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语》和《史记》中越王勾践形象比较
比较《国语》与《左传》
比较《国语》与《左传》《国语》和《左传》都是先秦叙事散文。
以其为代表的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我国叙事文学的传统,比较《国语》与《左传》,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认识和了解先秦叙事散文。
一.思想上,都偏于儒家立场。
《国语》和《左传》多站在儒家立场上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作出道德伦理评价,为读者提供历史的借鉴。
《国语》中主要反映了儒家崇礼重民等观念,虽然《国语》许多地方都强调天命,遇事求神问卜,但在神与人的关系上,已是人神并重,由对天命的崇拜,转向对人事的重视,因而重视人民的地位和作用,以民心的向背为施证的依据。
如《周语上》邵公谏厉王弭谤中,邵公主张治民应“宣之使言”,从人民的言论中考察国家的兴衰、政治的得失。
国君只有体察民情,行民之所善,去民之所恶,增加人民的财富衣食,国家才能长治久安。
《左传》维护周礼,尊礼尚德,以礼之规范评判人物。
书中还揭露了暴虐昏庸,贪婪荒淫之辈,肯定赞扬了忠良正直之士,尤其是重民、以民为本的思想。
在《左传》作者看来,有德才能为天所佑;德民或失民,被有识之士当作取国或灭国的重要条件,在人与神的关系上,人的地位提高了;在君与民的关系中,民的地位提高了。
《左传》中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这都反映出儒家思想。
二.两者在体制上不同。
《左传》为编年史,其情节结构主要是按时间顺序交代事件发生、发展和结果,而《国语》是一部国别体,分别记载周、鲁、齐、晋、郑、楚、吴、越八国事,是各国史料的汇编。
三.从叙事上讲,《左传》略胜一筹。
在叙事的具体性、丰富性上,《左传》是一个划时代的发展,它在叙事上表现出了极高的概括力和高超的艺术技巧。
《左传》突破编年体的局限,用追述、补叙的方法,把很长时限中的事情集中在一起来写,造成了情节的集中性和篇章的完整性。
在叙述一个完整的事件时,能够确立一个主轴,围绕它来筛选材料,剪除枝叶,使中心突出,线索清楚,结构完整,《左传》叙事,往往很注重完整的叙述事件的因果关系。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
史记中的对比衬托塑造人物例子史记,作为中国历史上一部重要的史学著作,通过对比衬托的手法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鲜明的人物形象。
以下是史记中对比衬托塑造人物的几个例子,分别从才智、品德、命运、性格、社会背景、人生观和人物关系等角度进行说明。
1.才智对比在史记中,通过对比不同人物的才智水平,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智慧和谋略。
例如,在《项羽本纪》中,通过项羽和刘邦的才智对比,展现了项羽英勇善战、勇猛果敢的一面,同时也突出了刘邦的智慧和谋略,为读者呈现出一个更加立体的人物形象。
2.品德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品德进行对比,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崇高品德和道德风范。
例如,《孔子世家》中,通过孔子与其弟子颜回的品德对比,展现了孔子高尚的道德品质和人格魅力。
3.命运对比史记中经常运用命运对比的手法,通过对不同人物命运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坚韧和毅力。
例如,《淮阴侯列传》中,通过韩信和项羽的命运对比,展现了韩信在逆境中的坚韧和不屈精神。
4.性格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性格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特点和心理活动。
例如,《高祖本纪》中,通过刘邦和项羽的性格对比,展现了刘邦机智、狡猾的性格特点。
5.社会背景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所处的社会背景进行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例如,《管晏列传》中,通过管仲和晏婴所处社会背景的对比,展现了两人不同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
