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合集下载

伟大的改革开放

伟大的改革开放
伟大
飞跃
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迎来了从创立、发展到完善的伟大飞跃,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
辉煌
成就
改革开放四十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5%。现在我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制造业第一大国、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外资流入第二大国、外汇储备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一
A.市场经济建立并逐步完善
B.经济高速增长,创造了世界经济增长的奇迹
C.人民生活水平~4月间,上海《解放日报》接连发表多篇署名文章,呼吁进一步解放思想,“改革开放要有新思路”,认为“如果我们仍然囿于‘姓社还是姓资’的诘难,那就只能坐失良机”。“新思路”是指()
提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
2.2013年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基础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的作用。()
提示:×应把基础性作用改为决定性作用。
3.中国改革开放取得辉煌成就,根本原因在于坚持了市场化改革方向。()
提示:×根本原因在于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在于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团结奋斗。
第三课只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
3.1伟大的改革开放
目标梳理
学习目标
重点难点
1.了解40年来,我国改革开放发展脉络
2.改革开放重大意义
3.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重点:改革开放的意义
难点: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知识梳理
一、改革开放的进程
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拉开序幕)
(1)内容:重新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组织路线,确定把党和国家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作出了实行的重大决策。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和宝贵经验

第二个结合说的是,中国社会主义能在新时期显示出蓬勃生机和活力,就在于它是实行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之所以能健康发展,就在于它是有利于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这样的结合,创造了真正活跃起来的社会主义,创造了进一步造福人民的社会主义。
第三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在改革开放中,既依靠党和政府的坚强领导,又尊重基层和人民群众特别是地方的改革首创精神。这样的结合,使中国在改革开放导致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能够有效地保持国家的统一和社会的整合。
深刻理解我们党在近30年改革开放伟大实践中创造的“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和国家在取得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举世瞩目成就的同时,创造和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在党的十三大、十四大、十五大、十六大分别作出改革开放阶段性经验总结的基础上,党的十七大从总结近30年改革开放整个历史进程着眼,紧扣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如何才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问题,全方位、大力度地总结概括出“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
第十个结合说的是,我们党把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同主观世界的改造结合起来,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政治和组织保证。这样的结合,既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又推进了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从而不断提高了党的领导水平、执政水平和拒腐防变能力。
总而言之,贯穿这“十个结合”的一个最本质的结合,就是把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同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结合起来。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个结合”的宝贵经验,实际上阐发的是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超越于表面发展成就的更为本质的成就,那就是中国制度文明的特色和发展模式的特点。这也就是说,中国改革开放的成功,本质上是一种制度文明的成功和发展模式的成功。这个制度和模式就叫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

为中国喝彩——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及巨大成就三、改革开放的宝贵经验一、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初期的经验和教训建国初期,新中国创造性地实现了由新民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实现了中国社会在20世纪的第二次历史性巨变。

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改造的胜利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中国开始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中国共产党开始领导中国人民探索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这个时期的主要特征是:社会主义在探索中曲折前进,有成功的经验,更有严重失误的教训。

(一)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成功经验1、《论十大关系》的发表,标志着中国共产党在实践中探索本国建设道路的开始。

1956年4月,在经过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重要讲话,围绕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都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的基本方针,深刻论述了正确处理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讲话提出了正确处理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以及国家、集体和个人的关系的基本原则;提出了改革过于集中的计划体制的初步构想,要求中央向地方分权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等等。

讲话提出的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具有长远的指导意义。

正如后来邓小平在给毛泽东的信中所说:“这篇东西太重要了,对当前和以后,都有很大的针对性和理论指导意义。

”2、党的“八大”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和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任务。

1956年秋召开了党的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社会制度和落后的社会生产力的矛盾;规定党和全国人民的总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制定了既反保守又反冒进,在综合平衡中稳步前进的经济建设方针。

这就明确规定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建设上来。

遗憾的是,这这些正确的指导思想没有坚持下来。

3、《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讲话》提出了社会主义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矛盾的学说。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包产到户的实行和私有资本的产生1978年安徽凤阳县农民冒死按下手印,实行包产到户[1]。

不甘于受奴役的农民开始自发地挣脱人民公社的桎梏,相对于落后僵化的人民公社,即使是小农经济也足以冲破这一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樊笼。

