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合集下载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  第四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32分)1.在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因某些原因使果蝇Ⅱ号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这种变异属于()A.染色体变异B.基因重组C.基因突变D.基因重组或基因突变解析:DNA分子缺失了一个基因,涉及基因数目的改变,属于染色体结构的变异;而基因突变是DNA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改变,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答案:A2.右图表示某哺乳动物体内正在进行分裂的一个细胞,该细胞()A.只存在于该动物的卵巢中B.发生过交叉互换C.含有4个染色体组D.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有两种解析:该细胞发生过基因突变;该细胞含两个染色体组;该细胞分裂产生的成熟生殖细胞只有一种,其余为极体,将退化消失。

答案:A3.下列有关基因重组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基因型为Aa的个体自交,因基因重组而导致子代性状分离B.基因重组发生在雌雄配子结合形成合子时C.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可能导致基因重组D.造成同卵双生姐妹间性状上差异的主要原因是基因重组解析:Aa个体自交,后代的性状分离是由于等位基因的分离和配子之间随机结合而形成的;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分裂时,雌雄配子的结合不属于基因重组;同源染色体上非姐妹染色单体间的互换属于基因重组;同卵双生是由同一受精卵发育而来的,所以细胞核中的遗传物质是一样的,其性状差异主要是由于外界环境引起的。

答案:C4.下图为一二倍体生物细胞内的同源染色体对数的变化曲线。

基因重组最可能发生在()A.AB段B.CD段C.FG段D.HI段解析:由题图可知,CD段细胞内同源染色体的对数加倍,为有丝分裂后期,A~F为有丝分裂过程;GH段细胞内没有了同源染色体,因此FG段为减数第一次分裂过程,HI 段为减数第二次分裂过程;基因重组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四分体时期和后期。

答案:C5.右图中①和②表示某精原细胞中的一段DNA分子,分别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的两条非姐妹染色单体的相同位置上。

第四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第四章  第四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28分)1.原核生物某基因原有213对碱基,现经过突变,成为210对碱基(未涉及终止密码子改变),它指导合成的蛋白质分子与原蛋白质相比,差异可能为()A.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不变B.少一个氨基酸,氨基酸顺序改变C.氨基酸数目不变,但顺序改变D.A、B都有可能解析:该基因突变后减少了3对碱基,若3对碱基转录产生的mRNA上的三个碱基恰相当于原来的密码子,则仅涉及一个氨基酸减少,其他氨基酸不变,如A所述;若3对碱基转录出的密码子打破了原密码子序列,则将出现B所述状况。

答案:D2.相同条件下,小麦植株哪一部位的细胞最难产生新的基因()A.叶肉B.根分生区C.茎尖D.花药解析:新基因是通过基因突变产生的,而基因突变往往发生在DNA分子复制过程中,只有分裂的细胞才进行DNA分子复制,故细胞分裂频率高的组织易产生新基因。

不分裂的细胞产生新基因的难度最大。

答案:A3.用人工诱变方法使黄色短杆菌的质粒中脱氧核苷酸序列发生如下变化:CCGCTAACG→CCGCGAACG,那么黄色短杆菌将发生的变化和结果是() (可能相关的密码子为:脯氨酸:CCG,CCA;甘氨酸:GGC,GGU;天冬氨酸:GAU,GAC;丙氨酸:GCA,GCU,GCC,GCG;半胱氨酸:UGU,UGC)A.基因突变,性状改变B.基因突变,性状没有改变C.基因和性状均没有改变D.基因没变,性状改变解析:从基因突变的情况可看出:基因片段中的T突变为G,对应的mRNA上的密码子由GAU变成GCU,编码的氨基酸由天冬氨酸变为丙氨酸,氨基酸的改变引起生物性状的改变。

答案:A4.如果一个基因的中部缺失了1个核苷酸对,不可能的后果是()A.没有蛋白质产物B.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C.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多个氨基酸D.翻译的蛋白质中,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解析:基因的中部若编码区缺少一个核苷酸对,该基因仍然能表达,但是表达产物(蛋白质)的结构发生变化,有可能出现下列三种情况:翻译为蛋白质时在缺失位置终止、所控制合成的蛋白质减少或者增加多个氨基酸、缺失部位以后的氨基酸序列发生变化。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哪一组名词,可能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A.生产者、异养生物B.异养生物、草食动物C.自养生物、寄生生物D.自养生物、初级消费者解析:生产者必须是能将无机物同化为有机物的自养生物。

寄生生物和初级消费者都属于异养生物,也就不可能同时又是自养生物。

只有B项,草食动物即初级消费者属于异养生物,可以用于同一个生物体上。

答案:B2.以下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叙述,正确的是()A.种群中的个体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B.亚热带生长的常绿阔叶林组成一个种群C.马尾松林地中所有树木构成了生物群落D.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解析:一定时间、空间内同种生物个体的总和构成种群;一定区域内所有种群(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的总和构成群落;群落及其生活的无机环境共同构成生态系统。