6.人生观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的人生观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
例如,《屈原贾生列传》中,通过屈原和贾生的人生观的对比,展现了屈原追求真理、献身国家的人生观,同时也呈现了贾生重视个人利益的人生观。
7.人物关系对比史记中通过对不同人物之间关系的描述和比较,突出了某些人物的性格和品德。
例如,《萧相国世家》中,通过萧何和曹参在刘邦建国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关系进行描述和比较,展现了萧何的忠诚、智慧和曹参的豪爽、直率的性格特点。
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简要概括越王勾践的人物形象
越王勾践是春秋时期越国的君主,他在位期间表现出了显著的人格特征和领导才能。
首先,他精于观察和了解他人的心理,以此作为战略优势,在真正的战斗开始之前就已经取得了心理战的胜利。
其次,他具有能屈能伸的性格特点,最明显的例子就是他实施的“卧薪尝胆”策略,展示了他的坚韧和毅力。
此外,勾践擅长任用人才,他的团队中有许多才干出众的人,这些人的存在是他能够实现其目标的重要因素。
然而,他在取得成功后,也展现出了冷酷无情的一面。
范蠡在信中写到:“狡兔死,走狗烹;蜚鸟尽,良弓藏。
”这句话揭示了勾践在成功后对曾经的支持者可能会产生的危险态度。
总的来说,越王勾践是一位复杂而矛盾的人物,他既展示了英勇和决心,又显露出狡猾和冷血的一面。
由《左传》《国语》《战国策》分析把握先秦历史著作的文学表现。
由《左传》《国语》《战国策》分析把握先秦历史著作的文学表现。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都是先秦时期的重要历史著作,它们在文学表现方面有一些共同点和特点:1.叙事风格:这些著作的叙事风格相对庄重、严肃,力求客观、详实地叙述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
它们注重史实的真实性,通过详尽而准确的叙述,使读者能够较为全面地了解历史背景和事件发展。
2.修辞手法:这些著作在叙述历史事件和人物时,运用了一些修辞手法,如夸张、比喻、排比等,以增强表达的艺术性和修辞效果。
修辞手法的运用使得文本更具有感染力和表现力。
3.人物形象:这些著作通过对历史人物的描写和记录,塑造了一些具有鲜明性格特点和形象的人物。
它们不仅描绘了人物的外貌和行为习惯,还表现了人物的智慧、勇敢和品德等。
4.思想观念:这些著作中记载的历史事件和政治事务,往往体现了一些哲学和思想观念。
它们通过对政治制度、道德伦理、社会秩序等方面的讨论和思考,展现了先秦时期的智慧和思想。
此外,《左传》和《国语》还具有一些特殊的文学表现:《左传》以记述春秋时期历史事件为主,以丰富的语言和描写手法,抒发了作者对于政治波澜和人性伦理的思考。
它采用了议论文的形式,通过列举事实、分析人物心理和行为,探讨了政治和道德的关联,具有丰富的人物心理描写和情节发展。
《国语》则注重对政治事件和政治思想的记录和评价,同时也涉及了一些民间故事和传说。
它通过对国家兴衰、社会变迁等方面的描述,展现了作者对于政治和社会的关切和思考。
《战国策》以记载战国时期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为主,以秦、楚、魏、齐、燕、越等诸侯国的政治争斗和外交纷争为核心,它在艺术上注重叙述技巧和战略描写,通过描绘战争场景和政治斗争,展现了战国时期的复杂政治局势。
综上所述,先秦历史著作如《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在文学表现方面具有一定的共同点和特点。
它们通过叙述风格、修辞手法、人物形象和思想观念的展现,描绘了历史事件和政治文化,具有较高的文学艺术性和思想深度。
对外汉语培训之中国文化:《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摘要】本⽂通过分析范蠡这⼀⼈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
然⽽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且看破了财产和⽣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
本⽂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的原因造成的。
前⾔ 范蠡“功成⾝遂”的成功形象⼀直被后⼈所推崇,然⽽《国语》和《史记》中所塑造的范蠡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