1979年,全国农村只有1%的生产队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1980年上升到14%,1981年为45%,1982年为80%,1983年则达到98%。

到了1984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赢得了全面的胜利,人民公社在全国范围内寿终正寝。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农村推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结束了人民公社的人身依附关系,使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成为独立的生产者,靠耕种自己的小块田地为生。

这场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的改革,使农村生产力得到很大的发展,粮食、棉花、油料等主要农产品大幅度增产:1978年我国粮食产量为30477万吨,1984年达到40731万吨,棉花总产量1978年为万吨,到1984年猛增到万吨,油料总产量1978年为万吨,1984年增加到1191万吨。

农民在短短的几年里,不但解决了温饱问题,而且使他们对土地充满了希望。

他们原本指望依靠土地发家致富,可是农民现在贫困的原因正是他们的小块土地,只经过十几年就产生这种不可避免的结果。

农民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即小私有制是他们之间进行等价交换的必要条件。

这在“只靠自己劳动致富的初期,是有效的”,“也是农业本身发展的一个必要的过渡阶段。

”小农经济对生产力发展的这种促进作用,大量地和短暂地发生在人民公社解体、资本生产方式正在形成、农业尚未从属于资本生产统治的社会转型期内。

在这种历史条件下,小农经济生产的主要目的仍然是直接满足自己的需要,他们只是把因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增加的剩余产品创业时间安徽5556户温州上海120户全国农村97户9年以上----------7--9年----------5年以上3--4年1--2年34资料来源:王克思,《中国现阶段私营企业探索》,复旦大学出版社,1988年。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2007-12-10学习十七大报告百问百答之“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篇本刊特邀张卓元研究员、迟福林研究员作答问答提要●能否在改革攻坚中实现利益关系调整上的一些重要突破,已成为新阶段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实行再分配的重点。

1.怎样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突出改革开放。

报告把坚持改革开放与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并列为大会主题的四大支撑。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告专门有一部分总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丰富经验,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不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为什么应该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价格形成要素中?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这就第一次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决定价格的要素中。

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这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实践告诉人们,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损害成本,是要补偿的,否则这种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就是抢吃子孙后代的饭。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

因此,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3.怎样才能实现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型?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型财政要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型,这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

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时间轴1978年12月18日,中国改革开放历史的重要里程碑,即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

这次会议开启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大门,为中国经济的迅猛发展奠定了基础。

以下是中国改革开放历史事件的时间轴:1978年:- 12月18日,中国共产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会议决定调整经济政策,采取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标志着中国改革开放的开始。

1979年:- 1月1日,中国与美国正式建立外交关系,结束了长达30年的敌对状态,为经济合作和国际交流打开了大门。

- 2月21日,中美两国签署了《中美共同声明》,共同确认了尊重彼此的主权和独立,为两国关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 8月18日,中国推出了农村改革试点项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制度鼓励农民提高生产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的发展。

1980年:- 2月份,中国决定实行教育改革,推行优胜劣汰的选拔制度,鼓励学生展现个人才能和创造力。

- 9月3日,中国设立了经济特区,首个经济特区在深圳成立,这为外商投资和经济合作提供了便利条件。

1981年:- 7月13日,中国启动了农村工作重点调整,提出以包产到户为主的农业生产责任制,进一步激发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1984年:- 9月24日,中国启动了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的重大统计工作,为经济决策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数据。

1986年:- 4月13日,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这是中国重要的经济法规,为国内外企业提供了透明公正的经营环境。

1992年:- 1月19日,中国召开了南方谈话,进一步明确了改革开放的方向,决定进一步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和市场化进程。

1994年:- 7月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标志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进程又迈进了一步。

2001年:- 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与台湾正式开通了直航,为两岸经济文化交流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

2013年:- 11月9日,中国举行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确定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和具体任务,为中国继续推进改革开放提供了新的动力。

政治笔记

政治笔记

政治笔记不同的荣辱观,是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反映。

青少年正是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形成时期,帮助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取向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

总书记提出了社会主义荣辱观,通过认真的学习,我们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意义,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的任务是如何将荣辱观渗透到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有正确荣辱观的学生。

作为一名德育课程教师,我认为要通过加强德育课程的建设来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以下谈自己的四点认识:一、要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当前,因为高考应试的需要,一些地区和学校形成了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学校德育课程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影响。