生态系统的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营养结构包括食物链和食物网。

答案:D3.下列生物中属于生产者的是()①硅藻②酵母菌③硝化细菌④海带⑤禽流感病毒⑥蘑菇A.②③④B.①③④C.②③⑥D.①③⑥解析:生产者是自养生物,包括绿色植物和一些光合细菌、化能合成细菌(如硝化细菌)。

酵母菌和蘑菇是真菌,属于分解者;病毒是寄生生物。

答案:B4.“螳螂捕蝉,黄雀在后”,此成语所隐含的食物链具有营养级数至少为()A.2个B.3个C.4个D.5个解析:成语中隐含的食物链是“蝉―→螳螂―→黄雀”,但此食物链缺少生产者,所以加上生产者后食物链中至少应该有4个营养级。

答案:C5.下列有关“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的正确理解是()①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属于自养型生物②生产者的呼吸作用将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实现了物质的循环③绿色植物的蒸腾作用降低了环境温度④生态系统内流动的能量全部是生产者固定的能量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解析: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主要是因为生产者能将无机物合成有机物,是自养型生物,这些有机物(能量)一部分用于满足自身生长和代谢的需要,另一部分用于维持生态系统中除生产者以外的全部生物的生命活动。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2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解析:下丘脑分泌的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①和②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图中①和②箭头不存在反馈调节关系,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③甲状腺激素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促进生长发育这一生理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C2.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D.增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解析:该实验中,切除胰腺及垂体可以消除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切除胰腺及垂体一段时间后,小鼠没有表现出生长现象,然后再依次注射生长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混合液,这样就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实验;由图可知,单独注射生长激素或胰岛素时,小鼠生长不明显,但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时,小鼠生长非常明显,这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促进小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若注射的胰岛素浓度过高,会使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休克,实验中应保证胰岛素的浓度适宜。

答案:A3.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

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生长激素D.胰岛素解析:A、C、D三项属于蛋白质类的激素,因此不能口服。

而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可以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高中生物高二必修三教学案:第4章_第1节_第2课时_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

第2课时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2.能量流动的起点是生产者固定的太阳能,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形式的变化由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

3.流经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是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4.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5.能量金字塔的形状永远是正金字塔形,数量金字塔有倒置的情况。

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自读教材·夯基础]1.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和输出的整个过程。

2.过程(1)能量来源:太阳能。

(2)输入过程:主要是通过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将光能转化成为化学能。

(3)传递途径:太阳能→生产者→初级消费者→次级消费者→三级消费者→……(4)过程分析(以第一营养级为例):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源头及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分别是指哪一部分?提示:能量的源头是太阳能,流经该生态系统的总能量指生产者固定的全部太阳能。

2.结合教材P95图4-8思考:(1)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是其同化量吗?它们之间存在什么关系?提示:初级消费者摄入的能量不等于其同化量,它们之间存在的关系是:同化量=摄入量-粪便量。

(2)初级消费者同化的能量会有哪些去向?提示:①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②流入下一营养级;③被分解者分解利用。

(3)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是指其流向分解者的吗?为什么?提示:不是,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其同化的能量。

3.整个生态系统中能量会因散失而减少,它主要是指哪个生理过程?以什么形式散失?提示: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呼吸作用以热能形式散失。

[跟随名师·解疑难]1.生态系统能量流动过程分析(1)能量流动的起点:生产者(主要是植物)固定太阳能。

(2)能量流动的渠道:食物链和食物网。

(3)能量流动中能量形式的变化:太阳光能→生物体有机物中的化学能→热能(最终散失)。

(4)能量在食物链中流动的形式是:有机物(食物)中的化学能。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4章_第1节_第3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4章_第1节_第3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C.A和B属于捕食关系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1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
1.(海南高考)有一种生态农业模式是在水稻田中养鸭,利用鸭控制稻田中的杂草和害虫,鸭粪用作肥料。

下列关于该模式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杂草和水稻是生产者
B.鸭与害虫的种间关系为捕食关系
C.杂草和水稻的种间关系为竞争关系
D.水稻、鸭、害虫和杂草组成了一个农田生态系统
解析:农田生态系统除包含水稻、鸭、害虫、杂草等动植物外,还包括各种微生物及非生物成分。

答案:D
2.下图为南极某海域的食物网。

据图判断正确的是()
A.此食物网共有6条食物链
B.硅藻既是生产者,又是分解者
C.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同一营养级
D.严禁过度捕杀蓝鲸是由于其对该食物网影响最大
解析:此食物网有9条食物链,硅藻是生产者,只从食物网分析,捕杀蓝鲸对其他成分的影响并不大,但蓝鲸属濒危物种,需加以保护,磷虾在不同食物链上都属于第二营养级。

答案:C
3.如图是某池塘生态系统中的两条食物链,大量捕捞花鲢后,种群将有所变化,下列能正确反映短期内种群总重量增长率变化趋势的是()
A.绿藻上升B.白鲢下降
C.水溞下降D.乌鱼上升
解析:花鲢减少,水溞数量上升,水溞捕食绿藻使其数量下降。

