人才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不足。而今加强创新教育,在人 才培养上加人创新权重,以创新能力为核心确立人才质量的标准,以国 家创新体系为指导,强化学生实践应用能力,积极为学生搭建实践创新 平台,组建科技创新团队,鼓励学生参加各种创新活动,开阔思路,打 破传统,寻求突破。互联网时代孕育着一个个商机等待着年轻学生去挖 掘和探索,让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实践中形成,在实践中提升。 细数我们身边成功创业者的典范,乔布斯的苹果、马云的阿里巴 巴、王中磊的华谊兄弟影业、雷军的小米……他们都具有强大的创新思 维和能力,创业思路坚决不停留在传统行业里,积极利用“互联网+” 时代的科技优势,以创新作为新引擎,走出了属于他们自己的品牌之 路。小米创始人雷军,他做过互联网,但并不懂手机,手机市场竞争到 连诺基亚都被边缘化的成都,可雷军还是选择了做手机,理由很简单, 他懂得用一整套“洞悉”用户的特殊技术和手段,以特定时间段抢购 手机为营销策略,开创了为中国使用者量身定做的手机。这样的创新人 物和企业时时刻刻都激励着当代大学生去拼搏和奋斗。 再如,从事智能家居设计的幻腾公司成立仅仅一年半,就被美国商 业杂志《快公司》列为中国最具全球创新能力的十大公司之一,而他 的CEO正是毕业于清华大学的28岁的王吴,在他看来,实力远比运气 重要。做出的产品一定要靠自己的脑子。在幻腾之前,王吴还创立过互 联网广告公司、医疗机器人公司,但最后在幻腾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对

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

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高校创业教育研究高校创业教育在面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背景下,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本文将从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现状以及对策进行研究,以期能够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有效的指导和支持。

一、背景介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旋律。

面对经济结构调整、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变革等挑战,创新创业成为推动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

高校创业教育作为丰富大众智慧库、培养创新人才、促进创新创业的重要手段,受到了广泛关注。

二、高校创业教育的意义1. 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能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通过创新课程设置、创新实践活动等方式,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解决问题、创新思考和创新实践,提高创新能力和创造力。

2. 培养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高校创业教育能够培养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

通过创业导师指导、创业实践项目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创业过程,锻炼创业能力和创业素质,提高创业成功率。

3. 推动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高校创业教育促进科研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通过开展科研成果的产业化与技术转移、创新创业项目孵化等活动,将高校科研成果转化为实际应用,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的结合。

三、高校创业教育的现状1. 持续推进创业教育改革目前,各高校已经意识到创业教育的重要性,并在积极探索和推进创业教育改革。

不少高校建立了创业教育中心、创业孵化基地等创业服务平台,提供创业培训、创业指导等支持,鼓励和帮助学生创新创业。

2.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具备一支专业的师资队伍。

目前,一些高校已经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加强对创业导师的培训和选拔,吸引创业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创业教育,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3. 加强实践环节高校创业教育需要加强实践环节,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资源。

一些高校已经推出了创新创业大赛、创业实践项目等活动,让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体验创业过程,增强创业实践能力。

四、高校创业教育的对策1. 推进课程改革,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高校应推进课程改革,积极探索创新创业课程的教学方法和内容,完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 ”视 域 下 双 创 教 育 的 模 式 方 法 , 改 变现有 状况 的 不 足 ,干 出一 番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的 新 天 地 。
高 校 网印艺术 设计专 业 的开设 , 就是将 设计 艺术与 现代 网版 印刷技 术完 美结 合 , 目的 是 扩 大
艺 术生 创新 创业 及就业 范 围 , 实 施 的 是 艺 工 同 治 的教学 理念 。 同时 , 网版 印 刷 属 于 万 能 印 刷 方 式 ,
欠 缺 ,教 学 方 式 方 法 单 一 , 针 对 性 实 效 性 不 强 ; 实 践 平 台 短 缺 ,指 导 帮 扶 不 到 位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体 系亟 待健 全 。 我 国 目前 的 创 业 教 育 形 式 比 较 单 一 , 首 先 是
文 化素养 , 培养创 新精神 、 创业 精神和 实践能 力 , 收 到了较好 的教学 效果 , 高 度 符 合 国 家 及 广 西 关 于 大学生 创新 创业教 育的相 关政策 , 实 现 了 独 立
至 出现 学 生 下 载 网络 作 品 提 交 作 业 的 抄 袭 现 象 , 这 样所培 养 的毕业生 与社会 需求严 重脱节 , 更不 符 合近 年 来 国 家 提 出的 建 设 应 用 技 术 型 高 校 的 相
关 政策 。 有 的高校 设计专 业进行 了教学 改革 , 生 创 业 就 业 、服 务 国 家 现 代 化
生 创 新 创 业 计 划 项 目相 结 合 , 进 行 了 大 量 丰 富 的
实 践 教 学 活 动 , 从 而 不 断 激 发 学 生 学 习 的 主 动 性 、积 极 性 和 创 造 性 , 提 高 大 学 生 的 科 学 素 质 和
学 院 应 用技 术 型 人 才 的 培 养 目标 , 有 助 于 学 生 走 上 社会之 后的各 项事业 顺利发 展 。
网印艺 术设计作 为高校 艺术设 计专业 中 “ 艺 术 9 - 技 术 ”的 特 色 专 业 ,有 着 万 能 印 刷 的 工 艺 基 础 ,加 之 近 年 来 各 种 新 技 术 、新 材 料 、新 工 艺 的 涌 现 ,尤 其 是 数 码 印 刷 、 3 D打 印 技 术 的 飞 速 发 展 , 使 得 网 印 艺 术 设 计 专 业 在 培 养 创 新 创 业 人 才 及 实施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模 式 方 面 更 加 展 现 出 其 独 特
程 等 理 论 层 面 ,没 有 突 破 课 堂 的 限 制 ,教 学 内 容
以 笔 者 从 事 网印 艺 术 设 计 实践 教 学 多 年 积 累的 点
滴展开 相关 问题的探 讨 ,以期抛砖 引玉 。
的更 新滞 后于社 会 的发展 。 创新 人才 的教育 现状
也 同样 不 尽 如 人 意 , 我 国 大 学 生 创 新 能 力 的 现 状