德育课程担负着培养“三观”的重要任务,学习了总书记的社会主义荣辱观的讲话后,我们应该认识到当前德育课程不仅不能削弱,而且应当加强,应该在不同年级旗帜鲜明地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的教育,尤其是高中毕业年级的学生,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对社会的关注度在提升,但是往往会出现认识上偏差;他们面临着新的选择与考验,但是往往会遇到许多的困惑,因此,他们更需要用正确的“三观”进行引导。

另一方面,当前,中小学都在进行课堂教学的改革,教师们尝试着采用不同的方法进行教学。

关于荣辱观的教育,我认为,政治课教师一定要认真学习“八荣八耻”荣辱观,并将它转化为自己的思想,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通过自己的“言”和“行”表现出来,课堂上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让学生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进行思考和活动,不能让课堂形成所谓的“探究”、“辩论”的氛围,形成“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的局面。

二、落实社会主义荣辱观要将专题教育活动与日常教学相结合“三观”教育既要有能够触动学生心灵的、主题鲜明的专题教育课程,又要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做到“润物细无声”。

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中有许多是体现“八荣八耻”荣辱观的,如“我国公民与国家的关系”、“树立科学世界观,反对各种迷信活动”、“坚持集体主义的价值取向”、“选择崇高的人生目标”、“树立正确的消费观”等内容。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确定前进方位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确定前进方位

在总结历史经验中确定前进方向黄伟力十七大报告共分十二个部分,内容非常丰富。

其第二部分“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是报告的亮点之一,就此谈几点学习心得。

一、注重总结历史经验是党的一贯传统在党的重要发展时期,党的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

上世纪40年代延安整风时期,毛泽东同志组织起草了《关于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历次错误路线特别是王明路线进行了系统清算;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主持起草《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1981年),对新中国建立以后的一些重大历史事件、特别是毛泽东同志的历史地位作了科学评价;新世纪之初,江泽民同志在庆祝建党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01年),用很大篇幅总结了两个八十年,特别是中国共产党八十年的光辉历程。

这些历史总结有几个共同点,一是都是在党自身发展和党所领导的事业处于关键时刻进行的;二是就重大历史问题或人物作出科学分析和评判,起到了统一全党思想的作用;三是在理论上有所创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

我们党正是在不断总结历史经验中成长和成熟起来的十七大报告传承了我们党善于总结历史经验的优良传统,以相当篇幅,对30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的“波澜壮阔的创新实践”——改革开放作了系统、全面的回顾和总结,不但回答了人们在认识这一历史进程时涉及的诸多基本问题,而且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新贡献,成为整篇报告中非常出彩的部分。

二、十七大对改革开放的总结正逢其时以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改革开放即将迎来30周年。

新中国建立至今有近60年,30年的改革开放占了共和国历史的一半时间,在当代中国发展里程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意义,值得认真回顾和总结。

江泽民同志的“七一讲话”总结了两个八十年,十六大报告总结了从1989年至2002年的十三年,十七大报告首次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30年,视角新颖,非常及时。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取得的巨大成就,是世界上无论持何种政治观点的人都承认的。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 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的两个基本 点之一,是实现中国现代化的必 经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改革开放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一次历史性决策。它改变了中国社会主义发 展的道路,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新篇章。改革开放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 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了国家的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 改革开放的历程是一个不断探索、不断实践、不断深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中国 逐渐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和文化,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 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的转变 改革开放的成果是显著的。中国的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国际地位显著提升。同时,改革开放也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全面进步,推动了文化、教 育然、而科,技改等革各开个放领也域面的临发着展一些挑战和问题。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逐渐暴露出来,如收入分配不公、环境污染、腐败问题等。这些问题需要我们继续深 化改革,加强制度建设,推动全面依法治国,以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
总之,深化改革开放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 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强经济、 社会、法治、党的建设等方面的工作,推动 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 展
好的,以下是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的更多内容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推进金融改革开放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 心,也是国家竞争力 的重要支撑。我们要 继续推进金融改革开 放,深化金融监管体 制改革,完善资本市 场体系,提高金融业 开放水平,为实体经 济发展提供更好的金 融服务
-
THANKS !
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加强党的领导
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我们要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高党的执政能 力和领导水平。同时,要加强党的组织建设,培养一支高素质的干部队伍 总之,深化改革开放是当前中国发展的重要任务。我们要坚定信心和决心,加强各方面的 工作,推动中国经济社会实现更高质量、更可持续的发展。同时,我们也要保持开放的态 度,积极吸收世界各国的优秀经验和做法,不断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为实现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科学发展 铸就辉煌