乌鱼缺少食物,又大量捕食白鲢,使白鲢数量下降。

答案:B
4.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通过捕食与被捕食关系构成食物链。

多条食物链彼此交织成食物网。

图中的食物链有()
A.4条B.5条
C.6条D.7条
解析:该食物网中a、b是生产者,共有6条食物链:①a→c→d→e;②a→f→g→e;③a→f→h→i;④b→c→d→e;⑤b→e;⑥b→g→e。

答案:C。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2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们把动物分成有益动物和有害动物,是以人的需要为中心,片面注重了物种的() A.现实价值B.生态价值C.科学研究价值D.潜在价值解析:现实价值主要是指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价值。

答案:A2.关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正确的是()A.自然保护区的功能是接纳各地迁移和捕捉的野生动物并加以保护B.鼓励人们进入保护区,给鸟类建巢、喂食C.迁地保护就是把大批野生动物迁入动物园、水族馆等进行保护D.对于珍稀濒危物种,禁止一切形式的猎捕买卖解析:自然保护区主要针对原地的生态系统和物种进行就地保护,主要作用是减少人类活动对保护区内生态系统的干扰和破坏。

迁地保护是对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答案:D3.春天某树林中,栖息着大量的夏候鸟池鹭,一些幼鹭练习飞行时,掉落树下面临着饥饿的威胁。

人们为这些体弱的小鹭提供食物,一些体强的小鹭也飞来分享食物。

当秋季来临时,依赖人类喂养的池鹭不能长途迁飞。

据上述情景,对池鹭种群保护最有利的做法是() A.春天将这片树林保护起来,避免人类干扰B.春天将全部幼鹭圈养起来,待秋天放归自然C.秋季终止投喂,促使池鹭迁飞D.秋天将不能迁飞的池鹭圈养起来,待来年春天放归自然解析: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最有效的做法就是就地保护,题干中人们对池鹭的生活进行了干扰,不利于池鹭物种的进化。

答案:A4.下列属于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的是()A.“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灵感B.野生生物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共同维系生态系统的稳态C.科学家根据苍蝇平衡棒的导航原理,研制了新型的导航仪D.生物多样性是培育农作物、家畜和家禽新品种不可缺少的基因库解析:生物多样性生态价值是指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调节气候等,对生态系统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答案:B5.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而采取的就地保护主要是()A.进行水土保持B.建立自然保护区C.保护生态系统D.减少外来物种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就地保护的主要方式,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地保护。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2章 第4节 第1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人体超敏反应中,某些细胞通过释放组织胺进入血液,使某处的毛细血管舒张和通透性增强从而促进血浆从毛细血管中滤出,出现荨麻疹。

此生理过程属于( )A.神经调节B.体液调节C.神经—体液调节D.激素调节解析:引起超敏反应的物质是组织胺,该物质是通过血液运输发挥作用的,所以属于体液调节。

组织胺不属于激素。

答案:B2..当一个人突然遇到很危险的情境时,血液中的肾上腺素含量立即上升,使机体产生多种生理反应,例如: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原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等。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这是机体的一种调节过程,属于神经—体液调节B.肾上腺素迅速分泌,因为肾上腺是反射弧的效应器C.上述生理反应不利于提高机体对刺激的抵抗力D.血糖升高有利于满足机体对能量的需求解析:由题干分析:肾上腺素是一种激素,它能够调节人体的生理活动,应属于激素调节,但又会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故又与神经调节有关。

并且作为神经系统的一部分,起到效应器的功能,呼吸加强加快,心跳加快,糖原分解增多、血糖升高等是对环境的一种积极的反应活动,有利于提高机体对刺激的抵抗力。

答案:C3.关于神经调节与激素调节之间关系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大部分内分泌腺的激素分泌都受神经系统的控制B.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C.各项生命活动主要受神经系统的调节,同时也受激素的调节D.性行为的形成主要由性激素调控解析:动物体内激素的分泌大都受神经系统调控,同时,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在动物的各项生命活动中,神经调节和激素调节是相互协调共同起作用的,但是神经系统的调节处于主导地位。

答案:D4.人体甲状旁腺分泌甲状旁腺素,当人体血钙浓度下降时,甲状旁腺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和肾脏使血钙浓度上升。

甲状腺C细胞分泌降钙素,当血钙浓度上升时,降钙素分泌增加,作用于骨等使血钙浓度下降。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在生态系统中,信息传递发生在()A.种群和种群之间B.种群内部个体和个体之间C.生物和环境之间D.以上三项都有解析:信息传递存在于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之间,既可以在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传递,也可以在生物与生物之间传递,既可以是同种生物间的传递,也可以为不同种生物间的传递。

答案:D2.生态系统中的物理信息来源于()①无机环境②同种生物③异种生物④信息素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解析:物理信息可以来自于无机环境,也可来自同种生物和其他的异种生物。