⼀、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形象 范蠡形象在《国语·越语》中完全是⼀个正⾯的⼈物。
他在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之后,不仅提出了实⽤的劝谏,⽽且⾝先⼠卒,⽢愿充当吴国的谋⼠。
他的政治才能被推崇与勾践的慧眼识英才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吴越争霸时,范蠡与⽂种分析了天下⼤势,料定能够争雄的只有吴、越两国,他们最先去的是吴国。
但他们在吴国呆了⼀段时间没有被重⽤,就转向了越国。
后来,他们得到了越王勾践的重⽤,才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政治才能。
1、天、地、⼈之论 越王勾践在刚即位不久,就想建⽴⼀番功业。
他想通过攻打吴国,争夺霸主的地位。
范蠡认为攻打吴国需要积攒⼀定的基础才能开战,他提出了的“天、地、⼈”的论证。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节事者与地。
”这是他在勾践攻打吴国前,劝谏勾践不要打仗说的话。
但此时的勾践脑中充满了打仗的兴奋,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结果惨败⽽归。
收到了教训的勾践,知道固执的后果很严重,就认真的向范蠡请教。
他向勾践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未盈⽽溢,未盛⽽骄,天时不作⽽先为⼈客,⼈事不起⽽创为之始,此逆于天⽽不和与⼈。
”勾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还没有打仗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打仗不合天时。
范蠡下⾯就开始陈述如何才能使勾践灭吴做到天时、地利、⼈和。
⾃越国攻打吴国惨遭失败到彻底打败吴国这段时间,是越国修养⽣机的⼀段时间。
范蠡就是靠他的天、地、⼈的理论使越王勾践等待时机成熟,他说“时不⾄,不可强盛;事不究,不可强成。
越王勾践是怎样的人
越王勾践是怎样的人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还有卧薪尝胆,讲的都是“忍者”勾践的故事。
下面是店铺分享的越王勾践是怎样的人,一起来看看吧。
勾践所处的朝代在西周末年,周幽王灭亡之后,代表着西周结束。
诸侯拥立另一个太子为王,叫周平王,他为了避免战乱,往东边迁移,被称为了东周。
东周从前公元770年开始一直持续到前221年,共有五六百年历史。
这五六百年又分割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春秋有两百九十五年,从周平王迁往东边开始到周敬王战国前夕公元前476年为止。
战国时期是指春秋后的七国争战,直到被秦国统一灭亡。
相传春秋是鲁国孔子所著,他以年月时间为顺序记录了那一时期发生的事,因为与客观历史基本相符,因此我们都把那时期简称为春秋。
春秋也就是那时期春夏秋冬发生的所有事记录。
东周开始到秦国统一,是奴隶制度逐步瓦解到诸侯争战,向封建制度过度的时期。
周平王仍是一个奴隶制度君王,但从他开始,君主威望渐渐衰退,各地的诸侯国逐渐开始自立称国,并且彼此争战,扩大势力范围,而东周事实上相当于一个小国。
春秋之时的风云变化,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这期间各国为了强大自己的实力都争相进行改革。
任何有才能有胆识的人,无论是平民布衣还是书生文人都可以发挥他们的才能得到重要。
吴越都属于春秋时期的诸侯国。
越王勾践就是属于这个时期的人物。
勾践也是通过苦心经营国力,最后消灭吴国成为春秋霸王之一。
后代有传他属于五代十国的吴越之争,这实在是一个明显的错误。
虽然春秋和五代十国颇为类似,都是战争和混乱,但一个是公元前几百年一个是公元后几百年,两个时代相差上千年,而且五代十国里的吴越并非吴王夫差和越王勾践的争战。
勾践明显是公元前春秋时期的越国君主。
越王勾践的死因周朝列国或多或少都与上古传说中的人物有点关系,历史上比较有名的卧薪尝胆的勾践也不例外。
据传说勾践的祖先为夏朝帝王少康,他的父亲与吴王阖闾有间隙,甚至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下面就来看看这场中国版的哈姆雷特吧。
左传与史记人物形象比较
《左傳》與《史記》人物形象比較範圍:<伍子胥列傳>學生:紀品羽這篇大傳,旁及了太子建、太宰嚭、費無極、奮揚、申包胥、漁父、石乞等諸多人物。
其中事件的描寫單單「殺父之仇」就有吳王夫差與越王勾踐、伍子胥與楚平王、鄖公辛與楚平王、白公勝與鄭王四對。