科学发展  铸就辉煌

科学的理论一旦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掌 握,就会变为改造世界的巨大力量。 紧紧围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 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进一步 理解和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精神实质与 基本内涵,对于统一思想、凝聚力量, 更加坚定自觉地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 济社会发展全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 义。 以下就是我国的“科学”成果。
十七大报告的主要内容
一、过去五年的工作 二、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三、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四、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新要求 五、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六、坚定不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七、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八、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 九、开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十、推进“一国两制”实践和祖国和平统一大业 十一、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 十二、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袭击全球的 金融风暴
在金融风暴中, 我国仍处于不败 之地
这就是科学 发展观成果。
科学技术是解决世界诸多重大挑战的关键。 在世界经济面临危机的情况下,依靠科技进步 应对国际金融动荡,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 有重要意义。科学发展观的优势主要有以下三 个方面: 一是平衡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创造财富的结 构,着力推进自主创新,切实形成以技术、知 识驱动的经济发展方式。 二是平衡金融管制与金融创新的结构,率 先推进科技金融创新。 三是有计划引进金融、高科技等领域的全球 “领军人物”,同时提供创新的良好环境、完 善配套制度,支持返国创业人才。
我国的武装科技 成果
反腐败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

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与基本经验王怀超2010年01月21日17:08 来源:中直党建网1978-2008年,中国发生了5000多年历史上最为深刻的一场社会变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改革开放中重新焕发出蓬勃生机的客观事实,中华民族再度崛起的巨大成就,无可辩驳地证实了这场社会变革的必要性和正确性。

波澜壮阔的改革开放实践,创造了极为丰富的改革经验,回顾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系统总结改革开放的历史经验,无论对于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还是对于世界社会主义的命运和前途,都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在社会主义改革的浪潮中,中国是最早提出经济管理体制改革的国家之一。

早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党和国家领导层就在实践中初步意识到了传统体制的弊端,萌发了要变革传统体制的念头,并且在第一个五年计划末期和60年代初期,进行过经济体制改革的探索和尝试。

但真正意义上的社会主义改革,还是从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

中国近30年的改革开放,从总体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

第一阶段:改革的初步探索和局部试验阶段--从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到1984年10月中共十二届三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发表。

这一阶段的基本特点是:以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讨论为契机,开展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思想解放运动,这场关于实践标准的大讨论,冲破了教条主义的藩篱,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中国改革的兴起作了思想准备。

改革首先在农村开始实施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在城市从扩大企业自主权入手,进行了综合和专项改革试点,取得了初步成效,积累了有益经验。

农村改革和扩大企业自主权的结晶是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即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企业承包制。

这两种新体制的理论基础就是"两权分离"说,即所有权和经营权可以分离。

从总体上看,这一时期,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革的初步探索和思想准备阶段,其中最重要的成果是完成了指导思想上的三个转变:即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封闭转变到开放,从固守陈规转变到大胆改革。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改革、取消农业税,都是率先在农村突破的。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改革开放,是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中国开始实行的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政策。

改革开放是我们党的一次伟大觉醒,正是这个伟大觉醒孕育了我们党从理论到实践的伟大创造。

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正是这个伟大革命推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伟大飞跃!建立中国、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推进社会主义建设,都是在改革开放中完成的;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改革、取消农业税,都是率先在农村突破的。

历史证明,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

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

从这个意义上说,坚持改革开放就是真正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及伟大意义三“改革开放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一次伟大革命”,这一石破天惊之笔,道出了中国人面对改革开放历程的艰辛所具有的精神斗志。

自从1978年我国开启改革开放新的步伐,中国便开始了改革开放的万里长征。

正像当年红军万里长征一样,改革开放的万里长征同样会遭遇各种风险、困难、挑战。

这意味着中国人必须带领广大中国人民以大无畏的革命精神披荆斩棘,克服险阻。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设计——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