信息素传递的是化学信息。

答案:A3.伯乐鸟是一种肉食性鸟类,但它常常模仿金翅鸟的叫声以诱骗金翅鸟前来,这种模仿的意义是()A.一种正常生命活动B.一种求偶的表现C.一种种间斗争行为D.一种捕食的行为解析:这种模仿属于行为信息,目的是诱骗金翅鸟前来以利于其捕食。

答案:D4.任何一个生态系统都存在着多种形式的信息传递。

当一只母猎狗呼唤它的幼崽时,发出的吼叫声属于()A.化学信息B.行为信息C.物理信息D.营养信息解析:生态系统中光、声音、温度、湿度等均为物理信息。

答案:C5.狼依据兔留下的气味进行捕食,兔依据狼的气味或行为特征躲避猎捕。

这个事实说明() A.生命活动必须依靠信息的传递B.信息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C.所有生物都有信息传递D.信息传递具有普遍性和多样性解析:答案:B6.雌蚕蛾能释放一种性引诱剂,可以把3 km以外的雄蚕蛾吸引过来。

虽然每只雌蚕蛾所释放的性引诱剂的数量不足0.01 mg,但雄蚕蛾仍能对其作出反应。

有趣的是雄蚕蛾对密封在玻璃瓶中的雌蚕蛾虽然看得见,但却无动于衷。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使雄蚕蛾作出反应的性引诱剂属于化学信息B.体现了信息的传递有益于种群的繁衍C.说明生态系统中的信息都是由生物产生的D.说明性引诱剂具有高效性解析:生态系统中传递的信息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行为信息等,并非都是由生物产生的。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5课时 课时跟踪训练 Word版含答案 (2)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A.生态系统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B.生态系统的功能相对稳定C.生态系统具有保持和恢复自身的各种成分相对稳定的能力D.生态系统具有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答案:D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越大,则表明()①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②生态系统的成分越简单③营养结构越复杂④营养结构越简单⑤生态平衡容易破坏⑥生态平衡不易被破坏A.①③⑤B.②④⑥C.①③⑥D.②④⑤解析:生态系统的成分越复杂,结构越复杂,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大,生态平衡越不易被破坏。

答案:C3.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营养结构复杂程度的关系图中正确的是()答案:A4.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错误的是()A.在一块牧草地上播种杂草形成杂草地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B.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C.在一块牧草地上栽种乔木形成树林后,其恢复力稳定性下降D.一块弃耕后的牧草地上形成灌木林后,其抵抗力稳定性提高解析:在一块牧草地上通过管理提高某种牧草的产量,则该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就变得比较单一,导致其抵抗力稳定性下降。

答案:B5.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以下方法错误的是()A.对生态系统的基本成分及其比例要有严格的要求,生态缸可制作成封闭型B.生态缸中放置的生物必须具有较强的生活力,放置生物的数量要合适C.为了使生态缸内的沙地保持干燥,应将生态缸放置在直射光下D.生态缸制作完毕后,应该贴上标签,在上面写上制作者的姓名与制作日期解析:不应放置在直射光下,防止温度过高,影响生态缸中生物的生存。

答案:C6.下列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叙述,正确的是()A.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B.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恢复力稳定性往往就越高C.不同的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基本相同D.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就是要禁止对生态系统的干扰和利用解析: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呈负相关,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自我调节能力越强的生态系统其抵抗力稳定性越高,恢复力稳定性越弱;要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该适当增加物种的种类和数目。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2章_第4节_第2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2章_第4节_第2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右图为人体甲状腺激素分泌调节的示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甲状腺机能亢进患者激素③分泌过多B.缺碘时激素①和②浓度都高于正常水平C.图中共有3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D.垂体还能分泌与激素③有相似生理效应的激素解析:下丘脑分泌的①是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垂体分泌的②是促甲状腺激素,③是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

缺碘时,甲状腺激素合成少,通过负反馈调节,导致①和②的浓度高于正常水平;图中①和②箭头不存在反馈调节关系,共有2处箭头表示负反馈调节。

③甲状腺激素和垂体分泌的生长激素对促进生长发育这一生理效应具有协同作用。

答案:C2.科学家用小鼠作实验材料,完成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相关实验,结果如图所示,相关分析正确的是( )A.切除胰腺及垂体可减小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B.该实验没有进行实验对照,需要增添空白对照组C.该实验结果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具有拮抗作用D.增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的注射量,实验效果更显著解析:该实验中,切除胰腺及垂体可以消除小鼠自身胰岛素和生长激素对实验的影响;切除胰腺及垂体一段时间后,小鼠没有表现出生长现象,然后再依次注射生长激素、胰岛素、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混合液,这样就形成了前后自身对照,不需要增添空白对照实验;由图可知,单独注射生长激素或胰岛素时,小鼠生长不明显,但同时注射生长激素和胰岛素时,小鼠生长非常明显,这说明生长激素和胰岛素在促进小鼠生长方面具有协同作用;若注射的胰岛素浓度过高,会使小鼠出现低血糖症状甚至休克,实验中应保证胰岛素的浓度适宜。