整篇伍子胥列傳在《左傳》與《史記》中均被賦予相當重要的篇幅,為探究其中對於人物形象及事件的不同敘述角度,對這兩部史書作了粗略的歸納,以兩部史書的差異性作為比較。
1共分為七個部分,整理如下:一、記奮揚事---整篇故事的悲劇從費無極的不忠及背叛說起,而奮揚正好與費無極形成了強烈對比,對於形象的架構不容忽視。
事發背景出處敘事比較左傳昭公20年對於奮揚的部分有詳細的描述。
(原文):「王執伍奢,使城父奮揚殺大子。
未至而使遣之。
三月,大子建奔宋。
王召奮揚,奮揚使城父人執己以至,王曰:『言出於余口,入於爾耳,誰告建也?』對曰:『臣告之。
君王命臣事建如事余,臣不佞,不能苟貮,奉初以還,不忍後命……』」費無極對楚王誣陷太子建和伍奢將叛國。
楚王執伍奢並派奮揚往殺太子。
史記伍子胥列傳簡單帶過。
(原文):「平王怒,囚伍奢,而使城父司馬奮揚往殺太子。
行未至,奮揚使人先告太子:『太子急去,不然將誅。
』太子建亡奔宋。
」歸納整理:《左傳》不同於史記在這個段落中特別詳細記載了奮揚的部分。
奮揚與費無極同樣是楚王遣去事奉太子建的,2但兩人的所做所為卻截然不同,奮揚的這段自白彿彷一記響亮的巴掌打在費無極的臉上,明顯而強烈的對比,昭示了奮揚的忠誠,對照出費無極的背叛。
《史記》專於記人,情緒的表達躍然紙上,戲劇化的張力十足。
《左傳》專於記事,重在闡明微言大義,並將完整的史實客觀呈現。
二、伍子胥形象的初始化。
事發背景出處敘事比較左傳昭公20年(原文):「伍尚對弟伍員說:『爾適吳,我將歸死。
吾知不逮,我能死,爾能報。
聞免父之命不可以莫之奔也;親戚為戮不可以莫之報也。
奔死免父,孝也;度功而行,仁也;擇任而往,知也;知死不辟,勇也。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
《史记》、《国语》中的范蠡形象比较刘燕燕【摘要】本文通过分析范蠡这一人物形象,在《国语·越语》中被塑造成了一个充满智慧、谋略的政治家,而且在功成名就之后懂得急流勇退。
然而范蠡在司马迁的笔下,不仅更加睿智,而且看破了财产和生死,变成了看破红尘近乎神的形象。
本文得出《国语》和《史记》中范蠡形象不同,是由两部作品所产生的历史背景,作者的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原因造成的。
前言范蠡“功成身遂”的成功形象一直被后人所推崇,然而《国语》和《史记》中所塑造的范蠡形象却有着不同之处。
一、充满智慧的政治家形象范蠡形象在《国语·越语》中完全是一个正面的人物。
他在越王勾践打了败仗之后,不仅提出了实用的劝谏,而且身先士卒,甘愿充当吴国的谋士。
他的政治才能被推崇与勾践的慧眼识英才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吴越争霸时,范蠡与文种分析了天下大势,料定能够争雄的只有吴、越两国,他们最先去的是吴国。
但他们在吴国呆了一段时间没有被重用,就转向了越国。
后来,他们得到了越王勾践的重用,才有机会实现他们的政治才能。
1、天、地、人之论越王勾践在刚即位不久,就想建立一番功业。
他想通过攻打吴国,争夺霸主的地位。
范蠡认为攻打吴国需要积攒一定的基础才能开战,他提出了著名的“天、地、人”的论证。
“夫国家之事,有持盈,有定倾,有节事。
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
”这是他在勾践攻打吴国前,劝谏勾践不要打仗说的话。
但此时的勾践脑中充满了打仗的兴奋,根本听不进去任何劝谏,结果惨败而归。
收到了教训的勾践,知道固执的后果很严重,就认真的向范蠡请教。
他向勾践分析了失败的原因,“未盈而溢,未盛而骄,天时不作而先为人客,人事不起而创为之始,此逆于天而不和与人。
”勾践之所以失败,是因为还没有打仗的时机还不够成熟,这个时候打仗不合天时。
范蠡下面就开始陈述如何才能使勾践灭吴做到天时、地利、人和。
自越国攻打吴国惨遭失败到彻底打败吴国这段时间,是越国修养生机的一段时间。
历史审美—《国语》与《越公其事》记载中的夫差
历史审美—《国语》与《越公其事》记载中的夫差作者:王丽秋来源:《卷宗》2020年第22期摘要:历史审美是建立在历史之上的美学价值评判,是史家把自己的审美情感融入历史书写,近年越来越得到学界重视。
本文以历史审美的角度来比较探究《国语》与《越公其事》中的吴王形象。
《国语》中吴王形象刚愎自用、骄奢残暴、嚣张跋扈;而《越公其事》中吴王谦虚有礼、深明大义。
这两种不同的形象可以反映史家不同的审美,即一曰成王败宼,一曰不以成败论英雄。
关键词:《国语》;清华简《越公其事》;吴王形象;历史审美1 《国语》与《越公其事》中夫差的形象《国语·吴语》中吴王夫差打败越王勾践后,越王勾践以“一介嫡女,执箕帚以晐姓于王宫;一介嫡男,奉槃匜以随诸御;春秋贡献,不解于王府”①为条件求成,吴王因为想要图谋齐国,所以同意议和,并且十分狂妄的说:“若越既改,吾又何求?若其不改,反行,吾振旅焉”②,他认为如果越国之后不臣服于他,他仍然可以攻灭越国。