基于项目学习的高中思想政治课导学案设计——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

教学·视角项目学习是在真实情境中,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立足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认真分析项目学习对导学案设计的要求。

本文以“伟大的改革开放”为例,对基于项目学习的导学案进行分析。

一、设计思路导学案作为项目学习的重要载体,是指导学生开展项目学习的重要载体。

“学习任务”是项目学习的核心,因此,问题设计应以“项目任务”为导向,以“项目任务”为引领。

“伟大的改革开放”导学案可运用以下思路进行设计:(1)根据学习内容和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学习目标,并明确重难点。

(2)从课前预习和学习情况两个维度设计问题:课前预习关注知识内容,课中学习关注知识理解,课后反思关注知识的迁移运用。

(3)从生活经验与学科知识两个角度设计问题: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通过分析生活现象和社会热点问题发现其蕴含的学科价值,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

(4)从合作交流、探究学习和任务驱动三个方面设计问题:通过小组合作与交流探究,形成个人观点和集体观点;通过任务驱动使学生主动参与到课堂活动中,实现知行合一。

二、制订学习目标在“伟大的改革开放”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活动、探究、话题、汇报来落实项目学习的目标。

比如,可以围绕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历史背景、重要意义和伟大成就等进行项目学习。

在本课中,教师可以结合课程标准中“认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这一内容,以《鸡毛飞上天》的故事为项目学习内容,通过破局之路、引领之路、制胜之路、探索之路四个模块的情境学习项目,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明确项目学习的目标。

1.通过《鸡毛飞上天》中主人公遇到的困境、出路,引导学生总结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中国取得的丰硕成果;理解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从而总结出义乌一家三代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中所取得的巨大成果;感受改革开放为我国带来的巨大变革。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

中国的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
收入水平显著提升 教育、医疗条件的改善 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 社会保障体系的完善
05
改革开放与现代化进程的挑战与前景
章节副标题
面临的主要挑战
经济结构调整 人口老龄化 环境污染治理 地区发展不平衡
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
环境保护:可持续发展强调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保护环境,减少污染,促进生 态平衡。 社会公正:可持续发展关注社会公正,确保不同地区、不同群体都能分享发 展成果。
基础设施建设
交通:高速公路、 铁路、航空和水 路等基础设施建 设,提高了物流 效率
通讯:互联网、 移动通信等技术 的发展,促进了 信息传递和交流
能源:电力、石 油、天然气等能 源设施的建设, 保障了能源供应 和安全
城市:城市基础 设施的完善,提 高了居民生活质 量和城市竞争力
全球化与对外开放
全球化对现代化 进程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的重要成就
经济体制改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促进了经济的快速发 展。
对外开放:加入WTO,推动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交流与合作。
基础设施建设:高速公路、铁路、航空、港口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提高了 物流效率。 科技创新:在信息技术、生物技术等领域取得了重要突破,提升了国家竞争 力。
对外开放政策促 进现代化进程
全球化与对外开 放对经济发展的 影响
全球化与对外开 放对文化交流的 促进
04
社会文化层面的变革
章节副标题
教育事业的发展
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提高全民教育水平 发展高等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 加强职业教育和培训,满足社会需求 推动教育公平,缩小城乡教育差距
文化多样性的保护与传承
中国坚持走和平 发展道路,推动 构建人类命运共 同体,为世界和 平与发展作出积 极贡献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

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两个时期,这两个时期对中国的发展和进步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历史进程的角度,探讨高三历史社会主义建设与改革开放的关键时刻和重要改革措施。

一、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

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社会主义改造阶段,即从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中央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措施,如土地改革、农业合作化、国有化等,使得生产资料逐步归集于全民所有制之下。

此外,还开展了一系列的积极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为社会主义建设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第二阶段是大跃进和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时期,即从1957年到1976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探索了一种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集中力量进行农村经济的集体化和大规模的工业化进程。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计划经济的片面性、政策错误等,这一时期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和挫折。

二、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1978年,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这被视为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点。

改革开放的历史进程可以分为三个重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初期,即从1978年到1992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推出了一系列的经济改革政策,如农村责任制、城镇企业改革等,逐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

这些改革措施极大地激发了人们的生产积极性,推动了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

第二阶段是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时期,即从1992年到2002年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进一步推动了市场经济的发展,加大了对外开放力度,推进了农村市场化改革和城市城镇化进程。