答案:A3.当动物缺乏某激素时,可以通过“饲喂法”或“注射法”对该激素进行人为补充。

下列可通过“饲喂法”补充的是( )A.促甲状腺激素B.甲状腺激素C.生长激素D.胰岛素解析:A、C、D三项属于蛋白质类的激素,因此不能口服。

而甲状腺激素属于氨基酸衍生物,可以通过“饲喂法”进行补充。

(Word可编辑)(49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题汇总+章节检测题汇总

(Word可编辑)(49套)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题汇总+章节检测题汇总

感谢您使用本资源,本资源是由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制作并分享给广大用户,本资源制作于2020年底,是集实用性、可编辑性为一体。

本资源为成套文件,包含本年级本课的相关资源。

有教案、教学设计、学案、录音、微课等教师最需要的资源。

我们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聘请精英团队,从衡水中学、毛毯厂中学、昌乐中学等名校集合了一大批优秀的师资,精研中、高考,创新教学过程,将同学们喜闻乐见的内容整体教给学生。

本资源适用于教师下载后作为教学的辅助工具使用、适合于学生家长下载后打印出来作为同步练习使用、也适用于同学们自己将所学知识进行整合,整体把握进度和难度,是一个非常好的资源。

如果需要更多成套资料,请微信搜索订阅号“初中英语资源库”,在页面下方找到“资源库”,就能得到您需要的每一份资源(包括小初高12000份主题班会课课件免费赠送!)(共49套180页)北师大版高中生物必修3课时配套练习题汇总+章节检测题汇总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自然界中许多生物的数量都表现为周期性波动B.人体稳态的维持只通过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调节C.生物圈自我调节很强,但也有一定限度D.机体的病理状态,归根到底是一种正常稳态被破坏的结果解析:人体稳态的维持,不仅依赖于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也靠免疫调节来维持。

答案:B2.人类是生态环境中的重要一员,与环境有着密切的关系,下列叙述中,错误的是( )A.沙尘暴使人患咳嗽、哮喘、肺气肿等呼吸道疾病B.人工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往往较低C.与人类亲缘关系越近的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越高D.温室效应的形成与人类的生产活动密切相关解析:本题选项内容从多个方面反映环境与人的关系。

A项正确反映了环境中沙尘暴这种特定气候变化对人的呼吸系统的影响。

B项人工生态系统如农田结构简单,自我调节能力低。

D项温室效应的形成主要是人类破坏了植被、大量燃烧化石燃料的结果。

C项生物与人类亲缘关系的远近与生物在食物网中的营养级位置的高低没有必然关系。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2019-2020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3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利用泥浆生物反应器处理污染土壤,原理是将污染土壤用水调成泥浆状,同时加入部分营养物质和菌种等,在有氧条件下剧烈搅拌,使污染物快速分解。

由此推知,该反应器() A.能够实现物质循环B.主要处理有机污染C.可看做一个小型生态系统D.存在能量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解析:菌种在有氧条件下,使污染物快速分解,所以主要分解的是有机物。

物质循环发生在生物圈范围内,生态系统中必须有生产者,这样才有能量的输入。

答案:B2.为研究森林群落在生态系统物质循环中的作用,美国一研究小组在某无人居住的落叶林区进行了3年实验。

实验区是两个毗邻的山谷(编号1、2),两个山谷各有一条小溪。

1965年冬,研究人员将2号山谷中的树木全部砍倒留在原地。

通过连续测定两条小溪下游的出水量和硝酸盐含量,发现2号山谷小溪出水量比树木砍倒前升高近40%。

两条小溪中的硝酸盐含量变化如图所示。

请回答问题:(1)大气中的N2进入该森林群落的两种途径有__________________。

在森林群落中,能从环境中直接吸收含氮无机物的两大类生物是________________。

(2)氮元素以N2、NO-3和________的形式被生物吸收,进入细胞后主要用于合成______两类生物大分子。

(3)图中显示,1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出现季节性规律变化,其原因是不同季节生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1966年5月后,2号山谷溪水中的硝酸盐含量急剧升高,主要的两个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氮元素从森林群落输出的两种途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2017-2018学年高中生物北师大版必修三习题:第4章 第1节 第4课时 随堂基础巩固 Word版含答案

[随堂基础巩固]1.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的是()A.心猿意马B.飞蛾扑火C.花香引蝶D.老马识途解析: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类型包括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飞蛾扑火是通过光,属于物理信息;花香引蝶、老马识途都是通过气味,属于化学信息。

答案:A2.下列关于生态系统信息传递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A.生态系统的物理信息都来源于环境B.植物都通过化学物质传递信息C.信息沿食物链从低营养级向高营养级传递D.信息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解析:物理信息既可以来源于无机环境,也可以来源于生物;植物不仅可以通过化学物质来传递信息,还可通过一些物理过程等来传递信息;信息在物种之间和物种内部进行传递。