, 具
体 实 施 与 设 想
主 要 表 现 为 创 新 意 识 不 强 ,缺 乏 自信 ,不 善 于 充
分 利 用 和 积 极 创 造 条 件 ;创 新 知 识 基 础 薄 弱 ,往 往不 能把握 本学 科最新 发展 的动 态 ; 思 维 缺 乏 创 新 ; 创 新 成 果 贫 乏 ,创 新 技 能 不 强 等 。
2 0 1 5 9丝 网 印 刷
形 状 、图 案 或 者 其 结 合 以 及 色 彩 与 形 状 、图 案 所 作 出 的 富 有 美 感 并 适 于 工 业 上 应 用 的 新 设 计 ,注 重 的 是 设 计 人 对 一 项 产 品 的 外 观 所 作 出
业 者 论 坛
- 。


双 创 教
育 现 状
所 以在教 学 中 , 我 们 特 别 注 重 利 用 这 一 特 点 ,引 导 和 指 导 专 业 学 生 自主 创 新 与 创 业 , 并 与 国 家 、
广 西 壮 族 自治 区 、 学 院 每 年 都 在 实 施 的 高 校 大 学 近 年 来 ,高 校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不 断 加 强 , 取 得 了积极 进展 , 对 提 高 高 等 教 育 质 量 、促 进 学 生 全
建 设发 挥了 重要作 用 。 但 也 存 在 一 些 不 容 忽 视 的 突 出问题 , 主 要 是 一 些 地 方 和 高 校 重 视 不 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理 念 滞 后 ,与 专 业 教 育 结 合 不 紧 ,与 实践脱 节 ; 教 师 开 展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的 意 识 和 能 力
的 魅 力 ,出 彩 儿 的 机 会 和 场 合 越 来 越 多 。本 文 将
教 学 模 式 单 一 ,还 是 停 留 在 传 统 的 、静 态 的 、封
闭的 为就业 而创 业的被 动型 适应模 式 , 忽 视 了 人
的 个 性 、主 动 性 和 创 造 性 ,没 有 形 成 开 放 的 、互 动 的 教 学 模 式 。教 学 的 方 法 单 一 , 我 国 当前 的 创 业教 育还是 传统 的 以教师 为主体 、 学 生 为 客 体 的 “ 填 鸭 式 ”教 学 ,忽 视 了 学 生 兴 趣 和 能 力 的 培 养 。 教 学 的 内容 单 一 , 大 多还停 留在开 设一 些创 业课
以往 的 设 计 专 业 教 育 , 基 本 都 是 以课 堂 作 业 形 式 提 交 作 品 ,最 后 由专 业 教 师 考 核 打 分 ,看 上 去和市 场的真 正结合 没有任 何体现 , 更 没 有 融 入
创新创业 的教 育理念 , 造 成作 品无创新 创意 , 甚
我们 有责 任和 义务努 力探索 “ 大 众 创 业 、万 众 创
1 . 创 新 人 才 培 养 机 制
探索建 立跨 院系 、 跨 学 科 、跨 专 业 交 叉 培 养 创新 创业人 才的新机 制 , 促进 入才 培养 由学科专
业单一 型 向多学科 融合型转 变 。
由此可 见 , 我 国 大 学 生 创 新 创 业 教 育 能 力 的
现 状 是 令 人 担 忧 的 ,而 作 为 高 校 教 学 科 研 人 员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