这些改革带来了大量的外商投资和技术引进,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

第三阶段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期,即从2002年到现在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中国继续推动经济结构调整,加大对农村和贫困地区的扶贫力度,推进科技创新和教育文化事业的发展。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改革开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改革开放,是指中国共产党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大胆探索,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

这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开启了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新时代,也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

过去的封闭与落后给中国带来了深重的苦难和屈辱。

在1840年的鸦片战争之后,中国逐渐成为列强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旧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经济基础已经不适应国内矛盾的发展,国力的衰弱使得中国沦为弱小的三等国家,国民的生活水平低下且困苦。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改革开放成为当时中国迫切需要的选择。

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紧紧围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科学谋划国家发展的未来,提出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开放”、“四个现代化”等重要理论,指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

改革开放的年代里,中国通过开放引进吸收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革国家经济体制,实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通过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等地进行试验,逐步将改革开放推广到全国各地。

改革开放的政策使中国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提供了宝贵经验。

与此同时,改革开放还进一步推动了中国的现代化进程。

自1978年以来,中国的科技创新成果显著增加,特别是在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方面取得了巨大进步。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电信市场,全面实现了国民经济的大踏步发展。

改革开放的成果之一是中国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

中国成为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际贸易额连年增长,外国直接投资成倍增长。

与此同时,中国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提出了一系列建设性的倡议和方案,为全球经济的稳定和发展提供了中国智慧。

此外,改革开放还推动了中国的社会进步和民主发展。

经济的快速发展带来了人民生活水平的明显提高,教育水平和科技水平显著提高。

此外,政治体制也在逐步完善,新型城镇化和农村改革加速推进,农民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社会公平正义逐步得到实现。

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研究

关于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研究

社科研究21作者简介:徐艳丽(1966— ),女,汉族,山西运城人。

主要研究方向:教育教学。

1978年,我们党召开了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40年来,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展现出令人向往的光明前景。

一、改革开放启动和全面展开阶段(1978——1987)1978年12月召开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作出了党和国家工作重点转移的决策,决定实行改革开放,提出了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的基本要求,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中央领导集体。

改革首先从农村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农村的温饱问题。

后来设立了经济特区,1980年我们设立了四个经济特区——深圳、珠海、厦门、汕头,实行特殊政策。

1984年元月份邓小平到深圳、珠海等特区视察,题了“深圳的发展和经验证明,我们建立经济特区的政策是正确的”、“珠海经济特区好”。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格局。

出现了个体经营、三资企业,这些非公有制企业,给政府提供税收,给百姓提供创业机会。

1984年10月,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个体经济是社会主义经济必要的补充。

1987年10月份,十三大报告提出个体和私营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必要的和有益的补充。

初步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

提出了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

到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提出,社会主义经济是在公有制基础上的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1987年的十三大报告,明确提出我们经济运行机制是国家调节市场,市场引导企业。

二、波折总结和目标确定阶段(1987——1992)1987年十三大之后,国内遇到严重的经济波动,国际上遇到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制裁,遇到苏联东欧十几个社会主义国家的垮台。

1989年6月我们党召开了十三届四中全会,建立了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改革开放又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071101

04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071101

党的十七大报告解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2007-11-01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党的十七大报告是在回顾总结新时期29年来改革开放伟大历史进程时,开宗明义地作出这样一个蕴涵广阔历史背景和深刻思想内容的精辟概括的。

回顾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历史,可以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加深理解这一点。

1976年10月,我们党一举粉碎“四人帮”,从危难中挽救了党和国家,但“文化大革命”遗留下来的政治、思想、组织和经济上的混乱还极其严重,党的指导思想上的是非并没有得到应有的澄清,广大干部群众强烈要求纠正“文化大革命”的错误理论、方针和政策,彻底扭转十年内乱造成的严重局面。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关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从根本上冲破了长期“左”倾错误的严重束缚,明确指出必须完整、准确地掌握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全会高度评价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讨论,重新确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路线、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作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

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上发表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著名讲话,讲话中关于“一个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一切从本本出发,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进,它的生机就停止了,就要亡党亡国”的重要论断,代表了中国共产党人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一个了不起的伟大觉醒。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