答案:D3.信息传递是生态系统的重要功能之一。

下列现象中,与物理信息传递相关的是() A.孔雀开屏B.豪猪遇敌竖起体刺C.候鸟南飞D.警犬嗅寻毒品解析:孔雀开屏属于行为信息;警犬嗅寻毒品依赖于化学信息传递。

豪猪遇敌竖起体刺是生物的应激反应,应是生物的行为信息。

候鸟南飞是光周期变化(主要)和温度变化等物理信息传递引起的。

答案:C4.某种植物上栖息着一定数量的甲、乙两种昆虫和蜘蛛。

甲、乙两种昆虫均以该植物为食,蜘蛛以乙昆虫为食。

甲昆虫在白天活动,乙昆虫在夜晚活动。

甲昆虫采食该种植物的叶片后,植物会释放出挥发性的物质X,X既可吸引甲昆虫的天敌,也能驱赶乙昆虫。

请回答:(1)上述现象中,X分别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之间进行传递。

(2)影响甲昆虫活动的信息有两大来源,分别是________和________。

影响乙昆虫活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

蜘蛛在蜘蛛网上捕食乙昆虫所利用的信息种类是____________。

(3)若在上述植物上施用人工合成的物质X,短期内该植物上甲昆虫天敌和乙昆虫天敌数量的变化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4章_第2节_第1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4章_第2节_第1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1.除哪一项外,其余都是毁林造田、大面积砍伐森林直接造成的严重后果()A.水土流失加剧B.土地沙漠化C.降雨量减少D.空气污染严重解析:毁林开荒影响了森林的防风固沙、保持水土、净化空气、调节碳氧平衡等功能,但不会直接影响降雨量。

答案:C2.下列关于人口增长与开垦土地引发的一系列问题的关系正确的是()A.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B.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开垦土地C.人口增长→开垦土地→人均耕地减少→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D.人口增长→人均耕地减少→开垦土地→自然灾害频繁→植被破坏解析:人的生存离不开食物,因此,也就需要耕地。

人口增长往往促使人们过度利用耕地和开垦出更多的农田,开垦土地使植被破坏导致了生态环境破坏,从而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答案:A3.如今经常出现的漫天沙尘向人们敲响了警钟。

专家就此提出:频率加快、间隔变短、强度增大,将成为今后沙尘暴的新动向。

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①沙尘暴的频繁出现与人为的高强度开荒活动有关,如对沙漠边缘荒地的开垦②沙尘暴强度不断增大是土地沙化的大面积扩展的标志③要制止破坏该地区植被的各种活动④应该植树、种草、加强防护林的建设和加大西北地区的森林覆盖率⑤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A.①B.②③④C.②③⑤D.①②③④⑤解析:形成沙尘暴原因在于植被的破坏,防风固沙能力减弱,通过植树、种草等增加植被覆盖率可以降低沙尘暴的发生。

所以说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答案:D4.右图为PPE怪圈,它是指“生活贫困—人口增长—环境退化”的恶性循环。

它表明()A.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B.贫困、人口和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C.部分的性能状态制约着整体的性能状态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解析:人口的增长导致环境退化,人均占有资源量减少,这样又导致人们由于缺乏资源而不能更好地发展经济,使生活贫困,生活贫困导致更多地向自然界索取资源,使环境更进一步恶化。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3章_第1节_第1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3章_第1节_第1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可称为种群密度的是( )A.一块农田中的老鼠数量B.一片森林中的食虫鸟数量C.某市的人口数量D.稳定型生物种群的个体数量解析:种群密度是指单位时间和空间内种群的个体数目。

老鼠、食虫鸟等均不是一个种群,种群内的个体数目包括所有的个体而并非某个年龄段的个体和某个年龄组成的种群。

答案:C2.如图为某地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曲线。

则该种群的年龄结构( ) A.由稳定型变为增长型B.由衰退型变为稳定型C.由增长型变为稳定型D.由稳定型变为衰退型解析:开始时,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年龄结构为稳定型,最后出生率远大于死亡率,故年龄结构变为增长型。

答案:A3.a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b具有出生率、性别比、年龄结构等特征,那么a、b的特征分别属于( )A.物种的个体,一只绵羊B.物种的个体,一个绵羊种群C.种群,一只绵羊D.种群,一个绵羊种群解析:一个个体具有出生、性别、年龄、死亡等特征,而出生率、性别比、年龄结构等是种群的特征,不是个体的特征。

答案:B4.下列关于种群密度调查的叙述,合理的是( )A.宜选择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作为调查对象B.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C.宜用样方法调查活动能力强的动物的种群密度D.种群密度能准确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解析:蔓生或丛生的单子叶植物难以辨别是一株还是多株。