这表现出吴王夫差自以为是、狂妄自大的莽夫形象。
亦可从申胥之语窥见吴王形象,申胥对吴王说:“大夫种……固知君王之盖威以好胜也,故婉约其辞,以从逸王志,使淫乐于诸夏之国,以自伤也。
使吾甲兵钝弊,民人离落,而日以憔悴,然后安受吾烬”③,可见吴王夫差是一个好大喜功,骄傲淫逸之人。
吴王不听申胥的劝谏,一意孤行,劳民伐齐,后又逼死忠臣申胥,并“取申胥之尸,盛以鸱夷,而投之于江”④,十分专横残暴。
吴王夫差继续征伐,與晋约盟时,“董褐既致命,乃告诸赵鞅曰:‘臣观吴王之色,类有大忧,小则嬖妾、嫡子死,否则国有大难;大则越入吴。
”⑤从董褐对吴王夫差的描述中可见夫差会因“嬖妾”之事而心生忧虑,足见其贪图美色。
吴王夫差回到黄池后,“不戒以忘我”⑥越国袭之,吴国上下离叛,最终被越所灭。
《国语·吴语》所塑造的夫差是一个穷兵黩武、刚愎自用、好大喜功、昏庸残暴的君主形象。
《国语·越语上》中吴王夫差在大败越国后,因为越国“愿以金玉、子女赂君之辱,请勾践女女于王,大夫女女于大夫,士女女于士。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
《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比较作者:王胜柃来源:《文学教育》2020年第06期内容摘要:伍子胥的故事在《左传》《国语》和《史记》中都有记载,展现了伍子胥有识有谋、赤胆忠心、结局悲惨的特点,不同的是,《左传》偏足智多谋的形象,《国语》偏忠贞刚烈、爱国为民的形象,《史记》偏忍辱发奋的复仇形象,这主要是因为先秦时期侧重表现伍子胥尽忠为臣的形象,而汉代以孝治天下,血亲复仇思想盛行,轻生重气、崇尚名节的侠义精神深入人心,加上司马迁受个人遭遇的影响,《史记》中的伍子胥从忠臣形象演变成了“复仇者”的代表。
关键词:《左传》《国语》《史记》伍子胥形象比较一.《左传》《国语》《史记》中伍子胥形象的相同之处《左传》《国语》《史记》中都记载了伍子胥力谏夫差一举灭越和冒死谏夫差弃齐灭越的事,显示了伍子胥的睿智横溢和赤胆忠心。
吴国在夫椒之战中打败越国,利欲熏心的吴王夫差欲允许勾践求和,只有伍子胥识破了勾践求和背后的险恶用心,极力劝说夫差一举灭越,体现了伍子胥的深谋远虑。
他劝谏吴王时引经据典、旁征博引,对历史典故信手拈来,充分展现了他的远见卓识。
《史记·伍子胥列传》中,平王使人召二子,伍子胥识破计谋,说:“楚之召我兄弟,非欲以生我父也,恐有脱者後生患,故以父为质,诈召二子。
二子到,则父子俱死。
”[1]4525足见他的聪明睿智。
夫差和阖闾不同,阖闾是个贤能的君主,勤俭节约,爱军爱民,对伍子胥言听计从;而夫差放纵逸乐,昏庸无道,亲信谀臣,所以向夫差进谏面临着很大风险。
伍子胥也知道多次进谏会引来杀身之祸,但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安危,毅然冒死进谏,将生死置之度外,足见他的赤胆忠心。
另外,三本典籍中的伍子胥,结局都十分悲惨,他反复劝谏却得不到采纳和重用,最后导致杀身之祸。
《左传·哀公十一年》记载,吴王派人赐给伍子胥属镂剑让他白杀,伍子胥死前说:“树吾墓板,板可材也。
吴其亡乎!三年,其始弱矣。
盈必毁,天之道也。
《国语》的压卷之作——《勾践灭吴》赏析
《国语》的压卷之作——《勾践灭吴》赏析《勾践灭吴》是一篇好文字,它在以朴实无华而著称的《国语》中别具风采。
说别具风采,是因为它不仅仅是一篇真实的历史记录,有深刻的思想意义;而且还是一篇优美的散文,有感人的艺术魅力。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故事是春秋末叶的著名史实,不但史书上有记载,而且有关它的民间传闻更为丰富。
记载这一史实的古代历史典籍很多,而以《国语》中的《勾践灭吴》写得最为简练、精彩、富于文学意味。
统观全篇,故事情节之曲折委婉,人物形象之鲜明生动,外交辞令之巧妙传神,经验教训之发人深省,确实达到了“骤读之而心惊,潜玩之而味永”的境界。
先说故事情节的曲折委婉。
一篇优美的散文,在情节安排方面和小说不同,它并不追求错综复杂、紧张惊险,而是讲究节奏适度、曲折尽情。
《勾践灭吴》正是如此。
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简练的笔法写出了吴、越交战的形势和越国君臣执手相谋的情景。
明明是越兵溃败,退守于会稽山上,国家危在旦夕之间;作者却不紧不慢地叙述勾践的求贤和文种的进见。
勾践事急而求谋臣,紧张却不慌乱;文种未献良策却先用通俗形象的比喻含蓄地责备君王平日没有培养谋臣武将以备用,然后提醒勾践:兵败于会稽山,才求谋臣相助,未免太迟了吧?勾践的答对更为出色:有幸听到您这番金玉良言,哪里会感到太迟了呢!国家有难,文种挺身而出,于责备君王之中隐见其忠贞和自负,不愧为治乱之贤臣;临危不乱,冷静地采纳忠言,勾践也不愧为明智之君主。