我们党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是以这次全会为开端的。

我们党在思想、政治、组织等领域的全面拨乱反正,是从这次全会开始的。

伟大的社会主义改革开放,是由这次全会揭开序幕和开始起步的。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道路,是以这次全会为起点开辟的。

指导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理论武器——邓小平理论,是在这次全会前后开始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一句话,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从此进入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史新时期,中国共产党从此开始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探索。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中共历次重要会议时间、内容、意义

《中国共产党历次重要会议》专题1、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1921年7月23日(党的生日为7月1日)上海内容:①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一个党纲。

确定党的名称为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是推翻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专政和实现共产主义;中心工作是组织和领导工人运动。

②选举陈独秀为中央局书记。

2、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1922年上海内容: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最高纲领是建设共产主义;最低纲领是打倒军阀,推翻帝国主义,建立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意义:“二大”第一次提出了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3、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1923年内容:决定与中国国民党合作,建立革命统一战线。

4、“八七”会议——1927年8月7日汉口内容:①纠正了陈独秀的右倾投降主义错误;②通过了开展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总方针;③决定发动秋收起义。

意义:是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兴起的转折点。

5、遵义会议——1935年遵义内容:①解决博古等人军事上和组织上的“左”倾错误;②肯定了毛泽东的正确主张,选举毛泽东为中央政治局常委。

意义:结束了王明“左”倾错误在中央的统治,确立了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中央的正确领导。

在革命的关键时刻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是党的历史上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6、瓦窑堡会议——1935年瓦窑堡内容:确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方针。

7、洛川会议——1937年洛川内容:通过《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决定实行全面抗战路线(即人民战争路线),决定开辟敌后抗日根据地。

8、中国共产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1945年延安内容:①毛泽东作《论联合政府》报告,提出废除国民党一党专政,建立民主的联合政府。

②制定了党的政治路线:放手发动群众,壮大人民力量,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打败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国人民,建立一个新民主主义的中国。

意义:为争取抗日战争的胜利和实现中国的光明前途准备了条件。

9、全国土地会议——1947年内容:制定《中国土地法大纲》: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
2007-12-10
学习十七大报告百问百答之“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篇
本刊特邀
张卓元研究员、迟福林研究员作答
问答提要
●能否在改革攻坚中实现利益关系调整上的一些重要突破,已成为新阶段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实行再分配的重点。

1.怎样理解“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
党的十七大报告特别突出改革开放。

报告把坚持改革开放与继续解放思想,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等,并列为大会主题的四大支撑。

明年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报告专门有一部分总结改革开放近三十年的丰富经验,指出改革开放是我们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一次新的伟大革命。

改革开放不但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也使我们党找到了一条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形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事实雄辩地证明,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

2.为什么应该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价格形成要素中?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完善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生产要素和资源价格形成机制。

这就第一次把环境损害成本列入决定价格的要素中。

这是在总结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概括出来的。

这几年经济的两位数增长,消耗了大量的资源,并由此付出了很大的环境代价。

实践告诉人们,消耗资源带来的环境损害成本,是要补偿的,否则这种增长就是不可持续的,就是抢吃子孙后代的饭。

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们收入的提高,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识日益增强,认为是提高生活质量必不可少的。

因此,生产要素和资源产品的价格必须反映环境损害的成本,即修复环境和生态的成本。

3.怎样才能实现由经济建设型财政向公共财政体系的转型?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建设型财政要向公共财政体系转型,这已是经济学界的共识。

怎样转型呢?十七大报告提出,围绕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主体功能区建设,来完善公共财政体系。

这就要求大力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一是要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改变目前城乡之间、地区之间、不同社会群体之间基本公共服务严重不均的状况,财政支出应更多地用于改善对农民、对中西部地区居民、对弱势群体的公共服务,用于改善民生,逐步做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二是要为主体功能区建设服务,比如对于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各级财政应予大力支持,使当地居民能得到同其他地区居民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修复生态,保护环境,促进主体功能区建设顺利进行。

4.为什么说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重要?
财税改革对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重要,有的同志还认为这是很多经济甚至政治问题的症结所在。

的确,现行的以间接税为主的税收体制刺激各地粗放扩张追求GDP的快速增长,以增加本地财政收入。

原来的一些税收政策如出口退税政策刺激资源性产品的大量出口,原来的绝大部分矿山开采权的取得通过政府审批不必付费的政策导致资源的滥采乱挖,以及长期以来地方政府土地收入等不纳入预算,成为当地政府大搞政绩工程、推动房价不断上涨的重要因素等。