样方法适用于植物和活动范围小的动物。

年龄组成能反映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答案:B5.农业科技人员在对草原鼠害进行调查时,随机选定某区域,第一次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68只鼠,标志后原地放回,一段时间后在相同位点放置了100个鼠笼,捕获54只鼠,其中标志的鼠有12只,下列有关说法中错误的是( )A.该区域中鼠的种群数量较大,约为306只,必须积极防治B.这种调查方法称为样方法C.草原上鼠与牛、羊等是竞争关系,鼠害严重会影响畜牧业发展D.如果在两次捕鼠期间发生草原大火,统计结果是不准确的解析:在对植物种群密度的取样调查时,常常采用样方法。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3章_第1节_第2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高中生物北师大版高二必修三习题:第3章_第1节_第2课时_课时跟踪训练

[课时跟踪训练](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1.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 )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速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在自然界中空间和资源都是有限的,种群数量存在最大值,即环境容纳量。

当达到最大容纳量时,种群的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速率为零。

“S”型曲线中,开始时增长速率增加,但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斗争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样会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增长速率降低。

答案:D2.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在第10年时经调查该种群数量为200只,估算该种群在此环境中的环境负荷量约为( ) A.100只B.200只C.300只D.400只解析:题中纵坐标为种群增长速率,所以第10年时增长速率最大,相当于“S”型曲线的K/2,所以环境容纳量约为2×200=400。

答案:D3.“食人鱼”是一种有极强生存能力的肉食鱼类,一旦进入自然生态水域,就会造成严重的生态灾难。

假如该物种进入某湖泊,下图曲线能准确表达其种群数量变化特点的是( )解析:湖泊中的资源和空间有限,所以进入该湖泊的“食人鱼”的数量增长属于“S”型增长。

答案:A4.种群是生态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下列有关种群的正确叙述是( )A.种群是指一个生态系统中同种生物所有成熟个体的总和B.一个呈“S”型增长的种群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C.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这样的种群正处于发展阶段D.合理密植农作物时,其种群数量可以大于K值(环境最大容纳量)解析:种群是指生活在同一地点的同种生物的一群个体,包括不同年龄段的同种个体的总和。

在“S”型增长曲线中,在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时跟踪训练]
(满分50分时间25分钟)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如图为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模式图。

相关叙述正确的是()
A.①代表生产者,5可以代表化能合成作用
B.碳元素在①②③④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
C.在食物链中占有碳元素最多的营养级可能是①
D.①②③中含有的有机物可以促进碳元素在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循环
解析:由图可知:①是生产者;②是消费者;③是分解者;④是无机环境,5代表生产者的呼吸作用;碳元素在①②③之间以含碳有机物的形式传递;①③促进碳元素在生物群落和无机环境之间的循环。

答案:C
2.以单位面积计,热带雨林中残枝落叶较温带森林的多,那么土壤中有机物的积累量一般是()
A.热带雨林小于温带森林
B.热带雨林大于温带森林
C.热带雨林等于温带森林
D.热带雨林与温带森林无法比较
解析: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土壤里的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多→枯枝落叶等有机物的分解速度快,利用效率高,有机物的积累量少。

温带森林由于温度和水分等因素的影响,土壤中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相对较少→残枝落叶等含有的有机物被微生物分解的速度慢,积累的有机物多。

答案:A
3.如图表示生物圈中碳元素的循环过程,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
A.B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B.③⑤⑧均属于细胞呼吸
C.A和B属于捕食关系
D.温室效应主要是由⑦过程造成的
解析:由物质循环的箭头指向可以看出B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

同时可以看出A是分解者,不可能与B构成捕食关系。

答案:C
4.下图表示生态系统中四种成分(甲、乙和丙、丁、戊所对应方框各代表一种成分)之间的关系,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甲、乙和丙所包含的所有种群构成群落
B.戊不一定是微生物
C.图中存在竞争关系的只有乙2和丙2
D.丁的含量增加将导致臭氧层被破坏
解析:由图可知,甲为生产者,乙和丙是消费者,戊是分解者,丁是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群落包含该区域内所有的生物,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戊是分解者,有些动物如蚯蚓也是分解者;图中乙2和丙2有共同的食物资源丙1,存在竞争关系,乙1和丙1均以甲为食,它们之间也存在竞争关系;由图知丁的主要气体成分是二氧化碳,而导致臭氧层被破坏的主要是含氟的气体。

答案:B
5.物质循环中参与循环的物质对象()
A.单质
B.化合物
C.C、H、O、N等化学元素
D.含碳的糖类、脂肪、蛋白质等生物体所特有的物质
解析: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是指组成生物体的C、H、O、N等化学元素都不断进行着由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

可见参与循环的物质对象既不是单质,也不是生物体特有的化合物,而是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

答案:C
6.下面是某营养元素循环简图,下列哪一组合能代表X、Y、Z三种生物()
A.分解者、消费者、生产者
B.消费者、分解者、生产者
C.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D.生产者、分解者、消费者
解析:根据物质循环的特点,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首先进入到生产者,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通过食物关系相联系,且两者都有一部分有机物被分解者分解,再次进入到无机环境中。