这样的明君贤臣执手相谋,不难熔铸出克敌制胜的法宝。
果然,继这个精彩的开头之后,文章自然地转入第2段,推出那幕更为精彩的外交斗争场面:文种先用谦卑恭顺的措辞来增添吴王夫差的骄矜之气,然后软中带硬地陈述利害得失以显示越国上下刚毅坚定之决心,从而奠定了“行成于吴”的基础,使国家转危为安。
尽管吴国忠臣伍子胥进谏之言很有说服力,怎奈吴王听不进去,议和之大局已无法改变,因而越方略施小计,行贿于吴国佞臣太宰嚭,就顺利地金蝉脱壳而去矣!从文章的开头起,到第2段结束止,情节曲折而节奏适度,似乎是山穷水尽,转瞬间就柳暗花明,这就是优美散文的艺术魅力。
读《史记》项羽本纪和越王世家有感
读《史记》项羽本纪和越王世家有感
阅读了太史公写的项羽本纪和越王世家后,发现有很多相似之处。
如项羽起兵会稽,而勾践兵败会稽。
项羽本纪主要事件就是楚汉相争,越王世家主要事件就是吴越争霸。
对比分析可发现:一、人物相似
项羽和夫差相似:做事优柔寡断,都是只有一个谋士(范增/伍子胥),还不会用,不听忠言,爱听好话,本来都兵力强盛,结果都被打败,最后都是自杀身死。
刘邦和勾践相似:做事果断,谋士众多且善于运用,待人平和,能听取别人的意见,本来实力都不行,结果最后都打败对手,一个称王一个称霸。
二、事件相似
吴越争霸时,吴王夫差困勾践与会稽,勾践走投无路只好投降。
对于夫差而言,这是多好的杀敌机会啊!结果他不听伍子胥之言,放勾践走了。
后来勾践发愤图强,卧薪尝胆,然后一举灭了吴国,成为五霸之末(注: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楚汉相争时,霸王项羽,鸿门设宴款待刘邦,本意杀刘邦。
当时的刘邦不堪一击,杀刘邦对项羽而言易如反掌。
结果他不听范增之言,宴会上让刘邦逃走。
后来刘邦回到汉中,招兵买马,最后一举灭了项羽,成为汉朝高祖。
但我认为勾践比其余三位还强一些,他能隐忍。
被困于会稽山上,普通人一般会如项羽那样,舍身取义,率军死战,保全名
声。
但勾践却不然,他知道,人生只有一次,且中国有句古话,好死不如赖活着,只要有命没有什么事干不了的,所以他甘愿当夫差仆人,回国后便重整旗鼓,一举灭吴。
故我们要学习勾践做事果断,善于用人,还有隐忍等多种品质。
《史记》与《国语》的比较分析
《史记》与《国语》的比较分析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一、《史记》上溯比较研究的缘起与目标由于喜爱《史记》,在研读过程中较早接触到南宋倪思的《班马异同》、刘须溪的《班马异同评》、明代许相卿的《史汉方驾》,它们把《史记》《汉书》两部名著加以比较研究的视角和对两书异同优劣的诸多评论引发我的兴趣和遐想: 《汉书》是以《史记》为主要史料素材并依《史记》的体例写成的,《史》《汉》比较,属于下沿性( 或说下袭性) 比较; 而《史记》的成书亦非凭空,它是依据《尚书》《春秋》《国语》《左传》《战国策》以及《诗经》《论语》《孟子》等史料典籍为其文献资源的,许多篇章,就是以上述著作作为基本素材进行编纂、改写、再创作的。
那么,如果把《史记》和它据以为素材的著作加以比较,这属于上溯性( 或说探源性) 比较,这样的比勘对照,不是可以看出更多问题,可以更有兴味也更有意义吗?产生这个想法之后我就试着来做,随手从《史记》与《战国策》的比较对照开始。
1980 年,写了一篇《〈史记〉〈战国策〉对照举例》的习作在《语文学习》( 1980年第4 期) 发表。
之后,这方面的研究断断续续,到1994 年,形成一个初步的设想,写成《〈史记〉上溯性比较论说》( 见《司马迁与史记论文集》第一辑,陕西人民出版社1994 年) 一文,其中关于这一研究的宗旨和目的是这么说的:这项工程一旦完成并且完成得好,就将既可以为学术界从史源学、从历史学、从文章学、从历史语言学以至古文今译等多方面多角度对《史记》进行研究提供一个凿凿可据的坚实基础; 又可以为自己从文学角度,从再创作角度,从中国叙事文学发展史角度进行研究铺下一条平平展展的道路。
经过比勘对照,自然会比出很多差异,发现很多问题。
我的态度是实事求是,从实际出发,比出什么问题是什么问题。
任凭人们利用、吸取。
《国语》与《战国策》
《鲁语》记鲁国之事,多是一事一议 的小故事,并非完整的历史记录。和衷 共济、奔走相告。
《晋语》篇幅最长,共有9卷,对晋 国历史记录较为全面、具体,叙事成分 较多,特别侧重于记述晋文公的事迹。 晋献公诸子争位、骊姬进谗言、太子申 生被迫自杀、重耳流亡等故事波澜起伏、 精彩纷呈。
二、《战国策》作者
其中文章作者并非一人,或是战国时代各 国史官记述,或是策士自己所记。初名《国 策》、《国事》等,最后由西汉刘向整理考订 后成书,取名为《战国策》。
“……或曰《国策》,或曰《国事》,或 曰《短长》,或曰《事语》,或曰《长书》, 或曰《修书》。臣向以为战国时游士辅所用之 国,为之策谋,宜为《战国策》。”