针对上述情况,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这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调整财税的政策,如提高资源税,支持企业自主创新,大规模调整出口退税,规范地方政府土地收入,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财政支出更多用于改善民生等。

今后,估计还会有更多的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财税政策出台,并逐步完善财税体制。

5.我们将要建立的社会保障体系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基本建立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是党的十七大报告的一个亮点。

报告要求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重点,以慈善事业、商业保险为补充,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

其最大特点是全覆盖。

不仅城市要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也要普遍建立最低生活保障制度。

为解决农民看病难和农村缺医少药问题,要求普遍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财政要逐步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助。

越来越多的城市,也把没有参加医疗保险的老人、小孩、待业人员纳入医保范围。

把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列为基本公共服务范围,要求政府负责向城乡居民提供并逐步做到均等化。

6.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是什么?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针既不是市场化,也不是完全福利化。

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完善国民健康政策,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

报告还专门提出,要建立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实行政府干预价格,保证群众基本用药。

要确保食品药品安全,这关系千家万户的安康。

(以上由中国社科院经济所研究员张卓元作答)
7.我国改革已进入什么样的新阶段?
进入新世纪以来,从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城镇化率、社会结构的变化来看,我国已开始由生存型社会向发展型社会过渡。

在这个特定的发展阶段,全社会面临的生存性压力在逐步减弱,发展性压力在全面增强。

例如,可持续发展中的资源环境、城乡区域的均衡发展、公共需求全面快速增长,以及公共治理、社会结构变化带来的压力等矛盾和问题日益凸显。

这些矛盾和问题有发展过程中的必然因素,但更多的是由改革不到位形成和积累的体制性矛盾。

正如十七大报告指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

”减轻新阶段的发展性压力,需要进一步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体制性障碍。

发展性压力增大的矛盾和问题,涉及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进一步完善,也涉及到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体制改革,还涉及到政治体制、文化体制的变革和创新。

适应新阶段发展的要求,应当由以经济领域为重点的改革转向全面改革。

8.人的发展在新阶段改革中具有什么意义?
进入新阶段,发展性压力集中体现在人的发展上。

可持续发展的本质,就是要使人力资源成为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动力源。

广大社会成员在解决了温饱问题以后,会对教育、医疗、基本社会保障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

在物质财富快速增加的新阶段,人们还要求实现公平正义的分配,平等地享受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要求自由选择权、参与权;要求高质量的精
神文化产品。

适应社会需求的变化,要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使改革及时、主动地从经济领域拓展到政治、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

9.改革攻坚最大的难题是什么?
随着经济转轨、社会转型逐步深入,利益主体多元化是大趋势。

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利益博弈不仅从经济领域扩展到社会领域,甚至扩展到政治领域。

新阶段的全面改革不仅涉及到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的协调,还涉及到中央与地方利益的协调。

因此,改革调整利益关系的难度加大。

新时期新阶段,要实现共同富裕、公平正义、社会和谐的目标,都取决于利益关系的改革和调整,都需要把全面调整利益关系作为新阶段改革攻坚的重大课题和重大任务。

从近30年的渐进式改革来看,我国相对容易、难度较小的改革大都完成,改革攻坚最大的难题是复杂的、矛盾较为集中的利益关系调整。

因此,能否在改革攻坚中实现利益关系调整上的一些重要突破,已成为新阶段全面推进改革的关键。

10.在加快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方面面临什么突出问题?
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关键在于有一个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

在这方面,面临两个较为突出的问题:一是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例长期过低,使相当一部分人在改革中的利益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推进收入分配制改革,首先需要明显地提高劳动报酬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使大多数人在新阶段的改革中获益。

二是城乡间、区域间、不同利益群体间的分配差距还有继续扩大的趋势。

这需要通过建立公共服务体制,着力推进城乡间、区域间、不同群体间的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在经济转轨、社会转型过程中,基本而有保障的公共服务是实行再分配的重点。

从实际情况分析,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不仅是个长期的战略方针,也是近期的政策目标。

因为它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需求和现实基础。

(以上由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执行院长迟福林作答)
(京报网__北京日报)。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