所以生物X为生产者,生物Y为消费者,生物Z为分解者。

答案:C
7.在碳循环中,CO2通过哪些生理过程进入生物群落()
①光合作用②细胞呼吸③分解作用④燃烧作用⑤化能合成作用⑥蒸腾作用
A.①③④B.①⑤
C.②③④D.①⑤⑥
解析:无机环境中的CO2绝大部分是通过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的,还有很小的一部分则通过化能合成作用合成有机物进入生物群落。

答案:B
8.“猪—沼—茶”是华南山地丘陵地区常见的生态农业模式,由种植(茶树)、养殖(猪)、农户(人)和沼气生产(微生物)四个子系统构成。

该生态农业模式()
A.是由茶树、猪、人和微生物组成的生态系统
B.实现了物质和能量在系统中的多级循环利用
C.使整个生产过程进入了废物资源化的良性循环
D.注重系统内部的自身调节作用,不需要外部投入
解析:生态系统是一定的时空范围内所有的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A中只有生物没有无机环境,不能构成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不能循环利用;该生态系统能充分实现废物资源化、减少环境污染、减少投入,但还需要人们不断投入一定的幼猪、茶树、化肥等。

答案:C
9.如图是生态系统中某元素循环的模式图,对该图说明正确的是()
A.这是碳元素的循环
B.A与B两种生物是生态系统不可缺少的成分
C.图中缺少化石燃料的燃烧
D.该物质循环只在某生态系统内进行
解析:图中B是消费者,不是生态系统必不可少的成分。

物质循环是在生物圈范围内进行的。

煤和石油属于化石燃料。

答案:A
10.下列关于生态系统捕食链中能量和物质的叙述,正确的是()
①物质是单向流动,不循环的②物质是可循环的
③能量是单向流动,不可循环的④能量是单向流动,可循环的⑤能量是伴随着物质而流动的⑥能量不是伴随物质而流动的
A.①③⑤B.①④⑥
C.②③⑤D.②③⑥
解析:物质是循环的,是能量流动的载体;能量流动是单向的,推动物质的循环。

答案:C
二、非选择题(共20分)
11.(8分)下图为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和碳循环的关系图,据图回答下列问题:
(1)对物质循环起关键作用的生态系统的成分是[]________和[]________。

(2)图中的①③⑤表示的生理过程分别是:①__________,③________,⑤________。

(3)C生物处于第________营养级,若要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消耗A________kg。

(4)(多选)若该图表示某温带草原生态系统,牧民为了提高畜牧产量,采取了如下措施,其中正确的做法是()
A.彻底捕杀狼等次级消费者,以保护牛羊的安全
B.大力防治害虫和鼠对植被的破坏,使能量尽可能流向对人类有益的方向
C.加大对牧草的水肥管理
D.大量繁殖牛羊
解析:据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原理可知A为生产者,①是光合作用;B是初级消费者;C为次级消费者,②③④为呼吸作用;D为分解者,⑤为分解作用,按照林德曼效率20%计算,若使C增加200 kg至少需要A的量为200÷20%÷20%=5 000 kg,根据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原理,要提高畜牧产量必须维持生态系统的平衡。

答案:(1)A生产者D分解者(2)光合作用呼吸作用分解作用(3)三 5 000(4)BC 12.(12分)根据下图的碳循环示意图回答问题:
(1)从微观上看,过程③主要是在细胞内________中进行的。

(2)岩石圈中的碳以________形式贮存,故不直接参与碳循环。

由图中可见,碳循环带有________性质。

(3)碳从无机环境中进入生物群落的途径①是________;②表示________关系;④表示________。

(4)参与过程④的生物新陈代谢类型是________,它们与同区域中的动、植物共同构成了________。

(5)太阳能照射到地球表面后,大部分被吸收并通过各种方式转化为热量散失,如果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________效应。

(6)若上图中②的种群及相互间的关系如右图,设E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
5.8×109千焦;B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为1.3×108千焦;则A种群干物质中的能量值至少是________千焦。

(7)碳循环的进行伴随着________,但由于生物体不能利用在代谢中产生的________,因而能量流动具有________的特点。

解析:③过程是呼吸作用,主要是在线粒体中进行;岩石圈中的碳以碳酸盐形式贮存;图中①是光合作用、②是捕食关系、④代表分解者的分解作用;分解者的代谢类型为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大气层中的CO2增多,则产生温室效应;E种群的能量为5.8×109千焦;传给B种群和C种群的能量之和最少为1/10,即5.8×108千焦,C种群得到的能量最少为4.5×108千焦,A 种群得到其中的1/10,即4.5×107千焦。

能量流动是伴随着物质循环而进行的,由于热能不断地散失,导致能量流动逐级递减。

答案:(1)线粒体(2)碳酸盐全球性(3)光合作用捕食分解者的分解作用(4)异养需氧型和异养厌氧型生物群落(5)温室(6)4.5×107(7)能量流动热能单向不循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