《齐策》 冯谖客孟尝君,写了他弹 铗而歌、焚券市义、营造三窟的事迹, 人物的形象和性格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显示了由《左传》编年体向《史记》纪 传体的过渡。
(二)在语言艺术上的空前成功,是其文学成 就的重要方面。标志着先秦叙事散文语言运用 的新水平。
1、辩丽横肆、铺张扬厉、气势纵横是《战国策》 说辞的主要特色。大量运用对偶排比、长于铺 张渲染。 《苏秦始将连横》中第一段 《鲁仲连义不帝秦》列举了周烈王之斥齐威王, 殷纣王之醢(hǎi)鬼侯、脯鄂侯、拘文王,齐 闵王之欲仆妾邹鲁等,肆意夸张铺隐,极言尊 秦之害。
2、《越语▪勾践灭吴》在被吴国打败后, 采取一系列安抚子民的措施。
四、《国语》的文学成就
1、《国语》记言为主,其内容在形象思维 和逻辑思维方面都很缜密,又有通俗化、口 语化的特点,富于形象性。各国史料的汇编, 素材来源不一,风格也颇有差异。
《周语》旨在说教,行文委婉,多长篇 大论;《鲁语》篇幅不长,语言隽永;《楚 语》、《吴语》、《越语》则文字流暢整饰, 颇有气势。
文史小知识:《国语》漫谈,《国语》在历史中的地位
文史小知识:《国语》漫谈,《国语》在历史中的地位文史书目答问·《国语》漫谈尹衡《国语》漫谈尹衡在先秦典籍中,受责难最多的,恐怕要数《国语》了。
唐代柳宗元写《非国语》,一写就是六十七篇。
清人崔述在他的《洙泗考信录余录》里,绐《国语》下了个“荒唐诬妄,自相矛盾”、“文词支蔓,冗弱无骨”的考语,更是从史和文两个方面,把《国语》一笔抹倒。
综观古今学者的种种责难,有许多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确实看到了《国语》的缺陷;而有的则失之偏颇,失之公允。
那么,究竟应当怎怎样评价《国语》呢?这还得从它的材料来源和成书过程说起。
原来,春秋时代有两种史官,一是太史,执简册以记事;一是瞽矇,凭口传以记言。
徐中舒先生认为,这是原始社会刻契和传说的发展,二者结合起来才是完整的历史。
《国语·楚语》所说“史不失书,矇不失诵”,就是说的这种制度。
太史所书叫做“春秋”,瞽矇所诵叫做“语”。
“春秋”、“语”都是教育贵族子弟的教材。
到了春秋晚期,“礼崩乐坏”,公室衰微,史官流散,私学兴起,文字史记和口头史记同时外传,并师承授受,开始是记录下来,然后再经整理编排,加工润色,写定成书,源于太史简册而成书的是《左传》,源于瞽矇口诵而成书的便是《国语》,而太史记事,瞽矇记言,这正是《左传》事多于言,《国语》言多于事的原因。
《国语》的具体成书年代已不能确考。
书中有涉及到楚攻越,杀越王无疆能的事,说明其中一些篇章当成于公元前335年之后;又据《晋书·束皙传》,太康二年(公元281年)从魏襄王墓中掘出一批竹书,内有《国语》三篇,而同时出土的《竹书纪年》终记于魏襄王二十年(公元前299年),并称魏襄王为“今王”,可知《国语》的某些篇章成书于此前。
根据这些材料,我们判定,《周语》全书的成书年代大约即在这个时期。
既然如此,司马迁所持“左丘失明,蹶有国语”的说法便靠不住了,因为,如果这个“左丘”就是指《论语·公冶长》里的那位左丘明,这位生活于春秋晚期的左丘先生,是绝对不可能再活一百多年,到公元前335年以后去写《国语》的。
《勾践(二)》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
《勾践(二)》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勾践(二)》人物形象及性格特点分析【导语】:勾践,是个历史人物,世代艺术家把他多次引进艺术的殿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了 。《 国语 》 是一 部 先 秦 时期 的历 史 文 献 汇 编 。其 大 夫文 种 献 谋 向 吴 王 求 和 , 勾践 “ 执 其 手 而 与 之 l 1 I 3 , 然后 卑辞 厚礼 向吴 国求 和 。 中所 收 录的 , 多为 历 史 人 物 分 散 的 言论 , 这 些 言论 谋 ”
2 0 1 5年第 3 期
何
花: 《国语》 和《 史记》中越王 勾践形 象比较
Fe b .2 O1 5 Vo J . 3 0 No . 3
第3 O卷 第 3期
【 司马迁 与《 史记》 研究 】
《 国语》 和《 史记》 中越 王勾践形 象 比较
何 花
( 重 庆工 商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 , 重庆 4 0 0 0 6 7 )
摘
要: 越王勾践的形象在《 国语》 和《 史记》 中都非常鲜 明生动 , 两书通过叙述勾 践复 国灭吴的历史大 事 , 表 现了他礼
性格 , 也善 于 细节 描 写 , 突 出 人 物 的 主要 特 征 。因
越 王勾践 最初 并不 是选 贤任 能 、 知 人善 任 的贤 君 。兵败 被 困会稽 山后 , 勾践 终 于 明 白了 听取 良言 的重 要性 , 于是 在危 难之 中向谋 臣求 助 , 虚 心纳 谏 。
此, 勾 践 的形 象 便 在 《 史 记 》中被 鲜 明地 刻 画 出来
相 同之处 。
国政 属大夫 种 , 而 使 范 蠡 与 大夫 柘 稽 行 成 , 为 质 于 吴” [ 2 ] 1 7 4 2 。由此可 看 出越 王 勾践 是 能 屈 尊 降 贵 、 礼
( 一) 《 国语》 和《 史记》 刻画了越王勾践礼贤下 贤下 士 的 , 且善 于 听取谏 言 、 知 人善 任 。
作者简介 : 何花 ( 1 9 9 O 一) , 女, 重庆人 , 重庆工商大学硕士研究生 , 主要从事 中国古代叙事文学研究 。
选 贤任 能的形 象 《 史记》 是 我 国第 一 部 纪 传 体 通 史 , 其 在 人 物 士 、
形象 塑造上 善 于抓住 主要 事件 , 表 现人 物 的思 想 和
国后 , 勾践“ 折节 下贤 人 , 厚 遇宾 客 , 振 贫 吊死 , 与百
了勾 践 的形 象 。 在 《 史 记 》中 , 司 马 迁 通 过 细 腻 生 姓 同其 劳 。欲使 范 蠡 治 国政 , 蠡对 日: ‘ 兵 甲之 事 ,
动 的笔触 和一 系 列 生动 的细 节刻 画 出 了勾 践 的形 种 不 如蠡 ; 填 抚 国家 , 亲附 百姓 , 蠡不 如种 。 ’ 于 是举 象 。 以下 将分 析 这 两本 书所 刻 画 出 的勾 践 形 象 的
一
以阴 阳之道 向勾践 陈述 了制 敌 之法 , 其 中有 很 多谋
略 和权术 , 勾 践 皆一一 应承践 行 。最 后 越 王勾 践利
用 吴 国因连 年征 战而 导致 国力 衰弱 、 吴 王 夫差 主盟 黄 池之 会 国 内空虚 的 时机 , 大举 进 攻 吴 国 , 最终 迫
、
《 国语》 和《 史记》 越 王勾践
二史记与国语勾践形象的不同之处史记和国语中所刻画的勾践的形象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史记中描写了国语中并无记载的勾践卧薪尝胆以及诛杀功臣的行为这使勾践的形象更加立体丰富体现了司马迁作为一个伟大的历史学家成一家之言的创作宗旨
2 0 1 5年 2月
渭 南 师 范 学 院 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We i n a n No r ma l Un i v e r s i t y
形 象 的 相 同之 处
《 国语》 所记载 的内容主要是当时各级贵族与 使 夫差 自杀 身亡 , 取得 战争 的胜 利 。
治 国相关 的言 论 。其 中《 吴语 》 和《 越语》 中有 许 多
言论 与史记 ・ 越 王 勾践 世 家 》中 , 吴 圉赦 免 勾 践 归
别体 的史 料 集 ¨ 。其 中 《 吴语 》 和《 越 语 》中记 载 人 也 , 蹶而趋之, 唯恐 弗 及 。 ” ¨ 以此 说 明伐 吴 的
了许 多与越 王勾 践相 关 的言论 , 这 些 言论 反 映 出 了 时 机 已到 。勾践 虚 心 听 取 了大 夫文 种 和 范蠡 的建 勾践 励精 图治 、 卧薪 尝胆 、 礼 贤下 士 、 选 贤 与 能等 优 议 。其 次 , 勾 践还 向楚 国大夫 申包胥 和 越 国 的五位
秀 品质 。这些 品质在 《 史 记》中亦 皆有反 映 , 另外 ,
诛杀 功 臣的情 节 , 使勾践这个形象更加立体丰富,
大 夫询 问伐 吴取 胜 的条 件 , 各 方 征 询 有 用 的计 策 , 不利 , 及 五 日毕 审之 , 过 五 日, 道 将不 行 。 ” … 范蠡
《 史记 》 还 在勾践 这 些 光辉 正 面 的形 象 上 增 加 了其 命 令 国人 说 : “ 国 人欲 告 者 来 告 , 告孤 不 审 , 将 为戮 体现 了司马迁 鲜 明的“ 成 一家之 言 ” 的著史 目的 。
和 国家兴 衰 、 历史变迁有关 , 但 又 不 是 对 历 史 发展 过程 的完 整记 载 , 各 条记 载之 间也 没有 形 成 内在 的 勾践 为 讨伐吴 国做 了许 多 准备 工作 。首先 , 他 向谋 臣询 问伐 吴 的 最佳 时机 。范 蠡 对 勾 践说 : “ 微
联系 。从 编写体 例来 说 , 它是一 部 以记 言 为 主 的 国 君 王之 言 , 臣故将 谒之 。 臣闻从 时者 , 犹救火 、 追亡
贤下士 、 发愤图强 、 忍辱负重 的政治家风采 。而《 史记》 增加了勾践卧薪尝胆 、 滥 杀功 臣等 在别 的史书中没有 的情节 , 使 勾践 的形象更加 立体 、 丰富。 关键词 : 《 国语》; 《 史记》; 越王勾践 ; 形象
中 图分 类 号 : K 2 0 7 收 稿 日期 : 2 0 1 4 - 1 0 — 2 1 文献标志码 : A 文章编号 : 1 0 0 9 - 5 1 2 8 ( 2 0 1 5 ) 0 3 - 0 0 7 2 - 0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